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金缺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是人人迟早都会发生的生理现象,退休是每个职工都将出现的一种风险。因此,养老社会保险是涉及面最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在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的各项内容中,养老保险是问题最多和最难解决的险种。本文对下述四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养老保险和劳动保险的界定
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劳动者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问题,早在1951年政务院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条例对劳动保险费的征缴、管理、支付、保险的项目和标准,保险事业的监督等,都作了具体规定。保险的内容包括:女职工生育保险、疾病保险、职业伤害和工伤保险、老年保险和遗属保险。人们通常所说的“劳保”,主要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1986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实行社会统筹,企业缴纳劳动合同制职工工资总额的15%,个人缴纳不超过本人标准工资的3%。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规定》,养老保险从城镇国有企业扩大到城镇所在企业。
养老社会保险和劳动保险是什么关系?二者有无区别?许多人并不完全清楚,以致有些省的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长期叫“劳动保险公司”,有些政府机构内部和企业事业单位内部至今还设“劳动保险科(股)”,说明有将二者关系弄清的必要。此外,弄清二者关系也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过去劳动保险遗贸下来的巨额历史隐性债务问题。
养老社会保险同过去的劳动保险(简称“劳保”)本质相同,即都是政府行为(“”中变成了企业行为,由企业办劳动保险),都以追求公平和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都强制参保;但二者也有区别;第一,保险对象不同,劳动保险只覆盖职工及其家属,养老社会保险则覆盖职工、自由职业者、个体劳动者(包括外来打工人员)。第二,劳动保险基金完全由国家或企业负担,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由单位和个人按比例缴纳,政府财政负责兜底。可见,有些地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叫“劳动保险公司”,有的单位内部设“劳动保险科”,是不准确的。
弄清养老社会保险和劳动保险的关系有重要意义: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过去劳动保险遗留下来的巨额历史债务问题,即过去劳动保险由国家负担,因而这笔债务也应该由国家财政承担。第二,正确认识和积极缴纳养老保险费,不能象计划经济时期那样依赖国家。
据有关部门统计,“十五”时期我国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缺口共达1000亿元。此外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空帐已将近2000亿元,这2000亿元到将来职工退休时迟早都得支付。
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是怎么形成的呢?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企业缴费能力低,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基金征缴率不够高。第二,计划经济时期欠帐多。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时,职工已有的工龄“视同”缴费年限,退休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而计划经济时期没有提留“劳动保险”基金,这是一笔历史遗留的隐性债务,共约30000亿元。第三,养老保险负担系数高,增长快。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2亿人,占总人口的10%;预计到2040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约4亿人,占总人口的26%,在城市里大约每2—3人中就有一位老人。1998年全国参加养老保险(即缴费)的职工比上年增加了36.6万人,而离退休人员比上年增加了264万人。近几年我国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企业离退人员每年增加200万人。职工的负担系数由0.273上升到0.288。1999年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之比按参加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口径计算为3.1:1。按人口模型预测,到2010年,这一抚养比例将达到2—2.5:1,而且将持续30—40年时间。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筹资办法将难承受这一人口老龄化和退休高峰的冲击。
解决社会保障资金缺口问题,应该开拓思路,拓宽渠道,采取多种措施。主要有:
第一,依法扩大养老社会保险覆盖面,覆盖面越广,缴费企业和职工越多,社会保障基金也越多,根据大数法则,就越能分散劳动风险。资料表明,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还大有潜力。1999年底,国有企业和职工参保率达95%,但其他所有制企业和职工参保率却在50%以下,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参保率不足20%,其员工参保率不到30%。
第二,对挤占、挪用、违规的社会保险基金实行有效的追缴回收政策,提高清理回收率。具体办法:一是允许对挤占挪用的基金采取实物资产回收形式,以解决“要钱没有”的问题。二是允许将回收的实物资产投入经营或再次变现。
第三,搞好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和增值。一是积极探索基金的运作渠道,合理确定基金在各渠道的最高运作比例。二是建立基金投入运营准入制。一些收费性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大型电力、通讯设施等项目,因其具有较高的经营稳定性,风险相对较小,可允许社会保险基金投入运营。三是政府应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营制定保护性政策措施。如按照国际惯例,对基金采取保护性银行优惠利率;对基金投资实行税收优惠利率;允许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原始配股和公积金委托贷款;允许基金购入国有银行优先股等。
第四,将部分国有资产变现。这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解决社会保障基金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样做的可能性在于,目前国有企业停产、半停产和开工不足的现象比较多,有大量的厂房、设备和场地处于闲置状态,其中“闲置设备约占总资产的20%”(2000年2月18日《中国乡镇企业报》)。对于那些闲置的和陈旧的国有资产,可以变现用于弥补社会保险资金缺口。
对于变现部分国有资产筹措社会保障基金的必要性,人们往往从“财政兜底”的意义上理解,这是不言而喻的;其实在我国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属于偿还历史欠帐。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高积累”的方针,国家对职工的劳动贡献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并没有将职工应得的劳动报酬全部分配给职工,而是用作于积累形成了国有资产。以国有企业众多的老工业基地沈阳市为例:在1984年以前,沈阳市技术工人的平均技术等级约为4至5级,4级工的月工资标准为52.9元;而当时沈阳市技术工人平均每小时生产出产品的价值约为48元,一天为384元。这平均每人一天生产产品的价值,就是工人月平均工资的7.3倍,可见大量剩余价值被国家和企业用作积累了。所以,应该将部分国有资产变现用于养老等社会保障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
第五,建立正常的财政提留投入机制。各级财政承担社会保险基金支付风险,需要在企业和职工缴费之外,建立稳定的财政提留机制,并形成积累。应从利息、特种消费税中提留一部分,还应从国有资产转让和土地使用权转让等收入中提留一部分,充实养老等社会保险基金。
