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门萨智力测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I didn’t even think about how intelligent I was
until this April. I heard about Mensa注 on TV and asked my mum if she knew what it was. She told me that it’s an organisation that only those in the top 2% of the population, intelligence-wise, can join. She also told me that she’s a member. So, just out of
interest, I took the test.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tests and you just have to pass one of them. I passed on the one with shapes.
The other test was with words, which I didn’t pass. English isn’t my strong point because I’m
Norwegian. I came to England nearly five years ago. I could hardly speak any English then, but now most people can’t tell that I’m foreign.
Top 1%
Anyway, it turns out my IQ (Intelligence Quotient[(数学)商])is in the top 1%!
I’ve never felt more intelligent than those around me, because I never knew I was. One of my friends beats me in every subject, but she got less than me on an online IQ test, which surprised me. So I don’t think you can always tell who’s the most intelligent it’s
not just about grades.
Frustrations
I do get impatient if people don’t understand something that I’m explaining. Sometimes in class,
especially German (which is really close to Norwegian), when people get a question wrong I just say the answer because I get so impatient. I get told off[责备] a lot for that…
Hardly anyone knows that my IQ is in the top 1%. Just a few of my family and friends, but none of my teachers.
Exam Stress
I don’t think I’m any different from loads of other people at my school. I do worry a lot about exams and have very high expectations for myself my mum
often has to make me stop studying before an exam and calm me down because I get so stressed. But then loads of people get stressed about exams.
“I’m no better than others.”
I would never, ever think I was “better” than anyone who isn’t as intelligent as me. Even though I do get impatient at times, I also understand that others can’t always work as fast as me. But that doesn’t mean I don’t respect them they’re probably better than me at something else, like sport and art.
Am I officially a genius?! I don’t know, and I don’t really care. But my intelligence is important to me. Everyone has something they are good at, and I’m good at thinking logically. And it’s nice to know that’s official!
一直以来,我从没想过自己有多聪明,直到今年4月。我在电视上听说了“门萨俱乐部”,于是问妈妈知不知道那是什么。她告诉我那是一个组织,只有人口中智商最高的2%的精英可以加入。她还说自己是会员。于是,仅仅出于兴趣,我参加了测试。
一共有两种不同的测试,你只需要通过其中一个就可以了。我通过了关于图形的
测试。
另一个测试是关于字词的,我没有通过。由于我是挪威人,英语不是我的强项。我在大约5年前来到英格兰,当时几乎一点英语也不会说,但现在大多数人都听不出我是外国人了。
1%的精英
不管怎样,原来我的智商(智力商数)属于人群中最高的1%。
我从不觉得自己比周围的人聪明,因为我不知道这件事。我有一个朋友,她每一科的成绩都比我优秀,但她的在线智商测试成绩比我差,这让我很吃惊。所以说,我觉得你说不准谁最聪明――这不光是分数的问题。
遇到挫折
当别人不明白我正在解释的问题时,我确实会感到很不耐烦。有时候在课堂上,尤其是德语课(德语和挪威语很接近),当有人答错问题时,我就会直接说出答案,因为我很不耐烦。我经常因为这样的事情挨骂……
没有多少人知道我的智商属于最高的1%。只有几个家人和朋友知道,老师们全然不知。
考试压力
我不认为自己和学校里的其他人有什么区别。我的确对考试很紧张,对自己的期望也很高――由于我太过紧张,考试前妈妈经常不得不强制我停止学习,让我镇定下来。不过,其实很多人会为考试感到紧张。
“我不比其他人优秀。”
我绝对不会认为自己比那些智力没有我高的人“优秀”。虽然我有时的确会感到不耐烦,但我也清楚别人不可能一直像我的反应那样快。但这不代表我不尊重他们――他们可能在其他事情上,比如运动和艺术上比我优秀。
3月9日,韩国九段顶尖中国围棋选手李世石将与谷歌人工智能项目AlphaGo在韩国首尔展开对决,整个比赛将分五轮进行。大战在即,双方都公开表示,深信自己将赢得最终的胜利。
Facebook人工智能组研究员田渊栋博士详细分析了AlphaGo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他认为AlphaGo整个系统即使在单机上也已具有了职业水平,与李世石的比赛会相当精彩,很期待最后的结果。不过,《人工智能学家》主编刘锋则撰文表示,谷歌的围棋AI及这场比赛有科学欺诈之嫌。
万众瞩目的人机大战一触即发,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战胜人类大脑?不论围棋大战谁胜谁负,它都将为问题的答案奠定基础。
人工智能和一种算法
近几年来,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这是一个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出现的新词。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历史已超过半个世纪。
不管小说和电影怎样描绘其应用前景,但人工智能并不是悬浮在某处一箱蓝色液体中的合成大脑,它是一个算法—一种告诉计算机执行什么功能的数学方程式。
算法之于21世纪,就像是煤之于19世纪,是现代经济的引擎和燃料。如果没有算法,智能手机无法工作,也不会有Facebook、谷歌、亚马逊。算法可以安排航班,控制飞机,还能帮助医生诊疗疾病。如果所有算法突然停止工作,那无疑是世界末日。
今年1月,谷歌透露已经开发出曾击败围棋欧洲冠军的算法,这种古老的中国棋盘游戏远比国际象棋复杂,这个算法命名为AlphaGo,将在3月中旬与世界冠军一决高下。
最大的挑战
围棋的历史超过2500年。它的着法变化无穷,其变数甚至超过宇宙中原子的移动。国际象棋的所有变化可以计算出来,但围棋不能。更难的是,编程者也不可能写出围棋的评估函数。相反,围棋需要一种类似于“直觉”的东西。
人工智能研究利用游戏来作为微观测试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游戏能够精确地定义并允许研究员来估测自己的成功。去年,谷歌的DeepMind教导机器学习并赢得了所有49个经典Atari计算机游戏。而围棋则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视为人类能够胜于程序的最后一个经典游戏。围棋之所以如此困难,原因是其结果的无限性,每一局的比赛都非常难以被复制并重现。
“围棋是一种终极游戏,它是游戏的巅峰之作,是最智慧的游戏。”DeepMind创始人哈萨比斯认为围棋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AlphaGo能够以人类的方式学习围棋,并在不断的对局中变得越来越厉害,就像我们人类一样,学会理解,而不是计算。”他对AlphaGo取得最终的胜利深信不疑。
取胜的关键
AlphaGo与之前的机器人所不同的一点在于对于神经网络、分层计算和知识库的应用,即谷歌DeepMind团队用两套神经网络为AlphaGo开发了一个全新的系统,这也是它拥有取胜能力的关键。该领域的领军人物杰弗里·欣顿说:“神经网络让我们减少了要调查的结果数量,但是它们同时也擅长通用化其并未见过的状态。因此,这些神经网络学习规则与战术,它们并不仅仅会记忆,它们还能够理解。”
“传统搜索树会考虑所有可能性,但它用在围棋上行不通。”哈萨比斯说。正因如此,用两套神经网络为AlphaGo开发的全新的系统可以将围棋视为一个包涵所有可能性的树,它能够无限延伸。AlphaGo要做的就是利用两套神经网络来缩小可能性,它会利用策略网络来判断什么行为可能性最高,系统应该考虑怎么走好下一步,AlphaGo会将搜索树的宽度变窄。还有一个就是价值网络,它告诉AlphaGo怎么移动对白子和黑子都更好,这样就可以降低可能性的深度,这一切都给它的获胜增加了砝码。
不过,《人工智能学家》主编刘锋则撰文表示,谷歌的围棋AI及这场比赛有科学欺诈之嫌,主要原因是AlphaGo对其他围棋程序选取了众多测试对象,并进行了495次实验,但对人类测试者,却只选取了一位曾经获得围棋欧洲冠军的棋手,并签署严格的保密协议。他认为,谷歌也没有像Facebook那样把围棋程序放到互联网上,光明磊落地接受大众的考验,作为与谷歌AlphaGo原理相同的facebook围棋程序DarkForest,目前水平相当于业余5段,与职业选手依然有巨大的差距。
从AI到AGI
得益于计算机硬件的长足发展、算法(软件)的改进以及巨额资金投入,进入新世纪之后,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取得重大进步。在硅谷,不管是谷歌还是微软抑或是IBM,都投巨资发展人工智能,并有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如邮件的自动智能回复等等。
时代周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科学家预测AI发展至AGI(人工通用智能)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大多数AI系统是“狭隘的”,它们只能完成一种特殊的任务。所以,IBM的深蓝电脑可以击败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但在面对画圈打叉这种简单的游戏时连一个三岁小孩都不如。而哈萨比斯从人类的大脑获得灵感,并试图建立第一个“通用学习机器”,即一套灵活、自适应性的算法,它可以像生物系统那样学习,从零开始完成任何任务,除了原始数据之外不需要任何别的帮助,这就是人工通用智能(AGI),其重点是“通用”。
在DeepMind创始人哈萨比斯的未来愿景中,超级智能机器将能够与人类专家协作解决几乎所有问题:癌症、气候变化、能源、基因组学、宏观经济学、金融系统、物理等。哈萨比斯说:“我们想要掌握的学科越来越复杂,即使是最聪明的人,穷其一生也难以掌握其中一个领域。我们将AGI看做一个能够自动将非结构化信息转化为可用知识的过程,那么通过筛选泛滥的数据得出合理的观点就指日可待了,我们正在努力研究的是一种可以解决任何问题的超级解决方案。”
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哲学教授尼克·博斯特罗姆认为,如果AGI能够最终完成,它的影响将是无与伦比的。这种超级智能机器的出现也许还需要几十年之久,但它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应该对此充满信心。
发展会失控吗?
