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

大学生扶贫就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扶贫就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扶贫就业

第1篇: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

(一)就业整体水平低

贫困大学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就业中往往处于劣势,在就业时贫困大学生对考虑职业情景更加考虑的是收入的多少,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就业之后也会频繁的跳槽。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之后一般不会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有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工作,也往往和自己学习的知识内容不符。从就业时间来看,贫困学生的签约时间往往比较晚,这样就导致贫困生初次就业并不是那么理想,使得贫困生的就业整体水平比较低。

(二)目的性过强

贫困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的大学生群体在教育教学中往往会考虑到很多的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家庭因素,在就业时会考虑到改变自身的家庭状况。这样导致贫困生在就业时往往就会考虑到收入方面的高低,至于专业对不对口则不是很在意。在高薪的追求时,对于去基层、回老家发展更加倾向于向大城市发展。

(三)自主创业艰难

贫困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也会有创业的想法,希望通过创业能够快速的改变自身的家庭状况,但是贫困大学生在创业时也会受到经济方面的限制,另外创业时也寻找不到较好的资源。这样就导致学生仅仅是有创业思想的萌芽很快就会减退。国家在发展中不断出现相关的就业政策,会设置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政策,但是实际对贷款资金需要经过烦琐的审批手续,这样就导致学生不愿意麻烦去申请贷款。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和高校发展的关注,对于贫困大学生德吉就业问题要不断完善相关帮扶政策,以此提升学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注重心理辅导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帮助贫困大学生,除了在生活、学习中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和贫困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通过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氛围,更好地进行就业指导。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就业心理辅导,让学生能够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层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调节,以便更好地排除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贫困大学生在校园也会接触一些励志性的人物,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这些励志人物的作用,可以让一些贫困大学生进行毕业回访,通过一些贫困毕业生的成功就业给贫困大学生在心灵上的震撼,通过贫困大学生之间相似的经历来传递能力,让贫困大学生能够克服自身负能量,从而能够取得就业上的成功。

(二)注重能力帮扶

为了更好地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要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帮扶,在专业设置上要能够联系实际岗位,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应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实验课、实践课等形式在提升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帮扶应该从大学开始,要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让学生形成对自身就业的清醒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自身就业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以便更好地进行努力。贫困大学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要能够注重对其的帮扶效果,以便更好地提升贫困生的就业效果。

(三)注重经济帮扶

在对贫困生的就业帮扶时要注重对学生在经济方面的帮扶,可以通过设置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来帮助贫困生进行就业。当前高校在发展中针对贫困生也设置了一些勤工助学岗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经济方面的压力。但是学校本身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岗位毕竟有限,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满足贫困大学生的需求。为此,学校在发展中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勤工助学、实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劳动中获得相应的收入,以此解决贫困生在就业上的竞争力。

贫困大学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就业中往往处于劣势,在就业时贫困大学生考虑的是收入的多少,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就业之后频繁跳槽。目的性过强、自主创业艰难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在教育教学中注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教育教学中不仅仅注重相应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能够注重对贫困生的理论指导,高校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帮扶,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重加强与贫困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对其进行思想上的引导,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创设一定的氛围。要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帮扶,在专业设置上要能够联系实际岗位,注重对学生在经济方面的帮扶,设置了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在高校发展中还要不断注重对贫困生的就业帮扶,以便更好地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率。

作者:胡靖怡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勤景.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帮扶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0):153-154.

[2]陈智旭.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帮扶对策[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02):42-47.

第2篇: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

为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根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18号)和《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16号)要求,现就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重要意义

2008年是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第三年,也是首批“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的第一年。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对于推动工作向纵深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有关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青年人才健康成长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坚定信心,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组织管理工作

各地要按照相关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完善对“三支一扶”大学生管理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认真开展2008年的组织招募工作,全面加强其服务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

(一)要按照规定程序抓好2008年“三支一扶”大学生的组织招募。2008年全国共招募约2万名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将2008年招募计划于5月20日前上报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审核,在9月30日前完成整个招募工作。

(二)认真抓好“三支一扶”大学生信息库的建设管理。要把“三支一扶”大学生信息库的建设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做好信息采集、报送,建立统一标准,统筹管理信息入库工作。各省级“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要抓紧制定信息库的管理办法,建立本省(区、市)“三支一扶”大学生个人信息总库,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入库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及时,所有入库信息要永久保存。

(三)切实做好“三支一扶”计划的经费保障工作。“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各项生活与交通补助、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的各项费用以及各地“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经费,由地方财政安排专项经费予以解决。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适当提高“三支一扶”大学生的生活补贴标准。有条件的地方要统筹解决“三支一扶”大学生门诊医疗费的报销问题,并提高其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额度。中央财政将通过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西部地区予以支持。各地人事、财政部门要监督检查专项资金的运行情况,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规范和有效。

(四)加大对“三支一扶”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三支一扶”工作。各省级“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要在今年持续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大力宣传“三支一扶”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政策,广泛宣传大学生在基层服务的突出业绩和先进事迹,宣传各地及用人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为工作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五)认真组织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期满考核工作。各地要尽快部署,组织各级管理部门和大学生所在单位对其服务期内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进行全面的总结考核。期满考核的工作程序可参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颁发《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该证书由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统一印制,加盖省级“三支一扶”办公室印章,作为“三支一扶”大学生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省级“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要做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的发放管理工作。