第六,发行社会保障公债和社会保障福利彩票。如前所述,我国仅职工养老保险历史欠帐就约达3000亿元,占GDP的50%—60%。如此巨大的缺口,需要发行社会保障公债来弥补。这样会不会威胁财政安全和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看来不会。近三年我国共发行国债2100亿元,1998和1999年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为10%,赤字比重10%,均属安全范围。尽管2000年又增发国债500亿元,但随着GDP的增长,国债占GDP的比重仍为10%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发行社会保障国债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发行社会保障福利彩票,符合全社会都来参与社会保障的原则。彩票不同于国债,国债是国家向人民借钱,到期还本付息,彩票则相反,因此发行福利彩票,财政没有任何风险,更具有可行性。
第七,基本养老金标准应改为两年调整一次。国家现行政策规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根据统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养老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按照统筹地区上年职工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每年调整一次,职工平均工资负增长时不作调整。这个规定的问题在于,当社会平均工资负增长时,即养老保险基金收入随之减少时,由于发放的基本养老金标准不变,很容易给养老保险基金造成缺口。近几年,由于养老金标准多次上调,已造成养老保险基金沉重的负担和压力,许多地区已不堪重负。建议将基本养老金标准由一年调整一次改为两年调整一次,条件容许的地区仍可每年调整一次,这样可以减少基金缺口。
第八,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从长远来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应该实行省级统筹乃至全国统筹,这是大势所趋。
第九,调整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国家现行养老保险政策规定,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满]5年并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就可以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以某市个体户缴费为例,每人每年缴费1032元,15年缴15480元,加上利息共约1.6万元。该个体户退休后每月300元退休金,每年3600元,约4.3年就将他15年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含利息)全部领完,此后他领取的养老金就得全靠政府和社会为他个人“兜底”。建议调整为25—30年。
第十,尽快将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养老保险并轨。并轨后有利于资金调剂和人员流动。
第十一,用货币手段解决养老保险历史负债问题。职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养老保险权益,既是一种历史负债,也是一种改革成本,应该由社会负担。而实现全民负担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对养老保险历史权益实行货币确认,既增加货币投入。当前,通过积极的货币扩张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既是及时雨,又具有可行性。
三、制止违规提前退休
据统计,1998年1月至1999年末,我国地方新增退休人员122.9万人,其中违反国家规定提前退休的有27.5万人,占22%。原行业统筹单位提前退休问题更为严重,据30个省市报送的数据,1998年1-8月份,行业统筹移交地方新增退休人员29.6万人,违反国家规定的达43.8万人,占55%。
违规提前退休的途径有两种:第一,办理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假证明和提前出生的假出生证明。经抽查某单位55名“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只有5名,占9.1%;其余50名全部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占90.9%。第二,降低从事特殊工种职工可以提前退休的条件。国家规定,在特殊工种岗位上工作满8~10年才能提前退休。有些企业先把职工调到有毒有害岗位上,工作20天后就按特殊工种办理了退休。
一般地说,提前退休对就业有促进作用。尤其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让一部分接近退休年龄的老职工提前退休,能为年轻人腾出一些就业岗位,有利于减轻就业压力。1978年,我国7000万知识青年返城,就业压力特别大,国家果断决定让部分老职工提前退休,一部分老干部离休,允许子女顶替父母的编制“接班”就业,对安排知识青年就业起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提前退休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因为,第一,目前我国劳动力虽然数量上供大于求,在质量上却供不应求,尤其不适应产业结构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如果我国劳动力能在质量上有明显提高,就业压力就会明显减轻。目前我国劳动力求大于供的行业和企业是:一些新兴产业和行业,如邮电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和科学技术服务。据2000年北京世界计算机大会报道,在微电子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中国只有3000人,而美国有40万人,相差百倍之多。男职工50岁左右、女职工45岁左右正是精力比较充足的时期,让这部分人提前退休,而让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取代他们,会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降低劳动效率。第二,提前退休会增加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与年轻人“抢饭碗”。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的劳动参与率超过40%,共2218万人。如果实行提前退休,我国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他们的劳动参与率会更高,会有更多的退休人员在社会上与年轻人争抢劳动岗位。第三,提前退休会加重社会保障负担。提前退休一方面会使交纳社会保险费的人数减少,减少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另一方面会使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人数增加,加大保险基金支出,使社会保障负担更加沉重。第四,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有后移的趋势。美国的退休年龄正从65岁向70岁推延,德国计划2001年退休年龄推迟到65岁,日本也将退休年龄从60岁后延到65岁。据测算,如果退休年龄从60岁推迟到65岁,退休金的支付总额可以减少50%。
四、有能力的企业应发放统筹外的各种补贴
我国自1979年以来,每次大范围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之后,为保证城镇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不受影响,各地政府都同时出台了企业发放价格补贴的规定,20多年来累计出台了15项左右(不同地区项目多少不同,项目内容也有所不同)。
除了对事故进行说明和处理责任人外,《报告》对各方持续关注的高速铁路建设进行了定调:“通过多年自身积累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技术体系,带动了高铁装备制造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在有力地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方便了人们的工作、生产、生活。”
这意味着高铁建设的正确性得到了肯定。与之呼应的是,在《报告》的第一个交易日,与高铁相关的股票几乎全部高开高走。
但《报告》同时指出,“7?23甬温事故”的发生暴露了高铁在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对于高铁的发展提出了技术创新、安全管理等八个方面的意见措施。要求“始终把安全发展放在第一的位置”、“切实健全完善高铁安全运行的规章制度和标准”。
铁路专家认为,国家在肯定高铁建设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这或许是高铁建设抛开“”,回归理性发展的开始。
