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黄帝内经春季养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是说春天是草木发芽和地表之气向上蒸发的季节之意。在冬季被冰封的大地、河川解冻、复苏,草木发芽、生绿,天地间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这是说在春季应早睡早起,在平坦安全的路上多行走,行走时,要将头发披散下来(古人无论男女,皆蓄长发并在头上束起),以放松自己,舒缓形体,这样做是为了使人体内的阳气随自然界的阳气同步生发(古人认为“肾藏志”,“以使志生”就是使肾的阳气生成勃发)。
《黄帝内经》关于春季养生的这段论述,其实指出了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养生要顺应时节,与季节的自然气机相适应,这样才能身心共调,使自己的生机升发,达到养生的目的。
“尝闻避风如壁箭,春风多疠须防患。况因阳发毛孔开,风才一入成瘫痪。”
这首《春月歌》为南宋著名理学家真德秀所作。大意是,曾听说躲避贼风如同依靠墙壁阻挡弓箭,春季多疫气,传染病易暴发流行,须防患于未然。况且春季人体阳气宣发毛孔张开,风邪一旦乘虚而入,往往造成瘫痪。
《素问四气调神》: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1]春季为发陈之季,即万物生发之季,推陈出新。人体春时之气而调神,应当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春天充满发陈之气,白天变长,夜晚变短,所以人们应当早起工作,晚些睡觉。并且给身体一个自然生发之态,不要过分抑制自己,让机体自然平和,故被发缓形。中医学强调顺势而为,顺应春之气机,否则阳气被抑制不畅,风温之邪易乘虚而入。若逆之则伤肝,春天属木,肝属木,春天应对肝进行很好的调护,若肝伤则春无以生,故至夏有寒病之变,而奉夏长者少。是知调春之生,乃为夏长之基。并且肝气喜疏泄调达,勿抑压其疏达。
春天应特别注重情志之变,生发之际,思欲无穷。春之际,各种精神疾病发展迅速,与肝气的条达息息相关,若肝气郁滞,则气机不畅,情志不遂,人体精神出现逆乱,故春季切勿喜怒无常,应平和舒缓,以奉夏长。
2 夏季
中医学认为,夏季为万物生长繁盛之际,天气地气相互交集。白天更长,夜晚更短,人们应当睡得更迟,起得更早,与天气相应。不要讨厌日光,应适当使阳气升发,故人体应当出汗,使人体阳气与天气相通,并适当注重自然避暑方法。而现在人们多喜久呆空调房等人工冷环境,使机体的阳气被郁遏,汗无从以出,阴寒之气压制人体阳气,并侵犯人体,易产生暑湿。故夏天应适当运动,无厌于日,以厉其心[2]。
夏天应当注重对心的调护,切勿大怒。《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述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大怒易阻滞气机,使气血郁结于上,夏属火,心属火,心主血脉,血郁则心气受损,使得秋收之基欠固,故秋天容易得疟疾。夏热秋凉,失其调节,故寒热往来。再者,心在志为喜,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大喜易使心火过于亢奋,火无以制,易对血脉造成损伤,使得心脏疾病的产生。
3 秋季
秋季万物平和,不再生长,天气开始转冷肃杀,人们应当早睡早起,与鸡同步,为了让肺志安宁,缓解秋天的刑杀,要收敛在外的神气,使人言行更加安定,以此来使神志安宁。使肺气得到肃清,肺为水之上源,肺气清则水藏荣润,五脏之神安宁,为冬藏提供更好的基础。秋天应当学会收敛自己的神情和行动,在秋天自然界阳气开始逐渐减弱,机体的抵抗力也随之减弱[3]。秋天养收是为了与自然界阳气同步,天人合一,进一步说明为冬天保存阳气的重要性。秋时白天依旧阳光高亢而夜间则肃冷,此开阖之变,最易伤及人体的正气,耗伤人体之真阳,故秋季养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秋天的多变。
秋天人们收敛神气,无外其志,神情安定,因此是一个适合做一些重要事情的季节。收敛外越的神气,专注于某一项事情。例如中国内地学校每一学年的开始都在秋季,因秋主收,神志安定,收敛夏季外越之神气,让学生开始将重心转移到学习上去[4]。
