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龄前儿童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贾里村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家长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虽然,政府也开始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但是总体上,幼儿园教育水平仍然不高。全村学龄前儿童大约有900多个,在本村入园的儿童有682个,这些儿童中又有76个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的学前班接受教育,可见本村学龄前儿童的入园率接近80%。然而,全村只有3个幼儿园,教师16位,三所幼儿园共有,各幼儿园设有小小班、小班、中班、大班,基本上是一位幼师负责一个班所有的活动,并且三个幼儿园的园长都是本村村民中学历、思想较高的村民担任;每所幼儿园约占地650平米。
二、农村幼儿园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贾里村的三个幼儿园都是由个人创办的,所以也像其它的民办幼儿园一样对人、财、物拥有绝对的自主管理权。管理者一人管理财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在小规模的“家庭式”幼儿园,财务收入和支出账目不清晰。幼儿园虽然建立了规章制度,但很少落实到位。如幼儿园虽然制定了备课、学习制度,但由于师资紧张,多数幼儿园都是一位教师负责一个班所有活动,甚至还要接送幼儿,全天工作时间较长,没有时间写教案。具体的教育活动也很难按计划实施。
2.幼教师资水平总体偏低.缺乏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
3.办园经费不足,条件简陋
4.学龄前教学观念陈旧保守,创新水平不高
三、对发展农村幼儿园教育的建议
政府及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监管,通过定期评估、检查,表彰和鼓励优质农村幼儿园。加大对乡村民办幼儿园的奖励资金的投入,加强农村幼儿园的设施安全检查,以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对于不符合规定又不及时加以整改的农村幼儿园,教育行政部门要责令其停办整顿;对园长和教师的任职资格要予以规范,加强对园长的办园思想、办园资质的审批、审核。
幼教师资队伍建设是需要全社会支持的长期工程,只有全社会都尊重、重视幼儿教师,提高幼师的社会地位,才能吸引高素质专业化幼儿教师任职。笔者认为针对当前幼师普遍存在的待遇偏低问题,应当采取提高幼儿教师待遇,改善她们的生活,保护她们的合法权益等基本措施,对工作出色的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
加强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教育培训是乡村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的保证。严格按要求学完规定的课程,并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后颁发专业合格证书。引导园长树立正确的办园思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村幼儿园的整体管理水平 ;另外,提高现有幼教水平,重点在于在职培训学习。切实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业务水平。
正确认识学前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明确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内容,树立科学幼教观,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就地取材,为教师提供操作性强的教具、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玩具等,是改善农村幼儿教育教学条件的重要途径。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号.
【关键词】美术教育 学前教育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17-02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继续进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而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水平的提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提高创新能力,就要重视创造力的培养,要走在时代前沿,要发现问题,要解决问题,都需要有创造力,死读书的方法早已不适用,我国对创造力的培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给予重视,不论是在科研还是教育方面,就是希望尽快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带领中华民族继续前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儿童抓起,人的认识是有规律可循的,学龄前儿童的创造力培养能为大脑的开发打好基础,而对于培养创造力的具体方法,很多学者已经对此作出研究,目前的研究表明,美术教育对学龄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套理论是否合理,则需要从三个方面做出严密的理论分析。
一、人脑结构理论
美国医学生理学家罗杰尔・斯佩里博士指出:大脑左半球(左脑) 控制人体的右侧器官,主要司语言、计算、逻辑思维、辐合思维、分析思维,主管人的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言语回忆和时间感觉等,是理性的脑;大脑的右半球(右脑)控制着人体左侧器官,主要司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主管人的视知觉、复杂知觉、模型再认、形象记忆、认识空间关系、识别几何图形、想象、理解、隐喻、发现隐蔽关系、模仿、音乐、节奏、情感等,是创造的脑。若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合理利用并和谐发展,则可使人聪明起来。斯佩里博士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右手运动能促进左脑发展,左手运动能促进右脑的发育,而且手的运动越复杂,越高级,就使大脑的发育越充分,越完美。趣味美术教育主要让幼儿画画和手工,幼儿需要双手参与,这完全有利于促进左右脑发育,而且绘画和手工可以训练视知觉、空间知觉,幼儿左右脑功能得到开发。通过趣味美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有助于幼儿的左右脑的发育,有助于幼儿左右脑功能协同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指出:人脑发育成熟是从0-17岁,0-4岁大脑发育完成了50%,4-8岁完成了80%。儿童如果在大脑发育时不进行教育的话,长大后再进行教育不如早期教育的效果好。幼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不同的刺激,有着不同的敏感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各种认知机能的发展速度很不相同,认知机能发展的这种对时间的依存性,是关键期的生理学基础。例如脑科学研究证明:婴儿空间知觉的关键期在2岁左右,形状知觉关键期是2-5岁;颜色视觉的关键期是4-5年时间。总之,在学前阶段,早期儿童发展的大脑,在早期开发儿童的创造力,早期儿童保健培训空间,智(艺术),对孩子的成长是好的,而且没有伤害。
二、创造力结构理论
智力有外显与内隐之分,创造力也是如此,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已知知识,开展思维活动,产生出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个性品质,创造力分为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创造力静态结构指的是个体内在创造性的表现。吉尔福特等的研究表明,个体创造力有六个特征,即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和洞察性,它表现为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观察;工作的条理性、准备性与严格性;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对抽象思维的倾向和对智力活动的兴趣;丰富的幽默感、卓越的文艺天赋;出众的意志力。