高铁投资仍该继续
“《报告》的是国务院继续支持高铁项目发展的一个信号,虽然不可能恢复之前‘’般的速度,但应该会有一个符合现状的发展速度。”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张晓东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如是说。
在“7?23甬温事故”后,国内反对高铁项目的声音不断,由于资金紧张,大部分在建高铁项目都处于停工或者半停工的状态。
张晓东表示,高铁建设的发展本身并没有错,但错在发展的速度脱离了高铁本身建设的要求。
高速铁路司机的“速成”就是最为明显的例子。在日本和德国,普通司机要驾驶高速列车,需要经过3~6个月的培训,而中国第一批动车驾驶员,仅仅经过10天的培训。
因此,在“7?23甬温事故”发生后,国务院组织开展了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高铁建设项目普遍存在赶进度、抢工期现象,造成了高铁设备和信号控制系统在产品设计、生产、安装、调试过程中存在安全漏洞等现象。
而造成“7?23甬温事故”的首要原因,就是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缺陷。针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铁道部逐一落实整改措施,包括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速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实施召回,对关键零部件质量安全问题组织诊断分析和攻关整改。
百姓最直接能够感受到的,就是高铁速度的下降。在运行速度方面:设计最高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按时速300公里开行;设计最高时速250公里的高铁,按时速200公里开行;时速200公里的线路按160公里开行。
在张晓东看来,高铁的建设仍然应该继续。“目前中国有很多在建的高铁工程处于停工、半停工的状态,从长远来看,这些工程一定要完成的,否则成了烂尾工程。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中国10万公里的铁路运营里程,远远不能满足客运、货运的需求。”
而铁道部的具体发展策略,印证了张晓东的话。在2011年12月23日召开的铁道部工作会议上,铁道部计划2012年安排固定资产投资500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000亿元,新线投产6366公里。按照“保在建、上必需、重配套”的原则,组织好工程建设。
保在建,就是对已开工的项目必须确保。科学安排投资计划,优化施工组织,保证重点工程建设进度。特别要抓好2012年竣工的建设工程项目,保证如期建成开通。上必需,就是对完善路网主骨架、煤运大通道和经济社会发展亟须的项目,争取尽早开工建设。重配套,就是搞好已建成项目的综合配套,以提高点线通过能力、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配套能力为重点,提高路网综合运输能力。
铁道部4000亿元的投资规模大大低于2011年的7000亿元的投资规模,而缩减的投资规模和更加明确的重点方向,或许将是高铁回归理性建设的开始。
在建工程仍需2~3万亿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坚长期关注中国高铁的发展建设,他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在建高铁项目在1万公里以上,除去已经建设的部分,余下工程至少还需要2~3万亿元的配套资金。而目前铁道部已经负债2万亿元以上,大量贷款难上加难。因此,上述配套的资金缺口应该最好由发放债券来解决。
而铁道部在2010年已经进行了200亿元铁路债券融资的尝试。 中国财税部门也先后出台“铁路建设债券利息收入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明确铁路建设债券为政府支持债券”等政策,市场对铁道部债券信心和认可度开始上升。
在赵坚看来,高铁项目的建设,除了资金,安全仍然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已经运营、以及在建的高铁中,速度应该全部下降到每小时200公里以内,这样才能在现有高铁技术条件下,保证其安全运营。”
县财政局:
口达351万元。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延伸(至**中心小学)工程105万元、镇政府门前街道改造工程67万元、城镇自来水管道改线工程134万元、绿化工程45万元。
鉴于上述情况,我镇财政形势十分严峻,财政资金的确难以运转,故特向你局报告,要求帮助解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0万元。
近日,江苏省阜宁县检察院紧扣“细、严、实”的要求,有条不紊地做好动员部署、民主测评、考核评价等各项工作,严格把握入额遴选每一环节工作的标准和程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9月7日,该院经过紧张、高效、有序的运作,圆满完成6名领导班子成员及26名干警的入额遴选工作。
入额前期工作体现一个“细”字。为全面掌握各类检察人员的意见和心声,该院向全院干警发放《人员分类意向调查表》,并及时召开相关人员会议反馈调查结果,要求各部门负责人针对干警提出的问题和想法,深入细致地做好政策解读和思想疏导工作。检察长李响亲自抓重点人员的思想疏导工作,先后单独约谈相关人员十多人次,各分管院领导对分管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承包到人,即时掌握干警思想动态,主动进行引导化解,确保不因改革引发矛盾、制造杂音。通过全面深入、细致到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入额前期干警思想稳定、工作有序。
入额条件设置突出一个“严”字。该院根据上级院检察官入额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和省、市检察院关于入额遴选考核工作部署会议精神,制定《阜宁县检察院检察官入额工作实施办法》,明确了禁止入额情形:(1)近三年内所承办案件经检察委员会认定有重大差错的或受到上级院通报的;(2)近三年年度考核结果曾被定为不称职或基本称职的;(3)近三年因违法违纪行为受过党纪或行政处分的;(4)在办案中违反法律程序,导致严重办案后果的。通过考核评价,经院党组研究决定,对1名办案有瑕疵的干警暂缓入额。对2名年龄偏大,办案数未达标的干警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理解改革、支持改革,促进遴选工作深层次推进。
入额考核评价注重一个“实”字。该院着重考核参加入额遴选人员的工作实绩、综合素质、履职能力。通过个别谈话、综合测评、民主推荐、查阅资料、专项调查等方式对被考核人员的司法办案(工作)实绩、司法技能掌握、检察职业操守进行评价,侧重被考核对象近三年办案工作数量、质量、效率等表现情况。对院领导班子成员还考核评价其抓检察管理、队伍建设以及业务指导、工作创新等内容,由市院考核组组织中层正职以上干部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对检察长进行评价;组织干警对其分管领导进行评价。
资产负债联合管理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方式,也叫相继抉择资金管理,具体而言就是银行在融资计划和决策之中,使用利率变化灵敏的资产来调整资产的配置情况,把银行保持在一个正的净利息差额和正的资本净值的状态下。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的思想属于把英汉的资产总体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固定利率的资金,另一个是敏感性资金,又称为浮动利率的资金。一般来说用利率浮动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值作为资产缺口,如果利率浮动资产较大,则资产缺口为正缺口;若是利率敏感性负债较大,则资产缺口为负。资产缺口的大仙暗示着银行潜在的损失和利润。具体来说,如果在正缺口的情况下,较多的负债利率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固定在较低水平上,较多的资产利率对着市场利率向上波动而增长,银行的净利差也就越大,利润越多盈利也就越多;反之利率下降也是亦然。但这种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利润的波动,利润的波动会受到很对因素影响,有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因素还有很多偶然的不确定因子,因此很难对利率的走向进行把控。银行对于资金缺口的设定基于对外未来利率的主观预测,因此不能很好地摒除利率风险,可能会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银行的经营目标是获益,力求摒除风险获得最大的利润,是利润定向企业。虽然银行在对利润走向判断准确的情况下会获得额外的收益,但是一旦银行预测或决策失误就会产生较大的利率缺口,带来更加严重的损失。除此之外,利率的缺口很难转换,及利率浮动资产和利率敏感资产之间的相对大小很难产生变更,尤其是在资金缺口较为严重时,因此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2.利率期货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应用
