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范文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第1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开放教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怎样真正让初中语文教学摆脱拘泥于对文字的考证、词语的理解和语法的分析这种沉闷、低效的困境,是目前最值得语文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教育背景不断转变的前提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对语文课教学来说弊端尤为明显。所以,做为初中语文教师,非常有必要在正确了解学生心理与兴趣的前提下,改革教学模式,努力创造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学趣并重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开放式教学对师生的要求

1.1 对教师的要求:(1)教师要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教材,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单元知识要点;(2)教师在整体导读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和各种文体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内容要具体、清楚,便于总结规律,进行迁移;(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起引导、点拨作用;(4)教师要准备好课外阅读材料和与课文有关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介绍、书籍介B、有关评论等。

1.2 对学生的要求:(1)学生对单元的各篇课文要充分预习,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资料;(2)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善于独立思考,质疑问难。

2.开放式教学的策略

2.1 改变教学思路。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切教学方法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任何教学方法也无法改变学生自身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所以,无论什么类型的教学方法,设计的初衷都要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够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动性为目的。只有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对知识有更强的学习欲望,当然教学有效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开放,不单纯是课堂地点的开放,还包括教学思路的开放。在以往的教学思路中,教师是主动的,通过提问学生来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而在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下,要改变这种身份的限制,让学生提问教师。在学生的提问中,学生必然要总结问题,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才可能提出问题,教师通过为学生解答问题,解决了学生的疑惑,而且还可以通过学生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教师还要创设学习的民主,比如让学生参与教案的设计、考核的设计,包括作业批改、学习小组的互评等环节,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主动发现哪些方法能更加适合学习。

2.2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空间。反思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失落。教学设计由老师主观指令,并千方百计地在每一个事先规定的详尽的细节上迫使学生就范,形成了由老师单向灌输知识、独自主宰课堂的格局。课堂上,教师一怕"乱",二怕"错",追求严谨有序的教学氛围,这是以教定学,而不是以学定教。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一个实践活动的整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语文课堂的开放奠定基础。

2.3 开放学习方式。"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合作探究虽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一种课堂模式,但要不要进行合作学习,都要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定。为了提高合作探究效率,组间进行交流可通过竞赛方式展开。这样可以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调动组员寻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积极性,让课堂始终处在高效的状态。将模式灵活变通和优化组合,寻找内容和方法的最佳结合点。

2.4 结合课本内容,充分向生活延伸。任何脱离生活的知识,或者在生活中找不到落脚点的知识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语文更是如此,日常的交流、信件来往、公文写作、学习都离不开语文,所以把语文知识在课堂基础上向生活中延伸,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对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知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读报、朗诵、演讲等活动。并积极要学生走出教室,去一切可以学习语文、实践语文、感悟语文的地方,给语文教学注入全新的活力。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在生活中寻觅知识,体验生活,引导他们在开放的大课堂中阅读、观察和写作,从而拓展他们的思路,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自我实践的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尤其学习写作的时候,这种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的方式,对于学生收集素材、组织语言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3.丰富教学模式

第2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范文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

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

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

第3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范文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呢?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创设符合文体,且和学生实际的教育情境。作为教师除了应该在知识储备、专业水平、思想认识等方面做好准备外,在学生观方面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摆正师生之间的位置,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全有教师说了算。学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随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听从教师的安排,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很难实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必须建立在以满足学生发展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探究活动。即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实验,整理资料,做出解释或者得出结论,写成研究报告,展示和回报交流自己的成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的欲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现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以及对《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的认识,谈点本人的做法和体会。

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需要语文教师有较多的时间用在课前准备上,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常记教学札记,记录有关学生课堂内外的点点滴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多方查找资料、备课、写教案等。选择常规教学手段或者现代声像工具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应付,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效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要让讲台不再成为教师的专用之地。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激扬文字,学生亦可以在讲台上慷慨陈词;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板书解题思路,学生也可以演示自己独特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在讲台上介绍名人佳作,学生亦可以上台朗诵自己的得意之作……。总之,我们希望见到更多的学生能打破“师道尊严”,勇敢地登上“神圣”的讲台,教师走进学生中,一起学习,一起探究,引领学生练习,让课堂气氛“活”起来,形成师生的互动,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多元化,达到殊途同归,“条条道路通罗马”之目的。