人类可能即将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这不仅标志着进化的突破,而且也可能给人类物种的生存构成潜在威胁。人工智能是否已经让我们处在了见证一个新物种诞生的边缘?还要多久机器就会比人类变得更聪明?这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发展最需要思考的问题。2015年1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教授马克思·泰格马克组织了首次关于人工智能风险的主要会议,会议核心议题之一就是:要走多久人类才会遭遇机器智能或超人智能。一方面,有观点认为,比如人工智能先锋吴恩达宣称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是几百年后的事情了;而其他人,比如特斯拉CEO马斯克和伯克利的计算机科学教授斯图尔特·罗素认为这一时刻会更快到来。泰格马克说,会议讨论的中值是40年。
全球很多顶级科学家和科技巨头都在关注AI的发展,如斯蒂芬·霍金、比尔·盖茨、伊隆·马斯克、杨·塔里安等。但与哈萨比斯对AI持积极态度不同的是,这些知名科技专家对AI的发展表示很大的担忧。他们的担忧包括AGI武器和“技术奇异点”的幽灵——这将导致“智能爆炸”,届时机器将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超越人脑的智力,从而脱离人类的控制。如果这样的超级智能灾难最后发生了,人类将悔恨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退出AI开发竞赛。
一、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内涵
精细化应该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意义:“精”可以理解为高标准、高质量,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细”可以理解为注重细节、细致,工作细化、管理细化。而精细化则是质量层面与数量层面的体制化和系统化,它既可以表述为一个序列运动的过程,也可以表述为一种文化理念或者操作理念,正如有人强调的:“专业化是前提、标准化是基础”同时精细化还必须兼顾流程化和信息化。
职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或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选择专业或职业方向,辅导学生准备职业和获得职业能力的教育活动。1908年,美国学者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第一次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概念,紧接着哈佛大学开设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各种职业指导的理论也应运而生,如美国约翰・霍兰德(JohnHolland)的职业-人格匹配理论、萨帕(Donald E.Super)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班杜拉(Bandura)社会认知的职业理论,目前职业指导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日益重视的热点问题,如何有效地对青年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职业指导是学生借助于专门或者系统的学习,以课堂内外各种教育渠道和资源所获取到的对未来职业的认知、情感、道德、技能以及在实施职业目标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它的设计主体是教育者,实践主体是学生,内容至少应该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进程几个方面。
精细化职业指导是运用标准化、体系化的制度,借助信息化的手段,高质量地完成对学生职业的认知、情感、道德、技能以及职业进程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二、精细化职业指导原则
精细化职业指导的主要原则有:数量化原则,数量化的指标和考核是精细化职业指导的主要原则;程序化原则,职业指导的目标、方案、设计和流程安排得清晰而明了;信息化原则,职业指导的过程借助教育设计者和教育实践者双方之间信息的互动来实现;公平化原则,精细化职业指导的结果是各种制度统一和均衡的测评;全面性原则,精细化职业指导能够涵盖到所有的学生;高质量原则,精细化职业指导在就业质量的层次与指导的效率上是富有活力的。
三、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措施
我们精细化中的“精”可以理解为高标准、高质量,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细”可以理解为注重细节、细致,工作细化、管理细化。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摒弃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将精细化思想贯彻到管理各个环节的一种全面管理模式和思想,强调对每一项管理活动都要制订相应完整的、规范的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落实,且配有完善的监督检查及奖罚激励机制和措施,使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控制和规范管理。将精细化的理念与学校管理的内涵相结合,便增添了新的意义:精准目标,精细过程,精良结果。
(一)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对象要到个体
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要改变粗放式,精确到每一个学生个体。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是有着不同特质和成长潜力的种子,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应该要包含到每一个个体学生。要对每一个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性向、个性特点、职业目标、成才路径、家庭背景、心理素质、潜在特质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洞察,可以建构起院系层面的学生职业指导资源库,包括学生的职业信息、教育途径和手段、培养目标、指导效果等。
(二)精细化职业指导要贯穿全程
职业指导的时间跨度能够涵盖到大学生涯的全部,改变以往大一有一点职业教育,大二、大三基本上没有,大四突击搞职业教育的模式,从一开始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职业性向测试,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职业的认知,行业发展前景和就业岗位需求,职业目标的确定,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培养,大二和大三侧重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目标实施过程中指导和调节,职业成长过程阶段性评价,大四时求职面试技巧和求职简历指导,法律意识培养,求职心态,职业压力调适等。有的高校将大学生职业指导纳入到全学程教育计划之中,如大一时举行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大二、大三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考级考证、就业力竞赛活动、举办提升专业素养、做好就业准备专业讲座,大四时开展各种就业政策宣讲、就职面试技巧等培训,职业指导贯穿到整个大学生涯之中。
(三)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内容要全面
职业指导的内容要全面,能够覆盖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通常认为,职业指导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规划指导,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考虑社会需要,制定职业发展计划是大学生就业准备的核心。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是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中心环节。借助职业规划,能够让学生明确今后职业成长的方向和目标,为今后的大学生涯提供方向指引和动力支持。二是政策导向指导。政策导向是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劳动人事制度,而且也需要了解就业政策。这些政策是毕业生权利运用和约束条件的结合,也是择业行为规范的法规性要求对毕业生进行广泛的政策引导和咨询,可以帮助他们纠正择业误区,少走弯路。还有创业政策,国家对毕业生创业的减息贷款、减免工商管理费和相关税用。三是需求信息指导。如特定行业岗位未来需求和发展趋势,掌握社会需求信息是毕业生进行自主择业的关键环节,有没有信息标志着有没有选择的机会,信息的多或少,标志着选择机会的多或少。四是职业观念指导。职业观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基础观点和态度。职业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如何看待职业本质、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等内容。五是择业心理咨询。择业时的大学生心理往往不稳定,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从众、攀比、自负、自卑心理表现较为明显,目前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学校职业指导应及时提供咨询服务,消除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和经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去迎接挑战。六是个人特征评价。选择职业要把握两个关键环节:一个是对职业的认识与评价,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运用库特尔职业兴趣量表(OIS)、斯特朗・卡姆贝尔兴趣记录(SCII)、霍兰德“自我指导探索”(SDS)等测验方法进行职业兴趣测验,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以指导学生选择职业和拓展职业素质;二个是对自己的评价。通过运用瑞文标准渐进测验(RPM)、韦克斯载成人智力量表(WAISR)等方法进行智力测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平,以指导他们选择技术性较高或较低的职业和专业。通过运用美国就业服务社编制的“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ATB)”对
学生能力倾向进行测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以便有效预测要避免从事的职业。通过运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T)、“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或“卡特尔十六因素个性测验”(16PF)等方法测量学生的性格特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为职业决策和行动提供可靠依据。七是求职技能训练。求职就业是一门艺术,涵盖了许多技巧和学问。它是毕业生谋职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职业指导应当着重从求职简历的制作、职业的决策能力、获得面试机会的技巧、控制面试的技巧、求职心态等方面在大学生中开展求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八是创业素质培养。创业素质的培养实质上是一种创业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就业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与职业相关的创业性活动能力。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它既依赖于个体一般的创造能力,同时也与职业活动相关。在职业指导中开展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
(四)精细化职业指导评价要体系化
职业指导评价要站在立体层面对职业指导进行评价。首先要建立系统的职业指导评价制度:一是对学校层面的行政管理制度,如学校就业指导的发展规划评价机制;对大学生职业指导就业率认定;就业率相关责任人责任书;职业指导激励与惩罚机制;职业指导师资培育和经费投入;职业指导月例会工作制度;校外就业基地发展规划评定制度;二是对职业指导专业层面的教学管理制度,职业性向测试结果反馈及持续追踪;职业指导课程开设及规划;教师与学生的定期访谈制度;职业指导和讲座制度;职业进程调节和扶持制度;创业孵化机制;学生学业职业技能测评机制;三是对职业指导辅导员层面的管理制度,毕业生求职意向摸底制度;教师专业咨询与辅导员心理咨询联系制度;就业困难学生一对一辅导制度;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毕业生信息网络制度;辅导员就业政策培训制度。评价制度是整个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最终考核依据,也是精细化职业指导的设计初衷和线路图。
学校精细化管理是注重管理过程和管理细节,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同理,精细化职业指导的目的也是对职业指导进行量化考核,以严格的制度作为考核的依据,整体推进和运作,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以客观化的指标作为职业指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5]顾绍琴精细化领导――学校管理新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21-22.
[2]成辑.精细化管理的关键[J].中国财政,2009(15):52.
[3]赵文晶.职业指导教育的意义、原则与方法[J].人民教育,2005(12):10-11.
[4]杨然美.国大学职业指导理论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7(5):44-47.
新课标当中强调,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领悟生物学家们的研究思路与过程。探究式教学力图通过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文章结合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实际,对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及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限制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中的实践应用进行探析。
关键词: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制约因素
在新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初中生物课程增加了对重要概念学习的要求[1]。初中生物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定义的汇总,还是一个以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规律为目的的探究类学科。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共有9个实验,课外实践和探究各4个,还有调查、模拟制作、设计各1个[2]。这说明教师不能只重视生物学事实和概念,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尝试探究活动和课外实践,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注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普遍不高[3]。20世纪中叶,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约瑟夫•施瓦布曾说过:“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是较为理想的教学方式,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使学生在能力、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4]。
一、正确认识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5]。
(二)探究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差异
虽然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已经非常广泛,但仍然有一些初中生物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将启发式教学用探究式教学来替代探究式活动。教师的这一错误认识,直接阻碍了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和发展。探究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差异如图1所示。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传统教学方式,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图1可知,启发式教学属于传统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释疑,接着拓展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驱动作用,驱动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学生的思路随着教师的引导而发展,缺乏主动的探索过程[6]。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进行自我驱动,教师只是引导者的角色,不占主导地位。在探索式教学中,要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探究问题。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能有效提高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进一步领悟到科学家的探究思维和方法。探究式教学不仅对传统的教育目标、教学设计、教育理念进行了革新,而且重新对教师的角色进行定位。
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实际教学中的限制因素
(一)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在传统教学思想中,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虽然都被认为是“副科”,但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不同的是,高中生物在高考中还占有一席之地,而初中生物只进行会考,导致该课程往往被学校和学生所忽视,对该课程的改革力度也不大。同时,学生和家长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对于初中生物的学习也不重视,从心理上对生物就有着轻视思想,并且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二)大班教学的现状
致使实施难度较大探究式教学适合小班教学,教师对每位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关注度,使每位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受我国教学实际的限制,大多数学校的班级人数都在60人左右,甚至有的多达80人,探究式教学在许多大班级实施时难度较大。一是无法保证每位学生的“分量”和关注度。二是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握难度加大。此外,探究式教学耗时比较长。但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生物课程的开设相对较其他科目少,学生学习所占的时间也比较少,只能够选择性应用。
(三)部分生物教师教学兴致低
如今,生物教师一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教学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所教科目没有得到各方面的重视而失望。许多初中生物教师的情绪也因此而受到影响,兴致较低,甚至灰心失望,不愿意在教学技能上进行钻研。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设计和在教学中的一些手势动作,都会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7]。
(四)教学资源的限制开展
探究式教学需涉及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相应的实验操作,这就需要学校有相应的仪器设备和充足的材料药品[8]。但由于初中生物的尴尬地位,大部分学校无法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开展探究式教学,很多生物教师只能“纸上谈兵”。
三、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中的具体应用
(一)采用萨其曼探究式教学训练模式
许多教育学家提出了不同学科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结合初中生物的课程特点和新课标要求,可以采用萨其曼(RichardSuchman)探究式教学训练模式,即“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反思”这样的程序(详见图2)[9]。该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因果关系进行推理从而建立和验证理论,是一种从事实建立理论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模拟了科学家进行探索的进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10]。这与新课标要求“在学习基础生物学课程的同时,还要领悟生物学家的研究思路与过程”相符合。
(二)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相关部门应增加对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教学设施的投入,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必要的资源。同时,在教学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发本地资源,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探究性活动,如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观察当地常见的苔藓植物等,这些探究性活动都是可以克服教学设施限制性的教学活动。
(三)设计梯度化探究式教学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的理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具备各种推理能力,能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但还是初步的,特别是在复合、连锁等演绎推理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差[11]。通过对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分析,设计梯度化探究式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心理智力水平。首先,从简单到复杂,即从仅需简单操作能力的探究活动到要求较高动手能力的探究活动。其次,从单一能力到综合能力,即从单一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到整个科学探究的思维、行为的训练。最后,从片段探究活动到完整探究活动的梯度化设计探究活动,即从教师给定假设、设计环节让学生实施到学生自己全程进行探究活动。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开展,这种梯度化探究活动将在不同水平上循环。
(四)加强探究式教学的评定方式
探究式教学不应只是教师一头热,应有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将探究活动列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中,可以通过学生互评、探究结果展示等方式对个人或者实验小组进行评定。无论是实验操作测试还是笔试,探究活动中各方面的表现都应计入阶段性或结业性考试中,通过上述评定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效率。
四、结语
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基础的观察、调查到复杂的实验的方法,具体还是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实施。当然,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意味着否认基础知识、理论学习的价值。知识、技能和方法都是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初中生物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思维,调整心态,将探究式教学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成军.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9.
