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我意识的价值范文

自我意识的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我意识的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我意识的价值

第1篇:自我意识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师范生;职业价值观;自我同一性

作者简介:仝音(1985-),女,河南安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南 新乡 453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研究”(项目编号:SKL-2012-7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207-03

“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是由艾里克森(E.H.Erikson)提出的重要概念。自我同一性本质上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整合,也是个体探寻“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坚定并且连贯的意识。大量研究表明,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中心主题,同一性的形成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必须独立去面对许多新的抉择,这些抉择仍然围绕着“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包括职业的选择、异性朋友的选择、生活方式的选择等等,而职业发展是个体同一性形成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核心挑战。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更渴望实现自身价值,在职场中有所作为。但与此同时,社会就业现状呈现出矛盾倾向:一方面毕业生人数迅猛增加,人才供给充足。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以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为主要求职意向,而这些地区吸收人才的能力是有限的,致使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本文就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否受到其自我同一性的影响、自我同一性是否对其职业价值观有预测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河南师范大学选取样本,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54份,其中有效问卷252份。被试采取分层取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其中大一学生44人,大二学生69人,大三学生88人,大四学生51人;男生127人,女生125人。所有被试均身体健康,智力正常。

2.研究工具

(1)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测量。采用西南师范大学于海波的自编问卷《高师生职业选择问卷》,该问卷经由小样本测试修定,前测和全国范围的正式施测,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1]

(2)职业自我同一性测量。采用加藤厚1983年编制,经张日昇教授1989年修订的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该量表共计12个测查项目,测查项目由现在的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三个量表尺度组成。该量表是测查职业自我同一性的常用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2]

(3)数据处理。回收问卷后剔除无效数据,将有效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处理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师范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总体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师范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由六个因素组成,其中在威望维度上的得分最高,而物质生活维度上的得分最低。六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威望、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家族、贡献、物质生活,其中人际关系维度和自我发展维度得分相同,并列第二。

依据研究假设,不同年级的学生职业价值观应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也部分证实了这种假设。通过方差分析可知,在人际关系维度和威望维度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进一步事后检验显示,在人际关系维度上大一和大四、大二和大四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相伴概率分别为.049和.016,小于显著性水平;在威望维度上大一和大四、大二和大四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相伴概率分别为.003和.016,小于显著性水平(见表2)。但是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并且所有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师范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总体状况

测试结果显示,师范大学生在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三个维度上得分依次逐渐增加,其中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维度得分最高,过去的危机维度得分最低。

依据研究假设,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自我同一性上应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也部分证实了这种假设。通过方差分析可知,在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进一步的事后检验显示,在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维度上,大一和大三、大二和大三、大一和大四、大二和大四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充分说明在自我同一性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3.职业价值观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分析

对职业价值观的六个维度与自我同一性的三个维度相关分析的结果发现,自我同一性的过去危机维度与职业价值观的六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自我同一性的现在的自我投入维度与职业价值观的威望维度和物质生活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自我同一性的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维度与职业价值观的人际关系维度、贡献维度和自我发展维度呈显著负相关。

以自我同一性的三个维度为自变量,以职业价值观的六个维度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同一性过去的危机维度对职业价值观六个维度的因素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同一性现在的投入维度对职业价值观的威望维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同一性将来的投入愿望对职业价值观的人际关系维度、贡献维度和自我发展维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讨论

1.师范学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根据研究结果,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由六个因素构成,分别是:人际关系、贡献、自我发展、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这与以往有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结果一致。[3]说明师范大学生作为全国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与大多数大学生相比具有基本相同的职业价值观。但同时,也应看到师范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有其自身特点。

首先,师范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各因素的受重视程度与以其他地区大学生群体为被试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师范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六个维度得分排序依次为:威望、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家族、贡献、物质生活,其中人际关系维度和自我发展维度得分相同,并列第二;而张国兵等人以武汉地区大学生为被试做的研究显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六个维度得分排序依次为:自我发展、人际关系、贡献、物质生活、威望、家族;[4]同时,李强等人以天津、山西等地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则显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价值维度上得分排序依次为:外在报酬、内在价值、外在价值。[5]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研究被试取样的差异,本研究的被试全部为河南师范大学学生,而河南师范大学生源多数是省内生源,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思想较保守,因此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因素在人们心目中地位较高;而武汉相对开放,氛围相对宽松,因此人们自我意识相对较强,在职业价值观上自我发展更受重视。

其次,本研究结果只表明职业价值观的人际关系维度和威望维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这与以往国内学者研究非师范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得出的结论不同,[6,7]但与一些学者研究师范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得出的结论相同。[8]这验证了最初所做的假设,充分反映出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独有的特点。这样的结果一方面说明师范生的精神需要强于物质需要,反映了师范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师范教育内容和目的的特殊性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此外,师范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这种特点也与师范院校的管理特点有关。与普通高等院校相较而言,师范院校的管理更加严格。严格的管理一方面保证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但另一方面也束缚了学生的交往,限制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另外,师范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师范院校中,女生占绝大部分。依据心理学中的同化理论,一个群体中占少数部分的个体受占多数的个体的影响,进而被同化,使自己原有的特性变得不明显,而更多的显示出与多数个体相似的特点。这一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师范院校中男生与女生职业价值观没有显著差别的现象。

