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航空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外语专业人才 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K9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以下简称为《规划》),郑州航空港区成为了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规划》定位郑州航空港区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旨在将郑州航空港区建成为"国际化陆港城市,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服务业基地,最终打造成为国际航空物流中"。从《规划》的战略定位来看,郑州航空港区建设走的是国际合作型的产业发展道路,因此必然存在着国际航空经济领域合作、中外文化交流、国际化行业规范、国际化营商惯例、国际化服务意识等,外语、外语翻译在郑州航空港区的建设与发展中也就自然而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规划》的发展目标来看,郑州航空港区将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航空货运大枢纽,形成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同时,到2025年郑州航空港区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000亿美元,预计可提供100万个就业岗位。如此定位和发展目标无疑给河南省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巨大挑战,因此,在郑州航空港区的建设与发展进程中,河南高校要抢抓机遇,转变办学理念,厘清发展思路,主动对接郑州航空港区建设,为航空港区建设培养与输送多层次国际化人才,成为航空港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
1河南省高校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目前河南省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一,河南省高校数量较少,规模较小,河省高校数量(120所)仅约占全国高校数量(2484所)的4.8%。其二,河南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呈现出结构性矛盾。近年的《河南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年度报告》中显示大约70%的外语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中低端岗位,而市场需要的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和基础应用型外语人才严重不足,这恰恰表明了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方案社会适应性严重不足,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如何对接郑州航空港区的建设与发展,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探索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2对接航空港区经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措施:改革课程设置
联合市场需求与郑州航空港各阶段的人才需求,河南省各高校应适时、合理地调整办学计划,适当调整专业方向、专业结构,专项定制与需求相关的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以外语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基本点,培养外语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厚实的外语语言文学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外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强调语言技能训练。此外,还应全面考虑应用性和实践性模块,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内已有专业教育资源,如财经、商科院校可以依托校内经济、贸易、金融、会计等学科优势资源,为外语专业学生开设相关的西方会计、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政法大学可以借力于法学、管理等学科优势资源,为外语专业学生开设国际惯例、国际商贸法规等相关课程;工科院校可结合计算机、电子信息、物流运输等学科优势资源,为外语专业学生扩充工科知识结构,开设计算机英语、物流翻译等相关课程。突破过去纯外语专业教学,从同质化外语教育中分流出来,办出各自院系的特色。同时,高校还应积极鼓励学生修读双学位、双专业;鼓励学生运用网络平台参加网课学习,学习国内外、校内外一些课程;鼓励外语专业学生拓展自己的专业背景,拓宽知识、能力涵盖面,增强就业竞争力和专业能力。
3对接航空港区经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措施:优化师资队伍
改革课程设置之时,势必需要一支外语能力过硬、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作支撑。目前外语教学师资队伍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他们精通本专业的教学,但邻近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储备不足,这已然不利于为郑州航空港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专业化、国际化与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不但要鼓罱淌"走出去"接受继续教育、跨专业学习、海外深造;还要"引进来",与校内其他院系合作,倡导其他专业教师开设针对性极强的选修课;引进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招商谈判等各类实战专家,开展有针对性地培训。
4对接航空港区经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措施:校企深度合作
针对"毕业生找工作难,用人单位又招不来人"这一窘境,校企深度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出路。实行"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邀请来自业界的企业专家与高校教师对话,探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思路,邀请企业专家走向学校指导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实战培训。此外,实施点对点直接嵌入式联合培养模式,积极与航空港有关部门、企业开展合作,签订协议,实行订单培养,甚至是点对点地输送,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动机,占据核心竞争力,从而顺利就业。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力,企业是人才吸收的大本营高校如能抓住这一契机,无疑对于高校与航空港都将形成双赢的局面。
5对接航空港区经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加大实训力度
以同声传译实验室和翻译工作坊为依托,运用CAT等新技术,定时开展模拟实训。高校也可通过产学合作、竞赛、基地实习等多种实训方式来强化实践环节,增加实训基地,拓展实训模式,强化学生的实训素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实战技能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场能力,满足市场对国际化外语、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
6对接航空港区经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培养跨文化能力
中国人应具备的跨文化能力有四方面:Thinklocally(中国立场,中国视角);Thinkglobally(人类情怀,跨文化视角);Actlocally(接地务实,爱国利民);Actglobally(国际规范,合作共赢)。具体到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是指既熟知中国国情、中国文化,具有中国情怀,在实践中,应从维护中国的利益出发,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又需要宽广的国际视野,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掌握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且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因此,外语专业学生在打好语言基本功、熟知涉外贸易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跨文化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还需认识世界的多样性、了解多元文化的差异、尊重与接受异质文化,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现象,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最终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应穿插式讲解引领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创建跨国文化体验室,开设文化体验实训课程,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
7结语
郑州航空港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外语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调整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既是立校之根本,也是育人之初衷,具有如下几点重要的现实意义:(1)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掌握外语、外语翻译又熟悉国外经济、法律、国际规则并了解河南经济、历史文化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有利于河南省地方经济建设与河南人力资源事业发展,为河南省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也将成为河南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内陆开放战略的重要支撑。(2)探索河南省国际化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有利于为郑州航空港建设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国际化应用性外语人才。(3)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和实践,有利于加强河南省高校外语学科建设、优化河南省高校的专业设置,拓宽外语人才培养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的发展与壮大。(4)调整河南省国际化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有利于受教育者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动机,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帮助毕业生成功就业,实现人生价值。同时,按照市鲂枰,改革外语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河南省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开拓外语人才培养路径与模式,对于高校外语专业建设与发展无疑也是一次具有理论建树的探索,可谓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往往是对实践活动中的系统总结与概括,自然,这样的探索有利于外语专业教学理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N].河南日报,2013-04-08.
