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中医养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养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养生论文

第1篇: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声乐 艺术 文化 修养 重要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

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情感、人生体验的外化,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常有强烈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可能设想一个艺术感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所以,我们要想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那么,我们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而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被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

总之,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的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吸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是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比如周小燕先生不但有丰富广博的音乐修养,而且受过哲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热爱和平生活,一直没有停止用音乐来追求真善美,追求艺术的真谛,培养出了很多世界歌唱艺术的拔尖人才。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因感冒演唱有些纰漏(失声),但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以及他富有神韵的面部表情实现了高度和谐。难怪有人感叹:“多明戈用心在演唱”依然令人陶醉、令人震撼。

文学使我们丰富,历史使我们厚重,哲学使我们睿智,思想使我们深刻,艺术使我们触类旁通而富有灵感与激情。我们对这些文化积累越广博越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越高,声乐的艺术世界就越宽阔,越新鲜多彩。从以上来看,文化修养的确是把人引入声乐艺术精神实质、把声乐艺术推向高峰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修养,并视之为声乐艺术灵魂的所在。

参考文献:

[1]余笃刚著.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赵淑云著.歌唱艺术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2篇: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问题意识 培养 学习方式 提问动机 实际联系生活

人才资源是21世纪最具战略意识的首要资源。当代社会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想要推动社会科技的发展,就要敢于探索,具有创新精神。基于此,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地理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会意识到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产生一种焦虑、怀疑、疑惑进而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有学者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已经明确指出: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有了提问的意识,就会根据已经具备的知识,通过积极的观察、思维、亲身实践来解决未知问题。对一些伪科学的知识大胆提出质疑,并勇敢地进行寻根究底。他们也不会轻信教师的权威,唯书本是从。这样他们就能摆脱对教师、对书本的过分依赖,改变思维懒惰,从而突破思维定式的局限,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二)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有位教育家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材料的提供者。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自学和探讨的机会。”可见,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学生有了良好的问题意识,就会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探索过程中,问题意识驱使他们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每一次探究活动的成功,会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量,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学习成绩优秀、知识面比较广的学生往往是那些经常问问题的学生;而学习不好、知识面比较窄的学生则很少问问题。这是因为优秀学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会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而一旦产生问题,在心理上就会产生对某一个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他们的思维就会为解决这一具体问题而启动,搜索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进而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和信息量得以扩充。

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中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就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由此可见,从某个角度来说提出问题是成功的一半。结合新课改提出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中积极地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提问动机,使学生想问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全书的序论中举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出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个作品中他看出他活动的结果。”这里的“他看出他活动的结果”就是一种“成就感”。也就是说,成就感就是当人在学习上或工作中取得成功、愿望达成时所产生的满足感。如果由于成功而受到鼓励和表扬,就更加强了这种感受,并会产生继续追求满足的需要,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或工作的兴趣和动机,促使学生再次去获得成功。正因为如此,我在多年的教学中一直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成就感,利用这种心理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以为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最在意的就是亲身的感受。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提出实际的问题,这对教与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每个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目前教育的一个方向。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核心目标来完成,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该努力做好的工作。

第3篇: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一、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意志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教育形式下,对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尚显不足,对于这些知识储备尚浅的中学生来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意志力是最可行的途径之一。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缺乏对学生意志力培养的评价机制。

面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不难发现应试教育的弊端,然而尽管如此,在“中考”,甚至是“高考”的巨大压力下,评价学生的好坏,完全是依赖分数的高低。而学校的优劣也完全依赖升学率的高低来评判,这就造成了学校和教师只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的培养,其中意志力的培养就是在现代中学生教育中被忽视的问题之一。

2.教师对提高学习成绩认识的不足。

在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看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在于学生花费多少时间在语文的温习和学习上,他们认为,只要拉长了学生的背诵、默写时间,就能够提高成绩。虽然我们不否认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但是如果对问题更深入的研究,就能发现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长时间的语文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量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自觉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并利用剩余的时间发现己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对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求最大程度的提高;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完全是被动的学习,如果再加大学习的时间反而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学习的时间长短并不是决定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但相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具有坚韧的、持久的意志品质就是关键所在。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力与提高语文成绩还是有密切关系的。