2.师范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基本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师范大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更多地考虑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将来能从事什么职业,而较少去考虑现在的投入和过去的危机。这说明当今大学生由于在不连续的文化中成长,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和日益严峻的社会竞争,在通往成年期的发展道路上,他们自然会产生现实性焦虑,会感到无所适从。同时,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和系统的生涯发展教育,多数大学生尽管渴望成长、渴望成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但他们却没有在现实中付诸行动。

另外,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在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维度上低年级学生(大一、大二)与高年级学生(大三、大四)存在显著差异,这与近期其他学者的研究一致。[9]之所以在过去的危机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或许也与师范院校的教学和管理特点有关,师范类学生均缺少社会实践经历,因此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现在的投入上也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施测时间是下半学年,低年级学生已经经历了刚入学后对大学的生活充满信心,并且想努力付出的过程,他们逐渐发现大学的生活和以前的生活很不相同,因此对现在生活的控制感下降,而控制感是人积极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对现在的投入降低了。而高年级学生又面临着找工作的危机,由于就业难等问题,大学生会认为自己再怎么付出努力也没法改变现状,所以对现在的投入也比较低。

3.自我同一性发展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

根据研究结果,自我同一性的过去危机维度与职业价值观的六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这充分说明了过去生活经历对个体的影响,过去的生活经历影响着个体现在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这也提醒了教育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活、生涯指导,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另外,自我同一性的现在的自我投入维度与职业价值观的威望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大学生现在付出的努力更倾向于将来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回报,满足自己的愿望。而自我同一性的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维度与职业价值观人际关系维度、贡献维度和自我发展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人际关系维度呈负相关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并没有完全适应或是没有学会一定的社交技巧,因此有回避的想法;与自我发展维度呈负相关可能是因为目前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而与贡献维度呈负相关则是提醒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建设、道德建设、职业操守教育等,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为国家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回归分析,还得出自我同一性各维度对职业价值观各维度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通过表6可以看出,自我同一性各维度对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几乎都有预测作用,即从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个体的职业价值观,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10]

四、结论

自我同一性的过去危机维度与职业价值观的六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自我同一性的现在的自我投入维度与职业价值观威望维度和物质生活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自我同一性的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维度与职业价值观人际关系维度、贡献维度和自我发展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自我同一性的过去的危机维度对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同一性现在的自我投入维度只对职业价值观的威望维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能够解释9.6%;自我同一性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维度对职业价值观的人际关系维度、自我发展维度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分别能够解释15.4%、9.6%。

参考文献:

[1]于海波.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1:19-24.

[2]李亚真,叶一舵,潘贤权.大学生生涯成熟状况及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研究[J].心理学,2008,31(2):447-450.

[3]洪芳,吴谅.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24(6):719-722.

[4]张国兵,王国芳,彭豪祥.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职业选择倾向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4):66-69.

[5]李强,魏倩,姜琨.金融危机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演变及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2,(6):96-97.

[6]凌文辁,方利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342-348.

[7]龚惠香.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4):67-73.

[8]赖建权,胡学华.四川省师范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5(2):69-72.

[9]徐娜.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第2篇:自我意识的价值范文

“变”是自我认知的过程

“‘变’并非我的追求,而是一个结果。艺术的本质,不是制造符号,而是表达一种精神的维度,符号仅仅是载体而已。是否被接受,不取决于‘符号’而取决于‘精神’。‘变’对于艺术家而言,更是一种必然。‘变’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的问题,文化的问题。如何在这个时代中,更好的自我认知?这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张晓刚面对“转型”如是说。

此次个展的参展作品有20余年的创作跨度,不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着巨大的转变。面对当代艺术“符号化”的现象,大家庭系列无疑成为了张晓刚“符号化的代表”,更是学术界争相研究的热点和艺术市场天价的代名词。然而,面对这个“符号”的空前成功,自2003年开始,张晓刚另辟蹊径,“里和外”、“记忆与失忆”、“绿墙”等系列接连被推出。2008年未,签下张晓刚的画廊巨鳄佩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依然高调为张晓刚在纽约举办个展,展出了以上几个系列的“新作”。在展览开幕的前一天,所有作品却早已被藏家预订。“虽然对我来讲,卖的好坏关系不大,也不是我需要考虑的问题。但展览之前有些紧张,因为是新作,与过去的人物不同,几乎都是静物、空房间、风景。但是展览一开幕,气氛就不一样了。”

实际上,张晓刚一直不把大家庭之后的改变称为“转型”,而大家庭系列才是他人生中最大也是最痛苦的转变。“1993年,我开始创作大家庭,那是源于一种绝望。当我抱着一种狂热的膜拜,偷渡到荷兰,看到美术馆中梵高的原作时,我才发觉自己和他的大相径庭。当你真正了解西方的时候,会发觉文化和生存状态的巨大差距。”也正是源于那种痛苦和绝望,大家庭的面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和震撼才会如此之深远。

艺术市场寒冬造就创作契机

第3篇:自我意识的价值范文

有一天,我突然想离开这个温暖的家,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我告别了小伙伴。我飞啊飞啊,飞到一个到处是楼房的地方,公路上“嗒~嗒~嗒”的声音响个不停。我心想:“这个地方为什么这么闹呢?这到底是什么地方呢?”当我看见一个大牌子上写着“城市”,“原来它的名字叫城市啊!”我心想。

过后,我飞到了一个“动物园”,当我看到这个牌子时,便很好奇,“这里面会不会也有许多小动物呢?”我飞了进去,真的看到了许多动物,不过它们都被关在笼子里,失去了自由。它们注视着我,向我投出羡慕的眼光,可我又能帮它们什么呢?我伤心的飞走了……