[2] 郭淑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4(4):58-59.
[3] 贾真真.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及对策研究[J].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5(5):40-42.
[4] 刘彩霞.基于郑州航空港建设的河南省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18-20.
[5] 刘彩霞.郑州航空港建设与我省高校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107-109.
[6] 王浩.试分析招商引资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0-42.
热词:统编教材 专业出版 民航行业
当前,各行各业对高质量、“订制式”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解决人才的适用性和专业性问题,一些专业水准高、实用性强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的行业统编教材得到大力开发和推广,其中,有些优质教材还实现了“墙内开花,内外兼香”的效果,赢得了社会受众的广泛好评。在诸如“指定教材”“推荐教材”“规划教材”等各种教材名目的激烈竞争中,行业统编教材因其定位精准、实用性强和不可替代性而独具特点和优势。行业统编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服务于行业发展,满足行业特色人才需求而组织业内人士统一策划、编写、审定、出版、管理和评价的教材,从而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提高行业人才培养质量。在集中和优化教学资源、规范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行业统编教材也为整个行业的人才培养标准提供了相对统一的参照尺度。
鉴于以上思考,我社依托民航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民航行业学科建设的迅猛发展,于2011-2015年在民航特色专业如飞行、空管、机务、空乘、运输、机场、安保等选题方面进行深耕细作,推出一批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和实验实践类教材。回顾整个策划出版周期,我们始终不忘,紧紧依托民航行业发展,准确把脉民航行业人才培养需求,切实做到行业统编教材的开发、编写和出版工作真正服务于民航行业发展。
一、全面调研民航统编教材市场――结合行业发展,先从空管专业着手,分步骤实施
由于行业统编教材的开发、编写和出版涉及整个行业的需求,在最初策划阶段尤为审慎,首先开展全面市场调研,进行可行性分析。从全行业发展来看,近些年来,中国民航业作为朝阳产业发展速度惊人,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人才需求巨大,人才缺口矛盾突出。而且在行业发展的带动下,民航院校的发展速度和招生规模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为民航行业统编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创造了需求旺盛的机遇期。从民航院校建材建设情况来看,民航教材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数量大幅度增加,教材质量不断提升,教材专业门类更加丰富。但就民航每一个特色专业来看,诸如飞行、空管、机务、空乘、运输、机场、安保等专业的选题规划数量和教材建设成果并不均衡;而具体到每个院校,其教材建设和开发重点又各有侧重,造成优势资源分散,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缺少细化的标准与衡量尺度。而开发、编写和出版民航统编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克服校本教材或自编教材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并能够汇聚各院校的优势资源和最新成果。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为少走弯路、及时总结经验,就整个策划阶段而言,我们结合行业人才培B需要和民航特色专业教学特点,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首先采取先从某一成熟学科开始,先期完成后,视市场反馈情况再开始进行其他特色专业统编教材的开发。经过综合考虑,确定先从民航学科发展比较成熟的空管专业开始着手。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都在开办空管专业,而且招生量逐年稳中有增。此外,空管也是民航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签派员被称为“不握操纵杆的飞行员”,从业人员数量可观。这就为民航空管专业统编教材的编写、使用和推广提供现实基础。
事实证明,“空管先行”、分步骤实施是正确的。民航“空管专业统编教材”于2012年首次推出,作为民航教育史上首次具有自己行业特色的专业统编教材,在业内获得很大关注和引起广泛响应。
二、紧密结合民航行业人才培养需求,加强顶层设计,作出总体策划
在“空管先行”的带动和启示下,我们在飞行、空管、机务、空乘、运输、机场、安保等特色专业的选题方面进行挖掘。为保持整个策划工作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在组织民航行业统编教材编写过程中,坚持以现有各类相关教材为基础,兼顾区域的技术、设备和人员现状,结合民航行业新技术、新成果,力争编写出针对性强、实用面广、统一规范、便于使用且品种相对齐全的民航行业统编教材。具体落实如下:
1.注重区分学历层次,分类建设民航特色专业本科/高职教材
从民航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主要以本科教育和普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兼顾中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层次。在民航特色专业统编教材编写过程中,在以提升教材质量为核心的前提下,我们注意区分本科教材和高职教材“质”的不同,亦即文化程度的差异,高职教材不再是本科教材的简单“压缩版”。
例如,机务专业统编教材首次推出适用不同教育层次的系列教材,分为“机务专业本科适用”和“机务专业高职适用”。正是这种对于教育层次的精准认识和细化把握,机务专业统编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紧密结合民航机务专业本科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在教材编写上各有侧重,机务专业高职教材在编写原则上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理论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度,重点突出实际操作技能。比如,《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维修与实训》作为机务专业高职教材,通过大量的实训操作,使学生逐步掌握民用航空器维修工作中的基本安全常识、标准维修操作规范和维修工作基本技能。
2.勇于创新,积极开拓新兴发展专业教材建设
当前,我国的民航安保工作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已经形成机场公安、地面安全以及空中安保三大安保领域,十支安保力量以及七八万安保人员的规模。此外,为满足民航安保人才培养的需要,民航院校也纷纷成立了机场安检、空中安保等专业。伴随着我国在机场实施更加严格的安全要求,引进更先进的安检设备,对航空安全保卫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航空安保人员成为很多高等院校要思考的问题。而教材和资源匮乏是当前的最大问题。无论是实践部门还是院校教育,都急需一套涵盖增强航空安保系统的认识,介绍国际、国内民航安保法律法规,提升航空安全员综合素质等方面内容的系列教材。
在此背景下,民航安保统编教材经过全面、系统论证,组织民航五大院校骨干教师参与编写本套教材。这些教材的系列出版不仅开创了安保教材的编排体例和编写风格,为民航安保人才培养提供有益支撑,而且从长远来看必定能为民航安中安全保驾护航。