3.教师自身的意志品质对学生的影响。

在很多电视采访节目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名人在提及影响或改变自己人生的关键人物时,都会非常感慨的想到自己的中学语文老师。因为,对于中学生来说,正是意志、情感形成的过渡时期,他们常常将自己的语文老师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或者是生活中的偶像,因此,中学教师自身的意志品质将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现在的中学教师,很多都缺乏对这份职业的热情,也缺乏教学的积极性,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这些不良现象也常常会把自己的职业形象,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力的必要性

人的意志力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的。意志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1.意志力能够克服中学生的思维懒惰。

在语文教学中,每当教师要求学生用新的理论和知识结构来解决新的问题,学生们往往觉得无从着手,因为他们习惯了过去学习中形成的思维定式,不愿意思考,只是等待老师的答案。而语文教学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就能够很好地克服学生懒惰的行为,依靠自身的意志力就能够坚持不懈的去探索问题的本质,以求更多的发现。

2.意志力能够增强中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抱有好奇心,对于一些明星的事迹,流行歌曲的记忆都不在话下,但是如果让他们无意识地记忆语文知识就难得很多。因此,无意识记忆就有着这样的局限性,因为在中学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知识都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当然也难以让学生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记忆。所以说,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有意识的记忆才是关键,要做到有意识的记忆,就必须有意志力的参与,只要有意志力的强制,才能让中学生避免很多不良因素的干扰,也能增强识记效果。

3.意志力能够维持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一般来说,中学生在学习时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导致学生听讲时会漏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长时间的积累下来,在考试中漏洞百出也是在所难免的。据统计看来,中学生在初一的时候是注意力最不稳定的时期,尤其是男生,他们好动、好奇的天性,更容易被其它因素干扰。因此,在这个时期,教师应该通过意志力的培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强制学生不要被学习之外的事物干扰或分心。这样不仅能够使听课效果更佳,也势必会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三、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意志力培养的方法。

1.设定培养学习语文意志力的目标。

对于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是自主性,一般来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无论对错,也都要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要有独到的见解,不能一味的盲从他人的想法。只有自觉,才能真正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语文,提高成绩,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

2.明确培养学习语文意志力的原则。

人的意志力不是天生就存在的,因此,学生学习语文的意志力要不是天生就有的,这是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当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为人的意志力的培养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软弱到坚韧的,所以,在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上,一定要耐心,从一些简单的事情人手,不能急于求成,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意志的形成是缓慢的,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3.实施培养学习语文意志力的策略。

第4篇: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终身体育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都要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与指导。终身体育是依据人体发展变化的规律,身体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对人提出的要求。人体活动规律要求身体锻炼必须持之以恒才能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终身体育的含义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结束,一生中学习和参加身体锻炼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真正成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以体育的系统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考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1]

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

2.1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到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到大脑,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水平就高,情绪就会高涨。反之,肌肉愈放松,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少,大脑的兴奋性就降低,情绪就不会高涨,所以采用合适的体育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2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健康是体育的目标,体育是促进健康的最佳途径,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工作效率取决于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及相互协调,人体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运动对身体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这种适应能力。终身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强身、健心、益智、逸情与延年益寿。国民的健康是民族素质最基本、最具体的表现。终身健康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生命的每一段旅程中,我们每一个人对健康都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2]

2.3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体质,而每周有限的体育课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以及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日积月累,才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完善人体的形态结构,达到强身键体的目的。在高校教学中只有培养好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才能达到体育教学最终的目的。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学生在学校阶段进行锻炼,而且是步入社会后,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都能自觉独立地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3]

3.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

3.2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

学校体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这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我体育意识,就是从自身需要出发,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认识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特征、运动技术和与他人的联系。总之,自我体育意识就是对于自己身心状态的认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就是一种有明确目的,存在种种困难和障碍,需要意志参与的行动,因此教师应提高学生的认识,以指导其意识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支持他们的积极认识,这样可使意识对学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意识培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学生要自觉地去克服困难。意识培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强烈的自我命令、自我动员的过程。所以,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培养自我能力的前提。