三、 艾斯纳美术教育批评理论
艾斯纳是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非常重视观察、感知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他说,创造力是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的,如果没有客观世界的作用,就无法形成创造力的借鉴资料,观察是通过经验来获得视觉,它是一项任务,也是一种成就。由此看出,如果要以美术教育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首先要让幼儿学会观察和感知自然或艺术,没有丰富的感知经验,就谈不上新颖独特作品的创造。没有凭空而来的绝对天才,所以伟大的成就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做出的,都需要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艾斯纳从经验范围、形体范围、象征范围、主题范围、材料范围、关联范围六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审美观察、感知、欣赏能力的内容。他强调欣赏艺术作品时要重视评论领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审美角度和表现方面观察物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准确地描述构成直观形的质的能力”。通过对艾斯纳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出,对幼儿进行趣味美术教育对创造力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在进行实践设计时,可以以趣味美术欣赏教学为主线,以趣味绘画教育和趣味手工教育为内容,一周安排两节课,一节进行欣赏,一节进行绘画和手工活动。这样的安排科学合理,对于幼儿感知、观察和欣赏能力的提高都有较大的作用,可以让幼儿积累大量审美形象,在绘画和手工活动中充分表现,进而实现幼儿视觉艺术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音乐教育 音乐体验 家庭教育 音乐教学法
音乐教育能使人具有宽阔平和的胸襟、乐观向上的精神,能有效地塑造个体的健全的人格,增强合作意识。音乐教育能激发个体的创造冲动,开发智力和创造潜能。是使人轻松愉快的最佳途径,它不仅能使个体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其影响将伴随个体的整个人生。但是如果不接受音乐教育,那么所受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没有音乐伴随的生活也是苍白的,其人生的意义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接受系统地、专业地音乐学习,通过音乐专业的训练而成为有用之人。但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和对音乐教育知之甚少,往往对孩子的音乐学习不知如何进行。而对那些已经请了专业教师开始音乐学习的孩子,由于教师教的太“专业”,由于家长太“心切”,也由于考级太“重要”从而使孩子的音乐学习之路充满艰辛,充满枯燥和乏味,最终使孩子对音乐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因此,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掌握和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特征,创造尽可能的学习环境,使孩子在快乐中进行音乐学习。
一、幼儿期(3—6岁)儿童音乐学习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期指儿童3--6岁。这一时期的儿童身体在快速的成长,神经系统与大脑结构也发展地更为复杂。这个时期的儿童对于节奏的反应快,对旋律的接受快。已经可以开始学习钢琴等乐器。谢尔曼(Schiinemann)把六岁作为幼儿学习音乐的重要时期,认为从此时开始幼儿能对音乐有比较集中的注意力对于喜欢的歌曲常常不离口,也能把常听到的曲子连在一起作曲。可见在音乐能力方面从六岁开始急速发展。罗小平、黄虹编译的《最新音乐心理荟萃》一书中也引叙了布特—戴森和加布里埃尔关于各年龄阶段音乐发展的主要层次归纳如下:2—3岁,开始能把听到的歌曲片段模仿唱出。3—4岁能感知旋律轮廓。如此时开始学习某种乐器的演奏,可以培养绝对音高感。4—5岁,能辨识音高、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5—6岁,能理解、分辨响亮之声与柔和之声。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式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大量的科学研究显示,音乐对学龄前儿童的语言发展、运动能力、听辨能力以及记忆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
二、家庭环境与音乐体验
家庭是孩子生活成长的最初的场所,家长应尽可能使孩子的生活环境充满音乐,使音乐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早期让幼儿念唱儿歌,培养孩子的节奏韵律感觉。
2.利用家庭多媒体设备让孩子多听、多看,多学习。
3.有条件的父母可以经常性地带着孩子去音乐厅欣赏高水平的音乐艺术演出活动。尽早培养孩子体验、感受、欣赏、鉴赏音乐艺术的能力。
三、正规的专业学习
音乐教育是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已经被社会所认可。为了使孩子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除了家庭音乐环境之外,还要让孩子在专业人士的教导下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学习。
1.教师的选择
新世纪理想的音乐教师,应该是音乐艺术与教育艺术的专门家。他们既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育知识的教育家,同时,又是具有突出音乐能力的音乐家、有丰富音乐知识的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教师在孩子的音乐学习上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应该负责任地为孩子找到一位热爱音乐、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老师。教师对音乐抱有真正的热爱,将会深深地影响着、感染着每一个学生;音乐教师真正热爱音乐时,自然会产生让学生也拥有如此美好感受的欲望,并希望把这种对音乐的爱传承发扬下去。另一方面,作为专业教师应该有责任让家长明白音乐的学习并不是非要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培养孩子成为积极的,有一定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孩子在音乐中享受到喜悦和快乐培养他们的素质、能力,为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材的选择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讲,音乐教材的选择要标准严格。可以通过富于艺术感染力的优秀小品和世界名曲的主题、片段来发展初学儿童的音乐技能。让孩子学习世界各国的民歌、童谣和各个时代的著名作品。
3.教学法的选择
作为儿童的音乐教学要选择一个适合儿童学习的优秀的教学法,上世纪中叶国外产生和发展了一系列的音乐教育体系。这些音乐教育体系不仅对后来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其自身仍在不断地以其开放性的姿态进步和发展着。
(1)达格尔克洛兹体态律动教学法。
瑞士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的埃米尔·雅克·达尔克洛兹创立了这个20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具体内容是孩子们在课堂上随音乐节拍律动,训练孩子有效地利用听觉与动作去感觉、理解、表现音乐。体态律动教学把人体表成了一个能够理解音乐的要求、能够理解和表现音乐额乐器。通过这件人体乐曲展示音乐的核心要素。在这种教育中,首要的事情是教会儿童运用他所有的官能,参与体验,其次才是获得见解和能力。
