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积极分子发言稿范文

积极分子发言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积极分子发言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积极分子发言稿

第1篇:积极分子发言稿范文

关键词: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现状;发展前景

一、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及开发意义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指具有一定传递或存储物质、信息及能量作用的高分子和高分子复合材料。这使得功能高分子材料不仅具有原来的力学性能,同时还兼具如光敏性、导电性、化学反应活性、生物相容性、选择分离性、能量转换性等一系列其他特定性能。按照其功能划分,功能高分子材料主要可分为4类:①物理功能:具体包括超导、导电、磁化等功能;②化学功能:具体包括光的聚合、降解、分解等;③生物功能:具体来说包括生理组织及血液的适应性等;④介于化学、物理之间的功能:主要是指高吸水、吸附等功能方面。

功能高分子材料由于具备特殊的功能,受到了各个领域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其不可替代的诸多特性都为很多领域的技术进步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甚至已经因此而诞生出了一批先进的、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新产品。因此,当前各国都加大了对功能高分子材料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面对时间各国的竞争,我国也需要尽快加大对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发力度,从而摆脱我国国防、电子、医药和其他尖端领域严重依赖国外功能高分子材料市场的困境。

二、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针对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主要集中于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光功能、电功能、生物功能以及反应型功能应用这几个方面:

1.光功能高分子材料

目前的光功能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主要体现在光固化材料、光合作用材料、光显示用材料以及太阳能光板这几个方面,这些具体的应用能通过对光的吸收、储存、传输、以及转换功能,实现对光能的有效利用。例如,目前已经能够通过光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运用实现光传导来帮助植物的光合作用。此外,运用光功能高分子材料实现手机的太阳能充电也已经成为现实。

2.电功能高分子材料

电功能高分子材料,除了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能外,其电导率还能根据应用状况的不同,在半导体、金属态和绝缘体的范围进行变化。此外,由于电功能高分子材料一般密度较小、易于加工,同时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在当前的工业领域中也被广泛的应用。

3.生物功能高分子材料

生物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领域被广泛的应用。如常见的有,由生物功能高分子材料所制成的人体植入物(视网膜植入物、脑积水引流装置等)以及人体义肢等。

4.反应型功能高分子材料

这种高分子材料是一种具备很强化学活性的高分子材料,能够有效的促进化学反应。它是通过对构建高分子骨架,并将小分子反应活性物质通过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或物理吸附作用进行骨架填充,以实现高分子功能才能的强化化学合成与化学反应的效果。

三、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功能高分子材料具备很多优势特征,这些都使得其更加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也使得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工作在各国的竞争中日益白热化。而去随着投入的不断深化,和技术的不断完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必然在我们的尖端科学及日常生产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几种发展趋势。

1.复合高分子材料

目前,功能高分子材料正逐步由均质材料向着复合高分子材料的方向发展,同时其材料的功能也向着多功能材料的方面发展。复合高分子材料往往是在一种基体材料(如金属、陶瓷、树脂等)上,加入增强或增韧作用的高聚物,再通过将多相物复合成一体,就形成了新的复合高分子材料,这种高分子材料能够充分发挥各相的性能优势,因此具有广泛的发展应用前景。在今后的发展中,航天科技、医疗卫生、生活家居、甚至汽车制造等领域,都需要各种高性能的复合高分子材料。

2.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

经济的粗放发展,给整个地球h境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随着人们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各国对各种材料的生态可降解性要求也日益突出。因此,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和深入研究工作,也引起了各国的重视。当前,生物降解技术和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技术大多掌握在发到国家,我国目前还处于追赶阶段。随着世贸组织对环保观念的更加重视,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在产品中的应用优势也将日益显著,为了把握这一趋势,我国要积极开发研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降解技术和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通过易水解的高分子的作用在各种生物酶的作用下,能够加速材料的水解反应,帮助材料进行生物降解。这种高分子材料目前研究的重点方向在理化性能、生物相容性、降解速率的控制以及缓释性等方向。

3.隐身性能高分子材料

隐身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应用主要在军事领域,其也是当前各国的尖端军事技术的研究方向之一。以往的隐身材料多采用超微粒子和细微粉,实践证实,通过吸收衰减层、激发变换层以及反射层等多层材料的微波吸收,能够取得一定的吸波效果,达到隐身的目的。但是,由于材料制备复杂,且雷达技术的日益发展,给隐身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此后,隐身性能高分子材料必然是向着厚度更小、质量更轻、功能更多以及频带更宽的方向发展。

第2篇:积极分子发言稿范文

【关键词】 因子分析法; 欠费; 问卷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大学生拖欠学费是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欠费情况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困扰高校发展的瓶颈之一。高校大学生拖欠学费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部分高校拖欠学费金额高达千万元以上,已经严重影响学校财务预算的执行和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本文从江西省大学生欠费的具体情况入手,通过问卷调查与走访,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探求原因,总结经验并提出对策,以期为学校顺利收缴学费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根据现有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如孙占利(2005)认为欠费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郭梅芳(2007)认为,国家出台“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政策以及为此而开通的“绿色通道”导致高校接受了一批潜在的欠费群体;黄杭(2007)认为,国家强调不允许一个大学生因贫困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恶意欠费现象的发生;李爱良(2007)认为大学生欠费与收费制度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同时,结合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最终设计了20个题项(你认为大学生应根据受益原则缴纳一定学费、你欠费是因为学费用于自己消费、你欠费是因为学费用于投资、你欠费是因为学费用于找工作、你欠费是因为同学之间相互效仿、你欠费是因为学校能提供补助、你欠费是因为来自农村、你欠费是因为父母下岗、你欠费是因为自己来自单亲家庭、你欠费是因为突发性事件、你欠费是因为很难申请助学贷款、你欠费是因为国家资助体系不完善、你欠费是因为学费太高、你欠费会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你有钱会立即缴清欠款、你认为学校会因为欠费而不能担任学生会干部、你认为学校会因为欠费而不给注册、你认为学校会因为欠费而不能参加考试、你欠费是因为学校收费手续麻烦、你欠费是因为学校没有催缴)。题项的评价是利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的原理,把指标评价划分为5个等级(“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基本不符合,“3”表示不能确定,“4”表示基本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

(二)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本次数据分析用SPSS12.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利用因子分析法的有关原理,对问卷调查的20个题项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样本的分布

