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范文

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

第1篇: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教学智慧;学识;师爱;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90-01

课堂细节的处理是一堂课能否达到精彩关键因素,而对细节的处理凭借的是教学的智慧。它能及时处理生产性资源,激发灵感,让课堂变得灵动。

一、在学识的沃土里孕育教学智慧

以《我们爱你啊,中国》为例,教师出示一段文字:“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我们爱你,中国!”教师要求学生们认真阅读并总结出相应的内容。生:这一段主要写了祖国地大物博。生:祖国幅员辽阔,在同一时间各地的景象也不一样。生:祖国景色秀美神奇,让人心驰神往……师: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大家通过读书悟出了这一段的重要内容,感受到了祖国的地大物博、幅员辽阔。那么,你们准备用什么成语来赞美我们伟大的祖国呢?生思考后勉强说出三个成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教师的教学仅停留于表面。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是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的。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这位教师缺乏必要的知识,无法将教学深入下去。我们不妨设想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在出示一段文字,让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与这一段文字内容及时与自己的“储备知识”结合;通过看地图、出示各地的风貌图,以独特的视角向学生展示东海日出、高原星空、北国风雪、南国春色,配以自己的精彩讲述,让学生在欣赏祖国秀美神奇的景色的同时,明白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时间、季节的反差来体现祖国的幅员辽阔。而接下来的课外延伸也就顺畅多了,学生在强烈的视觉感受、美妙的文字熏陶下必将会闪现出多个赞美祖国的成语。而这样的课堂也会更加活跃起来,甚至还会有学生吟诵出许多描写祖国河山的名句。可见,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将这一课教学完美,除了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外,还应对祖国的壮丽河山、丰富的物产、多样的民族、光辉的历史和伟大的成就等方面有相当的了解。也就是说应该有充分的学识储备,才能胸有成竹,应对“变故”,使教学智慧发挥正常。

二、在师爱的甘霖中生长教学智慧

我们再来看一位特殊的孩子虎子,感受一下发生在他和他的语文老师之间的一段令人难忘的教学智慧。虎子是在三年级时转入这个班的一个男孩子,入学一个星期,在课堂上竟没有举过一回手,发过一次言,也没有看到他与同学讨论交流过。每次教师与他的目光相遇时,他不是躲避,就是流露出一种无奈的眼神。怎么办呢?就在这位教师为虎子的教育问题感到万分懊恼时,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那一次,这位教师像往常一样在屏幕上出示了一些生字词,准备找学生读读。看到举手的孩子比较多,他突发奇想,要让全班的孩子都把手举起来,于是就一边扫视全班学生,一边鼓励大家:“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会举手的。”真没想到,几句鼓励的话语落后,虎子也竟然将自己的小手微微举了起来。虽然不是很高,但我们确定虎子就是在举手,这让大家感到太意外了。这位教师脱口而出:“虎子!”显然,同学们对老师的决定感到十分惊讶,全班一下子安静了下来。虽然虎子的认读很不理想,没有区分好平舌音和翘舌音,也没有区分好前鼻音和后鼻音,甚至还将部分生字读错了,但没有一个同学嘲笑他,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就是鼓励!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充满情感和智慧的孩子,因教育对象的特殊而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工作是复杂的,是需要融入情感的。上述两个案例中,如果我们的教师以简单的方式予以处理,是可以让教育和教学更为“顺畅”地进行下去的,是可以将课堂更为完美的展现,但这完美的代价是个别特殊孩子的“牺牲”。相比之下,我们的工作是一定要有爱的,是需要有情感的。在师爱的滋润下,孩子们情感的大门一定会被敞开,孩子们的思维会更为活跃,孩子们的能力发展必将会更为得以迅猛地推进。所以,从这一角度讲,师爱远远超越了情感的固有意义,成了一种高尚的教育教学智慧。

三、在语言的田野上收获教学智慧

语言的智慧是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它更能张扬个性,显现师生的魅力和课堂的精彩。 来看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庐山的云雾》。他让学生选择徐州的某一方面加以描述,然后介绍给会场上听课的老师们。其中有一位学生的发言相当精彩,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徐州有很多小吃,有“小土豆”“肯德基”“老三房”“麦当劳”等。如果你去,绝对会不舍得离去,吃了这顿,还想那顿。对于学生的精彩发言,于永正老师也是难掩心中的高兴,竟幽默地对这名发言的学生说:“其实是你吃了这顿想下顿。我代表老师们谢谢同学们的介绍。”这里的智慧就在于教师很善于捕捉学生的精彩语言,并用自己幽默的语言给予最真的赞美。名师们用自己精湛的教学技艺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奉献于课堂的同时,学生们也以自己不俗的发言回报了名师。所以,是名师和学生们共同精彩了语文课堂。

