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内部审计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审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部审计论文

第1篇: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统计抽样的理论基础来自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当我们面对大量同质性非常强的审计项目单元时,各项目单元组成的数据可视为服从正态分布并且各个单元随机且独立。根据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我们可以通过随机抽取样本结果来估计和推断总体的特征。数理统计理论则补充和深化了概率论的理论,它提供了收集数据和统计推断的具体方法。在具体的实务中,统计抽样的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就是属性抽样,这种方法通过对总体中某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推断,主要应用于控制测试中。定量评价就是变量抽样,这种方法通过对总体金额进行推断,主要用于细节测试中。

二、统计抽样审计的基本步骤

我们在进行统计抽样的时候,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样本设计阶段、样本选取阶段和样本评价阶段。

(一)样本设计阶段

此阶段我们需要确定审计抽样的目标、确定好抽样总体的范围和构成总体的单元项目、准确地定义构成误差的条件,并根据以上元素确定最佳的审计程序。在控制测试中,统计抽样的目标一般是为了能够获取公司的某项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我们在确定该测试的抽样总体和个体时,应考虑总体的同质性、适当性和完整性,其个体可能是一份文件资料、一个记录或者数据中的某一行。我们应该依据自身的专业性,预估和选取能够显示被测试控制运行情况的最合适的内部控制特征,并定义误差条件。控制测试的实施通常发生在期中,我们可能有必要针对剩余期间获取足够充分的证据。在细节测试中,测试目标一般为获取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金额的正确与否的证据。总体范围可能是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的部分项目或者所有项目,而抽样单元项目可能是实物项目或者货币单元。在实施细节测试时,如果总体的变异性大,通常需要根据总额对总体进行分层,以使审计资源偏向于金额更大的项目中。我们需要提前确定哪些情况会构成错报,以定义误差条件。

(二)样本选取阶段

样本选取阶段主要是要确定选取样本的方法和样本的规模。统计抽样选取样本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随机数表法、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

(1)随机数表法指的是首先对总体范围的各个项目进行一对一的编号,然后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表中选择一个比较随机的起点和一个路线,依次查找,选中号码所对应的总体范围项目就是选取的样本项目单元。

(2)系统抽样法指的是先确定选样间距和起点,然后从总体中等距离地按顺序选取样本。

(3)分层抽样法在前面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改善了一步,就是首先针对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若干子总体,然后在子总体中采用前面两种方法进行抽样选取样本。

确定样本规模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接受的抽样风险。在控制测试中,可以接受的抽样风险指的是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险,而在细节测试中,可以接受的抽样风险指的是可接受的误受风险。可接受的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的大小通常是反向变动的关系。

(2)可容忍误差。在控制测试中,可容忍的误差指的是可容忍偏差率,在细节测试中,可容忍的误差指的是可容忍错报。可容忍误差与样本规模的大小通常也是反向变动的关系。

(3)预计总体误差。在控制测试中,预计总体误差指的是预计的总体偏差率,而在细节测试中,预计总体误差指的是预计的总体错报。预计总体误差与样本规模的大小通常是同向变动的关系。

(4)总体变异性。总体变异性指的是总体的某个特征在各个项目单元之间的差异程度,一般在细节测试中才需要考虑。总体变异性与样本规模大小一般成同向变动的关系(。5)总体规模。样本规模几乎不会受到总体规模的影响,除非总体范围很小的情况下。

(三)样本评价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根据数理统计理论进行统计推断,根据样本的误差来推断总体的误差,进而形成最终的审计结论。在控制测试中,应该根据抽取样本的误差率来推断总体偏差率,然后将推断的总体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进行比较。如果总体偏差率加上抽样风险的和大于或者等于可容忍偏差率,那么总体不能接受;如果总体偏差率加上抽样风险的和小于可容忍偏差率,那么总体能被接受。在细节测试中,应该根据抽取样本的错报推断总体的错报,扣减被审计单位已经更正的错报后,将调整之后的总体错报加上抽样风险,然后与该类交易或者账户余额的可容忍错报比较。若调整之后的总体的错报与抽样风险的和大于或等于可容忍的错报,那么不能接受;若调整之后的总体错报与抽样风险的和在可容忍的错报值域范围以下,那么可以接受。

