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学毕业设计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收稿日期:2012-10-25
基金项目:辽宁工业大学2012年教学改革资助项目(2012044)
作者简介:刘春香(1962-),女,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E-mail) 。
摘要:为加深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通过分析本科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反观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剖析其中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在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中,强化信息获取能力培养,重塑手绘草图与实体模型训练的地位,建立成果评定反馈机制,以及实现课题深化训练机制等改革措施。
关键词:毕业设计; 建筑设计基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98-04 建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作为五年制本科教育的最后环节,不但是深化、拓宽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也是对前四年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学习以及技能训练成果运用的全面检验,是衡量高等建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依据。毕业设计质量不仅可以直接反映学生综合专业素养,同时也能折射出整个教学过程中各先行课程的教学质量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通过指导和评阅毕业设计,参加毕业设计答辩,以及对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总结分析,笔者发现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应得到重视,并需在教学改革中寻求解决之道。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 整体观与环境意识薄弱
建筑设计研究中,地域自然环境条件、人工修建环境等物质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充分研究与有效结合,是建筑设计方案得以成立的前提,也是评价一个建筑设计方案优劣的决定性条件。在建筑设计方案中,对环境的利用与融合首先体现于总平面布局设计。然而,在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中常常看到这样的图形:总平面图的周界是拟建基地中划定的建筑控制线,四邻用地条件及交通条件很难在图中查阅,甚至常常找不到指北针、风玫瑰和比例尺,对既存环境要素的分析与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表达寥寥无几。所谓的总平面设计,只是将拟建建筑置于场地之中,大致划分了用地意向和交通走向,览之空泛无物。而对于涉及地域条件及其相关各类技术要求的建筑单体,往往忽视建筑体型、主要使用空间的朝向、开窗面积、材料运用等的地域适应性。以上问题说明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整体观和环境观的培养缺失。 (二)空间形态脱离现实
“形式追随内容”的观点早已在建筑界达成共识,即建筑空间的内在形式(三维尺寸、形状、品质要求)与外部形体组合特征,建筑的性质与其所担负的功能密不可分,这也是建筑设计课程中经常强调的问题。但毕业设计最终成果中仍有部分建筑设计方案存在严重的“形”“神”分离问题。有的设计方案明显是套用某非同类建筑造型,或是多实例的拼凑,有的则肆意发挥想象,生发诸多怪异空间与建筑形态,如与使用功能毫无逻辑关系的多角形、流线形空间、尖锐的内外空间,以及超乎正常心理和视觉适应度的高旷或晦暗的房间等。这一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设计基础,因为除了教师的引导、纠偏以外,也与学生个人的主动修习和自我完善能力、领悟能力等有关,需要不断的知识积累、拓展和实践才能实现思维的逐渐转变。因此,设计入门阶段的导向与教育方式,对学生设计思维习惯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方案不深入,表现不到位
毕业设计作为对建筑学学生前四年半专业学习的全面检验和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一环,必然要求具备足够的深度,包括课题的前期研究论证、空间形态的创造性设计及技术合理性、可行性研究,直至对设计意图恰当、准确的表达与说明。但毕业设计成果当中,一些建筑设计方案仍停留在概念方案层面,缺少对相关建造问题的研究,观念阐释与图解分析如花拳绣腿,没有太多实际表达意义。相关的文字材料从开题报告到中期检查报告、总结乃至设计说明书都言不由衷,常常出现反复复制设计任务书内容的情况。设计说明没有对设计意图进行客观、理性的阐述。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平时设计课程安排中缺乏深度设计能力训练和写作训练是分不开的。
上述毕业设计中反映出的诸多问题,均可以回溯到建筑设计基础教育教学。
二、建筑设计基础教学问题分析
本科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通常始自二年级第一学期,这一时期是学生学习设计的入门阶段,也是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和设计思维方式建构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强。由于专业知识储备及设计经验、生活体验的缺乏,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建立起完整的空间环境体系认知,对设计的表达也往往模仿大于创意。而这一阶段也正是职业建筑师基础素质形成的初期,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的执教水平与风范都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在此阶段,能否通过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强化对学生设计观念、思维方式与判断力的培养及基本功训练,是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全面实现的关键。通过总结分析,笔者认为尚有以下因素不同程度地制约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课题学时分配均等,阶段教学目标不明晰
由于各设计课题的设计周期、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类同,并一直沿袭了按类型训练的模式。低年级的设计课开始就是蜻蜓点水式的训练,难以真正从建筑成因的探讨中激发创意,方案往往华而不实,甚至草草了结。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到了高年级,设计仍难以深入,表达能力无显著提高。
(二)相关理论与设计实践衔接不畅
反思建筑设计课程建设历程,笔者认为真正有效的教学改革应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而非建筑设计课程本身的方法与手段改革。由于建筑设计教学始终没能真正突破原有的教学计划模式,从而导致各相关专业知识无法有效整合运用到设计中。建筑学一、二年级所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非常有限,而设计课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要想让无任何经验的学生在一年多时间通过4~5个课题类型的训练,全面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的知识与技巧,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则是期望过高。如何通过少量课题的深入、分解训练,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渗透、融入设计之中,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打牢设计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计算机辅助设计博弈手绘训练与手工模型
建筑设计草图是设计师以快捷、简练的笔触捕获灵感火花,激发具有创意性方案的基本和主要手段,同时也是与业主、主管部门及同行随时研讨,迅速得到反馈信息,即时修正,加快设计进程的重要交流方式。在学生设计入门阶段,徒手草图设计是将设计理论、理念与各相关知识在方案构思中深入融会并富于个性表达的基本技能训练。手工建筑模型制作则是培养学生三维空间想象力、造型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可替代的手段, 也是用于建筑形体分析、细部推敲以及师生交流、方案讨论的重要手段。
然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的普及,使学生在低年级就急于摒弃传统的手绘方案草图与手工模型训练,而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虚拟空间模块的组合,加之建筑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此时还未开设,学生基本是在自学。在运用这些软件时边设计边熟悉命令,耗费了大量时间,所以没有足够精力进行深入的设计研究,也由此造成多数学生徒手草图及模型运用与表达能力降低,这是职业建筑师基本素质培养的一大缺憾。近年来在毕业设计中期检查时,要求学生提交过程草图,成果中要求学生提交实体表现模型。学生虽然及时提交这些材料,但明显是为应对检查而在短时间内制作完成,难以表达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过程,实际意义甚微,也反映出此前的设计课中忽略这些训练要求而形成的惯性。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高效、准确性与方便性毋庸置疑。对于绘图工具的选择和应用,在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中既不能消极回避,也不能放任自流,而需要认真探讨如何扬长避短,恰当、适时地引入和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
(四)缺乏成果评定的反馈机制
近年来,草图横评制度已基本确立,低年级学生草图训练过程和方案的务实性得到了加强。但对于学生最终设计成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始终没有得到完善,学生上交作业、教师打分便告终结。由于学生得不到教师对设计成果的评价与反馈,后期设计与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或长处无从确定,学生对最终成绩与作业质量的关联度只大致认同,甚或不认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设计与表达水平无疑又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悟性薄弱、不求甚解的学生必然会将一些低级错误和误解一直沿袭到毕业设计中。
三、改革措施探讨
针对上述问题,拟在二年级的建筑设计课教学中展开研讨和整改,尝试以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能力,积极推行实践性、讨论式、研究式教学。
(一)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设计前期实地参观调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此笔者已经摸索出较为可行的方式。书籍资料的检索与利用同样是获取设计知识与信息的重要过程,唯此才能深化对设计任务中各类相关问题的理解,使方案设计得到多方面的启示与深化。二年级的设计之所以深入不下去,一个重要根源就是学生专业知识积淀和体验尚浅。除了客观上存在公共图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拓展相关知识的欲望和能力也是一个突出的短板。所以,在设计训练中,加强对学生检索和阅读方面的要求同样不容忽视。教师应为学生提出合适的参考书目,并以提交笔记和评述以及电子演示文件汇报的形式验收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公开讨论和点评,以培养其主动汲取、拓展知识的能力,以及写作表达能力。
(二)确立实体模型的地位
以实体模型推敲、表达方案的方式,已在环艺专业的小型建筑设计课程中实行多年并延续至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最初是因为该专业学生不能建立空间概念,画建筑透视困难,课时安排上又较紧张,教师只好尝试以直观的建筑空间形态构成模型代替透视图,并在成绩评定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但仍鼓励学生练习画透视,学生反映该门课程收获非常大。在建筑学二年级的设计课程中也试图推广这一方法,但从专业角度在设计观念、空间构成、技术、制图及艺术表达等各方面对建筑学专业的要求比较全面,学时相对不足。由于计算机建模的方便性和精准性,省去了手工模型的耗材与麻烦,同时也省去了手绘透视图的繁琐,于是学生对计算机建模趋之若鹜,但最终方案深度及表现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要求。
解决这一问题,一是给予课时分配上的保证,二是要强化设计课阶段性目标,三是确立模型在成绩评定中的比例。另外,建议在二年级深度训练课题——长题设计中暂不允许使用计算机。
(三)成果评定反馈机制的建立
设计过程管理固然重要,但设计成果毕竟是衡量课题训练任务完成质量的重要标准。真正有效的评图机制,应由学生和评图教师共同以公开答辩方式或讲评方式进行,通过不同角度、不同见解的交流与探讨,相互观摩,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判断力、扩大知识视野,并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多年来,笔者所担任的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3、4及居住区规划设计,以及环艺专业的小型建筑设计等课程,均组织了成果公开展评,并即时完成最终成果的成绩评定。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始终难以形成结果反馈机制而留有缺憾。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实行课时酬金制度的当今,在保证课堂授课与指导时间的前提下,设计课安排足够的评图学时,并给予教师应有的评图工作量是非常必要的。这并非否认教师的奉献精神,而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一种机制。
(四)实现课题深化训练的机制
