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教育研究范文

美术教育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教育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教育研究

第1篇:美术教育研究范文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是推行课程改革的关键。进入21世纪,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的推广实施,作为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高师美术教育,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文献不断增多,研究内容逐步拓展。笔者分别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为检索词,以“主题”为检索项,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得1999~2009年相关的研究文献105篇,筛选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相关研究文章86篇作为取样对象,回顾与反思近十年来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研究情况,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近十年高师美术教育研究

(一)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

研究者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存在普遍共识,认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应有别于专业美术院校,应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如赵诗镜(1999)提出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赫赫有名”的美术家,也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一般的美术工作者,而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当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1]2005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刊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规定。不难发现伴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提升。从过去美术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从适应基础教育到了解基础教育再到引领基础教育,这是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质的飞跃。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培养目标的科学认识和合理定位,有效推动了高师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

1.专业课程的设置。关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学者们主要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仍然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问题展开论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意见。郭声健在《艺术教育论》中指出“艺术师范教育中的艺术专业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像专业艺术院校那样,在内容上偏专、偏精、偏深,而中小学艺术教育所需的东西却因其简单、基础浅而往往被忽视。结果学生毕业上讲台,对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内容反而并不是感觉轻车熟路、游刃有余。”[2]有研究者提出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该贯彻一专多能的原则,并建议增设设计基础、结构素描、意向素描、电脑设计等课程。有研究者提到在我国高师美术专业的课程别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约占总课程的2/3,并以各种传统写实性的绘画为主,而忽视陶艺、染织、民间手工艺、版画、工艺制作、现代设计、电脑美术等内容,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级两个学年的国画、油画等专业学习和毕业创作,成为最重要的学业评价标准,完全沿用了美术学院的课程模式而偏离了师范的办学宗旨。[3]

2.教育类课程的设置。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和所占整个课程的比例是广大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高师美术课程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有研究者指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中教育课程仅占总课时7%左右,而美国、日本的课程结构则包含了约2/5左右的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教学法课程。[4]有研究者对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师范院校开设教育类课程、中国与日本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基础课程进行了比较,用翔实的数据证明了高师教育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低。在教育类课程设置上,学者们主要围绕完善教育类课程,增加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师范”特色展开。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大都采用了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观点。

3.课程与课程的交叉与融合。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是世界课程改革普遍的趋势,综合性和人文性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艺术教育发展的主题。现行的基础美术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势,由单一的知识技能取向朝更注重人文价值取向转移,从而突出强调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有研究指出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将美术素养、人文素养并重,增加人文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增设如宗教与艺术、文学、历史、音乐、建筑、戏剧等选修课程。[5]杨钧在《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刘剑丽《论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发展要求》等都在这方面给予关注。关于强调课程建设综合性,提倡综合化、多元化的高师美术教育的研究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而不断深入。

(三)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的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师美术教育应大力进行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6]有研究者指出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根本任务的高师美术教育,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招生体制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办学模式,从而能够和美术基础教育相适应。[7]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要积极与基础教育相接轨,确立新的师资培养规格,在坚定师范性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改革。众多文献在此方面给予了关注。

二、近十年高师美术教育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一)重复研究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更多的学者认识到师资成为制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始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给予更多关注。笔者将近十年的有关文献进行搜集发现论文数目成直线上升趋势,文献数目急剧膨胀,时至今天仍是一个热点话题。综观文献,整体上都能看到高师美术教育存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部分,但有不少研究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上,缺乏将某一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焦点,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有些研究内容与已发表的文章内容重复,创新性和新颖性严重不足。

#p#分页标题#e# (二)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性研究与分析

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研究,研究的视野比较狭窄,往往局限于现状的分析,且较少关注国外美术教师教育的情况。从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上看,大都以思辨性研究为主。由于研究数据不足,许多论文在论证过程中,以经验和感觉作为论据,忽略了不同地区不同师范院校的具体境况的不同,致使难以得出一些具有广泛性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

