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学考察报告范文

美术学考察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学考察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学考察报告

第1篇:美术学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伊犁;地域;美术;美术新课程;开发

一、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开发地域美术资源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统一要求,新疆成为全国第三批参加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在2008年9月正式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主要按照课程标准中的5个系列9个模块在全疆范围内实施。伊犁位于新疆的西部,就目前而言,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不如内地城市,加之人才的匮乏,导致这里的美术教学相对落后,还处于缓慢提升的阶段,而地域资源在课程中的开发对于当地美术教师来说难度较大。对现有课程标准的理论指导而言,灵活的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地域资源结合,现阶段难的是需要找到适合学校自身的特点编写合适校本,并能适应学生们的需要。充分开发地域美术资源,并且将其运用于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落实美术新课程标准,对解决当下美术教育的特殊问题,有着极为迫切的需求。伊犁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历史文化底蕴得天独厚。伊犁地区出土的大量工艺美术作品让世界人民惊叹,石人、彩陶、金属器皿、织物等数量多种类丰富。还有精细的民族手工艺,毡子、地毯、木雕工艺、铁艺、刺绣、花贴、都市等。美术事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比如沙粒画、羊绒画等。这些个丰富的美术资源足以构成一套系统的美术教材,运用在伊犁地区的美术课堂上。

二、地域美术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现状

伊犁的地域美术资源有如一个“矿”,但是目前这些资源在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导致很多学生在上完高中三年之后,对家乡的很多美术文化、历史和现状一无所知,比如新疆出土的青铜器,出土的红宝石金面具等。哈萨克族的刺绣、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等民间工艺也很少有人知晓,大量优秀的民族建筑文化,民居特色被排挤到了城市的边缘,这些珍贵的文化逐渐遗漏。血淋漓的经验告诉我们,需要在高中就给学生埋下整理、传承的种子,弘扬对地区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目前伊犁地区的中学美术教学都是按照国家统一课本开设课程,对于抵御资源的教学研究几乎为零,也有一些学校做了一定的尝试,但是较为分散、不成体系。目前正对这一问题,在美术课程逐渐得到重视的今天,课程改革中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业课程与美术教学研究。开发具有地域资源的基础美术教育鉴定较为突出,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选取具有开发意义的,利于增强美术课程的,较为贴近实际生活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热情的方面加以研究。面对种类繁多的美术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谨慎考虑,由于美术发展的特殊性,在美术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门类中,选取有利于课堂的点来进行实施。考虑到高中美术课程的实际情况,对每个课时的内容含量和深度都要安排适当,在教学中选取合适高中知识水品的作品和可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并且必须做到图文并茂,作品图片清晰正确,以提高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并且设置发散思维的“思考题”或“独特视角解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自我拓展和衍生。再者说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固定的教材是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发展要求的,在面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和不同美术门类时都需要填充和完善教材,并且需要使用课件来展示大量的资料。让课堂成为一个视觉化的,强化视觉感受,通过课堂的“艺术考察与实践”与“课外寻找”题目培养学生在课外了解文化研究学习艺术的能力。

三、美术新课程中加强多种艺术形式的开发

学生可以通过简单撰写考察报告,教师给予相关的阅读书目和查阅的资料,以方便学生通过手机资料,完成考察。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在考察报告中所体现的知识点以及人们对艺术的理解,需要老师在后续讲课中解答疑难问题。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效果会与以前不大一样,以新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直观的参考背景,学生的审美兴趣也可以在教学时查缺补漏。目前学生在美术课上的热情并不高,对于书本上的美术作品欣赏一直较为反感,这一点在伊犁地域的某些学生上尤为明显。在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对于具有地域特征的美术作品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和积极的上课态度使得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并且以贴近生活的作品让学生们主动参与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新疆的历史和文化的认识模糊,通过在课堂上等于地域美术资源的讲解,让少数民族的学生了解新疆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更强的知道作用,通过美术课程更加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和文化,充分实现美术的德育功能。

四、思考地域资源美术资源在课程中的开发

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设置的美术鉴赏、绘画、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内容系列。修完得到相应学分,在高中阶段我建议学校给予美术课程充足的课时量,按照课程的安排,把教材中的单元统一整体灌入鉴赏。把地域资源模块放在学习中,突出地方文化资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解决美术课堂的特殊性问题。新疆目前的很多获奖油画、国画作品、以及设计作品内容可以放在绘画欣赏系列中学习,少数名族工艺、纹样和建筑等放在工艺美术系列中学习,与美术教材认识体系接轨。

五、结语

开发地域资源美术,并且推广到教学实践中。伊犁地区的自愈资源丰富,有如诗如画的风景,多民族的传统工艺和丰富的出土文物等,目前需要对当地的美术资源进行筛选,更具本地实际情况做出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知识难度的把握,以适应当代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审美水平,做出多样性,富有弹性的地方教材,因材施教改善教学效果。使地域美术资源在新课改中实现可研发性和持续性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2篇:美术学考察报告范文

正确认识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实践活动,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姿的内容、不断延伸的空间,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供了新的平台,这远比单纯的就文教文、简单的枯燥分析更能吸引孩子,更容易激发起学生正面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的兴趣。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语文是母语的教育课程,实践的机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由于语文实践活动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使学生有着更为直接、更为感性的体验,有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三是有助于克服语文写作中的心理障碍。长期以来,害怕写作的心理一直困扰着学生,除了写作比较难,有的教师指导不得法的原因外,主要是孩子存在着“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为孩子创造多姿多彩的生活,自然就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同时在实践活动中相机指导,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从实际上消除孩子害怕作文的心理障碍。

积极拓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

学校。学校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据调查统计,大部分学生所学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在校园内获得的。这种在老师的组织下,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实践活动,更易于得到学生的响应和家长的认可。所以,每一位语文教师应立足于本班,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报告会、辩论会、各项竞赛等,都是学校活动的主要内容。社区。社区在这里特指的是以孩子的家为中心,构成学生生活、活动的一段区域。毕竟每一个孩子在社区的时间更长,我们要把孩子学习的场所从封闭的学校开放出来,这时,家长和社区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成为指导者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在社区中开展实践活动,因指导者不仅仅是老师,更能张扬孩子的个性,因其人数少,更易于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可以说,在社区开展实践活动,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得更为充分。为社区服务,是在该空间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社会。社会的范围比社区来得更大,其中包含的语文课程资源也更为丰富。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热门话题、生活事件……无一不是实践活动的好题材。只要我们细心挖掘,这空间可以任学生高飞,任学生腾跃。在这空间中开展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常见形式