要想在低年级设计课教学中实现前述三项改进目标,首先必须进行教学计划的结构性调整,打破课题学时“均等化”,而以长、短课题结合的形式安排每学年的设计课。对于深化训练的题目——长题,应进行阶段训练目标和成果的细化与分解,并强调成果表达的规范性。为此,请相关专业教师即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技法传授也是很必要的,即“辅助教学”。教学内容包括建筑环境学、建筑技术、色彩运用与表现技法等。这样,“长题”必须保证足够的课时量,“短题”以相对快速的训练方式组织,着重于总体布局、建筑空间形态、图解分析与设计表达,并制定与“长题”不同的评价标准。
“辅助教学”同样需要计入教师工作量,并且可能有较大的机动性或弹性,这势必要造成一些管理上的复杂性,需要教学与行政管理上的共同支持。
四、结语
有关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课程的改革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其中的一些建议和措施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验证可行性与合理性,更需要与外界广泛的交流与学习,探索和完善适合建筑学办学环境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与途径。
参考文献:
[1]贾新年,徐飞鹏.建筑设计方法入门[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2]黄为隽.建筑设计草图与手法[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 张颀,许蓁,赵建波.立足本土 务实创新——天津大学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建筑,2011(3):22-23.
Reflection on basic teaching of architecture design by graduate design
LIU Chunxiang
(Art & Architecture Institute,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zhou 121001, P. R. China)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202-02
我国加入WTO以后,各行各业逐步与国际接轨,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参与到国民经济建设中。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1],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办学基础,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强校之路,而社会服务是高校办学的根本和落脚点。要使高校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就必须打破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走出象牙塔,积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形式[2]。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从2001年开始,对于在教学环节运行过程中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尝试。
一、合理选择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模式
根据产、学、研三方合作的紧密程度,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模式主要有紧密合作型、松散合作型和混合合作型。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选择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松散合作型模式,即理论教学环节在校内完成,而到了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带到企业(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习、毕业设计。通过几年的实践,我院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提高,产学研合作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的主要动力是互惠互利,学生通过走出校门,可以享用企业的教育资源,能够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可以获得一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办学,可以吸引一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同时也可以共享高校的教育资源(例如一些精密的仪器设备)。
二、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
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对于如何在高校的教学环节运行过程中有效地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总结出了以下一些经验。
(一)通过产学研协商,制订、完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本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水利与建筑学院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让企业、科研、设计院所的专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学院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出谋划策。通过产学研有机的合作与协商,教学计划得到逐步完善,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
1.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
通过积极协商,经过几次修改后,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更新。例如,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农业生产性建筑、设施农业工程、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我们在新教学计划中增添了《精准农业》和《农业废弃物处理》两门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学习这两门课程,学生可以对如何利用“3S”(GPS、GIS、RS)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和装备,实现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通过产学研积极合作,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了基础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
2.在教学安排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了实现“学以致用”,学院接受企业的建议,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例如,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新教学计划中,设置了126学时的专业实验、5周专业实习、7周课程设计以及14周毕业设计。通过产学研积极合作,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利与建筑学院在教学计划的修订中,充分考虑企业的建议,将专业课由第七学期提前到第六学期,第七学期仅设置一定学分的选修课,这样从第七学期开始,指导教师就可以将毕业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就由半年延长为一年,从而可以有效地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同时也为学生考研和找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机动时间。
3.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专业特点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
当代大学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许多企业都提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所需的基本知识,还需要具备将来从事本行业所必需的社交、组织、管理及经济知识。为此,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在专业选修课中增加了《建筑企业经营与管理》、《建筑工程经济学》和《会计学原理》等课程。通过产学研的积极合作,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了专业特点与企业实际需要的有机结合。
(二)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我国本科生迅速扩招,大学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而转变为大众教育,因此各高校相继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注重培养具有较高就业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目前,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在招聘人才时,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与企业进行了积极的合作。
1.依托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实现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为了实现与企业、科研设计院所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水利与建筑学院相继与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寒地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建工集团以及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设计所签订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协议。我院教师依托实践教学基地或个人创造条件进行沟通,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例如,翟国勋老师在讲授《砌体结构》的过程中,将学生带到农大体育馆、游泳馆、研究生楼、食品楼、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学生宿舍楼等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在讲授《农业建筑设计》的课程中,将学生带到黑龙江省畜牧业创新园区和黑龙江省种植业创新园区进行现场教学。通过产学研积极合作,我院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有机结合。
2.依托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对于任何一个专业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够将本专业课程体系内所有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近几年,水利与建筑学院对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每年都选派一批优秀毕业班学生到企业、科研设计院所进行毕业设计。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直接参与到实际的课题或工程项目中。例如,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2001级的田广同学在佳木斯水利勘测设计院和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设计所结合实际工程进行了毕业设计。通过实际工程的锻炼,学生找到了书本知识与实际工程的结合点,了解了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中一些专业软件(例如PKPM结构计算软件、土坡稳定计算软件、土地整理绘图软件、工程效益分析软件等)的使用方法,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一定的工程素质。
(三)通过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在近几年的毕业设计中,我院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被企业或地方采用。例如,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2002级的胡小花、韩晶京同学在侯为军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新农村别墅设计,设计成果已经被双城兴山镇顺利村和拜泉县三道镇富业村采用。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加速了我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满足了企业或地方的实际需要,也提高了东北农业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结语
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产业(企业)的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学院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对于如何建立并有效运作产学研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如何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宏岩.产学研合作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6,22(1):1-2.
