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铁实训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地铁高技能人才;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1-112 -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载体,地铁交通快速、高效、舒适、节能、环保的优势更加凸显,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地铁建设的。目前我国已开通地铁的城市达到10个,运营总里程为1300多公里。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地铁的城市达25个,预计到2020年全国地铁运营总里程将达6100公里。按照现有规划,我国每年将建成地铁达500公里左右,按每公里50人的最少用人标准,每年需要新补充地铁专业技术人员达25000人。
地铁交通技术是现代机械、电子、通信、工程等专业技术的集成,地铁岗位对人才的专业知识、职业素质、技术能力、操作技能等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现有的以学校为主的、远离工作现场、企业文化缺失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地铁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一体化办学作为高职教育的新形式,具有校企合作紧密、工作学习转换快捷、企业全程参与等突出优势,可以充分满足地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南铁院发挥长期为轨道交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优势,从2002年开始与南京地铁进行了10年合作,历经“订单班”、“冠名班”、“地铁学院”三个阶段,在地铁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满足2014年南京举办青奥会的需要,南京地铁到2015年将建成6条新线,约215公里,需要补充约1万多专业技术人员。为此,南京地铁公司与南铁院签订了2009~2011连续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订单总数达2740人。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南铁院与南京地铁联合组建“地铁学院”,通过创新办学体制、改革育人模式、优化就业环节,对校企一体培养地铁高技能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校企一体创新办学体制
办学体制决定了办学资源的获取与配置方式,反映了参与办学各方的利益诉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办学不仅要依靠政府的主导,更离不了行业企业的支持。职业教育现有的办学体制在资源获取方面渠道单一,过度依赖政府,不能有效满足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南铁院紧紧把握地铁行业的发展形势和人才需求,通过“地铁学院”,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新体制。
建立一体化办学平台。近十年来,校企合作办学逐步深入,在订单班、冠名班的基础上,双方于2009年联合组建成立国内第一所地铁学院。地铁学院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长和副理事长分别由南京地铁总经理和南铁院院长担任。为吸纳其他城市地铁企业加盟,明确“1(南铁职院)+1(南京地铁)+N(若干城市地铁公司)”的理事会结构。地铁学院的院长由地铁公司领导担任、学院领导担任执行院长。地铁学院下设办公室、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教学团队和职业素养训练项目组等。相关机构均由双方人员组成,在管理体系上校企融合为一体,为推进合作办学提供体制保障。
整合共用校企资源。整合双方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使其效益最大化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首先是组建混编教学团队。校企共同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车辆驾驶与检修、线路工程和电气化供电等六个专业由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其中企业技术人员占50%以上。其次是共建共享实训资源。南铁院的教学和南京地铁的培训可以共用共享校企双方既有的实训资源。为了增强教学和培训效果,双方还在南京地铁生产现场共同设计建设了生产实景同步传输系统,企业技术人员可利用视频进行远程教学。南京地铁还积极帮助南铁院建设地铁综合实训中心,无偿捐赠调度信息系统软件和部分实训装备。再次是融合校企文化资源。南铁院作为老牌的铁路职业院校,具有丰厚的铁路特色校园文化积淀。南京地铁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在国内业界颇有影响。校企探索在两种文化资源的交叉融合中育人,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三、校企一体改革育人模式
职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其教育对象需要在工作与学习之间进行快速转换。校企一体育人有利于实现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组织形式,在组织内完成理论与实践、学与做的快速转换,加快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同时,职业教育也是一种合作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企业是主体,学校教育是基础,单独依靠学校一个主体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实现的。特别是对于地铁行业来说,短期内大规模培养地铁高技能人才,尤其需要地铁企业全过程参与。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南铁院和南京地铁共同创新地铁高技能人才“333”培养模式。主要内容是:
学生在校的三个阶段目标。针对地铁企业生产的实际和地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地铁学院”提出学生在校三年要依次实现“三个目标”:一是走入地铁,感知职业。第一学年每两个月至少安排一次到地铁的现场观摩或系列讲座,由兼职教师讲授,使学生切身体会地铁工作的性质、内容。二是深入地铁,熟悉工作。第二学年,每月至少安排一项利用地铁现场教学和兼职教师授课的机会,将地铁岗位工作内容分解到各个专业课程中,使学生逐渐熟悉地铁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三是“融入地铁,胜任岗位”。在第三学年,学生作为南京地铁的实习员工,更多的时间进行定岗和顶岗实习,学生与企业融为一体,提前开始地铁职业生涯。
校企共同做好的三项工作。一是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地铁订单岗位的任职要求,各订单专业的混编师资团队制定了人才培养规格,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二是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教学。根据各专业教学进程,落实教学安排;各个专业结合自身特点,采用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比例达50%。三是校企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成立以企业人员为主的专业评价小组,根据地铁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标准,实行学年考核和毕业综合考核。
实现教学过程的三个一体化。一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校企共同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体系,利用南京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的练兵线、培训线,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做中学、学中做,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二是校内教学与现场育人一体化。地铁各专业的课程讲授,采用专业课程现场教学和校内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交替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是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提升一体化。在校企共同实施教学过程中,将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等职业精神融入到具体的项目化教学中,使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同步提升,同时将职业素养作为培养质量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综合评价制度。
四、校企一体优化就业环节
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就业教育。对于大规模、大批量订单式人才培养,在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尤其要重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衔接。既要考虑规模化的人才培养,又要重视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的需求。同时,针对部分学生在就业方面进“保险箱”的心理误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形成适度竞争与淘汰机制,适当增加压力,增强订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帮助学生经过三年实现与地铁岗位的无缝对接,南铁院和南京地铁以“就业为导向”,在学生通往就业岗位的链条上着重把好招生、组班、岗前培训等关键环节。
共同把好招生关。提高就业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结合南京地铁快速发展对地铁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南铁院积极参与研究南京地铁企业发展规划,预测地铁运营各岗位的人才需求,按照岗位的设置共同确定招生计划。双方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地铁企业的发展、用人和学校的育人特色,提出生源的具体规格要求。地铁的快速发展和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求,吸引了大批的有志青年。多年来南铁院地铁专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录取分数,2010年南铁院轨道类专业文理科录取最低分超出省控线100分左右。
共同把好定岗组班关。校企双方坚持“一年宽基础、两年定岗位、三年强岗前”的做法,学生在完成第一年基础课程和感知职业的内容学习后,校企双方根据学生本人申请、个人表现和行业需求,初步确定每一名学生未来的岗位方向,完成按岗位组班的工作。“组班”环节既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生涯,同时也关系到企业的员工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既要重视学生的选择,又要考虑企业的需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适应情况,申请调整进入另外的班级继续学习,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或企业的用人变化,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进行学生的班级调整,达到“双向选择、双方满意”的效果。
共同把好岗前强化关。在双方合作的初期,学生在南铁院毕业后南京地铁还要对其进行一年以上的现场培训。为进一步缩短企业用人的培训周期,实现零距离就业,南京地铁将上岗培训内容和实习内容提前安排到第六学期进行,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训计划,共同强化岗前培训,实现了地铁学院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和南京地铁的高质量用人。
五、结语
校企一体培养地铁高技能人才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实现了教学做一体,提高了订单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大大地缩短毕业生岗位适应期,为企业节省了大量培训和用工成本。三是带来了很好的辐射效应,无锡、苏州、上海、杭州、成都、深圳、哈尔滨等地铁公司纷纷与南铁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并希望加盟地铁学院。据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和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分布的《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2010年度报告》,南铁院在2009届江苏省高校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排名第一,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在江苏省综合指数排名第一、三位,被推荐为绿牌专业。学院“地铁文明使者”协会,被南京市政府授予“优秀志愿者服务团队”。(下转第67页)
(上接第113页)
南铁院和南京地铁通过“地铁学院”的建立,紧紧围绕地铁订单人才培养这一目标,按照合作育人的模式,创新合作办学机制,实现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从而促进双方合作发展,最终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实践表明,校企一体培养地铁高技能人才的探索,成功破解了校企深度合作的难题,调动了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的良性互动。校企一体培养地铁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为其他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 教职成[2011]12号文件.
