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中间业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经济和金融挑战愈趋严峻,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混业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潮流。国有商业银行若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要经营渠道的模式调整到以中间业务为重点的发展方向上来。目前,中间业务在银行业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花旗银行80%的利润来自中间业务,恒生银行为40.26%,法国兴业银行达到43.62%,由此可见,中间业务是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超过20%。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增长幅度大。为了使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保持健康、持续、稳步发展,人民银行颁发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最近又制定了《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的通知》,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分析
1.观念不新。银行管理者对中间业务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经营观念上只重视存贷款等传统业务的营销和拓展。
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三大主业之一,银行管理者往往把主要创利点放在资产负债业务上,把中间业务作为附加业务,置于次要地位。近年来虽然中间业务有所加强,但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方面的不完善,与国外银行比仍然差距巨大。造成管理者不重视中间业务发展的原因大体有:
(1)存贷收益过大,缺少发展中间业务的内在动力和压力。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在存贷款利率上各银行缺少真正的竞争,虽然人民银行近年来不断调整利率,但存贷利差并未明显缩小。2007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加息后,目前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33%,一年期贷款利率6.84%,利差达3.51%,存贷款业务仍然对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起决定性作用。而根据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初期,存款利率将会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同样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管制,也会使商业银行竞相放贷,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由此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空间进一步收窄,冲击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必须以非利息收入弥补利差缩小带来的损失。
(2)目前我国的融资体制使商业银行暂无近忧。由于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目前企业融资中的80%来自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重较小。这种情况使得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银行的贷款客户源源不断,贷款业务利润成为银行的主要盈利途径。随着我国资本货币市场的迅猛发展,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间接融资比重缩小,银行贷款业务势必受到冲击,转向中间业务经营,这是商业银行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2.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银行经营中间业务的开展受到法规条例的限制。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中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模式,虽然有利于金融监管,能保证金融业的整体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商业银行业务开拓的空间,尤其限制了中间业务在股票发行与买卖、基金管理、资产管理、保险销售、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等业务领域的发展。
3.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商业银行经营中间业务无法可依。
立法上的空白使银行开展中间业务面临较多的法律风险。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商业银行才开始逐渐开拓中间业务,而且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银行中间业务。2001年才公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相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而言,仍有不少空白,而且有关中间业务立法内容侧重监管,忽视了银行与客户关系的调整,缺乏对中间业务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规范,使得中间业务法律关系缺乏稳定性、可预期性和确定性。法律上的空白,造成了较多法律风险。相关监管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时增加了自由裁量权,使监管部门对违规行为的认定及其处罚均有一定的随意性。各商业银行则无法可依,商业银行和客户的许多行为在法律效力上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尤其在中间业务收费上更是混乱。
4.专业人才匮乏、技术手段落后。
中间业务是银行的高技术产业,集人才、技术、机构、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作为知识密集型业务,中间业务涉及到有关银行、保险、税务、证券投资、国际金融、企业财务、法律、宏观经济政策、信息技术等多个知识领域,从事中间业务开发与经营的人员,在具备这些知识的同时,要求有敏锐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以及较强的公关能力和较广的社会关系。而目前商业银行正缺乏这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一些知识含量高的中间业务如财务顾问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顾问业务、企业信用咨询业务难以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以电子技术、信息通讯为中心内容的金融信息化已成为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近年来,尽管商业银行对信息管理系统与配套设备投入大量资金,但总体来看,仍处于电子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系统覆盖面有限,比如POS、ATM机在基层网点数量不足,还时常由于故障中断使用,客户服务系统滞后,网上银行、企业银行、家庭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的开展受较大限制。
(三)改善发展中间业务的条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股改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明显改善。截止到2007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2003年17.2%降到6.63%,商业银行资本达标的数量由2003年的8家上升到2006年末的100家。银行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状况的改善,为商业进行深层次改革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也为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水平看齐奠定了基础,为商业银行借鉴国际经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条件。
1.转变观念,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获利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促使商业银行不得不转变观念,把培植开发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未来获利重点。因此必须从中间业务的产品开发和创新上下功夫,各商业银行必须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为原则,加大对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发创新出适合不同类型企业、居民要求的中间业务新品种。商业银行在选择中间业务目标市场时应该采取差异化策略,要充分注重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并按不同的消费群进行市场细分,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同时,加大中间业务品种的创新,坚持以满足基本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以增加新品种为切入点,不断推出中间业务的新品种;吸收和引进国外商业银行已经开办的具有推广价值和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加以改造,为我所用。
2.加强中间业务的法律环境建设。
从西方金融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混业经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虽然《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预留了空间,但须尽快明确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与国际接轨,转化成真正的混业经营,这样才能极大的拓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空间,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真正激发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动力。另外对商业银行经营中间业务的具体细节,如收费标准等尽快做出规定,回避中间业务经营中的法律风险,创建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维护竞争的公平性,解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后顾之忧。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从业队伍对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间业务是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知识密集型业务,是银行业的“高技术”产业。中间业务的拓展需要一大批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际经验丰富、勇于开拓、敢于竞争、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中间业务越往深度发展,越需要更多更新的知识,人才的欠缺是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现阶段必须要加快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建立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管理机构,面向社会专门培训中间业务人才并建立人才备选库,鼓励员工参加资产评估师、工程造价师、房地产估价师、注册会计师、注册律师和保险人、证券咨询人员、基金托管人员等各种执业资格考试,培养各方面的专才,并重视对中间业务人才的引进、吸收和培训,保证及时满足中间业务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武思彦.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商业研究,2006,(5).
[2]晋重文.从中间业务中寻找赢利增长点[J].西部论丛,2006,(2).
[3]杜逸冬.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比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8).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稳定、风险度低、成本小,和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一起构成了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多样化的要求,中间业务的规模不断扩展,已成为银行业竞争的焦点。目前对中间业务的定义还存在一些争议,最主要的是“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之争,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中间业务的定义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综合各方的观点,中间业务的涵义应该是这样的:它是指商业银行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也不占用或不直接占用客户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这表明:其一,银行在中间业务中发挥中间人角色,起桥梁作用;其二,银行提供服务而不提供资金,风险低;其三,银行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其四,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是以银行信誉为依托的。
二、中间业务不断发展的动因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空前发展,一些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达45%左右,有些大银行已占到一半以上,仍在提高,而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大约只占到西方国家中间业务收入的1/5—1/4。那么,中间业务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如此快速地发展呢?
