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自主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从事自主创新、技术开发的积极性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统计资料表明:专利发明的65%、技术创新成果的75%、新产品开发的80%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仍然不高,无论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还是从创新投入、创新效益来看,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研究开发投入、科技人员比例等指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问题可从内、外两方面来分析。
(一)影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问题
首先,缺乏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由于我国实行对大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重视程度不够。各类创新项目及创新基金大多面向大企业,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这方面的政策支持,即使有少量的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对于量多面广的中小企业来说也是“杯水车薪”,由于缺乏政策保障,导致创新的效果不佳。
其次,缺乏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的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一些中小型企业即使有创新能力也不愿意进行创新活动。
最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健全。目前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中介机构数量、服务质量都不尽人意,阻碍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制约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环境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R&D投入的力度很小,占销售收入比重不到1%,有些企业根本就没有R&D投入,以致靠仿造度日。由于研发投入不足,消化吸收不畅,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尚未进入良性循环,总体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
其次,自主创新人才短缺。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人才的作用尤为重要。因各种原因,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仍然缺乏吸引力,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人才竞争上明显处于劣势。
最后,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处于封闭的环境中,缺乏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的交流合
作。
二、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对策建议
1.优化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在落实国家、地方政府已有的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针、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政策,建立贷款担保、税收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建设良好的政策环境。
2.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联合。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联合研究开发。还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联合,探索有效的合作机制与合作途径,使先进适用技术得到转移和扩散,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打开有效通道。
3.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要在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先进的技术诊断与指导;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场地、设施和服务等。要鼓励和支持服务机构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开展技术信息、咨询评估、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
4.中小企业要建立自主创新内在动力机制。一要加大研发投入,研发经费要有计划地落实到位,坚持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并重。二要明确自主创新战略目标,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打造自身专利及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拥有自主品牌,为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开辟新的途径。三要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参与分配,对业绩突出的技术骨干给予股权、期权等奖励。四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5.中小企业应注重创新人才培养。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创新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小企业应把创新教育、职业培训放到更加突出位置。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留住优秀人才为企业自主创新出力献策。
参考文献
[1]王勇.浙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北方经济.2008(4)
[2]肖智润.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优化.经济问题探索.2006(10)
关键词:企业 自主创新 创新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269-02
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其不确定性部分原因来自于信息资源的匮乏。缺乏信息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它是由于企业缺乏收集信息的意识从而缺乏收集信息的能力所造成的。①创新的顺利进行建立在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上。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使创新链上的成员更好地安排创新任务,促进创新各阶段单元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减少来自企业外部的不确定性,同时通过企业本身信息的集成和整合,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内部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相对稳定的内外部环境,减少企业间发生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及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并对快速变化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做出敏捷的反应。
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信息过程,而创新信息系统的核心就在于全面集成信息的能力。创新信息系统为创新主体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服务,实现信息和知识的充分流动和共享,提升信息保障机制的信息能力。设立企业信息机构、建立创新信息系统,是企业自主创新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②
一、企业创新信息系统的含义
创新信息系统是一个以Web技术为核心、利用成熟的Internet技术组建的企业内部信息交换平台,其具有很强的信息查询、数据传输、在线支持功能。Intranet具有开放灵活、界面友好、共享充分等优点,并且可以通过相应网关权限设置保证安全,企业对外可以通过Internet实现与企业外部网络资源和业务伙伴的对接,对内实现与企业内局域网、数据库的联系。建立基于Intranet的企业创新信息系统,可以为技术的进步和人才结构的调整提供基础条件。
对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来说,信息保障机制的工作开展在企业以往的“软”、“硬”条件基础之上,创新信息系统的构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效率的自主创新活动要求有相应的信息保障,以提高信息搜集的速度、提高对信息流精确度的判断、降低企业信息机制的运行成本。创新信息系统的作用在于,把偶然发生的缓慢的个体创新转变为必然发生、快速、群体、乃至社会的创新行为。创新信息系统有利于创新过程中企业内部资源的挖掘及共享,而且有利于企业与外部信息联系,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
二、企业创新信息系统的结构
企业创新信息系统要经过建立企业内部网、联入外部网两个阶段,企业创新信息系统建立在企业内部网与外部网集成的基础上,此系统由三个层次的子系统集成,分别是: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对外信息交换系统、创新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在Internet\Intranet集成网络环境下,通过不同企业的IP和主页进行信息交流,采用先进的网络数据库引擎技术,与Web技术结合,实现企业动态、交互的信息交流,建立基于Web的信息网络,及时获取信息,降低创新成本;采用数据库的无缝连接技术,使得企业内外部信息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平台,实现创新过程中企业内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及与企业外部的信息共享,为创新组织提供管理和决策的工具,提高创新决策的科学性。既保证了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又能够集成企业间的信息,包括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信息、市场上新产品的反应信息、以及创新决策、创新实施、创新应用、创新扩散各个阶段的信息等等。创新信息系统包括创新决策子系统、创新实施子系统、创新实现子系统、创新扩散子系统、创新战略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以下是创新信息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1.创新决策子系统。创新决策子系统主要进行市场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市场研究涉及市场行情分析、调查统计、信息收集和预测,为要研发出的新产品把握现有市场、开拓未来市场空间。技术预测主要处理各类基础性研究方向的规划预测、反映研究领域及其深度、研究项目的立项、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实时监控、评估以及相应的机构设置等部分工作,为创新实践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2.创新实施子系统。创新实施子系统负责产品研发、工艺开发、生产管理、质量监控、文档管理、标准查询等创新工作,采用CIMS、ERP等先进制造技术思想,为产品和设计制造及其过程提供管理服务。
