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课堂读书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让阅读成为乐读
在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深深知道:只有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孩子们才乐于参与,再加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在兴趣中去学习,在学习中发现兴趣,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统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实现阅读教学最好的途径。
1.1 感兴趣的才是最想学的
在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文本是提供给我们的素材,它起到的作用是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放手学生,让他们充分地与文本语言去接触,在与文本的接触交流中去感受,去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地让学生自由阅读,适时进行鼓励"你读懂了什么?""你能比上次读的好吗?""谁能超过他?""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我的设计,让孩子们觉得阅读是一个自由的、平等的、活性的、愉快的过程。仿佛在不经意间或游戏中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如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三个小故事穿起来两个大人物:廉颇和蔺相如。解释课题时,我让孩子们说了将和相在古代的官位及行使的权利和职务。质疑孩子们:将军和丞相,一文一武,互不干涉,怎么会有"和"呢?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后,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找每一个小故事中的人物的表现,找出来后,再回到课文的题目,然后让学生说出"不和"的后果。在此时,学生们已经水到渠成地读懂了文章的主旨,也更爱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阅读的快乐,阅读的成功,促使他们更愿意去与人分享。
1.2 低下身子,与孩子共鸣阅读
孩子们有了自己的自由阅读,作为老师,也要走到孩子们中间去,正确指导孩子们阅读。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当平等在课堂上体现时,孩子们才会与你同享阅读的快乐。如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当学生读到"大嫂"那一段时,有同学就提出: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战士挑野菜,怎么不注意安全呢?我进行了正面的引导与讨论,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因为朝鲜人民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不惜牺牲自己。而本课也只是选了几个极有代表性的事迹,真正的有无数这样的事情,充分体现了中朝人民的友谊,这就是阅读的代表性。
2.课内加课外,双效二合一
从执教的十几年经验中,我深有感触,课堂阅读教学,只是阅读的冰山一角,所选课文也只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而课外阅读才是大阵地,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好比人的双手,只有合作起来才能完成拍掌的动作。所以,常常有家长问我:"怎样写好作文?有没有捷径?"我说:"除了阅读,还是阅读,不读书永远写不出好文章的。"因此,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我会经常给孩子们介绍一些名人、名言、名著。当教课文《景阳冈》时,武松高大形象呈现在孩子们面前时,我会恰和适宜地说:"同学们,《水浒传》中像武松这样的英雄还不少,想去认识他们吗?下去自己读一读吧》"几天后,不少同学就与我交流梁山108将的故事了。我想兴趣已点燃,于是我又趁热打铁,举行了一些有关水浒人物的故事会、手抄报。孩子们个个都成了小水浒迷。当这些阅读有一定的成绩时,我及时进行了中肯评价,后来孩子们特别注重此类课外阅读活动。同时,我还注重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让孩子们学会略读和浏览,一目十行,随着课堂阅读教学的内容的学习,给他们推荐相关书籍。如学习《猴王出世》建议大家读《西游记》,学习《鲁宾孙漂流记》推荐他们读同类的历险记文章……这样,孩子们就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阅读。读完文章后,还要学会写读书笔记。我要求做的读书笔记有两种,一种是常规读书笔记,一种是自由设计的个性读书笔记。当有个性化的游优秀读书笔记出来时,我就展示给全班同学参观,这样达到了榜样作用。同时,我也与家长取得联系,家长在家中也督促孩子,明天阅读不得少于一小时,日积月累,孩子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知识面也不断开阔。
3.阅读的目的——学以致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阅读;写作
一、阅读教学
“读”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然而,所谓“读”并不仅仅就是让学生把语文课本朗读或者默读一遍,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边记。这也就是说,读并不只是一个动口的过程,而是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相结合的过程,它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同时,读还是一个积累语文知识,收集作文素材的良好手段。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相比较于写作而言,学生更喜欢阅读,甚至是非常愿意阅读的。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简单的娱乐,被文本中有趣的故事或者话语所吸引,并没有认真地思考,摘抄有价值的语句。只动了口,却没有动脑和手,阅读没有收到实效。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多写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由于一开始学生没有形成习惯,可以作为作业进行硬性要求。读书笔记的作业不宜太多,通常一周两篇较为合适;读书笔记的形式也不宜太固定,可以让学生以日记、感想、心得的形式,也可以向老师提问的形式。这样,不仅能有效避免学生把阅读当成一种负担,而失去阅读兴趣和热情,而且还能将“读书笔记”变成是师生交流的平台,为师生之间打开一扇窗,让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改变和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逐渐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这时,读后感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阅读效果也会随之提高。
此外,对于阅读材料,教师也应精心挑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之余,尽可能地抽出更多的时间,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的问题,向学生敞开心扉,以心换心。在选择阅读材料之前,要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读书愿望,挑选适合学生的读物,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二、写作教学
“写”是培养学生良好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办法,然而“写”并不仅仅是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作,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创新。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写。每周两节的作文课,基本都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应付差事,这样情形下的作文质量,可想而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是皱着眉写完了作文,而教师则是咬着牙看完了作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呢?
