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妇科肿瘤范文

妇科肿瘤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妇科肿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妇科肿瘤

第1篇:妇科肿瘤范文

[关键词] 妇科肿瘤;血流动力学;分辨率;超声

[中图分类号] R737.3;R4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6(b)-043-02

妇科肿瘤性疾病是严重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的一类疾病。此类疾病影响妇女的工作和生活,使其生活质量极大地下降。因此,早期诊断,尽早治疗,将大大减轻此类疾病对妇女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的影响。B超检查因具有分辨率高、可以对肿瘤病变进行血流供应的动力学分析以判断其良恶性,在妇科肿瘤的早期诊断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妇科肿瘤主要有子宫肌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肿瘤、输卵管肿瘤等。本文主要探讨B超在诊断这些妇科肿瘤方面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早期诊断,为临床尽早治疗和采取综合处理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5年2月~2010年1月,在本院经B超诊断的妇科肿瘤患者共325例。年龄27~72岁,平均45岁。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其中,手术治疗297例,保守治疗28例。

1.2 方法

仪器采用GE LOGIQP5彩超诊断仪,使用3.5 MHz凸阵探头,在膀胱中度充盈后检查,仔细观察肿物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与周围脏器组织的关系。二维超声检查后再用彩色多普勒显像观察肿块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和性质。有112例患者同时行经阴道超声检查。

2 结果

2.1 诊断情况

子宫肌瘤226例,其中,肌壁间肌瘤76例,浆膜下肌瘤115例,黏膜下肌瘤35例。子宫内膜癌23例,其中:内膜样腺癌16例,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7例。宫颈癌16例,其中:鳞状细胞癌10例,腺癌6例。卵巢肿瘤59例,其中:卵巢子宫内膜囊肿1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5例,浆液性囊腺瘤7例,浆液性囊腺癌2例,黏液性囊腺瘤9例,黏液性囊腺癌3例,良性囊性畸胎瘤14例,恶性畸胎瘤7例。继发性输卵管癌1例。本组中,良性肿瘤超声诊断符合率90.5%(247/273),恶性肿瘤超声诊断符合率71.2%(37/52)。

2.2 声像图特征

2.2.1子宫肌瘤①肌壁间肌瘤: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区,与宫壁间有较明显的界限。②浆膜下肌瘤:圆形多见,边界清晰,有完整包膜,瘤体向子宫表面凸出,内部回声均匀,单发者81例,多发者34例。③黏膜下肌瘤:圆形或类圆形,突向宫腔内,可见到肌瘤与肌壁间出现衰减的裂隙。肿瘤最大直径为7.5 cm,最小为0.5 cm。

2.2.2 子宫内膜癌在疾病的初期子宫可为正常大小。病变局限于内膜,宫腔内的回声可表现为正常。随着病变扩大,则可见子宫内膜不规则性增厚。对绝经后妇女,其内膜厚度>4 cm时,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应同时对内膜周边动脉血流进行仔细的测量和分析。中、晚期的声像图表现为极紊乱的光点、光团状回声,边缘不规则,甚至有点、带状液性暗区相杂其间。肿瘤最大直径为3.5 cm,最小为0.7 cm。有16例可测到肿块周边动脉血流信号。

2.2.3 宫颈癌规则或不规则形的肿块,呈靴状浸润,有光斑、光带强回声间杂其中。子宫呈倒置声像,即宫体小、宫颈大。如癌组织阻塞宫颈管,则可见到宫腔内积脓或积液的声像。肿瘤最大直径为4.2 cm,最小为0.9 cm。彩色多普勒显像有5例可见到动脉血流信号。

2.2.4 卵巢肿瘤圆形或椭圆形,良性瘤表面多光整,壁薄;恶性瘤常见表面粗糙感,壁厚且不规整,内部回声复杂、多样,具体地:①卵巢子宫内膜囊肿,其内部回声一般为均匀,较低密度回声光点,部份有内部光点密度增加,回声增强,甚至接近实性回声。②多囊卵巢综合征,内含液体少见光点回声。③浆液性囊腺瘤及囊腺癌,浆液性囊腺瘤,囊内液多为透明液或略显混浊。浆液性囊腺癌在声像图上多表现为实性结构回声,内层常隆起似有内衬的实性区,内膈局部变厚呈厚薄不均状。④黏液性囊腺瘤及囊腺癌:黏液性囊腺瘤,其囊肿内多有分隔,含稀疏乃至较密的光点,有时可见光带状回声。黏液性囊腺癌,其内部分隔多且复杂,甚至有突出似状者,其分隔错综相间呈结节状,且厚薄不均。⑤卵巢良性囊性畸胎瘤和恶性畸胎瘤:卵巢良性囊性畸胎瘤的内部回声呈现密集的光点,或于囊肿的上方见到不规则条带状的强回声,部份呈散在分布,或出现脂液分层征,即上层为密集的强光团,下层为清澈的液体。恶性畸胎瘤表现为较大的混合性或实性肿块,内多分隔,呈囊、实性回声混杂相间。卵巢肿瘤最大直径为8.1 cm,最小为0.5 cm。

2.2.5 输卵管肿瘤本组中诊断的1例继发性输卵管癌,其声像图表现为附件区见一肠管状肿物,呈混合性回声,内部光点分布杂乱,边界不清晰。

3 讨论

子宫肌瘤的声像图特征表现多样,主要与肌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和有无继发变性等因素有关。虽然超声诊断子宫肌瘤并不困难,但由于子宫形态、位置变异较大,其鉴别诊断仍应引起足够重视。子宫内膜增生、息肉,以及子宫由膜腺癌早期等与子宫黏膜下肌瘤声像图相似,宫腔内显示回声增强的光团,但黏膜下肌瘤团块回声多呈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结合对肿物内部或周边动脉血流的分析,可资鉴别。笔者在临床诊断工作中,还观察到一些子宫畸形,如双体子宫、双角子宫,其声像图可表现为子宫旁的肿块,常呈球状或分叶状,易误诊为浆膜下肌瘤。此时,应仔细地进行纵、横、斜扫,以确定子宫的完整形态,区分是畸形子宫还是肌瘤声像所致。

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的声像图特征,在早期可无特异性的超声表现,单独依靠超声作出诊断存在一定困难,须结合病理及临床资料方可获得确诊。然而,超声检查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辅助诊断作用,可以直观地获得关于宫腔内部、子宫颈内部及其周边组织器官的详细资料。虽然超声检查对于肿块的病理分型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在超声图像上进行严格、系统的分型别类,并结合肿块内部及周边动脉血流的分析,仍然可以显著地提高诊断的精准性。

卵巢肿瘤的声像图特征主要有囊性、混合性和实质性三种。在声像图上对良性和恶性进行分别,应主要依据肿块的内部回声、形态、边界、部位和有无腹水。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对肿块内部及周边的血流进行分析,对于区分肿物的良、恶性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笔者体会,当检测到高速、低阻的动脉血流时,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是一个较肯定的信号。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医学影像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4-290.

