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咬文嚼字教案范文

咬文嚼字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咬文嚼字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咬文嚼字教案

第1篇:咬文嚼字教案范文

横过道路不走人行横道,随便乱穿,或者在汽车已经临近时急匆匆过道路,都是十分危险的举动。

要保证安全,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文明候车乘车:候车时,应该依次排队,站在道路或站台上等,不该拥挤在车行道上。另外,乘坐公共车辆,应该注意交通安全。

2、安全横穿道路:下车后,应随即走上人行道。需要横过马路的,应从人行道内通过,千万不能在车前车尾急穿,这样子很不安全。

第2篇:咬文嚼字教案范文

一、 正确解读教材,找准咀嚼源

“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到底“咬”什么,“嚼”什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基本理念及操作要点,深入而正确地解读教材,掌握教材的特点,读出个性化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找准要咀嚼的点,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享受这个过程。一般来说,我们要咀嚼的是文中的重点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哪些是重点词句,哪些是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呢?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体现文眼的关键词、概括中心的关键词句、环境烘托主题的词句、描写人物细节的词句、文质优美的修辞手法、意味深长的标点……

二、 运用多种方法,嚼出语文味

1. 理解法――由浅入深品内涵。课文中许多的词语需要理解,理解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它简单实在,抓住这由浅入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比如《沉香救母(二)》第2自然段“奔赴华山”,教师抓住“不在乎”这个词,问:“沉香不在乎什么?”(不在乎高山,不在乎深涧)教师追问:“高山有多少,深涧有多少?”学生说很多。教师问:“从哪看出?”学生答:“从两个‘不知多少’看出来的。”教师再一次点拨:“沉香要翻过那么多座高山,跨过那么多条深涧,他会怎样呢?”答案就出来了:会很累,会很苦,会很危险……教师再问:“苦、饿、渴不在乎,危险不在乎,伤痛不在乎,这些都不在乎,沉香在乎的是什么呢?”他在乎的是赶快救出妈妈。一个词语就让学生感受到了沉香的孝心。运用这样的理解法,我们一定要充分预设,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句,才能真正品味到词句的内涵。

2. 替换法――咀嚼用词悟精准。我们还经常运用将句子中某个词换掉去品析句子的方法。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词精准,这成了永恒的经典。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让学生尝试用其他的词来替换是否可以,再引导学生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这样,我们就能引导学生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从而敏化语感,体味语文学习的快乐。

3. 想象法――依托文本再创造。想象,往往孕育着创造的嫩芽。在语文教学中,要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开发创新潜能”的目标,就要注重想象。我们在品词析句时就要经常采用引导学生想象的方法,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清平乐・村居》的片段: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一生都是我们家的顶梁柱。现在好了,三个儿子多能干啊!”翁对媪说:“老婆子,你才能干呢,给我生了三个儿子。”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媪对翁说:“孩子他爹,你把三个儿子教育的真好,老大那么勤劳,老二也会帮我们分担家务了,老三也可爱,三个孩子将来都有出息,咱们可以安享晚年了。”

师:就这样,老两口聊啊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走到以后,坐着摇椅满满聊……此情此景可以凝聚成一个字,那就是――

生:媚。

师:不仅她媚,他也媚,这就叫――

生:相媚好。

师:因媚而醉!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品析“媚”和“相媚好”,语文味十足。

4. 扩充法――挖掘内涵促感悟。这招虽不常用,但在“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时如用这一方法,对学生的理解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学习《蚕姑娘》第2自然段:“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教师在“醒了”的前面加了一个括号,要求填上一个语气词,读起来给人的感觉是又惊又喜。还可以加什么词呢?学生想出了“耶”“咦”“呵”“哇”等,然后分别读,感受其不同的语境和心态,这样的训练,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挖掘了文章隐藏的内容。

5. 读悟法――无需多讲情意显。这里所指的朗读感悟法,有别于我们贯穿整个课堂讲读的朗读,而是用在一个关键的词语、一个关键的句子,只要意会、无需言传的品嚼时。如《沉香救母(二)》中第4自然段:“他举起神斧,奋力向大山劈去”这句话,意思学生都懂,教师就让学生读这句话,一位学生稍用力地读。教师说:“这样的力量劈下去,华山一个口子都劈不开。”另一生再读,教师说:“力量大了许多。可速度不够,也劈不开。”这下,学生明白了:既要用力又要有速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于是,朗读效果就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这样充满激情的朗读,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读书,讲究音量与速度的完美融合。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有时重音轻读更能打动人的心。