引领学生练习巩固和自觉实践

新课标示实施之后,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重视语文实践性环节,要求做好内外沟通,真正实践“大语文”的理念,语文课教学更强调生活化、现实化、实践化。语文教学中“知识扩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一座古老的石拱桥,让学生搜集石拱桥的造型图片资料,进行观察、比较,使学生加深对中国石拱桥的认识。通过直观的物体观察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先放一段效果音响,请同学描述一下画面:比如阴云密布,狂风大作,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声,鸡鸭乱叫声等。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风雨来临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因为什么变化引起雨的到来?回答是云的到来,引起天气变化,所以说云能暗示天气变化。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分组利用早晨和中午放学时间观察云的形态变化,推断天气情况,模拟天气预报,搜集整理看云识天气的民间谚语,验证天气变化等。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拓展知识,探求知识的能力,引领学生练习巩固和自觉实践。

开展积极的师生“双向互动”

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并不是谈一谈,讲一讲,或者通过多媒体手段极其学生的感官兴趣;而是要求做到: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主动积极地回应,并养成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是语文课堂上能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我在上《天净沙.秋思》一文时,以背诵古诗导入,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游子思归图”的绝唱为什么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和较高的艺术效果?接着在大屏幕上打出《天净沙.秋思》全文,配以哀转、凄婉的曲子,让同学们感受鉴赏、体悟、朗诵,渐渐地把同学们带入问题的情境之中,然后再探究文本的内涵。在屏幕上打出如下问题,让同学们思考、探究: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诗人此时此地怎样的心情?(供选择答案:夕阳西下,天空渐暗,乌鸦归巢,人困马乏,游子身在异域他乡,居无定所,心情茫然,肝肠寸断的痛苦之情)

(2)“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供选择答案:其一是温暖的色调,反衬出身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其二是冷色调,表现出游子孤苦伶仃和内心的孤独无助)

(3)最后一句可否去掉“断肠”两字?有什么不同?(供选择答案:断肠一词形容游子“伤心欲绝”、“肝肠寸断”。用此贴切、恰到好处,不可以删掉。)

(4)试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供参考答案:如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应,景色与情思相融等)(5)进口原作,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近两天不坐着留下的艺术空白。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诱发下,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发言。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群体思维十分活跃,在轻松愉快的课堂讨论中解决了问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养成了自主参与解决课堂问题的习惯,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趣味性

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性格等。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意志是支撑学习知识的强大力量。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兴趣就是不断学习的源泉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笔者尤其主张语文课实践“情境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一个语文教师要充分融身于课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声情并茂地讲解,语重心长地引导,引人入胜地设疑,慷慨激昂地演讲,形成教师的个人魅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地敬佩,并将学生带进课堂情境之中。既可以采取实体情景:如参观现场、观摩实物等,也可以采取模象情境:如模型、展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等,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如设计问题、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言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地学习,逐渐地树立起“主角”意识,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体。

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空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或者在讲授中要充分考虑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空间,切不可越俎代庖,切不可因主观意志而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启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探求之心,特别要注重情景教学,比如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辩论、比赛、分角色对话(演唱)等,都能诱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语文活动课中的小记者采访、错别字医生、社会现象评论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中恰当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生动活泼的教法,做到上课开头新颖别致,中间波澜起伏,结尾余味无穷,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

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毫无疑问,教师应该为学生解决疑难,学生应该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但是,学生信任老师,尊重知识,不等于迷信书本和权威,人云亦云地跟着老师转。况且师生之间的思维及其方式总是存在差异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适当地调整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在课堂上常常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讨论,使他们萌生提问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并交给他们方法,掌握技巧,逐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好学善思,质疑问难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敢于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三,要创造学生的选择机会

第4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合理选材 适度运用 开放自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Grasp the "Degree"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Multimedia Teaching

YAN Jun

(Hubei Gong'an Douhudi Middle School, Jingzhou, Hubei 434300)

Abstract Use of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always have different views. The key of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 is to grasp the "degree", so put some los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need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combin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content.

