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饮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泰国的饮食在保持传统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又明显受到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泰国饮食具有明显的平民风格,原料以本地之水产、蔬菜、水果和特色调味品为主,烹制方法则以炖、焖、烤为主。由于泰国信奉佛教,故食肉较少,在吃肉时很少有大块肉出现。
从17世纪开始,泰国的饮食逐渐受到葡萄牙、荷兰和法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据说,用辣椒的习惯是16世纪的葡萄牙传教士带来的。但泰国对外来饮食文化的吸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采取“变通”的办法为我所用。例如,用椰浆代替奶,用香茅草、南姜等代替刺激性或味道偏重的调料。
泰国饮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区在食物原料选用、食物烹制方式、菜式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例如:在东北部地区,糯米饭配烤鸡,以及一种叫做“Som Tam”的辣味木瓜沙律(混合了木瓜丝、虾米、柠檬汁、鱼露、大蒜和随意掺杂的碎辣椒)是该地区的典型菜式;中部以南的地区,因盛产海鲜故海鲜料理相当有名;而名叫“Naem”的酸肉,则是北部地区代表性肉食品种;南部地区的饮食习惯则明显受到马来西亚伊斯兰教式饮食风味影响,海鲜菜肴亦是该地区的特色之一。但柠檬虾汤、脆米粉、泰式咖喱鸡、椰汁鸡与辣牛肉沙律之类的菜肴,则受到各地居民的欢迎,也可算作是泰国的代表性菜式。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现代风格的泰国美食受到世界各地美食爱好者的欢迎。据说,泰国以外的泰式餐厅已达6000家之多,其中的3000家在美国,每天接待3百万人。而泰国总理他信则提出要在全球开10000家泰国餐厅的目标,以使更多的世人享受到精美的泰国美食。据称,泰餐已成为仅次于法国餐、意大利餐、日本餐和中国餐的世界五大美食之一。
二、烹饪技术
泰国饮食讲究包容和变通,厨师做菜注重“变化”――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口味、习惯、原料供应状况,以及加工条件,因地制宜地做出让消费者满意的泰式美味道。
(一)烹法
泰国菜肴典型的烹制方法主要有3种,即炒、YAM和炖。
炒,类似广东菜做法。新鲜的蔬菜,佐以泰式凋料,可以炒出一道道口感极其新鲜的菜。
YAM,没有恰当的中文译名,是做汤与凉拌的结合,是制作泰国色拉的特色方法,有时也称泰国色拉为“YAM”。
炖,泰国的热带气候,使得炖汤成为日常烹调的重要内容,泰国菜中的汤品也就显得尤为出众。据说,汤是泰国人维持家庭和睦和增进夫妻感情的重要“剂”。
(二)调味
泰国菜的一大特色是酸与辣,泰国厨师喜欢用蒜头、辣椒、酸柑、鱼露、虾酱之类的调味品来调味,做出的菜,又酸又辣,但滋味一流。由于有大量的蔬菜、水果,以及色彩鲜明的调味品入食,使得泰国菜的“色”极为引人注目。
泰国烹饪中有特色的调味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泰国柠檬(Kaffir Lime)――东南亚特有的调味水果,个小、味酸、香浓,据说闻过之后终身难忘。
鱼露(Fish Sauce)――典型的泰国南部调料,是小鱼小虾发酵后渗出的汁液,有白酱油之称,有一股浓浓的臭鱼烂虾的味道。
泰国朝天椒――可能是世界上最辣的辣椒,泰国菜的辣味大多由它而来,在泰式烹调中用处之广泛,几像中国人做菜时用的味精。
咖喱酱――源自印度,但以椰乳作为底料,其他的配料如柠檬草、虾酱、龟酱,以及各种泰国出产的香料、辣椒,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调制出多种口味的泰国咖喱酱。泰国咖喱在颜色上有红、青、黄,红、青咖喱很辣,黄咖喱较为适中。
(三)菜式
开胃小点――泰国典型的开胃菜有炸春卷、炸鱼饼、烤肉串、猪肉末锅巴等。
色拉――泰国色拉讲究各种滋味的调和与和谐,总体上有酸、咸、甜之分,在辣度上有等级之分。
蘸菜――用清水质的辣椒鱼露,以及用蒜、辣椒、虾皮、鱼露、柠檬汁、糖和虾酱等调制成的各色蘸酱,蘸食新鲜的生蔬菜和肉食。
盐渍螃蟹――泰国典型的民间传统食品,据说是中国潮汕人的传统。用盐将大肉蟹或小螃蟹抓透,再加入料酒、烧酒、辣椒等一些香料,泡上几个小时,待蟹肉和蟹黄凝固成半膏状并入味后即可食用。其味咸而带辣,鲜美之极。
沙律海鲜――将奶酪夹入海鲜中,再裹上鸡蛋糊、面包屑,下油锅炸至金黄色,蘸酱料食用。
香叶包鸡――将鸡肉包在香叶中上火烤至外焦里嫩。
酥皮煽红咖喱鸡――红咖喱加上香茅草、柠檬叶、金不换、椰汁等各种佐料与鸡一起煲煮,用牛油揉拌好的面团做成犹如中国的千层饼,将其覆盖在锅口上,煸好之后,闻起来香气扑鼻,吃起来辣中微甜,还伴有椰奶的香味,是泰国菜中经典之作。
鸡煲翅――用火腿、鸡等原料熬成汤,加入发制好的海虎翅,再放入一些芽菜即成。据说是泰国街头的大众美食。
咖喱炒蟹――选用不辣的纯咖喱加少许微辣的黄咖喱调味是其特色。将螃蟹斩块,在油中炸熟,加入三花奶、椰汁、鸡蛋和咖喱同煮,然后用洋葱调味,上桌前加几滴花椒油,即成。
烤香蕉――烤香蕉是以泰国独有的红皮香蕉为原料,烤到其“皮开肉绽”再拿来食用。烤过的香蕉软软的、甜甜的,质地有点像肥肉。泰国的烤菜品种较多,常见的有:烤牛肉、烤鸡腿、烤龙虾、烤海蟹,香蕉、山芋、鸡蛋等也可烤而食之,其选料范围极广,称得上无所不烤。
汤――泰国人喜欢喝汤,饭桌上的汤是必不可少的。泰国的汤一般分为三类:一是以肉、菜做成的口味较清淡的汤;二是稀米汤;三是以“冬荫功”为代表的味重质厚的浓汤。
“冬荫功”――我们可称之为“酸辣虾汤”,先将“大头虾”烤出香味,然后加辣椒、酸柑、香茅、鲜草菇、沙姜片、柠檬草、香草、鱼露等调味料与猪骨头汤同煮,出锅前加三花奶,用炭炉上桌。泰国著名美食。
泰式火锅――特色在于使用天然植物香料,有浓味(汤底)和淡味(蘸酱)之分。
虾头油炒饭――泰式炒饭之代表。泰国香米,配以泰国有名的虾头油,可谓天作之合。
米粉――米粉为泰国人的常食,几乎随处可见。如:脆米粉,是用虾、猪肉、蛋及甜酸酱合炒的米粉。卡侬金米线,是一种圆形的米粉,据说在曼谷王朝拉玛一世时即已在泰国流行。其做法是:先将浸泡过的大米舂成米粉,然后蒸或煮熟;将熟米粉捣粘,放入卡依金米线器,在外力作用下,米线顺着卡侬金米线器底部的小孔落入开水锅中,煮至成熟捞出,过一次凉水,浇上卤料即可食用。
卤料一般有鱼辣味和甜辣味两种。
咖喱饭――用泰国大米,加以辣椒、椰浆、肉片或鱼片、蔬菜、竹笋等制成的椰浆辣汤而煮成的“饭”,是典型的泰国饭食。
菠萝炒饭――类似中国扬州蛋炒饭,但其配料有腰果、香肠、鸡蛋、肉松、虾米、菠萝等10余种;其米饭是大米加糯米煮制而成;其盛器则为半个被挖空的菠萝。
炒面――以生熟芽菜、豆角、肉末、鱿鱼、虾米等为配料,装盘后再撒一些碎花生末,味道十分可口。
谈徐州饮食文化不能不谈彭祖。彭祖,因为善于调制味道鲜美的雉羹(野鸡汤),献给帝尧食用,被帝尧封于大彭(今江苏省徐州市)。古时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这艺术地反映了彭祖在推动我国饮食文化进步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汉代楚辞专家王逸注曰:“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尧,帝尧美而飨食之也。”宋代洪兴祖补注曰:“彭祖姓钱名铿,帝颛顼玄孙,善养气,能调鼎,进雉羹于尧,封于彭城。”彭铿是彭部族的始祖,以后子孙繁衍,主要是他的“雉羹之道”可祖,便尊称他为彭祖,他的后裔就叫彭祖氏。彭祖的“雉羹之道”逐步发展成为“烹饪之道”,雉羹是我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中国烹饪史略九中称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而且是“寿命最长的厨师”,至今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鲁地“鱼中藏羊”,徽地“鱼咬羊”,苏地“羊方藏鱼”均出于彭祖“版本”。彭祖所烹雉羹至西周时,被定为宫廷八珍御膳之一,至今仍史不绝书。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彭城因而得名。夏商时期,大彭氏国很强盛,曾为五霸之一。大彭氏国的创始人彭祖活了800岁,是中国烹饪创始人。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备至,也被道家奉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饮食养生之道,对以后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秦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彭城。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则一统天下,开创了历史上辉煌的汉王朝。西汉时期,彭城为刘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国――楚国和彭城国。东汉末年,曹操迁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称徐州。时徐州饮食有霸王别姬、沛县狗肉等著名品种。