三、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抽样审计

第2篇: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中医中的“望诊”,是通过对患者的神、色、形、态的变化进行观察,从而侦测到患者所患疾病的线索,其实质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将中医的望诊法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其关键就是要有双火眼金睛,对被审计的部门和相关帐薄和凭证等要看个透彻,从外部表现出的现象直接深入到内部实质。在运用“望诊”方法时一定要态度热情和尊重别人,消除被审计人员的敌对心理。另外要注意观察被审计人员的言谈举止和细微变化,对观察到的可疑事件要及时追查核实并取到相关证明资料。作为一名合格审计人员,通过“望”诊基本就能够判定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违规”或“帐外账”的问题。中医的望诊常常采用从上到下,从外到里的顺序。在内部审计的“望”诊中,我们建议先查会计凭证,查看的重点要落在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等方面。接下来要“望”诊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账簿,核对会计账簿中的数字与记账凭证,查看有无凭空记账的情况。然后“望”诊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最容易出现随意编制财务报表,夸大经营业绩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等情况,因此要重点审计上述问题。最后“望”诊的是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以及法律和部门规章。尤其是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收费是否全额上缴财政、违纪和违规行为等。

2“闻”诊法在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

中医的“闻诊”,既包括了用耳朵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听患者的呼吸、咳嗽、呕吐等的动静。同时还包括用鼻子闻患者身上和排泄分泌物所发出的气味。我们将“闻”诊法运用到审计工作中,除了要有敏感的嗅觉发现问题所在以外,更主要的是“听”。审计中的“闻”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广泛收集疑点和线索,从而寻求审计事项的突破口。其次要注意分析被审计者的谈话内容,通过梳理和归纳,听出问题所在。在医院内部审计中,一进驻被审计的部门时,就要听取部门负责人的情况汇报。不仅在审计前听,审计中也要听取分管财务领导或其他领导的工作汇报。若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以下情况:(1)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上的数据不实。(2)原始凭证中的单据或发票填制不规范,报账事由不明,说明的理由不充分,报账手续不符合要求。(3)当有些收入、损失或减值的确认不真实,成本核算方法不正确,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运用不当,要先听会计人员和当事人的解释,然后再进行审计取证。在“闻”诊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听,听出其中的“奥妙”所在,如果将“闻”诊运用得当,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3“问”诊法在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

“问”诊法不论在西医还是中医都被广泛运用,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疾病发病时的诱因,疾病的主要症状,疾病的主要发生发展过程。将“问”诊法灵活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并且与“闻”诊二者相配合,既听又问,问与听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了解审计事项发生的来龙去脉。审计中的“问”要有的放矢,问到点子上。可以采用印证式:对被审计单位人员谈话中发现疑问要进一步证实,使被审计人员的回答更加清晰明了。也可以采用引身式:把被审计人者得谈话内容向更高深层次引伸挖掘,以掌握更充分材料。还可以采用引导式。把被审计者的谈话内容引导到所需要的轨道上,切中主题,突出重点。问诊的主要内容建议包括如下:(1)是否有独立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是否有合法资质。(2)被审计部门是否严格执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法律法规。(3)单位设置的会计账簿是否规范和齐全。(4)申报的纳税类型和纳税种类是否符合相关政策。

4“切”诊法在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

“切”就是中医的号脉,将“切”诊用于审计中,就是要求审计人员抓住要点,对医院内部被审计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整改方案,落实审计决定“。切”既要切中要害,更要为被审计单位提供改进、预防的意见和建议。医院需要审计的项目和部门较多,审计工作刚开始时往往如一堆乱麻,无从下手。即使审计工作正常开展,又会出现审计出的问题错综复杂,使人眼花缭乱。因此,审计工作一定要分清主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选好主攻方向,不能造成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运用“切”诊抓住主要矛盾,切中要害,对症下药。具体到医院内部的审计工作中,就是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整改:(1)有针对性地对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整改方案。(2)有针对性地对执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面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方案。(3)有针对性地对资产、收入、损失的确认方法及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变更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4)有针对性地对税法运用不当,造成国家税收流失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

5结语

第3篇: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同时委托外部机构经营管理中的部分职能。内部审计外部化作为企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动向,是企事业单位理性选择的结果。作为知识领域的前沿阵地,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地从理论上探索内部审计外部化所面临的问题和必要条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监管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经济环境不断恶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同时委托外部机构经营管理中的部分职能。内部审计外部化作为企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动向,是企事业单位理性选择的结果。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科研攻关的重要基地,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着人力和科技支持作用。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与单位经济协作活动的日益增多,其办学和科研经费正在迅速增加。在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式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而现有的审计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必须认真应对,以开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局面。

1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概述

1999年6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市,由120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理事会一致同意通过了一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新的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该定义与IIA在1990年《关于内部审计职责的声明》中内部审计的定义存在着两个重大的差别:一是新定义增加了内部审计具有“保证”和“咨询”的作用,这就反映了现代内部审计活动已经扩大了它的范畴;二是新定义中去掉了“在组织内部”一词。这就表明内部审计不再是一种组织内部的自检活动,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能,即可以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这种变化说明,内部审计的主体可以是组织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也可以不是组织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内部审计的主体可以由第三方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投标,以获得对组织的内部进行审计的权利。

