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范文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端午节的重要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

第1篇:端午节的重要意义范文

一、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欣赏中的音乐要素渗透的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欣赏中的音乐要素渗透主要指的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之中,充分重视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这也是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部分,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借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可以有效的丰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艺术情操,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进行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的培养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形成欣赏音乐的习惯,并逐步的提升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要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来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进音乐欣赏过程之中来,并鼓励学生进行对自己对音乐的看法的解读的发言,帮助学生将音乐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在日后充分的享受音乐的魅力打下坚定的基础。

在具体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之中,不能够仅仅只是走马观花的进行对音乐的欣赏,而是要求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的给学生展示出各种音乐要素(音乐的节拍、音乐的节奏、音乐的音色、音乐的力度、音乐的速度等诸多额度要素),并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展示,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在音乐背后所蕴含的知识,而不是通过纯粹的音乐理论来展示、来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以便于充分的保持音乐的艺术完整性,将音乐元素全面贯彻到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之中。

二、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欣赏中的音乐要素渗透的具体方法

(一)音乐欣赏的情景画面要渗透音乐要素

在学生接受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之中,对音乐形成的第一印象就产生在音乐的旋律之上,其次的印象产生在音乐的力度之上(主要指的是音乐的力度的大小、音乐的音速的快慢),最后才会欣赏到音乐的演奏乐器的类型。例如,在进行课本上的音乐的教学过程之中,对于音乐的表现的变化情况同时通过音乐要素的变换所产生的。以《爱劳动》这一音乐课为例,在音乐课的开始阶段,音乐教师首先要询问学生,在这一首音乐的第一段体现出的和尚是什么样的?在这一首音乐的第二段体现出的和尚是什么样的?学生就会回答出在第一段是小和尚的形象,在第二段中是胖和尚。然后教师在进一步的通过提问来挖掘里面蕴含的知识,让学生总结出这堂音乐课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音乐内部蕴含的音乐景象。通过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之中,比对音乐的节奏的快慢、音乐音调的轻重,可以充分的体现出音乐的背后的情境场面,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和了解的水平。

(二)音乐欣赏的情绪、情感变化要渗透音乐要素

在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之中,对于音乐背后蕴含的情绪和情感的了解是进行对学生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具体的表现过程之中,可以充分的突出音乐背后所蕴含的知识背景。与此同时,从体现出音乐的本质美的过程之中,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欣赏音乐之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的过程。具体的来说,作为音乐情感的载体,音乐本身虽然可能并没有太深的含义,但是,通过音乐之中所蕴涵的音乐元素的变化,可以通过心灵语言的方式直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来讲,由于音乐可以直击学生的心灵,所以,音乐的艺术表现能力是远远的超过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的,通过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之中,采用直接的情感抒发方式、情感宣泄方式、情感交流方式,可以将音乐背后的美学深刻的传达给学生。

为了充分的表现出音乐的艺术表现能力,就要求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之中,紧紧的围绕着情感教学这一条主线,通过在音乐欣赏教学之中,渗透着情绪和情感这两种主要的情感表达形式,不断的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情感体会,让学生在接受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的将自身的情绪和音乐之中所蕴含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心灵和音乐情感之中的汇集。与此同时,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之中,对于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教学不能够简简单单的停留在对学生的表面对于音乐欣赏的需要上,更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将音乐之中蕴含的知识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去,让音乐之中的情感元素直接的面对学生,用音乐之中的情感元素来直接唤醒学生的心灵。例如,在进行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就可以依靠音乐的情感元素的变化,来调节学生的欣赏角度。

(三)音乐欣赏的体裁形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

为了有效的发挥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欣赏中的音乐要素渗透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就需要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的重视到赋予音乐欣赏的体裁形式的控制。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之中,就对音乐的各种形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解答,并要求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的将各种音乐元素和具体的音乐表达情景结合在一起,在进行音乐的力度、速度的表达过程之中,要充分的契合将音乐的内容和音乐的节奏结合在一起,充分的向学生表明音乐的各个因素在音乐欣赏过程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2篇:端午节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目前,正处于初中阶段成长时期的学生,其自身文化底蕴、知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还并不深刻。所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初中语文教学应担任着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重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培育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博大的民族情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述

语文教材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良美德的重要载体,其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大纲拟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中国文字”,是体现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精神表述的重要依据。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诗、词、曲、赋、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精神文明理念与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经典文化内容,可使其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了解到我国历史文明的意义与伟大,从而形成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另外,初中语文教材中创作的《孙权劝学》《木兰诗》《陈太丘与友期行》等课文,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也就是“礼仪”,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对于提升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是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最有价值意义的一种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解析

