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61-01
在1983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有八种,即: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视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节奏智能、交往智能、内省能力和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是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的,只是它们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由于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个体身上的组合不同,因此每个个体之间具有一定的智能差异。人类的各项智能是平等的且相互影响的,并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该理论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转变落后的教育观
以传统智力观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存在着极大地缺陷,因为他只注重了人的某一部分智力的发展,而忽视了例如口头语言表达、实际动手操作、音乐鉴赏与欣赏、人际沟通与交往等方面智力的发展。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相违背。多元智能理论指,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拥有多项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人们解决问题时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因此每一种智能对人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启示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确立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力发展空间的思想,不能只注重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而要要重视学生每一种智能的发展,以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为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和发展程度是有所不同的。
人的智能只有强弱不同,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不能评价哪些人更聪明,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些方面更突出、更优秀,个体间智力的差异在于智力的不同组合。这启示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特长,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智力特点,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通过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教育,可以更好的促使学生潜在智能的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树立多样化地教学观,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八种智能不是均衡发展的,有的人八种智能或多数智能发展得早些,具有较高水平,而有些人八种智能或多数智能发展的较晚,都是初步发展。而且由于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也各异,导致了学生之间学习兴趣的差异以及学习风格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多样化,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师应树立多样化地教学观,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智能强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使同一内容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教给学生,以适应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
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优势智能的同时带动其弱势智能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对老师教学进行及时的反馈。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评价仍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过于片面,只注重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完全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能的考核。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影响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就不能只从单一方面考虑,应该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积极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全面的评价学生。比如在评价内容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可以由老师、学生本人、其他同学和家长来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师,课堂教学,职业倦怠
一、中职学校 “课堂教学”现状
(一)学生现状
经调查显示,教师中认可“现在中职学校‘差生多’”的占80.70%,只有19.30%的教师表示“不同意”。教师认为学生“差”的理由,排在第1位的是“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 第2位是“自主学习意识差”。
1、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差
中职学校学生基础较弱,习惯较差,问题行为比较集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不愿听讲,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课堂教学出现以下问题行为:不带课本、不记笔记、讲废话、思想开小差、烦躁不安、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籍、听音乐、玩手机、吃东西、睡觉、发呆、擅离座位、喧哗、起哄、迟到早退或随意离开课堂等等。
2、自主学习意识差
一部分中职学生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缺乏兴趣,对前途渺茫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无任何理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久而久之,他们便对学习没有任何信心,产生厌学心理,根本没有意识到自主学习对今后自我发展的重要性,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学习是家长逼来的,老师硬要教的事,学习好与坏是家长和老师关心的事,与自己无关。
(二)教师现状
面对综合素质明显下降的中职学生,使不少中职教师深感“课堂教学”过程的艰辛与无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成了教师们不约而同的心声。时间一长,教师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成功的体验甚少,迫使自己体验平庸感,感觉苦海无边,没有激情,缺乏创造欲望,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长期下去就会与学生的厌学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着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改进现代中职“课堂教学”,消除“职业倦怠”
作为老师,谁都想有十八般武艺,假如你有小品大师赵本山的两下子,有魔术师刘谦的功夫,都可以来一段精彩的表演,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让学生们饱了眼福,看了热闹,也让学生们通过老师的表演,获得了更开阔的知识。事实上大多数教师没有那样的细胞,面对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现状,使得教师对现代”课堂教学”显得束手无策,甚至对职业教育产生厌倦。因此,中职教师必须自我调整,以适应现代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论文的格式中国。
