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热爱家乡的作文范文

热爱家乡的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热爱家乡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热爱家乡的作文

第1篇:热爱家乡的作文范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引起兴趣。如写《一次拔河比赛》作文,我首先利用活动课组织本班学生进行拔河比赛,让他们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观察。参加比赛的同学积极进取、勇于拼搏,观看的同学认真、细致。同学们玩得十分高兴。再让学生把这一过程叙述出来,他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这次作文。

又如教学苏教版十二册课文《广玉兰》时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天,就要求学生观察一种植物写下来,表现旺盛的生命力,进行仿写练习。我带着学生来到校园里花丛中,使学生置身于美丽中。我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花儿,细致描述。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观察相结合中,学生顺利的完成了作文。有个学生高兴地说:“我终于找到了写作的乐趣!”

二、情景作文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境”中之“情”,直抒感受

创设了情境,就要让学生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体会境中之情,抒发心中的体会。本地是中国蓝莓基地,为了让学生表达爱国爱家乡之情,我布置了作文《我爱家乡的蓝莓》。课前我带领学生到蓝莓基地进行了参观,让学生观察了蓝莓的样子,请技术员介绍了有关知识,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感性认识。我事先到蓝莓基地求得了几个蓝莓果,在课堂上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手摸,用嘴尝,展开一连串的想象,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学生积极投入,抒发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情境作文中,让学生自评自改,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第2篇:热爱家乡的作文范文

语文课外活动是某些教育教学专家研究的成果,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根据辩证统一的认识规律,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规定和具体要求,我们结合我校课堂教学的实际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课外活动,收到了一定的实效。

班级结合学校在每年春游及“五・一”、“五・四”等节日期间,安排不同的活动项目,如开展“五・一”劳动教育;“五・四”青年节革命传统教育,春游时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活动等。这些活动都是有计划、有组织、有序列地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措施进行的。于此同时,学校工会、团支部、教研组等单位根据分工的不同,或联合或单独也举办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活动方式各单位可自行决定。比如,教研组可举办“三热爱”有奖征文活动。我们曾于2012年6月举办过“春游暨爱祖国、爱家乡有奖征文活动”,其中《家乡赞》《春游马陵山》《谁不说咱家乡好》等若干作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有的还在县级及县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生不但活动得舒心、愉快,而且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知识,受到大自然的熏陶;同时,也使课堂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延伸和扩展。这样,学生很自然地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我们也间接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收到一举三得之功效。

如果说,开展春游、征文活动等有利于作文教学的话,那么书法、绘画、小发明、小制作等方面的课外活动也能从另外的角度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和实际动手能力,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地发展。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借鉴此语,从中“悟”出道理: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幅活的作品,那么一首诗不就是一幅画吗?诗中有意境,画中有图景,意境不就是生活的图景吗?于是,我们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绘画、书法活动。学生通过绘画、书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在大自然中观察、构思,提高了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在语文阅读能力方面提高得也很快,特别是能较快理解诗歌的意境;在作文教学中也有所突破,诸如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课外活动为课堂教学弥补了先天的不足。今年我班的绘画作品《龙飞凤舞》《喜上居稍》《深山隐居》等作品就很有代表性。此外,为了加强学生写字基本功的训练,为学生今后写字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针对学生写字潦草、没有扎实的功底、常书写错别字、丢字、落字等不良习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基本功有奖竞赛活动。我们要求全体参与,学生也愿意参加这项活动,写字基本功有了明显的提高,获得了课堂教学收不到的实效。

再者,我们还有计划地要求学生看每天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视屏节目,每周定期检查一两次,进行“三分钟新闻会”,让学生由听到说,再写,再读。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课内与课外不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学生从中获益颇深,收到一石三鸟之功效。学校和班级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但使学生从活动中学到了应有的知识,而且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犹如春风化雨,水融。