5.对于社会关注高、参与性强的学科教材,注重增强行业特色和系统建构,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在近几年空乘职业受热捧的驱动下,社会上不少出版社涉足空乘教材出版,并以各种名目参与图书市场竞争。其中,不乏优秀教材涌现,对空乘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发现,有些教材由于作者并非民航从业人员,对民航工作流程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了解和掌握并不是很全面,致使教材的“民航特色性”不足、系统性不强、专业性缺失,直接进入民航课堂教学显得“水土不服”。而此次空乘专业统编教材的开发、编写立足民航五大院校,以“校企合作”为指导思想,由民航院校扎根教学一线的空乘培训教师和航空公司在职优秀乘务员共同承担教材的编写,围绕空乘职业岗位技能需求来设计教材内容,从而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更加贴近职业岗位需求标准和社会需要。包括《民航乘务概论》《航空运输地理》《空乘实用中外民俗文化》《民航服务心理学――“理论・案例・实训一体化”教程》《民航服务礼仪》等教材。其中,《民航服绽褚恰贰斗苫客舱设备与系统》还人选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4.着重优化教材结构,适当增加案例教材和实训类教材的比例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国务院和教育部第一次出台指导性政策意见,提出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同年,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开赛,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5]。近年来我国的双创教育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制定了具体的要求,做了相应的详细部署,同时还创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单位,总结经验,逐步推广。针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除了起步晚、起点低、资金和政策制度保障不力等共性问题[6],还有一些自身特点,比如,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传统精英式本科教育应对社会需求变化的转型定位,本身对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点、办学道路的就尚在探索当中,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之后,对双创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教育形式及内容流于表面,创新不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易不明确,容易造成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的后果。再有就是应用型本科“双师双能”型教师较多,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双创教育会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第三个,本身应用型本科有重实践的特点,实践平台、实习基地本应是其长处,但将这些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却做的不够,造成创新创业依然缺乏平台。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认为,要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除了要建立完善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创业教育体系,还可以从优化专业结构、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项目、强调实践训练、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搭建校企联合平台、改革考核方式等具体方面来凸显其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创新性,从而促进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研究以应用型高校——西安航空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具体改革的专业方向,基于以上思路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和完善的策略和构想,以期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具体对策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前提下,优化当前课程系统设置,结合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现,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本研究在学校满足修改要求的前提下,在西安航空学院材科科学与工程2017版培养方案中,试点性开设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思维训练先导课程一门(《无机非金属材料创新研究方法导论》,24课时),开设创新综合实验一门(材料科学基础创新综合实验课),增加和改革课内创新综合实验8课时(《材料成形基础》、《金属材料》、《材料加工方法》、《航空材料概论》各2课时)。在2019版大纲中又增加校企合作的企业高工参与授课的《材料科学创新创业系列学术讲座》16课时;另外,原版培养方案中一直在实践教学板块包含《材料创新设计》、《材料创新实训》两个部分针对创新创业的环节,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得用保留。至此已经形成了先有研究方法教育(创新研究方法导论),紧接理论课程中运用此方法的训练(课内创新实验),再联合贴近企业生产实操和生产需求的创新创业讲座,最后衔接实践环节的集中课设和实训,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部分的课程体系已经相对完整:有方法论教学,有对在理论知识中对方法论的运用训练,有贴合企业实操的讲座,最后再结合集中实践环节的夯实。
(二)改革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突出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培养方案中课内创新实验的设置与专业理论知识的结合最紧密,如果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很容易沦为单纯对理论知识的重复性验证,而丧失创新创业教育的效能。改变单纯的验证性实验,而体现对理论课学习的基本原理的应用,并突出对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聚焦复杂工程问题,同时也可以强化双创教育。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分小组进行,突出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等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相应的在集中实践环节中,改参观实习为动手操作加分组讨论加头脑风暴,针对企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讨论并实地提出整改建议,这种“问题导向”的模式进行实训,并写入实习报告。除了授课方式,在考核的时候,突出能力目标导向,综合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理论课程考核时考试题目增加开放类、创新论述类、举一反三类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让学生现场发挥,根据思辨能力打分。实践类课程实行允许偏差的单一变量参数表征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任务,根据完成程度和创意效果打分,突出对创新和信息处理这两类可迁移能力的量化考核。以上所述的授课方式要求和考核要求改革已经写入新版课程大纲,并在其中有详细的量化型要求,对哪种授课方式支撑哪一个课程目标,哪种考核方式支撑哪一个课程目标都有清晰表述,深刻容易培养方案的量化产出体系当中。
(三)建立一支“数量足、理论精、实践强”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如何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并将其与实践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相结合是本项目的一个研究重点。首先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人数比例,同时对全校教师进行双创培训,采用开交流报告、邀请校外专家谈创新方法做讲座、组内成员互相交流创新心得、邀请教育学专家谈创新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创和双创教育能力。近年来,西安航空学院在创新创业学院领导下,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各级双创竞赛、学科竞赛为契机,开展各种大赛辅导培训会,不仅针对参赛学生,更主要正对指导教师的能力进行培训,以此将对双创教育有兴趣也有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集中起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此举不仅使提高了学生的竞赛成绩,更有形的提升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四)切实利用好校企合作平台,夯实双创教育的“转化”环节