(一)教师自身心理的调适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我们要熟悉教学对象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针对目前的学生现状来因材施教,及时调整自身的心理并不断提高心理素质,以积极乐观、向上、努力进取的心态来面对学生,以快乐的、平静的心境与学生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中职教育教学的挑战,心里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心里健康的学生。
1、努力调适自己的心态与情绪
作为中职学校教师,要善于调整自身情绪和心态,掌握调节和控制自己消极情绪,适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因材施教,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适者坦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舒适感。并通过自身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学生,从而找到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对待学生应该“一见你就笑”,而不是“一见你就恼”、
2、注意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学生,还要认识自我。有不少教师不与学生沟通,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过高,导致付出与回报不相符,从而心理也就失衡了。因此,教师应勇于面对现实,注重学生的情感,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达到维护和增进师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善于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凡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压力、挫折对每个人来说也是难免的。作为中职学校教师在目前生源素质普遍降低的情况下,教育教学问题、学生的行为问题无疑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就很难经得住这种压力的考验,就有可能因此而情绪消极,从而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重者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应该以宽容、接纳、愉悦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并适应眼下的学生问题,善于通过营造良好的心境来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要以宽广的态度看待所面临的压力,把负面的情绪变成生命礼物,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来展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风采。
(二)中职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作为中职学校教师首先要了解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动态,掌握最新职业教育理论,了解行业、企业一线实际。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能否提高,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驾驭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工作、成长的主要阵地,是不断创新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教育已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要确立“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淘汰教育;是成功教育,不是精英教育”的教育观念。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当然包括尊重学生基础差和习惯差的现实。“差生”也是人才,某方面差,不等于各方面都差,今天不行不等于将来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而现实教育往往只注重数理逻辑智能与语言智能,通常把这两项智能弱的学生误认为是差生,而忽视了这些所谓差生在其他智能方面的优势。作为我们的教育应尽量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人无全才、人人有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因材施教,努力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教学摘要由教师的“单向灌输”向“师生交往与互动”转变论文的格式中国。运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掌握“课堂教学”控制艺术。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能眉飞色舞,能手舞足蹈。假如教师能活灵活现的将“课堂教学”与“表演艺术”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3、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不仅要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评价。面向学生全体,针对学生现状,制定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大部分学生取得较好成绩的多元评价方法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注重过程评价,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养成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
(三)学校应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发展要以教师为本,学校要设置更多的平台,从物质、精神、情感,心理各个方面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人文关怀,建立激励机制,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使教师身心健康,专业得到提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教师的身心健康创造安全、宽松、团结、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以学校为一体的团队意识。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一定会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调适好心理状态,以满腔的工作热情投身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去。为我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
⑴王珂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职业倦怠[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⑵王利 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K]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6
我认为真正语文课堂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两点:
一、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充盈着琅琅的读书声。
读书,语文教学最普通又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从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反复地阅读,才能品得书中三味。我认为在真正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更重要的教学内容便是指导学生的阅读,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和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的变化来表达感情的朗读技巧的训练应贯穿课堂的始终,使学生都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从而真正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实实在在的。
