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今天我在三年级上了一堂体育课,指导学生学习《小篮球》。本课以篮球为主教材,以教学比赛为辅助教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活用”、“乐用”,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发展。本课的设计,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同时寓环保教育于课堂,把课堂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一个是拍球游戏。第二个游戏是过头顶传球接力比赛。在拍球游戏中,我提出了“怎样玩大家都高兴?”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拍球练习,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有些组玩的并不是很开心,甚至出现了一些厌玩的、哭鼻子的。在这时我及时的进行了调整,了解了这些组不开心原因后,鸣哨让同学们都停下,重申了今天游戏的要求,然后让学生说说看,怎样玩才高兴,怎样玩又不高兴了。经过讨论后让同学商量继续玩,从而重点教育了学生玩时与他人分享的精神。但是,这堂课还有许多地方是值得商讨的,也希望自己能在他人的指导中不断的进步。
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尝试、去发现、去解决问题,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渗透到知其意、明其利、乐其趣的自主性活动中去。由于我让学生体验自然跑篮练习,学生们的动作没有了统一,显得步调不一致,感觉有点乱,但学生们练习的比较认真,而且积极性较高,所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课堂气氛,延续篮球课的教学,进行篮球教学比赛。在游戏比赛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运球技术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促进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篮球运动是一项受广大青少年所热爱的运动,但也有部分同学不太喜爱,这就出现了课堂上有部分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为了使积极主动练习和被动接受运动技能传授的学生能做到有机的统一,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自由组合,同时增加了被动接受这一部分学生的表现机会,以提高他们运动的兴趣,使积极主动与被动接受得到了统一。
由于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篮球运动技能,他们非常热衷于在其他同学面前来表现一翻,使得部分初步接触篮球运动的一部分同学由于技能的差异,而羞于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进行自由分组以外,还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后一部分同学的个别辅导和热情鼓励,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在示范表演时除了让他们也进行表演外,更多的是鼓励和表扬的话语。同时对前一部分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不至于产生骄傲情绪。整堂在教师的主导下,熟练掌握与初步接触也得到了统一。
【关键词】简约性 目的性 实效性 发展性
课程改革到现在,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学习,不仅需要体育教师提供有意义的、经过组织的信息以及学生所具备的原有的有关体育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行积极主动的参与。动机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心理力量,是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强大动力。因此,一般而言,人们较多地关注文化课的有效教学,往往忽略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事实证明,注重体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能提高学生身体练习的密度,有效地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从而达到体育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能力,教师课堂中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都会影响学生心理。体育教学要通过身体的反复练习来掌握技术技能,教师如何就用简单准确的语言,富有表情的肢体语言进行教学;体育教师以什么样的教学态度与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理;体育教师以什么样的情感,来保持师生的和谐融洽,营造师生间良好关系;体育教学如何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要依据强调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自由充分的学习和探究,来适应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这些都将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形成。
利用多表扬和鼓励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动机是由学生受外部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新课标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其激励、发展、创新功能,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的表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在第一时间给予肯定和表扬,会大大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
新的课标没有具体规定学习内容与学时,没有具体规定的考试项目和标准,因此,如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学内容要为学生而选择,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要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多样性和趣味性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因地制宜,与学校的硬件设施相结合,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我们可以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喻成卖家与买家的关系,教师作为“卖家”要考虑到商品的“质量,样式,耐用”等多方面,这样才能有助于买家(学生)更好地接受。
1.组织、调动队伍的简约性
与普通文化课不同,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需要队伍调动。从队伍调动的效果来看,可以分“有效调动”与“无效调动”,“有效调动”是为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需要,强调路线短、时间短。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充分,设计要合理,空间感和临场反应能力要强。“无效调动”则是指挥不清,路线不明,费时费力,且不能满足讲解、示范和练习的需求。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能发现两种现象,一种是教师平时训练不够,调动队伍时不用口令指挥,而是用“过来”、“过去”的随意语言,让学生不知所云,从而出现队伍始终处于游动状态,不能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另一种是教师过于形式,本来一个口令就能把队伍调动到位的,却要用各种花样,给人以忙碌不堪的景象,这些其实都不可取的。中小学的课堂一般都是40分钟或45分钟的时间,如果队伍调动需要花掉十几分钟,那么学生练习时间就更少了。因此,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强调组织、调动队伍的简约性。
2.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或游戏的目的性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比较注重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或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好,确实能提高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能力。但是,我们也看到许多教师在运用时看上去热闹,其实是值得反思的,如一个问题90%以上的学生都能回答,这个问题设计其实是无效的。这种缺少启发性,没有针对性,目的不明确,与课堂教材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的提问应该避免。又如情境设计和游戏,一些教师一会把学生带到东坐下讲一会,一会又带到西坐下讲一会,外人根本看不懂在干什么,至于一堂课学生学了什么技能,练了什么素质无从得知,那么这样的设计同样是无效的。因此,如果情境设计和游戏与课堂主要教学内容没有任何关联,既起不到诱导作用,又影响学生身体练习的质量,则是不可取的。