应用型本科有众多实习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平台等好的实践教学场所,但是如何真正用好这些平台,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却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传统教学中,学生仅仅能够在企业中进行参观、观摩、听讲解之类的实践教学模式,即便能够上手实操也仅仅是单一工位、单一设备的简单操作,如双创教学并没有任何联系。但其实,如果能够找到连接学生和企业需求的桥梁纽带,就可以深化与实践基地的交流合作,实现学校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与基地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长效性和常态化工作机制。在学校层面,西安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在航空基地科创大厦建设“筑梦蓝天创客汇”众创空间,帮助入驻的创业团队进行创业项目的孵化,实现创业项目的产业化;在学院层面,材料工程学院有“材料创新创业学会”,召集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尤其是学院校企合作平台科研项目,帮助学习提供创新能力、贴近企业实际需求、寻找创业契机。另外学校还有创新创业系列沙龙、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平台设置,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实训课程开发研究
姬中英等(2009)提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建立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要实现“理论+实践+实验”课程的三者相融合、相统一。程继(2010) 针对《仓储与配送实训》课程特点从课程定位与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特色与创新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该课程开发及改革实施。刘畅(2010)提出物流实训教学的"课前准备--认知--观摩--演练--总结"五步教学法。 胡元庆等(2012) 、夏建辉等(2013)开发了物流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王慧盟(2014)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了实训课程体系。 王晓歌(2014)认为实训项目的构建包括“单一核心课程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企业的真实实训项目”三个方面,并从基地建设、实训教材开发、评价机制、网络课程建设四个方面提出实施建议。
二、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
钟静等(2012)将行动导向理念运用到实训教学模式中来,提出包括“选择合适的实训教学环境、运用倒推法,系统开发实训项目、建立多种形式结合的技能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实训教学模式。朱吉闯(2013)尝试性的提出“工作流”实训教学模式,定义了学生、教师、专家及教学管理者等角色并分配实训任务,并要去整个实训过程要进行监控。段力宇(2013)提出物流人才培养的定位要建立在分析物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而课程的设置也要根据人才培养的定位调整而调整,而与课程教学配套的物流实训课程也应随之同步优化,并从开展专业讲座、专业竞赛、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实训教学探索等。 朱溪亭(2014)提出“课内实训与集中实训相结合、传统学习与硬件操作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匹配”的校内实训的原则,并提出要根据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设计实训项目、实训过程的“6S”管理、融入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提升的方法。
三、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陈新华等(2007)、杨六一(2013)认为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创新可以从“目标管理、互利互惠、规范管理、体制创新、教师与教材”等几个方面展开。许红(2007)从认知实训、教学过程实训、毕业实训等三个阶段介绍了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的做法。 李忠国(2008)认为物流实训基地应具有“采购、运输、仓储、库存管理、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功能。白士强等(2010)提出要引入物流行业企业的业务工作标准来建立多元化的实训教学基地。赵凯(2010)提出了“校内实训、校外建立校企联合实训、校校合作”三种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曾益坤等(2010)提出了包括“物流文化与沙盘推演、仓储配送、生产物流、物流信息、快递、连锁经营、物流业务”等在内的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李晓娜(2012)提出了 “订单培养,联合建设”、“校校共建共享型”、 “公共实训基地”等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何玲辉(2013)认为可以通过“寻求政府帮助、建立新型双赢互动基地创新机制、深化办学模式”等手段来实现校外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朱文涛(2014)提出了"定岗双元"模式下"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功能和实施构想,为高职院校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经验。
四、模块化物流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 值机与行李运输 值机岗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053-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航业快速发展,服务能力逐步提升。高质量服务要求高标准的民航人才,我院在充分考虑民航业现状、民航各岗位人才要求的基础上,工学结合设置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机场地面服务中的值机员岗位,设置了《值机与行李运输》课程,本课程实操性很强,主要培养学生业务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所以,本课程适用于“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 行动导向教学法简介
行为导向教学法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行动导向教学注重“解决问题”的训练。此法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行动导向教学的主要方法包括:四阶段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项目引导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思维导图法等。
二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值机与行李运输》课程中的应用
《值机与行李运输》课程主要分为值机、行李、离港系统操作三大部分,目前本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结合度不够,实操部分目标不明确,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如果采用行动导向教学,课程的应用性更强,所以,课程参考民航行业标准和值机岗位服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制订教学计划,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如下:
第一部分:值机部分(CHECK-IN)
