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贫困县计划范文

贫困县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贫困县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贫困县计划

第1篇:贫困县计划范文

一、贫困化增长的理论分析

(一)贫困化增长的含义美国经济学家萨尔瓦多的《国际经济学》(第8版)现在已经被许多高校作为《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的教材,在该书第七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中,说明了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出现的原因。贫困化增长也称为“不幸的增长”,由经济学家杰格迪什·巴格瓦蒂提出,主要是指即使福利效应自身可增加国家福利,贸易条件也有可能下降很多,以至于使国家福利出现净下降。

(二)贫困化增长出现的主要原因根据巴格瓦蒂的观点,出现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原因与贸易条件的恶化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使得一国的出口在贸易条件不变下大大增加;如果该国是一个大国,那么出口的增加过大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若这种出口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非常低,则会导致该国的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再加上该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很强,以至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引起国家福利的减少,从而出现了出口越多越穷的奇特现象。(三)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增长”国际经济学理论中提到的贫困化增长问题,主要容易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其对外贸易增长迅速。据统计,2005年中国的贸易总额达到1.4221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78.5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然而,伴随着不断扩大的贸易规模,贸易条件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据测算,与1995年相比,2004年贸易条件下降了近35%。国内有不少学者对中国贸易条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研究结论就是贸易条件呈现出总体恶化的趋势,而贸易条件的恶化导致贫困化增长现象的产生。贫困化增长现象不仅出现在了中国的贸易领域,更有甚者,在中国的教育方面也越来越明显。

二、《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中的贫困化增长现象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大学双语教学试点,其规模逐渐扩大,涉猎的领域也越来越宽泛,但是随着双语教学的不断成熟,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并没有与其规模成正比,相反教学质量正不自觉地陷入“贫困化”陷阱。

(一)双语教学的“三多”现象

第2篇:贫困县计划范文

(面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第一批本科院校)

目前,我省面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第一批本科部分院校因生源不足尚有缺额。现予集中公布,公开征集志愿。

一、征集志愿时间:

7月14日13:30—15日9:00,逾期不予受理。

二、征集志愿条件:

面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第一批本科院校限贫困县和省级贫困县符合条件的考生填报,贫困县和省级贫困县详见《填报志愿指南》“山西省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院校专业计划说明”第2页第11条)。

其中,国家专项计划招生院校:文史522分,理工492分;省级地方专项计划招生院校:文史522分,理工487分。

国家专项计划:限中央确定的我省2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和1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具有当地连续三年以上户籍和高中连续三年学籍并实际就读的考生,且符合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

省级地方专项计划:限我省22个省级贫困县,具有当地连续三年以上户籍和高中连续三年学籍并实际就读的农村考生,且符合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

第3篇:贫困县计划范文

关键词:区域性贫困;可持续竞争力;生态补偿;环首都经济圈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1-0066-06

为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各国通常会按照一定标准,划定具体的贫困受援地区,以采取特殊帮扶政策,实现贫困人口的大规模、迅速脱贫。1986年,我国成立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启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村扶贫开发计划,特别是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区域集中的特征,将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县确定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由政府直接组织资源进行集中帮扶。其中,1986年我国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258个县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994年为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又将国家级贫困县的数量扩大为592个;2000年为助推《2001—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对国家级贫困县的具体范围再次进行大幅调整,并改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分布在21个省(区、市),覆盖了当年约71%的绝对贫困人口和67%的低收入人口①。

根据《2011—202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规划,“到2020年要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对于贫困县的发展又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因此,如何推动贫困县经济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对于加快扶贫攻坚步伐,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

一、贫困县是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洼地”

河北省共拥有4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和12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大多是1984年和1992年确定的,除张家口市涿鹿县赵家蓬区以外,其他51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基本上分布于环首都贫困带、太行山区贫困带和黑龙港流域贫困带三大贫困带上。经过近三十年的扶贫开发,贫困县各项经济社会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像涉县、平山、宽城等贫困县还通过跨越式发展,迈进了河北省县域综合实力排名前30强的行列。但是,从整体水平来看,贫困县与省内其他区域相比,却存在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成为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洼地”。根据《河北经济年鉴2010》的统计,2009年河北省贫困县、河北省平均水平、河北省前30强县②(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低,贫困程度仍然较深。2009年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3 347元,而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 150元,其中,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排名前30强县(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达6 969元,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前30强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达到3 622元,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5%,仅为前30强的48%。另外,从全省136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看,贫困县基本上处于中间线80位以后,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40个县全部为贫困县。

2. 贫困县地方生产总值规模小,经济实力偏弱。2009年河北省51个贫困县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 544.2亿元,河北省国民生产总值为17 026.6亿元,仅相当于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4.9%。贫困县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49.9亿元,其中数额最小的新河县仅为14.9亿元,而2009年县域发展综合排名前30强县(区)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202.5亿元,贫困县地区生产总值的县均水平仅相当于前30强县(区)平均水平的24.6%。

3. 贫困县地方财政收入入不敷出,收支差额持续扩大。2009年河北省51个贫困县共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4.5亿元,平均每个县为1.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低于5 000万元的有6个县,分别为新河、广宗、平乡、康保、沽源、尚义,在5 000万元~1亿元的有16个县,分别为武强、赞皇、饶阳、阜城、临城、巨鹿、围场、阳原、阜平、大名、威县、广平、馆陶、唐县、顺平、海兴。而前30强县(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水平为6.81亿元,贫困县与之相差5.55亿元,贫困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水平仅相当于前30强县(区)的18.5%。贫困县财政收支仍然全部处于入不敷出状态,2009年收支差额平均为5.7亿元,其中围场县最高,达到10.59亿元。

4. 贫困县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区域发展很不协调。从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排名看,涉县、宽城、平山等少数贫困县早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经济强县,连续多年进入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前30强,其中2008年涉县、宽城分别位列第13位和第19位。从主要经济指标中,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肃宁县为5 216元,而最低的涞源县仅为1 930元,仅相当于肃宁的37%。地方生产总值最高的涉县达到183亿元,而最低的新河县仅为14.9亿元,仅相当于涉县的8.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最高的涉县为8.15亿元,而最低的新河县仅为2 132万元,仅相当于涉县的2.62%。

综上所述,贫困县作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洼地”,如何实现其跨越式发展和科学发展,成为“十二五”期间河北省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加快河北省贫困县发展,核心在于提升其产业可持续竞争力

决定区域竞争发展能力强弱的核心因素在于其产业竞争力水平。笔者认为,贫困县贫困落后的根本性原因是产业发展滞后,由于产业发展方式粗放,要素积累和持续投入能力低下,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贫困县缺乏有竞争能力的支撑产业,导致经济规模扩张和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增长乏力。因此,贫困县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生存和发展,必须增强其区域产业竞争力。而且,由于河北省贫困县大多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产业发展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许多贫困县面临“产业竞争力低下—生存性贫困—生态环境破坏—产业可持续发展受限”的恶性循环,因此,考虑到生态资源对贫困县产业发展的约束功能日益强化,必须将产业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树立提升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理念。

