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

地区旅游业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区旅游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影视业;民族地区旅游业;影响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民众更加追求“新奇、神秘”的异质文化,以获取精神上的满足和体验,文化需求的增长促进了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而民族地区由于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而倍受青徕,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较快,取得了极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这其中与以民族地区为题材的影视业促销和推广分不开的。

一、影视业对旅游的影响研究综述

国外专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影视业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Riley认为电影作为一种旅游促销手段的特性和优势,以美国影片和澳大利亚影片为例说明了电影对旅游者到访拍摄地的推动作用[1]。Morgan和Prit-chard提出,电视中的描述甚至会被认为是一个地方真实发生的事情,并且对于那些休闲地区来讲,电视节目成为它们转变为度假区和旅游地的催化剂[2]。Kim和Richard通过案例研究,认为电影作为自发的形象构成因素可以在很短的时期内极为显著地改变目的地的形象[3]。Mordue进行了一个案例研究,总结出影视给拍摄地居民所带来的影响,其实是一种更宽泛的、局部的、在文化和经济上的冲击[4]。

国内学者二十一世纪初才开始关注影视业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因此现有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而且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明显弱于国外学者。学者潘丽丽认为影视拍摄不仅能够增强外景地的旅游感知形象,增游客数量,促进旅游景区和旅游接待业发展,能够为当地居民增加就业的机会[5]。吴丽云和侯晓丽通过对铁岭龙泉山庄旅游者的实证分析,研究了旅游者到影视剧拍摄地旅游动机,认为影视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形成大多受影视剧的影响,对影视剧的热爱使他们选择了到拍摄地旅游[6]。吴普等分析了影视旅游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指出影视旅游中值得乡村旅游、体验旅游和旅游宣传借鉴的元素[7]。王丽波、刘华认为影视文化是旅游目的地促销的重要媒介平台,并对促销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8]。周慧颖,黄远水分析了影视作品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9]。

影视业对旅游业的影响的研究还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影视旅游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对影视城的研究这一层面上,没有涉及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特别是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影响研究尚处空白。故分析影视业对民族旅游的影响,并对民族地区借助影视业的影响发展民族旅游业的对策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影视业对旅游业的影响

影视作品的推出或是带动了一个景区的迅速繁荣,或是更加固化了已有知名旅游资源景观的美誉度,无论其主观上是否有意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一)促使产生旅游动机

影视业是创意产业,借助灯光、音响等现代传媒技术艺术化地展现拍摄地传统文化,将剧情、人物融入到拍摄地优美的环境中,共筑一个和谐理想的世界,让观众情感移入影视之中,从而触发到拍摄地去亲身体验影视作品中熟悉的场景和画面,这是影视旅游者最主要的动机。影视作品中有很多场景取自文化神秘、或风光秀丽、或幽深险绝,从而激发了观赏者的兴趣,去这些地方旅游。

(二)树立旅游形象

影视具有声像合一、声画结合的特点,任何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即便是广告、纪录片、专题片等也少不了音乐、美术等传统艺术元素的搭配。通过特效的加工和处理,使得作为影片拍摄地的景点或景区透过影视来看时,更加漂亮,更具有美感和吸引力。特别是镜头画面的独特视角对景物美的发掘,能够启发人们对拍摄地真实景物的审美感受。同时,影视剧的故事内容也会给拍摄地增添一层梦幻般的文化色彩,无形中加强人们对拍摄地的一种心理美感。这种完美的艺术效果很好地树立了拍摄地的旅游形象。

(三)展销、推广旅游地文化

影视作品总是根据主题、人物、风格的要求,调动影视艺术特殊的表现手段,通过挖掘拍摄地的独特的传统文化创造出真实可信的典型环境。这种典型是经过特效加工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随着影视的播放在一定程度上展销、推广了旅游地传统文化,影响消费者的审美感觉,异质文化的神秘深深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从而传承了拍摄地传统文化。

(四)广告宣传效应

影视文化作为当代大众娱乐消费的主要文化产品,其自身包含着大量的“注意力资源”。影视所传递的信息往往呈立体状态,这种立体的信息在时间的流动中持续不断地涌来,形成容量大、信息直接的特征。大多数影视作品从拍摄前开始就开始进行造势宣传,在影视剧放映的时候,宣传的渠道和形式就更加多样化,媒体的宣传、影视剧拍摄的花絮、明星的参与等。在这个过程中影视外景地信息不断出现,可以不断地增强潜在旅游者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兴趣,强化旅游宣传效应。

(五)形成影视明星旅游吸引物

今天,对于明星偶像的崇拜越来越体现着“从众”的趋势,明星偶像吸引已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潮流。崇拜明星从而“爱屋及乌”式地喜欢与明星有关的东西,如明星拍戏的地方或去过的地方等,这些东西在公众的眼中都成了明星本身的象征。影视与明星本身就是一个集合体,一方面影视作品造就大量明星,另一方面明星又使影视作品影响力大增。对明星的崇拜使得影视外景地旅游业成为一种时尚,并产生影视景点。近年来由“韩流”现象带来韩国影视外景地旅游火爆就是极好的证明[9]。

三、案例分析——影视业对湘西旅游发展的影响

(一)湘西概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全州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2006年底人口27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0.86万人,占74.85%,土家族110.59万人,苗族88.61万人。湘西素以美丽神奇著称,她与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毗邻,境内景观密布,异彩纷呈。有一座蜿蜓近200公里的中国南方长城;有景色溶漓江之秀丽,集三峡之雄伟的猛洞河;有由212洞组成的洞的世界-龙山火岩溶洞群;有历史悠久,被称为我国南方最美的两座小城之一的凤凰古城等。它以独特的土家族、苗族文化和风景名胜吸引着中外游客,永顺溪州铜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永顺老司城、明代建筑祖司殿等堪称湘西旅游的风水宝地;云蒸霞蔚的武陵群峰、河水汤汤的沅江酉水、景色迷人的森林峡谷、浓郁醉人的民族风情,构成了美丽的湘西风光。“天下第一漂”猛洞河、青山似黛,碧水如诗的“栖凤湖”、吉首“德夯”、龙山“火岩溶洞群”、“凤凰古城”、里耶“秦简”、“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红石林”、“坐龙大峡谷”等都是镶嵌在湘西的风景明珠。特别让人叫绝的是土家族、苗族等民族传统文化和神秘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成为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因而成为许多影视剧、MTV的拍摄首选外景地。

(二)影视文化领域中耐人寻味的“湘西题材”

湘西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神秘的民族文化,在中国文化领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湘西题材”现象。文化领域的“湘西题材”包括这么几个部分:一是以湘西为题材的影视立体文化现象;二是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绘画等平面文化现象;三是湘西文化人或称“湘西文化名人”现象。以“湘西题材”为核心,无论是立体文化现象,还是平面文化现象或文化名人现象,都十分引人注目。

笔者现仅就“湘西题材”影视业发展对旅游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湘西为题材的影视目前已积累了《边城》、《芙蓉镇》、《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匪事》、《武陵山剿匪记》等,现在正在湖南卫视热播的《血色湘西》给这个题材再添力作。上述影视按内容分四大类。

第一类,是根据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改编的同名电影。毫无疑问,这部小说,是用电影手法,表现沈从文小说中所营造的湘西的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氛围。与其说《边城》电影很成功,不如说是沈从文小说很成功。

第二类,则是由名导谢晋执导的《芙蓉镇》。严格来说,这部电影并没有表现太多“湘西内容”的人情世故,是反映对人生的扭曲的沉重主题,但全是用湘西永顺王村镇的景象作环境背景——吊角楼、石板街、河码头、瀑布、背篓、米豆腐……《芙蓉镇》的巨大成功,不仅是谢晋导演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也使刘晓庆的演艺成就达到了巅峰,同时开创了以永顺王村镇为核心湘西早期旅游事业,那时,现在火得流油的凤凰古城,远没有永顺王村镇名气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影《芙蓉镇》吹响了湘西旅游的号角。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旅游业还没有现在这么火,而王村镇的旅游业已做得如火如荼,日接待旅游客量在3000人次左右,最高峰达5000多人次,对这个当时人口不足5万的小镇来说,《芙蓉镇》最直接的收益就是旅客带给小镇居民那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一时间,王村镇成为猛峒河沿岸最富裕的古镇。电影《芙蓉镇》让全国人民第一次领略到湘西古镇的古朴魅力。

第三类作品是最惹湘西人争议的“剿匪”题材系列。这个题材系列拍得最多,计有《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匪事》、《武陵山剿匪记》。最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湘西剿匪记》和《乌龙山剿匪记》,特别是土匪“田大榜”的形象极为深入人心。再加上20世纪解放初期,湘西历史上确实匪患猖獗,外地人谈匪色变,“剿匪”题材系列作品出台之后,客观上给湘西带来了负的外部影响,湘西人被视为“湘西土匪”,湘西地区则被看作是贫困、愚昧、落后;湘西多姿的民族文化和强悍的血性精神被人误解;湘西人自强不息、浴血抵御外侮的丰功伟绩并不为人所知。几乎是从湘西地方政府到普通的公民,都深感有为湘西“正名”的要求。“剿匪”题材的影视无疑有夸大战功、过度渲染湘西土匪的倾向。湘西人越来越感到有必要重新评价土匪、重新树立湘西良好的正面形象的必要性,“剿匪”题材影视在湘西已走到了绝路。《湘西匪事》就是明证,这部电视剧刚开始取名叫《湘西往事》,后来仍然落不了俗套改为《湘西匪事》,整部戏延续以前“剿匪”老调,没看到什么新奇之处。

第四类湘西题材——由湖南卫视的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血色湘西》应运而生。《血色湘西》在以往的以湘西题材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创新与文化拓展,从目前已播出的效果来看,《血色湘西》在尽力做以下几点:第一、以刻画湘西人性的积极因素为主旋律,着力突出“强悍、直率、擅武、真实”的湘西血性精神。强悍则由石三怒、龙耀武、田大有等人诠释得非常充分;直率表现为田龙二人对田穗穗追求是直来真去的,毫不掩饰的(直露的民歌),这一切让人感到真切而不造作。虽然抗日的战火没有烧到湘西,但湘西人一听说国家有难,则奋勇当先,并不退缩。第二、对湘西土匪进行了重新定义和评价。众所周知,湘西匪患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简单地把湘西地方武装一概斥之以“匪”是极为不妥的,也是难以令湘西人心服的。电视剧借田大有之口,对匪帮进行客观评价,让我们看到了电视剧在这方面的努力。第三、以现有的艺术成果为启发,展开另一番别具一格的情节。石三怒和龙耀武两人对田穗穗的爱情追求,让人依稀看到沈从文《边城》故事里的翠翠与天保、傩送的影子。虽然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完全不同,但人物却是一一对应,如穗穗的阿爹田大有则对应翠翠那个撑渡老人,而且石三怒和龙耀武两人也象天保、傩送一样,向所爱的女人唱山歌。第四、着力把湘西风俗文化、民俗文化和语言文化融入剧情中,并推动剧情的发展。这是以往湘西题材电视剧所没有的。如湘西风俗端午节赛龙舟引出穗穗与两个追求她的汉子聚会出场;再如天坑赌命上的“椎牛”、“上刀梯”等都是湘西苗族特有的民俗表演,引进电视剧中,层层推进、惊险刺激。特别是龙耀武提出以女婿的身份替田大有出场时,显得自然真切,最后由穗穗代父出战把“天坑赌命”这场戏推向。值得注意的是全剧中,一直有个关键字“逮”字,这是湘西标准的方言,含义极为丰富且湘西韵味十足。真是一个“逮”字了得,逮出了湘西人的血性;另外,精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粗而不俗的服装,处处显出本剧是湘西题材的经典之作。

