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教师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初中教师专业技术工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教师专业技术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教师专业技术工作

第1篇:初中教师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一、支持教师获得专业智慧与专业态度的“个人教学问题”设计构思

教师教学工作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学科及教学等专业知识的掌握、学科教学执行的专业智慧,以及专业情感与态度。教师如何才能获得这三方面的专业素养?一般来说,达成“学科及教学等专业知识掌握”这一专业要求的任务主要落实在教师的求学经历与大专院校等的学历教学过程中,而专业智慧与专业态度的培养主要落实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落实在如陶行知所说的“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的研究过程中。然而,事实是大部分教师在“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后就不再“演进”了,累积了大量的教学问题,想解决却解决不了。因此,教师培训机构要有所作为,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获得专业智慧与态度提供支持。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R.M.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与分析可知,学科教学的执行是一种“智慧技能”,即“人类面对浩繁的各种情境会作出各种应答及其有效运作的能力”。[3]智慧技能的获得必须具备清晰的操作程序,必须经过适量的变式练习并获得反馈,且必须用言语信息将其整理与展示出来。而“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等专业要求,其实质是“行为的倾向性”,如“好恶”“认同”等,加涅将之通称为“态度”。“态度”的获得并不能预先计划好,而是在与他人、社会的互动作用中通过情境体验、自我领悟等途径达成的。

据此,嘉兴市教科规划办为一线教师设置了“个人教学问题研究”的专门项目,以教师面临的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为“练习”载体,引导教师聚焦“我的教学问题与困惑”,并在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之道的探求中提供与他人的互动,给予相对专业的建议与反馈,以支持教师获得专业智慧与专业态度,如图1所示。

二、“个人教学问题研究”的推进策略

“个人教学问题研究”以教师个体为研究主体,项目设立之初遭到了“教师研究能力不足,个体能否独立完成研究任务”的质疑,但我们的项目倾向于信任教师对专业水平提升的渴求――人人都有“认识、理解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亦不会例外。为帮助教师及时获得研究反馈,项目组在研究过程中组织课题,承担教师与教研员、科研员等开展“面对面交流”的活动,创设互动机会,提供贴近“具体情境”的建议,并努力在推进研究的过程中帮助教师形成专业智慧与专业态度。

(一)范式导研:提供清晰的操作程序

智慧技能本质上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与智慧技能相关的言语信息、操作程序等必须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获得。由此,“个人教学问题研究”从“六个维度”进行架构,形成方案设计的范式引导:一是我的教学问题与困惑;二是本问题产生的归因分析;三是问题的研究综述;四是概念界定;五是拟采取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六是我的研究感悟。架设“发现问题、尝试改进、提炼成效”的过程链,消除研究方向的游离现象,以支持教师在有计划的改进中获得实践经验和理性认知。

(二)分段推进:使教师在互动中获得重要的研究反馈

我们开设了“个人教学问题研究”的项目,主要是想引导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提升专业智慧技能与专业态度,研究过程中的互动与反馈有着矫正认知与研究行为的重要作用。项目组在开题论证、中期研讨、结题培训这三个研究的关键时段组织课题人员与教研员、科研员等相对专业的人员进行互动研讨,使教师获取重要的研究反馈。

我们的每次推进活动都精心选择研讨范例,设计反映“研讨主题、研讨材料、研讨信息、研讨反馈”的“导研稿”。精心安排研讨过程,通过“明晰研讨主题、解读研讨材料、交流研讨感悟、探讨各自疑惑”,以触发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激活教学研究的热情,让参与者在真实的感悟和体验中形成专业智慧与态度。

1.开题论证“一题一例一策略”来为研究“定向定序”:“一课”即所研究的课题;“一例”即具体的教学情境实例,旨在引导每一个研究课题在具体的问题描述中寻找研究的落脚点,通过“例”来帮助教师聚焦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的指向(即“定向”),提高研究的技术含量;“一策略”,主要针对课题方案中普遍存在的研究策略的同质化现象,以符合一线教师工作特点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特办法甚至“偏方”来提升研究的个性特点,确保问题解决的实践价值,并在此过程中明晰研究的程序(即“定序”)。

2.中期研讨采用“一题一问一诊断”的“门诊”形式:“专家门诊”脱胎于医院“门诊”形式,采用的是“中期研讨”的方式,即在同一课题群里,研究个体在学科教研员的主持下,陈述自我研究中的有关问题,并相互倾听、共同诊断,使原生态的研究问题在倾听、思考中生成新的解决思路。“问诊”的过程,就是请专家与同伴对自我研究进行“诊断”,也是自我研究思想与方法的展示、修正和强化过程。这样的引领,有利于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较为普遍或突出的问题浮出水面,也为相关学科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了学科问题的研究素材。

3.结题培训用“一题一法一报告”的方式能帮助教师梳理实践智慧:“一题”即所研究的课题;“一法”即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措施,或呈现研究课或研究课例,重在引导教师在具体的课例教学或教学方法上呈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使研究效果显性化,为教师进一步思考问题解决的策略指点迷津,提升研究的深度。“一报告”旨在帮助研究者寻找有效实践的理论依据,为策略提供理论解释,在实践与理论的对接和融通中提升研究者的理论素养。