徐州五省通衢,“北国锁钥,南国门户”的重要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是自古的兵家必争和人流量大的特点,也就带来了徐州饮食发展的快节奏。烹饪始祖彭祖和汉高祖刘邦对烹饪饮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坡任职徐州的一年多时间,对徐州的饮食影响不可小视。苏公好酒嗜食,在饮食上的一些脍炙人口的传说已经被后世发扬光大,据考证,徐州著名的把子肉就起源于苏公的东坡肉呢。云龙山下乾隆行宫遗址既是乾隆四次南巡驻足徐州的佐证,也是这位偏好饮食的帝王为徐州饮食添上一枝奇葩的铁证。乾隆帝下江南所到之处行宫接驾的饮食定位当时最珍稀之美味。虽然当时的徐州并不富庶,相信当时的徐州知府应是不敢怠慢的吧。
以徐州为中心的徐海菜的鼎盛发展,不仅使徐海菜达到了历史的较高水平,而且推动了中国饮食烹饪及其文化的整体发展,终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花园中占了重要的一枝。主要表现在:
1. 传统名菜发扬光大,日常饮食登堂入室
近五十余年来大量的考古发掘表明,中国的水稻栽培起源于距今约万年前的长江流域,距今约四五千年前水稻已经陆续北上进入黄河流域。
中国文字的发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有关水稻的文字记载也首先见诸商周时期。如《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为酒为醴,烝畀祖妣。”醴即是用稌米酿的甜酒。古代黄河流域也称稻为稌,那时的稌或稻,主要都指糯稻(详后)。《诗经》里还有《小雅·甫田》、《唐风·鸨羽》、《豳风·七月》、《小雅·白华》、《鲁颂·闷宫》等章,都有咏稻稌的诗句。
需要指出的是,《诗经》及其他古籍所记的“稻”词,主要是指糯稻米,不是现在我们日常吃的非糯的籼米或粳米。古代非糯的籼稻或粳稻的栽培要比糯稻为少。这要从稻词的来源说起,水稻既然是自南向北传播,稻词自然是从南方带去,其语音也不是北方的夏言。最早的稻词见诸《春秋·襄公五年:会
吴于善缓。”《谷梁传》:“吴谓善,伊;谓稻,缓。号从中国,名从主人。”“缓”(nuan,同暖)和“糯”(nuo)是双声的音转。秦灭楚越后,少部分越人东渡去了日本,同时带去水稻栽培技术,是日本有水稻之始。日语称水稻为“ィネ”,即是“善缓”音的保留。《说文》:“稬(即糯),沛国谓稻,糯。”沛国在今安徽宿县一带,春秋时属吴国,吴和越语言风俗相同,吴越人就是以糯米为主食的,所以由吴越人带到日本的也是糯稻。
“越”本来是国名,其族属“闽”(蛇图腾,龙的前身动物之一),但是后世习惯于以越为族称。战国以后,又出现“百越”的称呼,是泛指古代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的居民。百越族自秦汉后陆续向西南贵州、广西、云南、及泰、缅、老挝等地迁徙,他们仍保留以糯稻为主食的习惯,并非是他们迁到这些地方以后才改以糯米为主食。日本学者常常到现今云南少数民族(如彝族、侗族等)地区进行风俗民情调查,以之与日本民间的风俗民情相对照,发现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如过年时,家家都要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石臼里,用木杵反复舂软,做成年糕吃;又如侗族一种特殊的糯米加工方式,称“糄”(bian)米的,在日本也同样有,日文也作“糄”。可见糯稻栽培圈在历史上的范围是东亚从西南向东北横跨两河流域,直到日本九州,要远比现在为大。“糯稻栽培圏”是就农业生产的角度命名的,若从饮食文化的角度看,称之为“糯米饮食文化圏”更为贴切(详后)。
黄河流域几千年来的气候变化一直是向着干旱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气候的转旱,雨水减少,河流湖泊逐漸干涸,水稻的种植面积也不断缩小,旱地的小麦取而代之,并迅速发展,所以今天北方人过新年以包饺子吃为主,但还保留元宵节吃汤圆的传统,糯米食品远不及南方繁多了。
(1)饭稻羹鱼,鱼米之乡的饮食风习。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明确了早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以稻米为主食,以鱼虾为副食品的饮食特色,这里的“楚越之地”就包括了现在的南京地区。由于湿润温暖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使得南京地区一直以来就有种植稻米的生产习俗,南京地区稻作文化的繁荣不仅影响了人民日常的劳作活动,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人民饮食风俗的形成,充足的稻米供应也为南京丰富多彩的糕团工艺创造了条件。河湖交错的水文特点形成了吴越地区独特的“渔文化”,极富地方特色。南京地区以渔耕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太湖地区物产丰饶、生产鱼虾的地域特点也为南京乡民养鸭食鸭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南京的鸭肴种类繁多,是南京乡村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笔。(2)因地取材,讲究时令的饮食生态。乡村饮食与都市显著的其选料的新鲜度和生态性,即南京的饮食对大都运用本地的食材制作而成,保证了材料的新鲜和健康。南京的低山丘陵和岗地约占总面积的67%,平原、洼地和河流约占了39.2%,平原地区肥沃的土壤、星罗棋布的水域以及丘陵岗地的林业资源,使南京乡村拥有丰富的原材料,家禽、河鲜、野菜都在南京传统乡村饮食中占有一席之地。南京乡间嗜食野菜,“南京人不识宝,一口野菜一口草”以及“南京人一大怪,不爱荤菜爱野菜”等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谚都证明了食野菜的风俗在南京地区的普及。相比于城市,乡村地区的食材更具有时令季节的特征,人们掌握原料的生长规律,讲究适时而食,如“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肥鹅冬有蔬“等都反映了南京农村注重时令的朴素自然观,成为了人们宝贵的生产生活经验。(3)咸鲜润甜、醇和酥嫩的原汁本味。质朴无华的乡村饮食采用的是最简单的加工制作方式,传统的制作过程和不经雕琢的加工工艺使得农家菜更能保留食物的原始风味,配合鲜活的食材给人带来独特的体验。南京乡村的饮食风味保留了江南乡村地区鲜嫩清淡的饮食风格共性,同时也更注重地域的适应性,使得南京乡村饮食兼具了南北饮食的风格特色,如金陵名菜芦蒿炒香干,就是在芦蒿、香干两种基本食材的基础上进行素炒,除油、盐之外几乎不加别的佐料,最大幅度地保存了芦蒿和香干的清香;颇具盛名的南京水八鲜旱八鲜也进采用了凉拌、清蒸等最简单的烹调技艺,保留了其鲜脆爽口的本真味道,受到了许多食客的推崇。(4)典史结合、淳厚朴实的人文背景。江南地区自古人文荟萃,关于饮食的诗文典故也为广为流传,为南京的饮食菜品增加了浪漫气息。如诗圣杜甫的《赠李白》:“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其中的“青精饭”就是现在仍盛行在江浙一带的乌米饭;坡脍炙人口的《惠崇江上晚景》中:“蒌蒿满地芦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使芦蒿和河豚名声大噪,还有宋嫂鱼羹、炸响铃等名菜名典广为人知。而在南京不得不提的《随园食单》和《红楼梦》给南京饮食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除此之外,乾隆与如意卤干、与“皮冻甲鱼盅”的故事等都为普通的菜品增添了文化和人文气息。
二、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尽管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使南京乡村饮食文化开发得到初步的成效,但其开发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所以本文采用swot的分析方法对南京乡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分析,进一步增加南京乡村的旅游吸引力,同时为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
1、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优势