(三)影视业对湘西旅游业的影响

湘西题材的屡屡成功,根源于湘西本土深厚的民族文化,这是让湘西人自己沉醉,也让外乡人沉醉的神秘文化,所谓“吊角楼中歌伴酒、小背篓里梦醉人”。具有醉人的文化,才有醉人的艺术,也才会生产醉人的作品。

首先,影视作品塑造湘西人的纯真、善良。在沈从文笔下展现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电影《边城》借助音响、美术等科技手段营造的湘西的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氛围,歌颂了湘西民族同胞的人性美,向观众展现人物美的同时,展演了湘西优美的自然风光,从而让人与自然之美和谐,宣扬了湘西美好形象,让观众产生共鸣,触发旅游动机。

其次,开启了旅游业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导演谢晋执导,刘晓庆、姜文等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湘西千年古镇王村拍摄。这部反映建国以来多次政治运动中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反映了“”前后十几年人物命运的升沉变迁,是“电影泰斗”谢晋的扛鼎之作。随着《芙蓉镇》扬名海内外,王村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民间小吃等得到了广泛宣扬,加上名人效应,王村便又叫芙蓉镇,游客不断增加,从而让湘西一个难以忘怀的小镇——成为游人向往的地方,开启了湘西旅游业的先河。借助名人效应,诞生了“刘晓庆米豆腐”这个旅游产品,二十年来,凡是到芙蓉镇的游客都必偿一碗“刘晓庆米豆腐”。

第三,展示了湘西优美的自然风光,推动了湘西旅游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湘西“剿匪”题材影视不断拍摄,先后拍摄了《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匪事》、《武陵山剿匪记》、《湘西匪事》等。该类题材的系列作品,主题是歌颂人民的剿匪业绩,表现湘西土匪的狡猾凶残。“剿匪”题材系列作品出台之后,湘西人被视为“湘西土匪”,湘西地区则被看作是贫困、愚昧、落后;湘西多姿的民族文化和强悍的血性精神被人误解;湘西人自强不息、浴血抵御外侮的丰功伟绩并不为人所知,虽然客观上给湘西带来了负面影响,令湘西人反感,但是由于了选择永顺“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猛洞河“天下第一漂”、吉首“德夯”、碧水如诗的“栖凤湖”、龙山“乌龙山”、“凤凰古城”等风光优美的地方作为外景拍摄地,宣扬了湘西风光,推动了湘西旅游业的发展。20世纪末、21世纪初湘西旅游业的发展与湘西“剿匪”题材影视业的推动是分不开的。

最后,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助飞湘西民族文化旅游。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者知识水平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传统的观光旅游不能再满足现代旅游者“求奇、求异”的需要,更加追求精神享受的文化旅游、体验旅游等新的旅游形式不断推出,促使传统旅游地对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开发,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进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核心竞争力,开始了旅游业第二次创业。湘西土家族、苗族传统文化底蕴浓厚,传统艺术繁多,而且大多保存完好,但是文化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以往的影视作品对民族文化发掘力度不够。当前湖南各电视台热播的《血色湘西》改变了以往的方式,除发扬以前湘西题材影视的优点外,更加注重民族文化的挖掘。《血色湘西》拍摄地选择在湘西古丈的“红石林”、“栖凤湖”、“凤凰古城”等风景区,属土家族、苗族杂居地区,影片中根据剧情充分演绎了土家族“山歌”、“打镏子”、“土家族哭嫁歌”和苗族“情歌对唱”、“苗族鼓舞”、“椎牛”、“上刀梯”等民间文化,充分展示了湘西各民族(土家族、苗族)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为湘西正在兴起的“神秘湘西”文化旅游注入了新的动力,应该有理由相信,随着《血色湘西》的热播,湘西必然迎来一轮文化旅游的。

四、民族地区借助影视业发展民族旅游的对策

(一)借势

借势,就是借助影视剧来民族地区拍摄影片的时机,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每年都要吸引许多影视剧来民族地区拍摄外景,加之大多选择的地方多为民族地区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区,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开发主体要借助影视拍摄的最佳时机,做好旅游的宣传推介工作。国内有些方已经开始借助影视剧的影响来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如广西柳州充分利用《刘三姐》的深入人心和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举办民歌节,发展民族旅游,打造“刘三姐”文化旅游品牌,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乔家大院》借助电视在全国的播放发展了旅游等,其旅游知名度得到很大提升,这都是借势的成功案例。总之要有主动借势意识,主动借势自我宣传,地方政府和旅游开发主体应以影视剧的拍摄场地为依托,借鉴国外成功的开发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心理,丰富影视旅游产品,开辟旅游区或开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借助影视剧的推动强势,组织旅游线路,推出以体验影视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当地媒体要主动地报道影视剧拍摄活动,并形成一定的报道数量,达到传播扩散的效果,并多参与或配合影视剧组自身的宣传活动,使影视剧和民族地区一起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

(二)引势

引势,就是民族地区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开发主体积极主动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引导各种拍摄组或潜在的拍摄组来当地参观,拍摄外景,借助影视业的影响,宣传推介民族地区旅游形象,吸引游客来观光旅游,从而推动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民族地区政府和旅游部门应加强与影视部门的联系,进一步加大景区的宣传力度,推出一些优惠的政策,激发更多影视剧的投资商和制作单位到独具特色和有潜在旅游者的外景地拍摄影视剧;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旅游部门或宣传部门要适时邀请知名导演、编剧、制片人和策划人等影视传媒人士来民族地区旅游访问,充分向他们展现当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习俗,激发他们的创作和拍摄热情,为成为下一部影视拍摄地埋下伏笔。

(三)造势

造势,就是民族地区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开发主体主动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资源,改编适合当地的影视剧本,挖掘影视主题,自行或引资拍摄反映民族地区的影视剧,借助影视业的影响,宣传推介民族地区旅游形象,从而推动民族旅游业的发展。

拍摄影视剧需要具备一定经济、技术和人才实力,当前大部分民族地区还处在发展之中,虽拥有文化资源和一定人才,但还不具备自己拍摄影视剧的实力,这就要求当地政府认真做好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工作,为我所用,开创民族地区影视业的辉煌。首先,当地政府或旅游开发主体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掘民族影视主题,组织人员经编辑或改编当地的影视剧本。其次,有条件的地区可自行选择在当已开发的旅游区或潜在旅游区组织拍摄;没有条件的民族地区,就应采取引进人才的方式,聘请导演及其它摄制人才来当地拍摄影视剧;最后,加强拍摄好的影视剧的宣传推介和各地的播放工作。在做好民族地区影视业的“造势”时,应该注意本地影视业创意人才(编剧、策划人等)的培养和引进工作,这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确信,影视作品对旅游地的宣传促销作用是显著而卓有成效的。影视业是先进的科技技术和文化创意结合的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的发展前景,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无可估量,而民族在地区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是低能耗、高效益、高就业、关联度极强的产业,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谐文化构建的必然选择。必须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特别是充分利用影视作品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积极做好对影视业的“借势”、“引势”、“造势”,挖掘民族文化,宣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旅游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Riley,R.,&VanDoren,C.S.Moviesastourismpro-motion:A“Pull”factorina“Push”location[J].Tou-rismManagement,1992,13(3):267-274.

[2]Morgan,N.&A.Pritchard.TourismPromotionandPower:CreatingImages,CreatingIdentities[M].Chi-chester:Wiley,1998.

[3]Kim,T&Richardson,S.L.Motionpictureimpactsondestinationimag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3,30(1):216-237.

[4]Mordue,T.Performinganddirectingresident/touristcul-turesinHeartbeatCountry[J].TouristStudies,2001,1

[5]潘丽丽.影视拍摄地对外景地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浙江新昌、横店为例[J].经济地理,2005,25(6):928-932.

[6]吴丽云,侯晓丽.影视旅游者旅游动机研究[J].人文地理,2006,(2):24-27.

[7]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7,(7):53-57.

第2篇: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也为青海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然而,虽然青海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旅游发展状况相比并不乐观。为此,应当从几方面入手来对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做出分析。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这片辽阔、神秘的高原大地上,世代生息繁衍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二十多个民族,形成并保持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

一、发展现状

2001年,青海接待内外游客374万次,旅游收入高达13.45亿元。2002年青海旅游业再创新高,以400多万中外游客,15亿元旅游总收入的成绩,成为青海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2003年,青海省旅游业乘势而上,年初就呈现出较快增长态势,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使青海旅游业无一例外地遭受了严重影响。在四五月份青海旅游的黄金季节里,不得不暂停各种旅游业务,部分重点景区景点也暂停向游人开发。青海省在有效防控非典的基础上,及时策划推出了“青海人游青海”旅游产品。6月1日,在全国率先开放了旅游市场和旅游景点,以“没有非典”的独特品牌吸引游客,塑造高原净土的旅游形象。8月2日举办了张健横渡青海湖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接着,又与文化部门等联合主办了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配合第二届环湖自行车赛,举办了“青海之旅”旅游推介系列活动,积极有效地对外展示了青海独特的高原风光和民族风情,这些都有力推动了青海旅游的发展。

西部大开发以来交通基础设施的长足发展,特别是青藏铁路的全线开通,使青海这个过去似乎遥不可及的地方已不再遥远。据青海省统计局的统计,2007年青海省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001.6万人次,接近全省人口的2倍,实现旅游总收入47.3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和32.8%。数字还显示,青海旅游业从1999年起步至今,不足10年的时间里,旅游人数和收入都快速攀升,分别增长了5倍和11倍。

然而,在旅游人数和收入双双快速增长的同时,人均消费水平和停留天数却是双双下降的。1999年,青海旅游人均消费为250元,到2007年人均旅游消费为473元。权威部门称,如果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人均旅游消费收入在近10年间是不升反降的。统计部门有关人士说,即便排除统计口径差异等因素,至少可以说,人均消费水平没有明显的增长。更有专家指出,数字升降的背后,折射出青海旅游业近年来的快速增长是一种低质低效的增长。

二、青海旅游业的经济瓶颈问题

1、发展旅游业的观念不到位

由于受地理区位、自然环境等条件的限制,长期处于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人们的商品意识、开放意识、价值观念都比较淡薄,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青海旅游业照搬东部地区旅游发展模式,一直没有形成一种突出青海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从而导致了发展速度缓慢、基础设施落后、产业规模弱小的现状。这种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是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资源观密切相联的。同时,在青海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受到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思想的影响,一些地方在“旅游扶贫”的名义下放任“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造成了地区经济“资源空心化”现象。还有一些人认为,旅游产业是“无烟工业”,因而不注重生态、环保问题,产生了相当多的“旅游公害”。这不但危害了旅游业自身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负面效应。因此,青海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旅游业体制创新缓慢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体制创新的步伐较为缓慢,具体表现为青海省旅游企业由于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因此没有真正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从而制约了企业的自我发展。一些旅游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按照现代公司结构模式建立了管理组织结构,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未发挥组织功效,反而是增加了机构数量、降低了管理效率。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政府管理机构虽然有所精简和调整,但离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首先,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沿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其次,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种种保护,导致了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大大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再次,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缺乏规范化管理,致使“欺客、骗客、宰客”的现象大量发生,影响了青海旅游业形象。