Abstract: Aiming at issues of poor basic knowledge, low hands-on ability and narrow teachers' professional outstanding,etc.appearing in graduation design which is the last practice teaching link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ctional guidanc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process of graduation design, which can avoid the shortcomings of previous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graduation design.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分段指导;教学改革与实践
Key words: the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graduation design;sectional guidance;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244-02
0 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作为大学四年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校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体现和总结。经过很多年的发展,毕业设计题目和设计内容在适应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但毕业设计教学还停留在“一师多生、一师多导”的传统模式上。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反映出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差、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弥补目前教学中的不足[1]。
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毕业生走向岗位后要快速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越来越受到招聘单位的重视。学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培养学生系统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是土建类专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基于这个目标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及实践日益开放多元化,在办学中突出特色,创新性、适用性和实践性进一步得到提升,毕业设计“分段指导”模式的建立,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大系统观、大工程观、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毕业生的综合水平与素质,以顺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2],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分段指导毕业设计教学,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实践与研究的历史,其特征就是将实际工程项目的运作模式引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将社会实际需要作为条件和任务融入毕业设计,使各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理解并掌握合作的方式和策略。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平等交流和相互探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的欲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系统能力的目的[3]。实践证明,分段指导互动交流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其更快地进入岗位角色。国内一些学科已经进行了跨专业、团队式毕业设计改革的初期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针对土建类多学科的分段指导毕业设计改革,研究成果还较少。
1 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指导教师知识面专一,全程指导毕业设计较困难,投入精力不足,实践经验缺乏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包含了建筑设计、抗震验算、地震计算、楼梯计算、基础设计等主要内容,涵盖了近30几门的专业课程内容,目前的指导过程是有一位或两位老师全程指导,导致到了自己所授课程内容指导很详细,对其他部分内容指导较欠缺。随着高校招收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生师比增大,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导致这一现象很突出。另外,教师队伍年轻化,部分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缺少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和工程实践的经验,都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4]。
1.2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设计时间不足
毕业设计一般是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开学初指导教师安排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开始毕业设计,由于首次系统地做设计,理解设计任务到进行设计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收集、分析设计资料,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无形中就压缩了建筑、结构设计的总时间。另外,学生在忙着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和去工作单位实习等事情,分散了学生的精力,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这也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正常进行,而且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工作不够重视,忽视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导致毕业设计质量偏低,效果不好。
1.3 学生手算能力弱
由于在培养计划中对专业课的学时压缩精简,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实践,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结构计算时动手能力很差,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后碰到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出理论基础缺乏,实践能力差。
为了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分段指导”能够从选题方式、时间安排、过程指导、考核评价等方面改进传统毕业设计指导方式的不足。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表明,通过毕业设计“分段指导”教学改革与实践,使每一位与专业相关的老师都参与到毕业设计指导教学中,使毕业设计每一个阶段指导“精细化”,对老师而言可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改善时间投入不足的问题,对学生而言使每个阶段得到精细指导,只有发挥专业教师特长,分段把关,才能逐步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抄袭严重、“套模板”现象,从而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2 毕业设计“分段指导”教学改革的重点
针对以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重点从教师指导内容分段、时间安排、选题方式、过程指导等方面着手,围绕着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这条主线,进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2.1 制定毕业设计分段指导模式
分段指导毕业设计改革,涉及建筑学、结构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因此需要结合各个专业对毕业设计的要求,来制定多学科毕业设计实施方案,明确设计研究内容和目标,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确定实施的具体步骤及措施。根据教师授课内容,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划分指导内容、时间节点,落实到人。
2.2 确定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选题
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教学的关键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步骤,毕业设计选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工程实际性和较强的实践性。此外,选题还应该紧密联系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沿技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分段指导毕业设计的选题除了要具有以上特点外,还必须满足不同专业的毕业设计要求,各子课题任务分工明确,设计合理,研究内容相互联系。
3 毕业设计“分段指导”教学的实践措施
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改变指导教师对指导全过程“通吃”的现象,充分调动基础课、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将教师的个人专业知识融入到各设计阶段,使每个学生的各阶段设计得到精细化指导,从而达到双提高,最终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可以通过以下措施保障。
3.1 开展多学科的指导教师团队合作
土建类毕业设计多由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等多学科、多专业组成,各专业教师如何分工与合作,提升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在工程设计中处理多专业、多工种需求的协调能力,是“分段指导”执行过程中的重点。根据土建类专业特点,采取分阶段指导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根据规定的进度框架,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任务,并做阶段性成果汇报,由教师组织讨论和评阅,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考虑到毕业设计是以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环节,各阶段指导教师应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方式,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转换。
建立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分段指导控制体系”,分别是“设计准备阶段”、“设计分组子课题的实施与完成”、“各专业设计方案的协作与深化”、“设计成果”、“评价与反馈”每个阶段设定关键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究,各阶段指导教师化解问题,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综合的问题时,能够借助一种系统的和循序渐进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此增强设计的系统性和可操控性。
3.2 确立评价标准
毕业设计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指导教师评阅成绩、评阅教师评阅成绩、答辩成绩等四部分组成,对多学科分段指导毕业设计而言,尤其应重视对学生每个阶段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评,再结合平时讨论、阶段汇报、中期评审、学生答辩等,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3 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体系
为保障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顺利实施,应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体系,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与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不同,多学科分段指导毕业设计,学生平时较为分散,管理难度更大。因此,应建立严格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如院长巡查制、组长负责制、导师交流制、阶段汇报制、中期评审制、督导抽查制等一系列过程管理措施,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和进度。
总之,通过毕业设计“分段指导”教学改革与实践可以使指导老师及毕业生受益,教师对专业知识可进一步提升和巩固,毕业生质量也可得到提高,实现双赢。该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经验也可向工科类其他专业推广。
参考文献:
[1]梁文彦,陈树华,韩玉来,等.基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73.
[2]陈华,章启成,周玉霞.工科学生大工程意识的培养与素质拓展[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36-40.
关键词:“产学”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毕业设计
1问题的提出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适应当前社会需求,面向学生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建筑管理等方面的一线工作,将“产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深入到教学中,培养能胜任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岗位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建筑设计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各专业间沟通协调能力、严谨踏实工作态度、高尚的职业操守以及责任感等各方面的素质,为更快进人建筑师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毕业设计在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诸多问题在高职类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教学中曝露出来。
1.1学生态度不够端正
一些学生把毕业设计当作平时大型作业,敷衍了事,不认真对待。此外,最后一年到相关企业单位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流于一种表面形式,管理混乱、松散。因为社会就业的压力,一部分学生不能专注于毕业设计,还有些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课程不再有新颖的知识可学,产生了去校外建筑设计院或建筑设计公司学习的念头,而对毕业设计却缺乏重视和更深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对自身职业规划、专业技能的提高缺乏更高的追求,等等,所有这些反映在设计成果上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去甚远,毕业生专业培养目标打了折扣。
1.2教材滞后
我院建筑系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设计教材,已经用了上十年,教材中的建筑设计原理还是经典的,而对于民用建筑各个专题,近几年很多建筑设计规范都做了相应的修改与调整,而教材没有跟上,就显得落后了。另外,倾向于建筑实践教育的教材对有关建筑法律、规范的教学内容的明显欠缺,更谈不上更新。
