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四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四年级下册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四年级下册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1篇:四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课题名称

《方程》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情分析

“方程”,学生已经有了上节课用字母表示数的认识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图形的面积、周长计算公式的知识经验。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方程,因此,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是一个难点,需要大量的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体验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从中体会它的优越性,促使学生建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形成初步的感知。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思维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实验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

三、知识与技能

1.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

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能力。

重点、难点

1.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资源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1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教师播放学生在学生游乐区玩跷跷板的视频,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活动2

(二)、创设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1、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当两个托盘放入的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保持平衡。

2、教师指出:天平不仅可以称物体的质量,还可以反映数量之间的关系。

3、教师出示一些情境图,学生用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4、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从学生所列的算式中提取14个,回顾一下这14个算式是根据什么情境得到的。(教师课件演示)

·

50>20

50>20+20

·

50=20+20+10

50+50=100

·

20+x=50

x+20=50+20

·

x+0.5=2.5

x+50>100

·

x+50

175-x=21

·

25+y=173

4a=380

·

4m=380

2x+200=2000

5、教师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用“=”连接的式子,课件中去掉不等式.

观察剩下的10个等式,发现这些等式的特点,有的含有未知数,有的不含有未知数。

6、引导学生概括方程的概念。

教师结合课件,师生共同总结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7、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

36-7=29

60+23>70

8+x

50÷2=25

x+4

y-28=35

5y=40

8、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学生打手势判断)(题目略)

9、你知道吗?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尔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10、根据下面5个素材列方程。

此环节在教师引导下,师生一起完成。

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11、教师为学生提供8个素材,学生根据这些素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全班订正。

12、学生谈列方程的感受。

教学活动3

(三)拓展应用: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1、请你判断。(机动题)

(1)买5杯果汁一共40元。如果用a表示一杯果汁的价钱,下面哪个算式是对的?

a×5

=

40

a÷5

=

40

a÷40

=

5

(2)每辆游览车可以坐45人,五年级学生刚好坐满9辆游览车。如果用a表示学生的总人数,下面哪些算式是对的?

45÷a

=

9

a÷45

=

9

a÷9

=

45

教学活动4

第2篇:四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歌曲《西风的话》

课型:唱歌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自然舒展、抒情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西风的话》,启发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聆听音乐,观察乐谱,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自然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有感情的表达歌曲抒情的意境。

教学难点:

运用气息的控制,在不同声区中保持声音位置的统一,唱准旋律。

教具准备:钢琴、课件、音乐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歌曲:

谈话导入:

我给同学们带来一首歌曲,是我的偶像演唱的,请看大

屏幕:(播放视频)这首歌曲叫《恼人的秋风》为什么说秋风是恼人

的呢?秋风还有一个名字——西风:阵阵西风带来了秋天的信息,

西风对我们说了什么?

1、请听《西风的话》,播放歌曲视频(板书课题)

2、问:西风说了什么?(生答)

3、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就是《西风的话》,生齐读课题

二、感受歌曲:

1、听歌曲录音:小声唱歌词

问:你觉得西风的话是热情欢快的还是亲切温柔的呢?

问:速度怎样?(慢)

2、听录音,感受拍子:轻轻地唱

四拍子

强弱规律:强

次强

3、再听录音,跟老师动作表现:

歌曲划分为几个乐句?(4个乐句,一段体)

4、再听:节奏有什么特点?(四个乐句完全相同)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生齐读节奏

三、学唱歌曲《西风的话》:

1、视唱旋律:

教师伴奏:齐唱——处理——齐唱

提示:注音旋律的上行和下行,把握音准

2、添加歌词演唱:

学生找出难点乐句,师生共同解决。

3、歌曲处理:

(1)一字多音:

上方的连线:圆滑连贯,试唱每句一字多音处

(2)力度记号:

渐强

渐弱

p

f

——

在演唱中体现

(3)

结尾的处理:怎样表现?(渐慢、渐弱)——齐唱

4、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拓展:

