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哲学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哲学课作为“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理论墓劝,其地位至美重要。本文就如何提高哲学教学的实效性这一主题,从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哲学教学的定位问题、哲学教师的地位与作为的关系问题,哲学教学的内容、方法的改革问题进行了思考。
“两课。教学如何走出困境,真正发挥“两课”的作用,使它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背景下既有地位又有作为,无疑是每个从事“两课,教学的教师乃至高校党委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且认真对待的间题。本文试对哲学课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思考。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是整个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哲学教学的实效性对于整个理论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哲学教学的有效性从根本上说是个认识和实践的问题。就认识而言。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哲学教学的定位问题。哲学学科的性质是教学定位的内在根据。从哲学的本性看,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以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古希腊一些哲人就把哲学定义为“智慧之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中国的先哲说,作为“爱智,的哲学就是“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因此哲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陈述,而是要启发人的思维。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哲学思维代表民族发展成熟的程度和水平,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没有辩证思维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对于个人而言,哲学水平体现着人的素质,境界和思维能力,大凡有成就,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无不具有很高的哲学思维水平。爱因斯坦曾对人说:“与其说我是物理学家,侧不如说我是哲学家’。既然哲学是一种智慧,能够塑造人的整体思维素质。因此哲学教育应当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其他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作用。从哲学的功能看。主要表现为教育和应用。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人是哲学教育功能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在正确的哲学理念指导下,人们才有可能从本质而不是现象上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复杂问题的正确认识,进而树立起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理想,并内化为信念。当它最终凝聚成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时,哲学教育也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以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实践是哲学应用功能的显著特征。真正的哲学既不是教条式的理论说教,也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而是一种教给人们如何面对现实世界去思索、批判和创新的方法。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并不要求信仰它的结论,而只要栓脸疑团。如果我们的哲学教学能在这样的层面上展开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让他们经受哲学思维的训练,无疑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增长其悟性和创新意识。
在哲学教学定位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的认识问题就是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二者作为不同的学科各有其特定的性质和功能。哲学在人的整体思维素质的训练中,注重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创新正是拼证法的批判和革命精神的体现。新世纪社会需要的首先是一种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有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大t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才有强大的竞争力,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有26次提到创新,教育部在《21世纪教育行动目标》中明确地把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作为教育行动目标。就此而言,哲学的教育功能起到了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哲学的目标指向不同,政治是出于维护阶级利益、阶级关系而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显然二者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因此简单地把哲学与政治、哲学课与政怡课等同起来,必然会影响哲学教学的效果,甚至在某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会严重破坏哲学的声誉。当然消除把哲学课与政课简单等同起来的认识和傲法,并不是要完全否认二者的有机联系。事实上在哲学为政治理论思想形成和实施政治行为提供指导作用的同时,政治也会以自身的方式影响着哲学。
哲学的本质和功能表明,在哲学教学中我们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应该是作为智惫的哲学,而不是一些抽象的关于哲学的名词和术语的堆砌;需要培养学生的,应该是哲学的思维能力,一种批判的、富有创造力的创新精神,而不是仅仅作为政治的淦释或教条化的说教。这就是对哲学教学的定位,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探索哲学教学的手段、方法和途径才可能是有成效的。
其次是哲学课教师对自身的地位与作为的正确认识。哲学课教师担负着与其他教师同等重要甚至更艰巨的教育任务,理应得到社会的承认和重视。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实上存在着对‘两课’的不重视和‘两课’教师地位不高的状况。究其原因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从客观上说,一是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直接的经济效益,偏重实务应用而轻视作为“形而上。的哲学。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其地位与哲学形成的鲜明反差;二是传统的哲学理论本身的问题,由于它与现实社会发展的某些不相适应,因而有时还不能为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三是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使它在一定程度、范围上成为政治让释的工具。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哲学的声誉,也必然影响到哲学教学的地位。从主观上说,一是教学本身缺乏针对性,由于理论失去现实的支撑变成空洞乏力的说教。事实上只有不断的追踪社会发展的轨迹,才能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的气息,具有生命力;二是教育者本身缺乏信心。外部环境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教师“转轨。,选择更有“前途。的职业以改变自己的地位。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对哲学教学无疑是雪上加霜。
笔者认为“地位’与“作为。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提高“地位”关键在内因,在于教师主体性的觉醒,在于对自己所选择事业的追求与执着。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哲学教师就无法摆脱‘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有所作为才能东得自己的地位。因而我们需要在两块阵地上充分发挥作用:一是教学阵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体现哲学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使它具有特色,特点,从而增强哲学课的吸引力;二是学术阵地,通过学术研究将成果引人教学之中,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最需要重视和最需要化功夫的。只要我们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充满自信心,坚持改革与探索,坚持对现实社会诸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思考,通过自己的作为改变哲学教学的现状,我们的努力首先会得到学生的承认,进而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时也就获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由此可见,对于哲学教师本身而言,·作为’是“地位’的前提条件,“地位’是“作为’的必然结果。当然,从外部环境看,‘两课’教师同样需要得到学术乃至全社会、学术界的支持和关心,这种关心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形式上,而应名实相符。
提高哲学课的有效性更是一个实践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使哲学教学植根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现实之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反思置身于其中的世界和人生,如何训练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一个重大实践性课题,需要在哲学教学改革中深人探索。