论文摘要: 当前我国英语教育界存在英语教学只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在英语交流时出现文化障碍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应把英语教师实施文化教学的能力素质培养作为源头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文化教学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决定了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相互依从、密不可分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教学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还要教授学生如何看待事物、认知世界,以及如何运用语言反映思想感情、行为习惯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同时具备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两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一、对当前高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入学门槛降低,学生的入学水平低下是实施英语教学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尴尬而又严峻的现实。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一直都把基础知识的讲授、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文化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所占比重很小。出现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水平限制外,还有几个重要的方面制约:一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并未对文化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做出明确定义,教师仅仅根据个人喜好,只将文化教学作为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辅助手段作简单介绍,点到为止。二是受传统教学方法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重语言、轻实践,缺乏把知识、行为和意义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环节。三是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传统教学思路还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存在,教师占主导地位的灌输式教学还在延续。现在情况虽然有所改观,但这些影响还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
二、文化教学对英语教师能力素质要求的分析
我国语言学家邓炎昌、刘润清教授指出:“学习英语不仅是学习语言,同时也是学习文化;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实施文化教学对英语教师来说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根据英语教学界的研究和笔者多年英语教学的经验,具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能力素质要求:一是要有把握文化教学中“扣”的能力。文化教学必须紧密结合语言教学实际,紧扣教材,在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容中要有选择,培养为语言教学服务的能力。二是要有把握文化教学中“度”的能力。教师应对所讲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自身语言水平的高低,理解接受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所讲内容的了解程度等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对基础知识的讲授、课文的讲解、技能的操练等语言教学上要留有充足的时间,确保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兼容、互补。三是要有把握文化教学中“取舍”的能力。客观公正地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吸取有益文化精华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文化学习要求。教师应明确英语教材中的文章都取自外文原著,是原汁原味的英语。但作者都是站在自己或本民族的立场上,以自己的或本民族的价值观为出发点,有些观点难免有些偏执。因此,教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辩证的原则,培养有取有舍的能力,在建立文化定型时,避免绝对化,并要从多方面了解目的语文化,有条件的应多接触对同一文化的不同研究文献,克服偏见,在基于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交流。
三、培养实施文化教学能力素质相关措施分析
中西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并贯穿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处处留心皆学问。培养实施文化教学的能力素质有很多的方式方法,笔者以为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文化视野面
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涉及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第一,英语教师应重点了解希腊神话和《圣经》。北京大学陶洁教授把希腊神话和《圣经》称作“西方文化源泉”,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希腊神话和《圣经》正潜移默化地影响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学习英语的同时多了解一些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是非常必要的。第二,要重点了解英美两国的社会历史、传统习俗和文化艺术。历史、传统和文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见证和积淀,所以这也是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重点。第三,要懂得相应文化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和不同的生存环境导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具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也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在广泛的阅读学习中要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第四,要将习语学习作为提高实施文化教学能力素质的关键点。习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鲜明的文化色彩,把习语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在了解文化的同时学习习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为英语教师创造良好的文化感悟环境
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2001)就曾指出:“英语是人文学科的一支,英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作为英语教师就应当超越语言范畴,更多地介入文化领域,但长期的国内生活,真正的目的语文化环境很少,常常容易对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混淆或不是十分清晰,这就要求英语教育界为英语教师多提供一些参观访问、出国交流的机会,让英语教师有意识地了解其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思维文化、体态文化等文化内涵。通过直观的情景、身临其境的氛围,从而更深刻地了解目的语文化。
(三)要在合作教学和交流互动中培养实施文化教学的能力素质
课堂教学中,教学具体环境的复杂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等因素都会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实施文化教学的效果与教师的文化修养固然很重要,但灵活适当的方式方法,如讨论式、启发式、合作式等是不容忽视的辅助手段,因为,每个教师在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理解得也不一定全面。在教学设计的策略上,应考虑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师参与教学,在探讨与交流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另外,学校可定期开办各国文化讲座或文化节,邀请研究不同文化的专家教授发表他们在文化领域的见解,鼓励教师举办各种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讲座等形式。同时还应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参与教学交流讨论,以此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要建立并合理利用英语文化素材数据库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题材,并对涉及文化的素材进行分类,可以按各种文化的特点进行分类,可以对某些文化素材进行注解,合作建立一个便于以后检索且可以资源共享的文化素材数据库,存储在教师的电脑或者笔记中。