为了全面揭示高校大学生拖欠学费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对江西6所高校进行调查。其中,综合性大学1所,工科院校1所,师范类本科院校1所,医学类本科学院1所,民办高校1所,专科院校1所,同时,还走访了部分学校的财务处、学工处、教务处、团委及个别院系。这次调查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针对性,基本能反映江西省目前高校大学生拖欠学费问题的全貌。通过手工发放600份问卷给欠费或曾经欠费的大学生,收回510份问卷,删除39份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47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8.5%。样本构成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看出,从欠费学生的性别来看,男生(76%)比女生(24%)欠费的比例更高;从欠费学生的年级来看,大二(25.69%)和大三(32.27%)学生欠费比例更高;从欠费学生的专业来看,理工科(43.52%)和特殊类(37.37%)比文科(19.11%)欠费的比例更高。

(二)因子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的具体步骤,在初步确定了研究问题(高校大学生拖欠学费)的原始变量(共20个)之后,首先要判断本次调查问卷的20个题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文将考虑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值这三个指标。

样本的可信度检验主要是采用克朗巴哈的(Cronbach’s)Alpha信度系数进行。一般而言,α值大于0.8表示内部一致性极好,α值在0.6~0.8表示较好,而低于0.6表示内部一致性较差。通过分析,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04,样本的内部一致性极好。

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的观点,通常使用的统计量为KMO指标。通常对该指标值的优劣判断标准为该指标值在0.9以上,非常好;0.8~0.9,好;0.7~0.8,一般;0.6~0.5,差;0.5以下,不能接受。通过分析,KMO的值为0.888,表明这20项指标数据适宜进行因子分析。

对20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见附表4),以方差贡献值大于1为界限,可以看出,因子1贡献了36.798%,因子2贡献了12.157%,因子3贡献了9.543%,因子4贡献了6.558%。这4个因子在20个因子中的比率为20%(4/20),而贡献程度超过65%。通过观察旋转的因子载荷矩阵(见附表5),同时根据因子分析法的删除题项原则(即在所有的共同因子中的负荷量均小于0.50的题项;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因子中的负荷量均超过0.5的题项),发现20个题项均符合要求,不存在删减题项。

通过上面的因子分析,发现在设计的20项指标中,因子1包含的题项(x1、x2、x3、x4、x5、x6、x7、x8、x9、x10、x14、x15),因子2包含的题项(x16、x17、x18),因子3包含的题项(x11、x12、x13),因子4包含的题项(x19、x20)。按照题项所设计的内容,可以将4个因子命名为个人层面(经济和心理因素)、学校层面(管理因素)、社会层面(国家制度因素)和学校层面(惩治措施)。

根据上述4个因子的贡献程度不同,可以将其折合为百分比,按4个因子合计比率为100%计算,得出反映高校大学生拖欠学费本质的4个主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如表6所示。

高校大学生拖欠学费影响因素=0.56个人经济和心理因素+0.1校管理因素+0.15国家制度因素+0.1学校惩治措施。

四、对策

根据上述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以期缓解高校大学生欠费问题。

(一)加强宣传教育和完善各种贫困生资助体系

针对个人层面(经济和心理因素),首先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要把催缴学费与贫困学生自强自立、讲诚信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缴费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树立主动缴费的思想意识,使恶意欠费的学生积极缴费。而对于家境贫困交不起学费的,学校要完善各种贫困生资助体系,如:设立各种奖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等。

(二)完善学校收费管理体制和加强恶意拖欠学费学生的惩治力度

针对学校层面(管理因素和惩治措施),首先要完善收费管理体制,收缴学费是一项整体性工作,不仅仅是学校财务处的工作,学校应从整体管理角度出发,建立以学院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把收费管理由财务处收费转变为学工处、教务处和各学院共同落实。对于恶意欠费的学生,则要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如:考试不记成绩;取消评优评奖资格;取消担任学生干部、入党的资格;收取高额的滞纳金;列入不诚信档案,在就业时不推荐单位等。

(三)完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改革助学贷款发放机制

针对社会层面(国家制度因素),首先要完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提高财政拨款在办学经费中的比重,以解决政府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要解决助学贷款申请难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生源地贷款的做法。在这种机制下,银行能准确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提高贷款原始信息的准确性,保证助学贷款真正用于扶助贫困生,同时可以降低贷款收回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孙占利.高校学生拖欠学费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5.

[2] 柴松球.高等学校学生欠费原因与改进措施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第3篇:积极分子发言稿范文

关键词: 写字(书法)教学 现状分析 课题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写字(书法)课是全日制高等师范教育正式列入教学计划的一门必修课,是培养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的主要阵地,对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书写能力和从教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能培养师范生的书写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师范生的书写水平与理论水平的提高,辐射并影响周边地区小学、幼儿园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区域性写字教育。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环境因素,小学、幼儿园学生的写字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得不到重视而备受冷落,以至于有人完成了十几年的学业,直至大学毕业仍写不出一手像样的字来。近几年被录取来我校就读的学生中,真正受过正规写字训练的仅占2%,写字的基础极其薄弱。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是全民族的共同要求。写字教育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写字教育已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所重视,在全国范围内,中小学写字教育蓬勃发展,先进地区、示范学校、优秀写字教师不断涌现,作为为基础教育输送师资力量的高等师范院校,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书写水平与理论修养,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师范院校建立起一套写字(书法)教学的教法、学法、训练、考核、实践和推广的有效体系,切实提高教师、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书写水平,辐射并影响周边地区小学、幼儿园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区域性书法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通过教学模式的研究,写字教材的编写,教学成果的评价,学生从教的反馈,建立起一套集教学、科研、训练、评价、反馈的有效体系,以及所辐射的地区小学、幼儿园教师人才的培养和提高的科学系统。

2.渗透性原则

在写字练习过程中有机地渗透德育、智育、体育和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静心、耐心、兴趣、情感、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写字的育人功能。

3.直观性原则

写字是笔画、线条和结构的强化训练,生动有趣的教学,形象具体的示范,形式多样的展赛,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激励性原则

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学生练习写字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长处,创造一切条件,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自学兴趣、创造欲望和创新意识,从而树立自信心,宏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书写意识,强化艺术效果。

5.持续性原则

在整个课题操作系统中,不但要注重教师的提高,学生的进步,而且要注重将这一系统贯彻到学生从教后的教学、科研等各个环节中,并不断发现小学、幼儿园教学实际中的新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步骤

(一)调查分析师范院校写字(书法)教学、训练、考核、应用体系的现状,论证课题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参考国内外有关写字(书法)教学的参考文献,以理论指导课题实践,为师范院校写字(书法)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依据。

(二)科学整合写字(书法)教学资源,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准,对受教群体进行全方位影响。

(三)规划调整写字(书法)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内外辅导方法、作业批改的方法、成绩评定的方法和写字基本功验收的形式、作品展赛的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基本功和从师技能。

(四)反馈获悉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写字(书法)教学能力的整体状况,提高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书写水平。

(五)整体提高师范毕业生的书写水平和从教能力,带动周边地区小学、幼儿园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从而区域性推动书法教育。