传统文化是最能体现我国独特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弘扬历史发展遗留的重要思想、文化精神与艺术宝藏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与国家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初中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渗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发展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其是明辨是非能力也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所以在此阶段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品质,帮助其形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相比,传统文化的渗透让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从而起到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形成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等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目前,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入较多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编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游山西村》;八年级的《核舟记》《孟子》;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屈原》等,这些文章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里面的名言名句都体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仅可通过精心筛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对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字、句、词、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探究,便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到良好的传统文教育熏陶作用。同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身心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以丰富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详细解读、注释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深入研究文章内所撰写的主角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掌握文言语言朴素简练的写作特点等。这样一来,不仅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解,还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篇章、国学经典,进行自由诵读、咀嚼体悟,完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与消化,以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实现传统文化外化于身、内化于行,铸造人格的支柱,在无形中实现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传承。其次,还应大力倡导读书活动,结合本阶段学生年龄特点与个性喜好,为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课外读物等,要求其必须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比如,为学生拟定读书计划,每学期至少组织参与一次读书交流会,利用假期时间,将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在上课时期进行朗读等,并为表现优异者先进典型奖、实物奖等,以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其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开展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专题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文交流会、观看优秀历史人物事迹影视作品讨论会、组织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

(三)关注中国传统节日,利用传统节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型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挖掘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此过程中,事先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知识,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去探究、去体验、去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精神文化内涵,以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承作用。例如,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而并非仅停留在片面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初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开展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综合型学习活动,让各大学习小组分别调查研究端午节的地方习俗与活动形式、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歌赋、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等。并进行收集、整理,在上课时发表演讲,讲述自己对端午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大意了解,讲述有关于端午节的趣事等,以便增进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了解,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第3篇:端午节的重要意义范文

1、负荷预测日最高、最低负荷及实际日最高、最低负荷,具体见下表

3、目前负荷预测采用的方法

目前,揭阳的负荷预测主要是根据历史数据(星期一到星期五的预测是采用前22天的历史数据,节假日预测是考虑过去1年节假日历史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时间序列、基于温度准则回归、指数平滑法、人工神经网络法5种科学算法,通过电脑计算后形成5个负荷曲线,再根据负荷实际情况筛选出最符合实际的1个负荷曲线,必要时按负荷特性(例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十五,冬至日,气象因素)对筛选出的曲线进行人工修改。总的来讲:目前负荷预测采用的方法就是采用科学算法加人工修改。

二、负荷预测偏差原因分析

1、预测负荷曲线与实际负荷曲线对比图

2、说明负荷预测偏差的原因

清明节当天负荷预测准确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在8:00-22:00这等时间预测曲线偏差较大,清明节是传统节日,地方风俗气氛浓郁,大多数工厂都停工放假,工业用电负荷下降,所以造成在正常工作期间曲线偏差大。

劳动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5月1日当天,用电负荷比正常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当天预测只在曲线的日峰稍微改小,修改幅度在20MW-50MW之间,是正常负荷的5%左右。

端午节期间预测准确率在“三节”中是最低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当天是传统节日,工厂停工,工业用电减少;另外一个是当天本地区普降暴雨,天气情况较差,各县径流式小水电发电,使得各县用电对市网需求减少;第三个是经验不足,错误判断,将当天的预测系数改大,修改为1.15。以上原因导致端午节期间预测准确率在“三节”中最差。

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当天负荷下降,且降幅很大,在25%-30%之间,且主要降低时段为8:00-22:00,负荷低谷时段与正常负荷大体保持一致。节日过后,负荷立刻回复正常。

法定节日(劳动节)对负荷影响不大,负荷低谷时段大体一致,在日峰期间负荷有所下降,当降幅不大,大约在5%左右。

三、负荷构成及负荷特性

1、揭阳电网的主要负荷有工业、居民、服务行业负荷,工业主要是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五金机械和医药化工传统工业为基础,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近年来,随着市场的高速发展,工业负荷占全负荷比例逐年增长。揭阳过去只有少数几个大、中型国营企业;到20世纪90年代初,以个体加工业为主的家庭作坊式企业兴起,成了工业用电的主流,但整个用电量并不大;到新世纪初,市政府大力兴建工业园区,一批大、中型企业的出现,揭阳的工业用电量增长速度较快,全社会用电量年平均增长率达15%以上,最高地调负荷年平均增长率为16.99%。到2007年,全社会用电已达72.7542亿kW·h,最高地调负荷1057MW,据不完全统计,第一产业占全负荷1.24%,第二产业占全负荷73.36%,第三产业占全负荷6.17%,其它产业占19.23%。