教师们合理利用并不断丰富完善文化素材数据库,这样对于文化教学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语言与文化作为一种互为媒体的关系,两个环节均不可忽视。随着人们对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深入关注,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和不断发展,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将拥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选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工师职业技术学校 830054)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德育、智育、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学校在培养学生、开展教学时,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方式,对学生开展美育教育。语文课文中的大部分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内容,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本文试对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审美能力培养问题作一探讨,以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在学生美育中的作用。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
一般来说,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美。通常情况下,自然美是指存在于大自然中的事物所体现出来的美。自然美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的自然对象(如田地)的美;二是未经人们直接改造加工的自然对象(如星空、大海)的美。色彩、声音、线条、形状、质料等形成美的因素,是自然美整体构成的突出成分。不同的美学家对自然美有不同的解释,美学认为自然美在人的实践中被发现和改造,是人化了的自然,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描写自然美的课文,比如,巫山三峡、泰山日出、黄山云雾、北疆草原,等等。通过认真讲解这些课文,能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中国的大好河山,了解大自然的雄伟壮美,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美的体验中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2)社会美。社会美是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事物的美,包括人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和人所创造的社会物质产品的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创造物,体现了社会事物发展的规律、人的自觉自由的创造力和人的实践意愿、审美理想,是人的求真向善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在社会事物中的感性凸现,是人的审美对象和艺术创造的源泉之一。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关于社会美的描写的,如为了人类进步和解放而英勇斗争的“母亲”形象,为了科学而英勇献身的布鲁诺,体现社会大团结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这些都是对社会美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这些课文的深入讲解,可以使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艺术美。自然美与社会美统称为现实美。艺术美是与现实美相对而言的,是对现实生活加以集中、概括、加工、提炼而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和审美理想、个性、风格的具体表现,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具有集中性、生动性、独创性、纯粹性、稳定性和个性特征。艺术美主要表现于艺术形象、意境的美,是内容的真善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中职语文课文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其中很多都是情文并茂的美文,蕴涵着丰富、华丽、古朴、典雅、流畅、浪漫等方面的艺术美。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慢慢地体味其中的美。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为了发挥出中职语文教学在美育中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有益的尝试。
(1)精心研究教材,把握中职语文教材中蕴涵的美育因素。中职语文教材不是美育教材,其中蕴涵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思想绝大多数并不能直接体现出来,很多都是隐藏在课文深处的,不可能直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需要语文教师下足工夫。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进行认真研究,深入挖掘潜藏在语文教材中的各种美的因素,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就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能从语文课文中发现美、提炼美。在备课过程中,语文教师在感知教材时,要能够体验到语文课文中蕴涵的美,并且为语文课文中蕴涵的美所感动,在此基础上,对语文课文中蕴涵的各种美的因素仔细品味,反复推敲,调动自己的审美体验,把教材中美的因素体现到自己的教案之中,并且能够用语言把这种美表达出来,通过课堂引导学生去体验,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例如《雨中登泰山》一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把握结构线索,想象雨中登山的奇特美景,领略那“独得”的“雨趣”,更要通过作者冒雨登山的壮举,唤起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表达的人格美——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2)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切身感受到美的体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依靠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语文课文中有关景物的描写,突出学生对景物的直观感受,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到其中蕴涵的自然美。其次,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注意深入分析内容,挖掘课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课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很好地把握人物所体现的社会美。再次,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其中蕴涵着丰富的艺术美,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体会语文课文中所蕴藏的艺术美。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挂图、板书等手段,以较好的色感、形感再现生活图景,创造出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3)增强语文教师的审美修养,以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对美的把握。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而语文教师利用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可以说是美的传播者,因此,通过为人师表、自身示范进行言传身教,是语文教师运用教学增强学生审美能力最关键的一点。首先,语文教师需要把握课文内容的感情分寸,对课文中的描写以适当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从而把正确的审美标准、审美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学生,增强学生对美的把握能力。其次,语文教师还要通过恰当的身体语言,来表现课文中有关人物的动作,从而体现出一种人物美和艺术美,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后,语文教师还要做到语言美,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充满感情地进行课堂教学,以此来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和影响力,使学生能够在语言中感受到语文课文中所蕴涵的美的要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加强通过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理论研究,不断提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水平。