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鸟儿的侦察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听说读写;作文教学;练笔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何改革作文教学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以自己如何构建科学的听说读写结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培养说的兴趣,增强练笔的欲望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才的起点,人对某一方面有兴趣就会在这方面下功夫,这方面的智能就容易提高。因此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针对这一特点,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搭建“说”的舞台,拟定“说”的计划,激励“说”的实践,使学生愿说、想说,慢慢养成说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中,焕发“说”的热情,形成“说”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鸟儿的侦察报告》一文后,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假如你是文中的燕子、海鸥、鸟儿,你会对人类发出怎样的警告呢?如果你是鸟儿,你最渴望的是怎样的侦察报告?你希望人类在对待环境方面做出哪些改变?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来了,他们声情并茂地表达着鸟儿们内心的痛苦,饱含愤恨地控诉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又充满希望地畅想未来鸟儿将得到的有关环境改善后的侦察报告。他们充满鸟儿对环境关爱的发言,发人深省。如此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善思品质,而且还培养了他们从小关注环保、关注社会的良好品质。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将自己“说”的和想到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便成了作文。此时,学生从中体会到了作文并非高不可攀。久而久之,说写的次数多了,练笔的欲望也就会逐渐增强。
二、广设听的形式,加大练笔的频率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句话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其实,听是一个不断地吸收、分析、理解外界事物、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以记忆、推理、判断、综合、概括、想象等能力为基础,如果这些能力欠缺,就要广设听的形式。如,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上讲台读优秀作文,其他同学认真“收听”,要求听的同学要认真,用心记住大意,理清条理,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对所听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重新表述。比如,在完成每一单元的语文百花园的作文前,先选择同类作文组织学生收听、评议,同时学习借鉴作者好的表达方式。等学生自己完成作文后,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小作者上台阅读,其余同学倾听、品评。通过诸如此类,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定能从“听”中获取营养,知识面得以拓宽,写起作文也就得心应手了。
三、扩大阅读的范围,增添练笔的素材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一定的阅读量。常言说得好:“记得旧句子,便成新文章”。怎样才能使学生广泛涉猎优秀作品呢?关键在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品质。阅读品质包括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等内容,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也就会去博览群书。诸如优秀作文选、各种儿童报刊、科普小品、童话、寓言、故事……都可以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阅读的范围宽了,练笔的素材也就多了。训练的次数多了,所记的东西消化吸收后就会变成自身的营养。也只有像蜜蜂一样广采博集,才能丰富文章的语汇、生动文章的表述、灵活写作的思路。
此外,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采集本,将自己平时阅读中的好词佳句、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歇后语、谜语、谚语等,收纳于此。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采集本中的信息即可发挥作用,为文章增添光彩。
四、翻新写的花样,提高练笔的质量
1 想象性
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切,是推动进步的源泉”。在思维活动,创新本质上是一种想象,是人脑在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借助想象的力量,构建新设想、新计划、新蓝图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作业创新的重要任务。例如:在学完《井阳岗》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武松打死老虎一步步挨下冈来,正好遇到保护动物协会的李纲,请你各为武松和李刚设计一段台词,他们谁能说服谁。这个作业的设计给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拉短了时空距离,在超越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从而培养了学生环保的意识。在一些文章的空白简约处,我们可以以设计出很多的具有想象性的语文作业来,在《鸟儿的侦察报告》一课中,鸟儿发回了三封电报,两封侦查报告一封加急电报。在此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文章的空白简约处。“同学们,信息鸟在发回加急电报之前,还发回一封侦查报告,你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模仿前两封的格式写一封侦查报告”。这个作业的设计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有的学生就写道“侦察报告之三:河水变‘白’了……河水在也不清澈了,它穿上了各式各样的用方便袋做成的衣服,它扭曲着自己的身子着……”