[2]叶鉴铭,徐建华,丁学恭.校企共同体(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与实践)[M].三联出版社,2009,1.
[3]夏英.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9).
关键词:校企共建;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25-02
目前,高职课程开发与建设还没有完全突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存在着校企双方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不强,合作效果不太理想;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准确认识,对企业岗位的技术要求掌握不够;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管理机制存在障碍等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使得校企双方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校企合作课程建设还停留在较浅层次,学校所教和企业所需脱节,不利于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行业技术水平,岗位要求相适应的课程目标等。基于以上原因,我院自2008年开始,与在南京地区进行轨道交通施工的中铁十九局和中铁十五局,与进行轨道交通监理的广州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和北京铁研监理有限公司及进行轨道设计的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轨道所等5家单位合作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中的《轨道施工技术》课程。解决了“与谁合作”、“合作什么”、“怎么合作”的问题。校企共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效果良好,受到在校学生、企业技术人员的好评。
一、共建课程过程中各方职责分析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建设课程包含四个要素,即学校、企业、课程专家和政府。学校方面,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力,他们要参与整个课程建设的过程,重点做好课程教学内容的转化工作;企业方面,主要是企业专家的作用,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工作知识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政府方面,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有效利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可以确保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二、校企共建课程的具体实践
依据路桥与港航工程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中的《轨道施工技术》课程为例,具体做了以下的实践创新。
1.与谁合作。2012年,路桥与港航工程学院成立了江苏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路桥分会。在分会成员单位中,课程选择了在南京地区进行轨道交通施工的中铁十九局和中铁十五局,进行轨道交通监理的广州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和北京铁研监理有限公司,以及进行轨道设计的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轨道所等5家单位合作共建专业与课程。
2.合作什么。①与合作企业人员共同制订课程设置方案。在轨道施工技术应用情况及人才需求情况调研报告基础上,结合合作企业具体情况,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②整合课程内容。为强化学生的轨道施工技术实际应用能力,在教材及课程教学中引入合作企业轨道施工技术应用案例。将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确定了本课程的内容分为9个模块,分别是轨道施工方法概述、有碴轨道施工、轨道板预制、城市轨道交通无砟轨道施工、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施工、无缝线路的计算与施工、道岔施工、轨道几何形位量测和高速铁路轨道精调。③与合作企业人员共同编写课程教材。作为交通类高职学院,该专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基本上来源于本科院校,课程内容学科性较强,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课程结构体系松散、内容庞杂。例如,轨道结构包括钢轨、轨枕、道床、联结零件、防爬设备及道岔等六个部分,其材质就涉猎了钢材、混凝土、木材、岩石、砂土、沥青、聚乙烯等;而现行的轨道教材对于这些内容在组织方面存在相互交错、主线不明等现象,给学生的印象是结构体系松散、内容庞杂,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难学,理不出头绪。编写适合校企课程的教材是本门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引入合作企业中轨道施工技术应用案例,同时结合现有实训设备条件,与合作企业人员共同编写课程教材。本教材以有砟轨道和无砟轨道两种轨道类型为主线,按照轨道施工工序,结合图例和算例,从轨道施工方法概述、有碴轨道施工、轨道板预制、城市轨道交通无砟轨道施工、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施工、无缝线路的计算与施工、道岔施工、轨道几何形位量测、高速铁路轨道精调等九个方面详尽阐明当前有砟轨道、无砟轨道常用施工方法,并且引入了当前最新的轨道几何形位检测技术和高速铁路轨道精调技术,编写了一本“职业性”与“实用性”较强的教材。④与合作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与上海铁路局南京工务段合作共建轨道施工检测实训基地。按照真实的工作过程建成有砟轨道和无砟轨道各一条。有砟轨道包括了各种类型的轨枕,各种类型的扣件,道床的铺设与养护,钢轨的焊接与铺设,道岔的安装、调试与检测;无砟轨道按照宁杭高速铁路施工工序,真实再现了目前高速铁路、地铁轨道结构的施工过程,能满足高速铁路、地铁轨道结构施工、检测等各项目协同训练的要求,如图1所示。⑤多途径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参加行业内技术培训、技术论坛等途径,加强对教师在轨道施工新技术方面的培训,达到更新知识,紧追行业新技术,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
3.怎么合作。①邀请合作企业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首先,在课程设计时,邀请合作企业专家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会,提炼出轨道施工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与校内外专家共同研讨,完成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课程的整体设计及单元设计。其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创建“工地流动课堂”。例如,在《轨道施工技术》课程中学习“城市轨道交通无砟轨道施工”时,带着学习任务来到南京地铁一号线南延线具体学习地铁整体道床的施工,钢轨铺设、粗调、焊接与精调,如图2所示。在学习“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时,师生来到京沪高铁土建六标苏州段具体学习高速铁路CRTSII型板铺设、粗调与精调,CA砂浆的预制与注浆,500m长钢轨的运输、铺设、粗调与精调,如图3所示。②修订课程标准并完成课程的设计。根据课程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会的成果,重新修订了课程标准,改革了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了基于校企共建的、以能力培养为主旨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后,轨道施工技术新旧课程体系对比见表1所示。在教学布局上,将原来的知识体系重新序化,用9个任务来承担,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③引入工程案例。在课程教学中,与中铁十九局、广州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密切合作,实时引入了扣件施工、钢轨焊接、轨道板铺设、CA砂浆灌注、CRTSII型轨道板预制等6个典型工程案例,便于课程的教学与学习。
三、校企共建课程的成效
《轨道施工技术》课程建设采用“校企共建”原则,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实训项目的开发、虚拟实训项目的初步设计。课程的内容与目前城市轨道、城际铁路的轨道施工内容高度一致,所讲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将工程一线的施工工艺与方法很好地转化成了教学内容。课程改变了以介绍轨道结构组成为主,涉及轨道施工的内容较少和主线不明的现状,以有砟轨道和无砟轨道两种轨道类型为主线,按照轨道施工工序,结合图例和算例,对于复杂的理论问题省略了中间的推演过程,力求说明每一道工序的施工要求与施工方法。任课教师不仅有校内教师,还有来自轨道施工监理企业的技术人员,授课教师不仅具有较为深厚的专业功底,同时具有较为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
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中的《轨道施工技术》课程为例,从与合作企业人员共同制订课程设置方案,整合课程内容,与合作企业人员共同编写课程教材,与合作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多途径加强教师培训,邀请合作企业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修订课程标准并完成课程的设计,引入工程案例等八方面详尽阐述了与合作企业共建课程的内容与途径,实际教学证明共建课程的建设成效良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徐辉,郁汉琪,朱军.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践与探究[J].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管理,2009,28(12):187-191.