6. 联想法――情真意切求实效。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时候,让他们将文本中的人、事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他人相联系,通过由他人联想到自己,情真意切,理解也比较透彻到位。如在教学《水》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联系自己生活说说感受。有学生说:“我从‘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这句话中的‘期盼’一词,体会到水是村子里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对下雨是毫不在乎的,甚至有时会讨厌下雨,而村子里的人们却希望下雨,盼着下雨。我感受到他们对水的渴望之情十分强烈。”另一学生说:“我从‘奔跑跳跃’和‘大呼小叫’体会到他们难得洗上一回澡,所以非常开心。而我们生活中,不会因为要节约几元钱,而在室外洗澡,而且在室外洗澡会觉得害羞。”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感觉学生已经将这种联想法牢牢地掌握了。所以,我们要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能力。这样就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 关注学生学习,探究结合点

在引导学生进行“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逐词逐句的分析,也不能整节课都在“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几个结合:

1. 品词析句与朗读感悟的交相辉映。只有将品词析句与朗读感悟有机结合起来,方显其完美。教师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在解析后借助朗读进行表达。有品有读,交相辉映,语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积淀,学生才能学会阅读,才能得法于课内,再到课外进行大阅读。他们心灵中的文学园地才有可能生机盎然,硕果累累,才能品尝到语文的醇美味道。

2. 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交替运用。学习方式的选择应有机融合,相互渗透。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两种学习方式的互补性,相互渗透,灵活运用,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构建一个民主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此外,还要注意的是,学习方式的选择应因文而异,因人而异。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去理解词句和文章内容,进而体悟文章主题,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提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咬文嚼字与书面练习的交互进行。课堂上,设计一定的书面练习,让学生动脑、动口又动笔,既可以杜绝他们不主动参与课堂的惰性,又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同呼吸、共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因此,建议我们的语文老师今后在设计教案时,把这一练习的内容也设计进去,课堂上可以先用练习让全体学生思考再交流,也可以是教师先根据预先设计好的练习咀嚼品析,再以考查的形式让学生落笔练习。我想,经常这样做,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大大提高。

第3篇:咬文嚼字教案范文

>> 教师也需配小秘 鲜花也要绿叶配 教师也要学会倾听 历史教师也要与时俱进 教师也要重视“养生文化” 数学教师也要“咬文嚼字” 教师也要建立错题本 教师培训也要修学分 浅谈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小秘诀” 青年教师也要学会“享受” 教师也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师的语言也要美 教师批评学生也要传递正能量 体育教师也要重视教学后记 教师的“非专业”成长也要重视 周韵不再仰视姜文:“老少配”也要走进金婚 一线教师也要研究中考命题 教师培训也要提高有效性 教师也要做一位幸福的人 体育教师也要上好心理辅导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软件帮你写评语

班主任工作是艰辛的。在学期末,既忙着复习考试,又要忙写评语。有一款叫做“评语编辑室”的软件能有效地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迅速地写出评语,争取多点时间给学生复习。

“评语编辑室”是一个人性化、智能化的学生评语编辑软件。因为它界面简洁,又有能够随时提示使用方法的“评语精灵”,所以只需几分钟您就能学会使用。有了它,您再也不用为写评语而烦恼了。

你可以添加、修改、删除评语例句,还可以让软件在评语文件中搜索新评语例句或者自动添加新评语例句。软件提供多个典型的评语范例,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即可直接套用。还可以自己增加、修改、删除典型评语范例。

软件户口簿

软件大小:744KB

软件授权:共享版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好评程度:

下载地址:/soft/4624.htm

软件助理班主任

教师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而班主任则更加辛苦。“班主任管理大师”的出现,可以让班主任们的紧张工作变得轻松许多。

“班主任管理大师”是一款功能强大而实用的班主任工作管理软件。软件紧密结合班主任工作实际,提供了丰富的班级工作管理模块,并具备强大而易用的智能化功能,适合各级各类学校的班主任使用。它包含:学籍管理(支持照片)、成绩管理(精心设计,可以与专业成绩处理软件相媲美)、评语管理(轻轻一点,即可轻松完成)、考勤记录和奖惩记录、健康记录、家庭成员记录、学生作业管理、学生行为记录、个别教育记录、后进生管理(支持语音文件管理)、班级班务管理、班级工作计划、班会教案及班费收支登记、班级工作日志、课程表、座位表、班主任自身的课程教案管理(新课标教案)、听课记录、假期通知书、班主任通讯录、文章收集归类管理、出差培训记录、定时提醒(学生生日、课程、值日提醒)、试卷题库管理、试卷生成系统(这可是其他的班主任管理软件所没有的哦,也是我们老师所追求的)、友好的通讯录(联系学生很方便)、方便快捷的座位表设计、一目了然的相片管理、软件内置771条优秀教师经验和教师总结等资料、毕业生的管理、个体相关计划、后进生转化记录、学生谈话记录、班级/教师个人课程表。

软件户口簿

软件名称:班主任管理大师 6.3

软件大小:11355KB

软件授权:免费版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好评程度:

