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陶校长的演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会
阅读教学差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语感弱。怎样增强学生的语感呢?抓住阅读教学的关键——体会,体会,还是体会。先说明“体会”的内涵:根据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新编字典》“体”:亲近的、贴心的。“会”:1理解、明白。2通晓、能掌握。3表示知道怎样做或有能力做。4表示有可能实现。本文所谓“体会”就是上文所有意思的结合,简而言之,使教师和学生对于课文“说什么”“怎么说”“为什么说”感同身受,心领神会。即《语文课程标准》所言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
体会的主体有:教师的体会和学生的体会。
体会的内容有:1体会课文的时代背景。2体会句群直至语篇的结构关系,形成关于课文内容的结构图,就像一棵“知识树“,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如何等等。3体会句子意思。4体会词语意思。5体会写法: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读者可以从中学到哪些表达方法等。本条是从”写“的角度看第2条的内容。在阅读训练中贯彻习作训练。这是十分必要的。6体会为什么写,也就是写作目的是什么。如果认为繁琐,那么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这篇课文”说什么“”怎么说“”为什么说“。下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课《陶校长的演讲》(下文简称为《演讲》)为例,分别谈谈教师的体会过程和学生的体会要点。
第一 教师的体会过程。备课时,教师先潜心阅读课文,体会文本。有时甚至需要查找资料促进体会。最终达到对课文的心领神会。1体会《演讲》的时代背景。了解陶行知教育救国的理论和实践,领会他身体力行搞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精神。对照当今社会中的不正之风,体会它的珍贵。
2体会课文“知识树“的结构层次。首先,一定先从概貌开始,按照从大到小的层次逐渐深入下去。接着,形成下表:
课文《陶校长的演讲》“知识树”
特别说明的是阅读课文先从概貌开始,再支领悟句子、词语。实践中往往相反,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学效果差。
3体会句子。例:“健康……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教师根据身边的现象弄清楚:师生的哪些的行为是科学合理的;哪些又是不合理的。——无论是生活方面,还是作息方面。例”要想自己的学问有进步……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经体会,这句的意思是学问要进步,先要明确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目标),然后钻研,层层深入,彻底搞清楚。(钻进去)最后弄清它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展开来)
4体会词语。例如:“鞭策”。字典记载:策指竹制的马鞭。课文中的“鞭策自己”指批评之意。鞭策是打马的用品,批评也应当是一个人改过自新的必要手段了。又例如:“有了学问,才能更好地造福于社会。”之所以“更好”是因为工农群众没有学问也能造福社会。可见陶行知用语的严密。再例如:“锻炼“”锻“是用锤击等方法使金属具有一定的形状。”炼“是用加热等办法提高物质的纯度和性能。课本中有句:”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看来锻炼身体是吃苦的行为,是不得不做的行为,这就是”自觉“。还需要天天坚持,这就是”持久“。
5体会为什么写。这与陶行知的教育救国的主张是分不开的。今天入选这篇文章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现在,学校事实上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考察学生和教师的唯一依据。当年陶行知所言学生的道德和工作同等重要。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读了这篇文章 ,还弄清了多年的疑惑:“三好学生”校准的“工作好”到底指什么?原来指做值日和班级管理等。
在我国,每年都有大学校长离任并发表离任演讲,为什么唯独“根叔”(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的“遗憾”体演讲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议?事实上,“根叔”一举成名源自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致辞,短短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在2000余字的演讲稿中,把4年来的国事、校事以及俯卧撑、躲猫猫、蚁族等网络热词融合在一起,划时代地改变了校长演讲的刻板印象,也给公众留下了温馨的记忆。也因此,“根叔”体毕业典礼致辞一时间被很多校长模仿。2014年3月31日,“根叔”在卸任校长职务的离任演讲中,一口气讲出了19个“遗憾”。“根叔”一反官话套话的“遗憾”体离任演讲,再次受到公众关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对此,社会舆论普遍给予了赞誉,许多人认为,“根叔”的19个“遗憾”是自己的遗憾,也是大学的遗憾,更是高等教育甚至是社会的遗憾……而造成“遗憾”的因素有个人的,也有教育体制的,还有社会环境的……笔者倒认为,“根叔”作为校长的“遗憾”体离任演讲的背后,有需要深入解读的五味杂陈。如果任由“遗憾”体离任演讲成为校长模仿的时尚,那才是我国大学甚至社会的最大遗憾了。
一、壮志未酬留“遗憾”
“根叔”的“遗憾”是个人的遗憾还是职责的遗憾?“上任之初,曾对几位资深学者和老领导说到,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在任期内能使学校的风气变得更好一些。希望在我们的校园里充满学气,有简单的文化,遗憾的是我没能做到这一点。在这个校园里还是多了一些官气,少了一些学气。”尽管“根叔”表达了个人心愿未了的“遗憾”,没有涉及校长职务职责之类的官话,但作为官员的“根叔”显然实现了任期目标,应该没有什么遗憾可言。如果“根叔”因个人原因未尽职尽责,那就是失职,早被问责而无机会表达“遗憾”了。
“根叔”的“遗憾”也不是毫无个人原因的,如在自由、良知被某些僵化意识所遮蔽时,仍不闻不问,即便对于希望有一点涂鸦自由的学生,也没有公开发出任何声音。但是,更多的还是一种传统惯性使然,背后是各种各样一时难以改变的体制积弊在作祟。也就是说,“遗憾”的根源深藏于大学积弊之中――大学行政化、教育功利化、学术浮躁化、学位商品化,以及体制的僵化、现实的困境……这些都不是仅凭校长尽职尽责所能改变的。“根叔”问得好:“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最保守的那块领地――教育,即将告别什么?中国的教育将抵达何方?”
“根叔”作为校长,他试图壮大薄弱学科、让教师更有尊严、扫除校园官僚积弊、去行政化、革新课堂、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可这些或宏观或具体的愿望,在面对无处不在的权力、盘根错节的利益、保守僵化的传统时,不得不为协调利益关系而奔波,不得不将所有的努力和精力耗尽在“无谓的微妙”之中。“根叔”的这些“遗憾”何尝不是大学人的愿望,又何尝不是这个时代的大学的殷切期盼?面对我国大学改革中的重重困境,不是迫切需要更多既勇于表达又敢于实践的睿智校长吗?