[3]唐耀红,何翠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9-20.
[4]任星星.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科技,2009,(3):68-70.
[5]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21-23.
[关键词]高职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专业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93-01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有地铁、轻轨、独轨、磁悬浮等类型,号称“城市公共交通主动脉”。 到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营业里程将达到7395公里,届时轨道交通将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发挥主体作用。
1 行业形势与专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与各种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地铁公司等用人单位对城轨运营专业的人才需求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大幅提升。为加强专业基本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专业的教学标准便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下称“城轨运营”)专业历时近一年,编制了一套完善的专业教学标准,作为指导教学的准绳。专业标准是高等职业学校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2 制定专业标准的基本原则
城轨运营专业教师经过多方调研,进行了产业发展现状趋势调研、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调研、国内外职业岗位标准、资格调研及用人单位调研,同时充分论证召开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研讨会、专业标准与规范研讨会、产业行业职业与专业研讨会,确立了制定专业标准的基本原则。
(1)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专业标准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对接职业标准,结合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合理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2) 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专业标准推行基于企业工作岗位实际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教、学、做”一体化。
(3) 主动适应深圳市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战略的新要求。专业标准重点围绕产业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努力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
3 制定专业标准的程序与管理
专业标准的制定程序分为学校层面与二级学院层面两个方面。在学校层面由教务处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统一审定、编印。在二级学院层面,应切实组织人员进行调研论证,提交各专业产业调研报告、岗位能力分析报告和毕业生就业与跟踪调查报告等过程材料;并组织专业团队制定专业标准。鼓励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专业标准制定;还要组织专业教指委对专业标准进行审核。
4 专业标准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城轨运营专业的专业标准共包括专业基本情况、专业建设发展情况、培养目标与规格、就业面向、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及课程安排、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要求、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和需要说明的事项与附录等十一个方面的内容。各主要部分内涵解读如下。
4.1 专业建设发展情况
专业建设发展情况应分析本专业相关产业宏观发展状况、行业发展情况和地区企业状况,进行人才需求预测。我校城轨运营专业分别进行了待建轨道交通线路、已运营轨道交通线路以及交通运输业及相关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4.2 培养目标与规格
我校城轨运营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综合素质,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车组织、票务组织、客运组织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设备维护技能,熟悉城市轨道交通法律常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及处理突发事件能力,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主要着眼于素质要求、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应掌握的项目技能等方面。
4.3 就业面向
我校城轨运营专业立足深圳,面向珠三角地区,辐射内地,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企事业单位从事客运组织与服务、行车调度、客车司机、票务管理、车站设备运用、接发列车等工作,同时也可从事铁路、公路运输客运、行车的相关工作。
4.4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应明确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修的学分和应取得的证书要求。我校城轨运营专业学生毕业时应修够至少11分、249时。且应获得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至少三证。其中的专业技能证书有城轨站务员证书、城轨值班员证书等供选择。
4.5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是专业标准的精髓所在,应明确课程体系的架构与说明,专业核心课程简介、教学进程安排、考核方式及说明等。在专业课层面,我校城轨运营专业的课程主要有包含实训项目在内的20门专业支撑课程、7门专业核心课程以及7门专业拓展课程共34门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系统、票务组织、行车组织、客运组织等。
4.6 实践教学基本要求
将实训项目集中在每学期最后四化进行,称之为“实训月”,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城轨运营专业在实训月中主要安排了城轨认知实训、票务技能实训、行车调度实训等项目。
4.7 教学及课程安排
我校城轨运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支撑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与素质拓展课分别占比26%、58.5%、16.5%、10%与8%,而且课内理论教学为1120学时,占比44.8%,实践教学环节为137时,占比达55.2%。
5 结论
专业标准在日常教学与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坚定不移地执行其中的各项指标要求,则是比制定专业标准更为重要的工作。教学团队应形成自觉监督的保障机制,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执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何宗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规范化[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3(10).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2012级教学设计》,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3.
[3] 朱宛平,吴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4] 陈志澜,泮红,吴维彪,高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5]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报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2.
[6] 招晓菊,校企合作共同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
[7] 丛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3,15(2).
