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学学习计划范文

国学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学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学学习计划

第1篇:国学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所谓学习兴趣,指的是“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基于自己对某一项或某几项学习内容(科目)的需要、愿望或情感而表现出来一定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小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思维活动就会更加积极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数学课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对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着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无疑是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总结了几种教学策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教师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造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引导。教师若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以“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学生学了1/2、1/3、1/4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手中各种形状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其他分数。在学生折纸的过程中,一个个的分数在学生自己的手中诞生,1/6、1/8、1/12、1/16……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并且这一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孩子们在动脑操作同时启动思维,思维又服务于操作,在情境中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三、以“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不相同的个体,教师们不应用“唯教师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教师价值的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教师让学生先自己在本上试着运算。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一课,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因此学生们都感到兴趣十足、信心百倍。随后,教师让学生开展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可以向对方提问。“商2余2”,“应该是商2余200”,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剑,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让他们争论,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使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课堂气氛妙趣横生。

另外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乘、除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我用“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练习。这些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感,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些游戏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四、以“动”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让学生动手统计学校内的事物;在教学完“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制作2008年的年历;在教完“长、正方形面积”一课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面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对数学的厌倦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数学学科趣味教学法是一种教学艺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需要教师们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博闻、强记、日积月累,这样才会文思泉涌,俯拾即是,引用起来恰到好处。只有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情、有趣、有味、有疑,才能实现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优化,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

参考文献:

[1]孟庆艳.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

[2]高丽娟.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

[3]虞康.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小学教学参考,2007,(24).

第2篇:国学学习计划范文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新课导人,重在激趣,巧妙成功的课堂开场白,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来,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为新课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导入新课无定法,可以旧联新,铺路搭桥;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可借助观察,建立表象;可利用故事,启发想像;也可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计算机展现这样一组画面:小狗、小猫等五只动物在跑道的起跑线上准备赛车,他们的车轮形状各异,有轴心在车轮中心的圆形车轮,有轴心在车轮边上的圆形车轮,有椭圆形的车轮,也有正方形的车轮,还有长方形的车轮“砰”!出发令声响了,小动物们滑稽的表演把大家的、注意力会吸引住了,“谁能最先达到终点?”教师把这个悬念留给学生,学生看了小动物们滑稽的比赛场面感到十分好笑,教师提出问题后更是议论纷纷,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都想说出正确答案,但因知识的限制,怎么也讲不出所以然来,这时,教师用略带神秘的表情说:“如果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就肯定能解答这些问题,”这一略带挑战性的话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有意注意,顺利过渡到新课教学。

二、学习新知,师生互动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信息流通实时高效、传输同步、在线实时交互等特性,能够使师生之间建立起共学关系。形成新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者与学习媒介互动的教学模式-而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电脑模拟和实物操作演示,投影显示联手,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长方体体积计算,可以设计如下教程:(1)探讨体积大小与什么条件有关,利用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改变,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如何解决体积计算方法的问题;(2)探讨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利用电脑依次显示:①一个棱长为l厘米的正方体,②把这样的5个正方体摆成一排,③把这样的正方体4排摆成一层,④同样的共摆3层(最后得到一个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3)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以4人为一组,用6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出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派代表上台当“小老师”,用实物投影显示拼法,并对照本组实验报告单说出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总个数的关系,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4)归纳体积公式;(5)验证公式,如此一来,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一月了然,水到渠成。

三、巧妙引导。突破难点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建学生感知的过程,分解难点,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能有效促进知识内化,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如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感知过的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交通标志等实物图,在学生说出它们的外形都是三角形后,再利用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上二角形部分的形状,接着把实物的模样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显示出三角形的形象,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多媒体动态演示三条没有首尾连接的线段逐渐变化,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演示,能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四、总结复习,强化记忆

数学里面有许多公式、概念、定理等,不好理解也难以记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存储功能,能有效唤醒并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例如,在学生初步理解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分析解题思路后,教师可设置这样一道题,通过解题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学生读题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对刚学过的新知识进行链接,第一步,回到动态情境界面,用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后两人相遇,并将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在计算机进行演示的同时,教师提出“有几个人在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等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相遇问题中的两地、同时、相遇等关键词的理解,第二步,学生进行解答后,教师继续利用链接功能,再次逐步演示两人行走的时间与路程的变化情况,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从而更好地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五、设计作业。发散思维

