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不应该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软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上多动点心思,让文言文教学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亮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初中语文老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有效牵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爱上文言文阅读课,乐于动手,乐于探究。
一、注重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整体性
教师在课堂上抛出的一系列问题不是杂乱无章的,更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云。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以一个大问题串起整篇文章,引领若干个小问题,问题之间要有关联和主次,要特别注重核心问题的设计,反复推敲、拿捏,以问题为引导,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譬如苏教版八下《马说》这篇文章,通过反复揣摩,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核心问题。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以这一个大问题串起整篇文章,引领若干小问题。我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小问题: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2.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3.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平的待遇?4.食马者的愚昧无知表现在哪里?5.当今社会怎样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通过核心问题和小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阅读课,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二、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文言文课堂教学应该回归文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语言。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从而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譬如苏教版九上《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我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1.初读课文,走近文本;2.再读课文,疏通大意;3.三读课文,合作探究。通过反复的诵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巧妙。在问题设计上,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桃花源美在哪里?从文中找出相关词句赏析。2.结合时代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3.合作探究:从课文中找出好词、好句、好段进行赏析,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位代表发言(提示学生可从字词的推敲、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反复的品味推敲语言,感受课文内在之美,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如何运用语言,从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构连生活,新颖有变化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是具有生命力的富有活力的充满春意的课堂教学[1]。问题是解决人类思维的一种普遍的表现形式,也是数学的心脏、思考之源[2],还是心理学家们热衷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结合新课程从选择合适的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愿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结构和问题间的难易分层设计,把数学活动、发展、创造还给学生,尽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调整、完善问题设计,让课堂充满教育智慧,让课堂教学重新复活等三个方面来探究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注意高中数学问题设计,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充满春意的课堂。以下仅是我初次接触新课改的一些拙见。
一、选择合适的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2]”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合适的问题应利于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动起来,对学生的认识结构能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只有选择合适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知识迁移才能成功,才能体验高中数学的美妙和丰富,体会学习知识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愿学,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那么何为合适的问题呢?笔者认为新课程下合适的问题至少应有如下特点之一:具有基础性或理解掌握重难点;具有实际情景应用性[1];具有非形式化;具有开放性或纠错性;具有探究性;具有可发展空间和启发性。教学不掌握基础和重难点就不能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双基问题使学生获得现代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石;针对教学的重难点选择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的问题,理解和掌握知识。新课程每一章节通过适当问题情景引出学习的内容,然后在“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思考,经历不断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活动来掌握数学知识,在不断探求、不断反思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动起来,富有活力。非形式化问题需要学生创造性的应用所学的进行综合分析解决该问题,能一定程度提高学生的判断力、独立见解、创造精神。开放性或纠错性问题可是条件开放,过程开放或结论开放;或针对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方面理解不够全面、深刻、透彻而表现的失误等而设计的,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看到自己的力量,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性,锻炼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性问题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给予学生必要帮助;这样可激活学生内在动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数学应用、合作交流意识,训练、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发展问题会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和展现自己思维的空间,帮助学生寻找到能够识别的模式。在教学中利用一问多解,一问多变,多解归一,多问归一,公式或法则的逆用、举反例等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能提高学生思维的辨证能力,能拓展学生解题思维,培养学生敢想敢做、顽强自信的品质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选修2-1》3.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P书107页)设计的问题:如图,600二面角的棱上有A、B两点,直线AC、BD分别在这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且都垂直于AB。已知AB=4,AC=6,BD=8,求CD的长。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题目的可发展空间和启发性进行解题后的以下5个反思。反思1:过A在面a内作AE//BD、AE=BD,在面内过B作BF//AC、BF=AC,连接DE、CE、CF,将图形还原为一个到三棱柱。而∠CAE和∠FBD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小为600。在CAE中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CE的长。再在直角CED,用CE2+ED2=CD2计算出CD的长。这样可以快速的解答选择和填空题。反思2:能否用向量中的坐标法求解。反思3: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已知CD=,求二面角的大小。反思4:如果已知一个四棱柱的各棱长和一条对角线的长,并且以同一顶点为端点的各棱间的夹角都相等,那么可以确定各棱之间夹角的余弦值吗?反思5:如果已知一个四棱柱的各棱长都等于a,并且以某一顶点为端点的各棱间的夹角都等于,那么如何确定这个四棱柱相邻两个面夹角的余弦值?