关键词:动漫;动漫教育;教学模式
在《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5)》中认为,动漫产业作为基于产业融合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先导性、成长性和辐射性等典型特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2014年中国动漫产业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国有民营、新老媒体多元主体竞合局面初步形成,业务形态更加丰富多元,产品类型更多,品质有所提升,市场活力、产业潜能进一步释放,整体进入结构调整、产业融合和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动漫企业4600余家,专业人员近22万人,从业人员50余万人,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动漫企业24家,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大型企业13家。我国动漫产业形成以广东、上海、北京为首,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以及以奥飞动漫、华强动漫、腾讯动漫、中南卡通、炫动传播、央视动画等大型企业为代表的“第一阵营”。中国动漫产业以其强大的创意设计力量和品牌版权价值日渐融入国民经济大循环,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支撑文化产业趋于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报告提出,随着国家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战略的逐步落地,以及互联网对动漫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日渐增强,中国动漫产业正在进入以互联网为核心,跨形态、跨媒介、跨行业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动漫+互联网+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必将使动漫产业的未来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对此,我们需要依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中国动漫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和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与此同时,人才培养问题凸显。2006年以来,政策对动漫产业的扶持模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和政府共同驱动转变。《“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鼓励原创作品、重点打造精品,动漫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以创意为核心的前提下,动漫产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规模层次和激励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截至2009年,我国开设动漫专业的本专科院校1279所,动漫相关专业达到1877个。然而,麦可思公司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动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失业率排名第一。自2008年以来,该专业连续三次入围失业率最高专业前三位。动漫人才培养院校多、人才少,尤其高端人才奇缺,这反映出动漫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转变。
作为我国动漫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职院校,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刺激下,打造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针对我省动漫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综合某些动画公司的一线工作人员的建议,为提高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实力和动漫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高职院校的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进行探索。
1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环节,专业教师将课程的要点、重点讲完后给出作业的简单要求。所谓简单,只是给出大的方向。例如,上《影视动画视听语言》这门课,专业教师将这门课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讲完,完成一次拉片作业,然后老师就要求学生去拍一部10 ~ 20分钟的DV交上来。至于怎么拍、拍什么、如何出成品?并不做过多要求,只要出片就行。这样学生就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尽其所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并且会为了实现自己所想要达到的效果努力去攻克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同时也会多次翻看书本上的基本知识点,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巩固课程的知识,而且可以很好的运用,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实拍经验,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软件,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习能力,更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的教为主动的学,这样的学习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
2 改进教学模式,工作室教学和模块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灵活性
这里提到的两种教学模式,其实就是将之前的“圈养式”教学转换为“放养式”教学。即在课程后期,当老师布置完作业后,学生可以在宿舍里或图书馆完成作业,只要定期和老师碰面交流一下制作心得及工作的进度,同时将自己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老师交流,不用整天待在计算机房或教室去完成作业,这样学生就会有很多机会接触外界,可以去图书馆、大街上、美术馆、地铁站、动物园或是街道上寻找创作灵感,通过这个环节所完成的作业自然就会很生动,因为“灵感来源于生活”。例如,上《动画运动规律》这门课,通过课堂专业老师将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给学生后,书本上的练习永远都是一些基础的一成不变的,而更多的现象是书上没有的。如果我们在课程后期让学生到图书馆、大街上、美术馆、地铁站、动物园等地,去拍摄各种人物走路的连贯姿势,各种动物走路的连贯姿势,然后回来整理描绘下来,最后合成一个综合角色运动的视频,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比圈养式教学要牢固得多,也要扎实得多。而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有充分的交流时间,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从老师那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们将有想法、能力强点的学生调入工作室,进行模拟项目设计,按公司模块运作,即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力,也达到了学生从学校到公司的无缝结合,便于学生就业。
3 动漫展会繁荣活跃,形式内容多样丰富,鼓励老师和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
2014年,国内动漫展会在规模和频次上有较大发展,既有国家和省级政府主办的全国性动漫展会,也有省会城市主导的地方性动漫展会,由企业推动的动漫展会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据统计,仅2014年1~2月间,全国以大中型城市命名开展的动漫展(节)就超过20个。
在主题和形式方面,2014年国内动漫展会主题化程度上升。以特定动漫角色、动漫情景命题的展会增多,如北京加菲猫展、成都哆啦A梦展览等;类型化活动增多,受海外尤其是日本动漫的影响,春日祭、冬日祭等季节性主题动漫活动出现频次较高。根据抽样统计,在2014年举办的58项动漫展会活动中,有具体主题的展会达30项,占51.7%。
从开展地域来看,有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中心城市,杭州、南京、苏州、宁波等承制动漫外包项目较多的城市,动漫展会举办的规格和频次较高。
国内动漫展会受海外影响依然深远,来自欧美地区的电竞游戏、来自日本的动漫剧集在多数展会上仍作为主题存在。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在由企业赞助或主导的动漫活动中,以海外动漫角色和产品为主题的达80%以上。
2015年国内动漫界举行了全国动漫原创作品大赛、全国第五届动漫真人秀大赛等评奖活动20余项。
若是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学生得到的锻炼更实在。同时,学院也可以“职业技能”“作品展”等模式,让学生比起来、赛起来,营造“大练兵”的氛围,培养“精学苦练”的良好校风和学风,为学生参加更高层次的比赛做准备,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了锻炼,检阅了学院期中的教学成果。
4 加强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力度
学生除了参加各种比赛外,能得到最大锻炼的就是去公司实习。而学习期间去公司又比较麻烦,那么学校有校企合作的单位提供实习或者实训的机会就至关重要了。校企合作的模式无外乎就几种形似:一是联系企业,企业提供实训场所,提供高性能实训设备,收取一定实习费用;二是学校出钱,购买高性能设备,从企业手中拿订单;三是学校出场地,请企业带高性能设备进来,免费或收取少量费用为其订单服务;四是学院出政策,给系部最大自由,由系部操作。例如,为系部成立一家文化公司,让系部整合各工作室的资源外出接项目回来做,这样学生也能得到实际锻炼。同时,还可以将企业主管引进学校做实训老师,聘请动漫企业一线专业人员讲学,并建立模拟企业制作环境来培养自己的骨干教师。或者将老师下派到企业去跟项目,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制作,转变教师的思维模式,使之了解社会的思维方式。
截至2015年底,国产动漫已拥有了一批知名动漫产品。从长远来看,在注意到国内动漫产业培育还需要付出艰苦卓绝努力的同时,也应对国产动漫产业的未来发展保有信心。
参考文献:
[1] 王珏殷,辛晓彤,杨威. 2014年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J]. 2014.