飞啊飞啊,我飞到了一个充满欢乐、刺激的地方,那里有许多小朋友。当我看见那些危险的游戏时,心中不禁打了一个寒战。看见那些放松的游戏时,我也跟着玩了起来。可是有一天,我在与蝴蝶妹妹玩耍时,被人类坚固的网捉住了,他把我带回了家,我,也失去了自由。

当我以为我一辈子都回不到那个温暖的家的时候,一位小朋友过来看到正在哭泣的我时,走过来,把我从笼子里拿出来,放回了大自然,我飞啊飞啊,飞回了那个家,又和朋友们一起快乐的生活。

第4篇:自我意识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自我评价报告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7-0081-02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大,暴露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上的很多问题,三公经费居高不下,单位管理混乱,有制度却不执行。自2014年起,我国开始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自我评价报告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属于新生事物,必须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来编制,不能盲目套用企业的报告格式。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自我评价报告格式尚无统一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目前只能根据从内部控制的不同层面论述本单位内部控制情况。本文则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制定统一格式的内控自我评价报告,以规范单位的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异同点如表1所示。

二、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编制对监管行政事业单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运转

内部控制本身就是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运转,而通过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价有利于完善单位的内部控制,发现违规现象并进行改正,保证了本单位的高效运转。另外,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开还有利于单位管理者规范自身行为,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有利于上级部门加强对下级单位的管控

上级部门通过查阅下级单位的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可以更直观地发现下级单位存在的问题,对下级单位的管理也更加具有针对性,减少了上级单位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三)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公开透明

内控自我评价报告不应仅仅向上级部门以及本单位管理人员公布,也应该向社会公开。社会公众可以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自我评价报告了解其工作,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更加透明,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下促进反腐倡廉建设。

(四)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可以评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可靠性,通过阅读真实准确的内部控制自我报告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控制测试,从而减少了审计的工作量,降低了审计的成本,提高了审计的效率。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自我评价报告是将本单位内部控制情况的评价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供报告信息使用者查阅。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人员需要评价单位的风险防范情况、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情况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情况,评价本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合规、资产管理是否安全完整、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有利于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通过内部控制可否提高本单位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人员还应将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自我评价中列示出来,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情况的了解,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如何解决自我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是自我评价人员应该报告的,也应该在自我评价报告中体现。

要想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必须规范其业务流程。为了保证编制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客观、真实,单位的自我评价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评价流程来实施自我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制定评价方案,这是自我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自我评价人员必须制定完善的评价方案,确定评价的主体、客体、目标及方法。二是实施自我评价,这是整个评价过程的重中之重,要求自我评价人员多角度地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情况。三是编制自我评价报告,自我评价报告是根据自我评价评价实施阶段的工作对本单位的内控情况进行总结,得出本单位内控是否有效的结论,并提出改进本单位内控的建议。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

本文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实际,编制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评价本单位内部控制状况

内部控制包括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详细的论述,阐述单位有没有按照规范的要求去实施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人员必须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才能得出内部控制评价结论,所以这部分是得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论的前提和基础,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评价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对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主要从制度、机构、人员、岗位以及信息系统建设五个方面。具体来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人员需要评价本单位施行的规章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存在有制度但不执行的情况;评价本单位是否设置了内部控制部门,部门间是否相互牵制,部门之间的配合是否完善;评价本单位内部控制相关人员业务水平高低,是否具有风险防范意识,有无越权行为,有无执行回避规定;评价岗位设置是否合理,不相容岗位是否分离,决策权与执行权是否分离,有没有设置独立的风险控制岗位以及自我评价岗位;评价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情况。

2.评价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对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主要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六个与资金运动有关的过程,如表2所示。

第一,对预算管理的评价包括评价预算的编制过程是否合理,编制结果是否真实,是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管理者对预算的批复是否违规,预算下达是否严格遵循程序,执行过程有无严格按照预算,对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有无采取适当措施,决算过程是否及时有效,是否将预算与决算结合起来综合利用,是否对预算过程的绩效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的利用是否恰当。第二,对收支业务的评价包括对收入的登记是否真实、完整、合规,收入的过程是否规范,收入的来源及金额是否正当,单位有无私设“小金库”,对支出的评价是评价收支业务的重点,主要评价支出的去向、金额是否真实,支出的过程是否合规,有无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支出项目是否经过不同部门的确认审批,是否存在虚假发票,票据使用是否合规,单位资金的使用是否高效,是否存在资金短缺无法偿还债务的现象。第三,对采购管理的评价包括采购项目是否真实、合理,采购是否列入单位预算,有无采购计划,采购计划的审批是否独立,采购程序是否公开透明,有无违规行为,采购是否进行招标,中标单位的确立是否透明,有无关联交易,采购的验收过程是否严格,验收是否合格,采购登记是否真实、完整。第四,对资产管理的评价包括评价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三部分,评价货币资金的管理是否安全,管理岗位是否实现职权分离,银行账户是否安全,对货币资金有无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部门间的分配是否公平,资产登记是否完整,对外投资过程是否透明,投资项目是否安全,是否存在舞弊行为。第五,对建设项目管理的评价包括评价建设项目立项程序是否经过审批,立项报告是否完整,审批过程是否严格,建设项目招标是否透明,工程建设过程是否存在偷工减料现象,建设单位是否合格,项目预算、决算是否合规,项目验收是否规范。第六,对合同管理的评价包括合同的订立过程是否规范,合同的审批和签署是否实现职能分离,对合同的谈判过程是否记录,单位对合同的履行是否进行了监管,以及合同履行是否及时,合同中涉及到的价款决算是否合规,对合同的登记是否及时、准确、完整,是否存在合同纠纷以及存在纠纷时的处理是否符合规定。