2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意义

2.1有助于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内部审计机构作为高校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基本的职能就是监督,但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又往往因为受到学校管理层的干预而失效,使内部审计不能公允地评价高校经营管理水平。同时,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名义上是与其他职能部门相对独立,但实际上却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人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独立性在开展工作时是无法得到保障的。如果将内部审计工作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由注册会计师根据与高校签定的合同开展内部审计,他们虽然也需要与高校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但只是因为开展工作的需要,没有附带任何感彩和经济上的利害关系,这就使得审计人员能够毫无顾忌地指出管理活动及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从而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同时会计师事务所有一套保证审计准则受到遵循的机制,促使注册会计师在提供内部审计服务时遵循职业标准,从而确保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2.2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节约内部审计费用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内部审计的职能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建立科学管理机制的需要。因此,为适应高校管理的需要,内部审计必须不断扩充其职能,逐渐向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拓展。而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业务的开展需要金融、会计、市场、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共同完成。如果借助于外部注册会计师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如果高校聘请注册会计师充任管理审计师,他可以根据内部审计业务的需要,利用其分支机构和固有渠道,合理地配置资源,避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重复劳动,节省审计成本。再者,注册会计师对一个组织同时进行财务审计和内部管理审计,可以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节约内部审计费用。内部审计费用是内部审计人员全面履行职责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包括开展业务活动的公用经费和内部审计人员经费两部分。若自己设立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支付员工薪金、培训费和管理费用。如果从外部聘请人员承担内部审计工作,则不仅可以节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和培训内部审计人员的费用,在不进行内部审计时便不必支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等,这就降低了学校的成本支出。

2.3有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内部审计对高校来讲并不像生产经营那样是一种经常行为,在高校管理需要的时候,从外部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内部审计并提出报告,能够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因为注册会计师远比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优化,而且在对不同类型的组织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社会资源。高校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人才的知识而不必再去培养自己的内审人员,减少管理成本。内部审计外部化还能充分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将一些组织的先进经验介绍给高校管理层,避免高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过长的适应期所带来的额外开支。

3如何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化

在我国高校领域,内部审计工作虽然在某些方面依靠外部审计,但内审职能主要还是靠内部审计机构来承担。内部审计外部化作为理论界的一个新生事物,在西方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践并迅速发展,它的存在给现有的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给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

3.1高等院校实行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化需要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

3.1.1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化特别适用于有房屋基建和大型维修项目的高校。如果高校在几年中仅有为数不多的房屋建设项目,若配备工程造价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在工程建设期间支付的审计费用可能会低于聘请外部审计人员所需费用。但工程完工后,工程审计人员如不具备其他方面的审计知识,在其他审计工作中发挥不了作用,而高校仍需为其支付各种费用;同时内审人员具有的专业知识一般会低于外部专业审计人员。因此,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聘请注册会计师比高校自身配备工程造价审计人员明显降低成本费用。

3.1.2在新设立、新升格的高校和原来没有设立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素质偏低的高职院校可优先考虑采用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化,这样能尽快改变这些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工作不到位的现状,较大幅度地提高这些学校的审计工作水平。

3.1.3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化适用于高校所属的经营单位或已经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实体较多的学校。因为这些经营单位或实体分别执行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和采用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对其审计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依靠高校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全面完成审计任务。

3.1.4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化适用于现代化教育集团及教育资源共享的大学城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在现代化教育集团的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聘请外部审计人员配合集团人员加强对所属单位的财务审计和下属教育单位负责人的离任审计,可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3.2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健全科学管理机制,还要从自身作起,才能达到审计工作目的

3.2.1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内部审计工作开展20多年来,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探索创新。实践证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没有创新,内部审计工作就会陷入停滞和僵化。当前内审工作的创新,应着重在以下方面下工夫:第一、创新工作理念。要提升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问题发生后再审计,虽然可以达到找出原因、分清责任、采取措施的目的,但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是无法挽回的;第二、要创新工作目标,不断拓展审计领域。内审工作目标应放在促进部门与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上来,目的就是通过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第三、要创新工作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经济犯罪手段也越来越隐蔽,方法也越来越巧妙,这些都给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客观上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手段。

3.2.2要继续深化高校内部审计体制改革。要以内部审计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高校内部审计思想、制度、作风建设。正确处理内部审计的内外关系,建立“权责明确、运转灵活、服务高效”的内部审计体制和机制。内部审计一定要眼睛向内,真正成为本单位、本部门自我约束和加强管理的工具,并且按照这一要求积极研究探讨教育内部审计体制改革,理顺关系,完善机制,保证内部审计健康有序发展。

3.2.3要紧紧把握好高校内审工作的质量。作为高校建立科学管理机制的重要一环,内审工作只有不断提高质量,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内审作用,实现显性与隐性价值。首先要在加强审计综合分析,使审计成果成为决策的依据上下工夫;其次要重视未曾涉及到的重要领域,主动探索经济活动与经营管理的规律和特点,把审计监督职能与服务职能结合起来;第三要把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结合起来,实现以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的转变,将查错防弊与效益、效率、效果审计结合起来,实现向绩效审计的转变,争取审计工作每年都有提高。