[3]雷佩红.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4]陈图顺.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的实践和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36):34-36.
[5]李华.探究式科学教学的本质特征及问题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3(4):36.
[6]祝东怡.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辨析[J].新课程•中学,2014(6):120-121.
[7]王文增,郭黎岩.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46-148.
[8]徐晓敏,黎大勇,胡杰,等.浅论高中生物的探究式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9):121,229.
[9]王嫣,陈丽红,张丽萍,等.用概念图解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0):50-52.
[10]廖伯琴.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8-99.
继续鼓励考生关注自我,抒发真情实感。如: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山东卷“我的背囊”,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素养”。
【备考策略】
从生活和学习中多角度地观察,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可通过坚持写日记、读书笔记、书札、读后感等方式提升自己感悟生活的能力。
【押题素材1】
学生“撒谎作文”为何大行其道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以“我家的传家宝”为题的征文比赛中,上海市600多所小学两万多名学生递交了参赛作文,“外婆留了一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笔下的“传家宝”。“撒谎作文”又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纵观学生作文,写妈妈,无非是半夜送我上医院或者雨中送伞把肩膀淋湿了;写老师就是带病上课倒在讲台前;写挫折,就写父母遇上车祸,自己成了孤儿……矫揉造作的虚假文风正以其强大的势头遮掩了真情的天空。
著名特级教师方仁工认为,作文要“百分之百的真实,百分之百的本色”。作文说到底是学生心灵倾诉和思想表达的场所,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文字化。真实、本色,是作文的高境界。“有真意,去伪饰;少造作,勿卖弄”,代表了学生体悟世界看待人生的情感方式。学生作文中的“真”,实际上标示着沉甸甸的生命质感的存在,映现了一个活泼的“我”的灵魂。
【运用点拨】
如果学生写作文从不考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而是用别人的眼睛去看世界,并且非常在意老师喜欢什么主题、评阅人接受什么题材等,长期下去,写作就会如同削足适履,如此削去的不仅仅是肢体,更多的还是学生的个性思想与创新精神,所以只说真话,我手写我心,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培养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押题素材2】
妈妈不希望你挣多少钱
2016年12月12日,郑州130路公交车长赵鹏飞驾驶车辆正常行驶到终点站,有一名男乘客提着一个包裹告诉车长,这是乘客落下的。
这名捡到失物的乘客是个热心肠。他说失主一定非常着急,就和车长一起打开包裹查看是否有失主的联系方式或有效信息。拉开拉链,一张信纸出现在眼前,打开后看到是母亲写给儿子的信,嘱咐他在外打工要注意安全,要多穿衣服防寒保暖,包里还塞了300元零花钱。信的内容是:
东子:
你决定去郑州打工,全家人都非常开心,证明你已经长大了。眼看就要过年了,我们都想让你在家过了春节再出去打工,你说过了春节工作岗位紧缺,会不好找工作。我们不再与你争执。到了地方要往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昨天给你钱你不要,我晚上放你包里三百块钱,自己要储蓄好,节约着花。天冷要注意添加衣服。儿子千万记住,在外干活,安全第一,哪怕你不挣一分钱,我们全家人只要你平平安安的!
两个小时后,只见一个小伙慌里慌张地跑到公交车前,上车就问师傅:“你好,有没有捡到一个包裹。”小伙查看包裹的时候才得知母亲写了一封信并塞进300元零花钱。读完这封信,他站在寒风中不停地流泪。在车长的劝说下,小伙才背上包裹消失在人群中。
【运用点拨】
有人说,真正爱你的人不会祈求你大富大贵,而是守望着你时时刻刻能幸福平安,因为他们在乎的不是你能创造多少价值,而是你的人生是否幸福。正可谓当全世界都在关心你飞得远不远时,而有人却担心你飞得累不累,这个人,也许就是妈妈。
命题展望二
继续鼓励考生关注时事热点,增强历史使命感。如: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
【备考策略】
关注各大媒体时事新闻,如《新闻周刊》《新闻1+1 》《杂志天下》,并思考热点背后的时代性话题。
【押题素材1】
中国女排勇夺奥运会女排冠军
女排赢了!中国女排以3∶1击败塞尔维亚队,时隔12年后再夺奥运会女排冠军征战里约奥运会,这是中国女排第四次赢球,但前行的坐标已经定位于两天后进行的决赛。这是一场并不轻松的比赛,首次进入奥运会女排四强战且带着小组赛首战获胜心理优势的荷兰女排显然是有备而来,但取得胜利的却是中国女排。
可以被打败却始终无法被击倒,即便踉踉跄跄却始终目光坚毅,这就是中国女排的铮铮傲骨。为何同一支队伍在同一届奥运会的小组赛与淘汰赛阶段判若两队?这既可从中国女排的深厚底蕴中找寻答案,也可从这支队伍的自我调整能力中看出端倪。
此次出征里约,中国体育代表团以700多人的境外参加奥运会队伍最大规模出战,但征战过程却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恰在这个时候,中国女排站了出来,尽管人员组成不够完美、尽管赛场表现起起伏伏,但每每打到关键比赛,都会有咬牙坚持、杀出重围的神奇表现。这样一支用意志品质和历史传承书写传奇的队伍,在奥运赛场上点滴勾勒新时期女排精神的精髓,为转型发展的中国体育定海神针般挺直了脊梁。
【运用点拨】
什么是中国女排精神?什么是拼搏、自信、坚韧、顽强?女排姑娘们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是呀,不放弃就会有奇迹,只要你足够努力,成功就会在不远处等你。祝福中国女排,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支队伍的步履将越来越坚定。
【押题素材2】
“人机大战”引人遐想
2016年3月9日至15日,一场特别的比寒在在韩国首尔进行,这场比赛在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与人工智能围棋程序“阿尔法围棋”之间进行。比赛采用中国围棋规则,最终结果是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以总比分4∶1战胜人类代表李世石,李世石痛失百万美元奖金
棋类游戏被视为顶级人类智力的试金石,人工智能与人类棋手的对抗一直上演,此前在三子棋、跳棋和国际象棋等棋类上,计算机程序都曾打败过人类。在围棋人机大战之前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人机大战要数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对国际象棋人工智能程序“深蓝”的比赛。1997年,国际象棋人工智能第一次打败顶尖的人类;2006年,人类最后一次打败顶尖的国际象棋人工智能。自那时起,欧美传统里的顶级人类智力游戏国际象棋,已经在电脑面前一败涂地。围棋成了人类智力游戏最后的一块高地。
为此,人工智能研究者们祭出了终极杀器――“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热门科目,它能完成笔迹识别、面部识别、驾驶自动汽车、自然语言处理、识别声音、分析生物信息数据等非常复杂的任务。谷歌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就是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研究开发的。为了测试阿尔法围棋的水平,谷歌于2016年3月份向围棋世界冠军、韩国顶尖棋手李世石发起挑战,李世石最终接受挑战。
2016年3月16日,国务院总理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也谈到了人机大战,他称自己不想去评论输赢,但不管输赢如何,这个机器还是人造的。
【运用点拨】
你既可以对“阿尔法围棋”与李世石之间的比赛发表评论,亮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以“人机大战”作为引子,探究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展望人工智能的神秘未来;还可叙述自己或身边人对“人机大战”的关注,表达内心的情感。
命题展望三
继续加大对考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如山东卷“我的背囊”,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
【备考策略】
①关注哲学中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包括两个论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几个范畴(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②多做开放式思维训练。
【押题素材1】
有理性的放生才是真正的善
2016年9月初,一名叫卓玛的姑娘花费510万元巨资,从屠宰场买下6387只羊放生到色达草原的消息引发网民热议。有网友赞颂卓玛“功德无量”,但当地环保局则表示,6000多只羊全部放生到色达草原,大大超过草原的畜牧能力。
针对网络出现的质疑声,卓玛朋友圈称,在四川西北的石渠和色达草原上放生6387头羊的准确时间为8月30日,放生的羊群从青海西宁等多地的屠宰场运来,现寄养在草原牧民的牧场里,并不是在草原上随意放掉。9月2日,卓玛在个人微博发表了相关声明。声明称,此次放生是名为“雪域放生群体”的团体组织的,资金由近百位爱心人士募捐而来,共花费510多万元,并非其一己之力完成。
但有专家表示,“即使是寄养在草原牧民的牧场里,那羊同样是需要吃草的,仍需处理好羊群与草场的关系。”否则,放生的羊将面临饿死,放生无异于“放死”。
【运用点拨】
6000多只羊被买下放养,显然是盲目放生。放生的本义在于唤醒世人的恻隐、仁恕、慈悲之心,为天下苍生祈福,这些行为都聚焦了“善”的内核。而盲目放生行为,不仅不可能跟原本追求的“善”挂钩,而且还会远离真正的“善”,因为“积善”也应该建立在遵守法律、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之上。
【押题素材2】
独特的“奖孝金”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超过20次,给予100元“奖孝金”;超过10次,给予50元“奖孝金”。“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
首批“奖孝金”由227名子女获得,发放奖金3万多元。统计发现,“奖孝金”制度实施前,38人每天去看望老人,137人每月看望两次,126人每月看望一次,134人两月看望一次,77人一次都不去。“奖孝金”制度实施后两个月时间内,129人看望老人超30次;38人超20次;60人超10次。
据该护理院综合办主任尹宗胤介绍,子女看望老人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慰藉,是护理院工作人员所不能给予的。
吴老先生的儿子收到护理院将实施“奖孝金”制度的通知后,心绪一时难以平静,想起父亲小时候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总觉得对不起父亲。自从“奖孝金”制度实施后,无论工作有多忙,他坚持每两天去看望一次父亲。
【运用点拨】
“奖孝金”新规的出现,对于子女来说,不仅是一种提醒和物质上的奖励,更是一种内心的触动。“奖孝金”新规是在时刻提醒子女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孝敬长辈,给他们带来精神的慰藉。“奖孝金”像一面镜子,不仅让一些子女看到了他人的孝顺,而且也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与差距。
命题展望四
继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如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素养”,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
【备考策略】
不能一味求新而只关注社会焦点话题,同时也应该关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话题,如尊严、平等、责任、友善、宽容、奉献、尊重等。
【押题素材1】
独缺中国国旗,钢管舞国家队退赛
据CCTV5微博2016年12月14日消息,2016国际钢管舞运动锦标赛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进行,但整个比赛期间赛事方竟没有准备中国国旗。半决赛前中国队曾就此事与赛事方进行沟通,赛事方承诺半决赛后会挂上中国国旗,但到了决赛前仍未见到国旗。在几经交涉没有结果之后,闯入决赛的中国钢管舞国家队5名队员愤然宣布放弃决赛资格。
钢管舞(Pole dance),是利用钢管为道具,综合爵士舞、现代舞、民族舞、芭蕾舞、瑜伽、肚皮舞、拉丁舞等各种不同风格舞种,又集合杂技、艺术体操、健身类别的运动而衍生出来的新型舞蹈。2016年9月,中国钢管舞国家队在世锦赛中表现突出,收到了意大利国际钢管舞联合会发出的参赛邀请函,决定带队出征意大利。
【运用点拨】
一个人不仅要捍卫自己的尊严,更要捍卫国家、民族的尊严。退出了决赛,这就意味着国家钢管舞队放弃了对冠军的角逐,在冠军与国家尊严面前,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事实上,他们虽说没有夺得冠军,但他们在国人心中是永远的冠军。
【押题素材2】