所谓产业可持续竞争力是指某区域产业所具有的,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范围内,与其他区域同类产业相比,能够持续地凝聚和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有效地向市场提品或服务,从而实现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笔者通过对贫困县的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市场占用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可以发现,河北省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整体偏低,主要表现为:

1. 从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看,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弱质农业比重偏高,在参与现代分工和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如表2所示,2009年51个贫困县农业产值比重平均为24.2%④,同期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3∶52.1∶34.9,贫困县农业产值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1.2%。在51个贫困县中,农业产值比重超过30%的贫困县有11个,其中沽源县农业产值比重最高,达到47.2%,农业产值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另外,从非农产业发展情况看,贫困县基本处于初级工业化阶段,非农产业发展滞后。2009年51个贫困县中工业产值比重低于30%的有7个县,其中,沽源县比重最低,仅为15.5%。特别是贫困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小,缺乏有产业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如2009年51个贫困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2 828亿元,全省136个县(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4 517亿元,贫困县的个数占全省县市总量的37.5%,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总量仅占全省县市总量的19.5%。

2. 从产业市场占用率和盈利水平看,产业产值规模偏小,市场份额狭窄。以产业市场份额和盈利水平为例,河北省贫困县产业盈利能力偏低,市场份额狭窄。产业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是反映产业市场竞争力的直接指标,从资料的可获得性上看,我们以地方生产总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等数据来进行测评。2009年河北省51个贫困县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总额为2 544.2亿元,河北省国民生产总值为17 026.6亿元,仅相当于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4.9%,显示贫困县产业产值规模偏小。从产业盈利水平看,2009年51个贫困县产品销售收入总额为2 577.9亿元,平均每个县为50.53亿元,51个贫困县产品销售利润总额为162.63亿元,平均每个县为6.26亿元,其中产业盈利水平最低的青龙县实现净亏损为4 975万元,蔚县实现净亏损为1 822万元,阜平县实现利润额仅为61万元。51个贫困县产业利润总额小于2 000万元的有6个县。产业盈利额偏小直接反映了贫困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下⑥。

3. 从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看,产业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保约束。由于沿袭了粗放型的工农业发展方式,伴随着脱贫致富欲望的增强,贫困县人民只能向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过度索取,而对自然资源的低成本、掠夺式开发,又导致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如环首都贫困县普遍存在生态脆弱且继续恶化的趋势,突出表现为干旱缺水、河湖干枯,草场退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等等。从水资源供给看,环首都贫困县平原河段全部干枯断流,区内已经到了无地表水可采的境地。张家口坝上四县——康保、张北、沽源、尚义的草场覆盖度已由90%降到50%左右。更为重要的是,环首都贫困县处于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区域,贫困县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京津冀北地区的供水安全和大气环境质量。如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县东南部洋河南岸的黄羊滩,每年被大风刮走的表土达1万多吨,沙尘达2.6万吨,形成扬尘或沙尘暴侵袭北京。承德市丰宁县的沙漠化以每年3公里的速度向北京方向推进,而该处到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100多公里。

综上所述,河北省贫困县产业发展面临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双重低下的困境,因此,如何“双管齐下”,实现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有机结合,即有效提升产业可持续竞争力,已经成为“十二五”时期推动其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提升河北省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路径分析——以环首都贫困带为例

如何提升河北省贫困县的产业可持续竞争力呢?因为河北省贫困县基本分布于环首都贫困带、太行山区贫困带、黑龙港流域贫困带,各贫困带县域产业发展的基础、面临的突出障碍各不相同。因此,提升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科学路径也各不相同,本文特以环首都20个贫困县为例,探索其对策思路。

1. 发挥农牧交错带的耦合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环首都的坝上地区海拔相对较高,具有发展错季蔬菜、马铃薯、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的区位资源优势,有利于构建环京津的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因此,应按照不同区位的资源特点,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加快转变粗放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1)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科技农业。积极改良品种,推广农业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加快无公害、有机产品认证工作,推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的绿色竞争力。(2)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品牌竞争力。对于环首都贫困县来说,在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的基础上,打造统一的区域性品牌,提高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信誉度,并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增加与京津大型超市、果品批发市场、中高档消费群体的直接对接能力,提高产业附加值。(3)提高特色农业的链条延伸和产业化经营能力。针对环首都贫困地区龙头企业欠缺的困境,各级政府应依托产业化扶贫工程,选择一批扶贫龙头企业,加大信贷、税收支持,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采取“特色基地/规模园区/专业村群+扶贫龙头企业+扶贫合作社+贫困户”的链条发展模式,拓宽农产品的加工增殖空间,提高现代农业的集群化、链条化发展能力。

2. 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加快传统优势工业的提档升级。考虑到贫困县的资源和产业基础,环首都贫困县应发挥传统优势工业的主导功能,在积极承接京津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的同时,加大对食品加工、医药制造、矿产开发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例如,坝上地区具有中成药种植和加工的传统,可通过壮大医药制造产业的核心企业,切实抓好传统骨干产品的更新换代,并向保健饮料、植物色素、调味剂、日用化工品、化妆品等方面进行延伸,创建名优产品,打造特色医药产业集群。又如,精品钢材、黑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金属矿采选业等作为张承地区产业关联度较强的传统优势产业,可立足钒钛等矿产资源优势,进行可持续、深度开发,以产业链条延伸为重心,加快中高档金属加工业和关联配套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的加工增殖空间,降低对初级资源开采的依赖度,并积极构建生态循环经济体系,减少废物排放,促进循环利用增值。

为增强产业发展的集聚竞争优势,减轻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压力,应采取“点状集约”开发的空间战略,在产业发展环境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重点区域打造各类产业聚集区,并推动关联生产要素、企业、产业向该区域集聚,以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增强凝聚承接能力,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形成升级。

3. 推动地热、风能等绿色能源的深度开发,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环首都的张家口、承德地区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和风力资源,应加快这些环保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新的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如张家口的风能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风电装机容量可达700多万千瓦以上,有地热18处,极具开发价值。承德地区风能、水能资源丰富,具备建设大型风电基地和抽水蓄能电站的良好条件。特别是张北县,近年来把风电开发作为重点招商项目,着力培育和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环保新能源开发,取得了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绿色能源开发并进的效果。