3.2.4要注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的更新,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是落实审计制度、促进审计工作持续开展和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与工作环境,广大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积极参加注册内部审计师的考试,使自己加快更新知识结构的步伐,为高校内部管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第4篇: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首先,提升管理层的治理意识。对于企业所有者而言,最关心的是企业的经营效益以及经营管理者自身的履职效果。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建立纯净的控制环境,可以增强审计人员对财务内控的信赖程度,节约审计成本以及工作量。如果治理层的监督职能到位,及时发现上述类似管理层舞弊行为,将会增加审计人员对于财务内控的依赖,降低审计成本。其次,要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财务人员处于内部控制的核心地位,其业务水平需要不断进行提升,以达到内部控制的需求。通过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升内部控制各重要环节的履行与效果,体现各项业务的授权、接触、办理都严格地遵循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人员通过合理的符合性测试后,可以适当地缩减审计程序,达到降低审计成本的效果。

二、规范财务控制活动

关键是规范财务控制活动的一般授权机制。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合理的授权规范以使与各项业务相关的财务授权普遍适用于某类交易或者活动政策。规范财务控制活动的特别授权机制,比如日常经营过程中的重大资本支出、大型机器设备的购置等等。通过规范授权机制,审计人员可能只需要通过采取控制测试,定义适当的偏差即可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提升内部控制的信息传递效率

要提升信息传递的速度,提升信息传递的质量。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技术,通过ERP、OA、即时通讯工具等进行相关信息、数据的传递,并通过电子授权的方式进行网上签署。以构建企业全方位的信息沟通,不仅为企业的管理运作提供高效率、稳定性高的环境,也为企业的财务内控提供了时效性较高的信息。ERP系统对内整合企业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以及有价值的管理信息,对外则将企业置于横向以及纵向的交易的过程中以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企业财务管理非常重要的工具。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业务流程、财务会计等纳入ERP系统的设计、运用中,实现信息的一体化,这样在开展内部审计时,将会使内部审计人员极其方便快捷地掌握企业业务流转、信息流转的途径、权限与结果,极大地提升了内部审计的效率。

四、完善内部控制的风险预警功能

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风险评估。对于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说,不但要设计风险评估机制,还要设定风险预警及风险处置机制。对于企业特别是特大型企业而言,面对的风险都是无时不在的,而内部审计的主要关注点就是查错防弊,关注企业的风险控制问题。企业如果本身在内部控制中对于企业可能涉及的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具有足够的重视与关注,那么企业能够识别大部分风险,同时对于无法回避的风险采取及时的对策,使企业不致遭到意外、致命的打击。这也是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方面。很明显,通过内部审计发现企业风险评估有可能的失效之处,也可以促使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做得更加完善。

五、结论

第5篇: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审计;风险;内部控制

1引言

在宁夏电力公司系统全面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审计工作如何结合本专业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科学的精神,建立科学的审计管理体系,是实现电网企业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的迫切需要,而审计信息化建设,无疑为实现电网企业审计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前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高瞻远瞩的指出,“审计信息化是一场革命,能不能在这场革命中掌握主动权,直接关系今后审计事业的发展”。国网公司的审计工作“十一五”规划中也将审计信息化工作作为今后—个时期审计工作的重点之一。可见公司系统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迫在眉睫,也至关重要。笔者就宁夏电力公司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谈谈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点浅见。

2宁夏电力公司系统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公司系统审计信息化建设依托于国网SG186工程项目,由中电普华公司开发的一体化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及用于现场审计工作的审计作业工具两大平台。一体化审计综合管理系统是国网公司总部审计管理横向集成、纵向贯通到网省公司、到地市公司的信息高速公路,主要管理国网公司系统审计决策、重点、计划、统计、日常事务等事项。在制度的约束下,大量审计工作在平台上运行,起到信息共享,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提高审计现代化水平的作用。审计作业工具通过对多种财务数据的采集,实现对财务数据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达到快速锁定审计方向、把握审计重点并形成完整审计项目资料(记录底稿、审计报告)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应用,审计部门领导可以通过软件,科学地进行审计计划的编制,评估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可以在统一的计算机系统内,利用软件的各项特定功能,建立一个关联的整体,满足了公司审计业务管理要求。软件通过不同审计项目搜集、分析、加工、筛选后得到的企业信息,按企业名称分类存放到审计软件的中心数据库中,审计人员可以方便地查询并获得被审单位各方面的详细资料,以提高工作效率。内部审计是企业控制制度的再控制,内部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管理成效。使用软件进行内部审计作业和管理,加强了企业对内审部门的工作规范化控制。审计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软件系统提供的功能权限的控制,对不同职能岗位上的人员的操作功能加以限制。结合目前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基本满足宁夏电力公司审计业务的信息化应用要求。审计作业工具基本达到100%的使用频次,但审计综合管理系统的登录频次偏低,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偏弱。这些都暴露出审计综合管理系统还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在督促厂家完善的同时,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和考核的实施,也是审计信息系统使用效果的有效保障。