3.创新实现子系统。创新实现子系统则负责新研发产品的试制试销,将新产品的试销情况、市场对新产品的反应反馈给创新决策阶段。
4.创新扩散子系统。创新扩散子系统负责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技术的扩散。
除了创新四个阶段子系统之外,还需要有另外三个功能性的创新子系统,包括创新战略子系统、财务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创新战略子系统主要解决创新战略规划和创新阶段子系统之间的衔接,避免出现信息堵塞的情况。创新项目的实施开展需要资金的支持,创新过程的财务管理子系统负责创新各个阶段的财务管理,将创新过程管理的资金运营情况向企业战略层汇报。创新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负责创新项目中的人员的招聘、培养、薪酬支付等。企业自主创新信息系统中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技术人员、信息人员、管理人员。新项目对每个企业而言都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和保密性,企业创新人才一般都掌握着企业创新的关键信息甚至情报,人才流失会削弱企业的研发设计力量。
创新各阶段子系统和处理创新活动中战略、财务、人力资源的三个职能子系统中包含的信息会在创新信息系统的前台体现为信息管理子系统和知识管理子系统两个部分,创新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有信息管理子系统和知识管理子系统两个部分,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负责信息或情报的采集、查询、分析、处理、传输和数据的挖掘等服务功能;知识管理子系统主要负责知识的获取、挖掘、积累和传播,通过知识管理,在企业内部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和隐性知识的激活,挖掘潜在的创新资源,为创新主体的素质培养和能力开发服务。信息使用者会通过浏览器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完备的信息网络是企业及时、准确地获取创新所需要信息的基础,因此企业除了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创新信息系统之外,还要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网络,企业要凭借功能强大的信息网络密切关注市场、产品、技术、竞争者情况等动态信息,根据变化的环境信息及时调整决策。
三、企业创新信息系统的特点
企业自主创新需要各式各样的信息,为了使企业创新主体及时方便迅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全面信息,同时又不泄露本企业的秘密信息。企业创新信息系统具有以下全面性、综合性、及时性、便利性、安全性优点:
1.全面性。全面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创新信息系统提供资源种类、数量上的全面性;二是指创新信息系统运行的时候,对各个创新环节的信息保障和信息支持的全面性。
2.及时性。信息管理人员及时搜集企业创新需要的内外部信息,将其输入创新信息系统,交由系统信息管理人员处理,保证创新信息系统运作的及时性。
3.便利性。从创新信息系统的结构图可以看出,创新信息系统在前台提供一个简洁的交互界面,信息用户只要获得系统授权,就可以在连接到企业局域网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上通过Web浏览器进入唯一的信息系统交互界面,从而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4.安全性。由于网络是开放式的,为了保证企业私有的信息不外漏,必须保证创新信息系统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可以通过IP地址、密钥等方式设置浏览权限或者进行登陆记载。
创新信息系统作为一个有输入也有输出的高度集成的系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来满足创新主体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还能实现创新活动的信息化管理,运用信息技术对创新决策、实施、实现、扩散过程实现有效的协调、组织和推动作用。为了企业自主创新的顺利进行,各相关部门分工合作,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知识信息服务、情报信息服务。
四、构建创新信息系统的对策
创新信息系统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起到很好的信息保障作用,构建创新信息系统能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提升竞争力,为此企业可以从设立专门的信息部门、设计科学合理的信息流程、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几个方面以更好地实施创新信息系统。
1.设立信息部门负责创新过程中的信息服务。企业必须建立信息部门为自主创新提供信息支持,在企业自主创新信息保障机制当中,为了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要设立专门的信息部门来集中众多的新思想和新技术。
2.设计管理利用信息的合理流程。除了设立一个专门的信息部门。企业还要设计一个合理的流程来管理和利用信息,建立一套控制体系来控制信息的产生和运用,使信息流动与组织的发展目标符合;在组织最高管理层与部门之间构造一个知识共享平台,提供组织与外界联系的接口,与政府部门、外部咨询组织建立紧密的联系,以获取必要的信息;并且建立激励机制,使组织成员乐于共享知识。信息管理是企业创新管理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创新信息的获得、整理、分析和及时传递既是正确决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内部组织协调的手段。③
3.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管理体制的核心,它可以对创新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信息是自主创新的来源和基础,而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文化为企业创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为信息服务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它可以把信息传递到企业创新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使企业信息部门与企业创新之间进行良好的交互作用。同时企业创新也促进企业文化和企业信息服务的发展。企业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企业文化可以减少员工单独处理信息的要求,使员工经营活动集中于特定范围安排之中,减少决策成本,同时可以大大降低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第二,企业文化补充企业的行政控制体系,减少了内部实施监督的成本;第三,企业文化弱化企业内个人偏好的倾向。
五、结论
构建创新信息系统,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有规划性,在系统规划的前提下分阶段实施;其次强调适用性,选择信息平台和软件的时候,一方面要从功能、方法、管理理念上要与本企业相符合;另一方面,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企业规模、人员、数据)选择适合的软件;最后注意整合性,创新信息系统要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结合,在企业文化、战略、组织、流程等层面上达到一致。
注释:
①高建,傅家骥.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6(1)
②宋丽萍.企业信息管理机制及其人才培养[J].山东经济,2003(5)
③贾蔚文等.技术创新-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道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市场法则要求企业自主创新
科学技术对提升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的优胜劣汰的考验中,柳州企业认识到自主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柳州的家电产业曾经是当年中国同行业的一面旗帜,但由于缺乏持续的创新,使企业失去了先进技术的支持,最终导致“全军覆没”,不但失去了品牌,而且全行业从柳州退出。“柳工”也是著名的老企业,但由于始终坚持技术上的自主创新,则使自己在中国工程机械装载行业保持着领先。“柳工”是我国第一台ZL50装载机的诞生地,率先在全行业完成了第二代的代表产品ZL50C。接着又于2000年在全行业推出了代表我国装载机行业最高技术水平的第三代更新换代产品ZL50G。2003年他们把专利战略纳入技术创新战略,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每年平均增幅高达100%,至2004年12月,公司已拥有有效专利44件。现在他们每年都有近百项科技成果。“柳工”的董事长认为:“柳工之所以没有被跨国公司挤垮,就是因为柳工有3到5个核心技术。”
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是后工业化国家追求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因为这些先进技术的知识产权不在自己手里,结果就大大受制于人。因此,必须在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柳州五菱集团先后引进一汽、东风、上海、通用等国内外汽车巨头的技术和产品,在此基础上加大技术投入,连续推出吸引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车型。他们开发的获6项国家专利的五菱V1系列观光车和V3高尔夫球场车不仅在国内供不应求,而且还进军东盟市场和欧洲市场。目前五菱集团仅微型车的生产能力就达2.5万辆,可实现年产值8亿元以上。
在市场风浪的搏击中,柳州的企业认识到了自主创新的意义,这不是赶时髦的口号,而是市场法则给他们的切身体验。
企业能够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具有强烈的自主创新要求,而且也完全有条件进行自主创新,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柳州的企业在锲而不舍的创新实践中锻造了自主创新的能力。