3、硬件设施基础建设欠缺

青海省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短、起点低、固定资产投入少,而完善旅游设施的耗资量却很大,造成了目前青海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非常低的状况。一是旅游资源多地处偏僻地区,通路、通电、通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上要新建。二是旅游资源大多虽品位高但知名度低。低知名度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真正的经济价值的,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是广泛开展宣传,而宣传促销也需耗资。三是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政府,投资不足已成为制约旅游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4、旅游产品开发过于单一,特色不够突出

青海旅游资源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已开发的旅游景点近千处,其中有近30多景点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非常不足。甚至连国际上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青海湖,其开发尚处于原始阶段,其他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利用程度则更低。在东部地区,虽已形成了观光旅游产品、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但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青海旅游资源优势被开发不足的劣势所抵消。1999年,青海省国际旅游的总收入为393.8万美元,仅占当年全国国际旅游收入的万分之三左右,只相当于广东省国际旅游收的1‰、北京市的1.5‰;旅游企业直接收入2.2亿元人民币,亦只占全国总量的1‰。这与全国旅游业发展形势存在巨大的落差。

三、青海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1、树立市场化、协调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青海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必然要实现旅游要素产权主体、市场交易主体和开发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这决定了青海旅游业首先要进行观念的创新。在青海旅游开发中,应特别强调对开发对象的选择、开发程度的控制及开发过程的监督,以防止旅游开发中出现对象错位和程度失控现象。同时,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在旅游业发展中普遍存在依赖政府的思想;二是对旅游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认识不清,存在着盲目市场化思想。

2、建立面向市场、强调效率的管理体制,实现制度创新

(1)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旅游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贯彻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旅游企业在制度上实现创新,从市场中获得效益。同时,旅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规模化与集中化也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同步方能达到目标效果。

(2)进一步打破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旧体制,建立高效的旅游业管理体制。旅游业是由核心旅游业和辅助旅游业构成的综合性产业,有赖于一个高效的管理部门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其进行整体规划、规范、指导和控制。这就要求管理部门承担相应的职责,改变管理职能扭曲的现实状况。

(3)必须打破行业、地区的限制,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互补和产业及地区间优化配置。这在各级政府主宰源配置权的前提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政府退出资源配置者的地位是优化整个旅游资源配置方式的前提。

(4)旅游经济管理应走出以条块分割、政企不分为基本特征的传统部门管理模式,过渡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中。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提供信息引导,编制行政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协调针对旅游产业的各种行政、法律和经济管理手段的实施,来保证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3、拓宽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这不仅需要有特殊的政策倾斜、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需要对口支援、开放政策等各方面的扶持。为此,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式。

(1)政府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扶持效应。通过政府预算加大对旅游业的专项补助范围和数额,尤其是对治理和改善青海生态环境的专项补助。

(2)为旅游基础设施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行政服务,吸引外资进入,如外国政府贷款项目、世行贷款项目和双边、多边援助项目。因此,资本市场的建设、金融工具的创新和融资方式的改进等是首先应采取的举措。

(3)组建“青海旅游股份公司”上市。通过发行股票,吸纳社会资金投资到青海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点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企业设施的更新改造上来。

4、突出资源特色,依托品牌产品,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

青海独特的自然环境、雄奇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符合旅游产业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趋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青海旅游业依据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目前,青海旅游业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随着国际、国内旅游需求市场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趋势的逐渐形成,要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选择合理的营销策略。

(2)以享誉世界的旅游品牌为依托(如青海湖、塔尔寺),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开拓旅游市场,提高服务质量,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特色鲜明的“拳头”产品。

(3)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与东部地区的互补效应,为实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联合促销等方面创造条件。

(4)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绿色化、精品化;优化产品结构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力争把青海建成国际精品旅游胜地。

5、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说,一般的经济发达城市、区域和经济带是沿基础设施通道建设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均不占优势的西宁,千载以来就是一处没有被充分开发的净土,兰州成了西部的交通枢纽,西宁则是一条死胡同,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盲肠”。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使西宁在理论上已经具备了高速发展的基础:青藏铁路建成将青、藏两省区从交通上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与西部地区连结起来,与广大内陆沿海地区连接起来;青海高原的地形、气候、矿藏等要素的空间格局造就了经济腾飞的基础;青藏高原已经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大部分集中在交通沿线,现有的主要物流、人流、信息流等的通道方向基本是东西向,而这起点就是西宁。西宁在青藏高原地理位置上的起始性、经济发展的辐射性、社会进步的带动性,使西宁的城市定位有了新的变化。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营,西宁的城市功能和地位有了新的变化,从不沿边、不靠海,相对于内地是边疆、相对于边疆是内地的内陆城市一跃成为中心城市。从全国看,西宁处于我国近西部和远西部的结合部,位于陇海兰新经济带的西部,是东部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二传手”,可以发挥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白恩培:资源开发与市场[r].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3).

[2] 马春梅:加快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青海大学学报,2003(6).

[3] 孙发平:论青海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目标与任务[j].青海社会科学,2005(1).

第3篇: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对川南旅游开发的导向、人才与资金准备及产业协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川南旅游资源地域开发的时空模式,建议加强重点景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以及加大对本地区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和提倡生态旅游。

一、川南旅游业的现状

本文所指的川南旅游区,包括四川盆地南部的宜宾、自贡、泸州三地市。川南旅游区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及交通条件均较好,但在四川省规划发展的五大旅游区中,是开发最差的旅游区之一。针对重庆成为中央直辖市之后,川南旅游区在四川省宏观布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对川南旅游开发的一些战略性、方向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四川盆地南部的宜宾、自贡、泸州地区,是我国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组成的“T”字型生产力布局的底部。旅游开发的自然、经济基础都比较好。川南国家级风景名胜蜀南竹海、自贡恐龙博物馆在国内外早已闻名。此外,西秦会馆、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焱海井等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川南三大城市宜宾、自贡、泸州皆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川南旅游区还有各类省级风景点7处,市县级地方性景点更是数不胜数。省级景点“石海洞乡”、“人悬棺”、“巡司温泉”等名闻遐迩。该区不但旅游资源丰富,级别高、吸引力强,而且类型复杂多样,旅游行为类型与功能结构完善,层次结构、地域组合优越。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映成趣,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该区处于成、渝两大客源地夹峙之下,区内、区外客源潜力都很大。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四川省调整了旅游业宏观布局,川南旅游区被列为下一步重点开发的旅游区之一"。

二、开发川南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既是一个新兴的经济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开发川南旅游资源,发展川南旅游业将对川南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发展川南旅游业,将加速资金积累和回笼,增加外汇收入,使区域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众所周知,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资金回报率高,因此国内外只要有条件的地区都争先发展旅游业。川南地区旅游业虽刚起步,但已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二)旅游业属劳动密集性行业,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要求相对较低,从业人员需求量大,可缓解川南劳动力就业紧张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旅游部门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可增加间接就业人员2人~215人。因此,川南旅游业的发展将为该区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三)将促进川南地区城镇建设。随着景区的开发,游客的增加,各种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将日益完善,从而大大推进新、旧城镇的建设。(四)有利于在川南重工业经济区中建立区域性的环境保护体系,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美化区域环境。在规划中,川南属于重化工、能源基地,此类经济区域易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而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人们重视环境保护与治理,建立一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川南旅游区。无论是在经济效益上,还是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川南旅游的发展都将造福于人民和子孙后代,应引起川南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川南旅游业开发中的重要内容---旅游商品

在川南旅游业开发中我们应该重视对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商品能满足旅游者的生理、心理的各种需要,但不同类型的旅游商品又有很大差异。

(一)川南旅游商品开发要突出特色:第一川南“中国名酒系列”;第二“珍贵水果系列”,包括龙眼、荔枝、抽子等;第三“旅游工艺品系列”,以竹、龙、草编等为主题。要把握好市场,政策上予以扶持,组织管理好生产、销售的多个渠道。

1.川南“中国名酒系列”:包括卢州老窖,古蔺郎酒、宜宾五粮液,早已闻名国内外。

2.龙眼、荔枝等名贵水果系列:龙眼、荔枝属于南亚热带水果,果肉质佳、味美,营养丰富,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高档珍贵水果。川南有上千年种植历史,宜宾尚有几株当年曾上贡过杨贵妃的千年古荔枝树。今日荔枝分布区已移向东南,以卢州市为主,其气候属南亚热带类型,为四川盆地唯一的特殊气候区,适宜龙眼、荔枝的生长,适栽面积500万亩,以卢州市中区、沪县、纳溪、合江最宜种植。

3.竹工艺及美术品:川南竹类资源丰富,以楠竹(毛竹)为主,栽植易、产量高,覆被好,可一次造林永续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比一般林木高。川南可开发的竹旅游商品很多:如竹簧、麻将、竹筷、竹椅、竹雕、凉板、翻簧竹刻、竹帘画、龚扇等。江安县有竹簧工艺学校,宜宾市有竹类专业研究所。川南有各类竹艺加工老艺人、技术能手几百人。

4.草编制品:以灯草为原料。灯草是两年生耐寒水生草本植物,可于水稻收割后栽植,次年5月收割,利用闲置冬水田栽植,不务农时。用灯草编制的各种生活、旅游用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如榻榻米草席,深受日本人喜爱。川南草编制品曾出口日、英、美等三十多个国家。

5.恐龙系列仿制品:可仿制侏罗纪、白要纪各种不同类型恐龙。质地可选择塑料、陶瓷等多种类型。也可制造各种电动的小型恐龙仿生玩具、工艺品。

6.其它名特产品:金河蘑芋,产于宜宾屏山的金沙江沿岩一带。宜宾“功夫”茶、叙府糟蛋等也是当地有名的土特产品。

(二)川南旅游商品的分类,按旅游商品的美学特征,可把川南旅游商品分为如下四个大类:

1.实用品又分为:①土特产品,如卢州龙眼、荔枝;②旅游食品,如竹笋,竹荪;③旅游用品,如竹席、竹帘、凉板、竹筷;④其它非旅游专用的日常生活用品。

2.工艺品又分为:①织绣类,如自贡龚扇;②陶瓷类;③纺织类,如竹编制品;④雕刻类,如竹雕工艺作品;⑤镶嵌类;⑥传统工艺、民间工艺类,如剪纸。

3.艺术品又分为:①绘画类,如川南国画、竹帘画;②雕刻类,如竹雕。

4.文物商品及其仿(复)制品如恐龙仿制品。

(三)在进行旅游商品开发时,要注意旅游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性、艺术性和纪念性的属性。就川南旅游区的实际情况而言,还应注意:

1.突出主题。根据川南旅游区的人文古迹和自然景观的特色,川南旅游商品的开发,应以“酒、龙、盐、竹、泉、洞”为主题,在这六个字上多作文章。

2.突出功能和特色。各旅游地域系统(或景区)旅游商品的开发要突出自己的功能和特色,如蜀南竹海的“竹”,宜宾的五粮液,自贡旅游小区的“恐龙和盐”,庐州的卢州老窑,这些都是各自的“金字招牌”。

3.要系列化、多样化和小(微)型化。旅游者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年龄、职业、性别、爱好、社会阶层也不尽相同,开发设计和经营旅游商品要从川南旅游区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潜在客源市场的各种因素,实行多种题材、多种规格、多种原料、多种色彩。还要尽量系列化、配套化,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不同趣向的需求。

4.要强调“就地选题、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不少以当地名胜古迹为题材设计的旅游商品,都是以当地特有材料、传统工艺生产,并在当地销售的:如“三峡石”、“刘三姐绣球”等。川南仿造的恐龙、竹雕等类旅游商品,也应立足于川南本土。

此外,川南各地、市、县尚有许多地方名特产品、民间工艺品,可供挖掘整理与开发。一方面,要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宣传工作,既要导“游”,还要导“购”。另一方面,既要通过“挖掘整理与开发”来增加其品种数量,又要通过丰富其“内涵”,来提高其质量和效益。旅游商品的开发是旅游产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川南这个新旅游区的开发中,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四、开发川南旅游业的重要措施

(一)加强管理,统一规划,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开发川南自然、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要从四川省的宏观布局出发,制定川南及各旅游地域系统的资源开发与旅游业的发展规划,使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章可循、协调发展;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尽快纠正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现象;在有条件的地、市、县应在政策上给旅游业以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财政、用地、税收、引进资金上制定出优惠政策。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相关产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等)的协调发展,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快改善基础设施,特别是旅游交通状况差而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应迅速改善本地旅游景区可进入性的条件。

(二)在开发导向上应由国内向国外拓展

川南旅游区资源丰富,但开发晚,缺乏象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那样在国内外影响大的旅游景点。自贡恐龙、蜀南竹海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但开发晚,缺乏“深加工”,活动项目较单调。因此,本区旅游景区知名度的提高,需要进行宣传促销和“时间”。在川南旅游资源开发中,目前应注重对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加工”,主要客源应立足于国内,待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宾馆等服务设施建设上档次以后,再逐步向国外拓展客源市场。

(三)重视旅游人才培养

随着川南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和各类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将迅速增加,因此应在川南部份高校开设旅游专业,培养旅游本、专科学生;或在川南三大城市中选择一市,建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必要时可建立或改建旅游职业中学,培训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

(四)开拓资金渠道,加大投资力度

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面广,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量投资,全靠当地政府必然有困难,可采取以下办法:争取国际项目或国家、省内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在政策上可统一规划,做到谁投资谁受益,一家管理,多家开发;把旅游设施建设和一些大型项目的建设结合起来,如川南的煤矿开发项目可与高县、筠连的旅游资源开发一并纳入规划和建设。

(五)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目前,川南旅游区有众多古迹缺乏保护,破坏严重,非法占用旅游景区土地和古建筑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且景区项目差,环境质量差,因此应实行保护性开发。重点景区应划定界线,在景区内分别设置下几个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

(六)加强横向联系,开展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开发

川南旅游区毗邻滇、黔、渝,开展与周边地区的联合开发,有利于优势互补。川南泸州旅游片区南部与贵州西北的习水县、赤水县相邻,习水丹霞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赤水县十丈硐瀑布可与黄果树瀑布媲美,开发价值大,但交通闭塞,若以贵阳为中心进行开发,相距甚远,交通条件差,开发难度大。泸州距十丈硐瀑布仅70多km,若以泸州为依托进行开发,可事半功倍。川南旅游区与贵州西北地区进行旅游资源的协同开发,必将推动双方旅游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第4篇: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

摘要:民族地区旅游是随着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消费需求而发展起来的,而影视业对民族旅游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的民族传统和神秘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成为最具旅游开发价值与资源,为此而成为许多影视剧、MTV的拍摄首选基地。湘西利用影视作品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积极做好对影视业的“借势”“引势”“造势”挖掘民族文化,宣扬民族文化,促进了湘西民族旅游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影视业;民族地区旅游业;影响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民众更加追求“新奇、神秘”的异质文化,以获取精神上的满足和体验,文化需求的增长促进了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而民族地区由于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而倍受青徕,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较快,取得了极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这其中与以民族地区为题材的影视业促销和推广分不开的。

一、影视业对旅游的影响研究综述

国外专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影视业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Riley认为电影作为一种旅游促销手段的特性和优势,以美国影片和澳大利亚影片为例说明了电影对旅游者到访拍摄地的推动作用[1]。Morgan和Prit-chard提出,电视中的描述甚至会被认为是一个地方真实发生的事情,并且对于那些休闲地区来讲,电视节目成为它们转变为度假区和旅游地的催化剂[2]。Kim和Richard通过案例研究,认为电影作为自发的形象构成因素可以在很短的时期内极为显著地改变目的地的形象[3]。Mordue进行了一个案例研究,总结出影视给拍摄地居民所带来的影响,其实是一种更宽泛的、局部的、在文化和经济上的冲击[4]。

国内学者二十一世纪初才开始关注影视业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因此现有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而且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明显弱于国外学者。学者潘丽丽认为影视拍摄不仅能够增强外景地的旅游感知形象,增游客数量,促进旅游景区和旅游接待业发展,能够为当地居民增加就业的机会[5]。吴丽云和侯晓丽通过对铁岭龙泉山庄旅游者的实证分析,研究了旅游者到影视剧拍摄地旅游动机,认为影视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形成大多受影视剧的影响,对影视剧的热爱使他们选择了到拍摄地旅游[6]。吴普等分析了影视旅游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指出影视旅游中值得乡村旅游、体验旅游和旅游宣传借鉴的元素[7]。王丽波、刘华认为影视文化是旅游目的地促销的重要媒介平台,并对促销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8]。周慧颖,黄远水分析了影视作品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9]。

影视业对旅游业的影响的研究还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影视旅游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对影视城的研究这一层面上,没有涉及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特别是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影响研究尚处空白。故分析影视业对民族旅游的影响,并对民族地区借助影视业的影响发展民族旅游业的对策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影视业对旅游业的影响

影视作品的推出或是带动了一个景区的迅速繁荣,或是更加固化了已有知名旅游资源景观的美誉度,无论其主观上是否有意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一)促使产生旅游动机

影视业是创意产业,借助灯光、音响等现代传媒技术艺术化地展现拍摄地传统文化,将剧情、人物融入到拍摄地优美的环境中,共筑一个和谐理想的世界,让观众情感移入影视之中,从而触发到拍摄地去亲身体验影视作品中熟悉的场景和画面,这是影视旅游者最主要的动机。影视作品中有很多场景取自文化神秘、或风光秀丽、或幽深险绝,从而激发了观赏者的兴趣,去这些地方旅游。

(二)树立旅游形象

影视具有声像合一、声画结合的特点,任何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即便是广告、纪录片、专题片等也少不了音乐、美术等传统艺术元素的搭配。通过特效的加工和处理,使得作为影片拍摄地的景点或景区透过影视来看时,更加漂亮,更具有美感和吸引力。特别是镜头画面的独特视角对景物美的发掘,能够启发人们对拍摄地真实景物的审美感受。同时,影视剧的故事内容也会给拍摄地增添一层梦幻般的文化色彩,无形中加强人们对拍摄地的一种心理美感。这种完美的艺术效果很好地树立了拍摄地的旅游形象。

(三)展销、推广旅游地文化

影视作品总是根据主题、人物、风格的要求,调动影视艺术特殊的表现手段,通过挖掘拍摄地的独特的传统文化创造出真实可信的典型环境。这种典型是经过特效加工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随着影视的播放在一定程度上展销、推广了旅游地传统文化,影响消费者的审美感觉,异质文化的神秘深深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从而传承了拍摄地传统文化。

(四)广告宣传效应

影视文化作为当代大众娱乐消费的主要文化产品,其自身包含着大量的“注意力资源”。影视所传递的信息往往呈立体状态,这种立体的信息在时间的流动中持续不断地涌来,形成容量大、信息直接的特征。大多数影视作品从拍摄前开始就开始进行造势宣传,在影视剧放映的时候,宣传的渠道和形式就更加多样化,媒体的宣传、影视剧拍摄的花絮、明星的参与等。在这个过程中影视外景地信息不断出现,可以不断地增强潜在旅游者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兴趣,强化旅游宣传效应。

(五)形成影视明星旅游吸引物

今天,对于明星偶像的崇拜越来越体现着“从众”的趋势,明星偶像吸引已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潮流。崇拜明星从而“爱屋及乌”式地喜欢与明星有关的东西,如明星拍戏的地方或去过的地方等,这些东西在公众的眼中都成了明星本身的象征。影视与明星本身就是一个集合体,一方面影视作品造就大量明星,另一方面明星又使影视作品影响力大增。

三、对明星的崇拜使得影视外景地旅游业成为一种时尚,并产生影视景点。近年来由“韩流”现象带来韩国影视外景地旅游火爆就是极好的证明[9]。

(一)湘西概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全州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2006年底人口27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0.86万人,占74.85%,土家族110.59万人,苗族88.61万人。湘西素以美丽神奇著称,她与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毗邻,境内景观密布,异彩纷呈。有一座蜿蜓近200公里的中国南方长城;有景色溶漓江之秀丽,集三峡之雄伟的猛洞河;有由212洞组成的洞的世界-龙山火岩溶洞群;有历史悠久,被称为我国南方最美的两座小城之一的凤凰古城等。它以独特的土家族、苗族文化和风景名胜吸引着中外游客,永顺溪州铜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永顺老司城、明代建筑祖司殿等堪称湘西旅游的风水宝地;云蒸霞蔚的武陵群峰、河水汤汤的沅江酉水、景色迷人的森林峡谷、浓郁醉人的民族风情,构成了美丽的湘西风光。“天下第一漂”猛洞河、青山似黛,碧水如诗的“栖凤湖”、吉首“德夯”、龙山“火岩溶洞群”、“凤凰古城”、里耶“秦简”、“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红石林”、“坐龙大峡谷”等都是镶嵌在湘西的风景明珠。特别让人叫绝的是土家族、苗族等民族传统文化和神秘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成为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因而成为许多影视剧、MTV的拍摄首选外景地。

(二)影视文化领域中耐人寻味的“湘西题材”

湘西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神秘的民族文化,在中国文化领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湘西题材”现象。文化领域的“湘西题材”包括这么几个部分:一是以湘西为题材的影视立体文化现象;二是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绘画等平面文化现象;三是湘西文化人或称“湘西文化名人”现象。以“湘西题材”为核心,无论是立体文化现象,还是平面文化现象或文化名人现象,都十分引人注目。

笔者现仅就“湘西题材”影视业发展对旅游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湘西为题材的影视目前已积累了《边城》、《芙蓉镇》、《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匪事》、《武陵山剿匪记》等,现在正在湖南卫视热播的《血色湘西》给这个题材再添力作。上述影视按内容分四大类。写作秘书