三、广开渠道,落实政策,切实做好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做好首批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是2008年“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为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就业创造条件。

(一)多措并举,切实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的统筹安排。要在坚持自主择业原则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细化、明确服务期满后各项就业服务政策的落实措施。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扎根基层。各级人事、劳动保障、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部门要充分挖掘本系统就业岗位,积极吸纳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

(二)认真做好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报考机关和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招录(聘)组织工作。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可以享受放宽报名条件、增加分数等优惠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公务员招考时,公务员主管部门也可拿出专门录用计划,招录“三支一扶”大学生。县、乡各类事业单位,有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也应拿出一定岗位面向“三支一扶”大学生进行公开招聘,原单位有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应优先考虑接收。服务期满考核为优秀等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可按照有关规定破格聘用。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

(三)抓紧落实服务期满后社会保险等有关政策的衔接工作。“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当地社会保险,其服务年限计算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服务2年以上,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自主创业的,可按规定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优惠政策。对服务期满并已落实工作单位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其户口、档案原则上随工作需要流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以外的地方,当地公安、人事部门应依据省级“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开具的证明和就业单位证明为其办理相关手续。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也应结合本地实际,逐步放宽相关政策。暂未就业的,户口应转入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档案应转至户籍所在地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各地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有关政策衔接的具体规定。

第3篇: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

关键词:西部计划;政策分析;实施模式;实施过程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简称“西部计划”)自2003年6月实施至今已有10年历史,回顾10年来的“西部计划”政策内容变迁、实施和过程,分析存在的问题,对于调节国家社会人力资源分配、缓解人才供求矛盾和就业压力、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计划”背景和意义

2003年是普通高等学校(简称高校)扩招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由于高校毕业生总量增加,再加上受“非典”疫情的影响,当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6月6日,、教育部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鼓励其扎根基层或者自主择业和流动就业。中央财政给予适当支持,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支持。

(一)“西部计划”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稳步推进的重要举措

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从此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2002年2月,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出台了《“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国家层面的具体规划、政策相继出台。“西部计划”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西部计划是应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措施

2003年是高校扩招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比2002年猛增67万。再加上受“非典”疫情的影响,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为应对这严峻的就业形势,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以19号文件转发了教育部等四部委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同年10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经国务院同意,发出了四部门联合的《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力度是罕见的、空前的。“西部计划”的实施能暂时缓解我国过快、过热、过强的就业压力,为就业制造一个缓冲地带,同时能借助服务基层、服务西部,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品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其他人口就业。

(三)西部计划是青年志愿者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从1993年实施以来,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积极响应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规模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1993年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团中央于1994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1998年8月,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正式成立。从1998年6月至2001年初,相继实施了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社区发展计划、保护母亲河绿色行动营计划等一批重点项目。特别是1998年全面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定期轮换的接力方式,累计动员了14240名城市青年到224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开展了每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等志愿服务,其成功实践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实施积累了经验。①

二、“西部计划”政策内容

从2003年“西部计划”实施至今,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地方和高校也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切实有效的将“西部计划”向执行层面推进。2003年6月的《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明确了8项支持政策。2004年4月的《关于做好200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有关政策并新增了6项政策。2009年4月的《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统筹了“西部计划”与其他中央有关部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的政策。通过对上述“西部计划”政策的综合分类,中央主要确立了三个方面的政策。

一是物质保障类。包括志愿者享受一定的生活补贴、交通补贴和人身意外伤害、住院医疗保险。服务期间,享受往返于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与服务地之间每年4次火车硬座票半价优惠。服务期间,户口和档案可保留在毕业高校,免收服务费用;户口和档案转回生源地的,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服务。

二是鼓励引导类。包括服务期满2年考核合格,3年内报考研究生的,总分加10分;各高校出台的政策如优惠于此政策则参照高校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服务期满2年考核合格,报考公务员等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服务单位在录用党政机关公务员和新增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时优先录用、招聘志愿者。有条件的高校可拿出部分奖学金用于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开展志愿服务。

三是政治待遇类。包括服务期间,计算工龄,党团关系转至服务单位。服务期间,可兼职或专职担任所在乡镇团委副书记、学校及其它服务单位的管理职务。服务期为1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铜奖奖章。服务期为2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银奖奖章,表现优秀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表现特别优秀的推荐参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等评选。

三、“西部计划”实施模式和过程

(一)“西部计划”的实施模式

“西部计划”实施模式应用组织动员、思想教育、舆论宣传、总结表彰等方式来实现项目(如图1所示)。组织动员主要由各级团组织、高等学校来完成,在招募志愿者过程中,共青团发挥了特有的组织优势动员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项目。思想教育主要由各级项目办和服务单位来完成,在志愿者培训中,思想教育是主要的内容,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解决志愿者的思想困惑也是重要的任务。舆论宣传主要通过共青团宣传系统、传统宣传媒介、新媒介来实现,让社会各界认识、了解、认同“西部计划”项目意义、内容。总结表彰主要是对志愿服务过程进行考核,了解项目办、志愿者工作内容和效果,表彰先进,再通过宣传树立典型,增加项目的吸引力。