二、注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结构和问题间的难易分层设计,尽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
梳理数学知识是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他可以有助于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网络型的知识网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关注班级里每一个学生。但同一个班上学生的层次是不同的,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那样才能真正地实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因此,我们设计的问题要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问题之间有难易分层,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有所得,把数学活动、发展、创造还给每个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能的舞台,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张扬学生个性,让课堂教学成为每个学生成长的家园。如,在《必修5》求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的专题教学中,我结合教材上习题设计了以下5个问题进行用待定系数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教学。
1.已知数列中,,,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已知数列中,,,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已知数列中,,。(1)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4.已知数列中,,,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5.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调整、完善问题设计,让课堂教学重新复活
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一切我们并不能课前完全预测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的结果应由实际的课堂教学决定。如果我们只是把预先准备好的课在四十分钟内完成,而不顾教学中学生当时的实际情况,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效实现都是不利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审时度势,及时地、创造性地调整和完善问题,以符合课堂教学实际,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方法等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活动中,使教师增长教育智慧,使课堂教学重新复活和充满“生命力”[1]。
参考文献
很多数学老师已经认识到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性至关重要,问题设计缺乏艺术性将使课堂变得沉闷和低效。很多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会认为,数学课堂气氛沉闷是由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的,语文课堂就不会沉闷,其实不然。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如果有艺术性,数学课堂也会非常活跃;语文课堂如果不注重问题设计的艺术性,也会死气沉沉。
问题设计的艺术性体现在科学性和巧妙性等方面。首先,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兴趣。兴趣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其次,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没有一点难度和挑战性,也很难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挑战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也符合青少年好胜的心理。当然,要把握好“度”,太难和太易都谈不上有艺术性,都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当然也都达不到教学的目标。另外,问题设计还要有层次性。一个班级几十位学生,数学基础各不相同,如果设计同一水平的问题,会造成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
在初中数学中,几何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对几何内容“敬而远之”。不少学生成绩本来还可以,但到了初中掉队了。原因多为数学拖了后退,而数学又多为几何知识掌握不好。在农村,一些学生特别是女生,最怕的就是数学,数学中最怕的是几何。如何想办法让学生爱上几何,进而爱上或者至少不怕数学?笔者分享一个几何问题设计的案例:用分解图形法巧妙解答几何问题。
《初中数学经典习题集》:“如图1已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AB的中点,F是AB上一点,且AB=3FE。求证:∠CDF=2∠ADE。”
提出这个问题后,教师要启发学生联想过去做过的一些相关习题,看看这些相关的习题对本题的解决是否有帮助。
《初中数学经典习题集》:“基础题1:如图2已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AB的中点,点G是BC的中点,求证:∠ADE=∠CDG.”
(提示:证明ADE≌DCG,得∠ADE=CDG)
《初中数学经典习题集》:“基础题2:如图3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G是BC的中点,F是AB上一点,且AF=3FB.求证:DGFG.”
《初中数学经典习题集》:“基础题3:如图4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G是BC的中点,点F是AB上一点,且AF=3FB.”
求证:DG平分∠CDF。
(提示:连接FG)
方法一:如图4构造相似三角形法。连接GF,证明DCG~GBF~DGF,从而∠CDF=∠FDG.