第一类,是根据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改编的同名电影。毫无疑问,这部小说,是用电影手法,表现沈从文小说中所营造的湘西的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氛围。与其说《边城》电影很成功,不如说是沈从文小说很成功。

第二类,则是由名导谢晋执导的《芙蓉镇》。严格来说,这部电影并没有表现太多“湘西内容”的人情世故,是反映对人生的扭曲的沉重主题,但全是用湘西永顺王村镇的景象作环境背景——吊角楼、石板街、河码头、瀑布、背篓、米豆腐……《芙蓉镇》的巨大成功,不仅是谢晋导演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也使刘晓庆的演艺成就达到了巅峰,同时开创了以永顺王村镇为核心湘西早期旅游事业,那时,现在火得流油的凤凰古城,远没有永顺王村镇名气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影《芙蓉镇》吹响了湘西旅游的号角。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旅游业还没有现在这么火,而王村镇的旅游业已做得如火如荼,日接待旅游客量在3000人次左右,最高峰达5000多人次,对这个当时人口不足5万的小镇来说,《芙蓉镇》最直接的收益就是旅客带给小镇居民那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一时间,王村镇成为猛峒河沿岸最富裕的古镇。电影《芙蓉镇》让全国人民第一次领略到湘西古镇的古朴魅力。

第三类作品是最惹湘西人争议的“剿匪”题材系列。这个题材系列拍得最多,计有《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匪事》、《武陵山剿匪记》。最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湘西剿匪记》和《乌龙山剿匪记》,特别是土匪“田大榜”的形象极为深入人心。再加上20世纪解放初期,湘西历史上确实匪患猖獗,外地人谈匪色变,“剿匪”题材系列作品出台之后,客观上给湘西带来了负的外部影响,湘西人被视为“湘西土匪”,湘西地区则被看作是贫困、愚昧、落后;湘西多姿的民族文化和强悍的血性精神被人误解;湘西人自强不息、浴血抵御外侮的丰功伟绩并不为人所知。几乎是从湘西地方政府到普通的公民,都深感有为湘西“正名”的要求。“剿匪”题材的影视无疑有夸大战功、过度渲染湘西土匪的倾向。湘西人越来越感到有必要重新评价土匪、重新树立湘西良好的正面形象的必要性,“剿匪”题材影视在湘西已走到了绝路。《湘西匪事》就是明证,这部电视剧刚开始取名叫《湘西往事》,后来仍然落不了俗套改为《湘西匪事》,整部戏延续以前“剿匪”老调,没看到什么新奇之处。

第四类湘西题材——由湖南卫视的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血色湘西》应运而生。《血色湘西》在以往的以湘西题材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创新与文化拓展,从目前已播出的效果来看,《血色湘西》在尽力做以下几点:第一、以刻画湘西人性的积极因素为主旋律,着力突出“强悍、直率、擅武、真实”的湘西血性精神。强悍则由石三怒、龙耀武、田大有等人诠释得非常充分;直率表现为田龙二人对田穗穗追求是直来真去的,毫不掩饰的(直露的民歌),这一切让人感到真切而不造作。虽然抗日的战火没有烧到湘西,但湘西人一听说国家有难,则奋勇当先,并不退缩。第二、对湘西土匪进行了重新定义和评价。众所周知,湘西匪患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简单地把湘西地方武装一概斥之以“匪”是极为不妥的,也是难以令湘西人心服的。电视剧借田大有之口,对匪帮进行客观评价,让我们看到了电视剧在这方面的努力。第三、以现有的艺术成果为启发,展开另一番别具一格的情节。石三怒和龙耀武两人对田穗穗的爱情追求,让人依稀看到沈从文《边城》故事里的翠翠与天保、傩送的影子。虽然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完全不同,但人物却是一一对应,如穗穗的阿爹田大有则对应翠翠那个撑渡老人,而且石三怒和龙耀武两人也象天保、傩送一样,向所爱的女人唱山歌。第四、着力把湘西风俗文化、民俗文化和语言文化融入剧情中,并推动剧情的发展。这是以往湘西题材电视剧所没有的。如湘西风俗端午节赛龙舟引出穗穗与两个追求她的汉子聚会出场;再如天坑赌命上的“椎牛”、“上刀梯”等都是湘西苗族特有的民俗表演,引进电视剧中,层层推进、惊险刺激。特别是龙耀武提出以女婿的身份替田大有出场时,显得自然真切,最后由穗穗代父出战把“天坑赌命”这场戏推向。值得注意的是全剧中,一直有个关键字“逮”字,这是湘西标准的方言,含义极为丰富且湘西韵味十足。真是一个“逮”字了得,逮出了湘西人的血性;另外,精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粗而不俗的服装,处处显出本剧是湘西题材的经典之作。

(三)影视业对湘西旅游业的影响

湘西题材的屡屡成功,根源于湘西本土深厚的民族文化,这是让湘西人自己沉醉,也让外乡人沉醉的神秘文化,所谓“吊角楼中歌伴酒、小背篓里梦醉人”。具有醉人的文化,才有醉人的艺术,也才会生产醉人的作品。

首先,影视作品塑造湘西人的纯真、善良。在沈从文笔下展现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电影《边城》借助音响、美术等科技手段营造的湘西的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氛围,歌颂了湘西民族同胞的人性美,向观众展现人物美的同时,展演了湘西优美的自然风光,从而让人与自然之美和谐,宣扬了湘西美好形象,让观众产生共鸣,触发旅游动机。

其次,开启了旅游业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导演谢晋执导,刘晓庆、姜文等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湘西千年古镇王村拍摄。这部反映建国以来多次政治运动中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反映了“”前后十几年人物命运的升沉变迁,是“电影泰斗”谢晋的扛鼎之作。随着《芙蓉镇》扬名海内外,王村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民间小吃等得到了广泛宣扬,加上名人效应,王村便又叫芙蓉镇,游客不断增加,从而让湘西一个难以忘怀的小镇——成为游人向往的地方,开启了湘西旅游业的先河。借助名人效应,诞生了“刘晓庆米豆腐”这个旅游产品,二十年来,凡是到芙蓉镇的游客都必偿一碗“刘晓庆米豆腐”。第三,展示了湘西优美的自然风光,推动了湘西旅游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湘西“剿匪”题材影视不断拍摄,先后拍摄了《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匪事》、《武陵山剿匪记》、《湘西匪事》等。该类题材的系列作品,主题是歌颂人民的剿匪业绩,表现湘西土匪的狡猾凶残。“剿匪”题材系列作品出台之后,湘西人被视为“湘西土匪”,湘西地区则被看作是贫困、愚昧、落后;湘西多姿的民族文化和强悍的血性精神被人误解;湘西人自强不息、浴血抵御外侮的丰功伟绩并不为人所知,虽然客观上给湘西带来了负面影响,令湘西人反感,但是由于了选择永顺“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猛洞河“天下第一漂”、吉首“德夯”、碧水如诗的“栖凤湖”、龙山“乌龙山”、“凤凰古城”等风光优美的地方作为外景拍摄地,宣扬了湘西风光,推动了湘西旅游业的发展。20世纪末、21世纪初湘西旅游业的发展与湘西“剿匪”题材影视业的推动是分不开的。

最后,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助飞湘西民族文化旅游。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者知识水平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传统的观光旅游不能再满足现代旅游者“求奇、求异”的需要,更加追求精神享受的文化旅游、体验旅游等新的旅游形式不断推出,促使传统旅游地对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开发,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进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核心竞争力,开始了旅游业第二次创业。湘西土家族、苗族传统文化底蕴浓厚,传统艺术繁多,而且大多保存完好,但是文化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以往的影视作品对民族文化发掘力度不够。当前湖南各电视台热播的《血色湘西》改变了以往的方式,除发扬以前湘西题材影视的优点外,更加注重民族文化的挖掘。《血色湘西》拍摄地选择在湘西古丈的“红石林”、“栖凤湖”、“凤凰古城”等风景区,属土家族、苗族杂居地区,影片中根据剧情充分演绎了土家族“山歌”、“打镏子”、“土家族哭嫁歌”和苗族“情歌对唱”、“苗族鼓舞”、“椎牛”、“上刀梯”等民间文化,充分展示了湘西各民族(土家族、苗族)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为湘西正在兴起的“神秘湘西”文化旅游注入了新的动力,应该有理由相信,随着《血色湘西》的热播,湘西必然迎来一轮文化旅游的。

四、民族地区借助影视业发展民族旅游的对策

(一)借势

借势,就是借助影视剧来民族地区拍摄影片的时机,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每年都要吸引许多影视剧来民族地区拍摄外景,加之大多选择的地方多为民族地区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区,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开发主体要借助影视拍摄的最佳时机,做好旅游的宣传推介工作。国内有些方已经开始借助影视剧的影响来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如广西柳州充分利用《刘三姐》的深入人心和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举办民歌节,发展民族旅游,打造“刘三姐”文化旅游品牌,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乔家大院》借助电视在全国的播放发展了旅游等,其旅游知名度得到很大提升,这都是借势的成功案例。总之要有主动借势意识,主动借势自我宣传,地方政府和旅游开发主体应以影视剧的拍摄场地为依托,借鉴国外成功的开发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心理,丰富影视旅游产品,开辟旅游区或开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借助影视剧的推动强势,组织旅游线路,推出以体验影视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当地媒体要主动地报道影视剧拍摄活动,并形成一定的报道数量,达到传播扩散的效果,并多参与或配合影视剧组自身的宣传活动,使影视剧和民族地区一起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

(二)引势

引势,就是民族地区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开发主体积极主动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引导各种拍摄组或潜在的拍摄组来当地参观,拍摄外景,借助影视业的影响,宣传推介民族地区旅游形象,吸引游客来观光旅游,从而推动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民族地区政府和旅游部门应加强与影视部门的联系,进一步加大景区的宣传力度,推出一些优惠的政策,激发更多影视剧的投资商和制作单位到独具特色和有潜在旅游者的外景地拍摄影视剧;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旅游部门或宣传部门要适时邀请知名导演、编剧、制片人和策划人等影视传媒人士来民族地区旅游访问,充分向他们展现当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习俗,激发他们的创作和拍摄热情,为成为下一部影视拍摄地埋下伏笔。

(三)造势

造势,就是民族地区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开发主体主动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资源,改编适合当地的影视剧本,挖掘影视主题,自行或引资拍摄反映民族地区的影视剧,借助影视业的影响,宣传推介民族地区旅游形象,从而推动民族旅游业的发展。

拍摄影视剧需要具备一定经济、技术和人才实力,当前大部分民族地区还处在发展之中,虽拥有文化资源和一定人才,但还不具备自己拍摄影视剧的实力,这就要求当地政府认真做好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工作,为我所用,开创民族地区影视业的辉煌。首先,当地政府或旅游开发主体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掘民族影视主题,组织人员经编辑或改编当地的影视剧本。其次,有条件的地区可自行选择在当已开发的旅游区或潜在旅游区组织拍摄;没有条件的民族地区,就应采取引进人才的方式,聘请导演及其它摄制人才来当地拍摄影视剧;最后,加强拍摄好的影视剧的宣传推介和各地的播放工作。在做好民族地区影视业的“造势”时,应该注意本地影视业创意人才(编剧、策划人等)的培养和引进工作,这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确信,影视作品对旅游地的宣传促销作用是显著而卓有成效的。影视业是先进的科技技术和文化创意结合的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的发展前景,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无可估量,而民族在地区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是低能耗、高效益、高就业、关联度极强的产业,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谐文化构建的必然选择。必须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特别是充分利用影视作品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积极做好对影视业的“借势”、“引势”、“造势”,挖掘民族文化,宣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旅游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Riley,R.,&VanDoren,C.S.Moviesastourismpro-motion:A“Pull”factorina“Push”location[J].Tou-rismManagement,1992,13(3):267-274.

