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学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课堂教学
中等护理教育是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途径之一[1]。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实验教学占总学时50%以上,技能操作常作为评价护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2]。护理操作实训课是护理学基础课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包括对患者的生活护理、病情变化观察、与患者的交流,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和健康教育等护理内容。因此,如何提高护理实训的授课质量,实施实训课教学改革,是各中职卫校近年来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笔者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对护理学实训课进行了部分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强化自身素质做好实训准备
在实训课教学中,要求教师理论扎实,技术熟练,对于各项操作能够融会贯通并进行有效地整合、分解和传授,能够很好地为学生正确答疑解惑,使学生有信心并能迅速掌握各项操作的要点。在授课中,由授课教师与实验员共同完成。课前,教师与实训准备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就实训内容、实训器材等应该注意的事项要详尽列出,合理安排,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才能确保实训教学高质量的完成。
2改进实训教学提高学习能力
2.1开设综合实训。在以前一次理论一次实践的基础形式上,变成了几次理论后阶段性几次综合实训课学习。如在学习“患者的清洁护理”这一章时,过去一次课学习一个操作,如口腔护理、床上洗头、床上擦浴等操作,只是孤立地对护理操作进行单项学习。这样,内容比较单调、分散,学生学习完后不能很好地把各项操作自行联系运用于患者的生活护理。调整后,把前面阶段性学习的操作集成几次综合实训课,把各项操作整合在同一个案例,进行连贯整体地学习。这样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患者生活护理的各项内容,树立更好的整体护理概念,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2.2课程间相互融合。随着社会对护理人才要求的提高,对培养护理人才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仅仅护理学基础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满足培养社会护理人才的要求的。因此,在护理实训教学过程中,融合了护士礼仪、人际沟通、法律法规、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等多门课程的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有效地学习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养成好习惯,培养护理人文关怀的精神。2.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护理各项操作非常重要。多年来采用的实训方法教师直接示范,学生模拟练习。学生只看教师的示范,很少学生会独立思考,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时间长了感觉单调枯燥,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验室条件,我们做了一些改进尝试。增加了情景模拟教学法,这种创设一些临床模拟情景,先由学生讨论分析问题,然后由教师总结示范,再由学生自己操作练习巩固的教学方法。学生表现积极,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发挥了主人翁的精神,真正地参与到课程,使实训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2.4联系实际。提高对护理实训课的重视程度目前,有些学生认为护理操作都是在医院用于患者,离我们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针对此情况,在授课中联系生活实际,把一些护理技术融入生活,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并非只能用于护理工作,而是对自己对家人都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如高热患者在家可以采取的物理降温技术、扭伤脚后的冷疗方法等就是非常实用的生活经验。这些生动的事例使学生们认识到护理操作技术贴近生活,能够学以致用。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网络教学手段,通过与本学科相关的网站,从中获取大量相关的最新资料,使教学能够不拘泥于教材,学生也能获取最新的知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大量的彩色图片、动图、视频应用于护理实训操作的教学。整个护理操作的动态过程,多媒体模拟动画、教学视频可给予充分的展示,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近年来学科调整,教学损耗与补充困难,加之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学器材用物不足的矛盾显现出来,而现代化的网络资源就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目标,把握实训教学紧扣实际与临床,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师一定不要忽视教学基本功的培养,加强最基本的实际能力锻炼与提高,认识到教师的素质的提高是实训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另一方面,虽然多媒体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代替不了学生动手练习。教师的示范与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练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条件,提高护理实训教学质量,以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作者:王浩东 李洋州 单位:河源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过程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包括护理理论和护理实验两个部分。护理实验教学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基础护理学》实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其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护理专业学生今后的临床实习和工作。品管圈活动(QualityControlCircle,QCC),也称持续质量改善小组,简称QC小组。作为全面品质管理的一环,是同一工作场所内,工作性质相似的人员,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下,活用各种质量控制手法、全员参与,对自己工作现场不断地进行维持与改善的活动。[1]品管圈起源于的60年代日本,在1963年由日本石川博士开始倡导。在中国,品管圈活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应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开展品管圈活动的项目,一方面,为了使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熟悉和掌握这种管理方法;另一方面,也探寻这种管理模式在护理实验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效果。