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豆栽培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

第1篇: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详细阐述了蒙城县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合理轮作、选用良种、精细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田间管理、收获与储藏等内容,为夺取大豆高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是大豆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大豆最忌连作,连作大豆,一是病虫蔓延,如孢囊线虫病、大豆食心虫等危害加重;二是使土壤中磷钾元素过分消耗,因而使大豆营养比例失调,发育不良;三是大豆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对其本身根系生长有毒害作用,因而连作大豆根系发育不良,根瘤数减少,固氮能力下降。应尽量做到大豆与大豆隔2茬以上轮作为好。

2选用良种

选用优良品种是大豆生产上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我县夏大豆可选用和推广早熟、高产大豆良种,生育期为90~100d为宜,目前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品种有中黄13、徐豆9号、徐豆12等品种。同时要剔除杂种子,并做好发芽试验。种子发芽率达到85%以上才能做种子用。

3精细播种

温度是决定播期的主导因素。一般温度稳定在15℃以上即可播种,我县一般在4月中下旬,夏大豆在6月上中旬,一般不能迟过夏至,否则将严重影响大豆产量。播种有条播、穴播、点播3种方法。目前采用最多、效果最好的是机械条播,一般行距在20cm左右。

4合理密植

播种密度应根据品种特性、籽粒大小、发芽率高低、留苗密度、播种期早晚、土壤肥力高低及土壤墒情来确定。夏大豆合理种植的幅度在18.0~37.5万株/hm2。一般原则是分枝多的品种播稀些,反之密些;早熟品种密些,晚熟播稀些;高肥力地块稀些,瘠薄地块密些。

5合理施肥

据试验,每生产100kg的大豆籽粒,需纯氮5.3kg,有效磷1kg,氧化钾1.3kg,还需要一定量的钙及微量元素硼、锰、钼、锌等。大豆除了根瘤菌提供所需30%~50%的氮外,主要从土壤中吸收。磷肥对促进大豆生长发育效果更明显,施磷可以使植株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枝繁叶茂。苗期施钾可以加速营养生长,鼓粒成熟期施钾能促进干物质转移到籽粒中,有利于增产。

(1)重施基肥。大豆要重施基肥,由于大豆抢时早播,往往来不及施有机肥,所以前茬要重施农家肥作基肥,以保证大豆高产稳产。大豆喜磷好钾,施用磷钾肥除为大豆提供磷钾营养外,还能促进根瘤菌固氮,增强植株抗病、抗旱和抗倒伏能力,而且对后茬作物也有增产作用。一般施磷肥375kg/hm2、钾肥105~120kg/hm2,与有机肥混合同时施入作底肥。在播种前施尿素150kg/hm2作基肥。

(2)巧追肥。大豆宜在花荚期追肥,此期追肥对增花保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一般结合中耕除草追尿素60~75kg/hm2,于大豆侧根5cm处开沟施入,氮磷钾配合效果更佳。也可遇雨撒施。如土壤肥力较高又施足底肥,种肥也可不施,以免造成徒长引起倒伏。

(3)根外追肥。花荚期叶面喷施尿素及微量元素钼、锌、硼等有显著增产效果。在大豆生长后期(一般在花荚期)用尿素3.75kg/hm2,磷酸二氢钾1.5kg/hm2,硼砂375g/hm2对水750kg,喷施叶面。根外追肥宜在阴天或晴天下午4时后进行,隔7d后再喷施1次,遇雨需重喷。在生产上,根外喷肥一般与防治病虫害结合进行。

6田间管理

大豆是生育期较短的作物,又处在较高的温度下生长,生长速度快,因此加强大豆田间管理,有利于大豆高产。

(1)破除板结。大豆播种后如遇大雨,表土形成了板结层,会使子叶出土困难,轻者缺苗断垄,重者毁掉重种,若及时破除板结大豆仍可正常出苗。破除板结的时间要在雨后表土泛白时进行,太干太湿都不好;破除板结的方法一是耧耙,二是用耙破除。(2)查苗补缺。大豆出苗后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缺苗断垄,为保证全苗应及时检查,采取补苗和补种措施。主要是移稠补稀或育苗移栽。一般在2片叶时补苗为宜,可结合间苗进行补栽。缺苗严重的地块采取补种或育苗移栽进行补种。

(3)间苗定苗。间苗是保证苗匀、苗壮实现合理密植的有效措施。间苗时间宜早不宜晚,从子叶展开至对生叶片出现进行间苗为宜,间苗、定苗最好一次完成。

(4)中耕除草。中耕不仅能消灭杂草,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也能保墒防旱,增产效果明显。一般中耕2~3次,间苗后进行第1次中耕,苗高15~17cm时进行第2次中耕,开花前进行第3次中耕,深度以浅-深-浅为原则,最后一次中耕结合培土进行,有利于保护豆苗、防止倒伏和清除杂草。另外,也可用除草剂进行化除。

(5)灌溉。大豆的一生有4个时期需要灌水,即幼苗水、分枝水、花荚水和鼓粒水。具体要求是苗水要轻,分枝水要小,花荚水要足,鼓荚水要巧。大豆苗期一般不需灌水,而应蹲苗。花荚期需水最多,要勤浇细灌,对防止大量落花落荚、增粒增重极为重要。

(6)防治病虫害。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重点做好病虫测报。掌握防治适期。认真做好食心虫、豆荚螟及蚜虫的防治,可选用毒死蜱、阿维菌素、吡虫啉、Bt等药剂进行防治。

7收获与储藏

第2篇: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1、综合性强。农业科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及范围很广的科学体系。从农业结构上来看,它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从自然条件看,它涉及水、土、光、热、气等非生物因素;从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来看,它包括播种、施肥、中耕、灌溉、防护、收割、加工、运输、入仓、经营等许多环节。所以,农业科技档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科技档案门类。因此,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水平。

2、外业形成量大。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不同,它不是在车间厂房里作业,而是在田间作业,既使农业科学研究,也有大量的工作是在室外进行。这种情况决定了农业科技档案外业形成量大这样一个特点。即大量的农业科技档案是在野外、田间形成的。这一特点带来了农业科技档案形成、积累、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在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中应十分注意这个问题。

3、地域性强。农业生产离不开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水文、土壤、阳光、气候等。农业生产的布局、品种、栽培技术等,都因地域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才有粮作区、畜牧区、林果区、水产区之分。粮作区也有水稻、旱作区的区别,水稻区也有因地域条件的差别而选用不同的品种,采用不同的栽培技术。作为农业生产伴生物的农业科技档案,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即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农业科技档案的种类、内容、成份都有很大差异,在形成、管理上也相应带有自己的特点。研究把握这个特点,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产生效益

1、借阅(借出和室内查阅)、复制工作产生效益

几年来,总站档案室为有关人员查阅写总结、论文、调查报告、汇报、规划、报奖、填报资料、项目申报等查阅利用2000多人次。共有200多篇论文在国家、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以技术档案为依据,一是2008年落实了省级重点农业新技术项目15项3748.75万亩次,总增产116700.74万公斤,总增收221125.136万元。其中:(1)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442万亩、亩产173.4公斤、亩增产20.4公斤;(2)大豆垄三栽培技术383万亩、亩产169.6公斤、亩增产16.6公斤;(3)重迎茬大豆综合栽培技术94万亩、亩产164.6公斤、亩增产11.6公斤(4)大豆45㎝双条密植栽培技术44.6万亩、亩产189公斤、亩增产38.7公斤(5)强筋小麦保优节本栽培技术0.5万亩、亩产238公斤、亩增产36公斤(6)优质小麦栽培技术0.5万亩、亩产238公斤、亩增产36公斤(7)玉米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59.5万亩、亩产618.6公斤(8)专用玉米栽培技术369万亩、亩产633.1公斤、亩增产34.1公斤(9)水稻大中棚超稀植栽培技术300.2万亩、亩产591.2公斤、亩增产47.2公斤(10)水稻节水增效配套技术250万亩、亩产572.6公斤、亩增产27.2公斤(11)优质稻谷综合配套栽培技术200万亩、亩产561.3公斤、亩增产6.8公斤(12)水稻温室-大棚两段育苗高产栽培技术20.2万亩、亩产695.8公斤、亩增产121.9公斤(13)大豆、小麦、玉米、水稻生产技术规程1382万亩(大豆生产技术规程401.5万亩、亩产166公斤、亩增产13公斤;小麦生产技术规程0.5万亩、亩产238公斤、亩增产36公斤;玉米生产技术规程730万亩、亩产626.3公斤、亩增产27.3公斤;水稻生产技术规程250万亩、亩产594.6公斤、亩增产59.2公斤),(14)大豆、小麦、玉米、水稻高效栽培技术97.5万亩(大豆套种经济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5.6万亩;玉米间种经济作物或杂豆69万亩;水稻育秧大棚综合利用260万亩;小麦后茬复种、复栽秋菜0.5万亩)(15)高效可持续农业——科学轮作体系的示范与推广105.75万亩(北部、东部地区建立玉米—豆—经等轮作方式大豆11万亩;中西部、中南部以玉米—大豆—经济作物方式玉米91.75万亩;山区以玉米—大豆—杂粮—经济作物方式玉米3万亩)。二是落实了市本级重点农业新技术12项,涵盖了粮食作物、瓜菜作物及其施肥技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计划推广5195.5万亩次、完成5448.6万亩。为全市的农业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主动提供利用产生效益

