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是一棵土生土长在街道旁,却已快干枯的玉兰树。我的右肢已经完全瘫痪,如果用手轻轻的一捏,就会听到“噼”的一声,随即是落下来一些零碎的干木片,飘落在我身旁的垃圾箱老弟身上,还可以从我的躯干里找到一团团黑呼呼的蚂蚁。
一想起从前,我就骄傲无比。那时,我是整条街上最健壮最亮丽的树。我开出的花,也要比它们所有的更香更漂亮。可如今,我却连一片叶子也剩下。
记得那年,我开出了许多许多的玉兰花,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我竟然如此美丽,竟然收获了无数赏识的目光,在众人“啧啧”赞美声中,我骄傲地摇曳着自己洁白的身姿。一个小妹妹来到我身前,歪着脑袋看着我,然后叫来几个小伙伴,三下两下就把我身上的花全摘下来了。把我弄得面目全非,还边走边说“今天收获真不小!”气死我了!
不过摘我几朵花也没什么,我也不至于那么小气,明年还会再开嘛!可气人的是,那个叫什么环卫什么工人来着,他竟然不帮我兄弟(垃圾箱)肚里的垃圾清理一下,垃圾已经泄出来,都到我脚上来了!有些人甚至直接将垃圾扔到我脚跟上。这些垃圾使我得了“胃病”,“胃病”发作,营养自然不良,我的头发也渐渐脱落,而那些给我输送营养的渠道,也被一群臭蚂蚁占领了。
真是祸不单行,还有什么尾气啊,噪音啦。我受不了了,老天啊,我再也活不下去了!
当高考落败成为真的事实时,我反倒坦然了,我决意不再去复读当高四生了,存留于心底的悔恨不断地挑唆我:念什么狗屁大学,去外地做生意!过几年咱照样风风光光“杀”回来!百无聊赖之际,姐夫回来了。姐夫那几年在武汉汉正街上做灶具批发,钱来得容易,人也变得越来越倜傥了。我的眼睛为之一亮,就这么着,跟着姐夫去武汉,干!这似乎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召唤吧。
我的想法一经吐露,父亲当即予以断然否决:“不行!”我开始申辩理由,我实在念不进书了,我只是一个花痴,我长着一颗榆木脑袋……父亲见我这么轻率地作践自己,两眼放火地盯着我,一字一顿地强调:“我是你爹,我有责任抚养你进大学!”我不以为然,你强扭我这歪瓜裂枣,又何苦呢?我悄悄跟姐夫说,我跟定他了。
姐夫要走了。我起了个大早,捆扎好简单的行李,包括一些洗漱用品,没带一本书。父亲看我动真格的,急了,一把扯过我的行李,朝门口一扔,“呼啦”,我19岁的自尊心连同行李散了一地。姐夫赶紧躲开了。于是,在酷热的堂屋里紧张作业的吊扇下,极不理智的我和父亲对立起来。
“出去打工有什么不好?!我爱干什么你管不着!”我声嘶力竭地咆哮。
“你这不争气的小倌(孩子),不许你出去,你给我老老实实去复习!”父亲声色俱厉。
“不,我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我当时想要说“不想挤一根独木桥”,出口时却变成了极度悲愤的这一句,委屈难以自抑地化作了眼泪,刷刷地往外淌。
“你死也得给我死在这棵树上。”父亲恨铁不成钢,恨儿不成器,并没有因为我的掉泪和邻居的劝解而收敛一丝怒气。
“好,我复习!那钱哪?!妈妈的病还看不看?!上了大学,还不照样要花钱?!我去挣钱还不是为你减轻负担?!”我甚至有些号啕大哭了。这时,母亲也在旁边抽泣起来。
父亲一愣,但随即又吼开了:“你管不着,你给我只管念书。”父亲的声音更大了,好像整个村子都听得见。
姐夫在一边尴里尴尬,窘迫万分,一边劝我别去了,一边就要走。我见姐夫要走,行李也不拿了,就要跟姐夫走。父亲一看这情状,再次怒不可遏,突然从身边抓过一样东西,劈头打了过来。
“啪”的一下,我的脑袋火辣辣地一热,正在我捂头的当儿,腰又被踹了一脚,我踉踉跄跄跌倒在门口。母亲和姐夫赶紧过来拉我……
第二年,我考上了扬州大学,而且是令我骄傲的本一批次。从读大一开始,我就挣钱了――写文章、贩方便面、卖电话卡、值守宿管办,四年里我没要家里一分钱。
一、朗读:文字―形象―声音
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读”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吟唱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所以诗歌教学应加强朗读,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
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彩,读得朗朗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
1.通读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要想让学生关照审美对象,获得审美感觉,就得让学生多朗读、通读。
例如,学生在初步接触何其芳的《秋天》时,所获得的只是“幽谷”“镰刀”“农家小院”“稻谷”“渔船”“摇桨”等个别的、分散的、孤立的事物表象,还不是完整的统一的艺术境界。教师此时就要在学生多次通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通读中所感觉到的诸多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分析、综合等活动,形成生动完整的审美意象。
2.审读
审读要求教师将学生从“物我两忘”的境界中唤醒,回归现实,带着理性的思考对诗歌进行认真研究,让学生把“情动”发展成“理悟”。
《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到极致。
二、想象、联想
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象。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不仅加深了自己的感悟,同时他们的创造力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激发。
1.意境再现法
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教学完《雨说》后,可让学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诗中的意境表达出来。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少不更事的孩子们啊!不要惊诧,更不要害怕。不要撑起雨伞抗拒我,不要关上门窗、放下帘子谢绝我,不要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防备我。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让我亲一亲吧,跟我一起去看一看春天的新世界吧。那是一个新的世界,那是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
2.意境再造法
一些诗歌蕴涵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