1.要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有时候,学生不认真对待写作,是因为教师总是给他们的作文一些无关痛痒的评价,让他们不知所措,久而久之,他们对待作文的态度就散漫,懒惰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除了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的批改之外,还应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自我批改。同时,要选择一些比较好的作文,在班上进行公开诵读,让其他学生学习并评价。这样,被公开诵读作文的学生会收获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其他的学生欣赏到他人的好作文,也会产生进一步提高的愿望,从而有效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2.要教给学生写好作文的方法
学生写作积极性的问题解决之后,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写好作文。学生写不好作文,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教师教授的一些“大道理”,如求实创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等,让学生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无法在实践中应用。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范文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同时,让学生了解其实很多作文素材,都是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儿,学生需要擦亮双眼,认真观察、体会,以真情感人。
此外,语文的教学首先是母语的教学,然后才是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在初中语文“读”与“写”的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语文教学与生活挂钩。只有这样,语文才拥有无限的生命之源,才能焕发鲜活的生机。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就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消逝,使语文课堂成为语文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语文知识的“小匣子”,所谓的高效课堂也就无从谈起了。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不要以为课外阅读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其实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和提高,课内阅读是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前提和基础。根据一个人的成长规律和我国教育升学考试制度,一个人一生中奠定人生观、价值观、知识基础、阅读兴趣,在四年级到初二下学期。这一阶段为最佳阅读期,因为四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可进行文字书籍的阅读;而到初二下学期,学校会为中考而改变教学,没有时间进行阅读,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由于生理、心理、教育的发展,存在着的一个最佳阅读时期,如果错过这一时期的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如学生在这一阶段掌握了高效的阅读方法,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书籍,就为他今后的人生观的确立、专业的选择、人生目标的确定、学习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若阅读的缺乏会带来明显的后劲不足,表现为,许多大、中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下降,尤其表现在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方面,使许多学生在中考和高考中束手无策,不仅直接影响语文成绩,而且影响英语的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的成绩。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兴趣和习惯相结合
课内教材与课外读本相结合,学生主动阅读与被动阅读相结合。简单地说,课外阅读的内容应与课外教材保持一致性或相近性,按“新课标”的要求,针对本册教材,把每个单元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达到阅读的目的。因此,利用好学校统一发放的“课外阅读本”,根据每单元每课的内容,并结合课外读本的内容,进行教学。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又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若放任学生去找任何书籍去阅读,效果会大打折扣。另外,还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把课内学习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如:把描写精彩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划一划,圈一圈,自己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的领悟以及读书时的体会、疑问等,在句子旁边批注。长期坚持,学生课外阅读也养成了边读边批划的好习惯。由于学生的个性、情感、生活经历、兴趣爱好、语文基础各不相同,他们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给学生自主选择读物的权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进行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灵活的思想自由翱翔,这样学生就会读有兴趣,读有目标,读有收获。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为了使学生读书有所获,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认真读书的好习惯。读过一本读物后,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的书名记录下来,书中的好词好句、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摘抄下来,让学生有感而发,写读后的感想、写随笔。并指导他们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分别记载,这样学生的读书笔记可以当资料保存。例如:古诗词摘抄本、成语摘抄本、好词好句摘抄本、名言警句摘抄本、读后感、仿写、续写片段等。这样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料,而且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掌握好课外阅读的三个原则
1.课外读本与课内教材相匹配。若匹配课外阅读就能延续课堂教学,例如:学习《陈涉世家》,就让学生学习课外读本的《项羽本纪》选文,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英雄不同的风范。通过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增无减,因为在课本之外会发现有更多的东西和书上的内容一样精彩,内容匹配之外还要注意量的匹配,不要贪多。
2.课外阅读中教师应有适当的指导。“适当指导”是指在那些会有阅读难点和文字障碍的文章上才要教师指导一下,比如遇到较难的文言文,若不作适当的指点,学生读不懂内容,往往读不下去。又如议论文、说明文等比较讲究技巧的阅读,不妨事先就准备好一些文章的内容进行提问,从内容、方法、观点等让学生有成就感。
课外活动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从时空来说,它和课堂教学一起构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两大有机组成部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学生视野。课外活动对中学生健康成长特有的作用,决定它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均能达到不同的活动目的。就语文而言,可以组织文学社、记者团、社会调查、演讲、辩论、课本剧表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二