3.教学手段的实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面,我们要讲究实效性。如初中学生练习蹲踞式跳远,我们有些老师反复做徒手分解练习或腾空步练习,学生没有一个完整的动作体验,效果很不理想,这样的手段其实效果是不明显的。实践证明,让学生反复进行短程或中程的跳远练习,并在练习中提出要求,改进技术,学生不但乐于接受,学习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又如,学生学习篮球原地运球,初学者容易做出用手指“拍打”球的动作,如果我们能采用针对性的手段,教会学生垂肘用前臂以“勺型手”进行“按拍球”的动作,那么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动作,提高质量。可见,在方法的应用上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4.对学生终身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性
体育课堂教学目的不仅为了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更为了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按课程标准完成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三基”能力外,更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如提高腰腹肌力量,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常用的方法可采用的仰卧起坐、仰卧收腹举腿、俯卧撑等,还要告诉学生每次练习需多长时间、多少次才是有效的等等。
5.场地器材准备的充分性和发放器材的合理性
我们很多教师课前不准备场和器械,而是到了课中才让学生拿器械,这既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还有一些教师课堂中发放器材缺少组织策略,不考虑发放器材的合理性。如学习篮球时,若我们让学生把球从排头有序地传至排尾或采用比赛快速递球的方法,一定比让学生一哄而上要有效得多。因此,体育课堂的教学与组织其实有着太多的细节可研究。
6.教学目标的达成性
高中英语老师是英语教学重任的直接承担者,他们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课堂上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更关系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而,高中英语知识的教学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课堂知识的传输过程,更是全方位、多层次、自上而下的教学创新活动。笔者结合所处地区教学现状,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
一、现状
涟水地处江苏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受历史因素与现实状况制约,英语教育改革进展速度缓慢,教学水平与效果落后苏南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始终徘徊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以高中英语教学为例,语法、词汇知识讲解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便是被视为重中之重的“阅读”,也不曾跳出教科书和与之相关阅读题海练习的圈子。这与现代基础教育的英语课程改革发展极不协调,也与我国提出“将外语作为提高我国国民综合素质必备条件之一”的目标不相适应。
二、高中英语教学的偏颇
反思自身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亟需改进:
首先,语法、词汇知识讲解过多,语言技能实践机会少。英语课程改革凸显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这一崭新理念。但许多地区和学校仍以讲解语法、词汇知识为主,没有充分贯彻“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一统课堂”,满堂灌的背后却是学生语言技能实践——听、说、读、写的缺失,长此以往,英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导致一部分学生练就了“听不懂,讲不出”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
其次,课文内容分析多.相关话题讨论少。许多老师只侧重课文文本的解读,仅仅停留在肉眼所见的课本中,未能对课文内容充分延伸,引导学生对课文背后潜在的话题进行查阅并组织相关讨论,使得学生的语言信息输入和语言表达输出缺少实践的环境。我们很多高中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经常只局限于“Yes”或“No”。对相关的话题长期缺少有深度和独创性的探讨,导致很多不能熟练地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以口头的形式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一点就是,阅读能力不足。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短篇文章阅读的次数多,中、长篇文章的阅读机会少,这和老师的重视程度也有关联。许多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短平快”,在培养学生阅读技能时,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多半是300词至400词之间的短文章,而阅读中、长篇文章和英语原文小说节选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不仅难以达到所要求的阅读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拓展知识与积累词汇的空间。
三、应对不利现状的策略
首先,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江苏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即“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倾向”。每一个英语老师都应该把重视语言技能培养摆在教学突出的位置,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创造“听”与“说”的语用环境。在进行“听”的训练之后,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等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例如让学生之间进行“问路”和“指路”合作性对话练习,引导他们共同编排符合语言规范且有创意的对话,然后选优秀者到台前表演,激发学生“听说”的积极性。最后还可以以“写”的方式将对话写成作文。这样经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练习,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
其次,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一个木桶的容量不是取决于长板的长度,而是短板的长度。作为老师,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而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考试成绩。课改后的高中英语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应“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努力创设可供不同程度学生认知、思维、分析、研究等能力发展的相关情境,通过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其良好的综合素质。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定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供其讨论,让他们有更多的表达机会,体验到参与的成就与欣喜。在讨论中让学生的知识缺漏及语言表达缺陷得到相应的弥补与修正。
最后就是老师要重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蕴涵该语言使用国家的历史文化积淀。英语的学习也必然要通过了解英、美等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文化这一途径。美国语言学家A.Samovar曾经这样说:“了解世界的方式远不止了解其信仰和价值,文化除了信仰和价值还包括与文化倾向有关的态度、准则及物质方面的内容。”每个英语老师首先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其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跨文化背景学习,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特有的、民俗礼仪、价值取向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准确、得体地使用该种语言。