我们在2014年9月~2015年9月,延安大学医学院2012级护理本科生的《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环节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实验教学活动如下: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以延安大学医学院2012级护理专业本科学生46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小班,其中一个小班为实验组,另外一个小班为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男女生比例、所学其他课程的学习成绩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方法。由同一名教师对《基础护理学》理论课和实验示教(利用护理示教室装有护理示教与返示教系统)统一讲授。对照组:按传统教学过程进行,即按“教师示教—学生训练—回示—教师总结”的流程来进行。实验组:按每6名同学组成的QC小组进行分组,其中民主选举一名圈长,负责直接应用品管圈活动原理和头脑风暴法、鱼骨图因果分析等方法,按其基本操作步骤逐一实施;辅导员由教师承担,对整个品管圈活动加以把控和指导。每一个圈组的品管圈活动过程是完整、统一和连续的过程。实验组教学效果需要每个QC小组质量的保障,实验组中各QC小组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采取了①学生自测评价法:学生利用手中的延安大学医学院自编的评分标准进行自测。②圈组内互检评价法:组内互测是提高技能训练的关键。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对一个操作,大家找出操作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共同探讨,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较好办法,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两组学生的操作成绩总分为100分,由两部分构成,即平时考核评价法:以教师组织学生在护理操作回示中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按20%记入总成绩;终期考核评价法:操作考试成绩占80%记入总成绩,操作考试采用延大自编教材《基础护理学实验操作评分标准》作为考核标准。4、问卷调查。期末考试结束后,根据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共设计9个条目,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6份,收回4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了解学生对实验教学中应用品管圈活动的效果评价。
二、结果
两组学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成绩来(x±s)表示,两组间用t检验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同学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三、讨论
1、品管圈活动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实验教学方法计较落后,采用灌注式方法,即预习(学生按教师要求提前复习,但教师不检查效果)——示教(教师边讲授概念、方法、注意事项,同时,演示操作过程)——学生自由练习(学生模拟教师的操作过程)——回示(教师点评学生的操作效果)——总结(教师强调操作要点),主要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学生缺乏思考和对操作应用的灵活性,滋生了《基础护理学》操作是较枯燥的体力劳动这种念头。有的学生甚至对《基础护理学》的专业技术含量产生了怀疑的态度,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品管圈活动的运用,促进学生对所做的操作积极改进,多思考、加深了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这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表2显示,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明显高于对照组。2、品管圈活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进行示范,学生模仿学习,[2]使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所看到操作过程而不深思为什么这样做,缺乏批判性思维,进而不能发挥创造力。而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运用品管圈活动,通过多思考、多质疑,使他们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0%),从而培养了临床思维和评判性思维能力。3、品管圈活动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操作能力得以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示教后,每个学生按照自己对教师讲授操作理解和记忆,各自进行练习,缺乏同学间协作,帮助,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品管圈活动使学生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学习的团队,只有圈内所有学生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整个圈组才会取得好的成绩。这样的学习过程,充分地发挥了团队的作用;同时,促进同学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相互理解,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操作能力得以提高。4、品管圈活动培养了带教老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对带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整个教学过程加以把控和指导,还要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考核、督促,分析失误因素。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个同学的主动性和团队学习的热情,鼓励小组成员共同进步。每次实验结束后,学生和老师双方互相评价和反馈,找出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将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对不足的方面进行改进和调整,增强了带教老师的责任感,将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过程中,有利于提高了带教老师教学能力。[3-4]在带教过程中,通过检索文献、多思考、多总结,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
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运用到《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护理操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本次实验教学环节改革中,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运用品管圈活动管理模式都是一个新挑战,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比如整个护理实验都运用其方法,不能凸显重点实验操作项目,在这些操作上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如何更好地将品管圈运用教学活动中,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苗梅静 臧小娟 苏鹏飞 单位:延安大学医学院基础护理教研室 延安市宝塔区人民医院 延安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国幸.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GoldsmithM,StewartL,FergusonL.PeerlearningPartnership:Aninnovativestrategytoenhanceskillacquisitioninnursingstudents[J].NurseEdueToday,2006.26(2)123-130.