图1 西部计划实施模式

(二)“西部计划”的实施过程

每年全国项目办确定志愿主题、分配招募派遣指标给省级项目办。省级项目办确定各市县项目办派遣指标,再由市县确定具体服务单位和志愿者需求人数。同时,省级项目办确定各高校招募指标,再分配给高校项目办,由高校项目办招募志愿者。志愿者根据省级项目办的招募公告,报名选择所服务县和服务单位。高校项目办根据报名情况确定志愿者名单上交省级项目办。省级项目办对志愿者培训后再分配到具体的服务县和服务单位。服务期间,志愿者的管理与教育由县级项目办和服务单位共同负责。整个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西部计划实施过程

四、“西部计划”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执行手段单一

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政策执行机关及其执行者为完成一定政策任务,达到一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②“西部计划”政策执行过程中大部分是采取行政手段的方式。在志愿者招募过程中,各级项目办通过下发通知来确定服务单位及需求人数。在志愿者分配过程中,县级项目根据各部门、各乡镇申报的岗位及人数结合上级项目办确定的派遣指标统一分配。在志愿者日常管理过程中,依照双重管理模式,县级项目办负责志愿者的身份、材料、思想管理,服务单位负责志愿者日常工作、生活管理。在服务单位与志愿者的关系处理上,通过签订服务协议来保障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并未签订服务合同或劳动合同,在志愿者权益保障上缺乏法律效应,志愿者处于劣势地位。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

根据《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倡导地方财政、各服务单位给予志愿者相应的补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县级项目办并没有得到当地财政的支持,各服务单位给予志愿者的补助也不同,大部分是没有补助,只有待遇较好的县级机关才有200-4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文件还倡导有条件的高校拿出部分奖学金用作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的奖励和支持,但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有获得母校奖励和支持的寥寥无几。文件还倡导“服务期间,可兼职或专职担任所在乡镇团委副书记、学校及其它服务单位的管理职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志愿者没在服务期间担任过上述职务,只有考上了服务单位的行政编制或合同工才能享受相关待遇。

(三)志愿者作用未充分发挥

一些服务单位及领导对大学生志愿者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存在一些志愿者有岗位,无工作任务的现象,志愿者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符、岗位安排不合理的现象,志愿者没被安排到乡镇农村、扶贫、教育、工业、卫生等部门,而是被县级部门截留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志愿者对服务单位工作不了解,服务单位对志愿者基本情况也不了解。二是志愿者培训没有到位是造成志愿者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在实际工作中,项目办组织的培训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志愿者服务典型介绍、志愿服务理念与方法,而较少服务岗位技能、基层青年工作、服务地风土人情等内容。同时,培训一般是集中培训、一次性培训,没有制度化、规范化,不能对培训效果及时反馈,对志愿者实际需要和工作成效的跟踪了解,及时改进。

[注释]

①崔远航.共青团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

②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P266.

[参考文献]

[1]崔远航.共青团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

[2]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P266.

[3]薛向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1):6-7.

第4篇: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

关键词: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下简称贫困生)的就业是一项民生工程。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教育部决定在2011年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其内容之一为“高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和薄弱地区的就业帮扶和援助工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体系,实行一对一服务,建立困难生信息数据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等尽快实现就业。”[[]]该项举措对贫困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缓解其就业难的一剂良药。帮扶贫困生就业的重要主体非高校莫属,但以往的研究理论过分地渲染了家庭经济、社会因素等对贫困生的就业制约,对高校如何促进贫困生就业着墨不多,忽视了帮扶贫困大学生就好业是高校责无旁贷的责任。

1 学界关于贫困生就业难原因概述

贫困生是指无力支付或者不能完全支付大学学费、住宿费和大学所在城市最低生活费用(满足吃、穿、行等基本需要)的大学生。[[]]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显示,学界一般都把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归结为四点:首先是经济方面的因素,“上学贵”是中国大学教育的通病,贫困生囿于经济拮据,导致求学、就业之际处处捉襟见肘,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是就业能力贫困,贫困生除了成绩以外无法借助其他“利器”来为自己打开通向就业的阳光大道。如,知识面狭窄、特长不明显、环境适应能力差等;第三是就业预期目标与社会现实脱离节,部分贫困毕业生往往因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拥有社会资本较少,更倾向于比较稳定工作单位,无情的现实却一次一次地击碎了他们“梦想”;第四是不健康的就业心理,贫困生承受着比普通学生更大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求职路上的屡战屡败的亲身经历扭曲了部分贫困生脆弱的心灵,更使他们相信“双向选择等于选择权利、金钱”,从而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因而在就业面试中往往不能自信地展现自己,自卑心理成为了贫困生难就业的拦路虎。

2 对贫困生就业难原因的必要辨析

关于贫困生就业难原因的传统论述,诚虽有理,却不全面。贫困生在经济、学习、心理和就业能力贫困等方面互为因果的循环体系,被学者命名为,“贫困循环理论”[[ 李来来:制度创新[ EB/ OL ].提高贫困生能力,项目网站,phe.ngo.cn/old_content/proj_intro/idea/inna,2011.3月30日]],即经济困难、学习成绩差、心理压力大、社会技能发展不全等因素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这些因素循环直接的结果是贫困生在其大学生活中面临更大的压力和困难,导致学习和技能发展上的不利结果,最终影响就业。“贫困循环理论”是否能作为贫困生就业难的理论依据?答案是否定的,其理由有三方面。