1、韩国组合(超级少年)版《西风的话》:

流行唱法、三个人不同声部——重唱

2、合唱团《西风的话》:

多人、多声部——合唱

3、作者介绍:

黄自(1904——1938):我国20世纪30年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他是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

被当时的音乐界誉为“爱国歌曲之王”。他的代表作品有清唱剧《长恨歌》,歌曲《花非花》《踏雪寻梅》等。

五、结束:

1、思想教育:《西风的话》告诉我们光阴似箭、要珍惜时间,热爱生活。

2、巩固歌曲:

随歌曲录音演唱并动作表现。

板书设计:

《西风的话》

1=F

4/4

慢速

亲切温柔

第3篇:四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科目:美术

年级:

二年级

教师姓名:韩惠勇

知识来源

课标要求

知识分析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幻想也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作

为行星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地球,更是有着一个神秘核心,在这个核心中究竟有无生命,按照常规的思维肯定是没有。但是科学家为何在海底的火山口附近,温度高达几百度的海水里发现了游动的小虾。不能把人生活的环境和其他生物生活的环境等同去看,生命的表现形式不

可能完全一样。要抛开一些惯用的思维模式,这是幻想思维的首要条件。地心是未知的,即便是科学的研究也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像《地心游记》里记载的是地心有炽热的岩浆,假

如炽热的岩浆里有游动的生物,

那也应该是何等的壮观和美丽。那发着光的流动着的岩浆照耀着地心,那是怎样的一个光怪陆离的地底世界。也可以画一些从未见过的想象中的植物、动物,还可以画一些想象的人和环境。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大胆想象选取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创作出一幅关于地心游记的想象画。

2.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画面的组织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和乐于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画面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和乐于探究的意识。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大胆想象选取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创作出一幅关于地心游记的想象画。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课前布置 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地球构造方面的资料,对地心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二、教学引入: 让学生进行交流搜集整理的资料,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视频资料欣赏 利用恐龙灭绝、神秘的太平洋百慕大三角失踪的飞机、轮船和火山爆发等视频资料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地球的中心是否有另外一个未知世界。 (教师可以联系现时生活中已知的,但并不一定存在的东西,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发展到创作意识和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物、事和地心这种神秘莫测的世界联系起来。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以播放有关科幻、探险的影视作品,通过画面、声音来感染学生,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想象。) 四、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在进入想象阶段后,如何定位是一个关键。 师:作为行星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地球,更是有着一个神秘核心,在这个核心中究竟有无生命,按照常规的思维肯定是没有。但是科学家为何在海底的火山口附近,温度高达几百度的海水里发现了游动的小虾。不能把人生活的环境和其他生物生活的环境等同去看,生命的表现形式不可能完全一样。要抛开一些惯用的思维模式,这是幻想思维的首要条件。地心是未知的,即便是科学的研究也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像《地心游记》里记载的是地心有炽热的岩浆,假如炽热的岩浆里有游动的生物,那也应该是何等的壮观和美丽。那发着光的流动着的岩浆照耀着地心,那是怎样的一个光怪陆离的地底世界。  学生想象、讨论交流 五、学生想象绘画创作 可以画一些从未见过的想象中的植物、动物,还可以画一些想象的人和环境。描绘地心的景色也是选择之一。 (学生从直观的欣赏和想象中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想象中的世界,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被激活了。) 出示一些科幻题材的图画,或分析书本中的学生作品。 提示学生思考:作者表现的是怎样的科幻情景,又通过怎样的线条、颜色的对比,以及画面的组织来表现想象中的奇幻世界的。 (启发学生利用动植物的变形的特定空间环境,甚至于还可以利用毕加索、马蒂斯的变形人物,从中得到借鉴,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路。在学生通过感性的欣赏和理性的认识后,会根据自己的联想进行绘画练习。)  选择更利于自己表现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六、作业展评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评价学生的作品。可以通过自评、学生互评、老师总评等方式进行。要给每个孩子发表观点的机会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和乐于探究的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儿童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增强想象力和创作意识。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画面的组织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评价学生的作品。