二、责任担当表“遗憾”
“根叔”坦诚地说:“我感到遗憾,大学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当有些人不得不去琢磨、窥视甚至制造微妙时,多少精力、努力都耗散在那些无谓的微妙之中。”从这些“遗憾”可以看出,作为校长的“根叔”不犬儒、不媚权,更不以官员的行政思维反省大学的问题,却积极倡导大学要有独立精神和自由表达。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做出实际意义的努力。当自由、‘实事求是’的欲望和良知被某些僵化的意识所遮蔽时,作为校长的我还是不闻不问”。这是直抵灵魂反省大学,也是负责地告诫社会。
虽然“根叔”的“遗憾”是在反省大学,但更多的是关乎教育思想,狠狠地击中了我国教育的弊病。这是“根叔”的清醒之处、可贵之处。“根叔”希望学生“真正地思索人的意义、民主的意义、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意义!为了未来,学子们需要何种思想前瞻?需要怎样的思想储备?而不能仅仅满足于现实中的或者当下流行的价值观。在对过去与未来的责任这一点上,我做得太少,于此只能感到遗憾”。事实上,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不是“根叔”一己之力所能及的。但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人的现代化,有赖于“根叔”式的反省精神。
“根叔”以校长身份敢于揭示这些“遗憾”,是对知识分子的担当与人文情怀的诠释。“有的人做学问,行忽悠之能事,或应景,或奉命,有奶便是娘;有的人风骨全无,媚态几许;极少数人甚至违规违法。在他们那里既没有学者的斯文,更无士人的高贵与尊严。所有这些趋利而忘义的现象虽发生在少数或个别人身上,却并不鲜见于我们的校园。我看到了,却无良策,惭愧啊!”大学校长对于大学问题的认识之深,远超社会公众对大学问题的认识。即便“根叔”凭借一己之力不能作出什么改变,但能够坦诚地告诫社会,也不失为改革积累共识之举。
三、仰望星空度“遗憾”
“根叔”在任校长时的2013年5月16日,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我心目中的大学》。该文认为,大学教育者要真正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的心灵开放,让学生自由发展,让学生“成为人”。欲使学生自由发展,教师先得自由发展,还要多几分斯文、几分学气。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根叔”的“遗憾”更多的是,他个人基于对大学理想而发出的现实感叹。如果说以主流形象示人的“根叔”,代表了体制内大学校长所能达到的高度,那么“遗憾”则能度量出大学改革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根叔”在任校长时的2014年1月6日,曾在《中国科学报》上发表《人的现代化是教育永恒主题》。文章认为,大学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当今部分学生中存在的沙粒化迹象是令人担忧的。这些学生仅仅只是关注自己的未来,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麻木不仁,蜷缩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有学者则认为,对于体制内拥有行政权、学术权的校长来说,一边质疑大学存在的问题,一边任由问题继续存在、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问题。
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想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根叔”说:“很多教育家和社会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大学该有独立精神和自由表达,我很赞成!然而,遗憾的是,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做出有实际意义的努力。”面对教育体制与现实困境怎么办呢?“根叔”给出的答案是:“其实,要改变这一现状无关乎意识形态,只关乎实事求是。”有学者认为,面对大学的现实困境,那些只矫情地表达内心遗憾而缺乏行动者受到赞赏,才是大学甚至社会的最大遗憾。
四、脚踏实地识“遗憾”
事实上,一所大学乃至一个社会的文脉,会在大学校长身上得以集中体现,他们不单纯是管理者,更具备精神纽带的作用。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的知名大学校长,往往是被放在思想文化历史的意义层面来书写的,正如、梅贻琦、张伯苓这些名字蕴含着深邃的历史记忆。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乏优秀校长的个人努力。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努力带着鲜明的个人印记难以常态延续,因为当今充满热情投身教育改革者寥若晨星,而讲为官之道致力于仕途升迁者却大有人在。
“根叔”在任校长时的2012年5月28日,曾在《光明日报》在发表《予大学以更大担当》。文章认为,近年,国家希望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大学理应多方位引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熊丙奇先生认为,大学的问题不会因“根叔”个人的认识与演讲而减少,大学进步的关键是大学校长的自觉自强。如果很多校长在任难有建树,却在离任后表达遗憾的状况不改变,大学必然平庸和堕落,进而会使整个社会了无生机。校长其实是推进大学改革的重要力量,只有在任上积极作为负重前行,才能减少离任时的遗憾。
“根叔”任校长9年,不仅在华中科大留下了深刻的个人烙印,而且对我国高等教育也产生了影响。“根叔”的“遗憾”大多是我国大学以及教育的共性问题。一些“遗憾”可以由更多的“根叔”或“根叔”的超越者去弥补,而一些“遗憾”只能留待教育体制层面的革新去消解。“根叔”说,“我得继续求索,未来我将与大家一起,为崛起的华中科大,为独立、自由、责任的华中科大而祝福”!接过“根叔”的“遗憾”,为减少“遗憾”而行动起来,这是我国大学校长的担当,也是社会的期盼。
五、继往开来话“遗憾”
“根叔”说:“纵然过去的几年留下诸多遗憾,但未来国家及其教育的深化改革使我们充满希望,新的领导班子也会带来新的活力与气象。我完全相信,新班子会很快地消除因为我的能力问题给学校带来的遗憾。就让你们的遗憾随培根而离去,让你们的希望随新校长而到来!当然,我更希望,党和政府能够逐步消除并非仅存在于华中科大中的那些遗憾!”“遗憾”是“根叔”离任留下的未竟之事业,也寄托着“根叔”与公众对于新任校长的期待。
师德,不再只是一个词,不再只是一个空泛的道德说教,师德是有着最为充实内涵的,最为鲜活生动的对事业的忠诚以至奉献,对学生的呵护以至关爱,对业务的钻研以至精通.
如果把师德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对事业的忠诚就是它的树根.
如果把师德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对学生的关爱就是它的枝干.这关爱蕴含着母爱的温和,父爱的严厉,春风般的亲切,太阳一样的宽容.