课外阅读是学生语言积累和模仿的必经捷径,为其他能力的培养和展现夯实基础。处在知识激增时代的学生,尤其需要博览群书,吸取大量的知识信息,需要借助课外阅读来填补课堂学习中自己在知识与能力上形成的空缺。《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长期地、有计划地、高效地组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1.激发兴趣,促成阅读。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可以立足课内,带动课外。联系教材内容,适时巧设悬念,让学生产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的冲动,教师也就事半功倍了;也可以联系生活,鼓励探究。让黑色的铅字和多彩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成为学生梦寐以求的精神食量;还可以介绍典范,赏析激趣。教师的言传身教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读书,并且让学生分享读书所得,会让学生自觉模仿,继而也爱上课外阅读。
2.创设条件,促进阅读。兴趣要转化成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还得不断刺激和强化。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创设阅读条件。农村初中教学资源少,学校没有图书室,学生的经济条件也不好。
首先,让每个学生的有限的图书流动起来,积沙成塔,共同组建属于集体的图书角。
其次,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教师及时推荐各种内容和体裁的读物,并增加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作业,比如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第三,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让学生主动、协同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这样一来,就算尚未形成阅读习惯的组员在集体阅读气氛的熏陶下,想不阅读都不可能了。以上组织工作做好了,就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促进其兴趣向习惯转化。
最后,展示汇报,快乐阅读。要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从而自愿长期阅读。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展示自己的阅读所获,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同,找到成就感。成就感又成为其新的动力源泉,继而快乐地长期自觉阅读。
三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在这个环节要做的就是活动前精心组织准备,活动后给予恰当的表扬,把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兴奋、充满骄傲地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课外阅读展示活动。
1.召开读书经验交流会。学生把自己近期喜欢的读物介绍给同学,并谈自己的读书体会。用肺腑之言触动同龄人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2.举办读书笔记展评会。以投票的形式选出一定数量的最佳读书笔记,请获得荣誉者介绍经验,与学困生结对,共同提高。
3.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充实精神底蕴,陶冶性情,提高思想修养,培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度,还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一个个小脑袋里不服输的潜在意识促使他们你追我赶,更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
4.学以致用,模仿习作比赛。没有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变化,课外阅读的过程正是积累的过程。积累得多了,方法也多了,下起笔来也就容易了。不妨偶尔组织习作比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阅读的收获,继而增强自主阅读的动力。
(一)理论依据
1.大量阅读是贯彻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多读多写便是秘诀,正如大纲所强调的“课外阅读是经常的最重要的语文课外活动。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2.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素质,顺应时展的需要。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培养“四有”人才奠定基础。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摒弃狭隘的教学思想,在着眼于基本语文能力培养之基础上,致力于大知识、大智力背景的开拓,奠定广泛丰富的文化基础,以使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活力和潜能。
开设大阅读课,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着眼于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措施。
3.大量阅读具有极强的心理学意义。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大量阅读则是促进质变的广阔渠道。因为大量阅读扩大了信息的输入,这些信息的广泛性、层次性和新颖性,促进学生的人格与才华向高层次发展。
4.大量阅读是一条成熟的历史经验。孔子有“博学”之说,冰心有“多写”之言,语言学家吕淑湘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古今中外名人没有不是从小多读书的。布鲁姆主张:“要重视把儿童从为了课堂目标而阅读的距囿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为了乐趣和自身的目的而阅读。只有这样,阅读才有可能达到自动化的目的”。
开展自由阅读课教学模式正是在上述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的。广泛地开展自由阅读,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发展,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改善和扩大学生的智力背景,为大面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找到一条限时、大量、高效、低耗的成功之路。
(二)功能目标
通过自由阅读,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学,而且有利于其它学科教学,有利于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
1.兴趣效益。“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自由阅读中,培养学生对书籍的爱好,诱发他们读书的兴趣,产生主动、自立的内在学习动机,以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
2.阅读效益。通过自由阅读,打破以往阅读教学死啃书本的局限,使阅读教学由量的增加到质的变化,教给学生精读、泛读等阅读方法,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3.写作效益。在自由阅读中,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为作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写作素材、思维材料、写作知识等,达到快速“自能作文”的境界。
4.启智效益。孔子曰:“多学近于智”。通过大量阅读,广泛涉猎知识,以形成广阔的智力背景,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力、判断力,并促进其它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5.教育效益。在自由阅读中,增长了知识,陶冶学生心灵,丰富学生的生活,唤起他们对真善美的热爱,对假丑恶的憎恨,对崇高理想的追求……