3.2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体育课程与专业课无关,所以不重视体育,忽略了体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甚至出现厌学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用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改变学生对体育的错误认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行动和未来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3.3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的德、智、体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环节。[6]要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必须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多样化的体育运动,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习惯。

营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体育教学环境,突破传统思维创造新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才会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学会发现式的试探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认识问题情境或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内容进行考虑,从而产生不同的方法,利用方法的多样性,更好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4.结论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校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也就是说不仅要把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有利时机,锻炼学生的身体,更应充分利用在校的宝贵时间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学生毕业就业后,离开了教师,能否继续经常进行有益的体育活动,虽然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影响,但其中自身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与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5.建议

体育课堂教学应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会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为主;课外体育活动应以学生的身体锻炼为主。两者既有侧重,又有机结合。在终身体育及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体育教师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应成为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教育者和指导者,要努力做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和顺畅沟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终身体育的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保证终身体育在学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吴兆祥.现代学校体育科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56-60.

[2]成明祥.保健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44-46.

[3]刘采豫,刘光荣.关于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16-18.

第5篇: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 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这早为历代教育家所重视。古学派创始人之一张载认为:“义理有疑,则除去旧见,以来新意。”只有怀疑,才能弊除陈旧,创造新意。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精妙,他说:“为学患无疑,疑者则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意识。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又用十分生动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所以,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教学中,除了鼓励学生有“疑前人所未疑,发古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的勇气,还要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只有他们会质疑,能发现问题,才能启动创造性思维,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1.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学活动应顺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展露灵性,发展个性。为此,笔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如,在学习“免疫”一节时,文字虽简单易懂,但枯燥无味,笔者讲述“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先引导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再由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摘除的公鸡会生蛋吗?摘除了卵巢的母鸡注射酮会产生吗?有的学生提出:催乳素的合成只在哺乳期吗?鸡往后刨、猪往前拱属于模仿还是本能呢?有的学生提出:大脖子病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造成的吗?还有的学生提出:泰国的人妖是小时候注射雌性激素造成的吗?为什么他们的寿命都很短呢?等等。这一个个令人惊喜的问题的提出,不正是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喷发吗?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结论无疑又给学生创设了创造思维的机会。如摘除了的公鸡是否会生蛋的问题,有的学生说能生蛋,有的学生说移植了卵巢就能生蛋了,有的学生说注射雌性激素就能生蛋,有的学生说从书上看到鸡蛋皮不是在卵巢内形成的……最后让一个学生来总结,问题就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学生也完成了一次创新活动。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到创造性思维提供科学的方法

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只有通过思维,学生才能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而问题的提出,则是思维的开始。教学中要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创新思维。

问题的设置要遵循以下几点:

(1)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目的。如,在“呼吸作用”一节的学习中,提出:“怎样理解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学生通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得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进行,在线粒体内将释放出大量能量的结论,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又如,在“无氧呼吸”一节的学习中,提出“为何无氧呼吸的产物有的是酒精,有的是乳酸”的问题,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们经过几分钟的积极探索得出结论:在生化反应过程中,起催化的酶不同,产物就不同。

(2)应有主次、轻重之分,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及知识的前后衔接。如,在“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一节的学习中,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然后提出“血液中的葡萄糖可以发生哪些变化”,“每1摩尔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是多少”,“肝脏、骨骼肌合成的糖元有何不同”,“肝脏在糖代谢中起何作用”,“血糖有哪几个来源,吸收的氨基酸有哪几种变化”,“什么是氨基转换作用,它有何意义”,“什么是脱氨基作用,其过程中物质有哪些变化”,“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有何作用”,“细胞内的氨基酸有哪几个来源”,“为什么用富含糖类的饲料喂养猪等家畜也能使它长肥上膘”等问题,这些问题紧扣教学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不仅抓住了知识的重点,突破了难点,注意了知识的衔接,还增加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注意疏密有间,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如,在学习“消化和吸收”一节时,首先提出:“今天中午你们都摄食了哪些食物?”接着提出:“这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哪些能自接利用,哪些不能,为什么?怎样才能利用这些物质……”学生思考后回答正确,给予鼓励。这样就使知识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逐步向创造性思维迈进。