柳州市在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中,紧紧抓住了这个关键环节。企业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一般都保证在3%以上,有的企业高达5%以上。“柳工”的技术中心2004年的技术开发经费总投入为1.52亿元,占产品销售总额的4%左右。2005年他们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三年后力争达到5%,“十一五”后期力争达到7%。“柳工”的技术中心是专门从事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的机构。现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18人,高层次的工程机械人才68人,其中硕士、博士25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人,高级工程师28人。
民营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有限,新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的困难很大。但是由于认识到自主创新的意义,柳州的许多民营中小企业集中了资金和人才投入研发。柳州浦发公司是一个生产汽车空调的小型民营企业,年产汽车空调1万5千套,但生产线上只有13名生产工人,大多数人是在技术部和开发部搞新产品的研发。公司总经理虞惠雄算了一笔账:“我们开发十个项目,只要有一个成功,开发的投入就全赚回来了,如果有两个成功,就能推动企业向前发展。我们是小企业,只能找市场缝隙,研发出有竞争力的有质量的新产品,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空调的核心技术在压缩机,他们苦干了三年,先后投入1000多万,研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的涡旋式汽车空调压缩机,投产后不但可以与日、美同类产品竞争,而且这种压缩机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方面,提升许多产品的竞争力。这给人的启示是,要打破只有大企业才有条件搞自主创新的传统观念,民营中小企业同样可以投入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同样有可能取得世界一流的自主创新成果。
怎样成为自主创新主体
本文就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进行阐述,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以增强我国中小企业竞争优势,使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困境;对策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
所谓创新,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造出新产品。自主创新可以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的,囿于已有的技术模式、并沿着既定技术轨迹而发展的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积累进化的过程,大致可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模仿,即引进本国或本地区尚不存在的技术,通过模仿、学习,逐渐掌握这门新技术,并达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第二阶段是改进型的创新,即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积累和消化吸收后,企业逐步减少对技术输出企业的依赖,并开始结合本国市场的特点,对引进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国产化创新;第三阶段是再创造,即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
二、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实力弱,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其自主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比大企业大很多:
1.缺乏创新意识。企业要获得超额利润,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自身的自主创新产品。然而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自主创新的作用认识不足,普遍没有自己的自主创新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创新需要较大投入,而投入难以很快得到相应回报,一些中小企业怕冒风险不敢创新。因此,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周期短、回报率高的项目,以获得近期的现实的经济利益;大多数中小企业为了维持现有的利益,“不想”也“不愿意”进行自主创新,在生产过程中又是简单的模仿别的企业的成果,甚至构成侵权;还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有“小富即安”的思想,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中小企业对自主创新的重视不够,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2.管理滞后阻碍创新。国内企业自主创新更多的都是在没有了解市场需求情况下,进行所谓自主创新的研究与开发过程。在对科研课题的筛选、经费、评价、奖励等方面,存有生产实践“两张皮”的现象,科技与生产的对接不畅,以成果的效益作评价标准的权重不突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率低。目前一些中小企业因部门分割,多头管理,有限的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分散重复,妨碍了社会化共享的实现,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效率。
3.创新人才缺乏。很多企业对于自己目前的经营状况感到比较满意,对于培养或吸纳技术及管理人才以促进企业不断创新的紧迫感不强,这也导致中小企业很难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很难有创新性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不少中小企业在薪酬、培训、选拔等制度方面的缺失,影响了科技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容易造成科技人员的流失。中小企业科技人员不足且流失严重,导致企业自主创新难以持久。
三、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文对企业实现自主创新提出几点建议:
1.培育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的决心和信心。中小企业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克服保守狭隘思想观念,树立创新观念。中小企业主要发挥在创新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要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敢创新的良好氛围,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强大动力。
1.1日常工作上,为有自主创新目标的员工设立:弹性工作制、在家办公、自主工作权力、敢于提出建议的氛围。
1.2在考核上,重结果不看过程。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一股乐于接受挑战、敢于理性怀疑、批判的企业创新精神。
1.3在激励上,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等。企业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设立各项激励制度,开发员工自主的、心甘情愿的、内在动力,引导员工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期望自己的努力对企业和社会有所贡献。使全体员工树立自主创新的决心和信心,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够不断开展和有效进行。
2.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竞争激烈,员工队伍的稳定性非常重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不仅要在资金和服务上支持,更要在管理创新上帮助他们。应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联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联合研究开发。还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联合,探索有效的合作机制与合作途径,使先进适用技术得到转移和扩散,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打开有效通道。
3.建设素质优良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以高素质人才支撑中小企业自主创高素质人才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也是中小企业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关键,因为自主创新的能力最终要通过人在创新实践中完成的。政府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把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创新人才队伍的突出地位,并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真正做到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一是要造就一支勇于创新的企业家队伍。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主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加强各种新知识的学习,提高决策能力,努力培养有预见、重视品牌培育、擅长市场营销、懂得资本运作、具有战略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的现代企业家队伍。二是要造就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团队。要通过健全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建立人力资本参与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储备人才的激励机制,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能充分、持久地发挥作用,从而建立起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三是要重视对员工培训。中小企业要注重创新文化建设,培养职工的创新意识,提高职工的创新能力。要重视对员工培训,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让员工有满足感、荣誉感和归属感。要积极实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他们把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高鸿: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国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0—22.