(三)适用范围
此模式适用于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阅读课教学。
二、操作程序
(一)激发阅读兴趣
通常从两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从书籍的功用及作品内容对人情感的诱发、吸引;二是从多种活动中调动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三会”(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两赛”(阅读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一报”(办好手抄报)等。
(二)择优精选书籍
通过图书管理员、指导教师、学生之间的逐级推荐,定期精选书籍,使之适应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所需,兴趣所需,巩固、促进各学科知识所需。通过教师先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熔自然美、社会美、人物美于一炉的中外儿童文学名著,一些报刊上有强烈时代感的佳作及一些惩恶扬善的文学作品或借助于数学、自然、史地等科教学向学生推荐书籍,引导学生不但要读纯文学的书,还要读一些科普读物、名人传记、人文地理、国情教育、生活常识等书,然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需求、爱好进一步选择。
(三)加强读法指导
在阅读时,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常用的阅读方法主要有三种:精读法、泛读法、浏览法。所谓的精读法,就是要求:“学示其训、句索其意、章求其旨”,对书中的精华部分要烂熟于心。该方法主要靠阅读教学培养,在自由阅读课中实践运用。所谓“泛读法”,即粗泛的读。对大量的一般性的书籍采用泛读法。有时,泛读可与精读结合进行,即精华精读,其它部分泛读。所谓“浏览法”,其要旨是:“看书看皮、读报看题”,可以看目录、读前言、阅后记、看要点,兴之所致,随意翻之。该法可用于选择图书、报刊等。特点是速度快,信息量大。学生在运用一定方法阅读的时候,要训练他们阅读速度。三年级学生每小时要求读5000字,
四、五年级学生达到每小时10000字。同时,还要提倡学生边读边想、细读精思,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包括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概括大意和中心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等。
(四)培养阅读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注意力、意志力、自我控制力和阅读技巧方面的一些常规性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是自由阅读课的核心环节,要辅导学生写好下列四种类型的笔记:
(1)摘抄型:摘抄名人警句、优美句段、自然科学知识等,为作文积累大量材料。
(2)提纲型:写出文章的要点或故事的梗概等,是分析与综合的具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布局谋篇能力。
(3)感想型:即读后感。表达方式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或夹叙夹议等。
(4)评价型:评价书中的人物和事件,或美或丑、或善或恶、或真或伪,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这四种类型的读书笔记,要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指导学生练写。三年级以摘抄型为主,旁及其他;四年级以感想为主,兼顾别类;五年级以评价为主,综合其它。同时要求每篇读书笔记均配有插图,力求图文并茂。
(五)集体欣赏品评
为避免学生读书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食而不知其味”,要指导学生认真摘录,独立思考。每次阅读课用10~15分钟的时间集体欣赏品评。精读欣赏优美片断,老师给以评价,让学生心领神会,发挥集体互补启发、激励等合作效应,鼓励学生对作品持有独特见解。
(六)教师反馈回授
一般安排在每次交流之后,采用5~10分钟的时间,教师对阅读的情况、写读书笔记的情况,加以小结。目的是克服消极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发扬学生正确思想,不断提高阅读的层次性。
三、实现条件
(一)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力求:“自由阅读”不走过场,不放任自流,注意抓好五个落实:
1.时间落实:教师要保证学生的一定的阅读时间,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三课时连排连上,组织学生集体读写。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节假时间自由读写。
2.读物落实:利用多种渠道购集图书,建设图书馆、阅览室,落实读物。要特别重视读物的质量,防止不健康的读物流入学校。
3.地点落实:根据本校的条件,阅读可在阅读室进行,也可在各自的教室进行,但必须保证阅读的质量。
4.辅导落实:以学生的自由活动为主,但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辅导。
5.笔记落实:引导督促学生要读写有机结合,二者的时间比例大致为2∶1。防止学生只读不写或不读光写。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在阅读时要保证一定的读写量。具体要求是三年级全年读40万字,写1万字的读书笔记;四年级全年读60万字,写2万字的读书笔记;五年级全年读50万字,写2万字的读书笔记。
2.学生的读书笔记要保证一定的质量。年级不同,读书笔记类型的侧重点也不同。学生所写的内容不要局限于文学范畴,还要深入自然科学及现代科学领域。随年龄的增长,所配插图与记笔记内容要逐渐对应,力求达到图文并茂。
3.学生要逐渐使自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明确阅读目的的习惯,精选读物的习惯,按计划阅读的习惯,合理运用时间的习惯,读写结合的习惯,读思结合的习惯,善用工具书的习惯,虚心求师问友的习惯,温故而知新的习惯等。
附:教案示例
小学高年级自由阅读课教案
一、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以饱满激情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书籍的作用和它的丰富性,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推荐精选书籍
1.课前教师和图书管理员预先选好一定数量的书籍分放在各个阅读桌上,每桌配备字典一本。精选书籍的内容要广泛:有中外儿童文学名著、科普读物、名人传记、散文、诗歌、人文地理、国情教育、生活常识等书,以供学生自由博览。
2.课上,教师向学生推荐新购书籍,如少年版的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3.结合课内阅读教学进程,推荐名家的作品,如《名人散文精笔荟萃》等。
三、加强读法指导
本次阅读重点训练学生的速度。指导步骤大致如下:
1.首先向学生传授速读的方法和意义。
2.教师在限定的时间内训练阅读速度。
3.对个别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四、学生阅读,自行写读书笔记
1.教师先提出阅读要求:本次阅读重点训练评价型和感想型的读书笔记。要求对名著中的人物从多个角度加以评价。另外,结合课内阅读进程的单元读写重点,剖析文章,写读后感。
2.教师巡回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写好读书笔记。
3.注意随时纠正学生的读书、执笔姿势。
五、集体欣赏品评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根据目前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多集中在课内阅读上,课外阅读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层面来讲,课外阅读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十分重要。温家保同志强调:“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文化的传承、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像一把钥匙,为人生开了一扇窗,可以使孩子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
那么教师和家长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呢?