[2] 卢斌. 2015-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动漫蓝皮书-2015[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在后示范建设、近三年的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过程中,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明确了学校办学定位,创新了学校体制机制,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在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经济联动中,与社会企业融合;在与社会企业融合中,达到与区域的联动互动,为区域经济服务,使学校的生命活力不断被激发、点燃,使学校实现新的跨越。
一、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创新学校体制机制
1.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与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学院发展纳入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成立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理事会及各二级学院理事会,打造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作牵头学校,共有42家企业,27所中高职院校、科研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成员参加,建立全市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平台。通过校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既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又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研发水平,实现学院和企业的共赢。在集团内组建不同形态的校企合作联合体,实现学院、专业和企业的深度捆绑。校企合作联合体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色,以科技开发与科研成果转化为主要途径,集人才培养、产业培训、研究开发为一体。
2.改革育人机制
一是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职业教育的专业要与时俱进,专业服务产业,专业与产业挂钩。把原48个专业,分成四类,第一类是鼓励发展专业,第二类是稳定发展专业,第三类是限制发展专业,第四类是整顿提高专业。根据过去三年的就业市场情况及学生家长报考专业的情况、还有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这三点来决定这个专业是否开办。用四大手段来配合专业的调整,一是招生指标分配,二是专项申报,三是师资,四是实训室建设。即如果专业招生情况不乐观,不能申报专项,不能引进师资,不增加实训室投入。
二是建设“名师工作室”。聘请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首席技师赵郁,成立“赵郁大师工程室”;聘请北京轨道交通行业专家杨才胜,成立“杨才胜大师工作室”;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珐琅厂总工艺师钟连盛,成立“景泰蓝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以建立校企合作的纽带和平台,引入技能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促进专业与行业企业融合发展,通过在生产实践中传、帮、带,加快培养技能技术骨干,快速提升教学科研及技术服务能力和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依托杨才胜大师工作室,2013年学校又与北京地铁运营技术研发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引入《北京地铁10号线信号系统车载设备国产化可行性研究》《北京地铁信号系统车载CPU板卡国产化》两个横向课题,科研资金近80万元。
“赵郁大师工程室”建设核心内容之一是利用关节臂式移动三维坐标检测系统建立一套零件测量、数据报告分析、工装调整、工装整备的完整教学体系及教学资源。通过该系统的训练,极大缩短了“工装调整工”高技能人才原为10~15年的培养周期。
在“钟连盛大师工作室”,大师将国家非遗项目――景泰蓝工艺带进校园课堂,在《旅游品设计-景泰蓝工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亲自传授景泰蓝工艺技艺,在其指导下,装饰系旅游品设计专业唐嫣然、王吹妊生2011年创意设计“北京礼物”――鸳鸯烛台等产品,获得“工美杯”校级技能竞赛一等奖,被企业专业研发团队认可。
三是建设“重点研究室”,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培养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德国戴姆勒东北亚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合作建立“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框架协议》,在学院建立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紧跟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建立小型电子产品研发中心,提高学校为行业、企业、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建立数控设备安装调试及维修培训中心,面向环渤海区域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
3.建立社会服务体机制
学院与大兴区和开发区及企业建立“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运行机制,合作建设主要面向开发区的资讯中心、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人才调剂中心。在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首都、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域经济体中,不断汲取外在“营养”。
一是建设“资讯中心”。积极为开发区提供经济、科技、市场行情、国家政策信息的免费服务,加入这个信息服务的已有180家企业,这180家企业有相关信息也会提供给学校。学校图书馆面向全社会开放、向行业企业开放,既为学校服务,也为社区居民服务,只要凭身份证就可以进馆阅览。学院积极为周边的社区服务,2014年建成1~3个社区分馆,还把图书送到企业,目前有5~7个企业书屋,一个星期轮换送取图书。“资讯中心”与开发区海外学人中心建立了联系,向海外学人中心的60多名科研人员发放了VPN远程登录账号,对海外学人中心的各类优秀人才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服务。2013年11月21日,资讯中心与亦庄生物医药园签署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战略合作协议。资讯中心向生物医药园企业发放了阅览卡和远程访问账号。
二是建设“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为企业技术研发、转让、交易、推广服务,努力建设成为助推开发区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比如,与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共同搭建“生物医药中试技术服务平台”,采用“厂中校”模式。企业提供1000平方米的生产场地,学院投入固定资产650万元,开发区政府为学院减免每年91.25万元的场地租金。这个“中试车间”在开发区影响特别大,所有医药园的企业搞试验都到这里来。学院与企业共同成立组织机构,双方各出一名代表担任中心主任,下设咨询服务部、技术服务部和市场部3个部门。学院采取“核心加外援”的技术团队模式。企业受益,老师学生受到很大锻炼,学生一下子就知道生物医药的最新成果是什么了,老师反映很好。
建立“复杂和异形件加工技术研究室”,承担企业对照相机镜头支撑圈模具的国产化研制项目,提高了模具寿命,连续生产高达50万次无需更换易损部件。本套模具获得中国模具工业协会颁发的2012年度“精模奖”二等奖。类似项目为七家企业完成了十几项,为学院创收利润达20多万元。
三是建设“人才培训中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以前的功能是考试辅导、电大及成人学历教育,现在必须实现服务功能转型,必须面向开发区、面向区域经济。中心近3年共为北京大兴区亦庄镇、瀛海镇、旧宫镇、青云店镇、于垡镇培训失地农民进行就业观念培训7477余人次,技能培训1200余人次,其中取得初级、中级职业技能证书300余人,经过培训被开发区企业招工录用的200余人,培训效果良好,得到了各乡镇政府以及广大失地农民的认可和好评。
把学院确定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院与开发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监局)签订合作协议,还承接开发区安监局全年6大类14期共2900余人次的培训任务。
学院根据企业需求量身订制各类培训项目库、培训师资库,建立了各种各类培训包,有“交通协管员培训”“家政服务”“保洁培训”“奔驰培训”“复员转业军人培训”“经济生产培训”,还有针对京东方等大企业的班组长培训,面向开发区企业开展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培训、员工技能和新技术培训等。
四是建设“人才调剂中心”。建设全新就业信息网,将学校毕业生信息、区域内企业招聘信息以及大兴区和开发区人才网的招聘网站进行连接,搭建人才流动的桥梁。学院的就业指导中心既为老师学生服务,又为社会开发区服务,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可联系北京高职学院,将毕业生推荐到开发区工作,搭建北京市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开发区企业工作的平台。与开发区的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人才调剂网站联网后,他们可负责对学校学生推荐工作。通过建立“人才调剂中心”,提升学院对开发区服务的能力,使学院在开发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1.由占地面积大、楼大,转化成理念新,为融合之髓
2010年,北京亦庄凉水河畔,占地807亩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以其在北京占地面积大及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大楼”格外引人瞩目。但仅靠面积大、楼大,不能带来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的奇迹。融合之精髓在于理念新、方向明、定位准。
2.加强硬件投入,到重视软件建设,为融合之举
现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固定资产已达11.8亿,先进的设备不计其数,已具有较雄厚的硬件基础。在具有相应硬件基础后,笔者不断挖掘设备的使用功能,采取各种措施转变操作设备人员的观念,硬件设备承载软不断被挖掘、开发,建立并完善规章制度,使硬件设备不断增加附加值。笔者感到从加强硬件投入,转到重视软件建设,是达到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的有效之举。
3.创新体制机制,贴近市场,为融合之基
系统的有效运行在于建立和创新体制机制。学院与区域经济的联系,要通过一种制度设计,一种规则的改变,使这种联动互动、融合发展成为现实。因此,创新体制机制,使学院更贴近市场,是使学院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学院与行业企业融合发展的基石。
