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国游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怎么知道一个学区好不好呢?一般来讲是看学校评分。
公立学校有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的评分。State Rating(加州评分排名)是一个1到10之间的数字,主要是跟州里别的公立学校的比较:1分最差,10分最高。还有一个数据,API分数(200-1000),主要评价学校学生标准考试的分数。为了拿到更好的平均分数,许多学校就按着标准考试的题设计课程。这样学生成绩好,上大学的人多,评分高,学校获得的资金会多一些,老师奖金也高。在这种学校,竞争激烈,课程更难,学生要更努力才会取得成绩。许多家庭,尤其中国和印度的移民家庭,觉得这种教育道路是能把孩子带上“成功”的唯一道路。
在美国,学区房这么贵是因为很多家长,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移民家长,为了抢好学区的房子,把价钱炒得越来越高。为了买这栋质量不一定好的房子,虽然家里每个月都要还债,没钱买太多家具和出去旅游,生活质量很成问题,但是这些家长觉得这个投资是值得的。他们会给你算一笔账:公立学校是免费的,等孩子从那个名牌高中毕业了以后,考上名牌大学,他们再把那个房子卖掉,还能赚一笔钱,孩子名牌大学毕业后还能找到高工资的工作。所以在旧金山湾区,几个好的学区,几乎全是华人和印度人,整个城市也变成了新移民的城市。
但是你不要认为分数高的公立高中是唯一的好选择。许多私立学校成绩也相当好,而且,私立学校更支持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多元性发展,在一个互相支持彼此的环境里学习和成长。许多华人考虑高中的时候不考虑私立学校,一来是因为学费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因为私立高中学业竞争没有那么明显(不会像有的名牌公立学校那样排名次),害怕孩子的学习会不好。
1、这句话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说的,原话是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2、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领土,出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侵略者德国的极大憎恨,巴斯德毅然决然把名誉学位证书退还给了波恩大学;
3、他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这掷地作响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一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并因此而成为一句不朽的爱国名言。
(来源:文章屋网 )
GATE的筛选标准
每个州开始GATE的时间不同,我所知道的加州是从四年级开始的,但三年级的时候就要参加筛选考试。各个州筛选的原则也大不相同,有些地方要求依据平常成绩和课堂表现由老师推荐去考试,在我们学区是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筛选考试,不需要老师推荐的。
大多数筛选都是IQ类的测试,一般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大类,囊括了视觉空间推理、认知能力、记忆和理解能力。考完试要几个月以后才能出成绩,大部分学区以百分比划分标准,高于95%就代表这个学生是Gifted(有天赋的,有才华的),有的学区也把门槛提高到97%以上。如果今年没考过,明年还可以再考,考试题目是跟年级联系在一起的。除了参加统一的筛选考试,也可以找学区承认的专业人士做智商测试,一般智商水平130以上就是Gifted。一旦被认定是Gifted,就被贴上了资优的标签,以后不用再考了。