(4)要简洁明了,有针对性、目的性,不要含糊不清,不要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如,在学习“有丝分裂”一节时,先提出问题:“有丝分裂中各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细胞周期的含义?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和DNA如何变化?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有何不同?总结出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然后给学生展示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课件。学生在观察课件的时候,针对性、目的性很强,集中思维寻找答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5)体现生活中的生物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最易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分析的兴趣,要把握好时机,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辩论,鼓励他们发表各自见解,做出自己的评价。如,在学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一节时,提出:“一位蛮不讲理的丈夫要他的妻子包生儿子,事实上办得到吗?生男生女是由母亲决定的吗?”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节时,提出“一般的植物枝叶茂盛,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呢?自然界中,你观察到猛兽、猛禽是如何捕获食物的?”在学习“动物激素调节”一节时,开始便提出:“1904年,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于一所被丛林包围的黑屋里,他把一头雌天蛾扣在纱笼里,尽管风狂雨骤,当天晚上还是有40多头雄蛾穿过风雨赶来。第二天,法布尔在雌蛾周围撒满樟脑丸和汽油,但一点也不影响雄蛾寻找雌蛾,这神奇的招引魅力来自于什么?”这类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易使他们展开辩论,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6)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引导他们分析事物的内部联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宽思维,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辟新的天地。如,在学习“植物的矿质营养”一节时,提出:“硝酸氨溶液水解后是酸性的,为什么常施用这种氮肥后土壤溶液pH不会发生很明显的变化?硫酸氨溶液水解后是酸性的,为什么常施用这种氮肥后土壤会呈酸性?当外界溶液中某种矿质元素离子的浓度足够大时,为什么矿质元素离子吸收速率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升高了?增加农业生产实践上中耕松土、除草、保墒外,通气起什么作用?”学生通过探索性的思考后,理解了根对矿质元素吸收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过程,且和根的呼吸作用关系密切,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从而推动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亲团.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6,(21).

[2]王瑜.生物教学中的问题教学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第6篇: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问题意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82-02

创新教育是21 世纪以来教育的一个重要成果。一个学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提出问题,才会有所创新。那么,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就是当代教育者应该注意的问题了。当然,高中在数学方面也不例外。此文,我们就来浅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培养数学问题意识

培养数学问题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命题、技能形成和问题解决时,会潜意识的发现一些难以解、疑惑以及对某些理论问题产生一定的怀疑和疑虑,一些优秀的学生甚至想去探究的心理状态。正是因为如此,数学才会驱使着大家积极地思考,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既然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问题,那么教师就应该改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设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更多的问题。例如,有些问题意识来源于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被遗弃,其问题意识有可能就被错过,最后忽略这一种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也被制约。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引发起学生尝试和怀疑的心理,数学教师就需要积极调动学生求知的需要。

2.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者都喜欢在课堂上问一大堆问题的学生。由此可见,问题意识在教学当中是多么的重要。确实,只有学生在思维上有了问题的意识,学生和老师才有永流不息的动力。正如大家所熟知的,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以杜威、布鲁纳、赞可夫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这些科学家一个个都认定而且坚信只有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目前刻不容缓的事情。

那么,其重要性体现在哪儿呢?首先,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这里我们说说爱因斯坦的故事,始于问题是他的相对论,有一段时间在围绕空间和时间的问题上他感到非常困惑,总是想不透弄不明白,后来他下定决心非要弄清不可,这样,伟大的相对论最终在努力的探究中诞生了,也从此得此结论,问题是数学创新的起点,是数学的心脏。

