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军训教官个人总结范文

军训教官个人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军训教官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军训教官个人总结

第1篇:军训教官个人总结范文

__年*月中旬,在公司领导的指导与支持下,__*公司全体员工__人参加了为期七天的军事训练和两天的户外拓展训练。通过严格军事训练和拓展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公司员工的纪律性和高效的执行力,提高了对公司与事业的忠诚度,提升了员工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员工自信心、责任感、使命感,锻炼和考验考验员工在高强度、高压力公司环境下的承受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目前公司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团队的向心、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员工们纷纷立志以“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勇气全力以赴投入到公司运作与发展中去,军训和拓展训练取得明显成效。本次活动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精心组织,细致安排。为了顺利开展军训以及拓展训练活动,公司精心组织,细致安排,制定了科学的活动方案。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此项活动,亲自出面协调湖南省消防教导大队军官,安排军训场地以及训练科目事宜;百忙之中,领导积极与长沙众悦企业管理培训有限公司细致沟通,部署拓展训练项目,并且为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与财力支持,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更好开展活动,公司还大力宣传活动的意义,积极征求员工的意见,认真采纳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充分发挥了员工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为活动出谋划策;同时广泛动员,严格要求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在民主采集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活动方案,科学安排每个细节,合理组织每个活动,为活动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

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本次军训以及拓展训练活动做到了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活动的任何步骤和环节都围绕目标展开,突出了主题,确保了活动的明显成效。其中军训的目的定位在两点:一不断强化公司员工的纪律性和高效的执行力,提高忠诚度,考验员工在高强度、高压力公司环境下的承受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二培养公司员工自信心、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改善组织内部沟通环境,不断提升员工沟通能力、注重团队精神、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而拓展训练的目标定位在进一步提员工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两个活动一前一后开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有力地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了服从与纪律意识。

全员参与,认真训练。本次活动,参与面积广,员工参与热情高,因此成效显著。无论的青年员工,还是年龄偏大的员工,都以积极乐观的姿态主动参与,真正体现了“团队培训、全员参与”的训练理念。培训期间,正值赤日炎炎的夏季,气温较高,再加上训练项目难度较大,全体员工无疑面临着巨大挑战。但是全体员工始终保持了高度激情,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参加训练,认真仔细对待每一个训练项目,高效完成每个环节的任务,没有一个人掉队,向社会树立了我公司团队团结奋进、勇于开拓,敢闯敢干的市场弄潮儿的形象,展示了威灵顿人精神抖擞、携手共进的风采,赢得了军训教官、培训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关注细节,成效显著。军训教官说,“没有完美的人个,只有完美的团队”、“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炼,过分的要求是锤炼”,由此可见在一支作战部队中服从和纪律的重要性。为培养这种高度的纪律性,公司员工都能关注细节,取得了满意成果。每堂训练课前,全员均提前到达训练场并由连长整好队伍迎接教官的到来,这是教官前所未见的。拓展训练是考验团队纪律、智慧和体力等的一种游戏活动,每位成员在训练中的表现就是自身平常真实自我的反映。“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的良好作风,使威灵顿人向外展示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确保了圆满完成任务。军训以及拓展训练成功的因素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严格的组织纪律。在公司项目筹备阶段,每个员工为制定严密的公司制度出谋划策,公司领导以身作则遵守制度,员工严于律己要求自己,这是一个组织健康运行的基础。

2、强大的执行力。威灵顿人有着快速复命、执行任务没有任何借口、在第一时间内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的优秀品质,这是团队作战能力的保障。

3、组织的凝聚力。公司何总说过,“三流的企业依靠人来管理,二流的企业依靠制度来管理,一流的企业依靠文化来管理”。任何领导或个人的凝聚力都是有限的,一个企业只有形成特有的企业文化后,每个员工才会忠诚于它。

4、团队合作精神。这是我们圆满完成这次任务的根本原因,在一个团队中,只有每个成员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强大的执行力和凝聚力,才能精诚合作并展现团队的良好精神面貌。在拓展训练“毕业墙”项目中,威灵顿人的团队合作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一活动中,有指挥员、人墙、人梯、起重手等几个重要角色,他们每个人都在充当的角色中出色发挥,各个角色间天衣无缝地配合,每位威灵顿学员顺利“毕业”,没有一个人被落下,取得了团队挑战成功。最终,这种成功感动了每位学员。

第2篇:军训教官个人总结范文

军训的生活确实是煎熬的,太阳当头照,汗水将衣服浸湿,汗流浃背,每一次训练结束后都像是洗过澡一般,但军训的生活同时也是充实的、有意义的。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高中生军训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高中生军训心得体会1军训已经进行到第五天了,我也渐渐地融入到紧张忙碌的军训生活中。虽然有点苦有点累,还有一点淡淡的失落感,但是总的来说军训还是挺有趣的,也很有意义。