对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从上述六个方面进行评价,这六个方面概括了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活动,对于业务范围比较小的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不可能全部涉及到这六个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状况对本单位涉及到的内部业务进行评价。这六类业务活动不是独立开来的,资产的管理涉及到采购、支出等环节,合同的编制与采购、建设项目又息息相关,采购管理与建设项目管理都涉及到项目的招标,这六个方面共同影响着资金的运动,六类业务活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另外,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也涉及到制度、岗位、人员等方面,由于已在评价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中阐述,本部分便不再赘述。

(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论

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人员需要得出本单位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结论。自我评价不仅需要从整体上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还需要评价每个层面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三)本单位内部控制的漏洞

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不应该仅限于得出本单位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结论,还应该对自我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予以披露。只有不断发现内部控制的不足并不断改进,才能提高单位内部控制的水平,才能真正发挥自我评价报告的作用。在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自我评价人员会发现本单位在内部控制上的漏洞,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缺陷的阐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人员将内部控制的漏洞在这一部分予以反映,单位的管理人员以及上级部门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弥补这些漏洞,也可以加强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监督,保证工作的公开透明。

(四)对本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人员可以针对发现的问题以及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通过采纳这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不仅可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也可以作为上级部门以及本单位的管理人员决策的依据,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从而保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运转,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另外,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有利于增加社会公众的认同感,有利于社会稳定。

五、结语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本文对如何编制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研究,编制出适合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阐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实施时间较短,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还会陆续出现很多问题,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也需要根据新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2012.

[2] 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57-62.

[3] 陈明红.浅谈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4(4):71-72.

第5篇:自我意识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 社会文化 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复旦投毒案尚未告破,大洋彼岸的象牙塔内又惊闻枪声。令人深思是什么原因让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选择非理性甚至是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社会舆论广泛探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之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是悲剧的主要成因。本文结合时事事件,从现代心理健康的标准出发,就社会文化(social culture)和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两个因素,阐述两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1 现代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又称心理卫生。从国外研究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健康就是“爱与工作的能力”,“勤勉地完成任务、做好工作”;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在适宜的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其自身特点相符合的结果;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自我实现、自我接纳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元素。从国内研究看,林崇德(2003)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既包括积极的、消极的情绪情感,也包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自尊;姚本先(2010)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尽管,社会文化大相径庭,但国内外就心理健康的标准的核心思想是可比较的。参考相关文献,现代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为:智力水平正常、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平衡积极、社会适应良好、情绪乐观向上、意志行为健全、人格统一完整、心身特征一致。①

2 社会文化与心理健康

“文以化之天下”,文化本义就是通过社会性的规范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②它是社会里一群人共同遵循的特殊生活方式, 表现在其传统思维、信仰、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经由世代相传而保留,也是群体人们所遵照的行为准绳。③“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④因此,人的行为深深的打上了社会文化的烙印,受社会文化的控制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不例外。这种影响可分为三个方面,(1)对人的知觉、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方式的潜在影响;(2)价值观的影响;(3)可观察的外显特征的影响,如语言、风俗等。同时,社会文化通过两个途径,即规范化的社会文化教化和非规范化的社会文化渗透,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⑤

价值观是个体行为因素的主要动力。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表现为:个体与他人的合作;对集体尊崇,遵从公共规则,追求公共价值;与他人、集体利益矛盾冲突时的牺牲。⑥个体主义的价值观表现为独立性和自主意识,提倡实现个人的目标和愿望, 反对任何外来的影响和压力。⑦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同个体主义价值观的碰撞。高等院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理念的阵地,价值观冲突在所难免。由此引起的心理健康标准的变化使得个体面临更多内在的挑战。社会舆论在此背景下,对校园悲剧的反思,将悲剧的形成看作是学校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是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进行考量,认为个体出现问题源于社会。

3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self),指个人的反身意识,即以自身为对象的意识。⑧与其将之看成一种概念,不如看成一种体系,包含功能、结构和发展三部分。Burns(1982)认为自我意识的功能是,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对经验的解释、决定人的期望。⑨ Freud认为自我包含在人格结构中,可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Rosenberg(1979)认为自我概念结构可划分为:现在自我、期望自我与表现自我。⑩关于自我概念发展,其核心机制是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及与他人的相互作用,Cooley(1992)称其为“镜像过程”形成“镜像自我”,Mead(1934)称其为“一般化他人”。豘总之,自我意识对个体的行为有着调节和定向的作用,体现着人的自主性。同时,自我意识同社会化紧密联系,共同指引着个体的行为。

大学生是拥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一方面,可以自由支配个体的行为和自主思考,另一方面,也明晰社会规范对于个体的约束,接受教育对其社会化的改造。复旦投毒案中嫌疑人林某,高学历,为人谦虚,因与室友发生口角,遂投毒谋杀,死者刚直博。从心理健康的标准看,与人的摩擦便产生如此极端行为,心理不可谓健康。同时,人际交往的挫折情境下,便动杀人念头,其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亲和性差。此外,死者黄洋的直博经历也成为悲剧的诱因。总之,人际交往挫折及“妒忌”心理折射出林某自我意识的不完善。

4 小结

人的行为导向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依赖于外部情境,如社会文化,二是在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下实现的自主性。校园悲剧的成因既是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是行为个体的自我选择,甚至是毁灭。在现代心理健康的标准下,浮躁的社会气息、成功学的泛滥以及成绩动机(performance goals)的教育模式等社会文化因素与自我心理健康意识等自我意识的长期忽略的教训是深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空谈,须从以上两个角度深入。

注释

①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9.