当然,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我们必须结合自己在学校、在班级的实际,切不可邯郸学步,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另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切不可另起炉灶,与课堂教学形成“两张皮”,这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法、学法的多样性,无疑会导致教学与教学研究活动的多姿多彩,那么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多样性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很难界定孰是孰非。各种做法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还得靠艰苦的实践去检验。因此,我们正是处在这种探索阶段,按我们的理解,语文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理应有机统一起来。

第3篇:热爱家乡的作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1—0075—01

一、确立目标,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综合实践活动“活”起来

1.目标全面,突出主题

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不仅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收集、运用信息能力的训练,还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情感熏陶、品德教育、心理素质训练等。另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课程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安排,在一个主题的统率下,开展一系列活动,这样才能使活动课精彩纷呈,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2.面向全体,形式多样

(1)竞赛。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比如:查字典比赛、成语串联、朗诵会、现场作文、辩论赛、演讲赛等等。

(2)表演。通过表演课本剧或童话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还能在某些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促进语言发展,增强自信和勇气。如,《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等都可以改成课本剧,九年级下册的戏剧单元都可以进行表演。

(3) 辩论。在课上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辩论前积极准备资料,编写提纲,辩论中唇枪舌箭,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如:学习了《羚羊木雕》后,就可以围绕“当自己的观点与家长发生冲突时,该坚持自己的观点还是听从父母的”而辩论。

(4)游戏。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如,“角色体验”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口才 ; 上《孤独之旅》,我安排学生进行采访等等。另外还有成语接力、联词作文、组与组之间开展知识互查等,都是我们常用的。

(5)赏析。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可以开设一些赏析型活动课,由各个小组确立一个主题,分头搜集资料,集体展示。如:“诗海遨游”、“神游水浒”、“秋雨诗意”都可以设计成赏析课。

二、变单一的模式向多元化发展

“这就是我”是七年级上册第一次综合性学习,有老师在组织教学这节课时,就定位在口头作文这样的语文活动课上,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介绍自己。其实,它还应该与第一单元很好的联系,体现以下内容:①珍视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②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学会友好相处。③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自己,得体地推广自己。在七年级上册中还有一次综合性学习课:“我爱我家”,课本设置了“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三个情境,而我们大多数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往往就上成了三选一的作文课,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就是为了作文选择活动的主题,收集作文的素材。实际上,作文是这次综合性学习结果的一种呈现形式,除了作文,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和能力,在寻常事物的调查中体验生活的情蕴,感悟生活的乐趣。

三、由传统的依赖课本行事向实际生活拓展延伸

在八年级下册中有这样两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和“古诗苑漫步”。教材要求学生走访科技人员,查阅有关网络、书籍,搜集有关科学技术正面功能和反面效应的资料,关注最新的科技成果,给大家展示,这在农村初中是很难办到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本单元的实际:“新技术之风吹到我们村”来编排这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搜集身边运用的新科技,感受它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同样,“古诗苑漫步”,我们也可以改编成“民歌漫步”“乡村民谣”了,不是利用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录制电视短片或制作电脑动画,而像西北的腰鼓、秧歌或者快板那样去表演,去挖掘民间丰富的语言。

第4篇:热爱家乡的作文范文

一、面向课堂,有效展现“生活化”