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可以用来指导实践,促使实践取得更好的效果。利用语文教学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需要认真地进行研究。毕竟,语文教学与美育教学不同,两者具有不同的功能,不能苛求通过语文教学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何把握通过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度,以及如何找到更为合适的方法,对于更好地发挥出语文教学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与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系,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同时也要鼓励语文教师和教学、教辅等有关部门开展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指导语文教师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美育之间的关系,以从整体上提高语文教师利用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水平,同时推动中职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1999年版普及本)[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高职英语 途径
1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sapir说过“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也曾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想成功地交际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教学,增强学生对东西文化差异的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满足2l世纪全球化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2跨文化交际的含义及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通常我们认为跨文化是一种文化的社会成员和另一种文化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更确切地说,跨文化交际指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的沟通。
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它正在引起一般人的关注。在中国,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也引起人们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深入思考。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外语教学领域中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及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在课文讲授中受传统外语教育观的影响,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在学习和利用英语交际中频繁出现歧义误解,无法正常与外国人交流。这是因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体,其背后渗透了大量的文化因素。
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好英语,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并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英语。
3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其基本特征之一。交际法理论指出: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形式的功能,让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合适的语言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语言是一个信息的载体,也是一种表达文化的工具,英语语言教学必须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因素,教授语言若不触及到文化,教学任务根本无法完成,传统的英语教学常把重点放在“纯语言能力”的培养上,注重语言本身的教授,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中的应用,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严重脱节。
我们学一种语言,交际是目的,语言是方法,文化是背景。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学者应综合考虑语言,文化和交际这三个因素,这三者是彼此相关联并不能分割的,只有当我们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才能顺利地完成英语教学工作。
4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学制较短,所学的课程涉及面较广,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课程通常只能被列为选修课,这样,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普及面及实际教学效果通常被打了折扣。高职院校开设的英语课,虽然在教材编写上已经将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训练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但其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首先,文化知识的传输方式大多是讲授法,这种忽视语言社会环境,完全采用讲授式,灌输式的文化导入方式,使得学生在交际中用书本上的那些条条纲纲来生搬硬套,势必遭遇交际的挫折或失败。
其次,文化知识的信息量太少,只是笼统地、零星地散见于教材中,并没有形成一套文化知识体系。这样就很难让学生系统地,具体地学习,了解其文化知识,而且这些文化知识认识往往是对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一些总体概括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只能简单地介绍,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来具体讲解,使得学生吸收这些文化知识过于简单化和片面性,在交际中难免要遭受挫折。
5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及能力的途径
5.1加强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
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英语知识结构和提高英语文化水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教学和一切英语语言活动中,在讲授课文,口语训练,语法学习等中进行跨文化教育,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意识和能力。
5.2丰富课堂内容。改良教学方法
首先,注重情景教学。在课堂内创设一些情景,灵活选择和运用group discussion,pair—work,role--play等方法,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大胆地进行双边或多边交流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片、音像等。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配有先进的语言实验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比如放英文原声电影,这是了解西方社会最直观的手段之一,还有专门介绍社会风情的纪录影片,这些对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十分有益。
5.3创造文化丰富的学习环境
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多渠道获取文化知识。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设法帮助学生增强文化意识外,还应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英文报刊和原版的文学作品。其次,还可以设立英语广播电台,开展英语角,英语沙龙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渠道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和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举办讲座,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的得体的语言,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关键词:图式理论 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 认知心理学