2.1减少预测失败造成的风险损失
银行如果对于利润的走向做出准确地预测,就会获得一笔额外的客观收益,但如果预测失败就会蒙受较为严重的损失,但是通过利率期货的套期保值可以在预测失败的情况下将这笔损失通过期货的在市场中获得的收益来进行弥补,由此化解对利率走向判断失误是造成的风险和损失,使银行经营稳定。
2.2增加银行企业经营的灵活性
商业银行虽然可以依据自己自身的情况,例如:资产大小、规模以及经营状况来设定适合情况的利率敏感性资金缺口,经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经营过程总仍需要注意趋利避害,争取最大的收益并及时规避风险,以此为自己进行经营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这又束缚了经营的灵活性。但通过利率期货的套期保值可以缩小因资金缺口而导致的利率敞口,可以保证银行利差不随资金缺口的正负而变动,保证相对稳定,从源头上控制了银行经营利润的风险,释放了银行经营的部分灵活性。
2.3减轻银行融资的压力
银行的融资需要根据利率的走向来确定,而在传统的情况下,由于利率的走向只能进行主观预测不能确切地做出判断,尤其在利率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这时的银行不能确定其融资的成本,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如果融资的利率高于市场利率,这银行可以较为容易地融得资金,但如果相反则不可能获得融资。在市场利率概予银行利率的情况下,银行只能高于市场利率来进行融资,但是市场的利率常常不稳定,其利率的下跌会使银行承受更大的融资成本。如果在资产负债管理中使用利率期货的套期保值则可以固定融资的价格,促进银行的流动性,这就保证银行在成本合理的情况下获得相应的资金,减轻了银行融资的负担与压力。
3.使用利率期货套期保值的原则
利率期货的套期保值的应用需要基于银行对于自身规模、经营状况、业务和市场情况的了解,操作需要与实际切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和特点合理地使用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在具体进行相应的操作时,银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3.1确定套期保值的目标
适用利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等于减小利率的变动对银行造成的影响,在减小银行由于预测利率波动失败而造成的风险的同时,也减少了银行对于利率预期准确时带来的收益。所以银行需要根据自己在实际情况中的获得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获得信息的渠道来决定对于资金缺口进行保值的量的多少。如果银行有较多的信息优势对利率的变动做出准确的决策有较大的把握,可以减少对于缺口进行保值的量,承担较大的风险并从风险之中获益,把套期保值的目标定位对冲相应的风险损失。相反,如果银行的信息相对较为不足,这需要对资金缺口进行较多的套期保值,规避利率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
3.2确定套期保值的金额
商业银行对于套期保值金额的确定也需要依据银行自身的状况以及但是外部环境来做出决策,要考虑到当时面临的风险大小,套期保值的成本情况,以及手中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量等等来确定保值的金额。银行可以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得到资金缺口的大致范围,根据范围的下限来限制保值过度导致投机从而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因为一旦超过范围的下限,可能会导致敞口头寸小于保值头寸,形成期货市场的投机。
3.3选择相关性较强的合约
由于期货和现货支架的基差变动不是一致的,因此在众多选择之中需要尽量选择和实际情况类型相符合的合约。例如:如果银行的资金缺口是以持有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的话,比如国债,则需要选择相应的国债期货;如果是与别的银行以拆入或拆出的形式存在则需要选择基于同业拆借利率的期货。
4.结束语
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小企业以其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特点和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在促进所在国的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欧盟为例,欧盟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在欧盟的1800万户企业中,雇员在250人以下的企业有1792.4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产值占欧盟总产值的55%。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就业环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然而,由于企业规模小、技术和装备水平差、劳动生产率低、市场竞争力弱等先天劣势,致使大多数小企业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维持发展而不得不过早地退出市场。在欠发达地区,这一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解决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转变为解决其资金瓶颈的问题。纵观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信贷资金是其最可行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因而,如何快速、便捷地取得信贷资金就成为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但是,面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竞争,小企业在信贷市场并没有任何融资优势。
二、小企业信贷融资缺口理论回顾
(一)利率管制产生融资缺口 融资缺口理论最先是由英国议员Macmillan向英国国会提供的关于小企业问题的调查报告(1931)中提出的,它指的是小企业对贷款和外源性资本的需求大于市场能够提供的贷款和资本的数量,包括资本性缺口和债务性缺口;后由英国学者Ray和Hutchinson(1983)对其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1)小企业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但由于资金供给的中断而不能进行有盈利潜力的投资情况; (2)小企业获得资金的货币成本过度超过大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从而造成小企业无法通过正常投资来实现其增长潜力的情况。该理论的内涵可用图1来表示:
假设银行、企业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资金供给曲线为S0,需求曲线为D0,其交点O对应的利率i0即为均衡利率,Q0为均衡信贷数量。在我国,由于贷款基准利率i1(i1
从图1可以看出,如果提高利率,就会减少缺口,直到供求平衡。但如果存在管制利率,如i1就会出现缺口,结果是资金的过度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由此可见,利率管制导致融资缺口的存在不仅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成长, 也扼杀了一批很有潜力的小企业,使得它们难以有效发挥优势,不仅使整个市场经济失去应有的公平和公正,而且还极易导致由于投资不足带来的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
(二)信贷配给导致资金缺口 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上存在的一种典型现象,一般包括两种情形:(1)银行只接收部分借款人的借款申请,而对另一部分借款人,即使愿意提供更高利率也不向其发放贷款; (2)对于一个既定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只给予部分满足。传统经济学理论将信贷配给解释为由外部振动引起的一种暂时的非均衡现象。在现实经济环境中,资本市场非有效性使商业银行在获取企业的信贷信息及进行信用状况评价时,往往处于信息劣势而很难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此外,每个企业对自身贷款的期望收益和还款概率各不相同,银行为获取借款人信息会付出巨额成本,因此,贷款银行对借款人只能一视同仁——以相同利率发放贷款。结果,诚实的借款人因银行的“高利率”而自动减少借款额度,不诚实的借款人则愿意获得银行贷款。出于降低风险考虑,银行不得不减少贷款总额度,由此引发信贷配给现象(Jaffee和Russell,1976)。此外,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由于银行的贷款风险并非独立于贷款利率,银行不可能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甄别借款人的风险,反而有可能因此将低风险的借款人挤出信贷市场,结果银行就会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在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贷款要求,直接的后果就是借款企业出现资金缺口。