(1)饮食文化资源丰富,种类多样。南京地区被称作“鱼米之乡”,食材丰富、选料新鲜、形成自然质朴的的乡村饮食风味,如种类繁盛的鸭肴、野意野趣的早春四野、旱八鲜和水八鲜,肉质鲜美的各色河鲜、高淳的螃蟹与六合的猪头肉都是地道的乡土风味。除去饮食选材的乡土性和地域性,还有伴随着饮食菜品而不断传颂的传说典故、逸闻趣事,代代相承的传统加工工艺,朗朗上口的民谚和歌谣都是在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不可忽略的元素。例如,南京地区传承600多年的板鸭制作工艺、状元豆的故事、寒食节食赤豆元宵的传统和历史背景等等都将为游客带来不同的旅游体验。(2)南京地区乡村游发展迅速,示范效应明显。南京一直走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沿。近年来,南京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根据南京旅游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2年,南京地区一共拥有12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江宁区“五朵金花”、六合区“六朵茉莉”,还有高淳等地均已成功打造出了乡村旅游品牌。作为乡村旅游体验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使乡村饮食也得以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许多传统饮食也借助旅游体验的进行而广为人知。如南京地区以茶文化为主打旅游品牌的黄龙岘茶文化村就利用现有的资源,打造融茶道、茶艺、茶俗、茶浴体验、茶叶展销研发生产、茶宴调理、特色茶制品购买为一体乡村茶文化旅游点,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在2013年国庆节期间,仅10月1日一天,该村已投入经营的茶餐厅的收入就达到18万元。(3)代表性的美食节庆产生强有力的经济社会效应。美食节庆活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相应的饮食文化进行全面而集中的展示,并迅速吸引公众关注度,提高资源影响力,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的综合效应。以六合区龙袍镇为例,其蟹黄汤包节自2001年起已经开办了13届,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前来龙袍镇品尝美食、观光旅游的游客达到20万人,整个蟹黄汤包产业链所产生的收入约为2亿元。“汤包经济”的繁荣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同时对于汤包制作技艺的传承和汤包文化的保护产生积极带动作用。除此之外,在南京桂花鸭节和南京美食节同样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应。
2、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劣势
(1)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深度文化内涵和参与体验性的挖掘。通过在江心洲等地的实地调研,发现在大部分的乡村餐饮经营点,游客对饮食的体验大都集中在品尝成品的部分,也有部分数量的农家乐推出了采摘和垂钓为代表的传统基础体验项目,对于历史传说、制作工艺、饮食习俗等方面很少有涉猎,缺乏趣味性和必要的创新,而与此同时有相当大比例的游客在饮食文化深度体验方面存在需求,实地调查显示深度体验产品在供与求方面的脱节。现阶段,农家乐在饮食文化开发方面雷同普遍而特色不足,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延伸不足。总体来说,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面临深度不够、体系不全、特色不明的问题。(3)南京乡村饮食文化的宣传普及营销力度不足。目前,对于乡村饮食文化的推广大多依托于乡村旅游点进行,缺乏独立的宣传和推广平台。同时,在相关的乡村旅游网络推广平台上,饮食文化信息的和传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和缺失,这将为游客的信息掌握造成困扰。以“五朵金花”之一的石塘人家景区网站为例,其对于当地特色饮食文化资源的介绍就仅停留在名称和图片的阶段,缺乏更深入的介绍。宣传营销工作的不足给南京传统乡村饮食品牌的树立和吸引力的提升造成了障碍。我们曾在江心洲、前石塘村等农家乐经营较集中的地方就饮食文化资源宣传推广的途径媒介向游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除了通过网络进行信息采集外,通过亲朋好友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相关产品的宣传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这种方式在宣传范围和宣传效率的缺陷说明了目前宣传旅游资源宣传营销上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3、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机遇
(1)国家鼓励乡村游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乡村旅游和饮食文化体验提供条件。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会议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原则等方面做出安排,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开拓了空间。另外,针对之前南京众多乡村旅游点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影响游客的出行选择的问题,南京在2013年开通了市区直达江宁石塘人家、世凹桃源、汤山七坊、溧水傅家边、高淳桠溪国际慢城、六合竹镇大泉村等6个著名乡村旅游景点景区的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大大提高了各大乡村旅游点的可进入性。(2)饮食文化的公众关注度提升。传统饮食本身以及其独特的制作手法、加工方式、历史典故等都具有重要的传承和保护价值。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将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与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背景一一展现,引发了大众对饮食文化新一轮的关注与思考;而近期武汉热干面的申遗更是引发了对饮食文化保护的热烈讨论。日前,以盐水鸭领衔的南京饮食文化代表——“三菜一茶”(南京盐水鸭、绿柳居素食、马祥兴清真菜和雨花茶)也加入申请非遗的行列。虽然有许多声音对将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申遗的举动存在质疑,但将有价值的饮食文化资源用遗产名录的形式进行保护,对饮食资源的宣传推广和进一步的旅游体验开发的确起到助推作用。(3)青奥会等大型赛会在南京的举行为南京饮食形象的推广和普及提供平台。即将举办的2014年南京青奥会将吸引大量的国际国内客流汇集南京。这对于南京地区的旅游接待能力的提升和旅游形象的推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南京传统饮食文化也可以借助这一契机扩大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纵观世界奥运史,东京奥运会让寿司广为人知,汉城奥运会让大家记住了泡菜,北京奥运会使北京烤鸭大受欢迎,南京的青奥会举办也必将为南京的传统饮食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4、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挑战
(1)周边城市乡村饮食旅游产品竞争激烈。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相似使得南京与周边城市和浙江、安徽等地的饮食习惯存在共同之处:南京乡村善制河鲜,而周边的镇江则以“长江三鲜”备受关注;南京的糕点工艺与苏州的糕团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竞争;另外还有“竹笋之争”、“茶叶之争”等。如以南京地区颇为热衷的吃活珠子的风俗为例,就在江苏的高邮、淮安等地同样流行。由此,如何在各个竞争对手中打造自己的特色饮食文化形象,是南京在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问题。(2)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对南京本土饮食文化的冲击。从国内范围来看,随着各地文化交流的频繁和加深,川菜、湘菜、粤菜等其他的地域饮食文化在南京站稳脚跟,并迅速了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市场份额,对南京本地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从国际范围看,KFC、麦当劳等国际连锁快餐品牌在中国的持续风靡和大量外来饮食种类的进驻也对中国本土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朴实自然的乡村饮食文化如何在国内国外各种饮食文化的夹击中突围而出,继续传承和发扬,增加资源吸引力,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三、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对策