阅读教学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在于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挖掘文本信息的深刻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而应凭借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积累,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的意义。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就不能忽视认知心理因素的影响。教师要重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丰富其认知图式。因为无论是语言教学还是言语实践活动,本质上都是思维活动的外现,而思维本身就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核心部分。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内部的心理因素与教学这个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按语文教学的规律办事。这就需要研究和探索如何合理地利用教学的外部条件去促进学生内在心理因素的积极活动。
一、图式的含义
图式(schema)一词在英文中原意为“图解”“概略”。关于什么是图式,很多学者都做出过解释,如: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J.斯腾伯格(Robert J. Sternberg)认为“图式是用以组织知识、创建相关概念的意义结构的一种心理框架(mental structures)”[1]。德国认知心理学家巴特莱特(Bartlett)指出,图式是交际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在认知过程中,交际者只有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才能理解话语 [2]。
人通过社会生活或书本知识习得、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知识信息经内部信息加工系统的整合,形成了一个个整体的组织结构。图式是指用以组织知识、创建相关概念意义结构的一种心理框架。它以储存一般概念为基础,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都是具有内在结构的完整系统,我们获得了这个系统的知识经验,以一般概念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因此,记忆中象征知识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心理结构的网络,这个心理的网络结构就是图式。
二、图式的功能
图式的作用或功能可以概括为:在理解某种语言时,事先存在的关于阅读对象的经验或知识会影响人的心理操作。具体包括:1.补充功能。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对某些具体的言语信息省略不述,这是因为文章的这些信息是作者与读者所共有的。对于读者来说,这些信息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作者来说,如果读者能够利用心理图式补充出那些省略掉的信息,他们就无需多费笔墨。2.推理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知觉事物时,总是以自己过去的经验来补充当时的感觉,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人们接触到一个理解项目,可以综合心理图式得出一个推断,心理图式提供了一个或几个整体知识结构来帮助人们进行判断,从而能够顺利地理解句子意义[3]。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图式还具有测量功能。当前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语文课是一门不够系统的学科,即使学生落下一堂或几堂课,不补课,也不会影响学习的进度和成绩。对此,笔者并不认同。当然,语文课作为学习母语的课程,有其特殊的习得性,但因此而完全忽视了语文学习的系统性、持续性是错误的。语文学习的系统性更多地表现在其隐性的深层学习心理上,即认知图式的组织和积累。图式是个体一切陈述性知识的组织结构,具有层级性。而学生学习语文是通过语言知识获得言语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得以实现需要对课文的学习,即对文本的解读。解读文本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过程,而是一个多种信息整合的过程,这就需要图式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文本的解读需要图式提供相关知识来促进信息的整合,如果图式不完整或不系统,即语文学习隐性的知识缺失,就有可能对以后的文本解读造成困难。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图式反映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层次、层级和数量。同时也可以说,图式可以用来测量阅读教材中基础知识的基本含量,作为知识量化的标准或重要的参照,它可以促进知识的量化统计。
三、图式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心理图式是读解言语缺省现象的心理资源库,由此在阐释言语缺省现象教学程序设计之前,有必要先来明确一下图式理论的教学意义。
图式的形成和运用是高级的学习策略。从以上的阐述中,我们将其总结为:一方面,它有利于知识结构化,结构化的知识可以被浓缩成框架,组成网络,因而容易记忆;另一方面,它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被优化的认知结构使所储存的知识点之间具有高度的组织化,易于激活,便于迁移。这是指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更容易在具体语境下,把语言知识转化成言语能力。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其实质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只有保证交际双方(即课文作者和学生)能够顺利沟通,从而使学生逐渐掌握某种言语能力和言语技巧,语文教学才有意义。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掌握言语能力,也就是使学生的如何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能力,这其中心理图式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我们以文本言语的缺省现象为例作具体分析。
在认知过程中,图式主要是用来说明人的理解过程。人的理解过程实质上是一种释义过程。“释义”时需要个体已有的图式中相关知识的参与,通过分析、推理、对照、综合等心理过程,达到知识的运用和沟通,从而解决问题。具体到文本缺省现象来说,图式理论认为,阅读对象即缺省现象本身不具备任何意义。意义蕴藏在读者的脑海中,取决于读者阅读过程中对大脑中相关图式知识的启动情况。我们说一个读者理解了某个缺省现象的内涵,说明读者具备与该文章相关的图式,并且成功地启动了相关图式。反之,读者大脑里不具备相关图式,或者读者虽然具备了相关图式,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启动它,那么缺省的含义就得不到正确的揭示,新的信息与旧的信息无法沟通,那么此缺省现象对读者来说就是不可理解的。这样,之前的知识积累也就无法有效地运用于当前的读解活动,导致读解活动失败,读解能力得不到提高。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图式理论对于将学生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能力方面意义重大。然而中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没有自我培养的意识,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借助语文教师的指导,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知识、构建认知心理图式的能力,图式的丰富和完善与否决定着认知能力的高低。
注释:
[1]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主编:《语文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页。
[2]刘志雅主编:《思维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3][美]罗伯特·斯腾伯格著,杨炳钧等译:《认知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参考文献:
[1]Robert J.Sternberg著,杨炳钧等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Anderson,John.R.Learning and Memory[M].New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9.