方法二,如图5补形法分别延长DC、FG交于点K,可证BFG≌CKG,从而FG=KG,FB=CK。另证DF=DK,从而可得DG平分∠CDF。
学生如果对以上三个基础习题能顺利解决的话,那么解决这个相对复杂的几何题应该感到不难,成绩较好的学生解决起来应该感到很顺利,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也应该能够解决。在学生思考基础题的时候,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看重学生解题所得到的答案。
本几何题的解法要点如下:
方法一:构造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如图6取BC的中点G,连接DG、GF,证明ADE≌CDG.DCG ~GBF~DGF。
关键词:课堂问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贯彻实施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理念的有效手段。在生物教学中对一个特定的情境或特定的学习主题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不仅在思维层面上有不同的要求,在内容深度上也有差异,还做到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达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精心设计课堂问题的目的
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但是,现代教学中,许多教师的课堂提问却是随心所欲,没有一个系统的提问设计,如果这样,就起不到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应起到的积极作用。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教师的提问如能与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相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学习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说,“兴趣在教学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形式之一。
2.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教师根据所授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系列需要学生主观努力去解答的问题,学生在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就要想方设法弥补眼前与目标的差距,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而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如果具有一种方向性和指导性,就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控制和调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3.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
教师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经常不断地依靠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而课堂提问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使教师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
因此,只有我们了解了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才能在教学中真正重视问题,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课堂问题的原则
1.层次性原则
所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不仅在思维层面上要有不同的要求,在内容深度上也要有差异。生物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地设计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彼此相关联的一个个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进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的教学时,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1)每年的四、五月份的稻田或池塘边常能听到呱呱的叫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2)成体的青蛙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呢?(3)蝌蚪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4)一个受精卵如何发育成蝌蚪再发育成青蛙的呢?利用这一连串有层次的问题,刺激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探索生命奥秘的情境中。
2.可行性原则
一般来说,教学过程最终要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所设计的问题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来设计。如果提出的问题过易,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反映不出思维的深度,而超前、偏怪、深奥的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因此,教师应尽量使每一个问题都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这样既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例如,学习“遗传和变异”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一对视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两个儿子,一个视觉正常,一个是红绿色盲,色觉正常(A)对红绿色盲(a)是显性,属伴性遗传。问:(1)兄弟两个的基因型如何?(2)父母的基因型如何?(3)将来所生孩子为男孩时,生色盲男孩的概率是多少?(4)假设这对夫妇中男生视觉正常,女性色盲,他们所生孩子为男孩时,生色盲男孩的概率是多少?(5)从色盲患者的性别比例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一连串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由简到难,有了前面(1)和(2)两个问题作为铺垫,学生就会有信心挑战后面的问题。
3.探究性原则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设计探索问题的引导密切联系,具有较强探究性的问题能够激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不受定式影响而产生独特见解,从而提出新颖解法,产生新观点。例如,探究了“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后,教师可以提出:市场上卖的韭黄为什么不是绿色的,而是黄白色的呢?使学生从熟悉的现象中发现还存在不熟悉的现象,就会自然而然产生“究竟是为什么”的强烈探索动机,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容易产生了。有的学生提出:“光是否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呢?”探索方向确定了,教师及时让各小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到的知识远比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取的知识牢固得多。在实验课的教学中,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从多角度发散思维,往往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精心设计课堂问题的策略
1.从生物学知识的来源和应用中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处处都离不开生物,很多生物学问题来来源于生活、生产实践。因此,课堂提问要密切联系实际,要把课本中的知识跟生活实际、生产实际、自然现象等紧密联系起来,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学生才能获得完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例如,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时,提出:(1)为什么要在傍晚移栽蔬菜?(2)移栽蔬菜时为什么根总是带着土坨?(3)移栽蔬菜时,为什么要去掉部分叶?又如,学习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节后,提出:(1)光既然是光合作用的条件,那么,大蓬中的蔬菜能充分接受光照吗?(2)对大蓬中的蔬菜还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这种来源于生活感受的问题会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从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中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生物的每一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其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用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来理解生物学知识,提出生物问题。比如,学习了“鼻腔的结构特点”后,提出:(1)鼻腔对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又如,学习“鸟适行的结构特点”时,提出:(1)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其他的脊椎动物有发达的气囊吗?(2)鸟的气囊与它的飞行生活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的设计,体现了生物体结构功能的统一性。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达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3.从各种生物学现象中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观察、实验是学习生物学、研究生物学很重要的方法,也是发现、提出生物学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例如,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进行探究,在观察完各种条件下种子的萌况后,提出:(1)低温会不会减慢种子的发芽?(2)高温会不会加快种子的发芽?(3)是否存在某个最佳发芽温度?(4)同一种种子和不同种子是否存在区别?这些问题会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探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开阔思路,从而培养思维广阔性、敏捷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因此,在生物教学课堂中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从不同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美]布鲁克菲尔德.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和技巧.罗静,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01.