穿着这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心里感到很自豪,而且刚穿上的时候特别激动,感到自己真的成为一名军人了。早上起床出早操,迎着朝阳,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嘹亮的口号,这就是一天军训的开始。吃过早饭就进行正式的操练,首先是站军姿,非常难熬,一站就是十几分钟。教官给我们传授经验:站军姿时心里想着以前快乐的事情,我按照他的方法试了试,果然觉得时间过得快多了,没有了饱受煎熬的感觉了。我的教官特别可亲,也十分可敬:训练时一丝不苟,是严厉的教官;休息时与我们聊天做游戏,是亲密的朋友。

拉歌是军训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特别好玩。我们学了不少歌,像《一二三四》、《咱当兵的人》、《军中绿花》等等。而且休息时可自愿表演节目。我爱唱歌,所以我两次自愿上去唱歌。晚上,我们坐在灯光下学歌,很热闹,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

如今早已没有了对军训的厌恶感,而是充满了感激:感谢军训让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感谢军训磨练了我的意志。

一切都来得太快,我还没来得及体味春的多彩、夏的激扬、秋的丰硕、冬的静谧。岁月老人已然将我送入了人生中最为美妙的花季。

同样的时刻,我们共同迎来了人生又一个开始--高中。新的校园、新的同学,新的老师,一切都显得很陌生,但却更加充满希望。

自幼向往军营生活的我,立志要成为一名军人,看到教官的那身军装,说实话,羡慕之情,无可言喻,所以,我十分重视这次宝贵的军训机会,更想用自己的完美表现为将来作准备……

高中生军训心得体会2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挥汗如雨的我们却依旧要和着“1,2,1”的口号前进。教官鼓励我们再坚持一下,意志告诉我们要坚强,要努力,不服输的精神告诉我们不能轻言放弃,否则就对不起自己。四肢酸痛,头昏脑涨,我们要挺下往;唇干舌燥,气喘吁吁,我们也要熬下往。理智告诉我们:“撑下往的是英雄,躺下往的是狗熊。”所以,我们终极还是坚持下来了。

也许困难真的像弹簧吧,那些看似麻烦的动作,做久之后也如此轻松。最后,竟能“一笑了之”。

教官们个个身手非凡,摔跤,擒拿,表演万分出色。这边的喝彩声刚结束。那边又开始了“军歌嘹亮”,“冷风飘飘落叶,部队是一朵绿花……”“钢要炼,铁要打,宝剑要磨枪要擦……”军歌固然不是很动听,但也却实有几分刚强与魄力。别以为练习场上就枯燥无味,没有时代气味。个人表演中传唱率很高的流行音乐就占领尽对上风了。男生们总是唱着《双截棍》为自己加油打气,为自己喝彩。于是乎,我们的练习场有时也类似于“无与伦比”演唱会了。

军训,说白了,就是为了让我们吃点苦。究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只是,蜜罐中长大的我们,能够挺下往,圆满成功吗?

军训,真的是辛劳的,可练习场却也常是笑声,掌声,喝彩声同在。

练习场上的我们是艰辛的,是劳累的,可我们会“苦中作了”。而那时我们是痛并欢快着。

汗水洒落操场,我们笑看军训。

时光流逝,十天很快结束了。不知为何,我们竟有种依依不舍的怀念之情。回想这十天,我们真的学到了不少。我们懂得了团结有爱,我们更明白了要在风雨中微笑……

高中生军训心得体会3盼了三个月,终于盼来了向往已久的高中生活,当然军训也就随之而来了,看似痛苦的七天军训其实也挺快乐的,我们在军训中痛并快乐着。

七天里,我们学会了坚强,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会哭,因为困难对于我们已经不算什么,学会勇敢地去面对,那才是真正的强者。每天练习队列,对于我们这些温室里不经风雨的幼苗来说,是很难忍受的,从脖子到脚,都没有不疼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说累,我们能挺住,这就是进步,一天天的进步,一天天的成长,一天天变得更加坚强,在磨练中变得强大,这就是我们年轻人,我们年轻,我们无极限。

七天里,我们在痛苦中寻求快乐,每天都要露出笑脸,因为我们要在快乐的氛围中忘记身体的疼痛。这七天是快乐的,美好的,每天都有讲不完的乐事,不管是中午在寝室里休息还是课间在训练场休息,每时每刻寻找快乐是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我们可以捉蚂蚱喂-,我们可以摘草编小兔子,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总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引得大家欢笑阵阵,乐此不疲,这就是我们年轻人的童心。

七天里,我们互相认识,所有的人都已经从陌生人变成了好朋友。我们永远是快乐的因为我们有数不尽的朋友,这样,心就不会孤独。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快乐,因为,成长路上有朋友相伴。

七天的军训已经过去了,但它会永远深藏在我们的记忆里,装在美丽的水晶瓶中,珍藏到永远,做为自己高中生活的第一页。

又到了军训的季节,我想起了一年前的自己,把那时所写的东西翻了出来,发表上来给今年参加军训的朋友们做为借鉴。突然发现一年前的自己很傻,写的东西也很烂,不过,无论怎样,它都是我成长路上的一个印记。