近年来,总站主动到基层参加技术活动、向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提供信息资料、举办展览、调查问卷等,在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第3篇: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针对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气候特点,提出了适于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应用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包括轮作、整地与施肥、精选良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供大豆种植户参考。

黑龙江省北部地区主要是省品种区划的第四积温带、第五积温带和第六积温带。这一地区由于土地开垦年限短,土壤黑土层较厚,土质比较肥沃,化肥用量低,农药用量少,污染极轻,生态条件适于生产有机豆和绿色大豆。同时由于这一地区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是具有很大开发潜力和前景的重要绿色商品大豆生产基地之一。针对其气候生态特点,把这一地区大豆生产搞好,无论对发展地方经济,还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效奔小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气候特点

该区域总的特点,一是气候比较冷凉,作物生育期间有效积温低。在第四积温带≥10℃活动积温只有2 100~2 200℃,在第五积温带≥10℃活动积温只有1 900~2 100℃,第六积温带则在1 900℃以下,不少地方甚至只有1 700~1 800 ℃。二是生育期短,霜降早。一般气候好的地方无霜期仅110d左右,比较差的地方只有85~90d。三是小气候明显,同一个村屯不仅山上山下气候大不一样,而且就同一地块而言,南坡北坡气温亦有很大差别。四是低温早霜危害比较频繁,一般3~4年就有1次低温早霜。对这些特点应有充分的认识,以在大豆生产中趋利弊害。由于该区地处高寒,无霜期短,低温、早霜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因素;该区春季大风天数较多,春季和夏初降水较少对大豆生长发育亦有较大影响。由于该区大豆种植比例高达40%~70%,重迎茬50%~95%,重迎茬问题是大豆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2大豆生产技术

针对该区气候特点和生产中的问题,笔者经过6年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的试验和示范,总结了以机械为载体,以旱作为基本耕作形式,以促早熟为中心环节的大豆大面积高产工程化栽培技术模式,即“正(迎)茬伏秋早耕塇,良种包衣细精选;氮磷钾肥分层施,适早播种匀植点;灭草治病防虫害,适收细打严把关”。

2.1轮作

实行2~3年轮作,避免重茬;前茬以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为主。

2.2耕塇整地与施肥

伏秋耕塇整地,要求耕层土壤细碎、疏松,地面平整,1m2耕层内直径5cm土块不超过3个;秋起垄地块要达到播种状态。施腐熟的农家肥15~30m3/hm2,秋翻前施入;亦可施在前茬作物上,培肥前茬。化肥作种肥要分层施,除少量施在上层外,大部分要施于种下7~10cm,种肥隔离,严防烧苗。增施钾肥,氮、磷、钾合理搭配。一般施二铵150~180kg/hm2,尿素45kg/hm2,硫酸钾60~75kg/hm2,氮、磷、钾之比为1∶1.4∶0.6,并配施少量微肥。

2.3精选良种

根据各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用良种,严防越区种植。第四积温带下限以黑河43等为主栽品种,搭配黑河32、黑河39、北丰15和黑河45;第四积温带上限以黑河38、黑河36、黑河46和黑河48等为主栽品种,搭配黑河43;第五积温带下限以黑河29等为主栽品种,搭配黑河34、黑河33等;第五积温带上限以黑河39、黑河45和黑河32等为主栽品种,搭配黑河29;第六积温带下限以黑河35、黑河41、黑河44、黑河49等为主栽品种,第六积温带上限以黑河25、黑河33、黑河34等为主栽品种。要求种子纯度98%以上,净度99%以上,发芽率95%以上。种子采用机械精选或人工筛选后,再人工选1次,剔除病虫粒和杂粒;种子精选后用克多福或微复药肥Ⅰ号等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2.4播种

地温稳定通过8℃时开始播种为宜,本地为抢积温和墒情,一般5月1日后开播,5月10日前播完。大垄栽培采用60~70cm,垄上双条精量点播;45cm小垄栽培可采用45~50cm,垄上双条精量点播;平作窄行密植可采用15cm、30 cm。大垄保苗30万株/hm2左右,小垄35~40万株/hm2,窄行密植45~55万株/hm2。总播种量误差<2%,单口排量误差<3%,下种均匀,不重,不漏,播深4~5cm,随播随压。

2.5田间管理

播后苗前一般常用普施特和广灭灵,亦可用乙草胺加豆磺隆进行封闭灭草,总的原则是根据杂草情况选用适宜的除草剂灭草。铲前深松或趟一犁,深度10~20cm,以增温放寒。铲趟2~3次,拔1次大草。叶面追肥促早熟。用尿素10.5~12.0kg/hm2加磷酸二氢钾1.5kg/hm2对水450~600kg于花期叶面喷洒。

2.6病虫害防治

防治大豆灰斑病、紫斑病,于8月上旬,用4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洒1~2次。对于蚜虫、红蜘蛛、蓟马,点片发生时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喷洒防治。在大豆食心虫防治上,8月上中旬,发现食心虫集团飞行时用80%敌敌畏乳油100~130g制成毒棒重点防治,或用功夫喷洒防治。

2.7适时收获

大豆黄熟期,叶片脱落80%,豆粒发黄,大部分豆荚发黄,小部分变褐时收获为宜。割茬高度以不留荚为准,收时不丢枝,不炸荚、落粒。

参考文献

[1] 胡国华.高油高产大豆栽培技术[N].农垦日报,2002-04-15(3).

[2] 郭泰,齐宁,刘忠堂,等.大豆新品种合丰38号的选育[J].大豆通报,1998(4):24.

[3] 王德亮.大豆新品种垦丰5号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豆通报,2001(6):15.

第4篇: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 多熟种植模式;存在问题;发展对策;辽宁省

论文摘要 介绍了辽宁省主要多熟种植模式,指出了这些种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南部,全年≥10℃活动积温2 700~3 700℃,无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 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两季不足区。近些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缩减,人均耕地从1949年的2 300m2下降到目前的1 000m2,土地的承载力严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农业气象资源,发展多熟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主要多熟种植模式

在长期实践中,辽宁省逐渐形成了多种间、套、复种模式。主要有粮粮间套复种、粮菜复种、粮经饲复种、菜菜复种、两鲜复种、林草间作等,这些多熟种植模式有的侧重于高产高效,有的侧重于用地养地结合,有的侧重于粮经饲平衡发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种马铃薯

玉米、马铃薯种植形式为100cm∶100cm。马铃薯于4月上旬栽植,2行玉米播在马铃薯畦间的100cm上,于5月上旬播种,株距18cm,与马铃薯穴错开,密度5.5万株/hm2。马铃薯产量15~20t/hm2,玉米产量约12t/hm2。