首先,从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到孟子的“化性起伪”再到今天的“知识改变命运”等语言均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经过教育和学习,就可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后指出:“我们有理由质疑高校“贫困循环”理论的存在。并认为目前有关高校贫困生就业方面的研究可能普遍高估了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张欢、王丽:中西部十省高校贫困生就业愿景现状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其次,“贫困循环理论”是从贫困生自身分析、诠释了贫困生不易寻觅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忽视了贫困生仍然是大学生,是国家宝贵人才这个关键的因素。从本质上看,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就业的起点上应该是平等的,但贫困生就读的小学、中学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较弱,教育差距使其法定的、平等的受教育权不能得到保障,造成了人发展的差距,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让贫困大学生输在了起跑线上,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才是造成贫困生自身发展不全面的根本原因。

第三,如果把该理论直接嫁接到贫困生就业难的成因中,危害有三:首先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是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的场所。随着高校扩招,高校的教学质量已是每况日下。而该理论恰恰忽略了高等教育本身对于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价值,可能成为高校在提高贫困生就业能力方面不作为的托词。其二,该理论似乎有“出身决定论”之嫌,过分强调家庭状况对于个人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读完职业高中再去打工”反映了职高招生的艰难,同时也折射出“知识改变不了命运”的悲哀。因此除去不公正的招聘机制影响外,高校教育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改变一定阶层以上的人的命运,还要思考如何改变处于社会弱势的贫困生群体的命运。否则,任其贫困生做何种努力都逃不脱“与生俱来”的命运时,其“宿命论”的自卑心态自然就凸显出来了,“读书无用论”势必会重新抬头,影响“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计;其三,该理论易滋生“权贵世袭”的封建思想,浇熄贫困生心中自强不息的火种,甚至使其产生“仇富”的变态心理,影响和谐的社会秩序。人民日报对此问题的剖析正好印证了笔者的观点,即“代际之间的社会壁垒,造成教育等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对于促进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社会和谐稳定都非常不利。”[[“穷二代:别让我输在起跑线”[N],人民日报,2011年3月31日第18版。]]

3 高校在帮扶贫困生就业中的特殊作用

3.1改革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和课程改革是我国高校当前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高等学校要积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以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的方式之一是实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 黄紫华、李雪如:美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启示 [ 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 1), 28—30 .]] 此外,“就业力(就业能力,笔者注)教育应该整合进课程中,否则就业力是琐碎的,不完整的。”[[ Knight P, Yorke M. Employability through the Curriculum [J]. 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2002, 8(4): 261-276.]]高校需要把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渗透到四年的课程体系中,改变目前“快餐式的就业指导”方式;就业指导课程应与专业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改变目前二者之间各自为政的培养格局;职业生涯规划须从贫困生入校时起抓起,循序渐进地推进,改变目前重高年级轻低年级的就业指导模式。与就业指导相比职业生涯辅导内涵广泛,是一个全程化、全员化的概念,前者强调就业选择、就业过程的准备;而后者更关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问题。简言之,职业生涯辅导是把大学生求职的任务放到整个生涯发展的背景中加以探索,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环境,进行职业选择,提升职业素质和求职技巧,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同3,第240页。]]即职业生涯辅导不仅要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更要帮学生解决一生的成长、发展问题。可见,职业生涯辅导对解决贫困生的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完善对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可考虑以下方面:第一,鉴于职业生涯辅导的系统性,高校须建立一支专家化、专业化、专门化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第二,扶弱济困、创新推荐贫困生就业工作思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高校应“一对一”帮扶贫困生,举行专场招聘会,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贫困生,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重视校企合作,以订单方式培养、推荐贫困生就业。 3.2 改革育人环境,营造公平、民主化的育人氛围

“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环望”,贫困生站起来四面环望需要自由、平等的育人环境。高校应注重建立民主化、公开化的育人氛围,让贫困生在良好、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须形成尊重贫困生人格的教育理念,避免歧视对待;教导非贫困生不以贫富论朋友,形成自由、平等、公正的学习、学术氛围。“社会人不仅有追求收入的动机和需求,而且需要得到友谊、安全、尊重、归属感等,”[[郭平等: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分析及建议[J],湖南社会科学,2010(5).]]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社团组织在这方面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实践中,很多贫困生因为经济和心理的压力,很少有担任学生干部或参加社团活动的培养和锻炼经历,因而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能力较低下,导致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高校各种社团组织旨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独立自治的精神,并透过活动的实践发展集体意识与自我个性,满足人的成就感,增强人的自信心。可曾几何时,团组织、学生会等其他社团组织“有特长者优先”的招聘广告词足以把许多贫困生拒之门外。此外,对某些高校推行的以贫困生为主体的“自强社”、“爱心社”等组织的行为,笔者持保留意见。原因有二:其一是贫困生兼具极强的自尊与自卑心理,二者之间一纸之隔,该性质的社团组织一方面有歧视贫困生之嫌,另一方面加入类似社团等于给自己贴上“贫困生”的标签,恐会刺激其敏感的神经,强化其自卑心理,使其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自怨自艾情绪;其二是有乖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教育宗旨。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应该且必须沐浴在高校的同一片阳光下,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为此高校社团组织应该改革选人机制,积极主动地把贫困生吸纳到社团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避免自卑、怯懦、嫉妒等缺陷心理的形成。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贫困生自立,自强,自信。

