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层农业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体制不顺
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个很苦很累的职业,从业人员要有吃耐劳的敬业精神,更需要长期学习实践、摔打磨炼才能胜任工作。这就要求农业科技人员队伍相对稳定,有较为独立的工作和成长环境,有健全的机构、顺畅的体制作保障。但部分地区农技推广人员编制还在乡级政府,工作考评、提拔使用均由乡里说了算,直接导致编制职数被挤占,专业人员还会被调去搞其他方面的工作,很难集中精力潜心钻研本职专业和工作。
2.投入不足
农业科技投入相对其他行业较少。农技人员推广经费、办公经费、公务用车等方面应有的投入严重不足,不安心自己的农业推广工作,没有能力为农民提供及时快捷的技术服务。
二、建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更是弱质产业。要确保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千方百计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必须进一步完善。
1.大力加强各级农技队伍建设,激发农技人员的专业潜能
第一,健全农技推广队伍,切实保障农技推广服务。理顺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体制,实行行业体系化管理,确保从事专一农技推广工作。第二,录用农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充实加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提高待遇,改善办公条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第三,切实抓好农技人员绩效考评。推行“包村联户”推广机制和服务模式,加强对农技人员的考评,让农技人员的业绩与效益挂钩,重奖有贡献的科技人员,提高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2.大力实施农技人才战略,壮大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能讲明白、实践能干明白的“土专家”和“明白人”,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继续大力实施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培养科技创高产大户、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
3.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继续着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工程,通过强化技术服务,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建设水稻智能化催芽育苗基地,全面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
4.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注重适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大力推广投入少、效益好的实用技术,为此,要继续着力实施农业先进技术普及工程。
5.大力实行财政助农方略,加大财政为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
加大各级财政对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经费,确保农业科技投入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速度。加强农业科技经费监管使用,提高农业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
6.大力抓好农业科技宣传,营造浓厚的科技兴农氛围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形势;对策;长远性
近二十年来,现行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很多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当今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1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什么,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而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使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推广技术,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1.2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其表现:一是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出多门,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科研单位长期处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这种管理模式,与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之需要,真正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造成大量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而对于农业推广部门来说,不了解农业科研进展情况,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二是农协组织、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关系问题,目前农协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在档次、规模上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1.3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与农业生产脱节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运行机制是农业科研机构只管科学研究,很少考虑研究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应用后会产生多大的效益等问题。加之政府倡导科学决策及受某种意义上的科学主义甚至泛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学者的建议往往成为决策的依据。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均是在专家的参与下制定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见解、观点带进决策中,研究的优先领域实际上是由专家而定。专家则偏好“高、精、尖”研究项目,往往忽视实用技术研究项目,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一方面大量的“高、精、尖”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大学与研究机构把论文与获奖作为晋升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从制度安排上诱导科研人员去选择“高、精、尖”研究项目,这也是农业科技研究脱离生产实际的原因之一。各级各类农业学校虽然一直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却以理论为主,特别是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压力,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最好也就是介绍一些本领域的研究动态而已,至于如何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多数教师自己心中也没底,而且对动手操作一类的实用技术不屑一顾,这样必然导致农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此外,在现行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自主性很小,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广什么样的新技术不是由这些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来确定的,而是由政府决策,但政府的驱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偏差,造成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户生产需要的技术不一致;二是由于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还不具备综合的知识与技能,难以自主提供综合的技术服务;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应当是应用研究的继续和延伸,但是受到人员素质、科研手段方面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主研究难以展开。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1.4以推广“科技”为中心,而不是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为中心
由于缺乏诱导和激励机制,推广人员的推广结果,往往与其利益并不挂钩,使推广部门及推广人员在方法上只注重“推”,忽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致使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使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建议
2.1优化推广资源
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工程,以公益性为主,必须依靠财政投入支持。各级政府每年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村建等方面的投入,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补助农业科技推广。要通过现有的农业干部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科技函授学校等,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农业学历教育;要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推广,大力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帮助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现代先进种养技术,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接受农业科技教育的程度。
2.2加强农业技术的熟化和规范
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除了先进性外,还必须具有成熟性,以保证技术应用后效果的稳定。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因此,农业技术不仅一定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为此,在新技术推广前一定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提高其成熟度。为了使广大农民尽快应用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对所推广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规程。这应该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2.3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
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正常运行。目前,适应市场要求的,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农协组织,公司或企业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或多种模式,实行政府行为、科技行为与农民行为相结合,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相结合。政府部门的推广体系,要转变观念,改变等任务、靠项目、要经费的做法,主动适应市场,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2.4实行分类推广,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鉴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必须进行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由不同的推广组织进行承担。对于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农产品,可由生产者或企业出资进行推广;对于弹性比较小,又涉及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必须由政府进行承担。
2.5加强各推广体系之间的协作与联系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鉴于目前形成的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必须由政府去协调和统筹管理,改变目前的政出多门,联系松散,甚至脱节的现象。可设立推广委员会或联络办公室,由从事科研、教学、推广、农民、企业有关人员代表组成,加强联系,建立正常的双向沟通渠道,形成以各种利益为纽带的联合体。
3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文献
[1]张玉珍,尹振君.关于农技推广队伍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1).