其次,学生的数学的素养提高了。什么是数学素养,就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从认知活动和自身的实践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能力、技能,还有品质的素养。有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毕业后还在研究数学教育的微乎其微,这样说来,就是浪费了学生的大部分宝贵的时光。其实不然,如果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曾经有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哪些素养?"回答是"数学。"由此看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深刻,是因为对数学问题的意识很强。

3.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渠道

3.1 让老师成为问题意识的引导者。 目前一些老师忽略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不会发现问题或者会发现问题但不能解决。学生只是一味地学习而不去思考,不但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也不会解决,造成不健全的人格。对此,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寻求更好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全面地发展。

3.2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转变对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适当地给予肯定,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勇于和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针对于高中数学的复杂性,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自己寻找解题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3.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高中数学以其复杂性和抽象性成为学生的头疼科目,学生往往"谈数色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改变教学方法,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先讲相关的故事和事例,使学生对于接下来将要学习的新课程产生兴趣,学生主动学习,注意力集中,教学起来自然事半功倍,这样老师和学生都轻松了不少,所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3.4 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爱问、敢问、会问。对于学生发现的新问题,我们要给予鼓励,即使是没有价值的小问题,我们也不要给予批判和否定,这样学生就不会害怕自己发现的问题不是好问题,而不敢向老师提出了。如果学生发现的问题都是没有价值或者重复、类同的问题,不仅会浪费我们的教学时间,而且会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造成隐患,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出与新课程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新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处"发现新问题,恰当地向学生提出,如:"新知识和以前学过的哪些老知识有联系?""这个新的公式是如何推理出来的?""我们还有没有更简便的解题方法解答这个问题?"等等。学生逐步掌握新课程问题的侧重点在哪里,自然会发现有价值的新问题,而且自己主动参与让自己乐在其中,学会提出问题,并且得到老师的表扬,还提高学习效率,自然就会爱问、敢问、会问。

第7篇: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质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75-01

质疑就是提出疑难问题来讨论,提出疑问以求解答,牛顿因为质疑,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善于质疑,诞生蒸汽机;哥白尼敢于质疑,成就了“日心说”。可见,质疑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和深远,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又是多么重要,而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习惯于抓住课文的重难点,通过设疑的方式来达成教学的目的。这种教学形式既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大力鼓励诱导学生质疑,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引导学生质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一踏进初中生活,对初中生活一定充满憧憬,正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构建新的学习体系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告诉学生质疑的重要性和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2012年9月,我给七年级学生上的第一堂语文课就是——《谈初中语文的学习》,我把这堂课设计成“记者招待会”,教师是“新闻发言人”,学生是“记者”,记者不光要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要做好记录,最后要整理出文稿,学生在这节课里提出的问题和我之前预设的相差不大,但却避免了之前由我将一个一个问题抛出,学生被动的局面,最后每个学生都整理出自己的文稿——《怎样学好初中语文》,我也将我的备课资料进行张贴。这样一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质疑精神就凸显出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发现并提出问题,促进一种新的求知欲的形成。我把引导学生质疑分为三个阶段:(一)看别人怎样提问,学生看教材后和资料书的问题设计,初步感知别人的质疑的妙处;(二)学别人进行提问,就是提出和别人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感受提问的快乐;(三)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就是提出有创意、有价值、较独到的问题。有了这些指导,学生是在课堂中的提问便逐步趋向深入,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日渐增强。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师无疑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提出的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这是由于学生对教材不同的理解所决定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会怎样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的课堂气氛,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得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1、课前预习,布置提问。以往课前安排学生预习新课,不外乎要求学生自己扫清字词障碍,读几遍课文。而现在我就要求学生将预习的重点放在提问上,并让学生将自己的疑问写在规范的小纸条上(背面还可以写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及分析,乃至自己的答案),无论问题质量的高低,只要字迹端正,态度认真,一律给以肯定。有的学生主动性不强,马马虎虎提一个问题应付一下。因此,我便规定了问题的数量,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能提出三个以上问题,这样学生就不得不开动脑筋质疑。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有疑……”预习中布置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独立深入地钻研教材,长此以往学生好问的良好预习习惯就会养成,进而提高质疑能力。

