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赤壁赋赏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骨科创伤;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可行性
当前,意外事故的发生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且在此类受伤患者当中,骨科创伤又是尤为普遍的,同时多数患者还伴有较大面积的皮肤与软组织损伤,故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的缺损以及某些重要组织的暴露自然就成为了广大骨科创伤医学工作者经常需要面对的难题[1]。就具体的临床治疗特点来看,此类患者的病程一般较长,而且感染风险率高,部分患者甚至还必须接受游离皮瓣移植术治疗,一旦手术效果不理想,很容易导致医疗纠纷[2]。基于此,从多途径寻求更具可行性的处理方法一直都是骨伤科临床致力思考的问题[3]。近年内,笔者所在医院采用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对收治的部分骨科创伤患者进行了治疗,并与接受传统创面处理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VSD在疗效方面有明显优势,现对相关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于2012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114例骨科创伤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78例,女36例;年龄11~68岁,平均(34.8±5.7)岁;致伤后病程1~18d,平均(5.4±1.6)d;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82例,坠落伤24例,其他伤8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将该11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包括57例患者,分组后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创面处理措施开展治疗,清创并清除坏死组织,之后再采用凡士林纱布对创面进行覆盖,并用敷料包括,定时换药,观察到创面有新鲜肉芽后再对创面进行植皮封闭处理。观察组采用VSD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清创与清除坏死组织同对照组,完成该项操作后即可将VSD敷料植入,采用0.9%氯化钠与75%乙醇溶液清洁创面周围的皮肤,并依照创面面积作相应的裁剪与拼接,将VSD敷料裁剪成相同于患者创面大小的形状,在创面中进行覆贴,拼接时,用4.0丝线认真缝合间断处,保证VSD材料可以充分接触创面,避免发生死腔的情况,确保充分引流,在创面周围缝合VSD,在距创面大约3cm的位置引出硅胶引流管,干燥与清洁创面周围皮肤,通过半透明膜封闭硅胶引流管与VSD,具体粘贴范围要超过创面周边3cm,连接负压瓶和引流管,通过中心负压吸引,调整负压至30~40 kPa,通过敷料收缩将管型露出,以作相应的液体引流,在引流过程中,必须在负压吸引时保证引流管有效通畅,大概4~8d后,将VSD敷料打开,依照患者创面具体情况对实施植皮或者是更换VSD敷料进行选择与确定。
1.3效果评价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植皮后创面愈合情况,主要考察指标包括:①一次性植皮后创面愈合例数;②二次性植皮后创面愈合例数;③多次性植皮后创面愈合例数;④伤口愈合的平均时间。将上述指标的统计结果情况均进行组间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检验方法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植皮后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二次及多次植皮后的创面愈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另外伤口愈合的平均时间线组合短于对照组,几方面数据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骨科创伤中发生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损伤后,其愈合一般较为困难,同时,骨折内固定手术以后,其创面也极易发生感染,使伤口愈合缓慢[4]。传统的创面处理,需要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再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并用外用敷料包扎,定期换药,需要多次移动患者患肢,临床工作量大,愈合时间长,二次感染几率大,提高了医疗费用[5]。
VSD术是利用VSD敷料填补创面形成封闭状态引流的一种新型引流技术。其优点主要为创伤小可以最大限度保留活性组织[6];纳米级药物直达病灶,可深度进入创伤内部,杀灭病菌;增加创面的血液供应,降低血管通透性;调节慢性创面中明胶酶活性,减轻水肿症状;改善创面微循环,促进肉芽生长;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提高患者免疫力;封闭性好,减少了交叉感染。在进行VSD负压引流术时要注意:清创一定要彻底,且止血也要彻底,不可用引流代替清创;在应用抗生素前进行细菌培养,防止抗生素使用不当,影响治疗效果;因VSD负压引流术引流吸出的伤口渗出物的含氮量高,故应给患者适当补充蛋白质;VSD负压引流术术后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的护理应2~3次/d观察负压引流的压力情况及是否出现漏气现象,若压力出现异常或者出现漏气现象,则应立即处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们通过对观察组57例骨科创伤患者行VSD术后,其组内患者植皮后创面的早期愈合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同时整体愈合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曹发奇,刘国辉,杨述华,等.封闭负压引流术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J].临床外科杂志,2010,18(9):632-633.
[2]Wongworawat M D,Schnall S B,Holtom P D,et al.Negative pressure dressings as an alternative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ected wounds[J].Clin Orthop,2003,(414):45-48.
[3]秦顺利.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骨科创伤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7):1396-1397.
[4]王光耀,周志荣,张洪军.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应用在骨科创伤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544-545.