2、揭阳工业负荷对农历传统节日敏感程度较强,而对法定假期敏感程度小。对这些天的负荷预测需根据当地风俗习惯,按日进行单独分析,方法就是通过当前实时负荷进行计算,根据历史同时期负荷资料,再结合负荷年增长情况及气象因素(包括气温、降雨、光照等)进行调整。

四、负荷预测经验与启示

目前负荷预测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提高负荷预测准确率的建议措施。

现在负荷预测存在以下问题:

1、未能及时会同用电部门,了解需求情况,导致在“卡脖子”问题解决后放开用电,负荷增长情况和负荷的增长地区。

2、因负荷预测工作站处于试运行阶段,历史数据积累较少,影响预测准确率。

针对以上问题,提高负荷预测准确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电网设备检修的计划性

实行计划检修,对短期负荷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电网主设备停运,方式变更无法将负荷进行转供,将直接影响负荷预测准确性,所以必须加强电网设备检修的计划性,这样可减少临修次数,避免重复停电,提高供电可靠率,同时也为短期负荷预测工作提供了良好的预测环境。

第4篇:端午节的重要意义范文

民俗文化产业化后,要继续保持活力就必须再创新,但是创新是要在原来基础上得到许可或者付费的,而企业不愿意出这部分费用,就选择将侵权产品投入市场,这便带来不稳定的市场经济秩序。企业在民俗文化的发展中缺少创新精神,即知识产权成本的投入。在民俗文化的产业化中,加入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关系到一系列的民俗产品的创新研发,民俗产业化知识产权人才的引进都会增加成本,那么急功近利的部分企业不会考虑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笔者认为,从短期来看相当可观的利润是可以获得的,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民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第一,同行类的产业会在竞争中不断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对自己产业进行创新,那么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民俗文化产业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第二,从长期来看,为了维护自己民俗文化产业的品牌核心价值,著作、商标、专利的保护是有重要意义的,民俗文化产业的品牌价值就是无形的资产。

二、选择商业秘密保护民俗文化产业的风险性高

在过去的调查中,大部分地方企业对民俗文化产业的保护一般会采取商业秘密作为其保护的方式。但商业秘密的保护对企业、商家来说都是意味着存在风险。以杭州西湖的河坊街为例,各种民俗文化产品呈现出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但其已经在传统的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符合现在人们的生活需求。河坊街的特色茶楼、百年老店、民俗工艺品店等基本上有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但对于其产品的配方和方法基本上是保密的,没有申请任何的专利保护。若是申请了专利保护就意味着要对外公开其配方和制作方法,公开的结果就是被同行业所模仿和冒名,那么民俗文化的特色性就会慢慢地流失,其赖以发展的产业便没有那么强的市场竞争力,这也是民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后知识产权保护缺乏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民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途径

现今的民俗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加之依据的缺乏,本文将从四个角度来阐述对民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从保护民俗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角度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发展。

(一)从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民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进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是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保护民俗文化的重要法规,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新兴的民俗文化产业化的规定也几乎是空白的。201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44条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知识产权的,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虽然对于知识产权的规定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但是目前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文化记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会对其创新产业化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各国民俗文化相继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鉴于此,中国政府近年来也掀起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热,以求得知识产权及重点保护,各地争相申报。《著作权法》第6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但是目前国务院尚未出台相关的细则。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大多无法考证,创作时间无法详知,《著作权法》对此保护很难具有实际的操作性。许多民俗文化作品早已经过了著作权的保护期限,对其进行强注、模仿、制作等都不构成侵权。但是民俗文化要产业化就要面临对其许可、或者合理使用的瓶颈。笔者认为可以由当地成立一个专门保护民俗文化产业的组织进行管理,并由国务院出台相关的法规对其进行规范。民俗文化产业的保护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对其保护需特殊的法律法规作出适应这一行业的立法规定。由专门的保护民俗文化产业的组织对民俗文化作品进行考证研究、整理、等。根据《商标法》的规定,民俗文化产业可以申请集体商标、地理商标等,也可在其创新的基础上申请注册驰名商标,来保护民俗文化产业的独特价值。商标还可以续展,这对保护的期限是有利的。以贵州的茅台酒为例,2012年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申请的“国酒茅台”商标通过初审。国酒茅台文化在民俗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茅台酒厂申请了商标保护。对于民间工艺美术,还可以适用我国的《专利法》进行保护,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在产业化的同时进行新颖性和创造性保护,有利于企业大规模发展民俗文化产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规定:“制作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可以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部门提出要求保护的品种和技艺的申请。”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在民俗文化中是一绝,在技艺的传承上创新塑造并产业化,只要经过申请是可以得到专利权和著作权的。