4. 突出“皇家”“生态”两大品牌,构建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环首都贫困县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业也是当地颇具特色优势和竞争力的龙头产业。应以构建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为目标,加快休闲旅游与餐饮、住宿、交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抓手,并以此提高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区域招商引资的凝聚力。为此,环首都贫困县应重点建成一批特色休闲城市,围绕温泉、冰雪、海滨、草原等时尚休闲产品,谋划建设一批重大核心项目,如仙那都国际生态休闲度假村、木兰围场狩猎场、茅荆坝七家森林温泉度假城、崇礼中马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带动长城、森林草原、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等景区建设。为提升旅游产业的区域协同竞争力,应加强张家口、承德临近县市之间的合作,改变单兵作战、恶性竞争的发展方式,实现产品宣传、景点门票、旅游社、过路费等环节的资源共享,利益互让。而且,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餐饮、娱乐、疗养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引导游客消费需求的延伸,提高单位人次旅游者的旅游业产值,提高旅游业的关联效应。

5. 以打造环首都经济圈为机遇,承接高端产业辐射转移。“十二五”期间,为更好地把握京津冀都市圈加速崛起的历史机遇,河北省谋划在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4市14县打造环首都经济圈,事实上,广义的环首都经济圈应包括在区位上与北京相接或相近的所有县市,为此,包括环首都20个贫困县在内的重点区域都应加快与北京的产业、市场、要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面对接融合,在承接辐射和开放创新中实现自身产业竞争力的“阶梯登高”。为此,环首都贫困县应根据市场运作规则,或者参与北京企业的配套生产、分工协作,引进一些符合区域生态要求,能发挥自身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的生产环节;或者加强与北京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引入高新技术产业或改造传统产业。而且,为完善与北京的产业承接和对接通道,必须构建长效保障机制:一是完善税收、土地、金融等优惠政策,将新增建设用地向该区域进行倾斜布置,加大税收减免力度,增强区域引资能力。二是尽快推动交通、通讯、信息、金融、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等与北京的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如通过高铁、轻轨、地铁、高速公路等立体交通设施建设,建成半小时或1小时经济圈,增强区域承接能力。三是完善区域协调联动机制。由于环首都贫困县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短缺,产业发展环境和配套协作体系有待改善,对外部企业和生产要素的吸引力较弱,因此,在产业倾斜布局、公共产品供给和优惠政策引导等方面,应加大区域协调机构的功能发挥,强化组织管理机构的助推功能。

6. 健全产业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为增强环首都贫困县等生态功能型贫困县实现绿色发展、持续发展、公平发展的能力,必须建立长效、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退草还牧和生态公益林补偿工程,提高上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生态补偿标准,完善纵向生态补偿机制;同时逐步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以环京津贫困带为重点,建立“水资源一揽子”定价补偿机制,将为提供洁净的水资源所支付的水利工程、企业撤销兼并、职工失业等成本,都纳入水资源定价考量因素中,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市场调节原则,引导京津等生态受益区向受损区域支付合理的资源维护费和生态补偿费。二是加快生态移民步伐。以坝上农牧交错带及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太行山地水土流失防治区为重点地区,调整产业布局和人口布局,增加移民投入,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减轻生态脆弱贫困区的环境压力,实现生态改善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注释:

①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②由于2009年河北省前30强县(区)中有27个县和3个区(唐山市丰南区、唐山市开平区、唐山市丰润区),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本文只计算27个县的相关经济指标。

③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2010》,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2-627页。

④该数据由表2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⑤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2010》,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2-619,636-643页。

⑥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2010》,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2-619页,636-643页。

参考文献:

[1]张巍.中国农村反贫困制度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志安.锻造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3]魏后凯,邬晓霞.中国的反贫困政策:评价与展望[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3).

[4]史文清.经济走势与经济发展主动权[J].江西社会科学,2010,(8).

[5]李文政.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的策略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09,(7).

[6]薄锡年,庞保振.自然区划的河北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分析[J].河北学刊,2010,(5).

Research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Promotion of the Poor Counties in Hebei Province

Yuan Wenbin1, Liu Juan2

(1.China Industrial Security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2.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Hebei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第4篇:贫困县计划范文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达标工作开展后,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虽在体育场地方面有所改善,但体育室的装备还非常简陋,体育器材奇缺,品种单一,数量严重不足,有相当一部分小学体育器材的总价值不超过50元。目前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经过体育专业训练的专职教师还很缺乏,特别是农村小学,其配备率更低,另外,体育函授大专毕业生"转科"现象在有的县很严重。中国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指出,我国贫困县体育教育的基金非常匮乏,湖北省贫困县体育教育基金亦尤为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当地的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已经取得的成果概述

1.成果来源.

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检索.对最近十年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教育经费的论文进行搜索,供检索到文章近百篇,体育教育经费的文章数十篇。

2.研究概述.

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中,对体育教教育育经费的各个方面均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研究内容涉及到教育经费的来源、分配、支出和筹集等。

(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从检索到的文献看,我国某些省份对教育经费的研究进行得比较深入,如西北地区.这些地区对体育教育经费的研究深入到了城乡间的比较,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的比较,可以说已经涉及到了体育教育经费的各个方面.而在我省,这些研究还属空白,从期刊网上检索到的文章看,有关我省体育教育经费的问题有一些, 但专门涉及贫困县体育教育经费的文章则相对较少,能够参考和借鉴使用的则更是无几。各地情况各异,情况千差万别,经费问题涉及部门太多,经费数目的难以获取是这方面研究不足的主要原因。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1)对我省19个贫困县中的十个进行了抽样调查,涉及县级基教科室10个,共发放问卷10份,回收8份,回收率80%。

(2)对普通中、小学体育教研室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0份,回收率80%。

(3)效度:问卷经过农村体育方面有关专家的审定,效度较高。

(4)信度:经同质性性度检验,即利用克龙巴赫a系数进行估计,将样本分为两份,经比较发现一致性程度较高,因此信度较高。

2.专家访谈法

(1)在课题中期交流会分组讨论会上就有关贫困地区体育教育经费的问题对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的几位专家进行了访谈。

(2)就有关贫困地区的体育教育经费的划拨、器材的购置和体育教育经费的支出等问题,对市财政局、乡财政所等等一些兄弟单位的有关专家进行了个别访谈。

(3)对一些在湖北省西部地区,包括襄樊、十堰、恩施、宜昌等市教育局体卫艺科工作过多年的同志进行了专门问题的访谈。

3.对比分析法

(1)将贫困县之间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将调查结果与非贫困地区的有关体育教育经费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4.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教育经费和学校体育开支的政策文件、报刊杂志、以及相关的教育年鉴和体育年鉴等资料和文献。

(二)研究对象:

以湖北省贫困县里学校所在地在县城里的体育教育经费的开支使用为研究对象。

四、结果与分析

(一)贫困县学校体育的经费现状

1.贫困县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状况分析

从调查体育经费投入的情况可以看出,湖北省贫困县之间体育经费的投入不均衡,县城关学校与乡镇学校及乡村学校间的经费投入也未按比例呈现,说明经费投入的波动性较大,走访发现不少地方体育经费投入的多少与地方当年财政收入、年度是否举办大型体育比赛活动有关,当年财政状况好,年度有大型体育活动或特定比赛项目则经费投入多些,财政状况较差或无年度比赛活动安排时,经费则相对较少。另有部分经费来源与年自筹或社会资助有关,如南漳获得自筹和社会资助款7万元。