文/赵月芹
1.跑步时不宜听广播
人的大脑有若干神经中枢,负责各种机能的兴奋与抑制。跑步时指挥肌肉、心、肺新陈代谢功能的有关神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神经中枢兴奋性加强,就会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如果边跑边听广播或思考问题,就会使主管思维的神经中枢得不到休息。同时由于兴奋的扩散作用,又会使主管运动的神经中枢受到抑制,令锻炼时体内生理变化达不到较高水平而影响锻炼效果。而且注意力不集中,极易发生扭伤或其他意外。因此,跑步时最好不要听广播。
2.清晨不宜在林中锻炼
植物夜晚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因此,清晨树林里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当高,且沉积于树林底部,在这种环境中晨练,容易导致人胸闷气急,心率失调,头晕眼花,时间长了,还会使人记忆力衰退。因此,不要在清晨到树林中去锻炼,而要等太阳出来一小时后再到树林里锻炼。
3.运动后不宜立即躺下
许多人在剧烈运动后,因为很累就立即躺下或坐下。其实,这样对身体是十分有害的。肌肉突然停止运动会妨碍血液回流心脏,从而造成大脑短暂的缺血,而出现头晕,甚至失去知觉。所以,运动后应该进行三五分钟的放松调整,正确的做法是放慢速度,继续慢跑,同时做些上肢活动,使心率、呼吸逐渐恢复到正常,再停下休息。
4.运动后不宜吸烟
在运动之后,为增加氧的供应,人的呼吸较深较快。如果这时吸烟,吸入肺内的空气中混有大量的烟雾,将减少机体的吸氧量。由此造成氧供应不足,使人产生胸闷、气喘、头晕和乏力等症状。
5.运动后不宜立即吃冷饮
运动后人体血管舒张扩大,血液循环加快,若大量吃冷饮,会使胃肠血管急剧收缩,引起胃肠功能紊乱,使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导致腹痛、腹泻等现象。同时,冷饮还会使运动后充血的咽喉部受到突然过冷刺激。引起咽喉炎、声嘶等。
6.空腹时不宜进行晨练
很多喜欢早晨锻炼的老年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在早晨锻炼后常常会感到头晕、心慌,有的还感到腿软、站立不稳,甚至突然摔倒。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由于空腹晨练所造成的。空腹晨练实际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因为经过一夜的睡眠之后,已是腹中空空了,热量会明显不足,再加上体力的消耗,就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哪怕只是短时间的锻炼,也会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头晕,严重的会出现心慌、腿软、站立不稳等现象。
老夫老妻一起运动好
文/黄学有
离退休的老夫老妻在一起运动,能起到互相制约和互相监督的作用。
老夫老妻同运动,还可以互相关照。知夫者莫过于妻,知妻者莫过于夫,谁的身体状况如何,彼此心知肚明。跑到一定的长度,彼此就提醒了:“差不多了吧,别跑过劲了,防止过于劳累呀。”另一个就答:“有道理,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就行了——那好,再跑100米,咱们就散步。”如此配合,相得益彰,达到了有氧运动、有情运动和强身健体之目的。
老夫老妻在一起运动,还能在形影相随中交流思想感情。两人同时跑步,身体运动,思维运动,彼此联动,老两口的身体也就越来越健康了。
嘴唇常运动 防老年痴呆
文/周群
嘴唇运动能促使面部40多块肌肉有节奏地运动,有利于头面部及口腔内组织器官的保健。嘴唇运动还有健脑的作用,可一定程度上防止脑衰,对预防老年痴呆、脑中风等很有帮助。
开闭嘴唇法:将嘴巴最大限度地张开,发“啊”声,然后再闭合,有节奏地一张一合,每次连做100下,或持续2-3分钟时间。
文/蔡国声
葫芦在民间又称之大吉,即大吉大利的意思。而用葫芦制成的品皿如瓢、勺、碗、盆之类,包括草虫盒,葫芦节扎,葫芦雕刻等等多类工艺美术品也都大受欢迎,能入古玩艺术品的收藏之列。甚至连用陶瓷、珐琅、竹木牙角等材料制成的葫芦造型亦是各呈其巧。于是葫芦制作的各门各派、时代风格和地区风格产生了。
图中是一对甘肃兰州刻葫芦,系现代名家骆石华先生所作赤壁赋。图文并茂、造型奇特,能玩赏于掌股之中,堪称刻葫芦艺术中的精品。
说起甘肃兰州的刻葫芦,早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甘肃兰州有个民间艺人叫王鸿平,在葫芦上刻画古装人物侠士、秦腔脸谱等。刻画之后,刮去表皮上剩余的空白部分,使葫芦分成两色,丰富了画面的效果,这是兰州刻葫芦的始创阶段。嗣后,经过不断的改进,在刻制的过程中加入了刮、晒、磨等加工工序,以特制的钢针和刀具在葫芦的表皮镌刻并涂以松墨,画面出自“芥子园”等画谱。兰州刻葫芦以笔墨、刀法并重,驰誉京津,成为人们手中的。兰州刻葫芦除创始人王鸿平外,名手相继有李文斋、王德山、王云山、阮光宇、骆石华等人。
该对葫芦造型奇特,呈现圆珠状,大小若健身球,皮质光滑细嫩。呈色如老桔的黄杨木,亦如煮熟之鸡蛋黄色,匀润光洁。显然是经过严格的挑选。其上作坡夜游赤壁图,一只刻的前赤壁赋,另一只刻的为后赤壁赋。正面是平面微雕刻画,其布局精微,线条粗细浓淡如国画中的白描,明暗、远近一任自然。其图案线条细如发丝,尽管不加渲染,亦层次井然,章法上有晚清之山水人物画风味。背面有整篇的前后赤壁赋全文,用单刀隶书刻成,结体匀称扁方,蚕头燕尾,圆润秀美,有汉隶中“曹全”“史晨”(碑)的风韵和书卷之气。该葫芦属平面微雕的范畴,对于平面微雕来说,无论是雕刻家还是书画家,必须要有深厚的书画底蕴和临摹功夫。同时雕刻时须平心静气,心无旁骛。雕刻往往在夜深人静时,奋战数小时,一气呵成。
该对葫芦精品之所以不同于一般刻葫芦者,是因为上面有浓厚的书卷气、扎实的中国书画和文学根基,微雕者不是为小而小。以小媚世者,粗看之叹为惊世骇俗,多看之则索然无味,味同嚼蜡。一般的兰州刻葫芦题材皆是晚清戏文,古装人物,而东坡夜游赤壁则是千古不朽的文学名著。将它搬上兰州刻葫芦的舞台当是一个不可小嘘的转折,即兰州刻葫芦的民间艺术开始走上了民间艺术与文人、书画家相结合的艺术道路。
人见人爱康青花
卢伟帅
“吆!这只康熙青花瓷罐真不错!”笔者一见眼前那只制作精细,如亭亭玉立般少女那样令人心仪的青花瓷罐,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康青花瓷罐高27厘米,口径12厘米,腹径为18厘米,底圈外撇,直径达15厘米,为较大器形的瓷罐。该瓷罐器身为青花满绘通景式山水人物图:在那群山环抱的山林间,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有依山势而建的水上亭榭;山石近水处,面对碧波荡漾的江水,两位知己在谈吐间倾诉自己的满腹经纶,又似陶醉在远离尘世后的怡然。这一种幽雅美丽的景致,以画面的形式真切地道出了人们寻求悠然闲逸生活的真谛。
纵观整个画面,不仅布局合理,而且构图精巧,看上去气势恢弘,并且在重山叠嶂中展现飞瀑流泉的山野景色,更有那“渔夫泛舟”与“文人漫游”共存的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使画面既展示了构图繁复的程式,又体现了笔法灵活的特点。尤其是画中山石采用清代康熙朝流行的斧劈皱法绘成,层层涂染,阴阳相背,使山石质感明显,人物神态自若,线条硬朗流畅,艺术格调高雅,既造就了一幅典型的康熙山水图,又完成了一幅韵味十足的文人画。
青花罐上的画出自晋《莲社高贤传》:“远法师居东林,其处流泉匝寺,下入于溪,每送客过此,有虎号鸣,因名虎溪。后送客未尝过。独陶渊明与陆修静至,语道契合,不觉过溪,相固与大笑”。此类画面笔者在康熙朝的各种瓷器上见过,如笔筒、棒槌瓶等。清代之所以流行此画,暗示文人高士相聚之乐。