1.3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老套、一成不变
毕业设计选题老套,一成不变,简单重复昨天的故事,同时与建筑市场实际脱节、和学生的就业方向脱节,同一个设计选题作几届的事情甚有发生,多年一贯制,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未得到重视。这样造成学生做毕业设计应付了事,积极性受到影响;毕业设计成果徒有其表,追求形式,无实质性内容、无创新之处。
1.4毕业设计成果评价体系不清晰
毕业设计最后考核把关不严,未能按标准进行考核,考核的态度不严格,甚至偏向宽容,致使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成绩评定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客观、合理、科学。对毕业设计成果未按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或设计质量不达标,或未按时完成的学生开绿灯,降低要求,基本上给予过关、及格。
2“产学”结合模式下的毕业设计教学
在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迫使我们进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对毕业设计的教学进行探索,提出“产学”一体化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即将毕业设计教学与建筑设计实践相结合,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建筑设计过程从单一的师生互动转变为有业主、合作单位、相关职能部门等多方参与的动态变化发展过程,在具体的建筑设计实践过程当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团队间沟通、协作能力,为毕业生适应当前市场需要,更快地融入到建筑师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2.1科学、合理、适宜的“真题真做”
我们从毕业设计选题上进行改革,打破原有由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编制好任务书传统,转变学生按指定任务书设计的相对静态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选题采用“真题真做”方式,与建筑设计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放飞思路,使其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创新意识得到提高,使学生熟悉真实工程的工作步骤,积累较全面的“实战”经验。
2.2“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在教学上,积极推行“双师制”和“邀约制”教学模式,除了本系教师外,还聘请建筑设计院有经验的建筑师参与教学,把一线实际工程经验带进课堂,提升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同时让业主参与到毕业设计过程中,将整个毕业设计过程教学由以前简单、古板的静态教学过程转变成有业主、合作单位、相关职能部门等多方参与的动态发展过程,在真实具体的建筑设计场景中,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
2.3建立完善、合理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及科研生产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对毕业设计成果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完善、客观、公正、合理、具有明确导向性的评价体系,对毕业设计成果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测评相结合,使评价具有可比性及可操作性;此外,为了使评价具有广泛性与多元性,将校外专家、用人单位的意见纳入评价体系。
3设计教学过程
鉴于我院教学实习基地的建立,我们将毕业设计题目选为学生公寓,这是我院刚好准备新建的实际项目,同时与江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合作,联合教学。该用地位于我院现有学生1~10#公寓组团西侧,学校运动场南面(如图1),学生们天天生活于此,对周边环境较为熟悉。选取这个真实、学生认知场景同时又是学生们熟悉的建筑功能,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场地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加强对建筑功能、建筑空间的组合能力,有利于创作出一个属于学生们自己的建筑,有利于加深对设计项目的理解,最终有利于教学。在毕业设计教学中,我们提出“真题真做”要求,通过毕业设计选题、分组现场踏勘社会调查实例调研相关资料搜集独立建筑设计(包括讨论式教学、答疑、各专业沟通等)设计成果表达毕业答辩环节,训练学生在特定建筑环境中进行建筑设计并满足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且具有实施深度的能力,让学生了解设计院实际设计工作的状态和工作节奏。针对本次毕业设计要求学生会调研,完成调研,分析公寓周边环境、学生行为流线形式、学生的生活习惯,根据甲方要求制定设计任务书,生成、完善方案,最后用设计成果完整地表达符合甲方要求又具有创意的方案。在整个环节中,侧重培养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富有洞察力地分析问题的、最终综合协调地解决问题,以调研发现的问题开始来研究建筑,通过分析周边环境以及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流线来设计建筑,设计过程要求学生关注建筑场所、校园文化与学生活动的联系,让学生认知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而非孤立的设计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
3.1问题提出
本次设计任务是我院新建的学生公寓,与江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教学,没有设计任务书,甲方即我校只是提了基本要求,希望新建学生公寓能解决3000人居住,同时建筑造型与现有学生公寓协调,另外因处在将来新建的图文信息大楼东北面,外形要求美观;此外,用地现状及红线没有明确的界线,没有细化每项设计内容,对于学生公寓的主要功能空间、用房面积大小等,学校也没有提具体要求,要求需要学生通过调研分析,根据自己对项目的理解与研究,确定各功能房间面积,编写、细化完善任务书。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方式就发生转变,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成为教学主体,主动学习,形成师生互动形式,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仅对学生起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关注建筑所处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以调研的方式,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索建筑,设计建筑,让建筑更好地为人服务。
3.2现场调研与案例参观
(1)现场调研、踏勘。设计分组,每个小组首先需要调研新建的学生公寓所在的校园的位置,分析新建学生公寓与已建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教学楼、实训楼、运动场间的联系,深入解读周边环境设施信息对新建建筑的影响。其次,分析新建学生公寓与校园空间结构、道路系统、景观结构的相互关系,把握建设基地内外道路、景观、建筑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设计构思做好前期准备。再次,详细了解学生活动与使用情况。以休息日与正常上课时间作对比,观察并记录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各个时段学生人群的主要流线以及活动模式。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在不同时段的学生的活动特征、流线方向,并不是学生机械地用数码相机、手机拍照,记录数据。此外,在校学生是学生公寓的主人。每个小组应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依据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与兴趣,设计问卷调查表,对在校学生进行调查,人数不低于50人,同时鼓励学生勇敢且多交流,了解被访者对学生公寓现状的意见与建议,期望新建的学生公寓提供哪些更好的改善,从而为建筑功能的确定提供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束后,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绘制分析图表,撰写调研报告,分析现在学生对公寓的想法、建议。(2)建筑实例调研。我们列出南昌市区多个已建成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校学生公寓像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学生公寓,让学生分组自行组织参观调研,关注建筑间的相互关系、与周围景观、道路交通等环境要素的关系、建筑空间与行为、功能空间的组合,重点调研使用者对学生公寓的使用感受与意见,并做好有关文字及图表记录。(3)调研总结。此阶段成果要求图文并茂将调研内容、分析结论、解决办法等采用ppt汇报交流。在汇报时展开讨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问题具体化。对汇报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师生展开讨论,相互提高。汇报完后,要对调研内容作进一步的补充完善。(4)建筑师分享工作心得。在这个过程里,校外导师根据自己工程实际经验,将设计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综合协调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实工程中处理手法、要使用到的规范等等与同学分享,让学生学到以前课堂上学不到的第一手资料,避免了走弯路,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整个现场调研与案例参观过程中指导教师不管是本院教师还是设计院建筑师都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进行调研和参观,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要求在拟建建筑与环境场所、物质技术条件相协调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将调研问题详尽、切合实际。调研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思路宽泛,审视问题角度广阔,明确设计理念,避免对某一建筑类型设计模式先入为主式的定型化思维,解决问题方法要与从不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才能得以加强,为设计能力及相关研究能力的提升打下基
3.3建筑方案的生成
(1)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在完成调研参观后,学生需要通过广泛查阅相关图书文献资料、各种资料及数据的收集。根据调研成果分析,每个小组确定拟建建筑合理、科学、具体的功能设置,确定建筑规模、建筑经济指标,编制出完整的设计任务书。(2)方案的生成。方案早期阶段要求学生根据调研分析结果,通过对学生人群的行为、流线分析以及建筑功能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构思总体布局,确定建筑的出入口位置,思考方案的建筑体量关系、建筑体量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大概的平面组合形式,勾画总平面、平面功能、空间概念草图并制作概念体量模型,形成设计构思和方向。在此环节,教学特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学生从不同解决问题方式的切入点进行多样性的思考,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讨论式教学。为了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以及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方案构思的能力,要求每组学生都要对各自的方案构思进行方案逻辑推理形成过程的讲解,包括方案的切入点,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方案的特色等。各组同学之间相互探讨,互相提出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对方案进行好坏评价,而是参与讨论,根据不同方案的特点,给予相应的建议与启示,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对不妥之处予以指出和完善,帮助学生尽早确立方案发展方向与目标。模型、效果图贯入式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设计过程中,在方案设计初期,将建筑基地及其周边环境用模型制作出来,让学生直观体验校园建筑空间、尺度、建设场地与周边建筑、道路、景观的关系。随着方案的逐步深入,建筑平面初步确定后,我们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平面设计方案制作建筑的体量模型放入基地模型中,推敲建筑与周边环境场地关系、空间关系以及建筑体块间的比例、尺度关系和体块与体块间相互关系。在建筑平面与建筑体块基本确定后,建筑效果图介入进来,推演建筑的细节、色彩、材料等。
4毕业答辩
由于“双师制”的新型“产学”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学院推行与新教学模式相配套的中期检查和预答辩制度。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预答辩旨在检查学生的设计进度和成果,督促学生改进方案,加强表达。为了全面提升毕业设计教学成果质量,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在正式答辩的前一星期,安排一次预答辩,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对毕业设计成果与任务书设计要求不相符的图纸内容则要求返工或重画,对设计深度没有达到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的图纸一概要求补画或补做。为了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方案构思的能力以及应试能力,正式答辩时要求每位学生用10~15分钟的时间清楚、明晰、准确、简洁地介绍设计方案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让答辩评委对整个设计成果有初步印象。整个答辩过程公开、公平、透明,采取由答辩小组组长主持答辩,4个专业教师或建筑设计人员参与点评学生设计成果的答辩形式。外聘专家、有实践经验的建筑师担任答辩小组组长,对毕业设计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把控,严格把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5评价体系
以往毕业设计考核评价重结果和建筑表现轻阶段设计过程,忽略了设计中各个环节的阶段性成果,以最终的毕业设计成果视为主要评价依据。对此,我们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构新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从建筑调研(现场踏勘、建筑实例调研)、调研成果汇报、任务书的制定、方案设计的阶段性草图(一草、二草、三草)与模型、最终设计文本到毕业答辩的全过程设计,并将此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的依据。除此外,将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日常考勤管理纳入到毕业设计成绩考核中。另外,为了鼓励学生重视设计的全过程,注重设计能力的提高,新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各阶段的教学目标、阶段性设计成果的要求、评分标准、毕业设计的评分规定与用语,并作了详细的说明和量化要求。
6结语
总之,通过对以往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总结,我们在毕业设计教学中实施“产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无论对学生、教师、学校,还是对设计院、社会都是有利的,最终学生是合作教学的主体、受益者,在这个教学模式中,增长了实践知识,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提升了社会竞争力。而作为学校,将大学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及建筑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赢得了用人单位普遍的赞誉。对于企业建筑设计院,通过“产学”结合,丰富了建筑师理论的水平,同时为企业寻求、培养专业设计人员搭建平台,充实了企业的人才库。
作者:彭敏 万莉 单位: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
参考文献: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谨代表建筑与艺术学院行政领导班子及全体教职员工对04~05年度的工作作总结述职,请予评议.