2.贫困县学校的体育经费状况分析

(1)体育教师的工资状况

近年来,国家在教师工资保障上立度较大,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有所保障和改善。据调查,湖北省非贫困县体育教师月收入(包括基本工资、课贴以及训练津贴)大约800-1200元。

贫困县乡村学校体育教师工资大约300-500元,乡镇学校体育教师工资约400-600元,县级体育教师约500-800元.乡村、乡镇及县级体育教师工资的递增幅度较大,同一级别的工资差额也较大,主要是因为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人员较少,小学体育受重视层度不高,无课贴。中学体育由于存在升学考试,体育相对受到一定的重视,部分学校提供课贴,工资要高于小学。高中因存在高考且可带体专队,体育教师有一些训练津贴,月收入相对稳定,高于中小学体育教师工资水平。

(2)对体育器材的经费开支状况

对贫困县学校体育固定资产如单杠、跳箱、铅球、山羊、篮球架等进行估计金额发现,各校固定资产的波动极大,有的学校相对固定资产略高达3万元,有些学校折算则仅几百元,不足千元。按学校级别划分,平均县级学校固定资产为1.17万元,乡镇学校约为0.65万元,乡村学校约为0.53万元。按学校类别划分,高中相对规模较大,设施较完善,固定资产略高,平均为1.4万元,初中次之,平均固定资产为0.9万元,小学规模差别最大,平均固定资产为0.05万元。

(二)关于贫困县学校体育经费不足的对策

中国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指出,我国贫困县体育教育的基金非常匮乏,湖北省贫困县体育教育基金亦尤为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当地的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通过对湖北省郧县、房县、南漳谷城、建始等贫困县的体育教育情况的调查,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紧缺,无力支持体育工作,而体育又无专项经费,许多学校主要靠争取、靠领导的重视程度,或采取从教育附加费和勤工俭学收入中挤压的办法,东拼西凑,数额极少,又极不稳定。

溯本根源,影响体育教育的一大因素就是体育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逐步增加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使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占一定比例,是改善体育教育条件的一项重要措施。此外,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也是对体育教育的有力支持。

通过湖北省部分贫困县的调查,不少贫困县积极采取自我造血等方法增加体育经费,缓解了经费不足的压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解决贫困县体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各种合法途径来实现。

1、依法行政,预防截流。

2、教育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从根本上扭转忽视体育的状况,把体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上来。

3、为中小学体育教学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

4、为中小学体育教学提供必要的场馆保证。

5、有计划地解决中小学体育师资问题。

6、国家及各级教育和体育职能部门紧密协作,加强对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领导。

7、加强建立和健全中小学卫生组织机构,密切体育与卫生工作的配合。

8、端正体育指导思想。中小学体育活动要普及化、经常化。

9、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关心中小学体育工作。

10、开展对口支援、捐款、捐物

11、自力更生,寻求赞助和慈善基金

五、结论与建议

湖北省贫困县市的体育经费的不足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不脱贫,体育经费的问题也永远不能彻底得到解决,体育经费的不足,就是教育经费的不足,教育经费的不足也就是财政的不足,归根到底还是贫困县的经济上不去。所以长远的解决方法还是要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致力于贫困县的经济建设,把经济搞上去了,体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 陈宁. 川南贫困县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证研究[J ]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 (3)

第5篇:贫困县计划范文

过去的一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脱贫攻坚首战之年。我们坚持以在江西视察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十三五”全省脱贫目标和重点任务,把精准扶贫作为提高贫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第一民生工程”,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帮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打好脱贫攻坚年度战役。

这一年,我们完成了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201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省精准脱贫攻坚推进会,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和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深入研究扶贫重大课题,确立目标任务、强化责任措施,明确以25个贫困县,2900个“十三五”贫困村、2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精准扶持对象,精心谋划发展脱贫、保障脱贫和健康脱贫“三大攻坚战”。着力健全完善了脱贫攻坚政策保障体系,形成了以省委省政府《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为宏观决策,省两办《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为中观指导,微观操作层面已出台了贫困县考核、贫困退出、定点帮扶、行业部门实施方案等文件。

这一年,我们提升了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2016年全省农村低保标准为月均270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标准达到月均290元,均已超过国家贫困标准。

这一年,我们取得了首鹬年的首战告捷。减贫年度目标超额实现,我省年初制定任务为70万人脱贫,实际减少贫困人口87万,全省贫困人口降到113万,贫困发生率降到3.3%,比2015年底下降2.4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预计达到9113元,收入增长率达11%左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升,500个贫困村退出、井冈山市和吉安县2个贫困县摘帽的减贫目标有望全部实现。

回首往昔,我们倍感骄傲;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

2017年是脱贫攻坚深化之年,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围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战略目标,扎实加大发展脱贫、保障脱贫、健康脱贫推进力度,努力打造脱贫攻坚的“江西样板”。

我们将切实做好贫困县考核、贫困退出验收工作。坚持脱贫攻坚的目标导向,对贫困退出严格评估,严格验收,对“虚假脱贫”严肃追责。做好精准扶贫和摘帽贫困县的第三方评估工作,确保高质量的脱贫。

我们将不断壮大脱贫攻坚力量。研究出台《全省脱贫攻坚责任制》,进一步压实各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扎实做好结对帮扶工作,确保扶贫责任落实到位。不断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第6篇:贫困县计划范文

艺体类的小伙伴看过来~~你们期待已久的录取投档时间和征集志愿时间安排终于出来啦!

本文依据《四川省2018年普通高校艺术体育类专业招生各批次录取投档录检时间安排表》,将艺体类各批次的投档时间和征集志愿时间安排整理出来,供大家查看。

投档时间

艺术本科提前批:7月5日

艺术本科第一批、体育本科批:

a.深度贫困县艺体本科7月12日

b.免费师范艺体本科7月14日

c.普通艺术本科第一批、体育本科批7月17日

艺术本科第二批:7月24日

艺体专科批:

a.深度贫困县艺体专科7月28日

b.免费师范艺体专科7月30日

c.普通艺体专科批8月2日

征集志愿时间

艺术本科提前批:7月10日

艺术本科第一批、体育本科批:

a.深度贫困县艺体本科7月12日-13日

b.免费师范艺体本科7月15日

c.普通艺术本科第一批、体育本科批7月20日、22日

艺术本科第二批:7月25日

艺体专科批:

a.深度贫困县艺体专科7月28日-29日

b.免费师范艺体专科7月31日

c.普通艺体专科批8月4日

提醒

根据实际进程,各批次征集志愿时间可能会有调整,请考生们及时关注四川教育考试院的官方信息。

征集志愿填报须注意以下四点:

(1)达到分数要求且未被录取的考生才能填报;