作为受教育者,学生个体之间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对新知识的理解和领会也不尽相同布置作业主要是为了完成对新知识的完全消化与最后内化,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设置多种题型,发散学生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难点,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作业布置环节,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难度与类型的作业,例如,在某个多媒体课件的作业检测模块中,根据题目难易程度分为多个级别,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级别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旦出现错误,就有窗口弹出并播放电脑录音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而一旦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正确解答习题后,则出现鲜花、掌声、喝彩等方式,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又能激发后进生的潜能。

六、在线辅导。因材施教

第3篇:国学学习计划范文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以下几点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一、强化演示化学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基础,这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化学实验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无兴趣,谈不上学习,没有正确规范的基本操作,就谈不上严谨的科学实验能力。成功的实验能满足学生好奇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受到学化学的趣味性和必要性,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对于“浓硫酸的性质”,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浓硫酸的脱水性、吸水性、强氧化性,可将一块蓝色的CuSO4·5H2O晶体投入浓硫酸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然后再进行蔗糖晶体在浓硫酸中的实验;最后让学生根据现象思考问题,在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和有针对性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主动性都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潜移默化的培养。在近年来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情境的预设和创建引起了许多教师的重视。比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我请学生思考3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二、开启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9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对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起到了一定作用。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而且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例如,“1+1是否等于2”通过简单的家庭实验将1体积黄豆与1体积绿豆混合使学生形象的明白分子之间有间隔的道理;通过点燃蜡烛并把冷盘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制的炭黑,让学生思考蜡烛燃烧为什么会产生炭黑?让学生在家自制汽水、叶脉书签,使化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喜欢化学。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可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在小组活动中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在同学中表演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趣味实验把他们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听到“爆竹声声”,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

第4篇:国学学习计划范文

元月2号到4号,正是深冬时节,武汉天气也是阴雨交加的,走在路上,除了来去匆匆的旅人,是没有多少人闲逛的。呆在酒店里,对培训我们除了好奇,更多的是期望: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国培,我们究竟能收获什么?是枯躁的演讲,还是情理并容的演说?是技术上的点滴指导,还是理论上的高谈阔论?

真正走进会场,只有两个字来形容培训带给我的感觉,那就是:实、巧。

我们本次参培的重点是《“国培计划(2017)”――湖北省项目县工作坊研修项目方案解读》,究竟会怎样解读?是一页一页的念,还是旁征博引地讲?结果让我们大开眼界,主讲老师来自辽宁沈阳,她从专家团队到培训业绩,从培训目标到培训内容,从考核评价到应用结果,从各角色的职责与任务到玩转微信与简报制作,噼里啪啦的,连珠炮似的,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讲专家团队的历练,她从自己的故事入手,讲述了一个优秀的初中老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国培的舞台,其中固然是一把辛酸一把泪,但在我们听者听来,却更多的是鼓舞人心;讲各角色的职责与任务,无非就是几大块,她把我们重点要完成的任务做成幻灯片,清晰醒目,既不拖沓也那样宛转,而更多前沿的理论,她也只是寥寥数语,却勾画出一幅蓝色宏图,“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她不着痕迹地带我们走进文本、超脱物外,这样的架构与娴熟,这份新颖与实在,带我们走进了另一扇窗。作为老师自己,我们有自己的约束力,尚且希望所有的学习是活泼的、有趣的,何况是孩子?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首先思量的,就该是在有效的教学背景下,多做功课,让孩子也能学的轻松、有趣!

约莫晚上六点,我们坐在电脑桌前,老师手持话筒一边讲一边操作,我们也跟着一步一步,真正走完洗程,其实发现就是我们以前做过的,只是以前是东询西问,这儿拼一块那儿学一点,不像这样系统去学习,但大家坐在一块儿,不厌其烦地,放下老师的架子做回学生,也挺可爱。

第5篇:国学学习计划范文

一、强化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初中相比,高中化学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就是概念多、难度大、综合性强.在化学课堂训练中,尤其是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对学生化学基础的课堂训练.在基础的化学训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化学课堂氛围显著改善.

例1下列关于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B.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C.碱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化合生成酸

D.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化合生成酸

分析:要想解决此题,学生首先须对酸、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做到清晰的认识.酸性氧化物是能与水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即是能与水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于是可以顺利地将C、D选项排除.在教学中,教师还需使学生铭记一些氧化物特例.如,对于高锰酸钾的酸酐Mn2O7而言,其是金属氧化物,但它却是酸性氧化物,于是可知A项错误.因此.答案为B.