3.3积极引导贫困生进行自我教育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自我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自觉发展性的自我教育方法,他着眼于培养人的主体精神,发展人的个性品质,强调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积极引导下自觉地对自己进行充满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精神的教育,以满足其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需要。为此,高校要搭建教育平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要让每个贫困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昂首挺胸做人;高校须搭建服务平台,满足贫困生发展的需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贫困生自觉变化,使他们认清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寻找真实自我,树立起珍惜每一次就业机会,不言败、不气馁的求职心态。

4 结语

绿色通道使贫困生能“进得来”了,新的国家资助体系(即,奖、助、贷、勤、补、减)基本保证贫困生“不退学”了。在找工作变成了比拼父辈财富和权势的“拼爹”游戏的歪风邪气下,高校更应弘扬社会正气,保障贫困生接受公平的教育,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结果实质公平,让贫困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后重新与非贫困生站在同等的起跑线上;在就业难的形势下,高校要积极提高贫困生的自身素质,让他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学会“生存”。我们有理由相信“贫困生”如果练好内功,加上他们在艰苦环境中所磨炼出来的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精神,以及相对踏实的学习和工作心态,一定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0年11月29日第1版.

[2]杨振武、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3]李来来:制度创新[ EB/ OL ].提高贫困生能力,项目网站,phe.ngo.cn/old_content/proj_intro/idea/inna,2011.3月30日.

[4]张欢、王丽:中西部十省高校贫困生就业愿景现状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5]”穷二代:别让我输在起跑线”[N],人民日报,2011年3月31日第18版.

[6]黄紫华、李雪如:美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启示 [ 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 1), 28—30 .

[7] Knight P, Yorke M. Employability through the Curriculum [J]. 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2002, 8(4): 261-276.

[8] 李来来:制度创新[ EB/ OL ].提高贫困生能力,项目网站,phe.ngo.cn/old_content/proj_intro/idea/inna,2011.3月30日,第240页.

[9]郭平等: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分析及建议[J],湖南社会科学,2010(5).

第5篇: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

一、关于“学得起”问题

让贫困学生上得起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也可以说是教育扶贫的底线。因此,要在全面贯彻国家各项教育惠民助学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面向社会广泛募集助学资金,着力健全完善贫困学生全覆盖助学体系,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上得起学。

(一)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认真落实好国家资助政策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阶段就读期间,全部纳入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范围,优先享受资助政策。积极为当年被全日制大专及以上院校录取及在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帮扶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确保考入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家庭子女不受影响。

(二)逐步提高资助标准。由于县级财力有限,目前全南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高,学前教育贫困学生资助标准及义务教育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每年每生最高为1250元。但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适时调整资助标准,不断加大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覆盖面,让贫困家庭学生不仅上得起学,而且逐步上得好学,确保教育公平。

(三)制定助学捐款指南。要积极引导社会扶贫,将相对贫困家庭信息向社会公布,广泛动员和引导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多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县教育局要研究制定助学捐款指南,让爱心人士和社会组织清楚了解捐款程序,受援学校及贫困家庭等信息,防止助学过程中出现“盲区”或重复资助。

(四)大力开展职业教育。要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国家和省、市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以及县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就业优势,使广大群众和学生对职业教育有正确认识,引导初中毕业后未考入高中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就读,掌握实用技能。同时,要认真落实好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职业学历教育财政补贴政策,帮助贫困生完成中专以上职业学历教育。

二、关于“学得好”问题

在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学生能入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助学工作形式,通过采取结对帮扶、助学助教、远程教学等多种有效途径,切实做好贫困家庭学生学习、生活帮扶工作,确保贫困学生都能学得好。

(一)完善结对帮扶机制。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要积极深入贫困学生家庭,全面了解帮扶对象的学习和家庭生产、生活等情况,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建立长期助学计划,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落实贫困家庭助学措施,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确保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高中阶段读得起书,不因贫困而辍学。

(二)实施教育对口支援。全南中学要积极与市中学或广东周边市县中学建立教育对口合作关系,县城学校要与乡镇学校建立教育对口支援关系。支援学校每年可以向受援学校赠送图书资料、学习用品和衣物等,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对口支援学校每年可互派一些骨干教师赴对方学校指导或学习,短期内快速为受援学校“传经送宝”,跟上主流教学。

(三)给予充分心理关注。对于贫困学生的帮助,除了物质帮助外,还应该从精神上给予关心,让他们在接受平等教育权利的时候,使其人格也得到正常的发展。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对班级里的贫困学生尤其要多关注、鼓励和帮助,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能及时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四)逐步实现远程教学。通过远程教学,支教教师可以在所属学校或者在家里给受助学生上课,从而解决了路途遥远、成本过高、影响自身教学等问题。远程教学还可以突破班级授课的限制,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担任数个学校的支教教师,扩大助教面。因此,县财政与教育局可从扶贫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设立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现代教育技术所学的经费,为贫困地区学校的远程教学系统提供硬件保证。