在信贷配给中,往往规模较大、以往存在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拥有贷款优势。因此,信贷配给的结果是资金缺口由普遍转向特定贷款群体——小企业。
(三)商业银行贷款行为选择加深信贷缺口 具体表现在:
(1)金融市场的“羊群行为”对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羊群行为是金融市场中的一种非理,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的从众心理使然,经济学家则认为是经济环境中信息传递受阻所致。Scharfstein和Stein(1990)认为,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违反贝叶斯理性人的后验分布法则,只模仿其他人的行为行事而忽略自己拥有的私有信息。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1992)认为,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同一时期与其他投资者采取相同的购买或出售股票的行为。
在我国的金融系统中,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而正是这种特殊的国有性质,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资金借贷关系。此外,从国有企业本身的特点而言,大多属于商业银行眼中的“优质客户”。这对于新兴的中小城商行及其他贷款机构产生了一定的行为导向作用。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中小商业银行由于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作出理性判断,往往通过观察国有商业银行的决策行为来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判断,其结果是中小商业银行也将贷款投向大型企业。羊群行为的严重后果是金融市场的大部分信贷资金都流向大型国有企业,而存在严重资金缺口的小型企业却被拒之门外。这种行为不仅显失公平,同时也无法实现资金使用效率的帕累托最优,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2)贷款者奉行“拇指法则”对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拇指法则又称经验法则,该法则一般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未来行为作出定性判断,其优势是成本低、速度快。受目前的信贷环境及信贷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信贷决策者在实施贷款行为前,大多是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客户或根据客户提供的历史数据来做出最终决策。这种决策机制既耗时耗力又缺乏一个可以量化的统一信贷标准,因此,为了避免重大失误的同时又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有限理性的信贷决策者就会采用拇指法则进行信贷决策,他们常常根据企业的某些典型特征做出预测和判断——如企业的资本规模、以往的经营业绩等决定是否向企业贷款。这样既可以节约调研成本和时间,也可以避免重大失误。结果,在拇指法则的指导下,多数信贷决策者不再考虑贷款项目的真实收益和风险程度等其他影响贷款还本付息的重要的因素,而是根据已有历史资料做出一般的贷款决策,从而使资金流向经验中的“优秀企业”,这对于没有辉煌历史的新生小企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综上所述:利率管制导致了资金缺口,而在资金缺口存在的前提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出于风险、成本等因素的考虑,银行贷款行为往往具有从众性、片面性等特点,这使得资金缺口最终转嫁到小企业这样一个“弱势群体”身上。可见,利率在产生缺口与转嫁缺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低利率极易产生资金缺口,贷款收益下降、甚至为负的现象;高利率则又会导致信息不对称前提下的逆向选择。
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理论认为,在需求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调整价格来促成市场供求的平衡。因此,在不受管制的信贷市场中,利率可以作为一种价格机制,成为调整信贷市场的有力工具。而本文所指不受利率管制则是指赋予商业银行一定的贷款定价权,根据借款企业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贷款利率,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定价来改善资产质量,缓解信贷歧视;另一方面,也能够推进金融创新活动,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从而拓宽小企业融资渠道,最终缓解小企业信贷资金短缺的现象。
三、小企业信贷融资缺口的解决途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设计
(一)假设 实际上,央行已于2004年取消了除城乡信用社以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上限,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是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根据借款方的风险评估结果上浮(或下调)一定的百分比,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客户信用等级和还款能力的评估体系来作出相应的贷款决策和确定相应的贷款利率。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对小企业贷款利率做了初步估测,以此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贷款利率决定机制,为银企双方的借贷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假设某个小企业拟进行一项投资,所需资金为I,企业的初始资本为A(假设A
(二)公式推导 具体步骤为:
不管银行还是企业,都会追求收益最大,因此,我们令Eq≥0,Eb≥0,导出两种情况下的贷款利率界限如下:
由(9)(10)两式可以看到,银行对企业使用的贷款利率是随着对企业还款风险估测的大小而变动的。第一种情况实质上说明了不论企业投资成功与否,都有能力偿还银行的贷款本息。第二种情况说明,企业投资失败时存在无法还清全部本息的可能,因此其贷款区间是有别与第一种情况的,正常情况时后者贷款区间的上、下限高于前者。
此外,在公式中,假设C=tB,当t=0时,还可以推出信用贷款的区间。但很明显,信用贷款的利率高于抵押贷款的利率。
四、结论
小企业信贷缺口是各种矛盾长期交织在一起造成的客观问题,除了需要构建一个符合风险收益机制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还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保证这一贷款利率区间能够应用于实际中。为此,还需要政府、银行、监管部门、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全方位构造小企业信贷金融服务体系,以此最终解决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Lakonishok, J.,Shleifer,A.,Vishny,R.. Do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Destabilize Stock Prices Evidence on Herding and Feedback Trading[J].NBER dorking paper, 1990:3846.
[2]Scharftein, D., Stein, J.. Herd Behavior and Investmen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80):465-479.