二、化学分层训练,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之中存在很大的能力差异性,学困生跟不上,一些领悟能力较强的优等生又觉得吃不饱.对此,教师在课堂练习的布置上要秉承分层性原则,做到难易结合.教师切忌将学生明确划分等级,必须一视同仁,不断鼓励学生尝试新高度,解决新难题.

例2(1)尝试配平以下离子反应方程式:C2O2-4+MnO-4+H+=CO2+Mn2++H2O.(2)称取6.0g含H2C2O4・2H2O、KHC2O4和K2SO4的试样,加水溶解配成250mL的溶液,分别称取两份25mL于锥形瓶中.①向第一份溶液中滴入2滴酚酞溶液,滴加0.25mol/LNaOH溶液至20mL时,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溶液中被中和的H+的物质的量是多少?②第二份溶液滴加0.10mol/L的酸性KMnO4溶液至16mL时完全反应,此时的溶液颜色如何变化?溶液中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分析:第一问属于基础性离子方程式配平问题.只要将方程式中的各个元素的化合价标注出来,利用电子移动来进行方程式配平.C2O2-4中碳元素化合价从+3上升到+4价,MnO-4中的锰元素化合价从+7价降低到+2价,结合各自的电子移动规律,可顺利求出各个方框内的数字:5、2、16、10、2、8.在进行第二问的布置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利用反应前后的离子守恒计算出被中和的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可得答案为0.005mol.此时,教师继续深入,提出第二小问的问题,高锰酸钾溶液原本是紫红色,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是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紫红色.要求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教师同样要求学生首先写出离子方程式,判断出还原剂种类,由于化学物质已经完全反应,可得到其物质的量为0.004mol.

三、及时进行教学评价,巩固训练效果

第6篇:国学学习计划范文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以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在学习中不断克服困难和障碍,我认为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视他们的学习动力问题.学生对化学反应中产生的现象会长久呈现在大脑里,在解题过程中即使忘了,通过回忆实验,实验现象就会在大脑里再现,这样学习起来就会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把化学实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如改进演示实验,增加演示实验的趣味性,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等。

为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每节课都应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学生创造探求新知的氛围。为此,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该节课的引入产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成分,是推动学生认识世界、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动力。所以,应尽量从化学实验引入新课。如在“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中,课题内容包含了大量的信息,从古代化学到现代化学再讲到明天化学。从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了解化学的重要性。这里的教学设计理念很好,但其涉及的内容过于广泛,学生是根本无法理解的。我感觉有点走过场的味道。我认为该课题的处理不适合就课讲课,生搬硬套。于是,我对课题1的教学设计作了一些改变。首先,我做了一个将“白酒变葡萄酒”小魔术引入新课,学生的热情立即调动起来了。接着又做了“密信显字”和“魔棒点灯”这两个趣味实验,同时让学生也参与一部分的实验工作。这时候学生已经对化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就很自然地引入讲解,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的内容。在讲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时,我又补充作了铁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的实验,让学生感性认识新物质的产生。又如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实验,看似简单,其实有着比较深刻的内涵。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此项探究活动,敢于增添或更改某些实验的内容,谁观察到的现象越多,描述越详细越准确越好。要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别人进行交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改进自己的不足。学生因为刚开始接触化学,初始或不敢发言,但经过我的鼓励引导下,学生们变得踊跃发言,课堂气氛热情高涨。同时,初步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实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知化学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好的实验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适当而巧妙地运用实验手段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对教学会有极大的帮助。例如讲到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后,教师可提出问题:“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可以发生置换反应吗?”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会答“可以!”教师可再引导:“如果可以,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得出初步结论是如发生反应,会有红色的铜析出。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演示出这一实验,结果会发现金属钠浮在溶液表面不断游动,最后溶液中生成蓝色沉淀。这一现象与初步估计的相矛盾。此时的学生充满疑惑,教师只需略加点拨,指出运用上述结论时,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活泼金属应除外。

要知道,化学给学生所带来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实验。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实验来创设真实的情境。

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能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更加理解。如讲二氧化碳的性质,采用边做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并不是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如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一个软塑料瓶。课堂上学生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看着塑料瓶收缩,学生们都表现得很兴奋。学生自然地掌握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又如,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我让学生拿回一瓶汽水,塞上带胶塞的导气管,将放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检验。学生通过实验就自然地记住了碳酸饮料的生产就利用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性质。