读一读,看一看,增加课外的阅读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选自名家名篇,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拓宽、延伸课外阅读。如学习了《景阳冈》,就可以组织阅读《水浒传》,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以组织阅读《安徒生童话选》等。由于受小学生年龄的限制以及名著名作所描绘的年代、地域的不同,单独阅读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在班级组织阅读小组,定期专门抽出时间共同阅读,然后互相解答读书的困惑,交流读书的心得。实践表明,学生比较喜欢这样的阅读方式,既避免了个人的枯燥阅读,又能互帮互学,有收获。排一排,演一演,演绎文字内容。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寓言还是童话,那些故事性强的篇章,都是孩子们喜欢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很容易自行寻找剧本内容、编排剧本,用演出的形式来演绎作品。然后通过剧目汇演、评戏,从学生表演的动作、神态、语言和情节的安排、文章主旨的体现来评判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以演促读,语文学习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了。查一查,找一找,学会处理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少学生家里已拥有了上网搜索收集信息的条件。一般说来,让孩子收集的信息主要包括:(1)联系所学课文,查找背景资料;(2)拓展课本内容,查找相关资料;(3)结合社会热门话题,查找信息资料。学

第3篇:美术学考察报告范文

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导下,课改后湘版初中美术实验教材就是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来确定、设置美术教学。大家也知道现代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包括品德与人格、生理与心理、智力与情感。从这一理想来看,我们的教学内容不能是单一的,不能局限于教材,应该灵活创作一些新的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目标中就提出了这样一条:“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美术教学应当有开放的内容,即向教材以外拓展。那就要求美术教学的内容不能是单一的,不能局限于教材。

以我校试行的湘版初中美术实验教材为例,(以下课例均出自湘版初中美术实验教材)我们可以看出下面几个方面的变革:

一、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新的教学目标观,体现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本位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学会获取,培养学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个性的解放与发展。

比如七年级下册《过去的日子》,教学活动是“说说过去的日子中所发生的事情,有哪些情感”,按旧的标准来说,这样的课根本没有“知识点”。我认为它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每个人个性化的观察角度和情感观。又如《小鸟找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帮助弱者的美好情感,绘画的训练要求为这种情感提供了表现和宣泄的载体。《我的太阳》,这一课的标题就很能说明编者的意图,每个学生心里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想象王国的太阳,他们在绘画中寄托的情感就很不一般了,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个性审美和想象的肯定与自信。

二、课程内容

新教材的课程内容“体验”味很浓,更加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强调在学习过程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的体验对象在时间空间上有了拓延,强调老师、学生、环境,材料等多种因素的整合。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桥》一课,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有关桥梁的资料,(有的上网下载,有的去图书馆查找)或者对身边的某座桥梁进行实地考察,以自己的观察方法做出一份有所侧重的考察报告。还有《清晨》一课,当学生的手触摸到陶土,随意地揉、搓、压、印,边做边与老师同学交流时,学生的心情真可以说是“心花怒放”,在实践中体验快乐,建构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上述理念,为了更好的与新教材同行,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满足于把知识和技能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健康、快乐、有完善人格的人。一堂好的课不应该只是教会学生什么,还应千方百计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突出学生的情商发展,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反复大声询问学生:心情怎么样?开不开心?这样的教学行为可以大力提倡,让课堂有浓郁的“人情味”。

其次,教师要艺术性控制自己“启”和“引”的度。整个教学过程当然是要老师控制的,问题是,陈旧的课堂教学秩序是被老师严密设计好了的,学生任何打破这个流水线的行为都是扰乱课堂。那么,教师更应该敏锐的捕捉到学生瞬间的疑问和兴趣点,以学生自己的疑问和兴趣点为切入口,从而进行适当的引导,使他们更主动的获取新知。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都有情感的投入和体验,有探索研究的氛围,有学生惊喜、疑惑、苦思、雀跃等心理活动进行,使教学的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共存的综合体。

此外,教师必须创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互动和会话,就是体验。单向的“授――受”方式应该被我们教师坚决淘汰。要大胆、创新地“用新教材教”,而不仅仅限于“教新教材”。

第4篇:美术学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践活动

我们知道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目前鼓励提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学科中渗透实施”,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各学科中具有可操作性,使各学科教师能齐头并进、相互联通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有机渗透的目的。如科学教师指导学生采集识别植物叶子,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叶子的天然形状组合成巧夺天工的图案,语文教师为它写诗词,音乐教师为这幅画谱曲……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根据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科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动手、实践……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较全面地培养。

一、结合教材、观察实验

课外的观察、实验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的重要途径。按科学课的要求,有许多观察、实验活动需在课外进行,如向日葵的生长发育、根的吸水实验等等。因此在课堂之外,经常指导学生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独立进行观察、实验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遇到“花由几部分组成”的问题,学生发表不同的观察意见:“由两部分组成”、“由三部分组成”、“由四部分组成”……此时,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出正确答案,由四部分组成的花是完全花,是典型花;由三部分或两部分组成的花则是不完全花,带有特殊性,最后统一学生认识。此时学生虽由观察获取到新知,但其任务并未完成,结论是否正确,只有在运用新知进行新的观察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因此,在课后可指导学生继续观察各种各样的花是由几部分组成。

再如,做种子发芽实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选种、播种到浇水完全由学生独立操作。当种子陆续发芽时,学生高兴得奔走相告,都争着让老师看自己的豆苗。可见课外的观察、实验活动都是不可少的。

二、结合教材、采集制作

科学课涉及知识广泛,内容丰富。在高年级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到潜望镜、风车、风向标、望远镜、储蓄罐等小制作的自制。课堂上教师布置学生完成,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欲望,充分发挥其潜能,他们也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困难,解决过程中他们会去查阅书籍、询问家长、求教老师,这就使他们具备刻苦钻研的品质、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迎接更大挑战的勇气。