2 实践性
“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在人的各种能力中,实践能力是最根本的,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即使其它能力再强,最终也是无所作为的。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布置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唱一唱,查一查等不同形式的作业,如在《詹天佑》一课中设计了“小小导游员”的作业,首先制作火车模型和“人”字形线路图板,根据制作的道具设计“导游词”,导游对象分别是日本、美国、马来西亚等。这个作业的设计首先注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亲自做一做、演一演、说一说、写一写。
3 综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题,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综合是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高、中考改革的重点,它反映的时代对人才模式的基本要求。在创新性作业设计中,尽量打破学科界限,由以往单一的作业向综合性作业转变。如在学完《月光曲》一课中设计如下作业:请你根据贝多芬弹奏月光去的内容,设计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月光升起来,大海的景象;月亮越升越高,大海的景象;海面上刮起了大风的大海的景象,请你根据这三幅画面设计出相应的旋律的基调。这种作业的设计,一开始就打破了学科的界限,融合了语文、音乐、美术,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冀中的地道站》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地道结构图,并以设计师的身份给同学们讲解,让他们在新鲜感中积极思维,在成功中认识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不仅有趣,还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得到提高。
4 探究性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文的选编中,选入了很多的可供探究的知识性的文章。因此,在作业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及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如《奇妙的植物》、《黄河象》、《鲸》、《美丽的西沙群岛》、《蟋蟀的住宅》、《电脑棋手》、《孩子考科学家》,这些作品蕴藏着丰厚的科学知识,教师可以以此为凭借让学生进行课外探究自然界的奥秘。
5 趣味性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前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充分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在虚拟的情景中去结合完成趣味性较强的作业,为语文作业设计打开了广阔天地。冰心的《吹泡泡》是一片充满童趣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学完这篇文章后,同学们仍然沉浸在那种“他们一个个飞到天上,轻轻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踏着夕阳西去……”的五彩畅想之中。我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吹泡泡吗?回家后也像小作者那样做吹泡泡的游戏,看看你观察到的泡泡是不是和书上写得一样。很多学生就在日记中流露出对这类作业的喜欢和认可:“老师布置的作业真有趣,让我们吹泡泡,泡泡真好看,真的是无色的浮光在清澈透明的球面上乱转,颤巍巍的,光影零乱……我的劲太大了,吹不出那种玲珑的小球,吹着吹着就四散纷飞,可我太高兴了……”这样的情景类作业,学生有的是乐于参与的积极心态,而没有什么思想负担。
6 发展性
评价与设计是语文作业的一体双翼,割裂或者偏重都会相悖于课改新理念。
我畅想建立这样的评价策略:我想让学生拥有一个评价包囊,它搭乘的是信念,放飞的是理想,装载的是希望。它是马良的神笔,能为学生描绘出五彩的人生;“你写的太棒了……在你的笔下春天竟如此的美丽,你简直就是春天的小天使呀!继续努力,我的小作家……”它为学生搭起的是桥梁,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是助推器,撞击成功的火花。
【关键词】绽放梦想 习惯培养 挖掘 因素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利用小学语文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现代习惯的研究》(批准号2012YQJK23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6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表明语文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不应仅仅是学语文知识并形成语文能力,教师还应重视人文的教育,尤其是习惯的培养。如果失去了人文,语文课堂就是教师进行读音、解释、写法、段落分析,解剖和无情感教学,学生仿佛就是拿着小剃刀在摆弄课文,培养出来的人可能就是冷漠、自私、麻木的一代。可见,人文内涵才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好习惯才能为现代孩子绽放梦想。
但是,当我们从教学的实施层面分析时,就容易发现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习惯的培养却显得有些牵强,有点结论式的表达,从而让学生被动接受,收获的是肤浅的认识。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如上级的教育评价、教师的观念、教材选文的偏颇、教师的教学艺术等。为此,笔者下面对如何用好手中的语文教材、挖掘文本中培养习惯的因素进行探讨。
一、教者,要先为自己擦亮一双慧眼。
1.啃熟教材,整体把握。