团结战斗的学年即将过去,在过去的一年里,在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校各处室,各兄弟院系的积极支持下,我院全体教职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进步,基本完成了任期目标本年度的任务.过去的一年里是紧张奋斗的一年,又是脚踏实地完成日常工作平凡的一年.
过去的一年我院在取得"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的通过的基础上,又紧擂战鼓迎来了学校本科教学优秀评估的试点工作.
过去的一年我们为积极申报学位授权点做好准备工作,同时,我们又努力做好日常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为不断总结经验,特作总结如下:
一,党政班子团结一致,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努力学习,共同进步.
院党政班子团结一致,认真贯彻执行校党,政布署的各项学习与工作.坚持周三政治学习的制度,认真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及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不断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重大事件集体民主决策制度.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切实做好服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管理工作中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管理到位就是服务到位."班子同志努力为广大教职工做好教学,科研的服务工作,同时又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各系主任,办公室积极配合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充分调动骨干教师及党员同志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中心工作在我院得到积极地响应及贯彻落实.在我院教职工中形成既有紧张严肃的工作,又有团结,活泼的工作氛围的和谐局面.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人才,加大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
本年度共接收硕士研究生7名.积极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现在读硕士学位18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7人,今年已有5人获得硕士学位.
加强对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给年青教师每人配备一名老教师作指导教师,做好传帮带.院每年举办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活动,并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参加校级竞赛.
认真做好教师职称评比前的工作,凝炼学科方向,汇集学科队伍.积极支持和帮助青年创新团队做好科研及课题申报工作.
三,以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本科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本科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在学校的统一布署下,我院以评估为契机,评建结合不断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首先我们建立了教学组织领导及保障体系,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的本科教育领导班子,下成立专门本科教育学办公室,做具体工作.坚持院系领导深入一线听课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008年学院顺利通过了第三次全国建筑学教育评估后,紧接着暑假中又开始了学校首批本科评建的试点工作,这两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学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分阶段有测重点的顺利完成了上述二项评估任务,并已写出整改报告,现正在落实建设之中,其中全国建筑系专业教育评估(本科研究生)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充分的肯定与好评,在成都会议上全票通过.2008年9月进行的我校迎接2008年全国本科教育优秀评估,校内予评,我院是全校第一个试点单位.全院上下认真学习领会教育评估的指标与内涵,"对照标准,找出差距,明确责任,整体推进,加快整改,务见成效".通过认真的自我摸底,将评估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系,系分解,落实到人.做到 "人人关心评估,人人参与评估,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为评估作贡献".树立"达标,争优,创特色"的信心,形成了齐心向上的态势,在校教务处,评建办的指导下,通过了艰苦的努力我院的评建试点工作受到校内专家的肯定与好评同时提出整改意见.我们又认真地进行分析研究了整改意见.提出了整改措施报告,在评估过程中我们还出刊"评建通讯"及时总结阶段做法.我们的试点是一个学习练兵的过程同时也给学校整体评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经验.
在本科教学中我院还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着重加强,创造发扬专业特点,在建筑学专业全国大学生优秀设计作品展获2名优秀奖,艺术设计专业2008年"第二届中国高校环境艺术毕业作品大赛"中获奖9项.
四,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展,学科学位建设不断加强.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我院现有"建筑设计及理论"及"设计艺术学"二个硕士授权点,生源充足报考热门.03年招收59人,04年68人,05年已达76人.2008年毕业硕士,研究生33人(其中同等学历7人).现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达203人,本学年也是研究生管理下放学院管理的一年,我院以党总支书记为领导,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专门设立研究生学籍管理办公室,在抓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同时,抓研究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我院在第三届研究生学术交流年会上获"优秀单位组织奖".参加重庆大学全国建筑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发表讲演并举办展览.
进一步加强学科学位建设,依托我院本科专业发展内涵,提高办学层次,适应科学发展,市场需求,使学科学位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积极引进人才,引智人才,我院与深圳建筑设计总院联合申报"建筑设计及理论" 博士点,同时申报"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美术学","城市规划及理论"."建筑技术科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现材料已经整理完毕申报.在整理的过程中也是我们整合学术梯队,提高科研,教学水平的过程.重在过程,重在建设.
五,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我院结合本科教育评建的要求,制定了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确定了建筑CAD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摄影实验室及建筑学院图书资料室的建设目标,本学年我院新增实验室面积900M2(包括450M2展览中心),已投入使用,已部分完成摄影实验室采购工作并投入使用.本学年配合评估实验开出率100%的目标,已投入70万元.
一年来我院承接各类科研纵向课题9项,经费19.9万元,横向课题16项,经费计209万元.75篇,专著9部,完成各类设计任务及方案设计35项,参加国际,全国,省级各类美术展览18项次,各类获奖70余项次.
六,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教师学术水平
学术活动,我们采取了走出去和请进来进行学术交流的方法.我们参加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学术会议,城市规划学会的学术年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术交流会,以及各类分委员会的会议,并在会上.部分教授还应邀到兄弟院校及单位作学术报告,我们邀请了美国,日本的教授来校交流,邀请何镜堂院士,大师,清华大学秦佑国教授,中元集团总建筑师曹亮功教授,深圳院院长孟建民,叶青教授等来我校讲学.并聘任何镜堂院士等任我校兼职教授.
我院在亚明艺术馆成功举办了"合肥工艺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师美术作品展",引起美术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校艺术中心举办"校首届摄影艺术作品展".引进博物馆在我校举办"工大源泉徽文化博物藏品展"使博物馆首次走进高校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媒体报导.在东楼举办"01级艺术设计毕业汇报展"都收到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校园文化.
七,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新形势下努力探索大学生管理的新模式,按学校要求,除专职学生队伍外还配备了教师兼职的辅导员,班导师,班主任,组织员等,使各项中心工作及学生的思想工作落到实处.