4 冬季
冬天寒风凛冽,大地结冰,地气固藏不出,不腾与天,无以与天气相交。太阳升得晚,落得早,故人们的作息应与之相应。睡得早,起得晚,与天日同步。冬天外界寒冰地坼,人体最重要的是收藏藏神、藏气、藏精。因此,冬季是个进补的好季节,可以适当进食一些血肉有情之品,达到温肾壮阳的目的。冬通于肾,因此冬天的藏体现在,保护机体阳气,多穿衣服,使阳气无泄与外;男女节制,勿使精气耗泄;精神更加安宁,勿出现大的情志波动,将自己心中的私欲都奉藏于内。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律,则肾气大伤,来年春天会发生痿厥之病。再者,五行之中,水为木之母,冬水欠藏则春木不荣,春天肝病发生的几率大增,故保肝护肝冬天为重。再次,中医学认为水火相济,心为火,肾为水,心火可以暖肾水,肾水可以制心火。冬季肾精耗散太过,则肾水无以制心火,导致心肾不交,容易出现失眠,五心烦热等病理症状。
5 结语
综上所述,四季之间,季季相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气调神。春生不好影响夏长,夏长不好影响秋收,而秋收又影响冬藏。故因此存在着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延伸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对于此观点,注家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春夏季节调养阳气,是为了更好的固存秋冬季节的。秋冬季节调养阴气,为来年春夏季节的阳气生发打下基础。阴阳互根互用,相生相辅,达到阴平阳秘。春夏本为阳气旺盛之季,再行养阳可能会使亢阳无度,而此养阳为养存真阳,为秋冬的打下基础。由此可得,秋冬的养阴亦为春夏的阳打下基础。阳为气,阴为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时下冬病夏治盛行,此以借夏季旺盛的阳气来解决冬季因阳气不足所产生的疾病,阴阳互根互用之理自现。但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再做调养,切勿墨守成规[5]。
四季与人体活动关系十分密切,春季人们应舒缓心情,放飞自我。夏季则是辛勤劳作的时节,以此来为秋季带来更多的收获,为冬季和来年做好准备。做好四时养生对预防疾病和强身健体至关重要,以此来达到治未病的境界,能更好的阐释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乱而治未乱的意义。人们应当顺应四季的变化做好养生调护,始终把握四季休养生息的法度,来达到颐养天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9.
[2]张其成.《黄帝内经》养生大道[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5-124.
[3]李晓钟.明代名医万全对《黄帝内经》养生思想之探析[J].中医学报,2010,5(6):1275.
面对拉拉杂杂的养生理念以及比较混乱的养生市场状况,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首批高级健康管理师王宇提出应该注重“因时养生”、“因地养生”、“因人养生”的“三因养生”理念。
王宇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关注养生养老问题。据王教授介绍,我国素有养生的优良传统,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养生保健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养生”的说法。2000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中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懂得养生之道者可以长寿百岁。
那么,为什么提倡“因时养生”?什么是“因时养生”呢?