1、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类组织、团体及居民个人对商业银行多样化服务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活动种类繁多、经济往来频繁发生,各类经济关系错综复杂,过去以存贷款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中介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客观上产生了扩大信用中介等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这样,、担保、信用证等应运而生。
2、银行同业竞争加剧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的不断融合及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存贷利差缩小,这使银行的传统业务风险增大,收益减少。在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下,为了稳定和提高自己的利润水平和盈利能力,不少商业银行不断扩大业务经营范围,这样以收取手续费为主又不占用银行资金的各类中间业务应运而生。
3、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增加
上世纪70、80年代,全球经济萎缩,金融形势恶化,利率波动,汇率不稳,使银行经营风险加剧,这样就催生了那些以规避风险、保值为目的的中间业务品种,如远期合约、互换等的产生。
4、金融监管的加强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管制的放松,使得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加剧,为此各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又加强了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比率的监管,而银行为回避这一监管,又想办法开展那些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中间业务。
三、我国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的现状与问题
据资料显示,2005年以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在逐步提升。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已从2005年的5.4%提升到2007年的13.07%,特别是国有上市银行这一指标更是大大超过其他上市银行,显示出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贡献度平均在45%左右的状况相比,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
1、业务品种少、产品同质化以及低端竞争严重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小,品种较少是目前中间业务开办中的主要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中间业务仅限于结算、、咨询、兑付等几个方面,业务品种单一,金融创新少,服务功能差,缺乏吸引力。而与之相对的是,当前,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已达2万多种,形成了包括结算及其衍生类、避险类、信用类为主体的完整的业务体系。另外,行业内存在许多同层面的低端竞争,极大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产品开发跟风现象严重,创新能力差。
2、中间业务的服务档次低、新技术应用少
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大都依赖于硬件条件,服务项目以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等为主,很少能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方面的软件优势开展诸如理财、咨询等高层次的服务项目。可见,我国目前中间业务的服务与产品还停留在较低档次上。另外,除了服务品种的低档次之外,我国银行对于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的运用远没有西方发达国家那么充分。
3、专业人才的不足成为中间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经济、金融、贸易、法律、科技等诸多领域。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备系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外汇等金融专业知识及掌握计算机、法律等知识,通晓各种金融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专家。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培养和储备不足。
4、思想认识与管理机制问题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起步较晚,在思想认识上,不少金融机构对该业务能否成为资产负债业务之外的第三大支柱尚存疑虑。仅将中间业务视为银行附带业务看待,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对经营管理和发展趋势认识不足,直接影响了中间业务新产品的开发和发展。在内部管理上,我国商业银行大多还没有设立自上而下的、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管理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分散在各个部门之间,业务的拓展没有领头部门去规划、组织、管理及协调,相应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对策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仅是整个银行业发展的重点与趋势,也是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生存的必然要求。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对中间业务的竞争上面。为此,各行必须充分认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下足功夫。
1、整体规划,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思路
首先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市场交易规则和定价规则。加强规划,调控和监管,创造公平合理的发展环境;其次是加强社会信用环境的综合治理,完善信用体系和制度,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放宽对分业经营的限制,使中间业务实现全方位,多功能和综合化经营;三是根据我国银行业的行情及中间业务发展的层次性,依据效益优先,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稳步推进的原则,谋求中间业务发展的更优途径。
2、建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属知识密集型业务、智能。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不仅需要经营管理人才,还需要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必须培养一批既具有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又有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既懂得国际金融,又精通现代化计算机专业技术;既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又通晓政策法律规范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基础力量,为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打下坚实基础。
3、提高创新能力,增加业务品种,拓宽收入渠道
创新是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发展中间业务,首先应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设计出新的业务品种,充分研究细分中间业务市场,选择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大、成本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品种,特别是创新技术含量高、不易模仿的衍生产品业务及组合金融产品。其次,各行应根据自身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推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中间业务品种,使得各中间业务能适应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各种需求。再次,要加快商业银行电子化的建设,积极发展和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中间业务软硬件环境的全面提升,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创新网上银行业务,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中间业务的大力发展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持,与金融信息化水平息息相关,在向客户提供服务方面,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将是未来中间业务发展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可以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网络银行,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因此,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应更多关注信息自动化程度高的业务品种,增强中间业务科技含量。
5、健全机构,强化中间业务的管理
中间业务品种多、范围大,管理较为复杂,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组织、推动、协调和管理中间业务。这一机构负责全行中间业务新品种的研究、开发、设计、宣传与推广,以及全行业务的协调与管理等,负责与社会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协调业务关系。此外,还需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综合考核体系,将开展中间业务的种类、数量、直接的收益作为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年度责任目标一同进行考核,调动各级行领导和从业人员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经济和金融挑战愈趋严峻,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混业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潮流。国有商业银行若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要经营渠道的模式调整到以中间业务为重点的发展方向上来。目前,中间业务在银行业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中间业务是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由于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目前企业融资中的80%来自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重较小。这种情况使得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银行的贷款客户源源不断,贷款业务利润成为银行的主要盈利途径。随着我国资本货币市场的迅猛发展,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间接融资比重缩小,银行贷款业务势必受到冲击,转向中间业务经营,这是商业银行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中的突出问题
1.对中间业务的发展存在经营理念上的偏差。受体制、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均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营业务,对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对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认识不足,对中间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可以大大提高商业银行利润总水平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将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作为经营的重心,虽然也办理中间业务,但认为那是“副业”,办理的目的只为资产负债业务服务,而不是为增加收入。
2.金融创新应用不足。金融创新是摆脱目前经营困境、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经之途,而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急需进行创新,但我国商业银行的内外机制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创新。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不足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前几年中间业务创新情况有以下三个特点:中间业务创新仍以传统的结算业务为主,新兴业务创新相对滞后;理财及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相关的业务刚刚起步,虽然有所发展,业务规模、收益水平、制度创新尚处在低级阶段,结构也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中间业务的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单调,缺乏特色,层次较低。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和类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各类担保、贷款或投资承诺、外汇买卖与投资等新兴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有些甚至还没有正式开发和推广。
3.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有关中间业务的管理和会计制度不健全,且大多数中间业务品种层次较低,导致各家银行都可以开办,并且通过争揽存款获得的间接收益比较大,于是各银行纷纷降低收费标准抢占市场,展开恶性竞争。从监管的角度分析,由于中间业务属于新兴业务,有关收费等相关的管理规定跟进不及时,商业银行缺乏明确的收费依据,导致各商业银行为争夺中间业务而不收费或少收费。
三、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选择
1.切实转变经营理念,提高认识。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要从战略高度,把中间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高度重视,要像抓存款、贷款一样来抓好。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获利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促使商业银行不得不转变观念,把培植开发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未来获利重点。因此必须从中间业务的产品开发和创新上下功夫,各商业银行必须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为原则,加大对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发创新出适合不同类型企业、居民要求的中间业务新品种。商业银行在选择中间业务目标市场时应该采取差异化策略,要充分注重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并按不同的消费群进行市场细分,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
2.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业务竞争主要表现在外汇业务、人民币业务、网上支付业务和信用卡业务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优势的情况下,而我国发达地区或中等发达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对于中间业务的需求要求较高。根据财富增长理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势必进行业务创新。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创新,应重点从传统业务功能、组合创新等方面着手。加快结算业务的功能创新。随着现代商业银行新兴业务的发展,结算业务的功能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既在国家金融和企业行业政策许可的情况下,全面发挥自身的设备、网络、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综合性的资金清算和资金转移的有偿服务。以电子银行为依托加速结算业务的电子化进程。
【论文摘要】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小,品种较少是目前中间业务开办中的主要问题。另外,行业内存在许多同层面的低端竞争,极大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产品开发跟风现象严重,创新能力差。本文认为要解决中间业务的现状,第一,提高对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第二,加强综合业务人才培养:第三,积极创新拓展中间业务新品种开发;第四,在健全机构等方面下功夫。
一、中间业务的内涵和特点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稳定、风险度低、成本小,和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一起构成了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多样化的要求,中间业务的规模不断扩展,已成为银行业竞争的焦点。目前对中间业务的定义还存在一些争议,最主要的是“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之争,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中间业务的定义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综合各方的观点,中间业务的涵义应该是这样的:它是指商业银行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也不占用或不直接占用客户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这表明:其一,银行在中间业务中发挥中间人角色,起桥梁作用;其二,银行提供服务而不提供资金,风险低;其三,银行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其四,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是以银行信誉为依托的。
二、中间业务不断发展的动因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空前发展,一些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达45%左右,有些大银行已占到一半以上,仍在提高,而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大约只占到西方国家中间业务收入的1/5—1/4。那么,中间业务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如此快速地发展呢?