“世俗圣诞”展示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在一些西方媒体看来,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虽然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但也越来越具有中国味儿,与西方侧重家庭团聚和宗教氛围的圣诞主旨也越来越相去甚远。可以说圣诞节在中国快速流行的这些年,很难说是它改造了中国的年轻人,还是它被中国的年轻人改造了。
商家利用圣诞老人宣髟焓疲从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情况来看,圣诞节在时尚的年轻人中间基本被抽掉了西方的宗教色彩,完全成为了一个世俗节日。圣诞老人的形象被广泛使用,集中出现在商场、餐饮及娱乐场所等等,四处助销助兴。
在中国,用玻璃纸包装的苹果是圣诞节最常见的圣诞礼物,这主要是因为“苹”字在普通话中与“平安夜”的“平”是谐音;很多人在这个欢乐的日子里选择外出会友,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和家人在一起。
回首当年,一直有一些人担心,圣诞节的流行将为西方文化入侵中国推波助澜。而今天的事实却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文化的繁荣,圣诞节对中国社会的“改造力”非常有限,同时国人似乎对圣诞的态度也越来越宽容。
[关键词]美国幼儿教育;小班化教学;全日制幼儿教育;教师素质;教师助手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4-0034-05
学前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成功的幼儿教育不但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而且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美国教育界诸多机构对影响美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积极因素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为美国幼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促进了美国幼儿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试图对影响美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积极因素进行探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一、小班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儿童学习成绩
班级规模及其对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是美国公立幼儿教育长期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最近一项对1900-1978年美国幼儿教育班级规模的元分析研究发现,将班级规模缩小到小于等于15名儿童时能极大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田纳西州学生/教师成绩比项目研究显示。缩小班级规模特别有利于少数民族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并能有效缩小少数民族儿童与主流群体儿童的成绩差距。该项目的另一项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前儿童。特别是有色人种儿童的学习成绩。该项目的相关研究还发现。早期接受小班化教育的儿童在随后的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习成功率相对较高;早期接受小班化教育的儿童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更大。艾伦・B・克鲁吉尔(Alan B,Krueger)的研究资料显示,与早期未接受过小班化教育的儿童相比,早期接受过小班化教育的儿童,特别是有色人种的儿童参加美国学院考试(ACT)或学术水平测验考试(sAT)等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可能性更大。小班化幼儿教育将主流群体与非主流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儿童参加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比率差距缩小了50%以上。与大班化教育相比,接受过小班化幼儿教育的学生更容易在不同教育阶段顺利毕业。高中辍学率相对较小。基于大量的研究成果,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认为,最优化的幼儿园班级规模应该是普通班为15名儿童,特殊教育班少于15名儿童。如果在三年的幼儿园教育内一直保持这样的小班化班级规模。这些儿童在小学阶段就更有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二、全日制幼教项目有利于促进儿童发展
近年来,全日制幼儿教育已成为美国幼儿教育领域争论的又一焦点。一些研究者指出,绝大多数接受州政府资助的幼儿教育项目每天的开放时间只有2.5-3.5小时,这种半日制的教学时间远远不够。不利于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全日制幼儿教育项目对儿童特是弱势群体儿童的发展尤为重要。
美国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显示,幼儿教育项目的日教学时间长短对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很大。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对塔尔萨市幼儿成绩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与接受半日制幼儿教育的同种族儿童相比,在全日制幼儿教育项目中,美籍西班牙裔和非洲裔儿童在字母识、拼读等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在小学一年级时,接受过全日制幼儿园教育的儿童在认知方面的成绩比接受半日制或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的儿童要好得多。由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主持的“幼童跟踪研究项目”对1998-1999年度幼儿园班级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发现,美国境接受全日制幼儿教育的儿童在阅读和数学方面的成绩比接受半日制教育的儿童好;接受全日制幼儿教育的儿童各方面的成绩均能长期优于接受半日制教育的儿童。比如,在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学区,曾经接受过全日制幼儿园教育的三年级、五年级和七年级儿童的基本技能测试成绩远远高于接受半日制或没有接受过幼儿园教育的儿童。研究者还发现,在全日制幼儿园教育中获益最大的是弱势群体的儿童,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或少数民族儿童。全日制幼儿园教育能够有效缩小不同群体和家庭背景的儿童的成绩差距,并且在促进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和技能提高方面明显优于半日制项目。全日制在校学习更有利于儿童社会性、情感、智力的发展,他们有更多时间参与集体活动。另外,许多教师反映,在全日制幼儿园里,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教师的压力明显减小。一些研究者在对费城的1.7万名儿童的调查中发现,在小学四年级之前,接受过全日制幼儿教育的儿童顺利升班的可能性是没有接受过幼儿园教育的儿童的两倍。是接受过半日制幼儿园教育的儿童的1.26倍。
全日制幼儿教育具有更好的社会效益。相关研究文献显示。全日制幼儿园的儿童比半日制幼儿园的儿童具有更积极的行为表现,如学习的独立性更强,课堂参与度更高,同伴合作积极性更强,更能适应长时间的正规学校生活等,他们也更倾向于接近教师,更少表现出胆怯、愤怒、害羞、辱骂等不良行为。全日制幼儿园可以通过具有连续性的保教措施使儿童的生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有利于社会稳定。
全日制幼儿教育更有利于弱势群体儿童的发展。由于儿童在幼儿园生活时间比较长,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儿童,并与专家合作了解儿童的不同需要、兴趣和技能,与家长一起根据儿童的需要、兴趣和技能制订教育计划。一些研究显示,全日制幼儿园对弱势群体儿童学习成绩影响极大,如全日制幼儿园中处于贫困线标准以下的儿童的数学和阅读成绩远远高于半日制幼儿园中的同类儿童。早期的一项研究也显示,全日制幼儿园的贫困儿童在阅读、空间和口语技能、颜色和字母辨别以及数字辨认等方面的测试成绩远高于半日制幼儿园里的同类儿童。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来自最近美国教育部早期儿童跟踪项目的研究结果:对于处于贫困线标准以下家庭的儿童来说,在全日制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儿童的数学成绩比半日制幼儿园儿童高,其成绩比为8.7:7.3;对于处于贫困线标准以上家庭的儿童来说,全日制幼儿园儿童与半日制幼儿园儿童的成绩比为7.7:7.2。因此,从长远来看,全日制幼儿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儿童成绩的有效途径。
对家长来说。全日制幼儿园是家长的最佳选择。相关调查发现,大部分美国家长认为,儿童的日常生活安排越稳定,儿童越能免受打扰,有更多的时间专心学习。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200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入园两年后,100%的全日制幼儿园儿童的家长和72%的半日制幼儿园儿童的家长认为,如果重新选择,他们都将为孩子选择全
日制幼儿园。
三、高素质教师是保障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
教师素质是影响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课堂教学质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早在1989年,百慕大学院培训项目研究发现,具有四年制本科学历的幼儿园教师与儿童积极交往的指数明显高于不具备四年制本科学历的教师。1990年关于国家儿童托管员工聘任的研究显示,与不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相比,具有本科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教育更敏感,对儿童更细心周到。更宽容。1997年一项关于“幼教成本、质量与儿童成绩”。的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儿童学习环境与具有学士学位的优秀教师数量呈明显正相关,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所教班级的儿童比仅具有高中教育背景的教师所教班级的儿童具有更强的词汇学习能力(即能理解更多的单词)。另外,教师对幼儿教育的敏感度也与教师的学历呈正相关。2001年一项开端计划的研究也发现,幼儿园教师接受专业教育的层次对幼儿园教师教育态度和知识结构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接受的教师教育层次越高,幼儿园教师越具有高水平教学经验、积极的教学态度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另外,巴奈特(Bamett)等学者最近对低收入学区幼儿园的调研也发现,质量较高的幼儿教育项目都要求幼儿园教师具有学士以上学位。最近美国早期教育研究学会对教师教育水平、幼儿教育项目质量和儿童学习成绩的分析研究显示:教师接受教育的水平越高,所教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越强,并且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对儿童学习主动性的影响最大。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士学位;教师单单参与个人专业发展项目培训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参与合作性专业发展计划。美国国家教育协会认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制订明确的教师发展目标,由资深专业人士进行教师教育项目设计和指导,为教师提供幼儿园课程修订和开发的培训,注重教师的探究反思、行动研究及合作能力的培养等。
四、教师助手能为儿童提供全方位教育服务
“教师助手”(teacher aides),又称“辅助教师”(assistant teachers)或“准教师”(paraeducator)。美国大部分幼儿园的班级除了配有正式教师外。还配有一名教师助手,教师助手主要是辅助正式教师开展工作,帮助正式教师处理班级日常事务,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助手一般应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学历。并且应通过地方学区的学前教育教师专业资格考试,获得专业资格证书。目前,美国幼儿园教师助手中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凭的约占59%。具有幼儿发展副学士文凭的约占17%,具有副学士及其以上文凭的约占24%。这些教师助手经过相关培训后可以转为正式教师。