苏教版的小学课文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与生活联系更为密切,但是教材中的内容不一定都是小学生直接熟悉的,为了拉近文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我积极寻找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去留心观察,直接体验。如:教学《看》时(当时正值深秋季节),我在课前将家中存放的多盆带进教室,让孩子边观察欣赏边讨论所看到的的形态。然后将搬到教室外面,看看在深秋的寒风中是什么模样,帮助学生领悟“不畏严寒”的意思,这样,既让学生在课堂感知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了文本的内涵,又拓展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实现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必须切实改变传统的枯燥无味、脱离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努力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愉快地学习。如:教《大海睡了》这篇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现白天和夜晚不同的大海景象:白天,海风徐徐,大海翻滚起层层波浪,海岸边靠着鱼船,装满了鱼虾,海面上,海鸥穿梭,鸣声不绝于耳;夜晚,海面上传来了轻轻的潮声,月亮和星星挂在天空中,加之声响、动作的渲染,似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设计能再现生活的真实,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白天的大海和夜晚大海的自然美。通过这种方式的展示,学生不仅学得兴趣盎然,而且还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走出课堂,有效体验“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让学生亲自去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即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进而收获到口、眼、手、脑并用的功效。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体验生活,通过亲身实践去触摸生活。如:教学三年级课文《小露珠》时,我先通过师生互动,创设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味小露珠的美丽、可贵。接着,组织学生一起到校园里,让他们寻找小露珠的足迹,并引导他们,可以和文中的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一样,向小露珠问早。回到教室后,让学生分别扮演小露珠和小动物的角色,形成互相问早、热情赞美的生活情境。接着我让学生朗读这部分课文后再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引导学生亲历了“发掘资源―观察体验―交流对话―角色表演―感悟道理”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获得了智慧的生成,素养的提高。

另外,在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中,我也十分注重运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如:作文《家乡的变化》,我先让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小记者”调查小组,调查小组自由选择调查主题,让他们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搜集家乡变化的第一手资料。通过采访、搜集资料,让他们了解家乡的现状,体验家乡的变化,感受家乡的美丽。然后,在课堂上汇报交流,互相赏析所搜集的家乡变化的资料,激发赞美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又使学生增强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四、精设作业,有效升华“生活化”

作业练了有巩固拓展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还能发挥作业的桥梁功能,通过作业这一手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凭借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让孩子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发展语文能力,培养生活才干。为此,我们必须依据大语文教学观,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的语文作业,把语文作业和生活接轨,密切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落实“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例如:在教完《春天来了》一文后,就可布置有关“春”的课外专题作业:1.引导孩子走出课堂去寻春绘春: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谚语、诗歌、故事等等,经过取舍改造和加工,编成小报来描绘春天。2.带领孩子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去嬉春、闹春:观赏春天的美景,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沐浴绵绵的春雨,感受泥土花草的芬芳、鸟鸣虫叫的热闹;到草地上翻几个跟头,亮几声嗓子……然后把这美丽的春景春趣拍成照片,让春天永驻。这样,孩子在兴趣盎然中增长了“春”的知识,丰富了“春”的神奇、瑰丽,熏陶了大自然的情操,同时还培养了欣赏、想象的能力。平时,我还结合有关节日,把语文作业和生活接轨。比如:清明节前,让学生收集英雄、名人、伟人的故事,然后以小报、班会的形式“话英雄、赞名人”,从榜样的身上汲取力量,得到鼓舞,找到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路标”;国庆节前,让孩子走向社会,调查、访问、了解、畅谈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感受到潜移默化的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母亲节”时,开展“给妈妈一个乐”的活动,如:送给妈妈一个小礼物,为妈妈做一件事,对妈妈说句贴心话,然后要求写篇文章或画幅图画。此时,孩子与妈妈的心就贴得更近了。语文的“生活”气息就在这样的作业当中得到了升华。

第5篇:热爱家乡的作文范文

农村中学的师生对课程资源的概念了解不深,他们忽视了在教材外,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多,仅限于教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户外场所、图书馆等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一些教师还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一些农村高中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网络资源普及率不高,为了高考,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试技巧上,新的语文教学模式不能发挥作用,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不够重视,学生不能走出课堂,参观、调查、校外实践活动很少。例如,《奇异的自然》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融入大自然中,让学生尽情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体验,完成习作练习,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农村,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发利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人文素养。