[2]赵映峰,易超峰,郝新远.浅谈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工作[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4).
关键词:农技;推广;人才队伍
人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动性因素,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关键在于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数量与素质"因此,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整体素质,对于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农技推广人才队伍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包括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设有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农业机械化等技术推广机构。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基本稳定,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比例明显上升,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随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开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总量严重匾乏,整体素质偏低 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技术推广质量的优劣和效果的好坏。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已取得重要进步,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仍然不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究其原因,核心问题在于缺乏人才,尤其缺少在一线从事普及、推广、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人才。
1.2 结构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内农业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农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二是新生力量补充有限。
1.3 学习培训少 由于受制经费不足等条件的限制,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参加学习培训机会很少
1.4 事业发展空间有限 能否晋升高级技术职称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事业发展上升通道的重要体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任务主要是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农户或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由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比较辛苦,而工资待遇偏低,知识更新慢,很难形成申报技术职称所必须的科研论文等成果。
2 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五种"
2.1 管理体制不顺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依据行政区域分行业和专业设置,靠行政方式管理"以乡镇级种植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例,2010年属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管理的约占40%,乡镇政府管理的约占15%,县乡双重管理的约占45%。这种多头管理体制,导致农业技术推广责任不明确,部门、地区各自为政,争项目、抢资金,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事分离,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农业技术指导严重脱节,技术推广不能很快地向基层延伸,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影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性的发挥。
2.2 职能定位不清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性定位不清,同一机构同时承担多种职能,造成推广机构“错位、越位而不到位”,推广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致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精力转移。
2.3 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2.4 “倒三角”的资源配况 尽管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分布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主体部分都在县、乡两级,但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条件和人员配备均呈现出明显的“倒三角”现象,即越是上层推广机构,其工作条件与人员配备越完善,而基层尤其是乡镇推广机构的工作条件和人员配备与实际所需相差越远。
2.5 责任考评机制不健全
3 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3.1 发挥农业院校优势多层次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应从农业教育特别是高等农业教育入手,狠抓人才培养源头。强化农业教育,优化层次和布局结构,加强学科建设。
3.2 创新用人机制 全面推行农技推广人员聘用制度,规范上岗资格条件,逐步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及时补充新生力量。
3.3 构建长效培训机制 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长效培训机制。树立培训是投资的理念,建立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制度,制定分层分类培训规划。
3.4 建立健全责任考评制度 建立健全推广责任制度,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健全奖惩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3.5 优化成长环境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营造有利于发挥作用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强设施条件建设,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获得必需的办公场所、示范场所、推广和培训设施设备等工作条件,确保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打造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平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全方位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打造一批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平台,改进推广手段,实现农技推广手段现代化。
大家好!