在教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时,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学生对此诗掌握差不多的时候,在课堂结尾,我来了个画蛇添足: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彩笔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画一幅山水画,请同学们要把握意境,进行合理想象,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图来。这一下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一只孤舟,一个渔人在上面抽烟的;有画一只船,船桨上停息一只小鸟的……
通过再造意境法,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诗的意境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一首诗就是一幅或多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在阅读古诗时,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悲凉凄婉的秋景图,它要表现的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可以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出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分析,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看谁说的最精彩。
读中有想,读懂意象,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一、生命教育与语文学科的联系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2]。这种引导在语文学科上更有优势,也体现得更为明显。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文性意识的培养。可以说,语文课程在人文性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后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毋庸置疑,生命教育是属于语文人文性教育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在当今学生生命意识严重缺乏的社会现状下,这部分内容越来越值得关注。语文学科应注重从生命教育角度启发学生对一切生命施加人文性的关爱。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应更多融入生命教育素材,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提升生命价值,活出精彩人生。
二、教材中的生命教育主题分析
苏教版初中语文6册教材以主题为单元划分课文,其中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中出现了三篇直接与生命相关的课文,分别是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海伦?凯勒的《享受生活》。其他与生命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课文分散出现在各册教材中。综观全套教材的主题内容,我们能感受到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尤其在生命与挫折、生命与伦理、生命与价值三个主题方向表现得最为明显。
(一)生命与挫折
挫折教育应是中学生首先接受的必要教育内容。能顽强面对挫折,在困难中依旧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应是积极生命观的应有之义。法国作家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一文中说:“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3]生命教育的一切内容应以热爱生命、保存生命为出发点。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身处辽阔可怕的荒野之中,面对无水无食的艰难生存困境,面对死亡的逼近,他心中仍然怀着对生命的热爱。“他摔倒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一到垂危的生命火花重新闪烁起来的时候,就慢慢向前走。他已经不再像人那样挣扎了。逼着他向前走的,是他的生命,因为它不愿意死”。后来,面对病狼的威胁,为了生存,别无选择,两个濒临死亡的生命拖着垂死的躯壳做生死决斗,主人公最终咬死病狼,喝狼血自救,绝处逢生。选文告诉我们极简单却极深刻的道理:只要心中生存的意念还在,只要我们不放弃一丝生的希望,再艰难的困境也会重生。热爱生命,这便是来自生命最深处的召唤。
《享受生活》向我们传递海伦?凯勒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对万事万物的热情,用无比珍视的感恩之心感受生活,体会生命的美好,感悟这个世界的美好,“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是美好的,甚至黑暗和沉寂也是如此。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
《生命与和平相爱》借用犹太人戴维的故事,向我们展示这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强大创造力,启示我们“正是对生命不衰的热爱和对和平执著的祈祷,支撑着犹太民族不断战胜人类所能承受的最大苦难”,从个人生命角度上升至民族生命角度,发出生命与和平相爱的号召,体悟一个民族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从民族精神中获得力量,体会生命的崇高感。
这三篇选文涉及热爱生命、直面苦难、享受生活等主题,力求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带领学生与主人公一同体验困境生存,感受挫折甚至死亡的逼近,在这种情境下提升对生命的认识,感悟直面苦难,顽强生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获得情感上的升华,培养学生坚强面对人生挫折的勇气和毅力。中学生正处于漫长人生的开端,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他们需要做好准备,现在就开始培养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执著,对生活之美的探求之心、发现之眼及对生活的无限激情。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要感谢生命。“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二)生命与伦理