三、高师美术教育研究展望

(一)高师美术教育价值观的正确定位

时至今日,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向专业美术院校看齐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扭转,造成高师办学偏离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尽管研究者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但笔者认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根本上正确定位价值观,在坚定师范性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在坚定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上,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培养模式。

(二)研究对策和建议的有效实施

在研究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改革文章“蜂拥而至”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高等师范美术专业改革步伐仍十分缓慢。我们研究的重点不应还停留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生综合结构等理论层面上,而应该将目光转移到如何将理论付诸于实际,如何使理论对现实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改革起到“助燃剂”的作用,这是今后研究应重点开拓的领域。

(三)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合理衔接

新的课程范式和课程环境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新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是推行新课程的关键。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学实践,教育教学中较少涉及美术新课改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造成“未来的教师”不了解新课改的性质、目标和价值。为此,探讨构建合理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高师美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对加快教师教育改革步伐和提高美术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视角与方法的不断拓展

纵观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以经验总结居主流,在学科视角上以教育学占绝对优势,这种单一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研究的广度、深度。笔者认为,目前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研究特别需要加强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应多采用问卷、访谈等调查、实验的科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

第2篇:美术教育研究范文

1.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不是被动的实践,而是对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在认识的基础上有目的、主动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记忆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新教科书在单元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活动,包括“欣赏与评述、学习与研究、观察与分析”等环节,在突出了美术课技能性的“学习与研究”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让学生试着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欣赏;在“欣赏与体验”中,要求学生体会艺术家的思想和表现方法;在“观察与分析”“观察与描述”“观察与探讨”“分析与研究”“探究与溯源”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探讨;在“讨论与实践”“体验与联系”“探讨与表现”中,要求让学生先讨论交流,之后进行创作。所选的图片,在做到精美、清晰的同时,还增加了大量的步骤和示意图;每单元学习结束还设计了“单元评价”;学期结束还设计了“个人美术学习评估表”。这些设计活动都在试图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

各类优秀的美术作品,或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但它们有着相同的特点,就是其背后都隐藏着各种文化内涵。新课标要求注重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强调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融入文化背景、生活情境,使得学习在贴近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修订的教科书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学习内容,如《多彩的学校生活》《校园艺术节》《留下眷恋,带走真情》等,都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学生学到了绘画、雕塑、手工、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也提升了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新增加的弘扬民间美术的内容《土和火的艺术》《古城镇美术文化考察》等,在加深学生掌握民间美术功能和特点、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力,激发了学生热爱民族传统美术的保护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3.美术课程具有愉悦性

以往的美术课比较注重技能训练,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没兴趣学。但美术应当是抒感的一种方式,与唱歌、写作等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可以让学生表达自我。课程改革之后,教师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授课更自由,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了创造性,也抒发了感情,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修订后的小学美术教科书很强调趣味性,每一课的课题都做了精心安排和设计,如《生活中的趣事》《童话里的小屋》《我在空中飞》《脚印的联想》等,都可以通过与音乐、舞蹈,或者语文、自然、科学等课程结合,开展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学生会对这样的课题感兴趣。这样的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角色作用、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军,高师教师要全面把握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特点,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从而推动美术课程的改革。

二、高师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新理念

1.引导学生延展学习空间,深化专业理解

教师应认真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方面重视对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体系等的把握。教学中不仅局限于教材的阅读与讲解,还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图书资料,了解美术课程教学的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记录读书笔记,积极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加深对美术课程价值、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理解,形成明确的专业定位。

2.引领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教学现状

为了使学生获得基础美术教育一线教学现状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实习期间对中小学美术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全面了解相关区域的美术师资状况、美术课程开课率、美术课程资源、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果,充分认识美术教师的教学研究状况,明确认识到今后将要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及早进行职业发展规划。

3.鼓励学生提前介入一线,体验教学情境

为了使学生毕业之后顺利走上讲台、当好教师,教师要安排一系列教学体验活动,包括调查研究、教材分析和优秀教学案例评析,以加强活动的现场感,并且与其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邀请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再安排学生去其他学校进行教学实习,使学生获得感性体验,对教学有一定的认知,更好地投入以后的教学。

