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语六级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效果的好坏,除了知识的传授外,复习也非常重要。复习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顺利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能在期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复习不是单单的读和背。在复习过程中要避免把复习课变成背诵课堂,使复习失去真正的意义而变得枯燥乏味。复习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下面就是我的一些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认读四会单词,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单词量,并且按照要求背诵四会单词。能完成四会单词默写,分类的练习。
2、认读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词组的用法。能完成英汉互译和连线的习题。
3、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句型,和一些简单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语法知识。能够区分教材中出现的句型,运用翻译补充所学句子。
4、能够认读教材中的短文,能独立完成一些较容易阅读题。
二、复习内容及要点
1、单词。单词是英语的基础和复习的重点。
1)按词性归类复习单词。
2)按词汇表复习单词。
2、词组。词组是学习英语的关键,它是复习英语的良好途径,同时又是学习句子的基础。把词组归类,分类掌握。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组词。
3、句子。句子是学习英语的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
指导学生在语境中复习句子。
2)
根据句子类型指导学生在比较中复习句子,教给学生适当的语法知识。
3)
指导学生在表演中运用句子,这样的复习课也不缺趣味性。
4、阅读。阅读虽然对学生来说很困难,可是教材中已经出现了比较复杂的英语短文。
三、复习方法及原则
1、加强单词的朗读和默写,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使他们也能尽自己最大能力过好单词关。将词组复习与单词分类复习相联系。在复习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教材中的短文,做到精读和导读相结合,在较短时间内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把单词、词组、句子和阅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复习过程中将它们紧密联系起来,合理安排复习内容,提高学生整体运用知识的能力。。
2、以听说读写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多读,在复习中培养学生郎读英语的习惯,在学生多读多说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听和写的能力。听说读写要有机结合,才能相辅相成。学生基础差,见过的英语习题比较少,教师要从习题入手,让学生尽可能的做出比较多的习题,这样在考试中不至于束手无策。
3、注意因材施教,采用分层分类教育,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提高和收获。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那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就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复习重点应放在单词,句型等基础知识上。
4、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不会和背错的单词,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查找生词的含义,并独立完成课文的翻译。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总之,紧张的复习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求从实际出发,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一定的提高和进步,不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期末复习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
复习内容
第1—2课时
复习第一单元的重点单词
第3—4课时
复习第二单元的重点单词
第5—6课时
Recycle
One
第7—8课时
第三单元的重点单词
第9—10课时
Recycle
One
Two
第11--12课时
论文摘 要:网络理论作为研究社会关系的手段,为本文提供了研究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方法——本文设计了以高校、科研机构、跨国企业为节点,高校为主体,以合作研究、人才交流、信息共享为合作模式组成的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同时引入高校国际化的指标,以网络结构指标为纽带揭示高校国际化与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的今天,人类已步入以知识为驱动力的社会,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当今的科学研究以“跨专业”、“跨国界”为特征,任何一所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大学必定同大量的国际合作伙伴进行着实质性的合作。以高等学校作为主体的跨国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同样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中国而言,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国内高校参与国际范围内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项目研究的格局。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是以高校作为主体,以其他国家高校、研究机构、跨国公司等国际组织通过交流与合作而结成的无形网状组织。