(2)考生要注意及时了解市高招办公布尚未完成招生计划院校的余缺信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填报,逾期不能再填报;

(3)参加征集志愿填报的考生按规定选报院校志愿和院校服从调剂志愿;

(4)考生填志愿时要谨慎,一旦被录取就不能退档调换。

第7篇:贫困县计划范文

关键词:区域差异;ESDA-GIS;空间计量;贫困县;中国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4)05-0153-08

区域差异始终是经济学和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适度的经济差异对于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产业的合理转移有帮助,经济差异过大反而会弱化业已形成的分工与协作,甚至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1]。研究区域间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可以为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和发达地区保持竞争力提供政策制定依据[2]。我国由于不同区域间在自然禀赋、区位条件、政策倾斜、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致使区域经济差异显著,不仅表现在沿海与内地之间,东西与南北之间,甚至在同一区域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引起了学者的高度关注,开展了大量学术研究。从研究尺度看,既有全国[3]、三大地带[4]、大经济区[5]和省域[6]层面上的宏观研究,也有基于县域[7]和乡镇[8]视角的微观研究;从研究对象看,既有针对发达地区[9]和欠发达地区[10]内部差异的研究,还有针对如省际边缘区[11]和铁路沿线经济带[1]等特殊区域的跨界研究;从研究方法看,既采用传统的统计分析手段(变差函数[12]、Gini系数[13]、信息熵[14]、Theil指数[15]等)和计量经济模型(趋同模型[16]、小波分析[3]、随机前沿模型[17]等),也借助空间计量学方法(空间自相关[2]、地理加权回归[6]、趋势面分析[11]等)展开研究。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但全国仍有1.28亿的贫困人口[18]。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尤其是县域经济发展是减少农村贫困的根本途径。国家级贫困县是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的国家实施经济扶持的县级行政区特定称谓,研究其经济时空差异是科学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国家级贫困县空间差异的研究鲜见报道,全国范围的格局研究更是少见。针对上述不足,本文以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为案例,基于GIS空间计量测度方法,分析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以期为贫困地区空间格局有序开发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决策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国家级贫困县概况

1986年,国家首次划出273个国家贫困县;1994年,国家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国家贫困县扩大为592个;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取消了沿海发达地区的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增加了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县数目,但总数依然为592个,同时将“贫困县”的提法改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012年3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最新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数虽仍为592个,但空间分布上有所调整。1994-2012年,调出的县有127个(图1),主要位于内蒙古(12个)、陕西(11个)、山西(10个)、山东(10个)和辽宁(9个)等省区,这些县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伊金霍洛旗、乌审旗和准格尔旗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能源产业,2010年3个旗的人均GDP均超过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在8 700元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贫困县的称谓已不合时宜。调入的县也有127个,主要位于内蒙古(12个)、四川(11个)、陕西(11个)、湖南(10个)、河南(9个)和山西(9个),这些原本并不贫困的县由于不同的原因在发展中逐渐落在了后面。调整后的国家贫困县全部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其中西部省份占375个,中部217个;按所属省区来看,云南省最多,有73个,其次是陕西和贵州,各有50个。

1.2 研究方法

1.2.1 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

常用的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法、公理法、社会安全函数以及模型法,前3种方法均为基于数字挖掘的分析推导法,缺乏空间视角,无法实现地域差异空间格局的可视化表达,也忽视了邻域的影响。本文采用基于GIS平台的ESDA技术,包括全局Moran’s I指数和局域Moran’s I指数(LISA)。ESDA是得到学界认可的较为理想的数据驱动分析方法,已被广泛用于区域差异的研究中,篇幅所限,计算公式详见文献[19]。引入GetisOrd Gi*来判别不同空间位置上的高值与低值集聚状况,计算式详见文献[20]。

1.2.2 三维趋势分析(Trend Analysis)

用于揭示空间物体的总体分布规律,忽视局部变异。一般来说,任一表面可分为两部分:确定性的全局趋势和随机性的短程变异[21]。三维趋势分析反映了描述对象在空间区域上变化的主体特征。

1.2.3 Markov chain与空间Markov chain

马尔可夫链是研究在无后效性条件下时间和状态均为离散的随机转移问题的方法。无后效性是众多地理或区域经济现象演变过程的状态转移都具有的特征,因此,马尔可夫链成为了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最常用方法。具体做法是把连续的人均GDP数值离散化为n种类型,计算每种类型的分布及其年际变化,据此近似逼近区域演变的全过程。区域经济增长在地理空间上并非孤立而是受到周边区域的影响与作用,处于一个具有状态特征的邻域环境中。传统马尔可夫链忽视了区域单元的空间相互作用,空间马尔可夫链引入空间滞后(空间权重矩阵与区域属性值的乘积),以区域i在初始年份的空间滞后类型为条件,将传统的k×k马尔可夫矩阵分解为k个k×k条件转移概率矩阵。对第k个条件矩阵而言,元素mij(k)表示以区域在t年份的空间滞后类型k为条件,该年份属于类型i而在下一年份转移为类型j的空间转移概率[22]。

1.3 数据来源

为便于了解国家贫困县整体经济空间差异,分别选取1994年与2012年公布的592个贫困县名单中的县域作为研究对象。人均GDP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时最常用的指标,因为其可以较充分地反映区域差异的内涵,而且数据的易获取性、可信性和完整性好。考虑到数据可获取的最早年份,本文以县级人均GDP为基本分析变量,2010年按2000年人均GDP的不变价计算。数据来源于2001-2011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县区界线、县城位置等获取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400万数据库。

2 区域差异时空分异特征

2.1 总体分异特征

采用ArcGIS 9.3的全局趋势分析方法,以正西和正南方向为X和Y轴,以贫困县县域人均GDP为Z轴,制作三维透视图,将透视角度合理旋转后用以揭示贫困县县域经济的总体空间特征及其趋势(图2)。在空间分布上,国家级贫困县总体呈现东―西递增,南―北递减的趋势。2010年较之2000年,这一趋势有所减小。

3 经济差异趋同分析

3.1 县域经济“俱乐部趋同”的时间特征

将国家级贫困县按历年全国贫困县人均GDP的平均值划分为4种类型:①低水平: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的50%;②中低水平:人均GDP介于全国平均的50-00%;③中高水平:人均GDP介于全国平均的100-150%;④高水平: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的150%。表1为2000-2010年国家贫困县县域人均GDP类型的马尔可夫转移矩阵。由表1可知,2000-2010年间国家贫困县县级单元经济类型具有如下的转变特征:

(1)依据县级经济发展程度的类型划分,国家贫困县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4个趋同俱乐部。表1显示,对角线上的概率值均大于非对角线上的概率值,在任一个时期内,区域保持原有经济发展程度类型的概率至少为0.761,说明4个俱乐部趋同的稳定性都较强。其中,位于两端的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和高水平趋同俱乐部,其稳定度最高,保持原有发展类型的概率分别为0.942和0.957。“中间阶层”趋同俱乐部的稳定性较为均衡,相对而言中高水平趋同俱乐部的稳定性最差,向中低水平类型转变的概率(0.179)较大。