[2]周永昌.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808-849.

[3]吴钟瑜.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M].3版.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2:350-399.

[4]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5-318.

[5]江森,郎景和.必须重视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防[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2,27:323.

第2篇:妇科肿瘤范文

1.1临床资料

收集**医院于****年**月至****年**月收治的15-30岁青年女性妇科恶性肿瘤64例,包括外阴癌、宫颈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子宫绒毛膜癌、子宫肉瘤、卵巢恶性肿瘤,收集其临床病历、病理资料完善者,对患者的年龄、发病年限、症状、体征、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诊断方法

所有64例患者手术前均进行系统体检、妇科彩超检查,部分患者行活检、肿瘤标志物件检测、CT检查,最终诊断依靠病理检查。

1.2.2治疗方法

所有卵巢恶性肿瘤I期-II期均行分期手术,III期及以上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未生育并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术后给与化疗为主的辅助治疗。

2、结果

2.1临床表现

本组15-30岁青年女性妇科恶性肿瘤最常见原发部位为卵巢,共43例(51%);其次是子宫颈,共21例(25%)。其中子宫内膜癌6例,年龄25~30岁,平均28.3岁;3例为PCOS合并不孕;5例为腺癌,1例为腺棘皮癌;除1例为Ⅳ期外,其余均为I期(Ia期2例,Ib期3例)。子宫肉瘤3例,其中子宫内膜间质肉瘤2例,年龄分别为22岁和27岁,均为I期;子宫平滑肌肉瘤1例,年龄14岁,IV期。绒毛膜癌5例,年龄22~28岁,平均24.8岁。宫颈恶性肿瘤14例,年龄26~30岁,平均28.6岁,均为已婚妇女,平均妊娠3.5次;2例为宫颈腺癌,其余12例为宫颈鳞癌;Ia期3例,Ib期9例,IIa期1例,IIb期1例。卵巢恶性肿瘤36例,年龄11-30岁,平均23岁,其中生殖细胞肿瘤20例,上皮性肿瘤16例,另外妊娠合并卵巢癌5例,其中4例为剖宫产术中发现,1例为异位妊娠术中发现。

2.2辅助检查

妇科彩超:所有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均行妇科彩超检查,肿瘤位置:右侧21例,占48%;左侧17例,占39%;双侧3例,占6%;可见肿瘤多发于单侧,且右侧多见。彩超下可见盆腔内囊性、囊实性及实性包块,2例患者有腹水,部分可见分隔及血流信号。

2.3活检及诊断性刮宫

所有外阴癌、阴道癌及宫颈癌患者术前均行活检,1例宫颈癌患者行LEEP;子宫内膜癌患者均行诊断性刮宫,1例宫颈癌患者术前型诊刮,结果示子宫内膜单纯不典型增生。

2.4治疗过程

宫颈癌患者中1例行全子宫切除术+双卵巢楔形切除术双侧骼血管淋巴结活检术;1例行广泛宫颈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保留子宫及双附件;7例行广泛子宫切除术十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例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保留双侧附件。

2例外阴癌患者,1例行广泛外阴切除术+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1例行外阴局部切除术。阴道癌患者1例行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子宫内膜癌患者6例,3例行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1例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阑尾切除术;2例行全子宫切除术,保留双侧附件。

卵巢恶性肿瘤35例,1例患者行肿瘤细胞减灭术;1例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右附件切除术;3例行广泛子宫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及腹主动脉淋巴结取样术;6例行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24例,1例行右附件切除术+剖宫取胎术,胎儿存活;2例患者行患侧肿瘤剥除术;16例行单侧附件切除术;3例行单侧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2例行单侧附件切除术十大网膜切除术十阑尾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或取样术。

3、讨论

3.115-30岁年轻女性妇科恶性肿瘤中,卵巢肿瘤占首位

卵巢肿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在卵巢功能未开始发育的幼儿期,卵巢肿瘤的发病率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女性的卵巢开始发育并逐渐成熟,在这期间生长活跃容易发生变异,卵巢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且组织类型随之发生变化。

3.2占第二位的是宫颈癌

随着宫颈癌普查普治工作的开展,世界范围内宫颈癌发病率普遍下降,但年轻女性宫颈癌的发病却呈上升趋势。Cook在对英格兰及威尔士地区宫颈癌研究时发现[2]:在1950-1982年间,<35岁年龄组宫颈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我国台湾省的研究显示:宫颈癌发病率25-34岁年龄组所占比例逐年增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统计收治<35岁的宫颈癌患者在全部宫颈癌中所占的比例从70年代的1.22%上升至80年代的1.42%,90年代初的5.01%,至90年代末则显著上升至9.88%。

第3篇:妇科肿瘤范文

关键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妇科肿瘤

妇科肿瘤早期难以发现,给临床诊治带来困惑。例如卵巢位于盆腔深部,常规体格检查难以发现卵巢早期的疾病,且卵巢肿瘤早期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大部分卵巢癌患者获得诊断时已是中晚期,其5年存活率较低[1],而早期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70~90%[2]。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为妇科恶性肿瘤筛查提供了一种简便可靠的手段,但是由于其含量往往很低,且存在一定的偏嗜性分布,有漏诊的可能,因此联合测定对提高肿瘤的检出率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因妇科肿瘤入住我院,行肿瘤摘除术的患者。依据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分组,其中子乳腺癌17例,年龄43~61岁;卵巢癌20例,年龄40~65岁;宫颈癌25例,年龄39~58岁;子宫内膜癌13例,年龄41~59岁。对照组40例,为本院体检妇女,年龄35~59岁。