4.强化教学技能训练,夯实学生业务基础

一些美术教育毕业生因为在校期间没有得到很好的技能训练,走上教师岗位后,出现教学技能薄弱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欠缺的问题,教学效果不佳,缺乏职业自信。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把技能训练作为美术课程的教学重点,开展一系列技能训练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专项技能比赛,促进学生的课件制作、教具设计、表达能力等各项专业技能的发展,使学生打下扎实的业务基础,从而顺利应对接下来的教学实习和教学工作。

5.抓实教育实习,促进专业成长

第3篇:美术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创意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跨界人才和创意人才日益重视。然而,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对幼儿美术技巧的培养,难以满足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的需求。随着国内中小学升学压力的增大,美术逐渐沦为副课,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难以得到培养。而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的空间日益变小,社会各界为保护与开发幼儿想象的能力,强烈要求进行创意教学。

一、传统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

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幼儿学习美术主要是临摹前人的绘画与书法,注重对绘画功底的训练,因此,幼儿的美术技巧通常能够得到培养与强化。然而,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模式通常将美术与其他学科分离开来,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文化素养的培养,造成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受到严重的限制。人们通常认为,幼儿临摹得越接近对象本身,就越能体现绘画功底,然而一味地临摹对象造成幼儿的美术学习枯燥无味,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幼儿早期创意美术教育的研究

1.确定幼儿美术教育的方向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创意与跨界受到人们的欢迎。何谓跨界?可以是跨学科、跨领域,也可以是跨文化,逾越两种或多种边界,创造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幼儿的美术教育也应该向创意与跨界方向发展,突破传统单一的绘画边界,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幼儿的感知性与创造性,在探索过程中创造属于自己的表现形式,实现自身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日益提升。

2.营造自由的精神环境

幼儿在早期绘画的过程中,通常会依据自身的意欲与情感进行想象与发挥。教师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启发与引导幼儿,鼓励幼儿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给予幼儿太多的限制与约束。营造一个自由的精神环境,有助于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与感知美的存在。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对画材、造型、色彩等进行严格规定,而是鼓励幼儿随自己的想法自由作画,从而不断激发幼儿的灵感,使其拥有更多的独特的构思与创造。

3.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形式

在进行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如组织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创作、集体互助创作或户外写生等,不断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此外,美术活动不应只是停留在对前人绘画的临摹上,而是让幼儿在欣赏名画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兴趣,大胆发挥想象力,进行自由创作,从而不断发现自我。为了实现幼儿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实现表现美、创造美的目的,教师可以提供多元化的绘画媒介,如可以利用木棒、贝壳、小汽车、废弃卡纸等有趣的物品作为印刷图案。通过各种形状、色彩不同的材料与工具,使幼儿能够利用不同的方式或组合进行绘画。

三、幼儿早期创意美术教育的实践

1.利用瓶盖、纸板进行印画

瓶盖与纸板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幼儿利用瓶盖与纸板进行作画,在印画过程中进行大胆的创新,并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利用瓶盖进行印画的过程中,首先在瓶盖表面涂一层颜料,之后将瓶盖的颜料印到纸上,幼儿可根据自身的想法,印出如乌云、花朵、青蛙等各种图案。对颜料厚薄的控制和印画过程中的轻按与重按,从而造成不同的印画效果。幼儿在印画过程中,还可以加入绘画,使画面元素更加丰富。纸板主要是利用瓦韧纸,将纸板折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多种形状,在纸板一侧涂上颜料,再将涂有颜料的一侧印到纸上,印出如雪花、树木、风车等多种图案,幼儿通过将纸板折成不同的形状,从而能够印出各种不同的图案。