② 李平.中国文化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③ 曾文星.华人的心理与治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④ 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⑤ 张向葵,丛晓波.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229-233.

⑥ 杜鸿林,赵壮道.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与现代化,2011.4:53-57.

⑦ 李灏,翟石磊.基于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观的中美思维模式的反思[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19-124.

⑧豘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第6篇:自我意识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自我意识;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01―04

一、引言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活动机能,是一个多层次心理功能系统。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完成社会化进程的基础。自我意识的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能够帮助个体很好地解决社会适应问题,并且可以通过个人的自我意识水平来预测社会适应行为,从而促进个体生存和发展。[1]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和成熟,大约需要20多年的时间。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飞跃期大约在1~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的。第二飞跃期是初中阶段。[2]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所说的“疾风怒涛时期”、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所说的“边际人”、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阶段都指的是初中阶段。[3]这个时期的少年是个矛盾体,一半幼稚一半成熟。

在20世纪初,瑞士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教育家杜威、心理学家桑代克等学者都在不同方面论述、研究了认知活动中的自我监控与调节问题。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说明了自我意识过程,积极自我监控行为和评价自我的能力在认知活动、学习活动中的突出地位。奥尔波特、弗洛伊德、艾里克森、罗杰斯等人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自我发展理论[4],为自我意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我国,对于青少年“自我”的复杂性,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者尝试去探索它的奥秘。这其中有致力于静态描述的,如,郑勇、黄希庭(1998)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对时间透视体验的结构关系研究》[5];也有侧重于动态发展的研究,如,杨心德(1985)《关于初中生自我意识的研究》[6]等。

尽管目前学者们在自我意识方面有不少研究,但对于初中生而言,自我意识发展是否存在性别、年级差异仍有争议,并且对“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活动”缺乏重视。因此,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整体特点以及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差异比较。通过调查来了解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在切实推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初中生自我意识健康全面发展、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推动素质教育更好地实施等方面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同时,为一线教师发现并矫正初中生学习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资料。

二、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吉林省敦化市某中学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级,研究对象为年龄范围在12~16岁、没有躯体和精神疾病、智能发育正常的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5份,收回率98.3%。剔除无效问卷1份,得到有效问卷294份,有效率为98%。其中男生155 人,占总人数的52.7%;女生 139人,占总人数的47.3%。七年级94人,占总人数的32%;八年级 99人,占总人数的33.6%;九年级 101人,占总人数的34.4%。

2.研究工具

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SS)是美国心理学家Piers和Harris于1969年编制、1974年修订的儿童自评量表。这个量表主要用于评价儿童自我意识的状况。它分为6个分量表,分别为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

本量表包含80项是非选择题,适用于8~16岁儿童。量表题目答案都由“是”或“不是”两个选项组成,采取正性计分方法,被试得分越高,说明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越高。量表规定,在第30百分位(相当于粗分46)和第70百分位(相当于粗分58)之间属于正常范围。

该量表在国外应用广泛。据心理测量年鉴第九版(MMY-9)统计1978~1986年收录的引用文献最多的50个测验中,该量表排在第33位。该量表于1990年被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精神卫生研究所苏林雁引进,并对其进行标准化。本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其重测信度间隔2周为0.81,间隔3周为0.74;Cronhach的a系数为0.61(合群)~0.75(行为),各因子内部一致性较好。[7]

3.施测及数据处理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在主试读完指导语之后,每位学生独立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在施测过程中,尽量保持环境安静,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主观经验答题,同学之间不许进行交流。遇到不懂的问题由主试统一回答。该问卷为不记名问卷,问卷收回后进行逐一筛选,剔除无效问卷。

把原始问卷的分数录入到SPSS17.0中,再计算各个维度的因子分。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主要使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

三、结果

1.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整体特点

在考察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整体特点的研究中,我们使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初中生自我意识的总体平均分数为54.82,和国内其他学校的平均分相近。初中生自我意识整体上呈现正常状态。但在各个分量表中,自我意识与理论均值间存在差异。该量表每个维度的满分值不同,理论均值也不同。如表1所示,在躯体外貌与属性项目中,初中生自我意识分数(M=7.33)低于理论均值7.8,即表明初中生对于自己外貌方面有较低的自我评价,对仪表有较多的关注。而在其他项目中,初中生自我意识平均分均高于理论均值,尤其在行为项目中,该学校的初中生自我意识分数(M=11.84)偏高于理论均值9.6,说明该校学生认为自己行为得当。

2.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性别差异比较

为了考察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性别差异,我们对各个分量表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0.778,p=0.828>0.05)。男生对自己的行为、合群的满意度(M行=11.67,M合=8.39)略低于女生(M行=12.03,M合=9.02)。而在焦虑这个维度上,女生得分(M=8.86)略低于男生(M=9.14)。这一结果表明男生更注重人际关系方面,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以及自己能否与他人融洽地交往是评定自己很重要的因素。男生的同伴关系决定着男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对于女生而言,焦虑得分较低表明女生更容易出现紧张、烦恼等情绪上的心理问题。

3.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年级差异比较

为了考察不同年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及各维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我们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于躯体外貌与属性这一维度中各年级存在差异(F=6.373,P=0.002