四、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本课题组自2005年12月申请立项以来,经过广泛调研,实施考察,查阅国内外的参考资料,充分论证,完成了开题报告、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研究计划等任务。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课题,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展览比赛、毕业验收等契机进行研究,课题有计划、有组织、全面稳步地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课题实验为学校写字(书法)教学改革提供了平台。

我校写字(书法)教育工作起步较早,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尖子。但是,把写字基本功训练、考核纳入从师技能的整体工作中,却是近几年才逐步形成的。随着课题实验的逐步深入,教师和学生,尤其学校领导对写字基本功训练越来越重视。针对成员科研经验欠缺的问题,课题组选派骨干教师多次参加校级科研培训班,选送课题负责人到省教育厅参加课题骨干培训班。针对学生不重视写字训练的问题,课题组举办了写字小辅导员培训班,聘请了高校书法教授到学校为师生进行书法讲座,增强了学校的书法学术氛围。

(二)写字(书法)教学的教法、学法、训练、考核体系初步建立。

为了改革传统的写字教学模式,课题组内举办了写字教学实验课评比,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从而促进了教法的改革。根据教学实际,课题组成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加强课外训练,延长了学习区间,增加了学习跨度,从而促进了学法的优化。针对学生练字盲目的问题,课题组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编写了《师范院校写字基本功钢笔字和粉笔字同步练习册》,学生利用早自习进行粉笔字训练,晚自习进行钢笔字训练,训练强度明显增加。写字基本功考核由从前的毕业验收调整为“逐年考核、积分过关”的考核形式,形成了相对完整、科学、系统的毕业基本功验收方案,避免了学生毕业考核验收前才突击训练的局面。

(三)教师学生的书写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

课题组通过教学研究、强化训练、课外辅导、督促检查、阶段考核,完善了写字基本功训练的机制,大大提高了师生写字的整体水平,教师和学生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各级刊物上刊登与发表,入编几十部作品集,几百人次在国家、省级书法展览、比赛中获奖,并多次荣获集体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

五、课题研究的延续及展望

(一)加强培训工作,建立优秀的写字(书法)教师队伍。

学校书法教育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顺利开展书法教育的关键,加大书法教师的培训力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为此,课题组将把培训书法教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创造条件选派教师进修,鼓励教师自修。再由书法教师的培训,扩大到各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书写水平,“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能写一手好字,给学生以榜样示范作用,直接影响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二)强化制约机制,保障写字基本功训练有效开展。

为保证写字基本功训练的顺利进行,课题组将协同教务处推出新的制约机制。除了在写字基本功毕业验收时采用“逐年考核、积分过关”的考评机制,还要协同教务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在作业、笔记和考试等环节全部选用钢笔作为书写工具,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以使学生熟练笔性。写字训练单纯依靠写字课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各学科中全面渗透,才能做到潜移默化。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否重视,是写字基本功训练能否得到落实的关键。

(三)开展特色活动,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第4篇:积极分子发言稿范文

[关键词] 优质网络课程资源; 专家任务分工; 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明确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发网络学习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1]因此,如何设计开发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已成为目前高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内容和热点话题。但由于网络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含量高、程序复杂,制约着本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基于此,本文力求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一套简单实用、操作方便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模式,为加快我国高校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提供一定帮助。

二、高校优质网络课程资源的界定

每所高校都有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关键是如何合理开发并使之成为网络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意义与价值。笔者认为,优质网络课程资源是指由一流教学人员提供的课程资源,经过教学设计专家精心设计与素材处理专家合理化加工,经专业软件开发人员开发、测试后制作的网络课程资源。其特点是需要一支“专业分工,强强联合”的开发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专业技术特长,共同完成教材内容整理、教学设计、素材处理、平台开发等工作,实现多种媒体的优化选择和组合以及教学设计与开发的一体化和最佳化。

三、目前高校优质网络课程

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网络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是目前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热点问题,但由于网络课程是一个新生事物,受观念、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在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课题组通过走访国内部分院校,通过与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者、网络课程资源的使用者(教师、学生)、网络课程管理机构进行了面谈交流(部分调查对象通过网络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上网浏览了国内有代表性的网络课程128门,掌握了大量信息,并结合自身实践后发现,目前我国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缺乏理解与认识

面谈交流(包括网络交流、问卷调查)发现,80%以上的教师认为网络课程资源就是把教学大纲、电子教材、PPT课件以网页的形式放到网上让学生浏览。但事实并非如此,网络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对网络学习者的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对教学内容、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网络学习环境等进行设计,按照网络课程的设计要求,建设网络课程平台;后期需加强网络课程后台功能的测试与改进,更新网络课程资源。日常教学中,把网络课程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和资源库,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之成为扩充学生知识面的一个有效学习平台。

(二)网络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单一

调查发现,80%以上的网络课程开发主要采用“学科组成员负责分工模式”、“学科组—软件开发人员为主模式”和“学科组—智能开发工具模式”。“学科组成员负责分工模式”是指在网络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网络课件制作、视频处理、网络环境实现等各个阶段由学科组人员完成。“学科组—软件开发人员为主的模式”是指网络课程资源的收集、教学设计等由学科组人员完成,网络环境的实现由学校网络技术人员或网页制作公司完成。“学科组—智能开发工具模式”是按照一些公司提供的LMS(如Blackboard)系统,由学科组人员将教学内容添加到平台上,生成网络课程。这几种网络课程的开发模式中,由于学科专家未必熟悉教育技术和教学设计,许多学科组只是在网上模仿现有课程进行栏目和教学内容设计,导致开发的网络课程资源缺乏教学设计,网站功能存在缺陷或网络课程如同公司网站一样缺乏教育性。

(三)网络课程内容建设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有代表性的128门网络课程的调查(内容分析)发现,90%以上的网络课程都是由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试卷、教学资源、参考教材等内容组成。其中,电子教案是以Word形式在课程网站上,教学试卷是近几年的考试试卷,教学视频是由3~5位教师40分钟左右的课堂录像组成。对学习者来说,最感兴趣的是直观教学资源——教学视频,而目前国内开发的网络课程,由于视频内容建设缺乏系统性,学习者通过40分钟左右教师授课内容,难以获取该学科相关知识,学习者需要的恰恰是网络课程中主讲教师对一门课程从基础到深层次内容的系列讲授,如现在网上流行的视频公开课,学习者兴趣较高。

(四)网络课程资源缺乏后期维护

调查发现,70%以上的网络课程资源一旦上网,长时间缺乏更新与维护。究其原因,一是高校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是以课题的形式由教师承担,结题后,由于经费等问题,教师放弃了对网络课程资源的更新与维护;二是学科组缺少专业的技术维护人员,导致开发的网络课程资源缺乏后期及时的更新与系统功能的扩展,一旦上传网络,课程就无法改进;三是网络课程前期开发存在技术问题,开发的课程由静态页面组成,后期更新需要在服务器上完成,导致更新不及时。