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同志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淘气的小学生,有一次突发奇想,要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就偷来一只狗杀来看,而这只狗恰恰是校长的宠物.愤怒的校长决定罚他临摹两张图:一张是人体骨骼图,一张是人体血液循环图.不知道是偶然还是必然,这个小学生长大之后,成为着名解剖学家,并在1923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奖.他就是约翰·詹姆士·麦克劳德.英国皮尔丹博物馆收藏了这两张临摹图.我们感谢这家博物馆,他收藏的绝不仅是着名科学家少年时的手迹,更是收藏了那位校长对教师职责的理解,对学生过失的宽容,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尊重.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关爱就是这样无所不包的博大与精深,春风化雨的深刻而从容,脱离世俗的平等和宽厚,毫无功利的清纯与洁净.
如果把师德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对业务的精通就是它的果实.
古往今来,凡是在教坛上作出非凡贡献的教师,无不是知识渊博,学海纵横的学者型教师.外国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中国如公元前的孔子,都是那个时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当今如魏书生,文史哲样样精通,成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如孙维刚,除教数学外,还兼教过物理,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等,创造了把全班55%的学生输送到北大,清华的奇迹.
正是这不懈地钻研,教师们履行着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开启着无数青年学子们崭新的人生.
我校是__市唯一一所以教育家陶行知命名的学校,也是一所在实实在在贯彻和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校。
我不是深谙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人,我只粗略地读过和了解陶行知的主要思想要义和部分实践做法。我非常赞同“生活即教育”,因此,我个人认为学生走进被围墙圈着的象牙塔,既是来接受教育的,也是来享受生活的。我想一个学校只知道想着法儿适应应试教育,是不人性的,不人道的。可贵的是,我校正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仍然尽可能地做着朝向陶行知所希望的那样的教育。
在现行教育环境下贯彻和落实“生活即教育”,应该就是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学有所造,就是既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授生活本领、生存本领,要让学生不仅学得幸福,还要生活得幸福。这里,我要歌功颂德几句:我也曾是一名学生身经十几年的教育,也看到过很多学校的教学生活枯燥乏味、没有生机,直到这几年才发现只有__市行知学校是在传统、常规的教学之间隙愣是挤出那么一丁点儿时间来办点“生活即教育”“以文化人”的东西来,正是读书节、艺术节、教师节、趣味运动,以及其它的应时应景的活动,使得行知走出了一条不仅分数强校、文化也强校的道路来。三年来,行知学校之所以生源和口碑突飞猛进,正是因为我们在教学、分数、文化、生活、社团等各方面逐渐地融进了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特色活动,才使得行知在__的东方独秀一枝。
__年春天,有人告诉我说,王健林在临泉东路边上、二十埠河西岸画了一个圈,我不相信,怎么可能?这里是贫民窟啊?8月份的一个星期天的礼拜日,我惊讶地发现瑶海万达还真的不打招呼奇迹般地破土动工了;后来,记不得是哪位知情人士告诉我说,瑶海万达是冲着一个名校去的,这个名校就在它的侧南方向仅200步的地方,这是地球上目前为止唯一一所和万达走的最近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这个学校居然有180名教师追随陶行知足迹,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奋斗在第一线,居然还没有一位倒下去,居然这个名叫“__市行知学校”的学校正在筹划更大更高更广更深远更旷古的发展宏图。
我无法窥测以袁方正同志为核心的行知学校领导班子正在胸怀怎样的鸿鹄大志,但从“让经典教育成为教育经典,让幸福教育成就师生幸福”的信条中多少能够探微袁校长内心的些许教育梦想。每一个行知人也都隐约而又强烈地感觉到这所学校不仅将是学照常上、试照常考,更将是加快步伐、着力打造一朵思想引领学校、文化强盛学校、书香气息氤氲学校、人文环境美化学校的教育奇葩。
这里,我希望我们的学校坚定不移地继续并深入推进地走以活动而不是应试带动教育,以文化而不是分数发展学校,以创造思想而不是因循守旧武装头脑,以琅琅书声而不是死记硬背沐浴心灵之路,使我们的学校是一所经得起专家考察、家长评点、时间检验的学校。
也许是我的认识苑囿,我总是固执地认为当前有许多所谓的“名校”都是依靠抓分数而“名气”起来,这些“名校”除了在课堂上千方百计地榨取应试教育的分数之外,在生活、文化、思想、内涵上根本没有什么建树和值得深思的东西,若有,也是在功利思想的作用之下附庸一点风雅。但我相信大起点、大发展之后的__市行知学校将是一个有爱心、有良知、悲悯天下、关怀未来、有无尽责任感的正能量聚合体。
北大之所以是北大,哈佛之所以是哈佛,行知之所以是行知,正是因为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时代、文化、民族、人的责任设定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目标、准绳……之后,小藤首相问天皇:“两亿五千万两白银怎么使用?”天皇说:“全部给教育!”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强大13亿人口大国的将是更多地依赖于教育;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会冉冉成长几所学校,它们将挺起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如剑桥之于英个累时,如哈佛之于阿麦瑞肯,如北大之于“五四”前后的China……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在基础教育领域,会有一所叫“行知”的学校是真正地践行了“知行合一”“创造生成思想”……
这里,是人文回归的万山之巅;这里,是人性之光普照的一马平原;这里,是孕育崇高思想的纯净摇篮,是输送高尚人才的熙攘站台;这里,是让每一个待过或者路过的人都不白来一遭的精神乐园……这里,塑造灵魂;这里,敬畏生命;这里,诞生思想;这里,传承文明;这里,成长的每一个都是高高大大真真善善的人!高天在上,厚土在下,天耀中华,地佑行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意义;策略
Abstract: to read, it is the basic form of language training and means, is one of the basic Chinese teaching method, it can cultivate language capability, the improvement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accomplishment. This paper the significance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briefly research.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Reading teaching; Meaning;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大家都知道:“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朗读素质的优劣是体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考虑汉语的文字特点”,“尤其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教学方式日益改革的今天,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就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话题。
1.加强朗读教学的现实意义
1.1教学改革的要求
朗读教学往往重视作品本身的魅力,重视学生自身的感受领悟,突出文本意识和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借助朗读与作者神交,在与作者的心一起跳动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用声音创作的欲望。这时学生对作品的朗读,变成极有乐趣、情绪高涨的再创作。学生对作品更有切身的体验,理解感悟也由表层走向更深入,分析鉴赏也变得水到渠成。这时学生共同质疑解惑,分析探讨,课堂教学会变得更为情趣昂然。教师趁此作随机应变地灵活处理、画龙点睛地启发提示,就会使问题越辩越明,使学生思维也得以训练。