四时养生,遵守规律
“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来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比如,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热,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为主。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寓防于养,是“因时养生”法中一项积极主动的养生原则。
再比如,春捂秋冻。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故春时人体肌表虽应气候转暖而开始疏泄,但其抗寒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春寒,气温骤降。此时,必须注意保暖、御寒,这就需要“春捂”。秋天,是气候由热转寒的时候,人体肌表亦处于疏泄与致密交替之际。此时,阴气初生而未盛,阳气始减而未衰,适当地接受一些冷空气的刺激,不但有利于肌表之致密和阳气的潜藏,对人体的应激能力和耐寒能力也有所增强。所以,秋天宜“冻”。“春捂秋冻”的道理,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脉相承的。当然,这里也要提醒,秋冻不宜过度,有些体弱有病者也不宜秋冻。
从现代医学化验的人体多项生理常数看,冬夏季节中一般都有较大差异,甚至冷暖风过境前后也有很大不同,可见四时和天气对人体影响之大。中医针灸也讲究四时,不同季节取经络脏腑的穴位也不同。从天人相应观看,顺应自然,主要是适应四季变化,是防病治病、养生长寿的关键。
■ 养阳气
《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春夏养阳”。意思是,在春季和夏季,人们应注重对体内阳气的保养。何谓阳气?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火力”,也就是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若火力不足,就会出现畏寒、肢冷等症状。保养人体阳气的方法很多,重要的一点是要“捂”,即俗话中的“春捂秋冻”。为何要捂呢?这是因为,春季气候多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故衣着方面不要顿减,正如《寿亲养老新书》里所指出的“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以免使人受寒”。而且还特别强调体弱之人要注意背部保暖。
保养阳气,还需多吃韭菜。韭菜,虽然四季常青,终年供人食用,但却以春季多吃最好。正如俗话所说:“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中医认为韭菜性温,春季常食,最助人体养阳。
■ 重养肝
中医学认为,肝主春,意思是说,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是与春季相应的。为何有此一说?因为春天温暖的气候将会使人的活动量日渐增加,促使新陈代谢亦将日趋旺盛。因而在人体内,无论是血液循环,还是营养供给,都会相应加快、增多,以适应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需求。中医认为,这些均与肝脏的生理机能有关。若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气候的变化,就会在以后出现一系列病症,特别是精神病及肝病患者,易在春夏之季发病。俗话说“菜花黄,痴子忙”。据统计,精神病发病率以3、4月份最高,这也是季节对机体影响的一种反应。而中医所说的“春宜养肝”的道理就在于此。
保养肝脏的方法很多,如春天不要过于劳累,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有肝病及高血压病的患者,也应在春季到来之时,按医嘱及时服药。尤其精神病患者,在春天要注意避免精神刺激,以免病情加重。
■ 防风温
春天之所以强调要防风温,是因为此时由寒转暖,温热毒即开始活动,致病的细菌、病毒等也繁殖迅速,因而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脑膜炎、猩红热、肺炎等传染病最容易发生。“春捂秋冻”就是顺应气候的养生保健经验。因为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加上人们用棉衣“捂”了一冬,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体温。如果衣着单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危及健康。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发生。
此外,春天百花争艳,花粉随风飞扬,过敏性哮喘患者最容易发病。其预防方法首先是坚持身体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其次要讲究卫生,消除病虫害以杜绝病源,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多开窗户。
如果平时身体虚弱,就会因受风热外邪而发生风温病(如流感等)。根据民间经验,可用下述方法预防:其一是在水中浸泡贯众。取贯众500克,放置于水缸或水桶中,每月更换1次。其二在住宅内放置一些薄荷油,任其慢慢挥发,以净化空气。实践证明,此方法有一定的灭菌作用。此外,对于年老体弱之人,还应尽量避免到人多、空气混浊的公共场所活动,同时,也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清新、流通。
■ 勤锻炼
中医养生家还认为,在阳光明媚的春日,宜登高赏花、踏青问柳、游山戏水。实际上,在春天到来之时,皮肤舒展,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身体各器官负荷加大,而中枢神经系统却发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肢体感觉困倦。这时千万不可贪图睡懒觉,因为这不利于阳气升发。
为了适应这种气候转变,在起居上应早睡早起,经常到室外、林荫小道、树林中去散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但需注意的是运动要适量,以运动后感到精神健旺、身体松快为度。《黄帝内经》里还指出:“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意谓春天人们应当晚睡早起、披散着头发、舒展着形体,在庭院中信步漫行,可使智慧、灵感生发不息。这些都是古人春天养生的宝贵经验,很值得现代人去认真执行。实践证明,春季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抗病能力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办事效率高。
■ 饮食调养
“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对人来说,春天更应该注意饮食调养,以保健康。
春季,气温变化大,所以春季的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由于冷热刺激可使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加速,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而致病,这时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鸡肉和豆制品等。
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思想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9-0060-02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和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特别是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健康,盼望长寿,希望能够“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本文就《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浅谈一些体会如下,谬误之处,请同道斧正。