三、关于“学得出”问题

“学得起”、“学得好”后,就是要解决“学得出”问题,也就是就业的问题。在这方面,要通过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政策体系,确保学有所成的贫困学生都能实现创业或就业,从而实现教育扶贫工作目标。

(一)实施定向委培计划。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可选拔一批被二本以上院校农林、水利、城市建设、教育、医疗、公共事务管理等专业录取的大学新生进行定向委培,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由县财政解决其所读学费,同时每年补助一定生活费,毕业后直接分配至本县基层事业单位工作。

(二)加大创业政策支持。进一步健全完善大中专学生返乡创业就业优惠政策,重点完善大中专学生创业项目资金扶持、行业准入、税费减免、创业和再就业培训等相关政策,建立大中专学生创业基地,确保贫困大中专学生创业有渠道,就业有保障。

(三)高位嫁接省内院校。县职校要积极与省内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对接高职院校现有优势专业,推行“2+3”等培养模式,前2年为中职教育性质,学习成绩合格者即可获中职毕业证书并免试直升高职院校,后3年为高职教育性质,按高职教育有关规定进行教学管理,学习成绩合格者即可获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县职校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在确保全年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部进入职教中心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统筹整合人社、农业、扶贫、科技等部门职业教育资源,扎实抓好农村新增及转移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和短期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其创业就业能力和致富增收本领。

第6篇: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

2017大学生扶贫优秀调查报告

经过了3个月的细致调查分析之后,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了专门针对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结果,结果显示:38.1%的特困女大学生每个月从家里得到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15.7%的特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25.3%的来自城市家庭;非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的特困女大学生一样贫困;特困女大学生有三难:求学难,勤工俭学难,找工作难,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一种妄想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接受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由于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使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次调查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就有25.3%的贫困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余74.7%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贫困女生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另外,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她们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总共达93.7%。

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还有31.5%的贫困女大学生月支出能力只能在20元以下。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第7篇: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

“拨弄一丝云彩,飞翔着雪域的吉祥;捧起一汪湖水,滋润着华夏的脊梁;一条神奇的天路,让梦想插上了翅膀;那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儿,倾述着大地对蓝天的那份悠远,那份情殇;玛尼轮在空灵中转响,风马旗在宁静中飘扬,那成片的牛羊,散步在丰腴的草场;放眼望:这就是大美青海!高原上的家乡……”白墨天笔下的《大美青海》似一场梦境,令人神往。

然而,有世界屋脊之称、人口仅588.43万人的青海省,却是我国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的省份之一。尽管2015年青海省已完成脱贫20万人的目标任务,但是目前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仍有52万,占全省乡村总人口的13.2%。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青海省东部浅脑干旱山区和青南高寒牧区,生态脆弱,气候恶劣,灾害频发,交通不畅,是我国生存环境最严酷的地区之一。

2016年,青海省举全省之力将扶贫攻坚的目标定为,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1万人,退出贫困村400个,6个贫困县摘帽。在这场脱贫战役中,为充分发挥农牧区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在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中的骨干引领作用,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共青团青海省委通力合作,多措并举,力推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和青年“领头雁”培养计划有效落实。

启动青春创业扶贫行动

2016年9月18日,第十三期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和贫困青年实用技能培训班在青海省团校隆重开班。来自青海省六州两市的100余名学员参加此次培训。共青团青海省委工农青年部部长安志忠、青海省扶贫开发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崔凯、青海省团校副校长周英出席了开班典礼。

据安志忠介绍,本期培训班共计14天,9月18日至9月23日在青海省团校学习,9月24日至9月30日赴河南省团校学习。此次培训以理论学习和观摩考察为主要学习形式,全部教学内容以贯彻学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采用课堂教学与考察交流相结合,提倡学员刻苦钻研、勤于思考、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学习方法。

他说:“创业是时代主题,青年是创业先锋。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地理地质环境较为特殊,长久以来,受信息获取渠道窄、资金和技能缺乏等因素制约,农牧民创业致富的能力普遍较弱,亟须培养一批‘领头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两年前,2014年年初,共青团青海省委制定了《青海农牧区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确立了“每年每村至少培养1名带头人,全省每年至少培育4000名带头人,用5年时间培养20000名带头人,争取村村都有带头人”的目标任务。

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共青团青海省委协商沟通,联合启动了贫困地区大学生“青春创业扶贫行动”;联合青海省人社厅,就做好青年农牧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与青海省财政厅、省农牧厅协调沟通,争取了100万元资金用于启动“领头雁”创业培训;青海省团校也积极联系省外培训机构,协调培训资源,精心设计课程,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当年12月4日首次开设的农牧民青年创业培训班上,43名来自农牧区的青年走进课堂参加培训,标志着青海省农牧区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正式启动。这次培训共分一期省级示范培训和八期市州级培训,共培训1040名全省各级团组织推选出的农牧区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

时至今日,学员们依然清晰地记得,在培训班开班式上,时任共青团青海省委副书记高波强调,参训学员作为各级团组织树立的典型,在今后要主动联系团组织,参与支持团的工作,并能密切联系身边的团员青年,给予他们创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真正发挥“领头雁”的积极带动作用,成为团组织联系农牧区青年的工作手臂和桥梁纽带,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引领者。