板书设计

地心游记

第4篇:四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山谷静悄悄》

教材版本

人音版

音乐

四年级

单元

第七单元

1课时

设计者

所属单位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唱歌曲《山谷静悄悄》,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感受歌曲描绘的大自然山谷中的美丽景色。

二、通过聆听、律动、感受、体验歌曲优美的情绪,体会4/4拍的节拍感和高低起伏的旋律。

三、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初步掌握歌曲中休止符、一字多音、力度记号和顿音记号。

教材分析

歌曲《山谷静悄悄》是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是一段体结构的分节歌。歌曲一开始用X0

X0

X

-

|

的节奏,描绘了充满生机的美丽山谷,使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前三段歌词分别描绘了山间的景物,富有动感,从“烟雾”、“花”直至“溪流”、“野兔”,动感不断增强。在四小节间奏之后,“地质队叔叔”的出现,打破了原先的静谧安详,使山谷顿时热闹其阿里,锤子击石的叮咚声和溪水声交织成一支美妙的乐曲在山谷中回荡。四段歌词虽都配同样的旋律,但由于歌词在形象、意境上有丰富细腻的变化和发展,歌曲很能使人们对山谷中的美丽景色产生联想和想象。

教学思路

通过聆听、律动、模仿、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掌握歌曲,能初步掌握歌曲的力度记号、顿音记号并用优美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山谷静悄悄》。

教学难点:歌曲中力度记号、顿音记号、休止符和一字多音的掌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纸杯。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感受节拍

1.课前播放歌曲《山谷静悄悄》伴奏学生拍手踏步律动进教室

2.学生跟音乐伴奏用跺脚、拍腿、拍手、拍腿律动第一部分。

3.教师示范变化律动,学生模仿再次感受第一部分。

4.学生跟音乐伴奏加纸杯律动第一部分。

5.教师用纸杯打第一乐句节奏谱,学生模仿。

师:老师的纸杯音量是怎么变化的?(P--MP)

6.教师黑板出示P、MP,学生再次用纸杯打第一乐句节奏谱。

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律动感受歌曲4/4拍的强弱规律和节奏特点,通过打纸杯节奏,感受力度记号P和MP的区别,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二、体验旋律

1.师用LU哼唱第一乐句歌谱并在黑板上画旋律线,学生用合适的力度模仿哼唱

师:我们哼唱的力度又是怎样的?(P--MP)

2.师跟伴奏用柯尔文手势唱第一部分旋律主干音。

3.学生跟伴奏用手势模唱主干音。

4.藏起结尾两个长音,师生跟伴奏合作唱。

5.师唱第一部分全部旋律,学生唱藏起来的音。

6.生画旋律线跟钢琴完整唱第一部分旋律,注意休止符和切分节奏处要唱准。

7.师按旋律走向拍节奏唱歌谱,学生模仿唱。

学生通过画旋律线哼唱歌谱体验歌曲高低起伏的旋律特点,通过模唱主干音和藏起来的音记忆熟悉歌谱,为学唱歌曲做铺垫。

三、学唱歌曲

1.学唱第一部分

(1)初听第一部分,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师:听一听我们来到了哪里?那里是吵闹的还是安静的?

(2)出示第一段歌词,学生有节奏地念念。

(3)复听第一部分,学生听清歌词内容。

师:山谷里有些什么美景?

(4)出示第二三段歌词,学生有节奏地念念。

(5)师生接龙念念第一部分歌词,提示学生切分节奏处的歌词要念准确。

(6)学生跟钢琴慢速学唱第一部分歌词,再次提醒学生力度记号、休止符和切分节奏要唱准确。

2.学唱第二部分

(1)聆听全曲,学生再次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

师:是谁打破了山谷里的宁静?传来了什么声音?