高中生军训心得体会4军训是每个新生的入学第课。此次军训,较以往不同,不管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所不同。

我们的军训,地点并未选在外县的哪个军训基地,而是选择在学校的校园里,也并没有采取全封闭式管理。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军训的内容与成果。为我们训练的是中国的现役军人(以往就不得考证了),无论从军容军貌,军纪,乃至动作的标准程度来说,无处不体现着中国的威武与雄壮。标准高了,我们的军事训练内容自然也就更为艰苦。

要想把动作练得标准,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我们经常练习到腰酸背痛,双脚发麻。尽管如此,训练仍会继续,这种时刻,往往是磨练我们的毅力与恒心的时机。

我们感觉辛苦,但是教官们比我们更辛苦,这种感觉是以往历次军训从未有过的感觉。起初,总是抱怨教官口令声太小,基本听不清口令,但之后才明白,教官们的嗓子已喊到发不出声。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之前为初一军训时已拼尽全力。想到此,我就会为自己的不善于观察了解以及无知而后悔。教官们会因为我们动作不达标而挨批评,此时,我的内心会升腾起一种强烈的自责感,恨自己为什么做不好动作!

军训只是我们学生生涯很短暂的一个瞬间,军训,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一整套军事动作。军训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迅速建立一个集体的团结向心力与团体凝聚力,使一个团体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让我们真正从心理上成为高一六班的一员。

军训结束了,我也从中体味到很多:做教官有做教官的职责,做学生有做学生的本分。做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无论是文化课,还是军训项目,才能对得起老师、学校、家长和社会,也才对得起军训教官。

明天的路靠今天的努力来书写,今天的路在脚下,把握今天就是把握住了明天。

高中生军训心得体会5无论生活中有多少数不尽的苦难与绝望,但一想到军训,我就能从沉潜的心底感悟到苦涩中的甜蜜。

随着酷夏的远去,我们迎来了一个凉爽的秋,同时,也迎来了我们向往以久的高中生活。

在这里,第一课便是军训。军训,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之所以熟悉是因为每逢开学必有军训以锻炼我们的体质,提高我们的素质。而陌生却是因为在经历了这几次的军训后,又有谁能诠释得出它的真正意义?

我始终不能理解军训,而以前的军训留给我的印象无非就是苦与累,甚至有些无聊。而这次,或许是人长大了,抑或是所处环境不同,面对人群不同,我竟慢慢读懂了它。是的,就这样,懂了。

军训是辛苦的,但它却辛苦的美丽,辛苦的动人,辛苦的让人难以忘怀!

的确,军姿站得人双肩酸痛,双腿麻木,但勿需抱怨它的磨难,它的辛苦,因为那种坚挺向上就像是在向上生长的树,不折不挠。不!更应该说是一种尊严,一种力量,绝不向任何权势卑躬。人生苦短,哪里会没有曲折没有辛苦?如果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能以这样的精神面貌去对待,那么所谓的困难也就不是困难了。

吃点苦,受点累,怕什么。俗话说:“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没有一份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军训让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使我们能够正视困难,敢于挑战。军训能够磨练我们的意志,锻炼我们的体质,增强我们的信心,美化我们的心灵……

汪国真说过:春天之所以美好,因为大地开满了花朵。我们也要说:军训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让我们完成了破茧为蝶的蜕变,由铁到钢的锻造。相信,这段幸福时光会让每一位经历过它的学子终生难忘。

第3篇:军训教官个人总结范文

突破传统教育理论,突出和强化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主体性地位,促进个体自我教育向群体自我教育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这是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和应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标准和最终归宿。

一、自我教育及群体自我教育的重要意义

自我教育可分为个体自我教育和群体自我教育两种形式。个体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个人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等方式提高自我修养的方法。群体自我教育是指某一集体内部的互帮互教活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教育的自由,是为实现人的全面的、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快乐、幸福的终生学习者。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自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对自我教育做了经典的诠释:“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二、群体自我教育对自我教育的促进作用

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是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和条件。没有客观、准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便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人是在交往中活动中彼此认识和评价的,只有通过群体的评价才能全面、准确认识自我。同样,也只有通过群体的验证,才能确保证情绪体验的正确性,也只有个体的自控和群体的“他控”有机统一,才能实现自我控制的目标。因此,自我教育只有通过群体的协同才能完成。学习是学生的的主要任务,也是一个人成为人的重要方式。“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事件”(加涅)。学校作为“环境事件”营造者,其主要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创造适合学生成人成才的群体环境,使学校成为一个活跃的互动磁场,其中充满着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和学习、运动、生活等“环境事件”。学校的物质环境既是“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而积极和谐的精神生活环境是拨动学生的心弦和使其产生自我实现的热望的重要条件。从小学到大学,班级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班级性的群体生活环境已经成为学生心理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影响源。为此,学校应该首先从班集体建设入手,把班级建设成为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成学生的心灵家园。通过发挥班级集体力量,启发每个成员的教育自觉,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激发其对理想人格的渴望,并努力通过互动去构建个人意义,通过不断的实践体现个人价值。此即所谓的“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用马卡连柯的话说,就是:为了集体,在集体中运用集体力量去教育每一个成员。只有要把个体自我教育与群体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巨大而持久的道藩教育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自我教育的协同效应,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根本性保障。