关键词:学校体育;非正式课程;英才教育;技术中心思想;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3-0118-03
日常的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很多惯常的程序:穿好运动服、列队、查点人数、编排队伍、热身、技能练习、进行比赛或自由活动。虽然每周课、每堂课的主旨都有所变化,但是课程的程序以及师生互动关系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这些程序常被称作“非正式课程”(又称潜在课程),该词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主要是指那些通过一些习以为常的有规律的事物,通过学生和老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惯常程序和仪式向学生传授的“课程”[1]。非正式课程的概念应用在学校体育领域,常作为一个分析框架,解释一些操作性的课程。McCutcheon曾提出:通过课程,学生才有机会在学校学习,但通过公开的、显性的课程,他们没有机会学到某些素材,因为有一些问题并没有被包含在显现的课程中。然而他也建议,不能只谈论非正式课程,因为立场不同,教学实践是有不同意义的[2]。
本文试图审视和诠释,在体育教学中课程的情况如何,显性课程和非正式课程又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形和关系。在我国,学校是支持功绩原则的,所有的学生都被提供一个机会,努力才能获得成绩。结果的不同是预料之中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学生在能力和动机上是有变化的。这种原则的价值基础是,只要能给予大家一个平等的机会,制度就是公平的。然而,要想更加完整的理解体育教学工作到底是怎样的,需要我们考察日常的教学生活,本文将通过观察、研究体育课的一些素材,仔细考察有关体育课非正式课程及其思想意识形态的问题。
当前有关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多数是以一种功能主义的视角,即假设在学校学到的是为学生将来参与到成年社会中做准备,很多研究都是基于一种互动或者解释主义的方式来描述行为模式,检查教师和学生相互依赖之经历的现实含义,很少有研究尝试仔细考察到底这些含义或价值是怎样融入到体育课当中的,怎样与社会现实等同起来。非正式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框架。本研究探讨的非正式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机械的英才教育和技术中心的思想意识。
1 机械的英才教育
“英才教育”一词是英国社会学家迈克尔·扬发明的,常常用来描述这样一种社会:人们获得的地位和权利不是由父母的财富和社会阶层决定,而是由他们自己以社会尊重的方式所展现的业绩决定的,即智商+努力=业绩[3]。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体现的的英才教育如何?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当下的体育课,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参与,却很少强调成绩。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学”,而是指导他们,向学生提供快乐,让学生参与,避免学生受伤,以及一些违规行为。老师努力使学生保持“热闹、快乐以及正当”,体育课看上去更像是在强调秩序和控制,而不是业绩。老师评价自己成功或不成功,倾向于以学生参与和学生的快乐作为评价的标准,特别是学生的出勤率、学生是否听话等指标。然而对于秩序和控制的强调,却影响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老师往往对那些顺从、合作、有技能并且表现相对较好的一些学生更加偏心。一言以蔽之,体育课似乎更加娱乐性而没有指导性和教育性。但是更倾向于一种成年人的控制,或规则管制,缺少了游戏的人的自主性的关注,也忽略了非正式游戏那种以行动为中心的品质特征。学生被默认要展现出一种顺从的姿态。
然而,从教学手段看,各种形式的现代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甚广。这种竞技性的体育运动作为学校体育以外的体育活动也都十分常见,并且担任着英才教育原则的一个象征。总体来说,现代体育对成绩的关注还是要大于对体育课本身的关注。可在现实的体育课中却是另一种相矛盾的情形:对那些学生运动员或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老师在体育教学中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教学资源。因此,这是一种机械性的英才教育,也就是说,教师在关注参与,让学生“玩”好的同时,又给“好”同学提供了额外的资源。这样一种双重制度,有可能会强化机械的英才教育思想,使学生缺少一个相对公平的发展技能和体适能的机会。这也正应了Bowles and Gintis的一句话,“教育就像体育锻炼,有些人是有更好的天分的,但是所有人都需要平等的从参与体育和接受体育指导的过程中受益。”[4]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此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学生会努力,因为他们确实喜爱体育活动。有些学生就可能学会印象管理,即假装参与,甚至假装努力,假装在体育过程中很愉快。还有一些学生会从事一种策略性的不服从,包括篡改教师指导的一些动作,或开小差。还有一些学生会做一些未经允许的互动,如课堂上交头接耳、戏弄其他同学、做鬼脸等。参与远远不够,一个“好”学生还必须要证明他是努力的,是有热情的。老师评价学生的努力程度主要是通过非正式的观察,观察学生是否在某项比赛中努力奔跑了,是否很早来到体育课集合,是否认真的进行体育技能的练习而不交头接耳,是否对老师的指导给予积极回应,是否在比赛中不退缩,保持精力充沛和热情满满。这些评估有助于保持学生的顺从。学生则一般都接受这样的现实:一些运动成绩好的孩子会受到格外的关注和特权。因此,学生会有这样一种想法,要向成为运动员,要具有男孩子的身份,要有先天的身体优势。无形当中,女孩子、身体先天弱势的学生能上好体育课的心理暗示就会越来越小。
虽然有些学生有时会对体育课的一些毫无目的的教学进行抵抗,但是大部分学生相信运动员的地位是基于精英体制的,这个体制就是奖励那些有突出表现的人,这和学校里的其他课程异曲同工。老师也许会证明他们实际上是反对英才教育的,有些老师强调努力和成绩的同时还关注个体差异,并将此作为一个评价标准。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无条件的采用积极态度,基于努力、能力、改进和以往的运动经历,个别化的评估学生的成绩。采用一种归因理论的形式,将努力视为影响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同学生一起完成教学。如果学生参与了、努力了,他们就会认真去学,如果教师设计的课程能够使学生参与进来,学习就会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即便没有一个专门的教学目标。本研究建议,相比支持机械的英才教育的原则,体育教师更应该强调个体的差异,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被允许和鼓励采用一种更加人文主义的立场,因为体育在学校这个整体中的地位是边缘的。由于体育不是学校教学任务的核心,所以规范化的评估学生体育成绩,有时被看做不重要。
遗憾的是,不管怎样努力,似乎在体育教育中,强调努力、业绩以及个体差异,并没有对当前学校的英才教育思想形成一定的挑战,体育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去尝试改变其他课程领域等级分化的现实。结果是,在体育课上强调努力而不是成绩并不能改变整个学校全面的机械的英才教育思想,反而使体育在学校的体系中更加边缘化。并且再次验证了身心二元论假设的强大力量。什么原因?是技术中心的思想意识, 限制了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式。
2 技术中心的思想意识
现代技术社会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技术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下,结果和目标都是理所当然的,不用经过验证,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有效实现目标的方式、手段上[5]。在这样一个技术主导的思想意识形态下,人都被视为一种资源——人力资源。人受教育是为了使其生产力最大化,特别是经济生产力。教育则被以一种经济的标准来评判,以效率和产出的测量来评判,而关于目标以及教育过程在政治的、伦理的、道德的、美学的价值却较少有人验证和核对。正因如此,这种技术中心思想主导的教育越来越繁荣,以至于对当下的社会结构形成了挑战[6]。这种思想在体育教育当中的体现是,很多体育教育工作者把人看成是机器,目的是要生产最有效的机器,以业绩作为衡量的标准。这么做的一个结果是身体被具体化(具体化为身高、体重、血压、耐力、爆发力、肌肉力量等),被视为工具和可以操控的目标,身体越来越变为交换的商品。如对女性来说,身体的外貌是有价值的商品,而对男性来说,行动和功能则更加有价值。
在体育领域,对技术中心思想的分析主要关注的是竞技体育领域,如教练员将运动员视为工具,以达到预期的成绩;运动员也将自己的身体视为一种工具被训练、操控,有时甚至施加药物的方式,为的就是运动成绩。这些事件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很突出,但对学校体育来说,技术中心思想并没有最直接的影响,因为学校体育相对来说对运动成绩还是较少强调的。在学校体育领域,技术中心思想的影响是身体练习和体适能。