(2)出示第二部分歌谱,学生跟钢琴唱一唱。

师:山谷里因为来了地质队的叔叔们,顿时热闹了起来,让我们用MP的力度唱一唱。

(3)出示结尾句,学生用敲小铁锤的动作唱一唱,提示学生顿音记号、减弱记号唱准确。

(4)学生跟钢琴完整唱歌曲

(5)学生跟音乐伴奏完整唱歌曲

学生通过多次聆听歌曲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通过接龙念歌词记忆歌词并掌握歌曲节奏,通过跟钢琴唱、跟伴奏唱等多种方式学会歌曲。

四、处理结尾句

1.学生唱结尾句,教师加上“叮咚”回声。

2.请一部分学生跟老师学唱“叮咚”回声。

3.跟音乐伴奏合作唱歌曲,结尾句做回声处理。

4.在歌曲中走出教室。

学生通过做结尾句回声处理,提升合唱能力,再次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和山谷里的美景。

第5篇:四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勤俭节约是我国人民的美德,应加以继承和发扬。

2、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勤俭节约的重要意义,知道从平时的点滴小事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调查研究的过程,学会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培养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和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增强学生的节俭意识。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安排开场小短剧。

2、 学生准备:分组搜集身边的浪费现象,搜集关于节约的名人故事、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个小短剧。 (两名学生表演:甲:楚楚,你在干嘛呢? 乙:我早上买的面包、牛奶吃不完了,准备扔了。

甲:那是不是有点浪费啊?

乙:嗨!有什么浪费啊!现在我们的生活如此富裕,哪里还在乎这一点点啊!节约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

甲:也是,国家现在提倡超前消费,既然如此,就更没有必要再提倡节约了。)

2、同学们,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为什么?

3、师小结: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勤俭节约,古往今来,勤俭节约的人比比皆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节约调查与行动》的第二节《争做节约小达人》。(板书课题)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名人故事、名人名言

1、请同学讲述搜集的名人故事,学生谈感想。

2、说说名人名言。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但我们身边的厉行节约的人越来越少了,浪费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了。

活动二:小组汇报:身边的浪费现象。(课前要求学生从吃、穿、用、玩、资源五方面进行调查)

1、老师出示搜集的图片。

2、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你有什么感想?学生畅所欲言。

活动三:争做节约小达人

1、献出我的节约金点子,小组讨论交流,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看来大家已经离勤俭节约越来越近了,那么当你遇到这些情况时,你会怎样做?

2、学做节约小达人。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讨论交流。

(1)、李跃和妈妈去购买热水器,面对电热水器和太阳能热水器,他们不知道选择哪种。

(2)、丽丽今天回家告诉爸爸,今天乘车没买车票,爸爸听了很生气并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丽丽却不服气地说这叫节约,他们谁对谁错呢?

(3)、小明家庭条件不好,但为了不让同学笑话,让爸爸妈妈给他买名牌衣服。他这样做对吗?

(4)、早饭是小米饭,飞飞不喜欢吃便倒掉了准备去吃零食,同学看见了说他不对,他说:“我喜欢倒,又不是吃你们的,你们管得着吗?”飞飞这样做对吗?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认识到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老师相信你们在生活中一定会做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3、我要承诺:学生齐读承诺书《我节约  我承诺》。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小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节约观,争做勤俭节约的模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崇尚节俭。我们郑重做出如下承诺:

1、节约一元钱:不乱花钱,不吃零食,不上网吧;适度消费,合理支出,精打细算,每天节省一点点,养成理财好习惯。

2、节约一张纸:作业本要用完,少用纸巾、纸杯,提倡使用手帕。

3、节约一支笔:不必买名笔,铅笔要用完,没坏别丢,坏了可修。

4、节约一杯水:避免大开水龙头,提倡使用脸盆洗脸、洗手;衣物集中洗涤,用后及时拧紧水龙头,避免长流水,见滴水龙头,随手关闭。

5、节约一度电:光线充足,不要开灯;能用一盏,不开多盏;杜绝白昼长明灯,做到人走灯熄。

6、节约一粒粮:积极倡导文明用餐,减少粮食浪费,打饭量力而行,不浪费每一粒粮食,不提倡去餐馆就餐,不提倡用一次性碗筷,不提倡吃零食。

7、节约一件衣:不必买名牌,不要过分追求时尚,旧衣只要干净、得体,同样穿出气质,穿出潇洒。

8、节约一双鞋:不必买名牌,旧鞋可修补再穿。

9、节约一辆车:学校离家距离近的或没必要骑车的尽量不要骑自行车,更不能闹着家长买新车,需要骑车的也不能买新车,能骑即可,坏了修修。

10、节约一本书:提倡到图书馆看书,提倡买知识性书籍,不买纯娱乐性书籍,学完的书可别扔掉,它是知识,是资料,以后会有用得着的时候。

“节约十个一”,献给父母一份孝心,减轻父母一份辛劳,带给家庭一份欣慰。“节约十个一”,献给学校一份诚心,减轻学校一份负担,带给大家一份温馨。

师:我们不光自己要勤俭节约,更重要的是让整个社会、人类都能够勤俭节约。

第6篇:四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能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改写成小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化。会用分数和小数表示一些简单的量。

3、感受小数和分数的内在联系,能在已有知识背景下自主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难点:会进行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怎么换算的?

(预设)生: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1米=1000毫米

(二)自主学习

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学生完成下表。

取出的份数(份)

长度(分米)

长度(米)

分数

小数

1

5

7

学生汇报:(重点说一下每个数是怎么得到的)

取出的份数(份)

长度(分米)

长度(米)

分数

小数

1

1

0.1

5

5

0.5

7

7

0.7

师:请同学们观察写出的分数与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表示成一位小数

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学生完成下表。

取出的份数(份)

长度(厘米)

长度(米)

分数

小数

1

9

25

学生汇报:(重点说一下每个数是怎么得到的)

取出的份数(份)

长度(厘米)

长度(米)

分数

小数

1

1

0.01

9

9

0.09

25

25

0.25

师:请同学们观察写出的分数与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表示成两位小数

3、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学生完成下表

取出的份数(份)

长度(毫米)

长度(米)

分数

小数

1

8

45

547

学生汇报:(重点说一下每个数是怎么得到的)

取出的份数(份)

长度(毫米)

长度(米)

分数

小数

1

1

0.001

8

8

0.008

45

45

0.045

547

547

0.547

师:请同学们观察写出的分数与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表示成三位小数

4、刚才,我们将1米平均分成了10份、100份、1000份,那么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会怎样呢?

(出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100份。)

师: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

生:

师:这几个分数怎样写成小数呢?写出的小数又怎样读呢?

生:可以写成0.1,0.1读作:零点一

可以写成0.3,0.3读作:零点三

可以写成0.01,0.01读作:零点零一

可以写成0.27,0.27读作:零点二七

师:如果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0份,1份是多少?8份是多少?32份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一份占正方形的

,用0.001表示。

8份占正方形的

,用0.008表示

32份占正方形的

,用0.032表示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你回答小数是怎么得到的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兔博士网站:

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公元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把整数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

小数的名称是公元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在13世纪,我国出现了用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

在西方,小数出现的很晚。直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才首先使用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

(三)

巩固练习

(四)

第7篇:四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1、小数的性质

小数性质的应用

2、教材第58、5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3题和第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和化简、改写小数。

2、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的道理。

教学工具

学生每人两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填空

3分米=(

)米

32厘米=(

)米

0.30有(

)个百分之一

5角=(

)元

8分

=

)元

0.300有(

)个千分之一

2、口答

老师:2是什么数?(自然数)如果在2的末尾添上一个0是多少?(20)是2的多少倍?(10倍)如果在2的末尾添上两个0是多少?(200)是2的多少

倍?(100倍)

归纳:在自然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原数就扩大到它的10倍,添上两个0,原数就扩大到它的100倍。

老师:反过来如果在200的末尾去掉一个0是多少?(20)20和200比,有什么变化?(原数缩小它的十分之一)如果再去掉两个0是多少?(2)2与200比,有什么变化?