模块1:工作任务(教学内容):认识值机、值机岗位知识要求、值机岗位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图片、视频展示法;(2)文本引导法;(3)头脑风暴法。
教学过程:采用小组讨论:(1)民航旅客运输全过程包括的内容;(2)值机岗位涉及的民航知识。
参考教材(资料):《值机与行李运输实务》、《航空公司:国内值机程序》。
模块2:国内国际值机工作流程。
模块2.1:工作任务(教学内容):上岗前准备工作。
教学方法:实物展示。
教学过程:业务用品和使用方法。
参考教材(资料):登机牌、行李牌样式及其他业务用品。
模块2.2: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办理乘机手续。
教学方法:实物展示、情景模拟、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识别身份证、护照、离港系统前端。
参考教材(资料):二代身份证、临时身份证、护照。
模块2.3:工作任务(教学内容):结载。
教学方法:文本引导法、张贴版教学法。
教学过程:小组讨论:值机与配载及行李服务部门的关系。
参考教材(资料):《航空公司手册:国内、国际值机程序》;《航空公司手册:商务室操作规范》。
模块2.4: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候补、晚到旅客接收。
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候补及晚到旅客的接收顺序。
参考教材(资料):《航空公司手册:国内、国际值机程序》、《航空公司手册:商务室操作规则》。
模块2.5:工作任务(教学内容):送机工作、航班起飞后的工作。
教学方法:文本引导法、案例教学。
参考教材(资料):《航空公司手册:商务室操作规范》。
模块3: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值机工作流程演练。
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过程:角色扮演,模拟值机工作过程。
参考教材(资料):《航空公司手册:国内值机程序》。
第二部分:行李运输部分
模块1:工作任务(教学内容):行李运输基本知识、特殊行李运输、行李不正常运输。
教学方法:实物展示、图片展示、视频展示法、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1)视频观察,进行行李的分类、通过案例,掌握行李运费的计算;(2)掌握特殊行李的分类和运输规则;(3)了解行李的赔偿标准。
参考教材(资料):《值机与行李运输实务》、《国内行李运输规则》、行李运输规则。
模块2:工作任务(教学内容):行李的识别和收运。
教学方法:项目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过程:情景模拟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行李的收运及不正常运输的处理。
参考教材(资料):《航空公司手册:国内值机程序》、航空公司行李运输规则。
第三部分:离港系统实训部分
工作任务(教学内容):进入离港系统、查询航班基本信息、接收旅客并托运行李。
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项目引导法、四阶段教学法。
教学过程:利用计算机实际操作。
关键词:航空领域;软件工程;培养模式
近几年来,软件产业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得以迅速发展,航空工业正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的重点,所以迫切需求面向航空领域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人才。现在,国内各工科高等院校基本都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数目也变得庞大起来。但是,符合社会需要的软件人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结构失衡[1-2]。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软件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明显差距,根本原因在于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软件市场发展所致。各个高校都在探索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差距的解决办法,有些高校从软件工程课程建设方面来研究[3-4];有些高校从校企合作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5];还有的从适应国际化软件工程需求方面研究[6]。实践表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都是追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指挥棒[7],我国高校对面向航空领域的人才培养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符合航空领域的软件工程人才少之又少,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适应软件工程专业领域和凸显航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培养体系。因此,如何改革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新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我国软件产业需要的凸显航空特色的软件工程人才迫在眉睫,改革具有航空特色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催促进信息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充分分析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发现存在定位模糊、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课程内容缺乏规划、专业特色不突出的现状。遵从《GJB438B-2009军用软件开发文档通用要求》《GJB2786A-2009军用软件开发通用要求》相关标准和创办“依托国防航空、融入地方工业”的特色专业的办学理念。需要构建遵从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成长规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凸显航空特色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是航空类所属一般理工科本科院校,根据该校特点建立合理的培养模式。应多方合力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探索学分置换与联合培养的培养模式。扩充学生视野,使培养的学生适应软件工程专业领域和凸显航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尝试“基础+专业方向+集中实训”“1.5+2+0.5”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1.5年完成基础课学习,然后2年完成专业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后0.5学年采取学分置换的方式进入格微软件等实训,实际参与软件工程相关的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运营管理。
2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以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依托软件工程专业项目团队模式下实景教学平台建设研究成果,重点研究适合应用型、工程型和凸显航空特色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该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采用了两种路径:一是参考其他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二是结合行业需求调研、技术交流、专家咨询,以及该校人才培养经验和教学工作积累等方式对已有体系进行不断修订与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凸显航空特色,全面引入《GJB438B-2009军用软件开发文档通用要》和《GJB2786A-200军用软件开发通用要求》两个军用软件开发通用标准,严格规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相关文档的书写规范以及加强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各相关环节的管理,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军用软件的整体流程,从而使学生具备航空航天领域方面企业的就业优势。