阿尔贝特?史怀泽创立的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把伦理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的大事。
约翰尼斯?延森的《安恩和奶牛》通过老人给孤独的奶牛找同类,散心的感人故事,启示我们读懂平等与尊重,把动物当做人看待,与动物平等相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动物的真正和谐。
万物都有精神性的一面,我们都可从其勃勃的生命力中探求一切生命应该有的姿态。《白杨礼赞》一文抒发由衷的赞美与敬重之心,引导学习白杨树坚强、朴质、力求上进的精神,由物及人,反躬自省。《紫藤萝瀑布》一文更是从生命意识哲理性的高度,引导学生明白“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由盛开的花感悟到生命的永恒、可贵,由此振作了精神,由个人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4]。《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从一棵树的角度阐释了任何生命都有其价值所在,要学会找到自我的价值,活出人生的意义。
上述文章透露出对生命个体浓浓的伦理关怀,引导学生既要放眼四望,又要关注身边事物,体会一切生命存在的价值,保持尊重之心、敬畏之心,由它及己,反躬自省,体会人类生命应有的姿态和内在精神。
(三)生命与价值
刘济良认为:“人的生命存在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一方面,作为个体存在的生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人的生命有其无限的一面,这就是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向度。”[5]对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的思考和揭示应当是一切生命教育的归宿。教师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引导可以从具体的有限延伸到抽象的无限,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追问生命的性质和意义。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昭示着生命物质性的消失和精神性的长存,引导学生努力创造精神财富,活出生命的精彩。《鱼,我所欲也》探讨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及舍生取义的观点。生命中处处都有选鱼还是熊掌的案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在当今“热爱生命,生命第一”的理念下,我们该如何看待生和义?如何看待个体与群体的生存关系?这些讨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思考生命,感悟生命的复杂性与人生抉择的两难性,为迎接未来人生做好心理准备。在生命意识严重缺乏的现状下,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贵生”,这并不是说我们为一己利益苟且偷生,而是说不轻易、不盲目地牺牲个体宝贵的生命。《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引导学生明白生命的神圣在于思想的高贵,启发学生体会生命的崇高感,学会敬畏生命。
生命来之不易又如此短暂,然而依旧可以创造非凡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任何时候,即使面对人生困境,或者是平凡常态的人生,依然可以活出非凡的色彩,创造生命的意义。《纪念白求恩》一文通过白求恩先生的先进事迹,讴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精神,启发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做有利于人民的人。教师可通过相关素材的介绍,引导学生探讨人生的意义,努力绽放生命光彩。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细读;方法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发展,教师要不断运用新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成绩。只是一些教师观念落后,对语文过分重视字词句篇,忽视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缺少细读的体验,阻滞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体会文化的韵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阅读教学的效率的提高。
一、感情共鸣的原则
作者在创作文本的时候,首先被情境所感动,然后才产生创作的激情,因此,阅读文本的学生应该仔细品读文本,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作者的深情,和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初中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情感,激发学生产生和作者的共鸣。
二、初中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方法谈
1.诵读文本,领会文本蕴含的深刻的内涵