幼儿园教师助手对美国幼儿教育项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小班化教学和生/师比较小的幼教项目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而教师助手的配备不但能缩小班级规模,而且能减小生/师比。另外。教师助手的素质与儿童在认知、社会化和情感发展方面的相关研究显示,教师助手的素质越高,为正式教师提供的帮助越有效,为儿童提供的看护质量越高。另外,公立幼儿园教师助手具有多种职能,如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为有特殊需求的儿童、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和其他弱势群体儿童提供必要的帮助等。研究显示,配有专职教师助手的班级的儿童比没有配备专职教师助手的班级的儿童成绩优异。田纳西州学生/教师成绩比项目研究结果还显示,配有专职教师助手的普通幼儿班儿童的学习表现明显优于没有配备教师助手的班级的儿童。美国另一项国家幼儿教育追踪研究发现:在配有教师助手的全日制幼儿园就读的美籍非裔儿童比在没有配备教师助手的全日制幼儿园就读的同类儿童的阅读能力要强;拥有少数民族身份或者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助手能有效消除儿童之间、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文化隔阂。南加利福尼亚拉美民族社区的一项相关性研究也显示,拉美裔的教师助手能更积极地参与本民族儿童的活动,并能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各方面需求。这些研究成果说明,幼儿园教师助手能够为正式教师和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有利于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来自美国的大量研究成果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我国幼儿教育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专职幼儿园教师短缺等问题十分突出。在思考我国幼儿教育发展战略时。美国教育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提供如下启示。
1、缩小幼儿园班级规模
美国的研究结果显示,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能够增强幼儿园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宜性。然而,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公共幼儿教育机构数量和幼儿园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迅速增加的儿童的入学需求,班级规模过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政府相关部门及幼教机构应严格控制幼儿园班级规模,力争实现小班化教学。由于教师助手的配备对于改善师生比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控制班级规模方面,可以尝试在幼儿园中配备一定数量的教师助手。另外,政府部门还应制订统一的师生比标准,以确保不同幼儿教育机构班级规模之间的可比性。
2、扩大全日制幼教项目规模
美国诸多研究结果显示,全日制幼教项目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能够有效缩小不同儿童之间的成绩差距;同时,全日制幼儿教育项目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认知、社会性、情感和技能方面的发展,有效提高儿童入学率与在校率以及入学后的学习成绩。我国应该加强全日制幼教项目建设。努力促使幼儿教育成为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增加学前儿童接受全日制幼儿教育的机会;政府应在财政上为全日制幼儿教育项目提供大力支持。还应制订全日制幼儿园日教学时间的最低标准;社区应努力创造条件,为所有学前儿童提供入园机会。另外,地方政府还应该制订全日制幼教项目的综合日程表,采取措施确保半日制幼儿园向全日制幼儿园转型。
3、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重视教师助手配备
关键词:室内设计家庭装修
一、形式和色彩服从功能充分考虑功能要求室内色彩主要应满足功能和精神要求,目的在于使人们感到舒适。在功能要求方面,首先应认真分析每一空间的使用性质,如儿童居室与起居室、老年人的居室与新婚夫妇的居室,由于使用对象不同或使用功能有明显区别,空间色彩的设计就必须有所区别。
二、力求符合空间构图需要室内色彩配置必须符合空间构图原则,充分发挥室内色彩对空间的美化作用,正确处理协调和对比、统一与变化、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在室内色彩设计时,首先要定好空间色彩的主色调。色彩的主色调在室内气氛中起主导和润色、陪衬、烘托的作用。形成室内色彩主色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室内色彩的明度、色度、纯度和对比度,其次要处理好统一与变化的关系。有统一而无变化,达不到美的效果,因此,要求在统一的基础的求变化,这样,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取得统一又有变化的效果,大面积的色块不宜采用过分鲜艳的色彩,小面积的色块可适当提高色彩的明度和纯度。此外,室内色彩设计要体现稳定感、韵律感和节奏感。为了达到空间色彩的稳定感,常采用上轻下重的色彩关系。室内色彩的起伏变化,应形成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注重色彩的规律性,切忌杂乱无章。
三、利用室内色彩,改善空间效果充分利用色彩的物理性能和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空间尺度、比例、分隔、渗透空间,改善空间效果。例如居室空间过高时,可用近感色,减弱空旷感,提高亲切感;墙面过大时,宜采用收缩色;柱子过细时,宜用浅色;柱子过粗时,宜用深色,减弱笨粗之感。四、注意民族、地区和气候条件符合多数人的审美要求是室内设计基本规律。但对于不同民族来说,由于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不同,其审美要求也不同。因此,室内设计时,既要掌握一般规律,又要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理环境的特殊习惯和气候条件。
色彩包围出的好心情
作为装饰手段,墙面色彩因能改变居室的外观与格调而受到重视。色彩不占用居室空间,不受空间结构的限制,运用方便灵活,最能体现居住者的
个性风格。
色泽功能
色彩的心理作用每一种颜色都具有特殊的心理作用,能影响人的温度知觉、空间知觉甚至情绪。色彩的冷暖感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界某些事物的联想。例如,从红、橙、黄等暖色会使人联想到火焰、太阳,从而有温暖的感觉;从白、蓝和蓝绿等冷色会联想到冰雪、海洋和林荫,而感到清凉。
色彩与空间感
基于色彩的彩度、明度不同,还能造成不同的空间感,可产生前进、后退、凸出、凹进的效果。明度高的暖色有突出、前进的感觉,明度低的冷色有凹进、远离的感觉。色彩的空间感在居室布置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空间狭小的房间里,用可产生后退感的颜色,使墙面显得遥远,可赋予居室开阔的感觉。
色彩与人的情绪
色彩的明度和纯度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情绪。明亮的暖色给人活泼感,深暗色给人忧郁感。白色和其它纯色组合时会使人感到活泼,而黑色则是忧郁的色彩。这种心理效应可以被有效地运用。例如,自然光不足的客厅,使用明亮的颜色,使居室笼罩在一片亮丽的氛围中,会使人感到愉快。
墙壁用色
墙面的色彩,构成了整个房间色彩的基调,其次,如家具、照明、饰物等色彩分布,都受到它的制约。墙面色彩的确定首先要考虑居室的朝向。南向和东向的房间,光照充足,墙面宜采用淡雅的浅蓝、浅绿冷色调;北向房间或光照不足的房间,墙面应以暖色为主,如奶黄、浅橙、浅咖啡等色,不宜用过深的颜色。墙面的色彩选择要与家具的色彩、室外的环境相协调。墙面的色彩对于家具起背景补托作用,墙面色彩过于浓郁凝重,则起不到背景作用,所以宜用浅色调,不宜用过深的色彩。如果室外是绿色地带,绿色光影散射进入室内,用浅紫、浅黄、浅粉等暖色装饰的墙面则会营造出一种宛如户外阳光明媚般的氛围;若室外是大片红砖或其它红色反射,墙面以浅黄、浅棕等色为装饰,可给人一种流畅的感觉。
色彩心理学家认为,不同颜色对人的情绪和心理的影响有差别。
暖色系列:红、黄、橙色能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兴奋感;而青、灰、绿色等冷色系列则使人感到清静,甚至有点忧郁。白、黑色是视觉的两个极点,研究证实:黑色会分散人的注意力,使人产生郁闷、乏味的感觉。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瞳孔极度放大,感觉麻木,久而久之,对人的健康、寿命产生不利的影响。把房间都布置成白色,有素洁感,但白色的对比度太强,易刺激瞳孔收缩,诱发头痛等病症。
正确地应用色彩美学,有助于改善居住条件。宽敞的居室采用暖色装修,可以避免房间给人以空旷感;房间小的住户可以采用冷色装修,在视觉上让人感觉大些。人口少而感到寂寞的家庭居室,配色宜选暖色,人口多而觉喧闹的家庭居室宜用冷色。同一家庭,在色彩上也有侧重,卧室装饰色调暖些,有利于增进夫妻情感的和谐;书房用淡蓝色装饰,使人能够集中精力学习、研究;餐厅里,红棕色的餐桌,有利于增进食欲。对不同的气候条件,运用不同的色彩也可一定程度地改变环境气氛。在严寒的北方,人们希望温暖、室内墙壁、地板、家具、窗帘选用暖色装饰会有温暖的感觉,反之,南方气候炎热潮湿,采用青、绿、蓝色等冷色装饰居室,感觉上会比较凉爽些。
音乐与色彩的关系
声色迷离
如果黑暗是音乐的形体
朋友们约我谈音乐与色彩的关系,有点赶鸭子上架,因为我自忖是个“乐盲”――此时忽觉这个词格外有趣,为什么不说“乐聋”呢?构造法似乎也暗示着“看”的优先性,更准确地说,是人的生活状态对“看”的更深的依赖感。但我在懒散中忽然读到张爱玲的《谈音乐》,有段文字触动了我:
“气味总是暂时,偶尔的,长久嗅着,既使可能,也受不了。所以气味到底是小趣味。而颜色,有了个颜色就有在那里了,使人安心。颜色和气味的愉快也许和这有关系。不像音乐,音乐永远是离开了它自己到别处去的,到哪里,似乎谁都不能确定,而且才到就已经过去了,跟着又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张爱玲在文中漫无边际地扯着洋腔土调,似乎都不如在开篇谈气味谈色彩时那般痴迷,让人可以觉察到肌肤上纤毛的微颤。回顾起来,我对色彩的好感逊于文字,对音乐的好感逊于色彩,这种感官的偏好,本是天生的。但好事者往往喜欢让感官们弥漫一气,探究起色、味、音,眼、鼻,耳的暧昧关系来。而诸多窜来窜去的讨论,大都离不开对“通感”的阐释。
许多时候,我们把“通感”视为一种修辞手法,譬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被频频引证的一句话:“塘中的月光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理解这种层次的通感,在一个“像”字。“像”是一座桥,使听觉与视觉之间得以自然而自如的转化,转化的基础在我们的智力结构。爱伦。坡说,光谱中的橙色光线和蚊蚋的嘈嘈之声,给他的感觉几乎相同,只因我们的感官就是一个共鸣腔。或许“通感”是我们感知世界的最本然的规律,以至于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万能钥匙,且时时做偷机取巧之用。大学时听一位音乐教授讲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上的图画》,他诱导我们动用形象思维,去想象出神灵活现的侏儒、古堡、牛车、基辅大门――并告诉我们这些形象就是乐曲的内涵。虽然素材与作品之间并非隐喻关系,但我总怀疑那位教授的潜在动机是他的“通感”情结。
在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中,我读到了对通感的创作本体论意义上的阐述:“现在,在心理学领域内”联想“理论再也不能令人满意了。一般说来,色彩直接地影响着精神。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我想,康定斯基所说失效的“联想”,就是修辞意义上的“通感”;富于意味的是,康定斯基也只能用“好比”来结构。
形式跃居为内容(而成为内容的形式将受到新的瓦解),康定斯基完成了令人振奋的一跳。虽然德拉克洛瓦早就说过:“众所周知,黄色、橙色和红色具有快乐和丰富的含义”,但在跑道上运势滑行和腾出地面的一瞬毕竟不同。这一跳是如何完成的呢?我发现“形式”的色彩是踩着音乐摇摆的荷叶跳上“内容”的宝座的――这只宝座也是荷叶做的。因为“乐曲声直接作用于心灵并在那里激起回响,因为乐感是人所固有的”,只有和音乐相通,色彩才能“直接”地作用于精神。这里,“像”字那座桥梁从平卧忽而竖了起来,音乐变成了雅各的天梯。
似乎是宿命,在上世纪之交,艺术的各领域都有着“九九归一”的抱负。任何艺术形式,都希望无限地接近音乐,这一思想似乎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里得以完成。在诗歌领域,比如马拉美对音乐性的追求,远远不是寻个押韵、悦耳了,而是一种在“音”中忘却“义”的诱惑。这种诱惑,会让诗歌消弥于乐音之中,会让生活的脚掌脱离尘土,正所谓“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
马拉美是造梦的高手,但我更信服帕斯捷尔纳克的话:“词汇的音乐性在文字语言与口头语言中永远不是单纯发声问题。它也不仅仅产生于元音和辅音的和谐上。它产生于语言与它的意义的关系上。所以意义――即内容――应当永远占主导地位。”当“音乐性”这个词泛滥成灾,在消费者的狂热中贬值之时,我更愿意保守地坚持,每种感官每种媒介的独立性,因为“像”不是“是”,爬上“梯子”也不意味着你就能望见天堂;都上了天堂,人间岂不寂寞荒凉?
攀上音乐梯子的色彩是什么样的色彩呢?康定斯基举了红色为例。“这种红色没有任何独立的冷暖过渡;而且我们应该这样设想:红色调里的各种微妙的变化也是如此。为此我才说这种精神视觉是模糊的。但是既然这种内在声音在没有冷暖倾向的情况下能够持续下去,我们同时也可认为它是明确的。”柏拉图的理想我想在这种奇妙的色彩中实现了。它既为人世所无,又分明存在于我们的内在声音;它既有理性的冰冷明晰,又有感性的温情脉脉,撩人心扉。在我们说“蓝调音乐”时,我想就是康定斯基的蓝。
如果说康定斯基是让色彩向上爬的话,兰波则是让音乐向下滑。因为,对音乐色调的直觉把握并不足以催发我们的想象力,奇妙的是色彩的繁衍能力。“A黑,E白,I红,U绿,O蓝:元音,终有一天我要道破你们隐秘的身世。”元音隐秘的身世是什么呢?如果仅停留在寻找色彩的对应上,兰波的发现就会显得空洞而乏味,就像只找到通往家园的路径,而对家园的门廊仍然一无所知。于是兰波接着想象到:“A,苍蝇身上的黑绒胸衣,围绕着腐臭嗡嗡地飞行。”“A”找到了黑色,黑色在人世上找到了一只苍蝇,有点借尸还魂的意思。找到了尸,黑色才不会空虚,“A”才能有安稳的感觉――这里,我们甚至可以做一次尼采式的形而上学的颠覆:如果没有繁复的生活经验,没有无意识的沉积,我们是否可能对色彩、对音乐的色彩有起码的感知?那么,什么找到了“A”呢?在康定斯基的论证中,我更感兴趣的是他引述的《威尼斯商人》中的一段词:
“灵魂里没有音乐的人,
不会为甜蜜和谐的乐声所感动,
他们为非作恶,使奸弄诈,
他们的灵魂象黑夜一样昏沉,
他们的情感与鬼域一样幽暗,
这种人是不可信任的,
听这音乐!