软件工程学科与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数学、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和系统工程等学科相关。这说明该专业需要开设一些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对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了解,但是要确定软件工程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公共边界,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内容裁剪。同时,在提供必要的软件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为满足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了解更多的与软件工程专业相关的应用领域,增加院级选修的方向模块课程和跨专业的个性课程。除此之外,组织学生参观航空企业、军工企业和IT企业等,了解专业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3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3.1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依托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无缝融合,建立“凸显航空特色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牵引”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不同环节(四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同类型(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和开放性实验)实验比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充分利用软件工程实验室、数据管理系统(USDM)和校企联合(格微软件)等平台、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大赛、竞赛和创新项目,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进行全程指导、掌控进度和监控实践教学质量。具体实践教学体系见表2。
3.2依托数据管理系统(USDM)建设信息化实景教学平台
USDM是常州伍杰公司开发的一个分布式应用的软件系统,它支持软件开发过程的动态管理。依托USDM平台,建设信息化实景教学平台。对学生实行项目团队式管理,即模拟真实项目团队组织方式。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对学生强调两个军用软件开发通用标准、将软件工程的知识由浅入深、阶梯状、循序渐进地贯穿到项目各个阶段开发中。负责教师在该平台上实现学生角色划分,各个阶段项目团队划分,指定各个团队项目经理,并给予项目经理较高权限。项目经理根据组员个人能力和今后发展方向对他们进行角色分配,如设计人员、测试人员等。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每个人至少担任一项以上角色。学生凭借电脑,互联网、自己的学号,随时随地登陆USDM进行项目开发。项目经理监控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从总体上把握项目的总进程和项目完成质量。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与项目经理沟通并实施指导,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设计算法,进行数据测试及测试结果分析。将项目实践的项目管理、业务阶段、需求、设计、编程、测试、阶段和建模工具的各种图(动态图、静态图和数据库概念模型)全部形成文档的形式通过该平台并提交。提高学生在项目规划、队伍组织、工作分配、成员交流等多方面能力;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级项目研发的能力和软件工程化方法开发大型软件的能力,为研究和学习软件生产线新技术埋下伏笔。利用USDM的可视化论坛提供聊天、白板、音频、视频、协同浏览等功能。项目团队工作人员在其机器上打开某个文档并进行操作浏览时,其他相关人员也可以在自己的机器上看到操作过程,操作和观看几乎是同步进行的。通过可视化论坛方便项目开发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经常交流情况和信息,以便减少误解,删除软件中的个人特征,提高软件的质量。使学生提早接触大型IT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学习专业CASE工具的使用,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开发团队根据实践项目自己拟定汇报的内容,由教师修改审核后,负责教师和各个小组选择代表作为答辩评委,各个项目小组进行项目答辩,答辩成绩作为开发团队实践成绩一部分。负责教师在数据管理系统平台上审核项目实践过程中提交的文档体系,审核成绩作为团队成绩一部分,优先实践项目运行结果、代码和文档等公开展示。提高了学生研究立项、总结概括、演讲交流和团体竞争意识的能力。
3.3创新团队培养等课外培养模式
团队模式培养,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目标。旨在加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型团队培养模式。从大一就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由专门导师直接对本科生的思想、学习进行指导,对学生管理实行动态准入制度,制定阶段目标,严格考核制度。团队学生可以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在导师指导下撰写论文。参加“大学生创新大赛”“ACM大赛”等学生创新比赛,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除此之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聘请同行领域专家和学者做讲座,第二课堂等。用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让学生了解专业应用方向和前沿技术,增强学生的专业体验度和兴趣度。
4考核方式改革
采用过程化考核机制,加强对学生的早期学习干预,适当开展个性化教学。教学过程中取消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设置阶段性考试,避免出现期末突击学习、背诵典型题目等高分低能情况。根据课程知识点设置多次阶段考试,既可以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可及时获得相关数据,便于对教学效果定量分析,对学习差的同学早发现早干预,对小群体实施个性化教学。通过USDM系统可获得如下数据:学生编写程序数量分布、学生在线总时间分布、学生和教师登陆次数分析、各次考试的成绩变化和分布、提交时间间隔情况分析、学生成绩的变化情况跟踪等。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定量分析可以获得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刻苦程度、学习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学习质量、是否抄袭等),把这些数据作为评估学生过程成绩的一个指标;不仅如此,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还可以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态度(布置作业数量、作业批改及时性、与学生互动的频繁度、对后进学生的关注度等),及时发现教与学双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面向航空领域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依据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创新人才需求,重点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与现实需求的符合程度,与时俱进多方面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毕业后能胜任航空领域的军工企业以及其它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的软件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智钢,田祥宏,等.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0):94-96.
[2]李万龙,郑山红,等.多样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0):1-4.