1.课程体系建设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构建了融企业用人标准、技能大赛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学校教育标准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并把西门子国际化认证SMSCPLevelIMechatronicSystemsAssistant中课程与LevelIIMechatronicSystemsAssociate中课程内容进行了本土化移植。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专业实践与创新课程组成,其中专业课程包括通用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通用技术平台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和《机械基础》。专业技术平台课程有《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工技术应用》《传感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和《PLC控制技术》。群内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这几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机械工程基础应用、电气工程基础应用和工业控制器应用能力。这些课程教学始终坚持7个原则:一是教学目标是能力目标;二是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三是教学内容围绕实践活动或某一典型工作任务来展开;四是教学过程就是评价过程;五是教学活动面向差异化人群,因材施教;六是教学场所多样化,包括企业生产车间和学校的实训室;七是教师呈现团队化。专业技术平台课程教学,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做到“五统一”,即统一课程标准、材用书、统一集体备课、学内容和统一考核评价。
2.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保障。学校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与规划,由电工电子平台、西门子技术培训中心和新能源研究室等组成,可以面向校内学生教育教学、面向企业人员技术培训、面向校内外职业资格认证和科研创新。其中,电工电子平台不仅能满足整个学校不同专业群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还可以开展低压运行维修电工、维修电工中级和维修电工高级职业资格认证,由电工、电子、电气拖动等10余个实验室和实训室组成。西门子技术培训中心由PLC、过程控制、液压气动、变频调速、组态技术、集散控制系统、全集成自动化、安全型控制系统和PCS控制系统等20余个实训室组成,配置有西门子s7-200、300和400PLC,MM440与G120变频器,TP177b触摸屏等,同时引进了罗克韦尔、施耐德、三菱和欧姆龙控制器和驱动器等。该中心不仅能实现校内学生“熟悉一种、会用一种和了解一种”工业控制器应用的基本目标,还能面向SMC、博世力士乐和北京地铁等国际化大企业技术骨干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通过与清华同方和南京康尼等企业合作,建设了新能源研究室,引进了高效电机节能实训设备,建立了校中厂的产学研一体新模式,实现了实训基地向生产型转变,让教师和学生真实地参与到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去,全面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发展。
3.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坚实平台,是打造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抓手。学校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建立了“校级、市级和国家级三层级技能大赛”工作机制,成立了学生比赛梯队和指导教师团队,并出台了相应管理办法。校级和市级技能大赛参赛和训练由各个系部负责,国家级技能大赛参赛和训练由学院统筹。学生以能参加比赛梯队训练为荣,采取第二课堂学习的方式,每天利用业余时间来到实训室学习和训练,指导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辅导。自2011年以来,学生参加高职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调试、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和中职组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光伏发电设备安装与调试5个项目的全国比赛,累计获得全国一等奖6项(其中一等奖第一名3项,一等奖第二名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参加全国电力行指委新能源专委会2014年“康尼杯”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参加2014年第九届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获得华北赛区二等奖。通过比赛,加快推进了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4.柔性化人才培养
柔性化人才培养,是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方根据教学目标把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采用多学期分段式或几天在学校几天在企业工学交替的方式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考核评价。学校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和北京中核东方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简称CNCS)开展了学生跟岗实习,11机电班学生从第三学期开始每周休息一天、三天在学校、三天在企业——周日、周一、周二在学校学习理论和实训,周三、周四、周五在企业进行岗位工作实践训练。企业为每位学生上保险、提供工作午餐并补贴生活费800元/月/人。在学校,学生要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企业,学生要服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跟岗,介于认岗与顶岗之间,与德国双元制相似,是一种人才培养的过程创新。跟岗,对学生来说,让学生更早地知道为谁学、学什么和怎么学。跟岗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几种关系:学生身份的双元化——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指导老师的双元化——有时是学校老师教授理论和实训,有时是企业师傅带着实践操作;学习场所的双元化——有时在学校实训室,有时在企业生产岗位。这样,学生要把理论和实践进一步结合,用学校的“学”来指导企业的“用”,带着企业“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问题走进学校“学”的课堂,并把学校的学习生涯规划和在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在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学校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探索了多学期分段式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课程体系,集中式、交替式、阶梯式和柔性化安排企业实习,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学习1—企业认岗—学校学习2—企业跟岗—学校学习3—企业顶岗”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构成。集中式是手段,即安排整块时间到企业实践,更便于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管理。交替式是过程,即把学校的“学”和企业的“用”交替进行,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阶梯式是目的,指一年级认岗训练基本技能,二年级跟岗训练综合技能,三年级顶岗训练生产技能。“柔性化”的基本要求是“校企融合、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学以致用”,其特色是理实一体化、校内外指导教师团队化、教学场地多样化和考核评价元素多元化。
5.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内培外引和压担子着力打造师资队伍。近几年,学校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共派出14名教师到德国、芬兰、台湾等地学习职业教育新理念和进行国际化交流,共派出15名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派出2名教师作为专家参加潍坊地区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外出业务学习与技术培训达600多人次,邀请专家和知名学者到校做高水平报告讲座20余人次,引进高水平人才11人。启动“名大师软引进”项目,邀请机器人农民发明家吴玉禄走进校园,和校内教师一起组建团队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汇龙森国际企业孵化(北京)有限公司共建自动化产品系统运行与维护平台,开展科研合作。
二、结语
一、人才构建
1.人才招聘
人才构建一直以来都是图书馆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由于学校为民办高校,建校后面临诸多办学瓶颈,经过30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成效,但规模小、学生入学报到率低、政府财政补贴少,导致学校正常运作的经费紧张;又因图书馆是一个投入多、产出少,投入后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成效;同时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认为图书管理员是一个技能要求低的岗位,任何人都可以信任,所以图书馆人才的建设始终得不到学校的重视。
2009年南宁市政府与广西民革区委签署协议共建邕江大学后,学校发展迅速,2011年从只有300多亩的老校区整体搬迁至1300亩的新校区,2012年12月实现万人、千亩、本科战略目标,图书馆人才的建设刻不容缓。学校着眼实际需要与未来发展,聘请了广西高校图书界资历深厚、具有双正高职称的高校图工委负责人为馆长;馆员的招聘也从专科学历提至本科和研究生学历(2012年7月以来新招聘馆员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6人);招聘范围从广西本地高校扩至全国211重点高校、二本高校(涉及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以及广西、江西、天津等地二本高校);招聘专业除了图书馆必须具备的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外,还招聘了心理学、教育学、国际贸易学专业人才,彻底从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构建了一支多样化、年轻化、专业化的全新馆员队伍,为图书馆今后服务学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人才培训
人才培训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才构建的重要措施。学校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高校后,对馆员们的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为配合学校转型发展,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启动各项人才培训工作:2013年7月、11月图书馆派出所有新入职的非图书馆学专业(5人次)馆员、入职后未参加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培训的馆员(1人次),参加广西区图书馆、广西大学图书馆组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2014年6月选派采编部、技术部、借阅部业务骨干(4人次),参加广西高校图工委在广西大学图书馆组织的查新业务培训,使南宁学院图书馆成为广西大学查新站下的一个查新点;12月派出采编部所有编目员(5人)参加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心与广西大学图书馆联合主办为期一周的中文图书编目业务培训,其中2人顺利通过CALIS中文三级编目员资格认证考试,使南宁学院图书馆获得了向CALIS提交原编数据的权限;这些都为学校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总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按需完善资源建设