1 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
《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天人相应”为《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故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才能减少疾病,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1.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指出人体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的协调,且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之气是相互通应的,要达到相互协调统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已从其根。”指出了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是指在春夏顺其生长之气,以适应自然界阳气渐生而旺的规律。春夏养阳的关键是要避暑固阳。“秋冬养阴”是指秋冬养收、养藏。养护好体内的阴气,以顺应阴长阳消自然规律。
1.2 “顺四时而适寒暑”以夏为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曰……。”指导我们夏天每天要早点起床,要晚些入睡。夏季多阳光,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活动。夏天睡眠需要注意的是:夜里睡觉不宜在外面睡,因为夏季暑热外蒸,毛孔开放,汗液大泄,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觉前也不要乘凉太晚,更不宜长时间在水亭中、树荫下、过道中、凉台上乘凉。
1.3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意思是对于能使人致病的风邪疫疠要能够及时地躲避它,这一点在春季尤其重要。原因是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条件,对人体无害。而六气的异常变化,则成为六,成为人体的致病因素。此外尚有“疫疠之气”等各种外界致病因素的困扰。所以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至今对我们仍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 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在正常情况下,是人的七种不同的情感反应,不会发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不良情志刺激,超过人体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紊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是以志闲而少欲,细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即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淡泊名利、无杂念、少贪欲、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这样才能维护体内气化活动的良好环境。即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若不,则伤及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又可直中脏腑,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近年来,中医学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当代社会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亦愈来愈多。现在疾病谱的改变也充分说明了情志致病的广泛性,而这些疾病的产生与社会心理情志因素又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情志保健必须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3 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作用
《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养生之道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补正气。增强抵抗力,而达到“辟邪不至,长生久视”的目的。
3.1 保精护肾,节制先天之精由父母遗传而来,藏于肾,精化为气,是为先天精气。即肾气。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主要取决于肾气的强弱,也就突出了肾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养生的关键问题,就在于保精护肾,而保精护肾的关键在于节欲。《紊问・上古天真论》日“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支持满。”指出了节欲保精预防衰老的重要养生方法。
3.2 节制饮食、注意起居、不妄作劳《紊问・上古天真论》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总是以“适度”为原则的。生命活动中任何环节的过度或不及,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以酒为乐,以妄为常……,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饮食上的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劳逸中的过劳、过逸,都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饮食上应当遵循“谨和无味”的法则,在劳逸方面要做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同时避免各种外伤的侵害,以此而达到“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的目的。
3.3 锻炼身体,培补正气《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和”即适当运用之意;“术数”即指导引、按跷、吐纳等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达培补正气之目的。古人是非常重视运动保健的,“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这点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现代医学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提高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推迟向衰老变化的过程,对心血管系统,更是极为有益。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以使生活和工作充满朝气蓬勃的活力和轻松愉快的乐趣;可以帮助建立生活的规律和秩序,提高睡眠的质量,保证充足的休息,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提高人体的适应和代偿机能,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总之,运动可以使人健全体魄、防病防老、延长寿命。
《黄帝内经》说,时令菜与非时令菜在质量上存在“气味有厚薄”的差异,治疗效果有“治保有多少”的区别,药力在体内有“力化有浅深”的不同。从个人的健康来说,时令菜有什么菜,就多吃什么菜。
那么,反季节的菜是不是就是不能吃了呢?当然,有的人想调剂一下胃口,吃点反季节菜,这也未尝不可,但长期吃就不好,对身体无益。种反季节菜常用催长素,而催长素过多对人体有害无益。就像韭菜、芹菜长成树,吃了好吗?特别是小孩子要少吃反季节菜,以防性早熟。反季节的菜可以作为调味之用,时令菜应作为主菜。
哪些是时令菜?哪些是反季节菜?