有人说,天下美食数中华,中华美食数广东。此话一点儿也不算夸张。广东美食.素以取材广博、味道鲜美、健康营养、富于创新而享誉海内外。“吃在广东”是广东美食的一个缩影。本文介绍了广东饮食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以广东饮食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业的建议对策,即真正把广东饮食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来开发;加强广东饮食文化的宣传促销,开发生产广东饮食文化商品;建立饮食文化传承、改革、发展的机制。
关键词:
广东;饮食文化;旅游业
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饮食再也不是果腹这样简单的事情了。它已经上升到了习俗甚至于文化的境界,我们必须对此予以重视。之前物质匮乏的时代,传统思想对此所持的是一种安于贫困,所谓“养我浩然正气”,对饮食不过分讲究的态度。尤其是广大的劳动人民,更没有这种条件和意识对饮食进行深入地研究思考。开风气之先的广东人首先打破了这种传统思维,他们不再认为安贫乐道就是衡量人品格操守的唯一标准。事实上,只要在生活上不奢侈浪费,追求高品位的生活是人们的正当要求。在这方面,广东人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一、广东饮食分类和主要特征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的菜系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粤菜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它们是广州菜(也称广府菜)、潮州菜(也称潮汕菜)和客家菜(也叫东江菜)。
(一)广东菜
又称广府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古代岭南地区的越人,形成于秦汉至隋唐时代的“汉越融合”,发展于明清时期,既受到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又融会了西方饮食文化的长处,可谓博采众长。它取料广泛,品种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几乎瞧上席。广州菜的另一突出特点是,用量精而细,配料多而巧,装饰美而艳,i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品种繁多。它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受,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岭南夏长冬天气偏于炎热,故广东菜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广东菜比较有名的戈有“白云猪手”、“龙虎斗”、“麻皮乳猪”、“八宝冬瓜盅”等,都是饶有地方风味的广州名菜。
(二)潮州菜
起源于潮汕平原地区,涵盖了潮州、汕头、潮阳、揭阳、饶平以及海陆丰等地,还包括其他讲潮汕话的地方。潮州菜得名,与潮州自古以来是历史名镇有关。清代以后,由于汕头的崛起,潮州菜又有了另一个名字——“潮汕菜”,简称潮菜。潮州菜的特点,是善于烹制以蔬果为原料的素菜。对蔬菜果品,粗料细做,清淡鲜美,营养丰富,如护国菜、马蹄泥、厚茹芥菜、糖烧地瓜等,皆为美食家所称道。潮州菜的另一特点是喜摆十二款,上菜次序又喜头、尾甜菜,下半席上成点心。潮州菜之所以享有盛名,不仅在于用料丰富,还在于制作精妙,加工方式依原料特点而多样化,有煎、炒、烹、炸、焖、炖、烤、煸、卤、熏扣、泡、滚、拌等,而且刀工讲究。多样化的制作方式,形成了潮州菜的风昧特色,其特色菜有“清炖乌耳鳗”、“金瓜芋泥”、“甜皱炒肉”、“生炊龙虾”等。
(三)客家菜
又叫做东江菜,它是广东东江地区客家人的特色风味菜肴。客家菜以肉类为主用料,而海鲜品极少,因此东江厨坛有这样的说法:“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鹅不浓。”它以惠州菜为代表,味道讲求酥软香浓、原汁原味;制法以炖、烧、煲著称,尤以砂锅菜见长,造型古朴,具有古色古香的乡土特色。其特色名菜有盐煽鸡、酿豆腐、爽口牛丸、三杯鸭等。这三个地方菜的风味,既互相关联又各具特色,其中,以广州菜为代表。三个地方菜的风味互相关联又各具特色,形成粤菜选料广博、奇杂、精细,口感讲究、爽脆嫩滑,调味偏重、清鲜镬气,以鲜为最高境界的风味特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广州菜、潮州菜、客家菜各领但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使粤菜得以扬名海内外。为弘扬广东饮食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广东饮食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不但可以一览广东人的胸襟,在某些方面也可以看到整个国家今后饮食文化发展的趋势。综合起来看,广东饮食文化透露出这样一些发展趋势:
(一)饮食文化和其他文化融合发展
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和本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是广东的一大特色。他们将酒店的设置与旅游景点、游玩场所的配套整合工作做得很好。在注重创新的同时也不断重视老字号饭店甚至小吃店的保护工作,树立了比较好的综合发展意识。通过举办美食节等旅游文化项目,吸引来不同地域的游客,认识广东饮食,品尝广东美食,真正做到了综合发展。
(二)用餐快捷化
这是和中西文化不断融合的大背景分不开的。在西方饮食,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快餐的冲击下,青年人的文化观念、饮食意识和生活习惯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工业化的大发展也带动了现代快餐的发展,这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尤为明显。
(三)饮食营养科学化
以广式煲汤为核心,在饮食健康营养方面,广东也走在了潮流的前列,他们把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变做得非常到位,将食补、食疗、药膳的研究和他们传统的煲汤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多种汤品和技艺。另外,随着饮食卫生状况的进一步严峻,在放心菜和放心肉等市场环节的改善上,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四)美食情趣化
广东尤其是广州的商业酒店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气质和精神内涵。其装饰风格不再一味向奢华方向看齐,其格调越来越高雅,环境更贴合普通人的精神需求。在就餐环境、厅堂的装饰、盛装美食的器具、菜品的命名、宴席的菜单设计、乃至服务员的穿着打扮方面都透出一种文化内涵。表现广东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其蕴涵的风俗文化。在内部装饰方面,他们不但注重物质装修,而且设有舞蹈曲艺、时装表演以及卡拉OK等文化点缀,让食客们在身心愉悦的环境里快乐就餐。这种饮食和文化艺术的结合是开全国风气之先的,让外地游客在一饱口福的同时能够了解到相关的饮食文化。
三、以广东饮食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业
(一)真正把广东饮食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来开发
旅游不仅是为了满足观光游览,而是更为渴望通过旅游活动来进行文化上的交流和沟通,感受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投入少,回报率高,且可反复利用,所以要通过提高认识,增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把饮食文化摆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广东饮食文化以其特点,旅游产业的开发者,应当以广东饮食为物质载体,体现广东美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将饮食文化作为专题隆重推出,从而将广东饮食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要深层次地发掘饮食文化资源,把饮食文化当作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
(二)加强广东饮食文化的宣传促销,开发生产广东饮食文化商品
把握好旅游饮食消费的潮流和趋势,把更多的广东饮食特色菜、代表菜肴作为重要的土特产和旅游商品进行开发生产,开发饮食文化产品,做成系列化的便于携带的商品,在对外宣传促销中,应把广东饮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注意增加文化的含量,发掘饮食中的食风食俗,发掘饮食背后的饮食文化,拓展旅游市场,旅游饭店、宾馆的饮食应突出文化内涵,将带有广东地域文化色彩的菜肴与具体的旅游活动相结合,通过制作菜肴之原料向游客介绍旅游地区的物产,激发游客购买欲望,提高旅游地区的综合吸引力,提高旅游购物比重,加快饮食文化的传播。
(三)建立饮食文化传承、改革、发展的机制