[2]叶小龙:企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0—34.
[3]黄生旗:自主创新力与创新型企业探讨[J].企业家天地2007(4):20.
[4]杨海: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激励机制探讨[J].知识经济2010(3):30.
一、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第一,自主创新意识缺乏。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规划,自主创新认识不足。企业自主创新不仅具有投入大,成本高,效益回收期长等特点,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使得很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因此就没有将自主创新纳入其发展规划之中。
第二,自主创新人才匮乏。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主要是取决于自主创新人才的缺乏,使得中小企业研发能力不足。中小企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自主创新仅靠自身的力量显得太过薄弱,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和中小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或完善,因而,其创新得不到提升。创新人才不能引进,而原有研发队伍的创新不足,影响了企业创新的连续性。创新人员缺乏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技术研发能力差,技术成果转化生产力能力低。因此,人才是制约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第三,自主创新融资受限。
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上都会不可避免的遇到融资瓶颈。中小民营企业研发资金紧张,从政府获得的扶持其创新活动的资金极为有限。虽然政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融通方面,却没有采取优惠的扶持政策。政府科技投入体制仍倾向于高等院校和政府所属的科研院所,对企业的投入很少,而投入到中小民营企业的就更微乎其微了。造成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受限的原因,除了中小民营企业资信等级低等原因外,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提升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
第一,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培养。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全体员工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的自主创新意识。首先,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并使其把握自主创新发展趋势。企业可以通过鼓励员工学习企业制度和文化,形成全员学习的文化氛围,使自主创新成为中小民营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和准则。
第二,重视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其自主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政府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要从思想观念上真正意识到创新人才队伍的突出地位,树立现代中小企业创新人才观,形成吸纳人才、重用人才、激励人才、合理评价人才,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
首先,政府应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把培养输送专业人才作为提升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服务内容。建立健全企业人才服务体系;促进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组织引导各类中介培训机构,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人才需要,开发培训教材,提供灵活的培训服务;鼓励中小民营企业技术服务机构建立技术服务小组,组织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离退休技术人员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技术诊断服务。
其次,企业内部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环境。企业应为创新人才提供舒适的研发工作场所,给与宽松自由的工作时间。企业创新人员大多时间在进行脑力劳动,因而可实行弹性工作制,让他们用自己最好的方式去工作,让他们心情愉快地去工作,而不必全部进行统一化管理,过分检查监督。更不能对创新人才的工作横加干涉,外行指挥内行,影响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扩大自主创新融资支持。
企业自主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民营企业内部融资渠道很难进行自主创新。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应积极构建多层次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体系。政府要不断完善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政府投入机制,争取政策支持,让更多中小民营企业获得短期融资,确保企业创新发展资金的需要。充分利用中央鼓励发展社区银行的契机,推动民间资本运作的社区银行的发展,利用社区银行对社区企业信息充分了解的优势,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还可以积极发展我国典当业,规范引导民间融资,使其成为正规金融融资的有效补充。
三、结语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模式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1、加强自主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根本,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有自身特定的国情和战略需求。实践反复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创新能力永远不可能通过引进获得。当前,我国产业技术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同时,在某些战略性产业和关系国家安全的特殊行业实现技术自主,就必须建立自主开发的平台,进行自主创新的实践。
2、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当今全球环境下,随着关税壁垒的逐渐降低乃至取消,发达国家更多地依靠知识产权、贸易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等新的手段控制市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弱势地位有可能成为影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不确定因素。研究表明,“入世”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和技术转移将出现三种变化趋势:一是国外资本在华投资更倾向于控股或设立独资企业;二是逐步从资本垄断转向技术垄断,高技术引进将会出现新的困难;三是在全球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市场成为远比技术、资本以及自然要素更为稀缺的资源,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将导致国内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发展更加困难。近年来,外国投资者越来越不愿意合资而要独资,或者控股,目的是把核心技术留住。因此,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加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
二、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
从一个企业的整个发展历程看,自主创新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和实现目标之后,企业一般在自主创新思想指导下,实施组合创新,即实行自主型组合创新模式,组合创新的结果,使企业的技术资源和技术优势表现为集中与分散、内部化与外部化的对立统一。这既是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的现实选择,也是发展中国家从技术引进迈向自主创新的重要战略选择。关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的组合创新,有四种不同的模式:一是高层次混合创新。这种方式是以自主研究开发为主,以此为基础研究技术体系的基本结构,引进所需要的技术要素,实现全新的技术创新;二是高层次二次创新。这种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先引进、通过消化吸收再进行二次创新的模式;三是自主型混合创新。这种方式类同于方式一,不同之处是其引进源不是国外的高水平的技术,而是从国内的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引进科技成果;四是自主型二次创新。这种方式类同于方式二,所不同的是其引进源是国内的技术和工艺,引进技术的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所需的引进费用较少。从企业自主创新的理念来看,组合创新模式实质上是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以自主研发为基础,通过技术引进或者国内技术合作实现自主创新;第二种是以技术引进或国内技术合作为基础,通过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这种分类方式为我们研究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提供了组合性的思路。