三、个体自我教育向群体自我教育转化的必要性及其理论依据

根据唯物辩证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只有包含有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任何教育活动只是一种外因,永远不能取代受教育者的认识、内化活动和实践外化活动;二是变化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只有“他教”和“自教”协同作用,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三是变化可以通过改变内因,也可以通过改变外因而获得。作为教育者,只能通过改变外因而促成内因的改变。而且由勒温的场论可知:通过改变一个班集体来改变其中的团队成员,比一个个地去改变每个成员要容易得多。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把班集体建设成为优秀的自我教育群体和团队,才能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其理论依据:

1.管理学依据。在管理学中,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目标、满足特定需求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的联合体。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必然地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这一群体常被称为“小组”。小组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性,二是安全性,三是反思性:小组借助成员间自觉的交流和监督反思己相与他相并定位自我。一个发育成熟的小组,其成员间通过不同方式、不同类型和不同领域的互动,使各自的优势与能力得以共享与扩展,从而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群体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源于小组动力论(亦称群体动力论)。它被定义为小组成员相互影响的过程。小组的高级形式为团队。团队具有两大特征:首先是团队工作,其次是团队精神。团队工作与小组工作不同。小组工作有着严密的格式和规则,更多地表现为组织化的、客观可视的行动的实施;团队工作的格式和规则有较大灵活性,更多地表现为非组织化的、基于主观心理的态度和行为。团队不仅具有小组显性的、物理存在的形式,而且更多地具有隐性、精神存在的形式。因而,团队的协同效应大于小组的协同效应。“班集体是学生养成自我学习习惯、开发自我进步动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培育自我负责意识的土壤,‘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影响源’”,是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团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素质发展、成人成才,都与这个集体的建设发展、文化氛围、精神风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通过班集体建设推进自我教育是必要的、切实可行的重要途径。

2.行为科学依据。从行为科学上讲,个体加入一个群体最常见的原因有: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情感需要、权力需要、实现目标的需要。一个人可能同时属于多个群体,但加入群体的动机,都是为了获得利益、满足需要。对大学生来讲,班集体则能满足其成长成才的多种需要。在班集体中,一个人的自我教育效果对别人则是一种教育,而群体内部的互帮互教,即是群体的自我教育。其作用在于:通过群体中的交往互动,不仅学会了评价他人,而且学会了评价自己。通过相互比较,逐渐认同了他人对自己较为客观的评价,而且在比较中逐渐加深对自我的认识。通过交往中他人对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客观效果的反响,进一步修正对自己评价和认识。在较准确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发展协调和控制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体之间的学习互助,竞争激励、批评反思、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而实现学会和谐共处,共同进步。#p#分页标题#e#

3.其他理论支撑与政策依据:一是马卡连柯结论:学生集体不仅仅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二是勒温的场论:整体比部分重要得多;通过改变一个团体来改变其中的团队成员,比一个个地去改变每个成员要容易得多;三是勒温的团体动力学(亦称群体动力学)理论:个体所属的团体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趋向;四是系统论:系统的整体性,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五是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四、“辅导生制”———自我教育向群体自我教育转变的实验性行动研究个案

自2005年以来,邢台学院以军训为切入点,以“辅导生制”为载体,不断创新国防教育模式,不断丰富、拓展国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国防教育、素质教育、养成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五育并举,有机融合,互相助力,互为催化,实现了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并进一步通过“辅导生”团队建设模式的复制、推广和转化,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的促使学生的个体自我教育向群体性自我教育转变的长效机制,实现了教育实效的倍增。