第7篇:国学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156-02

[作者简介]李艳华(197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基金项目] 黑龙江东方学院教改课题“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探索”的成果。一、引言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体系庞杂,知识点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模型复杂。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会遇到许多问题,如西方经济学理论离中国实际较远,大多数教科书上的相关案例取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践,而我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现阶段我国的许多经济现象与西方有差异,所以导致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实际脱节,致使许多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缺乏兴趣,甚至怀疑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另外,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中国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翻译版教材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怎样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实际有机结合,将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含义

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是指在教学中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予以正确的解释。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要求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要根植于中国经济实际,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的经济实践中。虽然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实行市场经济,但中国的市场经济相对来说还不成熟,另外,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国情不同,这导致西方经济学理论不能直接解释我国的一些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只有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阶段中国的发展特点,针对中国具体的应用情境,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指的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具体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在教学中应强调这些原理与中国经济运行并不矛盾,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理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理论总结,通过许多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西方经济学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正确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然而,西方经济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的,是西方学者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并最终形成的经济学理论。目前我国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种类不少,但大多尚停留在对原版教材的翻译和复制阶段,书中案例大多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现象,再加上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成熟,教科书上的许多案例与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严重脱节。基于这样的现实,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忽略西方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经济实际的结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非所用的错觉,影响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把握。要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就要既能解释市场经济一般性问题,又能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问题,真正有效地将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

四、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措施

1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是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前提。西方经济学是一个文理兼容的学科,既可以用严密的数学模型加以推理,抽象地加以论证,也可以用精炼的语言文字进行系统的阐述。对于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重视模型的抽象推导,将西方经济学理论向较深的层次推进。对于文科生,尽量避免经济学理论的模型推导,应该强调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多用案例去解说经济理论。总之,不管用何种方式,使学生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经济学教学的目的,只有理解了经济理论的内涵,才可能去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2注重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以及适用条件对经济理论作全面解释,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的根源和发展,而不是机械地去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经济学家结合当时的经济现象得出的,所以每一个经济理论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以及适用条件,这些内容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作相应介绍。另外,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在西方社会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理论总结,在介绍有关经济理论时,要注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西方经济学理论。首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教师应该将中西方思维的差异讲清楚,这也是一个思维融合的过程;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一些经济理论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或疑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这些问题,如该理论的合理性在哪里?该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怎样?该理论哪些地方不符合中国实际?怎样修正该理论才接近中国实际?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可能会有较大的难度,但学生可以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进一步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并且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

3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中国的经济案例是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基本路径。案例教学是经济学教学手段的首选,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可以降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抽象性,增强直观性。首先,要注意选择中国的实际经济现象作为案例,同时尽可能选择日常能够接触的经济问题做分析,这样学生容易接受。经济学案例的筛选要来自中国市场经济的实践,这些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使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无论各国的市场经济实践有什么差别,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这就是经济学原理的普遍性。如在讲到经济增长理论时,可以结合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变来分析,可以用经济增长理论来解析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问题。教师应该注重在平时大量阅读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资料,第一时间了解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然后运用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对案例进行研究。学生通过中国经济现象来理解经济学原理,比用国外的案例更易于接受,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其次,案例的选择应该有一定的专业性。有了来自中国市场经济环境的案例素材,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整理这些案例。应根据教学内容对案例不断进行筛选、提炼,对案例涉及的经济运行过程进行专业性的解析,对每一个案例做出科学的设计,使案例教学能真正反映时代的脉搏和经济发展现状,这样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更为重要的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案例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是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重要环节。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毕竟枯燥,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入系统地理解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应该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西方经济学本身是理论经济学,其研究目的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实践。通常情况下,实践教学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薄弱环节,但实践教学却是更容易结合中国实际的教学环节。例如可以把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和综合型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可以包括结合中国经济现象的实际进行案例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模拟实验、专题讲座等。课外实践教学可以包括社会调查、实习等形式,还可以深入生产管理一线。综合型实践教学是把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结合在一起,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要求较高,适合大学高年级学生,可以包括课题研究、商业策划和毕业论文等形式。

[参考文献]

[1]温晓慧经济学教学本土化问题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3)