由于体适能提供了一个容易定义和测量的标杆,这就为很多学校实施体育的技术中心思想提供了一个最主要的存在的理由。大部分体育课的目标就是用身体练习作为改善健康,增强体质的一个手段和途径。这与技术中心思想意识是一致的。健康的含义和概念,到目前为止极少被反思,一个健康的身体通常等同于行为表现和外貌,而有关身体形象的社会建构以及形象与性别等要素的关系都没有被深入讨论,特别是有关不同性别、种族、阶层在身体方面的差异的影响因素较少有人讨论,也并没有人向学生介绍超重和节食等问题的危险性在有关医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总之,健康和体适能仍然是一个未经检验、理所应当的教育目标。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会采用不同策略来激发学生完成一定的目标,达到一定的健康体适能标准。有一些课程甚至带有商业性色彩。如直接诉求于外表,利用技术理性的观点来主观呈现一些信息,改变学生的行为,实际上忽略了学生主观的情感表达。还有一些教学会暗含道德上的诉求或约束,促使学生保持健康,利用内疚感激发学生锻炼身体。在小学和初中的一些体育课上,健康体适能有时会带有奖励性措施,激发学生。虽然有研究对此提出质疑,但这些质疑往往也是技术层面的质疑,仍然是在讨论如何更有效的实施课程,而不是关于价值的、道德的、伦理的问题。
在健康体适能中采用的一些术语也具有很强的技术中心思想特色,即以一种工具性的观点来使用体育活动,将其作为一种方式。当然,也有很多注意力放在了提供给学生参与的乐趣,提高主动参与、自愿参与方面,但这些“强调的”快乐,还是将运动作为一个外在的目标,运动和快乐从本质上说仍不是一个重要的活动。虽然也有一些研究者和体育工作者表达了对工具性的、特别是身心二元论的关注,但“运动不仅仅是实现健康的一个途径,还是一种健康的、和谐的生活方式”的观点,还没有受到关注。至少在健康体适能领域,还是技术中心思想占主导的。
由于健康体适能的问题已经被视为有关技术的问题,而不是有关价值观的问题,所以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多数都是生理学、心理学、测量学背景。而健康促进课程应该被归为“将价值观与科学融合打包”[7]的课程。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是否混淆了技术权威与道德权威呢?或者说专家有权利来决定其他人的价值判断吗?事实上,如果从后工业社会的角度来看,健康体适能及相关的组织实际上代表了一个日益膨胀的产业,这个产业主要是依赖于推销健康的生活方式[8]。日益增长的健康产业推销一种价值理念,而这种价值理念与体育教育有非常近的联系,所以学校体育领域往往有一种盲目的倾向支持健康产业。这也是为什么体育课上越来越多的技术中心思想原因之一。
3 如何实现批判性的体育教学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校园内的学习经历,他还是一个社会生活的集中体验,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行公事以及一些仪式组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实践,这个实践传达了很重要的原则和假设,这种惯常或仪式包含的信息是强有力的,因为它们无处不在,是连续不断地被重复的,虽然这些信息常常是莫言的,但看上去更加的自然,更显得不可避免,反而使得他们更加有力。
关于非正式课程研究,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面镜子,学校体育教育者可以通过这面镜子看清楚自己的课程安排。学校体育中的非正式课程看上去是更加支持英才教育的,因为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身份地位取决于你的努力和能力。与此矛盾的是,优质的指导和竞争体验仅仅会提供给有高技能的运动员,这种机械的英才教育的思想是受到以技术中心思想的影响的。在技术中心思想中,结果和目标都未经检验,而关注途径的开发上,技术中心的观点将身体视为一种工具,对身体进行训练和操纵,以获得好的表现和成绩。
想要改变当前非正式课程的思想意识问题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它需要改变一种已经习惯了的,受信念深深影响,成为一种自然反应的行为习惯。要改变这些,改变的不仅仅是课程,以及制定课程的学校,还要向目前的一些社会条件发起挑战,特别是向那些有违公平和民主的社会条件发起挑战。这并不容易,但就像批判教育学者吉鲁所说的,“主张学校自己可以创造社会变化的条件是天真的和有误导性的,而在学校里工作就事不关己的这种态度也是非常天真的。”[9]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老师是他们创造自己生活的社会条件的一个主动的主体,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在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因素的限制下,个体是有权利进行选择的,他们的选择有可能来改善和更改那些限制他们的社会条件。也就是说,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都可以重新诠释自己的经验,以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可以改善的余地。在这样的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就是鼓励反思,鼓励自我意识。因此,要允许学生和老师主动创造一个更好的,更加公平的一个社会环境。在学校体育课当中,如果想要呼吁这种批判性的教学,最基本的一个前提是,老师和学生应该审视一些与体育和学校体育教育有关的社会问题,并且要质疑一些理所当然的假设。但就当下而言,很难看到这种有助于解放的批判性地教学,特别是一些中小学当中。
有两个可能的模型可以作为体育课批判性教学的参考。一个是美国学校体育学者Hellison的研究,他构建的体育教育社会发展模型。这个模型当中,学生被鼓励进行思辨,虽然他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体开发而不是社会改变,针对的主要是一些有犯罪倾向、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主张的是对现行制度鼓励式的调整,而不是制度的根本性批判。但这个模型可以延伸到体育教育领域,来启发一种批判性的观点。应用这个理论的优势在于,他的这些研究都是以场域为基础的,对体育老师来说更具可信性。
另一个体育课批判性教学的理论参考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认为,行动是一种合作的、分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试图通过他们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相互理解来改变环境[10],虽然大部分有关体育的行动研究的例子都是关于体育师资的培养的,但是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用在学校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表达。然而,某种程度上,行动研究为的是找到最有效的方式来达成目标,也没有审视目标本身,这本身很可能又陷入了技术中心的陷阱,而不是一种思辨的教学方式。因此,如果要采用行动研究进行批判教学法的改革,参与者必须审视目标本身以及完成目标的方式、途径。
在我们讨论了这些关于学校体育批判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还是不能忽视,关注教学改革会产生一些政治上的问题,即关于当前现实社会的社会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教育改革者容易将体育老师描绘成问题的一个根源,特别是在整个学校的制度体系下。改革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改善教师的行为。而批判性教学提醒我们避免完全归因于老师,应该与老师共同努力来实现在学校以及社会结构下有所改变。如果真的有希望改变,那么它的基础也不在于发现合适的、称职的教学人员,而在于找到一个正确的政策上的领导者。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重庆出版社合编.社会科学新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 McCUTCHEON, G. (1982) ‘What in the World Is Curriculum Theory?’ Theory into Practice, 21, 18-22.
[3] (英)德·朗特里.西方教育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 Bowles, S. and Gintis, H. (1976)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New York: Basic Books.
[5] 赵剑英.加强对技术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J].与现实,2011,(1):15.
[6] 阎光才.技术社会中大学教育的人文与生态关怀[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5):30-34.
[7] Vertinsky, P. (1985) ‘Risk Benefit Analysis of Health Promotion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Quest, 37(1), 71-83.
[8] 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德)[M].上海:三联书店,1998.