[2]Morgan,N.&A.Pritchard.TourismPromotionandPower:CreatingImages,CreatingIdentities[M].Chi-chester:Wiley,1998.

[3]Kim,T&Richardson,S.L.Motionpictureimpactsondestinationimag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3,30(1):216-237.

[4]Mordue,T.Performinganddirectingresident/touristcul-turesinHeartbeatCountry[J].TouristStudies,2001,1

[5]潘丽丽.影视拍摄地对外景地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浙江新昌、横店为例[J].经济地理,2005,25(6):928-932.

[6]吴丽云,侯晓丽.影视旅游者旅游动机研究[J].人文地理,2006,(2):24-27.

[7]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7,(7):53-57.

第5篇: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旅游产业;鄂西地区;机遇;策略

旅游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产业,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旅游产业的收入在2014年已经突破3万亿人民币,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同时其在拉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不断凸显。旅游产业巨大的市场规模以及高速增长速度吸引到了越来越多地方政府的关注,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传统依靠投资、外需来拉动经济发展动力逐渐减弱的时代背景之下,很多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希望能够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为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

目前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抓住这些发展机遇将会让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从而实现地区经济的更好的发展。具体来说,鄂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任何一个地区的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能离开整个产业环境来加以看待的,同样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要注意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分析。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兴未艾,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未来我国旅游产业依然将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增速,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人均GDP的超过5000美元的时候,旅游产业将会步入黄金发展阶段,因此从整个旅游行业发展来看,我国旅游产业依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发展空间非常具有想象力,未来整个行业将会依然快读发展的势头。在这种行业背景之下,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只要做到顺势而为,就能够在日渐扩大的旅游产业规模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2.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从政策角度来看,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政策机遇,从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角度来看,我国旅游产业属于国家当前大力发展的产业,在经济驱动要素转变,经济结构优化的现实背景之下,国家希望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从而实现对于传统产业的替代,进而实现经济的顺利转型。国家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在资金、政策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支持,这对于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来说是一个利好,鄂西少数民族地区需要用好这些的政策支持,从而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国家对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的政策优惠,鄂西少数民族地区需要积极争取这些优惠政策,用好这些政策,从而更好的推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3.地区旅游资源丰富

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对于该地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发展优势,目前湖北省已经明确提出了鄂西旅游生态圈的建设,该地区覆盖了8个城市,人口总量占到了湖北省的一半,区域面积占到了该省的70%,该地区处于长江中游,是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从生态资源方面来看,鄂西地区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不仅仅在湖北省首屈一指,即使是放眼全国,也少有地区能够比得过鄂西少数民族地区。除了生态旅游资源之外,从文化角度来看,鄂西集中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湖北5大文化体系中的4大文化,同时该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文化也是大力发展地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对于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只有利用好这些独一无二的资源,才能够塑造出来具有良好知名度以及美誉度的旅游形象。

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其在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创新就业以及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具体阐述如下:

1.拉动地区经济发展

旅游产业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需要,因此其在经济法发展带动作用非常强,一般来说,旅游产业收入一元钱,就会带动相关产业十元钱,旅游产业可以间接带动三是多个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旅游产的增加值已经占到了GDP比重的5%以上,其在经济发展方面拉动作用是不断彰显。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传统产业基本上就是依靠的种植、养殖等,因此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将会给鄂西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助推作用。举例而言,旅游产业发展吸引到了客流,这些游客要在旅游地吃、住、行等,这些都是消费需求,可以极大地推动地区餐饮行业、住宿行业以及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将会帮助地区做大经济总量。因此旅游产业对于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就是一个先导产业,领用这一产业的带动作用,来推动地区各个行业的兴旺,毕竟有人流,就有资金流,就有经济发展的要素聚集。

2.带动地区充分就业

少数民族旅游产业的产发展可以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旅游产业本身是一个服务行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为游客的衣食住行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就业渠道比较狭窄,基本上局限于种植养殖行业,广大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多,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根据鄂西生态旅游圈的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通过旅游产业新增百万以上就业岗位,将会较好地缓解本地区的就业难问题。从目前鄂西旅游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现有直接从业人员100万左右,间接从业人员600万左右,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将会翻番。因此鄂西少数民族地区需要以旅游产业的发展为重要契机,以帮助地区城乡居民实现充分就业为主要目的,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给本地区城乡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3.增加居民收入水平

少数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的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目前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相对落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收入差距比较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还没有突破1万元,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直接带来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同时对于本地区的居民来说,可以大力开展农家游,乡村游等旅游项目,直接经营相关旅游产业,游客的消费给更多的从业人员以及相关商家带来了更多的收入,这会进一步的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目前鄂西生态旅游圈的旅游业总收入在2013年已经突破了1000亿人民币,这意味着给直接从业以及间接从业人员平均带来了的一万多元的收入。未来鄂西少数民族地区需要进一步的加大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努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从而为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不足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一个不断探索起步的阶段,因此存在较多的不足,以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该地区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

1.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如果要想旅游产业走向规模发展道路,具有更好的接待能力,那么必须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举例而言,交通基础设施是带来大量客流的基础条件,而宾馆、餐厅等等基础设施又是解决游客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设施。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目前面临着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制约,尽管这些年湖北省在鄂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持续加大,自2011年以来仅仅在水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就高达千亿,同时各类在建的旅游项目也多达几十个,投资额度同样高达千亿,投资的巨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了鄂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太多的历史欠账,举例而言,很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在交通方面还非常不便。从目前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来看,距离旅游产业的大发展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年鄂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是屡屡受困于资金不足而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未来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重点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瓶颈。

2.旅游产品创新不足

从目前鄂西旅游的整体情况来看,观景依然是最主要的形式,旅游产品的创新不足,地区之间旅游产品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与国内其它地区的景点相比也没有也没明显的卖点,这是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因为旅游产品创新不够则意味着产品的可替代性比较强,旅游者可以选择鄂西也可以不选择,这意味着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不够,景区的竞争力偏弱。旅游产品创新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鄂西旅游对于本地区独特的文化挖掘不够,缺少精品旅游路线,旅游产业链条拓展深度不够。

3.地区旅游宣传不够

目前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各个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因此不同地区之间在游客的争夺方面是越来越激烈,尽管鄂西少数民资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知名度以及美誉度依然不是很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地区旅游目的地对于游客的吸引力,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对于广大游客来说,如果不了解一个旅游地的基本情况,自然也就没有太大的可能选择这一地区去旅游。当前鄂西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宣传方面投入不足,各个地区也没有联合地区共同去推广鄂西少数民族旅游这一品牌,结果就导致了鄂西地区在旅游知名度方面不是很理想。很多地方政府没有树立起来旅游地品牌建设的意识,没有投入必要的宣传资源,利用各种宣传渠道来进行广而告之。另外就是在旅游地宣传方面,宣传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就是各个旅游景点拍摄一些宣传片投放到电视台,或者就是与旅行社合作摆放一些简单的景点资料介绍,实践证明,这种宣传模式比较低效,投入产值比不是很理想,未来需要鄂西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产业的发展方面,积极探索更多的宣传模式,从而实现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知名度的广泛提升。

4.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目前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因此整个旅游市场的粗放发展特点比较明显,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鄂西旅游在游客中口碑。旅游业本身是一个服务行业,可以说服务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实力以及发展前景,鄂西旅游目前在服务质量方面相比国内其它景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在旅游市场监管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加上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偏低,这些都一定程度上整个地区的旅游服务质量,对于地区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比较不利。

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社会的重要在促进作用毋庸置疑,对于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来说,需要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地区旅游资源的快发利用,针对目前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从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完善基础设施

从目前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未来需要湖北省进一步加大该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根据整个鄂西生态旅游圈的长远发展规划,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以及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坚持适度超前的基本原则,重点是在交通基础设施、文化旅游项目、宾馆酒店等领域,地方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一方面要积极向国家以及省政府申请财政支持,另外一方面要建立地方融资平台,积极筹集社会资金,从而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资金方面的不足。对于交通等公益性的基础建设项目,应该政府主导进行投资,对于一些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项目,则应该的由社会资金进行主导投资,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举例而言,星级宾馆建设方面关键就是要吸引社会资本。鄂西少数民资地区需要注重招商引资环境的优化,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各种途径吸引社会资本,利用资金来撬动整个基础设施建设,为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撑。

2.注重产品创新

在旅游产品创新方面,需要鄂西少数民资地区紧紧围绕本地区的资源特色以及文化内涵,进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注重旅游产品的独特性以及差异性,切实改变旅游就是看景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产品创新方面重点是就是要注意把握好旅游者在旅游中文化方面的需要,开发出来各种精品路线,让旅游者观景的同时也能够有一个文化之旅,切实提升旅游者的良好感受以及体验。

3.加大旅游宣传

鄂西旅游在宣传推广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紧紧围绕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提炼出来良好的宣传点,精心设计、不断优化宣传语,借助于各种平台积极推介特色旅游资源,利用多种手段来进行特色旅游品牌的宣传,从而实现地区旅游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从品牌宣传来说,鄂西地区政府要加强合作,共同做好鄂西旅游这一品牌的宣传。同时在鄂西旅游宣传方面,需要坚持走出去以及引进来相结合的模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各种旅游相关的推介会,增加鄂西旅游曝光度,同时还要注意的积极开展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各种宣传会、研讨会,邀请欢迎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相关媒体来为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献智献策。还有就是在宣传形式层面,注重网络宣传,构建旅游目的地官方网站,提供景点介绍,门票销售、住宿、交通等需求服务,让游客更好的来旅游。

4.提升服务质量

鄂西少数民资地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旅游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在旅游服务质量方面,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就是加强旅游市场的监管,维护好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在门票、住宿、餐饮等价格方面加以明确,制定完善的服务项目具体标准,完善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对于各种危害旅游者权益的行为要坚决加以处罚。另一方面就是要的加强本地旅游从业者的培训,政府以及相关企业加强合作,注重旅游产业从业者的继续教育以及培训,提升从业者的准入门槛,全面提升这些从业者的能力水平,从而确保其能够给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鄂西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居住地之一,这里有着非常丰富旅游资源,名山大川遍布全境,同时少数民族的独特风俗文化更是熠熠生辉,可以说在旅游餐业发展方面具有非常好的资源以及潜力。这些年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从长远来看,旅游产业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具体表现就是旅游产业展地区经济的比重依然偏低,旅游知名度不够高,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未来需要鄂西地区客观全面地看到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制定切合实际的旅游产业发展策略,从而推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雅荣.少数民族“五区三省”旅游产业生态发展[J].前沿,2012年1期