首先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探索。一是注重哲学教材的改革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从现状看,哲学教材相对滞后。改革开放2f?多年来,哲学界的研究成果是丰硕的,但这些成果主要是以专著和论文的形式存在,而将它们引人哲学教科书和哲学教学的程度和层次则非常有限,再加上教师个体之间的学术水准和教学能力差异,又有所不同。这些情况必然制约哲学教学。重视哲学教科书及教学内容的更新,重视教师知识结构调整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是摘好哲学教学的重要基础。二是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理论的魅力就在于它植根于实践,来源于实践。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纵观哲学发展史,任何哲学理论的发展都得益于社会实践的变革,哲学也同样如此。因此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些原理,而应该是方法;还要回到现实社会,用唯物辩证方法对现实社会问翅进行分析,用理性来思考和探究事件的本质,在批判中建立新的认识。这样。理论就不会是抽象的教条,而具有实际的内容;对实际间翅的认识也不是就攀论事,而可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可以采取专尼化亦即‘问理化翔的形式教学,这些间翅包括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杜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间翅。这种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按章。节、目服本宜科式的教学方法。克服教学中普遭存在的“脱节’现象。增强现实感和针对性。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内容是很多的:,如联系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城市职工分流下岗的间瓜以及社会贫富差距问胭等;联系精神文明建设,妙及经济伦理道裕、精神生产力可持续发展间翅等;联系政治体韶改革,涉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脸教训,还有中国当前。突出的社会矛盾—法制不健全带来的各种“设租’。‘寻租”现象,不受制约的权力导致腐败,特权导致的两极分化等:联系哲学的发展,涉及如何对待中国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如何进一步实现哲学本土化、中国化等。对上述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间翅分析得透彻,且有理有据,必然会产生很大的教育作用。
三是合理安排教学的总学时。对哲学授课学时的安排。既要突出哲学理论的科学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又要体现其与现实结合的时代性。我们尝试着用总学时的70%作为哲学墓本原理的理论教学,30%的学时用于专皿化教学。在进行理论教学时。既要避免与中学政治课教学的重复性,又要适应大学生以后多加研究生人学考试的摇要,对现行的教材进行恰当处理。在进行专瓜化教学时,注惫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让学生认识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让学生将哲学智慧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以理性认识人生的目的和惫义,以理性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让学生认识全球化的世界。中国改革与发雇的本质以及自身的地位与贵任等。
其次是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和探索。考核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规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其中包括大的死记硬背的成份。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创造性,是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考核方式进行积极的改革探索,既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欢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小组论文和小组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具体过程为:教师设计论翅。学生以4--5人为一组选择论题;小组成员枪索资料;通过小组集体讨论拟出论文提纲;教师逐一听取每个小组的代表对论文所作的思考并进行交流;形成近5000字的论文,并注明所引用的参考资料、文献‘小组论文答辩;综合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论文写作态度、论文的质里和答辨的情况给出成绩;选择优秀论文由学生自行排版设计成册。
在现代科学哲学中,“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最重要的哲学范畴。如果说“物质”是对现实的自我组织和某种长期存在的能力属性的描述;“能”所描述的是物质运动的能力,“能量”这一概念描述了关于物质运动的强度;那么,信息所描述的则是有组织的物质或能量系统的复杂程度,它可以对系统的复杂性程度进行定量评价。21世纪以来,我们所处的时代被称为信息时代。在现代文明的浩淼烟海的信息资源的总量中,如何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获得有效的信息资源,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的加工与处理、创新与应用,以及对其具体的内容进行解释等,这不仅是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人类现在所面临的许多复杂性问题的需要。为此,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知识信息量以几何倍数量级增加且不断变化和更新,无论你怎样用知识去填充学生的头脑,都无法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哲学的观点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改进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升高等教育系统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评价体系。于是,主张开展通识教育,回归教育的真正本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的“全人教育”,作为一种对现代教育“非人化”回应的教育思潮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二、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本质
通识教育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第一个把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是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目前通识教育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领域的一大潮流。究竟什么是“通识教育”?英语中有两个词:liberaleducation、generaleducation可译为“自由教育”、“博爱教育”,“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现在所说的“通识教育”大致包含这两个方面的涵义。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本质,成为我们认识所面对的客观世界的基本问题之一。一般说来,通识教育从性质、目的和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传承和狭隘的专才教育。首先,从性质上来说,通识教育被定义为“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其本质是对自由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其次,就教学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是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因此,更加注重人在生活和情趣、道德和理智、性格和情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再者,从教学内容上,通识教育不再局限于对单纯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是追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统一。
三、通识教育的特征和属性
通识教育的基础性和多元性乃是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环境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碰撞的具体体现,也决定了通识教育的特征和属性。
1.基础性。通识教育既不是专业教育也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完备的人格以及拥有正确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全人”。因此,也决定了通识教育的基本属性。
2.多元性。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教育,其内容涵盖德、才、学、能、识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多种元素、多重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矛盾统一体。
3.自主性。作为古典“自由教育”的延伸,通识教育继承了自由教育的注重理性、有修养和主体能动性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特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4.开放性。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多元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不再局限于以教师讲授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灵活有效、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5.发展性。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身心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通识教育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且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的过程,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努力激发学生的潜能。
四、通识教育中的多重关系及矛盾统一性