[3]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4]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5]田晓霞:《小企业融资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6]陈天阁、方兆本等:《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银企规模匹配模型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4期。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管理层短短四个月之内降息五次,存款利率累计降低1.89,贷款利率累计降低2.16;2012年,管理层两个月之内两次降息,存款利率累计降低0.5,贷款利率累计降低0.56。成本低廉的资本快速进入虚拟市场,经过一段时间建仓之后,分别引爆2009年奢侈大餐行情和2012年底到2013年跨年度吃饭行情。
不过,2008年和2012年两次降息之前,股市都处于下降过程之中,这次股市处于习时代的暖场表演阶段,上两次,市场超级主力有非常明显的建仓动作,这次会一样给低成本的资本建仓机会。只不过短期表现不一样,这次赶上11月份新股申购资金冻结超过1.6万亿,加上利好不断,在最大申购日24日因为降息利好作用,直接跳空高开,抑制长阴出现,接下来再度重演7月以来每次新股申购资金冻结连续逼空新股游戏,金融三巨头权重蓝筹轮番活跃,尤其是最大受益板块券商极度疯狂。
股指已经出现连续两个向上缺口,27日资金解冻,第三个缺口当日回补,根据缺口理论,一个组合周期10个交易日之内,出现第三个向上跳空缺口,风险来临。10月底以来,趁资金冻结之际,已经两次出现逼空一个组合10个交易日之内跳空向上两个缺口,说明市场速度加快,越来越接近习时代暖场表演的疯狂阶段,攻克沪深300指数2012年和2013年双高点平台。
目前上证和沪深300均形成几年大箱体,上证已经突破大箱顶,借助降息,超级主力继续拉升,沪深300也突破在即。技术涵盖一切,技术反应一切。
关键词:养老统筹 财政支持
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发展的健康和稳定。内蒙古经过近几年在养老保障方面进行改革,传统的财政对国有企业实行统收统支和计划管理的养老体制正在被“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所取代,改革中的养老保障体制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随着大中型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的深入进行以及老年高峰期的逐渐临近,内蒙古近年来离退休职工与在职职工比例逐步上升,“统账式”养老保障改革面临着基本养老金支出快速增长的困难,财政支付仍然承担最终保证养老金足额、按时发放的重担。
一、内蒙古地方财政对养老保障支持能力现状分析
“统账式”养老保障体制改革正面临着基本养老统筹收支逆差、缺口逐年扩大的向题,需要财政强有力的支撑。内蒙古属于西部落后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国有企业不景气,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了改造传统国有企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发展,自治区各地采取了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改革是有一定代价的,其中之一是减员带来了大量的提前退休。使得离退休人员急剧增多。到2006年末,企业离退休职工为86.58万人。据统计,参加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有269.92万人,离退休职工86.58万人,参加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比例为3:1,接近于全国的水平。如果以我国现行的养老统筹制度推算,实施养老统筹改革以来,自治区从2001~2006年国有单位离退休需求分别为47.367亿元、48.6821亿元、58.8735亿元、58.2171亿元、66.56亿元、87.69亿元。如按国有单位职工工资总额20%作为养老金供给计算,这6年国有单位离退休费供求缺口理论上应为15亿元、13亿元、19亿元、11亿元、14亿元、10亿元,供求缺口基本都高达10亿元(如图1所示)。因此,养老保障体制改革需要财政的补充支付。
养老统筹收支逆差需要财政补充,财政状况直接影响养老保障体制改革。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内蒙古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在“十五”期间年增长率分别为7.82%、23.27%、24.77%、41.33%、47.08%,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是536.3633亿元,2006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到712.88亿元。但是我们也注意到,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整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基本建设、企业的挖潜改造、科技开发、教育以及农、林、水、电等事业对财政支持的需求持续增大。“十五”期间,自治区财政支出增长率分别为28.70%、23.02%、13.97%、27.95%、21.88%,呈上升趋势。2005年与2006年财政收支逆差已分别达198.2464亿元和200.85亿元。这种状况不改变,财政已无力支持更大的资金需求。
财政是养老统筹资金缺口的最终支持。但由于财政收支本身存在缺口,地方财政无法承担如此重任,甚至将全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用于保证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足额发放也无法弥补养老金理论缺口的增妊(如图3所示)。现实中,2003年内蒙古收缴养老保险基金78.4442亿元,支出66.6245亿元,当期赢余11.8197亿元;2004年收缴养老保险基金93.8809亿元,支出79.4741亿元,当期赢余14.4086亿元;2005年收缴养老保险基金83.16亿元,支出96.76亿元,当期赤字13.6亿元;2006年收缴养老保险基金113.8亿元,支出108.45亿元,当期赢余5.35亿元,实际缺口小于理论缺口,且多数年份出现赢余现象,这主要依靠财政支持和补助。事实上,由于企业实际养老统筹缴费率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养老账户基金被大量挪用于弥补统筹缺口,并且随着国家社会保障改革的进行,养老统筹缺口资金可以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自治区养老保障供求才能得以基本维持平衡。
二、内蒙古地方财政对养老统筹支持能力预测分析
随着内蒙古社会保障改革工作的逐步进行,养老统筹资金缺口不可能长期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来承担;个人账户养老基金为保值增值,也必须停止挪用不归还;为了保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企业无法长期负担过高的养老统筹缴费率。因此在未来几年中,地方财政将成为养老统筹资金缺口的最终支持。但是,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自治区地方财政收支缺口和养老统筹收支缺口同时呈不断增长趋势,因此可以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中,地方财政将无法承担弥补养老金缺口的重任。若设定内蒙古地方财政收入和国有单位离退休费分别按每年增长29.53%(2001-2006年平均增长率)和34.97%(2001~2006年平均增长率,并且养老金一[资替代率短期内不变)计算,即使国有单位在职职工人数可以在短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国有单位职工工资总额按每年18.47%增长(2001~2006年国有单位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增长率)。到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国有单位离退休金、国有单位基本养老统筹(国有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预计将分别达到2006.77亿元、291.004亿元、152.29亿元(预测值:现值*(1+增长率))。虽然同现期相比财政收入增长达到2.82倍,但是养老统筹资金缺口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将激增至6.9%,远高于目前水平;即财政收入增长也无法弥补养老统筹资金缺口的增长,这与图3显示的趋势相符合。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自治区地方财政无法弥补养老统筹缺口。虽然目前资金缺口尚能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但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老年高峰期,必须加速推动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努力加大地方财政改革力度,建立养老保障财政核算体系,为内蒙古养老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转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必须继续大力推动养老保障改革,扩大养老保障制度覆盖范围,进一步提高养老统筹征缴率,逐步降低养老金工资替代率,适当提高退休年龄。