[2]曲振涛经济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N]中国教育报,2006-12-26

[3]卢明名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

第8篇:国学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字]会计学科;教学体系;国际化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外资企业的纷纷涌入,不仅加大了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而且提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和发展的动力。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典型表现就是全球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选择,高校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结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和竞争,其内容包括各种教育资源,如观念、课程、人员、技术、信息等的跨国界流动,其目的是培养具有理解国际事务、能有效生活和工作在多样化世界的具有各种技能的、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人才。随着国际经济活动联系日益紧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会计专业教育国际化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发展势头,旨在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会计人。只有通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才可以培养出与国际紧密联系的实用型人才。因此,本文在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高校会计学科教学体系改革研究”的支持下,展开了关于会计学科教学体系改革与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

1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国际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将国际化合作办学视为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由于国际化合作办学发展历程较短,目前国内外系统研究成果并不丰富。

1.1 国外研究现状。国际上对跨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方面,以WTO的教育服务贸易为背景,把跨国高等教育作为商业存在形式加以论述,如"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s:The Implications of GATs"(Jane Knight,2002),"Trade in Educational Services:A European perspective"(Spreek vcersie,2002)等;另一方面,对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以及建立国际学历、学位证书互认框架等方面的研究,如"Introduction to the Theme of Transnational Education"(Sergio Machado dos Santos,2000),"Quality Assurance Implica-tions of New Forms of Higher Education"(Robin Middle hurst,2001)等。

简而言之,国外对跨国高等教育的研究主要为宏观性研究,主题涉及跨国高等教育的产生背景、意义、概念界定、类型及其在教育服务贸易中的地位等。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研究主题逐步呈现专题化,对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证书认证等课题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大部分研究者从输出跨国高等教育较成功的发达国家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从输入国角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

1.2 国内研究现状。尽管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非常热门的实践话题,但目前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我国高等学校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严重缺陷是知识面过窄,学科结构单一,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又日益明显。对于会计人员来讲,需要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具有广博的其他专业学科的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化要求。近年来,这种情况虽然通过拓宽专业面、实施学分制、开设选修课、推行第二学位制、主辅修制等有所转变,但这些改革措施尚远未到位,学生在学习上还受到很大限制,在所培养的会计人才知识面狭窄的问题上,并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从学校实践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开始向院校主导型转变。各高院制定相应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将国际化纳入教学和研究等整体办学过程之中,国际化成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手段。而会计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的缩影和表现。通过国际化办学体制,采用ACCA考证和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等办学形式,从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教学方法、质量控制等方面学习到先进的办学经验,经过消化、吸收,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而创造出有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方法。

受教育对外开放和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的推动,国外会计专业资格证书在我国开始流行。国际劳动力市场需要有国际交往能力和懂国际准则的国际化人才。我国加入WTO后,急需跨国界、跨地域、跨民族、跨经济、跨文化、跨学科的涉外型、复合型的会计国际化人才。

总之,国内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显得比较宽泛,但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跨国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及其盈利性特点、办学模式、办学体制的改革以及国内总体情况的分类、归纳等研究尚需进行开创性研究。

2 高校会计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措施

会计是一种商业标准化语言。会计学科国际化人才,不是传统的只懂会计理论或只懂会计技术的人才,而是具有国际会计准则知识;不但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的人才。相关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国际化手段,提高会计人才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

2.1 会计学科教育观念的国际化。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前提是会计教育观念国际化,即从全球视角出发来认识会计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识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一是在思想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主要是指为增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而加强国际理解,使学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二是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在国际社会中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说,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懂科技,通外语,会经营,善管理,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知识。能够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

2.2 会计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有必要探讨会计专业国际化发展的课程设置改革,强化会计学科的国际化背景,确立会计学科专业人才国际化培养目标。国际化的课程是一种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在内容上趋向国际化,旨在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化文化的社会环境下生存的能力。课程国际化,不仅要开设关于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而且所有课程都应该体现国际观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从以往单纯、外在的人员交流,扩大到课程国际化和跨国教育等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

内容的扩大化表现为会计高等教育使用英语教学,开设广泛多样的国际化课程、课程国际化是实现整个会计学科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会计学科教学和研究水平、培养会计国际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2.3 会计教学内容的国际化。针对会计国际化办学,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有三条主要途径,一是专门开设国际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国际会计准则等方面的课程;二是在现有教学内容中补充国外先进的会计知识;三是选用国际上的先进教材。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有以下方式:①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②并设注重国际主题的新课题;③在已有课程中增加一些国际方面的内容;④推进国际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的研究;⑥建立校际联系,把国外参观学习与课程联系起来。