Key words reasonable selection; proper use; open autonomy

我们只要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及网络,选取恰当的切合点,选择合适的材料,创设适当的网络平台,加以适时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想象,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的事何乐而不为?笔者认为为了达到理想的要求,应注意以下的三个原则。

1 合理选材原则

(1)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的内容,如人物资料、背景图片等。有些资料对文章的外向拓展能起到帮助的,如通过《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生平的介绍,我们会对他钟情昆虫、关爱生命的一生有更全面的了解。展示《我的信念》中居里夫人的工作坏境的图片,她全身心投入事业,如痴如醉的科学研究精神就显现出来了。

选择能解答学生疑惑的资料图片以帮助理解,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绘图的《山海经》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竟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令少年鲁迅痴迷。要求学生阅读这本古典书籍并非必要,少年鲁迅感兴趣的只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下载有关《山海经》的图片,引领学生一道欣赏图画的奇异精妙,也感同身受着少年鲁迅的欣喜!

(2)选择那些通过设计多媒体画面或音乐能使所展示的内容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能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交融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中的文章。这类文章往往情感性较强,需要学生融情入景,才能有更好的主题把握和较理想的课堂效果,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纸船》等这些尤其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文章。这时多媒体教学这种新形式的出现,好比是茫茫沙漠中的一处绿洲。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对上课又有了兴趣,使课堂效率提高有了前提。如欣赏冰心的《纸船》时,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一片深蓝的大海,一只白色的小船在波浪中摇曳,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对祖国深沉的爱已通过画面深深打动了学生。

(3)选择对课堂教学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的手段,如线索脉络、结构框架等,能通过良好的页面设计来实现的。如《看云识天气》中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设计表格,列出云层变化简表和云的光彩简表加以说明,使学生一目了然。又如《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特色,可通过详尽的图表及页面的切换,让学生按图索骥,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及赏析。

(4)选择对语文综合性活动的课堂开展能起到激发兴趣,拓展视野的作用的材料。如设计《戏曲大舞台――综合性活动》课件,让学生们从视觉、听觉等直观上了解到中国戏曲的源远流长、剧种分类、唱腔特点、角色分配,并欣赏了内涵丰富的京剧脸谱、异彩丰呈的粤剧表演等等,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美、音乐美和文化美,从而初步培养了他们欣赏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操。

2 适度运用原则

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运用关键是把握一个尺度。

适当运用形象生动的画面,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能辅佐学生理解。如《山中访友》中要求学生描述平时不常见的古老坚韧的石桥、宁静深刻的悬崖和日暮还巢的归鸟,也许一幅画就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课文导入时运用多媒体对创设情境有一定帮助。如上鲁迅的《风筝》时,用动画营造出美丽的风筝飞满天空的景象,伴着优雅的轻音乐,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感受到一种追求自由快乐的喜悦。

借助媒体,恰如其分地解决重点难点,点拨说的方法。如口语训练课《为语言插上联想想象的翅膀》中学生对想象不大明白,我运用了电脑课件,先让学生由小桥、月亮、流水、柳树分别展开联想 ,再由四种事物想象成一幅画面,当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同学们被美丽的“夏日月夜图”吸引了,同时恍然大悟。想象是建立在原有事物基础上重新构成的事物的过程,明确了这一点,在说话中便会展开想象,丰富说话的内容。

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慎之又慎。诗人使情与境发生联系,凭借的是想象,因此,品味意境还须借助于想象再现意境,想象力越强,从诗中获得的美感就越多,诗歌的创造也往往借助于想象来拓宽意识空间。如果老师一味地强加图片,将学生的想象禁锢,不但无益于教学,也会妨碍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

3 开放自主原则

(1)在课堂上可以利用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到文学专题网络中浏览,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作家和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如讲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在课堂上链接陶渊明的专题网页,获得整体感知的同时激发兴趣,也向学生推荐了一个值得课后细细品味的网址。学生会在意境优雅的网页中流连忘返,对于陶渊明的高风亮节的为人品性、田园诗的纯朴自然的语言风格有更深的理解。

(2)在课外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拓宽阅读教学的天地。课堂时间是极有限的,但在课堂上产生的兴趣将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可以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下载到校园网上,供学生阅读浏览,发表感想或参与专题讨论;也可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制作课题汇报总结,撰写课题研究小论文等,使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的以“说不尽的桥”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共有2个班70多名同学参与其中,将学生分在桥梁知识和桥梁文化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又分为“桥梁分类”“桥梁建材”“桥梁之最”“中外名桥”“桥的故事”“桥的命名”“桥诗”“桥联”“桥梁设计”等各子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四周内,查阅并收集资料,走访专家,游览参观,获益匪浅。