我叫wxszjg,大专学历,现年**岁,199*年参加工作,200*年入党,200*年被聘为农业技术员。
我本是一个“只知埋头工作、一向与世无争”的基层农技员,今天我站在这里竞编竞岗,既是对我多年来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一个检验,更是对我献身农技推广事业理想的一次考验。我生在农村、长在农业、热爱农民,从小,看着我长大的、护在我身边的,都是辛勤的农技工作者,在他们的教育和熏陶下,我对农技推广工作有关了浓厚的感情,我立志要把“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民增收”作为毕生孜孜以求的事业,做一名优秀的农技员。96年高考结束,我毅然选择了农业院校,并参加了华农农学专业的进修。1999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基层一线工作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至今已有六年。版权所有
我认为自己竞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岗位,我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我有专业优势,我毕业于农业院校,所学的是农学专业,干农技推广工作是我的正业,与“隔行如隔山”的门外汉相比,我专业对口,工作起来自然“如鱼得水”,我具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必备的基础条件。
第二,我有实践经验,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六年时间里,我先后实践过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蔬菜等多种作物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共计参与新品种试验示范30余项次、参与实施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余项次,其中:多项优质新品种、增产新技术和高效新模式已大面积应用,多项项目课题通过了相关专家验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实践探索,使我对全市主要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都有了新的领悟和提高,让我积累了大量的农技推广和基层工作经验,并于2004年被评为全局先进工作者。我已基本具备了独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能力,即使在灾害频发的今年,我所负责指导的20个水稻科技示范户,仍然实现增产12.4%。
第三,我有年龄优势,常言道:“三十而立”。三十岁前后,是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干事效率最高的时期。我将近而立之年,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头脑灵活,思想成熟,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完全有能力、更有精力从容应对。
第四,我有技能优势,一方面,在多年来的工作中,我养成了勤于学习的习惯,对新事物接受快、掌握好;另一方面,为了能与现代农技推广工作接轨,我自学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办公工具进行远程技术学习和信息交流;另外,我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基层工作期间,我先后数十次参加了局、乡镇和农技站等各级组织的各项农情调研和科技攻关活动,撰写了数十篇调研报告和技术文章,其中参与撰写的多篇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这些能力,对我今后推广农技、宣传农情、服务农民,必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关键词] 基层 畜牧兽医 加强 服务 质量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214-01
加强畜牧业自身发展,对于促进我国乡镇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一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做好我国畜牧兽医工作已经成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稳定发展最为根本的保障,兽医诊疗工作以及兽医服务不仅仅关系到了我国畜牧业生产以及发展,对农民收入进行增加,更加关系到了人们身体健康,下面,笔者就对如何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的服务质量进行探析。
一、基层畜牧兽医服务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的畜牧兽医机构都实施了改革工作,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原来畜牧兽医的站点不改变,在畜牧兽医机构改革过程中保持着我国基层畜牧兽医站基本不变,不管是在资产所有权方面还是在经费供给渠道方面,甚至是隶属关系方面都不变,重点将其放在运行机制方面来实施改革,在增强我国基层畜牧兽医内部活动方面做文章,将工作重点放在增加服务功能方面。建立起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综合服务的中心,把乡镇里面所有畜牧兽医机构都合并成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的中心,人员实施统一和调配,资产要实施统一的管理,工作也要实施统一的安排。还要做到职能分离,实行一个区域站管理以及中心站管理,我国基层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以及部分公益性仅仅能够由县级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来进行负责,饲料销售以及药品销售等等经营性活动都要实行社会化的管理,过去原有的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都要进入到中心站中,受委托来实施品种改良工作以及产地检疫工作,并且从事一个具有经营性的活动。
二、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质量的措施
1.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质量要强化兽医管理机制
近些年来,加快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增强我国农业综合的生产能力,这些离不开我国农业服务体系对其进行支撑,我国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质量的加强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公共安全以及民众身体健康等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管是在实际基层畜牧兽医服务改革过程中,还是基层畜牧兽医服务学术研究过程中,我国农村畜牧兽医的服务质量都没有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想要建立管理机制必须要实施公开招聘,定岗定责,以钱养事以及动态管理的措施,把我国过去传统基层畜牧兽医站所实施的整体改制,进而实现兽医站人员的身份置换,所谓的身份置换就是指从单位人转变成为企业人,在实施改制以后,乡镇服务中心要实施竞争机制,进而将人员分化进行落实,使一部分人员成为基层畜牧兽医公益主体,进而获得政府财政,使其能够用在畜牧兽医服务部分实施支付资金的转移,另一部分的人员还要实施相对来说比较个人化的经营,基层畜牧兽医机构除了每一年将费用上缴中心之外,其余所获得的收益都要归个人。
2.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质量要强化兽医部门筹资机制