比如夏天的西红柿、黄瓜就是时令菜,而白菜、萝卜就是反季节菜;而冬天的白菜、萝卜就是时令菜,西红柿、黄瓜就是反季节菜。
春季时令菜有哪些?
春天开始养阳,阳虚之体,要多吃具有阳性的食品如韭菜等。春主生,春季的时令菜主要是有生发性能的菜,宜于鼓动人体的生机。如韭菜、青笋、豆芽、香椿、莴苣、葱、豆苗、蒜苗等。
春季的时令水果,大多味酸,酸入肝,又有滋养人体肝的作用。成熟于春季的水果,如草莓、青梅、杏、李子、桑椹、樱桃等。
还有,春季的野菜如荠菜;春季的蜂蜜如槐花蜜;春季的青菜如菠菜;春季的肉类如鱼、鸡等都是很好的时令饮食。
夏季时令菜有哪些?
夏主长,夏天的时令菜非常丰富,是一年中品种最多的,如西红柿、黄瓜及各种青菜、豆类、瓜果。
夏天的豆类,如白扁豆、黄豆、刀豆、豌豆、青豆、荷兰豆,养脾健脾最好,因为长夏应于脾,豆子性味甘淡,健脾养脾,绿豆还可解毒清暑。
夏天的苦味菜,如苦瓜、苦菜等,养心清心最好,因苦味多入心。
夏天的瓜是个宝,如西瓜、哈密瓜、丝瓜、冬瓜,既可清暑又可利湿。
夏天的荷叶,有醒脾提神的作用,大家可以尝试用荷叶煮饭或蒸肉。夏天还应多吃些鱼、紫菜、海带等。
秋季时令菜有哪些?
秋天主收,是收获的季节,所以时令菜果也很丰富。
秋天要开始养阴,阴虚之体,应多吃些秋天成熟的水生食物,如水稻、藕、荸荠、菱角等,以及生长在北方的、背阴处的食物如木耳、蘑菇等。
秋天气候干燥,要多吃成熟于秋天的润燥食品,如秋蜜、银耳、秋梨、藕粉等。
秋天的水果是一宝,多吃可养阴美颜,常见的如苹果、柚子、香蕉、葡萄等。
秋天的坚果也是一宝,多吃可健脑补肾,如核桃、栗子、榛子、松子等。
秋天的,可明目润肺;秋天的山药、红薯可补肺肾;玉米、荞麦可以降血脂;秋天采摘的山楂,有活血化瘀、降血脂的作用;莲子可宁心固精;秋天的蜂蜜、秋天的茶叶、秋天成熟的南瓜,更是补脾润肺降血脂的好时令菜,南瓜还可以补血益气。
冬季时令菜有哪些?