一、谨慎选择孩子爱读的课外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人的精力有限,孩子的时间宝贵,为了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从最有价值的书中汲取营养、教师和家长要谨慎选择装帧精美、色彩清晰逼真、内容健康、质量过关的图书。
教师要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日,以及QQ群、微信圈向各个年段的孩子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书目,中外名著和童话应该作为首选。因为名著和童话都是经过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经典,内容丰富,语言精妙,可以从品德、知识、美育等多方面供给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帮助孩子掌握丰富的知识、形成健全的人格。正如文学家余秋雨所说:“学生幼小的心灵纯净宽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二、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著名的心理学家拉扎勒斯指出:“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从而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同时,教师和家长自身也要热爱阅读,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1.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教师在指导孩子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身心发展需要,并结合本年段的读写需要,推荐适合阅读的课外读物。
2.课内阅读引领课外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孩子学习语文的主阵地,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带动孩子课外阅读,做到课内教学引领课外阅读,课堂内外相结合,激发孩子强烈的阅读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比如学了课文《开天地》,推荐课外孩子和家长一起阅读中外民间传说、《一千零一夜》及相关书籍;教师可以抽出一天或几天早读时间,引导孩子在早读课时进行朗读,同学之间交流读书感受,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者让孩子把书中的故事和读懂的道理讲给父母家人听。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增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孩子养成了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孩子会主动积极地投入课外阅读中。
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和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的点滴变化,对孩子在课外阅读方面的进步及时表扬、奖励,让孩子信心满满。比如可以在班里定期评比“小书虫”、“小博士”等,让人人争当爱读书的好孩子。
通过这些生动的形式,让孩子主动参与阅读,爱上阅读,把阅读当成一种享受,当成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素养,还对孩子今后的人生有很大帮助。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要对孩子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
1.学会精读和略读。
要学会有选择地进行阅读,灵活地运用精读和略读。要让孩子知道拿到一本书应该先翻阅前言和目录,也就是略读,大致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选择是不是自己需要的或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再进行精读,这样省时又高效;读报纸时,应浏览标题、导语,如果真正是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材料时,想要进一步了解详细内容,再进行通篇精读。
2.教会孩子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常用的做读书笔记的方式有:⑴批注,对阅读的重难点划记号,作注释,写批语;⑵勾画、摘抄,根据需要将有关的语句、段落摘抄下来;⑶札记,读书后记下阅读心得。这些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即可以帮助孩子记录大量的知识、积累写作素材,也可以顺手练习写作。
3.摘录好词佳句,建立“采蜜本”。
教师在课内督促,家长在课外配合,鼓励和督促孩子建立“采蜜本”,让孩子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积累自己在阅读中的点滴收获――一个没有见过的字、词、成语,一个精彩的句子,一个典型的事例,以及读后瞬间的灵感火花,以备作文所需,写作文时就可以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4.及时交流,帮助孩子提高。
教师在读书课上,可以定期举办“读书汇报会”,向小组或全班同学交流展示“采蜜本”,帮助孩子体验发现、收集、积累的乐趣,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身心的提高,从而充分考察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孩子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四、创设展示表演机会,升华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家里,家长和孩子读完书后,可以根据书中的故事,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境表演。这样可以使孩子在表演中进一步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家长要肯定孩子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学校,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或班级,定期给孩子创设展示平台,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让孩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课内外阅读成果。
1.举办诗歌朗诵会、故事会等,可以通过在全班集体讲,或者先在小组讲再全班评比的方式,评选“小诗人”、“故事大王”。
2.通过课本剧表演或课外阅读故事表演,让孩子将身体和心灵都参与到故事中,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3.推荐自己喜欢的图书,孩子们可以在小组或全班范围内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从而变被动的父母、老师“让我读书”为“我要读书,我爱阅读”。
五、亲子阅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成长的每一次起步、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可以说,孩子的无数个微小的进步无不缠绕着父母绵密的爱。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那么如何指导农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笔者认为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建立班级图书库,为学生营造读书环境;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使学生具有自主阅读的能力;开展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孩子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才能让课外阅读点亮孩子们的生命之灯,才能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培养兴趣 营造环境 教给方法 成为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同时《课标》还规定了各个年段的最低阅读量。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与能力多么重要。这使我不由联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的一段话: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然而在我们的农村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所拥有的课外读物十分匮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普遍不高,所以课外阅读量极小,这些极大影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那么如何指导农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定期为学生朗读有趣的书。
美国作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告诉我们:“几乎在每一个热爱阅读的班级中,老师都定期地给学生们朗读。如果孩子觉得这是个美好的经历,他们就会开始自己阅读。”事实确实是这样的。为了让我班学生爱上阅读,我曾苦口婆心的向孩子们推荐课外书,但真正去买来读的人却很少。记得去年的一次早自习,我给孩子们朗读了《西游记》的片段《三打白骨精》之后,过了几天班上果然有好些孩子下课也不出去玩了,都在看少儿版的《西游记》呢!尽管《西游记》里的故事他们很熟了,但孩子们还是愿意读《西游记》书,我想这还是和“有趣”分不开。之后我又为他们朗读了《笨狼的故事》、《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木偶奇遇记》等经典有趣的童书的片段,都起到了很好的引领效果。后来,脆把每周一的30分钟早自习改为读书课,专门由我或朗读能力好的孩子为全班朗读童书的精彩片段。
记得《朗读手册》扉页上有这样一段小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我想这首诗说出了朗读的价值之所在,也说明了在有大量留守儿童的农村小学,教师的朗读有多么重要!