中国饮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菜肴的不同表现形式反映旅游,这一点它本身已经具备;二是有吐故纳新、自我进步的特性,合理吸收文化精华,这一点尚须下功夫。为此,饮食文化要在切实促进旅游业兴旺发达、自身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开发出有吸引力的饮食文化产品,实行继承与创新、传统与新潮、保持民族特色与吸收外来精华的结合,建立起开放、变革、自强、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不断繁荣和发展,成为旅游业中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四、结语
饮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历史的积淀,是文化的载体。道道广东美食,无不体现广东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旅游有机组成部分的“食”,蕴涵着岭南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生存理念和价值观念。因此,品尝广东美食,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提供食物,品味到的不仅仅是美食,也是岭南的文化。广东饮食文化应当与广东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传播广东饮食文化,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品尝广东美食,让更多的人领略广东饮食文化的风彩。
作者:刘永源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参考文献:
[1]杨丽.试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学术探索,2001(11).
关键词:饮食文化;利弊;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41-02
在中国,老百姓常说“民以食为天”,从中我们便能看出,“吃”在国人心目中位置之高。前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各个方面细致、生动地表现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描绘了各地区人们的饮食特a。从纪录片中深入感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妙,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但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在我们为中国饮食文化而骄傲的同时,种种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一)风味多样
由于中国地域宽广,从南到北,纵跨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因此不同地理自然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又由于温度、适度的不同,不仅影响了建筑的结构,在饮食上也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色。像东北人喜欢喝酒,四川人喜欢麻辣;北方人喜欢吃面,南方人喜爱吃米等等。就这样慢慢地,一个地区就逐渐形成了自己在饮食上的一种独有的特色,最终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风格,我们把这种风格,称之为菜系。
(二)四季有别
一年有四季,四季温度、湿度差异较大,成为影响中国人饮食的另一大因素。不同的季节要吃不同的食物,讲究食物的性质和搭配。春季,由于气温较低,对人体热量的消耗较大,因此应多吃热量高的食物;而夏季由于气温过高,易使人躁动不安,食欲下降,故要多吃清热去火,消暑降温的食物;秋季,由于天气干燥,所以要吃一些滋润之物;冬季,天气寒冷且干燥,应多吃一些滋补之物。
(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饮食文化的魅力,不仅体现在菜肴的味道上,还对烹饪的精湛技术和菜肴美感有很高的要求。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色香味”中的“色”。一道美食,不仅要味道极佳和香气扑鼻,精美的外观也同样重要。这样在品尝之时,才不失为一种享受。使人们在享受美味感受味蕾刺激的同时,还有另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四)注重情趣
我们国家的饮食特点除了在色香味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对于每一道菜的名字也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进餐的节奏以及娱乐的穿插也是大有讲究,这体现了我国饮食文化对于情趣的追求。中国菜的名字可以把这道菜表现得更为出神入化、雅俗共赏。每道菜的名称都有来历,有的是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的是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
(五)食医结合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我国饮食文化中还有极为特色的一点,那就是“医食结合”。我国在饮食的烹饪上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这又与身体保健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食疗”。我们说常说“是药三分毒”,因此祖先们就把防治疾病这项工作放在日常饮食中。早在古代,就有着“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就是通过食物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将其做成美味,最终达到预防一些疾病的目的。而近几年刮起养生的浪潮正是与此有极大的关系。
二、中国人饮食习惯所带来的利弊
由于中国人独特的饮食文化特点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饮食习惯。饮食习惯有益有弊,我们分别来看。
(一)中国人饮食习惯之优势
1.多食素食
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国家,因此中国人以素食为主,所吃的新鲜蔬菜要比西方人多很多,美国则秉承着游牧民族的传统,因此在饮食上大量吃肉、奶,蔬菜的摄取量则偏少,这样的饮食结构对肠胃的影响非常大的,所以在西方国家的人患消化系统和癌症的比例就要远远大于我们。
2.食粗粮
由于我国旧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因此平民百姓大多都吃粗粮,而较为发达的西方人则多数吃的是精细粮食。然而粗粮的口感虽差,但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还可以有效帮助消化系统来消化食物,促进胃肠的蠕动。
3.食植物油
中国人多吃素食,所以烹饪时所用的油大都是从植物中提取的,而西方人则喜欢食用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除此以外,西方人还喜欢吃黄油、奶油等,所以细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是远远高于我国。
4.食豆制品
中国的老百姓对于黄豆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将黄豆加工处理,做成豆腐、豆芽等。黄豆中含有大量的大豆异黄酮,这对身体尤其是女性的身体有特别的效用。而西方人却是敬而远之。
(二)中国人饮食习惯之劣势
1.盐过量
中国人的食盐使用量过多,尤其是北方人。有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百姓平均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在10克以上,以东北人的摄入量为最高,达到了18克。食盐摄入过多,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如高血压、胃癌等。
2.味精过量
由于对食物味道的不断追求,为了提鲜,在烹饪时喜欢加入味精。而味精其实就是一种化学元素钠。摄入大量的钠元素,对身体的伤害也是十分严重的。所以在烹饪之时,应当少用或用其他调味品代替。
3.多食腌制食品
在中国,许多地区人们喜欢用腌制的方式来保存食物,这也是祖先保留给我们的一种储存方式。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用冰箱来保鲜。而这种传统方法,就被保留了下来。但是腌制品在腌制之初,放入了大量的盐,这不仅加大了食盐的摄入,而且时间久了腌制品中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亚,而亚硝酸盐却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因此也增大了癌症的患病率。