从本质上说,双语教学源于沉浸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于20世纪60年代于加拿大兴起,之后在美国受到重视并迅猛发展。英国著名的《朗曼现代英语词典》中双语教学的定义是: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对双语教学内涵的理解因国家、地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我国,双语教学一般是指使用除汉语以外的一门外语作为主要语言进行教学活动,语言的具体定位主要是汉语和英语。在我国现行的双语教学中,英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通过英语教材、多媒体课件等在传递本学科知识的同时间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不是通过双语教学来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
2在护理学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我国大部分学生的英语仍然停留在“哑巴英语”的状态,即拥有较大的词汇量,阅读能力尚可,但口语、听力以及写作能力较差。这些短板在学生时代体现为阻碍对最新医学信息的接受和学习,而若延续至今后的工作中,则可能由于语言障碍,不能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从而得不到国际同行的认可。为促进我国与世界接轨,提高我国护理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护理专业学生能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在中职卫校实施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3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3.1适用教材缺乏在双语教学中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可直接研究和吸取国外先进的护理教育理念和内容,但国外原版教材的编写思想和内容与中文教材差别较大,教师备课的时间、精力投入大,学生理解掌握存在困难,且国外原版教材价格昂贵,难以推广使用。
3.2师资力量薄弱我校高水平的英语专业教师(通过CET-6、TEM-8)不多,大部分教师是相关专业科班出身,只具有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而听说交流能力不强,不能有效地将护理专业知识用英语传达。
3.3学生外语基础差学生普遍感觉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授课时只是照本宣科,简单地将英文内容翻译成中文,大部分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认为双语教学只是一种变相的翻译课,因而产生了抵触情绪。同时,学生的英语基础差,他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普遍不高,再加上学生接受能力有别、个人兴趣存在差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做不到因材施教,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4实施双语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4.1转变观念,加强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很多人对双语教学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双语教学费时费力且效果不好,但护理学科的无国界性使双语教学的开展显得十分必要。因此,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双语教学,真正下功夫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培养使用英语进行临床思维的良好习惯。教师也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双语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重大意义,以更饱满的热情进行教学。
4.2选择适宜教材学校可多购置国外原版教材供教师和学生参考,在充分比较各种原版教材的基础上,组织教师改编或自主编写包含各学科主要内容和最新进展、符合国内实际情况的双语校本教材,并配套讲义和专业词汇表。教师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教材,可以吸收先进国家最新的护理教育理念,优化和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双语教学实施的关键是师资,专业素质与外语素质“双高”是对双语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这就要求护理专业授课教师不仅精通专业知识,还能用准确、流利的英语讲解专业知识,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比较理想的双语教学人员是曾在国外学习、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归国学者,当然也可以从现有师资队伍中选拔听、说、读、写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定期去外语学院或者国外进修培训。我校护理学专业现任教师大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部分教师有国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外语教学能力总体有了极大提高,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4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当前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有以下3种:
(1)沉浸式双语教学:要求用外语进行教学,使学生完全沉浸于弱势语言(外语)的教学氛围中;
(2)过渡式双语教学:要求在前一阶段部分或全部科目使用母语教学,但一段时间过后,则全部科目使用外语教学,最终目的仍然是向沉浸式双语教学过渡;
护理本科生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
笔者运用文献分析法,根据高等教育领域中媒介素养对“媒介”和“素养”的界定,结合本科生特点,推导出媒介素养应包括3个方面的能力,即社会个体对媒介的认知能力、分析批判能力和使用媒介为自己服务的能力。同时笔者通过对媒介素养定义的研究及本人对护理专业本科生媒介素养概念的理解,对护理专业本科生的媒介素养做了一个简要的界定:护理专业本科生媒介素养是护理专业的学生根据社会媒介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在掌握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建设性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护理专业本科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护理专业本科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有大众传播资源,通过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评判能力,使学生具备获得正确媒介信息、分析批判媒介信息以及创造和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
开展护理本科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迅速发展,护理学科信息量不断扩大,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对护理人员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本科生作为护理教育的核心力量,如何将其培养成为21世纪需要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已成为国际护理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新的护理服务模式要求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不能只靠几门专业课程和讲座,也不能单纯以疾病为中心,而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立有中国特色的护理学,积极开拓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与教育并将其融入护理工作中。新医学模式下护理专业本科生应该是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独立、持续地获得本专业有关的新知识,丰富自己,能在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及促进本专业的发展的新型高级专门人才[8]。我国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规定了护理本科毕业生应具备7项知识和能力后,许多研究者对本科护生应具备的素质能力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并制定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为各护理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和指导。