1.2玉米间套种小麦或紫花苜蓿

玉米和小麦的畦带比为120cm∶80cm,玉米应选择紧凑型品种如掖单13、锦玉2号等,小麦品种可选择高产优质的辽春10号。玉米密度一般为4.95万株/hm2,小麦保苗600万株/hm2。玉米产量可达到7 879.5kg/hm2,小麦产量可达到3 439.5kg/hm2。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种植比例为3∶3,玉米的行距为50cm,密度一般为4.20~4.95万株/hm2,紫花苜蓿的行距为25cm。玉米产量可达到8 503.5kg/hm2,紫花苜蓿的鲜草产量可达33.67t/hm2。

1.3小麦复种大豆、向日葵、红小豆、谷子

葫芦岛市无霜期160d左右,近年来该地区利用麦茬复种大豆、红小豆、向日葵、谷子和各种蔬菜等搭配组合,取得较好效益。春麦选择辽春17,3月20日播种,7月7日收获,产量为3 750kg/hm2。后茬大豆7月8日播种,10月8日收获,产量为2 550kg/hm2。后茬向日葵品种选用辽嗑杂1号,7月9日播种,10月11日收获,产量为2 340kg/hm2。后茬红小豆品种选用辽红小豆,7月8日播种,10月10日收获,产量为2 482.5kg/hm2。后茬谷子7月10日播种,10月15日收获,产籽实5 250kg/hm2,产草3 150kg/hm2。

1.4鲜大豆复种鲜玉米

该技术主要在大中城市近郊地区较多。大豆选择早熟、荚多、绿荚、高产的优良品种,于4月5日前播种,保苗15~20万株/hm2,6月5日前后采收,可产鲜大豆15t/hm2。鲜大豆收后及时将豆秧切断翻耕,抢播下茬玉米,玉米播种密度为4.50~5.25万株/hm2,9月上中旬采收鲜玉米,青玉米秸秆可做优质饲料。

1.5大豆套大蒜

该形式主要以铁岭、新民市和台安县为主。大蒜于3月10~15日栽植,垄距为60cm,株距5.0~5.5cm,于7月中旬收获,平均产量为11.35t/hm2。大豆于5月20日在蒜沟里种植,于9月末收,大豆平均产量2 531kg/hm2。

1.6秋菠菜、春番茄、秋黄瓜一地三收

秋菠菜一般选择日本大叶、菠杂10号等抗寒性好、产量高、秋播越冬安全等品种,播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种。越冬的菠菜翌年3月中旬返青,4月上旬前收获,一般产量为60~75t/hm2。番茄一般于2月末至3月初在温室内育苗,终霜过后5月5日前后定植,6月中旬左右成熟收获,一般产量可达75~90t/hm2。番茄拉秧前1个月左右开始育黄瓜苗,7月15日左右定植,定植1个月开始采收,直到初霜期生产结束为止。

1.7瓜葵间套复种大豆

种植带宽200cm,其中西瓜垄67cm,供瓜藤生长的平畦宽133cm。西瓜5月初催芽播种,保苗7 500株/hm2,7月上旬成熟上市。向日葵于6月下旬播种在西瓜株间,每穴1株,10月成熟,7月上中旬西瓜收获后播种夏大豆,播种量225kg/hm2,10月上旬收获。

1.8鲜玉米复种青贮玉米

鲜食玉米于4月15日覆膜播种,密度为5.336万株/hm2, 7月15日收获。鲜食玉米收获后尽早播种青贮玉米,选择郑单958等生育期适中的品种为宜,密度以7.5万株/hm2为宜,初霜来临前收获,可产玉米鲜秸秆70.9t/hm2。

1.9南果梨或大扁杏与花生间作

南果梨或大扁杏的林下空隙地种植花生,花生密度为11.25~12.75万穴/hm2。试验表明,在保证南果梨和大扁杏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可收获花生3 100.5~3 499.5kg/hm2。

1.10速生杨与大豆或紫花苜蓿间作

速生杨采用条带种植,行株距为4.0m×1.5m,在条带中间种大豆和紫花苜蓿,该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试验表明,间作的大豆产量为3 229.5kg/hm2,紫花苜蓿鲜草产量为44.05t/hm2。

1.11葡萄与聚合草/白三叶间作

葡萄架间隙之间种植耐阴作物聚合草或白三叶,既能收获一定量的青饲料,同时聚合草或白三叶还能起到涵养水分、防止土壤板结的作用。聚合草垄作,行距60cm,穴距30~40cm,栽4.5万穴/hm2左右。每年收3~4茬,鲜草产量为75 t/hm2。白三叶散播,用种30~45kg/hm2,鲜草产量为15t/hm2。

2 存在的问题

2.1一些多熟种植模式资源消耗大,技术复杂,推广规模小

传统的多熟制主要是一种劳动集约型农作制度,一些复种模式作业工序繁琐,消耗劳力过多,技术比较复杂。这样的多熟模式仅局限于个别地区或个别农户使用,其发展前景有限。亟需研究开发省工省力型多熟种植模式,在不降低或少降低产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栽培管理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未来多熟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

2.2下茬气候资源紧张,复种能否成功没有保障

正常年份一个地区的农业三线温度和霜降等气象因素是稳定的,但年际之间也是有差异的,一旦气候异常,如霜降提前或秋季低温等,复播以籽粒为收获目标的作物就有可能不能正常成熟,甚至颗粒无收。

2.3复播作物市场需求波动大

由于长期以来一些区域复种作物种类单一,复种面积加大后,秋季上市时供大于求,没有市场。特别是像大白菜等蔬菜不易贮存,一旦卖不出去,很难有效益。辽宁前几年就曾发生过秋白菜冬天冻在地里白给没人要的惨剧。 转贴于

2.4复种效益低

一些地区习惯复种荞麦、糜子之类的小杂粮,这些小杂粮虽然生育期短,栽培技术简单,市场需求也不错,但复播产量较低,一般产量不到1 500kg/hm2,农民种植的这些作物最好的收入也只有约1 500元/hm2,有的去掉成本后根本就不挣钱,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2.5复种模式单一

传统的多熟种植以提高粮食产量为中心,只考虑收获果实,而没有和畜牧业结合起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草短缺已经成为农区发展养殖的瓶颈问题。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应该把复播饲料作物放在重要位置上来,从单粮食型向粮经饲菜综合型发展,这也是现代多熟制发展的一种趋势。

2.6没有建立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

多数试验研究要么注重简单的栽培技术,要么只比较不同复种模式的效益,缺少作物和品种搭配、农业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复种作物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所以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致使一些好的多熟种植技术因某一环节的纰漏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比如,复播青贮玉米产量高、营养丰富、栽培管理容易、机械化程度高,是农区畜牧业的优质饲料,市场需求非常大,新疆、内蒙一些地区的推广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但目前它在复播作物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这固然有前些年养殖业不发达、市场需求小的原因,但目前制约复播青贮玉米发展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技术积累不足。

3 发展对策

3.1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复种模式

每种多熟种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麦后复种大葱、芸豆等蔬菜经济效益高,但栽培技术性较强,除要求一定的光热资源外,还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条件,且年际间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复种大豆、油用型向日葵、粒用玉米等以籽粒为收获目的的作物,往往因为生长季热量不足而不能正常成熟,加之秋季低温、早霜等气象灾害天气时有发生,生产风险很大。复种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青贮玉米、草高粱等饲料作物,其产量高,收获时间弹性大,营养生长期间对低温、干旱等逆境的抗性强,因而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复播饲料作物既有利于解决当前轮牧、禁牧形势下饲草短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现实难题,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一种有益尝试,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林下间作花生等矮杆经济作物或紫花苜蓿、三叶草等优质牧草,在不影响林果树生长的情况下,获得额外收入,兼具经济和生态效益。一种复种模式能否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它包括热量条件、水分条件、社会对其农产品的需求及经济效益等,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每种多熟种植模式特点,合理选择适合本区的种植模式。

3.2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深化辽宁多熟种植,完善多熟制技术体系

辽宁地区多熟种植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光热资源不足。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抢种抢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比如选用早熟品种;利用高分子材料进行种子包衣,提高抗病性,提早出苗;采用机械地膜覆盖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尽可能实施全程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其他以促早熟为核心的多熟栽培技术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保证多熟种植的顺利进行。

3.3加大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

在资源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高产、优质、高效逐渐成为现代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的主要目标。省工省力,粮经饲多元结合,高收益型和高产型,即多元化、高效化及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农艺与农机结合注意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当今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加大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从而使多熟种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4 参考文献

[1] 陈阜,梁志杰.多熟制的发展前景[J].世界农业,1997(6):18-20.