[3]李志民,郑秋生,苗凤君.软件工程实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6):99-102.
[4]陈中育,吕振洪,叶荣华,等.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3(10):48-51.
[5]徐洪智,覃遵跃.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128-130.
关键词:建筑供配电 实践教学 教学管理
1.引言
建筑供配电是楼宇智能化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一定数量的实验,理论教学结束后有一周的实训环节。针对近几年生源质量下降,理论课时减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和巩固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技能。因此在其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供建筑供配电技术由于其课程的应用性较强,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要全面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理论课程教学,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2.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楼宇智能化专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沿袭以往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重理论,轻实践。以往的建筑供配电实验和实训就是参观变压器室,或者认识一些低压电器,这种方式对实践教学帮助不大,体现不出高职特色。有些老师虽然认识到实训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工程上的建筑供配电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实践教学仍以演示为主,从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2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我们学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改制后,时逢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实训基地建设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速度。高职院校为地方办学,它的发展往往受地方财政的影响。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添置和更新教学设施,以至于实验室设备老化陈旧,难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2.3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强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本科院校招聘而来,缺乏企业的实践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不强。这些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基础必然薄弱,在教学方面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实践教学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对实践教学进行统—管理,打破系(部)之间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全院实训设备进行统—的综合管理,以期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有些学校既开设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又开设了楼宇智能化专业。而电气自动化专业需要建工厂供电实训室,楼宇智能化专业需要建建筑供配电实训室,但是两门课程的内容有大量的重叠部分。这就可以考虑两个专业共同建立一个实训室,最大限度地进行有效配置,减少浪费。建筑供配电主要侧重低压部分,学生通过对相关项目的操作,教学效果有明显改善。
3.2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供配电实训是在大二第二学期期末进行,实训结束后,学生在暑期有三个月的顶岗实习。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与高校签署合作协议。校外顶岗实习是教学环节中很重要的实训环节,可以使学生亲临生产现场,使他们系统全面地了解整个生产的所有基本环节,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学校要加强同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联系,选择符合学院专业实习条件的单位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并聘请部分企业的骨干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以确保教学质量。顶岗实习结束后,有些同学会与实习单位签署就业协议。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一方面有助于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促进了就业。
3.3利用专业知识自行开发软件实验系统
随着我校计算机房的增加和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较以往越来越强,我们可以把软件实验的开发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在第三学年,学生有8周的毕业设计,对于毕业后有志于从事建筑供配电工作的学生,可以由老师指导学生针对某个硬件实验项目进行软件模拟,通过硬件实验的结果验证其正确性。这样不仅加强了本课程的学习,又提高了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
4.总结
建筑供配电实训教学是楼宇智能化专业一个重要的环节,其建立健全不但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多方面的协调,还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认真的实施。相信通过全体同行的共同努力,建筑供配电实训教学一定能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5.
[2]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王纪安.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
关键词:独立学院 机械专业 CAD/CAM UG实训
1 引言
CAD/CAM技术即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是将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是现代数字化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它的出现和应用使传统的设计和制造方法以及组织生产的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应用已经遍及机械、模具、汽车、家用电器、航空航天等领域。CAD/CAM课程已经成为工科高校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应用及软件开发能力等。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CAD/CAM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逐渐引起了各类工科院校的重视,他们相继开设了AutoCAD、UG、Pro/E、Catia、Solidworks等软件课程。其中,UG是目前主流三维 CAD/CAE/CAM设计软件,它提供集成、全面的产品工程解决方案,众多世界一流的制造商用它来进行概念设计、工业设计及详细的机械设计、工程仿真等。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机制专业设置了为期2.5周的UG实训,完善了机械CAD/CAM课程体系的构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UG实训教学进行了以下探讨。
2 UG实训在机械CAD/CAM教学中的地位
目前,大多数院校机械CAD/CAM课程教学情况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侧重理论知识讲授,另一种讲授如何使用某种应用软件。前者理论性强,主要讲授CAD/CAM原理,包括工程数据管理、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建模技术原理、数控加工、CAE理论、CAPP理论、CAM理论等。