1.文献资源建设
学校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目标确立时间短,图书馆文献资源多为目标确立前采购,主要为科研教学提供服务。在应用技术方面根基浅、底子薄,为改变这一不利局面,跟上学校建设的总目标。首先图书馆领导率所有馆员实地走访每一个二级学院及实训中心,收集近年来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特别是以南宁、北部湾及广西区当地行业需要为导向设置新增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实验实训中所欠缺和急需的文献资料,在下次采购中优先购买。其次邀请各二级学院教学一线的专职教师、教学实训的一体化教师、学生参与文献采购,从源头确保文献与理论教学、一体化教学的高度衔接融合。最后丰富、优化应用型文献资源,采购书籍时多以各类专业的实务、案例开发、案例分析为主。增加文献的种类,减少复本采购数量(2013年以前复本采购量为5本,2013年为3本,2014年、2015年为2本),用有限的经费投入做到文献合理的种类需求、高效的应用需求。
2.数据资源建设
数据资源作为图书馆资源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要有量的增加,更需要有质的突破。2013年前学校对图书馆的投入少,教师、学生对其需求量低。图书馆原有的数据库资源仅局限于各种电子期刊,对其他方面的资源十分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应用技术大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除了要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还要掌握相对应的理论知识,以便学生顺利通过各类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最后使学生成为“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此,图书馆逐步采购了软件通、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爱迪科森就业培训数据库、起点考试网实用技能培训数据库;引进了随书光盘系统,整合现有资源——把以往随书附送的光盘资源,特别是各类实训、实务、案例动手方面的光盘资源全部上传到系统,供学生下载使用。使数据资源与文献资源形成良好的有机结合,为学校的各类教学、实验、实训提供高效的资源保障。
三、与时俱进,转变服务观念
1.主动推送
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坐等读者上门的陈旧服务模式,早已不适应时展的要求。如果不转变服务观念,即使在信息网络非常发达的状态下,图书馆也不能实现文献保障高效,更不能体现图书馆是学校的资源中心、学术技术交流中心、文化学习和展示中心的地位,甚至让教师、学生渐渐的对图书馆产生厌恶情绪而远离之。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应体现出办馆的灵活性,做到主动推送服务读者:与学校公共教学部沟通探讨,在大一新生开设的《计算机机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单独设置如何使用图书馆章节(2学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增强动手能力、提高网络应用技能,让学生知道如何更快、更好、更全面的获取有用信息;举办“4·23”世界读书日演讲、征文比赛;设立励志图书阅览室;主动邀请学生社团(书画协会、摄影协会)来馆举行现场书法、绘画大赛,开办摄影展览活动,增强图书馆的文化氛围,让读者融入其中、流连忘返。
2.针对特定专业形成特色服务
传统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按照国家最初的顶层设计确立,应用技术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式都是顺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确立的,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就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校政、校企、校校合作办学就成了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南宁学院与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含其下属的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合作共办质量工程本科专业,弥补了广西质量管理学科的专业空白;与南宁市轨道交通公司合作开办的轨道交通专业,为南宁即将开通地铁交通输送专业人才;与高博教育集团合作开办高博软件学院、与中兴通讯集团合作开办中兴通讯工程学院,使学校在培养学生软件开发应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方面占居有利先机。这些都属于广西稀缺的特色专业,图书馆将在短期内贴近这些专业的特色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相应的文献保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会尽快建立特色专业的数据库,并最终形成南宁学院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实现特色立馆、特色兴馆。
四、开办学生阅读学分
南宁学院从广西相对欠发展的区情和自身国有民办的校情出发,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知行合一”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图书馆紧扣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加强我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拓宽视野,发展个性激发潜能,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应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开办学生创新实践阅读学分。图书馆从馆藏目录中优选出100种励志、创业图书供学生选读。与学校创办的大学生创业园相辅相成,为学生进入创业园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互补的良好局面,为应用技术型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总之,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随着教发[2015]7号《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及发展的目标已经明朗,应用技术大学以及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图书馆,应紧扣学校改革转型的实际需要,努力实现自身的变革转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各项建设。
目前学术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黄雪梅认为“综合素质培养的具体目标应围绕知识、技能和素质三方面”。李海林认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人文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几个方面”。以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点为指导,同时结合学者们的观点,我认为高职生综合素质应该是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升高职生专业素质
(一)尝试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生的公共必修课,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本身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治教育的功能的同时,适度体现“就业导向、素质本位、对接专业”的设计理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以提升高职生的专业素质。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是指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并进而将获得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内化,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能较出色地从事专业工作的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法制观等知识点为高职生学习专业理论提供一般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是要建立一支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其次,思政课教师设计与专业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例如结合各专业的职业道德,以具体的专业职业道德配合相应的专业案例展开教学,结合各专业讲解相关的专业法律案例,如《会计法》《物权法》《广告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建筑法》等。最后,在高职生实习实训期间,开展同步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例如结合“职业道德”这一学习内容,让高职生在实习实训期间,调查实习实训单位员工的职业道德、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和分配方式、企业文化建设情况,通过调查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通过与专业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不仅能够让学生端正专业学习的态度,同时有利于深化对一些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高职生的专业素质。