下载地址:/soft/41875.htm

电脑能当阅卷王

出题判卷子,也是一项工作强度很大的教师日常工作。电脑阅卷王软件的出现又给教师的工作一次解放的机会。电脑阅卷王是一款用于标准化考试的答题卡阅卷软件。只需普通摄像头或数码相机、扫描仪、数码摄像机等,即可实现每分钟阅卷60张以上,并能立即排名、统计分析。多种类型答题卡可选择打印复印使用。无须阅卷机和专用答题卡,成本极低、操作简易,适合于中小学教师、考试中心、调查机构使用。

采用通用的电脑、数码相机(或扫描仪、摄像头、数码摄像机等)作为硬件平台,配合“电脑阅卷王”软件系统,系统造价不足传统光电阅卷机的百分之一。答题卡采用打印机打印后胶印,无须专业昂贵的阅卷纸,有效降低阅卷成本。

软件户口簿

软件名称:电脑阅卷王 6.0

软件大小:1620KB

软件授权:共享版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第4篇:咬文嚼字教案范文

(衡阳市第二十六中学 421009)

【摘要】什么是语文最真实的东西?语文的本真在于回归简约,而简约在于优化教学。首先,“简约语文”从心开始;此外,还要简化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 回归本真 简约 优化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深入,各种求新求异的语文课相继出现,或许是我们强加给了语文太多的功能,有人把语文课音乐化,也有人把语文课游戏化,更有甚者将语文教学理科化,把一节课弄的什么都像,就是不像语文课。这些不禁让人发问:“语文最真实的东西哪去了?”教师不能让自己在语文课上跑题,跑得太远就会失去语文味,就会失去课堂的实效。?

语文的本真在于回归简约,而简约在于优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常常面临这样的尴尬:生怕自己把问题落下,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都没讲清楚。“简约语文”从心开始。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简约”的教学观,多则惑,少则明。崔峦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努力实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可见,简约化必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归宿之一。语文教学要删繁就简,要科学而合理地做减法,要给孩子留下发展的空间。其实,教师在课堂上只要讲清一个问题,透彻地解决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就完成了老师这个角色的任务。也就是所说的“一课一得”,即教学目标简明。一节课中要么品内容,要么品情感,要么品手语、要么品语言,要么品形象。?

此外,就是要简化课堂教学,不搞花架子。?

一、简化教学手段,回归课堂板书?

当下运用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学的普遍手段。教师在写教案、备学案的同时,还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内容繁多、动画精美的课件,可谓重负如山。因此,不如将做课件所耗费的时间来精心备课。我不否认课件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是在机械操作之下大量幻灯片切换得如同翻书一样快,让学生应接不暇;有的教师一节课上下来,没有在黑板上留下一丝书写的痕迹,这些简直就是考验学生的记忆力。冰冷的课件与学生的交流甚至取代了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王旭明先生曾经指出,多媒体的盛行导致很多学生不喜欢用读文字的方式理解课文,而是更多的喜欢通过视频播放、幻灯片放映来学习语文知识,这阻碍了学生独立的思考和品味文字内容的深层意义。一根粉笔加一块黑板这样的教学手段,虽然原始朴素,简约却不简单。它能让学生直接与本文对话,直接与课堂板书对话。板书设计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应遵循下列原则。1、目标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直性观原则4、美观性原则。⑴板书设计已作为一门艺术,列入课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师对教材深层把握与处理,对教法匠心独运,以及教师基本功、语文能力的重要表现,也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有效设问,回归教材。?

提问法是教师每节课都会使用到的教学法。它把材的教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⑵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以教材为本的提问时根据教材内容的教学目的、重难点,进行学情分析,设计出适合学生的问题,用问题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⑶然而有的教师将课堂设计成了题海,一个接一个的提问,甚至有的问题偏离教材,让学生疲于或难以应对,在短暂的时间里无法深入思考。最终还是被教师灌输答案,这样不利于开发学生思维和潜能,不能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因此,提问应该精简而有效。学生通过一个问题,能解决一个疑惑,开启一种思维能力,获得一个启示,从而掌握一种解题的方法。有效的课堂提问包含以下几种类型:1.问题能涉及课文的重难点,为学生解决疑惑。2.问题能紧扣考纲,有助学生巩固知识考点。3.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开启学生思维。例如: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时,我就围绕课文中的“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句话中“热心肠”该如何理解提问,是不是现在所说的乐于助人呢?这个问题既紧扣考纲中对重要字词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多数同学认为是爱国忧民,部分同学认为是真性情,还有同学认为是帮助进步青年。接着,我重点结合《箜篌引》《桃花扇》分析了任公先生“爱国忧民”的情怀。对《箜篌引》和任公先生讲此诗,“活脱脱是一出悲剧”的理解是课文的一个难点。因此,我又抛出一个问题:“活脱脱”的意思?怎样理解任公先生演讲《箜篌引》时的情感,诗中的人物让他想到了谁?在理解了诗中人物形象后,同学们联想到戊戌六君子,自然豁然开朗。又如:对《孔雀东南飞》焦刘二人形象的分析,老师可以直接问“两人性格各有什么特点”,但是这样发问比较生硬;如果能结合课后练习题设问“刘兰芝的形象有哪些动人之处,有人认为焦仲卿性格懦弱,你怎么看?”会更好,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探究性,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最后,针对提问教师要注重精辟的总结和适当的课练,教给学生新的技能和方法。?