(2)奥尔夫“元素性”教学法
其主要内容,语言、动作、舞蹈结合于音乐教学。以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形式实现对儿童的素质培养,是奥尔夫体系的突出特点。
(3)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主要内容是民族音乐在教学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
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孩子的潜能及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学习可以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使得孩子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与学习的能力,进而可以终生欣赏与享受音乐。家长和教师应努力提供给孩子好的音乐教育,使其在音乐的伴随中,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儿童安全教育 学校 家庭 社会
经过学校、家庭、社会的长期努力,我国儿童生存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儿童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这和我国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儿童工作是分不开的,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由于传统思想影响,我们的儿童安全状况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游戏、饮食和运动中受伤居校园伤害之首2012年一项全国10个城市调查显示,儿童在游戏和运动时受伤的比例最高,“经常”和“偶尔”的选择率为53.6%;其次是“由于学校楼梯或其他通道拥挤所导致的事故”,“经常”和“偶尔”的选择率为13.1%;“上实验课时受伤”的人数比例是6.0%,其中“因受伤而住过医院”的人数比例为5.5%。调查还发现,有41.3%的人选择“上学、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口从来没有专门维持交通秩序的人员”。这说明一些学校的安全管理措施存在严重漏洞,这无疑增加了儿童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近年来学校等集体性食物中毒呈上升趋势,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2008年吉林153名学生疑食物中毒,2011年黑龙江八五一〇农场的13名儿童疑似食物中毒等这些无不说明了学校饮食是儿童安全的重重之重。目前在我国存在安全事故及其隐患的学校比率较高,而且,学龄前儿童由于岁数小在游戏和运动中最容易受到伤害,这个时间段特别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二、自由活动是儿童最易发生伤害事件时间在对教师、父母调查儿童“在学校中最容易发生伤害的环节”时,教师认为最容易发生伤害的环节依次是:学生自由活动时间、放学以后、体育课上,选择率分别为:47%、38.9%、8.8%。;父母认为最容易发生伤害的环节依次是:放学以后、学生自由活动时间、体育课和实验课,选择率分别为:41.3%、40.3%、12.9%、1.5%。统计发现,容易发生伤害事件的时间均是儿童活动较多的时间段,而恰恰在这一时间段,基本没有成人在场。门卫制度方面的漏洞已经成为公认的校园安全隐患,应引起学校注意。同时,儿童校园伤害问题已经成为教师和父母“最不能放心”的事情。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环节是无成人在场时,儿童活动较多的场合,因此急需对儿童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
三、社会及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欠缺
与高发安全事故及其隐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儿童对安全事故防范意识却很差,由于自身行为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发生比例很高。其中骑车带人、骑车逆行、在马路上玩耍、翻越隔离栏杆等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46.6%、24.6%、21.9%、19.8%。在遇到紧急事情时,儿童闯红灯过马路现象就会更加严重。在儿童生活环境中,例如“公路正在修建,无安全提示”、“下水道没有盖子或没盖好”、“建筑施工现场无安全隔离设施”等安全隐患比例均较高。这表明社会诸多部门在保护儿童安全方面还没有树立应有的防范意识。儿童好动的天性与社会环境中充满安全事故隐患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教师和父母们担心儿童自由活动时间和放学之后活动时间受到伤害的重要原因。
四、城市儿童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高于乡镇
城市儿童在生活环境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机会要明显高于县镇和乡村。分析城市儿童多发的安全事故类型可以发现,它们多与儿童的活动空间、家庭中的现代设施等因素有关。城市儿童安全事故的严重程度也明显高于乡镇儿童,城市儿童因受伤而住过院的人数比乡镇要高出两个百分点,并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当然,这种情况也与城市在医疗方面便利有关。同时,城市儿童活动空间相对乡镇儿童来说过于狭小,城市中有关儿童安全防范措施明显不足。另外,现代城市生活出现了许多新的儿童安全事故隐患,增大了发生安全事故可能性。例如,各种新交通工具的使用、电器、煤气、游戏娱乐设施、城市建筑工地等都是儿童人身安全危险源。现代城市在建筑设计时,并没有对儿童的活动及其安全予以充分的注意,致使城市儿童的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如:今年的甘肃、辽宁相继发生校车重特大事故后12月丰县又发生校车重大安全事故,说明不管是社会还是学校、家庭都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车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教育学生坚决不乘拼装车、报废车、农用车、货运车等非法运营车辆和超员车辆上下学,教育提醒步行上下学的中小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主动安全避让行驶车辆,并要提醒学生家长提高安全意识和监护人责任意识,遇到恶劣天气特别是我们学龄前儿童可以调整上课、入园时间等安全措施。
五、网络对儿童的心理伤害不容忽视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父母意识到了长时间使用电脑可能对孩子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不管孩子是否用电脑学习,他们都会嘱咐孩子注意休息,不要连续使用太长时间。但另一方面,仍有47%父母对孩子使用电脑不加限制,或在孩子用电脑学习时不加限制;11.6%父母对孩子使用电脑根本“没有限制”;18.7%父母认为只要孩子把电脑“用于学习则不加限制”;16.6%父母只是限制孩子上网玩游戏。他们显然没有考虑到长时间使用电脑可能给儿童造成的身体伤害,如视力下降、肌肉劳损等。父母对子女身体健康状况缺乏关注,也是导致儿童身体伤害的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
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家长、老师对孩子意外危害认知度较低是造成每年中国儿童意外频发的主要因素。儿童意外伤害本可以预防。加强公众、特别是儿童监护人的防范意识,有助于降低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是我们教育者应该特别关注的。
针对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很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幼儿安全教育。