我国一直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组成中占有十分基础性的地位,但是,畜牧业在我国农业产值领域中的比重大小已经成为了直接衡量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程度十分重要的标志,当前形势下以及今后的时期中,加强我国农业综合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了乡镇经济工作中以及农业经济工作中十分重要并且紧迫的战略任务。将畜牧业综合生产的能力已经成为了增强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长久以来,我国的城市以及我国基层服务筹资的过程恰恰相反,我国城市畜牧兽医服务自上而下进行设置,我国乡镇兽医服务自下而上来实施设置,这一种战略存在的弊端就在于1978年至今所实施的改革政策得到了不断放大,进而导致了我国乡镇社会政府转变自身职能,与此同时,不仅仅没有对资金的来源进行解决,反而加重了资金的匮乏。特别是在1994年所实施分税制度以及2000年度所实施的将一改革、两调整以及三取消作为主题的我国乡镇税费改革,进而使得我国基层兽医服务供给产生了严重的变化。我国基层政府自身的税源得到了萎缩,与此同时,我国中央财政以及我国地方财政上级财政对于我国基层财政转移的支付规模比较小,不能够实施透明管理,缺少规范,很难对基层财政进行弥补。所以,要求我国中央政府财政资金必须要实施战略性的调整工作,使得财政资金向我国乡镇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进行倾斜,这样也就从本质上使我国基层畜牧兽医服务具有国家层面制度的保障以及国家层面财政的资金保证,从本质上有利于对制度障碍进行克服。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基层畜牧兽医服务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接着又从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质量要强化兽医管理机制以及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质量要强化兽医部门筹资机制这两个方面对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质量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光明.拉亲当前牧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期刊论文]-中国动物检疫2010,27(3).
[2] 魏生明.石文辉化隆县乡镇畜牧兽医科技服务体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期刊论文]-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8,38(5).
[3] 马光选.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思路的检视与反思[期刊论文]-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9,23(4).
热爱农业 情系农民
30年来,陈维明踏遍全县16个乡镇、189个自然村,兢兢业业地为农民做好服务工作。为把农业培训工作做得更好,他深入乡村,调查全县农村农民的文化结构状况和科技水平,有针对性地完成了《玉山县农村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理论性论文,为学校制定了一套较为先进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体系。同时他也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先后赴江西省农业大学、江西生物科技学院、江西省农科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参观学习,把外面的独特办学模式和培训方法带回来,使农广校的农业教育工作更加多元化,培训机制更加灵活,制度更加完善。
在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学历比陈维明高,职称比他高的也不少,然而农民却很信任他,在农民眼中,他是最知心的朋友:“因为陈老师热情人又好、技术又管用,他是诚心来帮我们的。” 他不怕苦、不怕累、不图名、不图利的作风,打动了农民的心,赢得了农民的信任与尊重。
追求科技 从不放弃
凡是有利于农业增效,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新技术,陈维明都大胆实践和探索,成功后总是最先交到农民手中。为了提高农民的标准化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陈维明还编写了各种技术操作规程,让农民按规程去做。其中,通过推广一茬多熟大棚西瓜种植,实现了“一亩一园一万元”的目标,全县种植面积已达8000余亩,平均亩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此外,通过引进种植茶叶良种浙农113、浙农117在樟村等地种植,推广高山茶叶高产种植与名茶加工技术,使玉山县名茶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全面提高了种植水平和产品质量。
农业教育 追求创新
2004年以来,陈维明根据玉山县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主持实行了固定办班与流动办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等办学模式,陈维明还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开设了近年迫切需要的培训专业,如沼气工程、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经纪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人员、高山有机农业生产与加工、超级稻生产等实用性专业作为培训科目,提高了广大农民种养水平。
人生选择 无怨无悔
关键词:农技推广的作用;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台安县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6.007
1 农技推广工作的作用
1.1 农技推广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农作物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培养出有文化、高素质、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农技人员的宣传推广是使农民掌握农业知识的关键。
1.2 农技推广是实现农作物高产的重要途径
要想农作物高产稳产,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必须要把农业技术推广到广大农民手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这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3 农技推广是推动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教育不均衡,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技推广人员要深入到生产一线,真正做到“人到、心到、责任到,问困难、问需求、问发展,送信息、送点子、送技术”,积极推广宣传,带领农民科学致富。
2 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技推广人员严重不足
台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部设有6个业务股室,农业技术推广股、土肥股、植保站、农产品检测站、培训股、园艺股,还有1个办公室,总计19人。共有办公室人员3人,领导3人,技术人员有13人。每个股室平均为2人左右,他们除了负责全县的农业技术推广、施肥指导、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培训、设施农业的指导及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工作的同时还负责上级各个业务部门下达的日常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工作。另外,还有各个部门下达的各类专项的落实、实施、指导、总结等,工作量较大,就现有人员完成这些任务很艰难 。
2.2 台安县农技人员业务水平偏低
在职人员19人中,大专学历6人,中专学历5人,非专业毕业人员5人,后勤人员3人,业务水平偏低。
2.3 农技人员对新技术新品种了解少
由于农技人员参与的农业实践少,培训少,现行体制下一些育种单位繁育出优良品种后直接面向农民进行推广,或由销售单位在销售过程中进行宣传推广,致使一些新的优良品种信息获取时间滞后,不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
2.4 农民对新技术认识不足
现阶段农村人口流动性大,农民种田经济收入较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在家里种田的都是留守的中老年人,他们文化水平较低,精力和体力都不足,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作用认识不足,一直延续以往的种田方法,接受新技术、新成果少,也不愿意参加农技人员组织的技术推广培训。
2.5 业务经费严重不足