(3)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模式。网络除了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外,就写作中的表达愿望来说,网络其实特别适合写作。我校老师开设的作文网站――“斗湖堤茶馆”深受学生欢迎,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在网络里,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家都拥有话语权,平等的话语权促使学生尊重自我,释放自我,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重真情实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不必担心带来什么“后遗症”。通过建立作文的网络平台,作文评价手段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是老师一对多的评价情形,现在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评价其他同学的文章,该学生将接收到海量的读者的建议、赞美、批评……学生将获得类同于“发表”的成就感,并且领略到写作是有回应的,从而激发写作兴趣。真正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参考文献

第5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活动;积极

n外活动是指在课堂以外组织学生进行与所学知识相关知识的活动,对于语文课外活动而言,其是语文立体教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从总体而言它具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可以有效突破时空的限制,传统语文课堂受制于45分钟课时限制与教室的空间拘束,而课外活动则没有这些拘束;二是组织形式更加灵活机动,语文课外活动既可以几个人为小组开展活动,也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来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三是活动可以实现语文课堂的延伸,从而进一步延展课堂,可以实现对于教学拾遗补缺的效果。具体而言,课外活动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对于课堂的延展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由于其受时空的局限,因此其教学效果很难发挥出来。而语文课外活动的出现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外活动与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针对所进行的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从而将课堂延展到课堂之外,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在课下也能保持一定学习的状态,从而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利用好这一积极影响,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课外活动规划,例如针对人教版初一语文《看云识天气》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课外活动。笔者在课堂给大家讲授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后,就让学生结合课下实践去应用这一课所体现的实践知识:例如什么云是晴朗的特征等。这样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经验去认识课本上的知识,通过自身的观察体会课本上所传授的知识对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提升是大有帮助的。

二、将语文与生活相联系

语文从本质上就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一定不能舍本求末,将其过度抽离生活,而语文课外活动则很好地符合了这一教学宗旨,在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从生活出发,让学生自主去生活中去体会文章中所描写的景色,去生活中通过自身实践去体会作者所写作的内容,这样能够让学生更明白作者所传达的信息。因此,在进行课外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去感受语文,用心去发现身边的语文知识,从而培养起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授《春》这一课的时候,我就在可能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春的气息,让学生在春游中去发现春的美,去感受文章中所写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而将文章中所写的那种春天的气息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感触作者所传达的情感。这样通过这次活动,能够让学生对春天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在教授春这一课的时候,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知文章所描写的内容,在春游以后,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非常高,在课上学习的时候结合作者所写的内容都在积极发表自身对于文章的感悟,并且学生之间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彼此之间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产生了情感共鸣,这种有切身感悟学习的效果是传统课堂达不到的,也是通过课外活动反哺课堂最鲜活的一个例子。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去组织一些与语文有关的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语文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能够更好地与文章产生共鸣,这种课外活动对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感知语文学习的魅力都是有好处的。另外,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也能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更好地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三、教会学生自主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课外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组织一定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去自主探索所要学习的知识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意识。新课改以来,我们语文教学的主体也越加偏向于学生,因此锻炼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必须的。而要想真正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就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课外活动以及课上学习的关系,教师要在课上给予学生探索的可能性方向,让学生结合自身的需求去进行课外活动的探索,从而让其自主把握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在课外活动中实现独立的学习,这种课外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大有帮助的。

例如,在讲授《刻舟求剑》这一课时,在带领学生对于整篇课文进行了基本的学习以后,就给学生布置了如下课外活动:首先明白整篇课文的意思,自己能够清楚知道各个人物的做法;然后选择一个自己支持的方向,并想到自己支持的理由;最后将自己支持的理由加以整理并和同学进行交流,在课上将分为各个方向之间的辩论。这样在学生自身体会的基础上的学习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切合实际的学习体验。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课外活动的组织可以实现课程的延展,联系学习与生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于整体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以科学合理的应用,从而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参考文献:

第6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范文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