4.集体用餐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吃饭喜欢做圆桌,象征着团圆之意。不仅如此,大家在一起吃饭,还喜欢互相夹菜,这种方式既不文明,也不卫生,还大大增加交叉感染,加速了疾病的传播。
三、饮食习惯所带来的问题
(一)传染病肆虐
由于人们对于美食的不断追求,最终导致灾难。2003年SARS席卷了整个中国,一夜之间,生活被完全打乱,整个国家从上到下的紧张感让我们记忆犹新。而这场灾难的导火索最终被确定在一种叫“果子狸”的动物上。正是因为人们食用了携带有SARS病毒的果子狸,而感染疾病。这一切都是因为“吃”而惹祸上身,都是因为对美食的追求而导致恶果。
有人曾开玩笑说,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是上帝创造的,最初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伊甸园中。后来只因为他们俩禁不住蛇的诱惑而偷吃禁果,才被逐出了伊甸园,来到地球繁衍后代。很多人喜欢用这两个人攀附自己的祖先,这时候争议出现了,地球上人种很多,亚当和夏娃究竟是哪一个人种呢?不管怎样,他们肯定不是中国人,因为他们绝不会等蛇来引诱,就先把那条蛇也吃了。
这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笑话就说明了中国人饮食文化的一个特点:无所不吃。也正是因为中国人“滥吃”“乱吃”的现象才导致“SARS”疫情的全面爆发。这样的事情一次一次地为我们敲响警钟,而人们却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依旧是一味追求,不顾其他。
(二)饭局所造成的浪费
中国人的饮食之道,不仅是停留在一个“食”上,更多的是包含了一种人情世故在其中。一场饭局,不是简简单单吃一顿饭。从一场饭局中,你也可以了解一个人,看出他的地位、品味、尊卑、身份。
在中国,饭局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从生到死,可以说是一路吃过来的。从婴儿开始,要吃生辰酒,满月酒,学业有成要吃饭,结婚生娃要吃饭,就连生老病死都要摆上一桌,可以说是充斥着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这些一般的有名目的饭局以外,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办事的饭局,用来扩充人脉,建立关系。
以一种过于正式的方式谈事,中国人会觉得拘束,不自在。在这样的情况下赴宴吃饭,肯定吃不好,这就引出中国人饮食最大的问题:浪费。除此以外,“面子”同时也是中国文化有的现象。大家酒足饭饱之后,对于剩下的那些菜,丢之不管。倘若是打包了那些饭菜,似乎会觉得面子上挂不住。因此“适度点餐,剩菜打包”,在实现上却是异常艰难。
(三)食品安全遭遇“恐怖袭击”
所谓食品安全,是指“对食品的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是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而现在中国所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其中掺假使假、环境污染、滥用激素,是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问题。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的问题层出不穷,国家下大力整治,但是其势头确实愈演愈烈,有增无减。有人说,以后不能在外面饭店吃饭了,自己回家自己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然而连最基本的食材都存在问题,这让我们如何在世界上继续生活呢?
四、如何摆脱饮食文化的负面影响
面对我们的饮食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国人应该觉醒了,应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像营养学家赵霖在中国科协会议上说:“人类正在用牙齿把自己送进坟墓”,的确,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如何摆脱饮食文化的负面影响呢?我们必须要转变这样的观念,可是千百年来积淀下的饮食文化深入人心,完全改变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至少我们应有这样的意识,然后慢慢改变。如近些年开始慢慢流行起来的“素食主义”,或许就是人们思想转变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开始意识到饮食方式的不健康,而开始积极地转变调整饮食方式和结构。不论在西方还是东方,素食主义已经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素食清淡、鲜美、营养丰富,不伤脾胃,一些豆制品也可以满足人体对蛋白质、氨基酸和热量的需求。我们大胆设想,若中国人都开始吃素食了,那至少对于动物传染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出现了。
参考文献:
[1]王婷.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照分析[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09,(11).
[2]周拓.从识别中国烹饪特色入手研究中式炊具[J].中国科技博览,2011,(24).
[3]国人饮食习惯的9大缺陷[EB/OL].http:///a/20
111111/000638.htm,[2011-11-11].
关键词:日本 饮食 文化
“饮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饮食中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都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大米是主要食物之一,但受到地理、文化、宗教、历史各方面的影响,经过数千年的继承和改良,日本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虽然同为东方国家,吃饭时同样使用筷子,恐怕还是有很多人对日本的饮食文化不太了解,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日本饮食的基本特征及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日本料理。
一、日本饮食的特征
从北海道到九州,日本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岛国,由不同人种构成。日本饮食受东北亚各国文化及饮食习惯的影响,经改良后逐步形成了现在日本料理的特征。另外,由于复杂的内陆地形和四面环海的岛国环境。使日本不仅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造就了大批资源丰富的渔场,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各类海鲜料理已经成为日本饮食中别具特色的代表性食品。
日本四季变化鲜明,所有料理都非常重视对季节的感受,并且,因为全年气候温暖潮湿,所以日本人比较喜爱清淡的口味,从而形成了日本人比较注重食材本身风味,较少使用调味料的特点。在日本有这样一种说法,日本人在用嘴品尝食物之前,要先用眼睛和鼻子鉴赏食物。因此,日本人对盛装食物的器皿也是非常讲究的,器皿的材质,不仅有瓷器、木器、还有漆器、竹制品、玻璃制品等等,丰富多彩。盛装食物时不仅要根据不同的食物采用不同材质的盛装器皿,而且器皿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此外盛装方法、器皿与食物色彩的搭配也必须协调。还要考虑到与其他盛装器皿的协调性等,种种考虑都是为了将食物等级提升到一个综合艺术的境地。
二、日本料理的种类
日本料理,有关西菜和关东菜之分,关西料理是以京都和大阪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菜系。京都是古代日本的都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日本政治经济中心,是贵族文化的发祥地,并且因为远离海洋,京都料理主要以清淡的蔬菜类和鱼干为主,而靠近大海的大阪,鱼类和贝类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大阪各种海鲜料理非常发达。关东料理则是指以江户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菜系,江户是东京古时候的名称,1868年明治维新后,德川幕府被,这一年,明治天皇将首都从京都迁往江户,改称东京。关东料理利用从东京湾及隅田川捕捞的鱼虾贝类为原料,其中寿司、盖浇饭、荞麦面条等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现在。随着交通的不断发展及各地区交流的不断深入,一些地域性特征正在逐步消失,但从饮食特点还是可以看出关东和关西两地之间的差异。以面条为例,从经营面食业的招牌上看,东京的面馆一般都叫做荞麦面馆(原料多为荞麦面)、而大阪则叫做乌冬面馆(原料多为小麦面)。另外,在面条汤的制作上,关西料理一般强调食材本身的味道及颜色,口味偏清淡,量较大,而关东料理主要是通过浓酱油来增加汤的口味,量比较少。