1、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类组织、团体及居民个人对商业银行多样化服务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活动种类繁多、经济往来频繁发生,各类经济关系错综复杂,过去以存贷款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中介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客观上产生了扩大信用中介等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这样,、担保、信用证等应运而生。
2、银行同业竞争加剧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的不断融合及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存贷利差缩小,这使银行的传统业务风险增大,收益减少。在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下,为了稳定和提高自己的利润水平和盈利能力,不少商业银行不断扩大业务经营范围,这样以收取手续费为主又不占用银行资金的各类中间业务应运而生。
3、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增加
上世纪70、80年代,全球经济萎缩,金融形势恶化,利率波动,汇率不稳,使银行经营风险加剧,这样就催生了那些以规避风险、保值为目的的中间业务品种,如远期合约、互换等的产生。
4、金融监管的加强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管制的放松,使得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加剧,为此各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又加强了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比率的监管,而银行为回避这一监管,又想办法开展那些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中间业务。
三、我国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的现状与问题
据资料显示,2005年以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在逐步提升。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已从2005年的5.4%提升到2007年的13.07%,特别是国有上市银行这一指标更是大大超过其他上市银行,显示出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贡献度平均在45%左右的状况相比,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
1、业务品种少、产品同质化以及低端竞争严重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小,品种较少是目前中间业务开办中的主要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中间业务仅限于结算、、咨询、兑付等几个方面,业务品种单一,金融创新少,服务功能差,缺乏吸引力。而与之相对的是,当前,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已达2万多种,形成了包括结算及其衍生类、避险类、信用类为主体的完整的业务体系。另外,行业内存在许多同层面的低端竞争,极大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产品开发跟风现象严重,创新能力差。
2、中间业务的服务档次低、新技术应用少
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大都依赖于硬件条件,服务项目以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等为主,很少能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方面的软件优势开展诸如理财、咨询等高层次的服务项目。可见,我国目前中间业务的服务与产品还停留在较低档次上。另外,除了服务品种的低档次之外,我国银行对于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的运用远没有西方发达国家那么充分。
3、专业人才的不足成为中间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经济、金融、贸易、法律、科技等诸多领域。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备系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外汇等金融专业知识及掌握计算机、法律等知识,通晓各种金融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专家。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培养和储备不足。
4、思想认识与管理机制问题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起步较晚,在思想认识上,不少金融机构对该业务能否成为资产负债业务之外的第三大支柱尚存疑虑。仅将中间业务视为银行附带业务看待,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对经营管理和发展趋势认识不足,直接影响了中间业务新产品的开发和发展。在内部管理上,我国商业银行大多还没有设立自上而下的、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管理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分散在各个部门之间,业务的拓展没有领头部门去规划、组织、管理及协调,相应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对策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仅是整个银行业发展的重点与趋势,也是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生存的必然要求。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对中间业务的竞争上面。为此,各行必须充分认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下足功夫。
1、整体规划,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思路
首先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市场交易规则和定价规则。加强规划,调控和监管,创造公平合理的发展环境;其次是加强社会信用环境的综合治理,完善信用体系和制度,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放宽对分业经营的限制,使中间业务实现全方位,多功能和综合化经营;三是根据我国银行业的行情及中间业务发展的层次性,依据效益优先,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稳步推进的原则,谋求中间业务发展的更优途径。
2、建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属知识密集型业务、智能。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不仅需要经营管理人才,还需要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必须培养一批既具有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又有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既懂得国际金融,又精通现代化计算机专业技术;既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又通晓政策法律规范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基础力量,为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打下坚实基础。
3、提高创新能力,增加业务品种,拓宽收入渠道
创新是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发展中间业务,首先应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设计出新的业务品种,充分研究细分中间业务市场,选择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大、成本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品种,特别是创新技术含量高、不易模仿的衍生产品业务及组合金融产品。其次,各行应根据自身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推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中间业务品种,使得各中间业务能适应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各种需求。再次,要加快商业银行电子化的建设,积极发展和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中间业务软硬件环境的全面提升,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创新网上银行业务,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中间业务的大力发展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持,与金融信息化水平息息相关,在向客户提供服务方面,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将是未来中间业务发展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可以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网络银行,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因此,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应更多关注信息自动化程度高的业务品种,增强中间业务科技含量。