(五)优质网络课程资源缺乏推广与共享

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开发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主要存放于各高校服务器上,由于网络课程资源下载和视频学习资源占用带宽较多以及流量较大,加之部分高校经费投入有限,购买的服务器配置偏低,导致网络课程资源不能面向社会共享与使用,重复开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四、基于专家任务分工的优质

第5篇:积极分子发言稿范文

一、校园“网络研讨”的优势

1.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不必将一班子人圈定在某一固定的时间、空间里进行教育教学研讨,不必受上班时间的制约,不必受规定研讨时间的限制,让参与者能有较充裕的时间思考,更深入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2.可以突破研讨发言面的局限,让参与研讨的教师人人都有表达的机会,将思考、建议、商榷意见等与同仁们交流。“面对面”的集中研讨往往受研讨时间的限制,在研讨发言面上比较受限制,不可能让所有参与研讨的教师都充分地阐述各自的观点与思考。网络研讨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3.可以规避参与者参与研讨的“羞涩感”,让参与研讨的教师借助文字,畅快地阐发自己的观感、思考、理解、建议等。“面对面”研讨时,有时有些教师习惯于当“收录机”——只收音不发声,这样就会丧失参与研讨、提升自我的良好机会。而网络研讨由于不必直面研讨现场,面对电脑屏幕,可以尽情地表述自己的真实感悟。

4.可以降低教育教学研讨的“成本”,比较经济实惠且有效。有时,为了提升教育教学研讨的层次与质量,学校或研讨活动主办方需要从外校、外地邀请来一两位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请他们为研讨活动提供智力支持。这是研讨的现实需求,但同时也增加了教育教学研讨的资金成本。而网络研讨则可以让专家不必亲临研讨现场,无需长途劳顿,异地便可以实现“隔空研讨”,在研讨成本上也得到了压缩。

5.可以引入形成更多的“声音”形成“研讨群”。这是“网络研讨”的强大生命力,当一地一校在进行某一专项的教育教学研讨时,利用网络,就可以预先公告,让更多的学校参与到这次研讨中来。这样就可以“兼收并蓄”各地各校的教育教学的最新成果,实现“无界研讨”,特别是对一些参赛课等的研讨,采用这种方式开展研讨,可以接纳到更多不同的声音,有利于参赛课和常态课的不断改良,相互促进。

二、一些学校在开展网络研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主题不鲜明。每次网络研讨前,教导处也发了研讨公告,主持人也将研讨所邀请的嘉宾连同他们的头衔、职务、业绩等进行了推介。到了指定的时间,老师们能够做到按时进入网络研讨,但每次看整理后的研讨记录就会发现,剔除去那些寒暄、闲聊、调侃等成分,真正与本次研讨相关的内容甚少,显得骨感十足,花费了两个小时的网络研讨时间,留下的有价值有效益的内容并不多,削弱了主题,网络研讨的质量大打折扣。

2.主宾不清晰。网络研讨要想追求质量,还是应以一校为主。为了扩大研讨的范畴,适当地引进外来研讨群,借助有名望的嘉宾的智力支援,以提升本校网络研讨的效益,这是明智之举,也是现实需要。但在真实的网络研讨中,笔者发现,外来的研讨群往往过于“强势”,他们会“提高声音分贝”,一股脑儿地在网络上“宣扬”自我学校的得意之举等,而将举办研讨的学校教师“撂”在一边“沦为”看客,导致了网络研讨的低效益。

3.秩序不井然。网络研讨无需直接面对面,隔着电脑屏幕,谁也暂时看不见谁。由于是手敲键盘输入文字,教师之间在文字录入速度上是存在差异的。于是,在网络研讨上经常会看到一个人的发言被“撕扯”成了好多“碎块”,急于表白自我观点的教师又缺乏耐性,这样,呈现在网络上的语言有时就具有非常强的跳跃性,一个意思尚未表述到位,屏幕就已被另一个或多个其他内容所“侵蚀”,不井然的网络研讨秩序,使得研讨的效果无法最大化。

4.研讨不深入。表面看起来很热闹,每两周都会有一次固定的网络研讨,每一次都定一个研讨的专题,每一次都可以看到洋洋洒洒的“研讨原始记录”,但一个学期下来,当我们回过头去审视这些研讨内容时,就会发现这种只注重“量”的网络研讨,仅仅只是浮于表层,缺乏对某一专题的深入探究,不见“质”的飞跃。同时,每一次研讨过后,只满足于将研讨的真实过程“无遗漏”地摘录下来,缺乏后续的整理、总结与提炼,这也是造成研讨不深刻的直接原因。

三、加强对于校园“网络研讨”的引导和管理

对于已成研究趋势的校园“网络研讨”该如何运作,以彰显其独特的教研优势呢?笔者拟有如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1.网络研讨要立足本校,实现全员齐动。对于一所学校而言,网络研讨应该成为校本研修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年龄段的教师都应该学会相应的教育信息技术,不能以年龄大了、快退休了、这是年轻人的玩意儿等为借口,不参与网络研讨。利用每周某一固定时间段,或是周末的某个时间段,无需全体教师都集中到学校来,只要在家里,准时打开电脑,挂上“校园研讨的QQ群”或是“校园教研BBS”等,就可以参与网络研讨。每次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学校教导处、德育处都要进行“网络签名”,并根据网络研讨的发言踊跃程度与发言质量等,给予等级或评语备案,在相关的会议上予以表扬。每次网络研讨结束后,教导处、德育处都要指定专人进行网络研讨的发言纪要整理。期末时,将网络教研的“全期活动全景”汇集,作为评选“研讨积极分子”等的依据。以此促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网络研讨活动,鼓励全体教师人人发言,人人发有质量的研讨言论,在活动中提升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2.网络研讨要立足实用,注重解决问题。网络研讨不能搞花架子,网络研讨应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立足在全体教师的现实需求上。每个学年或学期初,学校在网络研讨的话题选择上,要提前征求意见,海选“研讨话题”,来自一线教师现实需求的话题才是真话题。学校在教师提交研讨话题的基础上,再结合当年学校学年、学期等的工作计划,筛选、确定当年或新学年、新学期的网络研讨话题。这些话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要提前公告全体教师,要求教师有意识地结合这些话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素材,立足自身进行研究,形成某一研讨话题的书面发言稿,留着“备用”。若教师自身感觉对这个话题的钻研还不够深刻时,可以通过理论学习,通过寻找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寻找类似话题的已发表在公开刊物上的文章,“借他山之石攻玉”,形成研讨的准备稿。这样,每次研讨前,每位教师都做了精心准备,网络研讨起来便会主线清晰,内容充盈,互相启迪,收获一定是丰厚的。