在米饭上浇盖上各式各样料理制作而成的盖浇饭,可以说是最具日本特色的饮食之一。其中有牛肉盖浇饭、鸡肉鸡蛋盖浇饭、天麸萝盖浇饭等等。牛肉盖浇饭是用牛肉、葱及洋葱配以酱油炖熟后,浇盖在米饭上而成。漫步在日本街头随处可见各式各样销售牛肉盖浇饭的连锁店,价廉物美。是日本上班族和学生最喜爱的食物之一。
酱汤是日本料理中最常吃到的食物,它可以增加人的食欲,用日本大酱制作的酱汤,通过向汤里添加不同材料可改变酱汤的口味。当你闻着酱汤散发出的诱人味道,从汤里感受着不同的季节特色,品尝着颜色与味道完美协调的酱汤时,真可以说是享受人间美味了。
在中国或东南亚各国,自古以来有用大米或淀粉把鱼发酵后制作料理的习惯,这对日本寿司的产生起到了一定作用。现在,寿司不仅在日本非常流行,而且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日本料理之一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世界性料理。最初的制作方法只是简单地向米饭里调人醋汁制作而成。根据不同种类的寿司,可以调入不同味道的醋汁,还可增加甜味。后来,不仅调入的汁料味道越来越丰富,还在米饭上还配以新鲜的鱼、虾、贝类。蔬菜等。
天麸萝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Tempora”,17世纪中叶,位于九州西北部的长崎将从西方传入的西洋料理的烹制方法经改良后用于日式料理的制作,并在国内推广开来。古时候各种食材还不十分丰富。市场上卖剩的鱼,扔掉可惜,商家就裹上面粉用油炸制后再次销售,这就是最初的天麸萝,到了江户时代,开始用从东京近海地区打捞上来的大量新鲜鱼虾(虾、小鳗鱼、乌贼)来制作天麸萝,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后来随着选材范围的进一步广泛、烹制技术的不断创新,现在天麸萝已经成为最受日本人民欢迎的料理之一。日本料理整体来说都是以清淡口味居多,但唯有天麸萝是用油炸制的口味比较浓重的一种料理。
本文通过对日本饮食特点的浅析和几个代表性料理的介绍,体现日本饮食文化的许多优点及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日本的饮食是很特别的拥有自己的风格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国和西方其他国家的色彩。这也许和日本善于吸取他国长处的原因有关。
关键词:饮食文化、特点、日本料理
日本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岛国,是一个典型的围海而生的国家。自古以来从南方、北方和西方引进文化,经过不断的沉积、融合和演变,最终形成了日本列岛的文化基础,而日本饮食文化就是这些文化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可见饮食在文化中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在了解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时,有必要先去研究它的饮食文化。
一、日本饮食的特点
日本料理最大的特点是生鲜海味。日本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能够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所以,各类海鲜料理已经成为日本饮食中别具特色的代表性食品。
日本的气候四季分明,谷物、果蔬、水产品等的生长期和品质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很大。基于对食物新鲜程度和品质因素的考虑,日本料理的选材也是四季分明的。思维方式也使他们合理地选择应季的食物。日本人在料理的烹调方式上崇尚食物的原汁原味,少用调料,以清淡的口味为主,生食便成为保持食物原味最好的食用方式。
日本料理是一种用眼睛和鼻子来品尝的食物,其外观造型甚是精美,配合食物,每一道菜都犹如中国的工笔画。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凡是去过日本的中国人或许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饱口福,倒毋宁说是让人赏心悦目。所以日本人对料理的形状和色彩的搭配是极其讲究的。在日本,一个厨师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点:刀工和一双装菜的筷子。日本料理给予我们的是日本人审美观的表达,也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体现。
日本料理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少”。中国人吃饭讲究的就是个实在。要吃好,并且还要吃饱。吃好自然不必说,要吃“饱”,这在吃日本料理时就有点困难了。中国人吃菜是一筷子,一勺子地吃。日本人是一片菜叶一片肉地吃。往往一顿饭吃下来,只有6分饱,过两个小时又想吃饭了。在日本花400日元买的便当,也就是盒饭,往往里面就是3块炸鸡和一片黄瓜,几片腌萝卜。可别以为有3块鸡肉就很合算了,鸡肉是最不值钱的东西,白菜都比它贵。正因为蔬菜价格很高,所以日本料理里蔬菜的分量不多,我是这么认为的。也不光蔬菜,其它的东西一样很少,往往一样菜是一小口就结束了。不实惠,这也是我的感觉。
对食器的讲究也是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在日本,稍有水准的料理屋在餐具上都是很用心的。这也说明了容器在料理中的地位。美器不仅仅是对美食表层的烘托,更是对美食内涵的诠释。日餐器皿的材质多为瓷器、木器还有漆器等,丰富多彩,既实用又具观赏性,使就餐者耳目一新。另一方面,对饮食环境的考究,也反映了日本人在饮食文化上的美学追求。
“淡”可以说是日本料理的最大优点。日本人长寿的原因估计也和他们饮食的清淡有关。中国菜基本上每样菜下锅之前都要先往锅里倒油,没有油,也就不会有美味的中国菜。可是油吃多了有什么后果大家都很清楚。而传统的日本料理则很少用油,寿司,生鱼片,都是十分清淡的食品。刚吃的时候也许会感到精淡无味,但是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很爽口,和中国菜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不过就健康角度来说,我认为还是日本料理更好一些。
日本饮食一般可分为主食和副食。米是主食,蔬菜及鱼等为副食。中世纪至明治时期,日本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对肉食有所禁忌,所以很少食肉。明治以后,这种禁忌才得以消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饮食中也普及了面包等面食类。随着经济的成长,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肉类和乳制品等的摄取也大幅增加。再加上速食食品的普及,使日本人的饮食生活愈发多样化。
二、日本料理
(一)酱汤
酱汤在日本也有着悠久的历史。8世纪初,随着佛教从中国的传入,酱也从中国传入日本。它先在寺庙与宫廷中兴起,后在民间被广泛食用。现在日本研制生产了各种速成酱汤,可用开水冲食,并且便于携带。由于酱汤制作容易又富有营养,日本军队也很重视这种传统食品。酱汤以酱为主,主要原料是大豆,含有大量蛋白质,营养丰富,味道较咸。在日本,人们把酱汤视为“母亲的手艺”,可见它在日本人心中的分量。米饭就酱汤吃,是日本传统式的早餐。作为从小时就养成的饮食习惯,就更适合日本人了。
(二)生鱼片
日本料理以生鱼片最有代表性,它堪称是日本料理的代表作。自古以来日本就有吃生食的习惯。江户时代以前生鱼片主要以鲷鱼、鲆鱼等为材料。明治以后,金枪鱼、鲣鱼成了生鱼片的上等材料。现在,日本人把贝类、龙虾等切成薄片,也叫“生鱼片”。去掉河豚毒,切成薄片的河豚鱼,是生鱼片中的佼佼者,鲜嫩可口,但价格很贵。吃生鱼片必须要以芥末和酱油作调料。
(三)寿司
寿司又称“四喜饭”,是日本料理的代表。寿司味道鲜美,很受日本民众的喜爱。寿司是日本料理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食品,种类很多。现代日本寿司大多采用醋拌米饭的方法来加工其主料。日本四周环海,各类时鲜鱼类为寿司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正宗的寿司有酸、甜、苦、辣、咸等多种风味。因此,吃寿司时,应根据寿司的种类来搭配佐味料。现在寿司的品种根据人们的口味增加了许多,色彩也是绚丽多彩。寿司的美味不仅体现在食上,更体现在形与色上,每一块寿司都是一个精美的小艺术品。
(四)纳豆
纳豆是日本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大部分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纳豆是以大豆为原料,其营养成分容易为人体吸收,是一种很具价值的营养食品。最新的研究还表明,纳豆对引起大规模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病原性大肠杆菌的繁殖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五)卓袱料理。