养老统筹缴费是中国“统账式”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是养老金支出的丰要来源。因此,虽然内蒙古养老统筹征缴率目前已经达到90%以上,但要使征缴率得到保证,制定相关法律,改“缴费”为“缴税”的养老统筹收缴体系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再者,内蒙古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中,就业压力十分大,最近几年职工退休年龄一再提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有企业的就业压力,却大幅度提高了抚养率,使本来已捉襟见肘的养老保障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况且,许多提前退休的人员并未真正退出就业队伍,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没有得以真正改变。因此应从长远角度考虑,适当提高退休年龄,减轻养老保障负担。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要解决内蒙古未来养老统筹收支缺口增长的问题,应具体分析将要面临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从制度上解决养老统筹资金的短缺。
其次,建立养老保障财政核算体系,加强财政支持养老保障的作用。内蒙古正处于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为了推动经济的繁荣发展,不宜过度加大企业养老统筹负担,财政必须成为养老统筹缺口的有力支持。为了顺利渡过即将到来的老年高峰期,应逐步建立社会保障财政核算体系,从具体的税种中抽取固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财政对养老金的支付,做到社保资金有固定的来源,有明确的去向,建立健康、完善的社保资金流动体系。
摘要:本文将以养老金缺口问题为视角,通过分析现行退休制度、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养老金缺口现状来探讨延迟退休政策背后的根源。养老金空账问题成为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迫切因素,根据养老金收支现状、产生缺口的原因可以得出养老金缺口更多的是因为养老金体制不健全导致。因此延迟退休年龄的设计究竟对于填补养老金缺口方面起到多大作用还有待考量,完全依靠延迟退休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而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缓解养老金收支矛盾应更多地通过加大国有资产划拨力度以及实现对现有社会保障资金的保值增值,并且扩大投资范围。
关键词:延迟退休政策;养老金缺口;人口老龄化
一、引言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人口红利的优势减弱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人口红利的减少意味着我国劳动力优势大不如从前,经济增长受到阻碍,在劳动力人口逐年下降的背景之下,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也会降低,而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上升,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口也会越来越多,因此领取养老保险的人数也会上升,从而使养老保险的支出不断增长。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已经出现了收不抵支的情况,2014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亏空1563亿元,2015年亏空将超3千亿元。在养老金如此大缺口的背景下,延迟退休政策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解决方案。
因此,本文将主要从养老金收支不平衡问题及其根源进行探索,并探究养老金缺口的解决方案,从而分析延迟退休政策对解决养老金压力的作用程度,延迟退休是否适用于我国当前国情。
二、延迟退休政策提出的原因
1、现行退休制度的不合理
在我国,现行退休政策依然延续20世纪50年代初的制度,男女退休年龄分别为60岁和50岁,女干部为55岁。还有不少人选择买断工龄以及内退等方式提前退休,在我国最早退休年龄可以为40岁。
现行退休制度不合理之处主要有如下方面:首先是男女退休年龄存在较大差异且退休年龄与人口寿命不协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男女受教育程度以及工作能力相似,并且从平均寿命来看,女性的寿命水平高于男性,因此在缴费年限效应以及领取年限效应相同的情况下,女性领取的养老金金额要普遍高于男性。缩小男女退休年龄差距成为必要举措之一。其次提前退休现象日益严重,在当前社会竞争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提前退休。一方面劳动者的直接退出,减少了在职职工人数,缴纳社保基金的工资总额也减少,这就缩小了社会保险的收入规模。另一方面,提前退休对养老金需求更多,养老金支出规模更大,这样就使得养老金收支矛盾更加突出。最后,在退休年龄的设计上缺乏弹性,无论何种工作退休年龄基本一致。
2、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
近年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不断上升,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10年60岁以上人口总数达16616万,占总人口12.2%。2015年达到20451万人,占总人口14.6%。预计在2050年将会达到老龄化阶段最严重的时期,老年人口超过4亿人,老龄化程度高达30%。
老龄化的加速是造成养老金收支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退休人数的上升,使得养老金的支出大幅上升。与此同时,劳动人口数量绝对数也在下降,目前,职工养老保险的抚养比是3.04:1,也就是3个人养1个人,到了2020年将下降到2.94:1,到2050年将下降到1.3:1。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老年人领取养老金的年限也相应的增长,而且养老金待遇是刚性增长的。所以,养老金的支出面临巨大的压力。
3、养老金缺口逐年扩大
我国养老保险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主要分为事业机关单位养老金和企业养老金。由于事业机关单位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因此养老金收入主要来自于企业缴纳的保险费、利息以及财政补贴。长时间以来,养老金属于收不抵支状态。从近3年情况来看,2013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收入18791亿元,增长8.2%,其中保险费收入15501亿元,财政补贴收入2669亿元,支出16460亿元,增长17.4%,结余2331亿元。可以看出支出的增长远快于收入,且在收入中若剔除财政补贴收入,则出现收不抵支现象。2014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出险收不抵支现象,年度亏空1563亿元。2015年亏空超过3千亿元,随着寿命增加和劳动力的减少,2030年将出现两个在职人员养一个退休人员,养老金缺口的逐年扩大,养老保险出现年度现金流恶化,收不抵支的状态。
养老金缺口的逐年扩大给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政府计划通过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来缓解养老金收不抵支的压力,据统计,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加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延迟退休政策被认为是缓解养老金缺口的一剂良药。
三、中国养老金“空账”问题
1、我国目前养老金收支现状
从表一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养老金的收入和支出均是逐年递增的水平,收入与支出的比重从2011年起越来越小,这也就说明了养老金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差距更小,在收入增加缓慢的同时,支出的却以更快的增速增加。虽然每年都存在结余,但2013年来,剔除财政补贴,养老金开始出现“亏空”局面,且亏空数额逐年增加,预计在2015年亏空将超过3千亿元。由于养老金缺口需要考虑在未来一段时间所需承担养老金权益净责任的情况下养老金所剩下的余额。而因为我国养老金体制转轨因素以及老龄化因素,我国养老金权益净责任长期高于养老金积累额,因此我国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空账规模的迅速扩大加之个人账户实际积累部分的减少,目前空账规模累计达1.4万亿元,每年还在以1500亿元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仅养老保险滚存余额就超过10万亿,届时收益率损失将达几万亿。