1.教学实践中的主体与客体。通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认识和实践活动。传统的教学过程把教师作为实践的主体,形成“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对象。比如在课堂上,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和互动很少,课堂气氛也显得比较沉闷和松散。另外,教师的讲课往往很满,现成的结论和定理较多,未能给学生留下太多思索的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主体施与和客体接受的关系,而不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现代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实践中的主体。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是教育的客体和对象,而是学习的主动进取者,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和完成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活动。然而,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要真正实现主体与客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良好互动仍然是今后教改中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客观世界具有二元论的特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可以存在非常明显的相互影响。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旨在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专业教育则依托特定的背景,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与技能。但通识教育并不排斥专业教育,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互为支撑、对立统一,作为一对矛盾体共同构成整个高等教育的架构。传统的专业教育往往局限于狭窄的专业范围和单纯的知识传承,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识教育虽能较好地弥补这一点,但过于空泛的通识教育又往往因缺乏明确的应用背景和专业支撑,也会使学生感觉学无目标和无所适从。因此,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通识教育与哲学教育。通识教育是“全人”教育,因此应重视哲学教育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其原理和规律可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如通识教育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实践规律以及对事物的批判性思维等。(2)哲学教育可有效地将传统教育中的单纯知识传承转化为通识教育中的智慧建构。哲学教育与科学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和公民教育等有机地融合,能促使学生思想、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如在新生研讨课和专业课中适时地将赫拉克利特的“性格就是命运”、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苏格拉底时代的“知识与德行合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美是道德善的象征”等充满智慧和理性的哲学思想与学生一起分享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社会对大学英语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加,于是大学英语课程不得不进行全面改革升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知识实践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因此,探索一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道路成为了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大学英语改革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些方面成为了英语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3]。
2大学英语文化哲学中渗入传统文化元素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先进科学技术的高度应用,国家之间形成了文化传播以及文化交流的新局面。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更进一步的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优秀的文化元素,然而在这过程中也带来了一定的矛盾和冲突。针对不同文化间的矛盾冲突问题,许多学派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观点,从总体来看,大部分研究者都把问题的焦点放在了外语教育的目标文化语上。在大学外语教学的过程中,通常强调的是对英美文化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时的交际能力以及英美文化敏感度,很少在外语学习中加入本民族语言的文化学习。在跨文化交际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分析西方文化在行为规则、价值取向、思维模式等方面的能力,在西方文化模式的认同、适应方面得到了过分的强调。这样,使得具有深远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受到了威胁和挑战。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课程中,仅有大学语文等少部分学科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相关,而且都基本上被设置成了辅修的课程,较大程度上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4]。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应该把其中的英语综合能力以及英语跨文化交流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而且还应该注重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承和传播,从而增加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增强学生自主学学英语文化哲学的能力
大学英语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属于一门知识面广、学习量大的基础公共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以及学生英语水平高低不一等问题,导致教师注重集体同步走的效果。教师忽略了英语优秀学生不能深层次的学习英语知识,而英语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则跟不上教学的步伐,从而不能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5]。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推动下,大学英语课程相应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的人文关怀理念逐步发生了转变。大学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逐步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学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教材,并合理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习。同时,当学生在自主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和疑问,教师可以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4大学英语教学中创设外国文化学习氛围
在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时,教师适当创设外国文化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外国文化,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外,还应该结合课本知识收集一些有关的实物信息或视频资料等,当讲解到某一相关的部分时,利用多媒体进行多方面的展示,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为真切全面的了解外国文化。除此以外,大学英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学习,从而开拓英语视角,广泛认识外国文化。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的人文特质,对国际文化中的知识进行传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一)开放式互动教学的理论依据
互动教学是开放式教学的表现形式,是素质教育、生本教育、创新教育理念的客观要求。互动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种零距离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交互协作的学习模式。互动的关键是教师,互动的核心是学生。互动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素质教育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有序地、全面地发展,它的本质不是选拔教育,而是发展教育。生本教育的价值观在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伦理观在于高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权和主动权;行为观在于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全员参与。互动教学也是“双主教学模式”的客观反映和完美体现。“双主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互动教学尊重人的内部自然,崇尚人的心灵自由,尊重人的独立人格,关注人的生命真实,由此构成师生契合互动、和谐发展的生命共同体。开放式互动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改潮流精神。
(二)开放式互动教学的原则
1.相互尊重,学会倾听。相互尊重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相待,尊重对方的人格与自由,并愿意倾听对方的话语。尊重信任,这是互动的基础。
2.情感交融,学会宽容。情感交融是指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彼此的宽容和理解,彼此内心世界的敞开与接纳。心诚则灵,只是互动的纽带。
3.合作参与,学会分享。合作参与失之师生之间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在参与中形成共同目标,在合作中体验分享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痛苦。共同的进步,是互动的结果。开放式互动教学模式要牢固树立四种观念即:素质教育质量观,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民主、平等、开放、和谐、合作的教学观,优质高效的教学效能观。也要注意五为主即: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以练习为主线。
(三)开放式互动教学的特征
将静止不变的“封闭式”教学改变为动态的“开放式”教学,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变“静”为动,在动态中不断改进与完善。因此开放式教学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包括教育内容的开放、教育空间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思维训练的开放。
二、开放式互动教学实例
(一)矛盾理论的教学实例
哲学上的矛盾理论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要正确面对矛盾。
1.要学生回忆总结从小到现在所遇到过的矛盾。老师提示:针对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进行总结概括。提问: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亲、兄弟姐妹之间有没有矛盾?针对这些矛盾你是怎样处理的?如何沟通和解决?在学校生活中有没有矛盾?有哪些矛盾?是怎么解决的?