“他们的灵魂像黑夜一样昏沉,他们的情感与鬼域一样幽暗”,我觉得是这段词里最有“音乐性”的两句。出现这两句时,我忽然预感着琴弓绷紧,第一声乐音将从黑暗中勃然而发。没有这两句,那么再“甜蜜和谐”的乐声也会象吊死的幻影一样。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诗的结构,头三句只是为后两句作铺垫,这是莎士比亚惯用的花招,你会感到,不是“灵魂中没有音乐的人”而恰恰是说话者对音乐一无所知。只有当说话者一步一步走过了“他们的灵魂象黑夜一样昏沉,他们的情感与鬼域一样幽暗”这两句后,他才察觉到自己对黑暗的胆怯,对音乐的胆怯。他有种做贼心虚的感觉,因为开始他在贼喊捉贼。这时,他听到了黑暗中发出的声音:“这种人是不可信任的,听这音乐!”
音乐从黑暗中发出,但我们无法把黑暗理解为色彩,正如黑暗中的无声,我们无法把它理解为音乐。大音虚声,大象希形,我们触到了象与声的极限;太初有道,太初有光,但道人听不见,光人也看不见。我相信,在神的王国里,音与色,本是一体;只有到人的王国,才有音与色的等级。
色彩叫人安心,音乐让人心慌,张爱玲说的是实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常识,常识是人的本性。但人的本性还有一条,就是他总想超越自己的本性,老歌德一年只敢看一部莎士比亚,不知他听贝多芬时会不会战战兢兢。听音看色,是人的本能;听音有色,看色有音,也是人的心灵的本然构造。那么我们在什么层面上谈论音乐与色彩的问题上才能有些意义呢?我好象又回到了问题的起点。
在此,我想引一段杨小彦在《读图时代》中的话:“长久以来,我总是把莱辛所写的美学著作《拉奥孔》看作是文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一个象征性转折……在文学作品中,作家描写死亡可以尽可能地使用想象力,极力去渲染其中真实的恐怖气氛,人们在阅读当中自己去体会这种气氛并在体会当中去获得审美的升华。可是,如果画家们真的把死亡的景象如实地画出来,人们就会受不了,因为视觉本身有一种不容置疑的直接性,会导致生理而不是心理的不良反应。所以,莱辛对于”美“的最后规定是在视觉上以不导致生理刺激为底线。的确,从古希腊开始的艺术,为了视觉上的愉悦感,画家们发展出了一种样式,雕塑《拉奥孔》便是这种样式的一个著名的例子,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拉奥孔和他的三个儿子的垂死挣扎是如何变成了优美的形体展示。”
今天,“图已经成为千变万化的足以和文字抗衡的另一类存在,成了文字真实意义上的异化物”。而我发现在人们对文字与图像――当然图像的外延远远要广于色彩――的争论过程中,音乐一直处于缺席状态,不知它欲当旁观者,还是当大法官。所以,当我们把音乐引入这场注定要旷日持久的争论中时,无疑是一次冒险,而新的生机和意味将在冒险中被发现。
色彩与视觉
颜色感觉要素
一个物体在视觉上引起的颜色感觉是由以下三种因素决定的:
(l)物体表面将照射光线反射到主间的性质,这种性质决定于物体表面的化学结构与组成、表面物理与表面几何特性。
(2)照明光源的性质,即光源的波长构成特性一光能在相关视觉波段范围内的能量分布,从光源的色品质量而言,也就是它的色温。
(3)眼睛的感色能力,主要决定于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系统的光线感受能力和处理与传送光刺激的能力。
色彩视觉的三要素
1.色相色相是色彩的一种最基本的感觉属性,这种属性可以使我们将光谱上的不同部分区别开来。即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感觉采区分色谱段。缺失了这种视觉属性使无所谓色彩了就像全色盲人的世界那样、根据有无色相属性,可以将外界引起的色感觉分成两大体系:有彩色系与非彩色系。
(l)有彩色系即具有色相同性的色觉。有彩色系才具有色相、饱和度和明度三个量度。
(2)非彩色系即不具备色相属性的色觉。非彩色系只有明度一种量度,其饱和度等于零。
2.饱和度饱和度是那种使我们对有色相属性的视觉在色彩鲜艳程度上做出评判的视觉属性。有彩色系的色彩,其鲜艳程度与饱和度成正比,根据人们使用色素物质的经验。色素浓度愈高,颜色愈浓艳,饱和度也愈高。描述饱和度感觉的程度词是浓、淡、深、浅。非彩色系是饱和度等于零的状态,正如同我们在彩色显示器上将色彩逐渐调淡,到最后便成了黑白画面一样。
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眼睛对色彩的饱和度感觉也不一样。眼睛对红色的光刺激强烈,对绿色的光刺激最弱,饱和度低。因此,中国满大街小巷里跑的红色出租车。从视觉科学来讲,其实是一种视觉污染,没有人喜欢长时间盯着红色的出租车,这么多的红色会引起人的烦躁不安的情绪。而司机之所以选择红色的理由无非有两条,一是红包车价格便宜(红色染料易得到),另一个理由即是所谓中国人喜欢红色的吉利。其实真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误解,毫无科学道理。
3.明度明度是那种可以使我们区分出明暗层次的非彩色觉的视觉属性。这种明暗层次决定于亮度的强弱即光刺激能量水平的高低。请注意:不要对这一定义产生误解,即并非有彩色系便没有明度属性,只是强调明度这一视觉属性是排开色相属性,只涉及明暗层次的感觉,就像用黑白全色胶卷拍照片,只记录明暗层次而不记录色相那样。根据明度感觉的强弱,从最明亮到最暗可以分成三段水平:白-高明度端的非彩色觉;黑-低明度端的非彩色宽;灰-介于白与黑之间的中间层次明度感觉。绘画中的素描和不着色的雕塑就是利用这种明度层次来表现艺术主题的。
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眼睛的明暗层次感随光线变暗而急剧变得迟钝起来。当光线弱时,我们不太能分得清明暗层次。同样在强光下,眼睛对明暗层次也会变得迟钝。研究也发现,人眼睛在555nm的黄绿色段上视觉最敏感。因此,从打动知觉能力的强弱角度看。略带黄绿色光最醒目。人们还发现。人眼的光谱敏感度也是与亮度水平有依赖关系的在低亮度水平下这条光谱机敏度曲线将会向短波方向平移。使人眼对短波系列的色彩变得相对地更为敏感起来。这使得拂晓之前和日暮之后,室外景色变得幽蓝,蓝紫色的花草或物体变得醒目起来。夜色总是一派乌蓝景象便是这个道理。这为我们设计户外广告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可以根据各个地方的日照特点和不同的环境,设计选择醒目的色彩基调,同时根据广告的面积和高度选择合适的光照强度。
视觉适应效果
视觉适应主要包括距离适应、明暗适应和色彩适应三个方面。
l.距离适应人的眼睛能够识别一定区域内的形体与色彩。这主要是基于视觉生理机制具有调整远近距离的适应功能。眼睛构造中的水晶体相当于照相机中的透镜,可以起到调节焦距的作用。由于水晶体能够自动改变厚度,才能使映像准确地投射到视网膜上。这样,人可以藉水晶体形状的改变来调节焦距,从而可以观察远处和近处的物体。
2.明暗适应这是日常生活中常有的视觉状态。例如,从黑暗的屋子突然来到阳光下时,人的眼前会充满白花花的感觉,稍后才能适应周围的景物,这一由暗到明的视觉过程称为“明适应”。如果暗房亮着的灯光突然熄灭,眼前会呈现黑黝黝的一片,过一段时间视觉才能够调整到对这种暗环境的适应上,并随之逐渐看清室内物体和轮廓,这是视觉的“暗适应”。视觉的明暗适应能力在时间上是有较大差别的。通常,暗适应的过程约为5~10min,而明适应仅需0.2s.人眼这种独特的视觉功能,主要通过类似于照相机光圈的器官-虹膜对瞳孔大小的控制来调节进入眼球的光量,以适应外部明暗的变化。光线弱时,瞳孔扩大;而光线强时,瞳孔则缩小。因而在任何光亮度下,人们都能较容易地分形辨色。
3.颜色适应这里有个有趣的故事。法国国旗为红白蓝三色,当时在设计时,该旗帜的最初色彩搭配方案,为完全符合物理真实的三条等距色带,可是这种色彩构成的效果,总使人感到三色间的比例不够统一,即白色显宽,红色居中,蓝色显窄。后来在有关色彩专家的建议下。把一者面积比例调整为红:自:蓝=33:30:37的搭配关系。至此,国旗显示出符合视觉生理等距离感的特殊色彩效果并给人以庄重神圣的感受、这说明光的颜色会使人的眼睛产生形状大小的错觉。
受色光影响而发生视错的现象还有著名的柏金赫现象。据国外科研机构测定,红色在680nm波长时,其在白色光照中的明度要比蓝色为480nm波长时的明度高出近10倍。而在夜晚,蓝色明度则要比红色的明度强出近16倍。对视觉来说,白天,光谱上波长长的红光其色感显得鲜艳明亮,而波长短的蓝光则显得相对平淡逊色。但到了夜晚,当光谱上波长短的蓝光色感显得迷人惹眼时,而波长长的红光色感则显得惨淡虚弱。换句话说,随着光亮条件的变化,人眼的适应状态也在不断地被匡正与调整,对光谱色的视感也与之同步转换。由于这一现象是1852年捷克医学专家柏金赫在迥异光亮条件下的书屋观察相同一幅油画作品时,偶然发现并率先提出的,故此而得名。研究柏金赫视错的现实意义,就是引导色彩应用者在今后的艺术设计活动中,要注意扬长避短地组合好特定光亮氛围中的色彩搭配关系,从而尽量避免尴尬色彩现象的出现。如在创作一幅用于悬挂在较暗室内环境中的磨漆画时,在色彩构成万面,不宜配置弱光中反射效果极差的红、橙等暖润色,否则不仅起不到任何装饰效用,反而会使墙面显得更加沉闷。但是如果画面选用少许光亮便能熠熠生辉的蓝、绿等冷调色搭配,就会使整个作品充满美丽诱人的意趣。这对于幽静的环境而言,无疑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烘托与渲染。
心理性视错
色彩视觉因主要受心理因素一知觉活动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错误的色彩感应现象,称为“心理性机带或视差”。连续对比与同时对比都属于心理性视错的范畴。
l.连续对比连续对比指人眼在不同时间段内所观察与感受到的色彩对比视错现象。从生理学角度讲,物体对视觉的刺激作用突然停止后,人的视觉感应井非立刻全部消失,而是该物的映像仍然暂时存留,这种现象也称作‘视觉残像“。视觉残像又分为正残像和负残像两类、视觉残像形成的原因是眼睛连续注视的结果,是因为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而引发。
所谓正残像,又称“正后像”,是连续对比中的一种色觉现象。它是指在停止物体的视觉刺激后,视觉仍然暂时保留原有物色映像的状态,也是神经兴奋有余的产物。如凝注红色,当将其移开后,眼前还会感到有红色浮现。通常,残像暂留时间在0.1s左右。大家喜爱的影视艺术就是依据这一视觉生理特性而创作完成的。将画面按每秒24帧连续放映,眼睛就观察到与日常生活相同的视觉体验,即电影或电视节目。