三、优化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课堂上教学各环节同样不能华而不实,不能只搞形式上的热闹。比如导入环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趣味性、启发性、针对性、简洁性、创新性。我认为启发性是导入最有意义的一点。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导入的趣味性,而忽略其余,这是不可取的。如上《咬文嚼字》一课时有的老师这样导入,“耗子啃书”,请同学们打一成语。学生在热闹的猜谜后得出答案“咬文嚼字”。然后老师就立即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这样的导入只能引发学生短暂的好奇,却不能激起他们对本文学习的兴趣。我上这篇课文时是用《三个等级》的故事导入的。?

据传,清代有三个胸无点墨的花花公子,在严父的威逼下进入了科举考场,其一抄了题目后开了个头就写不下去了,其二只抄了个题目,其三连题目也没抄,干脆白卷一张。主考官是位很有学问而又风趣幽默的人。批阅到这三个大草包的卷子时,感到令人啼笑皆非。细想,觉得还是有区别,于是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等,批语分别为“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同僚向主考官请教,为何同是三个字,仅换了位就分成了三等了呢?回答是,“放狗屁”意思还算是人,只是放狗的屁,三者中算上等;“狗放屁”说明已属狗,但除放屁外,尚能看家护院,还可列中等;“放屁狗”则是除了放屁外,再也没有别的用处了,自然列为下等!?

学生在开怀一笑的同时,注意到词序的变化都能使句子产生不同的意义,那么更改一个字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呢?作者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这样的导入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将故事的趣味转化为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事半功倍。?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语文教学的简化说到底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追寻“简约化”的高中语文教学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 《浅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设计艺术》袁新明?

第5篇:咬文嚼字教案范文

一、录音范读代替了学生朗读

小学生读课文,不注意重音、停顿,达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而录音范读,大都是名家的作品,声情并茂。部分教师为了给学生作示范,往往只播放录音而不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老师讲课费劲不说,对好词佳句的理解体会也不到位,更别说揣摩推敲、欣赏体味了。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范读的作用,关键是要适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前,要布置学生认真预习,熟悉教材内容。课堂上,可采用自由读、齐读、分组读、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读。等学生理解了内容,体会到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再指导感情朗读,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体会,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奇效。

二、课件播放代替了老师范写

小学低年级主要以识字教学为主,中高年级同样也有识字教学的任务。当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语文课堂之后,纷繁多样的课件层出不穷,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教学录像等,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尽管能吸引学生,但小学生有他的年龄特点,如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等。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老师如播放课件,就会放松对学生的组织教学,特别是一些好动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件播放完毕,还没记住生字的写法,更别说是写好字。而教师在黑板上范写时,往往会边写边提醒学生哪部分该怎样写、哪部分容易写错、哪些字容易混淆、怎样区别字形等,这样学生就会对生字的音、形、义及间架结构掌握更牢固。

三、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

汉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因此,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小,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

四、课堂实录代替了教师讲解

远程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名师讲授”、“同步课堂”等视频教材,部分教师便抱着“自己讲远不如名家讲”的心理,将自己的课堂交给了名家、名师。录像中的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活跃,而下面的学生只是被画面所吸引,对于名师所讲的重点、难点一无所知,同时也放弃了动脑思考、分析、回答问题的机会,对所学内容理解不透,印象很浅。回头复习时,总会发现凡采用课堂实录授过的课,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牢固,尤其是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更是糊涂,老师只好采取补救措施以“查漏补缺”。

五、淡化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

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纵观教育名家的实践操作,无不体现了一个“活”字,表现出非常高妙的教学机智和导控艺术,即教师的导控、学生的学思,不断优化重组,形成重心始终在学生的动态调控。滥用多媒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却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课堂上的“人气”、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

六、画面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

第6篇:咬文嚼字教案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教学 策略

课改专家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追求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积极地学习理论,虚心地请教有经验的老师,走进他们的课堂,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以下便是我对有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一、优化目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

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可以说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但是,由于每位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经验存在差异,在目标的定位上也有所偏失,存在盲目性、随意性、机械照搬等问题。教师如果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那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认为要想构筑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从优化教学目标开始。