3ERP实施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宁夏电力公司ERP系统的全面上线,对审计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ERP系统可以让审计人员快捷、深入地了解业务流程与控制体系,并在业务抽样、正确性复核等方面提高效率。如何有效的利用ERP数据、信息的高度集成,实现多样化的分析,审计穿透快速方便以及信息实时,在线监控能够实现等特点,与审计工作实现有效地对接,无疑是现阶段公司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笔者有幸对上海电力公司和浙江省电力公司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浙江公司和上海公司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浙江公司审计部2002年起,分阶段、分模块地开发了审计信息系统,经过近4年的不断改进,在2006年就已经建立起了较完备的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和集财务、工程、用电营销各种数据源接口软件为一体的审计信息系统。2008年浙江省电力公司用于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的资金达到200万元。上海电力公司结合SAP系统实时在线业务审批和监控功能以及权限的设置和记录,为强化上海电力的内部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帮助上海电力规避内部营运风险,并且为内部审计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和依据。这些好的经验无疑为公司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4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其对策

在国网公司系统全面倡导内部审计转型的大背景下,积极开展以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趋势。通过评价和改进财务会计控制、经营管理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的有效性,促进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和水平,帮助组织实现目标。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以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先进的内部控制为基础,以准确的风险识别和完备监测评估体系为前提,以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严密的控制措施为核心,以严格的审计监督和客观的评价体系为保障,以强大的信息系统和畅通的沟通渠道为支撑的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对内部控制实施审计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各个个功能要素进行孤立的审计,而要站在全局和系统的高度,对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活动和相互作用的效果进行审计,要从总体上对内控能力进行动态、系统的审计评价。这样,只有依托信息化条件,审计人员才可以利用计算机决速、准确的特点,积极开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效益审计,扩大审计面,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使得内控审计成为可能。因此,实现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审计手段必须从手工操作向信息化、自动化转变。这是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内部审计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5内部审计技术发展与审计项目管理

5.1审计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技术有了新的突破。笔者认为审计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原来的手工对帐审计到现在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最后应该发展到以审计项目管理信息化为核心的系统解决方案。

5.2审计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审计的信息化,也对审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管理主要是利用审计项目管理软件,完成对审计项目的管理、对审计成果的管理、对审计人员绩效考核的管理等功能。从审计项目的立项到审计项目的实施再到审计项目的终结和归档,审计管理系统都可以进行全程跟踪,实时监控。对于审计成果,审计管理系统能够方便的进行存储、检索和维护。审计管理系统还可以对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审计项目完成的情况等进行考核。

5.3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作用

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应当包括综合管理系统、作业辅助系统、决策分析系统、力公门户系统,各系统的怍用如下:

5.3.1综合管理系统

通过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整个企业年度审计计划的申报与审批、审计文书档案的管理、业务台帐的统计汇总和基础报表的自动生成,并完成人力资源综合管理、审计任务的资源调配、审计人员履行职责的考评等。通过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库、审计专家库、审计案例库、审计对象库)基础数据资料支撑,为整个审计应用系统提供完整、有效的审计-基础佶息支持。在公司目前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中,现有的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基本能满足以E需求。

5.3.2作业辅助系统

通过审计作业系统辅助一线审计人员完成审计项目,实施电子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的采集转换,运用丰富的各类审计工具完成审计抽样和数据分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标准化的审计程序引导与控制规范了审计作业过程,降低审计风险。层层归集的基础信息及统计台帐通过系统接口与审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无缝集成并实现现场审计作业数据与远程公司审计部之间的数据交互和共享。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公司系统的审计现场作业仅限于对财务数据的转换和查询,与浙江、上海公司拥有的财务、工程、用电营销等较为完备的审计作业工具系统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公司系统审计信息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

5.3.3决策分析系统

通过决策分析系统辅助领导全面掌握审计项目进展情况,监控审计项目的工作进度。提取审计管言息系统、审计作业系统的相关数据,提供有价值的汇总缬:计信息,为领导宏观决策分晚基础。以公司目前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必须要结合公司系统ERP上线,财务管控系统的实施,充分利用这些系统中的数据库资源,与审计信息系统有效地对接实现业务流程追踪、数据采集分析、系统配置审核等诸多功能,才能使公司目前的审计信息化进程得到质的飞跃。