2.讨论与反思。要求学生讨论,并对以上这些问题做出应答。
3.老师总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要正确面对矛盾。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案件、上海复旦研究生投毒杀害学生案件无不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矛盾,作为我们大学生来说主要的是要学会化解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善于与同学沟通交流,交心谈心是最好的化解矛盾的方式。
(二)“实践出真知”的教学实例
1.橘子的颜色与味道的关系
先问学生一个生活方面的常识问题:是否橘子的颜色越黄,橘子就越甜?在得到学生的肯定回答后,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个黄灿灿的橘子问学生:这几个橘子颜色都发黄,它们的味道是不是一定就很甜?究竟是甜,还是酸,要请学生尝一尝。话音未落,有不少学生跃跃欲试。结果有学生吃了之后说:“味道是酸的”。此时笔者引出新课“实践出真知”。
2.游泳的学习
关于游泳,我们有很多的理论,比如:下水前,我们要做一些准备,用水浸泡头部的耳朵和面颊;手臂要平行舒展并向后滑动,脚要努力的向后蹬向前产生一个推力。我们纵然掌握了这些理论,如不亲自下河实践,绝对学不会游泳。老师总结。启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不要人云亦云,应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才能有所作为。此外,一些电视媒体宣传的各种娱乐节目,学生都很感兴趣,他们在这方面的模仿能力极强,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把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原理采用适于文娱活动的形式表演出来,同样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总之,要充分利用互动教学法直观、鲜明、生动、真实的特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教学实例
哲学上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为: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一方面,质变体现并巩固着量变的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质变又可以转化为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着事物的永恒的变化和发展。针对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举出大量实例。水在0度时结冰,由液体变成了固体。以此引申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哲学道理。“小来偷针长大偷金”说明好的习惯要从小养成。当下有些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从小不会做家务事,不会经历挫折,当你在独立生活时你就很不适应了。有报道大学生把衣服快递回家洗好后再快递到学校,有学生买一些一次性的袜子等说明了这些道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度”的概念,可以拿出一袋沙子,让一名学生演示双手捧起满满的一捧沙子,告诉学生这象征着他已拥有的美好事物,如亲情、友情、爱情等,再让他把双手渐渐握紧,让下面的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他手中的沙子越来越少,直至双手分开,沙子被攥成了两个难看的小饼。最后再让演示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中告诫学生在生活中要把握好“度”,否则物极必反,会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事业乃至家庭搞得一团糟。
三、开放式互动教学的作用
(一)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概念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的科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讨论同哲学原理有关的具体事例,使学生通过直接感知而获得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形成正确的哲学概念。
(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达到某种目的一种内部动力。学生的兴趣是唤起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哲学家顾炎武说过:“非器则道无所寓”。哲学所讲的抽象的“道”,如果离开了得以存在的载体,即各种各样、形形的具体事物,就会“无所寓”,就是纯抽象的、无意义的,也就不会使人感兴趣,不被人理解。而教师如果借助各种“器”进行演示教学,上升到“道”,即从具体到抽象,则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开放式互动教学法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勇于讨论,积极发言,从中感受哲学思维方式的无所不在,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调动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开放式互动教学法,运用得好可以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充分显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对学生以后终身学习是有帮助的。
在西方,所谓“参与式”教学又称“合作式”教学或“协助式”教学,其核心问题在于感性、主体性、身体、对话、日常生活。早在古希腊时期,教育家苏格拉底用“助产术”的引导方式教育青年,即为通过平等对话提出问题,使人陷入思考、参与、反思和探求之中,最终积极主动地在合作的基础上使问题得以解决。柏拉图对话的写作方式及论著可谓为参与式教学法的最初成果。1779年,美国总统华盛顿提出大学要进行课程改革、实行选课制,这成为学生参与课程体系设置的新举措。1795年,德国美学家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提出“游戏说”,即是对学生进行参与式教学的美育原则,因为游戏体验本身就有主体的参与价值,“只有当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而只有当人在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在参与式教学法中,教学活动即是游戏,由此可见,旅游美学就是这样一门“游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更适合参与式教学法的实践与推广。20世纪以来,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指出参与重于说教。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发展了情境教学法,最终目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去。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中强调人人希望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其中,人是具象的、实体的、存在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将学习分为接触、综合分析与实际参与等三大要素。20世纪50年代,参与式教学法正式源自英国。21世纪至今,英国剑桥教育集团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大卫•斯茂菲尔德《学习环境的变革》推崇“为孩子建设学校”的教育理念。英国彼得•泰勒《如何设计教师培训课程———参与式课程开发指南》侧重于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师培训。美国学者布鲁克斯《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号召现代教师应该成为创设环境吸引学生参与的建构主义教师。美国坎贝尔《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及拉泽尔《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美国兰格、科尔顿与戈夫《学生学习合作分析:促进教学相长》建构教学中的参与、合作、探究文化。
二、参与式教学法理念的哲学界定
目前,参与式教学方法是国际上普遍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广泛应用于教学、培训和研讨中。参与式教学法(ParticipatoryTeachingMethod)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英国,“参与式”是英国社会学家在国外开展国际援研究时总结出来的一套社会学理论,即只有当地的人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援助项目中,援助项目才能取得成功。此理论争相被教育工作者引进教育教学领域中,逐渐形成参与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学习者的广泛参与,实践与他人平等对话、交往、合作及创造,特别强调在“主动学”、“做中学”、“体验中学”、“学中合作与创造”。从词源学上讲,名词“参与”(Participatory)的词源是由动词“参与”(participate)+名词后缀-ory组成,1833年开始通用。“参与式民主”(Participatorydemocracy)1965年被证实开始使用,这个术语来自学生的抗议。因此,“参与”(participate)成为人的自由、平等与和谐的表征。参与式教学法首先涉及人的问题。参与式教学法是学生感性认知、主动合作、交流和对话、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教学理念,“一旦他们进行了合作,他们的目标也就与别人的目标一致起来。”参与式教学法要求教者以人本主义的生命平等观,引导学者发现成功的途径,提高学者的批判意识,发展学者的自主坚强能力,帮助学者实现自我价值;学者在平等的合作丰富个人日常生活体验,产生新思想。此外,参与式教学法还给学者带来与他人交流的愉悦,引发他们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注,促进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凡是能够最大限度让参与者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任何有效的方法都可视作参与式教学方法。