[2] 闫春风,吴禹,安颖蔚.辽宁立体农业生产模式研究[J].杂粮作物,2002,22(4):229-232.

[3] 李秀华,曾艳君.辽宁省主要复种模式及栽培技术[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24-27.

[4] 金亚菊,张华星.辽西葫芦岛市两茬复种栽培摸式初探[J].中国农技推广,2006(9):24.

第5篇: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1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河北张家口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株型是反映作物性状重要指标。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大豆等粮油作物在株型育种方面研究比较深入。株型对油用亚麻来说,同样是一个重要综合性状指标,分枝性状是油用亚麻株型主要反映。前人调查油用亚麻分枝性状指标,一般只调查分枝数,而对分枝长短和分枝空间分布状态不做调查和描述,不能反映分枝总体状况。笔者从油用亚麻“分枝层高”和“分枝类型”性状引入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在品种资源、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中意义进行了分析论述,对全国油用亚麻区域试验、栽培技术研究中实际应用结果进行了评估,以期引起相关研究者对油用亚麻这一性状研究的重视。

关键词 :油用亚麻;分枝层高;分枝类型;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S563.2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246

基金项目:国家油用胡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17-GW-1)。

第一作者简介:乔海明,男,1965 年出生,河北张北人,推广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油用亚麻遗传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通信地址:075000 河北省张家口市高新区清水河南路惠通街张家口农科院,Tel:0313-4195845,E-mail:qhm1965@163.com。

收稿日期:2014-03-19,修回日期:2014-07-21。

0 引言

根据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将栽培种亚麻分为纤维用亚麻、中间型亚麻、油用亚麻、大粒种亚麻和匍匐茎亚麻5 种[1-4]。中国常见的有纤维用亚麻、中间型亚麻、油用亚麻3 种。在西北地区甘肃、宁夏、新疆和华北地区河北、内蒙古、山西等以油用为主的亚麻产区,多以中间型亚麻(油纤兼用亚麻)栽培为主[5-7],形态学上油用亚麻实际应用较少。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在油用亚麻主产区麻茎已失去原有利用价值,收获籽实实际已成为油纤兼用亚麻唯一生产目标。选择株高适中、蒴果数多、桃粒数多、千粒重高、籽实产量高的品种是油用亚麻主要育种目标。分枝性状是油用亚麻一个重要经济性状。在长期育种实践中,常接触到不同分枝类型品种。笔者在10 多年油用亚麻育种及栽培研究实践中,对油用亚麻经济性状调查方法一直是借鉴前人调查标准[8-23],这些调查标准对油用亚麻分枝性状一般只调查分枝数。分枝数只能反映分枝多少,而不能反映分枝长短和分枝空间分布状态,也就是不能很好反映油用亚麻株型性状。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油菜、大豆等油料作物在株型育种研究方面比较深入[27-29],其他杂粮作物如高粱[30]、纤维作物如棉花[31]也有类似研究。目前对油用亚麻分枝性状内容调查描述不完整,株型研究更是短板,在今后研究中,细化和完善胡麻分枝性状调查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1 油用亚麻“分枝层高”和“分枝类型”性状引入必要性

1.1“分枝层高”和“分枝类型”概念

“分枝层高”是指分枝基部至花序最上部中间长度,即株高减去工艺长部分。根据分枝和主茎之间夹角的大小,“分枝类型”分紧凑、中间、分散3 种[1]。

1.2 分枝性状是油用亚麻重要性状指标

1968 年,澳大利亚学者Donald 提出了作物“理想株型”的概念,即具有能够影响光合作用、生长以及谷类籽粒产量的标准性状的植株,作物株型问题开始引起各国育种和生理学家的重视。国内外对玉米和小麦株型研究已取得了极大成功,株型是玉米和小麦育种家、生产者关注的重要指标[5]。在以往油用亚麻研究和生产中,对株型关注不多。

对油用亚麻而言,分枝性状是株型的重要体现。分枝是油用亚麻植株重要组成部分,分枝性状能直接反映油用亚麻株型。分枝是油用亚麻蒴果着生重要部位,分枝性状直接影响油用亚麻个体、群体发育状况。在油用亚麻育种研究工作中,调查分枝性状对资源、品种综合评价有着重要意义;在油用亚麻栽培技术研究工作中,调查不同栽培条件下分枝性状表现对栽培措施研究分析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1.3 分枝数不能全面反映分枝综合性状

把涉及很多性状、内涵复杂的株型过分简化,仅以单个性状的考察是不全面的。分枝数只能代表分枝多少,不能代表油用亚麻分枝总体表现,分枝性状包括分枝数、分枝层高、分枝类型(紧凑、中间、松散型)等。一个时期以来,各研究学者对油用亚麻分枝性状只调查分枝数,忽略对分枝层高、分枝类型2 个性状调查,相关文献也鲜见报道。调查指标单一,不能充分反映分枝综合性状。

1.4 考察“分枝层高”对于油用亚麻更具针对性

纤维用亚麻和油用亚麻追求不同产物目标,油用亚麻经济性状考察项目,一直沿用工艺长性状对纤维用亚麻非常重要,而对油用亚麻意义则不大,对于油用亚麻来说,考察“分枝层高”显得更为必要。

1.5 通过“分枝层高”、“分枝类型”性状考察可以更全面反映油用亚麻形态类型

“分枝层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分枝长度,而“分枝类型”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油用亚麻空间分布及株型类型。

2“分枝层高”和“分枝类型”性状引入可行性

2.1“分枝层高”代表分枝长度可能性

以参加油用亚麻品种比较试验的33 份材料为测试对象,调查了分枝层高和分枝平均长度,对2 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分枝层高与分枝平均长度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1**),达极显著水平。分枝层高可以充分反映分枝平均长度。

2.2“分枝层高”、“分枝类型”性状考察时期选择“分枝层高”在油用亚麻成熟后调查测试。“分枝类型”在成熟前调查记载。

2.3“分枝层高”、“分枝类型”性状调查方法

“分枝层高”在不同品种成熟后田间取20 株代表样株进行室内考种调查测试。“分枝类型”在成熟前田间用目测法观察记载。

3“分枝层高”、“分枝类型”性状引入意义

3.1 品种资源研究中意义

在品种资源研究中,调查分枝层高和分枝类型更能全面体现油用亚麻资源特点,为其合理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3.2 新品种选育研究中意义

作物合理的株型是获得高产的重要基础。株型性状是油用亚麻育种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胡麻株型性状的遗传表达特点可为油用亚麻株型育种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改善植株外部形态结构是油用亚麻株型育种的重要选择指标。关于油用亚麻株型性状的遗传特点未见研究报道。因此,研究油用亚麻株型性状对于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3.3 栽培技术研究中意义

同一个油用亚麻品种在不同栽培环境条件下,分枝层高表现有较大差异。不同栽培环境条件分枝表现不单是多少差异,分枝长短、空间分布状态也有明显差异。

4“分枝层高”、“分枝类型”性状引入实际应用

4.1 全国油用亚麻品种区域试验应用

2013 年全国油用亚麻品种区试试验参试品种12个,分别来自全国9 个育种单位。通过考察分枝层高、分枝类型性状,把12 个品种划分为短分枝紧凑型、长分枝松散型和中间型3 个类型,比以往仅考察分枝数更能全面表达油用亚麻品种特点。

4.2 栽培技术研究中应用

在油用亚麻高产栽培试验中,通过增设2 个性状考察,结果表明在高肥力条件下,可以明显提高油用亚麻分枝层高,改善株型结构,有利于提高产量。

参考文献

[1] 李延邦,刘汝温,谢世君,等.胡麻[M].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2-7.

[2] 农业科学研究所经济作物室.胡麻丰产栽培技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7-11.

[3] 熊和平. 麻类作物育种学[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0):107-108.