2.利用手作画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通常会利用手势造型的影子,让幼儿猜测是什么动物,如拇指相连、双手张开是鸟儿的形状。幼儿在作画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双手创造出各种轮廓,再加上绘画与上色,形成各种可爱的小动物。有时同样的轮廓,经过幼儿的想象,可以画成不同的动物,如同样是五指张开的形状,部分幼儿可以描绘成孔雀开屏,而部分幼儿则会把五指想象成大象的鼻子与四条腿。除手势之外,幼儿还可以利用手指作画,描绘出各种不同的人脸或者动物的形状,幼儿的想象力在利用手作画的过程中得到发挥。在幼儿早期美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创意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欢迎,通过确定幼儿的美术教育方向,营造自由的精神环境,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实现幼儿早期创意美术教育的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可利用瓶盖、纸板、手等工具进行作画,从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幼儿创意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邱洪艳.创意美术对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实践与研究[J].赤子(中旬),2014,4(2):253-254.

[2]马倍利.论创意思维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2,6(10):126.

第4篇:美术教育研究范文

一、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特性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性是由美术自身具有的二维或三维空间性与视觉直观性决定的。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除了实践教育的一般育人特性之外,首要的是向美术学习者说明其接受有效捕获美术灵感、加强对美术形态的直观感受与造型感觉能力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与意义。无论是专业美术教育,还是非专业美术教育,对学生关于美术的空间直感意识与能力教育,都是重要的。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1937年著的《艺术与社会》一书中讲:“我们认为,某些天生素质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这种素质的儿童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2]接着里德又说,那么“采用什么方式才能成功呢?……教育问题已经显而易见了”[3]。所以美术教育首先必须努力引导、发掘学习者自身内在潜藏的或被外界因素所压抑了的美术资禀(即美术天赋)。也就是说,美术教育者要积极引发学生个体内在的力量,激励学生对其生存环境发生积极的感受、体验与反映,促成学生以美术特有的思维和艺术认识论去积累对自我与外在客体的经验,并积极地选择自我的生存理由与方式,以获得进取的自信心和美术创造的力量。

其次,要有效引导、训练学生对美术形态的感性认识,强化对学生的美术造型感觉的培养训练。如要求学生用素描表现手法描绘“在风中的动人旋律”、“一个正毛骨悚然的胆小无赖”等。“造型感觉,指的是将人们对形状、形式和色彩所形成的直觉传输给岩石、陶土和颜料(也包括词汇和音符)等印象性材料的能力。”[4]在美术教育行为中,空间直感教育性是美术教育的首要本质。它也是一般教育的育人性本质的升华和具体化。无论是美术教育者,还是美术学习者,都应充分认识此特性。进而才能找到各自深入学习、研究、欣赏美术的有效切入点。

二、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性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特性,是由美术本体的追求大审美价值的视觉实现特质所决定的。美术作为艺术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的特殊本质之一,就是在极度想象活动中追求美的视觉实现。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曾在其《艺术哲学新论》中讲:“艺术是想象,但想象是活动。想象不应简单地让连续的意象闲散地漂过心灵,它应努力去想象和从事想象。象一个人可以想象其它任何东西一样,他也可以随意想象;因此,虽然一个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但他为了努力更好地想象就要从整体和从长远的观点上来更好地想象。”[5]在美术教育中,怎样在激发起了学生丰富的为美术所需的想象之后,再“更好地想”呢?重要的一点,就是美术教育者应及时有效地启迪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出将其丰富想象予以外化表达的教育方法。换句话说,美术教育者应着力去启迪、诱发学生将个体独有的美术灵感、特有体悟的内在心灵和美术情感予以有效地宣泄、展示,并激励学生在不断的美术创造实践中,把最具魅力的美表现出来。关于此,连极力贬低艺术的柏拉图也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6]虽然有艺术家说,艺术是不可教的。实践证明,真正的艺术不是教出来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美术教育者在美术学习者面前毫无办法或无能为力。只表明,其要求美术教育者要能探索寻求出独特的、易于启示、引发学生创造力的科学、艺术、实效的教育方法。要成为一位真正永远拥有良好美术教育方法的美术教育者,是艰辛不易的。