在瓷器上绘山水图最早是在金、元时期的磁州窑瓷器上,到了明代晚期景德镇窑则开始广为流行。到了清代无论厅堂还是坊间,盛行不衰。康熙青花是继明永乐、宣德青花之后制作质量最高的品种。可以这样说:康熙青花是清代青花瓷器中最为优秀的。《陶雅》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花之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由此可见,康熙青花在当时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本文所介绍的这只青花瓷罐,不仅画面清新宜人,而且青花发色鲜丽,色调青翠,成色稳定,釉色白中泛青,柔和淡雅,胎骨细腻坚实,康熙青花大多使用国产浙江料,但笔者以为,本瓷罐上面的青花颜料使用的可能是极为纯净的国产料:云南珠明料,它呈纯蓝色,享有“宝石蓝”的美誉。加上分水法的运用,使青花能分出五色,营造了一种色调浓淡深浅总相宜的氛围。
因此,我们能在瓷罐上清楚地分辨出山水画的浓淡层次感。所以,收藏界对康熙时期烧造的青花器评介很高。
神秘的人头彩陶瓶
文/陈百华
本文介绍的这只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的人头彩陶瓶是该文化时期的佼佼者,其艳丽纹饰的构思、绘画艺术的表现、造型技法的工艺等方面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先人工匠的聪明才智和超人一筹的艺术天分。
这是一只极为罕见和珍贵的人头彩陶瓶,它采用镂刻、塑雕加彩绘等工艺把人的脸部五官的比例及神情表现得均匀恰当、富有活力,特别是那双炯炯有神、向天仰望的一双眼睛更是生动传神。而器身上的红黑相间的纹饰又增添了这只彩陶器庄重与神奇的色彩,更令人注目的还有圆塑的人头顶上绘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简洁的彩色图案,其流畅的笔法绘出的是一个可以使我们产生丰富想像的变化“寿”字纹,尽管那个时期还可能没有发明这等文字。
中国的古陶特别是新石器时期各个文化类型的彩陶器,呈现给我们后人的是绚丽多样、千姿百态的风格:或秀美;或绚丽;或明快;或柔和;或刚健;或精致;或粗犷。无论是何种特色,但它总是有一个表达内涵的主题思想,从中向我们透露的就是当时社会、生活和思想等等信息。这只人头彩陶瓶不只是简单的人形,实际带有直接取法葫芦的造型特征。在我们所见的古陶器中,直接取象仿造植物的器型很多,而以葫芦造型的也有不少。葫芦是当时广泛种植并在古陶器诞生前就大量使用的天然容器。闻一多先生认为伏羲女娲与(夸包)(夸瓜)实是葫芦的化身,“至于为什么以始祖为葫芦的化身,我想是因为瓜类多子,是子孙繁殖的最妙象征,故取此相比拟。”
在远古时代的彩陶上绘就的鱼纹以及用葫芦作为陶器的造型等,都是比附和崇拜繁殖力旺盛的巫术实践和主题表现的象征,并有着明显的生殖崇拜的痕迹。古时仿葫芦型制作的陶器除了用于瓮棺葬的瓮钵盆以外,主要器形都是人们生活所需的炊具和食具。这其中蕴含的是一个普遍的巫术信仰,意欲通过葫芦状的饮食器皿的使用,将其旺盛的繁殖力传递和生长于人类身上。
另外,人形陶器也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替代物,她替代的不仅是人,更主要的也许是神或是被神化的图腾、巫术道具等。据有关考古资料记载,人形陶器始于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人首口瓶”。众多陶罐和陶壶的器形被人格化,在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尤为显见。其造型类似人头并将两耳下部器形拉长及内收,体现对称均衡的美感。从甘肃地区已发现的不少以陶器造型来塑造和表现人体的方面观察,当时似乎已产生了对人类自身的某种崇拜意识,也许有着由图腾崇拜向人格神的祖先崇拜过渡的意义。
我国原始社会晚期是装饰艺术空前繁盛的时代,因此联想到本文所述的这只人头彩陶瓶上的纹饰,笔者一直坚信是蛇形象生纹,但翻阅众多资料发现当时的象生纹仅限蛙纹、人纹和鱼纹,没有蛇纹的发现记载,所以对于这一点笔者虽有自己的主见,但又怕误人误己,真的不敢也不应妄下定义,还是采用时间换空间的稳妥方法,等待历史掀开神秘面纱的那一天吧。
姿态横生扇面画
颜文扇面画赏析
文/玲珑
这是一幅名为《野趣自高森》的扇面画:浓浓的秋意伴随着湖光山色留下一片盎然,碧波荡漾的水面上一叶扁舟载着一对情侣泛游其间,乡间小路,茅屋、石桥、树木,展现了江南农村的田野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温馨与和谐,那种“谁不忆江南”的怀旧情怀顿时呼之欲出。而用透视法作的整个画面则洋溢着其乐融融,野趣横生的风味,深深地吸引了文人雅士的目光。
它是著名油画家颜文先生1947年的作品,颜文(1893-1988)出生于苏州一个画家家庭,自幼受到艺术熏陶,1912年自行试制油画颜料创作出第一幅油画《石湖串月》。1919年发起组织苏州美术赛画会,为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会。1952年,颜文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前身)副院长。教书育人的同时继续致力于油画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他的作品构思精巧,刻画真实、细致,色彩明快,善于以西方的表现手法融以民族的精神,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的研究也卓有建树,著有《美术用透视学》、《色彩琐谈》等论著。
扇子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最早的扇子是用鸟的羽毛做的,被称作“羽扇”。所以,今天的“扇”字中就有个“羽”字。以后人们又制作出轻便、美观的团扇、绢扇、丸扇等,并开始在扇面上书写一些字、画。使扇子成为一个色彩缤纷的天地。据说,明永乐年间流行纸折扇,文人墨客纷纷将得意之作画在扇面上,明清以后,扇面饰以名人字画最为流行,扇面书画作为书画艺术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因其轻巧便捷,颇受书画家、文人乃至百姓的喜爱。而且,扇画之清逸、诗文之雅秀、扇骨之精致,被雅玩者称为扇之“三绝”,令人玩味无穷。成为融书画、工艺为一体的美术工艺品。在书画投资中,很长时间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一手卷,二册页,中堂第三,条屏第四,楹联第五,扇面第六,因而扇面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不为市场所重视。但是从去年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情况来看,扇面却令藏家刮目相看。
颜文的扇面画正是在这种市场背景下走向社会的。而且他作为第一代油画家中对透视学研究最为深入的一位画家,其扇面画有他的特点和艺术价值。一般地来说,品评画意,最看重的就是那用线条笔墨构成的作品间蕴蓄的文化积淀和人生情味。《野趣自高森》这幅扇面画正好不缺乏这些元素,画面着重写实,结构合理,笔法细腻,具有浓郁的东方气息和人文景观。更由于作者对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等研究精深,因此,他在作品中注重远景和近景的光色变化,近景颜色明朗浓艳,远景光线明晦错综,整幅作品是作者的精心佳作,是用手中的笔一笔一笔地堆塑起来的,因而产生了高低不平的立体感。柔和迷离的光线让人看不清远方景物的轮廓,虽然没有用坚实的轮廓线进行细部描绘,但仅仅用色彩的勾点就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景物的特点,反映了画家对光源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以及注意统一由画面构成的主次关系、明暗对比和画面主体的强化,体现了糅合东西方作画艺术的精华。