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与朗读教学强调文本意识和学生主体意识不同。它更多地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围着教师的设计转。不从学生实际状况、认知规律入手,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让学生回答一个个预先设计的教师认为是重点、难点的问题,在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的背后,对作品本身的整体感悟与体验被支离破碎的分析所肢解。作品本身的美感、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哲理,由于没有学生阅读朗读的积极参与和感知体验而流失。这里,学生的主动性不见了,只有了被动的接受;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欲与表现欲不见了,只有兴趣的不断丧失。语文教学费时多而效率低、见效不明显的情况日见突出。朗读教学正与当前语文教学弊端相反,它紧紧抓住作为教学内容的作品本身,让学生对作品主动进行感知,参与体验,进而根据学生的体验、质疑来组织教学。它更强调作品本身的震撼力、感染力,更注重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体验、感悟、表现。从而为课堂教学取得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最佳效果铺平道路。这样,朗读教学就成为改革当前语文教学弊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2对传统教学精髓的继承
我国传统教学非常强调朗读诵读。我国作为文明之国礼仪之邦,其文化传统代代相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优秀传统教学有其自身特点,从而孕育出了光彩夺目,让中国人为之自豪的许许多多杰出的人物:屈原、孔子、孟子、庄子、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李清照、关汉卿、曹雪芹等等。他们从浓郁的中华文化中走出,成为中华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私塾传统的诵读法,其教学方法也有其合理的心理依据,并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杨振宁在谈到小时的诵读时说:“小孩背诗一点都不困难,好的诗词含意深远,像我自己已经七十多岁了,对于诗词的感受,每十年都不同。”可见诵读对人的一生影响之大,影响之深了。语文教学要想不断取得成效,传统的教学法必须重视。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不重视朗读、诵读,使得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下降、文化积累薄弱的状况,更迫切需要我们对朗读教学加以关注,得以加强。语文课堂教学在呼唤传统优秀教学法的回归,呼唤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重要作用。
2.加强朗读教学的策略
2.1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朗读,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学生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养成好的习惯,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
要注意语气。一般来说,写人叙事的文章包括两种语气:一种是作品中人物的语气,另一种是叙述人的语气。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就要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体会他们在不同情境之中的情感。读出叙述人的语气,就要揣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种语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要保证一定的朗读质量。一节课,应保证一定时间用于指导学生朗诵,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当然无目的地朗读也不是可取的。什么样的课文内容,什么样的阅读要求,采用什么样的朗读形式,教师要安排得恰到好处。至于朗读的量就取决于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能力了,只要保证朗读的“质”和“量”,双管齐下,相信朗读一定会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2.2创设朗读的氛围
环境都影响学生。课堂上,教学情景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轻松进入朗读角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最直接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播放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一文时,我首先在网上下载了安塞腰鼓的声音。学生朗读文章之前,要求学生仔细倾听腰鼓的声音,并让他们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擂鼓的场景。听完之后,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用语言描述出来。就这样,通过震撼人心的鼓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兴趣,到底自己听到的安塞腰鼓声和其他地方的腰鼓声有什么不一样?就这样,学生带着迫不及待的心情开始了《安塞腰鼓》一课的朗读。当学生融入文中的角色,感受文中角色的喜怒哀乐时,就能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了。
加强朗读示范,激发学生朗读热情。在教学《陶校长的演讲》时,首先我对课文内容不作讲解分析,而是自己用动情的语调作示范来朗读课文。朗读时,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褒贬,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同时又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朗读品味本文词语的精妙,语言的警策,句法的变化,以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能从《陶校长的演讲》中感受到陶校长从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这四方面对自己的激励和鞭策,从而陶校长这个教导有方、关爱学生的长者形象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孩子的心里。如果单纯地只讲词句,不仅味同嚼蜡,更是一种浪费。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朗读热情。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发挥丰富的想象进行课本剧表演,根据文章主旨进行小型辩论赛,这样有趣的活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文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另外,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开展成语接龙、音乐、诗词欣赏、演讲比赛、改编课本剧等形式各异、风格活泼的朗诵训练,这样既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又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做好朗读教学的保障
有人说小学语文课是感性的,强调的是书声琅琅、情意浓浓,但不能以此排斥语文的理性,排斥冷静思考。教学如歌,教学过程有时需要高亢激昂,有时需要低吟慢咏,要有节奏、有起伏。但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尤其是在朗读环节上,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个人读、集体读、男女生读,甚至是“车轮大战”等,真是你方读罢我登场,但这种热闹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思索:朗读环节看似热热闹闹、沸沸扬扬,但在这种表象后面究竟掩盖了什么?学生又学到了什么?说到底这种朗读的实质是缺乏朗读的目的性,纯粹是为读而读。学生在朗读以前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及时地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朗读以后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评价,学生读得心不在焉,没有真正地用心读、用情读,就像“和尚念经”,不断重复地做着“机械运动”。我们认为无论是朗读的哪个环节,教师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目的性应该很明确,应该让学生在每一次的朗读中都有所收获。教师应该根据
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朗读教学中体现出层次,要因材而读,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同时在朗读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有目的地给予指导、点拨,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绝妙之处、独到之处、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应点拨在关键之处,让学生在朗读时有很强的目的性、明确性。