(2)不同发展类型间转换的概率较小,最大仅为0.179,约为对角线最小概率的23.52%;而与对角线不相邻的转换概率均为0(跨等级转变的概率为0),表明在2个连续的年份之间不存在低水平发展县域向高水平以上的趋同俱乐部转变的可能,反之亦然。这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致的,经济发展是个连续的进程,短期内的跨级类型迁越或衰退均难以实现。

(3)就相邻类型的转变而言,中高水平县域向中低水平趋同俱乐部转变的概率最高,达0.179,大于逆向转变即中低水平地区向中高水平趋同俱乐部的转变概率的0.068。与之类似,中低水平向低水平趋同俱乐部转变的概率(0.133)大于其逆向转变的概率(0.058)。而高水平向中高水平趋同俱乐部转变的概率(0.043)则稍小于其逆向转变概率(0.060)。

3.2 俱乐部趋同的空间解释

在Markov chain的基础上引入邻域影响条件,建立空间Markov chain概率矩阵(表2),从而定量分析区域所处的邻域环境如何影响其向某种趋同俱乐部转变的概率。从表2中可以看出,与表1相比,不同的邻域环境导致区域的类型转变概率差异较大,说明空间位置对区域的趋同俱乐部有着重要作用:与等级越高的县域相邻,越有利于某县域向更高等级的趋同俱乐部转变;与等级越低的县域相邻,县域向更低等级趋同俱乐部转变的概率也越大。具体而言,对于低水平俱乐部来说,在低水平、中低水平、中高水平和高水平的邻域环境等级中,其向中低水平趋同俱乐部转变的概率分别为0.033,0.072,0.108和0.188,依次增大,表明与等级越高的县域相邻,越有利于低水平俱乐部的经济增长,继而向中低水平趋同俱乐部转变。对于较低水平俱乐部,其向低水平俱乐部转移的概率大都远大于向中高水平俱乐部转移的概率,这说明高等级邻居区域环境对中低水平俱乐部的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中高水平和高水平俱乐部的转移则不具规律性,反映出低水平邻域对中高和高水平县域的影响较弱。

4 经济空间差异原因与对策

4.1 资源基础

4.2 区位条件

区位既决定了区域开发的次序与机遇,也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发展速度。2000-2010年,国家贫困县低-低类型的县域主要集中分布在省际边缘地区,这些地区多为丘陵山区,生态敏感脆弱,距高水平区发展的县较远,接受高水平县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小,在竞争力、经济外向度和发展活力等领域处于相对劣势地位,退化为经济发展的“盲区”。

4.3 空间近邻效应

依据Tobler的地理学第一定律[23],任何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都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与空间距离有关,越邻近的事物相关性越强。从国家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分异格局来看,空间邻近效应也不容忽视。以中部的河南、安徽、江西、湖南为例,距离中原经济区、皖江沿江地区、鄱阳湖、长株潭等经济区较近的县域,便于最大化地接受经济区的辐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另一方面也说明,具有不同特质的空间格局,往往是由地理变量的空间关联所导致的邻域空间的趋同与分异,以及距离空间的增强和衰弱而形成。

5 政策启示

本文结论的政策启示是:①贫困县应制定多中心发展和多区域联动的空间开发策略,借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连接,强化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等措施,逐步改善萧索型县域的邻域发展环境,降低因生态脆弱、区位不利等带来的经济发展强波动风险。②县域局部空间关联模式应引起关注,空间上提升扩散型区域的辐射效应,弱化极化型效应区,避免出现新的萧索贫困区。③强化县域经济的跨行政区合作,打破阻碍经济发展的行政区划限制,革除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弊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白永平,张秋亮,黄永斌,等. 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J]. 干旱区地理,2013,36(1):147-155.[Bai Yongping, Zhang Qiuliang, Huang Yongbin, et al. Spatial Analysis of Evolve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The Economic Belt along LanXin Railway[J]. Arid Land Geography, 2013, 36(1):147-155.]

[2]蔡芳芳,濮励杰,张健,等. 基于ESDA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模式解析[J].经济地理,2012,32(3):22-28.[Cai Fangfang, Pu Lijie, Zhang Jian,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Spati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Jiangsu Province by Applying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Statistics[J].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32(3):22-28.]

[3]徐建华,鲁凤,苏方林,等.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1):57-68.[Xu Jianhua, Lu Feng, Su Fanglin,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 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Chin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5, 24(1):57-68.]

[4]吴殿庭. 中国三大地带经济增长差异的系统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2):10-15.[Wu Dianting. Systematic Analysis on Regional Difference Between East, Middle and West of China[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1, 20(2):10-15.]

[5]孙姗姗,朱传耿,李志江,等.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 地理学报,2009,64(8):923-933.[Sun Shanshan, Zhu Chuangeng, Li Zhijiang, et 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isparities of Huaihai Economic Zon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8):923-933.]

[6]李博,石培基,金淑婷,等. 甘肃省及其毗邻区经济差异空间演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4):40-47.[Li Bo, Shi Peiji, Jin Shuting, et al.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County Economy Disparities in Gansu Province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J].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4):40-47.]

[7]刘玉,潘瑜春,陈秧分.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动态研究析[J].经济地理,2012,32(5):43-48.[Liu Yu, Pan Yuchun, Chen Yangfe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County Level in Shandong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32(5):43-48.]

[8]蒋海兵,徐建刚,商硕. 江苏沿海乡镇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 经济地理,2010,30(6):998-1003.[Jiang Haibin, Xu Jiangang, Shang Shuo. The Spatial Analysis on the Towns'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Jiangsu Coastal Region[J].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30(6):998-1003.]

[9]曹芳东,吴江,徐敏.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6):23-28.[Cao Fangdong, Wu Jiang, Xumin. Research on Spatial Disparity of Economy at County Level Based on the Spatial Econometrics Model: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0, 29(6):23-28.]

[10]丁建军,李峰,黄利文. 连片特困区县域经济增长效应分解及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2):47-60.[Ding Jianjun, Li Feng, Huang Liwe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composition of Economic Growth Effect of Counties in Contiguous Destitute District[J].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2):47-60.]

[11]余凤鸣,张阳生,周杜辉,等. 基于ESDAGIS的省际边缘区经济空间分异[J].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8):997-1004.[Yu Fengming, Zhang Yangsheng, Zhou Duhui, et al. Analyzing Provincial Border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Based on ESDA and GIS[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8):997-1004.]

[12]勒诚,陆玉麒. 基于空间变差函数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差异演变研究[J]. 地理科学,2011,31(11):1331-1334.[Jin Chen, Lu Yuqi. Evolve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iversity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Based on Spatial Variogram[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31(11):1331-1334.]