结合动物、植物、岩石等知识的学习,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制作标本。如学习了植物种子的构造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后,便指导学生根据植物的生长期采集种子,几个月下来,共采集百余种种子,并经过筛选分类制成种子标本。可见野外采集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采集、制作标本的方法,更加深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结合教材、考查参观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结合学科特点、做到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及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多种实践能力。如带领学生到野外考察水域、土壤,参观工厂、计算机机房等。如学习有关水域污染的内容后,可组织学生对村附近的河流进行考察。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学会了水域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怎样区分水质的好坏。还针对考察中发现的水域下游污染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写考察报告。其中有一个学生在报告中建议:(1)村委会要合理使用河水,尽量不要有脏物出现;(2)要控制好河流附近造纸厂污水的排放。他的报告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加深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

四、结合兴趣、组织活动

结合科学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了各类兴趣小组,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如饲养小组的学生在用水槽饲养蝌蚪过程中发现,蝌蚪变成青蛙只有纽扣那样大小,且身体是黑色的,当他们提出为什么时,我便让他们去观察池塘中青蛙的生活环境并和他们用水槽饲养进行比较。经过分析、比较,学生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室内光线不如池塘充足,水槽活动范围小、又缺少绿色,所以青蛙长得又小又黑。于是他们把青蛙放回了池塘。

五、科学实践,教学相长

融洽师生关系——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改变了传统课堂上师生角色的单一性,在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合作精神,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证了实践活动继续开展。

第5篇:美术学考察报告范文

一、项目概述

(一)缘起

陕西省境内的唐代十八座帝陵,坐落于渭河以北的北山山系南沿的山腰塬地,东西绵亘300余公里,是唐文化杰出的成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留存至今的集中典范。虽屡遭劫难,但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一些旧时的风貌。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多次的勘察、试掘、发掘和保护等工作,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资料。就目前陕西省帝陵遗址的保存现状来看,人们只能通过对遗址上遗存物,遥想历史的辉煌,不能直观地了解到古时陵区建成时的基本规制、规模以及建筑群等。“项目型课程”是影视动画系课程组(知识型课程、技术型课程、课题型课程、项目型课程)中的一类,它利用影视动画各专业与社会联系紧、活动广、层面深、委托多等特点,结合教学规律与学生专业进展,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学术价值与教学意义的项目,带入课程教学,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针对性、目标明确的课程内容。能促进学生以具体的实践项目为目标,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项目就是尽最大可能将帝陵――传统的象征之物,用影像实践的方式进行当代的艺术呈现,并实现部分虚拟再现。培养学生关心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综合能力。本项目也是美术院校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试点项目。

(二)工作目标

本项目型课程以唐帝王陵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数字影像手段,遵循田野调查的手段,拍摄并整理地上所有遗存物的影像资料,以艺术创作的心态,去深入遗址及周边的现场,利用学生专业能力,在规定任务范围内完成具有创造水平的艺术性训练。使项目融于课程,教学带动研究,成果支撑项目。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调研和田野考古的能力,引导对传统文化深切关注,并以此培养其艺术创作的创新意识。

本次考察对象主要是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六县的十八座唐帝王陵,分别是献陵(高祖)、昭陵(太宗)、乾陵(高宗、则天大帝)、定陵(中宗)、桥陵(睿宗)、泰陵(玄宗)、建陵(肃宗)、元陵(代宗)、崇陵(熹宗)、丰陵(顺宗)、景陵(宪宗)、光陵(穆宗)、庄陵(敬宗)、章陵(文宗)、端陵(武宗)、贞陵(宣宗)、简陵(懿宗)、靖陵(僖宗)。

(三)基本思路

项目按照“策划―考察―收集―整理―研究―展示”流程展开,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唐十八座帝陵遗址,深入地调研遗址及周边的生活生产。结合专家意见,合理设置适于项目需求的教学方案和研究重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工作任务并展开教学。同时,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复锤炼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四)项目研究与实践活动

项目组自2009年成立起,考古专家张建林多次前往陵区,认真研究陵区现状,尤其对近年来乾陵、崇陵、建陵遗址区的考古现场进行探访,布置了工作计划与目标。2009年10月、2010年4月和10月、2011年4月四个考察时间段,影视专业、摄影专业的2007、2008、2009级6个班,以及动画专业2008、2009级4个班,对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六县的唐帝陵,进行了14次深入考察,从历史地理、人文地理两方面,对现在地上所有石刻、碑表、建筑遗址、地貌等进行了详尽的、专业性的拍摄与绘制,并细加整理。每次考察前,系里根据不同专业的班级与年级,按照整体的工作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安排,对考察对象进行大量的学术准备。每个专业班级按照对象任务进行分工,成立一个个行动小组,对整体项目中完成的任务各有侧重。

摄影专业3个班,按照分工分为六批次,对唐帝陵进行地毯式的考察。对陵墓遗址周边的村落的人文与生产生活进行详细的调研,拍摄近2000G、万余幅照片。影视专业3个班,分为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与建陵的地面遗存进行拍摄,为纪录片制作与动画模拟生成提供基本素材,拍摄500G800余分钟的素材。动画专业4个班,分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进行考察,完成大量的写生。相关成果在教学汇报展和2012届的毕业创作展中均有所展示,影视专业有两组学生选择将唐陵作为其创作的题材,本项目组与系里也将给予学术与技术支持。

开展田野调研和影像实践的思路,是以“地理”与“图像”为两大构成部分。其中,“地理”部分以历史、人文为主,“图像”部分是学生根据田野调研而创作的影像作品。

第一大部分――“地理”,分为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

1.历史地理完成的内容

(1)帝王陵形制。包括唐十八座帝王陵墓的整体概况、形制、布局、风水、地形特征等,分类比较了“因山为陵”与“覆土为陵”的陵园分布结构,绘制考察线路。同时,对唐帝陵的每一座陵墓都进行单独绘制,对现有遗存物按照现布局顺列进行图像呈现,并选择乾陵、崇陵、建陵等初唐、中唐、晚唐的代表陵制,展开动画虚拟展示,并以青山绿水作为动画美术的基本风格,还原陵区的地面建筑。