[3]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王松泉等主编.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38-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等职业人才的重任,学校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水平合格的普通公民,更是政治立场坚定,并具备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高等职业人才。由于诸多因素,现有的思政教育不是很理想,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挑战越来越大,越做越复杂。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纷纷转变思路,对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索,以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它是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培训形式与现代化教育相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这一平台,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和提高综合素养的目的。一般来说,现代学徒制模式有以下特征:①这是一种融合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协助的双主体职业教育体制,培养人才这一任务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共同完成;②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企业学徒工,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学生和学校都需要和企业签订合同,形成一个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一体化教育体制;③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主导教学,学校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毕业时能够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而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现代学徒制模式为其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改革。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问题
1.教学目标“传统化”。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经验以及教学理念的影响,高职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也相对简单,基本定位于“四有新人”的培养方向。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尤其是现代学徒制模式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深入应用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不仅仅要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和良好人格品行的技能型职业人才,更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现代化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显而易见,现有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已与时代逐步脱轨,如不及时对教学目标进行完善和调整,将严重影响到思政理论课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和地位。
2.教学内容“一本化”。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需要使用同一版本的教材,以确保思政教育的内容统一、体系完整。这种“一本化”的模式虽然可以有效保证思政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但是对于奉行“实用主义”的高职院校来说却无法满足其实际需求。这导致了如下问题的发生: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形式课程,自己只需要学习好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抽象、空洞,理论上的说教多,与社会实际存在^大差异,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离自己很远;更有甚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只要管好自己、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行。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思政理论课被学生忽视,教学水平停滞不前,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3.教学方法“单一化”。相比于普通高校、综合性大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理性思维方面相对欠缺,他们的思辨性较差,更偏重于感官认知和直观感受。教师在进行思政理论课教学时,过于强调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而没有把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机整合,使得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时,墨守成规,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呈现。这种单一化的授课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教学效果不明显,处于为难的境地。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
1.优化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双重身份”要求。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企业学徒工,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全面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思想觉悟和意识,就必须要脱离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针对思政理论课教学现状,优化教学目标。(1)高职院校以坚持以德立人的根本目标,在实施教学活动时,确保学生可以学习党的先进性,并在学习人类发展历史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在企业中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2)要坚持以技能立世、能力立信的目标。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在确保学生掌握专业技术、了解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课本中的政治、道德等理论知识加以实践。此外,还要强化以能力立信的目标。在教学时,确保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合格的职业道德水平。
2.改变教学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思政理论课是一门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作用的学科课程。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要遵从科学性、灵活性和特色性的原则,不仅要考虑到教师教学的差异性,更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采用六分“理论”四分“实践”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渗透教育,以实现对传统思想的延伸。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结合我校思政理论课程设置来看,要想增强教学实效性,就必须建立起面向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体现出高职学生职业性、实践性。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入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操守、职业前景、法规制度等培训内容,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3.科学设置学时,适应“工学交替”模式需求。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不再是固定的。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安排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工作安排、教学管理三个角度进行调整和改革。首先,要重新制定教学目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学不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还要更好确保学生的职业人才素养水平得以提升。其次,重新安排教学课时。结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实习安排,教师需要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在校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最后,高职院校还要把学生的“学徒”身份纳入课程考核内容之中,以此保证教学工作获得理想的成效。
4.与时代俱进,教学工作者育人不落窠臼。随着现代学徒制模式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深入推进和应用,给思政理论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思路,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必须要正视自身能力的不足,接受被权威挑战的现实,并积极主动学习前沿的新知识、新理念,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知己知彼,才能适应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新需要,使教学不落窠臼。当然,思政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根据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德育工作的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拓展教育视野,对自身的教学模式、教育方法进行完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企业指导学生实习的工作中去,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洞悉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和解决,以切切实实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成效。此外,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一些中层领导主管或者爱岗敬业的师傅,到学校兼职上思政课。这样的双向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企业的岗位实践中,还能把思政理论课与实习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教学要求。
中职语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重工具、轻人文成为了当下中职语文教育的特点。一些中职生的语文素养的普遍低下,导致中职语文教师恶补语文知识,以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适应两年后的就业需求。而恰恰忽视了的审美教育和生命教育在学生未来的生活中占有了不可估量的分量,其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蔚为成风的当下,审美教育就尤其显得重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等特点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扩大了课文课堂教学的容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但它的致命弱点是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发挥。
阅读文学作品,既是从作品中了解作者思路,了解作品中描写的人情世态的活动,同时也是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而使作品内涵在头脑中具体化的活动,需要读者再创造。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写的《格列佛游记》,其基本主体是嘲讽时政,通过大人国、小人国的故事对英国社会的现实状况进行批判。但时至今日,作品的主题意义已经淡化,倒是作品中那些幻想性描写使人着迷。试想,如果用多媒体该怎样表现幻想出来的景物呢?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然而语文课是一门艺术学科。她的美,蕴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蕴藏在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无限遐想中,蕴藏在文与人心灵的瞬间的碰撞。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总是把最真实的事物展现在你的面前,使学生的思绪无法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