[4] 米君.亚麻(胡麻)高产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12):1-8.

[5] 陈鸿山.国内胡麻育种栽培技术的进展与成就[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4(5):9-12.

[6] 乔海明,米君.河北省油用亚麻当前育种任务及对策[J].河北北方学报,2010(2):55-57.

[7] 乔海明,米君,张丽丽,等.基于“尚义大桃”和“红木”资源利用的胡麻骨干亲本选择重要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21):11108-11109.

[8] 王利明,张建平,米君,等.国外引进油用亚麻品种资源农艺性状分析与评价[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1,33(4):356-361.

[9] 王利明,党占海,张建平,等.胡麻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7):88-92.

[10] 吴瑞香,杨建春,等.胡麻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聚类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4):52-54.

[11] 杨万荣,薄天岳,杨根枝,等.胡麻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87(2):39-45.

[12] 曹秀霞,安维太,钱爱萍,等.胡麻主要数量性状的相关性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2010(3):9-12.

[13] 杨素梅,尹江,米君,等.亚麻主要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力及通径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1998(1):16-18.

[14] 李心文,赵廷芳,等.胡麻性状遗传力的初步估测[J].中国油料,1984(4):8-10.

[15] 聂征,施杏春,陈甫堂,等.亚麻种子产量相关的通径分析[J].中国油料,1994,16(3):25-27.

[16] 关友峰,安维太,岳国强,等.主成分分析在胡麻育种中的应用[J].中国油料,1994,16(3):50-53.

[17] 乔海明,米君,米亚丽,等.高α-亚麻酸胡麻品种在河北坝上地区综合评价[J].中国麻业科学,2014,36(1):17-22.

[18] 乔海明,米君,张丽霞,等.节水灌溉条件下油用亚麻密度氮磷钾四因素正交旋转组合高产栽培模型研究[J].中国麻业科学,2014,36(2):76-81.

[19] 杨万军,乔海明,米君,等.同一密度不同行距播种方式对胡麻产量及主要性状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4,30(1):49-53.

[20] 曹秀霞,安维太,钱爱萍,等.密度和施肥量对旱地胡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2(1):87-89.

[21] 乔海明,米君,张丽丽,等.胡麻品种不同播期对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9-23.

[22] 乔海明,米君,李爱荣,等.自然极度干旱条件下胡麻品种不同播种期的二次生长表现[J].河北农业科学,2010(1):3-5.

[23] 乔海明,米君,张丽丽,等.不同前作对胡麻经济性状及产量影响[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8):57-58.

[24] 章履孝,陈静,等.玉米株型的划分标准及其剖析[J].江苏农业科学,1991(5).

[25] 苏祖芳,张亚洁,孙成明,等.水稻高产株型指标的研究[J].中国稻米,2003(4):5-6.

[26] 李万昌.小麦株型与产量结构间的协调性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09,25(5):966-970.

[27] 赵继献,任廷波.4 个油研品种的株型结构比较[J].贵州大学学报,2002,21(6):391-396.

[28] 张洁大,傅寿仲,陈玉卿,等.油菜株型结构及其理想型研究Ⅲ.若干高产品种的株型及冠层结构[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8,20(3):36-41.

[29] 游明安,盖钧镒,吴晓春,等.大豆空间分布特性的初步研究[J].大豆科学,1993,12(1):66-71.

第6篇: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阐述了优质春小麦品种龙辐麦16号的特征特性,并从选地施肥、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其栽培技术,以期为该新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中强筋家庭用粉优质高产抗病春小麦品种龙辐麦16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辐射(龙7439/克88-596)种子,经系谱法选育而成。于2006年通过黑龙江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1特征特性

(1)农艺性状。该品种属春性、中晚熟,生育期90d左右,幼苗半直立,前期发育缓慢,后期发育较快。株高1m左右,秆强、有弹性、抗倒伏。有芒、黄壳、红粒、角质,千粒重38~40g,容重800g/L以上。分蘖整齐,成穗率高,后期落黄好。

(2)品质好。蛋白质含量17.0%,湿面筋36%,沉降值42.8mL,吸水率64.4%,形成时间6min,稳定时间6.5min,属优质中强筋家庭用粉麦。

(3)产量高。2000~2002年3年鉴定平均产量3 045.4kg/hm2,较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15.2%。2003年省区试4点产量1 245.35~2 503.70kg/hm2,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8.7%。2004年继试产量为1 344.95~2 483.35kg/hm2,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10.51%。2004年在牙克石地区13.33hm2面积上平均产量为4 875kg/hm2。

(4)抗病性强。对叶锈病、杆锈病免疫,高抗赤霉病和白粉病,感根腐病较轻。

2栽培技术

2.1选地施肥

要选择秋天进行深松秋耙或有深翻基础、肥沃、干净、墒情好的大豆茬或玉米茬。折合商品化肥施尿素131.93kg/hm2,磷酸二铵163.05kg/hm2,青海硫酸钾93.75kg/hm2。秋深施需肥总量的2/3,播种时再浅施需肥总量的1/3。

2.2种子处理

播种前首先要进行种子精选,用重力式精选机把病粒、秕粒及杂质选出去。选出的种子质量要达到二级良种以上。纯度达99%以上,净度达98%以上,发芽率达95%以上,水分13%以下。种子选完后,要用种子量0.3%的50%福美双拌种,防治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兼防根腐病;或用11%福酮种衣剂按药种比1.5~2.0∶100拌种,也可起防治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和根腐病的效果。

2.3播种

选用15cm单条平播,或30cm宽窄行双条平播(大行距20cm,小行距10cm),保苗600万株/hm2。土壤化冻达到播种深度时及时播种,最好是顶凌播种,时间在4月5日左右。播深要在播完镇压后达3cm,播种镇压要连续作业。

2.4田间管理

2.4.1播后镇压。我市历年春风较大,播种后要进行镇压,促进反润,加速种子萌发,避免由于地疏松透风造成死苗,地湿土黏地块要选择适当时机补压。

2.4.2压青苗。压青苗是提墒防旱、简单易行、增产显著的一项有效措施。它主要是使小麦根系与土壤密接,增强根系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同时能加强土壤毛细管的作用,有利于提墒和幼苗扎根,防止水分蒸发,促进分蘖。压青苗还可以暂时抑制地上部生长而促进地下部生长,起到蹲苗壮秆的作用。压青苗时期以三叶期最为适宜,拔节以后要停止压青苗,以免折断茎秆。压青苗要做到“四压四不压”,即地干、土疏松、坷垃多、苗旺压;地硬、土黏、苗弱、麦苗受冻不压。工具采用V型镇压器最好。

2.4.3锄草松土。锄草松土的作用不但能去草助苗,而且能蓄水抗旱,能增强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气性,有利于提高地温与土壤微生物活动。因此,除草松土也是一项增产措施。15cm单条平播小麦三叶期可用轻型钉齿耙松土锄草;30cm宽窄行的宽行小麦可用窄锄人工铲草松土。

2.4.4合理追肥。对叶色发黄淡绿、茎秆细弱、叶片短窄上举的弱苗应在三叶期追肥,追尿素112.5~150.0kg/hm2。

2.4.5化学除草。双子叶杂草较多地块,用2,4-D丁酯乳油0.75~0.90kg/hm2,对水450kg机械喷雾;单子叶杂草多的地块用6.9%骠马乳剂750mL/hm2对水450kg喷雾。

2.5适时收获

人工收获和机械分段收获在蜡熟后期进行,联合收割机收获在完熟初期进行。收获损失不得超过3%。

参考文献

[1] 夏洪玲.强筋春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及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小麦研究,2007,28(1):17-18.

[2] 刘新月,张久刚,卫云宗.优质抗旱小麦新品种晋麦78号选育[J].小麦研究,2007,28(1):23-25.

[3] 卫云宗.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临旱6号[J].小麦研究,2007,28(1):35.

[4] 王兴语,孙钦洪.鲁东南冬小麦高产施肥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7(12):108-109.