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的场景,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对知识进行理解,促进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对知识有深刻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运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情境创设对语文课堂教学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和感受,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二、情境教学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进行灌输式教学,会使小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没有兴趣,每天在教师的强制要求下进行学习,使学生进行枯燥的学习和记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对事物的兴趣持久度不长,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精神集中,教师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青蛙在井底的动画片,让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保持高度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观看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动画片把他们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探究中,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

2.运用情境调动课堂氛围 由于小学生的性格活泼,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和教师进行互动,创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快速做出反应,并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积极主动地探究,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同时,使课堂教学效率也有效提高。

三、情境教学的方法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需要深入探究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点,创设的情境既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要能让他们积极地对新知识进行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创设情境:

1.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进行情境创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进入到了学校教育中。由于多媒体能把抽象、静态的知识转化成丰富的动态画面,可以让学生在观看直观影像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语文思维能力。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能体会到课文中的场景,让他们轻松地和作者的情感进行融合,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对课文内容深刻理解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对他们存在疑问的地方能及时进行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探究时提高效率,使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喜欢上语文,并积极地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发展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语文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根据重点段落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过程中再次深入阅读课文,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设问题情境,就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能积极调动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探究,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使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3.利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以多种形式,在多种阵地上进行。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了将学生领出课堂,走入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情境来为教学服务。例如,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时,讲到“天空中的云,有的像……有的像……”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大操场,让学生实地对天上的云进行观察。当时天气晴朗,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与课文中的情境差不多。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纷纷发言:这朵云像骆驼,那朵云像手枪;这朵云像白兔,那朵云像绵羊;这朵云像一只公鸡,那朵云像一棵树……然后再领学生进课堂,进行课文的学习。由于学生有了直接的体验,对课文中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得特别有味儿!这里,我利用大自然的情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免费且最实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中得到了体验。

第7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范文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篇目多,研讨与练习份量重。以八年级上册为例,有课文30篇(不含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及附录),研讨与练习128道(不含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有些课文如《阿长与》研讨与练习多达4道。但稍作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本套教材的习题设计科学,并有明显的弹性和层次性。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从实际出发,灵活加以运用,使它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应有的效用。

一、借“研讨与练习”指示教学思路,组织教学

层次性是本套教材研讨与练习的显著特点。它一般分三个层次,一是“理解·分析”;二是“揣摩·运用”;三是“积累·联想”。这种设计既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又显示了教师组织教学的路径。教学的关键“在相机诱导”(叶圣陶语)。课后研讨与练习无疑是教师极好的诱导之“机”。教师从这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入手,往往能使学生循序渐进,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化解疑点,进而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文章的真谛。如《故宫博物院》一文,我们可以借助课后研讨与练习将教学设计为“三步导读”。第一步,启发研读,整体感知。教师出示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布置学生阅读课文,以圈、点、批、划促进思考,从而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通过这一步骤,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篇章结构便有了整体感知。第二步,探幽发微,深化理解。出示研讨与练、四后,学生精读课文有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解答问题。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推敲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所在:方位词的准确、说明条理的清晰以及详略处理的恰当。这时水到渠成,学生便能顺利完成研讨与练习五,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消化。第三步,启发归纳,促进迁移。通过一、二两步,本文的训练要点均已得到落实,教师可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接着,布置学生自己解答研讨与练习六、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将课后研讨与练习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并借此组织教学,可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以“研讨与练习”显示学习要点,启发自读

设计哪些问题,怎样设计,编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研讨与练习一般都是围绕单元及课文的训练要点设计的。导向性是它的重要特点,它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要点。学生透过课后研讨与练习便能明确训练的重点所在。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学生解决这些充满“挑战性”的问题,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大大增强,而阅读的质量、训练的效果必然得到提高和强化。如《海燕》一文,学生由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就知晓了本文的两大训练要点:一是象征手法;二是排比和反问。阅读的目标明确后,学生便能有目的地精读文章,通过条分缕析,解答研讨与练习,深入理解“象征手法”的特征和“排比、反问”的作用。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对问题的研究探索,对研讨与练习的反复操练,也因此习得了自能读书的能力。

三、由“研讨与练习”提供训练内容,培养技能

这套教材设计了不少新颖的题型,涉及到读、写、听、说诸项能力的训练。读有默读、朗读、背诵……写有改写、仿写、缩写……听的内容丰富,如听读、听讲、听录音;说的形式多彩,如复述、讨论、讲故事。还安排了多项语文活动,如“读报单元”的办报竞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收集等等。设计如此多样的训练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由“枯坐听讲”而动起来,动脑、动口、动手,入情入境地去学习。教师如能合理安排,巧妙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借助研讨与练习这个学以致用的转换器,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借“研讨与练习”介绍语文知识,丰富积累