第6篇: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有序扩张”的原则,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充分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内涵,大力开发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农业产品,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农业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努力开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发展的新局面,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依托现有农业产业基地、“红古绿”等旅游资源,以农民或企业投资为主,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围绕我区井冈蜜柚、生猪、蔬菜、花卉苗木等不同产业区域发展要求,着力培植发展青东公路沿线、富水河畔、泷江江畔高效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园(景)区。计划5年内,全区共培育区级休闲旅游农业园(景)区20处,力争列入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区),发展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5个,每年培训旅游农业就业人员100人次以上。

三、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

(一)区域布局

依托我区井冈蜜柚、花卉苗木、设施蔬菜等丰富的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全区休闲旅游农业工作以“打造精品、培育重点、创建示范”为目标,按照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的要求,精心培育和打造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题的休闲农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产品采摘园、农业主题公园、传统农村食品加工园、农家乐、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因地制宜设置特色餐饮类、观光游憩类、户外活动类、参与体验类、休闲度假类等五类农业休闲园区。重点在青东公路沿线着力发展果蔬观光采摘参与体验区,依托山、白云山等景区建立休闲度假区,在富田、文陂、富滩等乡镇建立以大型农业产业化基地、特色古村为依托的观光游憩区,在城郊及景区周边建立以乡村“农家乐”、“农家游”为主的特色餐饮区,沿富水河畔、泷江江畔着力发展户外活动旅游区。

(二)发展重点

集中筛选3-5个有一定规模、建设基础好、开发潜力大、积极性高的农业产业化基地(企业),在挂点乡镇领导和相关责任单位的帮扶下,通过加强道路交通、水电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如指示牌等)、环境改造(改水、改厕、垃圾处理等)等旅游农业相关方面建设,着力扶持乡村旅游业壮规模、上档次,树立2-3个旅游农业开发典型,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区旅游农业的发展。当前,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片区的建设:

1、引导发展富滩万亩井冈蜜柚观光游憩园区。继续加大开发力度,逐步配套推广猪—沼—果(渔)等高效立体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完善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区建设,将基地建成集观光采摘、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生态高效科技农业园区。

2、开发建设猫儿下水库生态旅游园区。依托库区大片水面,特有生态环境,搞好规划,逐步改造,大力发展井冈蜜柚果业,全面推广猪-沼-果、猪-沼-渔、猪-沼-菜等立体高效生态农业模式,配套建设好观光采摘区、游猎区、休闲服务区、特色餐饮区、垂钓观光游憩区,着力建成集现代观光农业、山水休闲、观光旅游、垂钓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生态农庄或休闲旅游景区。

3、配套发展新圩从玉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区。以新圩从玉设施蔬菜基地为基础,依托渼陂古村景区优势,将现代农业与独特古村相结合,让游客在领略古村浓厚的“红”、“古”、“绿”文化的同时,亲身感受和体验现代农业的壮观,逐步打造全区独具一格的古村文化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旅游圣地。

4、扶持发展天玉花卉苗木观光休闲区。以景天花卉苗木基地为依托,着力扶持发展旅游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网配套,完善花卉苗木观光区、野外烧烤区、休闲服务区等相关旅游农业设施建设。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来抓,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为促进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区里成立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协调小组,并建立由区旅游局、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科技局、城建局、工商局、交通局、国土资源分局、卫生局、环保局等部门协调工作制度,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由农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抓好旅游农业开发工作;同时,各乡镇(街道)要建立乡村旅游农业开发工作组,并指定专人负责协调管理。

(二)加大扶持力度

1、投资“农家游”等经营性乡村旅游农业项目且合法经营的业户,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一是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服务性规费按“能免则免、不能免则减”的原则享受,具体为:①食品监督部门免收卫生许可证工本费、行政执法卫生监测费、健康合格证工本费;②城管部门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以审批有特色的临时建筑,并免收门牌广告费;③工商部门免收个体工商户工商登记费,对公司、企业减免20%以上的工商登记费。

二是税收鼓励:①凡开办经营性乡村旅游农业项目的业户应依法纳税,税收征收标准有幅度的就低不就高;②从业户投产纳税之日起,由受益财政给予奖励:第1年至第3年按其缴纳年度税收(地方所得部分)的100%进行奖励,第4年至第5年按其缴纳年度税收(地方所得部分)的50%进行奖励。

2、对被评定为区旅游农业精品景(园)区的前三名建设单位(乡镇、街道、村、园区),分别奖励5000元、4000元和3000元(评定标准另定)。

3、对新创建的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区(基地或企业),由区财政提供2万元奖励;对新创建的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区(基地或企业),由区财政提供5万元奖励。

4、对一个单位同时获得旅游农业精品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农业示范点的,只能获得一项奖励,奖励金额按照最高奖励额的项目奖予。

(三)做好发展规划。区农业局要与区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衔接,将我区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发展建设规划和全区旅游总体规划之中。各旅游农业发展的重点乡镇(街道)或村以及旅游农业园区要在全区旅游农业规划的指导下,做好本辖区的旅游农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当地自然、文化和农业产业发展的特性,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旅游农业的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问题,量力而行、有序推进、逐步完善,避免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盲目发展。

(四)健全管理体制。加强对旅游农业的管理,加快制定和完善旅游农业建设、管理和服务质量标准;加强对旅游农业建设和经营活动的监管,逐步实行标准化管理,尤其要加强以下三方面的监管。一是加强经营活动的监管,制定服务设施、服务质量标准和经营守则,规范收费价格,教育农民要守法经营、诚信服务;二是加强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治理好环境污染,做好自然村、农家院及房前屋后的绿化和美化工作,努力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特别要注意确保饮水与食品卫生安全;三是实行旅游农业市场准入和淘汰制度,区旅游部门对符合要求的农家院实行挂牌制和评星制,对经营较差、服务水平不高或经常受到游客投诉的农家院和其它经营旅游农业的单位坚决吊销其经营资质;四是引导建立旅游农业开发管理公司或行业协会,通过引入工业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旅游农业管理服务水平和行业自律能力,促进我区旅游农业健康发展。

(五)强化培训工作。要把旅游农业产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农民从业技能、培育新型农民、促进旅游产业更好发展的大事来抓。区农业部门和相关单位要制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员培训计划,结合“阳光工程”等项目实施,开展灵活多样、实用性强的各种专业形式的培训工作;同时,引导返乡农民就地创业,利用农村现有产业资源,扶持发展“农家乐”、生态休闲农庄等休闲旅游农业。

第7篇: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甘南州;旅游产业;时空差异;突破点检验;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3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西部地区有了快速发展,而甘肃省也不例外,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加大民族支持力度。而民族地区也借助自身优势,发展旅游产业,不断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光临。然而甘肃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着多种少数民族,而这些少数民族基本上分布在祁连山附近,地理位置偏僻,分布较为分散。因此这给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而甘肃省地处内陆,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这些都不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而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山区、地处偏僻,地理海拔较高,同时旅游产业也并不成熟,经济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政府在加大民族支持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同时借助丝绸之路的优势,在缩小地区差异的前提下,实现旅游产业对经济的发展贡献。

二、理论文献梳理

由于我国对旅游经济贡献的研究比较晚,西方学者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开始研究,并提出了相当多的旅游经济与方法。而经济差异也对旅游产业产生影响,因此就有必要理解经济差异概念。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1]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于旅游产业对于经济发展提出了很多观点。国外学者Pizam对比旅游产业总收入与旅游经济效益,得出旅游业发展能够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论断。[2]张立群利用2000-2009年国际旅游统计数据,研究“丝绸之路”甘肃河西走廊5市旅游发展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甘肃河西段优势在10年间有下降的趋势,并且酒泉与嘉峪关的区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南充等采用非均衡增长模式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认为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应采用梯度开发模式来发展各个级别的城市。[4]同时2006年张滢、丁建丽为凸显丝绸之路旅游优势,对其沿线旅游业发展条件等进行分析,为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做理论铺垫。[5]而有关甘南州的旅游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在理论介入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定量的结合来分析甘南州旅游产业对经济差异的演变,来为甘南州乃至甘肃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甘南州1市7县作为分析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变化。由于1998年甘南州新设立合作市,故为了数据完整统一性,选取了1999―2014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自于《甘肃省统计年鉴》(1999―2014),同时本文选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行政区划面积以及旅游收入作为分析甘南州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指标。

(二)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通过区位经济熵来分析甘南州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变。区位经济熵可以很好的反映各区域经济上的差异。通过计算区位经济熵值,以2014的得分为依据将甘南州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区域,依次为经济较发达区、经济一般区、经济欠发达区。然后运用锡尔指数,将区位经济熵得出的甘南州三个区域来分析甘南州区际和区内之间的差距。再次通过旅游收入和经济密度(经济密度=地区生产总值/行政区划面积),来展现甘南州旅游产业的趋势。最后通过引用虚拟变量,进行chow突破点检验,来分析区域差异,通过分析原因最终得出结论。

四、甘南州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

(一)区位经济熵

区位经济熵的测度公式为:=,其中公式中和分别代表了子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甘南州的国内生产总值,其比值称为子区域占甘南州总区域的经济比重。和分别代表子区域的人口总数和甘南州的人口总数,其比值称为子区域占甘南州总人口的人口比重。最终比值代表子区域的区位经济熵。越大,说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本文将区位经济熵值得分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经济较发达区、经济一般区、经济欠发达区。通过计算得出甘南州各市县的区位经济熵值见图1。并对2014年得分进行划分,其中经济较发达区是合作市、玛曲县、碌曲县,经济一般区是迭部县和夏河县,经济欠发达区是卓尼县、临潭县、舟曲县。

(二)锡尔指数

锡尔指数以GDP比重加权,它的公式是:

(1)式中,N为地区数;为地区GDP占甘南州的比重;为第地区人口占甘南州总人口的比重。T越大,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T越小,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接着对锡尔指数进行一阶分解,就可以将甘南州总体差异分解为区域内差异和区际差异及他们各自对总体差异的影响,其公式为:

上式中为第区域内第子区域的GDP占甘南州总区域GDP的比重;为第区域内第子区域的人口数占甘南州总区域人口数的比重;为区域间的锡尔指数值,代表区际经济差异;为区域内部的锡尔指数值,代表区域内部差异。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甘南州1999―2014年的锡尔指数值,图2。

通过图2,总结以下三点。第一,甘南州区域经济总差异总体上呈现缩小的的特征。在表2中从1999―2001年,区域经济总差异扩大;到2006年,经济差异保持下降上升的徘徊,但总体还是以下降为主。这说明近几年甘南州的经济发展有所改善,经济差异在缩小。第二,甘南州较发达区、一般区、欠发达区三大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不断缩小并趋同,在2006年之前,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还是很大,较发达区与其他两个区域的内部差距很大,但是2006年之后较发达区内部经济差异迅速缩小,最终三大区域保持低位,并趋同发展。第三,甘南州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很大,并影响着总体差异的趋势。在2006年之前区域之间差异拉大,从2006年之后迅速下降。但是区域之间的差异还是影响着总体差异。