一、提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讨厌文言文,是因为对文言文一点兴趣都没有,一看到文言文就厌烦。毕竟他们认为我们现今用不到文言文,而且古人的表达方式又与我们相差很大。要想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需要将晦涩难懂的文章与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感觉原来古文离我们如此之近。比如在学习《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时,可以从最近比较火的一部电视剧《芈月传》讲起,因为《芈月传》中也谈到了和氏璧的话题。这样就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颇多兴趣,学习起来,自然就事半功倍。另一个方面,要让学生知道文言文虽是古人的作品,但与今天仍有深刻的联系。首先,很多文言典故,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人做人处事的哲理。比如荀子《劝学篇》中有: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这就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谦逊,不能坐井观天,以自我为中心,需要多向他人学习。
二、增强基础
没有基础的兴趣,就如花瓶,中看不中用。所以一定要加强学生的文言基础。要做到这一点,主要是靠记忆。记忆可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让学生背诵一些很简单的文章,提升学生的信心,让他不再畏惧文言文,然后再逐渐加大难度。笔者在教学时,首先都是让学生从简单的诗词开始背起,因为他们的题材一般较短,易于记忆,然后再背诵大段的文言文。
注意字词含义的记忆。文言文,之所以难懂,主要是因为古人的字词含义与今天不大一样,或者是今天很少用的字词。所以要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字词的含义不得不记忆。因此笔者要求学生对课本中出现的字词含义一定要记住。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概括、对比,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文言文虚词教学是个很大的难点,这就需教师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记于心。“之”字在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但意思常常不一样,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代指人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意思;三是作动词,不过很少见。在对这些知识进行教学时,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例句,这样就能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大声朗读,多练多做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书的过程中,往往增强了语感。为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要求同学们大声朗读文言文,而且要齐声,这样还可以增强大家的断句能力。早读课时,我会与同学们一起大声的读,以身作则。文言文的练习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对文言文的感觉,而且在做的过程中,读起来会更有的放矢,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教学时注重文学性
语文课毕竟不同于历史课,历史课中的文言文,只需要学生知道大概意思,教师用平白朴实的语句将其翻译即可,语文教师则不可也如此教学。一方面,从考试的角度而言,往往考具体字词的含义,另一方面,语文课有语文课的特性,不能失去语文的本色――文学性。入选中职课本的文言文大多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贾谊的《过秦论》、苏轼的《赤壁赋》、韩愈的《师说》等等,这些文章,都是古代著名的文学家的作品,风采卓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如若用大白话将其译出,将失去文章本身的文学性,这样一来,就达不到赏析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翻译或自己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翻译的艺术,尽量用很生动的语言将其译出。
五、创设情境,采用移情教法
要想深切的了解一件事,身临其境是最好的,当然,限于条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在让学生学习文言文时,也让学生如苏轼一样去赤壁参观一番,也不可能像张若虚那样亲临江边,但我们作为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中作者所处位置。如《赤壁赋》,教师可以用投影,将赤壁的流动画面投影出来,尤其是月色下的赤壁,这样学生往往会感同身受,更易领悟作者的情怀。再如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时,教师完全可以将游山洞的经过投影给学生看,学生看完,对游山洞之难,了然于胸,学习起来能够因事见理,以小见大引发议论,得出主旨。
六、教会学生总结、归纳的方法
备课全面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刚教学时,我认真研读教材,搜寻许多资料,写了非常详实的教案。但是,真正置身于课堂之中时,我却不知道怎样将自己的所知教给学生,怎样与学生交流。最终,只能照本宣科,一讲到底,不能讲清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沉闷。结束授课后,我问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只能报以我茫然的眼神。当时的我,在备课中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忽视了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教学有没有实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 从熟悉、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准确设定教学内容,找准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设计课堂教学,把握学习的鼓动点,取得教学的主导权;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差异,根据对象确定分层施教,架好学习的桥梁,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出于学生思想接轨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但是,更重要的是预设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因此,要预设学生的活动,设想学生会提出的问题,主导课堂的走向,避免教学过程被中断,要让学生有个整体而连贯的课堂。
二、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满怀兴致地去学习感兴趣的知识,学生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会不断提高,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对课文不感兴趣,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好的效果。那么教师讲得再天花乱坠,学生也只能感到枯燥无味。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要想教学有实效,就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文持久的兴趣,激励学生一直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语文乐学、善学、会学,学儿忘我,乐此不疲。