[13]Martin R, Chen Shaohua. When Economic Reform is Faster than Statistical Reform:Measuring and Explaining Income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9, 61(1):33-56.

[14]Kanbur R,Zhang Xiaobo. Which Regional Inequality:the Evolution of RuralUrban and InlandCoastal Inequality in China from 1983 to 1995[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9, 27(4):686-701.

[15]鲁凤,徐建华. 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 地理科学,2005,25(4):401-407. [Lu Feng, Xu Jianhua. Chinese Regional Economic Inequalities Based on the Twostage Nested Theil Decomposition Method[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25(4):401-407.]

[16]刘强. 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1,47(6):70-77.[Liu Qiang. Analysis of Astringency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1, 47(6):70-77.]

[17]傅晓霞,吴利学. 技术效率、资本深化与地区差异[J].经济研究,2006,52(10):52-61.[Fu Xiaoxia, Wu Lixue. Technical Efficiency, Capital Deepening and Regional Disparity[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6, 52(6):52-61.]

[18]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59-314.[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Study Group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2012[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2:159-314.]

[19]Anselin L,Syabri I,Kho Y. GeoDa: An Introduction to Spatial Data Analysis[J]. Geographical Analysis, 2006, 38(1):5-22.

[20]Anselin L. Interactive Techniques and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C]// Longley P A, Godchild M F,Maguire D J.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2nd. NewYork: John Wiley& Sons, 1999:253-266.

[21]周杜辉,李同升,哈斯巴根,等. 陕西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机理[J].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2):205-214.[Zhou Duhui, Li Tongsheng, Hasi B G, et al. Mechanism of County Leve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patial Disparities in Shaanxi Provinc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2):205-214.]

第8篇:贫困县计划范文

关键词:贫困标准;扶贫政策;回顾与展望

贫困测度是监测贫困状态和制定反贫困政策和战略的重要依据,贫困的识别和度量是把握贫困状况、认识贫困对象、理解贫困深度的窗口。中国建国60年来,中国贫困线测度经历了多次变化,扶贫政策以及扶贫问题的研究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回顾与总结这些变化可以为将来做好扶贫工作提供借鉴。

一、关于贫困线的确定

(一)“生活救济线”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一条贫困线。1978年以前,由于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庞大,国家经济实力薄弱,扶贫主要是通过紧急救济计划和依托自上而下的民政救济系统。在农村表现为政府提供的社会救济、自然灾害救济、优扶等。这是一种单纯的输血式救济扶贫,不能救济对象从根本上最终摆脱贫困。在扶贫方法上很大程度上仅局限于对贫困人口实施生活救济,对边远落后地区(主要是老、少、边、穷地区)输送物资,进行外部支援和财政补贴。

(二)启动线

政府有组织的扶贫工作开始阶段所确定的贫困线。农业部1981年首次确定了中国用来划定贫困县的第一条收入线,即使用人均集体分配收入40元和50元来划分1977-1979年的穷县和穷队。1986划定国定贫困县的标准是198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50元以下的县(老革命根据地县和少数民族县则为200元),或者是1984-1986年3年平均人均纯收入低于300元的牧区旗(县)或低于200元的半牧区旗(县)。

(三)攻坚线

“八七”扶贫攻坚阶段确定的贫困线。1994年,国家制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对国家扶持的贫困县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调整的标准是“四进七出”,即1992年全县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列入国家贫困县,让1992年全县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超过700元的县退出贫困县行列,当时一共确定了592个国定贫困县。

(四)世纪线

新世纪扶贫阶段使用的贫困线。2001年5月第三次中央扶贫工作会议颁布并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扶贫标准基本延续了“八七”扶贫攻坚阶段的标准,但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村级瞄准成为中国新世纪农村扶贫工件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在称谓上也有所改变,“国定贫困县”改称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数量还是592个。

(五)“统一线”

2008年12月27日,国家宣布上调扶贫标准。对2007年人均收入1067元以下的农村人口将实施同样的扶贫政策,扶贫对象共计4320万人,占全部农村人口的4.6%。这一次调整可以被看成是又一次贫困线的调整,因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从2009年起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取消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区别对待的政策,因此与前面的政策在指向上有了很大的不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把这次调整称为“统一线”。

二、关于贫困标准的创新调整研究(代表性观点)

(一)实行国际通行标准线

研究者认为世界银行根据33个发展中国家贫困状况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人均每日消费1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而中国原有的贫困标准只相当于人均0.7美元左右,这就导致了对中国贫困人口多少的争议,因此贫困标准有必要尽可能地与国际标准接轨。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综合标准

研究者认为,在现有以经济收入为核心的标准的基础上。应该增加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非经济收入因素。有的学者从广泛的社会文化角度来考察贫困,认为贫困还应包括文化生活的缺乏、身心健康的不良、甚至权利和地位等政治因素的欠缺。

(三)贫困标准应包含生产标准

童星、林闽钢等研究者认为现行贫困标准仅仅考虑收入和消费,排除了生产因素,属于传统农业的范畴,应该用特困线、温饱线、发展线、小康线和富裕线的划分来代替现行单一的贫困线、脱贫线,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农户生活的层次及其差距,全面衡量农村的贫困状况。

三、关于扶贫政策方面的研究

(一)现行反贫困战略中的制度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关于反贫困战略中的制度研究,开始逐步展开,到90年代在认识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在这些实践及研究中,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一是微型信贷即小额信贷的实践,二是参与式社区发展的实践。这两个方面的实践对贫困农户的直接支持以及对扶贫资源有效利用的结果显示了生命力。

(二)扶贫模式研究

中国扶贫的模式和策略大致有3类:传统的扶贫策略,主要以救济为主;把扶贫工作转向依靠普及科技知识的轨道,但仅仅依靠各农户推广科技兴农,很难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走科技+市场之路。研究表明,政府、公司和农户是组建公司+农户模式缺一不可的主体。政府是启动、组织者,同时也是约束公司偏离扶贫目标的监督者。公司是农民进入市场、实现社会支持系统的载体。

(三)民间组织的扶贫状况研究

所谓民间组织扶贫,就是“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相当于“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扶贫。在中国反贫困工作中,各类民间组织以不同方式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民间组织自身的灵活性、专业性、公益性以及民主性,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扶贫的不足。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很少有人专门研究民间组织的扶贫活动。大概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相关研究才逐步发展起来。

(四)中国在扶贫开发领域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情况研究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我国扶贫开发的伟大历史进程》认为,从根本上说,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但是,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毫无疑问地会加快中国扶贫开发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工作有了明显的进展。与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与荷兰、日本等国政府的合作以及与福特基金会等的合作,都有很大的发展。这些合作对缓解中国的贫困状况有非常直接和重要的作用。这些合作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利于解决贫困人日的温饱问题,而且有助于通过借鉴国际社会多年积累的扶贫经验和形成的科学方式,提高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水平,而后者的意义更重要、更深远。