1.2标本 收集肿瘤患者术前外周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

1.3检测仪器和试剂 使用Roche E170及配套试剂对患者血清进行CAl53,CAl25,CA199和CEA检测

2结果

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血清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阳性率不高,最高为卵巢癌CA125,阳性率70.0%,其次为为乳腺癌CA153,阳性率64.7%,最低为子宫内膜癌CA153,阳性率15.4%,见表1。在健康体检者中,血清肿瘤标志物CAl53,CAl25,CA199和CEA均为阴性。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阳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一项阳性率最高为卵巢癌100.0%,最低为子宫内膜癌84.6%。四项全阴性最高为子宫内膜癌15.4%,最低为卵巢癌00.0%,见表2。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大大提高了妇科肿瘤的检出率,应值得推广。

3讨论

不同类型的妇科肿瘤可产生不同的肿瘤标志物,同一肿瘤细胞可产生不同的肿瘤标志物。即一种肿瘤标志物可出现在多种类型肿瘤细胞中,一种肿瘤细胞也可产生多种不同的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在临床诊治的应用中,单一标志物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具有局限性,容易在诊治中造成漏诊,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则可提高妇科肿瘤的检出率。本研究中,单项肿瘤标志物检测阳性率较低,最高为卵巢癌CA125,阳性率70.0%,最低为子宫内膜癌CA153,阳性率15.4%;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阳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一项阳性率最高为卵巢癌100.0%,最低为子宫内膜癌84.6%。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大大提高了妇科肿瘤的检出率,应值得推广。

本研究中,CA125在卵巢癌、CA153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阳性率较高,而在其他妇科肿瘤中的阳性率较低,洪锡田等[3]报道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敏感性达91.2%,这对标志物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优化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选择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的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对提高临床诊治和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肿瘤标志物的具体应用范围仍存有争议,其应用也有待进一步规范和统一。肿瘤标志物种类繁多,其敏感性及特异性有较大差异,采用何种联合检测方式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仍需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连丽娟,主编.林巧稚妇科肿瘤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67.

第4篇:妇科肿瘤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介入治疗疗效。方法:对120例妇科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的症状,但介入治疗效果相对显著。结论:介入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是现行对妇科恶性肿瘤治疗方法中安全、有效、简便、副作用相对较小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妇科;介入治疗;恶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10-0089-02

妇科恶性肿瘤一直是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宫颈癌、卵巢癌、子宫肉瘤、输卵管癌、外阴癌和阴道癌以及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既往常常以全身静脉化疗、局部放射治疗及手术切除等治疗方法为主,但随着血管介入治疗的技术、器材的不断改进与发展,妇科介入治疗已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我院近4年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120例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为肿瘤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08年6月本院对12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分别行化疗栓塞或化疗灌注,其中宫颈癌Ⅰb期4例、Ⅱa~Ⅱb期60例、Ⅲa期11例、Ⅲb期16例;卵巢癌Ⅲc期15例,子宫内膜癌Ⅱ期11例,外阴肿瘤3例;年龄22~69岁,平均47.5岁。所有病例均经CT、彩超、妇科检查及术后或活检病理证实为妇科恶性肿瘤,主要临床症状为阴道流血、下腹痛、腹胀、腰骶痛及阴道异常分泌物等。以上病例在术前经检查均未发现心、肝、肾功能障碍,凝血障碍,淋巴结及其他脏器转移。介入治疗前经手术切除者18例,经静脉化疗者14例,其余均未经任何治疗。

1.2方法

采用Seldinger穿刺法,选用5.0FCobra导管经一侧股动脉插管,分别将导管选入双侧髂内动脉及双侧子宫动脉造影,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肿瘤区域,分辨出肿瘤供血血管、正常组织供血血管,再将导管选入病变血管内,根据肿瘤侵犯范围、肿瘤供血动脉确定如何分配化疗药物及栓塞剂的剂量。妇科恶性肿瘤均以采用顺铂[1]为主,再联合其它化疗药物如:阿霉素20~40mg,丝裂霉素10~20mg,卡铂100~400mg,环磷酰胺200~800mg,多柔比星20~40mg,可按照病理分型选择,一般可选择2~4种联合用药。栓塞剂选用:明胶海绵,聚烯乙醇(PV)颗粒,钢圈。使用顺铂患者应在术前4h进行水化,避免损伤肾脏功能,并密切观察尿量,定期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

2结果

2.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120例患者在化疗栓塞或化疗灌注时均做动脉血管造影,主要表现为:①实质期明显肿瘤染色,病变区域明确,瘤体大多为斑片或团块状染色;②参与肿瘤供血动脉迂曲、增粗,远端血管扭曲;③部分可发现新生肿瘤血管,多呈纤细密集;④部分可见肿瘤局部血管受压、移位或截断;⑤仅有3例出现造影剂潴留,静脉早显。

2.2疗效观察

以上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出现不同的症状:①恶心、呕吐、发烧、局部疼痛症状,经对症治疗在24~72h症状逐渐缓解或消失;②治疗后所有阴道流血、下腹痛、腹胀、腰骶痛及阴道异常分泌物等症状,在2~7d内明显好转或消失,短期症状有效率达100%;③120例患者2周后复查,通过妇科检查及B超显示总有效率可达94.2%。其中有36例患者因肿瘤明显缩小、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而再次接受进一步介入治疗。87例患者在化疗栓塞术后2周左右行根治切除术,术中可见:局部肿块缺血性坏死,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清,手术易剥离,出血量明显减少。4例患者肿瘤未见明显变化,但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患者不同程度出现外阴局部皮肤软组织溃疡、坏死,经全身及局部抗炎、对症治疗后痊愈;④对本组患者进行随访:1年生存者为115例,存活率为958%;2年生存者为101例,存活率为84.1%;3年生存者为81例,存活率为67.5%。