加强本科护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要,是目前护理教育界极为关注的焦点[9]。21世纪谈论的媒介,既包括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电影、报纸、广播、杂志等,也包含了新兴技术为带来的众多新媒介形式和媒介平台,如手机、网络互动、博客、播客和各种形式的户外广告等。媒介已经成为知识经济中重要的知识获得方式,对社会和个人具有不可忽视的深刻影响,无论是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都已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人们要想离开或者脱离媒介的影响,已经不太可能。信息时代的大潮将每个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都卷入其中。如何成功地应对这次潮流,如何合理利用媒介、驾驭媒介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3]。媒介素养并非大学生天生就具有的,它一方面有赖于大学生在长时间接触媒介过中自发产生,但这种方式缓慢且具有较大局限性;因此,需要依靠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来培育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这种方式虽然也要经历一段时间,但科学而全面[10]。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可分解为3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媒介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第二层面是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大众传媒,这两个层面主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训练对媒介传达信息的批判思维能力;第三层面则是在媒介制作等媒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媒介的传播本性决定了媒介素养教育天然地具有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素质的特殊作用。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1,12]。护理本科学生作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主体,是未来护理临床、护理科研、护理教育的主力军,也是护理学发展的中流砥柱,担负着保护人类健康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媒介素养应成为现代护理人才的必备素质。护理本科生媒介素养教育应着力于培养护理专业本科生辨别媒介传播内容及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增强评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信息加工及处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及护理科研能力,为人们健康提供教育、咨询、健康培训服务的能力、学会使用各种媒介正确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促进护理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提高护理本科生的媒介素养,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成为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做现代化社会高素质的独立的媒体公民,从而更好地为医疗事业服务[13]。
开展护理本科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基于护理本科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怎样开展护理本科生媒介素养教育关系到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成败[13]。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开展护理本科生媒介素养教育。明确护理专业本科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对媒介)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而是批判的自主性。”对护理专业本科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互动中获得自己对于媒介信息的“自主性的批判”的能力,与此同时使学生能运用媒介完善与发展自我[14]。建立专门的课程实践体系并与多元渗透教育相结合在媒介素养教育具体的推动进程中,首先应立足于媒介知识的普及教育,开设相关选修课。课程内容:①媒介基本信息包括媒介的概念、类型、特质、运作规律,媒介产品的制作流程,不同媒介的经营模式等。②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媒介知识包括护理及相关专业的常用媒介信息源、获取护理及相关专业媒介信息的途径等。③分析判别媒介信息,分析媒介的目标受众、节目(报道)定位、报道风格等,从各种媒介报道中甄别、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分析各种媒介对公共医疗政策的解读,对医疗事件的报道,对医疗行为的评价等。④使用媒介,媒介(计算机、手机、录音机、照相机、录影机等)基础知识及操作方法;全面收集与某一护理主题相关的媒介信息,对信息进行组织、分析、评价和利用;如何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媒介信息。除了制订专门的课程计划并组织实施外,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或各种教育活动中去的多元渗透教育也很重要,如可在护理人文类课程中引入媒介知识、信息理解、舆论引导、传媒作品赏析等相关内容。利用校园媒介自身的优势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校园内的报纸、杂志、宣传栏、广播站、电视台等媒介宣传媒介素养相关知识,并与相关教育机构及团体合作,采用专题培训和讲座、学术报告等方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报、校园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节日投稿与编辑制作,使学生在巩固所学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媒介的运行流程和相关知识;通过开展网络道德论坛、举办校园DV作品大赛、网页网站设计竞赛等来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鉴别、评价能力和主动参与媒介互动、自主信息的能力[15]。重视引导和培养护理专业本科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其主动性、自觉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媒介素养教育实效。教育中不仅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从而把科学接触和合理运用媒介变为学生自觉的行为[15]。
1.1根据专业需求,突出重点
护理专业学生将来走向临床,主要工作是护理病患,包括密切观察各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协助主治医师抢救患者和实施整体护理等工作。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人体正常的生理指标和监测方法等,而生理学正是讲述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指标及其正常值生理变动范围。因此,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扎实的生理学知识对于今后开展工作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一般生理学教材是在解剖学基础上,按系统进行编排,内容繁多,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过程要紧扣“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用”的关系,对与临床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重点要精讲、细讲,如血压的正常值及其测定。
1.2抽象理论具体化