台安县是贫困县,税收少,财政资金紧张。每年预算给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拨业务费为每人0.4万元,单位19人,总计拨款7.6万元。这些资金去除水费、电费、电话费、办公费外所剩无几,无法满足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推广的差旅费、培训费等费用。致使全县的农技推广工作无法正常有序地进行。另外,由于财政资金紧张致使每年的经费都是12月份才能拨到单位账户,农技人员下乡的费用无法及时支付,这些正常的支出都是农技人员自己垫付,年末才能报销,这给农技推广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6 农技推广人员晋升职称异常困难
县级推广部门的推广人员较为辛苦,深入到农民田间地头是家常便饭,但申报奖项很困难。晋升职称除了论文还需要获奖证书,这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难题。
3 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对农技推广机构的重视
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机构的体制。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各个涉农部门要把农技推广放到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采取一切措施,积极推进农业推广体系的完善,保证其顺利履行职责。
3.2 加强农技推广资金的投入
只有农业生产发展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才能增长,生活水平才能提高。因此,除了上级部门给予的专项资金外,还要加强业务资金的投入,使农技推广工作能顺利进行。
3.3 加强对县级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
加强对县级农技人员业务水平的培训,同时也要加强对乡(镇)农业站农技人员的培训,使其开展对农民的培训时,做到以点带面,使农民不断地加强对新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的运用,从而使农民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积极耐心的引导农民,使其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接受新的技术,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农技人员在下乡培训的基础上还可以创建网络平台,促进农技推广技术信息交流,使农民不出家门就能了解到新技术。这样即省工又方便,大大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3.4 充分考虑县级农技人员的实际情况,对县级农技人员晋升职称的条件应予以放宽
[论文摘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农民科技知识的培训,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农村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引进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和农业资源配置调整,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广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本文以个人在农村实际工作经历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对农业科技的信仰、提高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能力,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
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精神和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加快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合理配置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集中力量从事重大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农业科研机构应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形成国家兴办和国家扶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吸引高层次的外国专家和科技精英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实力、人才优势和创新地位。通过学科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调整,建成一支高素质的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三、加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加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有关部门要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合格的载体。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农干校等各级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
四、加强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转化
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要进行工程化开发,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发挥重要作用。
五、加强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在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的同时,必须加强农业、农村的资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如农产品下脚料的利用、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如不能很好的开发利用,会造垃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改善会造成农民生产生活的二次污染),因此加强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六、加强农业技术的引进力度
按照新的引进原则,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以农产品商业化、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工厂化农业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
七、加强科技投入和资源配置调整,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条件支撑
政府既要加强对农业科教资源的宏观调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新的举措,对现有农业科教资源在重点领域、方向和任务上进行有效配置和系统整合,切实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科技产业,鼓励社会、企业设立农业科技创业基金;争取金融、保险系统对农业科技投资予以倾斜,放宽农业科技贷款限制,加大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力度;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和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投资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生态环境事业,才能有效地加快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
一、全日制农推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特点
(一)农推硕士专业学位特点
1 职业性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规定:“农业推广硕士(Master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MAE)专业学位(professionaI degree)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可见职业性是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农推硕士专业学位必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域紧密关联才有她生命力。