三、参与式教学法的哲学基本问题
参与就是教与学的主体主动地走入、介入、投入、融入在交往、行动、思考、体验与创造的状态之中,参与始终渗透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参与式教学法涵盖的哲学基本问题主要有五个层面。
1.感性问题。
感性即感性的人的活动,表示知觉到和感觉到。德国哲学家康德将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马克思认为人是感性的存在,在感性的活动中确证自己的存在,学习就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所以,教学的起点始于人的感性活动,最终达成改造世界的目的。现行教学方法大多有些本末倒置,参与式教学方法就是要将“倒立”的教学理念再“倒立”回去。
2.主体性问题。
现代哲学回归到人本身,关注人的身体与生活世界,寻求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主体性原本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用语,所指的是“具有坚强的主体性格的自由自在的(尽管只是形式地)个性,”其形式是独立自足的,这种独立自足只能实现在个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之中。因此,主体性问题即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仅指涉教师,更指向学生。纵观中国教育史,从最初以学生群体为重心,到教师的个体淹没了学生的个体,不仅是教育的失败,而且是人性的回落,即包括教育如何关注师生关系的问题,又包括教师怎样看待学生的问题,是否将学生看作是与教师一样的、平等的、自自的人的问题。无可质疑,学生与教师都是教育教学的主体。
3.身体的实践问题。
人本主义注重人的发展,强调人的身体也是学习的载体,学习不仅需要大脑思考,首先需要身体的参与。因此,参与式教学法首先关注的是教育主体的身体问题,保证自由平等的实践活动得以真正展开,“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积极的身体参与能够给学习者更多的创造空间,让他们主动探索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像中国传统教学那样完全忽视学习者的身体,将学习者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都填满,最终使学习者成为“北京烤鸭”。
4.对话问题。
参与式教学中,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往和对话关系应存在于教学活动的一切方面,使教与学筑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而不是对立、强权的关系,主要涉及对话与交往的合法有效性问题。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将教育分为经院式、师徒式与苏格拉底式,“从教育的意义上看,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地位。教学双方均自由地思索,没有固定的教育方式,只能通过无止境的追问而感到自己对绝对真理竟一无所知。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并加强这种责任感。这是苏格拉底的‘催产式’的教育原则。”这种教育原则的前提源于对话,只有在对话交往中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人生于社会之中,这是人的宿命。现在,人们之间的交往,除了主人与奴隶的关系外,更主要的是基于一切人的利益考虑。平等主体间的交往只能基于这样的理解:平等地关注所有人的利益。”
5.日常生活问题。
挫折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就是引导受教育者正确的认识失败,辩证的看待失败,将失败带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并从中汲取积极的养分,为成功的最终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挫折教育应该是从正面积极的对行为者进行辅导以帮助他们能够在面对日常生活压力方面合理的处理困难。只有在行为者的心理和生理上提高其抵抗挫折的意识和能力,才可能将挫折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才能使行为者产生最有效的积极的行为的结果。因此,挫折教育应该是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原理为基础,针对普通人群而非病理性人群,尤其面向在校学生,采用适当的方式合理安排、规划教育内容,进行以提高行为者抵抗挫折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方式。
2体育教育对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
2.1中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分析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历程中重要的转折期,是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均不成熟,呈现出半儿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而学生的个性心理的形成受先天素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校教育的影响,其中影响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莫过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按照国家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多种教育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教育形式。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挫折教育思想并实施挫折教育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
2.2体育教育对中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
体育教育是基于身体运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体育教育的功能并不仅仅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强健体魄,更在于对学生个性心理的教育与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的形成与其所接受教育的类型息息相关。以我国目前教育现状,虽然大多中小学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重点教育课程,但其实施过程总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这样学生个性心理教育的重任一部分就回归体育。中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也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在学生个性心理形成教育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3挫折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挫折教育放入学校教育这一思想毋庸置疑,但是在学校教育中如何践行是个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与挫折教育思想十分相近的观点,这就为挫折教育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3.1挫折教育实施途径分析
人们总是渴求成功,中学生在其年龄段所渴求的成功主要包括:学业成功和人际交往的成功这两个主要方面,其面临的主要挫折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重要方面。因此,要让学生掌握分析失败进而掌握成功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奋斗与失败的一次循环就获得成功的事实很少,因为一个正确认识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时间、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就要在学校教育阶段通过挫折教育让学生了解成功的途径,即通过经历失败,认识失败,寻找原因,战胜失败,不断的抵抗挫折进而通向成功的途径。在学校教育阶段,通过创设不同的、合理的挫折情景,使学生在一个虚拟的“挫折环境”中掌握这一通往成功的途径,掌握这一途径中所经历挫折的应对方法,这便是实施挫折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
3.2中学体育教育中受挫折的因素分析
3.2.1基于体育教育特征的客观因素
(1)体育教育内容多样化:基于体育运动项目多样化的特点,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中涵盖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游泳等多项运动项目,每一运动项目由于其项目自身的特点又会显现出不同的技能掌握、战术运用、场地器材使用等多样性的特点,这样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先天所具有的身体素质和后天训练程度的不同,学生在进行身体参与与心理参与的进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偶然性因素,存在出现挫折因素的可能。