除了借助于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涉及比较抽象的理论时,应多举一些临床或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如讲到呼吸系统肺表面张力时,概念比较抽象,也无法看到直观的实例。我们授课时先简单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着重强调表面张力的产生部位是气-液界面,可以举例将一个玻璃杯放在桌面上,往里面慢慢倒水至玻璃杯口,请学生想象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其实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生活经历,慢慢地注入水至玻璃杯口,可以形成高出杯口的液面而水不会流出,原因就在于存在表面张力。再简单讲解表面张力的成因,这样学生对于肺表面张力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形成机制。因此,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学生身边生活,适时列举相关生活实例,以学生既有的知识积累为基础讲解生理相关知识点,并辅以图片和动画等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基础理论形象化、具体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注重教学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有些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抵触情绪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错误地认为这门课程对于他们将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将来的职业作用不大;二是因为课程内容本身的复杂、难懂。因此,消除学生消极的思想是学好生理学的首要问题。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迫切问题。我们的观点如下:一是从自身做起,师者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良好开展。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万丈高楼平地起,但是如果没有稳固的基础,高楼也无从建起,从而使学生明白打好基础的重要性。三是能够因材施教,针对基础差的学生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巩固复习重点,引导学生明白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四是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尤为重要,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2.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图、文、声、画等表现形式可以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由微观到宏观,不仅如此,多媒体还有助于师生获得及时的交流互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一般神经细胞与肌细胞的膜电位时,无论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都十分抽象、难懂,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而这部分内容是生理学的理论基础,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由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动画的形式分层、逐渐讲述,阐明膜电位的功能及其产生机制,从而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同时利用动画、图片等,将重点和难点内容加以梳理,提出问题,由学生去分析、解答,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再如,讲到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时,可以利用动画和动物实验视频演示心脏和血管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尤其血管系统是如何扮演着阻力和动力的角色,参与血压的生理调节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血压的概念、形成机制具有直观的印象,也为下面讲解影响血压的因素做好铺垫。另外,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将生理学知识中抽象的概念性问题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再加上文字的讲解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2.2PBL教学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即形成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针对大班教学,我们将经典PBL教学法做了一些改变。如学习胃内消化时,设置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胃溃疡的案例,学生分为8人一组,共三组。实施时,学生首先根据所给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问题,如胃壁的解剖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胃液的组成、各成分的来源、作用及其调节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病例思考胃溃疡产生的可能原因和干预途径。然后学生总结出所有待解决的问题,课下查看教材,并参阅课外资料,将有关问题的解答进行整理、归纳。接下来教师利用两个学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其中每组有一位学生记录讨论要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讨论,仅在讨论偏离主题或难以进行下去时进行适时引导。最后,教师根据病例结合授课内容总结相关知识点,指出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点模糊或错误的地方,并进一步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临床上胃溃疡病人的护理要点和饮食指导。从实施情况来看,类PBL教学法不仅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助于学生对不同学科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和融会贯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讲授一个新的概念或机制之前,可以先举例,根据实例提出问题,由此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概念。例如,讲内分泌系统时,可以举例有些人为什么吃得多还非常消瘦、脾气暴躁,而有些人食欲不振、胖、精神萎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其发生机制是什么?由此我们一步步揭开内分泌调节的神秘面纱,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使学生认识到生理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类比法教学
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同时也给枯燥的内容增添了趣味,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和血管组成,我们将心脏比为“泵”,强调了它收缩的主动性和自发性,而窦房结细胞就是驱使心泵工作的“司令员”。再比如,讲到内因子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将其比为我们的两个手臂:一只手嵌入回肠;另一只手仅仅抓住维生素B12,从而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利用形象的比喻和肢体动作,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寓教于乐,也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4分段总结法教学
神经系统内容多、重点难点集中,与解剖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记忆任务量大,尤其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部分,容易张冠李戴。如何准确理解和掌握神经系统在躯体运动调节中的作用,归纳总结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按节进行分段总结知识点,并列成表格进行汇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5横向对比法教学