(二)从借鉴国外立法对民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进行保护

以邻国日本为例,早在1950年其颁布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就把民俗文化遗产作为加以保护的对象。无形财产意味着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有形财产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和社会认可度。韩国保护优秀民俗文化产业,韩国专门设立了“无形文化财产厅”,并大力组织专家学者评估和认证值得保护的民俗文化项目。韩国的宫廷膳食、风俗节庆、传统医药、舞蹈、造纸等传统手工艺等被当作“无形文化财产”加以保护。日本和韩国都通过立法的方式,在经济上给予民俗文化传承人一定的合理利益,这方面值得我们去借鉴。《日本文化财保护法》、《韩国文化财保护法》都规定了“人间国宝”制度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者的权利。我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各地民俗文化丰富精深,当民俗文化产业化后其创新发展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在立法、司法领域还相对缺乏相关依据的时候,适当借鉴国外立法的先进经验是有一定意义的。2005年,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韩国的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有类似也有不同,由此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是可以考虑将端午节申遗,与端午节有关的一系列民俗文化产业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产权保护,那么我们的保护力度将更成功。

(三)企业重塑民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意识

目前,在有些地方民俗文化产业,如民俗旅游产业、民俗手工艺产业等都已做成比较大的规模,但是却忽视了对其无形的知识产权保护。杭州西湖旅游相关产业注重打造其产品特色和品牌价值,对商标的保护和外观设计专利比较重视,因此产业化创新发展较快。与此相比广东潮汕的民俗文化也是具有历史积淀的,但是在其产业化过程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缺乏,商标被抢注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企业对民俗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潮汕的茶文化是非常有名的,其技艺考究,选料精细。但是潮汕茶产业基本上缺乏包装和品牌的整体策划,知名度不高,大多数茶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潮汕茶业想要创新发展起来,就要提高自己的档次,树立自己的商标,申请自己的知识产权意识。企业应当有一个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制度或办法,或者说有一个知识产权发展计划,巩固和保护已有知识产权,加强新的知识产权开发,在企业内部实行科学管理,从制度上尽可能地避免企业权利遭受侵害。因此,我们鼓励企业重视民俗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目的在于使民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发挥其在市场的竞争优势,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四)建立民俗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机制

第5篇:端午节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是指人民群众在完成工作职业之外,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其特点鲜明,首先是群体性,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群众参与,娱乐大众;其次是开放性,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政治、传统文化等多面的综合影响。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久远历史的文化遗产,一方面是全民性文化生存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又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确保文化的传承。因此,通过不断挖掘传统节日内涵,丰富其所包含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扩大参与群体,注入地域性的乡土品牌元素,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传统节日蕴含的民族文化理念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内涵支持

群众文化由于其开放性,容易受到来自外界正反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形成与其相适应的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和源动力。我国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节日可以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凝聚性。从宏观上来看,传统节日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凝聚情感、塑造性格的重要途径。这种宏观上的精神动力正是通过群众性活动转化为民族成员个体的自觉意识的。在传统节日中,通过一个群体或几个群体的协作过程中完成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使个体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接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积极价值观,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整体协调和团结。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继承传统的民俗活动,比如元宵节时组织开展“社火”、“灯会”等形式,加强群众参与和交往,推进社会伦理的培育。

传统节日可以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引导性。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辉煌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外化形式,内涵精深,外延博大,有精忠报国、弘扬正义、仁义爱悌、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有尊重科学、效仿自然、团结互助、和谐相互的协作理念,有追求理想,向往未来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有勤劳勇敢、奋发有为、自强不息、诚信谦和的行为准则。将传统节日文化积极、正面的精神理念融入到日常的群众文化活动中,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群众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而成为整个社会可贵的精神财富。

传统节日可以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调节性。传统节日通过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 的观念。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急速推进,社会上出现漠视人生价值、冷落人文精神的现象。弘扬传统节日,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形成节日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调节人与自然、社会、家人、朋友的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让社会成员珍爱生命、关心社会、亲近自然,感悟人生的真谛、自然的情致。

二、传统节日是集中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契机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文化模塑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与节日文化内涵相适应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说,没有文化活动,就没有传统节日。从总体上来看,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主流是好的,这些活动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智慧和技能的凝结,也是重要的民族文化财富,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群众身心健康和民族发展繁荣。比如中秋节在唐宋及其以前的时期是一个具有轻松浪漫风格和诗意抒情氛围的节日,当时与之相对应的民俗活动除了有赏月之外,还有户外举行的饮酒、歌舞、赋诗等娱乐性节庆活动,以及在公共场合举行的通宵达旦的灯会、夜市、游园活动举行的大型游艺活动。再比如传统的“七夕节”以女性“乞巧”为主题,旨在宣扬女性积极从事劳动生产,帮助女性提升社会地位。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在七夕节会有女性聚会乞巧活动(陕西地区)、女性结社联办乞巧会(广州地区)等群众文化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一般都包含多种群众文化活动,涉及游艺、竞技、艺术、体育等多种复合性活动,具有很好的群体性,最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此外,还有藏族用来庆祝农业丰收的“望果节”,节日期间人们载歌载舞抬着青稞、麦穗在田地转圈游行,并举行射箭,赛马等活动;白族用来进行交换物资的“三月节”,也有赛马、射箭、歌舞、说唱等文体活动。