二、融入大自然,挖掘素材性课程资源

自然资源千姿百态,风雨雪霜、日月星辰、辽阔的大海、起伏的山峦、果园农田、海堤森林、园林花卉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的源泉。农村地区保留着原始的风貌,自然风光独特,农村学生有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例如,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风光的课文,教师选择相应的季节,带学生走进文本描写的环境,再现作者描写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学习有关田园劳作的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在劳动中揣摩人物的心理,体验作者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了解。把农村自然风光当作素材性资源,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描写自然风光,培养学生观察力,提升审美情趣,鼓励学生写作以田园劳动为背景的习作,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个性化作文水平。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鼓励学生到风景区,为游人服务,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强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走进社会生活,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农村有丰富的方言资源,尽管语言文字日趋规范化,而农村地区很大范围内还有方言存在,挖掘方言中的有利因素,将其作为校外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方言中地方文化的累积,饱含着地方人民真善美的结晶,让学生积累方言中与普通话相差较大的词汇,根据发音与语义考察词义的演变,分析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通过与普通话的发音对比,让学生感悟地方文化,加深对普通话的了解。农村地区有很多民风民俗,体现出各民族的理想和价值观,整理挖掘民俗文化,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礼仪、道德倾向,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置身家庭,整合语文课程资源

第6篇:热爱家乡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宣传;教育;作用

一、办好陈列展览是发挥县级博物馆宣传教育作用的一个重要手段

滦平博物馆在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中体会到:要想发挥县级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作用,必须办好文物标本的陈列展览,使陈列展览适合广大观众的需要。要想使展品充实、丰富,就要做好文物标本的征集工作。文物标本来自广大农村,突出本地特点。一个展览的专题性就决定了基本展览的主题,不能变更,但陈列内容要丰富多彩。我们针对滦平县境内的四大河流及辽代驿馆、清代驿道的七处行宫遗址,走访22个乡(镇),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征集了许多文物,又新发现了遗址和墓葬,为陈列展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物陈列展览要求有先进的思想性、先进的科学性、先进的艺术性,使他们融为一体。滦平博物馆现陈列是《灿烂的滦平古代文明》展,包括两个专题:一是滦平精品文物展,二是神秘的山戎文化展。现在即将布展《滦平出土大件文物》展(暂定名),整个展览体现地方特色这个原则。我们利用图表、临摹图、照片、拓片等方法,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领略古代的风土人情。从内容上力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引人注目。特别是“神秘的山戎文化展”,具有浓厚的北方民族特色,在展厅中央,复原了两个山戎人墓葬,一为男性,一为女性。葬式是仰身直肢葬,随葬品多为青铜饰件、青铜削刀和一些绿松石饰件、青铜牌饰及兽骨等随葬品。这两个墓葬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葬俗、图腾崇拜习俗及生活方式,非常引人注目。

我们认为,一个县级博物馆要结合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通过文物科学内容与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形成博物馆的独特“语言”,以便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直观教育。因此,一个博物馆要办好,就必须具有内在的吸引力。

二、积极开展学校辅导工作,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作用

博物馆外部利用者即观众。博物馆的利用者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是本地区民众,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利用者。二是学生,他们把博物馆作为学校系统教育的辅助课堂,以深化扩充课堂知识。三是旅游参观者,增加旅游事业的发展。四是各方面为了不同目的到博物馆学习的团体。

在我们接待的团体中,大多数都是学生,他们到博物馆参观的目的,常常是配合学校教学。如中学历史有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之分,学生到我馆参观,他们有好奇心,边看边提问题,我们就耐心讲解,他们听得非常认真。因此,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启发思想、开阔视野、加深记忆。

我馆积极与一些中小学联系,不坐等观众,让学生都到馆里参观,对待观众热情主动,讲解细致。结合本地乡土民情,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职能,成为爱国主义基地。爱国主义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往往是从自己身边的家乡开始,在青少年的心里,“祖国”就是扩大的家乡,本乡本土就是他看得见的祖国,只有教育学生热爱家乡,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树立建设家乡的雄心壮志。此外,还可以进行品德、移风易俗以及破除迷信等方面的教育。