本文采取样本分析法作为研究依据。根据USNEWS国际大学排行榜,从前50名选择10所大学进入A档,从90~100名选择10所大学作为样本另一部分B档。通过样本高校的披露数据,选取合作伙伴数据,包含所在国、合作模式、合作层次等非数值数据(详见附录)。
我们将大学的“国际学生比例”、“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中研究生/本科生比”这三个指标作为本文对“高校国际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的特性与这三个指标的关系。
一、国际化指标体系详解
一所高校的国际学生数量是该所高校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国际学生越多,其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越大。但是每所大学由于师资、办学资源等约束条件,学生数量不会永远扩大,总数更倾向于在一个范围内保持稳定,国际上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在这点上较为相似,均为30000~50000之间。因此,除了考虑国际学生总数以外,更要关注的是国际学生在全部学生中的比例如何。比例越高,意味着在校学生国别多样性程度越大,标志着该所大学国际化程度。
普遍来说,大学提供的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倾向于创新性的成果,对学科产生较大的革新和推动作用,本科生教育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学术深度上不及研究生教育。这两种国际学生之间的比例体现着大学国际教育的侧重。我们定义国际学生类别为:
本文定义的“国际教师”特指与大学具有正式合同的长期教师,不包括访问学者或短期客座教师。
招聘国际教师,促进教师的流动性本身就是大学国际化的重要体现。与国际学生类似,我们既关心大学的国际教师总量,更注意在全部教师中的比例。国际教师对大学的贡献率不仅仅在于新知识、方法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一个人而建立起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进而扩大组织的外部渠道,为再一次的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可能。
二、样本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与国际化指标的关系
1.高校合作伙伴数量与国际学生比例关系
我们将样本中的国际大学A\B两档的国际学生比例与合作伙伴数量关系图叠加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不规则的相关性的关系。处在不同档次的大学,即使国际合作伙伴数量相近,他们的国际学生比例可能也会有较大的不同。从257到146的区间内,大学的合作伙伴数量与国际学生比例关系较不规则,呈现出起伏较大的形态。随着伙伴数量的减少,A\B两档高校的国际学生比例均呈下降趋势。通过趋势线的添加,我们看到A档大学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B档大学的下降趋势相对A档则下降较快。A档大学的线性趋势线公式为y=-0.001x+0.160;B档大学的线性趋势线公式为y=-0.002x+0.146,从下降速度来看,B档大学是A档大学的2倍,这一情况说明随着高校排名整体下降,其国际学生比例随合作伙伴数量减少而加速降低。由于USNEWS的排名方法侧重于“学术同行评议”(Academic Peer Review),“同行的评议”既包含学术的水平,更表示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由此可见,对于国际生源的吸引力上,高校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界的口碑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需要指出的是,学术水平对于具有不同留学动机的学生的吸引力是不同的。以接受本科教育为目的的国际生源对高校的学术水平的要求会低于研究生。本科生更加关注的是所学专业将来的市场欢迎程度、学费、留学目的地等;而研究生阶段的留学则有别于本科生,研究生留学往往以所学专业的深化为目的,学习阶段往往可以获得奖学金,能够与导师进行深入的接触从而融入到导师的科研网络中。因此,研究生阶段的国际流动的动力往往来源于学术研究。样本中的大学都是国际知名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国际学生的比例也以研究生为主,由此可以了解影响国际知名大学吸引国际生源的另外因素是其学术能力和口碑。
2.“研究型”合作模式与研究生/本科生比关系
样本中的国外A档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比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平均为1.19的8所大学(标准差为0.58)和两所数值较大的大学,分别为4.02的杜克大学和6.80的东京大学。说明这10所大学国际学生中的研究生数量高于本科生,有的甚至远远大于本科生数量。这10所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中“研究型”的合作模式的平均比例为79.2%,标准差为0.09,可见国际知名大学与国际合作伙伴大部分是以共同研究为合作基础,网络中流转的以“创新的知识”为主。由于基于“共同研究”或者“知识创新”导向的合作,势必会衍生出教师和研究生的流动,进行深造的学生往往能够得到自己导师的推荐与别国的学者共同研究或继续攻读博士课程。研究项目往往配套着研究经费,经费的充足客观上推动了学者、学生间的流动。与A档类似,B档大学的学生成分也以研究生为主。其中有7所大学的研究生/本科比超过1,最高的为伊利诺伊大学的7.19。与东京大学类似,名古屋大学研究生/本科生比例也较高达到了5.14。诺丁汉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乌普萨拉大学和西澳大学的比例小于1,分别为0.85,0.27,0.55和0.75。该组“研究型”合作模式占全部合作模式比例平均为74%,略低于A档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研究生阶段教育采取德语和瑞典语作为教学语言,本科阶段有较多英语授课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科生人数而限制了研究生的数量;诺丁汉大学和西澳大学秉承一贯的国际化战略,国际学生中本科生比例很多,澳大利亚本身是移民国家,大学往往是移民的第一站;英国虽然不是移民国家,但诺丁汉大学在亚洲的两个海外校区为主校区提供了大量的国际本科生源,B档中平均国际学生本科生数为2100(剔除三所100多名本科生的大学),而诺丁汉大学国际本科生为3100,远高于平均水平。