第5篇:美术教育研究范文

我们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注重学生知识体系,对能力体系与素质体系不重视。现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个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必须发生根本转变,在课堂上角色发生了转变,现在授课的过程中,是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活动为依据,教师要设置教学情境,搭建教学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阐述作品的由来,自我先评价作品质量,在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总结。改变大家都按教师的要求去创作,这样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将来自己独立完成作品打下基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发生转变,重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现在更加重要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学完这些知识能解决的问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都是非常重要的,同学在用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实际对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加强实践知识锻炼,进一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但现在在进行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素质目标培养,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创新协作能力,这些都是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素质能力的提高,知识能力,实践能力都会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打下一个基础。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培养目标都要进行改变,都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为企业多输送创新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改进学校美术教育的建议

通过对青少年和美术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文化创意调研,提出对美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1.注重青少年美术教育的培养,对现有的美术教师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提高对创意的认识。对青少年通过讲座,参观等方式对加强文化创意方面培养,让美术教育在青少年阶段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2.提高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帮助美术教师真正认识到学校美术教育对青少年现在生活和将来发展的作用,即创造力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国家和个人成功的关键,而学校美术教育是提高青少年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3.探究提高青少年创造能力的方法。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引入学校美术课堂和课外美术活动之中,同时开发多种提高创意水平和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将提高青少年创意水平和创造能力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加强教学体系的改革

1.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美术教育是一个对实践能力要求比较强的专业,学生不仅需要理论基础,这是创意的源泉,但必须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能更好的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对实践能力的加强,必须对原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基于创意产业为基础,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搭建一个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以科学的实际考核模型,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一种工厂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教学环境,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能力的院校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中,让其承担一定角色,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一定基础,现在企业非常需求有经验的人才,让学生毕业以后就能成为一个有经验的教学能手,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雄厚、创能意识强的实用型人才。

2.多元化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方而,打破单一结构向学科多元化、交叉化、系统化转变,小仅要完善专业课程还应增设与创意产业相关的新课程。根据区域创意产业市场发展的情况,开设市场经济需要的课程。

3.增强教师能力。教师除了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意产业的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也可将具有经营经验的企业领导者请进课堂,讲授部分课程。还应增强与国际院校机构与企业的人才介作的机会,选派教师进行国际间的交流,掌握国际创意产业发展的专业知识,增强实践能力与产业经验,培养其具有国际标准的知识素养。

第6篇:美术教育研究范文

一、色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学生缺乏扎实的基础。我国教育存在的现状就是重文化课而轻艺术课,尤其是美术、音乐等课程常常成为主课的附带课程,导致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学习不够全面、具体。而偏重文化课的观念也间接影响了家长。所以,他们很少去花时间和费用专门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导致学生步入中职后,展现出基础知识认知不足,无法消化后期色彩教学的内容。(二)理论学于实践。目前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理论为主的,美术学习也不外。中职美术教育不同于常规的学校教学课程,是培养职业化人才的教学过程。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倾向于书本课程的教育,而忽略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则会严重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和创造力的养成,进而呈现的作品往往模仿多于创作。(三)教学过于程式化,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每一个艺术作品背后都包含作品设计者的创意和个性。通过不同的构思模式和独具个性的表现形式,其作品更能获得观赏者的青睐,然而,在中职美术教育过程中,对色彩的教学,表现出过多的倾向于理论知识的情况,而忽视了作品及色彩结合所表现出的感性知识。进而无法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自身的审美能力,缺少独创性和发散性的表现,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四)教学技术落后。科技的进步也带动了媒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一些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软件,给教学增添了强大的助力,让学生的学习不单单只来源于课本,也可以通过网络的相关教程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设计软件的应用,也对学生的实操能力大有裨益。然而,我国中职美术教育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并不理想,加上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内容死板,缺少活力。