我们办好历史文物陈列的同时,与有关单位联系举办了书画、美术、摄影展览,使广大观众既看了文物展览,又参观了书画、美术、摄影展览,受到多方面教育,既了解本县历史,又提高了欣赏水平。同时,对提高文化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通过参观学习,我们的大多数中学生从小学就懂得什么是文物,为什么要保护文物,使幼小的心灵牢牢树立爱护文物遗产的意识。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在社会主义教育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我们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我们采用多层次讲解,一般观众按陈列体系通讲,团体观众按对方要求专题讲,专业观众用交谈方式陪讲。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印刷了《滦平博物馆简介》5000余册,分发县政府各个机关、乡(镇)、企事业单位和学校,邀请“夕阳红”秧歌队在文化广场演出,工作人员现场发放宣传材料。2010年6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为了更好地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宣传文化遗产工作的成就和广大文物工作者的精神面貌,宣传文化遗产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经验,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提高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思想意识,动员各方面力量投入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中,我馆结合本馆实际情况,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

文化遗产日前夕,我馆与县职教中心共同举办了“文化遗产在我身边”有奖知识竞赛,此次竞赛共6个代表队18名选手参加,经过四轮激烈角逐,2009级数控班获得一等奖,2009微机五班获得二等奖,2009幼师一班获得三等奖。

6月12日,我馆与滦平第一小学共同组织了“走进滦平博物馆,触摸家乡历史”有奖征文活动,参赛学生500余人,共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7名。在县文化广场举行的庆祝“文化遗产日”文艺演出现场为获奖学生颁奖,获得一等奖的3名同学朗诵了他们的获奖作文,其后,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滦平博物馆工作人员现场发放宣传材料2000余份。

通过“文化遗产日”的系列宣传活动,特别是知识竞赛和有奖征文活动,使广大学生了解了家乡历史,热爱家乡。更加明确了“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华夏文明”的历史责任感。

我们相信:我们的社会是充满生机的,不断的机体,博物馆不但是历史的镜子,还是未来的窗口。

参考文献:

[1]《谈博物馆教育中的人》,1990年4月《中国博物馆》

第7篇:热爱家乡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写作资源;知识视野;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100-01

农村的小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制约,因此见识少,课外阅读少,信息量小,知识面狭窄,导致农村小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写,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并且写起作文来老是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或者总是口号式的几句,空洞无物。本文试就该问题浅议,以期能够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立足农村,充分利用农村已有的写作资源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蕴藏着无穷的写作资源,农村孩子具有城市孩子羡慕的特殊环境、优秀条件。比如自然景物方面:春天,大自然的生机景象,耕牛遍地,草长鹰飞;夏天,树木葱郁,稻花飘香,麦浪翻滚;秋天,果园里果实挂满枝头,田野一派丰收景象;冬天,积雪覆盖,田野一片粉妆玉砌的世界……再如童趣方面:孩子们捕捉“小小演奏家”鸣蝉,或者骑在牛背上哼唱乡间小曲,或者去小河边捉鱼,或者在果树上采摘果子,或逗猫逗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热爱农村,赞美农村又是写作的新颖主题与内容。农村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丰富的写作资源,要善于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去发现、去挖掘这些美好的作文素材,为他们写作提供丰富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游览、采访、爱家乡演讲等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放眼农村,让孩子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外面世界

农村美,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农村孩子应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多渠道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开阔视野、放飞理想、大胆畅想、勇于创新,让宏伟的理想鼓斗志,从小树雄心、学雏鹰。比如,我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城市,有意安排他们利用节假日,让家长带领,亲自到城市和大人一起去卖菜、卖瓜果等活动,让同学们目睹城市、感受城市,从而向往城市,拓宽视野,获取更广泛的写作素材。我所教的班上,有一名同学在去了县城亲戚家后,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今年春节期间,是妈妈给了我第一次去城市的好机会。那天一早,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陪同妈妈,带上礼物,去县城的二姨家,我们搭上了去县城――的客车。街究竟是什么样的?我想象着,那一定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城里的孩子,个个是白白嫩嫩、干净利落的……不知不觉,我进入了梦乡。忽然,耳边传来妈妈的声音:‘大牛,醒醒,快到站了,快睁开眼看!’我揉了揉眼睛,向窗外望去,啊!这儿不再是白雪覆盖的田野,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辆辆汽车风驰电掣般地从眼前驶过……”