除开展日常的管理工作外,我院学生还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各项公益活动及创新活动,如每年举办的"建筑风"活动.学生出版专业刊物"筑雅"等.参加省首届大学生"挑战杯"获二等奖."全国建筑学设计学生作品竞赛"获优秀奖二名,"全国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大赛"获得9个奖项,获各类活动竞赛40余项.2008年毕业生就业率100%,2008年就业率达93%以上.学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关键词:教学平台;景观设计教学;卓越计划;人才培养
Abstract:Based on the environment art and design major of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in Zhengzhou University, the article analyse the exploring and reforming to the landscape design teaching that based on the teaching platform. It in-depth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thought, structure and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platform. And in end of article, it also bring out the positive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about futur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which based on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It will provide meaningful enlightenments and references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as well as the personal training in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the teaching platform;the landscape design teaching;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plan;person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8-0113-02
1 前言
学科内部分工的细化与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综合是当前高等教育呈现出的主要态势,这一点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表现得非常鲜明。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建筑、美术、园林、人体工程、生态、材料、心理等多个领域,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环境艺术专业主要包含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两个层面范畴,这决定了它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以及风景园林学科在教学内容上有着彼此覆盖的部分。目前它主要在综合院校、艺术院校以及建筑(工科)院校下开设,并且依据开设院校的学科背景不同体现出不同方向的偏重与教学特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该专业的教学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多新的目标与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当下行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以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近年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所展开的有益探索与改革进行回顾与思考,以期为该专业的发展完善以及其他院校教学提出积极的建议与启示。
2 教学目标与要求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下设建筑学、城市规划以及环境艺术设计3个专业方向。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于2002年,是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基础之上向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拓展。本专业强调与建筑空间和城市设计的衔接和不同,旨在解决城市景观与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整体的生态观念和景观设计的创造性。在学校整体办学思想指导下,我们重视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专业教育与景观设计师基础知识结构挂钩,强调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初步具备作为未来环境艺术设计师应有的素质和能力。
3 教学平台的建构探索
基于学院学科的基础与特色,在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以及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注重整合各种有利资源、合理搭建的教学平台,强调专业教育的系统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最终教学目标与要求。
景观设计课程是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整体教学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因其多层次多目标的特性决定了教学系统的完善需要与各交叉学科互相补充和协调。而在建筑(工科)教学背景院校下开展相关教学则使之具备了农林和艺术类院校所不及的资源与优势。建筑、规划、景观3个学科都属于设计类学科,而景观设计又是一门关于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专业,是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三个学科之间有着完全相同的基本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基础,存在着一种专业上的通识,因此构成了三个学科能够共同根植于一个综合公共教学平台的前提条件,而搭建合理科学的公共教学平台又将为后期的专业教学奠定坚实广博的基础和积极的铺垫引导。
3.1公共教学平台的构成
对于公共教学平台的建构我们强调将知识与基础技能的整体化和综合化作为教育重点,既要保证必要的知识广度,又致力于加强专业间的渗透与联系,使得学生具有相对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多角度思考的创新能力。
我们的公共教学平台结构主要包含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共享模块以及课程群3个层面:学科基础平台是针对3个专业的低年级基础专业的通识教育,下设建筑初步、中外建筑史、建筑构造、画法几何、美术基础以及色彩实习、古建测绘实习等主要课程。专业共享模块开设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景观规划原理、城市生态与环境、专业外语以及室内设计原理等课程;课程群则是在进入景观专业教学训练后同步开展的包括旅游规划与开发、建筑结构选型、历史遗产规划与保护、中外美术名作欣赏、鉴赏与批评等相关课程,起到加强基础、学生进入系统专业学习的过渡衔接作用。教学平台及模块的建构规划了系统全面的课程设置体系,涵盖了景观设计教学中关于尺度、类型、内容、理论、方法等相关内容,支持了专业知识、技能、实践以及艺术修养四个层面能力的培养(如图1)。
3.2专业教学平台的组织
专业教学平台是针对学生将来从事职业而进行的教育教学组织,因此专业教学平台下的课程体系强调针对不同能力的主体性训练,以概念设计为导向,以能力训练为目标。目前我们从二年级下半学期介入专业设计学习,主要以4门景观设计课程以及包含毕业设计在内的3门实习课程为主。专业设计课程涵盖了小庭院(小花园)、城市公共绿地(街旁绿地、城市公园、道路绿化)、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等主要类型。由于专业教学时间的局限,课程设计不可能囊括景观设计的所有的类型模式,所以我们强调甄选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的课程选题,采用实题虚做或实题实做两种方式展开教学,以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现场勘察情况展开设计训练,并要求通过设计练习去解决景观设计中关于生态、功能、空间、文化等共性问题。
实习课程包括工程实习、认知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均集中在四年级阶段。工程实习、认知实习两门课程旨在增加学生接触设计行业,参与实际项目实践,获得真实实际工程的感受,了解实际工程流程,为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变起到过渡作用。而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学的总结,侧重最大限度的训练培养学生调查分析、技术处理以及创新设计等综合性设计研究能力。
总之公共教学与专业教学两级平台贯穿本科教育始终,且互通结合、相辅相成。
4 教学平台的优势与不足
4.1优势与积极作用
结合近年各教学阶段结果以及毕业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来看,公共教学与专业教学平台的合理搭建对本专业教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具体反映在学生知识结构面广: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规划等课程涵盖景观设计中关于空间、功能、生态、文化四个基础方面,同时初步建立起了较好的整体环境意识与规划思维方式,为后续的专业学习的方法、深度、广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学生技术能力基础扎实:技能培养过程中我们不仅强调空间的塑造与认知,还注重引导学生在微观、中观以及宏观的不同尺度上认识空间与环境,建立内外空间的多元视角。与艺术类和农林类院校相比,学生在空间设计组织以及表达上表现出较强的能力与优势。再次,学生思路视野得到有效拓展:在景观设计教学中我们不仅仅只是强调基于景观功能、形式、技术、生态等与设计相关的方式方法,还注重不同类型空间下的场所行为、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拘泥于思维框架,发散与逻辑推理互补,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性的思维。最后,学生普遍具备良好的艺术文化修养与素质,为今后自身的综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整合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结构,发挥3个学科的整体力量,合理构建教学大平台,并充分利用其优势,有效借助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学科基础与师资力量,对环境艺术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2教学短板
短板理论告诉我们要想提高木桶容量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克服“短板”的过程其实就是找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薄弱环节,并加以克服,使事物得到更好的发展。
目前在环境艺术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景观专业课时和内容相对不足;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学生对生态、植物知识结构的掌握运用能力相对薄弱;对场地尺度的把握能力还需进一步训练提高等。学生整体的理论能力、设计能力、表达能力与技术能力还有待进一步进行充分有效的训练与发展。
这促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及时进行教学的反馈与总结,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合理编排设计课程以形成目标明确、专业特色鲜明、操作性强的教学体系,其最终目的是使景观设计的综合性与专业性、实践性与理论性、学术性与应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融合和支持,满足对学生多线整合能力的要求。
5 立足于“卓越计划”的教学思考与建议
郑州大学是第一批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 因此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思路应注重更新与发展,并基于“卓越计划”中关于人才培养原则与要求,从学科与行业的特点角度出发,及时的调整符合面向社会需求的教学目标,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以及培养模式。在此笔者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5.1立足于综合性院校的学科优势和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注重从培养理念、知识体系、课程组织以及实践练习等方面来统筹环境艺术专业的风景设计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条件,进一步强调基本素质与特色素质培养相结合,形成自己突出的专业教学特色。
5.2遵循“卓越计划”培养工程人才的特点,坚持对基础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强调,继续探索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下的景观设计教学思路及实践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全局性的认知专业内涵和发展方向,在主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有效的训练其实践能力,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5.3积极尝试多元化教学手段以突出专题研究、扩大设计视野、培养合作能力、加强技术支撑等教学目标。通过调研、实习、专题讲座、评图、汇报等教学形式大力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之更系统的掌握和运用设计方法,同时,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锻炼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以及分工协调能力,从而最终达到满足培养具有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综合设计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要求。
参考文献:
[1]傅娅,谷学治,从职业需求看我国的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教育[J].中国园林,2010.
[2] 张炜,艺术院校背景下的风景园林课程教学思考[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风景园林教育大会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320-323.