3.网络研讨要选好“头雁”,锻造“研究先锋”。网络研讨的效益如何,关键取决于组织网络研讨的主持人。一所学校要想在网络研讨上创造奇迹,就必须要立足校本精心打造一支教育教学研究的“先锋队”。学校要发展,教科研须先行。每所学校总会在自身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培养一些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高手”——他们往往都是教育教学研究的自觉者,他们立足课堂,且行且思;他们贪婪地吮吸教育教学理论的琼浆,且用且试;他们勤于笔耕,业绩丰硕……这些教师是学校的财富,在网络研讨时,更应该给这些教师压担子,让他们担任网络研讨的某一专题主持人。这样,这些主持人在主持研讨之前,他们就必须比一般的教师更用心地进行准备。同时要求他们要善于倾听,善于提炼,还要善于引发。当教师的发言结束后,要即时对某一教师的发言进行恰如其分的点评,并能从这位教师的发言中找到“闪光点”与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新话源,引发参与研讨的教师再度“陷入”新思考。这样的主持人精神必须高度集中,思维必须高度敏捷。这样的历练对校园中教研的先行者而言,又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有利于师能的新增值。同时,每一次的网络研讨也促发了全体教师的思维激荡,为他们提供了完善、充实、修正自己的研讨文章的机会,让每一次网络研讨都产生积极的正效应。若有刊物发表了教师的论文,就别有一份喜悦在心头,又促进了教师参与有效网络教研的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4.网络教研要立足本校,引进“外援”。“井底之蛙”的眼界固然容易受到限制,但一直想依赖“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也不是最妥当的。网络教研的目的是提高本校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本校的发展服务。因此,学校在学年学期初,就应该针对网络教研的专题,寻找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提前将话题或是教师最聚焦的疑问提交给相关的专家、学者,恳望他们能拨冗为我们老师进行书面释疑。若专家、学者能在我们网络研讨的时间段“现身”,那对全体教师的网络研讨的干劲将是莫大的鼓舞。若专家、学者没空,事先有了他们的发言稿,主持人可以根据网络研讨的进度进行“摘要广播”,那产生的效益也将会是等同的。

第6篇:积极分子发言稿范文

关键词:模拟课堂;条件;设计;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34-02

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在政治、外交、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也不断扩展和深化,近年来我国积极倡导文化产业及文化服务走出国门,建设文化大国的新战略,特别是“一路一带”战略的提出和落实,需要大批各层次俄语翻译人才和懂俄语的技术人才。所有这一切都迫切要求高校俄语专业教学解放思想,革新教法,拓宽思路,切实提高翻译教学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能够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社会现实需求的高水平翻译人才。

然而,我国高校俄语专业长期以来对俄语语言、俄罗斯文学、俄罗斯问题、俄汉互译等方向不加区分,笼统地放在俄语专业里一起培养,只是在培养的过程中开设与这些方向相关的课程。就翻译方向来说,学生只能凭个人的喜好在这个方向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靠自学去了解一些翻译理论,靠自悟得出一些道理和技巧,靠自觉完成一定量的翻译实践。但在这种前提下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不成体系,翻译实践的量极为有限,加之无人校对和评点,翻译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升。鉴于此,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了本科翻译(俄语)专业和开展了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俄语口笔译)的招生和培养工作,把俄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专门的任务来对待,按照翻译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设置课程。

一、新的探索――模拟课堂

模拟课堂是俄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一项有益的尝试。那么什么是模拟课堂呢?顾名思义,模拟课堂就是在翻译课堂上模拟一些真实的生活或工作场景,由师生共同完成这种模拟交际任务,解决任务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具体现实疑难问题。

(一)开设模拟课堂的必要性

1.用人单位一般不会把较为重要的外事活动的翻

译任务交给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去做;2.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由于学力尚浅和缺乏经验,没有勇气承接较为重大外事活动的翻译任务。如此便形成一个真空地带。模拟课堂填补的正是这样一个真空地带。实践表明,在这个地带学生拥有了模拟实战演练的机会,心理素质得到锻炼,翻译技巧和水平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了。

(二)开设模拟课堂的可能性

开设模拟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既可以驾驭生活工作场景中的双语翻译,还要处理执行翻译任务中出现的无法预见的各种复杂问题。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在这方面具备以下条件。

1.拥有一支口译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邓军、赵为教授均是全国知名的优秀口译译员,曾多次担纲国家、省、市等各级部门重大对俄活动的主译工作;吴迎春、于洪声等一批中年教师有着长年在国外生活和工作的经历;贾旭杰、白文昌等一批中青年教师多年从事翻译实践工作,一直活跃在黑龙江省对俄活动的翻译舞台上,他们能很好地胜任模拟会议课堂所需要的训练任务。特别可喜的是我们自己培养的韩博文、徐美玲、黄雅婷等一批高翻专业硕士毕业生(在读博士)目前也走上了教学岗位。另外,还有徐睿、王骁骞等在俄罗斯长大的青年教师,假以时日,他们必将成为该专业教学的中坚力量。

2.广泛的社会联系,大量的翻译实践。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MTI方向的师生曾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庆油田公司、国家档案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许多单位翻译过大量的材料,为上海合作组织、中俄立法会议、中俄博览会、哈科会、中俄高层经贸论坛、城市建设规划国际论坛、世界冰雪旅游组织、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国际、国家、省、市各级大型活动承担口译(含同声传译)工作。通过这些活动,教师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也熟悉了组织这些会议的一般程序,为开设“模拟会议翻译”课程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3.拥有精通汉语的俄罗斯籍外教。俄语学院的俄罗斯籍教师一直保持在5―10名,他们当中有2名在中国工作的时间已经超过10年,而且还攻读了中国的法律和哲学专业博士学位,也是黑龙江省对俄活动翻译舞台上的积极分子。这又为开设“模拟会议翻译”课程提供了难得的优越条件。

4.大批通晓汉语的俄罗斯留学生。在黑龙江大学学习的俄罗斯籍留学生近500名,其中不乏汉语水平很高而且对翻译,特别是口译很感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加盟增加了“模拟会议翻译”课程的真实度。

5.有口译工作经历的学员。俄语学院的MTI研究生中有许多长期从事翻译(含口译)工作的学员,如省市外办、各单位外事部门的译员等。这些学员的参与既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也带动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使模拟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大量的“观众”出席。模拟课堂是一门开放的课程,除了本年级MTI口译班的学生,还有不少其他方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甚至还有部分其他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也以观众的身份列席模拟课堂。他们的列席增加了该课堂“模拟”的真实度,使学生真正感到了“大场面”的紧张度。