2、做一个手不释卷的老师。
如果一个语文老师不爱读书的话,那么无论他怎么鼓吹阅读的好处,学生也不会真正爱上阅读的。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做好读书的榜样。因此,我特别注重与学生在一起读书。每天中午,我都会来到教室,和学生一起各自捧本书自由阅读。读到开心处,我就毫不掩饰的笑,有时还会入情入境的吟诵精彩语句。我还会特意让学生看到我读的书的封面(因为学生可能会因此去买来读)。不仅如此,在课堂上,我还规定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后就可以自由阅读。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就爱上了阅读。
上《景阳冈》这篇课文之前,我给孩子们讲《水浒传》里其他好汉的故事,上《草船借箭》时我给他们讲《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平时的课堂上,我力求做到好词佳句能随口拈来,让学生从老师身上真切地感受到读书的价值与快乐,从而爱上阅读。
3、课内学文,课外延伸。
在阅读教学中,我想教师如果能够结合教材的特点,在学习的课文同时,引导学生读与课文相关的书籍,做到课内学文,课外延伸,一定能有效促进学生课外阅读。那么,如何做到课内学文,课外延伸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比如:上完《卡罗纳》这篇课文,我给孩子们讲《爱的教育》里其他孩子的故事,引导孩子们去读《爱的教育》;上完《渔夫的故事》,我给他们讲《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从而引导孩子们去读《一千零一夜》……
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阅读期待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上完《将相和》后,我从无疑处设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赵国在这之前也被灭了。课文中不是说,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可以保赵国平安吗?可这又到底是怎么回事?赶快去找书看,自己去读《史记故事》或《中华上下五千年》。事实证明这也起到了很好的激趣效果。
二、建立班级图书库,为孩子营造读书环境
鲁迅先生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这话形象的讲出了引导学生博览群书的重要性。是啊,如果没有书可读,学生就犹如蜜蜂无花可采,那又怎么能酿出蜜来呢?
全国著名小学语文专家薛瑞萍老师在给家长的信中写道:“读共同的书,就是过着共同的生活,是这种基于阅读的共同生活,共同体验,使学生对于班级,对于好书有了一种与日俱增的亲切感、归依感。”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有博览群书的条件,让孩子能够读共同的书呢?我认为,在农村学校,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班级图书库,这样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孩子们营造读书的环境。这一点,对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也是极为重要的!为此,我在以下两方面下了工夫:
1、争取家长的支持。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光靠老师一人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家长的大力支持。为此,在家长会上,我向家长们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把家长会开成了“读书会”。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家庭藏书至少要达400册”成了我的口头禅。我向家长推荐好书,要求家长每周要带孩子去一次书店,多为孩子购买好书。这样,孩子们就有书可看了。
2、建立班级图书库。有了家长的支持,我就发动学生和我一起来建立班级图书库。我告诉孩子们如果你每月捐一本书给班级图书库,那么你就能读到42本书。这样一来,我们班级图书库的藏书就越来越丰富,不仅使学生不断有新书看,还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呢!
三、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使学生具有自主阅读的能力
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真正“会”读书的不多,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故事情节的内容就泛泛地读读;有的即使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这就说明,我们必须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使他们具有自主阅读的能力。这样,他们才能高效地从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方法有很多种,我们要注重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书籍、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下列四种读书方法一定要教给学生:
1、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上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语言修养。对于一些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文章,我就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略读法。它的特征是翻看读物,首先看序文、目录、开头或结尾,然后从头至尾地浏览,力求迅速明确主要内容。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速读法,即不发言,不辨读。其特点是快,速读时可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习惯。
4、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储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因此,要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包括摘录优美、精彩的语句、片断,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等,这种读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开展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
当学生的课外阅读之门打开后,为了让学生能成为终身读书人,老师还需要多想点子开展一些和读书有关的活动,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如开展朗诵比赛、赛诗会、讲故事比赛、读书笔记评比等活动,都能极大地让学生保持读课外书的热情。
每个学期,我都会根据本班学生的阅读情况,定期指导学生开展一些读书活动。如赛诗会是每个学期我必开展的一项读书活动,一经发动,学生都踊跃报名参加,大家都争着把自己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古诗或童诗声情并茂的朗诵出来。讲故事比赛也是我们的“家常便饭”。还有读书笔记评比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展示课外阅读成果和个人才能的平台,使他们每个人都能偿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以上是笔者在平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过程中的几点尝试。通过努力,我们班逐渐形成了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课外阅读正逐渐成为孩子们的一种生活,像呼吸一样自然。
由此我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多思考、多想办法,在培养阅读兴趣,营造读书环境,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开展阅读活动这几个方面多下工夫。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爱上阅读,才能引导孩子从“小”语文学习走向“大”语文,才能让课外阅读点亮孩子们的生命之灯,才能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
参考书目:
(1)《朗读手册》 吉姆?崔利斯