2、注重讲评,提高质量。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教师不加以重视,变成走过场,那只能使学生越来越无心这项工作,学生质疑的热情及能力就会减弱,良好的学习品质难以形成。为使这项工作不流于形式,就必须花时间,花精力。通过对学生问题的讲评,引导他们深入学习课文,逐步提高所提问题的质量。对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我都仔细阅读,进行分类编号,然后在问题讨论环节让学生展示提出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谈分析,说见解。还将有创意、有价值的问题在班级提问栏进行展示。每过一段时间,还与学生进行谈话,表扬他的那个问题提得好,有创意,这样,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大增,质疑热情高涨,不大会提问的学生也通过讲评慢慢学会了怎样问。其实,在批阅和讲评的同时,教师本身也获益匪浅。通过批阅方能了解学生的疑惑,才能逐步提高教师对问题质量高低的判断能力。教学相长,在引导学生质疑解惑的同时,我感到自己也在不断摸索和提高,我对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生的问题给我许多新的思路及设想。同时学生的问题还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引导学生逐步感悟怎样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读思质疑、培养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首先,在学生学习新的课文时,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设置一些问题的悬念,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初读课文阶段,着重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我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纷纷提出疑问:这样看云识天气?云的形态与天气有何关系?云的光彩与天气有何关系?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问题的提出在学生们的脑子里留下了悬念,激发了他们的学习,都希望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引起了学生探索课文的积极性。其次,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我不断设置悬念,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纵深,积极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在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之后,让学生自己读,在一遍又一遍“读”的过程,自发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于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多赞扬、肯定和勉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起提问的兴趣。

总之,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种新的认识或创造发明,都跟疑紧密相关,不善于质疑求异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就不会有创新精神。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求异,要敢于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解,疑权威之言,在提问中探幽索微,寻求真理,掌握知识,并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第8篇: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传统的教师会更注重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略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由于担心学生的提问会影响教学进度,为了按照规定学时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教师一般会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进行讲授教学,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问题意识的进一步发展。简单的思维记忆,强制性的理论灌输,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以下几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等基本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处于自由想象的环境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和联想,同时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自信性和自尊心。如学习《地球引力》一课时,首先通过阅读、观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地球引力存在的普遍性,然后,让学生想象没有地球引力的太空失重现象等。此外,思维的灵活性也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锻炼学生的思维意识,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力支持。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思考获取知识,自觉进行判断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教师认真地对待学生的问题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以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并且以教师领导为核心来束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个体问题意识淡薄,担心自己问的问题无知而遭到嘲笑,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影响其未来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学习活动,开展大量的科学探索活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耐心、愉悦的态度倾听学生的各种提问,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管如何,都应保持尊重,从而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勇气与信心,探索发现新问题。

三、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将该讲的教学内容讲清楚了,所有从来不会抱着提问的心态发现新问题,激发创新性思维。但是实际情况是,这并不说明教师已经把知识点讲清楚了,而是说明学生不知道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更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有意识、系统、客观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有意识地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科学教学有很多结论性的内容,如三年级下学期——《学习植物生长变化》一章,在学习植物生长变化时,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也各不相同”,教师鼓励学生搜集各种植物种子及网上信息,共同讨论比较——不同植物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是否各不相同,在了解“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氧气和光照”这一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四个因素分别进行控制性实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检验四种因素对植物萌发的影响。让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习的兴趣,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同时锻炼其动手与实践操作能力。