在家庭顺利实施音乐教育井获得良好的效果,并不是简单地让儿童不停地听乐曲或强制性地训练某种技能,而是需要有一个与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相适应的科学的精心的安排。目前,尽管大多数家长已认识到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存在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在片面强调家庭音乐教育内容的专业化,忽视生活化;家长践行家庭音乐教育缺乏主动性,且方法单一;0~3岁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严重缺失等方面。所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家庭音乐教育。
一、优化家庭的音乐环境
环境对音乐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O一6岁是最富有可塑性和模仿性的阶段,儿童身心的发展大于以后任何一个发展时期。因此,培养儿童的音乐兴趣可以从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入手,给儿童一个优良的家庭音乐环境―即,家庭成员要喜欢音乐,以音乐为乐。对于家长而言不一定要对音乐十分精通,但父母如果喜欢唱歌、喜欢听孩子唱歌,那么在洋溢着音乐旋律和轻松愉快气氛的家庭生活环境中,孩子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家长的感染,不由自主的模仿成人而逐渐喜爱音乐并愉快地表现音乐。
二、鼓励孩子多倾听和欣赏音乐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听觉能力是一切音乐认知的基础,也是幼儿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应具备的基本音乐素质。在家庭的音乐教育和启蒙中,家长可以从培养儿童的倾听能力入手,和孩子一起注意倾听周围生活环境和自然界的各种音响,让孩子感受音色各异、节奏丰富多样的声音源泉,利用日常生活的一切机会有意识的引导儿童倾听。在聆听的同时和孩子一起比较,特别是相近音色的区分和比较,在孩子有了一定的音色辨别经验积累和一定听觉的敏感性基础上,再逐渐进入音乐作品的欣赏。平时,家长既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典音乐曲目作为平时生活的一种背景音乐反复地播放,也可以特意为孩子选择一些音乐形象鲜明、结构短小而简单的儿童乐曲或歌曲,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用生动的语言故事把音乐表达的感人之处讲给孩子听,引起他们的兴趣。
三、培养和训练儿童音乐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儿童对音乐节奏的接受和表现能力受其先天条件的制约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别,有些儿童在歌唱等其他音乐活动中往往会跟不上音乐的节拍、把握不准节奏。律动与节奏训练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动”,实际上,在儿童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时期,节奏感完全可以通过儿童的日常生活加以培养和训练。作为家长,首先可以有意识的和孩子一起寻找和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如汽车喇叭声的节奏,妈妈的切菜声节奏等,把感受到的各种节奏进行比较和模仿,在节奏声音的模仿游戏中逐渐诱发孩子潜在的节奏感:其次,家长还可以收集一些韵律匀整的儿歌,和孩子一起学着有节奏地念儿歌,将声音的节奏和语言的节奏巧妙地糅和在一起,既有益又有趣;再次,通过动作让儿童通过强化运动神经的感知节奏增强协调性,培养和促进儿童的节奏感。
四、和孩子一起进行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通过提高音乐等方面的难度来增强孩子在音乐等方面的素质,它通过简单的动手、动脑的活动锻炼孩子的主动性和动作的准确性,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边听音乐边从自然的身体动作出发做简单的律动,或利用家中的一些玻璃杯、碗、盆等材料制作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在敲敲打打的游戏中进一步培养孩子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增强音乐节奏的表现能力。利用音乐的娱乐性和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引导儿童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把“乐”、
“趣味”作为向儿童进行音乐能力培养及整体发展和教育的有效手段。
五、正确对待乐器学习
毋庸置疑,儿童早期的乐器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大脑的发育,帮助儿童提高学习其他事物的能力,还能丰富儿童的音乐经验、开阔儿童的音乐眼界等等,但是,如果不顾儿童的兴趣和天赋条件强行要求孩子进行乐器的演奏学习,那么不仅会扼杀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压抑儿童的个性,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因此,要正确对待儿童的乐器学习,在儿童的乐器演奏学习中采用一些合理而有效的方法:
(1)为孩子选择一位好的启蒙老师。
好的教师既有音乐素养和技能,也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仅要教孩子乐器演奏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喜欢音乐、对音乐感兴趣。
(2)增强孩子对乐器学习的兴趣。
孩子早期的乐器学习应该注意兴趣的培养,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练琴,消除小年龄孩子的孤独感,有条件的可以和孩子一起合奏,提高兴趣。
(3)给孩子更多的肯定和支持。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家庭功能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Behavior Problems and Family Function o f Preschool Children. Xiao Qian, Hong Dailing. School of Nursing, Capita 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100069,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characteristics of behavior problem s of preschool children,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family function and beh avior problems, and in hence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effective familyintervent ions. Methods Conners 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 Family Assess ment Device and Relate d Factors Checklist designed by the investigator were completed by the children' s parents. Results The rate of behavior problems of children is18.24%; familyfunction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ere not well enough; Some aspects of family fun ction are related to behavior problems, especially behavior control function andtotal functio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arents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amily function, and provide good family environmentfor preschool children.