【论文摘要】客户需求是银行业务转型的出发点,是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源泉。不断创新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归宿。是银行价值最大化得以最终实现的根本保证。银行可以通过网点转型,促进基础业务转型,为树立中间业务的基础地位提供可能:通过建立专业团队,实现投资银行业务的快速突破,抢占中间业务的制高点和市场先机;通过对公信贷业务上移。对公司类客户提供更高质量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促进部门联动和业务整合,为中间业务发展开辟通道。与此同时,还应不断了解和追踪客户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经营模式及业务结构,以更好满足客户日益变化和增加的金融需求。
一、客户需求多样化使业务转型成为必然
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基本需求,二是附加需求。对于公司类客户而言,过去对银行服务更多的是基本需求,即对银行传统存、贷款、汇总结算业务的需求;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延伸,企业对银行服务的需求更加侧重于附加需求,即借助银行资金、技术及人力资源优势,对银行投资、理财、、咨询、风险管理等服务功能的需求,也即对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需求。对私客户亦是如此。过去,客户到银行来一般只办理简单的存取款业务,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富裕程度不断提高,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查询、办卡、交费、买基金、买保险等,成为个人客户对银行服务需求的主流。
服务无止境,千方百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是现代银行的天职和生存的本能。在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只有令客户满意的银行才会得到更多客户的青睐。当客户高度认可银行提供的超额服务时,银行所创造的超额价值成了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商业银行必须摒弃传统的经营观念,实施业务转型,即从传统利差收人为主向中间业务收人与转利差收人并重的盈利模式转变。
二、业务转型伴随着中间业务大发展
在满足客户基本需求模式下,银行的部门设置以储蓄、信贷和会计三大部门为主,网点职能主要表现在吸存、放贷和会计核算功能上。在满足多样化客户需求的今天,业务转型后的银行在部门和网点定位上发生很大的变化,形成对公、对私专业服务团队和营销服务新型网点共同作业的格局,其结果是大大促进了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
(一)通过网点转型,促进基础业务转型,为树立中间业务的基础地位提供可能
所谓网点转型,就是要通过调整服务理念、服务方式、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及内部流程等方面,深人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达到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和销售能力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都积极开展网点转型并取得明显成效,突出的一点就是银行的盈利模式发生了改变。根据不同的产品及客户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功能的柜台,分别向不同的客户推介不同的产品。就像大型菜市场一样,按照商品类别分别设置不同的区域,实行精细化管理,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营销。为客户提供多样、便捷、更加精细化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不放松抓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证券、保险、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通过建立专业团队,实现投资银行业务的快速突破,抢占中间业务的制高点和市场先机
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已涉足多年,并具有成熟的经验,取得丰硕的成果。在这些银行的营业收人中,60%是中间业务收人,而中间业务收人的80%为投资银行业务收人。伴随着国内金融业综合化经营的推进,国内商业银行将迎来做大做强投行业务的时代。投资银行业务已经事关银行公司业务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对于全行未来的业务战略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投行业务是中间业务产品创新最好的平台,客户的投资需求、融资需求、上市需求和风险管理、财务顾问需求等等,都给银行带来了许多创新产品的要求和机会,使银行充分发挥银行信用中介和信用创造功能,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和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辅以灵活多样的投资银行产品和其他金融产品,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人,改善银行盈利模式和收入结构。
(三)通过对公信贷业务上移,对公司类客户提供更高质量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促进部门联动和业务整合,为中间业务发展开辟通道
对公信贷业务经营层级上移是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银行经营集约度不高、经营专业化程度不高、为客户提供高档次产品服务的能力不强、信贷基础管理薄弱等难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公业务上移,首先是增强了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高了风险质量。第二,解放了基层行生产力,使基层网点有更多的精力和人力投人到改进服务上来,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第三,有利于银行中间业务产品服务团队的建设。比如成立了投行业务团队、国际业务团队等专业化的团队,集中优秀的人才,从省行和二级分行层面提品服务和技术支持。第四,对公业务上移,强化了部门和条线之间的联动。通过跨部门、跨条线、跨层次的联动与交叉影响,大大提高了金融产品的覆盖率,提高客户的综合贡献度。
三、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提高认识,坚定信心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提高认识应贯穿于中间业务的整个过程。端正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问题,改变为吸收存款而开展中间业务的出发点,真正把中间业务作为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实力的支柱性业务,将中间业务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看待。同时还要坚定超常规发展中间业务的信心,过去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增长速度逐年攀升的成功经验,加上未来更适合中间业务发展的经济金融环境,均说明在中间业务领域我国商业银行有能力做得更好。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最终在措施和行动上推动中间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资源激励要到位
中间业务要发展,长期靠产品,短期靠激励。目前,各大银行对中间业务激励力度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加强,激励费用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激励方式上,由整体激励细化到产品,实行现买单制度,对中间业务产品激励实行了统一的“明码标价”,按业务量或收入分别配置不同的人力费用和营销费用激励标准,直接对现到基础机构和前台人员,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全行尤其是基层人员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为银行中间业务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做好品牌整合和宜传
企业的竞争最直接的就是品牌的竞争。产品是一时的,品牌的长期的。中间业务代表银行发展的未来,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快品牌的创造和树立。根据“满足客户需要,遵循市场导向”的原则,建立可以覆盖客户多方面需要的产品线,创建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实现客户满意与自身发展的有机统一。借助网点、客户经理以及内外部各种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营销活动,向社会推介银行的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使银行的产品广为人知,让更多的客户了解本行中间业务产品的功能和优势,积极培育新的客户群体。
(四)解建立产品与服务创新的机制
1.基本假设
1.1博弈参与人为中小企业和银行,双方均为理性人。中小企业的类型有2种:好企业和差企业。好企业能正常偿还到期贷款本息;差企业则无法偿还到期贷款本息。
1.2银行制定贷款甄别手段,支付的甄别成本为S1;好企业和差企业参加甄别的成本相同,为S2;好企业获得贷款的收益为A,差企业获得贷款收益为C。
1.3银行给予不同企业贷款的额度均为B,利率均为I。
1.4 S1、S2、A、C、B、I均>0,0≤K≤1,0≤P1≤1。
2,中小企业融资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
建立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如下:
如图所示,博弈过程如下:自然选择任意一个中小企业的类型,企业知道自身是好企业还是差企业,银行则不知道,只知道任意一个中小企业是好企业的先验概率为K。企业选择是否参加银行的甄别,银行观察到企业的选择后,得到修正后的概率P1(参加贷款甄别的中小企业是好企业的概率),决定是否给予企业贷款。如果获得贷款的企业是好企业,银行到期收回贷款本息,获得的收益为B1-S1:反之,如果获得贷款的企业是差企业,银行到期无法收回贷款本息,损失为-B(1+1)-S1。
对于好企业:参加甄别能得到贷款的净收益是A-S2,参加甄别得不到贷款的损失是-S2,不参加甄别则收益为0。对于差企业:参加甄别能得到贷款的净收益是C-S2,参加甄别得不到贷款的损失是-S2,不参加甄别则收益为0。
3.模型分析: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原因――传统信号传递方法无法达到分离均衡