(二)引入“主题演讲”“新闻讲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以培养高职生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人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是人类文明之道大化于天下的生命大智慧。人文精神,就其核心来说,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所有高职生的公共必修课,主要对高职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改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十分有必要。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高职的两门主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主题演讲”“新闻讲评”活动,学生以宿舍为单位组成6~8人小组,班长和学习委员统筹安排各小组演讲或讲评的时间,各小组自行选择演讲或讲评主题,每次课再由教师随机抽取6位同学担任评委,其中一位评委负责课堂上对小组的演讲或讲评进行点评,评委则根据教师预先制定的评分标准表对小组进行评价,并评出小组的成绩。学生在“主题演讲”和“新闻讲评”的过程中,例如“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和“小女孩公交车上让座遭索赔”“地铁抢座事件”等,学生们的评价各不相同,有时甚至引起学生之间的激烈争论,在争论中学生的表现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外化,这时候教师针对学生的评价并结合学科中的相关知识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社会公德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以培养高职生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科学素养的范畴包括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坚实严谨、重视实践、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采用任务驱动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高职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或协作领会知识和技能,并形成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能力。例如结合“社会公德”这一学习内容,让学生组成小组对校园的文明状况进行调查,学生们自行设计调查方案,自行分配调查任务并完成调查报告。在调查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自己纠正了不文明的言和行,还提出了一些倡导全院高职生文明言行的宝贵建议。任务驱动法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要求。通过学生的身体力行,锻炼了他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品质,从而实现培养高职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比赛活动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根据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素质教育特色发展之路,培养了一批批个性特长与全面素养和谐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在我们看来,“轻负担”,就学生而言,指在三年高中学习阶段中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发展的空间,更多自己选择的机会;“高质量”就是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协作的态度、创新的意识、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情怀、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国际人才。
德育为先
“轻负担”催生“高质量”人才
纵观我校,理想教育、班集体建设、校园读书系列活动、学生论坛、责任教育、主题班会、学生社团活动都是我校一张张响亮的“德育名片”。
学校与时俱进创新德育工作机制、丰富德育活动的载体,形成了鲜明的“五引领”做法:① 引领学生走向书籍,在知识的海洋里明理求进、陶冶情操;② 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坚韧的品格和高度的责任心;③ 引领学生走向“舞台”,在五彩缤纷的活动中展示自我,培养才能;④ 引领学生走;⑤ 引领学生走向世界,在中外文化的交融中开阔视野、开拓胸襟,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由于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五引领”,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创新品质和创造能力。现无锡地铁规划图中“永丰路”站的选址,就是采纳了一中学生的提案建议。张耘启同学独立撰写的调查报告《从无锡荣巷的变迁谈无锡城市建设的保护性开发》赢得了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的青睐,他因此成为世博会在无锡地区仅有的三位特邀贵宾之一。程松同学在高二时就独立举办了“发展的渊源与趋势”大型报告会,大学时撰写的调查报告《谁是苏南老大》被《南风窗》杂志重点推出,引起国务院和苏南地区有关政府部门的关注。他在复旦大学攻读完研究生后,又拿出了洋洋八万多字、图文并茂的《无锡城市快速路网规划》。
德育工作的“五引领”特色内涵丰富,重点突出,最终落实在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上,这是在学校德育常规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的成果。
校本研究
“轻负担”塑造“高质量”教师
我校立足“解决教师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展“多线并进”的校本师训培养活动。其一是举办“职初期教师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学常规、班级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培训。其二是实施“骨干教师结对成长行动计划”,在实施青蓝工程的基础上,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其三侨媸凳┙淌ψㄒ祷⒄沟?ldquo;十个一”工程,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十个一”是:① 确立一个目标:以研促教,科研兴校。② 打造一支梯队。③ 完善一套制度:教育科研活动制度。④ 研读一本书籍:每年都开展“求进杯”教师主题读书活动。⑤ 培养一种习惯:通过“科研沙龙”交流思想,以教科研的眼光审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掘科研的增长点。⑥ 整理一份档案:为每位教师建立教科研档案。⑦ 做好一组课题:全校的核心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我校传统特色‘轻负担高质量’的研究与实践,另有六个省级规划课题及多个教师个人课题。⑧ 编辑一份杂志:每年编辑四期《求进学刊》。⑨ 举行一次大会:每年一次教科研大会。⑩ 营造一种文化:创造以“求进”精神为核心的校本教科研氛围。其四是通过“三荐一考评”(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民主测评)公开选拔学校后备管理人才,同时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剖析、问题讨论、小组交流、岗位实训(由各职能部门设置主任助理一职,让后备人才进行岗位锻炼)、组织谈话等方式加大对后备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增强学校领导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校本化的培训培养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得到持续发展,也使我校造就了一支埋头实干、业务精良、团结协作、富有创造力的教师团队。近年来,我校师训培养工作成效突出。
在现有的150余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级高级教师6人,省特级教师7人,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4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1人,无锡市名教师5人,无锡市学科带头人19人、教学能手25人、教学新秀32人,近75%的教师为硕士、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或研究生在读,一批教师在全国、省、市各类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奖。
一中的老师们真切地感受到: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高超的教学技能,还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观。尊重学生即尊重自己的职业生命和专业尊严;理解学生才能认知自身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全面提高专业素养;服务学生才能体现教师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高尚职业境界。“尊重、理解、服务”,已经成为一中全体教师自觉恪守的行为准则。
构建多元课程
“轻负担”成就“高质量”的教育
我校课程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是:注重学生个体知识系统的全面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发展,整合必修课程;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学生需求、师资条件,师生共同参与开发面向全体学生的选修课程;积极拓展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
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是我校“轻负高质”最基础的保障。我校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关注了两组关系:一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二是学习与实践的整合。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设所有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在严格控制高考科目课时数的基础上,腾出时间,让学生在校学习时有更广泛的涉猎。为了给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权,我们设置了被学生形象地称为“课程超市”的自主选修课程。在征询全体学生需求意向的基础上,由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和爱好自主研发特色课程。学校向全体学生公布课程“菜单”,学生根据自我意愿选择喜欢的老师或喜欢的课程。每学年开设的自主选修课稳定在70门左右。学生的意愿若超出我们的“菜单”,学校将尽最大的努力,利用社会资源来服务好学生。我校还深入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我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而是拓展到了科学人文、实验探究、艺术欣赏、社会热点、民计民生等方面。一批有强烈科学探究精神、扎实学科知识、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在这种课程的培养模式中不断涌现。如针对太湖因蓝藻爆发产生水危机,周圣松同学在江南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为无锡防治太湖水污染提出了建设性建议,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成果二等奖。再如张笑牧同学对不起眼的微波炉运输包装箱进行优化设计,在省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又如江雪同学的《关于无锡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秦炜东同学的《关于无锡公交专用车道分时段限行的可行性方案》、薛修能同学的《关于无锡南长街的历史保护与商业开发的若干建议》都曾作为提案正式提交给相关部门审议。
如果说课程体系是我校“轻负高质”的基础保障,那么“加减乘除”和“关系”可以说是我校教学的技术保障。
“加减乘除”是我校“轻负高质”教学特色的一种实施策略。① 新授课程做“加法”:在课时上加强高一、高二阶段新授课的教学。② 总课时数做“减法”:通过不同学科或本学科不同阶段的知识整合,精简必修课时的数量,控制教师的考试次数和学生的作业数量。③ 教学效率做“乘法”: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协作等多种途径有效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④ 相对评估做“除法”:将学习测试成绩与相对应的教学时间数量的比值或其他进行相对评估。
“关系”指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处理好的八种关系:① 课时多与少的关系;② 进度快与慢的关系;③ 作业量多与少的关系;④ 教学节奏张与驰的关系;⑤ 新授课与复习课的关系;⑥ 三年与一年的关系;⑦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⑧ 教师新与老、个人与团队的关系。这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我们将有效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