(2)学校体育教育场地、器材等的影响:由于我国学校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更加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而忽略学生身体能力的训练及身体素质的提高,虽然近几年我国逐步重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影响,但是学校体育教育场馆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善,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由于场地器材导致的客观原因,让学生在更加艰难的环境中体验到顺利实施身体锻炼所经历的困难与挫折,这就为挫折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客观基础。
(3)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多学校体育课程以引导学生在室外进行身体活动为主,这就面临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雾霾等多种恶劣天气等非人为因素的影响。这种不可控制的因素恰巧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尤其是抗挫折能力的良好的素材。
3.2.2学生与教师主观因素
(1)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素质迥异的影响。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学校中出现越来越多“小胖墩”,学生健康体质逐年下降;由于独生子女对父母长辈存在较强的依附性,学生出现怕苦怕累怕脏等多方面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因素。这就对体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体育课程致力于提高学生体质,也要注重其在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重要影响。
(2)学生个人气质类型的差异: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这就导致不同的人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其不同的心理因素也会导致其对不同体育教学中挫折的反应能力与抵抗能力。
(3)体育教师的影响: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体育教师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由于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体育教师的一些不当言语也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在主观上增加了在体育教学中有计划实施挫折教育的可能性。基于对挫折教育实施途径方式的分析,结合体育教学与体育教学内容实施的特点的对比,在体育教学中的技能反复练习与技战术随机应变等特点与挫折教育中的“反复实践、反复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达到成功”的教育目的类比相似,因此,只要在体育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循序渐进的实施挫折教育将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塑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4中学体育教学中挫折教育的推广方法
结合我国现有体育教学现状以及对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挫折教育实施因素的可行性分析,可将挫折教育按照循序渐进性原则,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
4.1适当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体现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实施挫折教育的宗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求,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是基层教师贯彻体育教学思想与教学任务的指导性文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中具体加入有关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实施指导思想、实施方式等内容,将会对中学体育教学挫折教育的推广产生深远的影响。
4.2体育教师的重视与应用
体育教师作为贯彻实施体育教学思想、践行体育教学目标的领路人,应加强自身有关挫折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挫折教育的本质理论、挫折教育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积极主动的学习国外有关挫折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其具体实施方法,结合我国现有教育现状积极、有计划的应用于自身体育课堂教学实践。在体育课堂中积极有效的营造“挫折环境”,思考多种挫折方式,以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锻炼。
4.3家长与学校的积极配合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学生家长应该转变观念,放心大胆的将学生置身于体育教师营造的相对安全的“挫折环境”中,在体育锻炼中主动体验挫折、真正掌握如何应对抗挫折的本领。学校应当积极配合体育教师,为体育教师提供相应的器材、场地等,对体育教师实施挫折教育的路径进行科学的考量,对其实施的可能性、安全性加以确认,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供后勤保障。
4.4推广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血压病;健康教育;行为方式;药物治疗;依从性
原发性高血压[1]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通常简称高血压。高血压的病因为多因素,主要可分为遗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高血压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在比例上,遗传因素约占40%,环境因素约占60%。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严重地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它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同时也是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导致人类死亡的常见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控制血压可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可减少35%~45%的脑卒中,20%~25%的心肌梗死,超过50%的心力衰竭[2]。目前,高血压的控制对策主要是药物治疗和调整不良的生活方式[3]。近年来,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为降压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4]。健康教育是控制和预防高血压病的主要手段[5]。为提高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和改善患者的行为方式,我们从2003年4月至2007年4月对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内科58例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3年4月至2007年4月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内科高血压患者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37~69岁,文化程度小学10例,初中及以下20例,高中18例,高中以上10例,居住地区均为城市,病程5年至9年,有吸烟史16例,饮酒史12例,吸烟并饮酒史8例。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符合WHO诊断标准的5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高血压一般知识,患者的行为方式及药物治疗依从性教育等,时间为6个月。
1.3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统计过程均在统计软件SPSS10.0下进行。
2健康教育实施
2.1高血压一般知识宣教例如什么是高血压及其临床表现;高血压的诱因和危害性;血压的正常和异常范围;血压控制的目标;高血压各类并发症的预防;饮食要求;适量运动、坚持用药及注意事项;烟酒与高血压的关系等。基本常识印制成册,并在病房走廊上用图画加文字的形式印刷贴墙,使患者更易理解和接受。
2.2行为方式指导改善生活行为,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包括使用降压药物治疗的患者[1]。
2.2.1减轻体重尽量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5,BMI=体重(kg)/身高(m)2,以20~24为正常范围。体重降低对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左心室肥厚有益。因为体重增加可引起血压升高,体重增加了,伴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即静脉的回心血量,心输出量增加,因此血压升高;相反,体重降低,血浆容量及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亦随之降低。