3讨论

3.1介入治疗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与疗效

介入治疗妇科恶性肿瘤中无论是化疗灌注还是化疗栓塞,与全身静脉化疗相比,对肿瘤的杀伤、临床症状、毒副作用、转移和复发的概率,都有明显的优势。经盆腔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可使盆腔组织内药物浓度较外周血高4~22倍,对瘤体杀伤作用更强[2]。有报道髂内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后集中于盆腔病灶的血药浓度是全身静脉给药8.9倍,在一定范围内局部浓度提高1倍,杀伤癌细胞数量可增加10~100倍[3]。在介入治疗后接受根治手术的患者,一般选择介入术后2周左右,在术中可明显见到肿瘤缺血、坏死、萎缩、部分脱落,瘤体内有血栓形成,瘤体与周围组织界限明确,易于剥离,术中出血减少,手术时间也较非介入治疗行根治切除术的时间明显缩短。介入术中DSA血管造影对妇科肿瘤的诊断上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明确肿瘤病变区域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肿瘤血管的走行和血供情况,从而可以更准确地选择药物用量、浓度及对介入方法进行选择,降低其并发症与毒副作用的发生概率。

3.2介入治疗并发症与副作用的防治

介入治疗的副作用主要有恶心、呕吐、发热、乏力、骨髓抑制、食欲不振、肾功能损害等[4]。以上所有患者无一例出现肾功能损害,其它均不同程度出现,通过补液、止吐等对症治疗,均在1~7d内得到缓解或消失。介入治疗提高了化疗药物的血药浓度、化疗药物体循环浓度,减少全身副反应[5]。介入治疗的并发症[6]:①穿刺部位局部血肿;②栓塞后靶器官坏死,下肢动脉和神经损伤;③臀部及会皮肤组织疼痛、缺血、坏死、溃疡等。只要了解盆腔的血管分布及走行,认真操作,DSA造影时明确其病变区域,掌握好药物剂量和浓度,都是可以避免的。以上120例患者中,只有8例出现会阴皮肤坏死、溃疡,但提高全身抗炎、局部抗炎、换药等处置均痊愈。

介入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是现行对妇科恶性肿瘤治疗方法中安全、有效、简便、副作用相对较小的一种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PignataS,SilvestroG,FerrariE,etal.PhaseⅡstudyofcisplatinandvinorelbmineasfirst2linechem.Otherapyinpatientswithcarainomaoftheuterinecervix[J].JClinOncol,1999,17(3):756.

[2]汤钊猷.现代肿瘤学(第2版)[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227-1239.

[3]高劲松,沈铿,郎景和.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3):159-161.

[4]高永良.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避免过度治疗[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2,4(14):219-223.

第5篇:妇科肿瘤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即墨市段泊岚卫生院行手术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136例,诊断标准依据《常见肿瘤诊疗指南》(2013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68例,年龄40~70(53.25±5.34)岁,卵巢癌畸胎瘤4例、子宫内膜癌6例、宫颈癌9例、卵巢囊腺瘤13例、子宫肌瘤29例、卵巢癌7例;观察组68例,年龄40~70(54.13±4.98)岁,卵巢癌畸胎瘤5例、子宫内膜癌7例、宫颈癌8例、卵巢囊腺瘤12例、子宫肌瘤27例、卵巢癌9例;两组上述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检查生命体征,预防昏迷、呼吸道感染、褥疮等,密切关注用药情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入院护理:患者入院时由责任护士专门接待,以亲切的称呼代替患者的床号或姓名,介绍科室环境,减轻其对医院的陌生感和紧张焦虑感。安排患者的床号时,应注意将新入院的患者与病情恢复得比较好的患者安排在同一间病房,同时将患者介绍给同病房的病友,让病情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以增强治信心。介绍医院的探访制度、管理制度等,从而更好的进行医疗行为。②术前护理:护理人员术前与患者沟通,将术前准备事项、术后注意事项及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护理人员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解疾病及手术的相关知识,重点向患者介绍睡眠障碍、不良情绪等对术后恢复的影响,同时指导其保持放松良好的心态应对疾病,积极治疗,组织病患学习自我放松的方法。告知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疼痛的程度等,让其做好心理准备。③术中及术后护理:术中护理人员应及时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脉搏、血压等。若患者病情较重,及时予以吸氧、输液等支持治疗。术后嘱患者取半卧位,护理人员及时协助病患翻身及捆腹带。术后48h内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并将情况及时反馈主管医生。指导患者术后学习在床上如何进行肢体活动,指导定时排便,减少便秘的发生。由于大部分患者术后都需留置导尿管,因此护理人员应将导尿管留置的必要性及时告知患者,避免其过度活动影响导尿管的放置甚至脱落;定期对导尿管进行消毒,并及时更换尿袋。在患者出院后采取邮件、电话等方式进行定期随访,告知患者要进行定期复查,以及时了解病情恢复情况。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进食固体食物的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评价术后1年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心理状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问卷调查,并由专业的心理医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生活质量采用QOL-BREF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评定。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ˉ±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进食固体食物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尿潴留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7%;对照组出现尿潴留3例,泌尿系感染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29%,两组发生率比较χ2=5.654、P=0.03。治疗1年后,观察组心理状况、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

3讨论

第6篇:妇科肿瘤范文

妇科肿瘤是育龄妇女常见病,可以生长在生殖器官的任何部位,良性肿瘤以子宫肌瘤最为常见;恶性肿瘤以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最为常见。对于患者来说,随着其社会角色的改变、社交能力下降、躯体功能的改变、生活质量下降,使得近半数的妇科肿瘤患者伴有抑郁情绪。抑郁情况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意志能力下降,严重者可导致自杀行为,使患者陷入了持久的痛苦中,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或对疾病愈后产生悲观想法。通过对肿瘤患者心理活动观察,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心理干预,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1、 抑郁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1.1 患者年龄因素。有研究表明,45岁以下患者出现悲观失望的情况较多。由于30—40岁的女性,正值事业的高峰期,同时还担负着赡养老人与子女的责任,肿瘤的不适和痛苦,均会严重影响和干扰她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也会影响她们的社会、人际交往。其社会角色与患病角色的转变形成了巨大反差,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悲观失望情绪,容易丧失治疗疾病的信心。这主要就是因为患妇科肿瘤的女性,对性生活的欲望降低,从而影响了夫妻关系。从医学角度分析,无论放疗、化疗还是手术治疗,都可能降低患者的性需求。另外,宫颈癌病毒还能通过性生活传播,也破坏了夫妻间的信任度。