7.同声传译实验室。黑龙江大学拥有一间设备先进的同声传译实验室,该实验室有正式席位40座、译员间8个和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完全可以满足举办小型国际会议的需求。这是保障模拟课堂的物质条件。

二、模拟课堂的实际操作

(一)本科“经贸俄语”之“索赔”

教师提前7天指定三名学生作为买方代表充分论证索赔依据,另外指定三名学生作为卖方代表与之合作,就买方所提索赔要求一一表态:驳回或认可;双方就索赔问题达成共识,形成决议。在课堂上由教师随机为买卖双方各指定一名翻译。谈判开始后,教师和其余学生以旁观者身份跟进谈判过程。在此过程,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暂停谈判:指出译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还要掌握时机,在恰当的时候指定新一轮译员,使更多的人得到实际操作的机会。谈判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总结课堂过程,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征求意见,为上好下一堂课做好准备。

(二)MTI研究生之“会议翻译”

教师提前一周告知会议题目,如“中俄教育改革的成绩与问题”;指定两名会议组织者:一名主持人、一名译员。要求每位学生设定自己的身份,如俄远东大学校长、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大学教师、学生家长等等,并以该身份撰写发言稿。学生应在课前将自己的身份和发言题目报给主持人。在课堂上,主持人按照一般会议的程序主持会议进程,教师随机为每个发言人指定翻译。每位发言人结束发言,也就是每个译员结束翻译后,教师请学生们评价该学生的翻译质量,最后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布置下一课内容。

本课堂模式可以推广到各种类型的会议口译活动中:如领导会谈会晤、学术研讨、项目推介和论证、成立国际组织、商贸谈判、大型会展和庆典等活动。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都是按照实战要求设定的。(1)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会议主题,让学生自行分配角色,准备会谈(演讲、报告、发言、推介)内容。提前布置主题符合实际举办会议(会晤)时译员事先知晓会议主题的事实,学生准备发言也使他们可以提前了解相关主题的知识和词汇,类似于实际翻译的准备工作。(2)随机组合。在模拟课堂上,由学生扮演不同身份的参会者进行发言,由教师随机为发言者指定译员为其翻译。发言者和译员的随机组合模拟了实际开会时发言人临时调整讲话、即兴发挥等常见场景;角色分配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以主持人、领导、组织者、专家、贵宾等身份参会,这就为他们尝试各种风格的发言和翻译提供了机会。(3)讨论评点。教师密切关注课堂训练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在每两位学生发言/翻译之后引导全体学生讨论。此时的讨论,特别是中俄师生一起参与的讨论针对性极强,既能及时解决很多翻译问题,又能扩展每位学生的思路,效果极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主导讨论的方向和用时多少,并在讨论后及时进行评点和总结。(4)专家评点。模拟会议可以根据实际条件不定期邀请资深专家和有经验的译员参与教学,由这些专家对学生的翻译质量、心理状况、疑难处理等情况进行评点,也可请专家现场示范。(5)实战演练。在开设模拟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带领学生参与一些真正的大型国际会议翻译活动,让学生观摩真实的会议翻译过程,也可以创造条件让个别优秀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实战演练。(6)课程考核。“模拟会议翻译”课程结束后,要举办一次比较正式的模拟国际会议,由学生现场翻译,采取评委打分的形式进行考核。

经过六年的探索和实践,模拟课堂教学模式在翻译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学生在接受了模拟课堂训练后,自信心大大提高;(2)一部分学生在模拟课堂之后,承接了部分重要外事活动的同传工作;(3)黄长梅、刘丹慧两位学生的同传质量得到我国前驻俄罗斯大使李凤林、商务参赞孙敏教授的赞许。赵鹏翔学生的翻译得到教育部国际合作司于继海副司长的好评;(4)黑龙江大学“模拟会议”翻译课受到俄罗斯学生的欢迎,还吸引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外校中俄学生的参与。

三、“模拟课堂”的发展前景

第7篇:积极分子发言稿范文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2.重庆大学,重庆 400030)

摘 要:高校文科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专业社团这种新的组织方式。根据情境学习理论,本文构建了专业社团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框架,以此解释实践教学的结构、过程及效果。通过对X校P系专业社团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第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专业社团进行实践的结构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致;第二,与传统组织形式相比,专业社团更加符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本文的发现,提出了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大力发展专业社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专业社团;实践教学;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10-04

收稿日期:2014-09-30

作者简介:王兵(1981—),男,河南沁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学生社团研究。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教学改革课题“专业社团在文科实践教学中的功能及运作机制研究”(JY1302117)和

“仿真模拟软件在文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Y1302116)联合资助

一、研究问题: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创新

通常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被划分为“文”、“理”两大类,文、法、财经等统称为文科。传统的文科教学以课堂宣讲为主,不注重实践教学工作[1]。近几年,以素质教育为内容的教学改革,使我国大学文科教学正在发生深刻而持久的变化,其中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便是一例。

然而由于实践教学没有材和相对固定的教师,同时考核手段比较单一,缺少统一标准,因此往往是教学体系中的薄弱环节[2-3]。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就产生了传统的“放羊型”和“教师主导型”两种组织方式。第一种“放羊型”。许多院校专业采取一种相对灵活的变通方法,动员学生自己去联系实践单位。第二种“教师主导型”。由教学单位统一安排实践的地点、时间以及内容,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学生按照教学单位的安排,完成实践教学内容[4]。第一种组织方式表面上看起来是缓解了统一安排实践单位的接待压力,解决了经费问题,但实际效果上却是学校对实践的学生失去了监管。这样也就难免出现流于形式、疏于管理的“放羊局面”,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5]。第二种组织方式虽然能够完成学校对学生的实践要求,但是学生的主动性较差,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容易出现交差应付的态度,以拿到学分为目的,很难真正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

随着各个高校大幅度增加本科生教学实习实践经费,一线教学单位开始重新探索文科实践教学的方式,在全国很多高校出现了新的文科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专业社团。它是指在本专业范围内,所有学生自动获得成员资格,具有自我服务、自我学习功能的共同体。专业社团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实践教学组织松散的局面,通过增加学生参与的权利,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6]。