(五)中国扶贫政策、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尽管中国政府在农村扶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扶贫实践中也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在扶贫体制和治理结构方面还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扶贫投资的效率。

1、扶贫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资金短缺是扶贫政策失灵的一个重要因素。现行扶贫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远远比资金短缺要复杂得多。在扶贫理念上。重消极救助轻积极扶助;在扶贫目标上,重数量轻质量,短期行为严重,不注重对扶贫成果的巩固;在扶贫主体上,重政府和行政行为,忽视了各种社会力量和因素对扶贫工作的贡献;在扶贫客体上,重贫困区域,轻贫困村、贫困户等类型;在扶贫内容上,重改善供给,轻刺激需求(即只重视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在扶贫方法上,重外部注入,轻内部培植经济增长点:在扶贫资源上,重经济和物质,轻思想和精神:在扶贫产业选择上,重工业项目,轻农业项目:在扶贫组织实施上,重被动服从,轻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在扶贫效益评估上,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心理效益。

2、中国当前扶贫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扶贫开发工作还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扶贫对象瞄准上,还没有形成动态的精准识别和瞄准机制;在扶贫项目选择上,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选择机制:在扶贫资金使用上,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突出重点的投入机制:在扶贫管理工作上,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在扶贫监管评价上,还没有形成信息对称、及时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

3、中国扶贫在治理结构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扶贫治理结构方面的挑战有:政府部门过度主导扶贫资源的分配和使用;财政体制不利于贫困地区的发展:商业银行执行政策性扶贫贷款中存在利益冲突;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估系统和问责制度;非政府机构发展不足和缺乏生存的法律环境和与政府间的合作协调机制:贫困人口缺乏参与:扶贫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城乡扶贫体制不协调。

四、新时期农村贫困标准与政策设定展望

综合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各地区和当前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的农村贫困标准的设想应该与以往有所不同,扶贫政策也必须有所调整。

(一)新农村贫困标准设定应综合多重因素

在新的历史时期,贫困标准的设定必须考虑以下因素:现行绝对贫困标准:贫困地域农民面临的不确定风险因素:文化教育因素;医疗保健因素;发展费用:休闲娱乐因素;权利缺失造成的不平等因素等。贫困标准测定可以简单表述成以下模型:贫困标准=现行绝对贫困标准+贫困农民面临的不确定风险支出+文化教育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发展费用+休闲娱乐支出+权利缺失造成的不平等因素损失支出。

(二)政策设计要偏重非物质消费需求

在扶贫政策的设计上,应该从各地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的特点出发,将扶贫的重点转向贫困人口的非物质消费需求上,强化教育,立足从根本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针对不同乡村和不同人群的贫困状况,实施分类扶贫。

(三)改变观念,积极创新,提高现有扶贫政策与措施的效率与作用

完善开发式扶贫,在做好“自然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同时侧重“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的有效结合,致力于建立一个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并有针对性地结合救助式扶贫的综合扶贫体系;建立城乡统筹的一体化扶贫体系;建立合理的信贷扶贫体制:加强国务院和各级扶贫领导小组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协调、考核功能;发挥民间组织在扶贫中的作用,发动非政府组织来动员高收入人群,为低收入弱势群体状况的改善出钱出力;改变增长方式,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同时实现增长和公平的目标。

(四)尝试“梯次移民”方式,实现异地脱贫

在扶贫方式上。局部地区可以从当地实际出发,通过“梯次移民”方式,适当集聚人口,依靠群体力量优势实施脱贫。所谓梯次移民是指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和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并有组织地把分散的村庄整体迁移到生存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以便形成人口集聚效应,同时把村民按照标准进行分类,不同性质的村民按照他们的意愿和实际情况迁移到不同的区域,如中心村、集镇、县城、直至大中城市,成熟一批迁移一批;通过发展集群农业来提高农户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谈判能力;通过鼓励科技人员直接下乡创业来弥补欠发达地域的人才真空,从而从根本上推进贫困地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炎琼。唐忠义,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及前瞻[J],理论界,2006(5)

2、王荣党,农村贫困线的测度与优化[J],华东经济管理,2006(3)

3、李芝兰,中国现行的农村贫困标准需要调整[J],调研世界,2005(7),

4、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3(3)

第9篇:贫困县计划范文

今年,南科大仍然采取“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6+3+1”的考核模式),报考学生须在全国统一高考后,参加该校自行组织的能力测试和面试。其中,高考成绩占60%,南科大能力测试成绩占30%(包括机试和面试),高中学业成绩占10%,学校按考生综合成绩择优录取。此外,2017年南科大增加了综合评价招生优录政策,在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学、生物学国家级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含)以上的考生,可免予参加学校组织的能力测试。

值得一提的是,与往年相比,占总成绩10%的高中平时学业成绩一项被拆分,将由7%的高中平时成绩和3%的综合素质评价成绩组成。综合素质评价将从创新实践、学科特长、艺体素养、社会责任、思想品德5方面10个子项来评价考生综合素质。除拥有发明创造、获得学科竞赛奖项外,坚持做义工、从事社会调查、钢笔字写得好等均能为录取加分。

南科大协理副校长韩蔚表示,这种综合评价录取模式革除了“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和“片面应试教育”等传统考试招生制度的弊端,有利于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为吸纳优质生源,南科大还规定,通过该校综合评价条件、高考成绩排省理科前200名的被录取考生将纳入“国际英才”计划,学校拿出约40万元人民币资助其到世界前10名左右的大学学习交流1年。高考成绩排省理科前400名的被录取考生将获得10万元校长奖学金。

据了解,自2015年在云南首次招生起,南科大已录取云南籍优秀考生45人,仅从高考成绩看,招录考生高考平均成绩高于一本线110分,排名省内理科前2%。

贵州:国家级贫困县平塘实施15年教育免费政策

中国新闻网消息 中国国家级贫困县平塘县在贵州省率先实现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的15年教育免费的全覆盖。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程度最深的省份。平塘县隶属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国家级贫困县,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深山区,生活相当艰难。为提高平塘县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致力教育扶贫攻坚,近日,贵州省平塘县发文,决定从2017年春季学期起,贵州省平塘县全部免除户籍在该县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小学附设学前班)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儿童保育教育费、学前教育费和取暖费,对已收取相关费用的立即组织清退。

此举是平塘县继2016年投入580万元免除普通高中阶段就读学生学费、住宿费后的又一惠民力作。2017年,平塘县又投1 200余万元经费实现两项免费政策,将让目前在园(班)的1 159名贫困幼儿享受幸福教育。至此,平塘县在贵州省率先实现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的15教育免费的全覆盖。

除此之外,平塘县在2005年就制定了高考、中考奖励政策,对在高考、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及学校进行奖励,对贫困的高中毕业生进行资助,至今共发放奖励3 043.8万元,奖励优秀学生986人,资助高考贫困生1 66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