1.2 疾病程度。妇科良性肿瘤患者抑郁情绪较轻,恶性肿瘤患者由于疼痛和恶心可诱发或加重病人的精神痛苦,化疗可使病人时时感觉到肿瘤的存在和威胁而提心吊胆。尤其是癌症复发的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渴望这种焦虑,使这些患病心理上的负担持续存在和加重。

1.3 对死亡的态度。对死亡的态度,特别是对死亡的想象,无时不在影响着病患心理。从心理角度分析,越爱子女、非常敬孝父母、夫妻关系非常和谐的人,就越加留意人生,物质渴望就越强烈,生存意愿的内容就越丰富。死亡就意味着与这一切告别。因此,必须让她们走出恐惧死亡的心理阴影,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配合医院进行治疗。

1.4 社会支持因素。人类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健康和疾病与生俱来,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规律。因此癌症患者在治疗期间更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关爱,当患者处在一个封闭、孤独的环境时,痛苦和压抑的情感得不到宣泄和帮助,患者就非常容易产生强烈的抑郁心理,就很难面对和抗争病魔的摧残。当患者生活在社会和家庭的关爱气氛中时,就会保持非常积极的心态,积极的治疗,增加了康复的信心和机遇。

1.5 经济状况影响因素。钱,对于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的患者来说,这是导致抑郁症状最直接的原因。经济状况好的患者,她至少不存在治疗费用的担心;而经济状况不好的患者,她最担心的就是治疗费用问题如何解决,因为不多的薪水要维持整个家庭的基本支出,这是非常实在的问题。患病后,必然要从不多的薪水收入中拿出很大一笔钱出来治疗,这样必然要影响到家庭的正常生活,因此一些癌症患者怕把家庭拖垮,容易走极端方式来结束生命。

2、 从心理上积极干预,使患者摆脱抑郁。

2.1 更新观念,提高对患者心理护理的认识。护士要具备较好的人为学科修养,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要善于观察和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及需求,学会掌握患者性格特征的方法和分析患者心理的技能,做到细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烦,随时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

2.2 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在心理护理上我们应根据肿瘤患者的文化、认识、素质等不同,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对于文化层次较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患者采取护理保护措施,与她们谈话时,要热情、耐心、细致,使她们在精神上减少恐惧心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同时尽量减少患者的知情机会,避免患者情绪低落,丧失治疗信心。对一些知识修养高、性格乐观的患者进行试探性的交谈。知道其已经对自己的病情略知一二时,我们以必要的医学知识、心理知识与之沟通,帮助她们摆脱对死亡的恐惧。

3.3 积极沟通,提高家属参与的认识性。家属是患者最亲近、最相信的人,他们的关心、鼓励和支持能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很大的安慰。妇科肿瘤患者由于卵巢或子宫的切除,体内内分泌发生变化,患者常会出现莫名其妙的焦躁,情绪波动很大,担心生理机能的变化和夫妻感情的破裂。家属良好的情绪能给患者以支持和安慰。对有抑郁心理的患者,要求家属有更多地时间陪伴患者,消除其孤独感,尤其作为配偶,可帮助、督促、观察和安慰患者,配合医师强化心理治疗;同时夫妻间的相互默契,有利于促进患者同家庭其他成员、医护人员的沟通和协调。

第7篇:妇科肿瘤范文

【关键词】超声造影;妇科肿瘤

超声造影技术包括超声造影剂和造影成像技术两方面,由于它能够提高超声诊断能力、操作过程简便易行并且人体适应性好,因而己经应用到临床多个领域中。超声造影剂是含有微气泡的溶液,自其诞生至今经历了四十余年。根据肿瘤新生血管学说,恶性肿瘤内部血管呈现出不同于生理性及其他良性病理状态的生长方式。新的超声显像技术与第二代造影剂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超声对恶性肿瘤内新生血管的显像能力,将超声对于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带入了新的时代。目前多项研究表明,肿瘤内超声造影增强形态的特征有助于鉴别肿物的良恶性以及判断肿物的病理学类型。除直接观察外,超声科医师还可利用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对手工选定的感兴趣区(ROI)进行半定量分析,包括计数肿物内部血管数目、血流评分等。

根据肿瘤新生血管学说,恶性肿瘤的血流动力学与正常组织和良性病变存在不同之处,因而在保证了注射速度、心动周期等的一致性的前提下,良恶性肿物的TIC曲线形态和参数存在着差异。这些不仅可以提示肿物的性质,也可以作为判断治疗效果和评价预后的指标。

超声造影剂的灌注较之磁共振成像造影剂更加受到肿瘤内部结构的影响,肿瘤中央区瘤细胞密集、血管内皮细胞液体交换频繁、淋巴循环不畅,其造影剂灌注反而是减少的。而这种情况多在恶性肿瘤中出现。有些恶性肿瘤的灌注出现缺损区,或恶性肿物的峰值强度反而比良性肿物低,有可能是这个原因所致。

附件区包块主要包括子宫以外的妇科肿瘤,其中主要是来源于卵巢的良恶性肿瘤,其中良性最多、还有恶性原发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和转移癌。其它病变还有输卵管炎性病变及新生物、宫旁和血管旁淋巴结肿大、恶性肿物术后复发病灶等。其病理类型多样,同一病理类型的肿物超声表现又可有重叠,这些都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继而为治疗方式的选择带来了挑战。

卵巢恶性肿瘤早期无特殊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己是晚期(3-4期),患者五年生存率很低,因此如何发现早期卵巢癌(1-2期)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同时,可疑卵巢癌而做手术的病例中有1/3为良性,在小体积肿瘤中比例更高,既增加了患者的精神负担,又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术前鉴别病变良恶性有重要意义。