刚才我们研究了在自然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原数发生的变化。上节课我们又学习了小数,你有什么想法吗?

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会怎样呢?(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我们一起学习。

教学实施

1.

学习小数的性质。

(1)

老师板书:1()=10()=100()

(2)

学生思考后回答:1元=10角=100分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3)

提问: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用小数表示各是多少米?(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

就是0.1米

10厘米是一百分之十米,也就是0.10米,100毫米就是一千分之一百,就是0.100米)那么0.1米,0.10米,0.100米是否相等呢?(相等,因为就是它们分别表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而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4)

验证

请同学在尺子上分别找到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验证它们是否相等。

(5)

观察

请学生观察0.1=0.10=0.100

这个式子,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分组讨论

(6)

比较发现规律

从左往右看,三个小数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有什么不同?小数大小有没有变化?从左往右看呢?我们发现是否有普遍性呢?

2.

拓展学习

课件出示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按要求涂色。左图涂出表示0.3的部分,右图涂出0.30的部分。

(1)

交流。

(2)

观察。

0.3和0.30这两个小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3)

小结

能用一句话概括刚才的发现吗?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老师: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3.

学习简化

老师: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处呢?根据小数的性质,我们遇到了小数的末尾有“0”的时候,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简化。

板书:

0.70=0.7

105.0900=

(1)

讲述: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

(2)

想一想105.0900该怎样化简?

(3)

提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不能)为什么?那样会改变小数的大小。

(4)

练习:59页做一做(1题)

4.

改写小数

老师:根据需要,也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把整数改写小数形式。

(1)

板书例3

(2)

学生独立试一试

(3)

交流改写方式

(4)

集体订正

(5)

练习59页做一做(2)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判断。(对的在括号里“√”,错的画“×”)

(1)3.7=3.700

60.03=60.3

(2)30=30.00

4.01=4.10

(3)小数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4)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2.

下面的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2.80

0.500

1.6000

400

3.780

0.4040

102.200

60.06

3.

化简下面各数。

0.40

1.580

2.700

0.060

12.000

4.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7

30.04

4.5

8.19

25

10.6600

5.

改写

原数

0.5

5

50

改写成一位小数

改写成两位小数

改写成三位小数

6.

连线。

10.02

21.1

4

50.00

16.0

50

10.020

21.1000

4.0

16

7.

游戏

只动两只笔,就可以在3、30、300之间画上等号。

思维训练:

1.

去掉0.40末尾的0,它的计数单位有什么变成了什么?

第8篇:四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

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将高级单位的名数与低级单位的名数进行改写。

2.

培养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名数互相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进行名数改写时,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主题图

师:四(1)班要选拔四人参加学校舞蹈比赛,他们身高分别是:80cm、1m45cm、1.32m、0.95m,请你按照高矮顺序,给他们几个排队。

生:数据太乱了,无法直接排出。

师:要想按照高矮顺序排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上面各个数据的单位不同,我们能否把它们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后再排列。

师:遇到不同单位的量进行比较时,我们需要把它们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后再进行排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与小数有关的单位换算。

设计意图: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入手,引出小数与名数的改写,突出这种改写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使学生感受改写的必要性,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探究新知

1.

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师:在实际生活中,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只含有一个单位名称的数叫做单名数;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数叫做复名数。你能分别找出上面数据中的单名数和复名数吗?

生:80cm、0.95m和1.32m,只有一个单位名称,是单名数;1m45cm,有两个单位名称,是复名数。

师:要想按照高矮顺序,给这四位小朋友排队,你能找到自己认为比较合理的方法吗?

生:可以把这些数据都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

师: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上面的哪些数据需要转化?