教学智慧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可能门门精通,但最起码要具备几种教学智慧,方拥有站稳语文讲坛的一项资本。教学智慧绝大多数是靠勤学苦练而习得的。智慧固然不可传承,但是与智者在一起,他就能学到智慧。但愿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具备更多的教学智慧,在语文讲坛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第2篇: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范文

一、注重积累,增长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能力,当然就谈不上学好语文。所以,学好语文,积累是一个关键环节。落实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宽阅读渠道,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它们一旦被激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大幅度上升。在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中,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不外乎就是指导学生好好读书,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离开了读书就谈不上培养语感,犹如离开了游泳池就谈不上学习游泳。比如《桂林山水》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调,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绚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还让亲身游览过桂林山水的学生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读中想象桂林的美景,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从而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品味,促进语言的积累,从语感培养的角度来看,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加对语言的感悟。

二、习得方法,养成习惯

1.选读法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比如,学习《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语言积累,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是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

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阅读的书籍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形成思想,陶冶情操

语文教学要始终贯穿“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思想,要让学生在愉快的阅读中去理解,去感知,在读中形成思想,在读中陶冶情操。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仍不失为德育的主旋律。要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爱国的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

第3篇: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范文

一、深钻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相比,有其特殊的魅力,它总以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从而发掘读者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读者产生共鸣,情感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所以应深挖教学之中的情感因素,展现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

(一)钻研教材中情感的自然美。作者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表达了作者的审美观点,如《长江三峡》《黄山奇石》《富饶的西沙群岛》等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雄伟,三峡中湍急的激流,天山上皑皑的白雪,奇险高峻的黄山山峰,以及课文中展现的那飞金流彩的晚霞长虹,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画面,各以其优美奇特的风姿,沁人心脾,读之令人心旷神怡,难以忘怀,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学生也十分爱读,对其有美好的遐想,产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钻研教材中情感的社会美。小学生思想单纯,需要引导。而语文作品较多表现了人们的伟大品格,崇高的思想品质。最容易激发学生的美感和兴趣,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成长。如《金色的鱼钩》《桥》等课文热情赞颂了老班长、党支部书记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学生通过学习就会明白应该怎样关心他人,为别人着想。老师加以点拨,燃起学生的激情,学生自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他们会在认真学完课文后,在行动中表现出来,从而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三)钻研教材中情感的艺术美。作者在描写自然、反映社会生活时,采用他认为最美的艺术塑造艺术形象,把客观存在的美和作者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所以,艺术美容易唤起学生的爱憎之情。只要老师善于把课文中重点的字词挖掘出来,让学生仔细领略,定会感觉趣味无穷。

即使是议论文、说明文也不例外,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教材的魅力,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学生被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健康美好的情感所打动,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创设情境,调动情感体验

(一)平等对话,唤起情感。教育心理家认为,当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尊重时,他的学习潜能就会得到尽可能的释放。在具体教学中打破“秧田”式的座位摆放法,变成“马蹄型”或“圆圈式”的摆放,便于交流;通过智力游戏、成语接龙、故事比赛等方式让师生无拘无束地表现自我。在游戏中没有尊卑之分,没有师生之别,有的只是互帮互助、平等交流、信任与合作,教师给予学生的是理解、欣赏与鼓励。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课堂伊始教师的情感流露也是感染学生的捷径;笑容可掬地迈上讲台,把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并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用慧眼、聪耳、匠心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无私的师爱。如汩汩清泉般的师爱流彻学生心田,唤起学生心底的“爱”,师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的潜能、创造力得到较大发挥,认知效益更大。

(二)以情动情,激感。语文课堂应注重情感的调动,利用各种条件达成师生情感共鸣,产生最佳的教学合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学生的情感是易被激起的,教师就是情感直接驱动者,但驱动情感靠信息的传递。一位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信息传递的效果是7%的文字加38%的音调和55%的表情,可见表情和音调在情感传递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契机,拨动学生的心弦,深入学生内心,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等方式,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涌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赏读说写,促进情感升华

(一)以情激赏。教师要善于从体验语言所描述的事物之美入手,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语言美、形象美的研究。