多读和朗读是细读文本的前提。学生阅读的时候,不能只重视反复阅读,还要朗读,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合,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的感情,领会作者表达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带领学生阅读的时候要做到心口合一,融进自己的感情到朗读中,有效地抒发作者的内心的声音,感受人物的情感。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心细读《我骄傲,我是一棵树》,通过学生用心的细读,探究作品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感情。此外,教师要避免朗读的枯燥和单调,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例如示范朗读、分角色朗读、齐读和配乐朗读等。教师要以丰富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点燃学生朗读的激情,激发学生产生朗读活动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海燕》的时候,也要进行示范性朗读,让学生领会文章的情感,通过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感情的澎湃。
诵读同默读相比,在于心口合一,经过语言体会文本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心口合一,用心体会每个字、每句话的感情。教师要指导学生细读文本,不缺漏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不一样的诵读方式,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等,来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在范读后就提出问题,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文本,进行文本的推敲。
2.科学合理地切入文本的深处
文本细读是个过程,也是方法,有着自己的操作技巧。教师在指导学生细读文本的时候,找寻合适的切入点,可以收获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后,就可以对作品进行推敲,挖掘文本的深刻的含义,把握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例如,《孔乙己》的教学中,有这样的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包含着很多深刻的问题。“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非常穷困,找个雅座喝酒都不可能。“穿长衫”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人。“唯一的人”说明孔乙己不同于坐着喝酒的有钱的老爷,又不同于普通人,是格格不入的人。孔乙己在被人抓住偷窃后,狡辩道“窃书不是偷”。尽管他认识到自己可耻,却不承认,有着封建文人的“骨气”。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的悲惨命运的成因。他的穷困表面是他偷懒,不求上进,更多的是折射出社会对封建文人的毒害。
3.文本比较,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文本比较是教师收集一些有共性的但不完全一样的作品给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是同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可以是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文本比较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文学境界,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考才能。例如,《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都是的作品,但二者的感情和内容不一样。《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晚秋,这时候离开故乡到广州,经过长沙橘子洲,回忆起少年生活。《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同志在陕北地区从事革命工作,准备带领队伍开赴抗日前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了解资料,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分析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通过文本比较实现对作者创作经历的把握,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感,归纳出感情的主线。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伟大的魅力,体会文章的丰富的感情。只有细读文本,学生才能够深刻体会文字里的细腻的感情,才能感受中国文字的独特的魅力,才能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准。因此,通过比较阅读,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4.还原文本的感情,提升学生细读的质量
文本作者运用细腻的描写、精准的语言和巧妙的结构来实现感情的铺垫和升华,容易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所以,学生在充分阅读后,教师要将文本中的情境和自身的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对文本进行细读还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作者的意图和感情,提升细读的质量。教师指导学生经过细读还原文本,对文本的精彩的地方有体会,渲染艺术效果,拓展学生的眼界。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出文本阅读的功效,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我和前夫离婚的时候,儿子小山才1岁半。由于我的工作繁忙,无暇照料孩子,爸妈就接过了照看外孙的任务。妈妈语重心长地说:“不管到什么时候,爸爸妈妈和这个家永远是你和小山坚强的后盾。”我收拾心情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把所有的伤痛埋在心底,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
上司对我的工作做了调动,新的工作有一定难度,很有挑战性。工作需要,我经常加班,可谓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早晨出发时,小山还在熟睡,晚上到家时,小山已经进入梦乡。有时候去外地出差,我一周都见不上小山一面。