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名人轶事、历史知识、文坛掌故、典章制度等。
如《赤壁赋》课前,将苏轼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作个简单的讲述。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2.巧用课件,播放影音材料。
如文科班名著《三国演义》第一堂课教学,播放了《赤壁》的影片片段,让学生对诸葛亮、周瑜等人物形象有了直观的感受,且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3.创设环境,设置问题。
巧妙地设计每个知识点的问题,将课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搬到实际生活中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的积极性。如《想北平》一课,我先让学生设想远离家人、在外寄宿求学的自己最想念家里的什么,写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突出细节描写。然后再去读老舍的文章,与自己的文章比较,找出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这样做,既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重视诵读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并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概念。可以说是古已有之的。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从蒙学教育到经学教育都特别重视背诵,要求学生反复诵读 ,整体地感受、品味文章。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学者学习语文也都经历了熟读、熟记的历程。唐代白居易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文章的奥秘要通过读才能去发掘。可见,诵读本就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诵读教学是我国语文传统教学经久不衰的教学方法。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前言】
《东鲁门泛舟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描写月夜泛舟的情趣,不但概括了许多自然物独特的形态,也勾勒出波摇石动、舟寻溪转和桃花夹岸的生动画面。两首诗都是前面写景,后面抒情,且都提到王徽之雪夜访戴的典故,反映了诗人豪迈洒脱的风貌。全诗写景入妙,用典无痕,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平。
【注释】
⑴东鲁门:据《一统志》记载:东鲁门在兖州(今山东曲阜、兖州一带)城东。
⑵沙:水旁之地。天倒开: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⑶萦回:萦绕回旋。唐杜甫《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诗:“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
⑷泛月:月下泛舟。寻:这里是沿、随的意思。
⑸山阴:今浙江绍兴。山阴雪: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东晋人王徽之家住山阴,一夜大雪,四望一片洁白,忽忆好友戴逵家在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就乘船去访问。经过一夜的时间,才到达戴的门前,却不入门而回。人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阴:一作“隐”。
【翻译】
夕阳落了,白沙更亮,天空倒映水中;水波摇,石影动,流水回旋萦绕。驾起小舟,乘着月光,沿着溪水转,恍如王子猷山阴雪后寻访戴安道。
【赏析】
这组诗记录着诗人寓居东鲁时的一段生活。东鲁是唐时的兖州(今山东曲阜),“东鲁门”在府城东。诗中写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这组诗的第一首流传较广。此诗首句“日落沙明天倒开”,写景奇妙。常言“天开”往往与日出相关,把天开与日SlkJ.Org落联在一起,则闻所未闻。但它确乎写出一种实感:“日落”时回光反照的现象,使水中沙洲与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给人以“天开”之感。这光景通过水中倒影来写,更是奇中有奇。此句从写景中已间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发端。
次句“波摇石动水萦回”。按常理应该波摇石不动。而“波摇石动”,同样来自弄水的实感。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时,往往会产生各种错觉。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宁的。这样通过主观感受来写,一下子就抓住使人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与前句有共同的妙处。
“选修”的课程内容由各学校根据情况自主选择,学校为此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途径,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而学分制强调课程的弹性化,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从功能上说,高中语文选修课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语文学习的某些领域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对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培养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
选修课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提高选修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需根据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确定教学重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温儒敏教授在论著《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中指出:“选修课教学方法应当更加注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以学生阅读为主,教师适当讲析引导,可以看成是阅读型教学。”基于此理论,为促进学生阅读,我认为,在选择选修课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观念,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法