在很多时候,我们对小学英语教学定位为:激发兴趣为主,听说领先,语法教学为次。于是,我们在太多的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每进行一个环节的教学,都有很大的一段时间用来让学生说说做做、演演唱唱、听听画画,整堂课沉浸在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中,学生表现得非常“令人满意”,课堂迭起,老师在学生活跃的表演中面带满意的笑容。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就真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了嘛?学生真的能够把知识完全掌握嘛?通过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在小学英语学习的最初阶段,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们的确应该如此。笔者也承认,即使到了高年级,英语教学仍然要通过某些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如果老师只是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说说做做、演演唱唱、听听画画的活动,而不能够引导学生对已有的语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并适当延伸应用的话,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全面掌握语言知识,教学效果也不会好。
所以,我们在进行高年级的英语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对已有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通过比较新旧知识的差异,发现同类语言现象的规律,使已有知识成为知识链,从而学会对单词、短语进行语言的再运用,让单调的课本知识变成积极充实的内容。
第一,在语音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复习含有相同字母或者字母组合的单词。
让学生观察,来找出这些单词在书写上的共同部分,通过让学生反复地大声朗读,来体会并发现这些单词在读音上的共同之处。从而领会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结合这个规律让学生对新单词的认读,巩固语音。
例如,在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1 C部分的Pronunciation的教学时,让学生观察wait/ rain/ paint/ train 几个单词的书写上的相同之处,学生会发现:它们都有ai这个字母组合(即使有学生不知道字母组合的概念也没有关系),在这四个单词中,可能有学生对其中的某一个没有学习过。没关系,让学生朗读自己会读的单词。通过读,学生会发现ai都读/ei/。这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那个单词,比如train,相信绝大多数的学生应该会非常高兴的大声读出来。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会发现,其实英语单词的学习并没有想像中那么枯燥和困难,学生就会随着词汇量的积累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并且相信他们在以后再见到含有ai的单词,都会在问老师之前,自己尝试去读。
第二,在语法教学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总结比较的方法,归纳出语言规律,并学会再应用。
这应该符合语法教学中的“隐性原则”。主要是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让学生通过类似语言现象的分析,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法规则。
怎样把语法运用和交际任务结合起来呢?我们应尽可能摒弃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新项目。
例如,在教学like 与likes的用法时,通过举例学习“I like football. He likes basketball. She likes ping-pong.”等,让学生通过交际性语言的应用,发现:当说I 喜欢…时,要用“like”,当说He/she喜欢…的时候,应该用“likes”。如此,反复举例应用,学生就会在交流应用中,自己发现规律,掌握它们的用法。而老师并不用直接告诉学生在语法中这是什么现象。
第三,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高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发现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尤其是在语篇教学中。当我们把语言重点教学完成后,语篇的学习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试着自己通过快速阅读,找出自己不能够理解的或者还没有学习过的内容(当然这些内容是非第一重点内容),然后,教师将问题集中,让学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让学生教学生。教师只需要将那些大家都不会的内容教学即可。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可以节省课堂老师讲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性练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师范高等专业学校是集师范专科教育、职前和职后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师范学校的简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是影响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要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结合新课改新形势和新要求,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然后调整体育教学方案,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以优化体育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1 新课改给师范高等专科学习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1.1 以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培养为主
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可能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它肩负着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水平的任务,还肩负着承接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重担。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长期的体育锻炼习惯,是新课改给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点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体育教学受益。这就要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重技能、轻实践”的体育教学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确定“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全新的、有利于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体育教学模式。
1.2 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分别是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其中,新课改给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提出的要求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的教学模式,关注体育教学的各种功能和价值,重点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感受运动的乐趣,增强其体育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使每一位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性方面获得充分发展。这就要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必须重视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对体育教材和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娱乐化、休闲化改编,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尽快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目标。
2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问题
2.1 教学理念落后
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部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未能根据体育新课改要求转变教学理念,也没有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构建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没有根据师范院校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性需求完善体育课程设置,优化体育课程体系。受此影响,一些体育教师也缺少主动改革的魄力和勇气,在体育教学中仍以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却不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体育锻炼习惯培养。
2.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
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提高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师范类人才的根本。但是,从目前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来看,虽然新课改已经提出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许多学校在体育教学上采用的仍旧是老版本的老教材,体育教学内容不仅严重老化,而且体育教学在课时、课程体系中安排不合理,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都非常单一。如许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选修课数量有限,体育课时非常少,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使用以传统的灌输式、示范式教手段为主,很少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体育教学效果极差。
2.3 体育教学评价存在明显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体育教学考核与评价上采用的是以技术考核和理论知识书面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法,关注的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量化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看起来貌似公平,但是由于考核内容的目的性太强,并且体育技术、理论知识在其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我们根本无法从中看到学生的进步情况和学习态度,学生在学生过程中付出的努力都被否定,这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习惯培养来说,都是不利的。此外,这种体育教学评价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它不仅会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围绕考试内容来教学,还会促使学生只会根据考试标准和要求来学习,体育教学的功利色彩非常浓重。
3 新课改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建议
3.1 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要求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然后通过体育教学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这也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体育教学上首先要深刻理解新课改理念,然后按照学生长远发展需要进行体育教学课程设计,构建以体育健身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为主的校内课程体系,同时构建以学生健身习惯和课外活动为主的体育课外教学体系。然后将体育教学远期效益和近期效益结合起来,构建积极、开放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如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增设更多的体育教学选修课,同时要求教师在体育知识、技能和体育活动中渗透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然后依据体育教学规律和师范类学生的体育素质提炼高效、有用的教学模式,通过快乐体育提升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和感情。
3.2 构建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新课改使体育教学的结构要素发生了重大改变,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体育教学目标制定、课程设计方面也要随之做出改变。过去,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的大都是“基础课+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即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基础体育课教,重点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伴以简单的体育教学活动;在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体育课程,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但是,在新课改下,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需要通过构建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朝着健身、娱乐的方向发展,以实现体育新课改教学目标。那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可用的体育教学新模式有哪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种:第一,利用分层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体育能力、技术层次制定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提供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供学生选择。然后,在体育教学中施行分层教学,并对教学结果进行分层评价,以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并列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它主张在大学生一二年纪就开设体育选修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并在三四年级对学生做出具体要求,以确保选修课的教学效果。这两种教学模式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要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范围推广实施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3.3 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由上述可知,体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是影响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也要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新课改下,重新认识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学校体育教学情况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以促进学生思想认识和身体素质同步发展。那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该如何改革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加强教材建设,根据师范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科学、先(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进的教材,或组织体育专家学者编写校本教材,为体育教学打好基础。然后,立足于体育教材拓宽体育教学内容,将学生体育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同时加强体育文化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自主锻炼,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学习和锻炼环境。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变自身为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变学生为教学的合作者,通过问题教学、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等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法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
3.4 采用多元评价方法
体育教学评价是反映体育教学效果、发现体育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新课改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要想不断发展进步,必须构建科学民主的教学评价体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评价教学效果。确切来说,新课改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上必须将目光聚焦于教学形成、诊断、改进等重要环节,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变他人评价为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变知识评价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评价。然后制定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明确教学考核的标准,通过分层考核和过程性考核,将学生学习态度、进步情况、学生自评等都纳入到教学评价范围,使学生乐于积极参与教学评价并乐于接受评价结果。使教师通过评价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深入进行教学反思,然后根据教学评价完善体育教学模式,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雪莲.新课标下高校体育课时教学改革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4(35):53-54.