二、提高色彩教学的积极措施

(一)加强、巩固基础知识。鉴于中职学生缺乏美术基础,想要打造技术性的人才,就必须从基础抓起。利用科学、专业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以及艺术创新方面的能力。通过利用学生的兴趣点来引起学生对色彩知识的学习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关注度,也能加强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和规律的掌握。(二)注重教学的个性化、多元化。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独立的个性,而这种个性也会延伸到他们的学习以及作品表现中。而美术是一种开放的、多元化的且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形式。所以要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就必须不断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从自身出发更好地了解色彩,学习色彩。譬如,在对校园实物进行描绘的练习中,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出发点。其在过程中就会产生具有自身个性心理的表述。(三)多教学模式的应用,使课堂更具吸引力。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展现教学课程的内容。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多媒体技术的加入,使案例更加直观,能够更加具体、形象地让学生感受教师所描绘的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自身感悟的提升。

总之,色彩教学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创作能力以及艺术构思的发散思维。教学过程是双方相互作用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对色彩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才能让学生创造出优秀的、独具特点的作品。

作者:蒋春花 单位:四川省商贸学校

参考文献:

第7篇:美术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 美术 教育 创造性 研究

一、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从“教”与“学”的角度上看,课堂教学是美术教学的主要载体。长期以来,以教师“传授式”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和审美力的培养。并且小学美术设施落后、教材内容老套等客观条件限制,大多数的美术教学还停留在在传统的“小黑板”教学形式。教师临摹学生照搬,接受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以观摩、模仿、临摹为主,学生画的“像与不像”成为了教师对学生的美术成绩的主要评价标准,很容易形成“千人一面”的窘状,创造性教学成为了一句空话。

从教材内容的编排上看,小学美术的教材专业成分较多,基本上是职业美术教材的浓缩,其中繁、难、偏的内容占有较大的比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背道而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美术教学内容偏少。因此,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很难完成美术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和专业美术知识的涉及,大多数学生出现“畏难”的情绪,出现了知难而退的态度,逐渐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审美能力、价值观念、个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削弱,同时也不利于创造性教学的运行。

二、提高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教育的策略

(一)“激趣”教育法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先行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因而“激趣”教育法是激活小学美术教学的创造性教育的“先行军”,是“激活”小学美术课堂创造性教学的核心。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其次,要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个愉快的心情面对学生,在课堂上要多微笑,少给学生压力,营造一个活跃、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后,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例如:在讲《星座的联想》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在以前学习的课程基础上拓展。教师应用了联想添加法,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结合自己的星座和教材的例子,对自己的星座进行联想。星座的形状、大小、样式都不受限制,课堂灵活度较大。本节课教师从根本上将学生从较严谨、理性的美术思维中解放出来,让孩子们的思想插上联想的翅膀自由飞翔。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协助,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的思维要从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是促进创造性课堂的前提;其次,展开联想可以从具体的动物体貌特征上进行,例如,绘制星座的时候,可以从星座特征,同时从仿动物、仿图片、仿人物等方面进行联想,绘制出星座图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与学生的共同讨论,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大胆联想,不在以谁画的图像不像为评价标准,而是比谁的联想更奇妙、更有趣。这种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了美术课堂创造性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化手段是创造性教学的“后备军”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在小学的美术课堂教学中互联网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一味的在台上讲,学生坐在台下听课、做笔记的授课的形式以及传授知识内容都比较单一授课方法。将互联网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和获取信息。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授《精美的邮票》(如图)这节课的时候,利用PPT制作精美的幻灯片生动的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上发行的邮票的不同变化的课件。

学生显得对这种电子版的课件非常的感兴趣,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设计想法。“老师今年是蛇年,我要画一个蛇图的纪念邮票”“老师我比较喜欢孔雀我要画一个孔雀邮票”“老师中秋节快到了我要画一个月饼邮票”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手段是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造性的重要措施。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因此,要重视小学生美术素养的锻炼。因此,必须根据美术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对美术课堂创造性教育进行改革。首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 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促进课堂创造性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董玲.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0(08)

第8篇:美术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创意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跨界人才和创意人才日益重视。然而,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对幼儿美术技巧的培养,难以满足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的需求。随着国内中小学升学压力的增大,美术逐渐沦为副课,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难以得到培养。而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的空间日益变小,社会各界为保护与开发幼儿想象的能力,强烈要求进行创意教学。