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学习效果差,并且学生普遍认为会用软件就行,理论知识作用不大。后者表面看起来学生学会了使用某种应用软件,但是由于CAD/CAM知识不成体系,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CAD/CAM技术特别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既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又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鉴于机械CAD/CAM课程的特殊性以及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保证CAD/CAM理论知识课时的基础上,我们加大了实践、实训环节建设,学生适当掌握系统的CAD/CAM理论知识之后,学透一种应用软件,对其它应用软件自然能“驾轻就熟”。在机械CAD/CAM教学过程中,UG实训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有机统一,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重要纽带。
3 UG实训的教学探讨
3.1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UG软件将CAD/CAM/CAE三大系统紧密集成,功能强大而且操作复杂。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精通每一个UG命令,熟悉每一个UG参数的意义,全面掌握UG辅助设计技术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CAD/CAM课程体系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挑出实用性强的部分作为教学重点。CAD模块是UG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接受情况,我校UG实训教学内容的重点即为CAD模块中实体造型、曲面造型、虚拟装配、创建工程图等功能的讲授。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数控加工技术与装备这门课程的理解,教学内容还包括CAM模块中简单零件的数控加工代码生成。
3.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践实训类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很大的区别,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总结出下述一些经验。
3.2.1演示导入,激发兴趣
要学生学好一门课,必须要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因此在UG实训的第一次课上,首先给同学们展示某款轿车的整车三维造型,使他们从视觉上感受到UG软件的魅力,进而感叹其功能的强大。再通过一些简单的演示,使他们认识到UG软件在机械行业生产中的优越性,从而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2.2模块教学,增强记忆
如果按照教材内容安排授课,内容散乱不系统,不利于学生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按照UG软件的功能,将其分解成几个应用模块,并注意应用多媒体教学,对各项功能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在同学脑海中有了初步认识之后,采用由简入繁的实例,使得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逐步熟练掌握各个模块的各种指令。
3.2.3精心设计,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模块化后,还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有意识地突出重点难点。在软件实训类课程教学中,尤其要注意讲练结合,要坚持做到讲清多练,引导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强调建模思想的培养,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学习软件指令操作。对于模型的建立,要做到举一反三,具有相同类型特点的零件可采用相同的建模方式。教学还要注意学生练习过程中的集中问题,及时加以点拨。
3.2.4加强练习,重视反馈
鉴于软件实训课程的独特性,就要求教师特别注重作业环节。首先,需要每堂课布置当堂作业,可以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需求差异。可以鼓励优秀学生主动发现、归纳和总结UG软件的绘图技巧,并且上讲台做演示。其次,尤其要关注那些当堂不能完成作业的同学,即时与之沟通,帮助他们找寻原因,从而有利于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3.3改革教学考核及成绩评定
鉴于实践实训类课程更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其课程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最终的考核成绩;二是各个应用模块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案例完成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穿插综合案例考核学习情况,并且对每堂课的课堂练习随时做好总结和评价。
4 小结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机械专业的教学实践证明,UG实训确实起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作用,是机械CAD/CAM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10年教育部CAXC CAD认证通过率达到88.89%,教育部CAXC UG认证通过率达到90.24%,见习机械设计工程师认证通过率达到79.41%。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继续坚持优选教学内容,用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调动的学生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MsterCAM 上机操作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11-01
Mastercam是由美国CNCsoftware公司推出的基于PC平台的CAD/CAM一体化软件,由于其卓越的设计及加工功能,在世界上拥有众多的忠实用户,被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航空等领域。目前在我国制造业及教育业界,Mastercam由于其出色的表现,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1]
Mastercam X是Mastercam软件真正windows窗口化的第一个版本,现在成为各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实训教学软件。在Mastercam X 版软件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对软件的各种功能不熟悉,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正常的操作无法继续进行,影响软件的使用,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迅速排除,势必影响操作的顺利进行。下面针对在本软件的操作过程中常见的几个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自动存档(ALT+A)
学生在Mastercam软件的操作过程中,经常对已完成的操作不进行及时保存,一旦后续操作失误可能会导致程序崩溃,严重的时候需要重启计算机再次进入程序,而由于没有保存前面的操作程序,使得做好的程序数据还未来得及保存就完全丢失,只能重新再做。
解决方法:Mastercam 菜单栏―设置―系统规划―主题―文件―自动存档―启用―设置保存时间和其他参数。此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自动保存已完成的操作程序,解决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最担心的程序丢失问题,如下图所示。
二、默认公制单位
在用Mastercam软件绘制二维图形之前需要观察绘图区右下角的尺寸单位是否是公制单位mm。这是由于在程序安装过程中误选默认尺寸为英制,导致每次打开Mastercam程序,单位默认英制。如果在绘制二维图之前不把尺寸单位更改为公制,则在绘图区绘制的二维图形将跟以公制为单位的实际零件图不符,并且会直接影响后续的操作过程和数控加工程序的生成。
解决方法:Mastercam菜单栏―设置―系统规划―启动/退出―启动设置―配置文件―改为默认公制,当前单位也更改为默认公制,然后点击确认后进入绘图区,就可以看到右下角的尺寸单位已经更改为mm。
三、平行移动
软件的使用过程中,经常要对绘图区内的图素进行平移,Mastercam X软件提供了几种可以进行平移的功能,Mastercam菜单栏―转换―平移/3D平移/单体补正/串联补正/拖拽,这几个功能指令可以对选中的图素进行平移和复制操作。如果要要平移整个绘图区视角,可以使用快捷键ALT+鼠标中键,或者直接使用方向键。
四、串联失败的解决方法
在Mastercam中创建实体,生成刀具路径都需要串联选择封闭曲线,如果串联失败出现红色箭头,可能是图素重复,图素交错,曲线不封闭,曲线有分歧点等原因造成。[2]解决方法主要有两种,图素重复需要删除重复图素,对于其他几种情况使用“修剪”功能的第二个“修剪两物体”的指令,分别选择红色箭头两边的线段,如果还不能解决,则考虑红色箭头两边的线段是否不能相交或相切。
五、总结
以上是针对Mastercam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遇到的操作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法,在Mastercam软件的操作过程还会遇到很多其他的问题,这需要多加练习,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