冬天的时令菜主要是白菜、萝卜,冬天成熟的白菜、萝卜,不是大棚里长的,是在菜地里长熟的,尽收天地之精气,所以味美而质厚,可以滋阴、消食、化痰、降血脂、通大便,好处不胜枚举。
冬天采摘的蘑菇、木耳、灵芝,对增强免疫力、降低血液黏度、降血脂都很有好处;冬天成熟的山药、芡实,补脾益肾最好;冬天的羊肉最肥美鲜嫩,对人体补阳最好,冬天的枣、茯苓、何首乌、冬菇、灵芝、龟、鳖等都是养生延寿最好的食品。
第一步:融入自然以“养神”
春天,大自然生机勃发、蛰虫苏醒,一派欣欣向荣。人也亦应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黄帝内经》指出应“以使志生”。“以使志生”是说人们在春天要让自己的意志生发,而不要使情绪抑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对老年朋友来说,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修身养性。
所谓“修身”,是指平日注意品德的修养,不做违心违法的事,少私寡欲,知足常乐,使自己的心境自然平和。所谓“养性”,是指精神情志的调养。也就是说,要注意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的调节,避免急躁、焦虑、忧郁和愤怒等不良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读书、绘画、书法、雕刻、音乐、种花、钓鱼等活动都有怡情养性、陶冶情操的作用。特别是在阳光明媚、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走出家门,去饱览青山绿水,风景名胜,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情趣,这是最好的精神调养方法。
第二步:晚睡早起要“春捂”
俗语说: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佳,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意思是说春季万物萌生,大自然生机勃勃,人也应该晚睡早起,多到室外走走,放松放松,可以促使心身从自然界汲取力量,保持一种生气。但是早春不要急于“晚睡早起”,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人体应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而逐步转变自己的睡眠习惯。
早春的衣着应以“春捂”为主。早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冷暖气团交替活动频繁,气温忽高忽低,最容易让人着凉感冒,还易引发其他疾病。
第三步:增加热量以“抗病”
早春时节,气温仍较寒冷,人体为了御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维持基础体温。所以此时的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除谷类制品外,还应选用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时补充能量物质。由于寒冷的刺激可使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加速,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而致病。因此,还要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虾、牛肉、鸡肉、兔肉和豆制品等。
春天,需要在饮食上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红柿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苋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加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可抵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也应食用,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这类食物有芝麻、青色卷心菜、菜花等。
第四步:活动筋骨复“元气”
专家解读:介绍几个简单的经络按摩养生法。取坐位,头身正直,然后用双手掌在头部施轻拍法,由前向后,均匀拍打,力量要轻柔有弹性,20次;两手指交叉,抱在后颈枕下部,左右来回横向搓摩约20次,力量要轻柔适中;双手五指分开如爪,自前额向后梳头10次,继而用手掌自上而下摩擦面颊10次。
饮食养生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调养精气,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又要重视五味调和。
专家解读:老人应多吃富含抗氧化剂维生素C及维生素E的草莓和菠菜。不过菠菜性属寒凉,食用时不妨辅以辛温的芥末或鲜生姜。
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
专家解读:《黄帝内经》中说:“(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固精养生 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
专家解读:固精食物有栗子、樱桃、燕窝、银耳、枸杞子、韭菜、裙带菜、鸡肉、鸡肠、泥鳅、乌鱼、乌贼鱼、龟肉、蛙肉、甲鱼、黑豆、红枣、牛肉、虾子、雀肉等。可在睡前或睡后练习固精法。姿势为侧卧或仰卧,两手食指塞住双耳,拇指置于耳后,其余三指蜷曲。不可太轻或太重,适度为宜。闭嘴,用鼻呼吸,3-4或7-8分钟都可,直到感觉“气达脚板”。