传统教学中的主要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高高在上地“宣讲”,学生恭恭敬敬地“倾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会泯灭个性,扼杀创造天赋。选修课的“修”字,应该是指让学生自主“修学”。高中语文选修课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自主研修”,更强调教师的“促进作用”而不是“传递作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单纯的传授式的课文分析与选修课的设计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让他们潜心地读、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个性化地读。教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立性、创造性,积极鼓励通过批判阅读、多元解读,培养问题意识,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要改变凝滞的课堂,首先我们就要改变僵化的教学方法。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施展自己的平台。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结合教学实际,抓住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大好机会,对部分课文如扩展阅读类,我大胆转变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开始尝试一种全新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模拟教师上课”。在教师示范课后,让学生走上讲台,角色转换为教师,新鲜有趣,学生上台积极主动,调动了学习探究课本的积极性,同时也在教法中悟出了学法。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与整合
对于教材,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利用,选修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选修课的文章并不是每篇必读,每篇必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技巧与方法是学生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教师备课的主要策略。《唐宋散文选读》和《唐诗宋词元曲》一个单元有多篇诗文,教学只需起到示范作用即可;一个单元有多种诗体,教学只需选择经典的篇章讲解。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里的作品,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可让学生自由确定几篇精读篇目,其他则略读、浏览、速读,提高阅读效率。教师的目的是通过指导示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知识体系。整合,即依据主题、艺术手法或其他标准对教材的某一专题进行调序、删减或补充以重新组合。既可以是同类文本或反差较大的文本的共性阅读赏析或比较阅读赏析,又可以打破原来的单元或专题界限,通过调整顺序,选择相关篇目另行组成单元或专题。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中收入了李煜、苏轼、李清照、姜夔、周邦彦等诗人的《虞美人》《新城道中》《一剪梅》《扬州慢》《苏幕遮》,教学时则可以重新构建“豪放与婉约之比较”的专题,当然其他作家如辛弃疾、晏殊等人的作品也可以引进来;可以把屈原的《湘夫人》《国殇》,杜甫《蜀相》《旅夜书怀》《阁夜》,高适的《燕歌行》,陆游的《书愤》聚合在一起组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诗歌专题;可以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为核心,结合他们的其他作品和祖咏、储光羲、裴迪、常建等诗人的作品,建构“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专题。为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教师还可以把教材之外的作品纳入教学范围,另行组建专题。如教学《中国小说欣赏》,可以指导学生在教材的九个专题之外建构描写多彩校园生活的“校园小说”,把喻杉的《女大学生宿舍》、饶雪漫的《按时长大》、韩寒的《三重门》置于这一主题下;可以建构以科幻小说为主体的“科幻世界”,把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王晋康的《亚当回归》吸收进来;还可以海岩、周梅森等作家的作品为主体,建构“法制天地”系列。《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选取了有关、杜甫、贝多芬、鲁迅、达尔文、马克思、沈从文、杨振宁、蒙哥马利、比尔·盖茨等10篇中外传记,但唯独没有中国古代的传记作品,教学中可以把二十四史中相关的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纳入教学的视野。淮北有许多文化名人,如桓谭、嵇康等,在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我指导学生建构了“淮北名贤”的新专题,很受学生欢迎。
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的交流
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古代诗歌与散文中大多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而且这些感情真挚而感人,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报国壮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儿寒乎,欲食乎”的浓浓亲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告诉我们要胸怀宽广,仁义满怀,心忧天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高尚的情操。这些名句中的情感是诗人人格魅力的再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反复强化这些诗句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人格的魅力,进而确定学生的人生定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唐宋散文家们都是各具风格、充满魅力的人物。让学生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主人公共命运,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以情来陶冶学生,以情来激励学生。如学习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时,我在解答完本文的两个难点后,让学生思考:“假如柳宗元坐上时空穿梭机,来到我们教室,向你倾诉他的满腹怨愤,你准备怎么劝慰他?”结果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部分同学都说出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来安慰柳宗元。