1. 面向专业岗位群和能力培养,采用CBE模式和“双元制”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模块化课程,组织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CBE能力本位模块课程,把不同专业从事的不同岗位群进行职业分解。根据从事工作的岗位职责直接确定各项职业的综合能力和对应于各项能力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直接到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强调专业基础宽泛性,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注重与技能紧密相关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职业群及课程设计,推动职业群所需的基础性与共通性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整合,使学生在掌握公共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某一个或几个特定职业岗位,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较短时间有效地学习一种职业或多种职业的能力。
2.借助“学工交替”,实现教学实习与校外实训的接轨
通过校企联合,走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本着突出本专业、本领域新的知识点、新技术和能力,来完善课程设置,编制最适合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要面向岗位群,确定各项能力指标和技术要求。在教学上打破传统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有用人才,通过实习指导书和职业技能鉴定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
3.注重实习的效果,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
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要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含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土建施工员、土建预算员、材料员、质检员等专业管理上岗证和钢筋工、砖瓦工、抹灰工等建筑技能上岗证。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在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及综合训练
1.岗位群划分及实践模块分类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强调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的宽泛性,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分析其所需能力,建立模块化课程。
⑴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模块。通过对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与质量控制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建筑构造节点处理、建筑物的抄平及放线、施工规范及技术、施工进度及网络控制以及质量事故分析和项目控制。并且通过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答辩、专业上岗资格证考试、学校与企业联合鉴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对人才需要标准相衔接。这样培养的学生不至于眼高手低,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而精的效果。
⑵建筑工程预决算模块。本模块包括的课程主要有:工程经济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定额应用等。重点围绕工程计量规则和定额应用、工程项目招投标书的编写及项目评析和投资控制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造价实践技能。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建筑企业或者模拟建筑工程进行招投标和工程预决算工作,聘请企业专家学者进行指导评议,这样在培养目标上更加具体化、实用化。
⑶建筑设计模块。学校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建筑设计模块教学,因为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设计应该作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选修模块。主要开设课程应包括建筑制图与AUTO ACD、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美学、初步设计、建筑设计等,教师可以提供限制条件引导学生进行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结构设计。
⑷专业基本技能和素质能力模块。任何一种专业其基本能力和素质能力都是首要的,没有良好的基本素质,其业务水平再高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员工。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应结合本专业的实际特点灵活安排课程,千万不要一统到底,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实践实习体系分为四大块,即认识实习、教学实习、校外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彻底改变原有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
认识实习,包括建筑施工图识图、参观施工现场等,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标准,建筑施工图的运用以及建筑施工的过程和质量控制,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有助于学好专业课,同时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点有所了解。
教学实习,按照实践大纲和实习指导书的要求,通过图纸抄绘、建筑构造节点设计、建筑测量现场实习、施工技术现场操作以及工程预决算模拟实习,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全面的训练。在考核上尽可能与企业接轨,聘请企业专业学者,尤其是高级技师参与到考核中来,条件允许可以成立企业参与的考评委员会,以企业用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或者选用国家技能试题库的形式加以考核。
校外实习,是与已签订实习协议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专业技能。要注意实习单位要有相对稳定的指导老师,学校要进行实习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掌握情况。带队教师要善于总结,找出与企业标准的差距,以便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可行。
毕业实习,是学生综合提高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按照其发展方向安排毕业实习的岗位,要学生带着任务出去,带着成果返校。并且要有专人负责、指导,为学生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三、总结
【关键词】生活体验;材料;建筑
该课程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建筑景观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于大二第一学期开设,是该专业学生初次接触设计课程。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大一所学的专业制图基础,重点理解方案策划与设计的整体流程,并能够把建筑概念通过一定的手法表达出来,包括:手绘、电子虚拟模型、实体比例模型。
课程设置了私密个性化空间、半开放性过渡空间、开放性公共空间三种空间类型,以生活体验来展开空间设计,在每个空间类型下设置多个小题目,让学生们能够有所选择。多样的选择必然导致多样的的结果,两年五个教学班,从教学结果来看,有助于低年级同学对整体设计过程的理解,但每个小题目的的评判标准不一。经过教研组的讨论,确定以“生活体验”为核心,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价值取向。
一、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主要是有五个方面:1、强调课题的灵活性,适应时代变化需求,用不同主题,概括不同建筑空间类型,并用不同的设计策略优化实际建筑空间。体现了建筑设计过程的灵活性、计划性、整体性、前瞻性、艺术性等;2、强调学生的合作和洞察力,对作业分组的要求严格。模拟实际方案设计操作流程,理性地整理思路。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和负责的态度;3、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衔接性,把大一所学的《制图》、《透视学》等专业基础课,运用到课程中来。同时也为后续的方案设计课程以及毕业设计做准备;如:《建筑综合设计》。学生能整体把握设计的五个完整过程:“策划-方案设计-方案表达-模型制作-方案修改与整理”;4、强调课程的适用性。该课程可面向所有与空间设计有关方向的学生。如:室内设计方向可选用住宅方向;建筑景观方向可选用公共环境方向;其他有美术素养的同学,均可配合空间设计方向的同学,共同完成课程作业;5、强调课程学术交叉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策划过程涉及到现场测量、管理学等方面;设计过程涉及到心理学等方面;方案文本的设计设计到平面设计与传媒设计等方面。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2、强调三维空间的自由组织,适应社会发展 进展中
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组织方式 目的
选题:选用学生熟悉的建筑景观空间场景,包括学校生活、学习、家庭住宅等。 从学生实际经验出发,通过优缺点分析,整理空间设计的要点。
教学方式:通过不同的主题,针对不同的空间如:私密空间、个性化空间、过渡性空间、公共空间等,借用不同设计策略,指导学生完成整体设计。1-2人完成调查、设计、制作、汇报等过程。 提高学生的三维空间感;提高设计的整体逻辑思维;提高组织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制图基本功能力;提高快速概念表达能力;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现场表达能力等。
拓展方式:组织学生整理展览文件,现场布置展览并回收;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调整方案设计文本。 用展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同时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
四、教学条件
国内,以广美为例,强调概念的表达以及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国外则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为例,强调概念的推敲过程。本课程在本校开设时间较短,在教学过程也参考其他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思想。基础教材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主,现阶段采用的教材是:《建筑模型制作》.(英)尼克・邓恩著,费腾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此外,借鉴欧洲顶尖建筑学院基础实践课程的教程,拓展学生思维。具体参考教程有:
1、《欧洲顶尖建筑学院基础实践教程.上下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建筑学院权威精品教程》.(德)马克・安吉利尔(Mack Angelil).(德)德尔克・黑贝尔(Dirk Hebel)编著.2011年.
2、台湾淡江大学参数化课程参考
3、《建筑空间教学实验.1:触摸边际》.沈康.杨一丁.王铬编著.2011.
五、作业解析
选用住宅设计和半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两个题目进行探讨,其中“九宫格住宅建筑设计”方案前期分析较好,但深入设计效果一般。而“停”与“亭”景观建筑优化设计”因选址位于学院范围内,学生的兴趣及发现问题能力较强,且能提出新颖的理念进行空间设计。
5.1 “九宫格住宅建筑设计”学生案例分析
以九宫格住宅建筑设计为例,学生以自己家庭为例,用9个3-5米的正方形格子组合(如图),寻找平面布局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功能关系,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方案设计并制作模型。每个方格代表一个空间,经过组合后,挑选3个以上的组合方式,进行平面布置
该同学的方案是为一对中年夫妻还有他们的18岁大的儿子设计的,夫妻俩都是艺术类专业的教师,生活品味有比较浓的艺术氛围。通过组合三种方格形式,绘制功能气泡图,寻找最合适的平面布局进行空间深化设计。该同学能够清晰的理解住宅空间的功能组织关系,并且能够进行相应的设计,但布局尝试上略显保守。
5.2 “停”与“亭”景观建筑优化设计学生案例分析
在校园内寻找一个“可停留空间”进行“亭”的整体设计通过优缺点分析,提炼设计关键问题,并绘制优化设计方案。该同学的思路来源于深海的贝壳,选址为学院湖边的休息凉亭广场,该生认识到建筑和环境应该是整体统一的,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两者很好的相互衬托,建筑才是完整的。(如下图)该题的教学进展较为顺利,选址时是校园中风景最好的地方,也是学生最乐意停留的地方。
6、结论
通过教学实践,私密个性化空间、半开放性过渡空间两种空间类型的教学相对适合低年级,而开放性公共空间的教学几乎无进展。原因有三个方面:该课程既然是基础类课程,因此尺度较小,学生相对容易把握;从生活体验上来说,学生更倾向于自己熟悉的环境来进行改造设计,这对教学开展以及作业评分都有很大的帮助。从设计过程上来说,学生扮演了使用者、设计者、评价者三种身份。而开放性广场空间更多是学生穿过的空间,尽管空间现状问题较多,但要提出合理解决方案难度太大,因将此空间类型另作专题设置课程。
参考文献