在讲解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时,与第二章细胞生理中所讲述的一般肌细胞的生理特性进行对比讲解。我们首先将生理特性分为两类: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结合图表进行逐个对比、剖析,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异同点。并进一步探讨异同点产生的机制和存在的生理意义,引导学生跟随问题的深入去思考、归纳、总结,得出结构和生理特性的不同均是为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所服务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尝试探讨如果心肌细胞或骨骼肌细胞功能异常时,会导致机体可能发生哪些变化等问题。通过横向对比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温习学过的知识,将其融会贯通,还可加深其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重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结论均来自于实验。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以更好地理解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血压的测量、脑电图的引导、动作电位的产生等,通过实验教学使以上内容生动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理论课上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在生理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初步接触和练习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等技术。根据护理专业特点,我们在实验实施过程中,详细为学生讲解为何从静脉远端进针、进针的角度、入针后的落空感以及腹腔注射药物的注意事项等,严格按照相关临床技能的规范操作教授和要求学生,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爱伤观念,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考核方式多样化
1.1调整课程内容,突出课程地位
近年来,根据社会热点与行业动态,我校对老年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作了适当调整,改变过去部分学生选修老年护理课的方式,将老年护理列为必修课。
1.2理实合理分配,递进式开展老年护理实训
在调整理论教学计划的同时,更加注重老年护理实训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在老年护理课程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选择上,我校将老年护理教材与护理专业整体教学计划有机结合,实行“养老机构见习—校内外实训—养老机构顶岗实习”递进式工学交替教学,突出技能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3纳入中医养生,契合老人所思所想
1.3.1慢病调养,穴位保健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非常适合老年人慢性病的调养。通过强化学生中医保健技术训练,如穴位按摩、耳穴疗法、穴位注射等,针对性地满足老年人养生保健的迫切需求,使祖国医学得以传承和发扬,符合《中国护理事业规划发展纲要(2011—2015年)》中加强中医护理的要求。
1.3.2药食同源,养生简便
专家指出,中医药对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有独到之处。以传统医学之药食同源理念,在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纳入中医饮食营养学的相关知识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技能训练效果,使学生乐于承担老年护理工作,能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渗入日常老年护理工作之中,获得职业成就感和社会认可。
2校内外联合,强化技能
2.1校内实训,练技能提素质
2.1.1建立校内老年护理实训室,理实一体多元教学
我校以现代养老服务理念为基础,根据老年护理最基本的技能要求,建设并不断完善符合实用性、适用性原则的老年护理实训室(模拟老年病房),以提高校内实训效果,落实老年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实训室内配备各种老年人专用的生活和康复锻炼设备,综合利用情境体验、角色扮演、小讲课、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1.2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充分体验身心老化
借助现代化设备———高级着装式老年行动模拟装置,使学生亲历老年期变化,突破因年龄跨度大而产生的理解困难,即体验式教学,这对于年轻健康的学生学习老年护理课程有着特殊作用。(1)行为体验:让学生置身于校内模拟老年病房中,引导其感受与普通病房的共性及差异。在此基础上,让其穿上着装式老年行动模拟服或老年偏瘫模拟服,真实体验老化或肢体功能障碍导致的行动不便以及日常生活障碍。学生体验后,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实训成果。(2)内心体验:角色体验结束后,要求学生书写体验报告(实训日记),鼓励学生内省,在实训日记中记录自己的思考及发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实训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通过这样的体验和思考,不少学生不仅老年护理技能得到了明显强化,而且老年护理服务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2校企合作,知感恩悟需求
2.2.1了解行业现状,提升职业价值感
第一学年末,安排全体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选择老年公寓、医院老年病区、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机构或场所,初步接触各种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调查养老服务现状和老年人身心需求,亲身感受老年护理事业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养老形势的紧迫性,从而提升其职业价值感,激发学生爱老、敬老的内驱力和学习老年护理知识技能的动机。
2.2.2主动走上岗位,获得专业成就感
第二学年,在护理专业开设老年护理课程,选拔有实践经验的护理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集体备课,统一制订授课计划和实训计划。我校团委与市义工委、养老机构合作,根据老年护理授课计划合理安排校外老年护理实训,共同实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工作,并将实训重点定位于关爱、护理低能、失能老人,让学生以志愿者身份与老人一对一结对,定期去养老机构开展以生活照护、交流谈心、环境卫生改善等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服务,教师现场指导,学生每次服务后记录收获与体会,从付出中获得认可。
2.2.3推行工学结合,把握行业发展动态
第三学年,依托我校老年护理校企合作平台,安排全体学生有计划、分批进入养老机构实习,开展老年护理工学结合,使学生真实体验就业岗位,巩固理论知识,提升老年护理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为就业做好准备。我校以本地区级老年颐养中心为校企合作重点区域,成立老年护理产学研合作基地,通过师资互派和双向挂职锻炼,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共同培养、培训实用型高素质老年护理人才。在该基地实习8周后,学生对老年护理的认知发生了巨大转变,培养已初见成效。在此基础上,我校即将与全省各地的养老机构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并尝试逐步开展“订单式”培养,为学生就业开辟更多途径。
3创新评价体系,循环反馈实训效果
以浙江省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方案为引领,我校对老年护理实训评价体系进行改革,由单一评价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评价模式,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
3.1关注过程,促进教学相长重新编印
校内实训手册,要求学生将实训过程中重点环节的内心感受写成书面报告,教师审阅后按标准给予相应分值。将其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树立榜样,有利于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教师还可以学生感悟作为教学改进切入点,找到素质教育突破口,将正能量注入学生内心,达到教学相长。
3.2素质养成,态度技能并重改革
实训考核重技能操作的传统,对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表现、成绩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作出评价,侧重对实训过程的观察、记录、反思。态度与技能考核各占50%,以达到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调控学习过程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培养合作和互助精神。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主体和参与者,无形中提升了职业素养。
4总结
[关键词]教学艺术;能力培养;教学目标