(2)石刻艺术。图文并茂地对田野采集的图像资料进行归纳,绘制南门石刻总图以及部分北门、东门、西门等石刻,对有代表性的唐陵石刻进行位置复原和特点展现,尤其对石刻遗存现状较好、艺术水准高的乾陵、桥陵、崇陵、泰陵、贞陵做重点分析。汇总比较了石狮、翼马、鸵鸟、翁仲、华表、仗马等,结合现场测量和考古数据,通过其特征、佩饰、体量等分析早、盛、中、晚唐的特征变化。尤其石刻的体量,从初唐到盛唐,逐渐变大变壮,手法更加丰富,中唐之后,体量逐渐缩小,工艺也变得粗糙起来,数量也逐渐变少,这种变化清晰地对应着唐代的国势沉浮。

2.人文地理方面,以“人与经济”为主题,对遗址周边乡村进行调研,完成大量的调研考察表,收集生活、生产、家庭构成的情况,以及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等。一共完成600余份调查表,采编了现场访谈等影像资料,并完成一批拍摄笔记。

(1)“人”的主题。涵盖遗址留守者、遗址保护者、遗址闯入者等;

(2)“经济”的主题。涵盖唐陵周边生态环境与经济状况,包括唐陵周边传统农业发展现状、遗址区周边破坏性的工业,尤其是丰陵、光陵、泰陵、崇陵附近的采石场,有些已经侵入到大遗址保护区的内部,的山体、被切断的山梁,现场使人触目惊心,对陵区原有自然山体形制已造成不可挽回的毁坏。同时,还调研了唐陵附近新农村建设,主要考察了袁家村,这是一座以“农家乐”和新民俗生产结合,以旅游来支撑产业发展的乡村建设模式。

第二大部分――“图像”,主要是学生考察期间创作的影像作品,其中2008级摄影专业拍摄的《家庭》系列,以家庭为单元,关注周边村落的人员流失与固守的现状,每位学生都创作了一批作品。我们举办的教学汇报《“地理与图像”――唐十八帝陵影像展》涵盖了影视、图片、动画3个专业的考察成果,按照以上“地理与图像”两个大框架,通过图文展板、摄影作品和录像短片等形式,集中展示了田野考察和影像实践的成果。艺术影像作品与田野考察素材的并置,形成一个既有扎实学术基础,又有创造力、对传统的再认知的场域。展览由项目组规划,由学生担当执行工作,这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策划和执行能力。

通过田野考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其去质疑、调查、分析、研究、总结,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既有共同目标又兼顾个性眼光的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使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在本阶段的研究和实践中,还注重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前期采集的信息进行集成,着手建立唐帝陵影像数据库,树立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图像呈现的实例,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与创作奠定基础。

二、对项目实践的思考

本次项目实践,不仅留存了2009至2011年这个历史阶段唐帝陵的最完整的田野调查与影像资料,而且积累了一批摄影、影视、动画等专业的一手教学文件(大纲、讲义、计划)、教学笔记、考察报告等,对于今后开展此类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期间,邀请了考古专家张建林举办《唐代帝王陵考古》讲座,多媒体艺术家赵小涛举办《解读动画电影〈迷雾〉》《〈萨迦〉动画电影的制作》等讲座,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与艺术想象。以帝王陵为重点的传统文化考察课程,已经作为影视动画系本科教学环节的必修课程进入到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得以完善。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对本地域以汉唐文化传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精粹有了深刻的认识,引入跨学科的多媒体手段,通过数字化的艺术表现来呈现当代、遥想并复原历史,使得学生建立一种与历史对话并进行艺术再创作的文化意识,为今后自身的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并且提高了他们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能力。通过田野考察,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帝陵的考察中,考古与保护、传统与当代、遗址地保护与区域发展、工业与新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等社会问题,都引起了学生的重视,考察过程成为富有个性、饱含人文关怀的过程。学生独立的精神,不断被激发出的创造力,催生了一大批感人的艺术作品。由普通的课堂技术训练,转为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磨砺的过程,这对于数字艺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于课程改革的启发

本研究选择重大历史文化为课题,探索教学实践与重大文化课题的结合,以重大的社会、文化主题为教学实践,对推进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发挥新兴专业的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社会意义与传承文化责任的项目进入教学,具有独创的教学价值,是一次积极的尝试。陕西省作为有着深厚历史传统的地区,天然地具备了艺术创作的优势。学院“借古开今”的院训,将“辉煌的周秦汉唐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学院的“四大传统”之首,本次选题立项,就是引导此方面的创新,树立了利用传统资源开展艺术再创作的文化意识。艺术创造,往往是创新的文化意识与传统对话的过程。影视动画等新兴专业,从个人的创造意识出发,立足当下、关注历史。王林曾说,“在转换传统中创造传统,在超越时代中揭示时代。”

项目型课程是学院近年来教学改革一个新的生发点,也是影视动画系的课程改革重点。充分发挥影视动画系在教改中的探索、示范、辐射作用,形成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带动研究、成果支撑项目的良性循环的局面,拓展专业美术学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这也是践行影视动画系“创新为先、贯通内外、浸透人文”教学理念的一次积极尝试,同时,实践意味强、主张创造力的教学环节,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过程,发现、解决问题过程就是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全方位的锻炼,也为学院的课程改革拓展新路子。

(二)对唐陵田野调研后的反思

通过两年持续的调研,我们也不断呼吁对以唐陵遗址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遗迹进行切实关注。唐陵遗址作为陕西文化遗产的代表,经过实地考察,我们认为,遗址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只有旅游开发才能促进保护与管理。目前,只有乾陵和桥陵有较为完整的保护区,其他多数还处于开放式的状态。传统农业及其依赖的乡土社会不可挽回地凋敝着,破坏性工业蚕食着大片遗址保护区,造成陵区地貌的重大变化,不计后果地毁坏生态环境,牺牲的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这应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项目建立了一种持续对遗址的监控机制,留存每个时间段的历史影像,我们坚信,予以关注就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文化艺术创作中,我们也深深认识到,那些“对传统的创新”等口号,任重道远。但那些具象的生活,给人以无限的温暖,永远成为艺术创新的源泉,而且,传统应在艺术家个人切肤的记忆中才能被激活,在转换传统中创造传统。