一、传统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

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幼儿学习美术主要是临摹前人的绘画与书法,注重对绘画功底的训练,因此,幼儿的美术技巧通常能够得到培养与强化。然而,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模式通常将美术与其他学科分离开来,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文化素养的培养,造成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受到严重的限制。人们通常认为,幼儿临摹得越接近对象本身,就越能体现绘画功底,然而一味地临摹对象造成幼儿的美术学习枯燥无味,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幼儿早期创意美术教育的研究

1.确定幼儿美术教育的方向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创意与跨界受到人们的欢迎。何谓跨界?可以是跨学科、跨领域,也可以是跨文化,逾越两种或多种边界,创造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幼儿的美术教育也应该向创意与跨界方向发展,突破传统单一的绘画边界,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幼儿的感知性与创造性,在探索过程中创造属于自己的表现形式,实现自身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日益提升。

2.营造自由的精神环境

幼儿在早期绘画的过程中,通常会依据自身的意欲与情感进行想象与发挥。教师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启发与引导幼儿,鼓励幼儿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给予幼儿太多的限制与约束。营造一个自由的精神环境,有助于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与感知美的存在。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对画材、造型、色彩等进行严格规定,而是鼓励幼儿随自己的想法自由作画,从而不断激发幼儿的灵感,使其拥有更多的独特的构思与创造。

3.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形式

在进行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如组织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创作、集体互助创作或户外写生等,不断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此外,美术活动不应只是停留在对前人绘画的临摹上,而是让幼儿在欣赏名画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兴趣,大胆发挥想象力,进行自由创作,从而不断发现自我。

为了实现幼儿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实现表现美、创造美的目的,教师可以提供多元化的绘画媒介,如可以利用木棒、贝壳、小汽车、废弃卡纸等有趣的物品作为印刷图案。通过各种形状、色彩不同的材料与工具,使幼儿能够利用不同的方式或组合进行绘画。

三、幼儿早期创意美术教育的实践

1.利用瓶盖、纸板进行印画

瓶盖与纸板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幼儿利用瓶盖与纸板进行作画,在印画过程中进行大胆的创新,并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利用瓶盖进行印画的过程中,首先在瓶盖表面涂一层颜料,之后将瓶盖的颜料印到纸上,幼儿可根据自身的想法,印出如乌云、花朵、青蛙等各种图案。对颜料厚薄的控制和印画过程中的轻按与重按,从而造成不同的印画效果。幼儿在印画过程中,还可以加入绘画,使画面元素更加丰富。纸板主要是利用瓦韧纸,将纸板折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多种形状,在纸板一侧涂上颜料,再将涂有颜料的一侧印到纸上,印出如雪花、树木、风车等多种图案,幼儿通过将纸板折成不同的形状,从而能够印出各种不同的图案。

2.利用手作画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通常会利用手势造型的影子,让幼儿猜测是什么动物,如拇指相连、双手张开是鸟儿的形状。幼儿在作画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双手创造出各种轮廓,再加上绘画与上色,形成各种可爱的小动物。有时同样的轮廓,经过幼儿的想象,可以画成不同的动物,如同样是五指张开的形状,部分幼儿可以描绘成孔雀开屏,而部分幼儿则会把五指想象成大象的鼻子与四条腿。除手势之外,幼儿还可以利用手指作画,描绘出各种不同的人脸或者动物的形状,幼儿的想象力在利用手作画的过程中得到发挥。

在幼儿早期美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创意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欢迎,通过确定幼儿的美术教育方向,营造自由的精神环境,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实现幼儿早期创意美术教育的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可利用瓶盖、纸板、手等工具进行作画,从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幼儿创意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邱洪艳.创意美术对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实践与研究[J].赤子(中旬),2014,4(2):253-254.