2、中国养老金产生“空账”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在2014年12月之前,我国实行养老金双轨制度,事业单位养老金由财政统一拨款交付,而企业养老金则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支付。在退休之后待遇形成巨大悬殊,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差距大概是3~5倍。从养老金替代率来看,机关事业单位均在90%以上,而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仅有40%―50%,这就造成了财富的分配不公平,也给我国财政支付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虽然我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是养老金并轨制,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逐步缩小,但多年来的财政支出压力也成为养老金缺口形成的主要因素。
其次,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养老金支付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是形成养老金缺口的重要因素,201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3.26%,2013年超2亿人,达到14.9%,老年人口的上升导致缴费养老金的人口减少,养老金收入大幅减少,但领取养老金的人口却不断增加,对于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障体系而言,入不敷出的养老金赤字愈加严重。近年来,我国人均养老金的领取数额逐年增加,但养老金替代率却出现下滑的趋势。2012年―2014年分别为44.2%、45.1%、45.8%,均在国际最低养老金替代率55%之下。对于养老金支付水平而言,养老金的增长率远不及通货膨胀的速度以及工资的增长率,导致支付水平无形上涨,从而缺口加大。
第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账户混合管理,也就给个人账户资金向社会统筹账户转移提供了机会,由于监管与制约机制的不严格,养老金挪用的问题也更加突出。社会保障机构利用混合管理的这层便利,直接挪用在职职工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导致个人账户的不断透支,以此来弥补社会筹资的不足,从而形成了养老金缺口的隐形债务。
3、如何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
缓解养老金缺口问题可以从改革养老金制度、做实个人账户、规范养老金监管以及扩大养老金投资渠道等方式。
首先,养老金并轨制度是解决机关事业单位不用缴纳养老金却能在退休后享受比企业职工高出很多的养老金替代率的主要方法。2015年,养老金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一样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也实施个人与单位共同缴纳养老金以此建立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在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在岗在编人员达到近4000万人,他们将能成为养老金缴纳强有力的群体,养老金实行并轨后,社会统筹账户以及个人账户得到充实,养老金缺口可以得到比较有效的缓解。其次,我国应该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的主体一般为退休老职工的养老金,政府首先因确保这些养老金的偿还。由于养老金缺口规模较大,中央以及地方财政压力较大,因此应该从小规模做起,逐步积累做实。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出售国有资产、发放国债等方式来融资,以减轻财政压力。通过加大养老金覆盖面,将社会保障基金积累划拨一部分到个人账户,从而使个人账户更加充实,养老金缺口得到改善。在养老金监管方面,个人账户采取个人缴费与地方管理的模式,规模庞大,在管理过程中资金存在被挪用的风险,因此要有专门管理部门对个人账户进行管理,全面记载参保人员的收入支出情况。第三、要通过多渠道保障养老金的充足收入。倘若加大政府财政补贴会加重财政压力,而通过划拨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以此弥补养老金缺口是可行的,因为退休人员在岗时所缴纳的养老金实际上在很大程度凝固在国有资产中,划拨国有资产不仅充实了社保基金,更可以借此推动改革。当前国有资产较充足,可以通过国企上市将其股份资金的10%划拨至社保基金,逐步提高国企上缴利润比例,并将部分利润划拨至社保基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
四、延迟退休政策对于缓解养老金缺口的作用程度
在人口寿命延长以及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情况下,养老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假设条件下,养老金缺口最高可能达到21.3万亿元。因此我国提出渐进式的延迟退休政策来缓解养老金缺口的压力。在法定年龄上,我国目前的退休年龄是男职工60岁,女职工55岁,而我国目前的政策主要内容是在未来10年内逐步提高法定年龄至男职工65岁,女职工60岁。采取延迟退休政策是否能够很好的缓解养老金缺口的问题,取决于养老金缺口的真正成因。在我国,由于长期的养老金双轨制度,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一直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且养老金替代率均在100%以上,这也就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养老改革前在国家承诺包揽国有企业职工保险,实行现收现付的情况下,职工的社会保障缴费在发放工资以前已经作了扣除。这笔钱积累用来兴建国有企业,职工不需要也没有个人账户积累。这样,老职工的养老保障由现收现付制转向个人账户制后就势必出现空账户问题。应当从国有资产中取一部分划入老职工的个人账户,以补偿国家对他们的社会保障欠账。养老改革前本应由政府全部承担的退休老职工的巨额养老金被迫挪用在职职工的缴费来支付,造成养老基金和个人账户严重亏空,并进而转化为职工养老待遇的严重低下。养老金待遇水平被大大压低,替代率被稀释掉了一半。因此解决养老金替代率不公平问题才是弥补养老金缺口的真正途径。
延迟退休政策在短期内确实对缓解养老金缺口问题有着一定作用,一方面,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在职员工人数,从而增加缴费年限,养老金收入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延迟退休年龄后,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问题,减少养老金的领取数额,养老金的“增收减支”可以缩减一部分养老金缺口。但从长期来看,延迟退休政策只能暂缓养老金缺口问题并不能彻底消除缺口,甚至会在挤兑我国的就业率,延长退休年龄后整个就业环境的流动性会更差。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还是应从扩宽养老保险投资渠道,完善养老保险投资收益机制,实现对现有社保资金的增值保值,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缺口问题。
五、结论
在我国,短期内并不适合通过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来解决养老金缺口的问题,虽然延迟退休政策确实在短期内可以起到“增收减支”的作用,但相对于巨额的养老金缺口而言,延长退休年龄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对于解决养老金缺口而言在我国的可行性并不高,面对养老金缺口问题,我国应建立一种新型养老保障筹资模式,通过国有资产划拨以及扩宽养老金投资渠道来做实社会账户和个人账户,加大对养老金的监管力度,避免挪用个人账户资金,实现对现有养老金的增值保值。(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馨.我国渐进式退休制度对养老金压力的影响研究[J].学术纵横,2015年第2期
[2]袁磊.延迟退休能解决养老保险资金缺口问题吗?[J].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4期
[3]谢长安.延迟退休对养老金收支与就业的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3年5月
[4]安倩倩.延迟退休对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影响―基于养老金替代率视角的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4月
[5]李婷.我国延迟退休问题研究综述与评析[N].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12月
[6]王成.中国养老金缺口的成因、风险以及对策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