第7篇: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获奖成果 分析 建议

中图分类号:N32 文献标识码:A

“国以农为本”,最能代表农业科技进步的是农业科技成果奖,是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肯定与鼓励。吉林省农科院是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排头兵,是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重要科技创新力量。而对获奖成果的分析与评价正是评价农科院所创新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秉持“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作物育种、耕作栽培、土壤肥料、畜牧业、植物保护、环境资源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奖励,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本文统计了2001~2011年间的吉林省农科院获奖成果,对11年来我院各专业的各层次的获奖成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旨在探讨各专业获奖成果的特点,为加快吉林省农业成果转化应用和提高我院成果管理层次提供相应的对策。

1 吉林省农科院获奖成果分析

1.1数量分析

吉林省农科院在2001~2011年间共获154项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励。表1为11年间吉林省农科院获奖数量分布情况表,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成果有129项,占到获奖成果总数的83.77%;与外单位合作完成的获奖成果有25项,占获奖成果总数的16.23%。以不同年份获奖成果数量比较的角度来看,11年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年均获奖成果14项。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多,但到2009年是个顶峰,其后有所下降,但在2011年又恢复到历史第二的水平。(见表1)。

从不同时期获奖成果数量变化来看,吉林省农科院“九五”期间获得41 项成果奖,“十五”期间获得93项成果奖,获奖数量大辐度提高,“十五”期间获奖总数是“九五”期间的二倍还要多。2011年获奖成果总数为20项,预计“十二五”期间可达100项左右,这与吉林省农科院重视科研、一切以科研为重是分不开的。(见图 1)。

1.2等级分析

图2是吉林省农科院所获奖励的等级分布情况,以等级分布来看,2001~2011年11年间,吉林省农科院获得了5项国家级奖,23项省级一等奖,54项省级二等奖,72项省级三等奖。从获奖成果等级来看,国家奖和省级二等奖以上成果有82项,占到获奖成果总数的53.25%,也就是一半以上。这说明我院的科技成果水平总体较高,高等级成果占的比例很大。特别是我院主持完成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应用”和“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分别于 2006年和2009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图1 不同时期平均获奖成果数量变化

1.3学科分析

表2是吉林省农科院获奖成果学科分布情况,从表2可知,吉林省农科院的作物育种、畜牧业、作物栽培和环境资源4个学科的获奖成果最多,共127项,占获奖成果总数的 82.47%。这些学科均为我院的优势学科,其中,作物育种一直是我院的强势学科,特别是在玉米、水稻和大豆的育种科研领域,吉林省农科院一直占据着东北作物育种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地位。科研人员最多,优势最强,所获奖励最多,等级最高,11年间共计67项,占获奖成果总数的43.51%。总数超过10项的学科还有畜牧业研究、作物栽培和环境资源 3 个学科,获奖成果数量分别为 30项、18项和12项。其他学科优势较弱,还需要加强人才建设及学科建设。

2 获奖成果相关因素分析

2.1传统学科人才多、地位强,成果多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并且从事农业教育的大学多、优势人才也多。吉林省农科院是吉林省从事农业科研的最高机构,吸引了大批从事传统学科研究的人才。吉林省农科院建院60多年来,逐渐形成了农作物育种科研优势,其中又以玉米、水稻和大豆育种研究最为强大。我院有专门的玉米所、水稻所和大豆所,另有畜牧分院,学科优势明显,科研创新能力强,不仅在我院属于优势学科,在全省科研系统内也是首屈一指。因此,作物育种学科每年平均出6个获奖成果也是必然的。

2.2项目支撑力度大、周期长,成果多

农业科研研究属于公益性研究,成果研发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周期长的特点,必须依靠国家财政持续稳定支持才能取得重大科技成果[4]。从吉林省农科院11年来获得的科研奖励成果来看,课题或项目的级别越高、经费强度越大、周期越长,获得成果奖励的可能性越大。例如,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松嫩——三江平原中低产田治理和区域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作物硫钙营养特性、机制与肥料高效施用技术研究”、“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北方粳型优质超级稻新品种培育与示范推广”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产稳产、多抗玉米新品种吉单35的选育与推广”、“优质超级稻吉粳88号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等成果均属于这种情况。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有的项目上更是五年一个周期地连续支持。

2.3 转化推广范围大、效益好,成果多

对于农业科研成果,最重要的是最终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开在农民家”是农业科研成果的最真实写照。因此,许多获奖成果是在课题结束后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后,比如新品种的应用、先进栽培技术的应用等,最终给农业、农民和国家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后才得到国家级、省级奖励的。吉林省农科院获奖成果中79%属于应用研究和推广开发类成果,11年间,我院的获奖成果中,有玉米类24项、水稻类23 项和大豆类 18项,分别占成果总数的 15.58%、14.94%和11.69%,特别是玉米类成果的转化应用效果非常明显,吉林省种植的玉米品种一半以上来自于吉林省农科院。

3 建议

3.1加大学科建设力度

吉林省农科院在学科建设方面一直做得非常好,对优势学科的建设及扶持力度都是最大的,由于学科建设和出成果存在着因果关系,学科优势是培育重大成果的基础,重大成果是学科发展的标志[5]。因此为了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更快、更强地站在农业科研前沿,应该把学科建设放在首位。由农业部组织的1077个农业科研单位参加的“十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中,我院水稻所、大豆所、环资所、畜牧分院、玉米所等 6个所进入百强,进入“百强研究所”总数全国第三,进入百强率55%,居全国第一。而这几个研究所正是我院的优势学科所在的研究所。在建好一批先进研究所的同时,要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建好人才队伍,加快青年人才培养。还要确定学科发展方向,做好课题服务和管理,促进学科均衡发展。

3.2推动科研成果应用

省级农科院不仅要有基础性研究,主要还是以应用性研究为主。以成果的转化应用为主。特别是获奖成果,尤其是高等级的获奖成果,必须加快推广力度,因为农业科研成果还是有时效性的,以玉米品种为例,一个品种的生命周期大约是8年,品种应用的头二年是特别重要又难度大的推广工作。省级农科院必须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而且要鼓励项目结束后推广应用到一定程度再报奖,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仅课题组要负责推广,农科院也要拨出相应经费鼓励课题组进行示范推广。在推广过程中建立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推广机制,点面互动和农民参与度高的技术扩散模式,构建成果转化快速通道[6]。

3.3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水平

成果管理是科研成果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吉林省农科院科研处设有专门的成果管理科,近年来逐步加强了对科研成果的管理,大大提升了我院的整体科研竞争力。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重大成果的系统培育。建立重大项目跟踪制度,及时跟进科研进展情况,及时发掘潜在的科研成果,及时组织专家进行成果鉴定,对推广效果突出的鉴定成果,及时组织专家进行报各级别奖项。细节方面要从严把好成果鉴定和报奖材料的质量关,组织专家和管理人员进行反复修改,提高科研成果申报材料的质量[7]。

参考文献

[1]何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十年获奖科技成果分析与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07(06):40-43.

[2]佟瑞平.北京市农林科学院30年获奖成果分析与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09(03):18-21.

[3]王慧军,李博文,陶佩君,等.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3(05):38-43.

[4]石龙阁.辽宁省农科院建院50年科技成果剖析[J].辽宁农业科学,2006(05):42- 44.

[5]信乃诠.不同农业系统国家奖励科技成果的比较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6(03):1-5.

[6]信乃诠.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奖励科技成果现状分析、基本经验及应对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05(03):1-5.