生:80cm、1m45cm。

小组活动:讨论如何把80cm和1m45cm改写成以“m”为单位的数?

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1)80cm=____m。

师生交流后,汇报反馈:

生1:lcm=m,80cm中有80个lcm,也就是有80个m,所以80cm=m=0.80m=0.8m。

生2:1m=100cm,80cm=(80÷100)m,在计算80÷100时,可以直接把8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0.80

m。所以80cm=0.80m=0.8m。

教师评价:第一种方法是直接利用计量单位的关系,通过分数形式直接改写成小数;第二种方法是利用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再联系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改写。

师:你是怎样想的,你喜欢哪种方法?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2)1m45cm=____m。

师:这是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应该怎样转换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汇报。

交流时明确:把1m45cm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1m没有改变单位,只要把45cm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即可。将45cm改写成以米为单位,是将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因为1m=l00cm,所以45cm=(45÷100)m,在计算45÷100时,可以直接把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0.45m。最后将0.45m与1m合并起来得1.45m。所以1m45cm=1.45m。

师:现在你能排出他们的高矮顺序了吗?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80cm=0.8m、1m45cm=1.45m

1.45m>1.32m>0.95

m>0.8m,所以1m45cm>1.32m>0.95

m>80cm。

(3)总结归纳方法。

师: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你是怎样做的?

生: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我们可以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师:把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时,应该怎么办?

生:复名数中高级单位的数不动,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再把复名数中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作为小数部分。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对如何改写名数这一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掌握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2.

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

师:如果把主题图中数据转化成用厘米作单位的数,需要转化哪些数据?

生:0.95m、1.32m、1m45cm。

小组活动:讨论如何把0.95m、1.32m和1m45cm改写成以“cm”为单位的数?

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1)0.95m=____cm。

师生交流后,汇报反馈:

生1:0.95m表示9dm5cm,9dm=90cm,9dm5cm合起来就是95cm。

生2:1m=l00cm,0.95m=(0.95×100)cm,在计算0.95×100时,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95cm。所以0.95m=95cm。

教师评价:第一种方法是根据小数的实际含义直接进行改写;第二种方法是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再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写出结果。

师:你是怎样想的,你喜欢哪种方法?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2)1.32m=____cm。

学生单独完成,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生:把1.32m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都用“cm”表示出来,再求它们的和。

1m=100cm,0.32m=32cm,合起来就是100+32=132cm。

师:谁还有不同的改写方法?

生: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用乘法计算,1.32m=(1.32×100)cm,也就是把1.32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132cm。所以1.32m=132cm。

(3)1m45cm=____cm。

师:这也是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前面的方法还能用吗?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汇报。

交流时明确:把1m45cm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45cm没有改变单位,只要把1m改写成厘米为单位的数即可。1m=100cm,所以1m45cm=100cm+45cm=145cm。

(4)总结归纳方法。

师: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你是怎样做的?

生: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单位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师:把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含有低级单位的复名数时,应该怎么办?

生:小数的整数部分直接作为高级单位的数,小数的小数部分乘进率或通过小数点的移动转化成低级单位的数。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名数改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先分清是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还是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从而决定怎样计算。

(2)要明确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还是1000。

(3)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判断确定小数点应该向左还是向右移动,移动几位。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对新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学习,掌握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最终由学生总结出名数间相互转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三、巩固练习

1.

24dm=(

)m

1450g=(

)kg

6km350m=(

)km

8t40kg=(

)t

解析: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我们可以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答案:2.4、1.45、6.35、8.04。

设计意图:本题意在巩固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2.

0.3kg=(

)g

0.86m2=(

)dm2

2.63km=(

)m

3.7t=(

)kg

解析: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单位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答案:300、86、2630、3700。

设计意图:本题意在巩固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第9篇:四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加减法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数的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的过程,使学生会用口算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体验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判断整数的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

教学难点:

1、熟练运用简便计算的一般方法。

2、加法的交换律:a+b=b+a

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减法的运算性质:

a-(b+c)=

a-b-c

a-b-c=a-(b+c)

a-(b-c)=a-b+c

教学过程:

一、情景体验

师:同学们,你们都会自己去超市购物吗?(学生:会!)