所谓负残像,又称“负后像”,是连续对比的又一种色觉现象。指在停止物体的视觉刺激后,视觉依旧暂时保留与原有物色成补色映像的视觉状态。通常,负残像的反应强度同凝视物色的时间长短有关,即持续观看时间越长,负残像的转换效果越鲜明。例如,当久视红色后,视觉迅速移向白色时,看到的并非白色而是红色的补色一绿色;如久观红色后,再转向绿色时,则会觉得绿色更绿;而凝注红色后,再移视橙色时,则会感到该色呈暗。据国外科学研究成果报告,这些视错现象都是因为视网膜上锥体细胞的变化造成的。如当我们持续凝视红色后,把眼睛移向白纸,这时由于红色感光蛋白元因长久兴奋引起疲劳转人抑制状态,而此时处于兴奋状态的绿色感光蛋白元就会“趁虚而入”,故此,通过生理的自动调节作用,白色就会呈现绿色的映像。除色相外,科学家证明色彩的明度也有负残像现象。如白色的负残像是黑色,而黑色的负残像则为白色等。
利用眼睛的这个特点,在设计户外大型喷绘广告时,可以采用大对比颜色,以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如高速公路旁边的立柱广告。
2.同时对比同时对比指人眼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内所观察与感受到的色彩对比视错现象。即眼睛同时接受到坦异色彩的刺激后,使色觉发生相互冲突和干扰而造成的特殊视觉色彩效果。基本规律是在同时对比时,相邻接的色彩会改变或失掉原来的某些物质属性,并向对应的方面转换,从而展示出新的色彩效果和活力。
一般地说,色彩对比愈强烈,现错效果愈显著。例如,当明度各异的色彩参与同时对比时,明亮的颜色显得更加明亮,而黯淡的颜色则会更加黯淡;当色相各异的色彩同时对比时,邻接的各色会偏向于将自己的补色残像推向对方,如红色与黄色搭配,眼睛时而把红色感觉为带紫味的颜色,时而又把黄色视为带绿味的颜色:当互补色同时对比时,由于受色彩对比作用的影响,而使双方均显示出鲜艳饱满的魁力,‘如红色与绿色组合一块,红色更红,绿色更绿,在对比过程中,红与绿都得到了肯定及强调:当纯度各异的色彩同时对比时,饱和度高的纯色将会更加艳丽,而饱和度低的纯色则相对黯然失色,霓虹灯的色饱和度最高,因此霓虹灯的色彩在晚上也最诱人、最醒目;当冷暖各异的色彩同时对比时,冷色让人感到非常的冷峻和消极,暖色令人觉得极为热烈与主动:当有彩色系与无彩色系的颜色同时对比时,有彩色系颜色的色觉稳定,而无彩色系的颜色,则明显倾向有彩色系的补色残像。如红色与灰色并列,灰色会自动呈现绿灰的效果。
同时对比这种视错现象曾被许多艺术家们关注及运用。而真正以科学的观念去系统地认识、表达和总结这种色觉现象的画家、科学家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他把具有同时对比性质的黑与白、黄与蓝、红与绿等各颜色从其他色彩中分离出来,并根据主题和艺术创作的需要,将它们巧妙地构成到给定的造型中去,从而使画面展示出不同凡响的色彩美感。
综上所述,无论是同时对比还是连续对比,其实质都是为了适合于视觉生理与视觉心理平衡的需要。从生理上分析,视觉器官对色彩具有协调与舒适的要求,凡满足这种条件的色影或色彩关系,就能取得色彩的生理和谐效果。
视觉观察特点
1.视觉光和暗适应由于人的眼睛存在视觉的光适应和暗适应,因此这一过程表现为视觉的劣化,这种现象有助于为照明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在两个相临的环境中,照明的光源亮度对比不要超过20倍,提倡局部照明与整体照明相结合的环境设计。如,看电视时不将所有灯都熄灭。在地铁和一些地下走廊的灯箱广告的设计中,就必须考虑照明的适应性和局部灯光的亮度选择。
2.眼睛的注视注视是一种发挥中央视觉分辨能力的视觉功能,即将被观察点聚焦在中央凹处。在注视中,被注视的目标虽然应被聚焦在中央凹处,但仍然伴随有一种不随意的眼动,这种眼动主观并无意识,而是下意识的。将眼睛不动地盯住远处某点坐着发愣的时候,不一会儿功夫你就会感到周围一切都从视野中消失,留下一片茫然。此时若你猛然清醒而将视线从原来盯住的目标移开,便又会恢复原来的清晰视觉来。这便是视网膜上视像固定便会导致视像消失的现象,这从反面证明了这种不随意眼动对于维持视觉的作用。
3.视觉的跳跃性人的眼睛在观察对象的形态时,例如看一件物体的外形轮廓或它内部各部分的细节时,视线总要从一处移至另一处,便需要配合以眼动使观察点一个接一个地相继落在中央凹处上。研究发现,便视线移动的眼球运动是不平滑的,而是跳跃式的,即视线不可能沿着对象的外形轮廓平滑地移动。研究测试的结果显示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眼睛观察物体时,视线在那些最具特征的部位停留的机会最频繁:二是观察时视线移动是跳跃式的。研究还发现,视线的跳跃式移动速度很快,水平方向移动5~20°,视角仅需35~96μs;垂直方向移动5~20°,视角则时间长些,需35~108μs.在两个注视点的移动之间,即在视线跳跃过程中视觉是模糊的、这个研究结论,对于我们在设计户外大型广告非常具有指导作用,即,广告版面有主决之分,突出特点,通过文字、色彩、人物或醒目的对象制造视觉停留点,吸引顾客的注意,避免大面积背景色彩过强。
4.空间分辨率指眼睛看清对象细节的本领。即分辩视野中最小空间距离的本领。眼睛看清对象细节的本领不仅取决于物体的大小,更决定于观察物体的距离,因此眼睛判断物体细节不是根据物体大小,而是根据视网膜上的物体的图像来判断。因此广告设计中,特别是大型广告,由于观察距离较远,必需减少版面的复杂程度和局部细节,以方便行人远距离观察的视觉特点。
5.视觉观察距离人的眼睛在观察距离中,比较适宜的观察距离的范围一般为2~20m,因此广告的设置高度和距离要充分依据人的身高和平视效果。如中国男性平均身高为168cm,然而具体由于环境的因素,广告媒体的安放不可能完全按照预想的进行。因此就必需依据广告内容进行版面的协调,充分考虑环境的影响因素,使其设计更具人性化,更具融合性,更具吸引力。
音色与颜色
就象绘画离不开颜色一样,音乐艺术也离不开音色,而音色与颜色之间存在着自然的联系。从物理角度上说,它们都是一种波动,只是它们的性质和频率范围不同而已。人们耳朵能听到的声波大约从每秒十六周-每秒二万周左右,人们眼睛能看到的光波(电磁波)大约从每秒四百五十一万亿周-每秒七百八十万亿周之间。
在音乐作品中运用不用的音色与在美术作品中运用不用颜色是极为相似的。音色与颜色同样能给人以明朗、鲜明、温暖、暗淡等感觉。有许多音乐家把音乐与颜色相比拟,把它们分别联系起来,1876年,当时著名音乐家波萨科特提出了一个音乐家们可以接受的比拟:弦乐、人声-黑色。铜管、鼓-红色;木管-蓝色。而指挥家高得弗来提出的见解是:长笛-蓝色。单簧管-玫瑰色。铜管-红色。这种比拟得到更多人的赞同。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第六交响乐第二乐章时,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明朗的长笛声部吹出了蓝色的天空,而单簧管的独奏乐句,从它那纯净而优美的音色中。似乎呈现出了玫瑰花一般的美丽色彩……。
至于铜管的音色与红颜色联系起来的确是很恰当的。它强烈、红火、振奋而又雄壮。另外,我觉得双簧管的音色常常是绿色的。这种音色与颜色的联想是人们在艺术欣赏中逐渐获得的。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绝对的。因此过去研究过色彩与音乐的人也指出这种联想往往是随意的。著名作曲家柏疗兹的乐器法中说:“要给旋律、和声、节奏配上各种颜色,使它们色彩化。”而他的作品在音色上确实是很丰富多采的。他和瓦格纳、德彪西等人被认为是色彩感强的作曲家。音色与颜色之间的联想,产生于生活实际和艺术实际。又了这些联想我们可以在音乐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得到更加形象的多彩的艺术感染力。
(二)色彩音乐
色彩音乐是音乐艺术的一个流派。音乐与色彩在人的感觉上的联系是多方面的,除了音色与颜色之间的联系之外,还有曲调、和声、节奏、掉性、音区等等。它们都能使人与各种色彩联系起来。人们提出这种联系是很早以前的事了。早在二世纪古希腊的伟大科学家托勒密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以后就陆续不断地有人来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最早指出音乐与色彩(光)在性质上有联系的要算阿其那修斯。柯撤尔,他认为音乐是光现象的模仿者。1697年,沃根里尔在他的《名歌唱家》一书中有这样的形容词:“晚会上的红色音调”、“蓝色的矢车菊般的音调”,“黑琥珀色的音调”等等。
十八世纪伟大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光的粒子性质以后,不久人们又认识到光的波动性质,并从白色光中析出了七种色彩,即红、橙、黄、绿、青、蓝、紫。从此人们就试图找出音频与光波之间的联系规律,最简单的是把音阶中七个音与七种颜色联系起来,但那毕竟没有什么意义。其它有许多作曲家、美术家也进行了各种探索,在1720年路易斯。卡斯勒就写过一本《现代音乐与色彩》的书,有的人曾把人的耳朵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与可见光的光谱色带按比例地联系起来,即最低音开始是红色直到最高音紫色。这仍然一种机械地联系。还有许多人从节奏、曲调、掉性、和声等多方面去寻找音乐与色彩的联系,而且想找出一个规律能使音乐与色彩可以互相“反译”,在这种意图下,第一个有趣的实验开始了。
1789年,科学家、诗人达文一一个油灯的光线通过可以活动的彩色玻璃射到银幕上,它可以随意变换色彩,然后将它与一架竖琴连结起来,使琴声与色彩按设计好的联系规律而同时改变,这样就产生了称为“可见的音乐”。这可以说是色彩音乐的开端。在历史上有人把不同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与色彩联系起来,有人说莫扎特的音乐是蓝色的,肖邦的音乐是绿色的,瓦格纳的音乐则闪烁着不同的色彩,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说古诺的音乐引起紫色的联想等等。这些说法虽然有些过于笼统,可是却说明了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是可以理想到丰富色彩的。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与斯克里亚宾,对音乐与色彩的关系都发表过各种见解。譬如,他们都认为调性的色彩是明显的,而且提出了具体的见解:调性里姆斯基斯克里亚宾C大白红G大棕、金色橙、玫瑰色D大黄、明朗地黄、辉煌A大玫瑰色、明朗绿E大蓝宝石般的色彩浅蓝B大铁青、暗(同上)#F大灰、绿湛蓝的bD大暗淡紫bA大暗紫色紫红E大黑、沉闷铁色、有光泽bB大(同上)(同上)F大绿红我们可以从上表中斯克里亚宾对调性色彩的见解中发现,随着升种调号的增多,它的色彩感由红向紫按光谱顺序移动,这恰巧符合两者自然的联系,可见人们主观感觉和现象,也往往能表现出一定的客观规律性。斯克里亚宾是色彩音乐的理论家和倡导者之一,在这方面他作过许多实验