关键词:课堂 问题设计 针对性 情境性 层次性 开放性 挑战性 启发性
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精妙与否,是否有有效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环节上,教师在问题设计上的低效、甚至无效,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质量。具体表现为:问题设计脱离实际,缺乏情境性;问题设计结构单调,缺乏层次性;问题设计僵硬无趣,缺乏启发性;问题设计过于封闭,缺乏开放性;问题设计相对简单,缺乏挑战性等。针对现有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以下问题设计理念。
一、问题设计应能提高学学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每节课的导入时,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的问题或者实验,如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让学生从桌面的物品中找到二氧化碳,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在化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化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激发学生化学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生找到二氧化碳后,让学生检验,设计实验,思考利用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自然使学生总结出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的性质。
二、问题设计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问题的针对性是问题设计的前提。化学问题的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展开;任何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任何问题的设计必须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任何问题的设计必须针对学生的思维误区与认知缺陷,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概念、纠偏扶正、消除疑惑,进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学习的高效。
三、问题设计应具有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能直接把知识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中,而是通过经验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的,这种相互作用是需要介质才能传递的,这种介质就是情境。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所以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力求创设“新、惊、齐、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激发思维,拉近知识与问题的距离。
四、问题设计应具有层次性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其实,学生也是如此。所以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不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不同学生理解问题的角度和深度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处理有一定思维含量、一定认知难度的教学内容时,可以把教学内容有意设计成一个个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基础、铺垫,后一个问题作为前一个问题的延续、拓展,前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层次性、延续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的思维顺着问题设计构建的思维台阶逐步攀升,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设计问题的逐个解决中层层推进,逐个解决。
五、问题设计应具有开放性
问题的开放性是一些不能那么轻易地只用一个简单的“是”、“不是”或者其他一个简单的词或数字来回答的问题。其问题具有题目条件不确定、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形式多样化的特征,主要以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结论开放等形式呈现。这样一种形式的问题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弥补了封闭式问题的种种弊端,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赫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由此可见,教师要大胆开放课堂,设计恰当的开放性问题,放手让学生多维度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
六、问题设计应具有挑战性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的设计缺乏一定的思维力度,过于简单,往往会使学生失去探索兴趣。因此,问题的设计需要学生作出一定的努力,通过思维加工、实践活动等过程才能够解决,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才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实践证明:挑战性问题还能激发学生展示自我的本能,获得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七、问题设计应具有启发性
关键词:问题;标准;科学;问题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一、地理课堂教师问题设计案例――以“水循环”为例
请结合《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内容,在课本上勾出重、难点知识并梳理以下知识点,不能理解掌握的问题写在《合作探究》栏内,课堂探究学习。
1.水循环类型: 、海上内循环和 。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 、降水、 、下渗、地下径流等。
3.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 、和水的重力能。
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的合作探究环节中的地理问题设计:
1. 水循环的意义有哪些?
2.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环节会产生哪些影响?哪些影响是有利的,哪些影响是有弊的?