卓袱是中国式饭桌,即八仙桌。卓袱料理是中国式的料理,有蘑菇、鱼糕、蔬菜的汤面、卤面等。其特色是客人坐着靠背椅,围着一张桌子,所有饭菜放在一张桌上。
这种料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佛门素食,由隐元禅师作为“普茶料理”(即以茶代酒的料理)加以发扬。由于盛行于长崎,故又称长崎料理。料理师在佛门素食内采用了当地产的水产肉类,便创立了卓袱料理。
卓袱料理菜式中主要有:鱼翅清汤、茶、大盘、中盘、小菜、炖品、年糕小豆汤和水果。小菜又分为五菜、七菜、九菜,以七菜居多。一开始就先把小菜全部放在桌子上,边吃边将鱼翅清汤及其他菜肴摆上桌。
三、日本饮食和中国的一些区别
在中国,中国的主食是谷物,北方为面、饭等大米、小麦加工出的食物,而南方为米饭。菜肴的原材料也多为陆生的动植物,也有江海湖泊的鱼类。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每人每年平均食用鱼类约十几公斤,这个数字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南北差异很大。
如果说中国重视的是食物本身,日本重视的就是盛载食物的餐具,对味觉和视觉的不同追求,造就了中日不同的饮食文化。很明显的,中国人虽然注意到放置食物的器皿对食欲有影响,在评价一道菜时也会用“色、香、味”来作为标准,烹饪理论上还有“五色、五味”等的说法,但主要评分点还是在食物本身上。而日本则不同,对餐具的选择会因季节、节日、菜色等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固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筷予。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古人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备料丰盛,做工精细I,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不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
四、结语
总之,从日本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日本人之所以长寿,与他们的合理、健康、营养的饮食是密不可分的。日本文化透过饮食文化,体现出日本饮食文化的许多优点及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这些传统的饮食习惯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日本饮食文化的优点,值得我们今后思考与学习。日本饮食文化的第三个特点是“追求造型美”。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松风、红梅烧、矶松、桃山、牡丹饼,以及州滨、时雨、越之雪、落雁,等等。除了名称以外,凡是到过日本的中国人或许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饱口福,倒毋宁说是让人赏心悦目。
参考文献
[1]左岛群已等.日本文化・社会・风土[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马凤玲.现代日本人的风俗习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红楼梦》;饮食文化;思想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号称“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其中自然少不了饮食文化的相关描写。研究《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对考究明清时期饮食文化现象与发展现代饮食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
1《红楼梦》中的饮食
由于《红楼梦》的主要活动背景是世家大族贾府,自然免不了饮食的讲究与排场。其中出现了许多种目繁多、或真或幻的饮食,展现了清初社会的饮食习惯与文化风向。
1.1种目繁多的饮食
在《红楼梦》中出现了许多饮食种类,大至宴会酒席,小至甜点果品,作者都有或详细,或简略的描写。把这些饮食种类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菜肴、面食、奶制品、野味、粥饭、生烤、点心、蔬果、酒茶和补品。这些种目繁多的饮食组成了《红楼梦》的重要部分,其中如腊八粥、花样小面果子、糟鹅掌、鲟鳇鱼、合欢汤、绍兴酒、朱橘和燕窝汤等,都充分代表了那个时代流行的饮食,是我国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1.2或真或幻的饮食
按照饮食的种类可以将《红楼梦》中的饮食分为诸多种类,但这些饮食并非全都真实可考,有些甚至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从这方面,可以将其中的饮食分为现实存在的饮食、不可考的饮食与虚幻构想的美食三大类[1]。其中现实存在的饮食就是能在现代社会或者历史记载中找到或有迹可循的饮食,如姜汤、香芋、火腿炖肘子等,是那个时代的真实风貌反映。不可考的饮食则是指现代社会不存在,历史典籍中也找不到相关记载的饮食,如《红楼梦》书中的“茄眷”,虽然在现实社会中不存在,也找不到相关记载,但书中对其做法有详细记录,这可能是被历史湮没的饮食。虚幻构想的美食则是不可能出现的美食,如“万艳同杯”,其制作原料包含“麟髓凤乳”,这显然是作者虚构的,并取“万艳同悲”之意,实则是表达对那个时代女性的“悲”。
2《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思想
2.1礼孝思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对美食的追求与讲究,其代表的更是传统礼孝思想,这种礼孝思想是我国现代饮食文化的核心思想。饮食文化的礼孝思想,就是通过饮食传递礼和孝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数千年来,中国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饮食文化,在这套饮食文化中,饮食本身并非重点所在,其重点在于礼和孝的表达。所谓礼,是在饮食宴席上以礼待人,如以茶待客,主居上座、客居对座,邀客先食等,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饮食方面的缩影。至于孝,则是长辈居上,长辈先食,长居主席、幼居次席等,更可以由父子关系演变为君臣关系间的忠。《红楼梦》中贾府的日常饮食及大型宴会都很详尽地表现了这种礼孝思想,如荣国府举办生日宴席,宁国府的贾宝玉参加宴会则是属于客人[2]。
2.2美学思想
无论古今中外,其饮食文化中必然会包含对美的追求,都会独具自身文化特色的美学思想,经常说的“美食”一词就很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现象。中国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但《红楼梦》对饮食的美学追求远超于此,除了色、香、味之外,其饮食还着重质、形、器、序方面的尽善尽美。所谓质,是指饮食的食材必须要注重质量,优质的食材是优质美食的基础。形则是指饮食的外形,诱人的外形与饮食的色一样吸引人。器就是在注重饮食本身的同时,对盛装饮食的器具也要有要求。另外序指的是上菜顺序,即先上什么菜、后上什么点心都是有讲究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的食欲,使人吃得开心。
2.3养生思想
养生是我国非常古老的思想,最早的记载当属《史记》中的彭祖,相传其活了八百余岁,是世上最懂养生之道的人。当然,《红楼梦》没有这种玄之又玄的记载,但其中饮食文化传递的养生思想也是很浓厚的。首先是关于中医的描写,中医向来是以养生为主,多以食疗养生,在《红楼梦》中,出现了许多食疗养生的情节[3]。贾府的人非常重视养生,经常食用含药用价值的食材。除了常规养生之外,甚至出现了以食疗疾的情况,如以净饿治疗伤风咳嗽,贾宝玉以玫瑰卤子辅助活血化瘀等。这种种饮食现象都体现了《红楼梦》一书中饮食文化的养生思想,是曹雪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
3结束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内容之广泛深博,已得到了诸多学者与读者的研究,而关于其中饮食文化的研究更是不曾间断。通过对《红楼梦》饮食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入分析我国明清时期的饮食风貌,还原当时社会现象,并为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锦上添花。《红楼梦》饮食文化所代表的思想内涵,更是曹雪芹呕心沥血描写大量饮食文化的意义所在,研究并学习其中的精华,对现代饮食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蔡郎与.试论《红楼梦》中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3):92-93.
[2]金兰.《红楼梦》饮食文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