总结
总之,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传授知识、促进智力发展、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该注重朗读教学,让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理解课文,感悟作者情感,提高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陆为杰.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特点及实施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让大家对我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我今年33岁,中学二级教师。年前,我从毕业后迈向神圣的讲坛。从此,教育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在这宝贵的13年中,我担任过。凭借着虚心好学、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和雷厉风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我以实力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今天之所以走到讲台上参加中学校长的竞聘,除了我深深爱着教育事业之外,还源于以下几点优势:
一是我具有先进的办学思想。我认为,办学思想是一名校长的教育理念、信仰、价值观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是校长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展示;办学思想不完全是一个根据文件怎么说就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在实践上级文件中体现他的计谋、策略和韬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不断学习,坚持与时俱进,善于把当前各种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办学思想与实践,这为下步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是我具有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我毕业于。多年的不间断学习和工作实践,使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教学管理理论都有了较为深入的认知。我还掌握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都为我做好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我具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我于92年参加工作,虽然我今年才33岁,但我有13年的教龄,13年的工作经历,使我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有人说,经历是一笔财富,而我更愿意把自己的经历当成一种资源,一种在我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利用、可以共享、可以整合的资源。
当然,我也更清楚,成绩也好,经验也罢,它只能说明过去,并不能证明未来。
如果领导们信任我,让我走上中学校长的领导岗位,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人格和工作上展示魅力。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这实际上是突出校长的魅力对管理好学校的重要作用。我认为,一个好校长必须是一个政治过硬、道德高尚的贤者;一个乐学好问、知识渊博的智者;一个多谋善断、讲究艺术的能者;一个胸怀坦荡、心中有爱的仁者。为此我将做到四点:首先要讲奉献。我将摒弃官位意识,增强干事业的责任感;淡化管束意识,增强服务师生的热情;抛开功利意识,提倡脚踏实地的作风。谋事不谋人,廉洁奉公,率先垂范。其次要讲学习。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要多做看、查、听、访工作,勇于自我否定,使决策达到最优化。第三要讲创造。我将统一全体教师的思想,营造正确的舆论来引导教师奋发图强,根据校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第四要讲人和。对人有信任感、期望感、同情心、宽容心,要相信人、鼓励人、成就人。要理解和满足教师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心理,创造条件为教职工谋福利。
第二,改变学习理念与教学行为。如今,我国教育改革的力度较大,特别是对农村中学来说,面对新课改要求,我们应该明确教与学的定位。课程改革对人的个性发展的关注,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理念,使教师的工作适应越来越充满多样化的创造需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第三,促成师生合力,提高教学质量。“家和万事兴。”只有充分确立每位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心往一处想,汗往一处流,才能体现大家的智慧,发挥集体的力量,显示合力的作用。对教师,要在生活上关心,在工作上支持,在政治上培养。树立教职工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使得“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深入人心。对学生,积极为他们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激发他们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我将把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打造学校品牌的重要手段,积极推广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提高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增强教育的创新能力。
第四,做好学校教科研工作,为我校快速发展保驾护航。针对农村学校教科研力量不足,水平相对落后的实际,我认为,摆脱农村教育危机的出路在教改。我上任后,将以教师为主体,有教学行政人员、校长、教学群体、教研员、校外专家和家长协作各方对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进行活动,并且对学校教科研直接领导,积极组织开展校本研究。
江苏省在“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的道路上,已迈出均衡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的坚实步伐。落实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对着严峻挑战。立足新的起点,再创我省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新优势,必须以理性抓住“历史机会”,以智慧破解“现实问题”,在适应转型、自觉转轨、主动转变的道路上,追寻“不一样的精彩”。
一、适应转型的实质就是适应新变化
转型就是变化。变化是永恒的,又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过程。马克思在阐述变化时说:“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要面对不同的情势,承担不同的使命。”基础教育也不例外,正在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强调统筹向完善体系转变。应当看到:在“高普及率”基础上,保持“高巩固率”难度极大;在“高成本”基础上,保持“高投入”约束极多;在“高期待”基础上,保持“高满意度”任务极重。面对着千变万化的需求、千差万别的学生、千姿万态的环境,基础教育转型的意义在于适应新变化所带来的新要求以及对这些新要求的有效满足。
适应转型就是适应变化。江苏正处于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实现“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以积累社会矛盾为代价、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只能从获取“体制转型红利”转向寻求“制度创新红利”、从获取“全球化红利”转向寻求“扩大内需红利”、从获取数量型“人口红利”转向寻求质量型“人口红利”。而质量性“人口红利”的核心在人才、关键在科枝、基础在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致力于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具有思辨能力的现代公民,在此基础上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需要基础教育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具特色、更为可爱。