二、地理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盲点”分析
前面列举的问题设计案例是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日常教学中的习惯性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许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当。但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总觉得这样的问题缺少点什么。
1、呈现方式单一,缺乏有效性。很多地理教师一提到让学生带问题自学,就是出一些填空式的问题,让学生看书后填写。这些问题有优点:可以让学生熟悉教材,把握主要知识。但是如果让学生通过教材或资料自学后,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资料内容或回答一些现实问题,其作用就大很多了。因此在设计教学问题的时候,填空式的自学问题很难说有很大的效果,最多是让学生熟悉重点知识和熟悉教材。这类问题可用但应该少用。
2、问题内容简单,缺乏必要性。从案例问题中教师自学问题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问题的答案基本是教材上现有知识,直接可以得出结果。是否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即便是学生按照教材把内容找出来了,也不一定代表学生把这些知识牢记在内心或是消化了这类知识。
3、问题呈现模式直接,缺乏思维性和探究性。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使用和设计都很多,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很多,但是如案例一样,很多的问题都是知识性问题和概念性问题,思维性弱或是几乎不需要思考,更不具有探究性没有给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深度,没有一个思考的纵深空间。
4、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和梯度性。在案例问题中,不管是自学问题设计还是探究性问题设计,学生要么找不到问题的回答起点,无法回答问题;要么直接就得出答案,不需要思考;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缺乏探究的层次。也缺乏可操作的空间。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5、问题设计缺乏学本性。这是一个普遍的但又是大多数人都容易犯的一个问题。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层面。更多的就是教学便利和教师的习惯,以及涉及到的知识本身,更多的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想到学生会怎么思考这个问题。
除了以上问题外,我们的问题设计还容易犯:设问不艺术,缺乏情景性;问题设计缺乏‘主问题’的引领性(所谓主问题,是指能主导整节地理教学课堂的主要的问题,也就是在整体课堂教学中能起主导和支撑作用,也是围绕本节地理教学的主要和重点知识设计的问题,并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等的问题。)等问题。
三、怎样使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科学化、合理化
首先,问题应具有针对性,也就是解决对谁提问、针对什么内容提问题。课堂教学的提问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设计问题。在提问前就应该对问题进行设计:如何问才利于学生思考?如何问学生才理解问题的含义等等,这些都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而不是随意把问题抛给学生。
其次,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性,也就是解决怎么答。问题提出后,学生一定要看懂题知道需要回答什么,需要那些知识来回答,怎么组织答案。但是我们的很多问题,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不知道问题需要怎么回答。
第三,问题要有梯度,起点低,拓展深,也就是解决怎么想。一个问题提出后,能不能回答,怎么回答,这与问题本身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希望,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思考,有话说,可以说,能够说。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起点低,能让学生有话说,可以说,能根据话题延伸思考内容。如何才能做到起点低?个人认为,创设问题情景,特别是从学生身边生活和熟悉的情景入手。只要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学生就有回答的话题。
第四,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深度,也就是具有探究性。课堂教学提问的目的是要引领学生的思考,搅动学生的思维,是需要学生根据问题去探究。如果我们的问题很浅或是问题就是纯知识性的问题,显得很随意,缺少探究性和思维度,那问题的有效性就缺失。如:读洋流分布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认识洋流的性质和流向。这样的问题很难说有思维的空间,能真正搅动学生的思维。
第五,问题设计有一定的情景性,也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一个问题能不能激发学生产生兴趣,能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衡量问题的重要指标。问题设计需要有一定的情景性,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思考的激情。当然,设计问题不一定总要用兴趣取胜。但提出的问题如果具有能激发学生极大兴趣的内涵,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主导性,也就是设计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应起主问题的作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一节课只提出一个问题,但又不能问题泛滥,问题要能体现出教学的主题内容,使我们的教学围绕这一主体内容去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 周建杰.关于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4):7-8
一、高中化学教学在提问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就是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有效性教学的整体认知,没有根据自己教师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来进行提问,在进行提问的时候,过于形式化,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引导性,对于提出的问题仅仅是为了巩固基础的化学知识,并没有拓展性。教师提问的形式也大多为“是不是“行不行”等,很难真正的提高课堂的氛围,没有提出真正的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严重地影响了化学教学的效果。其次就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强的情况。在现阶段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并没有循序渐进的全面的形成一个提问的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接受程度,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也就造成了学生的参与度不强的现象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们形成了一个不好的学习习惯,降低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最后就是在教学的评价体系上的缺失。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学评价体系是对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最直接的评价标准。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提问过程后,教师们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状况来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这就直接导致了化学教学不能有效地进行,对于学生存在问题我们要进行后续的剖析理解,不断的优化教学的评价组织模式,才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提高问题设计与提问方式的具体方式和理念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设计
在找学生谈话时常听学生这么说:上课能听懂,课后作业却无从下手。经过长时间的琢磨,我发现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没能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仅仅是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希望学生能掌握知识建构就需要我们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源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在物理教学设计中需要老师精心设计问题。
一、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要想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基础性