减毒养生 古人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伤之外邪则百病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
专家解读:通过饮食调理,可以有效减少体内积聚之毒。多喝些蜂蜜,能滋补强身、排毒养颜;早上起来先空腹喝一大杯温的柠檬水能排毒;地瓜的纤维质松软易消化,可促进肠胃蠕动,有助于排便,吃烤地瓜的时候,连皮一起吃掉,效果会更好;薏仁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发挥利尿消肿的作用。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服用补药时,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温补药,在冬季比较适宜。
专家解读:老人喝黄芪茶能提高免疫力、强心抗衰老。250克(打碎的)黄芪加上党参200克,连同16粒红枣一起放在药壶里煎,每次一小碗,20天一疗程。
作为养生康复营养专家,刘占文教授非常重视睡眠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刘教授指出,睡眠既是补充、储备能量、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主要形式,又是调节各种生理机能,稳定神经系统平衡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对身体的发育,还是保障身体的健康,保持旺盛的精力,都是十分重要的。有研究发现,人能忍受饥饿长达3个星期之久,可是如果一个人连续3个昼夜不睡觉就会表现出坐立不安、情绪躁动、记忆力减退、判断力下降、幻听幻觉,难以坚持正常的生活。有关文献显示,夜间睡眠不足,就可以导致第二天的免疫力下降,而长期维持每昼夜不足6.5小时睡眠,则会形成“睡眠赤字”和“健康透支”,缩短生命。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刘教授指出,对每个人来说,睡眠和食物与水一样,也是不可或缺的绝对需要。睡不好,便食无味,再有营养的食物,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因此,在当前睡眠问题已经关系到人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应该提倡“民以睡为天”。吃人参,不如睡五更
刘教授说,“中医养生是非常重视睡眠的”,认为“睡眠是天然的补药”。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是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能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清代医家李渔曾指出:“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民间也有诸多“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之类的谚语。意思都是人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跟着太阳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不要跟太阳对着干。天人合一,才能睡得香甜
睡眠如此重要,可为什么那么多人老是睡不好、睡不着?想通过吃药、打针等方式来解决,为何又总是收效甚微?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记者一连串的提问,把刘教授逗笑了。刘教授说,中医对睡眠的认识,也讲究“天人合一”,要求根据人体和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实现“生态睡眠”。《黄帝内经》早就指出,天有四时,入睡眠也应该符合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那么,今天如何理解两千多年前的“睡眠养生”理论呢?
从本质上讲,人类并非是夜行动物。我们没有出色的夜视能力,在黑暗中毫无效率可言。只是在进化的历程中,爱迪生于1882年发明了电灯,便把我们的夜晚时间转换成白天的环境。随着开关的拧转,黑夜就变得明亮了。因此,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24小时都可以工作或玩耍的环境。电视、电话从未断过,互联网允许你在半夜3时购物……。现在大多数人比一个世纪以前甚至50年前的入睡得更少,睡眠缺乏成了现代生活方式的代价。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具有日节律,人体阴阳消长与其相应,也有明显的日节律。《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天地阴阳的盛衰消长,致一天有昼夜晨昏的节律变化,人与自然相应,故人体的阳气亦随之有消长出入的日节律运动。平旦,人体阳气随外界阳气的生发由里外出,人起床活动;中午,人体阳气最盛;黄昏,阳气渐消;入夜则阳气潜藏于内,人就上床休息。阳人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
一般而言,每人每天平均要有8小时的睡眠,但要根据不同季节,顺时调整,从而保证天人相应的规律。