如学习苏轼《后赤壁赋》时,除了可以联系之前学过的《赤壁赋》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走进苏轼这一大文豪的世界。着重介绍苏轼在仕途上的三次重大挫折。与学生展开讨论:“你是苏轼,你会怎么办?”让学生尝试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试着了解当一个人遇到如此大的打击之后,是如何找到心灵的出口的。让学生学习文章,不只是为了锤炼文字,更是得到一种生命的体验。引导学生思考,当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甚至觉得绝望的时候,应该如何为自己的心灵开一扇窗口。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教育的手段。比如通过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我们可以知道做人要有高洁的情操。通过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我们可以了解李白蔑视权贵的精神及追求自由的个性。而通过鉴赏分析诗歌中的各种形象,学生能有针对性地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古代诗歌散文中的情感因素,并不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既有知识更有精神的文化人,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从而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铸造高尚完美的人格。
四、“落实”与“花招”并重
《唐宋散文选读》中所有的课文都是文言文,难度比现代文要大,学生对此易产生厌倦心理。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多变的教学又让学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教学,既需要像做菜一样变换花样,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要形成一定的格局和习惯,让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循。
例如每课的文言知识、虚词、实词、句式等,用比较固定的形式落实。包括课前的预习翻译,课堂上的教学与课后的归纳总结。三者缺一不可,坚持积累。有时潜心研究一些变化,让学生有新的感觉。有些课文可以单独教学,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曾经学过的知识加以联系学习。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策略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中产生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内涵深刻,学生能从中收获大量知识。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这便需要教师加强引导。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紧密契合需要教师对传统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联系时代背景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对传统文化进行讲授,让学生继承和发扬其精华。
一、契合意义
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健全人格等方面起着塑造、引导和规范的重要作用。正是基于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育都处于一种教学上的误区,大都专注于遣词造句能力培养以及基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越来越依赖相关工具书。长此以往,学生对古文方面的语感和兴趣被不断削弱,学习古文越来越成为一种定式的任务,对于我们所希望的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理解翻译能力和赏析的能力,不可不谓背道而驰。工具书和参考书应该是作为古文学习中的辅助,而不是标杆。所以,必须要对学生依赖工具书的情况做出改变。工具只是辅助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这一点,去主动启发学生的感受,比如在《诗经》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自己理解和感受。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专注于对学生的刻板传授和积累,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意境、情感的熏陶以及创新都做得远远不够。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推陈出新,而不是循规蹈矩对一些基本知识进行静态的死记硬背。只有将文化氛围和情感的熏陶重视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才可以说是合格的传统文化教育。总体来讲,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属于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想要继承发扬,语文教育本就是这其中重要的一环。而对于语文教育而言,传统文化的教育无疑是学生接受语文教育重要的媒介,传统文化中取之不尽的历史文化知识,对学生的文学功底和人文素养都有着重要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通过语文教育,将其中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及道德精神自然而然地传承下去。二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共同促进,达到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契合诉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凭课本内容和教案就误以为可以将文言文以及诗词等文化内涵分析透彻。传统文化中的文学作品,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情境氛围中创作出来,其中包涵着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积极的引导,让其深刻感受作者的思想以及作品中的精神。
二、契合策略
(一)合理的教学设计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的基础,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后才能找到契合点,在设计中要回归到课本上,根据学生特点和学习水平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使他们最终对课本内容有充分掌握,对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有良好的吸收。