爸妈上了年纪,都有些不同程度的老年病,为了减轻爸妈的负担,我请了个住家保姆。这样一来,养孩子,养车,付保姆工资,我每个月的薪水捉襟见肘,爸妈不得不拿出退休金补贴我。
我成天为生计奔忙,小山和保姆阿姨在一起的时间比和我在一起的时间都多,小山对阿姨比对我还依赖,晚上睡觉都要抱着阿姨的外套睡,说外套上面有阿姨的味道。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让我多陪陪小山,我一到家,什么家务都不要我做,就让我陪小山一起玩耍。
我慢慢发现,小山性格孤僻拘谨,不爱说话,还特别胆小,容易暴躁,和1岁之前的模样大相径庭。虽然在我和前夫分开的过程中,我什么都不说,尽量掩饰自己的失落和伤感,尽量不在小山面前表现出来,小山还是感觉到了爸爸妈妈的变化。
我怀着小山的时候,他爸被公司派往外地工作,小山的胎教几乎是我一个人身兼两职,他爸在家时,我让他和我一起给宝宝做胎教,他不屑一顾地说:“还没出生,是男是女都不知道,他懂什么?”他爸一个月回家一次,每次回来我们都会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发生争吵,我糟糕的心情肯定影响到了小山在我腹中的发育。
在我和前夫的磕磕绊绊、吵吵闹闹中,儿子小山来到了世上。我苦口婆心地劝前夫多和小山亲近,孩子才会认识爸爸,亲近爸爸。我的话,前夫压根听不进去,不是回到家玩游戏,就是出门和狐朋狗友聚会。
小山1岁的时候,他爸向我提出了离婚。我不同意离婚,我带着小山和他爸分居半年,最后协议离婚:儿子归他爸抚养,但因为儿子年龄小,先跟着我,他爸按月付抚养费。
我恢复单身后,有朋友劝我给小山再找个爸爸,组建一个完整的家庭。我苦笑,一个单亲妈妈哪儿那么容易梅开二度?更何况还带着个男孩。我非常焦虑,不知道怎样改变这种状况。
走进儿子的世界
在同事的建议下,我给小山报了早教班,想让他多接触一些人。早教班每周末上一次课,哪怕有天大的事,我都尽量推开,陪在小山身边。
在一群同龄孩子中间,小山内向文静,比小姑娘还老实。别人拍他一下撞他一下,他就哭鼻子。早教班的老师说:“小山有自闭的倾向,幸亏你送来得及时。”看着儿子独自在一旁堆积木的模样,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
说实话,我是那种随遇而安的性格,不多事,不惹事,自知才华能力一般,在工作中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务就可以,没想着出类拔萃,去和别人争名夺利。可是小山的沉默让我心痛,为了小山,我必须改变自己,我要做小山成长路上最好的榜样。
以前,我沉溺于感情,工作懒懒散散,总觉得加班是一件苦差事,总惦记着家,惦记着老公和儿子,现在我主动工作,努力尝试着改变自己,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我不再逃避,不再想着放弃,客户不好打交道,我就耐心地去沟通。
有付出就有收获,工作的确给了我可观的回报,不仅保障了我和小山的生活,也给了我生活的信心。一位大姐说:“好好工作,工作不会像男人一样背叛你,工作会让你经济独立,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其实道理我一直都明白,但事情摊到自己头上,就钻牛角尖,走不出来。
工作捋顺了,我的上下班时间正常起来,我辞掉保姆,尽量保证晚上和周末陪小山的时间。小山不像别的男孩一样生龙活虎,总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喜欢安静地独处。我经常给他讲故事、唱歌,引导他回答我的问题。我问他:“小山喜欢恐龙还是熊猫?”“小山长大了要当潜水员还是航天员?”起初,小山用点头或摇头来回答我的问题。我告诉自己不要急,慢慢来。慢慢地,小山用一两个词来回答我的提问。
小山特别喜欢听故事,每天晚上睡觉前都忽闪着大眼睛津津有味地听我讲故事。和所有的男孩一样,他喜欢恐龙,喜欢海底的动物,喜欢天上的星星。我从网上购买了一套套的绘本,我们母子俩一起看图说话,从我讲他听,渐渐演变成了他讲我听。我发现,只要是小山感兴趣的事,他就会用语言表达。
闲暇时,我和小山一起笑一起疯,一起闹一起跑,我仿佛变成了一个疯丫头,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再也不压抑自己的感情。我转变了心态,小山身上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他越来越喜欢去早教班,早教班成了家之外他最留恋的地方,即便他在早教班待上半天,也不再哭鼻子。在班上,他还会照顾比自己小的小朋友,安慰哭泣的小弟弟小妹妹。
母子俩一起去看世界
尽管小山融入了早教班,和家人也很亲近,可是对外面的世界还是很抵触。在小区的游乐场,小山自顾自地玩耍,对身边的小朋友不理不睬。邻居们都说小山性格很高冷,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儿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了让小山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增长见识,我经常带他游山玩水。
每逢周末,我便带小山近郊游,逛逛公园、动物园,母子俩一起钓鱼、爬山、游泳,市区逛完了就去南部山区游玩。小山很能吃苦,适应性也很强,旅行中从不要求我抱着背着,走到哪儿就把哪儿当成自己的家,对旅途中住宿的酒店从不挑剔。他对外面的世界很感兴趣,对花草植物,对小动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喜欢玩水、玩沙子,我们经常在海边一待一整天。
小山读幼儿园中班时,我带他报了一个妈妈宝贝亲子旅行团,去常州恐龙园看恐龙。大巴车上,导游叔叔让小朋友们一人表演一个节目。点名到小山这里,我原本打算拒绝导游,不让小山难堪,没想到小山站起身唱了国歌,赢得了大家的掌声。虽然小山和我一样没有音乐细胞,五音不全唱歌跑调,但那份勇气难能可贵。我激动得眼泪都流了出来,我的小山真是令我骄傲!
出门的机会多了,小山见到生人不再缩手缩脚,和旅行团的小朋友很自然地玩到一起,有谦有让。旅行中,小山还会蹦出几句俏皮话。一次,我带他坐火车去成都熊猫基地。晚间休息时,列车员在广播里让有需要的乘客到九号车厢补卧铺票。小山惊讶地说:“火车上也卖股票?”我忍俊不禁。还有一次,我手机上有一个未接来电,我猜想是送快递的。小山好奇地问:“妈妈,你在网上买了什么东西?”我说:“我在四川买了猕猴桃。”小山问:“妈妈,你怎么不在四川买只熊猫回来?”我立刻笑喷,小山念念不忘四川的熊猫基地。
自从小山迷上旅行,我们母子俩经常一起出门旅行,每逢周末,小山总会主动问我:“妈妈,明天我们去哪儿玩?”这几年,我和小山去过三亚、云南、四川、贵州以及江浙沪一带,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在旅行中,我尽量选择那些小孩子喜欢的旅行景点,让小山充分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