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志生。”这是说,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让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刘教授说,春季时中老年人应该10点睡,5点左右起,保持一致,不要超过12点才睡,也不能睡懒觉。
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之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刘教授说,夏季和春季的特点从性质上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睡眠时间都不能超过12点,但夏季日出早,宜在早上4点多起床(编者注:我国幅员辽阔。日出的时间有较大的差异,东北与西北约有2个小时时差,北方与南方也有约1小时时差,应以当地日出时间为准)。“无厌于日”是指不能因为太阳大,就呆在家里不出门,应该在清晨迎着阳光,进行适当的活动。我国传统养生学提倡睡“子午觉”。“子”是指夜间的23点~1点,“午”是指白天的11点~13点。认为睡“子时”可以养精蓄锐,而睡“午时”则可以顺应阳气的开发。在当今,在很多国家睡午觉已成为一种时尚。但午觉时间不能太长,以半个小时至1个小时为宜。不宜超过1个小时,太长会影响人的应激状态。
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这就是说,在秋季三个月,秋风清肃,万物收藏,人起居调摄应与气候相适应,才能避免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睡可以敛肺气,秋季早睡早起,正符合人体需求。经过一个少眠的夏天,正好借此以补偿。天气凉爽,舒心爽身,又有安睡的条件。秋季早睡,还可以收敛神气,安宁神志,对于人体保健是有好处的,符合“养阴之道”。
冬季:早卧晚起,必待阳光
《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刘教授指出,冬季天气寒冷,日落也早,睡眠应该相应早一些,每晚10点钟左右睡觉,不能超过12点,晚起也不是“压床头”,应该在日出前起床。
保证睡眠的三要素
刘教授说,出现睡眠问题,跟过去长久的睡眠不规律有关,跟长久以来人体的阴阳消长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不一致有关。因此,要想睡得着,睡得好,睡得香甜,必须长时间地、持之以恒地遵守自己的睡眠规律,让睡眠做到“天人合一”。现代人无法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保证睡眠规律外,更应该把握好情绪、环境、饮食三个影响睡眠的要素。
情绪
刘教授说:“身体不舒服会影响睡眠,情绪紧张,得不到放松,也会影响睡眠。”
中医讲究心神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有神、形之分,认为睡眠活动是晤和寐的形神活动交替过程,神静则寐,神动则晤。所以,情志过激就不容易入睡。有人上床之后有一个习惯,就是想问题,把当天所做的事情
“过一遍电影”,又想着明天的工作如何应对,这就自然使入睡变得困难。
睡觉前不妨做一些“静神”的运动,如“六字诀”(编者注:详情请见2007年第一期、第二期《健身气功新功法――六字诀(上、下)》),让心情舒缓,情绪平和。但切不可做激烈的运动,否则全身大汗,反而会精神百倍。而且,运动时间不能太晚,争取运动后过30~40分钟再睡眠,这样可以让人感觉放松、清爽,容易入眠。
环境
要睡好觉,还须掌握睡眠中的气象学。寝室小气候有讲究。现代医疗气象研究表明,寝室的温度、湿度、光照等都会对睡眠产生影响。调节卧室的光线和温湿度,保证其幽暗、安静、凉爽、舒适,把卧室设计成一个让人向往睡觉的地方。睡眠时最为适宜室内温度在20℃~23℃,湿度不宜超过60%。在20℃以下人就会因冷而蜷曲身躯并裹紧被子,但超过23℃就会蹬被子。还要防止卧室有噪音或其他干扰,比如鼾声、亮光、干热环境等都会破坏睡眠环境。如遇到上述情况,可用眼罩、耳塞、加湿器和风扇等改善。容易失眠的人,不妨尝试选用红、黑搭配的窗帘,有助于尽快入眠。
饮食
刘教授说,遇上长期失眠,千万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吃药。因为吃药只是通过短时间促睡来为长期改善睡眠质量做铺垫,是不得已的措施。而睡眠质量的改善需要长时间坚持,采用饮食促眠的措施显然是可以坚持的。某些白领因为应酬多,偶尔失眠,情况不是很严重的,也可以采用饮食疗法改善睡眠。最简单的就是晚上一杯热牛奶。对于长期失眠者,一定记住晚餐不能吃得太饱,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因为人睡觉后,心脏仍在辛苦地工作着,在五脏中,心脏最辛苦,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食物,有益睡眠的食物,如蜂蜜、桂圆、牛奶、大枣、木耳等,还可配合药膳保健。药膳种类很多,可根据人的体质和症状辨证选膳。常用药膳有:茯苓饼、银耳羹、百合粥、冰糖莲子羹、山药牛奶羹、小米红枣粥、黄酒核桃泥、芝麻糖、土豆蜜膏等。
刘教授还强调,即使出现失眠现象,也不必过于紧张,分清是偶发的失眠,还是得了失眠症,只要心情平和,采取上述针对性的措施,大多可以改善。
熬夜后,不能盲目多睡
当睡眠规律形成后,却不得不因为特殊原因,如需要加班、值班而熬夜的,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呢?刘教授说,对于已经形成良好睡眠规律的人来说。偶尔熬夜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但是没有规律性的加班,或者加班时间长,特别是晚上加到两三点,早上再继续上班,休息得不到保证,就会很快出现“亚健康”状况,造成睡眠不好、情绪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