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真实含义和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特别要透过语言文字,通过读议,呈现岭、林、花的美景,获得悦耳、悦目之感,理解“兴国安邦”的含义,从而激发学生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以情激说。学生能够用通顺的话语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常常为学生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辩论中得到提高。

第4篇: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范文

初二上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桃花源记》

【文体】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人。东晋大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有《陶渊明集》传世。

【内容写法】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愿。

【重点字词积累】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 )4、仿佛若有光( )

5、才通人( )6、屋舍俨然(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8、阡陌交通( )10、具答之(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11、咸来问讯 悉如外人( )(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无论魏晋( )

14、皆叹惋( )15、此中人语云( )16、便扶向路( )17、诣太守( )

18、寻向所志( )19、欣然规往( )20、寻病终( )

21、后遂无问津者( )22、渔人甚异之:( )23、便要还家:( )

【一词多义】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

寻 :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

乃:见渔人,乃大惊 ( ) 乃不知有汉 ( )

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得:便得一山( ) 既出,得其船 ( )

志: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

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 (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遂:遂与外人间隔 ( ) 遂迷( ) 后遂无问津者 ( )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重点句子翻译】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水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人们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别的人说啊。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志,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关键句】

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②描写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④表现桃花源中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文章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想寻访桃花源未果的故事的作用——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增强故事情节的曲折美,使文章富有传奇色彩。

《陋室铭》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刘禹锡写过的名诗句: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重点字词积累】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4、惟吾德馨( )( )5、苔痕上阶绿( )6、谈笑有鸿儒( )

7、往来无白丁( )8、无丝竹之乱耳( )( )

9、无案牍之劳形:( )( )10、何陋之有( )

[重点句翻译]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美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长上了台阶,使台阶绿了;草的绿色映入门帘,使屋内也绿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交往、聊天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没有见识浅陋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

【关键句】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

11、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爱莲说》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主题思想】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赋予莲美好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重点字词积累】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 【宜】应当。【众】多。 【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重点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关键句]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 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12.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大道之行也》

[文学常识]

1、文学常识

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2、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写作背景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因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重点注释】

1、选贤与能( ) 2、古人不独亲其亲( ) ( )

3、不独子其子( ) ( )   4、男有分,女有归( ) ( )

5、货恶其弃于地也( ) 6、盗窃乱贼而不作( ) ( )

7、是谓大同 ( ) ( )

【重点句子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寡、孤、独、残疾者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以(人们)只是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是理想社会。

[关键句]

1、总括全文的纲领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最能够体现全社会的关爱这一特征的句子是: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请同时找出与其相对应的句子。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对应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废疾者皆有所养。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对应句:男有分,女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对应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三峡》

[文学常识]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作者:郦道元(466—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州)人,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内容概括]本篇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景致,先总写三峡的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作者融情入景,最后以忧伤的渔歌作结,表现了山水虽佳,世上犹有贫穷的思想感情。

[中心]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重点词语]

1、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2、一词多义

[绝] 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一词多义

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属 ①属引凄异(连续) 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阙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 空缺) ②不知天上宫阙(宫殿)

清 ①回清倒影清 (清波) ②清荣峻茂(水清)

3、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疾: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 (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4、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的水)

5、 回清倒影 (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4、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 [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属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5、其他词语

[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重点句子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乘上飞奔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船行的速度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的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挡在这里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和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当到了天气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得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时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关键句]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8、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9、写夏水的句子: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1、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12、《与朱元思书》中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来形容江水湍急奔腾的气势,《三峡》一文中,间接表现江水相似特点的句子则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3、到三峡旅游的人都知道,如今的三峡,春冬时候的水依然像郦道元笔下所描写的那样“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4、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第5篇: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范文

在备南朝梁代文学家吴均的作品《与朱元思书》一课时,碰到“窥谷忘反”这个词语,会很自然地把“忘反”理解为“流连忘返”。一来这篇文章已教过多次,一直都是这样定义这个词的,二来《教参》上也是这样写的,权威的结论嘛,怎么会有错?

仔细思量,觉得不妥,又一次郑重翻开《教参》,查找课文原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翻译: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再看书本注解,单独的“反”这个词却是译为“归,还”,意即“返回”。那么,怎样为学生讲解“忘反”这个词语的意思呢?到底是该解释为“流连忘返”,还是该理解为“忘记返回”,抑或采取模糊概念,二者皆可?