传统的甄别方法一般为:审核贷款企业的财务报表;接受银行一定时间的调查;提供资信证明等等。用上述方法获得的企业信息,其有效性和成本成正比,要有效的区别出好企业和差企业,银行必须花费极高的S1。而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贷款的需求额度小于大企业,即使银行能对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有效区别,对好企业给予贷款,到期收回贷款本息,获得的收益为BI-S1,由于S1极高而B相对较小,银行的最终收益低于其向大企业贷款的收益。
于是,相对于给大企业贷款,银行不愿意花费极高的S1来对串请贷款的中小企业进行一一甄别,只愿意支付较少的S1,得到有效性差的信息。企业也知道这一点。而无论好企业,坏企业,能得到贷款的净收益都远大于参加甄别得不到贷款的损失,即A>>S2,C>>S2,所以企业无论是何种类型,都会选择参加甄别。即:P(参加|好企业)=P(参加|坏企业)≈1,
由贝叶斯法则:
所以,现行的信号传递方式只能达到混同均衡,无法达到分离均衡,银行得不到有效的信息,无法区别好企业与差企业。
容易推出,银行发放贷款给中小企业要有收益,必须:(B1-S1)K+[-B(1+1)-S1](1-K)≥0推出:
目前银行6个月贷款的利率为5.22%,代入上式,得出K≥0.9527;即使以中长期贷款利率来考虑,目前银行5年以上贷款的利率为6.12%,代入上式,得出K≥0.9455,即中,卜企业中必须要有94.55%以上的为好企业,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因此银行发放贷款给中小企业收益为正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在现行的信号传递方法下,银行没有积极性给中小企业贷款。
4.基于有效传递信号的解决方案――银行中间业务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结合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不动用或较少动用自己的资产,主要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主要有结算性中间业务、性中间业务、服务性中间业务、担保性中间业务、融资性中间业务。其中,结算性中间业务、性中间业务、服务性中间业务很适合用于银行构建有效传递信号方式。
银行可以设计如下的新甄别机制:凡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必须在一定时间(例如3-6个月)内将其相应的结算业务和业务都交给申请银行办理,同时在一定时间由申请银行担任其财务顾问,替该企业进行诸如应收账款管理优化、筹资规划、投资规划等工作。经过规定的时期后,银行再确定是否给企业贷款。银行可以充分地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而不用支付额外的高成本:通过进行中间业务,收集到了企业信息,同时还获得了应有收益。
4.1基本假设
沿用上文1的基本假设,只对假设1.2修订如下:银行采用新甄别手段支付的成本为S’1;好企业和差企业参加甄别的成本相同,为S’2,S’1 ≤S’2,(S’1 -S’2为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好企业获得贷款的收益为A,同时,通过银行提供的上述服务,好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高,收益增加b;差企业若获得贷款,收益为C。差企业通过银行提供的中间业务服务,也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增加收益d,但差企业仍然到期无法偿还贷款本息。可以合理的假定,差企业因此得到的收益小于成本d≤S’2;:S’1、S’2、A、C、B、I、b、d均>0,0≤K≤1,0≤P1≤1。
新甄别方法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如下:
对好企业来说,虽然短期增加了支出,但只要银行得到它的真实信息,就一定可以获得贷款;此外,好企业通过银行提供的上述服务,可以极大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从长期来看能大大增加收益。A+b-S’2>>0,因此,好企业的最优选择是同意银行的附加条件,参加甄别。
差企业知道,即使它参加甄别,也不可能逃过银行的眼睛,结果一定是得不到贷款。d-S’2≤0,所以,差企业的最优选择是不参加甄别。
既:P(参加|好企业)=1,P(参加|坏企业)=0,
由贝叶斯法则:
新信号传递方式达到了博弈的分离均衡。
此时银行发放贷款给中小企业的收益为BI+S’1-S’2,一定≥0,银行有积极性向中小企业贷款。
5.结论
5.1传统的信号甄别方法无法达到分离均衡,是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中间业务
一、商业银行的概念
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公众、企业及机构的存款、
发放贷款、票据及中间业务等。
二、商业银行的特征和功能
商业银行拥有业务经营所需的自有资金,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依法合规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但由于它经营的商品是货币和货币资本的特殊性,具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和信用创造职能,不同于一般行业。
商业银行的职能如下:信用中介职能,通过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闲散资金集中到银行,再通过资产业务,投向经济各部门,实现资本的融通。从吸收资金的成本与发放贷款利息收入的差额中,获取利益收入。商业银行通过信用中介的职能实现资本盈余和短缺之间的融通,并不改变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只是改变货币资本的使用权。信用中介职能使资金所有权不发生转移的前提下,有效率地配置资源,使剩余资金转化为货币资本,促使经济增长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对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平衡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支付中介职能,是通过存款在帐户上的转移,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成为工商企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和支付人,以商业银行为中心,可以降低流通成本,加快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周转,同时可避免现金支付造成的局限性,形成以银行为中心的非现金支付系统,实现现代经济各项交易迅速快捷的清偿方式。金融服务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企业的业务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银行信息灵通、联系面广,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的广泛应用,使其具备了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条件,如提供投资咨询服务、资信调查服务、发放工资,支付其他费用等。在激烈的竞争下,各商业银行不断开拓服务领域,通过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扩大,并把资产负债业务与金融服务结合起来,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金融服务己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由于对资本无要求,服务性强和盈利相对较高的特点,风险相对低的中间业务近20年来在国际银行业获得迅速发展。据统计,美国花旗等20家主要银行70%以上收入来自于中间业务。信用创造职能,商业银行是能吸收各种存款的银行,和用其所吸收的各种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帐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现金或不完全提现的基础上,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在整个银行体系,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当初的一笔原始存款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形成数倍的派生存款,被称为原始存款的乘数效应,这就是信用创造职能。
三、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趋势
(一)加强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的信贷歧视,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可容易地以低利率从银行得到贷款支持,而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的中小型企业,较难从国有银行获得贷款。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大支持此类商业银行的发展,诸如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等,针对小微企业融资。对于各商业银行每年新增贷款中支持小微企业的份额,监管部门可按照类型不同的银行,分别规定不同的比例。允许并且鼓励各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释放其贷款规模限制,鼓励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金融创新,建立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融资风险控制体系。在有效风控前提下,鼓励开展小微企业无质押无担保贷款等,引导银行资源在支持小微企业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业务创新,改善盈利结构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较低,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中必须依靠创新来提升盈利和发展能力。商业银行要提高创新意识,与时俱进,不断发掘人们的新需求,开发新产品和服务模式。