三、超越农村,多种渠道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不可能让孩子们一一去亲自感受,亲身体验,但他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收看电视节目、利用远程教育网络等多种渠道来了解,来获取各种知识、各种信息,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农村孩子,好多家庭都有电视机,电视上的儿童节目,寓知识与趣味于一体,孩子们最喜欢观看。书籍,更是知识的海洋,无所不有,只要孩子们钻,就会其乐无穷。现在,全国大多数农村已经配备了远程教育网络,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其它地区教育情况,获取更多信息,为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与方法。

四、学会积累,学会运用

1、要多阅读书籍、多积累好词佳句。祖国的语言文字,优美而又丰富多彩,如何驾驭好这些语言,在文章中能应运自如,恰当合理,这至关重要。多读书、读好书、勤积累、常记诵、巧练笔,是运用好祖国语言的有力法宝。培养学生养成自觉读书、经常积累的好习惯,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引领学生去理解词句的含义,仔细辨别,恰当运用,并让他们记录下自己喜欢的语段、词句,以便于记诵、复习。教师除了教材的内容,可有意安排、组织学生去自觉的从相关优秀作品中获取有益的词句,多记诵一些优秀的诗歌,散文片断,通过“定期展示”、“知识竞赛”、“故事会”、“作文竞赛”等多种形式语言予以展示,从而调动学生积累的积极性,为写作提供基础。

第8篇:热爱家乡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生活的引导;广博的阅读;富有创意;重视讲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有人把它称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下面谈谈我的观点、认识及做法。

一、在生活上语文教师应做学生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生活的引导。学会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吸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把生活同作文紧密结合起来。新生入校,组织他们参观校史展览,写《校史展览参观记》,写《我爱校园》;借助这些活动,从引导他们热爱学校进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我们要设计好生活这个诱饵,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生活不仅是生存的空间,而且也是艺术的源泉、美的载体,要让学生萌发从生活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写出最优秀的文章

二、阅读上语文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大门的钥匙

要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

教师怎样才能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呢?1.培养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2.做好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随时积累写作素材,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

三、在写作上语文教师应做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开路先锋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充满信心地写好作文。我除了运用大小作文结合练习以外,又设计了一项“写作训练”,坚持了几年,颇有效果。同学们对此项作业很感兴趣,每天写一段,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这项练习文字篇幅不长,但一定要写成中心明确的一段话。教师批阅后进行讲评,很有成效。

四、在讲评上语文教师应做学生的知音

第9篇:热爱家乡的作文范文

一、把握练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却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群体粗线条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急或缓的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清晰地凸现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远大理想、传统美德、奉献精神、弘扬正气、见义勇为、艰苦奋斗、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二、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阅卷中,改卷人对没有文题的作文是深恶痛绝的。而没有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就有一种慵懒困倦的情绪。文题拟得好,对一个有一定学养,训练扎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比较下面一组同一题材不同文题的拟定,即可看出一些端倪。题材:热爱家乡文题:A.我的家乡B.托起黑太阳的地方同是写我的家乡———一块产煤的地方。两文都写煤矿工人为了家乡,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暗无天日,在充满险情的矿井中不辞辛劳,默默奉献的生活实况后,发肺腑之言而成文,抒写了一曲赞美煤矿工人的颂歌。但比较文题,B显然更胜一筹。如何拟题,使之更具丰富的美感效应呢?

1.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送你一只金凤凰》问世。作者反映的是随着党的政策好转,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会现实。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题放在一件极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来描写。家境不好的莲姑向狭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车一用,在自行车出小毛病之后,桂嫂扬言要莲姑赔偿损失费;文中有莲姑一句气话:“秋收结束,我送你一只金凤凰。”一句平淡的话,被作者别具匠心地用来做题目,却显得极有深意,把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日渐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题深刻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