课后研讨与练习涵盖了大量的语文知识。不必说汉语知识基本安排其中,也不必说修辞、标点之类知识大多由习题介绍,单就一般习题来说,其中就包含了丰富的读、写、听、说知识。如“中心句”、“支撑句”知识就安排在《敬业与乐业》与《大自然的语言》的研讨与练习之中。编者这样编排体现了张志公先生提出的“精要、好懂、管用”的原则,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与课文结合;使语文知识“好懂”、“管用”。因而,“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叶圣陶语)。

第8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厌学千课一法趣味横生激趣

多年来,语文课教学都是“千课一法”,由于“千课一法”使语文课课堂枯燥乏味,这正是造成厌学语文的重要原因。要想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就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那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望,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就必须让语文课趣味横生,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从教材的题目上引出“趣”。例如,教学“风筝”,师可先问:“同学们都放过风筝么?”大多数学生回答:“放过”。师又问:“你觉得很快乐么?”学生回答:“很快乐了”。师就势导入:“是的,放风筝让我们的童年时光充满了快乐,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可鲁迅先生一回忆起儿童放风筝的事就深感自责和痛苦。不信,请看《风筝》,看谁能找到其中的原因。”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原因。

二.从教材的内容上找出“趣”。譬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先让学生谈自己小时候喜欢的那些动物、植物:看蚂蚁搬家,斗蟋蟀,种花,养猫,栽葡萄树......再让学生谈谈七彩的校园生活:运动会上各班四百米接力赛紧张激烈,扣人心弦,元旦国庆联欢会节日的丰富多彩,离队入团时的感慨喜悦,测验考试后成败的喜悦与烦恼......然后导入新课,看看鲁迅小时候是怎么样的,百草园怎么样,三味书屋怎么样。大家认真钻研教材开动脑筋,找出文章的亮点,课就有趣多了。

三.从教学的对象上变出“趣”。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精心预习,做一次老师,每组请两名学生上课:一名主讲,一名补充,看哪个组讲的好,教的好。听同学上课各个都很专心,对于重点部分学生们都能讲到,对于字、词、句、篇的分析,有些可以补充。如用这种方法教学《小巷深处》时,重点部分各组都讲,学生记忆深刻,起到反复巩固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当了一次老师觉得很有趣,并且使他们也从被动学习者变成主动学习者。

四.从修辞上咀嚼出“趣”。修辞是文章中的油盐,文章中有了修辞才有滋有味,教学者应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去咀嚼修辞手法在文中所起的“趣”味。在执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其中能够体现济南冬天特点的拟人修辞:“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到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一句中,“晒”.“睡”.“醒”这一连串相关的拟人写法,让学生细细的咀嚼一下它的妙处,探究后学生们的回答是:“创造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表达了作者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再如,比喻“空灵的蓝水晶”,请学生细细的咀嚼一番它的巧用,讨论后学生们的回答是:“描绘出济南冬天鲜亮明丽的色彩,同时这个比喻也紧扣济南冬天的“晴”。因为“晴”,天空无云,才空灵,因为“晴”,天空蓝汪汪的,才像块蓝水晶,蓝水晶非常有质感和动感,这种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真切、形象、具体的把作者的感受传递给了读者。”使学生们越咀嚼越趣味无穷。

五.从改换比较中品出“趣”。在讲《看云识天气》时,可以用改换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其中“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改换成“有的像山、像水、像棉花、像薄纱.....”试比较一下,学生探究谈论后认为句中的“山”“水”“棉花”等喻体,比较一般化,原句精心的挑选了“峰峦”“河流”“雄狮”“奔马”作为喻体,具有动态特征,形神兼备,云块变幻飘动的样子生动有趣,同时原句采用双音节的词语读来更有节奏感和音乐感等等。改换比较使课堂变得绕有趣味。