1、目标要善于取舍。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应当选择最具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要学会依“标”扣“本”,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筛选取舍,“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善于取舍,这是一种智慧。假如课文特别适合语言的学习,我们就踏踏实实地让学生咬文嚼字,假如文本宣扬崇高道德,我们就和学生一起感受崇高……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找准训练点,做到一课一得,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2、目标要明确具体。教材中知、情、能训练点的准确提炼,为敲定课时目标作出了框架安排,但具体课时目标的设立,还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既做到难易适度,有可行性,又要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目标的表述不仅要明确具体,而且要便于检测。在目标具体表述时,我们应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3、目标要凸显语文味。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多了起来,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从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因而,有人指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应立足“字词句篇”母语工具,提升“听说读写”交际能力,凸显出“语文味”。

二、优化设计,追求课堂教学的简约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曾几何时,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变脸”层出不穷:沸沸扬扬的对话讨论,虽热热闹闹,但不着边际;铺天盖地的多媒体“轰炸”,虽五花八门,但分散思维……针对“语文课堂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的现象,语文教学应当竖起“简约”的大旗,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当把教材读深、读透之后,在教学时“要深入,更需要浅出”,要扬弃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把深刻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真正做到“语文姓语”。

简约不是简单,是在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无休止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文时,我就以读读、感悟、表演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弄清剧本的基本要素,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表现的提示语反复阅读课文,感悟蔺相如的宽容大度、顾全大局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然后又引导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体会语言文字的精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让学生受到美好人文精神的教育,最后,又设计结合课文的写话训练,让学生想象再现蔺相如、廉颇促膝相谈决心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的情景……尽管媒体设计非常简约,但简约中训练了语言文字,简约中体会了语感,充满着厚重的人文。

三、扎实训练,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所谓训练扎实,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课堂上应该多一些学生之间的自由表达与合作学习,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有展示自我、个性表达的机会,尽可能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讨论甚至争辩的环节,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积累语言,在据理力争中思维碰撞,激发灵感。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在于教师的“教”,更多的在于学生的多读,多写,多练。

四、关注生成,展示语文教学的智慧。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变化的,动态的,课堂教学不是在预设中按部就班地进行,它应当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求知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江畔独步寻花》时,预设的程序是:读诗题,了解背景;读诗句,弄清内容;想诗境,体会感情;诵诗篇,赏析特色。可刚上课教师便发现学生已会背这首诗,而且基本理解了内容,他马上意识到按预设的教案上将无趣又无效。于是做出抉择,让学生根据多元智慧,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空间智慧强的学生选择为诗配画,语言智慧突出的学生选择改写,肢体――动觉智慧发达的学生选择收集资料、到花园观察和表演,音乐智慧强的学生还配上自己熟悉的旋律,唱起古诗……最后。学生不仅深刻体会了诗歌内容,还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学习个性,找到展示自我的机会,丰富了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只有敏锐地捕捉即时生成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共同创造的舞台。

总之,追求有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我们老师要熟练地运用有效性策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来,从中发掘学生的潜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关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就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去发现、去探究,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学语文教学会蒸蒸日上,课堂教学形式会越来越丰富,学生也会在教育工作者精心浇灌下,在语文的殿堂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第7篇:咬文嚼字教案范文

【关键词】渗透;学科;科学

在教学过程中试图通过多维立体渗透教学的方式,寻找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努力向学生展示各学科间的彼此联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渗透教学就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应紧扣教材的同时向外拓展,形式多样,方法和途径各异。

一、学科间渗透

1.人文学科渗透

学生的潜意识中,文科知识需死记硬背,理科则需大量解题,教师若能挖掘文科素材来与物理世界沟通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解重力时,引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讲解平面镜成像时,引用“猴子捞月”的故事;讲解声源时,引用“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泡哮”等。这些都来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亲切之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些物理名词如“熔解”与“溶解”等可在咬文嚼字上做文章,熔解物态变化;溶解扩散现象,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物理中的定律描述得非常简洁、精辟。划分句子成分更有利于记忆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自然科学渗透

俗话说:“数理是一家”,学生在解物理题时,不得不动用数学工具,因此他们在数学和物理的彼此联系这一点上已有相当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平时教学中,可将物理中的数学方法予以归类,常见的有:求平均值法、对称法、极值法、不等式法、图象法、几何作图法、三角函数法、图形法、二次函数法、因式分解法、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法、比值法等等。找出数学中的X、Y和物理量符号的定义式间的内在联系。

二、德育渗透

德育目的是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领悟做人的真谛,培养爱国、敬业、节约、奉献的精神,从而获得学生的原动力。在介绍科学家时,提出为什么课本中有许许多多以外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单位,为什么没有中国人的名字呢?告诫同学们惜时勤学为国争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物理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自然地完成物理与政治课的融合、渗透。