1确立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计划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首先考虑的问题或者说应确立的教学理念。众所周知:21世纪的人才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能力的较量,而非秀才式的纸上谈兵。因此,教育部在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21世纪的护理人才培养“应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并确定中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医疗卫生保健行业一线的初、中级实用型护理人才。在明确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后,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贯穿这个理念,达到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中职护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一种观念,三种素质,八种能力”。一种观念,即指导学生建立为人的健康服务的整体观念;三种素质,即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八种能力,即良好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体现人文关怀与实施身心整体护理能力,对常见疾病病情变化和常用药物疗效、心理反应的观察能力,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初步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规范熟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基本操作能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英语会话能力,运用保健知识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创新能力[1]。而这一观念、三素质、八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每节课教学和每项操作中。如在青霉素药物过敏试验法这节课(这项操作中)既要让学生对青霉素过敏反应发生机制、预防措施、过敏反应临床表现及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等有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又要遵守操作规范,具有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思想品德素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万一发生过敏性休克患者能干练果断、有条不紊配合抢救的心理素质。在能力方面,仅此一项操作即可现出学生的五种能力;询问“三史”的沟通交流能力;准确配制皮试液及皮内注射的操作能力;正确判断皮试结果的分析观察能力;遇到过敏性休克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配合抢救能力;皮试结果阳性时给患者讲解预防再次出现过敏反应措施的健康教育能力。因此教师上完每节课后,在作课后评论时,不仅要反思本节课内容中的知识点是否向学生交待清楚,同时还要评价本节课,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能力是否已达到。
2备课
艺术教师备课的一般步骤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课堂教学方案。
2.1合理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所需要实现的学生行为的变化,它涉及认识、技能、情感、态度、品德等各方面,这种行为变化以教学完成时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水平为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便于教师有效地调整和控制教学过程,便于测定和评价教学效果。但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适度,目标过高,学生“吃不了”,容易产生畏难消极情绪;目标过低,学生“吃不饱”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降低教学效果。目标的适度,就是要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教学中有种“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满足感,从而不断开发新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发展[2]。具体而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考虑以下三点: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大纲是各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中规定着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体现大纲的要求,保持与大纲规定的一致性;目标的制定还要考虑学生的初始能力,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才能使目标的广度和深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内容的特点,既要体现教材内容的知识点,又要防止“节外生枝”超出教材内容的范围。
2.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就要寻求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和途径,也就是制定课堂教学方案。教师拟定课堂教学方案时,应着重考虑学生的学情(即备学生),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备教材),教学方法的选择(备方法)。备学生:中专护生招收的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只有15岁~16岁,他们求知欲强,但由于文化教育课知识基础较薄,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差,自学能力有限,不能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时,要把握教材,以书本知识为主,尽量少增加和补充内容,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弄通弄懂就行。同时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多选择直观性强的挂历图、模型、标本、幻灯、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直观的图形,多使用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等,这样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3选择教学方法
在精心设计好教学方案后,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有一套教学方法。
3.1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注射法时,我们一开始不是讲注射法这项操作对将来从事护理工作多么重要,而是设置这样一个情景:假如今年寒假期间,同学们回到家乡农村,你的邻居家有个小孩突然感冒发热,体温高达39℃,此时怕出现高热惊厥,邻居家有安痛定、柴胡退热药,知道你在卫生学校上学,希望你能帮忙给孩子把这一针打上,而你这位未来的白衣天使会做出何种反应?能否回答:对不起,我还没实习,等我将来实习完再给孩子打针,行吗?来得及吗?这样通过情景设计,即使学生认识到注射法是临床常用一项操作,同时又激发她们有种紧迫感、使命感,深刻体会白衣天使的神圣与伟大,于是她们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
3.2注重实验,培养学习的动手能力
“医生的嘴、护士的腿”,医生开医嘱,护士去执行,护士在临床大量的工作是进行技术操作。因此,护理教师必须注重实验课教学,培养学习的动手能力。在上实验课时,教师对操作项目除课前进行规范完整的演示外,练习中还要不厌其烦,手把手教会每一个动作,对一些高难度动作,还要进行分步骤示教。如在安瓿瓶抽药法,教师先让学生一人准备一个注射器、一个安瓿瓶,然后带着学生从核对一弹一居一消一折,这样一步一步跟着老师模仿练习,才能正确掌握。当实验课结束时,教师在测评反馈时,学习回示是测评矫正巩固课堂效果是很有效的方法。通过回示,使师生双方即知道哪些已掌握,同时又可发现学生中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及时指出问题,给予纠正,比单纯由教师来总结重点掌握哪几步有效的多。
3.3多做临床见习,巩固课堂效果
医学及护理归根到底是一门实践性科学,因此,一定的临床见习和实习是巩固课堂效果,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途径。2004年冬天给高护1、2班上精神科护理时,由于精神科疾病许多概念本身就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年龄小,人生阅历浅,她们对精神受刺激等很难深刻体会,这样在讲完常见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等,我带学生去精神病医院参观,去了以后,学生亲眼看到一位因失恋而患躁狂症患者,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演倒立,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她们对躁狂症的“三高”(情感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激发了学生对精神患者的同情,坚定了她们从事白衣天使这一神圣职业的信心。一位同学这样写到:“我要用我的爱心和知识抚平他们那颗受创伤的心灵,使他们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和我们一样,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3.4注意比较,总结特点,帮助学生记忆