【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Behavior problem; Family func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日益突出,逐渐引起社 会的广泛关注。儿童良好的行为模式及心理发育的成熟需要一个稳定和有安全感的环境[1],而家庭是学龄前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功能的正常运行为家庭成员生理、心 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心理学研究发现,家庭成员的行为特点 ,甚至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或心理问题,是为适应家庭而自然形成并保持的。因此,解决个体 的心理行为问题,有时必须对其家庭加以干预和调整[2]。目前国内应用家庭功能 评定量表来评估学 龄前儿童家庭的各方面功能水平,并研究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功能与其行为问题的关系的研究 尚少见。本文通过对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家庭功能进行调查,为制定学龄前儿童行为问 题的家庭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以全面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北京市2所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148例,其中男80例,女68例; 年龄3岁~5岁11个月,平均4.15±0.82岁。独生子女者142例,占95.95%。儿童母亲平均年 龄为33.70±3.18岁,父亲平均年龄为36.17±4.04岁,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大专及以上学历为 主(103例母亲,110例父亲)。家庭为核心家庭者95例,大家庭53例。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由家长填写。问卷主要包括以下3个部分:①一般情 况问卷:主要包括学龄前儿童的性别、年龄、家长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居住地、家庭 类型等方面。②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3,4]。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 由Conners 于1969年编制,1978年修订,主要用于测查3~17岁儿童和青少年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 心身障碍、冲动性、焦虑及多动行为。量表内容全面而简练,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应用 较为广泛。本研究采用父母问卷,包括48个条目,以4级评分,包括品行问题、学习问题、 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5个因子。得分越高,表明父母认为子女存在的问题越严重。 本研究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9。③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 ,FAD)[4]。家庭功能评定量表是一个简单有效的评价家庭系统中存在问题的量表 ,共60个条目,由7个分量表组成: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 制和总的功能。采用4级计分,“1”代表健康,“4”代表不健康,得分越高,说明家庭功 能存在的问题越大。本研究中1~2分表示家庭功能比较健康,2~3分表示家庭功能存在一定 问题,3~4分表示家庭功能问题较多。原量表的信度为0.66~0.76之间,本研究中该量表的 Cronbach α系数为0.90。
1.3 统计方法 原始数据录入计算机后,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t检验、相关分析等。
2 结 果
2.1 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 以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的常模(±s )为临界值,等于或大于临界值被判定为有行为问题。148例学龄前儿童中行为问题总检出率 为18.24%,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显著性。男性和女 性儿童在行为问题的具体表现上没有明显差异,均主要表现为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和心身障 碍3个方面。
2.2 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功能 从表2可见,学龄前儿童家庭的问题解决功能较好,家庭沟通 、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家庭总功能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男童与女童的家 庭在沟通与行为控制两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
2.3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功能的相关分析 除问题解决功能外,学龄前儿童的家庭 各方面功能均与其行为问题的部分因子呈现低度正相关。
2.4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功能因素回归分析 选择行为问题总分作为因变量,将经 相关分析筛选出的家庭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家庭总功能等因子作 为自变量,采用前进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表4可见,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 家庭功能因素主要为:行为控制功能和家庭总功能。
3 讨 论
3.1 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 儿童的心理活动常常表现在日常活动中,其心理问题常以各 种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行为作为心理现象的一种反映,与心理及发育有密切关系。儿童心理 卫生问题主要指发生在儿童时期的行为偏离,狭义上等同于行为问题[5]。行为问 题多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的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5, 6]。
本研究中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8.24%,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类似[7,8 ],但 高于全国城市儿童的调查结果[9]。本研究中男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女童,在 行为问题的具体表现上没有差异,均主要表现为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和心身障碍3个方面。
根据爱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有其主要的发展任务, 如果某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没有很好的完成,容易出现行为异常或人格缺陷。如果儿童的行为 问题和情感障碍得不到及时引导,不仅会妨碍其身心的正常发展,也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特 征和行为都产生不良影响,可能导致成人时期的情感障碍和行为[10]。对学 龄前儿童进行行为问题的调查,不仅有助于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而且对于及早 发现问题,早期预防,以减少成人期的适应不良、精神疾病等有的要意义。因此,家长要特 别的视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育,尤其注意针对儿童的性格特点对儿童的品行、学习和心身的 发展进行引导。
3.2 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其家庭功能有关 以家庭系统运作效果为核心的McMaster家 庭功能模式理合认为[2,4],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 方面的健 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适应并促进家庭及其成员各方面的发育和发展。家庭要实现其 基本功能,必需完成6个方面的任务并具备相应的能力: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 、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本研究显示,除家庭的问题解决功能外,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各方面 功能均与其行为问题的部分因子呈现低度相关,尤其以行为控制功能和家庭总功能对儿童心 理发展的影响较大。
家庭的行为控制功能主要表现为家庭在对各种环境压力进行反应时,对其成员行为方式 的限制和容许程度[2]。父母容易对儿童过分保护疼爱,易采取放任的控制方式, 致使儿童产生依赖心理,使儿童的自我实现、自我推导和社会独立意志逐渐削弱,易产生心 理行为问题。要想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父母必须有一定程度的控制[11]。父 母对儿童不良的品行问题和个性放任不管,负得到强化,将影响儿童品德标准和行为 规范内化过程的正确性,进而使儿童出现品行问题。另外,父母应采取一致的教育行为,父 母双方对儿童教育意见不一致,采取比较混乱的控制方式,易使儿童处于不稳定或矛盾的教 育氛围中,久之则 发展为多的心理品质,造成人格或行为的偏倚[8]。因此,家庭的行为控制功能应 以灵活的控制方式为主,针对儿童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进行适当的控制和引导。