[1]“建构”的一次尝试――从材料出发进行的“伞”、“门”、“亭”设计,华中建筑,2007(4):134-136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建筑工程一线施工员岗位(群)为就业目标,因此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体系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尤为重要。本文根据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研究本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 高职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以服务建筑行业为主,以建筑工程一线施工员岗位(群)为就业目标,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职业能力,能够胜任建设行业施工员岗位,或造价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达到上述目标,必需制定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体系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加强实践性教学,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研究本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如下。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实践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技术能力,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1]。所以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要求学生和教师能从思想上予以重视,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实践性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由专业基础课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课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等环节组成。本实训体系是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来确定的。
(一)专业基础课基本技能训练:
1、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目的
通过课程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2、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应用、建筑材料实验、电工电子实验、建筑CAD制图、测量实验、建筑制图大作业等。
1)建筑材料实验: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掌握试验方法。其内容有水泥样品的鉴赏和水泥试验(包括水泥细度的测定、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水泥浆凝结时间的测定、安定性试验及水泥胶凝强度的检验)、混凝土骨料试验、普通混凝土试验(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测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试验)、砌墙砖试验(抗折、抗压强度试验)、钢筋样品辨别和钢筋试验(拉伸及冷弯试验)。
2)建筑CAD制图:掌握Auto CAD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基本绘图操作环境,掌握Auto CAD软件系统的绘图命令、编辑命令、尺寸标注、文字标注、图层使用、图块使用及三维命令的一般操作,掌握建筑工程图的基本绘制方法,培养建筑工程图的计算机绘制能力。其内容包括:建筑CAD设计概论、Auto CAD绘图命令、Auto CAD编辑命令、Auto CAD标注命令、图层与图块、三维图形的绘制及实际应用部分。
3)建筑制图大作业:了解、掌握画法几何的基本理论;熟练阅读建筑施工图,掌握较扎实的绘图技能。
2、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组织
由任课教师编制计划书,记录在每学期教学进度表中,其实训方式可采用现场参观与观摩、实际操作等方式来进行。
3、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考核
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和效果可通过现场实际操作情况、提交的实验报告(实验数据)或设计电子图纸等综合打分,并按一定比例(20%)记入该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
(二)专业课专业技能训练:主要有工程测量实训、施工组织设计、概预算大作业、建筑素描、房屋建筑学设计、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实训。具体安排如下:
1、工程测量实训:(时间2周)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两周测量实习,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基本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其具体任务是:
1)通过测量实习,使学生对测绘和测设的任务、内容、方法和要求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艰苦奋斗、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爱护公物的优秀品德和作风。
具体实习内容和计划如下:
实习动员、领仪器、仪器检校1天;水平角测量1天;水平距测量1天;水准测量1天;水准测量和导线测量计算1天;地形图测绘1天;地形图测绘1天;建筑物的放样1天;圆曲线测设1天;写实习报告、上交资料1天。
2、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1周,施工设计1周)
1)施工组织设计的目的
施工组织总设计的内容及编制依据;施工布置及施工方案;施工任务的组织分工及程序安排;重点工程的施工方案、主要工种的施工方法、临时设施的规划;施工总进度计划编制原则、要求、内容及步骤;各项资源需要量计划;施工总平面图编制原则、内容、编制依据及编制方法;建设项目风险预测和安全目标。
2)施工组织设计的课时安排
模块1施工准备 1)编制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针对北京某实际工程项目,编制施工准备工作计划;2)图纸会审实训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分组模拟进行图纸会审仿真实训
模块2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3)编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编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4 )编制分部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编制分部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5)施工平面图设计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平面布置图
模块3 施工组织总设计 6)编制网络计划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编制分部工程网络计划7)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3、建筑工程预算大作业:(时间1.5周)
1)建筑工程概预算大作业的目的
建筑工程概预算大作业是学生在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后所进行的专业实训,通过该实训,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2)建筑工程概预算大作业的主要内容有:
根据详细图纸,进行工程量的计算;利用定额计算各项费用如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台班使用费、间接费、规费、利润、税金等;进行工、料、机分析、编制工、料、机用量汇总表;编制工程造价汇总表并计算综合单价造价。
4、建筑素描:(时间2周)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绘画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素描课内容要求:构图完整,造型准确和素描关系表现合理,质感强烈,空间感强,并能应用它辅助学习水彩、速写、表现技法和专业设计课程。
5、房屋建筑学设计(时间1周)
房屋建筑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⑴平面设计
①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和家具布置及人的活动空间要求确定使用房间的平面尺寸
②根据使用人数确定辅助房间平面尺寸
③根据消防要求确定垂直交通的数量及位置
内容包括:使用房间平面布置图、卫生间布置图、底层建筑平面图、标准层建筑平面图、顶层建筑平面图、屋顶排水平面图
④据建筑性质进行功能分析进面进行平面组合
⑵剖面设计
根据建筑功能及使用性质确定建筑物各部分的净高,进而确定建筑层高和空间组合。根据图纸的表达情况绘制1~2个剖面图
⑶立面设计
根据建筑物的性质,运用建筑美学的原理及处理手法确定建筑立面造型,根据建筑所处位置及城市规划部门的要求绘制主立面、侧立面、背立面图。
⑷总平面设计
根据城市设计和场地设计的知识,进行总平面布置,绘制施工总平面图
①确定场地的主次入口的位置
②场地道路布置及绿化布置
③确定建筑物的位置及消防间距、日照间距等其它安全距离的确定
④人流、车流的组织
⑤建筑构造详图
根据建筑方案的特点、准确表达设计构思,将相关构造绘制建筑详图
6、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实训(钢结构48学时,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48学时)
钢结构实训的主要内容有:
(l)屋盖支撑布置一一说明布置原则和根据。
(2)设计一个普通钢屋架:节点荷载计算,杆件内力计算,杆件内力组合,杆件截面选择,设计四个典型节点,全部计算书。
(3)按给定比例绘制一张2号图,内容包括支撑单线图;屋架单线图,图中要求注明杆件计算内力和选定的截面;画四个典型节点大样图:支座节点、上弦一般节点、下弦拼接节点、屋脊节点。
(4)要求辅导教师讲解桁架内力图解法。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实训的教学要求有:
1)掌握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选型与布置,结构设计方法,构造要求及施工图的绘制;
2)掌握砌体结构各种基本构件的受力特征与截面设计方法,及砖混结构房屋的设计方法和构造要求。
专业技能训练的组织与管理
专业技能训练由系部统一组织,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各实训过程均配备专业指导教师1-2名,进行日常管理和专业指导。
专业技能训练的考核
考核内容分日常考核和训练成绩考核两部分,以全面衡量学生的专业训练能力。
(1)日常考核
实训期间,学生必须遵照学校正常作息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实训;
学生必须按实训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阶段实训任务;
考察其动手协作能力和团结能力。
(2)训练成绩考核
训练成绩的考核工作由系部,安排指导教师负责进行。根据学生的实训成果,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四等,单独计入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综合技能实训
1、毕业综合实训(时间18周)
1)毕业综合实训的目的
毕业综合实训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综合实训,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踏实、认真、严谨的科学作风以及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的全局观点和经济观点。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建设项目设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2)毕业综合实训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测量实习,时间5周;第二阶段为结构设计与结构计算,时间为6周;最后一阶段为制图,时间为6周;最后一周让学生总结并准备工作面试。
具体要求有:熟悉制图规范和相应的建筑规范;了解和掌握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的设计;正确进行多(高)层房屋的结构选型、结构布置;正确进行结构计算及结构施工图的设计;掌握用工程图纸全面而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的技能。
3)毕业综合实训的组织与管理
毕业设计由系部各专业组织和管理,并指派专业指导教师进行辅导。(专业指导教师可提出具体意见及建议)
4)毕业综合实训的考核
分日常考核和成果考核,其中日常考核是指毕业综合实训期间要求学生遵照学校正常作息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毕业综合实训;必须严格遵照时间安排,分阶段保质保量地完成设计。成果考核是指应按毕业综合实训中的规定完成工作量,所绘制的工程图纸应符合制图标准及相应的规范要求;应有完整的设计说明及完整的计算书;考核由专业指导教师根据综合实训期间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成果情况综合评定,成绩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
2、毕业(顶岗)实习(实验阶段)
1、毕业(顶岗)实习
1)、毕业(顶岗)实习的内容与要求
要求学生实习过程中,能阅读施工图和内业资料;了解和掌握施工的全过程;了解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过程和内容;了解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了解施工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了解安全生产质量管理措施并参与各工种的施工,完成实习报告。
2)毕业(顶岗)实习的组织
实习单位的落实由系统一安排和学生自己解决相结合;由实习单位安排具有一定资质的人员担任现场指导,并由系指派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具体检查、指导和协调工作。
毕业(顶岗)实习时间在第六学期进行。前几周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最后一周进行实习过程的总结,撰写实习报告。
3)、毕业(顶岗)实习的考核
实习考核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实习报告、实习过程的表现
要求学生每日记载实习情况,包括实习内容、实习体会等,实习结束后应按实纲的要求做实结。根据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及实际业绩,由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作出鉴定,并由主管部门签章。学校的专业指导教师组成实习考核小组,根据上述资料给出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四等,单独记入学习成绩。
三、课时分配:
公共课理论学时424, 实践学时160,占总学时比例21.69%;基础课理论学时176,实践学时176,占总学时比例6.54%;专业基础课理论学时306, 实践学时102, 占总学时比例15.16%;专业课实践学时126,占总学时比例20.95%;专业实训实践学时360,占总学时比例13.37%;实习实践学时600,占总学时比例22.29%。合计理论学时占总学时比例49.93%,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比例50.07%
参考文献
[1]郑彦.关于高职实践教学研究的内容分析[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