影视动画系根据专家意见,总结项目实践中已取得的成果,将“汉唐帝陵考察”设为固定的课程,一方面不断关注历史遗存的变化,另一方面,作为长期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必须学习的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要了解不同工作环节的专业知识、技术指标、专业规程,这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发挥拓展能力的空间。美术学院学生缺乏考古知识以及相关学术训练,但艺术创作是他们的长项,用艺术与考古结合的方式去扬长补短,持续关注历史遗存的变化。同时,多方聘请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讲座与课程,丰富学生对陕西历史文化传统的关注与考古相关知识的认识。

第6篇:美术学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调动积极性;课堂效果;激发学习兴趣;地理教学

地理课是内容丰富,实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该学科被冷落,再加上自然地理的一部分内容很难学懂,在现实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对地理有畏惧的情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地理教学中力求在教法上突破,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就介绍一下自己在教学上的一些观点。

一、 绘制简图,激发学生积极性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要想让学生把地理学活,那就必须灵活运用地图。为些,在教学中,既使有现成的教学挂图一般也不用,亲手在课堂上边讲边画,知识讲到那个地方,就临时在黑板上显示什么地方,并把知识显示在所画的图上,这样就使本来要学生们必记的内容,转化成了一种空间思维,反映在学生们的脑海中了。如在讲述我国南北方气候、农业、耕作制度等不同时,画出了中国图,并画出秦岭---淮河一线,标上知识点,使学生们一看就一目了然,不用背,不用读,知识就掌握了。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们自己绘制地图,把地理知识美术化了。

二、 讲述科普知识,增强趣味性

例如,在讲述南极地区时,为了突出南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就讲述在这个冰雪世界里,竟能生存着成千上万的企鹅和象鼻海豹。企鹅胖乎乎,海豹壮得像头牛。它们靠吃什么长大?是什么食品使他们能抗拒冰雪天气,不怕寒冷,并且能自由自在在地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呢?为了解这个谜,科学家进行了考察,发现南极的海里有着许许多多的磷虾,企鹅和象鼻海豹就靠吃磷虾生活的。南极的磷虾是含蛋白质最高的生物,体长6―8厘米,很像对虾,但比对虾稍小一点,它的背是红色的,微红色的腹部有像珍珠一样的发光器,每当夜晚,或是受到惊吓而逃跑时,会发出粉红色的磷光,所以人们叫它磷虾。白天,磷虾浮游在水的上面,密密麻麻的一大群,会使用权大片海水呈现红褐色,远远看出就好像是“红色海洋”。这样学生对南极的生物产生了兴趣,从而也记住了南极的自然特征。

三、 巧用游戏,激活课堂

例如,在讲长江和黄河时,把学生们分成人数略有差别的两组,人数略多的代表长江队,人数少的代表黄河队。确定各队的队长,队长再按本队的身高由低到高排列,分成三组,各代表上、中、下游。各组按照黄河长江各游的形状反复排练,而后组成完整的长江、黄河图。开始进行解说。解说的方法是:表演队队长首先亮明自己的队员,长度、流量、流域面积,几个关键部位的队员解说上、中、下游的分界点,落差,别名,接纳的支流,流经的区域等内容。教师事先按课本上的知识点和各队队形与实际相符情况,队员表演时的状态等列出细项,制成评分表,最后决定优胜。这样既避免了两条河流内容的混淆,又调动了他们的思维支发现书本中的知识点,变被动为主动。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贴近生活???

学生之所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相割裂有关联。?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形式多样化,激活课堂

课堂教学不拘于教室,可以让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 把复杂的地理知识转化成顺口溜、方言

例如,在讲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时,服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通天”。讲新疆内陆气候日温差较大时,用了“旱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样,就把抽象的内容简单化了,学生们听了既有趣又想学。

七、结合时事报道,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去探索问题,从而掌握书本知识

例如,结合最近中国汶川地震,海地地震,这些学生们已从电视中了解,从而引导学生找出具置,然后引导他们去分析原因。既完成了板块构造学说内容的讲解,又了解除了中国、海地在世界地图中的位置。这样,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地理确实有用,更增加了学地理垢积极性。

总之,调动学生学地理的积极性的方法很多,以上方法的尝试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第7篇:美术学考察报告范文

教师的创新精神,不应仅仅体现在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上,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的选择以及对学生评价标准上的创新也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和教改目标相统一,并有力地推动教改的顺利进行。

一、评价方式的确定――多样性

《纲要》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要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制作、栽培、饲养等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已注意到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想象的能力中的创新能力,但是,在教学评价这一重要环节中,我们却只注重知识评价这一方面,评价的单一性,似乎向学生暗示着学好知识是最重要的,这无形的导向扑灭了多少学生创新的热情,令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舍弃了多少创新的机会。

丰富评价方式,势在必行。由于观察、实验、思维、想象能力的评价较为费时,如果和知识评价一样都放在期末,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有可能不够。因此,观察、实验、思维、想象能力的评价主要放在平时。近年来,我作了如下尝试:

l、学习与运用相结合。要求学生每次学习后,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运用该知识的实例,等第二次上课时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进行交流。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有些自然知识,例如:植物单元部分种子的萌发、植物的繁殖,金属的生锈,物品的发霉、水的蒸发、岩石的风化等知识,需要通过课前预习,为上课提供材料,同时要求学生学后继续验证,这些我都把它们列入学生成绩评定的范围。

3、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有些知识,光靠动脑死记硬背,固然可以掌握。但自然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领悟以科学知识的真谛。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平时对学生的评价中,也加大了对观察、实验、制作、栽培、饲养等方面的考查力度,并由课代表及时做好记录。

这样的评价方式,对于老师来说,无疑是加大了很大的工作量,但它的作用却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使老师大大加深了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二、评价内容的拟定――综合性

这里所指的“综合性”,有两层意思,首先,在自然学科的评价中,内容的拟定不应仅仅局限于本学科。学科的划分是人为的,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要用到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目前,学生的跨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差,原因就是缺少这方面的引导。许多人认为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知识渊博人士的“悟性”所至,难以言传,不是普教的教学任务。正由于此,中小学课程便成了清一色单科独进,没有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要求,造成学生习惯固定在一门学科中思维的不合理定势。科学作为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必须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在评价中有所体现。例如:创作一幅叶画。这是一个动于实践的操作题,它涉及了科学课的素材、美术课的功底、劳动课的技能:又如对叶子对称的认识要以数学知识作铺垫;实验报告、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又与语文基础密切相关……学生如果能迅速回忆在平时各类课上学到的、以及平时在课外读物上看到的有关知识。应用相关技能,作出选择,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只一味地在科学课本上寻找答案,那么,这种“习惯固定在一门学科中思维的不合理定势”,将使他们徒劳无功。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问法,却关系到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死”与“活”,思考问题的“死”与“活”。