我们进一步对自我意识各因素分别进行多重组间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个因素在八年级与九年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躯体外貌与属性这一维度中,七年级和其他两个年级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七八=0.013

四、讨论

1.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整体特点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整体上呈现正常状态。但在躯体外貌与属性这一维度中,初中生自我意识分数低于理论均值,其他维度分数均高于理论均值,尤其在行为这一维度中偏高。这与杨善堂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初中生自我意识是随年级的增高而有序地非匀速地发展的。[8]

由于初中生身处青春期,是人生的过渡阶段,心理素质还不够稳定,属于心理上的“断乳期”,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加速期,即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也是社会化人格的一个重要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究其本质是人逐渐走向自主乃至自由的过程。”[9]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开始将注意力从外部转向内部,指向自我的内心,更多地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异性对自己的看法。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独立意识逐步增强;自尊心不断提高;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封闭性与开放性。

2.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性别特点分析

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在性别整体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男生在行为和合群这两个维度的得分低于女生,这表明男生更重视人际关系,女生比男生更合群一些。而女生在焦虑这一维度的得分低于男生,这表明女生的情绪问题较多。这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研究结果也符合心理学一般规律。

这一性别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与男生和女生的本身的性格特点有关系。男生活泼好动,喜欢成群结队,因此更重视自己的行为是否和集体中其他人相符合,更重视同伴关系,即用自己是否合群来评价自我。女生大多喜欢安静,对于身体或者心理上的一些小变化,情感比较细腻、敏感,常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女生更注重学习,而男生更喜欢用朋友来评定自己的价值。 本研究与张亚男的研究一致,表明男女生性格差异是产生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性别特点的主要方面。[10]

3.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年级特点分析

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八年级与九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七年级与九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八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九年级学生在躯体外貌与属性方面的关注度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更加关注形象的变化。随着升学临近,九年级学生学业负担与日俱增,学习竞争激烈及压力增大,这些学生会产生一系列的情绪波动,影响自我评价。七年级学生与九年级学生有较多的焦虑。从小学跨越到初中,接触到新的班集体,七年级学生更需要适应新的环境,焦虑较多。而在幸福与满足项目中,八年级学生平均分数最高。因此,应注意培养八年级这一特殊时期的自我意识,为更好地迎接中考做准备。作为教师与家长,应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他们积极的暗示与肯定,从而使他们对自己有更深入的认识,对自己的评价标准也逐步趋于客观、全面,有更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敦化市某中学的300名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本研究中的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与全国水平相当。在躯体外貌与属性这一维度中,初中生自我意识分数略低于理论均值,即表明初中生对于自己外貌方面有较低的自我评价,对外貌有较多的关注。而在其他项目中,该学校的初中生自我意识分数略高于理论均值。尤其是在行为项目中偏高,这表明,初中生对于行为问题较满意,认为自己行为得当。

2.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在行为和合群两个项目中自我意识分数略低于女生。而女生在焦虑项目中自我意识分数略低于男生。

3.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八年级是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加速期。各个年级的学生在不同的分量表中具有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在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两个维度中。即在躯体外貌与属性这一维度中,九年级得分高于七年级。在焦虑这一维度中,九年级得分低于七年级。这说明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1]Lawrence A P,Oliver P J著.黄希庭译.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肖晓玛.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2.

[3]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黄志汉.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状况及教学促进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5]郑涌,黄希庭.自我同一性状态对时间透视体验的结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1998(03).

[6]程乐华,曾细花.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0).

[7]苏林雁,万国斌,杨志伟等.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在湖南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01).

[8]杨善堂,程功,符丕盛.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01).

第7篇:自我意识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情绪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情绪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10-01

情绪在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可以影响着人的动机、认知、适应和关系。对于学生来说,积极良好的情绪会给成长带来有利的影响。在学生情绪形成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可以说,学生的许多情绪都会受到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它们就是自我意识情绪。

1 什么是自我意识情绪

在心理学里,情绪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体现,它表达了人内心的感受,反映了人的主观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它代表了一个人的人格整体。包括了个人的躯体感觉、性格特点、价值观、自尊、自我同一性等方面。

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会受到社会标准的影响。同时,学生的自我意识也是在不断发展中,社会化情绪的产生必然会受到自我意识发展的折射。受到自我意识约束,在自我意识发展框架中产生的情绪称为自我意识情绪。

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和其他基本情绪,如快乐、痛苦等是不一样的。自我意识情绪是复杂的复合情绪,每一种自我意识情绪都通过自我的认知评价系统来产生和确定。自我就相当于产生情绪的介质体。它们没有特定的表情可以检测,当某种诱因出现后,自我意识的认知加工会诱发自我意识情绪,这时可以通过身体语言来对它进行鉴别。

2 常见的学生自我意识情绪

(1)内疚:当学生在自我意识评价中认为自身的行为是失败的原因或伤害到了他人,就会产生内疚这种自我意识情绪。

内疚的感觉对于学生而言有时是必要的,它会提醒学生关注他人的感受、他人的权益,适时做出某些改变,去调整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环境。

(2)羞耻:当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中将失败归结于整个的自我时,羞耻感就会产生。它是一种可以引发强烈痛苦感的自我意识情绪。当有学生有这种情绪体验时,会自我怀疑、会沮丧、会自卑、会自我贬低,甚至会绝望。此时教师应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通过改变或改善自己的行为来减少羞耻感。适当的羞耻感对学生来说可以成为完善自己的动机。