三、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挖掘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丰富

我国传统节日自明清之后,逐渐受儒家文化和理学的影响,过于注重节日的礼仪和教化,使传统节日在注重人际交往的同时,更多地局限在家庭、家族范围内。其对应的民俗活动中群体性开始减弱。比如在明代之后,中秋节赏月活动开始逐渐衰弱,以家庭团圆为主旨的礼品往来活动增多。这种缺少群体性参与的文化活动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暴露出来,客观上需要根据传统节日的文化精神做一些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创新,拓展节日的娱乐性和公共性,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在这方面的探索,同处于“中华文化圈”的港台地区,以及韩国、新加坡等国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他们通过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从而将原本单纯的节日发展成为复合型综合性的节日,为扩展节日期间群众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韩国成功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在我国传承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绝大数地区只保留了吃粽子的习俗,真正具有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仅有赛龙舟。但端午节在韩国江陵则完全发展一个大型综合性节日,其活动内容包括祭祀、表演、竞技、游艺、社交、贸易等多种活动,完全不在局限于私人领域。再以中秋节为例,在中国香港,保留了晚饭后品尝月饼的习惯,但中秋节有更多群体参与的文化活动,包括在公园、海滩等公共场所举行的赏月、观灯、游逛、表演等活动,还有舞火龙的乡俗,吸引众多的游人。在台湾,一方面保留并重视赏月等家庭活动,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户外群体参与的文化活动。一般会由市区组织团圆晚会,这种晚会除了有知名艺人演出、街头艺人演出、乐团演奏等文艺活动外,还会有趣味竞赛、做月饼、捏面人、彩绘风筝、草编等手工艺训练活动;有的地方还根据本地区特点组织烤肉赏月营火晚会,组织地方戏演出、爵士乐音乐会、剥柚子比赛等。这些活动的群众参与度很高。在新加坡,中秋节会持续二十多天,每晚在公共场所都有群众参与的庆贺活动,常见的有游园、夜市、猜灯谜、灯展、游行、放烟火、灯笼制作比赛、京剧表演、月饼群英会、赏月诗会等。这些都为我国创新传统节日、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高丙中.作为一个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对元旦与春节关系的表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2] 张懿.今年,拜年短信超170 亿条[N].文汇报,2008-02-13.

第6篇:端午节的重要意义范文

一、精选适合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可贪多、贪深,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兴趣需要,我们可以将自己身边的传统美德、文学经典、民族工艺(布依族的织布、蜡染等)、传统体育、古典音乐(布依族的木叶、八音坐唱等)、民风民俗(布依族每年三月三、六月六等)等领域的内容,作为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一是打造环境文化。对学校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充分利用每一间教室,每一面墙壁,开辟传统文化经典长廊,讲述传统美德故事,展示传统文化经典代表,使学生身处校园,能时时处处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二是建设班级文化。把圣贤智慧、经典名著、璀璨艺术和传统节日文化等与班级文化建设进行有机融合,营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开辟学习园地,展示学生的剪纸、书法、绘画作品,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是铸造精神文化。致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班风,使其成为师生思想的引领,诠释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