1.“辅导生制”的基本内容。“辅导生”是相对于“辅导员”而言的,是被赋予教育、管理、服务职能的高年级学生。“辅导生”的职责:一是担当大学新生的军训教官;二是协助军事理论教师对新生进行国防教育;三是负责军训成果的巩固和转化;四是协助辅导员进行入学教育和为期一年的带班管理;五是按照“辅导生”团队建设的模式,把班集体建设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优秀团队。“辅导生制”则是由“辅导生”的选拔、培养及其职责管理、绩效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构成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辅导生的选拔与培养。从部队聘请教官或学生进驻军营进行军训,学校和部队都投入巨大,军训的成果却难以巩固转化,国防教育时紧时松、冷热不均的问题也始终无法解决。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难题,我们从2005年起,开始从大二、大三年级学生中选拔政治素质好、体质水平高、组织管理能力强,品学兼优学生,在对其进行严格、规范的军事训练和优胜劣汰的选拔后,由他们担任入学新生的军训教官。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部分军事理论教学的任务交给辅导生,不仅有效弥补了军事理论教师的不足,更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国防教育的学生骨干,极大地浓厚了学校国防教育的氛围,还实现了国防教育的生活化、日常化。随着辅导生作用的日益彰显,辅导生也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能够成为辅导生成为许多高年级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辅导生的选聘由初始时的需要反复动员、宣传才能完成,变成了一个辅导生名额往往有数十人、百余人竞聘。有鉴于此,我们借机对辅导生的选拔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在选拔和管理程序上,由学校统一选聘、管理和分配使用,改为在学校统一培训、管理、考核的同时,由各系自己选聘、管理、使用和考核,不仅有效调动了各系选好、管好、用好辅导生的积极性,还为辅导生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则进一步健全了辅导生的选报标准和合格辅导生考核的指标体系,严把进口关,严格淘汰制,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强化辅导生团队建设,辅导生的培养质量得以持续提高。

3.“辅导生”的使用及效果。经过数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辅导生由初始时单纯的新生教官,逐渐演变成涵盖国防教育、素质教育、养成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项职能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骨干力量,其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潜能和作用日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3.1以人为本,科学施训,出色地完成了每年的军训任务,确保了军训的质量。新学期军训开始后,辅导生继续秉承和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施训”原则,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并把训练内容合理分解、交叉进行,既有效避免了过度疲劳导致意外伤害和非正常缺训现象,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训练的时效,军训的质量也逐年提高。

3.2精心备课,科学施教,极大地丰富了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最大限度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较之于部队教官,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学习能力强,素质提高快,特别是由他们的学生身份所决定,他们更了解新生的心理和需求,他们的言传身教和现身说法也更具说服力,更容易为同龄人所接受和悦纳。为更加充分地发挥辅导生的作用,我们不断丰富和拓展辅导生集训内容和方式,全力打造纪律严明、作风顽强、素质全面、能力卓越的优秀辅导生团队。从培训方式上,改分散住宿为集中住宿,完全按照部队建制,实行标准的军事化管理。在培训内容上,在不断丰富国防教育内容的同时,大力强化辅导生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以确保辅导生除了能够胜任军体教学职责外,更能胜任军训期间和军训结束后的带班教育、管理。辅导生集训期间即组织辅导生利用训练间隙和业余活动时间,按照教学计划,逐课撰写教案。集训结束并经过严格的考核后,获得新生军训教官和辅导生资格证书的优胜者,随即开始了紧张的说课比赛,开展新一轮的教学能力的大比拼。军训结束后辅导生开始作为辅导员助理协助辅导员带班管理。同时辅导生登台授课,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职业规划、心理健康、诚实守信等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找准人生定位,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态度,确立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为学生自立、自育与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抓实巩固,力促转化,用军训成果助力和催化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养成教育、道德教育,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军训和入学教育对新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刻的、全面的、持久的,尤其是军训所培养的行、走、站、立、卧等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和前提,因而,军训之后的养成教育则显得至关重要。“优秀是一种习惯”(亚里士多德),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变成学生习以为常的第二天性,则必须及时地引导学生从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的不自觉阶段,通过不断强化已形成的条件反射,转变为学生自觉行为。并进一步经过反复强化,使之达到本能的、自动化的程度。结合学校提出了将学生教育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学生公寓,把学生公寓建设成为学生教育管理的主阵地、主战场的要求,辅导生开始把学生宿舍内务、卫生、文明礼仪作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抓手。在辅导生的组织带领下,各系、各班分别参照军营的内务、卫生标准,制定本系、本班的宿舍内务、卫生考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专门的检查督导组织,坚持日查、周评、月总结,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并对后进进行严格的纠正督导。随着工作的深入,养成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也渐趋规范化、细目化、序列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做事、学习、生活、思维习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p#分页标题#e#

3.4共绘愿景,激发潜能,用团队建设的模式打造优秀班的自我教育团队,培育自我教育的榜样和典范。我们为辅导生团队建设确立的目标是:打造河北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大学生军训教官和青少年素质拓展团队,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成为职业化、专业化青少年教育培训专家型人才。围绕这个目标,辅导生进一步对目标进行分解几个方面:成为优秀军训教官、合格的辅导员助理、同学身边的榜样和楷模等,并制定达成目标愿景的行动计划。学校则优选和借鉴优秀团队培训模块,对辅导生进行全方位、专业化的培训和标准化的考核测评,不仅确保了辅导生的培训质量,更为优秀自我教育团队的建设及其建设模式的复制、推广的模式奠定了基础。对于辅导生来说,军事化的集训是严酷的,所承担的工作是极具挑战性的,付出的努力也是空前的,但收获也是巨大的,个人体能、智力、思想、心灵的变化是全面的和脱胎换骨式的。一是辅导生的“自我”意识得以唤醒。二是进一步认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他们在群体中体验到自我的价值,进而产生归属感和对群体的依赖;三是逐步学会自我调节。辅导生通过每日的单项点评、集体点评和军训日记、个人反思等方式实现了经常性的自我审视和检查,并在各类讲评和交流互动的帮助下实现了对自己的行为、活动、态度和情感的自我控制;四是辅导生的“群体自我”得以构建。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优秀自我教育团队,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每个人都通过参与管理中提高了能力,增强了素质,张扬了个性,获得了经验,学会了管理,懂得了协作,树立了自尊,完善了自我,团队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五是形成了“群体自我”的学习方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相互交融、团结协作、共同提高、快乐共享成为了辅导生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在共赢中分享“群体自我”发展的成果。五、辅导生制的建设成果辅导生制激发了辅导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精神,培植辅导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辅导生制为自我教育的的群体化和自我教育优秀团队建设模式的复制、倍增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成功经验,