(3)嫉妒:嫉妒是一种不良的自我意识情绪。当学生在自我意识评价体系中发现有人比自己强,但又不能接受时就会产生嫉妒的情绪。它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的嫉妒情绪应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学生修正自我意识中不良认知,克服嫉妒心理。

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还有很多,如自满、同情等等。

3 自我意识情绪与学生的认知体系、自我评价、适应能力及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自我意识情绪和学生成长的许多方面是相关联的。在这其中,学生的认知体系、自我评价、适应能力和学习动机尤其会受到自我意识情绪的影响。反过来,上述四方面也会对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的形成产生影响。

(1)自我意识情绪与学生的认知体系。认知是人对感觉到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在加工的过程中,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己的特点给事物赋予不同的意义。在不同学生的自我意识中,判定行为的标准、规则和目标都不一样,当这些自我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起作用,对同一事物或事件就会产生不同的自我意识情绪。

因为自我意识情绪没有具体的引发刺激,它近乎弥散式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影响着认知的加工过程。例如,学生若存在内疚这种自我意识情绪,则遇到事情会在认知上先从自己本身找原因。而健康的内疚情绪就会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弥补和修正行为,从而发展出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会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同。

(2)自我意识情绪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学生对自身的行为、思想或情感进行评价的时候,自我意识情绪会产生重要的作用。此时有两方面的因素必须区分对待。一是内在评价与外在评价。单纯的外在的评价不足以产生自我意识情绪,情境的影响和学生个人本身的人格特点两方面结合产生评价。二是判断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究竟是什么?自我的综合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来自外部环境中过高的奖励或过于严厉的惩罚也会影响着评价的产生。另外,学生自身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着自我评价。

(3)自我意识情绪与学生的适应能力。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是一个集体生活的过程。在其中,学生不仅仅是要面对学习的压力,还要面对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而如何能适应学校的环境对学生而言显得非常重要。

会产生健康的羞耻感的学生会在面对错误时及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给他人一种诚恳的态度;会产生自豪感的学生能更好的融入到班集体中,得到同学和老师们的认可和赞许,让自己的学校生活更融洽和取得更好的成绩。

(4)自我意识情绪与学生学习动机。情绪作为一种动机系统,可以驱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有健康的自我意识情绪,则更可以像放大镜一样,放大学习动机。例如,自豪这种自我意识情绪,会让学生产生较高的成就动机,从而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努力更认真,以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当优异的成绩取得时,自足的状态会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更会将自身的注意力关注于引发这种良好体验的具体行动,即学习本身上来。这样的良性循环,会让学生的学习动机越来越积极正向。

当然,如果学生出现自满等不良的自我意识情绪时,会极大地影响到学习动机和最后的学习成果。此时应及时纠正和引导。

自我意识情绪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复合情绪,有些会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些不良的自我意识情绪会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这些自我意识情绪,及时加以辅导,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情绪,更正不良的自我意识情绪,让学生的成长发展更加顺利和健康。

参考文献

[1] 孟昭兰,主编.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8篇:自我意识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意识 矛盾性 轻生行为

大学生心理素质亟待加强

近几年,大学生自杀事件呈现上升趋势。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科生。尽管高校的自杀率低于社会自杀率,但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媒体公开的大学生自杀信息都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大学生自杀的意念倾向现状同样不可忽视。尽管自杀意念并不一定导致自杀行为,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2006年5月初,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25%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大学生逐渐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成为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注与研究的焦点。

自我意识的矛盾性是导致大学生轻生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大、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是大学生自杀的成因。外在的社会因素与内在的个体因素对大学生自杀行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中存在的矛盾是其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当矛盾张力超过自身能容忍的限度时,则会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自杀。这种自我意识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过程中形成了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理想的我指向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自我全面发展的需要,它是大学生对自身能力与素质的一种期望与定位。现实的我指向当前个体的心理、思想、能力、素质等现状,是一种实然状态。大学生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点对象,社会、家庭对其成才寄予了高度的希望。大学生对自己也怀有较大的抱负与较高的成就期待,理想的我在外界与自我期望的作用下形成较高的定位。而面对当前社会高校教育的大众化、就业发展模式的多样化、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当代大学生将自身的发展置身于现实环境中,形成对现实的我的客观认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总是存在较大的偏差,差距的存在使大学生自我意识出现了矛盾。大学生在面对这一矛盾时,如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地改变不足之处,实现理想的我的科学定位,并为缩小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的差距,达到二者的一致而奋发图强,则将促使此类矛盾的发展趋向于积极的统一。但需看到的是,在面对这一矛盾时,部分大学生缺乏自觉改变现实自我的勇气,导致自我认同感下降、自我评价失衡,处于“郁闷”状态。这一消极的矛盾发展趋向使得矛盾冲突在大学生自我意识中长久压抑,并最终产生自杀意念或是表现出自杀行为。

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自尊是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获得的对自我价值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自卑相对自尊而言,则是个体消极的情感体验。大学生拥有较强的自尊心,表现出好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现象,比较认可来自家长、老师、朋友和同学的赞誉,在取得成绩与获得肯定时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在遇到挫折或批评时候则表现出悲观与痛苦的消极情绪。而大学生活是群体生活,大学生在学习与交往中,常常与身边同学作比较,当发现自己与周围同学存在差距时,往往会产生怀疑自我、否定自我的自卑心理。在自卑心理的影响下,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对学习、对生活、对同学朋友之间人际交往的漠视,淡化成功心理与优越感;在自尊心受挫时,会对自我的能力、品质作出过低的评价,伴生消极的情感体验,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自卑感带来的自我消沉,造成的内心世界的困惑、不安、烦躁会导致大学生自我意识出现矛盾。此类矛盾的发展有两类趋向。一是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自我调节,重新评价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正确认识挫折、批评和不足,并以自身的积极进取与艰苦奋斗博得家长、老师、同学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认可,实现自卑感向自尊心的跨越。二是不断的怀疑自我、否定自我,以消极的生活态度、行为面对现实,造成自卑感的延续,这种延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他们选择自杀行为的原因。