家庭总功能是对家庭系统运行状况、家庭各方面功能的综合评定,家庭总功能对儿童心 理行为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家庭各个基本功能的运行情况及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除行为 控制功能以外,家庭的其他一些功能对儿童心理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家庭沟通方 面,通过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父母能及时发现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及时 引导儿童采取正确合理的情绪发泄途径和行为规范,促进其心理上的成熟;在家庭角色功能 方面,父母容易对子女过分保护疼爱,对儿童承担的社会角色缺乏充分的认识,缺少有针对 性的培养各种角色对应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致使儿童的某些角色功能没有被充分培养, 一旦达不到社会对其应承担角色的认同,将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造成影响;在家庭的情感反 应方面,父母容易给予儿童过多的爱和支持等积极的情感表达,甚至有可能变成溺爱,而对 于愤怒、失望等消极情绪倾向于隐藏,却忽略了恰当负性情感表达的作用和意义。而父母的 情感反应能力能通过外显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内隐的角色示范塑造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影响 儿童的情绪表达和情绪的自我控制;在家庭的情感介入方面,表现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距 离,家庭对各成员个性、兴趣、爱好的尊重和对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2]。家庭成 员以儿童为中心,家长若过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去理梏儿童、支配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为 儿童安排各种活动,代替儿童做事,将减少儿童自我发展的机会,影响儿童各种能力的锻炼 ,而儿童一些能力的不足常易引起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发应。
家庭功能模式理论指出了描述和评价家庭特征所必须考虑的几个主要维度,具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对个体尤其是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内已有研究证实, 家庭治疗对儿童行为问题有效[12]。因此,改善家庭功能,保持良好的家庭气氛, 可以作为预防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家庭干预手段。父母应该重视家庭功能方面知识的 学习,了解家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儿童各方面发展和成长的影响,尤其要注意把握对儿童不 良行为的控制力度,并积极致力于家庭功能的完善,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4 参考文献
[1]王福席,孙振晓,崔义才,等.临沂市农村中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 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1):13-15
[2]易进.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家庭理论.心理学动态,1998,6(1):37-42
[3]余文.Conners问卷评价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应用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 ,9(5):338
[4]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52-54,149-152
[5]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9
[6]余红平.儿童行为问题.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0,17(2):61-65
[7]李智永,文江舸,王春南,等.沈阳市716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危险因素研 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2):136-138
[8]梅文华,张燕,张红忠,等.珠海市4~5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中国儿童 保健杂志,2003,11(4):273-274
[9]苏林雁.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的中国城市常模.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4 ):241-243
[10]Hofstra MB, Van Der Ende J, Verhulst FC. Adolescents' self-reporte d proble ms as predictors of psychopathology in adulthood: 10-year follow-up study. BrJ Psychiatry, 2001,179:203-209
[11]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5,17(6):7 2-75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语言表达 关键期
人类交际交往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一个智商正常的婴儿出生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往往都能够自然而然地习得母语。心理学家与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学习要抓住“关键期”,十二岁前是个体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学龄前儿童对语音最为敏感,对语法的掌握、对词义和语用的理解则需要在生活环境中持续不断地学习。
一、重视对学前儿童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多学前儿童在进行交流时,要么沉默寡言无话可说,要么想说,但是由于词汇少,表达不清晰。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呢?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启发诱导,让孩子多讲话,如孩子看到小狗,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这个小狗怎么叫啊?”、“小狗爱吃什么啊?”、“小狗的毛是什么颜色的啊?”等。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小孩就知道该如何进行表达,该如何向别人介绍,也就是有话可说。平时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如亲近大自然、走进科技馆等。当孩子遇到一些新鲜事物,他们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通过提问获取了知识,有了知识就有话可说。口头表达作为一种能力,只能先从持之以恒的训练中掌握说话的基本方法,再进行实践,如在校外孩子们介绍家庭成员、回忆最愉快的事情、推荐一种最好吃的水果等,都有利于掌握说话技巧,锻炼胆量,养成良好的思维与听话习惯,增强口语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与敏捷性。
二、重视阅读对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图书的价值,认识到阅读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充分发挥图书的作用。调查表明,虽然家长都会为孩子购买大量的图书,但是对图书的使用效率并不高,且较少参与和指导,特别是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的时间较少。52%的家长表示空闲的时候会陪孩子一起看书,一般是一周2~3次,20%的家长一个月陪孩子看书1~2次,或者根本没有和孩子一起看书,只是让孩子自己乱翻。仅有15%的家长天天陪孩子一起看书,而每次看书的时间为15分钟左右。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书面语言,意识到阅读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二是经常性地进行亲子阅读,一起分享图书内容,一起感受其中的乐趣。对于孩子来说,既是一种感情需要,又是语言学习的需要,能帮助孩子培养阅读兴趣,建立良好的阅读常规,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三、阅读图画书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
早期阅读是儿童语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是让儿童进行早期阅读的基础。图画书首先是借助画面来叙述,造型丰富,色彩明快,很容易让儿童产生赏心悦目的愉快体验。如果讲述的故事有趣,儿童就会发现:原来书里有这么好玩的事,从而在一次次有趣的图画书阅读过程中会逐步发现阅读是快乐的体验,是知识的源泉。随着认识的加深,他们会慢慢拓展自己的阅读方式和种类,从而在浓厚的阅读兴趣中提高阅读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如《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就是一本适合在幼儿园进行班级集体阅读的图画书:当一男孩碰见一只身穿蓝色牛仔裤的可爱小老鼠时,随手给它一块饼干吃,谁知道就此开始了没完没了的奇妙故事——老鼠有饼干后,就要喝牛奶;要了牛奶后,就要吸管等,最后这个男孩再也受不了这只小老鼠的纠缠,竟然被它不断地要这要那折磨到累得睡着,而此时老鼠发现自己又饿了,于是它又要饼干吃。一块饼干既是故事的开始又是结尾,在这样有趣的情节设置中,幼儿的阅读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了。
四、建立幼儿智能强项与语言学习的联系。
当幼儿发现了自己的强项时,就会乐于在其中探索,这种成功的体验会使幼儿在一个较困难的领域产生信心。由于每一个幼儿的智能强项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前期的评估结果,采取多样教学手段,使每一个幼儿都得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教育,使幼儿语言学习获得全面成功。当然,并不是说每个知识点都必须以八种智能形式教给学生,考虑到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及学生智能强项的分类情况,应择其重点进行组合和优化。例如:以“夏天的水果”为例,把活动室的各个活动区进行布置,分别为音乐区、观察区、身体运动区、人际关系区。音乐区放置与水果有关的儿歌、乐曲,以及播放音乐用的CD机或录放机;观察区让幼儿自由选取水果观察,说一说水果是什么样的;身体运动区提供幼儿制作水果用的不同颜色的橡皮泥,通过做水果来锻炼小肌肉的活动能力,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人际关系区放置各种玩具水果及家庭用品,通过买水果游戏养成排队守秩序的好习惯,鼓励幼儿相互协作,发展人际关系智能。教学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区,进行自由组合,在各自的智能强项领域进行语言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语言教育[J].中国幼儿教育,2011(11).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ge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and Community