三、技能渗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习物理自然离不开动手实验。现在,学校大多开设了劳动技能课,也有专门的教材,尽管其内容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但多数知识不能和现行的文化课较好地衔接起来。在学科教学中挖掘科技劳技素材更有利于课堂知识的消化吸收,有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动手能力,更把这两种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学科之中。现行的初中物理教材显著的特点就是小实验、小制作非常多,而且取材简易,能培养学生“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良好习惯。通过渗透教学使学生能感受到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热爱劳动的美德和积极参加劳动的习惯,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说起来很轻松,但在实际操中还是存在很大的困难的,要做好教学渗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收集必要的素材是进行学科渗透的前提条件

中学阶段学习的学科较多,各学科间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应站在学生要学习多门学科的角度,花一定的时间对中学各学科的教材作一番调查、研究。研究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目的只有一个:其它学科如何为本学科服务,如何与本学科整合,本学科怎样去为其它学科服务。

2.在备课环节上,应将学科渗透理念体现到教案中

在备课时,除了重视教材上含学科渗透较明显的内容外,还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不明显的、但能与其它学科联系的内容。如:在学习“核能”部分内容时,核裂变的例子中一般都出现了铀235原子核,学生在理解时若提示结合化学中原子结构的知识来理解它,铀235核是铀原子的原子核,它是由92个质子和143个中子组成的,会使学生形成“理化是相通的”认识;而在核聚变例子中,用图给出了1个氘核与1个氚核结合成1个氦核,并释放1个中子的核反应过程。在解释氢元素的三种同位素时,会举到氕原子核,它是只由1个质子组成的原子核,这种原子核里没有中子,这是物理、化学课本中有关原子核的组成的例子中唯一不符合“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结论的特例,在教学时若对此加以强调会深化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

3.教学过程是实施学科渗透最重要的环节

科学探究教学、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的开展,也应注重学科渗透。科学探究内容既可以是教材上安排的,也可以是教材外结合本地实际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还可以是师生自己从生活中选取的,所以科学探究教学中就很容易出现学科渗透的内容;课外实践活动亦是如此,在开展这方面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重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学科渗透意识。

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基础知识的教学阶段,知识面越宽,越有利学生触类旁通,相互借鉴地学习。除教师讲授之外,应配以讨论、实验、音像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同时还对学生的思维、情感和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最终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8篇:咬文嚼字教案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师 教学语言 语文教学

・ 【中图分类号】G623.2

教师的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连通师生心灵的桥梁。语文学科从本质上说,是语言文化的具体化、形象化,语文教学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语言文化的践过程,“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 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语言的优劣对语文教学质量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语言,就必须清楚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特征及其内在规律,要对教学语言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这样才能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采用适当的教学语言,对症下药,达到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使教学语言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一)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与模范性。

语文教师是教语言的,应该注意言传身教,在语言方面应该是学生的榜样,而且,调查结果表明,教学语言是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的首选因素,并且对教学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说话辞不达意,或者杂乱无章,东拉西扯,要想学生获得清晰的印象是不可能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力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与模范性。规范性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力求语言的科学严谨,言简意赅,抑扬顿挫,逻辑性强,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接受规律,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成功的完成课堂教学;教学语言的模范就是给学生提供可以模仿、借鉴的“纯洁而又规范”的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律,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把饱含着教学内容的教学语言组成一系列使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符号,争取把教材中点点面面的内部语言都恰如其分的转化为外部语言,把教材内容及教师自己的思想也转化为合乎一定语言规范的,能为学生接受的语言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教师,文本能在同一时间互相沟通融合,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垫好铺路石。

(二)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教师能否真正传授给学生知识,始终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优略的重要标准。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而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把沉睡在学生身上的潜能激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注意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将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溶入到知识的传授中。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能让有意注意的时间延长。学生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刺激学生的兴奋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思绪飞扬。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使用科学、幽默、诙谐的语言对有趣的材料进行生动活泼的分析和讲述,巧妙地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融为一炉,对学生启发思维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如在讲授《咬文嚼字》一文时,讲这么一则笑话:一秀才夜里被蝎子给蛰了,忙喊:“贤妻,速烯银灯,尔夫为毒虫所袭!”可连叫几声,却不见有何动静。而秀才痛得实在受不住了,便大嚷道:“老婆子,快点灯!我让蝎子给蛰着了!”于是,同学们在哄笑中对咬文嚼字的可笑,就很容易弄明白了。从而进一步给大家讲明:所谓的“咬”还应看对象、分场合。以下就自然地进行导入课文了。如此,学生就带着兴趣和疑问去学习,就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也会很认真的接受文化知识,教学质量自然而然也就提上去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怎样更科学的引幽默趣味的语言到课堂教学,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不断探讨的话题。