2.2.2减少钠盐摄入膳食中约80%的钠盐来自烹调用盐和各种腌制品,所以应减少烹调钠盐,每日的食盐量以不超过6g为宜。体内钠盐过多,可导致体内抗利尿素分泌增高,使血压反射性升高。
2.2.3补充钙和钾每天进食新鲜蔬菜400~500g,饮脱脂牛奶500ml,可以补充钾1000mg和钙400mg。
2.2.4减少脂肪摄入,增加蛋白质尤其是植物蛋白的摄入膳食中脂肪量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5%以下,忌食肥甘厚味、油腻煎炸之品,如动物内脏、动物脂肪、蛋黄等,高血压患者烹调宜选用植物油,如豆油、麻油、菜油等,以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利于血压的控制。多食蔬菜、瓜果、海带、黑木耳等类食物。高血压患者宜选用优质高蛋白食物,可改善血管弹性,延缓血管硬化,并能促进钠盐的代谢,从而降低血压。
2.2.5戒烟和控制饮酒每日不超过相当于50g乙醇的量,因为饮酒不仅可导致血压升高,并且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饮酒可兴奋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类固醇激素水平升高,从而使血压升高,同时吸烟的消耗量与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系,吸烟者,高密度脂蛋白醇低,所以高血压患者应戒烟限酒量。
2.2.6适量运动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心血管适应调节能力,稳定血压水平。可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慢跑、散步、打太极拳或太极剑等有氧运动。
2.2.7生活起居指导慎起居,避风寒,防外感。高血压患者起床时应避免因改变,血压突然降低而引起昏厥,发生意外,故改变时应尽量缓慢,尤其是夜间起床更要注意。防风寒,冬季外出注意保暖,避免人体受到冷刺激,身体局部毛细血管收缩,阻力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洗脸、刷牙时应用温水。生活起居方面,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更要注意。
2.2.8畅情志,养四气保持情志调畅,顺应四时之气,免受邪气侵害。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或情志异常,精神内陷,则可使气机升降失调,气血运行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诱发疾病,同时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悲观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还应避免精神刺激,情绪波动大,遇事要冷静,因为情绪激动很容易导致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而引起全身细小动脉痉挛,肌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要学会正确释放情绪,转移情绪,或借助专业人员缓解心理压力,从而保持心情愉悦、平和,情绪稳定而起到血压平稳或降低血压作用。
2.2.9饮食结构合理尽量软质饮食,多样化,清淡营养,富含维生素与纤维素,定时定量,不宜过饱,忌暴饮暴食。因为维生素有促进脂肪代谢的作用,特别是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6]。所以高血压患者宜多食维生素丰富之食物,如菠菜、萝卜、青椒、橘子、葡萄等。
2.2.10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大便秘结因大便秘结时,排便用力过猛,可致血压突然升高。
2.3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概念及健康教育
2.3.1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概念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CPAT),即高血压患者严格按医嘱坚持服药的程度。依从性不佳是指患者不能按医嘱坚持进行药物的自我管理,包括以下情况:(1)不按处方所列的品种用药;(2)服药的数量太多或太少;(3)不规则用药,如改变服药时间间隔或漏服;(4)停药太快或擅自停药;(5)合并使用其他处方药,非处方药或违禁药物();(6)服用处方药物时饮酒[7]。
2.3.2药物治疗指导根据病情及药物的依从性以及对靶器官的损害程度,生化及辅助检查结果选择用药,以求最少剂量获得最佳疗效。掌握合理的服药时间,依据药物类型或剂型不同而选择,如短效降压药每日3次,第一次服药时间应在清晨醒后即服;不等到早餐后或更晚服药;最后一次服药应在下午6时之前,也就是在血压高峰出现之前30min~1h服药效果最佳。不要在睡觉前或更晚时服用降压药,尤其是睡前2h内不宜服用降压药;长效控、缓释制剂每日只服用一次,应在清晨醒后即服用。有研究表明,这种服药方法对防止上午高血压有重要意义,既能使白昼的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又不使夜间的血压过度下降,起到稳定24h血压的目的。
2.3.3药物治疗相关知识教育指导
2.3.3.1须遵医嘱坚持服药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必须按医嘱坚持服药。因此患者应了解长期服药的作用和意义,不可根据自己的感觉随意增减或停服降压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治疗,才能控制高血压,减少并发症。
2.3.3.2降压药的使用降压药通常是从小剂量开始应用,逐渐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再根据药物的效果调整剂量,以维持量巩固疗效,达到降压效果,预防或降低并发症的目的。
2.3.3.3血压的控制血压不可降得太低太快,应以逐渐降低为宜。因为急剧或过度降压会引起心、脑、肾供血不足,而引起脑血管意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等。一般年轻人控制血压在120/80mmHg~130/80mmHg,老年人可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2.3.3.4学会自我检测血压和定期复诊患者在治疗期间要经常测量血压,最好备水银柱血压计,测血压时遵守“四定”原则,即定时间、定、定部位、定血压计,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血压变化情况,避免降得太快太低,并定期复诊。
3结果
通过对我院内科从2003年4月至2007年4月58例高血压患者为期6个月的健康教育,达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详见表1,2。表1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前后一般知识掌握率比较从表1中可发现,高血压患者通过实施全面、合理、整体化的健康教育,各项指标有了明显提高。从表2中可发现,除适量运动和吸烟的人数改变没有显著变化外,其他项目如体重、合理饮食、饮酒、情绪因素、药物治疗依从性等人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4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生物模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行为、心理、社会因素对高血压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明显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缺乏防治疾病的知识,不能够正确认识疾病,这直接影响患者对治疗方案的理解和治疗依从性,使其对治疗疾病的态度不够积极主动,不能坚持合理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影响疾病的康复和预后。因此,做好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的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通过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自我护理的能力,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我们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全面、合理、整体化的健康教育,才能满足人类健康的需求。调查表明,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高血压基本知识缺乏,从而导致药物治疗依从性差。必须定期采取多种形式,生动化,强化式引导或教育,才能让患者了解高血压疾病的基本知识,明确只有将血压控制在理想目标,才能使治疗取得满意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患者实施6个月的健康教育,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说明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有促进作用,充分表明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对患者的行为方式、饮食结构、控制体重、血压的监测、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等有良好的作用,是正性关系,使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调整不良情绪,改善不良行为方式,选择正确的服药方式和时间,从而有效控制了血压,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疗效果,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了人类健康,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起了促进的作用。表2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前后行为方式与药物依从性变化的比较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47-260.