三、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一是参观名胜古迹。结合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下五屯刘氏庄园、泥凼何应钦故居等),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现场视听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开展民俗文化采风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当地社区开展民俗文化采风活动(布依族的编、织、染布等),直接参与到当地民风、风俗中去,真切领略民俗风土人情,亲身感受这些久传不衰的民间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三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古往今来,经典文化长久不衰,灿若星辰。经典诵读气势磅礴,可以震撼学生心灵,给学生带来各种感官的刺激,使其直观、有兴趣地参与其中,用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厚重而宏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画卷,令人震撼而又倍感亲切,也勾起了世界人民包括广大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为我们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在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被科学技术带来的利益所迷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从而形成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年青一代最为明显。因此,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应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向学生讲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讲清学生自己肩上所负的责任,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品格。如果离开了传统,割断传统文化的血脉和根,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四、利用节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继承和发展的文化价值。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涵盖了民族习俗、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诸多知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充分利用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文本的解读也会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寒假结束,学生带着对春节的留恋走进了课堂,对贴春联、包饺子、看花灯等地方习俗还是记忆犹新、回味无穷。教师可专门拿出一节课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例如,由学生任意组合,分成春联小组、饺子小组、花灯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搜集贴春联、猜灯谜、包饺子等关于春节习俗的材料;在交流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对于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摘抄积累。如果学生的交流背道而驰,或抓不住重点,教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读给他们听,以达到收放自如的效果。又如,清明节时可以在少先队大队部的组织下,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祭奠英灵、凭吊先烈,现场给学生讲一讲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然后让学生写一写作文,洗涤心灵、提升素养。再如,端午节自然要引出屈原,教师鼓励学生搜集屈原的爱国故事,品读屈原的《离骚》等,观看赛龙舟的视频,从视觉和感觉上领悟伟人的爱国情怀,欣赏地方习俗的热闹和喜庆。又再如,中秋节期间可以开展中秋诗词比赛,鼓励学生踊跃搜集,并利用阅读课展示表演;还可以组织开展中秋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调查研究、访问、查找资料等多种形式,了解各地和家乡过中秋的习俗;然后,每人制作一份手抄报,在交流会上,同学们以解说形式汇报。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节日的意义,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精神,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五、利用校园宣传阵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之一,是无声的传统文化教科书。我校虽属农村学校,但是文化氛围浓厚。教学楼的墙壁上则戎有名的人物像、中国有名人物的事迹,操场上的《五心童谣》等都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此外,学生在课间活动的时候进出教学楼,必然可以欣赏到文化长廊上那些图文并茂的经典诗文,通过走一走、背一背,积累古典文化,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也可以利用三分钟口语训练引导学生加深记忆,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达到了积累目的。

六、做到学科教学渗透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

第7篇:端午节的重要意义范文

周  次

主  要  工  作

第一周

2.22—2.26

1、制定学校2021年度德育工作计划和安全工作计划,各年级、各班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班情,制定本班班务工作计划。

2、政教处编印、分发各种表册,各班主任及时填写、上交。

3、签订各类安全责任书。

4、做好学生的“收心”教育,上好开学第一课。

5、搞好校园环境卫生,迎接上级开学工作检查。

6、准备开学典礼相关事宜。

国旗下的讲话:入学励志教育——走进新学期,播种新希望

班会主题:入学励志教育——新学期,新起点;誓拼搏,定成功

第二周

3.1—3.5

1、启动校园文明岗监督岗值日活动。

2、学生仪容、仪表专项检查。

3、教室美化布置,教室文化再上新台阶。

4、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5、开展学雷锋纪念日(3月5日)主题活动,办一期以“学雷锋,树新风”为主题的手抄报。

国旗下的讲话:学雷锋活动启动仪式

班会主题: 品德教育——学习雷锋好榜样,争做美德好少年

第三周

3.8—3.12

开展“学《守则》,讲文明,有礼貌”教育活动。

国旗下的讲话:励志教育——成功无捷径,学习当奋斗

班会主题:励志教育-*——珍爱青春,放飞梦想

第四周

3.15—3.19

1、做好留守儿童、特殊儿童工作,建立、完善相关档案。

2、常规教育

国旗下的讲话:环保教育——保护花草、绿化环境

班会主题:文明礼仪教育——做文明的使者

第五周

3.22—3.26

1、班主任培训。

2、邀请公安、食药、铁路、综治、医院等单位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周,开展防火、防意外教育,并出一期手抄报。

3、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4、班风班貌综合检查。

国旗下的讲话:安全教育——学习安全知识,共享平安校园

班会主题:行规教育——树立责任意识、安全意识

第六周

3.29—4.2

1、继续扎实开展“做文明中小学生”系列教育活动,重点抓学生的行为习惯、仪容仪表、文明礼貌教育。

2、各班开展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活动,加强对学困生和问题学生的教育。

3、清明节(今年是4月4日)纪念活动,祭奠革命先烈。

国旗下的讲话:文明礼仪教育——创建文明校园,从小事做起

班会主题: 传统节日教育——走进清明,学会感恩

第七周

4.5—4.9

1、校园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 

2、清明节(今年是4月5日)纪念活动,祭奠革命先烈。

3、开展“筑梦想,弘志向”主题班会活动

国旗下的讲话:法纪教育——知法守法,明荣知耻

班会主题:文明教育——做一名学法守法,文明有礼的中学生

第八周

4.12—4.16

1、“让生命充满爱”留守学生亲情电话互动活动,各班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留守学生活动。