师:今天我去超市看到程程和朋朋刚好也在超市买东西呢,也听见他们在讨论买东西花了多少钱。(展示PPT图片)

师:我看见有的同学迫不及待地举手了,能告诉我你想说什么吗?

老师引导:加减法计算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里面蕴含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吧!(板书课题)

二、思维探索(建立知识模型)

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的计算!那么,现在大家能完成下面的连线吗?请你填一填!

板书:

准备题: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43+27+57+13

365-(79+121)

64+125+36

(43+57)+(27+13)

3680-197

193+(567+433)

375-103

(64+36)+125

365-79-121

375-100-3

193+567+433

3680-200+3

(将上面题目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让学生自己连线)

师:填完的同学请思考下,你在连线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a:有些数可以凑整。

学生b:加减法中可以带符号搬家。

师:同意他们观点的请举手!

师板书规律一:加法中能凑整的要凑整

师:还有谁有其他的发现?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c:减法中也可以简便计算。

师:谁能把c同学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下?

学生d:减法计算也可以想办法凑整。

师:大家同不同意d同学的看法?(同意)

师板书规律二:加减法中能凑整的要凑整。

展示例1

例1、计算:(1)284+179

(2)2064+718+1936+82

(3)3823-687-313

(4)1473-(118+473)

师:现在大家能用刚才总结出的规律来解决例1中的问题吗?

学生齐声读题目

第(1)题现在抢答开始!

第(2)题谁能回答?

(由学生剖析,老师点拨)

师:第(3)、(4)题呢?有没有同学还有其他发现?

(学生可能会举反例)

师板书规律三:简便计算运用的是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

三、思维拓展(知识模型的运用)

展示例2

例2、计算:(1)135+298+65-198

(2)568-172-267-28

(3)347+358+352+349

学生读题

师:哪些题目可以简便计算?

(学生思考回答)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较快?

师引导:有没有可以凑整的方法?怎样凑整?

学生思考,尝试解答

总结:加减法计算中,能简算的要简算。

展示例3

例3、在一道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加上减数,再加上差,和是200,且减数与差正好相等。差是多少?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例2与例3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

师追问:题目说的是什么意思?

师引导: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被减数=减数+差。

师:大家能算出被减数吗?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讨论并解答)

师:知道了被减数,也就知道了减数与差的和,那么差是多少呢?怎样列式?

(学生自主解答)

展示例4

例4、计算:

(1)3+33+333+…+333333333

(2)12345+23451+34512+45123+51234

师:这些数都有什么特点?

师:如何计算较快?能直接计算吗?

师引导:能否把这些数拆开,将相同数位的数字相加呢?

(学生思考,尝试解答)

总结:加法计算尽量用简便方法计算。

四、融会贯通(知识模型的拓展)

展示例5

例5、计算:1+2-3-4+5+6-7-8+9+10-……-2012+2013+2014

师追问:能不能直接计算?

学生a:不能,因为直接计算不够减。

学生b:我发现加的数比减的数小。

师:那这一题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引导: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能不能分组呢?

总结:加减法计算中,可以运用分组来简算。

展示例6

例6:一只小兔一天要吃8个蘑菇,小明家一共养了39只兔子,妈妈买来320个蘑菇,这些兔子吃完一天还剩多少个?

师:所有的兔子一天总共要吃多少个蘑菇呢?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

师追问:妈妈买了320个蘑菇够吃吗?有没有剩余的?还剩多少个?

师引导:

你们能不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呢?

(学生思考,尝试解答)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掌握简便计算的一般方法。

2、熟练运用加减法的一般运算律,包括:

加法的交换律:a+b=b+a;

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减法的运算性质:

a-(b+c)=

a-b-c

a-b-c=a-(b+c)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