根据美国NAG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组织的信息,美国K-12年级(从学前到12年级)大约有300到500万在学业上资优的孩子,占总学生数的6%-10%。
GATE资优班的课程设置
资优班的设置在美国各个学区也很不相同。有的是把资优学生集中组织起来成立特别的班级;有的是平时在普通班上课,每周抽一定时间集中培训;也有的就是和普通学生一起上课,老师给GATE的学生一些额外作业,将课业内容发挥到更深更广的层次,我们学区的GATE安排就是如此。
不同地方的学习内容也不一样,有的是超前学,比如四年级学五年级的;而有的是让学生做些有趣的项目课题,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思考问题。教GATE的老师也要经过特别的培训,从而知道如何引导教育资优的孩子。
我们学区资优生的培养安排和普通班似乎区别不大,老师的精力有限,往往给普通学生更多的帮助。学区一年会有一两次资优生日,GATE的学生可以接触一下有趣的项目课题。除此之外,我们学区还有一个特殊的设置,比GATE还高一个层次,整个学区只有六所学校有,是1980年成立的试点方案――选拔并不根据智商考试成绩,而是综合了州考成绩、平时成绩、老师的推荐、写作、阅读理解等指标选拔的。
资优的学生缺乏什么
教育学者薛涌先生对美国的教育有着多侧面的观察和思考。据他讲,他现在任教的萨福克大学,在美国名不见经传,对学生的吸引力却不小。一个家族里,常有姐妹兄弟甚至父母子女几代人都同在这个学校学习毕业的,并为母校而骄傲。究其原因,吸引学生的,除了几个品牌专业外,学校待学生的人性化不得不提。譬如,许多孩子刚入大学时不能适应,一年级辍学率非常高,但学校并没有因为不愁生源就让素质不好的学生自然淘汰,而是马上投入资本,开办“新生讨论班”。同时,学校有一笔专门经费,带学生旅游、请学生吃饭,保证“宾至如归”。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校方认为辍学率高反映的并不是学校的竞争力,反而说明学校不能帮助学生成功。不管到哪里,学生的失败就是学校的失败。
一所普通大学能如此为学生着想,秉持着这样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出现几代人都在同一学校求学的“回头客”现象,就顺理成章了。
而中国的大学呢?一流大学的情况可能好些,但二三流大学就不容乐观了。一些学校对待学生的态度可概括为骗、冷、推三部曲。所谓“骗”,是通过改校名和虚假宣传等手段,先把学生“骗”到手再说。学生进校后,校方的训导语言里充斥着这“不准”那“不许”,管理生硬、冷漠、僵化,连晚自习都要在规定的教室里,还时常巡查点名,把大学生当中小学生管。因为怕出事担责,有时甚至在节日里也不准学生出校寻亲访友。学校的各类组织机构行政部门更不把学生当一回事,学生去办事,可谓脸难看,门难进,此谓之“冷”。到了毕业季,就开始“推”了。为达到就业率指标,千方百计动员学生随便找一个工作先就业再说,也不管工作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否有利,似乎只要能把学生赶快推出校门就算万事大吉。
像这样的高校,学生离校时无不愤愤不平,巴不得早点离开,还奢谈什么“回头客”?高校办成这个样子,别说学生,就是教师都有了另谋出路的心思。如今的一些大学,行政力量强势,今天一个评估,明天一个认证,一年一小考(核),三年一大考(核),各种表格没完没了,各种会议接二连三,偌大的校园几乎安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陈晓非对母校最深切的认识,就是一个“静”字。他说,“我喜欢中国科大的安静”。这个安静既指校园的安静,更是指内心的安静。如今的高校何时才能让学者们纯粹一点,心无旁骛地只专注于教学科研?
作为正在美国的一线教师,也作为在美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我想说:美国的中小学当然有班干部!
我说的是公立学校。