5.3.4办公门户系统

通过审计办公门户平台系统,将公司内部管理的内容,向下属各分公司及直属机构有选择的进行公开实现信息实时共享。

第6篇: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一、内部审计的作用

1. 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的作用,是随着内部审计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的,它的基本作用首先是经济监督。内部审计监督是对单位经济监督的第一个窗口,通过审计监督来规范单位的经营行为,使经济整体运行协调一致,从而自我约束。具体来说,要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要对单位的重点部门进行监督;要对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对所发现问题的揭示,促使各部门规范管理,堵塞漏洞,为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

2.内部审计的评价鉴证作用。评价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和作用之一,实质是对审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评议。鉴证是对单位经济活动的鉴别和证明,针对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意见和改进建议。通过开展绩效审计、经营目标审计、内控制度审计,对单位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及时掌握及评价,协助管理者更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活动。

二、单位内部审计现状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完善,独立性不强。内部审计的地位和职能定位不够清晰,作用难以发挥。独立性原则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根本指导性原则,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只有在组织上、行为上都是独立的,职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一些单位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将内审机构合并到纪检、监察或财会部门,或者由会计人员兼任,使得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无法得到保证。

2.内部审计程序不规范,技术手段滞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许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仍局限于单纯的财务收支或收费价格等方面的审计,没有或很少开展对经济责任制和内控制度的评价。少数审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不能严格履行相应的审计程序,导致相关审计准则的运用流于形式或没有得到正确运用,使得很多部门内审工作不能为单位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不利于两个效益的提高。

3.单位内审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开展。现代内部审计工作要向事前、事中转移,要求内审人员具有综合性管理知识,但实际工作中,搞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科班出身的人少,有的人员是从其他部门调来的,有的只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甚至对审计业务一窍不通,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审计技巧,而且对单位经营管理工作缺乏了解,难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三、加强单位内部审计的方法

1.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严把审计取证关,审计人员所取得的证据必须客观、真实、充分、有力、合规;严把审计复核关,通过实行审计复核,强化审计人员的服务意识,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审计质量,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2.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一是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内审的作用应不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应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随着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它将对单位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单位风险降到最低,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二是微观审计与在宏观方面发挥作用相结合,既从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要求出发安排审计项目,又在审计若干具体项目后,综合加以分析,找出共同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规范单位财务收支行为提出建议。三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进行恰当处理,又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从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工作等方面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第7篇: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经过几代内审人员的共同努力,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得到了总行及各分支机构相关领导的关注和认可,但是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基层央行审计质量离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和发达国家的审计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和不足,具体表现和原因如下:

(一)内审人员结构老化,缺乏合理性

近年来,基层内审队伍陆续充实了一些年轻干部,内审队伍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内审干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老化、技能老化等现象在基层央行还比较普遍,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满足现状,审计风险意识淡薄,专业性、技术性不强使其很难适应内审工作转型的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审计质量的提升。

(二)审计技术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性

近年来,人民银行信息化发展迅猛,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民银行各项业务处理和日常管理中,但内审工作的信息化却远远跟不上其发展的步伐。大多业务系统未开发审计子系统或预留审计接口,为审计的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基层行内审队伍中科技人才仍比较缺乏,很多情况下仍以现场手工审计方式为主,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的利用还不够广泛,不能适应内审工作转型的需要。

(三)人员思想意识淡漠,缺乏主动性

目前,基层央行内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审计实施、轻审前调查”和“重审计报告、轻落实整改”的观念,制约着审计项目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是目前大部分审计项目的方案都由总、分行统一制定下发,大多基层行审计人员都存在着完成审计项目只需按照方案的要求进行现场审计即可的心理,对审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下发审前调查表当成一个程序加以应付,流于形式,造成审前调查工作不深入不细致,无法达到审计质量控制的要求。二是基层行内审部门大都以完成审计报告为项目的结止点,对落实整改情况关注不够,审计成果的利用率不高。近年来,一些行在促进内部审计整改方面,将问题责任逐一落实到人,使整改效果有所提高。但是,有些问题仍屡查屡犯,说明了我们的审计尚缺乏警示性和触动性,大部分审计只是把审计报告报送给行领导和上级部门,走走领导签批程序,无论整改得怎样,均封存案卷,最后束之高阁,并未起到实质性作用,使审计建设性作用难以得到发挥。

(四)审计质量评估缺失,缺乏制约性

2012年3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下称《评估办法》和《评估手册》)。《评估办法》将内审质量评估定义为:由具备胜任能力的人员,以内审准则、内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同时参考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被评估对象的内审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内审质量评估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内审机构更好地履行职责,提升内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截止到目前,人民银行系统尚未建立审计质量评估评价体系,无法系统地、有效地评估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导致缺乏对审计人员的约束,审计质量和效率缺乏保证。