专业社团与普通的学生社团有很大不同,它虽然不是一个教学机构,却参与着实践教学的全部过程,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建立了良好的平台,真正实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实践结构。实践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和课程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专业社团这种新的组织方式,有效地改进了传统的文科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研究专业社团这种新的实践教学组织方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具体的实施效果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有深刻的实践意义。本文从结构功能分析视角出发,以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础,构建学生通过专业社团学习实践知识的分析框架,通过X校P系专业社团建立、运作的案例分析,呈现出专业社团中学习知识的结构和内部运行机制,最终总结出专业社团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和效果,探索其改善教学效果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二、分析框架: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在20世纪,学习理论关于实践教学的看法,影响着人们对学习、教学的认识。莱夫等人发现了“默会知识”对新学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情景学习的观点。该观点强调了“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合法边缘性参与”与“实践共同体”等要素(lave,1991)。莱夫通过5个学徒制案例分析,发现情景学习是一种“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边缘性”意味着置身于由某个共同体定义的参与领域中多元化的、多样性的、或多或少的投入和包含于其中的存在方式,关系到在社会世界中的定位。合法的边缘性暗示着权力关系的社会结构,边缘性是一个授权的位置,合法的边缘性本身就是拥权和失权的源头。

专业社团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显现正是“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机制能够充分得到发挥。专业社团具备了情景学习理论中要求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条件,创造了潜在的知识,新同学可以通过合法的边缘性进入的方式来学习这些知识。该学习活动具有一种特有的模式,有强烈的目标。作为边缘性参与者,学习者能够就整个事务是怎样的、需要学习些什么等问题形成一种看法。从传统的实践教学组织方式向专业社团这种新的组织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专业社团能够发挥优势的四个关键因素是“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形成“实践共同体”。

(一)资格准入:合法性

莱夫等指出,在情境学习中合法性是指实践共同体中的各方都愿意接受新来的不够资格的人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lave,2004)。对专业社团而言,首先必须是专业的成员。专业社团成立之初,大多数并没有在校团委注册,而仅仅是围绕着专业教学与教育开展活动,它的天然成员是教学单位专业的所有成员,但不排斥其他学院、专业的学生参加“外围”活动。要想成为社团的核心成员,必须是从始至终参与社团、对社团做出重大贡献的学生,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参加社团活动,这样就确保了必须是本专业的学生才有这个资格作为“核心”参与社团的活动。与此同时具备了这个天然的成员资格,也有义务去参加社团活动。

实践教学现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X大学文科专业中,实践课程占到了全部学分的25%。基于其重要性,所有学生都有义务参加以专业社团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只有参加了社团组织的活动,达到学校、专业的要求才能够拿到学分。

参加专业社团的资格是天然的,同时实践教学工作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专业社团活动,两者构成了专业社团的合法性。

(二)参与结构:从边缘到核心

所谓边缘,是指初始学习者开始只能围绕重要的成员转,做一些外围的工作,然后随着技能的增长,才被允许做重要的工作,进入圈子的核心(莱夫,2004)。莱夫指出,在学习实践的技能时,不能够简单地一蹴而就。分配给一名新成员的任务是短暂而简单的,所以失误的代价相对较小,新成员对整个活动任务不需负重要责任。新成员的任务往往定位在工作过程的枝端末节,而不是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大部分时间内,玩和工作之间以及边缘性活动和其他工作之间的区别是不很明显的(莱夫,2004)。

正是从边缘到核心的参与结构,使得专业社团各个年级之间、不同学生之间能够有序地参加社团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如果偏离位置,必然会事倍功半。实践教学中,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专业社团负责设计整体的实践安排以及具体工作的实施。这样就会存在一个核心的团队,通常由3—5人或者最多10人构成,这些学生谙熟实习的整个过程,之前参与过实习工作,能够按照指导教师的安排,完成学校安排的实习工作。而初始参加教学实习的学生,在边缘参与,在观察中学习,在活动中体会整个过程的实践教学的全部过程。在实践教学中不仅仅学习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从外部观察核心成员的组织工作和实际操作。这样就可以形成从边缘到核心的交替转换。

专业社团如同其他学生社团一样,每年都要面临大四学生毕业的问题,人员要大幅度地更换。如果没有畅通的机制促使一批批成员成长起来,专业社团的持久性就会受到质疑。因此专业社团通过从边缘到核心的不断地转换,每一级学生能够得到锻炼,从一般的参与者到核心的参与者,这样的社团才具备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新成员在参与团体的实践活动中,从老成员那里承袭这些共同的经验、价值、信念与规范,从比较边缘的、外围的参与逐步发展到核心的实质性参与,从团体的边缘向中心逐渐靠拢,并逐步确立自己在团体中的身份和自我价值感,意味着变成一个充分的参与者、一个成员。

(三)参与目标:形成实践共同体

传统的实践教学因为缺乏学生的充分参与,存在着有教师参与和无教师参与的区别,课上和课下的区别。专业社团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实践教学工作,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地参加实践活动,解决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专业社团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组织,由各级学生构成。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设计出适合学生参与的、调动大家积极性的活动来。一方面有教学任务的压力,教师赋予的权威,另一方面,都是本专业的同学,朝夕相处使得核心团队对同学们的了解较之一般的学生社团更胜一筹。同吃同住,生活在一个小范围的空间区域中;一起上课,通过学生之间交流产生情感,都对其组织合适的活动有促进作用。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三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使新手进入实践共同体并获得所有共同体成员所必需的资格,这对共同体的再生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何建立、发展共同体成为专业社团的一个重要问题。莱夫(lave,1991)认为学习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在学习中不仅参与特定的活动,而且还参与特定的社会共同体。要成为实践共同体的一名充分参与者,就需要进入正在进行着的广泛活动,接近老资格的前辈和共同体的其他成员,以及接触信息、资源和参与机会[7]。专业社团作为一个组织,具有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也有其使命——学生一起做好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因此各个年级的学生形成了实践共同体,这个团体不是因为要完成某一项具体的活动而将大家临时聚在一起的松散结构,而是其成员具有共同的文化与历史继承,有共同的目标、信念和实践活动的组织。按照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功能与秩序,在实践共同体中锻炼能力,达到教学目标[8]。

三、案例分析:以X大学G社团为例

X大学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距离省会城市100公里。学校在2010年把当年的实习经费翻倍,达到了人均600元。由于地处偏僻,如果不分散实习,则没有足够多的单位来承受如此众多的学生,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工作一直是教研室教师的难题。统一的实习存在着学生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好的问题。从2010年R学院的三个专业新成立两个组织,加上原来存在的F学社,所有的本科专业均有自己的学生学习组织——专业社团。本节将以G社团为例,讨论本科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第一步,成立实践共同体——G社团。在学校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要求下,P系开始就本专业的发展进行规划,通过网络及电话等方式与毕业生及在校生商议P系学生发展能力最需要的事情。经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文科专业的学生读社会科学经典书目少,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固。P系数名教师商谈后决定发起成立P系读书会,每月组织两次读书海云,出版一期内部刊物,选刊学生的读书心得。成立专门组织G社团,来维系读书会的日常工作。读书会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织成立,第一次由S老师在大三积极分子中选取3名学生,分别负责宣传、组织和编辑工作,P系的教师自愿参与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帮助学生选择书目,带领学生针对书目学习,并对刊物的发表质量最后把关,才能够最终付印。为了行动具有一致性,系主任Y老师将读书会划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是分散实习的主要形式。