六.从多媒体运用上赏出“趣”。以《山中避雨》为例,我以文中提到的《梅花三弄》和《渔光曲》为音乐背景,播放避雨的全过程。第一幅是避雨,细雨蒙蒙,雨声嘀嗒,两个女孩子愁苦的样子;第二幅是借琴;第三幅是拉琴,这时候,《梅花三弄》音乐响起,在优美的乐曲中,两个女孩唱起歌来,三家村的青年也齐唱起来;第四幅是惜别,这时《渔光曲》响起,画面展示了“我”与三家村青年依依不舍的情景。整个过程以雨声开始,以乐曲之声弥漫。整堂课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到人物和气氛的变化,又欣赏到古典音乐的无穷魅力,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到了无穷的趣味。

第9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范文

1.具体实施

(1)经验触动———围绕主题,激发兴趣生活引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推理,例如:①神探狄仁杰,神探根据证据推断案情;②考古现场,考古学家根据文物推测遗址年代;③医生看病,医生根据症状诊断病情;④卫星气象云图,气象专家根据气象图预测天气。这些事例中都包含了推理活动,在数学证明中更是离不开推理。那究竟什么是推理呢?推理实例:(1)校办老师很热情、胡老师很热情、高二(9)班同学很热情,所以附中所有的人都很热情。(2)已知数列{an}的前4项,a1=1,a2=5,a3=9,a4=13,所以它的第n项an=4n-3。观察以上推理,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反思:从学生熟悉的事物、感兴趣的话题、数学中已有的知识出发,紧扣主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与好奇心,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与自然,并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2)数学化理解———逐步抽象,过程中学通过以上三个具体推理实例的共同特征的观察、归纳,最后得到归纳推理的概念和特点。同时,为了巩固所学的新知识,给出以下推理:请判断是否是归纳推理?(1)麻雀会飞、燕子会飞、鸽子会飞、老鹰会飞,猜想:所有的鸟都会飞。(2)所有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0能被2整除,所以0是偶数。反思: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数学归纳推理的本质,体验数学形式化定义的形成过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逐步抽象,过程中学”这一特点。(3)多领域渗透———核心统领,拓展升华请同学们现身说法,说说身边的归纳推理的事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或是学习中,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领域中有哪些结论是利用归纳推理得到的?数学史欣赏:介绍欧拉公式以及大数学家欧拉。同时请同学一起欣赏了几大猜想:哥德巴赫猜想、陈氏定理、费马猜想。反思:这一环节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改以往枯燥单调的形式,结合数学史料,以及小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但巩固了本节课的新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意识到数学并不是某个文明的产物,而是整个人类的财富,是前辈们在不断地探索、猜想、求证中得到的。这种包含各种文化根源的数学可以让学生形成丰富的体验,感受其他文化对数学发展作出的贡献,以及数学与各种文化间的紧密联系。(4)回顾反思在数学史欣赏与小游戏中,同学们认识到归纳推理的重要性,以及归纳推理所得结论的不确定性,同时也认识到数学美与严谨性。探究作业:让同学们登陆相关网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猜想探究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反思:第四环节的回顾反思,不仅是进一步梳理、巩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将数学作业拓展到课堂之外,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让学生主动地去多了解数学、感受数学。

2.讨论与反思

《归纳推理》本节课的知识看似简单,但也很可能会变成一堂热闹空洞的一节课,所以,要上好本节课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执教老师应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课外知识渗透,需要老师查阅很多相关知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从学生的角度看,因为教学设计的探究梯度恰当,加上数学历史与文化的渗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参与度也增强,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后同学们的感受是“:这节课很有趣”“,感觉老师是在和我们聊数学”,“原来数学没印象里那么枯燥”等等。从课堂氛围看,师生、生生间平等交流,充满着轻松、活泼、民主、自由的气息。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每个同学畅所欲言、积极讨论、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因为高考,高中的数学课程的课时安排是非常紧张的,数学教学的任务是繁重的,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是很大,这和本模式的全面开展是相互矛盾的,因为本模式需要通过大量时间,大量的数学文化题材,在课堂中不断渗透,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心智,通过震撼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如何在高考与素质教育中权衡?这是一个百谈不厌的话题。同时,该模式是一种非常规的教学模式,它一般适合于课堂教学任务较轻、知识点较少、核心概念具备文化关联特质的教学内容。如何将传统教学与本模式下的教学相结合,使它们能更好地服务于高中数学课堂,这将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作者:徐彩红 胡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