(五)县支行内审岗缺失,缺乏全面性

2009年人民银行职能整合后,县(市)支行内设机构、职位和人员配置发生重大变化,实行“一室两部”工作体制,取消了专职内审员岗位。对本行管理的审计监督职责只能由上级行内审部门承担,但上级行内审部门只能按照3-4年一个周期进行全面审计或按照工作要点安排对部分业务进行专项审计,未能及时发现各项业务中的薄弱环节及风险隐患,导致县(市)支行管理出现监控盲点。

二、提升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质量的措施

(一)建立审计质量评估体系,为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为充分发挥内审服务央行治理、实现组织增值、促进科学履职的重要作用,人民银行开展内审质量评估意义重大。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可以促进央行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提升被审计单位和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改善内部审计环境,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建议总行及相关部门通过研究与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围绕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最新颁布实施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结合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际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内审质量控制机制和评估体系,使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为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二)建立以审计质量为导向的业绩评价和考核机制,不断提升内审人员素质

将审计质量作为内审人员年度绩效评价和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审计工作表现突出的内部审计人员予以奖励,并将考评结果与内部审计人员的晋级升职挂钩,充分调动内审人员学习新业务、新技能的积极性,在提高审计质量的同时促进内审人员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充分利用审计成果,促进审计价值的增值

一是加强审计综合分析,认真研究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从管理和效益角度以及风险控制角度提出操作性强、切合实际的审计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二是持续关注被审计部门对审计中指出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有效性,及时跟踪问题的整改情况,杜绝审计问题屡查屡犯的现象,确保内审工作的严肃性和建设性,使审计成果发挥最大的作用,真正实现审计价值增值。

(四)实施全过程的审计质量管理,将质量控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中

在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中强化审计目标和质量要求,将质量标准分解到审计计划、组织、实施、报告等各环节。在全过程中每个审计人员都应进行自我控制,并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全程监督。强调通过保证审计过程的高水平保证审计结果的高质量。

(五)转变审计理念,探索创新审计内容与方法

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克服查错纠弊的传统观念和定位,树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念。不断转变审计思路,结合各行的实际情况以及管理者和业务部门的需求丰富和拓展审计内容,应用先进的审计技术,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新方式、新思路,拓展人民银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应有范围,编写固化并推广使用成熟审计模型,灵活应有各种单机版辅助审计软件,对各业务系统进行研究,开发适合特定环境,特定审计范围的工具盒软件,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六)在县(市)支行设置内审专职机构人员

第8篇: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医院并存的局面,给医院内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医院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领导重视不够,职工认识不足

有些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可有可无。单位内审部门的设立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设置的,没有具体的工作目标,没有将内审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的轨道上来,甚至于错误的地认为内部审计等同于纪检监察。有的内审人员认为,审计工作容易得罪人,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即便发现问题,也不敢请示、汇报,致使国家财产遭受损失。

(二)人员配备不足,素质较低

目前,内部审计机构虽都配备了专职内审人员,但人员较少,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内审工作的需要。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单位对人员配备不够重视,内审人员大部分是从财务、管理部门调配而来,这些人员虽然有丰富的财会知识和经验,但对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相知甚少,缺乏内审工作所应具备的综合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水平,不能满足医院管理的需要,制约了审计职能的发挥。

(三)制度不完善,机构不健全

国家没有对医院内部审计的具体准则和实施细则做出规定。这种法规的滞后性,导致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无章可循,使审计意见和建设难以切实落到实处。在机构设置上,有的医院虽然设置了独立的内审机构,但却没有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有的虽配备了审计人员,却没有相应的独立审计机构,而是将内审和财务合二为一,或是将内审机构置于纪检、监察之下,使内审机构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内容过于单一,忽视服务职能

目前,有些单位的内部审计职能还只是停留在单纯地控制、监督方面,主要发挥审计的事后监督作用,其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审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上,而未深入到单位的经营管理和服务领域,忽视了内部审计的事前、事中监督,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机构既是医院内部的一个经济监督部门,也是一个服务部门,人为地缩小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使内审工作处于被动地位。

二、医院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加强和改善内审工作的基础。如果一个单位的审计工作没有领导的支持,是根本开展不起来的。因此,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好坏,作用发挥是否充分,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关键。1.使领导转变观念,提高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积极指导和支持内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将内部审计纳入工作日程,对内审机构提出严格的要求;加强财务管理,堵塞漏洞;并从各方面给内审人员以支持,努力为审计部门排除工作上的阻力,帮助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内审机构较好地行使审计职能。2.内部审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逐渐转变领导或上级主管部门“要我审”的观念,不断强化审计意识,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当好医院领导的助手和参谋,协助领导抓好内审建设和管理,提高审计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的双重转变。