中间业务风险小、收益高、创新潜力大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商业银行的重视,成为其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盈利渠道的多元化,使商业银行降低自身经营风险,增强综合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与国际成熟银行中间业务占比高达40%至70%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这些年高度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并采取战略措施,取得了一定进步。尽管银行业的盈利模式亟须转变,但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演进过程,需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国外的银行业发展也经历了单纯靠利差收入,然后向以零售业务为主、实现多元化收入结构的转变,这是一个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过程。国外的大型银行都是全能型银行,如花旗、汇丰,国内主要商业银行也在海外成立了许多子公司,如工银国际、中银香港等,开展了很大部分的券商业务。事实上,银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比面临许多制约,如分业监管体制。近些年一些大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很快,这跟银行理财业务的飞速发展有密切关系,银行理财业务还是以存贷款为基础的业务,如若把这部分剔除,中间业务占比仍然不高。然而在美国银行业中,非利息收入中占比最高的是存款账户服务费、投行财务顾问经纪担保费和佣金以及资产证券化等。这些中间业务在我国银行业还无法大规模开展。此外,现在信托的业务越来越多,随着存款的不断分流,银行在前景上也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更应重视调整盈利结构。
(三)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趋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银行业转轨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国内主要商行在海外大规模的设立分支机构,工商银行在九十年代分别在新加波和香港设立分行,1995年农业银行在新加坡和香港设立分行,二十一世纪以来,海外机构的设立更是进一步加快。随着境外银行业对我国的开放,我国银行业的海外并购也迅速扩张,建设银行收购美国(亚洲)银行,2012年工商银行收购美国东亚银行百分之八十的股权。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 近几年境外资产呈下滑趋势。但整体看, 主要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促使银行业不可避免的国际化,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仍有很长路要走,银行要面临战略定位、机构网络、服务水平、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等多方面挑战,以及更为复杂的国际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国别风险、国际市场风险等。
(四)高科技电子化趋势
高科技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电子银行、网络银行迅速发展,使传统的金融服务理念和服务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服务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电子银行业务的方便快捷性,在支付业务中占比越来越重。据统计,支付宝注册用户已超过7.5亿,每日交易金额超过45亿元,交易笔数超过1800万笔。这些交易如都通过柜台来操作,大约需70万个银行柜台或10万家银行网点,而支付宝只需3600名员工就可以完成。阿里巴巴一款名为信用支付的金融产品即将正式上线,支付宝将根据用户交易数据对用户进行授信,信用额度可用于在淘宝等购物支付,用户需在还款日之前进行还款即可,最长可获得38天免息期。这样从长远看,支付宝若能解决虚拟信用支付在线下非签约实体店的支付渠道问题,那支付宝将会成为银行强大的竞争对手。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各商业银行提高研究开发能力,促进市场创新,提高电子支付的安全性、便捷性与社会福利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混业经营的发展
在经济转轨时期,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必然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分业经营为了加强银行的内部管理和证券业的监管制度,减少在经济变革时期的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运作效率,确保金融机构在稳中求发展,在加快完成金融业的管理制度的同时,发展全能银行是金融业国际发展的趋势。美国混业经营是通过分别来自不同业务的子公司实现的,各个子公司在法律和经营上是相对独立的公司,达到分业监管和混业经营的目的。美国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经过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从单一银行到发展为银行控股公司,从银行控股公司发展至现在的金融控股公司。这些都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从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看,在保证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健运行的前提下,混业经营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需要,中国银行业可以借鉴美国混业经营的模式,设立一种在统一的内部组织机构下,资金、人员和业务相对分离的形式,实现金融混业经营。中国金融法规虽未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但在实践中已存在着如光大集团通过控股光大银行和光大证券及申银万国证券己成为事实上的金融控股公司。(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丁振辉.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J].时代金融,2012(12):141-142.
[2]路妍.危机后的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新变化及对中国的启示[J].宏观经济研究,2011(4):67-73.
【论文摘要】:利率是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之一。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的通货膨胀压力逐步集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扩张,流动性过剩局面进一步发展。相对过热的经济促使我国步入新的加息周期,央行自2006年4月28日已7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在以抑制投资扩张、调控信贷投放、稳定通货膨胀为主要目的新一轮加息周期中,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受到控制和利率非对称性调整等特征对商业银行经营成本、资产质量、客户基础、盈利模式提出严峻挑战。商业银行应立足当前宏观经济,推进业务战略转型,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培育优质客户群体,加快盈利模式由传统利差依赖型向多元化服务型盈利模式的转变。
2006年以来,我国经济金融持续高位运行,物价明显上涨,贸易顺差陡增,投资和信贷增速持续高起,流动性过剩局面进一步发展。为调控信贷投放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央行自2006年4月起已经七度加息,我国事实上已经进入到新一轮加息周期。商业银行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承受对象,在新的加息周期中,如何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导向调整经营策略,推进价值最大化经营目标的实现,不但是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需要,更关系到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
一、新的加息周期利率调整特征分析
1.活期存款首度列为加息项目。活期存款利率至2002年2月达到历史性的底部,几次加息均未调整活期利率,结果每提高一次利率,因为银行差不多50%以上存款都是活期存款,存贷利差就会有一次相应的增加。随着通胀走高,社会对储蓄收益为负和几次加息银行利差扩大的舆论增多,所以活期存款利率在2007年7月20日微调0.09个百分点,由0.72%提高到0.81%。
2.存贷款加息表现出非对称性。从2006年4月28日以来七次加息的存贷款利率增加幅度来看,其中四次属于对称加息,两次属于非对称加息(2007年5月19日和8月22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一次属于单边加息(2006年4月28日单边上调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
3.利率调整频率进一步加快。2006年加息间隔期在半年,2007年前三次加息间隔保持在两个月,第四次加息间隔一个月,第五次加息仅相隔24天。所以,连续加息,体现了央行保持币值稳定,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决心,体现了货币政策稳中适度从紧取向。
4.利税联动成为宏观调控亮点。为减少因物价指数上涨对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收益的影响,国务院在7月21日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作出了减征利息税的决定,储蓄存款利息税自2007年8月15日起由20%下调至5%,相当于调增个人储蓄存款利率0.50个百分点。
二、加息周期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挑战
1.储蓄存款继续分流,资金来源结构发生变化。2007年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8.2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9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7个百分点,4月、5月环比分别减少1813亿元和2921亿元。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2007年股市的繁荣以及基金的大规模发行,而且储蓄存款大幅分流的趋势还将继续。