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独立意识日趋强烈,倾向于独立自主地解决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独立自主地安排学习、生活时间,形成自己的习惯、兴趣、爱好与交友范围,不希望家长、老师给予过多的管理和约束,渴望在经济、生活、学习等方面获得独立地位。但是,大学生身心发展没有完全成熟,独立人格没有完全形成。在物质基础上需要家长的经济支持,在精神上需要父母、老师的关怀。同时,由于大学生的社会与实践经验不足,导致认识上容易人云亦云,缺乏主见;情绪情感上容易大起大落,缺乏稳定性。面对复杂的社会与丰富的实践,急需家长或老师的引导与帮助。这样,就产生了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的独立倾向与依附心理之间的矛盾。家长与老师的真诚关怀与鼓励、社会大环境给予的物质与精神支持都将促使大学生既得到独立发展的空间,又得到依附心理的满足,使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走向积极的统一。但是,家长与老师的如果过度管教或对大学生不闻不问,则将使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产生迷茫时感到孤独、绝望,使其走上自杀之路。如有大学生就因为就业竞争压力太大,暂时找不到工作而感觉到独立自主的发展得不到施展的空间,觉得愧对自己和父母,导致精神负担过重而选择自杀。也有大学生因为父母离异而感到情感依托的消失,在生活学习遇到困难时,得不到父母及时的关心与帮助,最终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

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预防大学生轻生

通过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教育态度、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学校与家长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有效途径。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是大学生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教育,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在符合时展要求、社会进步方向的现实基础上实现自我的发展。自我意识的矛盾性是激发大学生找出差距,改变现状,实现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培养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需鼓励大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中认识自我,在反思自己言行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在广泛和深入的社会实践中认识自我,最终形成客观合理且稳定的自我认识。其次,需培养大学生进行自我体验的调试能力,帮助他们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实现由消极情感体验向积极情感体验的转换,增加愉快的生活体验。再次,需鼓励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加强大学生自身的挫折教育,引导他们在挫折面前保持理智,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强化他们对挫折的耐受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直接影响其自我意识的完善发展。在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完善与环境相协调、与个体行为相统一,且具有稳定性的原则下,学校和家庭需协调互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9篇:自我意识的价值范文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

1.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与自己加以对照来认识自己。个体往往把对他人的认识迁移到自己身上,像认识他人那样来“客观”地认识自己。比如,当看到别人对长者很有礼貌并受到大家称赞时,就对照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对待长者。经过多次对比,就会促进个体对自我的认识。

2.通过分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他人评价的影响,如同人对着镜子来认识自己的模样一样,儿童认识自己是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成一面镜子,不断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由于人的活动范围比较大,经常从属于不同的团体,接触不同的人,每个团体、每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就是一面镜子,这样就可以通过不同的镜子照出多个自我。这样,个体就能较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促进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

3.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对个体实践活动的反映。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会成为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能反映出自己的体力、智能、情感、意志和品德等特性,从而成为自我认识、评价的对象。比如,一名学生在学习上或一项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他会从中体验到自信,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会有新的认识。

4.通过自我监督与自我教育来完善自己。个体通过以上几方面的途径,在不断反省中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一方面通过自我监督来克制、约束自我,服从既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自我教育,按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教育,以实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

二、培养自我意识的方法

1.遵循青少年自我意识趋于客观化、复杂化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觉性。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逐步趋于客观化和复杂化,他们对于未来的“我”和现实中的“我”、外表的“我”和内心的“我”,都开始向深层探索,并能给出自我判断。教师要认真掌握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关注学生思想意识的变化,鼓励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使他们克服弱点,走向进步。

2.做好矛盾的转化工作,引导青少年积极锻炼自己,使现实的“我”向理想的“我”转化。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分化比较明显,或者说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学生往往由于某方面的欠缺产生自我矛盾,对自己的理想产生怀疑。要解决学生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就要引导他们转移目标,这需要教师细心掌握学生自我意识分化的规律,引导他们认识矛盾、承认矛盾,进而鼓足勇气,坚定信心,从一个新的角度向目标努力拼搏。我校有个女学生原来很有理想,可她父母离异后,母亲离开家到很远的地方工作了,她常常认为自己是个弃儿,苦闷消沉,学习成绩下降得很明显。她的老师针对她的情况,让她代表班级参加数学竞赛,经过认真准备,她获得第一名,为班级赢得了荣誉。从此,她大大增强了自信心。她在日记中说:“我突然发现自己有用了。”只要我们认真把握青少年自我意识分化的规律,恰当地引导他们向积极方面努力,就能防止他们向消极方面发展,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重塑自我。

3.重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他们理智地把握自己。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反映一个人心理成熟的程度。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自我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他们从内心感悟到自己的存在也影响他人。他们希望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的能力,体验自己对周围的影响,搜索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信息,这说明他们的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与成熟中。我们要研究学生的许多不成熟因素,注重引导他们理智地把握自己,使其成为推动自我意识发展的力量。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