样本中的国外大学的国际学生中研究生比例占多数,有的甚至占绝大多数。这些大学国际交流合作网络中“研究型”的合作模式占到了75%以上,伙伴关系以“共同研究”为主。另外,大学对国际学生授课的语言也是影响国际研究生/本科生比例的因素之一。
3.“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与国际教师比例关系
教师作为大学进行知识传播、创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际教师则是带来国外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大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利于创新。
首尔国立大学、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大学这三所来自东亚的大学的平均比例为7%,其他国外大学的平均比例为27.47%,标准差为0.02。我们将“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占全部合作模式的比例与国际教师比例联合研究,查看二者相关性。
国外大学两者之间没有表现出具有相关性的特征,比例分布比较混乱,没有呈现出规律性。以初步看出,国外大学在国际教师流动上与合作内容的关系不十分紧密,虽然国际教师的比例较高,但基于合作项目的流动并不是主流渠道。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由于国际知名度、汇率因素和整体社会环境中国引进高水平的国际教师只能通过政府间、校际的合作项目展开,这些项目往往配套经费、实验室等物质保证。学校如果不通过向政府申请资金支持而自聘高水平专家,则绝大多数大学是无法支付高额的薪金和其他待遇,因此中国大学国际教师的引进往往是“项目驱动型”,国际教师数量与“教师交流型”项目的数量、质量息息相关。国外知名大学特别是来自欧美地区的大学,由于同样的文化背景、均衡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宽松的教育机制使得教师流动十分普遍,且大学对教授采取聘用制度,政策十分灵活。很多学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研究需要自发地选择自己理想的研究场所。因此国外大学的国际教师数量与类似的合作项目关系不紧密,虽然合作项目可以向外输送国际教师,但更多的国际教师是通过自荐应聘到校任教。
国际教师是知识在不同势差进行流动的传播者,而国际知名大学往往集中在欧美地区,因此这些大学的教师就成为传播最新知识的人。而目的地则需要学者自行选择,而上文中从统计结果中也能看出,即便是经济发达、科研水平很高的东亚的日、韩一流大学对国际学者的吸引力程度也十分有限,这说明文化也是阻碍学者在不同国度间流动的不可忽视因素之一。
三、总结
国外一流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已经是他们吸收研究生阶段国际生源资的重要渠道,表现在合作网络的特性(度与研究型合作模式)与国际研究生指标较为紧密的相关性;中国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对国际生源贡献程度有限,二者相关性不明显。国外一流大学国际学生以研究生为主,中国以本科生为主。
国外一流大学国际师资比例较高,与“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数量相关性不高,这与国际人才较高的自发流动和宽松的政策有关;中国大学的国际教师比例与“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紧密相关,中国大学的国际师资的引进主要依靠政府、校方主导。
附录:国外大学样本: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多伦多大学、东京大学、首尔国立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华盛顿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普度大学、伯明翰大学、诺丁汉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名古屋大学、西澳大学、乌普拉萨大学、KAIST。合作数据采集:大学名称。合作对象档次、合作对象排名、合作对象名称、合作对象所在国/地区、合作对象所在洲、合作层次、是否联合研究形式、是否教师流动形式、是否学生流动形式、是否合作协议形式。此研究受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52WR40/天津高等学校国际交流网络的创新性研究》资助,系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彭未名.国际教育交流与管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朱宗顺.教育与改革——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 1978~2000.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 颈动脉硬化;流行病学;阿托伐他汀;易损斑块
颈动脉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可间接地反映出全身动脉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同时影响脑的血液供应,是部分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原因。颈动脉硬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身动脉硬化的情况,其中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被认为是颈动脉早期粥样硬化的标志。近几年来颈动脉超声的广泛普及应用使无创性早期评估血管壁病变成为可能。该研究通过对695例健康体检资料的分析和对比,探讨动脉硬化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阿托伐他汀干预效果,为动脉硬化及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8~2009年在登封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科进行体检的40岁以上的单位职工资料共695人,其中男312人,女383人,年龄41~78岁,平均58.7岁。所有体检人员均询问既往史,检查血压、心电图、血脂、血糖、胸透。