2.4 会计职业的国际化。开设国外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培训班,例如开展ACCA、CGA、CFA等职业认证培训,为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会计职业的国际化背景,鼓励并培训学生在学习年限内到国外获取一定的学分或者参加境外实习。强化会计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国际会计准则的相互理解。建议中外国际化合作办学,强强联合,加强国际会计人才的交流,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

2.5 学生交流的国际化。现代科技文化交流是一种双向交流,要培养出国际化人才,增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就必须派学生到相关国家生活,去了解该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才能够真正深入地理解对方。高等学校学生的跨国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大规模的学生留学国外,不仅有助于各国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而且有利于扩展课程内容的国际广度,开展跨文化的研究与讨论。给学生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推进国际化项目的发展和实施,促进会计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2.6 师资培训的国际化。教师的国际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核心部分,也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一条捷径。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鼓励学生出国学习、教师出国授课,建立相互认可交换的学分和学位等制度。建立一支具备现代化意识和国际意识,拥有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知识,并掌握和了解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和手段以及研究方法的师资队伍。这样使教师队伍趋于国际化,也使教育思想、观念、课程和教学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第9篇:国学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教育国际化;国际化;民族化

作者简介:庞蕊(1986-),女,新疆石河子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浙江?金华?321004)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03-02

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埃及的高度教育。那时跨国的“游教”和“游学”之风相当盛行。所谓大学教育国际化,就是指各国大学教育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相互交流、合作与援助的一种发展过程或趋势。目前,大学发展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是推进国际化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民族化,国际化和民族化必须统一起来。大学教育发展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本文试从教育的本质,即育人角度来探讨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关系,以期为大学制订推行国际化的相关管理制度提供一些借鉴。

一、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教育

1.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成功加入WTO后,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在我国得到广泛重视。纵观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各所大学都在不断努力提高国际化水平,从留学生教育、教师访学及进修、课程的国际化内容等方面都有所表现。当前,我国借助大学教育国际化,总体上来说提高了高等教育水平,弥补了智力资源的匮乏,传播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融合。

2.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的大环境下取得了一些卓越的成绩,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知识和能力的人才。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在推进本国大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也面临了诸多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在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不免遇到大量优秀人才流失、本土文化扭曲和丧失的问题。第二,学术依附问题严重。由于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学术交流上的不平等,导致中国对西方国家产生了依赖性。在中国的大学教育学术和实践活动中,不考虑民族特性、简单移植和套用外国理论和方法的现象时有发生。[1]第三,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在地区、院校和学科层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呈现逐级扩大之势。这种发展态势一方面表明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大学教育,特别是国际可比的学科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2]第四,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益商品化和市场化,经济主导因素已经压倒性地超过了政治、学术或者文化/社会因素。[3]这样难免会使一些大学在推动本校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太过看重知识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自身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扮演的角色,忽视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

二、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分析

大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化可以说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两个维度,它们从横、纵两方面交织于大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国际化要依赖民族化而存在,民族化又必须借助国际化而发展。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目前国内对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趋势来看,我国学者对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研究缺乏从教育的个人价值观上研究国际化对于个体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即教育国际化对培养和塑造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国际性人才应起到何种巨大的作用。[4]本文试从大学教育的本质,即培养高级人才来探讨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关系。

1.大学教育国际化中的依附现象探析

目前中国许多大学都把内向型国际化视作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部内容,即对吸收外国文化(特别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过于热心,而对宣传和发扬本国文化所做的努力却很不充分。[5]尽管全球化教育能够保证选择的多样性,但是却是以牺牲地方要求,包括当地文化以及促进民族社会文化发展为代价的。[6]在现实中,西方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人才的培养标准、学术标准等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大学教育的指示灯,极少考虑这些标准对本国学生自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适用性。

针对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依附问题,有学者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教育国际化实践都要不可避免地经历一个与本国的“既定条件”相互交融、对接、调适的民族化过程。民族性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特性。民族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等。大学教育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在寻求与实施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那种只重视国际化轻视民族化、不考虑民族特性、中国国情而盲目套用或简单移植外国理论、模式和方法的做法是不足取的。[7]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在它们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只有当它与国家、民族的实际相结合时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才会被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借鉴、吸收。只有民族化的东西才是最具特色的东西,没有民族化作为支撑点,没有特殊的优势,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真正参与国际事务,具有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