2 实践性
农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具有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外,更具有解决农业科研、生产、管理一线中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实践性是专业学位的重要属性。
3 研究性
农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是应用型研究生,但是作为高层次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能力,如文献查阅、实验开展、论文撰写等基本科研素质,更主要的是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具备研究能力,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肤浅。既然是研究生教育,研究性是其学位的本质属性。
(二)全日制农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特点
全日制农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均是从参加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而来,且要缴纳学费。显然他们相对农科学术型硕士生来说,生源质量低,学生基础差。另外相对大多数公费农科学术型研究生来说,其教育成本大。但二者又都是从应届本科生直读研究生,年龄差距小,思想成熟度和基本价值观、人生观具有很多共同点,具有当代青年人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期望度。
三、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全日制农推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的SWOT分析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认为职业发展是一种连续的、有序的、动态的过程,是自我观念的不断完善、发展和实现的过程,是自我与外界相互作用和调和的过程,一般由成长、探索、固定、维持和衰退5个阶段构成。职业发展具有可塑性,各个阶段可以通过指导而加以完善,可以通过指导培养人的职业才能和职业兴趣,帮助人进行职业选择和决策,促进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发展而来,其要素是: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其中SWOT(Strength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分析方法是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通过它能很容易知道研究生的优点和弱点,可以详细地评估研究生职业的机会和威胁。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结合上文对农推专业学位的特点和生源情况的分析,我们不难知道,全日制农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优势(strength)是其就业市场的明确性,具有经过科学训练和系统培养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能够解决农技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同时他们的学习背景和高校人际关系有利于加强农业院校与农业推广系统的联系,有利于加速农业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所以实践应用能力是其就业核心竞争力。劣势(weakness)是其知识基础和素质相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来说较差些,且学制短,综合素质提高的时间短、效果弱。由于是从本科生直读研究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特别是实际一线工作现状的感性认识,所以其学习过程及实践阶段都会难以深入、具体,更难创新。如果研究生惰性又大,其学历质量必然不高,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需要。机会(opponunity)是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方针不会改变。从国家层面上说,基层工作环境和条件的改善是必然的趋势,随着国家不断对农业加大投入,基层条件一定越来越好。而且目前的农业科技队伍现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都迫切需要高层次人才,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已让农业变成了阳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所以从长远上看,机遇大于挑战。而其挑战(threat)是社会上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认同程度,以及基层组织环境的实际支持度不高,和就业成本回报期长、受社会物质利益观影响等因素所造成的研究生就业取向“功利化”。另外,在教学方面,目前双导师制度中校内校外导师的工作衔接非常不好,且部分导师对全日制农推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缴纳学费,就业难以预测,一般不愿意带这些学生。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全日制农推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不再是以学术论文为主,而是发展为调研报告、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鉴于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要求和缺乏这些形式的学位论文替代品的质量评价标准,全日制农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能力难以控制,不利于他们的就业。
四、当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诉求与市场需求目标难以一致
(一)理论上的市场需求大与现实组织环境支持度低的矛盾困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性举措,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引导当前的生产要素特别是人才流向农业和农村。根据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教育是人力资本一项主要的投资方式。按照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来看,研究生数量还无法满足“三农”问题的需要。以农业为例,我国的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而现代农业是以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制造、运输、储藏、销售和餐饮服务为中心,横贯第一、二、三产业形成完整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农业经济系统。可见,现代农业对科技、管理、经营等人才的要求显然越来越高,越来越“复合”。
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肥料、水、农药利用率只有30%―3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滞后。提高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主要是要培养高学历、高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农业推广和管理专门人才。因为目前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结构和人员素质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据2007年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农业推广机构189502个,虽然专业技术人员有935126人,但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数仅占3.