第9篇:美术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本土文化;传承和发展

美术是文化的载体,美术教育不仅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具有重要作用,还担负着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传承的重任。传统应试教育中,美术教育普遍不受重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者开始意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再加上当前全球一体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冲击,美术教育在新时期更要发挥自身的功能,担负起传承本土文化和进行创新的责任。

一、当前美术教育中本土文化传承的缺失

当前,我国各阶段美术教育中很少能够契合本土文化传承的要求,其本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缺失表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第一,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涉及本土文化传承的内容。当前美术学科的教科书一般都是统一的,教科书中有关于地区文化的内容,但是也只是针对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区的例子,而并没有根据学校所在地的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第二,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教师照本宣科,仅仅按照教科书的结构和内容设置进行美术教学,甚至一些地区的中小学校都没有设置美术课程,更遑论在美术教育中进行本土文化传承了。第三,美术教育的主导者也就是教师的基本美术素养不够。当前,由于美术教育本身不受重视,导致很多美术专业毕业生不愿意走上教师的岗位。而走上教师岗位的美术教师往往是科班出身,并不以本土文化见长,甚至某些教师仅仅推崇西方美术,导致美术教育中本土文化传承的缺失。

二、美术教育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美术教育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者其实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首先,美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文化的传承需要美术这种独特又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美术作品相较于文字资料更加生动、具体,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很多的文化传承都是通过文字形式来进行的,文字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但是对于艺术场景的再现和铺展并不是视觉化的,需要加入大量的想象。而美术是最直接的视觉化的艺术形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能够让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刻。其次,本土文化的融入对于美术教育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将本土文化融入到美术教育中,既能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又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对于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南北东西相距甚远,再加上各地的地理状况和人文环境都不相同,造成了中国各地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这种文化差异反而给美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现实素材。例如,西部山区的学生能够通过美术作品第一次看到大海,而海南的学生也能够看到皑皑白雪下中国江山的巍峨。并且中国的本土文化作为一种特色,能够在国际上代表中国,带有中国本土文化的美术作品能够让更多的外国人认识中国,认同中国。

三、美术教育的本土化传承策略

要想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传承本土文化方面的作用,应当先做好基础性的工作。积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当前的美术教育。应当充分结合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当前,美术教育在本土文化传承上存在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美术教育本身不受重视。如果连美术教育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承本土文化的责任就是无根之水,根本不可能实现。在保证美术教育地位的重视和提升的前提下,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地区的基本情况进行本土文化研究,设置符合地区实际的本土文化传承和创新方法,据此来进行美术教育的创新。美术是基于现实的文化表现形式,要想提升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需要对当地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色进行总结,再融入到美术教育中。文化传承不是美术教育一门学科可以做到的,各地还应当设置相关的文化课程,与美术教育相结合。例如,陕西地区的美术教育就可以将剪纸作为美术课程的一个分支来进行教育,西南山区则可以将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与美术课程相结合。其次,创新教育方法。美术课程与科学文化课程不同,其实践性要比大多数的学科更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具有特色的景点进行写生,邀请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老人进行讲述,并向学生展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优秀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掘艺术的来源,将身边常见但是有独具特色的事物融入到美术作品中。最后,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既兼顾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以及对世界的认识程度,又能够将本土文化和美术的艺术精髓传达给学生,以适合学生的审美认知和需求的方法来进行创新教育。例如,上文中所说的剪纸课程就可以设置在小学美术教育阶段,而写生则可以设置到中学美术教学中,对于高等教育的美术课程,可以设置一些较为深刻的理论,与美术实践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开始围绕当地的特色文化开展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创新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仅使当地的本土文化得以延续,还极大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和审美观念,对于学生优秀品格的培养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各地的文化因为与美术教育的融合而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而美术教育也因为本土文化因素的介入而变得更加直观、更加内涵。

参考文献:

[1]苏昕.以本土文化传承教育为主轴的校外美术课程探索——以《广州茶文化》美术综合实践课程为例[J].科学中国人,2014(6).

[2]张昕.当代美术教育与地方本土文化的传承——以豫南地区美术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J].大众文艺,2010(16).

[3]王娜.提升本土文化创新美术教育——对定州农村中学义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的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

[4]闭理书.广西中小学乡土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对策[J].美术大观,2011(2).

[5]朱弘峰.畲族传统文化—绣花鞋垫与乡土美术教育的结合[J].江西教育,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