三、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的主要措施
自主创新战略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高投入和高风险,为了成功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取得预期效果,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扬长避短,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创新战略的优势。
1、科学地选择自主创新的方向。企业自主创新一般是指企业主营业务中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因此,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自己的主营业务,并围绕主业,依托产品创新平台,实施自主研发。对于大的集团公司,可以选择集团公司研发中心和承担其主营业务的核心子公司作为载体,组织整个集团公司的力量支持其实现自主创新。对于一般性技术或配套性的技术可以采取其他创新模式。
2、充分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自主创新成果。自主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企业对其自主研发成果要及时申报专利,充分运用专利制度保护自主知识产权,防止创新成果被复制和模仿。研发成果的产出只是自主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并不表明企业自主创新已经实现,自主创新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依靠市场来判别,因此自主研发成果产出后,企业应该组织力量,加强研究开发、制造、销售等职能之间的界面管理,加大投入,促进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及时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同时,要及时地依托技术和产品平台,开发和形成“产品族”,满足不同市场客户的需要,提高市场占有率,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一些确实不宜转化的研发成果,可以采取技术转让或作价入股与其他投资主体兴办外部企业方式向外部转移,以增加技术收入,防止成果流失或被无形损耗。
3、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在企业主导下,支持其技术创新战略实现的产品创新能力、工艺创新能力等能力的集合,是自主创新过程中投入的各种要素及其组合体现出的整体功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企业核心技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通常建立在经验性知识的长期积累之上,通过组织内部不断的学习而得到提高。因此,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不仅要追求技术的突破和产品的市场实现,更重要的是加强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组织学习,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和技术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要实行自主型组合创新模式,在内部研发基础上,注重技术合作和技术引进过程中的学习,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有效整合,丰富知识库,提高知识平台;二要积极参与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延伸研究开发链,形成专有技术开发的技术基础平台,在共性技术基础上开发出专有技术,保持可持续的自主创新优势;三要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要素:第一,现有的知识基础,它决定了技术学习的基础和技术的努力方向;第二,努力的程度,它决定了知识学习的效果,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学习效果。知识基础是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知识存量,改变知识基础又取决于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学习,因此努力的程度对于形成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如实施产权激励、创新收益分成等办法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凝聚和吸引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实施自主创新。
4、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当今世界,企业与企业竞争的背后是国家之间力量的较量。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是“弱势群体”,其竞争对手跨国公司的力量非常强大;同时,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还借助国家力量,通过提高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限制技术输出、反倾销、反补贴等技术、贸易方面的政策措施扼杀和阻止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和占领国际市场,防止高技术输出。因此,发展中国家企业在自身不断努力的同时,应该积极争取国家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下,在产业共性技术、财税、金融、贸易、政府采购、人才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国家应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市场、科学技术、创新文化以及外交环境,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竞争力。
(作者单位:1.安徽省经济研究院;2.安徽财贸职业学院;3.炮兵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晓川.合作技术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一、西部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沿用了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04年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中提出的评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来分析西部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该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以这一指标体系为基础,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2006》、《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统计资料(2005)》以及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上的其他数据,统计整理2005年东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状况(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西部大中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在潜在创新资源方面,西部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企业工业增加值和产品销售收入低下。从人才存量上看,西部地区人才严重匮乏,东西部科技人才差距约是4∶1,东部地区企业工厂技术人员是608413人,而西部地区企业工厂技术人员是160542人。其次,在科技创新活动方面,西部企业研究和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相对较小。发达国家(R&D)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为2.3%,发展中国家一般为1.5%左右,而我国目前的比重仅为0.73%,对于经济落后的我国西部地区这一比重则更低。再次,西部企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弱。2005年,西部申请专利数量和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分别为6681件和2726件,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2.09%和11.90%。2008年,西部企业申请专利数量占全国的8.9%。西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和东部3.26和4.57个百分点。最后,在技术创新环境方面,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小,西部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不够畅通。今年以来,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政府对产业投资的管理方式正由直接向间接、由指令向指导、由控制向规范转变,政府的直接投资规模进一步减小,产业投资来源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但是,西部企业投融资渠道狭窄,国家财政投资和银行贷款仍是产业投资的骨干力量,利用区外境外投资、资本市场融资和激活民间投资效果不佳,投融资机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西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无论是潜在创新资源、技术创新活动还是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环境,西部企业相比东部都具有明显的劣势。这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上的差距,主要是由体制落后、人才流失、资金不足、产学研脱离和思想观念陈旧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一)企业自主创新缺乏体制保障