小学:美国的小学大部分是班主任制,一个教师教一个班所有的科目。在课室里,大部分是通过小组合作来进行课堂活动,教师站在教室前讲课的时间非常短。通常,教师会设立一些“monitor”(负责人),分别负责管理不同的地方。比如“地板管理员”负责管理课室地毯有没有遗留的玩具或者书本教具之类,“图书管理员”负责整理课室书架的图书,“白板管理员”负责清洁课室的白板,“电脑管理员”负责收拾好电脑,“科学管理员”负责管理课室的科学角,“小组管理员”是每一个小组的组长。另外,还有一个叫“班长”的“class monitor”,负责大家去操场的时候,让大家排好队。这些不同的“管理员”,其实相当于中国的“班干部”。
在美国小学的低年级,学生还不怎么懂事,因此,“班干部”一般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来指定,通常是轮换的,全班每一个人都有当某个“monitor”的机会。所以,美国孩子全都熟悉这种制度,回到家,会向父母申请当某个“monitor”,比如“这个月我当垃圾管理员吧!”意思就是,这个月的垃圾我负责倒了。
到了高年级,学生要学习美国历史,学习美国的国家制度,教师会通过竞选来选举“monitor”。同时,从四年级开始有学生会,学生开始学习怎样选举自己的学生代表。这些学生代表通常是学生中比较受欢迎、人际关系好的同学,与他们的成绩没多大关系。(美国的小学通常只有三个成绩,优,良,需要改进,所以,大家谁都不知道谁的成绩是好还是不好。)
美国小学到了班选举或者学校学生会选举的日子,竞选广告铺天盖地,全是学生们自己设计的,场面煞有介事,十分热闹!而且,教师还会给候选人机会,发表演说、接受咨询、提问等等。可能有人有疑问:费那么大劲,原来只是为了当个“玩具管理员”(Toy monitor),至于吗?但是学生们觉得很有趣、很好玩,教师们也觉得通过这样的活动,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价值观。
中学:美国的中学从初中开始就没有了“班”的概念,因为学生是选课的,教师在不同的课室等着学生来上课。然而,虽然没有“班”的概念,但是还存在着“年级”的概念,还有一个,是中国的学校没有的,叫“家房”(Home room),有的地方也叫“辅导课”(Advisory)。也就是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一个大组(或者我们也叫“班”)每天定时有一次聚会,在教室里,由教师负责讲一些与该年级有关的事情,比如学校最近有什么重要的活动,选课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如何参与,等等。另外,全州统考,也是在“家房”进行的。
“家房”不需要选举“monitor”,但是,“家房”要选举“家房学生代表”。“家房学生代表”要代表“家房”,参加“校长内阁会议”,在每星期一次的“校长内阁会议”中,把涉及同一个年级的同学的全部意见,向校长作出报告。如哪间教室太热啦,太冷啦,学校的厕所太臭啦,哪个老师不公平啦,等等,都是每周的例会中要说的事情。美国的中学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管理的。
我给出建议如下:一、用糖衣炮弹+土豪方式猛砸。二、培养跟姑娘的精神契合度。
哥们儿一听顿时蔫了:穷人一个壕不起来;姑娘喜欢看黑格尔王小波,但这路子我实在走不下来啊。
我说那你放弃吧,物质和精神你都给不了,人家能图你啥?
哥们儿不死心:就没别的办法吗?比如说我自己做点什么吃的喂她,让她吃习惯吃上瘾离不开我?
看着他一脸做梦似的表情,我问:你会做饭?
不会。
唉,高大上的菜你也整不来,番茄炒鸡蛋这种就算学会也没什么好炫耀的,那么……颜值高能美容的思慕雪可以有的。
什么是思慕雪呢?
自行百度!
思慕雪(Smoothies),也叫果昔,是一种健康食品,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富含维生素的快餐小吃或甜点。其主要成分是新鲜的水果或者冰冻的水果,用搅拌机打碎后加上碎冰、果汁、雪泥、乳制品等,混合成半固体的饮料。
哥们儿似懂非懂地看着我,我叹口气说:去超市吧。
手把手扫盲教学模式开启……
打好果汁,杯内贴上水果片后对他说:把你手机给我。
干嘛?
拍照取证,证明是你自己做的,向妹子表明你的用心!
插好仙草,卡好草莓,让哥们拿着杯子贴近脸,再度给他和思慕雪同框留念。
这几个意思?
再度证明从头到尾是你自己做的!
你简直是我亲哥……
别贫了,只能帮到你这里了,接下来的路靠你自己了。
要是……她不喜g咋办?
那就自己喝掉,养你自己的颜!