[2] 兰涛.浅析新时期下的大学体育教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3).
[关键词]:篮球 分层教学 实验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128-01
前言:篮球运动是身与心俱用的全身性活动项目,它是广大大学学生普遍喜爱的一种有益运动。新的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篮球列为选项的教材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重教不重学,学生不是“吃不饱”就是“吃不了”,教学效果不佳。实施新课标就是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思想,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上保持着学习的积极性,并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许多共同点,但在性格、气质、知识和掌握技术能力的发展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习为基础,教学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要成为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高效统一的过程。本文将对大学篮球选项课程分层次教学研究分析。
1 【研究对象】时间和和方法
1.1 对象
湖南工业大学14级篮球选项课程选项学习的学生,共232人。
1.2 时间
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
1.3 方法
1.3.1文献资料法:在本文实验过程中,根据需要参阅了近年来有关体育教学改革的有关资料,为分层教学研究进行奠定理论依据。
1.3.2 问卷调查法:在篮球分层教学实验前后各进行一次跟踪调查,发放问卷232份,回收
230份,回收率98.3%。
1.3.3 实验操作法:对篮球分层教学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 篮球选项课程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2.1 篮球选项课程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素质教育的关健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就是强调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由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组成在一起,要提高教学质量,关健是如何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解决教学要求的整体划一性的个体差异的矛盾,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能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分层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促使人人参与,个个有得。重视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2.2 【篮球选项课程分层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篮球活动的兴趣,积极参与锻炼,较熟练地掌握篮球运动的技术技能,完成学习要求。并能参加校级的比赛和组织小型比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各层次的学习目标:本校把选项篮球班的学生分基础、提高两份个层次。篮球基础班:从掌握熟悉球性开始,学习接球、运球、投篮的基本技术,能基本正确掌握技能技术,了解参加比赛的基本方法;篮球提高班:在提高班的基础上,学习掌防守,进攻技战术,能参加校级比赛,组织小型比赛。
2.3 【教学过程分层】
篮球基础班:以个体、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式学习。体会运球――传球――投篮几个阶梯式的学习过程。篮球提高班: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掌握技术的情况,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的自我探究,反复的练习,循序渐进地掌握动作技巧,学会有效学习。
2.4 篮球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操作
选项课程教学前:在学生中广泛宣传我校实施新课程标准和篮球选项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精神,让学生了解篮球分层次教学的过程及要求,并发放层次班志愿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报名。教师在第一次课时进行检查和调整,避免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同学误报,名单确定后不允许学生擅自改动。教学安排:“打破”行政编班,采取篮球选项课程合班教学。
2.5 篮球选项课程的评定
篮球选项课程的评定由学生自评、小组评定、教师评定和考核几部分组成。自我评定从个人的学习态度、健康水平的提升和技术技能的进步幅度等方面进行、包括对研究性学习成效。小组评定是对同学的运动参与,锻炼习惯的养成,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及学习自信心和展示自我的能力等方面进行。教师评定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课程五个领域目标的相关内容的测量,作出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性评定。
3 关于篮球选项课程分层次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研究内容: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高兴程度;学生对于自身篮球技术的评定;学生对于篮球分层次教学的评定。
3.1 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高兴程度
从表一可以看到,经过篮球分层次教学,不高兴篮球的学生从23.2%下降11.2%,有显著的变化,可见通过分层次教学,明显激发了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
3.2 学生篮球基本技术测试
从表二可以看到,试验前后进行了“一分钟原地运球”、“28米直线运球”、“一分钟双手胸前传接球”、“单手肩上投篮”等四个项目的测验对比,其中以运球提高较快,平均提高59次。28米直线运球平均提高1.12秒,一分钟双手胸前传接球平均提高16次,一分钟单手肩上投篮平均提高了6.1个,四项基本技术指标均高于试验前。这表明学生的篮球传、接、运球以及投篮的基本技术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3.3 学生对于自身篮球技术的评定
从表三可以看到,有47.4%的学生认为自己通过学校篮球课的分层次教学模式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只有52.6%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进步。面对学习水平同一层次的学生,教师教学组织方法的运用就会游刃有余。由于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学生自然掌握动作技术的积极性更加高,进步就理所当然。
3.4 学生对篮球分层次教学的评定
从表四中可以看到,有44.8%的学生同意“把不会篮球的同学集中在一起教学有利于不会篮球的同学学习”,有39.7%的学生认为“和同一层次的同学一起学习,自己心理没有压力,学习效果好”。可见通过篮球分层次教学,由于教学效果明显,该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篮球选项课程分层教学的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时行教学,使之适合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发展区”,让学生获得成功和自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客观存在差异的实际。采用分组教学或个别教学解决了不同层次的个性问题。也符合课堂教学的原则,教学过程的策略符合教学的可接受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这种教学方法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检验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其能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只有教学的“导”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才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而分层次教学能使教师的“教”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学”。因此,分层教学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关键词:体育课;文化课;教学;差异;辨析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3.018
1问题提出“三步曲”
1.1源于学生体质“长跑之殇”
2012年11月份以后,学生长跑问题频繁见诸报端,全国30余所高校更是取消长跑项目。体育活动与学生体质直接相关,而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主要来源于体育课,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体育课的问题何在? 2011年9月2日上午在北京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在北京联合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体质状况继续缓慢下滑,反映出我国大学生体质总体状况依然令人担忧[1]。
1.2“12年”体育教学质量反思
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一般要经历中、小学12年以及大学2-4年的体育教育,理论上无论在体质水平、健康状况的眼前近效应上,还是在锻炼习惯、终身体育的长远后效应上都应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然而事与愿违,1985年、1991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先后开展的6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国民体质监测表明事实上学生体质不容乐观。这一问题与学生体育活动最为相关的学校体育教学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体育课首当其冲。