建构了一套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面引导,弘扬正气,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机制。自我教育既是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组成的开放性的动态过程。通过外在引导逐渐改变大学生的态度、动机和思想等,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良性发展,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否真正开展以及取得多大程度的实效具有决定性意义。辅导生制的实施,构建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大学生自我教育引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目标引导。团体动力学认为,团体目标决定着团体行动的水平、成员对其组织的信任程度、成员的自尊和成员自身的行为标准等。因此,大学生的自我教育首先要激发和引导大学生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愿景管理”(或称“目标激励”)是辅导生团队建设模式的重要特色之一。辅导生团队集训的第一课就是“给自己一个目标去追求”,目的是使辅导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辅导生在实施军训和带班管理,特别是指导和参与所带班级的班集体建设时,特别注重目标引导的导向、激励、调控功能。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围绕如何让班级从他(被)组织演化为自组织的班集体,辅导生从与班干部和全体学生商讨制定班集体建设目标体系入手,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制定班集体建设实施方案。方案首先明确的就是班集体建设目标和发展目标;其次,明确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路径和所需的活动载体,制定活动计划,明确贯穿全部在校时间、空间的系列常规活动和活动的常规,以及活动所要实现的价值、所要发挥的作用,确定落实和实施活动计划的对策、措施和责任人。与此同时,班级的所有成员都要结合班集体建设目标和个人愿望和追求,制定自己在校学期期间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明确为确保目标实现所要采取的行动和计划。班集体和个人的整体目标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使每日、每周、每学期、每学年都有目标、计划、行动,以及及时的检视、调控和完善。这样的目标引导体系和实践操控系统从基础和根本上保证了班集体建设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

1.2榜样引导。激励大学生自我教育,就要给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榜样,从而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调动起大学生的内在动力。辅导生在军训、入学教育、带班管理、班集体建设中优异表现也实实在在地获得了全体新生的敬佩和学校、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的称赞。当“像辅导生那样学习和生活”、“成为辅导生那样的优秀学生干部”、“努力成为辅导生团队的一员”成为许许多多的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时,目标引发需要,需要激发动力,一种榜样引导机制便随之建立起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榜样,其先进思想、高尚品格、文明行为、感人事迹所具有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从而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自奋自发的动力,发挥出极大地激励、引导人们奋发向上的作用。

1.3价值引导。正确的指导思想是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人发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确保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符合普世价值追求,符合主流社会期待,符合个人成长成才内在规律的根本保证。为激发大学生利用科学的价值体系指导自己的言行,有选择地吸收、内化自我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积极因素,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辅导生在帮助设计和组织班集体建设活动时,坚持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以时代主旋律为核心价值,引导和教育学生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自组织活动,并逐步凝聚共识,形成文化,突出特色,创造品牌,巩固模式,建立机制,确保学生自我选择的正确性,促进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以接本、考研为班集体主流追求,学习氛围浓厚的学习型班集体建设模式;以“关爱农民工子女”、“关心弱势家庭子女”等为主题的,通过奉献爱心实现心灵和谐的励志型班集体建设模式,等等,这些班集体建设模式的探索实践中,无不体现出着爱心、奉献、助人的价值引导作用。

2.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运行机制。

第4篇:军训教官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吴蕴瑞;体育教育思想;渊源与特质;科学与人文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2-0092-02

Abstract:The P.E thought of WU Yun-rui could be “the unity of body and mind,mutual promotion of morality an d skills,simultaneous accumulation of the knowledge of arts and science and service to society. ” The historical source of thought could be the unity Sports Thought of Naturalism and China and western philosoph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ought could b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 than to sports, to look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equally, to consider physical education as the basement of military education, to value science and humanity equally.