第8篇: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1.1移栽大田杂草成因

1.1.1杂草种子或根、茎部位繁衍遗留下来的本地品种。主要有千金子、稗草、异形莎草、芦苇及少量的水生阔叶杂草,这些杂草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具有耐低温、耐盐碱、耐旱、耐渍水、抗病等较强的抗逆性,其生育特性具有生长周期短、繁殖系数高、自繁能力强等野生习性。杂草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加上近几年少耕、免耕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使其迅速繁殖,蔓延危害。当地杂草主要传播途径:①农工在农事作业时,将拔除的杂草,随手扔进灌渠内,杂草随灌溉水流进其他稻田;②禽类、牲畜活动,致杂草近距离传播。种子成熟后,被一些禽类、牲畜食用后,未及时消化即排出体外,这部分种子就地生根发芽,生长繁殖危害;③农场内部农机跨区作业,在有杂草滋生的田间作业后,将附着在农机具上的杂草种子(盐碱土粘着性强,机械在田间作业时粘上泥,泥土上附着杂草种子)从发生地带到异地,使其落地再生;④气流、灌溉水等其他自然方式传播,特别是长在近水渠旁的杂草种子成熟后,种子散落在水面上,随灌溉水流进大田,在大田内繁殖蔓延。另有一些地头、田埂杂草种子成熟后,随气流飘落大田。

1.1.2种子田中异品种植物,即“红稻”、“大青棵”等。其来源主要是由水稻种子在调运过程中传入稻田,和水稻一起在田间生长繁育蔓延,对水稻生产构成危害。

1.2地头、田埂杂草成因

地头、田埂杂草多为一年生、多年生的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混合群落,世代生活在地头、田埂上,系自繁,生命力极强。也有的是人们在后来的生产活动中,从大田中带出的杂草。杂草种类主要有芦苇、节节菜、鸭舌草、丁香蓼、马唐、稗草、千金子等。这些杂草生长在地头、田埂上,通风透光,环境条件好,根系发达,混杂丛生,生长茂盛,多数人不重视其危害性,且常被人忽略,其实这里是杂草的滋生地,是稻田杂草的传播源头,是害虫的避难所,是植物病菌的繁殖场,是化除死角。

2杂草防控策略

2.1种子检疫

加强种子检疫工作,控制种源,切断杂草传播途径。从种子源头上加以控制,保证干净稻田不被杂草种子污染,是防止杂草种子进一步蔓延扩散的根本措施。农场种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种子繁育田的管理,从田间人工去杂到机械精选种子,每个环节都要抓细抓好,努力提高种子质量,确保商品种子不含异品种稻,不含杂草种子。另外,种子部门在引种时,不应到有“红稻”、“大青棵”等稻区引进新品种。

2.2农业措施

2.2.1改进栽培方式。打破杂草生存条件,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是彻底消灭杂草危害的关健性措施。①深耕灭茬:于大、小麦收割后,改重耙灭茬为机械悬挂四铧犁耕翻灭茬,耕深一般在15~18cm(耕过深,土壤易返盐碱,影响机插秧苗活棵),使散落在田表的杂草种子埋下较深的土层,使之不能萌发或即使种子能萌发也因种子埋藏过深而无法出苗。特别是对杂草发生重的田块,土壤更要深翻平整。②轮作换茬:对一些恶性杂草发生严重的稻田,要轮作换茬,改水田为旱地,种植双子叶植物(如棉花、大豆等)。破坏水生杂草尤其是禾本科杂草的生存环境,然后再用化学手段对杂草加以控制和灭杀,达到降低杂草基数的目的,最终使恶性杂草消迹。

2.2.2清洗农机具。盐碱土粘着性强,机械作业时,粘土附着农机具上,农机到新作业区作业时,就将被杂草种子污染过的泥土带入田中。因此,作业过的农机具进行清洗后才可到新作业区作业。

2.3化学除草

2.3.1清除地头、田埂杂草。①在麦收后,水稻移栽前,用41%农达水剂2250~3000mL/hm2或用20%克无踪2250~3000mL/hm2,对水750kg/hm2喷雾,即可杀灭田间沟渠杂草。②在杂草生长旺盛期(7月底,8月上、中旬),杂草种类齐全,生长量大,选择晴天,用41%农达水剂2250~3000mL/hm2对水750kg/hm2定向喷雾,可有效控制当季杂草危害,降低下一年度杂草发生基数。

2.3.2防除大田杂草。①土壤封闭:第1次封闭在大田水整后,水稻移栽前,防治一年生多种单、双子叶杂草,用60%丁草胺乳油1500mL/hm2加10%农得时225g/hm2,拌药土撒施均匀,保水5~7d;第2次封闭在水稻移栽后5~7d,用60%丁草胺乳油1500mL/hm2加10%农得时225g/hm2,用药土均匀撒施,上浅水层,保水5d。②茎叶处理:2次封闭后,田间仍有稗草、千金子需要补除的,用10%千金乳油750~1050mL/hm2对水750kg/hm2,于杂草二至三叶期施药。若有稗草及其他阔叶杂草田,也可用2.5%稻杰油悬浮剂750~900mL/hm2对水750kg/hm2喷雾。

2.4人工拔草

水稻生长到中后期,稻田内有残留的大龄杂草,这部分杂草与水稻争光、争肥、争空间,严重影响水稻后期生长发育,对水稻品质、产量影响很大。因此,应动用人工,将杂草连根拔除后,放入袋中,带出田外,集中销毁。特别是近几年稻田内恶性杂草千金子繁殖快,危害重。除恶性杂草忌用镰刀割除,由于千金子割茬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折断的茎干,在适宜环境条件下,能生根长叶,形成再生植株危害周边稻株。因此,必须连根铲除,集中处理。

参考文献

[1]潘学彪,陈宗祥,左示敏,等.江苏省杂草稻成因及防控策略[J].江农业科学,2007(4):52-54.

[2]陈树文,苏少范.农田杂草识别与防除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第9篇: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梨;栽培技术;贵州思南;许家坝镇蒲家寨村

梨是蔷薇科落叶果树。叶呈披针形,8~15 cm,先端尖锐,秋冬会落叶。花白色、单瓣。树皮光滑有白斑,多分枝。果实椭圆形或扁圆形,果皮褐色或黄白色,具果点,果肉白色,质脆。梨树栽植后10多年,栽植后未施过肥,未进行过正规的修剪,梨树下种植有玉米,阻挡玉米长高的梨树下部枝条均砍掉刺激上部营养生长过剩,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不平衡。梨树上部长得很茂盛;主栽品种和授粉树在种植前混杂在一起;最终导致梨不结实,效益低下。现针对蒲家寨村现状将梨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建园栽植

选择地势较高、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的砂质壤土为宜,土壤ph值6~7。需水源方便,交通便利。要求苗木嫁接口以上2 cm处干径0.8~1.2 cm,株高60~80 cm;无检疫性病虫害和危险性的病虫害;根系良好。1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上旬均可栽植。秋季栽植的苗木,伤口愈合早,并能较早长出新根,苗木成活率高,缓苗期短,生长旺盛。多采用4 m×4 m的株行距,栽675株/hm2。授粉品种与主栽品种以1∶4进行配置。定植坑宜大而深,长、宽、深各1 m。挖坑时先把肥沃的表土挖出放在一边,底土挖出放在另一边,坑壁要挖垂直,坑底也要平整,不能挖成锅底状[1-2]。回填时先放20 cm的表土并踩实,然后把每坑准备好25~50 kg厩肥与贫瘠的底土(有条件时最好全部用肥沃的表土)混合拌匀,或把厩肥分层施放(每隔20 cm放1层,共3层),边回填边踩实,混合土填入后低于地面20 cm,再填入表土,最后堆成高出地面30 cm、直径1 m的树盘。苗木栽植在定植坑中心,栽植时用细土埋根,使根系与土充分接触,边栽边踩实,栽植时要做到“苗正根疏”。根颈掩埋深度以苗木上老的埋痕为主或嫁接口高出平整树盘的2~3 cm。栽后每坑浇定根水10~15 kg。

2土壤管理

深翻并施入大量有机质肥料,通过深翻熟化,根系分布层加深,水平根分布较远,根的密度和根量均有显著增加,从而提高果树产量和果品品质,延长果树结果年限和寿命。深翻时期以秋季最为适宜,深度为0.6~1.0 m,深翻时注意保护根系,少伤根;同时避免根系暴露太久,最好随翻随填,及时灌足水。 间作在幼龄果园土壤管理中常用,一般果园的间作物有豆科作物、蔬菜类、药用作物、草莓、马铃薯和红薯等,间套作物亦可种植绿肥,在封行前,利用行间栽种绿肥,既可定期刹割鲜草覆盖树盘,又可结合深翻扩穴改土,割绿肥后压入土下,待其沤烂后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解决果园肥料不足的问题。夏季绿肥于4—5月播种,宜选用的品种有大豆等。冬季绿肥于10月播种,宜选用的品种有紫云英等。禁止种植玉米、烤烟等高杆作物。幼龄梨园不宜采用覆盖法,需在栽种后4~5年开始覆盖。用植物秸秆、塑料薄膜或其他材料,对树盘、树条带或全园实行覆盖。覆盖可减少根际水分蒸发,保持良好的土壤湿度,提高土壤含水量,稳定土温,保持土壤疏松,防止水土流失和土面板结,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常用覆盖植物材料有野草、绿肥和玉米、小麦、水稻、油菜等作物的秸秆。覆盖厚度以30 cm左右为宜。在覆盖植物材料上面,再盖1层薄细土。覆盖后,于当年或翌年,将覆盖的植物材料翻入土中,改良土壤[3-4]。