一、创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学校管理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又具有独特性,一是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过程都包含着教育的内容,二是管理对象和“产品”的主体性不同。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是人,通过管理要培养的学生也是人,而人又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学校管理的主要矛盾。换言之,学校管理是一项面对人、面对人的发展的工作,所谓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实际上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的内在生命激情,使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个师生的精神家园,就需要在精神上、情感上以及个人发展上对每一个师生予以关怀。因此,“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者必须关注的,“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文化也正是最好的一种管理文化。如何在学校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包括两个点:一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个是看一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得有尊严和有价值。这两个点充分反映了人的“本体”地位和作用。从这个角度审视,学校管理要以充分尊重每一位师生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让理念之光指引学校管理。作为校长要树立“教师第一”的理念,作为教师要树立“学生第一”的理念,把管理看作是一种“服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淡化“管”念,强化“理”念,要以提倡人的生存质量为目标,以造就人的成功为归宿。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2. 健全现有的管理制度。“没有制度就谈不上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任何一种制度文化的形成,都要经过一个“制度出台――思想内化――行动践行”的过程。要想让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够被大家迅速接受并无条件地自觉执行,就要求我们学校的制度,首先必须是健全的,必须符合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必须体现人文关怀的思想。因此,对那些不够健全的制度要加以梳理修订。比如领导及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各项工作的管理细则、制度条款、各项工作的考核评价指标、措施等等,在健全制度强化管理的同时,制度也体现人文关怀的色彩,突出“人本”内涵,使其影响深入到师生心理层面并发挥作用。譬如说,学校的人事制度要明朗化,财务制度要公开化,考核制度要民主化,科研制度要自主化,奖惩制度要公正化,培养制度要全员化……只有这样,学校制度才显出它的生命力与和谐性。
3. 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中,人是至上的因素,无论是培养人还是启用人都应该积极践行以下五条管理理念: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理念;相互欣赏、和谐致远的人际关系理念;公平竞争、奖罚分明的有效激励理念;恪守师德、开放研究的专业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彰显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并依此在“选拔人与任用人,尊重人、爱护人与激励人,培育人与发展人”这三个层面进行人本管理。
二、创建以尊重为内核的育人文化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育人文化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校农民工子女占多数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学校中倡导“尊重教育”即:尊重个性、尊重差异,让每一个儿童获得成长的快乐;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尊重每一个孩子实现心灵唤醒。我们力求通过打造学校育人环境、丰富学校的学生活动让这群被社会忽视的孩子找回信心得到尊重。
1. “尊重”的物化――环境育人。校园环境,是学校内部作用于学生的一切外界事物的力量的总和,是学校为创造良好育人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建造的各种环境的总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和空间具有潜在无形而又巨大的影响力,其作用不可低估,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将环境育人也作为育人文化的重点。
一是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打造充满童趣的校园环境。学校将重视对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铺设草坪、种植花草,使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创建异彩纷呈的班级文化。学校在营建班级文化、创建班级特色文化的活动中,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班规、班训等的制定、教室的布置、班队会的设计等,充分体现班级建设的个性化,使班级文化建设异彩纷呈。三是尊重他人的劳动营建干净整洁的卫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对校园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关注学生的养成,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引导教育学生行为上自律,形成一种人人关爱校园环境、人人尊重他人劳动的良好氛围。
2. “尊重”的内化――课堂育人。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孕育与传播的主阵地,倡导“尊重教育”只有贯彻到每位教师的教学活动当中,才能真正实现他的意义。学校、教师对于学生的尊重,应该深层次地内化为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过程、个性思维、知识基础、独立思考的权利的尊重。我们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努力践行着这样的课堂教学标准:秩序井然,活力四溢;主动积极,优质高效;民主平等,正视差异;参与合作,个性发展。
在对我校教师、学生现状进行深入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确立了我校校本教研的方向“凸显小班化教学特色,扎实开展有效教学”。充分发挥我校班级学额小、生均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扎实开展小班化教学的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扎实实施有效教学,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在具有凯旋特色的校本教研方向引领下,确定了课堂教学“三步走”工程。第一步,规范常规;第二步,追求高效;第三步,彰显个性。力求通过这“三步走”实现学校整体课堂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3. “尊重”的升华――活动育人。学校教育历来注重“活动育人”,即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鲜明、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作为思想道德工作的重要载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自我,学会做人做事,真正达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针对我校农民工子女比例较大,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的特殊性,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和城市孩子相比,缺少应有的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关爱的现状,我们精心策划一系列符合我校校情的学生活动,实施“尊重、关爱”教育。以“爱”作为纽带与桥梁,从尊重与关爱出发,让这些学生体会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同学间的友谊与关爱。
三、创建以书为友的学习文化
在支撑学校成员成长的学校文化中,学习文化是核心力量。而学习文化的最佳表现就是“书香校园”的营建。