2.加息模式变化,促使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集聚。存款资金成本大幅度提高,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从2006年4月的2.25%提高到3.87%,提高了1.35个百分点。而由于存贷款的非对称加息,贷款利率提升幅度相对较小,存贷款利差空间趋于缩小。
3.金融脱媒态势日益凸现,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加息周期中企业负债成本的增加促使企业扩大直接融资比重。2007年上半年,全国146家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达2810亿元,平均融资成本仅3.68%。金融脱媒的进一步深化,导致商业银行优质客户基础受到动摇,银行客户群体的整体质量趋于下降。而且,由于银行贷款开始逐渐被直接融资所替换,直接导致银行贷款利息收入的下降。
三、加息周期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
1.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抵御利率风险。加息预期中,对于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的商业银行相对有利,商业银行应当主动研究适合当前经济形势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动态管理模式。一是强化主动负债意识,通过调整存款期限结构,特别应注意对公客户存款期限结构的调整,使付息成本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二是在一定的贷款期限结构下动态调整贷款利率期限结构,如在与客户签订合同中,有意识地提高按季、按半年等短时间重定价贷款的比重。
2.正视金融脱媒的经营挑战,在金融脱媒的进程中寻找业务发展的契机。商业银行要在金融脱媒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业务的快速发展和效益的稳步提升,就必须在金融脱媒的进程中寻找和把握业务发展的契机。首先,应把握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发展契机。资本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将以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其次,应把握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创新机遇,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3.主动调控贷款投向,谨防信贷风险的增长。在当前的加息周期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应把握三个重点:首先,应研究与投资密切相关、融资需求过于旺盛行业的信贷政策。加息的目的之一是抑制投资过热,因此对与投资密切相关、融资需求过于旺盛的房地产、建筑建材、电力类行业的影响更大。其次,应高度关注资金密集型行业的负债率和利润率状况。连续加息增加了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特别是将增加资金密集型高负债行业的资金成本,对其盈利预期将形成压力。
4.加快业务战略转型,推进中间业务发展。大力推动中间业务发展,降低资金依赖型业务的比重是未来盈利模式调整的必然选择。当前,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上应树立"三个观念":首先,应树立收费观念。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品种繁多,但许多商业银行并没有有效地激活中间业务增长。其次,应树立联动营销观念。在中间业务发展初期,其业务营销必须与资产负债业务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联动营销、"捆绑"营销,提高中间业务产品的营销实效。
5.全面推行客户价值管理,扩大客户基础和调整客户结构。客户是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源泉。一方面应重点做好存量客户的深度开发。针对当前市场上高端客户资源稀缺性及高客户流失率问题,各商业银行市场拓展中不应忽视对存量客户的维护及深度挖掘工作。而应创立一种基于特定客户定制的融智服务模式。另一方面应建立对大型客户的综合经营服务。对大型客户的金融服务,应逐步从单纯的存、贷和结算业务,过渡到为其直接融资提供增值服务的综合业务经营上,为他们进行全面的理财规划,满足其投资、交易、风险管理的需求,帮助其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与他们建立"关系客户"和"关系银行"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晓琳.论升息周期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管理的策略选择[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37-41.
[2]李长安.金融资产结构调整是股市繁荣的长期动力[N].上海证券报,2007年7月25日.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41)
摘 要: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是市场主导型的代表国家之一,英国银行有独特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本文从英国银行的体制构成和经营业务特点开始,本文选取英国14家银行2005~2012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通过检验后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了英国前14家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与总贷款之比、非利息费用与总资产之比、权益资本与总资产之比、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之比、非利息收入与经营收入之比对资本收益率的影响,对英国的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对我国银行提出四点建议,提高风险警觉度,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选择适当的银行规模,控制经营成本。
关键词 :英国银行;盈利;面板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269-03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本文希望通过对英国银行盈利影响因素的分析,对目前形势下我国银行给予一些启示。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是市场主导型的代表国家之一,英国银行有独特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对英国商业银行的研究,有利于对这个国家的金融体系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吸取一定的经验教训,从而为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二、数据回归分析
(一)样本、指标选取
1.样本的选取
本文着眼于英国商业银行,通过对 14家银行(包括中央银行苏格兰银行,本土商业银行巴克莱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劳埃德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国民西敏寺银行、桑坦德英国银行、阿比国民银行、合作银行、克莱茨代尔银行、阿尔斯特银行、中东汇丰银行,海外银行花旗银行)2005- 2012 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和面板分析。分析数据来自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bankscope)。由于数据涉及到的是多家银行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相结合的数据集,本文选用面板数据模型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先用spss进行统计特征描述,再运用Eviews7.2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2.指标的选取
因变量指标:资产收益率(ROA),资产收益率指标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的相关信息有机结合起来,是银行运用其全部资金获取利润能力的集中体现。计算公式为:资产收益率=净利润/ 总资产总额。
反映银行风险应对能力的指标:贷款损失拨备/客户贷款总额(LLR/TL)。贷款损失拨备的计提一般在净利润前,在降低银行风险的同时也会降低利润。呆坏账拨备在反映资产质量的同时,也影响着盈利。
反映成本管理能力的指标:非利息费用/总资产(NIE/TA)。由于银行对非利息费用可以更加主动地控制和管理,模型选取非利息费用/总资产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银行经营成本。
反映资本充足度的指标:权益资本/总资产(EC/TA)。通常选取风险加权的资本比率,即银行的权益资本与经风险加权调整的资产总额来衡量银行的资产充足度。
反映资产规模的指标:总资产(TA)。规模指标是银行在网点、客户、资产上的优势的体现,也是银行在业务定位上的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了提高回归精确度,选取总资产自然对数作为解释变量。
反映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贷款总额/存款总额(TD/TL),所谓存贷比,顾名思义是指商业银行贷款总额除以存款总额的比值,即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从银行盈利的角度讲,存贷比越高越好。
反映银行收入结构的指标:非利息收入/经营收入(NII/OI)。非利息收入主要反映银行中间业务、私人银行等创新业务方面的盈利能力。非利息收入越高则商业银行创新能力越强,获利能力越强。
(二)样本统计描述
注a:分析数据来自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bankscope)
(三)模型设定、检验及回归
1.模型的设定
截面数据有时点性,而金融危机后银行经营状况有所变化,选择面板分析数据更全面,更具有动态性。面板数据模型的基本方程表述如下:
yi,t= k + αi+ γt+ βi,tXi,t+ εit