(二)努力提高内审队伍的素质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为了做好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医院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内审队伍。1.要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使其掌握经济、管理、计算机等多种专业知识,改善其知识结构,配备专业审计人才,吸收临床、医技科室等各类高素质人才,充实内部审计队伍,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要严格考核机制,对内审人员业绩进行评价,促使内审人员注意自身知识更新,努力拓宽知识面,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多种技能,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方法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2.抓好内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使其具备与其工作相适应的高尚品质,确保审计人员不违纪、不违法、廉洁自律,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原则,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从而树立高效、优质、文明的审计形象。

(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是实施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保证,设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完善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在多数情况下都会出现财务管理混乱、跑冒滴漏、腐败行为滋生的现象。因此,医院应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建立同本单位其他各职能科室相平等的、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明确内审机构的地位,对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备实行专职化,并且保持其稳定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管理等职能,使内部审计机构成为医院管理所必不可少的一个机构。

(四)完善制度化建设

法律法规是审计人员的依据,完善内部审计机制,按照国家审计的有关规定,制定内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审计工作计划,审计工作程序等相关的、可供操作的内审制度,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同时,制定内部审计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能和权限,在审计部门内部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并依据工作业绩和工作标准,对审计工作质量执行量化考核,从制度上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9篇: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一)工程收入确认审计存在的问题

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达到“以丰补歉、留有余地”的收益计划,一般都会在收入确认中少计入一部分收入,而这一部分收入则会在工程决算审计中补足。再者,建筑工程项目业主为了拖欠工程款而迟迟不作工程决算审计,该种情况在建筑行业中较为普遍,部分建设单位将已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挂于“在建工程”账户上,这些问题都给施工企业准确确认收入产生极大不良影响。最后,工程收入确认工作中容易出现重复确认收入的行为,这是因为一些施工企业会下设多个子公司,若这些子公司在共同承建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时,则其在确认收入审计阶段便会出现重复确认收入的情况。

(二)工程收入确认审计的方法

审计人员必须依靠自身丰富的专业经验及所掌握的信息来选择正确的审计方法,以确保审计效率及审计质量可以满足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收入确认审计的要求,可以利用检查项目累计结转收入与累计结转成本是否相匹配的方法,这也是及时发现工程收入确认审计工作中是否存在问题的有效途经,以便于企业可以对尚未结算的工程项目收入进行调整。审计人员通过获取以往二、三年以内的已竣工决算工程收入确认资料,与会计帐面上确认的收入与竣工决算应确认的收入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便可以将计算出的第一个收入确认误差率作为资产负债表日收入确认工作的参考。最后,审计人员在工程收入确认审计方法选择中,必须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例如,根据建筑工程规模、施工难度等来合理选择全面审核法、重点审核法以及个别审核法等,而审计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要对重点检查收入的计算进行进一步确认,并要通过深入分析确定其是否存在随意确认收入或虚减本期收入等不良问题,以及其以非货币性资产抵偿应收工程款的确认和计量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等。

二、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的内部审计

(一)工程项目成本审计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内部审计工作中,其主要内容涵盖了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机械设备使用费用、其他直接费用(含临时建筑设施费)及间接费用等,其中关于材料费,工程项目在采用甲供料时,由于合同双方很少会按照相关规定及时进行成本对账,这便导致其容易出现漏记甲方供料成本现象;另因建筑施工企业日常核算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在建筑原材料入库、出库环节的内部控制较为薄弱,存在新购进材料未经入库手续便进入施工现场的现象,材料出库统进统出,存在未按实际消耗出库的现象,这便容易导致其出现材料管理和核算漏洞等事件。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材料采购过程中没有按照定额采购原则,一般都会按照施工实际情况进行材料购进,这便会影响到工程竣工后核算施工图材料用量与实际消耗数量不符。部分企业通过增加人工费用和材料费用,偷逃税款等,还有一部分企业利用发放奖金、补贴等名义来处理违规支出等,这些问题都会对工程项目成本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二)工程成本审计方法

工程成本审计工作在针对一些跨年度建筑工程项目中,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要按照年累计分成本项目进行结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定工程项目的收入与成本是否匹配,这也是帮助审计人员有效发现成本核算工作中异常工程项目的有效方法。再者,在针对建筑工程施工材料费用成本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首先要确认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否健全,然后要对企业施工材料出入库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存在少进多出或挪作他用等异常、期末材料盘点结果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认为加大工程成本等问题进行严格检查。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来确认人力资源费用成本方面是否存在异常项目,例如,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工资核算是否以签名工资结算为依据,是否与相应完成的工程量用工相匹配,并要抽查工资结算凭证来确认工资、奖金等的计算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上述多种审计方法都可以有效提高工程审计工作成果。建筑施工企业应检查费用的计量是否合规,例如临时建筑设施费用应按照建设合同施工期分期摊销,预计水电费用时应该有甲乙双方认可的原始凭证为依据。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