2、抓好学生一日常规教育和学法指导。

班会主题:文明礼仪教育——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

第九周

4.19—4.23

1、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2、抓好传染病防治工作。

3、心理健康专题教育讲座

4、经典诵读大赛。

国旗下的讲话:前途理想教育——美好青春,只争朝夕

班会主题:安全教育——游泳安全知识、防溺水教育

第十周

4.26—4.30

1、。做好防溺水安全工作,教育学生注意游泳安全,不得私自下河下塘洗澡。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并办好手抄报。

2、配合教务处做好期中考试

3、班风班貌综合检查,并及时总结、通报。

第十一周

5.3—5.7

1、“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庆祝活动

国旗下的讲话:劳动节的来历行规教育——细节决定成败,规范赢得成功

班会主题:行规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开展书香校园主题活动,号召全校师生参加读书活动。

第十二周

5.10—5.14

1、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爱卫生、爱劳动等教育。

2、防溺水安全教育

3、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2日),搞好防震救灾减灾相关活动。

国旗下的讲话:品德教育——诚信考试从我做起

班会主题:安全教育——防震避震、救灾减灾安全知识

班会主题:书香校园——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飘逸校园

国旗下的讲话:行规教育——细节决定成败,规范赢得成功

第十三周

5.17—5.21

1、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教育

2、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3、开展评优树模活动

国旗下的讲话:品德教育——感恩从身边、从小事做起

班会主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考试来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第十四周

5.24—5.28

1、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搞好毕业年级学生考试心理辅导。

2、开展“庆六一”系列活动。

3、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工作。

4、开展第32个“世界无烟日”(5月31日)主题活动。

国旗下的讲话:理想教育——树立自强自主意识,促进心智成长

班会主题:体质健康——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第十五周

5.31—6.4

1、防溺水安全教育。

2、毕业年级各班做好学生鉴定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3、分年级德育目标体系实施经验交流

4、做好“端午节”(今年是5月30日)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5、开展“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主题活动。

国旗下的讲话:端午节主题

班会主题:心理健康教育——热爱生命,正视挫折

第十六周

6.7—6.11

1、防溺水安全教育。

2、毕业年级各班做好学生鉴定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3、分年级德育目标体系实施经验交流

国旗下的讲话:励志教育——坚持到底,自信迎考

班会主题:环保教育——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第十七周

6.14—6.18

1、做好初中毕业及会考安全教育工作。

2、做好中考前的安全大检查和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

3、加强对毕业学生的考风考纪教育。

班风班貌综合检查。

国旗下讲话:安全教育

第十八周

6.21—6.25

1、各班学生德育操行等级量化。

2、班主任工作例会:学期结束工作安排。

3、“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

国旗下的讲话:禁毒主题教育宣传

第十九周

6.28—7.2

1、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加强后期安全教育工作,解决好学生中的各类纠纷、矛盾。

3、期末年级、班主任工作考核量化。

4、班主任工作总结,政教处工作总结。

5、期末考试前“严考风、肃考纪”主题教育,做好期末考试工作。

国旗下的讲话:品德教育——学会宽容善待他人

班会主题:行规教育——正确处理同学间矛盾

第二十周

7.5—7.9

1、班主任工作资料上交,德育、政教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2、暑假安全教育。

3、假期值班工作安排。

4、发放通知书,放暑假。

第8篇:端午节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能力 文化背景知识 作用

英语主要是西方国家的通用语言,而我国与西方国家有着完全不同的历史,这就造成历史文化背景的完全不同。我国的学生要想更好地了解西方语言,掌握一定的语言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改善文化背景差异,增强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英语阅读能力,对于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意义十分重大。

一、当前我国高中生英语文化背景匮乏的现状分析

(一)对于课本中涉及的文化背景了解相对有限

新课程改革之后,课本教材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高中英语课本中融入了不少文化背景知识。例如,高中英语课本中关于世界各国节日部分,其中,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就有相应的介绍,即“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China honours the famous ancient poet,Qu Yuan.”但是,对于这些文化背景资料的都介绍都较为简单和有限,学生很难通过阅读书本知识掌握其中的内容,更无法有效对课本中涉及的阅读内容进行掌握。

(二)知识狭窄,只注重课本知识,忽略课外知识的获得

书本中虽然有不少关于文化背景的知识,但是如果一味依赖课本。则会导致课外阅读的减少,学生整体词汇量的下降。因此忽略课本之外知识的获得也成为影响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学生只看课本教材,完全没有关注英语报纸或者课外搜集相关的英文背景。

(三)学生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途径以及教师的水平相对有限

一般来说,学生获取文化知识背景的途径是看书或者教师的传授,这就造成其相对有限性的产生。教师的知识和水平有限,课本知识相对单一且枯燥,并不能够更好的保障学生的阅读需求,对于学生进行英语知识背景的补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文化背景知识对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推动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掌握英语学习背景