1%,具有中级职称也仅占18.7%。更主要的是在这些人群中接受过正规高层次教育的比例低,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42%,即使是省级推广系统,也仅占4.4%,而同年美国的县一级推广机构中有75%的人员具有硕士学位。所以高层次人才的缺失对农业科技的提高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目前农业科技推广和管理的工作一线都是在基层,至少也是在县一级的单位。那么全日制农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能在基层良好就业吗?实际情况是现实的组织环境对研究生在基层就业的支持度很低。国家可以引人才到基层,但基层根本留不住人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待遇和工作环境的问题。比如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因经费不足,把一些地方农业推广服务部门推向市场,有的甚至被拍卖或撤销,造成人员离岗和流失,这样的环境和财力怎么能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呢?据说乡镇一级农技推广站的工作环境还要差些。发展问题是基层无法留住高层次人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从当前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育硕士计划等结果来看,在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由于机会少,很难有良好的发展空间,这些毕业生大都以考公务员和回归城市就业为结局。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硕士生对到基层就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担忧。
(二)全目制学术型硕士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就业期望的规律与全日制农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诉求的联系和传导
研究生整体年龄处于成年阶段,心智成熟,具备正确辨别是非的能力。思想上主要特点是:①独立自主性。经过本科阶段学习生活的塑造,有的还经过社会工作的锻炼,研究生独立生活能力强,对任何事情能够有自己的审视力和判断力,有自己的认识观,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能力强。②现实性。研究生教育仍然被视为我国精英教育,研究生的社会期望值高,特别是家庭的期望很大,随着就业环境的不断变化,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研究生在理想和现实的平衡上,偏好于现实利益。
因此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在就业行为选择上表现为:①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努力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所以研究生就业期望偏高是在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约束下,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主动选择的结果,有着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②研究生就业取向受现实利益驱动。由于研究生读书成本大,加上当前社会对物质利益追求的风气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价值观,研究生就业取向“功利化”。所以目前研究生对“薪酬”的追求胜过对“理想”的追求,“条件和待遇”优先于“专业合适及发展”。
由于全日制农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也是应届本科生直读上来的,他们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年龄相近、思想相通,所以二者就业价值取向和就业期望基本相同、就业诉求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判定,全日制农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行为选择仍然符合上述两个结果。
综上所述,虽然全日制农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面向建设新农村市场的需要而设置的,但是在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功利化”的驱动下,研究生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必然期望待遇好、发展好的工作环境,而这些工作只有城市才能提供。虽然这些农推研究生是调剂生,可是他们中的有些人是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来读专业学位的,即通过调剂后先读上研究生再期望努力学习改变现状,比如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改行就业、努力考取公务员等。鉴于目前基层工作环境、待遇条件、发展空间以及户籍制度等,农推研究生实际上不会主动愿意到基层就业。所以全日制农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诉求与市场需求的目标难以达成一致。结果会是基层人才继续缺失,而农推研究生仍然集中在大城市、发达地区就业。从我校硕士生的就业流向情况也可以证明,研究生“宁在珠三角四处找,不愿到基层求温饱”。
五、对策与建议
(一)制订培养方案要与学生就业发展诉求有效衔接,特别是培养方案要留有弹性空间
比如虽然是定位全日制农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应用型人才,但不能阻隔专业学位研究生希望走科研学术道路。对那些本身愿意且自我条件又适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在培养方案中弹性变化,同时鼓励导师分类培养,鼓励这些研究生继续攻读博士生。
(二)要改革制度,保障和支持全日制农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下基层,特别要建立实际可操作性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
比如要加大到基层就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本的返还和补偿力度,突破户籍制度所造成的利益不平衡状况,通过财政补助的办法保障在基层就业的研究生待遇高于或不低于在城市就业的待遇。最主要的是要在技术职称评定、干部选拔任用等实际激励制度上,让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看得见的愿景。
(三)做好全日制农推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和挂钩
职业资格认证是目前就业比较流行的准人证,而专业学位教育也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将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不仅可以减少教育的重复投资和学生的重复投入,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素质。所以要做好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和培养方案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考试要求相一致,最终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准入门槛。
(四)充分利用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农业院校的人际关系等社会资本,实现城市与农村的良好沟通,提高农业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以迂回的方式逐步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从城市向农村的伸延,以避免将全日制农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直接引导到基层工作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