主动适应转型就是主动适应变化。一是主动认识变化。变化是有规律的,“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变化具有两重性,变化不一定带来进步,但进步离不开变化。法国文豪雨果曾呐喊:“孩子的真正名字是什么?那就是未来。”所以,培育“孩子”就是培育“未来”。池田在作倡议要把“为贡献社会的教育”变为“为贡献教育的社会”,他认为“育人”正是打开所有问题瓶颈的希望。二是主动驾驭变化。日本学者佐藤学提出学习“包含三个对话性实践”:与课本对话(建构客观世界),与他人对话(建构伙伴关系),与自己对话(探索自身模式);强调真正的学习包含三个因素:相互倾听,有挑战性,符合学科本质。三是主动推进变化。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隐含之义就是“改变观念就是改变世界”。因此,只有主动更新基础教育观念,才能积极推进其变化,达到“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二、自觉转轨的要义就是体现新要求
经济转型呼唤教育转轨,教育转轨内含基础教育转轨。党的十报告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我省基础教育转轨指明了方向。因此,基础教育自觉转轨就应体现“真教育”、“真实践”、“真务实”的要求。
以自觉转轨体现“真教育”的要求。“真教育”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所强调的: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帮助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成为实现他自己潜能的主人。个人的优秀,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优秀;民族的伟大,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伟大。因此,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学生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他有自身的内在价值;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简单适应现实;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以自觉转轨体现“真实践”的要求。“真实践”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费尔巴哈所认为的“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在推进基础教育自觉转轨过程中,必须强调共同基础和个性发展目标,强调横向分类的办学模式中所体现的教育公平,强调高选择性课程,强调提供专业的学生发展指导,坚持均衡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由注重传承的教育转向注重创新的教育,由注重选拔的教育转向注重选择的教育,由注重文本的教育转向注重实践的教育,由注重灌输的教育转向注重启发的教育。
以自觉转轨体现“真务实”的要求。越是强调“优先发展”,越要更加冷静,认清科学决策程序不能变、勤俭创业传统不能丢、清廉务实要求不能忘;越是强调育人为本,越要更加清醒,不忘以学生的生命存在为本、以学生的人格尊严为本、以奠基绝大多数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本;越是强调促进公平,越要更加理性,坚持以有教无类促进起点公平、以因材施教促进过程公平、以人尽其才促进结果公平;越是强调提高质量,越要更加智慧,主动改革接受性学习、大力拓展研究性学习、科学增加体验性学习;越是强调改革创新,越要更加自觉,突出以优先改革促进优先发展、以深化改革引领科学发展、以完善改革推动持续发展。
三、主动转变的关键就是强化新导向
江苏“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的目标导向就是举办好每一所学校、教育好每一名学生、成就好每一名教师和发展好每一名校长,操作导向就是转变教育
发展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专业成长范式和校长管理服务方式。
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打造“好学校”。美国思想家梭罗认为,“好学校是一方池塘”,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和听话的奴仆的地方,不是“文明的监狱”,而是学习的乐园、创造的天堂。我认为:好学校一定是吹拂着自由之风、涌动着创新之情、洋溢着快乐之感。
好学校吹拂着自由之风。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的前提是以人的知识、能力为核心的主体性发展。因此,学校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对两者都予以鼓励,最低限度是不去扼杀它们。在希腊文中,学校的词意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的深层价值所在。
好学校涌动着创新之情。创新是可以被某种原因激活或教育培训引发的一种潜在的心理品质。因此,一所涌动创新之情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好学校,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北京青年报》记者在2001年曾对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采访,近80%回答“成功的第一要素是兴趣和好奇心”。二要善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创新的路标。李政道强调,“求学问,须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要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改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也要知”。三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思维的品质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和创新思维。
好学校洋溢着快乐之感。有位学者曾尖锐地批评基础教育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堪称最成功的商业忽悠”、“很多聪明可爱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一半被学校毁掉,一半被家长毁掉”。其言之锐,启人深思。教育常识告诉我们:学生的生命健康快乐是不能超越的,学生的人格尊严是不能超越的,学生智力发展的个性差异是不能超越的。教学要求“超标”、教学时间“超限”、课外作业“超量”是导致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好学校一定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通过打造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现着乐的课堂,营造出“名师出高徒、兴趣出高分、激励出高兴”的良好氛围。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塑造“好学生”。党的十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实现这样的要求,关键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是改革传承性学习,克服重传承而轻创新、重选拔而轻选择、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灌输而轻探究等弊端,坚持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首先,以德育为先,塑造走向高尚的好学生。德育为先旨在引领学生走向高尚,高尚源于灵魂的健康,源于现实的超越。2011年,我省一所高中所发生的“国旗下演讲风波”,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就是“教育必须超越功利”。高尚还源于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学生在成为“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的同时,还应成为“对社会有更大贡献的自己”。
其次,以能力为重,塑造走向聪明的好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好学生诸多能力中最为核心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说,走向聪明的学生正是这些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走向聪明的学生的“会学”体现在勤于积累、融会贯通、用心梳理、落地生根,把他有的知识变成己有的知识;体现在能概括和简化,能多更能少,能繁更能精,能放更能收,能进更能出;体现在能弃形取神,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规律,从温故到知新;体现在敢问、会问、追问,问老师、问同学、更问自己。多问使人聪明,知惑才能解疑。体现在“学中用,用中学”,“学而时习之”。“习”就是应用和实践,“用”是“学”的继续、深化和检验。
最后,以“挖潜”为要,塑造走向富有的好学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的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且健康的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10%”。因此,开发学生的潜能尤为重要。人的自我潜能由知、情、意三个方面组成。走向富有的学生,一是“知”的富有。“知”就是求知,求知就是“忍受、接受、享受”。二是“情”的富有。“情”一方面指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另一方面,指审美的情操。“情”的富有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审美情操的提高。三是“意”的丰富。“立志”不仅是外在的、具体的、社会化的成就,更应是内在特质的培养。如欣赏勇敢,就应设法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勇敢的人;欣赏正直,就应设法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正直的人。