在P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学习实践共同体,该共同体最初主要是负责读书会的组织、宣传和编辑。步入正轨之后,具体实践教学和实习的活动,交予G社团来负责安排,比如召开会议,组织同学参加,选定书目等。在外出实习的过程中以G社团成员为核心,根据教师的指导安排,执行组织同学的任务,安排好学习、实践、讨论等实习环节。此举有力地提高了各个环节的参与程度。

第二步,确立边界领域:成员和活动边界。G社团的活动范围是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逐渐扩大的,最初其活动范围主要是读书会,组织撰写读书心得,帮助指导教师刊印出版物。随着G社团的核心团队的成熟和稳定,开始全面介入到实习的全过程。G社团的读书会最初的参加者是P系的教师和大一、大二、大三全部学生,因为读书会是学生实习的一部分,因此P系的天然边界是全部成员。但是该读书会是向外部开放的,成立不久,在本校攻读研究生的本系毕业生受邀参加读书活动,撰写读书心得与寄语;与此同时,G社团的读书活动也向学校其他成员开放。但核心参与者和组织者都是本系成员。本系的成员获得天然的成员资格。正是有了合理的边界领域才造就了社团的活动范围,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社团的成员以及其具有天然参加活动得到锻炼的权利[9]。

第三步,从边缘到核心的参与方式。(有点像晋升机制一样,但这种参与结构变化是有条件的,如何筛选、如何晋升。)要成为社团的一名充分参与者,就需要进入正在进行着的广泛活动,接近老资格的前辈和社团中的其他成员,以及接触信息、资源和参与机会。参与方式对于获得社团中的核心成员的资格是非常重要的。G社团成立之初,核心团队由教师选拔高年级学生加入。在新老学生数次交替之后,成员的积极性和贡献成为进入核心团队的重要考虑因素。成员最初开始时更多通过积极阅读,在读书会上发表意见,逐步得到同学的认可。对管理工作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G社团的3个部门。在经过数月的参与之后,他们在外围的工作中了解了整个社团的工作流程,与同学打交道的方式,以及与教师沟通的方法。

G社团的核心成员由此实现了管理组织会员由边缘到核心的转变。在读书会的开展过程中,参与的学生也是逐步从边缘到核心。

第四步,参与核心活动读书会。P系系主任按照教师的专长,结合学生的需求,每学期每个教师选择一本书和一个讨论主题参与活动。在G社团组织部的协调下,每周在固定地点召开读书会。P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目和讨论主题参与,但每学期至少要参与2次,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低要求。读书会的核心成员通常认真阅读,准备发言稿,较多参与活动,低年级学生多数来听一听讨论会的内容,了解讨论书目的大概意思。参与的深度因为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不同有所差别。

G社团还深入参与P系外出实习活动。核心团队对外出实习,尤其是集中实践过程中的召集、组织以及动员工作的承担,有力地提高了实习的组织水平,使得一切实习工作都有序进行。因此整个实习中的经典书目、文献阅读讨论会、报告会、外出考察活动,以及深入基层调研,从日常组织工作到事后的整理,都有G社团的努力。正是G社团成员的多层次、不同程度的参与,使得实习工作得以更加顺利地开展。

共同体成员拥有不同的兴趣,对活动做出不同的贡献,并且持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多种层次的参与是实践共同体的成员关系所必需的。它实际意味着一个活动系统中的参与,参与者共享他们对于该活动系统的理解,这种理解与他们所进行的行动、该行动在他们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对所在共同体的意义相关。正是G社团与P系的实践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使得不同的同学在活动中有不同程度的参与,最终各有所得。

四、专业社团:合法性的边缘性参与新实践

通过专业社团学习知识、技能的机制符合情景式学习理论的主要要素。在此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获得身份认同与成员资格,也与从“新手”走向“熟练”这样一个从“边缘参与”走向“完全参与”的内在过程密不可分的(lave,2004)。在专业社团这个实践共同体中,从“边缘参与”到“完全参与”的过程之中,每个成员应当获得的知识、技能、身份、地位等都融入由教师、学生、专业形成的实践共同体——专业社团。

专业社团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与“放羊型”和“教师主导型”相比,是一种全新的组织方式,它的具体的组织效果可以从三者在实践要素的比较中看出。就实践教学而言,评价实践教学的要素可以从教师参与程度、实践载体、实践主体、实践方式和实践效果五个方面进行(如表1所示)。专业社团的组织形式使得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参与社团活动和社团管理,在关键问题上起到主导作用,而实践的载体上专业社团为主要的实践平台,同时发挥了社团成员也是实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具体实践活动的安排均由学生来执行、沟通。社团成员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这种“学徒制”的方式,以从边缘到核心的机制,在实践效果上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收获很大。专业社团构建起高效率的实践教学的骨架,有了专业社团,使得各部分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地运转,较之其他的组织方式有了不小的进展,使得学生、教师、实践能够有机融合在一起。

五、总结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是构成高等教育知识理论体系学习的重要环节。而在实践教学环节,由于长期以来多种因素的限制,现阶段多数高校都是以“放羊型”和“教师主导型”两种方式组织完成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但是这两种方式仅仅完成了“表面任务”,并没有很好地起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有效组织的功能。专业社团能够有效地改变过去实践的不利局面,有效调动起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给学生以观察学习实践知识的平台,使其按照科学的学习逻辑,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并赋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这一切都体现了专业社团在实践教学中的优越性。因此有必要将这种形式进行总结,并予以大力推广。

对高校而言,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必须有学生的充分参与。因此有条件的文科专业可以尝试建立“专业社团”组织,并贯彻融入到全部的实践过程,将整个实践教学工作由过去短期集中式的实践拉长到整个学年进行统一安排,通过把过去无组织实习方式转变为有序实习的状态。同时不断总结建立实践社团的经验,不断完善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大力发展专业社团,完善文科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建平.大学实践教学的变革:情境学习理论的视角 [J].高教探索,2009,(4).

[2]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 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

[3]刘钰,张会平.实践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清华 大学文科教学为案例[J].教育探索,2006,(11).

[4]编写组.高等教育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 122-126.

[5]宋毅,孙发利.现代阐释学对大学文科教学理念的启示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0).

[6]陈文江.面向21世纪的文科实践教学改革[J].科学、经 济、社会,2003,(2).

[7][美]J·莱夫,[美]E·温格;王文静.情境学习:合法的边 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