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对学生掌握英语学习背景带来帮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很难真正地了解西方的宗教、历史、文化和人文。只有更多的实现对其的了解,才能够在相应的环境和背景中理解英文内容,增强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水平。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的认知程度

因为长时间受到母语的影响,所以许多学生对于英语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差。只有真正的实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背景的灌输,才能够增强学生对于英语的认知程度,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学习水平。换言之,文化背景知识将以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和阅读渗透,提升学生的英语整体能力。

三、提高高中生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措施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提高高中生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措施。教师应当摒弃以往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等全新的教学方式,在上课之前播放一些简短的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背景。

例如,讲授亚洲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便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简单地介绍一下亚洲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人种特点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通过观看英语短片认识更多的英语词汇,对于开展英语阅读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在教学中融入文化背景知识

教学环节除了对课本知识进行讲授,更应该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教师自身的讲述,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本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学生在相对丰富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课文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生自行拓展,掌握更多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知识背景的了解,不能够单纯地局限于课本当中,要学会从不同的管道了解不同的世界各地。例如,经常阅读一些外国的文章,其中就有对西方国家具体景点的介绍,也有对西方历史文化的讲述。当遇到阅读障碍词汇的时候,通过查阅字典等方式进行答疑解惑,往往更加有利于学生记忆这些内容。既可以有效地掌握文化背景知识,也可以增加阅读量,更好地实现高中英语阅读的开展。

四、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之后,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提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水平。而学生不仅仅要学会读懂课文,更应该对课本中涉及的内容背景有所了解。同时,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进行更广的课外阅读,这对于提升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岩.文化背景知识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调查[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冯建.文化背景知识对高中英语阅读影响的调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第9篇:端午节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组织;开展

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开展的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群众文化活动是各项文化工作开展的难点及重点,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将集中与分散制相融合,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形式,以此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领域的需求[1]。因此,深入探究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组织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

群众文化是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组织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但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现代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一)有利于启迪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

组织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所以合理的将政策内容、法律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融入到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最大限度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

(二)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空虚,渴望能够得到更多高层次、多样化的文化,从而更好的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开展的要求。其中,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娱乐性的功能,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有利于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群众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而群众文化活动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民族民间的文化知识,所以组织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能够更好的向前发展。

(四)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性

在一些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文化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所以不利于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严重威胁了整个社会发展的稳定性。通过组织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步远离封建迷信活动,从而更好的维护现代社会在快速发展中的稳定性[2]。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的策略

(一)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

在以往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都是一些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活动形式非常单一、枯燥。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改变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需要积极进行改革与创新,全面了解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动态,并根据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积极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首先,充分利用每一年中的传统节日开展相关的群众文化活动,如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开展丰富多样的节日文化活动,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激情,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同享受群众文化活动的乐趣;其次,尽量采用合理的文化活动形式,避免参与人群受限制,如“气排球”运动则主要是由传统的体育运动演变而来的,参与人群男女皆可,所以非常快速的在全国发展起来。通过开展这种不限制参与人群的文化活动,不但能够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再次,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将文化宣传的范围扩展到农村的各个角度,是当前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合理把握这个点,以便将法律知识、科技信息、实用技术、医疗保健和体育健身等知识传递给广大农民,让广大农民能够享受文化带来的乐趣[3]。

(二)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发挥文化活动的价值

实践表明,针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若局限于环境或某种单一的方式,必定无法获得应有的效果。因此拓展文化活动的发展空间方能让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就以校园文化为例。通常情况下,校园文化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精神需求,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则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一旦文化艺术活动掺杂了社会性质,则将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良性循环,以至于当学生走进社会时,社会文化的良性循环将对社会群体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再如,当下社会所流行的广场文化,包括街头文化、健身休闲文化、广场美化以及大型娱乐演出活动等形式,均是人们环节压力与疲劳并获取精神愉悦的有效途径。而在各类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若能始终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宗旨,则有利于消除部分与时代相背离的腐朽精神,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添砖加瓦。

(三)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绝大多数文化活动的开展均离不开充裕资金的支持。因此,为确保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资金投入渠道的拓宽以及公共文化投入机制的建立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作为政府部门,面对有利于民族精神弘扬的群众文化活动,应首先表示支持,并明_自身于资金问题上的主体地位,从而将之纳入必要预算支出行列,以设置专项资金来支持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其次则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鼓励企事业单位及公司对群众文化事业进行捐赠或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低偿的服务,从而在支持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同时减轻政府的经济负担。

总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与社会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甚至可能影响大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无论国家或社会均应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给予足够重视,而群众需始终坚持国家文化政策的指导,结合当地实际来开辟出一条符合当地发展模式与规律的群众文化活动之路,从而尽可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吕鹏.关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北极光, 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