转变专业成长范式,成就“好教师”。多元化时代需要具有专业品质的教师,教师的专业品质取决于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支撑着日益深化的教育变革,学习的革命引起教师自身的革命。转变教师的专业成长范式是成就好教师的最佳途径。
成就好教师的前提是“责任”。李庚南老师从教55年,当了55年班主任。她说,“我的前半生因生存而教育,后半生因教育而生存”。于漪老师曾说,“教师是在讲台上用生命歌唱,一个人一旦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成就好教师的关键是“智慧”。好教师的智慧,一是在于把握
教育规律。潘光旦坚守“做人造士”教育理想,他以大鱼带小鱼游的比喻趣谈“从游”般的师生关系是“大鱼在前引导,小鱼紧跟其后”。冰心称他是“理智感情保持得最平衡”的教育大家。二是根于深谙教学之道。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提问;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太阳,教育应是能把学生内心太阳释放出来的努力。三是源于“一专多能”。教育家夏丏尊非常推崇李叔同,认为“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除有人格作为背景的缘故外,因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更好……”。四是基于有效教研。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力”就是教师的“教学力”,校长的“办学力”,学校的“发展力”,区域的“教育生产力”。
成就好教师的核心是“爱心”。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予悦纳和确认,予以延伸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爱的阳光雨露,在温暖、滋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转变管理服务方式,争当“好校长”。“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陶行知由衷而言。好校长是个“领跑人”。当好“领跑人”需要转变管理服务方式,善于思想引领,精于科学管理,能于文化建设,勤于学习实践。
争当善于思想引领的好校长。好校长因思想深遂而伟大,因思想开阔而崇高。好校长的思想既源于理性自觉,又源于现实启迪,在现实中就转化为“三重使命”:时刻不忘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快乐发展”是自己的第一要务;时刻不忘把自己所领导的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质量卓越、社会公认”的名校是自己的第一责任;时刻不忘“思教育家之虑、践教育家之行、成教育家之名”是自己的第一追求。
争当精于科学管理的好校长。精于科学管理的校长,往往对人多看长处,对事多看短处。多看人的长处,则使人的长处更长、效率更高;多看事的短处,则使“短板”变长、效益更高,把合适的人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做合适的事,让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各展其能。精于科学管理的校长能把复杂问题简单表述,让人一听就深明其意;把简单问题深刻论述,让人一听就不敢松懈。精于科学管理的校长的境界是“管”为了“不管”,“理”为了“不理”,一切尽在习惯中。而习惯既靠倡导,也靠引导,更靠以法律为核心的刚性规范体系、以经济为核心的中性规范体系、以道德为核心的柔性规范体系。精于科学管理的校长要善于有所为又有所不为,不畏惧又有所畏惧。校长不怕坚守教育理想,惧怕违反“五严”规定。精于科学管理的校长深知办学的风险不是来自有多少不同的意见,而是来自没有不同的建设性意见。不同的声音往往音质最好,“含金量”最高,对改进工作益处最大。
——题记
一纸书一段旅程
2006年高考,我所带班级全面丰收。
所谓春风得意,说的就是当时的我吧。在我因为带班“成绩显著”而被很多单位请去“传经送宝”之余,在当年的高考喜获丰收之际,学校理所当然地让我做了副校长。
那年,我27岁,一个风华正茂的年龄。正在我决定利用自己的副校长之便,进一步传播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的时候,学生郑家斌的一纸书信让我发热的头脑瞬间冰冷。
尊敬的梅老师:
接到了中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和您畅谈心情了。
首先祝贺您做了学校的副校长,为有您这样的好老师感到自豪,因为像您这样年轻有为的老师并不多见。可是,您知道吗?您虽然把我把我们很多同学送进了大学的校门,我还想告诉您,我们过得不快乐,真的不快乐!在您看似民主的背后,恰恰是让我们自己给自己戴上了一道道枷锁。我们真的无奈,因为枷锁是我们自己制定的,我们只能忍气吞声地去接受,去实行。
您知道吗?我们需要的是自由地翱翔,而不是被动地管束;我们需要的是特长的发挥,而不是做纪律和分数的奴隶;我们需要的是人人平等地成长,而不是在几个班干部的执行中失去锻炼的机会;我们需要的是切身的成长体会,而不是您对我们的谆谆教导;我们需要的是成长的方向和成长的动力,不是班级规定的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我们需要的是成长的快乐,而不是成长的压抑……即使您让我们读的那些励志故事吧,其实根本也进不到我们的心里,故事就是一个干巴巴的故事,是他们的,而永远不是我们的。
或许我说话不敬了,可是老师,您是一个有教育心的人,是一个应该成就自己而且一定能够成就自己的好老师,所以,才斗胆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您想想吧,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成长,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真正平等,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特长都发挥,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快乐……如果您真的想通了这些,我相信您一定会是个好老师、好校长的。
暑安!
学生:郑家斌
2006年7月26日
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都是渺小的水珠,在忽然自大的时候,一阵风就可以让你瞬间化为泡沫。4年,我所坚持的4年的“民主自治”班级,竟然是一个束缚学生身心的牢笼;我所坚持的励志,原来只如风行水上,甚至波澜不惊。
所谓的绝望,就是在你以为前路一片灿烂的时候,希望的灯盏熄灭在某个瞬间。
路,该怎么走?
无论如何,我知道,在教育的路上,谁满足于当下的寸土,都将失去整个美好的国度。
感谢家斌,你让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我,吃下了清醒的药剂。
于是,我把自己关进书斋,去阅读杜威、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夸美纽斯、赞科夫、魏书生等,去读老子、庄子、韩非子、萨特、弗洛伊德、冯友兰等。我知道,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往往只是盲目的行动。
那年,我辞去了学校副校长的职务,远走他乡。
我知道,教育的路,还很长很长……
一阵冷一腔热血
江南的某个小城,KFC的角落里,几根散落的薯条,还有早散去袅袅清香的咖啡。
这边坐着我,那边坐着他。
习惯了,我总是喜欢和他默默相对。没有言语的沉默,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极致的美。
“想想你的当年,你就明白了你的当下。”
是吗?
时光溯回到1996。
那年,我高三。成绩在我所在的学校里,绝对不出前三。
不知道为什么,我的语文老师总是对我冷眼相对。哪怕时光流逝了16年,他的眼神仍能穿透我的胸膛,有些冷。我还能想象得出上语文课的感觉,有些怕。尤其是我能清晰地记得在高考前一个月,他送给我的那句话——浓厚的悲凉!
不错,那年的高考我很悲凉。
如今,我身为人师;如昨,家斌的信件;如友言,要避开当年的遭遇。
我一定要给学生创造一种人格平等、发展充分、心理愉悦和谐的班级氛围。于是,我摸索出了“培育—发展”班级理念的班级生态的核心工程——班级委员会制度。
班委活动的方式是圆桌论坛式的,而不是一人演讲或命令式的。圆桌是平等的交流平台,而交流则是资源的共享、智慧的共享,更是课堂之外个性发展的最佳平台。即使是我们每一次召开的全体学生参加的班级发展论坛,我们都是采取圆桌会议的方式,就是要给学生传递一种意识——我们都是班级的主人,都是班级平等的一员,班主任也是。
我多么渴望我的孩子们能够在这样一个个平台上,生命蓬勃、身心发展啊。我不想让我的学生在班级感受到班干部的颐指气使,不想让我的孩子们感受到因自己某方面的不足就被歧视。我要给孩子们的是人人都能得到锻炼,人人都能获得发展,人人都能身心愉悦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我要让孩子们在这些“人人”的背后,感受到真情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不想让我的孩子们在毕业之后回忆起和我相处的日子是冷的,是怕的,一如我的当年。
不管如何,我相信,只要我一腔热血想着孩子的心灵和发展,我就能做点事情。
盖玉春先生说:“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遥远。”
路我找到了,可是,怎样才能让我所搭建的一个个平台平稳健康地运行下去呢,怎样才能让班级没有事故而生机蓬勃呢?