五、甘南州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

(一)甘南州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通过引用经济密度(经济密度=地区生产总值/行政区划面积)和旅游收入指标分析区域差异特征,反映经济活动效率。可以看到甘南州旅游收入快速上升,但是在2008年由于受到汶川地震的影响,旅游收入大幅减少,之后还是保持高速的增长。从增长速度看,近几年甘南州的旅游收入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30%左右,并且这一速度还在保持。这说明甘南州近几年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展很乐观,但是旅游收入的总量还是很小。从甘南州经济密度看,从1999年来经济密度快速增长,经济密度波动区间在[3.11,27.09],平均经济密度为10.24万元/平方公里。虽然甘南州经济密度快速上升,但是波动区间值还是比较小,平均经济密度值也很小。

(二)甘南州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

1、chow突破点检验分析

Chow突破点检验是鉴别给定时间点下是否发生转变的一种方式。该方法将数据分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集,分界点就是检验是否已发生结构转变的时点。检验时,考察的方程应分别拟合于每个子样本,加总每个子样本的残差平方和从而得到无约束的残差平方和,然后在用方程拟合于所有样本观测值,得到有约束的残差平方和。最终得出F统计量和LR统计量的值。由于本文存在一个时间分界点,因此设定公式如下:

其中是整个样本估计的残差平方和,是第个子区间的残差平方和,为观测值,为方程参数个数。因此对甘南州的突破点检验假设设定为:

原假设:2009年不是突破点

备择假设:2009年是突破点

从而得到假设检验值,见表3。

通过检验值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甘南州F统计量值为10.383,概率P值为0.0024;对数似然值为16.072,概率P值为0.0003,这些统计量的P值均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可以得出拒绝原假设,即接受2009年是突破点的假设。这也证明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带来的效果。同时也能看出,由于甘南州的地理条件相对于青藏高原地区能好些,因此甘南州素有 “小”之称。同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区的大力开发,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从而吸引了很多游客的到来,旅游收入逐步增加,旅游产业也得到了发展。

2、甘南州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

为了反映不同阶段、不同区域旅游产业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我们引入一个虚拟变量来反映不同阶段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本文选用虚拟解释变量模型来分析甘南州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拉动的差异,原因是属性变量更能突出其差异性。我们将虚拟变量取值为0和1做为属性变量,一般用D表示,当虚拟变量取值为0,表示某种属性不存在;当虚拟变量为1,表示某种属性存在。

我们以2009年为分界点,然后设定虚拟变量。

最终得出虚拟解释变量的具体分解表和模型结果表,见表4、表5。

根据虚拟变量模型分解表和结果表,我们可以得出:虚拟解释变量模型的拟合度都较高,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可以针对模型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说明。从分析结果得出,甘南州的旅游产业在2009年及以后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占比加大,从而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从时间上看,甘南州的旅游产业拉动经济的效果在2009年及以后显著加强,这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通过比较系数,甘南州旅游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由2009年以前的0.34上升到2009年及以后的0.74,说明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是很明显。由于甘南州海拔较高,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与四川、青海接壤,位于青藏高原边缘,比青藏高原内部的交通位置和气候条件相对来说好些,还有甘南州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从区域角度看,就旅游产业而言,甘南州旅游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系数是0.74。可以看出2009年及以后的影响作用还是很大,比2009年以前高出了很多百分点。但是由于之前锡尔指数的分析,甘南州的区域差异还是很大,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分散,气候寒冷,交通不便、农村收入少。这些都限制了甘南州经济的发展。因此甘南州要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同时对各区域要进行合理的配置。

六、结论

通过以上对甘南州经济差异空间演变的分析和甘南州各区域的差距分析,以及分析旅游产业对甘南州的经济带动作用。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几个结论:第一,甘南州一市七县自1999年以来经济平稳发展,各市县的区域差距在不断缩小,这说明甘南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通过把甘南州划分成三个区域,即经济较发达区、经济一般区和经济欠发达区,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总差异在不断缩小,但是影响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还是区域之间的差距。因此甘南州在发展整体经济的同时,还是要利用各区域的优势,缩小各区域的差距,从而带动整个甘南州经济的发展。第二,具体从旅游角度分析,我们同样看到甘南州旅游收入近几年得到了明显提升,通过引用虚拟变量,我们得出2009年为经济发展的突破点,同时通过建立模型,得出2009年及以后的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的潜力还未开发,因此甘南州要加大力度开发旅游产业,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原华君,王晓文.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区域协调[J].福建地理,2004(4):11-14.

[2]黄明凤,王姗姗.丝绸之路复兴计划带动下区域旅游产业对经济贡献的时空差异分析―以西北地区为例[J].开发研究,2014(4):59.

[3]张立群.“丝绸之路”甘肃河西段国际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研究[C].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6):95-98.

第8篇: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

一、东北地区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东北地区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1)内在地缘关系的必然结果。在我国行政区域划分中,东北地区作为一个地域性经济单元,对外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内具有关联性,与旅游产业“内合外放”的要求吻合。更重要的是,三省的社会、文化、民俗、生活习惯相似,东北区域整体概念已深入人心。东三省交通干线发达,城市紧密相连。所以依靠地缘优势以大合作赢得大发展,才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必由之路。

(2)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性选择。现代服务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重大,旅游业作为其重要部分,并且具有不可小觑的经济拉动作用和就业带动作用,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在数量上的增长也是方式的改变。所以协同发展促进东北地区旅游产业的迅速增长,能够极大的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

2.东北地区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1)恰逢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战略”,向东北地区投入了上百个项目和几百亿的资金,这一战略会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助力,政府部门在政策方面会对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帮助。这一策略带动了东北地区国内外的关注度,提升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尤其吉林省首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加上辽宁省拥有的六个世界文化遗产,东北地区旅游资源的热度逐年上升,成为了广大旅游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2)拥有独特的资源条件。东北地区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特色鲜明,品味高(见表)。

表 东北著名旅游资源分布表

资料来源:根据各省旅游局公布数据整理得出

(3)拥有较大的客源市场。东北地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毗邻,地理优势必将促进境外市场的稳步增长。根据统计数据得出,2013年东北三省总共接待旅游者7.12亿人次,旅游收入共计7475.63亿元,而东北地区1.07亿的人口形成了巨大的周边游客源市场,并且因为气候的差异性,东北地区对南方客源市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己经成为客源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二、东北地区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1.搭建东北地区旅游产业协作平台。第一,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全面建设旅游信息共享网络,实现东北地区旅游产业信息互通;大力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旅游电子商务等系统。第二,建立投资融资平台,搭建旅游产品开发的投融资平台,鼓励社会资金、金融业资金投资旅游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性,打造适宜的投融资环境。第三,建立旅游宣传促销平台,在此平台上构建东北区域旅游品牌,设计较为完整的东北区域旅游形象,充分利用当代广告媒介、展会活动等契机,宣传推介东北区域旅游。

2.开发综合旅游产品。构建东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网络,突出东北旅游的资源优势,开发系列旅游产品。例如;以大连、营口、锦州等地的海洋旅游资源形成海滨度假游;以亚克力、北大湖滑雪场、冰雪大世界和松花江雾凇形成冰雪体验游;以长白山景区、五大连池等形成以观光、修学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大连造船厂、长春一汽、长春电影制片厂、大庆油田等工业基地,形成以参观、考察、学习为特色的老工业基地游;以吉林省的朝鲜族、辽宁省的满族、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和赫哲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区形成民族风情游。

第9篇: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丘陵地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

收稿日期:20130516

作者简介:程绪敬(1979—),女,山东维坊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7602

1 引言

临沂市森林旅游源于人们自发性的旅游娱乐行为,其规模化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森林公园的陆续成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旅游产业体系,培植了一批品位较高的森林旅游产品,同时森林旅游产业也成为促进市域经济发展新的强劲推力,更将成为解决山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2 临沂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临沂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初期,主要是依托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的优质森林资源开展的,并随着森林公园健康发展逐步向标准化、规模化。自20世纪90年始建,到2012年底全市依托境内丰富的森林资源建成各级森林公园19处,经营总面积超过253万hm2,园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963%,森林公园建有综合接待服务中心15处,园区公路923km,步行游道738km。经过20多年来不断对森林公园基础设施的提升和森林旅游产品的营销,全市森林公园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市森林公园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4605万人次,公园旅游直接收入135947万元,其中门票收入49595万元,为地方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4万个,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了804%、1077%、1068%和1394%。森林公园收入增加带动了全市森林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力的促进了地方经济和当地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临沂的一项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

3 临沂森林旅游产业的问题分析

从2008~2012年的相关数据(表1)分析,可以得到如下规律:全市年接待游客增长量逐年减小,森林公园门票收入占旅游直接收入的比重逐年减小。这说明,游客在进行游憩活动时的消费逐步趋向于服务消费,而不再仅仅是单纯的门票等,森林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日趋明显。同时也应该看到,市域内接待森林旅游游客容量增加十分缓慢,势必会导致森林旅游重点时段、区域的游客超容,从而导致森林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下降,影响森林旅游品牌和产品的健康持续发展。

从2012年度临沂市森林公园旅游收入比例图(图1)分析,森林公园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仅蒙山国家、蒙山省级和苍马山省级3处森林公园森林旅游收入就达到12110万元,约占全市森林公园旅游直接总收入的88.5%。森林公园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单纯依靠固有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开展森林旅游活动,旅游产品和内容单一。

图1 2012年度临沂市森林公园旅游收入比例

除此之外,森林旅游产业缺乏整体科学规划,经营管理模式相对粗放,专业旅游人才匮乏,森林旅游副产品少,森林旅游附加值较低等也是影响和制约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

4 临沂森林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4.1 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临沂森林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必须依托市域内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等优质森林资源游憩地,结合当地红色革命老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广泛借助周边各类旅游资源,科学布局,整体谋划,打造好沂沭河湿地休闲观光带、蒙山绿色养生休闲带、沂蒙红色传奇体验带3条森林旅游线路,形成以森林生态资源为依托,多产业结合的森林旅游产业体系。

4.2 优先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丰富优质的森林资源和环境是开展森林旅游活动的前提,森林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把保护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当保护和开发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必须保证资源保护优先。划分区域,实行分级保护,景点的打造以保持整体自然风貌为原则,同时加强对旅游行业管理,把人为因素干扰影响景观的程度降到最低,实现森林资源持续发展。

4.3 培植特色森林旅游产品

结合市域内旅游资源特点和现状,重点培植以观赏名山景观、瀑布叠水、溶洞暗河以及文物古迹等内容的森林观光游;围绕森林休憩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开展的骑自行车、游泳等森林时尚健身旅游;利用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地域典型植被等,吸引科学研究工作者和大中专院校为主的学生前来开展科学考察、学习和实践等活动的森林科普科研旅游;结合森林公园和特色乡村旅游,开发让游客领略地方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生活习俗、风味小吃等民俗文化风情旅游;重点开发蒙山区域度假旅游产品,充分利用良好的森林植被以及其营造的充满负离子空间,形成高品位的集避暑度假、疗养保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森林度假旅游胜地;打造一批登山、山会、庙会等特色节会活动,挖掘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潜力。

4.4 规范行业机构组织管理

建立规范有序的森林旅游经营体系和运行机制,探索森林风景资源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的管理机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要求,探索制定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树立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开展森林旅游行业组织和从业人员培训工作,规范行业经营管理,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慧琴.国家级森林公园投资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2] 晁 莉.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