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必然要求有新的组织体制及管理水平相适应。西部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仍带有较深的旧体制的痕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现有的产权制度结构极不合理。 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仍占相当大比重;而在东部沿海地区,民营和“三资”企业已成为工业中的重要力量。其二,管理制度不健全。西部不少企业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技术创新决策体系很不合理,决策的权利与责任配置很不适当,缺乏对技术创新决策和管理的监控机制以及对不利因素的防范机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加大技术创新过程的隐患和失误并提高其风险。其三,现有的企业经营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运行僵化。企业体制落后,大大抑制了自主创新内在动力机制的形成,从而制约了技术创新,阻碍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且流失严重
人才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西部的科技产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需要一批富有杰出智能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但是,西部现有的人才分布结构不合理,高校和科研单位缺乏懂市场、善经营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企业缺乏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开发型人才。西部地区缺少创新创业型人才,但更严峻的是缺少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人文环境。西部地区普遍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突出表现在“平均主义”思想严重和竞争意识过于薄弱。西部人才流失,经济收入低是原因之一,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觉得事业上没有长远发展前景,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没有好的项目、好的产业、好的环境,只会使科技人才持续流失,造成恶性循环。
(三)产学研互动不足抑制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本应服务于经济发展,然而西部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目标定位、激励机制的不同使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西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仍然停留在以发论文,尤其是基础研究论文为主要考核指标的阶段,不注重实用成果的深度开发。这种评价体系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定位的科研工作特点,无法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形势。我国高校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有1万项左右,而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15%,西部高校的成果转化水平就更低了。另一方面,西部企业由于从建设初始就有明显的国防化特征,逐渐形成了封闭性、独立性的自主创新模式,排斥与其他部门合作。加上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创新的体制尚存缺陷,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往往由于缺乏信任而导致合作破裂,造成科研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大大降低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四)技术创新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资金的匮乏是阻碍西部企业自主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资金来源有国内和国外两种渠道。国内包括了自有资金投入、银行贷款、政府专项资金、股市筹资、国内风险投资、发行企业债券等。由于历史原因、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国家投资政策的东移,使得西部企业的国内资金来源显得特别不足。此外,资金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对称,大量投资在国有企业中低效益运行甚至被浪费,而投资效益好的非国有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难以得到银行信贷的支持。
三、推动西部企业自主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以模仿创新为主的西部企业自主创新战略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本质与过程的不同,我们可将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分为率先创新战略与模仿创新战略。率先创新是根本性的创新,开辟的一般都是全新的市场和领域。模仿创新则是在率先创新的示范影响和利益诱导之下,企业以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为榜样,并以其创新产品为示范,通过引进购买或反求破译等手段吸收和掌握率先创新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对率先创新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参与竞争的一种渐进性创新活动。创新战略的选择一般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资金的来源,承受风险的大小以及市场等外部环境因素。西部企业在这几个方面都处于劣势,采取以模仿创新战略为主的西部企业自主创新战略是当前比较理想的选择。这不仅可以减少西部企业创新产品的生存风险,而且节约投资,为西部弱势企业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而逐步占领市场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二)推动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联动
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以四个创新促进西部企业的自主创新。首先,深化企业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坚决贯彻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通过兼并、收购、合作、资产重组和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等方式,实现西部企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公司法》规定,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合作等形式设立科技企业,做到产权明晰、责权明确,同时全面推行民营企业机制,对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四自”方针。其次,推动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对西部企业而言,管理创新也是不容忽视的。企业实践表明,实施CIMS能使制造企业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35.8%,库存资金占有平均减少12.8%。最后,提高西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进行市场创新,大力开拓市场,以市场为主导来调整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等。
(三)创新人才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
近几年,西部地区已经出台的人才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出现了制度疲劳和政策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西部地区要通过政策进一步吸引人才,应该仔细研究西部急需人才的需求,在政策上满足这些需求。要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通过多种分配方式取得合法收入,激发科技人员的自主创新、创业激情和活力。
(四)积极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通过财政引导、市场融资、招商嫁接、风险投资等,初步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西部企业自主创新投融资体系。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争取财政项目资金、国内金融机构贷款,吸引国内外投资项目和合作项目,建议政府发行西部工业建设债券,适当加大利息,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等方式筹措资金。与此同时,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要实行不同的融资方式。首先,在中小科技企业高速成长阶段,通过建立科技投资服务中心,向银行推荐项目并提供贷款担保,解决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其次,在科技企业进入扩张阶段,通过风险投资公司,及时提供风险投资服务。最后,在科技企业进入规模化阶段时,主要通过市场运作,组织引进和配置各类社会资源,实施全球化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融资战略。