CUI Can
(Chongqing Radio & TV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52)
Abstract The pros and con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and teacher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our preschool education. The community is society of our country in a small microcosm, the preschool children and parents relationship are all very similar and society in kindergarten education mode and all kinds of problems. Therefore, preschool education specializ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community, not only can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the community of sharing with the aid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ty, is for student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s a more practical and actual practice opportunities and venues.
Key words college; preschool education; community; interaction
1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重要性
高校教育培养的人才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推动力,而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我国学前儿童启蒙和教育的教师,他们的知识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我国学前教育的水平。教育就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去了解当前学生的情况,并将自己的知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但是,高校的学前教育学生较多,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不多,与社会较为接近的社区就成为了一种较为实际且合理可行的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平台。通过高校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可以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实践积极性以及热情调动起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 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不重视互动,双方之间互动较少
高校学前教育与高校其他的普通教育除了在基本知识的培养和讲授之外,还有其特殊性,而当前不少高校并没有将学前教育的特殊性重视起来,在不少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寻找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上,高校常常与社会上的幼儿园或者是学前教育机构沟通不足或是双方的衔接机制不完善,导致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机会少,得不到应该有的锻炼。而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的互动上更是不重视,在高校看来,学前教育的学生要实践,只能去正规的学校或是学前教育机构,而社区在硬件设施以及其他方面与正规学校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而社区对于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也存在着不了解等问题,对于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水平以及教育理念也存在一些疑问,导致社区的学前教育也很少能够联想到或者是联系高校的学前教育上面来。这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双方都互不了解,很难建立起互动沟通的机制。
2.2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模式不健全,存在薄弱环节
高校的学前教育主要是针对学龄前儿童而言的,它主要是对学龄前儿童在正式入学前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一个正确的及时的引导和辅佐,为学龄前儿童培养起较为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而社区正好可以为高校的学前教育提供一个辅导和引导学龄前儿童的平台,但是由于高校学前教育自身的局限性以及观念性的问题,导致社区与高校学前教育之间在沟通上存在问题,高校学前教育认为自己可以为社区的学龄前儿童提供免费的教育,社区应该全力支持,而社区则会认为,社区自己为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提供了实践的平台,高校应该为其支付一定的报酬。除此之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与社区的学龄前儿童建立一定的教育关系,就需要社区的帮助和组织,而当前的学龄前儿童大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的自身安全和教育质量在家长看来无比重要,如果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要与社区里的学龄前儿童形成互动关系,就需要社区承担一定的责任和风险,社区就会有所顾虑,而不愿意为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或者是帮助宣传和组织。因此,由于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在观念上以及沟通交流和理解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障碍,导致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互动模式不完善,存在薄弱环节,导致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互动不完善,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得不到及时的社区反馈,社区也得不到及时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帮助和教育引导,双方之间的互惠关系得不到建立。
2.3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缺少资金支持
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生的就业率来衡量其教育质量及办学水平的,因此,不少高校对当前热门的专业较为重视。而我国的专业学前教育学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其数量就很少,不少的学前教育专业就分布在了普通的高校里,这些高校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肯定就不够,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资金投入就与其他专业有所差距。除此之外,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普通高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高校为学前教育专业提供的实习以及实践机会就相对要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得不到正规学校或者是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实践机会,就只能与社区加强联系,以此来获得实践的平台,但是由于高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不重视,导致在对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的支持力度就相对较弱,能够给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的资金扶持就少,导致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互动活动很难全面展开,导致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得不到社区的帮助和支持,而社区与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也无法形成长期完善的互动机制。
3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的策略
3.1 高校与社区树立对高校学前教育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互动的重视意识
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要想与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就需要双方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例如,高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或者是派送优秀的员工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交流较好的地区或者高校去学习经验,将较为先进的经验通过员工培训等方式将其宣传,使得高校从领导层到教育第一线的老师都能从思想上对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联系起来。社区在与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建立互动关系时,也应该去主动了解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并根据自己社区特点开展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互动关系。例如,某一个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与社区的互动上,就结合自己的特点,将学校的重点专业美术优势作为合作互动基础,在社区开展学前儿童的美术辅导和培训以及画展比赛,通过对儿童在美术方面的辅导打开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儿童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使社区以及学龄前儿童家长能够看到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互动的优点所在。