四、设计促进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问题情境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问题意识的培养方面,不少教师仅仅是由过去的满堂灌输变成了满堂提问,自导自演,甚至使学生产生情绪,害怕老师的提问。问题情境有一定困难,努力可以克服,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种困惑状态。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营造恰当的氛围,创设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问题情境,从而产生想问题、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调动学生探究新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设计能促进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问题情绪,就要教师放得下架子,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敢于说话,敢于说实话,能够站在同一平台讨论问题。另外,教师还要有目的性地启发、引导、鼓励、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注意说话的适时性与导入性,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要长期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不随意反驳他们,给予更多的鼓励与支持,提供多种方法和思路,宽容学生犯下的错误,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学习四年级上学期“融化中的食盐”这一节时,教学难点是“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各种物质融化时微粒的大小、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溶解还是没溶解等方面,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设想,从而解决教学的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9篇: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跨世纪新人,适应当今日趋激烈的竞争社会已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立志探索、研究的新课题。我作为一名班主任,面对新时期不容回避的任务和目前部分学生懒散、无进取心、混日子的情况,就如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激发竞争意识和竞争行为,在班集体建设中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竞争是人际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人群各自努力,在希望和达到某一目标的过程中,通过某种较量而区分出高低优劣,从而推进事物发展的活动,就是竞争。马克思曾说:“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且不说由于许多力量合为一个总力量而产生新的力量,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性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神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今天是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竞争也就更加频繁和激烈。社会要发展,要进步,就需要竞争和有竞争力的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因此培养学生竞争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

一、在班干部任用上引入竞争机制。

班干部作为老师的小助手和班集体的核心力量,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带头人,在班级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班干部的培养既有利于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还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加强。但作为班干部不可避免干许多学习之外的工作,同时对他们要求也高些,要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有的学生和家长认为吃了亏而不愿意当班干部,他们愿意在学习上比而不愿意在当班干部上争。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工作 )我在进校初就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当班干部并不是苦差事,它可以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激发自己奋发向上,会使自己不断进步。联系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还给学生讲了大量的中外事例,特别是改革开放中成功都和失败者的事例。从感性和理性上对学生进行开导,将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起来,然后适时引入竞选班,结果学生踊跃参加,全班不管成绩差的还是成绩好的都积极参与,尤其是成绩好的,原来参加活动不积极的学生变化尤为明显。竞选成功的学生工作热情高,认真、负责,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失败的学生找原因,争取先进以等下一次竞选。班干部任用上的竞争机制,使班风明显改观。

二、在常规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小组是班级的细胞,为了在班级管理各项中达到较好的成绩,必须加强班级的基层组织——小组的管理。小组长都是通过推荐产生的。我给小组长以“组阁”——在全班范围内选自己的组员的权利。于是出现一些双后进生没人选的情况,使得这些后进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认识到了竞争的残酷性。这时,我及时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若是以前这些学生许多是根本听不进教育的,现在都能虚心接受;我又去动员小组长能接收这些后进生,给他们以改过自新的机会,通过这一过程,后进生中的绝大多数都能改正以前不正确的做法。小组成立后都要制定出各自小组内的管理办法,这样,组员对小组长负责,小组长对班长负责干部,班长对班主任负责,班主任当好导演,让学生自己表演。为了激发竞争、鼓励进步,每周评选一次先进小组,一名先进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采取这些办法后,扭转了部分学生难管的局面,各小组成员群策群力互相竞争,争当先进。整个班集体也就形成了争当先进的好风气。

三、在学习上引入竞争机制。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从来就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情,“不经寒彻骨,哪得梅花香”,正因为这样,许多学生怕吃苦、怕动手、怕动脑筋,成绩就一塌糊涂,成绩差就没信心而不想学,变得更懒惰,形成恶性循环,学习成绩始终上不去,为此,我充分利用班会课,给学生介绍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分析我国在国际上的位置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认识到祖国的强盛、振兴将寄托在他们身上,要有进取心、责任心和信心,要有拼搏的勇气,找准自己的位置,订好目标去努力学习,将自己的成绩在小组中比、在班上比、在同年级中比,再把眼光放远点,在全泸州市比……,每期至少进行四次成绩评比,成绩进步大的给予较重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就在班上形成了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风气,许多学生尤其优生进步非常快,常出现几个同学成绩非常接近的情况。

通过以上实践,现在我班学习风气较浓,班风也较优良,学生各种能力得到良好培养,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竞争机制给我班带来了无限生机。当然,竞争机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广泛的,以上只是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尝试,如何把班级管理得更好,还有待于以后的进一步探索,但我坚信:只要大胆实践,不断充实自己,适应形势,就会取得可喜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