(三)实例呈现:帮助教师将隐性的实践智慧转化为显性的言语信息

加涅认为,不管是智慧技能还是态度的形成,都离不开言语信息――用言语信息将获得的智慧技能、态度展示出来,本身就是形成智慧技能、态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个人教学问题研究”中,项目组非常重视引导教师“想到的说出来,说到的做出来,做到的写出来”。

1.研究过程的实例印记:以记录完整、实例清晰为指向,统一发放《“个人教学问题”专项课题研究记录册》。以“方案的优化修正建议”“典型案例(研究现象)记录”“显性成果简要介绍”等形式,呈现研究过程中的实例事件,佐证研究过程。

2.精品成果实例呈现:可以是一堂研究课的展示、一份研究案例的呈现、一本分层作业本的设计、一份导学案的设计、一份导入语的汇编、一本纠错本的设计、一份辅导前置的课例等,而研究者必须对这些“实例”作出解释――为何这样做,理由与效果是什么。“实例呈现”既是对研究成果的展示,更是对研究成果的推广,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彰显研究过程的真实性和研究成效的可比性和应用性。

三、“个人教学问题研究”项目的实施成效

(一)吸引了众多的参研者,支持教师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在全市近3万多名教师中,有56%以上的教师参与了地市、县(区)、校三个层次的项目研究:其中有1390位教师参与了市级研究,8850位教师参与了县(区)级研究,其余为校级研究。以初中教师为统计对象,第一年参与率为21.45%,到第三年参与率就达45.3%,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初中科研洼地现象逐步消除。

经历教学问题研究的教师,在参与省级“三项评比”和科研论文评比中彰显了优势。以2010年度为例,203名教师参与“浙江省‘三项教学评比’”获奖的有81名;在浙江省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的各17、39和132人,获奖总数名列全省第二;全省农村青年教师专项课题立项入围率达12%;各类学科论文也相继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

(二)切实推进了教师专业智慧技能与专业态度的形成

“六个维度”的范式设计支持一线教师以通俗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教学问题与研究设想,“分段推进”的互动方式为教师提供了研究的社会情境、获得重要的研究反馈,验证了“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的“扎根理论”主张,切实推进了教师专业智慧技能与专业态度的形成,具体表现为:

1.“教学技能”的增长

研究满足了教师探索“怎样教得更好”的渴求。此类教学问题研究的比重超过50%,研究的起点往往是教师对自己已拥有的教学技能不能产生良好收益的不满意,研究方法常伴随过程分析与方法比较,即对“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程序分析与“这样好还是那样好”的比较分析。研究结论是以工作效率的提升为标志,直接指向于操作,指向于可视、可听、可安排、可执行的教学方法与步骤。

2.“教学方法”的创新

很多教师通过研究改进了教学方法,明晰了方法的执行步骤和注意点,还产出了“新产品”,如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记录袋”“微型课程”“学案”“导学图表”“质疑书”“互动性作业本”等。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专业指向尤为鲜明,研究成果也更为个性化。

3.“教学理解”的加深

有28%的教师教学问题和困惑都纠结在“教学理解”上。如一位已被评为市级名师的青年教师曾在省优质课比赛中观摩到四位教师同时教学诗歌《蜀道难》。她的困惑是:公开课“同课异构”老师们都选对教学内容了吗?谁的教学内容更适宜?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较为准确地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呢?这位教师带着困惑和深思,申报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适宜选取”进行研究。她思考了叶圣陶的“例子说”、王荣生的教材选文“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说,从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的需求出发尝试选择合宜内容,结果她不仅深刻理解了王荣生的教材选文学说,而且活学活用,创编了一套从学生实际出发的、选取教学内容的方法。

此类研究大都起于当下提倡的教学方式、现象与研究者个体对此种方式、现象的认知所产生的冲突,研究途径带有鲜明的个体选择倾向,研究过程中则会选择研究者曾接触过并产生一定认同感的方法,研究结论的获得常伴随着顿悟――“原来如此……”“其实就是……”,这代表着研究者探寻教学问题答案的当下最高水平,符合高级专业技能具备内生性的特点,标志着研究者专业技能在原有水平上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4.“高峰体验”的出现

“上课从没这么爽过!”这是某实验初中的王老师在《初一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及管理的研究》中发出的感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愉悦、满足的深刻情感体验称为高峰体验,认为有相当成就的人生命中常会有高峰体验出现。很多经历“教学问题研究”的承担者,都有类似于王老师的这种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高峰体验。这种体验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特殊经历,鼓舞并支撑教师形成稳固的专业态度。

“个人教学问题研究”已成为嘉兴教研与科研合力共推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特色载体,其品牌效应基本形成。下一阶段,我们准备将这种研究方式拓展到德育、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等诸多领域中去,开展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美]李・S.舒尔曼.王幼真,等.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比较教育研究,1999(3):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