1.3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实践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职责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科研工作。科研工作者文化程度、学术科研能力相对较高,并能从教学工作中得到第一手的学生反馈信息,对教学实践工作最有话语权。作为教育工作者,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教学工作的条件,积极寻求科学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遏制学生体质下滑。
2比较与分析
与文化课学习比较而言,学生虽然对体育课拥有较高的兴趣,喜爱程度、参与积极性也较高,但重视程度、认真程度偏低,学习效率及效果较差,未能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两者同属于高校教学的基本内容,缘何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如何借鉴文化课教学的优良之处,则需要从教学过程的众多影响因素出发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结论。
2.1教学内容之特性区分
2.1.1“双基”、“三基”的差异性
知识是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是经验的固化,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是学校课程教学中最基本的组成内容,无论文化课还是体育课都不能脱离传递知识这一共性。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传授技术则成为高校课程教学中另外一个基本构成部分,如,文化课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体育课教学中的中长跑技术的教授等等。以上这便是文化课中所谓的“双基”。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对于体育课来说,“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2],运动技能的形成便伴随 “以身体练习为手段” 通过重复练习充分体现。这便是体育教学有别于文化教学“三基”之一。
2.1.2体育课教学“语言纽带”的独特性
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教、学纽带的角色,不同的教学活动需要相应的“语言”纽带来维系,不同的“语言”则需要相应的载体来进行承载与传递。
对于文化课教学来说,主要以文字符号为主要的表达语言,表现出“文字语言”的特性。而对于体育课教学而言,体育课在进行技能教学时维系教、学的纽带则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即肢体语言作为主要交流方式在师、生之间进行传递;“教”的主体要多次向“学”的主体展示规范化的技能模板,肢体语言则无可替代地出现,成为体育教学的独特“语言”。
2.2“教、学”主体的辩证思考
2.2.1“灌输式”、“教师主导”与“互动式”、“学生主体”
在“教”的过程中,文化课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发生与完成中起到“主导”地位,学生处于接收知识状态,知识由教师输出向学生输入,但在体育课堂中,教师的任务由传授变为纠正与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监督,保证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师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频繁交流互动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时引导,而学生成为练习的主体。
2.2.2“主动”与“被迫”的博弈
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在通过期末考核、评优、专业学习的递进性等压力下,不得不“被迫主动学习”以通过考核;对于体育教学来说,“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长线学科,历届大学生们,在经历了中、小学12年的体育教育后再接受2一4年的高校体育教育”[3],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均无升学与考核压力,大多数学生未养成主动性学习的习惯,学生大多被动学习,“不得以而为之”,与此同时,学生在体育课学习过程中又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以及练习中来。
2.3教学“软”、“硬”条件差别
教学条件是学校教学活动有序、有效进行的客观物质基础与保障,其中包含了“软”、“硬”两个方面的内容。
就“硬”件来说,体育课教学活动较其它学科教学表现出其特殊的部分—“室外性”;而文化课教学一般是在相对安静、舒适的室内环境下对认知能力的提高,需要减少外界对于教学产生的干扰因素以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软”件上,在师资力量方面,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文化教学所需的教师专业素质确实呈现递进式的需求,教育层次越高,文化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越高;体育课教学,我国小学、中学、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始终进行体育的基础内容教学,小学、中学、大学体育教师教学实际所需的专业素质水平相差无几。
2.4教学形式之差异甄别
现代教育,单一的教学形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学校教学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各育全面发展的要求,文化课、体育课教学均表现出多种形式配合的多样性。而在学习形式方面两者差别较大。
首先,在文化课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间表现出“自主性、独立性”学习的特点;对于体育课往往需要进行分组或者集体练习,使得体育课教学在学习形式上具有“合作学习”的特点。
其次,从整个教育的时限纵向来看,文化课教学内容呈现出“递进式学习”的特点,而体育课教学“课程内容重复”。
最后,“21世纪各类学科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4],并且已成为现代教学的普遍现象。不同的是:文化课教学过程中,“课外为了课内”;而“体育课要以运动技术的传授与学练为主旨,其客观效果则是为强化体能提供了手段保证”[5],换句话说,体育课堂所学内容最终要为学生课外参与体育而服务。
2.5“考核”之关键地位
2.5.1体育课之“考核”功能缺失
“考核”在文化课教学评价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主要通过考核,并以量化成绩的形式得以展现,同时考核结果将最终记入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以及学校对于学生在校学业水平以及评优的过程。而多数学校体育课往往使考核在教学过程中丧失了“激励学生”的重要功能。在部分体育课成绩参与“评优”的学校,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动机得到极大的激发,有效地推动了课堂的学习。
2.5.2测评方式的差异是体育课教学的最大弱势
文化课教学,一般采用“考、学分离”,“统一测评”的形式。“考、学分离”,简单说来,教学过程与考试测评的过程是相互分离,在实际操作中要使教学与考试的氛围、条件、环境等相差异,以更加客观、全面地检测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水平。“统一测评”是指相同科目的班级、学生同时进行测评,以公开,以保证检测的客观、严肃,类似于高考性质。对于体育课而言,一般情况下由任课教师自行考核,教师主观因素较大,其考核中“技评”部分完全由“考官”主观决定,测评过程中很难排除感情因素对于成绩的影响。
3几点启示
不难发现,体育课与文化课教学存在着诸多共性以及各自特性;而特性才是两者存在的生命。通过两者特性的辨析为体育课教学获得了以下几点启示:
3.1体育课教学“技术学习、技能练习”的本职特性
从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功能出发,明确教学过程中以技术学习、技能练习为基本内容的特点。
3.2教与学的主、次关系一定明确体现
体育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主、次关系,切实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使学生既参与了体育活动,又产生了主动参与的兴趣。
3.3充分发挥体育课室外环境的特性,体现体育的教育本质
与文化课教学相比,体育课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外界刺激对人影响的特性。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明确其“室外”特性,并充分利用“室外性”对教学实施干预,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3.4充分利用体育课“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特点,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发挥体育教学“课内合作学习”的作用促进“课外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设置“递进式”的学习过程,有效刺激学生对更高层次技能学习的欲望。
3.5体育教学也需要“强制性”
对于教学过程,不能一味追求发展兴趣、娱乐而完全忽视体育的健身功能,需要完成一定的运动量,达到一定运动强度。当活动内容在学生兴趣范围之外或不能完全理解其价值所在时,便不会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这时要求体育课上部分内容带有“强制学习、灌输学习”的色彩,这类比于文化课教学过程中的“必考内容”。
3.6考评是一把“利剑”
要使体育教学有效开展,提升学生重视程度,考评这把“利剑”一定要用好,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考、学分离”,“教、考分离”,“统一测评”,并把体育成绩纳入学业考核以及“评优”体系中去,制定更加有效的量化标准体系,将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邢文华.大学生体质在下降[N].光明日报,2011.