超声造影在卵巢肿瘤中的应用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Suren等应用造影剂Levovist对30例卵巢小肿物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超声造影使小血管内的低速血流得以显示,因而观察者可以获得较传统超声更丰富的血流信息;在此基础上多普勒频谱也得以测出或增强。他们认为超声造影有助于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并可弥补由于超声检查仪器灵敏度不足而造成的误诊。目前的超声造影研究主要通过两方面鉴别卵巢肿瘤的良恶性:造影形态学评估;造影前后多普勒信号强度比较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

超声微泡造影剂对于子宫病变的研究晚于附件包块出现,但是在子宫和产科方面有广泛的尝试。自2005年以来,国内已有多篇关于子宫肌瘤、腺肌症、子宫内膜息肉等病变的超声造影研究发表,所得结论基本一致,即:由于肌瘤、腺肌症等病变的血流供应方式不同,因而其造影表现是不同的,反映在造影时病变与肌层的增强顺序上、病变内部造影剂信号的走行模式上以及达峰时造影剂的分布上、洗出期病变与肌层退出的顺序上等等。

1,鉴别子宫肌瘤与腺肌症(腺肌瘤)

子宫肌瘤和腺肌瘤在造影剂的灌注方式和时间一强度曲线参数上均有显著不同。肌瘤为周边网状型增强模式为主,腺肌瘤为同步型增强和缓慢向心型为主。二者在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增强幅度和廓清时间等造影参数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子宫肌瘤和腺肌症的造影增强模式显示基本一致,肌瘤一般显示为包膜环状增强,早于周边肌层,达峰后与周边组织有较明显的边界,对于浆膜下和粘膜下肌瘤,造影可以显示其蒂部:腺肌瘤为内部短线状增强,达峰时与周围肌层分界不清,无包膜感。

2,观察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疗效

研究表明,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后可以通过超声造影评价其病灶灭活情况。与之相似,造影同样可以用于监测和评价子宫肌瘤的栓塞治疗疗效。国内的任小龙等应用超声造影评价62例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早期疗效,并与增强MRI和穿刺病理学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造影能够反映肌瘤内部有无残留供血,引导补充治疗。

3,胎盘血流、不全流产等

造影可以显示绒毛之间血流,并可比较胎盘内部不同区域的灌注量。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和对比脉冲序列(CPS)技术观察了胎盘早剥、胎盘梗死和胎盘植入的造影表现。胎盘植入的病例进行术前超声造影和磁共振成像,以及术后病理标本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超声造影能够准确提示出胎盘侵入部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超声造影对于不全流产中的绒毛及蜕膜、残留组织物、机化和凝血坏死物等不同组织成分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征,可以帮助临床判断是否存在不全流产以及活性残留物的体积、部位和供血丰富程度等信息,指导临床治疗。

4,子宫内膜癌、宫腔病变

子宫粘膜下肌瘤:增强时相可以晚于、早于或者同步于子宫肌层;增强表现随着肌瘤的大小而变化,大的肌瘤呈周边环形充盈,达峰时周边较强,中心稀疏,信号分布不均匀;小的肌瘤呈整体充盈或周边充盈,达峰时较肌层信号强、分布均匀。在消退时无论大小,均为从中央向周边消退。子宫内膜息肉:增强晚于肌层或与肌层同时,呈中央向周边增强方式,信号较稀疏,消退晚于肌层。子宫内膜癌:病灶区滋养血管首先充盈强化,随即整个病灶与肌层同步强化,呈现整体快速充盈,消退可以早于、同步或晚于正常子宫肌层。

5,宫颈癌

黄冬梅等报道了7例子宫内膜癌的造影表现。其中4例为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在常规超声和造影时表现为宫颈组织强化欠均匀,与正常组织回声差异不明显,不能明确诊断;3例为2期~4期宫颈癌,造影对于显示病灶的边界和周围脏器的关系方面有所帮助。

综上,子宫内膜癌的预后较好,一般通过手术与病理进行分期和判断预后。术前的影像学检查常用经阴道超声和增强磁共振成像,后者是术前诊断的金标准,准确率高于经阴道超声;然而影像学对于肌层浸润深度的评价尚受到一些难以克服的因素的限制,准确率有限,是否能够通过诸如无瘤肌层厚度等可操作性更强的指标代替原有的浸润肌层深度的判断方法,而对临床术式和判断预后起到同样甚至更好的指导作用,是影像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第8篇:妇科肿瘤范文

目的研究使用妇科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良性卵巢肿瘤的效果。方法100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患者使用腹腔镜进行治疗,B组患者使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A组患者其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卵巢良性肿瘤患者中,使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能够提高疾病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广泛使用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妇科;腹腔镜手术;良性卵巢肿瘤;临床疗效

卵巢良性肿瘤是一种妇科常见疾病,在女性肿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如果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引起某些严重的并发症[1-3]。因此对该疾病进行及时的治疗是极为重要的。为了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促进其疾病的康复,本文研究了腹腔镜手术对卵巢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00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患者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0.5±5.4)岁,16例为卵巢巧克力囊肿,14例为卵巢畸胎瘤,8例为卵巢浆液性囊腺瘤,6例为卵巢冠囊肿,5例为卵巢黏液性囊腺瘤,1例为卵泡膜细胞瘤。B组患者年龄19~48岁,平均年龄(31.2±4.9)岁,12例为巧克力囊肿,12例为卵巢畸胎瘤,11例为卵巢浆液性囊腺瘤,8例为卵巢冠囊肿,5例为卵巢黏液性囊腺瘤,2例为卵泡膜细胞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A组患者使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治疗前医护人员需要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然后协助其处于仰卧,按照常规方法为患者铺设消毒铺巾,使用10mmTrocar穿刺针穿刺于患者脐上缘部位,将腹腔镜置入患者体内,对其器官的相关情况(如形状、颜色以及形态等)进行观察,然后做5mm的穿刺孔于左下腹反麦氏点,左上腹平脐偏左5cm处,并且将手术器械置于其中。如果患者需要使用卵巢肿瘤剔除术进行治疗,那么就要将肿瘤撬起并固定之后于其表面做2cm的切口,离断并撕开后完全剔除肿瘤;如果患者患有卵巢畸胎瘤,那么还要通过使用自制袋将肿瘤进行剥离。手术完成之后对患者的腹腔进行冲洗并缝合。B组患者使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按照常规手法剔除肿瘤后进行消毒以及缝合。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6.5±11.2)min,术中出血量为(48.6±27.4)ml,排气时间为(18.2±1.9)h,住院时间为(4.4±1.1)d;B组分别为(69.7±13.1)min,(86.9±40.2)ml,(37.2±9.6)h以及(7.0±2.6)d。A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A组24例使用术后镇痛药,占48%,9例出现术后发热现象,占18%,恢复家务劳动时间为(15.3±8.9)d;B组36例使用术后镇痛药,占72%,21例出现术后发热现象,占42%,恢复家务劳动时间为(26.5±10.8)d。A组患者使用术后镇痛药以及出现术后发热现象的人数明显少于B组,同时其恢复家务劳动时间短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卵巢肿瘤是一种妇科常见疾病,其中良性所占的比例较大,但是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也可能会因为病情的加重而导致患者身体受到严重的损害。在该疾病中,通常选择肿瘤剔除术进行治疗,在常规的手术方法中,一般选择开腹手术,但是这种方法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较大的损伤,延长其康复的时间,甚至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4]。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被广泛应用于手术治疗中,该方法仅在患者身体上做一小切口,减少其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恢复时间[5],同时腹腔镜的使用能够使医护人员对肿瘤的情况有更加详细的了解,为疾病的治疗奠定相应的基础,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综上所述,在卵巢良性肿瘤中使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能够提高疾病治疗效果,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庞红克.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90例临床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27):115.