(三)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审美性与激励性。

语文新教材的选文包括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以这些文本为依托,设计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运用文雅精致的教学语言,和颜悦色地和学生交流对话,在平和、互动、有亲和力的氛围中让学生去感悟,让那些诉说着作者生命轨迹、表达着作者人文情怀的花能开在学生的心里。美的文本,美的教学语言,再加上语文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学生就会有主动去感受美的动力。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语文教师审美性的教学语言,在这方面,现代的许多教育大家给我们提供了典范,余映潮老师的教学魅力就是教学语言充分体现审美性与激励性,他设计的课堂教学语言,精炼丰富,充满诗情画意。如教《求知论》时,余老师设计了四个教学板块:记雅词,背名句,析精段,学美句。多么精炼工整的排比句,这不仅体现了余老师板块碰撞的教学思路,更体现了他授课内容的层递美。在问答的应接上,余老师的设计颇具匠心,他善于用精妙的语言开拓学生得思路,激励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学了《求知论》中的“三列式”句式后,余老师欲让学生学习写话与说话,他先创造性的设计了一组精美的“三列式”的句子,激励引导学生接应下去。余老师深情地吟道:“祖国啊!你是展翅的――”,学生很快心领神会地接“雄鹰”;余老师又吟道:“祖国啊!你是腾飞的――”,学生欣然应答“巨龙”;余老师接着:“祖国啊,你是永生的――”,学生齐答“凤凰”。此一问一答,错落有致,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掀起了课堂学习的。一“花”引来“万花”开,诗情画意的美感在教室里回荡。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审美性与激励性还表现在,教师恰当运用褒扬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上。因此要充分利用批改作文和作业的机会,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能让他们逐渐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有的学生写父母对自己不理解的苦恼,要引导他与家长换位思考;对一些学习松懈的学生批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苦读时”等;对一些缺乏自信的学生则赠语:“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通过这些学生比较乐意接受的激励性的诗意语言,让学生不断调整对事物、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写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教学语言的激励性,并不是说对学生不能批评,在课堂教学中,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引起学生们的不随意注意,必要的批评也是需要的,但批评也要主要对学生的心理调控,语言的运用,绝不是盲目的、训斥式的批评。

应该注意的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综合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与模范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审美性与激励性,不断完善教学语言,不断创新教学语言,以适应新的课标改革。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有剧作家的思想,用丰富的思想去捕捉生活的闪光点;应有画家的眼睛,以敏锐的观察去发现美的神韵;应有音乐家的灵感,以奔放的激情奏出时代的乐章;应有导演的天才,以非凡的技艺挖掘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为此,语文教师就应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育条件,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才能,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对于语文教师教学语言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应该从下面两方面去认识:

(一)在思想上认识到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尺讲台,45分钟,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相同的,但教学效果却迥然有异:有的情趣横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平板乏味,课堂沉闷窒息,学生昏昏欲睡。推究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一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这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从备课到讲课,都要注意不断锤炼教学语言,让“出口成章”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这一点上,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是广大语文教师学习的典范。“我自己从走上语文教学岗位起,就定下了奋斗目标:‘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几十年来,我就是抱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决心,坚持写详案,认真推敲反复琢磨每句话每个词,凭着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终于在语言运用上达到较为理想的境地,形成了具有个性特色与魅力的教学语言,被人称道为‘一讲课就能出口成章,精言妙语脱口而出’。” ,总结于漪先生锤炼的教学语言特色,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于漪先生始终不懈追求着教学语言艺术。“几十年孜孜不倦地学习和积累,给了我一定的文化素养、较为丰富的词汇量” 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了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才能有意识的去提高教学语言能力,进而讲究教学语言艺术,才有可能把课上的有感染力、说服力。

(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博众家之长,见贤思齐,勤攻吾缺。

在今天的教育界,各类学科的研讨会、各类学术刊物、各类观摩和交流活动如雨后春笋,对相互交流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利的。但交流学习得来的知识,如果不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加强练习,恰当的运用,生搬硬套是不会对教学有利的,甚至适得其反。语文教学语言的交流学习更是如此。也许对那些语文教学大家,名家,我们无缘亲身感受其丰富多彩的授课,但是,我们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在我们身边也不乏优秀的教师,我们利用身边优秀教师资源照样可以对我们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见贤思齐,勤攻吾缺”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贵在“思”和“勤”;也就是说,语文教师不仅要学会取八山之石”,而且要懂得攻自己的“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勤于练习,做到得心应手的运用教学语言。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不断努力,做到规范性与模范性的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审美性与激励性的统一,才能更好得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使课堂氛围达到学生如沐春风,教师如鱼得水,教学游刃有余的理想效果。同时,语文教师还应该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探索教学语言的新的艺术特征,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许更生.关键在于语言转化――多媒体语文教学反思[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5):18-19.

[2]叶蜚声,徐同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508.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6.

[4]于漪.《雨中登泰山》教案[J].《语文教学》,1982(6).

[5]狄德罗.论戏剧艺术[J].文艺理论从,1958(1).