[2]王宗平,赵国梁,庄惠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走向[J].体育与科学,1999,20(117).
[3]王宗平,庄惠华.大学体育教学内容适应性发展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1999,20(118).
[4]张洪潭,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J].体育与科学,2008,29(2).
[5]王宗平,庄惠华.重健身淡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1,21(1).
[6]傅绪明.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
[7]尹小俭,季浏,杜建强,熊建萍,季成叶.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9).
[8]宋尽贤,李小伟.学生体质状况引起社会高度重视[N].中国教育报,2009(1).
关键词:信息预测;中学;体育教学
预测是事先对教学进行的判断,是教育者对教学过程和受教育者的提前信息预知。控制论原理中包括信息提前预测理论,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预测理论是指教师的提前预测,即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及学生提出的反馈性偏差进行提前预测并针对预测出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控制,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2]经试验研究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使用信息预测理论是当务之急,有助于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实现体育课堂教学安全有序、高效的操作。但是信息反馈原理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信息预测理论恰恰能够弥补信息反馈原理的缺点,且有助于调控体育教学,克服盲目教学,增强主动性,发挥创造性,减少体育课堂教学安全隐患的存在。
1.信息预测理论对中学体育教学的作用
体育教育中运动信息预测理论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通过对教学的提前预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体育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学情的了解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对教材的提前预知,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工作;对教学流程的提前设想,有助于教学组织和教学流程的顺利实施。1.1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前环境、气氛。教师对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提前预测和检查布置,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整洁的训练场地和完备无损的体育器材准备好后,保证学生安全上课的同时,也能带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体育器材的摆放也能让学生提前预知课堂教学内容,调整自身情绪状态,尽快让自己的身心进入课堂教学。1.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课前准备不仅学生要完成,教师也要提前做好课前准备,教师的课前准备包括课前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场地、器材等。教师的课前备课能体现教师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体现教师的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组织的有序调控,教师的课前准备还可以为学生塑造好榜样,对学生的身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1.3教学设计思路明确,教学过程顺利实施。教师教学设计思路明确、教学过程顺利实施是在课前准备充足恰当的情况下产生的。课前准备充足,对教学流程了如指掌,掌握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内容和教学时间,教师保持清晰的头脑和思路。对课堂进行信息预测有助于调控课堂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况做好提前心理准备和简单的预测,以便及时课堂中及时解决问题,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熟悉,让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明了。1.4保障体育教学的安全性。教师的课前备课除了备教材、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外,还要备教学对象,即学生。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及时给予身体不适的学生以恰当安排。首先,安排见习生,对于身体状况不太好的学生及时给予恰当的安排,安排见习或者做游戏比赛的裁判,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小助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了解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了解其情绪状况,有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坏情绪及时跟进解决,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同时避免学生在课中或者其他课中因情绪问题影响自身的学习。
2.信息预测理论渗透在中学体育教学
现实中的生物通过多次的条件反射以实现事件前反馈,这一理论出自《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多次的刺激能促使教育者提前预测。中学生经历过小学六年的体育教学,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且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性越来越强,对于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因此,中学体育教学加强信息预测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一,为了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设计完善的教学提纲,选定适合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教学关键点、指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前提出本课容易出现的偏差,根据确定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对场地、器材、学生等各方面进行信息预测,然后根据预测的信息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实施方案;第三,教学中分清楚主次,明确本课教学中主要内容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3.中学体育教学中做好信息预测的策略
3.1强化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学习。首先,体育教师要努力学习体育理论专业知识,钻研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新课标,学习掌握观察能力,研读教材,创新教法,采用各种方式与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提前预知能力。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首先要掌握该水平阶段体育教材的知识结构,了解新课程标准的重难点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清晰的教材体系预测教学中可能发生的错误和事件。教学方法的研读,做到灵活多样。3.2认真反思,总结经验。反思是教学的一种进步,有助于促进教学进步和发展,教学中教育者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有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同时可以提升自身素质。有效反思的关键是教育者要时刻再教育,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研读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强调课后总结并进行及时反思,成功的教学案例要及时记录并使用,失败的案例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更正,以便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改进教学质量。通过多次的听课、观摩取长补短,为教学的改进储存信息,只有在不断的积累中掌握教学中常犯和易犯错误,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尝试多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准确的预测课堂问题和学生问题,针对学生和课堂实施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信息预测。3.3调节体育教师自我状况。教师不仅要观察学生的身心状态,还要及时调整自身的情绪和状况。首先,体育课上课前,教师要检查体育器材安全与否的同时确定自身着装是否得体,运动鞋、运动服是体育教师必备的体育装备,干净整洁的体育服装不仅可以带来良好心情,还可以给予学生清新自然,还能带动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其次,提前备课,了解教学内容,体育课学生学习内容是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学习运动技术和技能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大量的示范动作,那就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确保教师完成动作的安全性,示范动作要提前练习以保证示范动作的准确性。最后,体育教师不仅要确定学生的身心是否健康,还要保证自身身心状态,上课前调整情绪和状态,以最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学生、感染学生,以带动学生的学习。3.4检查体育课场地器材。体育课不同于其他课的地方是要在室外上课,空旷的体育场地需要教师具备观察能力,运动技术的学习还需要辅助器材的帮助,因此课前教师进行充分备课,还要认真检查场地、器材是否安全,场地器材的安全性和充足性是保证体育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对体育场地器材进行检查的内容包括:场地是否平整、场地布置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场地和器材是否与其他课有冲突、体育器材是否完全落实等。3.5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实际过程在课外实行,根据学生课外中使用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反馈组织进行及时分析和改进。通过及时的调整和完善,最后将最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
4.结论
信息预测是教师对教学整个过程的提前预知,包括课前场地器材的预知、学生的基本情况的预知,教学流程可能出现问题的预知。有目的、有计划、科学有效的在体育教学中使用信息预测理论,提高信息预测的实际运用作用,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者:杨国威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罗定邦中学
参考文献:
[1]庄玉露.浅谈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J].泉州教研,2004(6).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胡恒,张峻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学校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9):116-118.
[4]陈岱安,仇建生.重视和加强“信息预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