这里的“综合性"的第二层意思,就是指在科学活动的评价中,内容的拟定要注意这门学科中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创造意识是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创造能力是应变与再创的综合能力,也是一种智力活动,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与能力为基础。”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记忆中,往往忽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他们的记忆内容呈点状分散分布,具有无规则性,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一点一滴”的知识。如果教师考查的试题也和他们的记忆一样,分散而无规则,那么我们只是对学生的识记能力进行了考查,而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作为一名评价者,首先自己就应具有“抓住联系进行再创"的综合能力。例如“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常见的一种组合机械,分别用了哪几种简单机械”一道题,就串起了“简单机械单元”的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很多知识的内容。

三、评价标准的制定――全面性

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内容的综合性,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形成,但是,如果评价的标准未进行改革创新,那么,将大大削弱创新教育的力度。评价标准的制定,要注意它的“全面性”,即不要片面地追求表面的准确,而漠视内在的创新。如我们要的不应仅仅是准确,更要重视创新的因素。准确了,得到基本分,做得好的、有创意的,更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上创意分,这是一种激励,也是在创设一种环境,能够让学生没有顾虑地去发挥、去创造。

第8篇:美术学考察报告范文

应美国21世纪学会邀请,湖北省教育厅组派基础教育考察团,于9月26日至10月6日对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教育管理体制、教师聘用与管理、教学管理等进行考察,实地访问了芝加哥市沃特-培藤高级中学、瑞博市第31学区田园初中和小学,并与州教育官员、学区学监、学校校长及部分教职人员广泛座谈交流,对该州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人事管理等有了基本认识和了解。现将考察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考察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基础教育管理情况

; 美国实行三级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即联邦教育部、州教育厅、学区。联邦政府设有教育部,教育部不监管地方学校,而是以拨款和其他援助方式协助地方教育,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法令。州教育厅对全州教育事业发展有较大的统筹权,包括教育立法、教师资格标准的确定、课程设置、向各学校分划联邦和州政府的拨款等,教育厅的最高负责人是教育总监。教育总监是由民选、或由州教育委员会聘任、或由州长提名议会确认,州教育厅不介入学校的行政管理。美国目前有五千多个学区,学区的设置主要是根据历史沿革和地理因素确定,学区是地方教育委员会的执行机构,学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学监,学监对教育委员会负责。学区直接管理本辖区内的学校,学校校长会定期向学监报告工作,学监也定期向校长提出工作方面的要求和改进工作的建议,学区作为最基础的教育行政机构,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对学校有较强的影响和干预能力。

教育经费由三级政府投入,大体上联邦政府占10%,州政府占36%,地方政府54%,联邦政府、州政府对学校的总体拨款取决这所学校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学生人数,地方政府的投入主要是当地居民所交纳的房产税。除此之外,学校还成立的有工商企业人员参加的学校教育委员会,通过这个委员会帮助学校筹集资金。学校的收费是非常规范的,学生除乘坐学校的校车和使用学校教材要交费外,没有其他的收费。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生均教育经费7000美元,水平较高的学区可达到1.7万美元。学校收入的80%左右付人工工资和福利,10%用于教学器材的添置,3%-5%用于学校硬件维护。近几年,联邦政府、州政府不断削减了教育经费,学校校长们抱怨经费越来越少,校长最头疼的事是筹钱。

美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较长,为13年,从小学学前班到高中三年级,学前班至5年级为小学,6-8年级为初中,9-12年级为高中,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十分紧密。从总体上来看,美国的义务教育阶段都是小班化教学,富人区所在的学校,由于房产税收入较高、教育经费较充足,学校平均班额人数更小,一般在15-17人左右,穷人居住较多的地方,所在学校平均班额25-30人左右。

学校内部管理规范。学校行政管理班子比较精干,一般设校长1人,校长助理2-3人,学校的重大决策注重广泛征求意见,然后集中决策,学校经费的使用与监管一般由校长提出方案,教育委员会审批后再执行。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注重强调学生的道德实践,注重从小事和细节做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建设都富有特色和个性,学生的文明素养水平较高。学校对安全工作非常重视,学校员工和学生进出学校都要凭证进校门,学校都是封闭式管理,有的学校专门配有安检设备,陌生人进入学校要实行安检。学校的硬件设施都非常配套,设施一流。后勤服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每所学校都非常干净、整洁。

(二)教育人事管理情况

1、校长的产生与聘任:校长的产生一般经过个人申请、面试考核、上一层管理机构考察挑选,最后由学区教育委员会举手表决,学区学监聘任。作为校长除具有教师资格外,还应有教育管理培训方面的资格证。州政府有专门的校长培训学校,校长每年至少接受7.5小时的继续教育,过去强调校长管钱、管物、管人,现在更强调校长要成为教学的领头人,校长在学校都代课。校长的解聘必须经过学区教育委员会举手表决。在美国,校长职业化水平较高,小学与中学校长可以打通使用。

2、教师的聘任与待遇:州政府对在本州任教的教师有具体的资格要求,教师在该州任教必须要取得本州的教师资格,除此之外,学区在州政府的基础上还有一些附加要求与条件。教师一旦取得资格认证,有效期一般为三到五年,到期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脱产培训并通过考试,才能延长资格,正是因为这种制度上的保障,使得美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高。学校在聘任教师时比较注重:

①毕业于什么大学,学习的课程与成绩;

②个人的经历,是否有国外生活的经历;

③推荐给对应学科的系主任,若双方愿意,再进行面试;

④面试中比较注重是否热爱教育,是否具备团队精神,是否能言善辩,是否具有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聘任合同一般为四年,完成了四年合同,可签终身合同。在美国,每位教师都要参加教育工会,教师待遇由教育工会代表教师与学区谈判达成一致,教师待遇一般取绝于教师的学历、经历、水平与业绩。初参加工作的教师年薪一般在3万美元左右,资历较长、水平较高的教师最高年薪可达8-10万美元。在美国,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合理规范,除工资福利待遇外学校没有奖金、加班工资、课时补贴等。