3科学施肥

施肥原则:以有机肥为主;因树施肥;因地制宜施肥。基肥以农家肥为主,通常以果实采收后至落叶前的秋季施用量好。施肥方法主要有:一是环状施肥。在树冠外20~30 cm处挖深30~40 cm的环状沟,在沟内施肥,逐年外移,达到全面改善土壤结构的目的。二是放射状施肥。此法多用于成年大树,以树干为中心向树冠外围挖5~6条放射状、内深25 cm、外深40 cm的施肥沟施肥。三是条状沟施肥。在树冠两侧各挖1条深30~40 cm的沟施肥,此法多用于密植果园。四是全园施肥。将撒施的肥料翻耕入土内,要注意防止根系上移。幼树追肥一般在3—9月进行,30 d追施1次。肥料以腐熟的稀薄人、畜类尿或枯饼粪水为主,适当加入0.5%的尿素。在4—8月结合防治病虫害,每15 d叶面喷施1次0.3%尿素加0.2%磷酸二氢钾混合液,以促进新梢成熟和花芽分化,促使其及早进入幼年结果期。花前追肥在萌芽前10~15 d,即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施入,以氮肥为主。花后追肥在新梢停止生长前即5月中旬施入。此期是营养转换和养分竞争期,追肥可为幼果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防止因养分不足而造成落果。此次仍以氮肥为主,同时叶面喷布0.2%磷酸二氢钾和2%过磷酸钙浸出液各2~3次。可促进新梢生长,叶长大,叶色变深,有利于坐果。果实膨大期同时也是花芽分化期,一般在6月中旬施入,促进花芽分化和果实增大,此期施肥不但可保障当年的产量,还为翌年梨果优质丰产打下基础。此期需要一定的磷、钾肥,尤其对钾肥需求高。可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加0.3%尿素的混合肥液2~3次。采果后追肥称营养贮藏期追肥,在采果后至落叶前,结合施基肥进行,在施肥沟内施入速效氮肥和一定比例的磷、钾肥,同时叶面喷布0.4%尿素加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1~2次。追肥时一般采用条状、环状、沟施穴施,深度为15 cm左右。根外追肥在展叶后到落叶前进行。叶面喷肥用量少,肥效快,一般喷后15~20 min就可吸收,叶面喷施时应避开高温和降雨,以免引起肥害或降低肥效。夏、秋季节应在10:00前16:00后,温度在18~25 ℃时进行。最好在肥液中加入粘着剂,如6501粘着剂等,以增加吸收量,提高效果。喷肥时,要细致周到,尤其叶片背面要喷匀。通常氮肥用0.3%~0.5%的尿素,0.1%~0.3%硝酸铵或硫酸铵;磷肥用1%~3%过磷酸钙,0.2%~0.3%磷酸二氢钾;钾肥用3%氯化钾或0.5%~1.0%的硫酸钾。

4整形修剪

采取疏散分层形。主要干高度60~70 cm。全树高3 m以内,主枝第1层3个,第2层2~3个,一般不留第3层。层间距约80 cm,如留第3层,则第2层与第3层距离为60~70 cm。第1层每主枝留3个侧枝,第2层每主枝留2个侧枝,每主枝上侧枝间的距离在50 cm左右,两侧分生,主枝的开张角度为70°左右,侧枝与主枝的角度为45°左右。一年生在苗木在定植后要立即定干。生长势弱的品种主干宜矮,树势开张的品种主干宜高,但不要超过80 cm。剪口下的第1芽要饱满、健壮,其下的整形带内要有5~8个饱满芽。在其抽枝后,选留3~4个枝培养成主枝。定干后的第2年冬季修剪时,选顶端直立旺长的枝作中央主干,并在第1层分枝60~80 cm处剪切。在培养成第1层主枝后,中心主干的延长头要轻剪。剪口芽的方向要在第1层主枝剪口芽的反应。其抽生的强旺枝,除留一强枝作主干外,应将其余2个枝开张角度,用作第2层主枝,2层主枝距离为0.8~1.0 m。主枝位置要相互错开。第1层主枝上在离主干50 cm处选留一长枝作第1副主枝。各主枝的第1副主枝方向也要相互错开,填补空间。主枝和副主枝在长到50 cm长时轻落头,促使枝条生长充实、粗壮。其他的枝可不剪的尽量不剪。截后的第4年冬季,在中心主干延长枝上,选留1个主枝作为第3层。此时在第1层上培养第2副主枝,距第1副主枝40 cm,方向相反。在第2层的主枝上,选择1个距主干45~50 cm的大枝作第1副主枝。各枝的延长枝在45 cm时短截。最后中央主干在长至50 cm左右,尽早摘心短截或拉平,控制树冠的整体高度。

5花果管理

留果标准:树势壮,管理好的可适当多留,反之应少留。平均2.0~2.5个果枝留1个果;疏果以早疏为好,一般分2次进行,第1次在落花后15~20 d内完成,主要疏去畸形果、小果、病虫果和过密果;第2次在第1次疏果后的15~20 d进行。先端少留果,近主枝多留果。套袋可减少果面农药残留量和病虫为害,改善果实外观,增加果品的商品性,在定果后用专用果袋进行套袋,一般每个花序只套1个果,1个果1个袋。套袋时,先将纸袋撑开,使全袋膨起,一手托纸袋,一手抓住果柄,把幼果轻轻套入袋内中部,再把袋口两边向果柄处挤折,最后用袋上的铁丝卡轻弯绕在果柄上,套完后用手托起袋底,使果袋鼓起,利于底角的出气孔开张。如果袋需要再次利用,需用杀菌类农药(如多菌灵、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浸泡20~30 min,晾干备用。

6病虫害防治

防治黑星病可喷20%代森铵水剂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代森锰锌乳剂300倍液。防治锈病在梨落花后至幼果期喷1~2次杀菌剂,用1∶2∶200的波尔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混性粉剂800倍液。在银叶病防治上,采取晒根,用20%施宝灵3 000倍液喷叶和灌根同时进行[5-6]。防治梨小食心虫用90%敌百虫1 0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3 000倍液喷雾。防治梨蚜用40%乐果乳剂2 000倍液及辟蚜雾等。防治梨茎蜂可喷40%乐果乳剂1 000倍液等。在天牛防治上,树干和主枝上涂白(生石灰10份、硫磺1份、食盐0.2份、动物油0.2份、水40份)。用细钢丝钩杀,或用棉球蘸80%敌敌畏4倍液塞入蛀孔,再用黄泥封住虫孔,熏杀幼虫。

7果实采收及分级包装

根据品种不同,在采前5~15 d摘袋,摘袋应在晴天的10:00—16:00进行。上午摘除东、北面果袋,下午摘除西、南面果袋。摘袋后着色不均匀的果要进行转果处理,使其着色均匀。通常在完全成熟前15 d左右采摘,有利于果实贮运,减少果腐烂。采收时用一只手托住果实,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果柄的上端,轻轻一抬,即可摘下。根据果实横径大小、果面、果形、损伤等进行不同程度的分开包装。装时可用竹筐、木箱、纸箱等,箱内壁要光滑,箱内要垫上柔软干净、无杂质的草或棉布等。长途运输的最好用无害的、可透气的瓦楞纸箱,装好后合缝处用纸胶带粘紧。每箱果重10~15 kg。

8参考文献

[1] 傅晓红,徐生贵,黄海,等.梨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112-113.

[2] 孙洪俊.梨树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2009(9):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