于是我开始推敲课文,毕竟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在这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散文中,作者吴均用生动而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自富春江至桐庐”一带优美的山水景色,这样的自然好风光不要说是身为文学家的吴均,换了任何一个普通人,也一样会被打动,并为之“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何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流连忘返”出自何处?这个成语出自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下》:“从流下而忘返谓之流,从流上而忘返谓之连。”意即景色优美,让人陶醉,从而不愿离开或者说忘记回去。这样看来,课文的理解似乎没有问题。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表现游山玩水的文人雅趣,也不是为了赞美自然好风光、祖国好河山,因为作者紧承着嶙峋奇峰、峭拔寒树、泠泠清泉、嘤嘤好鸟的描写,就来了一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至此,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全出:是为了抒发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感情,即所谓“卒章显志”。

再来看吴均这个人的身世经历。他自幼好学,才华超群,文风清拔,深得行家赞赏;他为人耿直,因如实记录齐、梁历史,书稿被梁武帝萧衍焚毁,并罢免其官职,不久却又奉诏写史。结合这样的身世背景,我们不难理解:吴均游富春江,非为闲情逸致,实为缓解压抑、释放郁闷;非为休闲游览,实为偷得一隅,求取心“静”。作者身为世俗中人,深知入世艰难、出仕艰险,但人生在世,本身就有许多不能不为、也不得不为的事情,所以他最大的反抗也不过是暂时抛开政务,“偷得浮生半日闲”,隐身山水,自愉片刻而已。可恰恰就是这片刻欢愉,让作者心旷神怡,心神俱“静”的同时亦心神俱“净”,在沉醉流连间,情不自禁忘记得失、忘记宠辱,以致忘记回去,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放眼历史,历代不少文人因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仕途凶险而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表达对清净安宁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辗转山水间,他们多多少少都有过“忘记返回”的出世情怀。欧阳修被放逐滁州而寄情醉翁亭,于半醉半醒间畅想年丰民乐;陶渊明主动辞官而躬耕田园,于亦悲亦喜中梦想世外桃源;柳宗元贬居永州而作《永州八记》,于小石潭上饱尝凄凉之意。同样,在《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我们固然读到了清新自然的山水之美,但也不难感受到作者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以及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其实这也反映出当时相当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极力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思想。

第6篇: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范文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北宋时期司马光曾这样告诫人们。正所谓: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因此,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课题。而语文课堂则是实施德育最佳场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好育人工作呢。下面就教学实践谈一谈体会与感受。

一、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德育教育

1、体会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水,名胜古籍的文章,他们优美动人的语言似甘醇的美酒沁人心脾。如山水如画的《三峡》;《与朱元思书》这些文章里的德育因素,可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其爱国激情。教学时,让学生反复朗读,创设情境拨动学生心弦,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阅读、感悟文本,积聚道德正能量。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越来越注重自我,以自己为中心,缺乏给予与奉献、不懂得感恩、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教材中也不乏这方面的思想内容。如《邓稼先》、综合学习《献给母亲的歌》、《背影》、《走一步,再走一步》等。引导学生对这些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就能在无痕中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品格,懂得感恩、关爱他人的情怀,坚强的意志。

3、崇尚榜样,进行理想教育。如今身为独生子女的学生,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常常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常胸无大志,理想缺失。例如,我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理想。在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感受古人的远大抱负后,引导学生认识到,真正的理想不是个人贪图享受,而是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为人类谋福利。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引导学生感受鲁迅毅然弃医从文,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救国救民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启发引导,学生增强了理想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4、在总结归纳中进行德育教育。总结归纳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同时也使思想得到升华。如我们在教学生认识生字时,总结归纳汉字的形声、会意等构造特点,既可以突出华夏先祖的聪明智慧,又可在无形中增长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感受方块字独一无二的美,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学习《马说》一课时,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让他们讨论:首先问:“你是否想成为千里马?”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接着又问:“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千里马?”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之后我再问:“如果你无法成为千里马,怎么办?”同学们顿时陷入了沉默,接着一阵交头接耳。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起手,说:“虽然如此,也要面对现实,用自己最佳的状态,积极地学习生活。”他的话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随即总结本文的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如何更实际地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教学完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后,我结合本单元的课文给学生总结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懂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

5、利用成语故事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典型的形象,曲折的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吸引着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比如我用一个故事教育学生要懂得诚信: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帐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的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一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你还让我到哪里去谈这笔生意呢?”故事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般的教诲。