[2]来正伟.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的临床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141-142.

[3]郑少华.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效果观察.中国卫生产业,2012(14):97.

[4]薛艳军,林丽红.32例良性卵巢肿瘤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临床分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7):4720-4721.

第9篇:妇科肿瘤范文

关键词:放疗;恶性肿瘤;后装技术;并发症

妇科恶性肿瘤现已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最重要疾病之一,该类疾病的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放疗、化疗技术的进展,尤其是在治疗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中,放射治疗一直是各项综合治疗手段的主要方法。肿瘤的放射治疗能暂时控制患者病情或者延长患者的5年生存率,但是放疗副作用及其带来的并发症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放疗产生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往往比肿瘤本身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更大;而减少放疗并发症的根本途径是改进放疗技术。现将近年妇科恶性肿瘤中放疗治疗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放疗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妇科恶性肿瘤治疗的最主要手段是放射治疗,它既可以作为一种根治性手段,也可以是综合治疗方法的一部分。腔内镭射治疗宫颈癌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目前仍是治疗宫颈癌最基本的方法,根据FIGO国际年报统计报道,1982~1993年间80%以上的宫颈癌治疗病例选择了放射治疗[1,2]。尽管很多早期妇科癌症患者的手术效果值得肯定,但是根治性手术对患者体质要求较高,且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广泛:适用于宫颈癌各期患者,疗效肯定;手术治疗对阴道癌患者破坏性大、后遗症严重,采取放射治疗时对施源器形状、大小要求因人而异;于外阴癌手术前放疗亦可使肿瘤固缩,对于不宜接受腹股沟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也可进行腹股沟区域的放疗[3];子宫内膜癌多采用手术加放疗的综合疗法,尤其是手术禁忌者,放疗效果更为显著。有些卵巢细胞瘤对射线高度敏感,单纯放疗或者手术后放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甚至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另外,放疗常作为对于中晚期癌症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

2.常规放疗方法

2.1 腔内照射 传统方法多采用镭226作为辐射源进行近距离腔内治疗操作,即通过人工操作把施源器置于肿瘤内部或附近;但是操作人员同时受到射线辐射的危害。伴随着后装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操作人员可通过电脑控制将无放射源的施源器放置到待放疗部位,再将放射源通过施源器管道送到瘤体,并且可以使用不同剂量的放射能量进行放疗;多采用铱192作为此类放射源。高剂量率治疗的放射源多采用半衰期短、易于防护的放射源,治疗时间也相对较短,方便了患者接受治疗的同时提高了医院工作效率。此外,微型化的放射源使得于肿瘤组织间插植的近距离治疗更为简易方便[4]。

2.2 体外照射 体外照射又称远距离照射,放射范围大,可弥补腔内照射治疗的不足;照射范围可遍及子宫旁组织、盆腔、膀胱、腹主动脉及腹股沟淋巴结等;常用放射源有钴60等。体外照射最早从常规X线、钴治疗到现今多种直线加速器的多个应用阶段;随着射线能量的不断加大,增加了组织深部的放射剂量,使得皮肤剂量降低,提高了作用疗效,减少了放疗副反应。随着计算机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γ刀、三维适形放射(3D—RT)、调强治疗(IMRT)等一批新技术也应用到临床治疗中[5,6]。但是这些新技术尚处于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探索阶段,并不能取代目前腔内照射与体外照射相结合的常规放疗方法。

3.常见的放疗并发症

因接受的放射源种类、照射剂量、疗程及对放射线敏感性不同等因素的差异,患者放疗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和程度也不尽相同[7]。除放射治疗常见的皮肤反应、消化道症状和血常规改变等一般放疗反应外,还可能出现不同的并发症。

3.1 早期并发症 放疗后数周内出现,因个体差异不同可能症状轻重不一,后期可缓解甚至消失。 常见全身疲劳无力和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等,皮肤反应表现为瘙痒、红肿、湿疹、色素沉着等症状;常见尿急尿痛、尿血、排尿困难的泌尿道反应以及尿道口疼痛、水肿、分泌物增多等生殖道反应[8]。血常规检查表现为淋巴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减少等骨髓抑制症状。除了上述常见放疗并发症以外,实施腔内放疗时机械损伤还会引起子宫颈组织充血、粘连阻塞、宫腔积液甚至阴道裂伤、子宫穿孔等并发症[9]。