十九世纪末以来,随着各种艺术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色彩音乐也就形成了音乐艺术的一个流派,人们不再去分析音乐(声音)与色彩(光线)的具体联系了,而着重研究色彩本身的艺术性,音乐家们以各种色彩光,以及通过不同折射二产生的图象去伴随音乐演出。在二十世纪初,这种色彩音乐表演颇为流行,有许多音乐家与美术家,以及科学家进行这种形式的创作和表演,这种表演最初要算里明顿图教授于1895年在伦敦皇家学院进行的“彩色风琴”表演,这架“风琴”以它所产生的彩色光线映在乐队和钢琴上方的银幕上,以它伴随乐队所演奏的肖邦、瓦格纳的音乐。到1911年,他还写了《色彩音乐-流动色彩的艺术》,同时他还在音阶的12个半音上拟出一个色彩音阶,这个音阶不只是一个8度,而是好几个8度。色彩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创造是制成了Clavilux(克拉维拉克斯)色彩投影机,它是一个能调制出各种彩色光与图象的仪器,由一个在美国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威尔弗莱德创造的,形状有如一张斜面的写字台,面上有产生各种色彩、图象的控制开关、旋扭等装置,它能放映出富有幻想性的彩色图象,有的如轻纱飘渺,有的如动物轮廓,这些富于变化的彩色影象伴随音乐演奏,使人们感到音乐与色彩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1922年在美国公开表演以后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人们形容音乐与色彩是“在感情的平行线上奔跑”的,从此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去研究声音与色彩的具体联系和互相“反译”了。1926年威尔弗莱德在费城交响乐队的合作下演出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取得很大成功,听众形容现场色彩气氛时说:“音乐几乎被一种俄国芭蕾舞式的鲜明节奏和流动的激情所融合”,在广大群众中也普遍确认了由文学、美术、新的色彩艺术与音乐融为一体的色彩音乐。在色彩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音乐家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和创作,著名的如:亚历山大。拉兹罗发明的色彩钢琴,它能在演奏过程中射出彩色图象到银幕上以伴随音乐,他还著有《彩色光线-音乐》一书。弗里德里克。本顿发明了色彩控制台。阿德里安。伯尔纳德作了一个练习曲《色彩音乐-光的艺术》,1913年出版了他的《色彩音乐的作曲》和《线条和形象的练习》。弗。斯契尔巴契夫写了一个钢琴、竖琴、弦乐四重奏、小提琴、舞蹈和光的“九重奏曲”。1922年布利斯写了《色彩交响曲》,乐章标题是:1.紫色,2.红色,3.蓝色,4.绿色。并寄各种颜色以特定感情,如他认为:艳绿表示希望、幸福、春天、胜利等。色彩音乐的名著-斯克里亚宾的《普罗米修斯》(即火的诗)与勋伯格的作品联合表演,使色彩音乐获得了更丰富的艺术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激光技术也应用到色彩音乐中,在1973年美国芝加哥天文馆内就表演了激光色彩音乐,由于激光具有与普通光线不同的视觉效果,而使色彩音乐又进入了新的领域。
色彩音乐在我国还未有过有影响的实验与创作。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我认为音乐家们也不妨同美术家们合作,进行一些尝试,说不定它真的会使我们的音乐生活名副其实地更加“丰富多彩”起来哩!
色彩心理理论:色彩与听觉、嗅觉、味觉
人的感觉器官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任何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以后,都会诱发其他感觉系统的反应,这种伴随性感觉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共感觉”或“通感”。
听觉:
神经医学家萨克斯曾描述过一个完全色盲的病例,这个罕见的病却不幸地降临在一位抽象画家艾先生身上。他于一次车祸意外之后完全丧失辨识色彩的能力,从此陷入一个灰色的铅铸的世界:他那只棕色的狗变成暗灰色,蕃茄汁是黑色,彩色电视机成了一堆乱糟糟的东西。然而更奇怪的是,在丧失感受色彩的能力的同时,他也丧失感受音乐的能力。他原本是一位对色彩与音乐有极强连带感觉(伴生现象)的画家,他可以将“不同的音调立刻转换成不同的色彩,在听到音乐的同时,似乎也同时看到内心各种翻腾的色彩;如今他已没有音乐-视觉影像……音乐不再完整,因为可以与它互补的色调已经不见了,音乐变得贫乏至极。”
艾先生的眼睛不仅丧失了看的能力,也丧失了听的能力。艾先生的例子反向地证实了视觉与听觉的强烈紧密联系的存在,它也说明了眼睛不仅仅具有观看的能力,也具有倾听的能力。艾先生并不是具有视觉与听觉的“共感觉”(synesthesia)的唯一一人,许多艺术家(波特莱尔、乔艾斯、吴尔芙)都具有这个被俄国小说家纳博可夫称之为“彩色听觉”的能力。在音乐领域里,最知名的就是俄国作曲家,史克里雅宾(A.Scriabin,1872-1915)。他试图将这些色彩与音调的共生感觉谱进他的第五交响曲,一个“音乐与色彩水融的构想”。他并精确地罗列了曲调、每秒震动次数和色彩的对应表:
C调256次红色
升C调277次紫色
D调298次黄色
升D调319次森林的钢铁之光
E调341次珍珠白和月光的闪烁
F调362次暗红色
升F调383次水蓝色
G调405次偏玫瑰红的橙色
A调447次绿色
B调490次珍珠蓝
这首交响曲在演出时,“除了安排完整的交响乐团之外,还需要用到一架钢琴、合唱团,和一部能将色彩投射到布幕的色光风琴。”可惜首演时,这部色光风琴的装置被人以“不切实际”的理由删除了。
然而这个对应表后来得到抽象绘画的创始人-康丁斯基(W.Kandiski,1866-1944)的青睐,并引为其绘画理论的根据,还指出我们不仅能从音乐中“听见”颜色,并且也能从色彩中“看到”声音:黄色具有一种特殊能力,可以愈“升”愈高,达到眼睛和精神所无法忍受的高度,如同愈吹愈高的小喇叭会变得愈来愈“尖锐”,刺痛耳朵和精神。蓝色具有完全相反的能力,会“降到”无限深,以其雄伟的低音而发出横笛(浅蓝色时)、大提琴(降得更低时)、低音提琴的音色;而在手风琴的深度里,你会“看到”蓝色的深度。绿色非常平衡,相对于小提琴中段和渐细的音色。而红色(朱砂色)运用技巧时,可以给予强烈鼓声的印象。通感并不只发生于视觉与听觉之间,还发生于嗅觉、触觉甚至味觉之间。
味觉:
饮食文化讲究色香味俱全,其中色彩排在首位,色彩可以促进人们的食欲,有色彩变化搭配的食物容易增进食欲,而单调或者杂乱无章的色彩搭配则使人倒足了胃口。不同彩色光源的照射也会对食品色彩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人们不同的食欲反映,农贸市场中许多出售肉食的摊位用红色玻璃纸包裹灯泡用红色灯光照射食物,就是为了使肉食看上去更加新鲜,引起人的食欲。
嗅觉:
色彩与嗅觉的关系大致与味觉相同,也是由生活联想而得。从花色联想到花香,根据试验心理学的报告:通常红、黄、橙等的暖色系容易使人感到有香味,偏冷的浊色系容易使人感到有腐败的臭味。深褐色容易联想到烧焦了的食物,感到有蛋白质烤焦的臭味。
色彩窥视心灵的颜色
依色彩喜好度做性格测验,目前在世界各地可谓风行不衰,极为流行。
第一位以心理学方式延续研究这项测试的卢休指出,颜色的嗜好也显示出其人对异性的态度和日常生活的形态。换句话说,对于色彩的喜恶,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心中潜藏的愿望。这里有八种颜色,依你按由强到弱“讨厌”的颜色的顺序,选择你排列第八的颜色:A、绿色B、茶色C、蓝色D、紫色E、红色F、橘色G、白色H、黄色你选择了哪种颜色?
最后选出的第八种颜色,是了解你的性格的关键。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不要与喜好的服装颜色相混,请你直接选出感觉深刻的色彩作答。
最后选择绿色的人绿色是“红”与“蓝”的中间色。挑选绿色的人性格上也居于两者之间。既有行动力,同时又能沉静思考,拥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特质。也就是兼具优雅与理性,喜好寂寞又谨慎保守。行事不会逾越本分,非常明白自我的立场。由于性情冷静,无论面对任何事都能冷静处理,而且绝不感情用事,所以深受别人信赖。对于别人的请求或委托,总是欣然接受。
最后选择茶色的人茶色是深沉而朴素的颜色。喜欢这个颜色的人,服装嗜好也偏爱不华丽但富有韵味的款式。正因为这种倾向,你很在乎事物内层的精神性表现,所以很能了解人世间的寂廖、孤寂。虽然你的存在并非引人注目,但是内在却具有良好的潜质。由于诚实又富有责任感,很容易被别人接纳。但是,有时太过于孜孜不倦,而显得有些不知变通。此外,对于容易明白的事情,偶尔会用力过度,做无谓的深刻思考。
最后选择蓝色的人蓝色是天空和海洋的颜色,正巧和红色所具有的形象相反,它象征冷静和浪漫。一看到蓝色,就令你心情安定沉静,同时提高想象力。喜好蓝色的女性,多具有女性善良和丰富的感受力。神经纤细,容易感伤,对人也十分敏感,一个人独处时,常无法忍受那种孤寂。经常渴求恋爱的对象,而且也希望为温暖的爱所包围。是与其爱人而宁愿被爱的典型。个性朴实,容易得到他人的好感。
最后选择紫色的人紫色,是红和蓝两个性格极端的颜色混合而成,因此,这个颜色充满着神秘不可理解的复杂情调。喜欢这个颜色的人,可以说艺术家类型的人,内心强烈渴求世人肯定你的才能,有时显得太过虚荣,装饰过度。面对知心朋友,不妨坦率以待,但是由于平时内向又性情不定,旁人很难理解你真正的想法。此外,有时你也会大发雷霆,但决不至于歇斯底里。
最后选择红色的人红色是代表精心和行动的颜色,而红色的食物或饮料也通常具有提神醒脑的功能。喜欢红色的人,个性积极,充满斗志。而且意志坚强不轻易屈服,凡是依照自己的计划行事,一旦无法实现便觉不顺心。如果完全不依原先所预期,会又猛烈反弹的举动。尽管如此,碰到多少困难,都不能轻易打倒这个精力充沛的人。
最后选择橘色的人橘色是不太讨人喜欢的颜色,特别是不受女性欢迎。可是,喜欢橘色的人却具有出众的社交性格,可以与任何人融洽相处。这种人最舍和从事推销员、空中小姐、旅馆服务员的工作。经常笑脸迎人、先向人打招呼问好。喜欢与人相处,不喜欢独处。喜欢上别人时,通常以朋友的身份爱慕对方,而不会以大胆热情示人。另外,这种人非常喜欢新鲜事物或是稀奇古怪的东西,对人生拥有永不熄灭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