3、教师培训、考核与激励:在美国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是较高的,一方面表现在教师的高尚职业道德精神,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培藤中学为例,该校有58名教师,其中持硕士学位的60%,持博士学位的占2%。学校对教师的培训主要侧重于两方面:一是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到国外参观考察学习,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和接触世界各国文化;二是定期安排教师脱产到大学进行理论学习提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可以延长教师从业资格。学校对教师亦进行定期的考核,考核的主要特点是:①不把学科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仅仅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②强调考核的过程。校长和学校管理层人员会经常深入到教师课堂中去听课,校长定期同教师对照年度工作目标进行交流;③强调教师个人和同伴的参与;④考核结果没有同教师福利待遇直接挂钩。校长认为怎样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学校十分注重对教师的激励,但主要侧重于精神方面的:为教师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为教师提供和谐的工作环境;让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人。

4、学校编制与管理:联邦政府、州政府对中小学的编制管理没有统一的要求,具体到一所学校的教职工编制由该学校所在学区的教育委员会决定。教育委员会决定学校编制的主要因素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富人区所在学校编制松一些,穷人区所在学校编制紧一些。即要考虑到编制的限制,又要保证小班化教学,美国教师的工作负担总体上比较重,在小学除开体育、艺术课教师是专职外,其余教师都要包班。在中学一名教师往往要代4-5个班。美国教师亦常常抱怨时间较长,劳动付出与报酬不成比例。

二、考察学习的主要感受

这次考察虽然时间不长,也来不及进行全面深入地学习,但我们感受仍然很多,就教育工作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法制建设非常完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经以及各个学校运转有序。

美国是一个法制社会,教育法制也特别健全。联邦政府制定教育法律,联邦教育部制定教育法律的执行政策;各州立法机关也有权制定本州的教育法律,州教育厅协助制定有关政策,因而各州之间的教育法律和政策标准不尽相同,由于法律监督机制健全,教育法律和政策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美国联邦教育部与州教育厅、州教育厅与学区之间没有直接的管理关系,但由于法律责任明确,职责范围清晰,各自在独立动作的过程中非常秩序化。同时,联邦政府注意发挥教育工会和教师协会的作用,教育工会主要承担教师利益保障的职责,而教师协会承担教师资格认证、继续教育、培训、学术研讨等本应由教育部门承担的工作。这样一来,教育部门的具体事务大大减少,行政管理职能得到突出和强化。美国政府还注意发挥社会的力量来监督教育机构,如州教育委员和学区教育委员由民选产生,不拿财政薪酬,尽社会义务,尔后再由教育委员集体聘用州总学监和学区学监,把州和学区的最高教育管理者置于社会(社区)监督之下。在这种机制中,教育部门和学校不仅仅要对法律负责,更要对当地的民众负责,真正去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2、教育环境十分和谐,有利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

首先是学校与社区关系和谐。一方面,学校注重与社区的联系和沟通,每个学校(学区)都有专门的公关顾问,专门从事对外联络、宣传、推介工作,通过录音电话、网站、校报、宣传单等多种形式把学校的一切活动宣传到每一个家庭,让居民了解学校,支持学校;另一方面,社区拥有完备的体育活动设施和场所,向学校、学生开放,社区热爱教育的人士积极为学校发展提出规划建议,筹措教育经费,学校与社会形成了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其次是校内人际关系和谐。校长象企业经理和系统主持人,把学校的重大事项交给全体教师决定,体现民主民治,因而学校的凝聚力比较强;教师没有象我们存在入党、提干、调资、评职称、年度考核等人为制造的矛盾竞争因素,关系比较融洽,能互相观摩交流,互相支持教学。据他们调查统计,95%的教师对教师之间人际关系表示满意,94%教师对师生关系表示满意。教师对学生的缺点不是横加指责,对调皮捣蛋的孩子不向家长告状,认为向家长告状是教师没有尽到教育责任,这样的教师肯定受学生喜爱。在学校,我们看到教师笑容可掬,学生活泼可爱,师生关系随和,对来访者热情而有礼貌,人文素养普遍很高。第三是校园环境和谐。校园环境人文化、童心化,寓教育于环境之中。校园内绿草成茵,环境优雅。学校走廊有教师与学生的群体浮雕,校门口摆放有学生的手工或艺术作品,并定期更换;墙上有学生入学第一天的彩色手掌印记,记录有该生基本情况;橱窗里有学生自我介绍的一段话;教室里学生作品更是琳琅满目,墙上贴满了文字和图片,尤其是美术、生活教室居多,框架上摆得层层叠叠,学生在向我们介绍这些的时候显得格外兴奋和自豪。

3、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美国的基础教育十分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亦非常注重基础学科的质量。阅读写作、社会实践、科学和数学等学科在学校教学中的位置较突出,州一级都有专门的考试评价机构,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校在每学年都会选择和全州、全国的统一测试,有的学校甚至同国际上知名学校进行比较交流。培藤中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国际化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国家学生交流,并作为一门课程支规定。另外,他们还定期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去发展中国家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能。布什政府还响亮提出“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教育计划,以此促进教育公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校里我们看到:班主任办公桌就放在学生教室,与学生平等相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共同的参与者和学习者,教师对学生的个性表现充分赏识和宽容;教师对残障儿童给予极大的爱心和耐心,手把手地辅导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人格受到尊重。总之,美国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师的一言一行,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核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了实处。

三、工作建议

1、进一步理顺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逐级明晰并认真落实县、乡、村三级办教育的责任,落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职称评定、工资晋级等方面的管理权;中央和省级财政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解决县级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使“以县为主”真正“主”起来;在县以下积极探索教育管理的新路子,取消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成立的中心学校管理层,以农村初中为单位成立学区,按生源分片管理农村小学(教学点),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高管理效能和质量。

2、建立科学的教师培训、交流、考核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尝试教师资格定期(可按教师年龄划线)复考制,促进教师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严把资格关;完善省、市、县三级培训机制,将大面积的继续教育与分批轮训、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培训考核,提高培训效果。教师编制实行以县为单位的总量控制,同时在教育内部成立教育人才交流中心,减少工作环节,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第9篇:美术学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档案袋评价 应用 发展