无论是哪一套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审查才定稿的,教师应重视其中的优秀范文,先整体把握,再具体施教。然而,有部分教师则不然,教到哪里算哪里;有的甚至先快速拉完一遍,之后就进行知识技能训练和分类复习,认为这样成绩会更显著。其实这种怠慢教材、轻视范文的做法是不妥的。教材是定了目标的,语文教育也应该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范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人生教育,人文教育,以文化人,让孩子在书香熏陶下形成好习惯,为未来人生绽放梦想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丰富多彩,涵盖了古今中外各个时代的优秀文化,它们中有许多因素至今仍有生命力,与现代社会有很多相通之处,若能使这些优秀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定能为培养小学生的现代习惯奠定基础。因此每任教一个年级一个班,我们必然先熟悉整册教材,发掘整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现代习惯的优秀篇章,并提炼出其中的人文价值观点,为后面的教学教育作铺垫。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三年级下册,经分析,我认为有以下优秀课文和核心价值观点:
蚂蚁的救助――关爱生命 关爱他人
张衡――动脑动手 热爱科学
捞铁牛――认真思考 细心周密
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换位思考 执著坚持
鸟儿的侦察报告――保护环境 关爱地球
难忘的八个字――富有爱心 勇敢坚强
十二次微笑――知错就改 真诚待人
在金色的海滩上――诚实守信 心地善良
和时间赛跑――珍惜时间 勤奋好学
“计算机之父”童年的故事――富于想象 勇于实践
我不能忘记祖国――热爱祖国 不卑不亢
民族英雄戚继光――热爱祖国 英勇善战
2.慧眼独到,不迷信教参。
很久以来,很多的教师都奉教参为标准,习惯于模仿,懒得再动心思,在定势思维的影响下,沿着前辈的路走下去。面对教材,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和解读,即使偶然有思想的灵光也会很快被周围人否定。于是,把自己曾经怎样学到的知识照本宣科地教给现在的学生,以致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好习惯难以培育。
例如,《南极,一片净土》教参上一直引导着孩子要保护南极,保护生态环境。在教学时,我们不难发现,南极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真的就是一个童话,何来保护南极呢?于是我们结合实际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希望哪里也成为一片净土?为了能成为一片净土,你准备做些什么? 同学们则各抒己见:地球母亲!祖国母亲!我们家乡!我们校园!我们教室! 接着选取如何让我们教室成为一片净土进行交流探讨,最终得出共识,并形成行动要求:A达成共识:XX班是我们家,干净清洁靠大家。B自觉行动:各人自扫桌下地,其他地方有垃圾也要捡,看到有人乱扔垃圾就要教育。多么成功的一堂语文课呀,培育了孩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好习惯,这比什么都要强。
所以,语文课要触发孩子的心灵,教师就要敢于打破常规,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直面现实,联系实际去挖掘才能形成真正的教育思想。
二、教材,须彰显习惯培养因素的有效解读。
1.细读文本,渗透习惯培养因素。
文本中常有培养习惯因素外显的情况,学生通过阅读也能体会到一些。但是也有不少习惯培养因素隐藏在文字的背后,要靠老师的相机点拨,灵性才能在孩子心中闪烁。
如在讲授《捞铁牛》一文时,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巧妙地引领学生领悟了怀丙是个聪明的人,利用了水的浮力成功地把陷于河底的八只大铁牛捞了上来,明白了生活中要爱科学、用科学的道理。课已至此本应结束了,可我话锋一转:“怀丙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呢?”再次引导学生重点阅读三、四、五自然段,并概括出怀丙所做的准备工作(潜水找牛―备船装沙―栓船搭架―拴牛连架)和捞铁牛的过程(铲沙船浮―绳紧牛拔―划船靠边―拖牛上岸)。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怀丙成功捞出铁牛的原因。这样一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做事要获得成功,得有“勤于思考,细心周密”的好习惯。
2.有机结合,实践体验习惯培养因素。
语文教育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是三位一体的。语文教学重在语文形式,语言所蕴含的培养习惯因素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力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语文又是实践性课程,教学中,孩子习惯培养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文的榜样,书中的道理最终要靠学生实践体验,才能逐步的形成习惯,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环节要有意识地布置和检查相应的作业,才能事半功倍。
如《和时间赛跑》:课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实际,用具体行动至少做一件事体现和时间赛跑,并报告家长监督实施,一周后由家长用校讯通短信形式向老师汇报。事后短信如雪花般飞来,洋溢着感激,令为师无比欣慰:XX平时经常10点才完成作业的,现在8点就完成了;XX平常吃饭要一小时才吃完,现在20分钟就搞定了;XX平时梳洗半小时也忙不完,现在5分钟就行了。
3.拓展阅读,深化习惯培养因素。
语文教学,应该提倡“大语文”教学观,适度对语文教学中习惯培养因素主题进行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扩大阅读量,开阔视野,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又受到习惯培养因素内容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从而得到心灵的共鸣。
如讲授《张衡》一文时,就可以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张衡如何发明地动仪、地动仪的构造、用途、历史意义去体会科学家的认真研究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阅读《张衡传》,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和加深对张衡对我国科学事业卓越贡献的深入了解。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习中埋下一颗热爱科学的种子,激发了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实践的习惯。
总之,语文教师不应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是学生的人生导师,要用自己的独特慧眼从教材中挖掘出更多有利于培养孩子习惯的因素,为现代幼苗绽放梦想开启一条心灵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