二、在书面写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写作不仅能培养写作技巧、文字功夫,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增强道德意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在选择作文题目时,除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写,我注重选择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文题。例如作文《在路上》,主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作文中,有的学生书写自己的成长之路,感恩于一路上的收获、受到的关怀;有的学生书写自己的求学之路,有困惑有奋进,有泪水有欢笑,写得真实感人。例如话题作文《比较》,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生活中究竟需不需要比,比什么,比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比等。一系列的作文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在作文批语中我常结合学生文章的中心用一些激励性的评语对学生进行道德的宣教。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因此在实践活动我用《我学会了……》为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近学会了什么。为了完成这个实践活动,学生需事先动手做,再思考如何介绍,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克服困难的品质,还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如让学生出一期手抄小报,当小导游介绍自己游览过的点,大量的实践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课内外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审美情趣,诱发了创造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要让学生学习、感悟、体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塑造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表达一份份情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第7篇: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范文

一、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分重视写作技能训练,轻视兴趣情感的培养

虽然新课标提倡硬挨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在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依然有很多老师采取传统的教育方法,将作文教学的重点落在写作技巧的训练上,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研究句子结构、语法系统、材料安排等方面,忽视了作文本身的情感表达,忽视了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长期以来,只会降低学生多作文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长期培养。

2.过分重视文章思想性,轻视日常生活题材的选择

很多年以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过于推崇中心思想的地位,过分强调作文思想深度,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过分拔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些教师经常强调作文的最后一段要进行思想总结,要突出作文整体的思想性,但是,小学生根本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让他们进行思想总结是相当符合实际的买入干活硬性要求只会让学生生搬硬套,说假话、空话、甚至对作文产生抵触心理。

3.过分突出教师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文,归根结底是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外在表达,是学生自身的主观感受。但是,现在的作文教学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教师评价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会导致学生在作文中为得到高分或讨好老师喜欢而说假话、编故事,长期以往会压抑学生个性的抒发。

二、促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对策思路

1.建立开放课堂,激发雪生创造兴趣

作文教学的创造性除了教学手段创新,还应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这也是作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教师可以开放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营造民主的作文教学气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见,在课堂中尽量避免直接批评学生的创造,要允许学生大胆创新,营造一个愉快、民主、积极的作文教学气氛,让作文教学走进课堂,走进生活。作文教学不应该限制在课堂上,应该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2.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灵思

作文写作的灵思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与课外阅读,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的: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所以,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多渠道的课外阅读,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了,那么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也不会太差的,因为两者是具有内在的相同性的.如果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长期的保持下去,学校就必须切实的制定规章制度,充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例如每周需要开设一定节数的阅读课.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具体的课外阅读方面,教师也需要帮助学生筛选,或者将一些名家名作纳入学生的阅读范围之中.同样的课文内也精选了孟子语录和一些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教师也可以将这些经典作品的翻译简易本、插图注音本推荐给学生,进而让这些书籍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教师也需要让学生做读书笔记,让他们摘抄精美的句子,记下他们读书过程中的偶然灵感。长久的坚持下来,学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同时也积累了作文写作的灵思。

3.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敢想,并鼓励学生多想,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力是写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路开阔、能够纵横驰骋。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就能把话说活,描写就能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在教学中教师可有目的地给出一些具有想象性的题目,如《假如我是一位老师》《二十年后的我》。要多让学生写想象作文,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自由的天性。写作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见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固然不错,但若再把想到的进行升华,如观赏某处秀丽景物时由秀丽山川联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4.勤于写作,提高教师自身的写作素养

教育家叶圣陶说:“我非常赞成教师‘下水’”,“ 凡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帮助就越大。”然而,我们许多老师或圃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或因惰性心理,照本宣科,大讲特讲写作知识,诸如叙述顺序、修辞手法等等,甚至为应付考试指导学生编写“生动感人”的材料,以至于使学生误认为好文章都三靠技巧编出来的。如此,学生写起作文来搜肠刮肚、胡编乱造,时间长了,学生怕作文,老师也怕作文。因此,老师要勤于写作,才能用切身经验引导学生的写作能力。

5.重视作文讲评与批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讲评、批改拾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与作文指导同等重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必须对其加以重视。