牛油果猕猴桃思慕雪
用料:
牛油果半个,猕猴桃1个,草莓2~3个(装饰用),原味酸奶3大勺,蜂蜜1小勺,冰块4~5块
制作方法:
1.半个牛油果去皮去核、猕猴桃去皮,倒入搅拌机内,放入冰块和蜂蜜,搅打成果汁状。
2.草莓洗净去蒂,表面擦干水分后切成薄片。
3. 擦干玻璃杯杯身上的水分,把草莓薄片贴上,然后用手指轻轻揿按草莓片边缘,让其黏在杯壁上,其实就是把草莓片和内壁之间的空气排出去。有空气的话,一是草莓片容易掉下来,二是倒入果汁和酸奶之后,液体会沿着空气隙缝渗进草莓片里,影响它的成品颜值。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美术课堂上,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来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使之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情境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笔者上欣赏课《开国大典》时,先播放1949年国庆大典的影片片段,并配以解说,以此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再用幻灯片的形式简介画家董希文和作品的创作背景、构图原理,原照片和作品的相同与不同,展开剖析谈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深知“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美术教学手段
传统的美术课堂不能很好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美术兴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教学手段的单调和呆板,仅凭过去用惯了的“四个一”――“一个教具,一个挂图,一支画笔,一张嘴”,极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淡化甚至厌学。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精美的动画,把它运用于美术教学中,可以起到优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因为它可以更灵活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把传统的说教教学内容、方法转化成图、形、像、音、影、文字和演示技法幻灯投射,相结合的多媒体动态形式和立体式教学,使课堂教学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教育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传播信息的多样化和传播过程的自动化。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鲜艳生动的图形声像于一体,动静结合的画面、界面可亲的学习屏幕,都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唤起其高涨的学习情绪,诱导学生在情感和行为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笔墨情趣》一课,要是用传统的“一支画笔一张嘴”来授课,势必会把课上得比较沉闷,而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了动画,演示了水墨画的笔、墨、色的精妙方法,并播放王冕、齐白石学画的故事,学生很快融入情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很少有走神儿的。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的内容
美术教学中有大量的欣赏和演示,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能在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演示完成以后就是对方法的分析和对过程规律的归纳、概括。此时应用再现演示的全过程并灵活进行分解、组合,不仅能使学生在进行形象思维时获得感性分析,而且还能将演示中的主要方法和内容进行特别强调,激发学生认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并以理性的情感思维手绘创作,而这些则是教学中要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例如《美化生活的装饰布》一课,学生一般都知道装饰布的功能和特点,对于装饰布设计方法中纹样设计的基本形能设计,但重复排列及色彩设计不知如何下手,这成了本课难点。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逐一展现设计方法三种重复排列的组合,以及高明度和低明度冷暖色的运用,学生此时一目了然,教学难点迎刃而解。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多媒体应少用不宜多,宜精而不宜滥,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环节。这样教学目标达到了,多媒体起到了应用的作用。
总之,现代教育资源的恰当运用,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活化了美术课的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满足,精神上得到熏陶,能力上得到提高,真正达到学生学会思考,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之目标。
一、极其努力
优秀学生都毫无例外地把学校当作生活中心,其家长也往往十分勤奋,为自己孩子树立了好榜样。17岁的约翰逊・帕里斯即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其双亲都是外来移民,父亲通过艰苦奋斗终于逐步创立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而母亲是一名普通秘书,尽管家务忙,却一向忠于职守,十几年来从未请过一天假。从父母那儿,小帕里斯学到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老师们都认为,他是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他不仅担任了校数学、化学竞赛队队长,而且还是校运动队骨干成员。
二、乐于学习
亚特兰大的安得里克・艾奇在童年时代曾因病而长期昏迷不醒,医生认为其智力已严重受损,但其母切尔认定,只要使用恰当的办法使孩子乐于学习,其智力仍有可能得到健康发展。在教育孩子时她总是尽最大努力设计出新颖、有趣、多变的方法来激励孩子的想像力,并把学习贯彻至日常生活之中。后来,小艾奇通过“快乐的学习”,智力水平赶上了正常孩子,到了高中阶段,他竟成为全班学业最优秀的顶尖学生。