“1+x+y”创新模式

安志忠介绍,“领头雁”培养计划的培训对象为贫困村居民或贫困家庭成员,原则上为年龄在40岁以下,初中毕业(含)以上文化程度,有外出打工经历,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和带领扶贫对象共同脱贫致富责任心的青年。村两委干部、村干部后备人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负责人、农牧区经纪人、种养殖大户、农牧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创业经历的人员和各级团组织评选认定的农牧区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乡村好青年及大学生村官、青年农牧区信用示范户及农牧区优秀青年代表优先。

培训方式则采取“1+x+y”的新模式:开展1次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实际操作、外出考察等方式,融入实用技能、创业设计、电子商务培训,集中培训时间14天。

开展x种培训指导,安排x个月导师跟踪服务。通过培训,在激发创业意识、确定创业方向、开展创业实践、做好创业设计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激发创业意识,重点是激发学员的创业激情,建立想创业、敢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引导学员学会感恩,担当责任,当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确定创业方向,根据创业培训收获、导师服务指导和所在地区实际,明确创业项目发展方向。开展创业实践,组织学员到相对应的专业合作社或小微企业观摩实习,与企业家零距离接触,了解创业中如何破解困难和问题,提升创业的实践能力。做好创业设计,在创业导师指导下,通过相关职能部门现场咨询,自主完成创业设计。形成创业项目,形成一个具有发展潜力,能够带动贫困家庭就业增收的项目、产业或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培训结束后,安排3-5个月的创业导师跟踪指导服务,采取集中指导、现场指导、一对一指导等方式,提供全程咨询服务,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提供y种后期扶持服务。一是孵化服务,将培训对象创业实体或创意项目纳入青海省青年创业孵化服务有限公司或各地青年创业孵化器,作为园外孵化项目,提供长期孵化服务。二是政策扶持,列为团省委与政府部门联合制定的相关创业就业扶持优惠政策和扶贫局相关扶贫政策重点扶持对象,帮助解读政策,做好政策服务。三是导师服务,团省委利用现有“导师服务团”和青年企业家协会资源,成立专门服务贫困地区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导师指导团,每年开展3-5次集中指导和现场指导,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经常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咨询指导,最大限度规避创业青年创业初期风险。四是金融服务,将已经培训的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和“领头雁”纳入青春创业扶贫行动贷款对象,由邮储银行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建立扶贫创业担保基金,与当地银行合作,取得授信额度,提供专项贷款支持;列为青海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重点扶持对象,提供小额担保贷款。

在世界屋脊展开翅膀

在采访中,安志忠表示,其实早在2008年,共青团青海省委就开展了青年农牧民就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全省各级团组织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培训近5万名青年农牧民。2011年起实施东风帮扶大学生村官项目,累计培训大学生村官499人次,帮助农牧区青年有了一技之长,助推了“拉面经济”、蔬菜大棚、牛羊育肥、建筑工地劳务输出等农牧民就业产业。

而“领头雁”培养计划经过近两年的有效落实,安志忠告诉记者,截至2016年8月31日,青海省扶贫开发局累计落实担保贴息资金5500万元,省邮储银行累计发放贷款23406.2万元,其中2014年7652万元、2015年6411.2万元、2016年截至目前9343万元,直接受益个人和团队成员1753人,带动贫困户1334户,带动贫困人口和青年就业13142人。在城市,通过社会化方式募集资金,投入1410余万元成立“青海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运用基金的孵化引导作用,与中国银行合作推出“青创中银帮”小额担保贷款,对具有创业能力、创业项目的困难青年进行帮助。截至今年8月2日,创业青年申请贷款23笔2855万元。同时,正在与农商银行洽谈开发创业贷记卡项目。

同是农村走出来的安志忠深知农牧区青年的需求,他始终坚信,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是培养创业人才、培育创新项目的动力源泉,在青海省扶贫开发局、省农牧厅、省财政厅的全力支持下,2015年落实资金500万元,共举办9期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和贫困青年实用技能培训班,培训1024人;2016年落实资金850万元,举办15期培训班,培训1700人,其中4个专题班和2个精英班,目前已举办13期。

作为创业导师之一的安志忠介绍,培训课程设置有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员坚定方向,立足省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专业核心课则分为三个单元:一是创业政策培训,邀请省政府相关部门领导或专家讲授青海相关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方向和信贷政策;二是创业方向培训,通过创业导师和创业成功青年讲述创业经历、各行业创业形势分析、青海特色创业项目介绍等课程,明确个人创业目标和项目;三是电商培训,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上。能力拓展课通过素质拓展培训,培养团队意识。在省内外开展实地观摩考察学习,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安排学员到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专业合作社或小微企业见习,激发自身创业灵感。

“同时,我们还在城市开展创业沙龙等交流活动,在高校搭建以青年创业大讲堂为主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针对在创业过程中缺少经验的青年,组建了一支由成功创业的青年企业家为主的创业导师队伍,定期举办创业讲堂、创业咖啡等活动,实行‘一对一’导师带徒,为创业青年提供业务指导和精神支持。”

第8篇: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

到20__年底,争取全县贫困人口数量进一步减少,贫困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基本达到全县平均水平,加快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不愁吃、穿)、“三保障”(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和住房)、“五突破”(生产条件改善、生活条件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生态环境改善有新突破),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县平均水平。