(五)围绕特色和优势产业进行自主创新
【关键词】企业 自主创新 途径
源自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沉重打击,给世界各国经济实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中国企业也不例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在危机中抓住生存与发展机遇的重要手段。
一、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资源基础
企业自主创新资源包括很多外部资源条件,如社会的知识总量、可获得的知识量、可供选择的人才数量和质量等。从企业内部来看,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资源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提高决策者的素质。企业决策者的品质、创新意识、决策能力是企业研发能力形成的关键。缺乏精明强干的决策者和组织管理者的企业,就不可能组织协调好各个方面的技术力量,从而进行创新活动。如果企业领导者无长远眼光,或思想观念保守、惧怕风险,或自我满足、停滞不前,那么将会阻碍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2、不断积累企业的知识技术资源。尽管企业可以从外界获得自主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但是由于研发活动具有强烈的“干中学”倾向,因此企业现有技术基础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它包括企业技术人员数量和质量、专利数量和水平、企业技术设备的性能等方面的资源。对于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技术资源的薄弱是导致其核心竞争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所谓的“后发优势”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来说,是一种空想。正因这种资源稀缺,从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产业需要在两条线上作战,即创新和“补(资源基础)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走“引进消化创新”之路,即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在消化这些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干中学”过程中,不断积累创新的知识和技术资源。同时,还应要求企业将科技创新的领域和方向相对集中,要专注于某些甚至某个研发领域和研发方向,要长期坚持,并建立企业创新资源信息资料库。
3、加大对创新的的投入力度。企业的研究和开发必须要有资金作为保障。如果企业财力雄厚,容易筹措资金,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开发活动。有一些著名的大公司每年都投入巨额资金用于自主创新,如佳能公司每年的研发经费要占全部销售收入的10%以上。彼得・杜拉克建议企业要专门设立第二种预算,即创新预算。第一种预算是经常性预算,主要用于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所需的开支,大约占全部预算的80%~90%。经常性预算需要根据景气的变化进行调整,而创新预算是投资于未来的预算,是不管景气情况怎样都要维持的预算。第二种预算大约占企业全部预算的10%~20%。杜拉克曾说过,在不景气时削减成功项目的支出是最普遍出现的、也是危害最大的做法。
二、精心选择企业的研发方向
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是针对企业未来的创新,而未来是不确定的。因此,企业需要做出各种努力,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敏锐地观察原有事物的缺陷,准确地捕捉新事物的萌芽,提出大胆新颖的推测和设想,进行认真周密的论证。在此基础上选择企业的研发分析,整合创新人才、资本等资源,进行新产品研发和有效组织生产,以不断适应和创造市场。
彼得・杜拉克认为企业应该进行系统的创新,而创新的机会是“变化”,绝大多数成功的创新都是利用了变化,而一些重大的技术创新本身也构成了变化,如莱特兄弟发明的飞行器、互联网络等。他总结了创新的七个来源,包括意想不到的事情、客观与主观不协调的现象、过程需要的创新、尚未意识到的产业与市场结构的变化等四个方面的创新机会是产生自企业内部;来自于企业或产业外部环境机会包括人口变化、方法和看法的改变以及科学或非科学领域的新知识等三个来源。杜拉克对这七个来源的可信度和预期程度进行了高低排序,与人们普遍的感觉不同,他认为新的科学知识属于最不可靠、最不可预知的一种来源,其风险性与不确定性最小。
加里・哈默认为一个创新者应重新思索产品和服务、市场范围甚至整个产业结构,并由此提出了九种产业创新的途径。产品或服务的创新包括从根本上改进价值等式、将功能与形式分开、从使用中寻求快乐;市场方面的创新包括向外扩大适用性的边界或顾客范围、努力实现个性化、更容易获得性;产业结构方面的创新包括重新调整产业、压缩供应链、跨行业组合等。
尽管这两位学者关于研发的方向的分析不是全面的,但至少告诉人们创新的方向是隐藏在各种变化之中的。这与环境发展的规律是一致的,因为环境发展永恒不变的规律是它(环境)永远在变,而各种“变化”趋势要成为企业的研发方向,还需要进行周密的论证。
三、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组织结构,强化创新激励
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一整套机制,包括人才获取机制、人才成长环境、激励机制、企业内部民主及沟通渠道、知识管理机制等等。适当的组织和激励,是企业创新的推动力。
1、根据自主创新的需要,构建相应的创新组织。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不同于生产经营活动,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创新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国外曾有项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发明都是由“意想不到的人”在“意料不到的时刻”和“意料不到的地方”完成的,且同“意料不到的使用者”有关。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要求创新活动的组织打破传统组织的等级和规程,推行较为松散灵活的组织形式,进行分散的创造性活动,推进科技创新人员之间多种形式的自由沟通交流。如果企业沿用传统的组织进行创新,将会阻碍创新活动的进行,因为传统组织的等级观念会扼杀创新思想,明确的职能分工会阻碍创新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严格的多层次审查也会延误创新活动的时机。
2、根据科技创新的进展,推进企业组织变革。组织与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钱德勒在分析美国技术和管理革命之间的关系之后,得出结论认为组织与创新是互相促进的。但纳尔森认为组织是技术创新的附属物,组织的变迁应服从于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事实上,二者之间的分歧产生于对组织的理解不同,钱德勒是从企业历史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组织的演变,而纳尔森则是偏重于分析创新组织问题。按照纳尔森的理解,组织应该是小型的组织,以研发活动为中心来协调其他活动,即只有研发能力才是核心能力,其他能力是研发能力所需要的互补性资源和能力。钱德勒是将研发能力与其他能力看成是某种意义上平行的能力。
实际上,组织的变迁服从于技术发展和创新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采纳,而处在大变革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更深层次的分析,还应考虑新技术对企业现有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如果新的技术创新是对原有核心竞争力的强化,那么企业组织革新的压力就会相对较弱。新的技术创新是对原有核心竞争力的“创造性的破坏”,如果这时企业组织不进行重大的调整甚至是革命性的调整,那么企业就可能被新的竞争者所淘汰。
3、强化创新激励。强化创新激励首先是要在企业中建立创新文化,鼓励各种创新活动。有创新的尝试就会有失败的可能,因此创新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正确对待创新中的失败,企业要容许创新中的失败,更要鼓励从失败中寻找迈向成功道路的努力。其次,企业应制定创新激励的规则,及时、公平地对创新成果进行奖励。对成果进行奖励,要处理好精神奖励与现金奖励、股权奖励等物质奖励形式之间的关系。目前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是以精神奖励为主还是以物质和股权奖励为主,或物质奖励和股权奖励数量多少等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一般认为创新成果应该是以物质奖励为主,创新成果商业价值越大,奖励的数额就应该越高。也有的认为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不能过重过高。因为当物质奖励过于丰厚时,人们就会隐瞒自己的发明,以增强自己独占发明成果和获得大笔奖励的可能性,这将会使创新所必需的团队协作、无私沟通、分享成果被扼杀。因此,创新激励应该是以精神奖励为主,适当的物质奖励为辅。
四、抢占自主创新先机,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进程
抢占先机是创新本质要求的体现,也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据调查显示,在企业占有创新收益的三种方式――专利制度、保密和首创开发中,各产业的重点是不同的。和强调知识产权的流行观念相反的是,在大多数产业,创新者利益主要来自谁最早占得先机,并利用这种优势开发产品,而不是靠行使专利保护或严格地保密。一些产业,如半导体、计算机、电信、飞机机身制造和飞机发动机制造业等,即使专利权不保护新产品,但模仿起来代价高昂。在这些产业中,由于生产系统和相应的管理控制系统非常复杂,即使根本没有专利权的保护,一个有能力的模仿者也要比创新者多花费3/4的费用和更多的时间,才能将技术变成现实的产品。因此,依靠这种先发优势,创新者就比模仿者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这些产业研发的重点在于不同的特殊能力。当然,领先者优势中学习曲线的作用是基本的,在挑战者全面运行以前,先行者往往已远远处在各项职能活动,即新技术的应用、生产、销售、人员培训等学习曲线之下。