Key words: WU Yun-rui; though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historical source and Characteristics; science and humanity

吴蕴瑞教授是我国现代体育科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早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主修《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后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体育,获硕士学位;随后到英、法、德等国实地考察体育,发现不同政治、经济及社会背景的国家,所展示出来的体育各有特色,回国后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体育的建言,逐渐形成了其完整的体育教育思想。综观其著作,发现他的体育教育思想不仅当年处于领先,而且至今仍未过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 思想渊源

1.1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

1916年吴蕴瑞考入南京高等师范体育科学习,师承美籍的麦克乐,深受其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麦克乐在华其间,对体育概念的宣传、研究体系的创建、学校体育系统的规划、测试标准之研制,以及体育联合会的发展与运动竞赛的举办等方面均作出了较大的贡献。麦克乐善于运用多学科的分析,来寻找体育的真正价值。他认为体育是从运动神经系统的经验中得来的教育,人类进化的历史,完全从身体活动的能力中,产生德、智、体健全之整个人生。主张自然主义的体育思想,所选用的教材具有活泼性、竞争性和体能性。吴蕴瑞承接了这一特点,在比较瑞典式、美国式及德国式体操后,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体育教材与教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在实用性上走的是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潮流。

1925--1927年间吴蕴瑞在美国留学,亲身接受到美国体育学术的洗礼,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习,并师承以哲学分析见长的威廉士。威廉士在智识丰富与充满教育环境中制定了他的体育哲学,如《体育原理》一书,提示了体育指导新课程编组与实施的原理,均源于自然主义体育思想。麦克乐与威廉士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都强调人的本性,身心一体的观念,但威廉士较重视精神教育,麦克乐较重视体能教育。

吴蕴瑞深受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影响,认为体育为教育的一环,对体育的目的应与教育的目的同进退,随教育的目的而转移。他将体育的目标归结为三方面:1.机体之充分发达,2.各种技能与能力之培成,3.品格与人格之陶冶。并竭力反对“身心二元”的说法,认为体育的真谛在于“运用身体之活动,以教育我人”、“体育教师的责任,在于发达儿童之身体,重于培养儿童之品格”。吴蕴瑞在《体育原理中》对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体育教育本质的论述比较多,他认为“教育以培养有创造性心理态度为主要目的”;“体育主旨不在于练成粗腕壮腿,重在团体道德的培养,吾们在今日提倡体育,不仅在操练个人的身体,更要籍此养成团队合作精神,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培养人为目的”,“办体育者应以文化主义为主要之原则,以传达文化和创造文化为目的”这些精辟的论述可谓高屋建瓴,其中对人的关注,对文化的关注是他阐述问题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反观现在的许多诸如“锦标主义”、“冠军至上”等现代竞技理念,总感觉有点缘木求鱼了,事实上,在先生著作面世70多年后,奥委会主席罗格也提出体育运动要“更人性”。

1.2 中西哲学思想的融会

吴蕴瑞的体育思想虽受麦克乐、威廉士等人的影响甚大,为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拥护者,但他能从思想层面有角度分析体育思想的时代性与价值性,并颇善于运用史例与史鉴,勇于批判中西哲学家,也能客观地吸收古今中外各国的体育特色,使之本土化,以适应国情。他接受道家老子的自然主义,反对韩非的法治精神。他也深入剖析功利主义与文化主义二者之间的特殊性与共融性,主为体育必须同时接受这两种思想,反对墨家的狭义的功利主义,接受杜威的实用主义。由此可见,吴蕴瑞的体育思想固然受美国系统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空间,不媚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派别或一位学者,当迎或拒,都经冷静和理性的思索,以求体育能适应国情的发展。

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体育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体育到底是什么?诸如此类涉及到对体育与体育教育的本质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我们的体育教育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吴蕴瑞先生在他的著作《体育原理》中都有详尽而又深刻的阐释。这些阐释都站在历史的高度,通过对中西文化的考察比较,历史辨证的做出了解释,他的阐释一丝不苟,严谨而科学,对体育以及体育教育的本质规律进行了正确的概括和总结,富含科学精神,同时这些阐释始终没有离开一个考量角度,那就是“人性”,在对体育以及体育教育规律的探索中,他始终以人为本位,对人的关怀始终贯穿在他的理论中,人文精神显而易见。

2 思想特质

2.1 体育普及化优于竞技化

吴蕴瑞极力主张普及全民体育,特别强调不得忽视女子体育,认为男女体育应均衡发展以复兴民族的体格。为此他依国情,以参与者为中心,教材或活动为方法,指导者、时间、场地设备为工具,提出普及体育的五条件:1.要求人人参与:从小培养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2.改良运动教材:将索然无味的体操,改以活泼有趣的运动;3.规范教师资格:小学体育教师由师范学校培养,中学由大学体育科系培养;4.提供充足时间:学校优先编排体育课程,成年人安排闲暇时间参与;5.扩充场地设备:增建学校运动设施、及公共体育场馆。

吴蕴瑞针对锦标主义盛行和运动选手制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指出“运动会中设总锦标对我国国情而言并无多大价值,而选手制的利益更为渺少,如以选手制争总锦标,权衡轻重,两弊相合,其弊更大,吾人更不可取”。积极倡导以普及带动竞技,而不应本末倒置。