1、实施精准扶贫。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识别办法,按照“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立全县扶贫对象信息库。各项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2、实施产业扶贫。充分利用产业扶贫的抓手,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做大做强贫困村主导产业。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各类经营主体,建立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可以在山水、民俗、古迹等做文章,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3、实施智力扶贫。加快教育扶贫工程实施,结合“雨露计划”和教育部门“中职资助”项目帮助贫困家庭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能接受适应就业需求的职业技术教育,使扶贫对象家庭的两后生成为一名会操作、懂技术、有经验的实用性人才。通过“大学生资助”项目,解决贫困家庭大学生就读难题,培养出适应国家需要的高学历、高文化、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利用__市两区与__县建立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多渠道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强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凡享受财政贴息资金扶持的企业都要优先安排贫困户家庭劳动力就业。

4、实施驻村帮扶。根据上级扶贫工作要求,普遍建立驻村工作队(组)制度,每个扶贫开发领导组成员单位都要在联系的贫困村派驻一个工作队(组)。结合我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结亲帮扶”活动,保证每个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都有明确的两个帮扶贫困户,做到准确掌握贫困户情况,及时帮助解决贫困户困难。

1、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根据省扶贫办要求,针对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的村和今年实施的省级中心村,20__年拟定在__镇__村、__镇__村、__镇__村、__镇__村和__村、__镇__村、__镇__社区、__园__中心村、__镇__村、__镇__村10个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项目所在镇村要做好项目申报、规划和组织实施,确保按期完成,切实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2、推进市扶贫民生工程。建设完成市扶贫开发民生工程项目2个,主要用于市级重点贫困村通组达户道路项目建设。每个项目补助50万元。__镇__村和__镇__村要认真摸排,按照先急后缓、收效明显的原则,选择好急需修建的项目申报实施。

3、实施光伏扶贫项目。按照市扶贫办有关要求,进一步扩大光伏扶贫项目建设内容,一是利用市县财政资金帮助__镇__山村和__镇__村各20户贫困家庭建设家庭分布式发电站,提高家庭收入水平;二是在新批准建设的整村推进项目村、重大项目集中安置小区等农村新型社区,要把光伏综合应用纳入村庄建设规划,充分利用农户住宅、村级服务中心、养老院等屋顶资源大规模建设分布式发电站;三是要按照农户自筹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自建方式,引导支持农户建设家庭分布式发电站。

4、实施两区对口帮扶。根据市扶贫领导组要求和我县与__区、经开区签订的对口帮扶协议精神,20__完成__镇__村和__村、__镇__村、__镇__村和__村、__镇__村6个村对口帮扶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

,进一步拓宽对接帮扶渠道,在农超对接、劳务输出、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帮助我县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5、实施危房改造项目。把贫困户危房改造摆在突出位置,优先安排改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全县危房改造项目要向贫困户多的镇村集中和倾斜,着力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安全问题。

(一)强化扶贫队伍建设。扶贫队伍要适应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扶贫任务重的镇要安排专门干部负责扶贫工作。全县扶贫系统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执行能力。

(二)明确扶贫工作职责。各镇是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扶贫开发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沟通、任务实施。县扶贫办负责计划下达、规范监督、管理指导和督查考评等。县财政局负责安排落实扶贫资金的拨付与管理。

第9篇: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

经过了3个月的细致调查分析之后,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了专门针对“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结果,结果显示:38.1%的特困女大学生每个月从家里得到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15.7%的特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25.3%的来自城市家庭;非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的特困女大学生一样贫困;特困女大学生有三难:求学难,勤工俭学难,找工作难,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一种妄想……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记者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记者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接受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由于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使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次调查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就有25.3%的贫困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余74.7%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贫困女生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另外,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她们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总共达93.7%。

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还有31.5%的贫困女大学生月支出能力只能在20元以下。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28.2%的同学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事,36.8%的学生选择向过去的同学倾诉,31.4%的选择向现在的同学倾诉,28.0%的向家人倾诉,17.4%向学校、教师倾诉。

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有66.2%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学习,只有9.6%贫困女大学生有休闲、娱乐活动。勤工俭学的工作主要是校内勤工俭学和家教,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5.5%。

贫困女大学生为了学费和生计,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外出打工挣钱。挣钱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根本谈不上增添学习用品、书籍、资料等,更谈不上进行形象建设。有56.6%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服装,有65.9%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化妆品。

仅有4.1%的贫困女大学生赞成恋爱

因为经济的贫困的环境的压力,谈恋爱对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成为了奢侈品。调查显示,仅有4.1%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持赞成态度;有34.7%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有26.8%的贫困女大学生不赞成;还有34.4%的贫困女大学生甚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在个人将来就业的问题上,有2.8%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有6.7%的贫困女大学生对于个人将来就业没有信心,茫然不知所措;有43.1%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应该有一份工作;有47.4%的贫困女大学生对自己很有信心,认为毕业后会有一份称心的工作。

在接受帮助的问题上,86.1%的贫困女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82.5%的贫困女大学生希望在学费上得到帮助,40.3%的希望在生活费上得到帮助,38.2%希望得到培训,24.2%的人希望得到心理指导。

73.0%的人籍贯在非西部地区

此次调查发现,来自非西部地区的女大学生和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一样贫困。有27.0%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籍贯在西部地区,有73.0%的贫困女大学生籍贯在非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