第8篇: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 教学效率

电脑多媒体教学融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能直观形象地展示课文中抽象深奥的地方。教育实践证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恰当运用电教媒体,注意准确地把握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演示的契机,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突出教学重点,有效地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一旦对某个问题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作出的努力就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电教媒体,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通过优美动听的乐曲和有色彩的图片,在课前营造适当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对于抒情散文,可选用自然风景方面的图片和优美抒情的钢琴曲来设计课件的封页;对于文言文教学,可选用国画方面的图片和民族器乐的音乐来设计多媒体的封页,这样学生容易在课前进入学习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更多的时候,可选用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和音乐。如学习说明文《苏州园林》时,文中有关于苏州园林假山、池沼、亭台轩榭的描写,我们便可以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同时配合背景音乐,使学生不出门就能领略到苏州园林的绝世无双的图画美,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向往。这样学生不但领略了文本美、音乐美,而且激起了想象,陶冶了情操。又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可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桃花源美丽的图景,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有利于对课文相关语段的理解和背诵,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总之,多媒体的参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多种器官的同时开放,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二、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且教学中的有些内容比较枯燥难懂,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是雾里看花,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在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反,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素材保证,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沟通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能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客观事物的直观形象,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可运用多种感官,从容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素材保证。如教学《中国石拱桥》,因为学生对赵州桥28道并列拱圈的理解有难度,所以,用多媒体直观展示这28道拱圈的排列,不需教师讲解,学生就会明白这一建造的独特性。又如学习《故宫博物院》,仅从教本前面的彩图,学生很难对故宫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有清楚认识,而用多媒体展示故宫博物院的图片,同时,让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听介绍故宫的录音,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化难为易,节省教学时间。另外,一些语文综合研究性活动课程,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用武之地提供了绝佳场所。语文综合性活动课注重材料与各种知识的整合。例如《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研究性学习,教师可突破多种限制,把战争与名言、战争的故事、有关战争的成语诗文等内容,多角度地展示材料,突破原有的单块的知识体系,使条、线有机融合,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认知理解整合更加有序、合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为更多掌握丰富的知识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三、以静思动,激活学生想象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必须有大量丰富的表象支撑。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激励他们在无垠的思维空间里任意驰骋。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当讲到若瑟夫这个人物形象时,我让学生看“若瑟夫付钱”的画面,并思考:面对眼前这个衣着褴褛、满脸愁容的叔叔,若瑟夫付钱时的动作、站的姿态有什么特点?尤其是从他的表情中可以想象一下,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合理想象,有的说:“他在想,他实在太可怜了,他是我的亲人啊,我该怎么办呢?”有的说:“他是父亲的弟弟,父亲为什么这么狠心,躲避他,咒骂他?叔叔,请相信我,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把你带回家的!”这里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了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逐步加深。

四、丰富背景材料,开阔学生视野

语文学习中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和巩固,尤其是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很重要。传统教学手段最直观的无非是一些挂图或文字材料,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考。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介入,大大改变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引擎,搜索到相关的背景资料。这些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的材料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有助于其更好地了解语文的文化背景,为理解教学内容作好了铺垫。比如学习《海燕》,讲到海燕、海鸭、海鸥等形象的象征意义时,教师可以把上网搜索到的有关文化背景资料和暴风雨来时海燕、海鸭等鸟的表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各个形象的象征义,这些资料对学生学习语文很重要。又如教学郭沫若的《雷电颂》时,针对学生很难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我在教学中一方面借助呈现《屈原》话剧的场面,另一方面借助“”前后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积极体验。可见,网上资源适时的利用,都对学生学习语文很有帮助。

五、营造听、说环境,开辟语文新天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很难进行或者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口语训练显得呆板,缺乏生机。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听说训练最常用的是录音机,这样单调的环境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和厌烦,学习语文的障碍之一就是缺乏适宜的语言环境。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语文课堂,为语文教学创设了丰富多彩、逼真形象的语言环境。多媒体教学能创造视、听、说并存的环境,可以播放动画片、歌曲、精彩对白和配有音乐的精美画面等听说材料。这种集文字、图像、动画于一体的教学环境很容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他们记住所呈现的新知识,而且能化静为动,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情景交际内容,使用PowerPoint或Flash制作平台制成CAI课件。此外,还可以直接登陆一些教育网站把其他学校的课件原汁原味地搬进课堂或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更适宜的语境。可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变得新颖而引人入胜,使学生的学习成了一桩乐事,同时也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技能。

总之,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学习、有利于教学的环境,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课堂教学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大为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