2肖惠敏,姜小鹰.高血压病人治疗依从性与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69-970.
3贾兰萍,肖顺贞,史淑萍.97例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现代护理,2003,9(1):29.
4王家良,康得英,洪旗,等.高血压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评价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9,8:599-602.
5张红梅.高血压社区干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73-74.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对象为2012年8月~2013年12月本院所诊治的88例高血压患者,全部患者均满足由世界卫生组织中心所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男50例,女38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55.8±5.2)岁,病程6个月~12年,收缩压(153±8)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98±5)mmHg。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患者在血压水平、平均年龄、病程以及性别构成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患者基于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实施全程健康教育,即当患者入院时,结合患者病情和健康需求,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案,讲解高血压方面的有关知识,播放相应的专题片,发放有关高血压方面的宣教册子,借助于宣传板来实施健康教育,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地观察,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在患者出院时,应将出院后有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以及其家属,加强出院指导,同时于出院后还需定期实施随访,及时了解和掌握患者情况,且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如下:①嘱咐患者需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将降压药物服用的剂量、时间、种类以及用法等告知患者以及其家属,同时还应注意合理搭配饮食,教育患者尽量食用清淡的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以及纤维素食物,尽量不要吃含钠高、动物油以及腌制品等食物。教育患者应保持足够的睡眠,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生活应规律;嘱咐患者定期实施血压复查。②强化体育锻炼,教育患者应适当地运动,结合自身病情选择相应的运动方式,比如气功、骑自行车、慢跑或者太极拳,每次运动时间一般为0.5h,每周运动的次数为3~5次,循序渐进地实施体育锻炼。③注意患者不良情绪的消除,做好思想工作,针对患者心理情况,予以合理的疏导、安慰以及支持。多和患者沟通以及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尽量满足患者合理需求,可借助于听音乐、催眠暗示或者兴趣培养等方法实施心理降压。同时教于患者相应的自我保健方式,使患者可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④出院时嘱咐患者生活必须要规律,嘱咐其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注意劳逸结合。加强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和简单紧急处理方法的教育,以便于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可及时且有效地实施处理,予以持续性指导,和患者以及其家属之间保持联系,嘱咐患者定期到院实施复查,做好跟踪随访记录工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情况、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以及血压控制情况。参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分级标准判断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血压控制效果满意为60mmHg<舒张压<90mmHg且90mmHg<收缩压<140mmHg。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情况、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以及血压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师必须从传统的45分钟的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师角色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洪流中,我走进了新课程,了解了新课程。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理念。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的理念,我们才能认清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才能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从理念到实践还有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如果“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而课堂教学依然是涛声依旧”,那么,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为了使自己在这场变革中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我认真深入地研究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在鲜活的课堂教学中对新理念有了些许感悟。
21世纪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强烈的变革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视为经验的观点进行重新审视,必须从传统的局限课堂45分钟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也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有时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他却不再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见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关注教师的行为,现在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个性的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专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在课堂上我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每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责任。过去的数学教学在学生眼里,就是老师的事,课堂是教师的,学生只负责接受,充当知识的存储器。现在,教师就要将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他们明白,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比如,当我们上课需要实物模型时,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准备这些模型也是他们自己的事,老师会与他们合作一起准备,那样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学生毕竟是个学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要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所需要的“资源”。比如,为学生提供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向学生介绍电视中与数学相关的栏目,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交流;向学生提供数学课外书籍等等。
四、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课堂上每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切实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那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学到有意义的数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课堂上,我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成绩,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当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辩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时,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七、教师参与学习。课堂上,我们真正抛开“师道尊严”走下神坛,和学生一道学习,教师和学生一样,再也不是绝对权威,学生也允许教师出错,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因为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时代,教师更不是万能的了。因此,师生共同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师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各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因此,课堂上,我们教师在彻底转变角色的同时,也特别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课堂上,教师总是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反映,注重学生的“全人”发展。
2、借助笔谈从学生眼中审视自己,让自己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去教育学生。
3、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就可以在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愉快学习。
4、为学生提供交流发展的空间,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异口异声。
5、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