3.2 远期并发症 有些并发症在放疗后较长时间才会出现,经过治疗有时能够缓解,但极少能够治愈。并发直肠炎时起初为轻微刺激与不适,中度直肠炎则会出现直肠壁增厚、溃疡,腹痛便血,重度患者直肠硬化、梗阻、穿孔形成直肠瘘管[10];并发膀胱炎时膀胱区有轻微刺激症状,伴随顽固性血尿、膀胱内积血进而引起排尿困难,中重度患者膀胱壁溃疡、纤维化,甚至出现穿孔、坏死。当进行腹股沟和盆腔的放疗5~10a时患者盆腔剧痛,需要物予以缓解,经检查发现10%以上的患者出现股骨不完全骨折甚至完全骨折。放疗对患者的、性生活及生育能力有极大的影响,一般认为卵巢接受10~20Gy的放射剂量即会引起患者卵巢功能不可逆损伤[10,11],现有的体外放疗方法不仅严重破坏患者的卵巢功能,还使绝大多数患者丧失了终身生育能力。

产生放疗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对肿瘤组织有破坏作用的射线引起了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对于不同放疗并发症的具体原因及预后目前仍未有统一认识。因此实施放疗前首先要正确评估患者病情,恰当选择放疗方法、单次照射剂量、照射体积、放疗疗程以及疗程间隔时间等[12]。首先,给患者进行放疗之后的随访时,妇科肿瘤医师只是关注了放疗对肿瘤的控制效果,瘤提的固缩消散情况以及是否有复发、转移等情况,而往往因为医生其他方面知识的不足或者即使了解到患者已经出现相关并发症,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及时给予处理。其次,罹患妇科恶性肿瘤者多为中老年妇女,因而在接受治疗之前其消化系统、心血管以及泌尿系统等方面的疾患明显高于年轻患者,因此放疗后产生的部分并发症是患者的固有疾患所致。据有关统计显示,约30%的并发症与放疗本身无关[13]。另外,患者就医观念引导患者只是找肿瘤专家医师看自己的肿瘤情况,而发现的并发症症状则转而寻求其他科室医师寻求治疗,这种情况也会导致放疗医师不能及时掌握患者并发症进展。

4.放疗技术的改进

4.1 腔内照射的改进 尽管腔内照射治疗存在很多弊端,但是对于子宫内膜癌、部分宫颈癌而言,任何先进的外照射都不能替代腔内放疗。①施源器的改进:改进施源器的形状、大小以适应不同形状、解剖学特征的肿瘤,以尽量使射线的等剂量曲线能够将整个瘤体覆盖。治疗过程中肿瘤的形状、大小是变化的,不同疗程都要依据肿瘤实际大小形状采用适合的施源器。②后装技术的改进: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中子后装技术、间断剂量率后装技术、一体化后装技术等。锎252作为中子后装技术的放射源,锎252发出的快中子射线为高传能线密度,可直接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性损伤,细胞对该类射线的敏感度非常高,因而使用低剂量射线即可杀灭处于不同增殖周期的细胞。研究显示,宫颈癌的放射治疗中,锎252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137镢和60钴,且锎252对子宫内膜癌的放疗效果更为显著[14]。间断剂量率后装技术和一体化后装技术皆采用铱192作为放射源,其中前者是利用计算机控制调节放射源在腔内的存留时间,使其达到剂量分布尽量理想的目的,能够随时调整和移走放射源,有效减少了射线泄露;后者是将影像传输系统、模拟定位机、后装机治疗系统等进行了有机结合,从而在计算机控制下能够连续完成肿瘤定位、制订计划、施源器插置、数据处理、后装放射治疗等操作[15],提高放疗精准性同时极大缩短了放疗时间,有效避免了正常组织受线,减少并发症发生。

4.2 体外照射的改进—调强适形放疗 调强适形放疗是利用计算机把活体剂量测量系统、模拟定位系统、直线射线加速器、治疗计划系统等连成一起,从而对靶区进行精准的三维定位以及射线剂量计算和验证,达到高精度的放射治疗[16]。调强适形放疗的高剂量率射线分布区与靶区肿瘤的三维吻合度远远高于常规放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获得提高的同时,也使尽量多的周边正常组织免于放射,放疗后并发症相对减少。

综上所述,手术、放疗、化疗三大手段是治疗妇科肿瘤的基本方法,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放疗手段也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妇科肿瘤的临床治疗。尽管如此,即便是一体化后装技术、调强适形放疗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现有的影像技术、治疗时患者、放射源型号及放射参数等都有待研究改进,相信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放疗技术将对妇科肿瘤的治疗展现出更大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孔为民,孙建衡.宫颈癌的放射治疗及进展[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3).

[2]Pecorelli S. FIGO annual report on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in gynecological cancer. [J]. Spain:Book Print,SL, 1998, 5(23): 231- 240.

[3]李慧灵,冯梅,陈娜等.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对宫颈癌放疗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疗效分析[J]. 实用癌症杂志,2008,23(4):406-409

[4]Good WF, Abrams GS, Catullo VJ , et al .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 A Pilot Observer Study[J]. AJR, 2008, 190: 865-869.

[5]Kavagh BD,Schefter TE,Wu Q,et al.Clinical application of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J].Semin Radiat Oncol .2002, 12(3):260.

[6]Marina LA, Chekhonadskii VN, Kravests OA,et al. Comparison of effectiveness of cervical cancer using different brachytherapy equipment[J]. Vopr Onko, 2004, 50(1): 55-60.

[7]马景光,邢丽娜,魏星,等.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宫颈复发癌的临床观察[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 14(6): 551-553

[8]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 3版.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314-315.

[9]薛萍,孙倩. 放疗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9):1025-1026.

[10]盛修贵. 妇科恶性肿瘤放射治疗进展[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6, 22(4):305-307.

[11]侯琼海.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临床观察[J].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8, 21(2): 160-161

[12]罗刚,郑成位,单锦露。锎252中子腔内后装治疗子宫颈癌的临床观察[[J]. 中国妇产科杂志, 2010, 36(12): 742-744.

[13]Mutic Smalyapa RS, Grigsby PW.PET-guided IMRT for cervical carcinoma with positive para-aonic lymph nodes-adose-esca-lation treatment planning studyt[J]. Int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3, 55(1): 28-35..

[14]秦日昇. 宫颈癌调强放疗(IMRT)靶区设计的临床研究[J]. 现代肿瘤医学, 2005, 13(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