3.2 建立健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互动的良好模式
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加强互动是一个双方都能受益的方式,但是由于高校与社区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机制,导致高校的教育专业与社区的互动就缺乏一种有效的运作模式。因此,在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模式,就需要高校及时将自己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以及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互动的特点传达给社区,并在得到社区允许的情况下根据社区以及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来制定有针对性的互动方式。例如,高校可以在社区中建立起学前儿童的身体以及心理发展数据库,根据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开展不同的活动,针对儿童行为习惯方面的“过家家”活动,模拟日常的生活片段,让儿童在模拟中逐渐了解到哪些行为是值得赞赏,哪些行为不合适。
3.3 支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在资金上给予及时支持
衡量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成绩不单单是以学生的就业率来衡量,还应该以学校和学生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因此,高校的学前教育与社区的互动应该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首先,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应该在政策的制定以及资金的预算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给予一定的倾斜和重视,例如,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可以为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合作活动在财务预算上制定和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之间的互动交流,保证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能够与社区之间的互动交流关系顺利建立,保证各项活动能够顺利开展。通过高校的专项资金可以在社区开展一些活动来加强学前儿童的教育,例如,有的高校就邀请社区的学前儿童以及家长去观摩学校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与社区儿童进行互动,通过一些小游戏来开发儿童的语言以及表达能力,比如,在互动中让儿童做个小小的演讲家,来向小观众来介绍自己或者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这种互动来了解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作为资料为不同的儿童制定出相应的引导方案。
4 结语
现在的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学前教育逐渐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学前教育主要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训练孩子的思维为目的,使儿童的身心都能健康成长。而在这种大背景下,部分中职专科学前教育专业也就应运而生了,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神会上的幼儿园以及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也就是说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以及学龄前儿童培训机构讲师为目的的。学前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从一方面来说,因为这个专业教授的是如何面对学龄前的儿童并且向学龄前儿童教授知识。学龄前的儿童年龄小,心智不成熟,而且喜怒无常,所以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必须要运用软硬兼施的态度。如果太过严厉,会吓到儿童,导致孩子不配合工作;如果太过和蔼,或许会使孩子的恶作剧心理更加膨胀,从而更加调皮。所以说教育学前儿童是需要很强的专业性的。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在教授学前儿童时,教授的知识内容也需要把握有度,既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范围又不能过于浅显易懂。前者会使学生迷茫,后者对学生的学前教育使没有意义的。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提高知识技能的途径
1.转变课程设置的观念
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就是要适应市场需求,想学校之所想。中等学前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为学前教育之所需,就要求教育内容紧紧围绕学校的学前教育需求而展开,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大胆进行教材革新的尝试,同时将技能考证教育及时地反映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实现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对接。另外,重视专业课,强化基本功训练,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能力,以满足幼儿教师自身的特殊要求。
2.设置多元化的课程类型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虽然是学前教育,但是也不能忽略其他的课程。中职的学生一般年级都在十几岁左右,他们虽然学的是教育专业,但实际上,这些学生也还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约束和管制,不然在这个年级的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应该尽量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开设一些道德理论基础课程,正确培养学生的三观和荣辱观念,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专业水平。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每个学生在走出校园时都能成为多才多艺性人才,使学生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优化课程框架
中职院校的课程一般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就是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时间可就是模拟工作环境让学生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上课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在实际中的专业水平。但是我国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不是很完善。现在的种植学生在上实训课时有一大部分都在滥竽充数,既不学习理论,又不参加实训,而且这样的学生还不占少数。所以学校应该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进行系统地优化,让学生能够提起对专业课的兴趣,认真学习,这样学校的课程才算真正有意义。
4.明确培养的学生知识技能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注意到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是要以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为依据的。所以学校和教师应该致力于培养专业的学前教育人才,让学生明确自己专业的意义,并且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能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学校和教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还要注意到社会上真正需要的人才类型。学生要学好理论知识并不断积累实际经验,有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中的实践来提高自身知识技能,让学生能够逐渐成为社会和市场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大放异彩。
5.增加学生实训的机会
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首先,可以增加活动设计类课程,让学生通过模拟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来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状态。其次,增加技能实训课的课时,保证学生有着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主要包括舞蹈、美术、音乐、钢琴等,这些课程的学习都是要靠学生的不断练习和实践来完成的。最后,要增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实习是帮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桥梁。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教育见习实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去适应学前教育工作。还可以改变传统的见习实习模式,实行分散见习与集中见习相结合的形式。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