沉思,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
一段情一番省悟
那年,和很多少男少女一样,我的世界里也有春天。
前面那位女生红色的倩影屡屡掠过我的眼际,点燃起心头的阵阵涟漪。而那位女生报以的甜美微笑就温暖了我少男的心,和那夜夜的梦中美好。
可是,我是农民的儿子。
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我叫***,80年最后一个月出生,典型的80后,现任县五完小副校长。 听说我来报名搞乡镇中小校长竞聘,关心我的领导同事和朋友都说我是癫的。我在这里希望各位领导评委把这当作是我上进心的表现吧,我理解的“上”跟“上城里”的上不一样。其实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我也确实做了不少回癫倒的事。从中小要求到村小去教书,从教育局办执意二进宫借调到政府办,经历的6年借调时间里,先后去过县农办、三十六湾整合办、县政府办、县教育局办,最后又回到教育部门。除了癫,或许也因为一些荣誉让我有勇气站在这里。在过去的十四年工作期间,因自己的扎实工作,先后两次年度考核评为优秀,两个年度评为”县十佳秘书“,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多项工作先进个人。在县五完小的工作中,学校欠缺英语教师,自己上,担任五六年级三个班的英语老师,学校欠缺毕业班语文教师,自己上,同时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老师和村委领导都说自己不是可多得的年轻老师。
对于这次竞聘的主要话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课改,以及自己任校长后的打算,我想综合一起来讲自己的三点看法,与其他校长可能略有不同吧:
一是强团队,拒绝平庸。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或者团队的贡献决定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教师团队建设里面,一方面是校长要提高素质,摆正工作重心。现在我们的校长,我个人把他分为几类:后勤主任型校长,抓基建很行;办公室主任型校长,抓协调很行;政务主任校长,抓德育很行。当然有些校长都不属于以上类型,他只是一个校长。我个人认为要把教学质量提高,需要的是教导主任型校长、教研型校长、学术型校长,专心致志地抓教学工作的开展!现在各个学校不是搞音乐美术体育等兴趣小组活动吗?我想建议的是得搞一个学习兴趣小组,把学习落后的同学成立兴趣小组,就让校长当兴趣组责任老师,提高对教学质量的关切度。教师团队里面的另一方面是教师,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的是幸福感,怨言较多。都说快乐的人必须做到三件事:不操心别人的事、不担忧老天爷的事、做好自己的事。而教师的职业就是操心学生的事,因此想快乐很难。教师的幸福感,我觉得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专业的成长,二个是名利。应该把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内心成长看得更为重要,要积极创设好各种平台和机会,重点培育,使每一位教师在学校里都能得到自我提升,而不是自甘平庸。名利方面,常规的,或者说教育局的表彰,我认为是计划经济的范围,如果学校经济条件可以,完全可以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范围,如果一个老师带班出来的教学质量很是突出,除了可以学校设立一些校级优秀教师、突出贡献教师等名誉进行奖励外,参考以生均公用经费的额度为基准进行奖励也是可行的,奖他N个250.(笑)
二是明思路,拒绝盲目。 思路决定出路。没有管理思路的校长绝对管理不好一所学校。面对教学质量的提促,尤其是课改,我们要积极思考。之前,我担任副县长秘书时,有一位秘书前辈曾告诉我,当好一个领导秘书你一定要调研掌握领导负责工作的三大块: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建议和方案。这三大块是为一份调研报告,也是当好一位领导作好工作必须思考的。所以我认为,以后考核校长,往往可以看看他有没有针对本校工作的调研报告就成。(笑)说到我们现在的课改,我可能要唱唱反调了,现在课改提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试问全县有多少教师甚至校长能很好的实践好,并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效果。我们的教学确实需要改革,但改革不是盲目的或者迷惘的求全求快的。白岩松有一句话说得好:人的幸福感来自于不变的东西,如不变的亲情友情爱情。教师的幸福感呢?我觉得也来自于不变的教学常规和学校管理。身处变革之中的人,是会缺少幸福感的。然而,不变革是没有出路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学校要抓住一些不变的管理模式,稳步的推去教学的改革。在这里,我有个个人意见,现在小学的语数英音体美等科目都叫为几门学科,我认为还是叫几名功课的好。功课是要练的,课堂教学怎么改都不能离开练功,练基本功,练基础。扎实强化练功,才是目前小学教学质量提升的真正出路,要围绕练功而放低目标放开眼光放下形式,并建全考评机制加以巩固,如市六中的每周过关机制。对课改工作,这里提的意见仅是我一家之言,也许不对也许对。正如我去年写的《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运用》这一论文,其中就有略提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庸意见,在县里被评为三等奖,推荐于省级却获评了一等奖。
三是抓落实,拒绝折腾。 没有落实,任何工作都等于零。提促教学质量更需要多方面措施的落实。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落实好每一次备课,落实好每一次作业批改,落实好每一次课后辅导,落实好每一次改进课堂教学的尝试。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过程本身,而少一些活动。本人对“活动”真有点感冒呢。但全国各地各单位各部门都貌似很喜欢搞“活动”,正如喜欢搞“项目”一样,也许是项目有项目资金,活动有活动经费吧,有钱的玩艺喜欢者众应该好理解。只是活动不能折腾到了教学,活动不能折腾到了常规,活动不能折腾到了学习,正如星光大道栏目不能折腾到所有的大衣哥草帽姐都放下田地里的农活去追求艺术一样。提到涉及到学校的有关活动,有人说,以前是折腾二折腾三,现在都折腾五了。我觉得教育真的经不起活动的折腾,需要常规化管理。此外教育改革也不能太折腾,拿现在推行的课改来说吧。课改专家都说没有教育思想的课堂是荒芜的,我很认同。但是我看到的是,别把每一位老师特别是年纪大的老师当成万金油,当成陶行知,当成思想家理论家,我们还是把每一个老师当成教书匠吧,低调点。既然是教书匠,教什么,怎么教,怎么验收把关,完全可以拿来主义,把每堂课上得最好的那堂课,让每位老师学会后复制到自己的课堂。课堂所授内容几乎雷同,那么以后听评课怎么办,我觉得那就去感受教师个人风采部分得了。真的,别再讲理论给老师了,务实抓抓推广吧。真的,教师很忙,比牛仔更忙,来不及思想也思想不来,专家们难道不知道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习惯有多远的距离吗?他们真的需要多一点的时间去更多抓些辅导。我当校长后,就要大力推行集体备课,并将集体备课升级为集体录课,让老师从繁复的手写备课劳动中和单独思考备课中彻底解放出来!
最后一个方面,大家一般都讲自己竞聘校长的优势,我想了好久,只想到三个劣势。
一是不是党员。不过,这样的身份可以更好的接受党支部和党员教师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