2.2 中西体育相容不悖

自从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后,对中国本土体育的发展不遗余力,这个以推广中国传统武术为主的组织,在张之江领导下,声势节节升高。1932年全国体育会议前后,也是刘长春参加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前后,国人对推展洋体育或土体育之抉择,展开了一场世纪之辩,是为我国近代有名的土洋体育之争。

吴蕴瑞的观点是完全站在体育的本质的立场立论,与一般的民族主义者的立场有很大的区别。他认为不论洋体育或土体育,多少都有有达到体育目标的功能,但是并非所有的体育内容都具有下面功能,也不是以体育的发源地点据以判断是否达到体育目标之功能,而应将此体育的内容以科学的方法分析,才能以理服人,到底那一种体育活动可以延年益寿或去病强身,那一种能以保家卫国或有损健康。因此,为了适应国家与社会的潮流与需求,洋土体育不应相互排斥,而应相辅相成,互为体用,且相容不悖。可见,他既不主张走极端的开放主义路线,陷入媚洋排土,也不主张走极端的闭门主义路线,一味的扬土排洋,而是主张体育不应固守国界,将土洋二分。就体育行政制度而言,须符合国家政治组织的架构,不容抄袭国外;就体育的宗旨而言,部分与他国相同,部分为国势需求也;就体育的目标而言,因其本质为增强体质、陶冶品格及培养休闲技能,因此,这与洋土之间并无多大区别;就体育的方法而言,更应根据科学,而科学本身并无国界之分,何有洋土之分;再就体育的活动而言,其原则是:1.是否合于生理,2.是否合于心理,3.是否合于国人与社会的需要。因此,体育活动的内容与洋土国界并无直接的关连,只要符合此三点原则,都可视为可用的体育活动内容,不分洋土。

2.3 体育为军事教育之基础

吴蕴瑞认为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学生自小学至大学,皆要接受体育训练,一般民众,不论士农工商,应视体育为生活的一部分,均享有体育训练的机会。他反对清末民初时期的兵操和体操,曾提出了体育改进之道:1.普及中小学体育,以奠定基础;2.组织体育研究会,以提升体育学术水平;3.淡化优胜观念,加强提倡体育道德;4.组织各级行政组织,以负责推广体育事业。同时强调,体育与军事训练之间有密切的关系:1.体育为军事教育之基础,不论是体育的精神训练、体格训练或基本技能之训练,均可直接或间接的有助于军事训练之需求;2.体育与军事教育宜相调合,但不冲突,毕竟两者之内容不同,前者属于基本的,后者属于应用的,如为配合非常时期的需要,二者可互为体用,但并非以体育代替军训,或将军训代替体育;3.具有国防教育性质的体育或军训,应考虑实施对象的年龄,凡发育与发展尚未成熟的学童,尚不宜冒然实施具有军事训练意味的体育教学;4.军事教官不宜担任体育教师,犹如体育教师不宜担任军事教官一般,因为二者各有所专,各依据专有领域之科学原理而来,绝非短期训练军训教官,即可用途体育之教学法;5.部分国术运动可达到体育目标的一部分,拳械的技能也有自卫卫国的功能,但以国术代替体育,不免有偏狭之弊。

可见,吴蕴瑞本着他对体育与军训的身体运动的特性,探讨两者在国防上所发挥的功能并不相同,但如能互扬所长,互补所短,仍不失为救国行例中有效的教材,不过他始终反对将两者之间划上等号。

2.4 科学与人文并重

吴蕴瑞执教东北师大体育系的时候,就提出了“体育学术化”的主张,他认为“欲求进步,舍讲求科学道理岂有哉?”他还强调体育科学教育和学术研究,甚至呼吁科学家与体育家共同携手。为此,他身体力行,出版了《运动学》、《体育教学法》、《田径运动》、《体育建筑与设备》等一系列体育科学书籍,为中国现代体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其研究领域的宽广,研究成果的精深,让人叹为观止,其孜孜以求的探求科学规律的精神,一直为学界所称道。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需要科学;提高体育素养需要人文。吴蕴瑞在构建体育教育体系的时候,既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同时也突出“文化主义”,将两者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事实证明,这种以科学与人文为特色的体育教育体系对于体育事业以及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路径。

3 结语

吴蕴瑞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身心一统”指的是在提高身体素质、熟悉身体技能的同时,必须注重心理素质或者是人文素养的提高,“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本位”;“德技相长”指的是在体育技术和体育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必须注重道德品质的提高,培养具有鲜明体育特色,德技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理兼修”中的“文”就是指政治、哲学、历史等各类能够提高人的人文素养的文科知识,“理”指的是各类生理、医学、物理等各类与与体育相关的科学知识,通过体育来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服务社会”指的是体育培养人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在社会中有所作为并且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这种教育思想本身就包含着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观点,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的独特之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