(二)多样的教学方式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思考,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品质与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过于单一的汉语言教学的方法只会令学生排斥学习汉语言知识,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在传统文化面前通常有种敬畏心,缺乏亲近感。所以需要教师辅助有趣的形式来使传统文化的课堂丰富多彩。比如在讲授《赤壁赋》这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赤壁美丽的景色,让学生切身感受作者身临赤壁之感。可以鼓励学生演舞台剧,收集传统文化中有趣的故事并自己分角色进行扮演,如《窦娥冤》这篇课文就具有极强的舞台张力,让学生自己上台扮演其中的角色,便更能深刻体会文章所写的那种悲惨境遇。若有机会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开展名著阅读活动
经典名著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比如四大名著,不仅是中国文化思想的集大成作品还有着极高的语言文学价值,若能多而精的阅读这些作品,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有一个质的飞跃。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未能达到深刻理解名著的高度,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带领学生阅读,积极在班上有规划的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机械性的将传统文化进行搬运和死记硬背的现象,让学生从内心去感受,从而去接受传统文化。比如阅读《红楼梦》时,可以规定几个重点章节,让学生一周内按计划阅读,教师再抽时间集中讲解。这种全班共同参与的阅读传统名著活动一定能让学生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章李鸽.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4.
[2]陈佳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文学教育(中),2011(3).
一、一导二读、三悟四拓展
1.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趣味性为导入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导语的设计更要有新意,学习油然而生,例如:可采用诗文导入式,可以是与课文同一话题的入教学《记承天寺夜游》,先让学生吟诵有关月亮的诗文,《湖心亭看雪》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入可以是同一作家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可以从他的《饮酒》导入,陆游的《游山西村》可以从《示儿》引入这乃是由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创设的氛围,在与学生走进共同创设的大情境,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2.一读二问三再读、读读问问义自明。
古往今来学习语文的经验就是大量的熟读、背诵。这种经验适合语文学习,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历史证明是可行之有效的号方法。历代学者教育家有许多论诵读得经验之谈。古人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道出了读得作用及其重要意义。叶圣陶先生《在中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巴金曾说过“现在有两百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了……这么多东西至少使我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了”。大量的熟读、背诵。让学生“入乎其内”,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众所周知,诵读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诵读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齐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段、篇,到语音语意,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韵味的全面感知。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泳,感受节奏,疏通文脉,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久之,就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灵敏的文言语感。
3.发挥想象与联想,会感悟。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鼓励他们想象与联想,文言文教学正是如此,鼓励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对课文中的某些情节进行合理想象。并用语言把阅读感受描绘出来。使之生动形象。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的感情是怎样有乐入悲,及怎样转悲为喜的,学生就会对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感情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深入体会这篇文章景、情、理的交融,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4.拓展延伸
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课标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也尝试着去做,是事实表明,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还加强了协调沟通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有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获得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例如: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虚词和实词的解释,是教学中得一个重点。若不讲究方法,让学生机械的死记硬背,文言文教学就非常被动。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或协助法的理解掌握。而且同时贯穿了名篇赏析,有一举两得之效。
二、效果反思
1.学习反馈
按照以上的学习方法学两个单元的文言文以后,我对本班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大部分的学生喜欢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这表明 学生喜欢主动学习并有效,当让,通过调查也了解到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不足之处。如课外文言文的阅读面较窄,而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困惑和想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