医学知识纷繁复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把握重点,准确迅速掌握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比较教学法,总结特点,帮助学生记忆,如在讲皮内、皮下、肌肉、静脉注射后,教师通过列表比较四种注射法在目的、进针深度、进针角度、吸收速度、用物准备等方面不同,总结出每种注射特点,帮助学习记忆。另外可把一些复杂的操作项目,编成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如穿脱隔离衣,步骤较多,学生容易忘,教师可归为穿脱口决,促进记忆。
3.5注意身教,塑造良好的角色形象
在学生心目中,护理教师就是标准的护士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都会被学生视为模仿对象。因此,护理教师无论在仪容仪表,还是在言谈举止方面都要扮演好双重角色,即良好的教师形象和标准的白衣天使形象,从而影响学习,带动学生,使学生早日成长为社会期望的白衣天使形象。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宏观把握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构筑好人才培养的框架,又要通过每节课教学,精心添砖加瓦,打好楼房的基础,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产品立于市场竞争中的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1教学内容(1)手术器械的认识。对于手术室使用的各种器械包、特殊器械等进行拍照,讲解手术开台前各种类型器械包的准备、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特殊器械及使用方法,如各种血管夹、特殊缝线的规格及适应方法等进行讲解,并贯穿到实际应用中,从而达到理解并掌握的目的。(2)手术部位的解剖。利用图片及文字向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例如腹股沟管的解剖、甲状腺的解剖及子宫卵巢输尿管的解剖等,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在手术之前对于手术部位有清晰的感性认识,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独立的完整中小型手术的上台配合[8-9]。(3)操作技能的培训。主要包括手术正确的摆放、正规的手术配合示范等。除了进行多媒体教学及实际临床操作训练外,鼓励学生多观摩不同类型的手术过程,感受手术的氛围,多看多问,形成手术节奏感,与手术医生达成默契,在实践中学习并成长[10]。(4)规章制度及手术核心制度的学习。建立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深切认识到手术中任何小小的疏忽都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并配合各种正、反面教材讲解使学生对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及手术核心制度深埋心中,时刻树立安全意识。(5)教学幻灯片的制作。制作精良的幻灯片,结合既往传统的带教经验,将首次进入手术室人员易犯的错误一一总结,并结合手术室护理学的发展进步,补充前沿教学内容。通常将手术室的布局、流程、人员着装的要求及无菌操作的内容等制作成实物与例图结合的幻灯片,对比进行讲解,利于学生的理解[12]。同时将无菌静脉输液术、导尿术及洗手方法,巡回护士的术前、术后工作等各项内容制作成视频内容,针对每堂课程的内容,于课程结束时进行播放及讲解,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形成整体的理论体系,使其在实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并掌握。
1.2教学计划统一制定教学进度一致的教育内容,进科第1周由总带教老师进行进科宣讲,熟悉手术室的布局,进入手术室的流程,熟悉各项规章制度,了解各种器械及使用方法;第2周由小组实习老师带领观摩手术过程,学习洗手、导尿及输液等简单的操作,掌握无菌操作规范,学会管理无菌器械台;第3~4周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独立上台配合完成中小型手术;最后1日进行出科考试。
1.3教学评价出科考试分为理论与实践考试,各占50分,最后相加为总分。共分为优秀、良、中等、合格及不合格5个等级,同时学生无记名投票对带教老师进行打分,同样分为优秀、中等、合格及不合格5个等级,由总带教老师进行统计。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入组学员经多媒体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授课后对其学习效果进行比较。(1)采用两种教学方法比较护生出科前的考试成绩,多媒体教学法成绩优良人数明显多于传统教学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998,P<0.05)。(2)护生对两种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表明,多媒体教学法的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满意度高于传统教学法,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17,x2=22.66;P<0.05)。
3结论
1.1教学方法
(1)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收集、编写临床典型病例,病例难度适中,紧扣临床;并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好导入的问题。(2)在儿科护理学的课堂上,向学生呈现病例,跟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病例讨论后发言,授课教师进行总结;(3)课堂教学结束后,派发给学生一份设计好的典型护理病历,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完成该病例的护理病历。
1.2效果判定标准
考试评价:满分100分,理论课占80分,护理病历书写考试占20分;问卷调查:教研室自行设计针对授课效果以及学生感受进行评估的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60分,回收60分,回收率100%。
1.3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试成绩及病例分析比较
两组教学方案理论考试成绩及病历书写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实验组30名学生理论考试得分为78.45分,高于对照组60.67分,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护理病历书写的考试得分为17.76分,高于对照组学生12.53,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考试总分分别为86.21和73.2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问卷调查比较
两组教学方案问卷调查结果比较如表2所示,实验组学生对于案例教育的满意率,包括教学效果、提高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两组各项内容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探讨与思考
病案导入教学,是基于实操性训练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上组织学生对典型病例的分析与讨论,来完成教学要求。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临床典型病例的导入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并能培养学生临床的思维模式。
在病例导入的教学过程中,病例的编写与问题导入设计关系到教学成功与否,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病例之前,要做足充分的准备,首先是对学生情况的调研,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其次是对临床病例的选择,临床病例分成两种情况,有紧扣临床实际的典型病例,也有紧扣护士资格考试的病例,在导入时我们采用的是紧扣临床的又能满足教学要求的病例。教学导入的设计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的提问首先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每个问题之间又要环环相扣,最后要把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埋在问题中,从而达到教学要求的实现。在病例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组织课堂讨论,要注意分组的人数安排,一般在4~6人/组,由学生自行决定发言代表,在学生发言时要适时提问,在提问中加深讨论,并对提出新问题的同学加以鼓励,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