抢占先机并不仅仅是指企业在推出创新成果方面占先,更强调领先一步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的生产能力并成功市场化。创新成果的产品化和市场化本身包括一些复杂的技巧和技能。企业如果缺乏相关的能力,那么创新成果就很难为企业带来现实的竞争优势和利益。如美国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是最早开发彩色电视机的公司,NTSC(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标准就是该公司率先提出的。但是彩电要真正为市场所接受,不提供顾客所需要的价值,仅仅让制造商和电视网络统一标准是远远不够的。电视制造商和电视网络必须以合理的成本生产出性能合格的电视机,必须制作富有魅力的电视节目,还必须吸引电视台投资购买制作节目和播放节目的设施、设备。结果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这场标准大战中赢得了先机,但失去了市场地位,被更为完善的后向兼容(兼容黑白电视机)的彩电系统所取代。这个后来的胜利者就是拥有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的美国无线电公司(RCA)。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抢先发明很重要,但解决好应用问题才能尽快赢得市场。
【参考文献】
[1] 普拉哈拉德、哈默:竞争大未来[M].昆仑出版社,1988.
[2] 彼得・杜拉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三联书店,2000.
[3] 彼得・杜拉克:创业精神与创新[M].工人出版社,1989.
一、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企业的依托;企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环节,也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因此,企业对整体社会有一层权利与责任的关系。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种社会利益包括职工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可见,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对社会履行的职责、应做的奉献和应尽的义务,表现为企业对社会的适应和发展的参与。企业应具体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两部分:对社会利益集团承担责任;企业对解决社会问题应负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是企业为社会的福利、稳定、发展等方面必须关心的责任,包括对员工的责任、环境保护、生产更多更安全的产品等等。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企业自主创新
伴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趋势,创新已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和新时代的灵魂。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根本要靠自主创新。要通过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的转变;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实现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增长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其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其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其生存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企业的自主创新是指通过企业自身的学习与研发活动,探索技术前沿,突破技术难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快速使之商品化,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发展,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
三、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作为构成社会有机整体的基本单元,从事经济活动时,必须评估自身活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经营生产决策时考虑到相关的社会利益,满足社会的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发展给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只有在发展的同时,推出有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实际举措,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才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要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则需要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保障,需要通过企业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一系列自主创新活动来实现。
企业要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一定要创业、创新。创业是没有止境的,创新在每一个时代都是新的起点。我们的企业要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知识产权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企业的社会贡献表现于它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简单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大体分为三种:对内部员工的责任、对社会的诚心、对公共环境的责任。
(一)企业对内部员工的责任要求企业自主创新。企业首先要实现自身利益的发展才能实现对员工的责任乃至全部社会责任,而面对当前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可能具备特有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持续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在于注重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善,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保障员工生产安全等等。企业有责任通过一定的制度,提供公平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机会,促进员工的发展。关注员工的需求,提供适当的多样化激励手段,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满意度,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企业需要也只有通过员工的自主创新来实现自身和员工共同的可持续发展。企业通过管理的创新、制度的创新、文化的创新激励员工的创新能力,为员工提供创新的平台,使员工充分发挥个人才干,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反过来,企业创新的成果带来的巨大效益再回馈到员工的身上,对员工形成激励,同时进一步改善经营环境和确保生产安全。这样,形成一个员工的发展要求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促进员工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企业对社会的诚信要求企业自主创新。企业对消费者的主要责任有研制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供货真价实的产品给消费者。企业在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具备适应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研发体系、建立符合国家规定的产品质量管理和监督的制度及质量标准,保证产品的质量,提供安全有效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外还要针对我国消费者消费能力较低的情况从实际出发,降低成本。这样,就对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法提出了创新要求。企业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生产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具备核心竞争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市场中获取超额利润,使消费者分享企业的利益,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三)企业对公共环境的责任要求企业自主创新。企业对环境的责任是企业对社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责任。社会资源和自然环境是有限的,特别在我国,资源短缺严重,能源危机,水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源和环境的合理使用和保护不仅关系到当代人利益的满足,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的利益,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而我国不少企业,仍处于一种能耗高、产出低、收益小、污染大、环境治理能力弱、环境保护意识差的状态。能否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这样就要求企业不仅要执行好国家的强制标准,而且要尽量创新和提高生产及环保技术水平,通过技术的创新和管理创新等降低消耗、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升环保水平,实现肩负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