其中,y 是被解释变量,X为解释变量,i 与 t 分别表示横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在本文中 i =1,2,…,17,t = 2005,2006,…,2012),β 是回归系数向量。截距项是 k + ai+ ri,εit表示误差项。
2.模型检验。
(1)F检验
用F 检验判断应该建立混合估计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原假设和被择假设分别是:
若F统计量渐进服从自由度为( N - 1,NT - N - k)的F 分布,则建立混合模型,反之则推翻原假设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根据Eviews7.2回归结果,F=3.38932>F(13,99)≈2.54,且p=0.00000,所以拒绝原假设,应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2)LM检验
原假设为:不存在随机效应。
在原假设下,LM 服从自由度为0.05的卡方分布。如果LM 大于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即可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检验结果中LM 统计量的值为0.0761,大于0.05 的临界值,且相伴概率为0.0468,所以拒绝原假设,可以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
(3)Hausman 检验
根据上文的F 检验和LM 检验结果可知,在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计量模型中,既可以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也可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但是究竟哪一种模型更适合还不确定,我们通过Hausman检验来进行分析。
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窗口下继续运用Eviews软件进行Hausman 检验,从Hausman 检验结果知Chi - Sq.StatistiC = 13.430 >χ2 0.05( 6)= 12.59,且相伴概率为0.0232,所以应拒绝原假设,适合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综合F 检验、LM 检验以及Hausman 检验,最终确定本论文的研究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3.面板回归结果
基于检验结果,确定模型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建立英国银行盈利能力的函数,被解释变量银行的呆坏账拨备/客户贷款总额、非利息费用/总资产、权益资本/资产、总资产、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具体方程式为:
其中,ROAi,t为中国商业银行i在第t年的资产收益率,自变量为银行i在第t期的相应指标,为回归常数项,εi,t为回归的随机误差项。
面板数据个体固定模型回归结果如下表:
注a:分析数据来自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bankscope)
从回归结果来看,可决系数R2=0.956823,拟合优度很好。同时在显著水平α=0.05的显著水平下,各系数t值的绝对值均大于临界值t 0.025(112)≈1.98,并且p值均小于0.05,表明各自变量对总体因变量影响较为显著。
(四)回归结果分析
1.从银行的风险应对能力来看
贷款损失拨备与客户贷款总额之比(LLR/TL)与资产收益率(ROA)呈负相关,贷款损失拨备与客户贷款总额之比每上升1个单位,资本收益率会下降0.018637个单位。且贷款损失拨备与客户贷款总额之比对资本收益率影响明显,说明贷款损失拨备对于预防信用风险起着重要作用,回归结果表明英国银行对风险警觉度高。
2.从银行成本管理能力来看
非利息费用与总资产之比(NIE/TA)与资产收益率(ROA)呈负相关,非利息费用与总资产之比每上升1个单位,资本收益率会下降0.203507个单位。且非利息费用与总资产之比对资本收益率影响明显,说明控制成本有利于提高资本收益率。
3.从资本充足度来看
权益资本与总资产之比(EC/TA)与资产收益率(ROA)呈正相关,权益资本与总资产之比每上升1个单位,资本收益率会上升0.209370个单位。权益资本与总资产之比对资本收益率影响明显,理论上也不难理解,随着资本充足度的提高,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加强,资产收益率自然也会提高,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也是如此。
4.从资产规模来看
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TA)与资产收益率(ROA)呈负相关,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每增加1个单位,资本收益率会下降0.122588个单位,且影响显著。说明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增加,银行盈利能力反而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规模不经济的存在,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大,银行的平均成本上升,从而使银行盈利能力下降。
5.从银行盈利能力来看
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之比(TD/TL)与资产收益率(ROA)呈正相关,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之比每上升1个单位,资本收益率会上升2.745593个单位,并且存贷比对资本收益率影响显著。存贷比提高可以使银行盈利增加,但是存贷比提高同时会增加信用风险,降低银行资金的流动性。本文选取的14家英国银行存贷比的平均值为0.8179,我国商业银行从事人民币贷款额不得超过存款额的75%。
6.从银行收入结构来看
非利息收入与经营收入之比(NII/OI)与资本收益率呈正相关,非利息收入与经营收入之比每上升1个单位,资本收益率会上升0.071583个单位,并且非利息收入与经营收入之比对资本收益率影响显著。英国银行的收入中非利息收入已经占到了一定比例,其平均值为40.52036%,表明英国银行的创新能力强,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三、对我国银行盈利的启示
(一)提高风险警觉度,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从银行风险应对能力来看,贷款损失拨备/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收益率负相关,对资本收益率的影响明显,英国银行的风险警觉度高。但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客户贷款总额对资本收益率影响并不明显,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警觉度不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是国有控股或国企背景,有政府信用作为隐性担保,长期处于稳定的政策利差与坏账剥离的温室环境中。加之大部分人盲目乐观情绪严重,对风险怠于分析应对,在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投资渠道有限的大环境下,为银行提供了大量存款。这两方面都使得我国银行盈利模式具有在顺周期规模扩张的特点,但是经济一旦下行问题便会暴露。
(二)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计量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创新业务对盈利性的贡献较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中,净利息收入占到经营收入的80%左右,我国银行应该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中小型银行应将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和中间业务服务作为业务模式上的突破,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寻找投资以及资产管理等中间业务。地区性银行应以对公中间业务作为业务模式上的突破,并借助对公业务平台,将其扩展到私人银行业务,进一步发展服务客户的中间业务。
(三)选择适当的银行规模,控制经营成本
从英国银行成本管理能力来看,非利息费用与总资产之比与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若控制成本则可以增加盈利。从资产规模来看,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与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说明银行此时已经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继续盲目扩大规模不会使成本降低,也不能增加盈利。这两点与我国银行是一致的,我国目前各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正不断扩大,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规模不经济带来的银行管理成本的增加,造成其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低下。所以银行应该选择合适的规模,把规模控制在规模经济与不经济的转折点上,这样可以使银行的经营成本最低,同时盈利最高。
参考文献:
[1] 白仲林,郭小力,霍建新.面板数据双因素误差回归模型序列相关和随机效应的联合LM检验[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4).
[2] 郭忠军、郑方敬、郑蕾.银行盈利模式转型与调控路径探讨[J].金融发展研究,2012,(8).
[3] 颜婧宇.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探析[J].经济师,2011,(8).
[4] 赵婧.英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浅析,商业时代,2011,(1).
[5] 朱海莎、钟永红.英国四大银行经营战略的变革与启示[J].金融论坛,2005,(7).
[6] 龙,徐加.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与技术效率[J].金融论坛,2010,(6).
[7] Asli Demirguc-Kunt,Ross Levine.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银行、市场和发展的跨国比较[R] 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