堪萨斯州鲁滨逊中学里有许多聪明、努力的好学生,但即使在他们中间,12岁的泰勒・艾默生仍是引人注目的。教师们反映说,泰勒在课堂上提的问题总比其他人来得深,而且其丰富的想像力总把大家引向一般人想不到的地方。据了解,其父母都是律师,从他10个月大时就开始给他读有趣的故事,15个月大时就让他自己读书。他自称,他从来不像其他许多同龄人那样感到学习枯燥乏味,相反觉得其乐无穷。
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儿童教育专家帕克尔认为,家长们不妨像泰勒的家长那样,在自己孩子尚未学步前就早早地注重“寓教于乐”,通常在才能测试中,成绩出众者多是乐于学习的孩子。
三、不过分看重分数
心理学家发现:当孩子由于分数好而受称赞时,他们往往不再愿意主动去尝试新事物,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差,但他们因尽到努力而受称赞时,却往往会更有进取心和自信心。事实上美国有许多学者批评目前的教育制度过于强调考试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对知识发自内心的追求会被对分数的追求所取代。教育专家提醒父母们:每天孩子放学回家后,不要老问做得“怎么样”,而应多问问做了“什么”。
四、对某些事物有较大兴趣和热情
波士顿中学的麦克特里从小就对汽车着迷,在车展上常常流连忘返,房间里也贴满了各种赛车的广告画。教师们一开始都有点担心他会不务正业,但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对汽车的兴趣引发了他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强烈兴趣。教育专家们分析说,其实兴趣称得上最好的启蒙老师,因而在孩子很小时就应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广泛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有助于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事实上,美国不少大学在选择新生时,往往倾向于吸收那些有着自己独特爱好和追求的申请者。
这段仅十多分钟的演讲,引得全场掌声雷动,该女生也凭借此视频迅速走红社交网络。目前该视频在各播放网站上的点击量已过百万。
美国课堂:“中国学生的话一定要听”
许吉如就读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她坦言:“其实我的语言是有很多瑕疵的,我的观点可能也很平凡。”但在美国读书期间,她却经常被老师安排阐释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二孩政策”等政策概念,这让身处美国课堂的她感觉,“我能在课堂上永远有一丝话语权,那是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很重要,所以中国学生的话一定要听。”
许吉如的班上有位来自叙利亚的同学,他曾对她说:“我很羡慕你啊,我的国家常年在内战。虽然在今天我们两个都是在美国的留学生,但是我们各自都还有一个身份,我的身份叫叙利亚难民,而你的身份叫中国国民。”
“难民与国民的最大差别在于你是否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让许吉如觉得,“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这种感觉足以让国民发出感叹:“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家里这么好,我随时可以回得来。”
以色列乘机回忆:为成功降落而鼓掌
在演讲中,许吉如回忆了她在以色列机场托运行李时的一幕。
当时,她正在机场托运行李,却没想到在以往只需5~10分钟的程序,在这里,她受到了以色列的安检人员进行的长达半个小时的详尽盘问:
“你叫什么?姓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念过什么学校,做过什么工作,去过哪些国家,有过什么梦想,写过什么论文,爱过谁?”
当时许吉如觉得很被冒犯,“因为我是一个普通的游客,你为什么要把我当成。”
身边的以色列同学回答:“这其实是我们以色列航空多年的常态,自从1948年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受到国际上各种恐怖势力的袭击,阿拉伯世界至今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地位,所以我们只能用这种最保险,但是最笨的方法去排查危险。国家太小,袭击太多,我们输不起。”
当飞机缓缓降落在特拉维夫时,机舱里响起了一阵掌声,这掌声让许吉如十分纳闷,“因为整趟行程是非常安全的,没有任何气流颠簸。”面对这样的安全着陆,她不禁疑惑,“在这种情况下鼓掌有意义吗?”
“每一趟航班无论是国际航班、国内航班,只要安全着陆,我们一定会鼓掌。因为我们对于安全有一种执念。”许吉如的以色列同学回答,“‘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展开种族屠杀,我们的父辈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途中遇难。从那个时候起我们成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民族,所以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重建安全感。”
这两个细节令许吉如印象深刻。“他的话让我意识到,不安全感对于一个国家和它的国民而言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她表示,不安全感可以催人奋进,然而“一旦蔓延进每个国民的心里,会让人失去一份心安理得。”
安全感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
什么是一个国家给予其国民的安全感?在许吉如看来,这“意味着你不需要向外界去解释你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你不需要时刻去提防国土安全,你更不需要因为担心国破家亡而流落他乡。”一个国家给予的安全感,对于我们而言,“只因享有国民身份,就可以免受漂泊,免于恐惧。”
“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因为这意味着你不必一定要在别人的国土上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个体,才可以被尊重。你就踏踏实实的做一个哪怕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会被善待。因为你的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