[6]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

[7]于漪.于漪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9篇:咬文嚼字教案范文

【关键词】数感语感激活逻辑思维

“学生刚接触数学学习,老师如何用精炼的语言引导学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数学之美,培养其数感,对数学学习保留恒久的兴趣,激活其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考虑并积极采取举措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初级学段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并对数学学习保留恒久的兴趣,激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一、“归零心态”备课,学案教案兼顾。

虽然教学数学很多年,对于教材比较熟悉了,但我仍然用归零的心态对待教材与我所面对的学生。

首先,教材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吐故纳新。教材更新,说明数学研究领域有了长足发展,数学教学理念跟不上教材更新的步伐,就不能达到同步并驱的目的。所以,一方面注重新老教材的研究与课程标准的对比,一方面观察学生生活变化。 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幼儿班时就学过珠心算,对于“数”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何让学生对“数”有新鲜感,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这是对我们老师面临的一个挑战。在备课时,我就注意收集一些比较常用的、色彩比较鲜明的生活用具作为直观教具,收集相关的数学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时,注意把幼儿园的生活场景与数学学习衔接起来。让学生自然过渡,对“数”产生兴趣。 又如:第一次给学生上课时,和学生这样谈话:同学们,祝贺你们成为一年级的学生。大家看看现在坐在这个教室里的哪些同学是你以前在幼儿园的同学?(学生显得比较兴奋,快速动起来数数,然后报告。)请同学介绍一下你们幼儿园的生活。(学生反馈:几点钟到学校?班上有几个小朋友?中餐吃些什么等。) 接下来,话锋一转,请学生打开课本,进入“1 数一数”的学习,请学生说说对课本中展示的学校的印象。由于学生学前教育起步早,有一定地知识与生活体验积累。学生观察后,反馈积极。看到学生有一定的归类能力,立即引导他们观察其它物体的数量。学生接着把观察重心转移,汇报观察结果:如大象滑梯多少?飞机多少?花多少?鸟多少?人多少?等等。小结:这幅图展示了一架大象滑梯,2架秋千,3只木马,4架飞机,5只蝴蝶,6只小鸟,7朵花,8棵树,9只气球,10个人。最后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让老师感觉你们学习数学并不难,因为它来源于生活,和我们的经验有关。希望大家对学习数学有信心,多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知识的殿堂,共同探讨、感悟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从案例可以看出,创设一定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数感语感结合,激活逻辑思维。

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它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六个核心概念,它们是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摆在首要的位置,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而亟待研究的问题。

我也深入对如何培养学生数感进行研究,知晓“数感表现为一种积极地、自觉地、自然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意识,是人的一种最基础的数学素养,它是把数学与生活问题建立起联系的纽带;良好的数感的建立能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的生活问题,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如:开学第一天,还没有给学生分座位。学生自然地男女分开来坐。有几个学生单独坐了一桌,整个布局看起来就很不协调。我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看教室整体情况。有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的组有10个学生,有的组有11个学生,有的组有14个学生;有的组有8个女生,2个男生;有的组有5个女生,5个男生……。然后,我请学生说说“如果以组为单位组织劳动,这样安排座位好不好?”学生沉思了一会说:“如果冲洗厕所,哪个组男生多女生少,女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就慢;如果打扫卫生区,遇到垃圾多的时候,男生力气大,抬的多,女生多的那一组速度就比较慢。”

我又请学生说说“如果以组为单位组织比赛,这样安排座位好不好?”学生说:“如果分组比赛跑步,女生多的那一组跑不赢男生多的那一组;如果分组比赛跳绳,女生多的那一组容易赢了男生那一组。”

通过学生参与分析,我给学生调节了位置,大家都比较开心。

有了“分组故事”做铺垫,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在进行课本教学时,学生就乐意参与学习。

如:“认识>、

当然,我也不会错过在学校活动时让学生体验“数”的快乐,让学生无形当中感觉到:学习数学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偶尔会听到老师说:“我是教数学的,咬文嚼字的事是语文老师的事,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只要学生解题思路正确就行了。”

然而,我觉得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体验语言之美,在此基础上培训学生的数感,使之有慎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数学老师的职责所在。正如伟大的数学家庞加莱说:科学家研究自然并不是因为它用,他研究它是因为他喜爱它,他喜爱它是因为它美。如果它不美,它就不值得被人知道,而如果自然不值得知道,人也就不值得活下去。当然,我这里说的并不是那激动感官的美---那种品质上和外观上的美;并不是我低估那种美,远远不是如此,但那种美跟科学不相干;我说的是各部分之间和谐有序的更深刻的美,是一个纯洁的心灵所能掌握的美。

回首过去,我在课堂教学中也没有注意语言锤炼问题,上课总是“这个”“那个”“啊”来串联我的演说。直到有一天讲公开课,通过观看录制的实录课,我才发觉自己存在的问题。静下心来反思:祖国的语言之美,在数学课上却不能完美地体现,真的是一件憾事!特别是我们要培养、发展学生慎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没有精炼的语言做铺垫,要成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而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学习数学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