设计的问题,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而且是学生有能力解决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会产生思维“卡壳”现象,这样会抑制学生智能的发挥,阻碍思维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科学性
要求设计的问题从情景素材到具体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不违背科学常理,而且设计的问题还应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习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等。
3.针对性
设计的问题应题意明确,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概念的理解、区分易混淆的概念、纠正错误观念。
4.启发性
简单的一问一答,不能激发学生主动的思考。可以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5.有序性
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6.现实性
设计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突出“应用性、实践型”。
7.发展性
增加问题的开放性,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二、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为了达到有效提问,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可以这么做:
1.激发兴趣――设计问题的情境
歌德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得提出聪明的问题。”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要善于应用生活实例、直观演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2.训练思维的有序性、启发性――设计问题的台阶
对于一些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这时教师设计的问题坡度要尽量减缓,要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关键、突破难点、学会新知识。当学生的思维积极向前推进去攻克难点时,教师的提问又会帮助他们开辟新的路径,接通新的联系,产生顿悟和突破。在这些小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动变得严密而有序,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3.激发思维的碰撞――设计问题的矛盾性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达到促进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就成为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动力。在求汽车刹车后一段时间内的位移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4.拓展思维空间――设计问题的多维性
中学生的思维形式偏重于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只具有初步的意识。而高中物理中有部分知识涉及到多解问题,比如:在质点的振动、波的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问题中都有类似的情况。这时要求学生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方向进行考虑,从而想出多种方法和途径,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出来,扩大了课堂的内涵和外延,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天地,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有效手段。
三、问题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2.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3.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
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尖子生,转化后进生,达到共同提高。还要处理好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或过难而造成冷场。
四、结束语
在物理课堂中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更重要的是采用合适的策略和手段进行提问。我觉得有效的问题设计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新课改中所倡导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愉快,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爱.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祖浩,张天若.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丁念金.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问题教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
[5]徐大元.对物理教学中有关提问的一些思考.教育革新,2007,(7).
一、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首先要强化提问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又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1.提问要富有启发性。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孔乙己》一课时的提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孔乙己》小说所写的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提问便形成了使学生“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求,加速思维。
2.提问要明确的目的性。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优化课堂提问,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只有教师做到“胸中有沟壑”,才能真正体现明确的目的性。
二、明确针对哪些内容提问
1.要抓住发散点提问。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因素,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后,回到皇宫第一件事可能会做什么?”学生们展开想像,一个个举起了小手:“我认为皇帝会下令抓住那两个骗子,因为他们触犯了皇帝的尊严,所以他会把那两个骗子处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以皇帝虚伪的性格,他处死了骗子则表明了他是一个蠢才。连这样的当也能上,不是蠢才是什么?他可不承认这一点,我想他会制作一个特殊的容器,把那件不存在的衣服珍藏起来,而且下令抓住那个小孩子,让他当奴隶。而这种做法也会得到所有大臣的赞同,所以皇帝做这件事的可能性更大些。”
2.要抓住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我直书课题,然后让学生想像:“作者到山中访一个怎样的朋友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后,一个个举起了小手:“作者到山中去访一个世外高人,他的武功天下第一。”“去访一位得道的高僧,听他讲论佛经。”“去访一位像陶渊明一样怀才不遇的隐士。”“作者只是去访一户帮助过自己的普通的山里人。”……学生们兴趣高涨,我不动声色,让他们翻开书,自己去书中求证,看谁说得对。学生们急于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一个个急不可待地翻开书读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注意课堂提问的形式变化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里都很清楚,这就像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吃多了也会觉得不好吃一样。课堂提问的形式在原则上是师问生答,从而控制一节课的节奏。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点自己的做法:一是追问型,就是把所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其特点是老师发问时语气急促,问题间隙时间短。这种提问形式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学生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并且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我在讲授《山中访友》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作者到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的?这些朋友都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二是互问型。互问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你考考我、我考考你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