1. 教师――书香涵养。一位爱读书的老师,必定能带出一群爱读书的学生;一群爱读书的老师,必定能创设一个书香四溢的校园。因此,培养教师的阅读习惯,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自觉需求,让读书成为教师获取知识的源头活水,用读书提升教师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习型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我校从2010年初开始通过购买、捐献等途径,建立了教师图书室,鼓励教师读书,以待厚积薄发。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一本读书笔记,用以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书中摘抄到的精彩片段。读书活动开展初期,为了让教师形成读书的习惯学校硬性布置读书任务,校长亲自批阅教师读书笔记并给每位教师写批语,通过文字与教师进行读书交流,极大激发了教师的读书热情,教师读书活动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从开始的学校布置任务逐步发展到学校推荐精品图书,再到教师自觉读书主动交流读书收获,现在读书已在我校教师中蔚然成风。
2. 学生――书香浸润。创设环境,强化每天读书时间。学校统一安排阅读时间,专用时间(读书时段),专职老师负责,保证每天30分钟的读书时间,每班每周至少安排一次到阅览室自由阅读的读书课,每次大假都必须留读书作业,班主任每周检查学生读书的情况。
加强管理,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期的学习教育过程。任课教师、班主任都要加强读书时段监控、指导、管理,建立班级读书管理机制。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书可读,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静下心来专心读书,保证每天至少30分钟的读书时间,养成读书要动笔,边读边思边记、或读完马上填写读书卡(读书笔记)的习惯。并能把优美的片段大声地朗读给家长,成果与大家分享。从管理的角度,督促学生坚持读书。
【关键词】习惯 语文学习 培养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就非智力因素而言,适度的学习动力,较浓的学习兴趣,坚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保障。就语文学习来说,我认为好习惯更是学习成功的基石。我国语文界的老前辈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下面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谈一点认识。
一、要培养“三习”的习惯
1.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些优秀的教师把“先预习,后上课”定为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常规,要求学生先行一步,坚持多年,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预习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点着手:
(1)通读课文。课前阅读要求学生做到“三到”:眼到,要认真、全面地阅读,不放过关键字和词,不能浮光掠影,只求速度,不求效率;心到,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如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阐述了一个什么观点,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不能心不在焉,敷衍了事;手到,注意圈点勾画生字新词,精彩语句,做好记号,写好批注,不能走马观花,掩卷即忘。
(2)扫除字词障碍。预习时要自己动手,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认识生字新词,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加以把握,切忌偷懒、猜字、望文生义。如一位学生读完《警察和赞美诗》后,我问他:“都懂了吗?”他说:“懂了。”我问:“不名一钱”的“名”是什么意思?他讲不出来。可见预习没有把字词搞好,那么他所说的懂并不是真正的懂,只不过是模模糊糊、似懂非懂。
(3)寻找疑难问题。面对新知识,一般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疑点,如文章为何这样构思、这样选材,文章的主旨是什么,采用了那些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通过预习,哪里是重点,哪里是难点,学生就会心中有数,上课时才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
课堂学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想收到好的学习效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善于思考。爱因斯坦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时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课堂上积极思考,才能对他人的思想进行分析,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并把它变成自己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指导学生课堂上可以思考教师的讲解,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学生的发言等,通过思考,就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使理解认识更进一步。
(2)勤记笔记。记忆力再好的学生也不可能把一节课所讲的课文的要点知识永久性的记住,因此课堂勤记笔记显得尤为重要,还可为日后的巩固复习提供很大的帮助。记笔记一是注意教师的提示,重点知识,往往教师把他强调指出。二要注意教师的板书,板书是文章要点知识整体的、系统的展示,让人一目了然。不论是字音、字义,还是文章中心、人物形象,都不怠慢,不论是夹批、旁注,都要清楚,工整。有时还可采用一些符号,如在学习文言文时,用表示词类活用,用表示古今异义,用表示通假字等,既省时又省力。
(3)积极发言。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现象是教师提问一个问题,如果指名回答,一连几个学生都有可能默不作声,或者回答支支吾吾。这是学生缺乏组织语言,系统表达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一个引路人,是一位导演,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口说话,要么讨论问题,各抒己见,要么单独回答,指导正误。久而久之,学生敢说了,敢辩了,语文能力自然会提高,还可以在课堂上给出时间,让学生做出书面答案后再回答,既注意了课堂练笔,又消除了紧张心理。
3.复习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讲的都是复习的重要性。复习要注意:
(1)归纳整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记忆和回忆。如文学常识的复习,可按时间顺序归类,从古到今,古代某个朝代有哪些作家作品,现代某个时期有哪些作家作品,也可按文体归类,小说有哪些知识点,诗歌有哪些知识点,散文有哪些知识点等,分门别类,易于比较,不失为一种好习惯。
(2)经常背诵。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道理就在于此。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切不可死记硬背。如背诵《劝学》一课,好些句子形式上是上下相对的,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分开组来背,内容上有的讲学习贵在积累,有的讲学习贵在坚持,有的讲学习贵在专一,分层次来背,这样会背的又快又准。
二、要培养善于积累的习惯
1.积累词语
曹靖华先生说得好:“好比建筑,语汇就如同砖瓦,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吹’,语汇,也就好比巧妇手中的‘米’,无‘米’,巧妇也就一筹莫展了。文章的生动活泼同语汇的丰富是分不开的。”
首先,要善听,善于听别人的谈话,听录音广播,听电影电视中的语言,从中吸取生动活泼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其次,要善读,要尽可能多地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著作,那是语言大师们的精心制作,能够为我们提供适合语境选用词语的范例,是我们学习词语的好老师。还要特别注意成语的积累,成语结构稳定,意义凝练,运用成语表达,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悦耳,而且还会使语言简练,表现力强。
2.积累语段
在积累词语的同时,对一些优美的、蕴含丰富的语段也要留心积累,有的写景如诗如画,让人身临其境,有的抒情淋漓尽致,使人产生共鸣,有的描写细致入微,形神毕肖,有的说理入木三分,精辟透彻。读到以后,随时抄录下来,既丰富了知识,又为写作提供了素材,还为以后的揣摩体味创造了条件。
三、要培养写读书札记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