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形成性评价越来越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青睐,以求能给学生以全面、公正的评价。

一、形成性评价的定义

形成性评价也是过程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全面素质的发展,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多研究问题,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发展。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

英语形成性评价也是为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结果的评价。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同时为教师指明教的方向,使教师更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手段和措施多种多样,档案袋评价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档案袋评价的内涵

档案袋评价是指在某过程中为达到某个目的而有组织地呈现所收集的相关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展示事情的进展过程或者个人的成长经历,客观而形象地反映出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其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档案袋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美术领域,画家使用档案袋收集他们有代表性的作品。将它用在教育情境中,能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展示学生学习的进步状况,促进学生自主发展。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档案袋评价随之引起了教育学家的高度关注。档案袋作为评价的工具,由学生和教师有组织、有系统地收集学生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进行分类归档,以展示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成长过程。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安排,放入档案袋中的材料可以包括很多类型,材料的收集应有选择,所选材料既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业水平,又可以反映出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所经历的过程和所作出的努力。如: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作出评价的有关资料,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经验、作品、反思、其他相关证据、数据与材料等。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档案袋作了如下解释:“学习档案是展示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取得的进步以及反映学习成果的一个集合体,通常它以一个文件夹的形式收藏每个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和反思报告。”

三、档案袋评价的特点和意义

档案袋评价强调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一个展示整个过程中的进步的系统性尝试,旨在通过让学生参与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培养其学习责任感,推动其积极主动地组织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促进和提高自我评价及自我尊重,同时又客观、动态、从发展的角度反映学生综合的学习情况。

档案袋的建立以学生为主,学生可随时更换或增加自己档案内的内容。学生档案应能真实地、有意义地展示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实际获得的能力。因而它必须具有开放性、形成性、真实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档案袋评价要公正、公平和公开,而且其收集的材料和数据应该比较全面、系统而且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发展情况。它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还包括非智力方面的因素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有代表性的、经过学生自己选择的学习成果或作品,能呈现和展示学生学习进步、探索、努力、反思和达成目标与成就的历程。

学习档案的意义不在于成绩的简单记录,而在于让学生不断地看到自己学习过程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地自我监控和反思,及时调整学习计划,确立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成为学习评价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使学习成为学习者能力自我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为学校、社会、家庭展示多元的评价素材,帮助教师与家长多角度、全方位地动态地考查每一个学生,使我们的评价更全面和具体。

四、档案袋评价的应用

档案袋评价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评价方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应用是有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实施档案袋评价是为了达到最后的评价和诊断的目的并能反映学生在实现某个学习目标方面所取得的进步。通常,设计档案袋的步骤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气氛,确定建立档案袋的目的。

让学生对档案袋感兴趣。通过对比某一学生的几次作业,从其不断的进步说明将其放入档案袋中的意义,从而引发学生实施的欲望。

2.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在确定使用档案袋评价之前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同时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定出自己的学期大目标和每个月的小目标,制定档案袋评价计划,以便使评价围绕此目标进行。

3.介绍档案袋及评价的作用。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档案袋及其意义,说明档案袋应包括的内容、呈现方式以及评分方式。教师对档案袋的制作方法一定要讲解清楚、明了,以便学生认真创建自己的成长档案袋。

4.确定收入档案袋的具体内容。

学生档案袋的建立既要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也要体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档案袋的内容可以灵活多样,只要学生认为能体现其学习过程和进步状况的作品都可以收入档案袋。袋内存放的材料可由教师指定,也可由学生自己选择,还可由教师和学生协商后选定,但让学生有更大的主动权,学生应是主要决策者。档案袋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但也会包括对学生完成作品过程的描述和记录,还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同伴和家长对作品的评价。

为了使档案袋更好地发挥评价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在学期初向学生说明本学期收集的内容、评分标准,同时指导学生对收集的作品进行分类,明确要求。档案袋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课内学习情况记录

可以包括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准确性,课堂表演的能力,学生对学习英语的期望;每一课的归纳复习、单词归类小结、自编对话、学习体会;每次的小测验、考试后的小结;自己满意的试卷、作业、朗读或口语录音带以及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反思;小组内成员之间的评价;学生本人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评语等。

2)课外学习情况记录

可以包括小作文、小对话、报纸剪辑、自编练习、自编英文小报、在家学习情况记录、课外阅读材料及读书笔记、课外资料收集、考察报告、调查报告、最喜欢的故事、英语手工制品、参加各种英语活动(如英语短剧、英语竞赛、圣诞英语晚会、英语角等)的凭证等。

5.与家长取得联系。

建立家校联系本,保持与家长的联系。教师有必要向家长说明自己正在进行的档案袋评价计划,以获取他们的支持和参与。

6.制定评分细则,对档案袋作出分析和评价。

由于档案袋中主要是学生习作,所以要制定评分细则。改变传统的师评为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的综合性评价体系。经常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对档案袋评价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想,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享受自己成长与发展的快乐、自豪和奋发向上的决心,同时也可从交流中吸取他人之长,不断改进自己的档案袋。教师要对学生的档案袋进行个别指导,并写出评语,以便学生更加清楚地领会档案袋的制作方式和评价方法。

五、档案袋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作用

档案袋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过程性评价,是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评价。它既重视学生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关注其结果,既肯定学生的长处也反映其不足,能够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表现和学习策略等,反映学生的完整面貌;档案袋评价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它使学生直接参与到评估过程之中,增强了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负责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后进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成功与成长,明确努力的方向,自我奋发向上,增强学习自信心,不断加强学习动机,还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它有助于教师及时、准确地获得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信息,了解学生成长的过程,把握学生发展的轨迹,并适时调整教育方向,提出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注意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发展自我反思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正不良行为;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和理解,改善师生关系;同时还可以提供学校和家长之间交流的工具,改变家长对待子女成才的态度,通过家校联系,增强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感受自己孩子成长的点滴,主动与学校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结语

档案袋评价是师生“实践――反思――发展”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认知水平、分析和探究问题以及表达交流等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应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把评价定位在激励学生的进步上,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合作评价,从评价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促进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当然,档案袋评价操作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如何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小玲,陈梅香.“档案袋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作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5月,第24卷第3期.P26-30.

[2]彭剑娥.“档案袋评价模式与大学英语教学”.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0卷第6期P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