1.2 方法
1.2.1 颈动脉超声检查 仪器使用美国GE-73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10.0 MHz。常规检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检测指标: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②附壁斑块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回声特点及彩色血流信号有无充盈缺损。
1.2.2 生化检验 应用日本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肝功能、肌酶。
1.2.3 干预方法 选择存在易损斑块的1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每晚1次口服,连续服用6个月,治疗第一个月后及治疗结束后查肝功能、肌酶、血脂。服药6个月后复查颈动脉超声,同时对不愿服药的18例6个月后复查颈动脉彩超,观察易损斑块最大厚度(Tmax),计算其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
1.2.4 统计学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1.3 诊断标准 颈动脉检测标准,颈动脉内中膜增厚,IMT厚度为管腔内膜界面与中层外膜界面之间的距离[1];IMT>1.0 mm为增厚;IMT>1.3 mm并明显突出内膜为斑块阳性,根据颈动脉硬化斑块回声特点及病理学变化,将其分为硬斑和易损斑块。
2 结果
2.1 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硬化发生率 695人中经过超声检出颈动脉硬化性病变184例,发病率26.5%,其中单纯内中膜增厚发生率6.04%(42例),斑块形成发生率20.4%(142例)。斑块发生部位:单发右侧占42.3%(60例),单发左侧占30.3%(43例),双侧占27.5%(39例);颈总动脉分叉部占60.2%,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和颈总动脉后壁33.2%。其他部位6.6%。斑块回声:硬斑块109例(76.7%),易损斑块20例(14.1%),硬斑、易损斑块同时存在13例(9.2%)。
2.2 不同性别、年龄组颈动脉检查结果比较
2.2.1 按性别分组对比,男女颈动脉硬化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 不同年龄组相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明显增加。见表2。51~60岁组与40~50岁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1~70岁组与51~60岁组比较,P
2.2.3 阿托伐他汀干预效果观察 15例患者均出现血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动脉硬化斑块(易损斑块)缩小。见表3。
表1
注: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Tmax、Smax,均明显缩小,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比较Tmax、Smax, P
2.2.4 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出现失眠1例,肝酶升高1例(ALT62 U/l),未停药。
3 讨论
3.1 颈动脉硬化在正常人群中发生率与斑块分布 该研究结果显示,40岁以上人群中颈动脉硬化普遍存在,达26.5%,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40~50岁组14.6%,70岁以上组达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是由于年龄的增长,动脉壁结构中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比例失调,胶原纤维增多,弹力纤维发生退行性变及功能减退,导致动脉壁僵硬度增加及顺应性降低,加之一些疾病损害血管内皮,发生内皮功能障碍和结构异常,导致粥样硬化发生。颈动脉斑块中,以右侧居多,好发部位以颈动脉分叉处最为多见,这与左右颈动脉解剖结构及颈动脉分叉处血流动力学变化(形成的高切应力和湍流的机械损伤)有关 [2]。
该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动脉硬化斑块中硬斑的比率增加,而年龄较小的人群,易损斑块所占比例较年龄大的人群明显增高,这可能是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时间的延长,斑块钙化有关。但由于例数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 阿托伐他汀对易损斑块的影响 该研究通过应用阿托伐他汀干预动脉硬化斑块中超声影像表现为易损斑块的人群发现,阿托伐他汀能使颈动脉易损斑块体积变小。已有证据证实他汀类药物除有调/降脂作用外,尚可明显降低炎性因子、改善内皮功能,有利于稳定斑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说明阿托伐他汀在调脂治疗的同时,可通过非调脂作用逆转或延迟动脉硬化的进程[3]。
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性疾病,颈动脉、脑动脉、冠状动脉等同时经历动脉粥样硬化过程,而IMT增厚是早期动脉硬化发生的标志改变,通过无创性动脉彩超检测,IMT是诊断早期动脉硬化的有效指标,不仅快速、方便、安全、无创,而且准确率高[4]。因此,对40岁以上人群体检时常规检测颈动脉彩超不仅可以早期发现动脉硬化,更为早期治疗、预防进展及心脑器官损害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华扬.实用颈动脉及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科学出版社,2002:170-185.
[2] 钱建林,宣丽敏,周卫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的观察.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41-43.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膜 血流动力学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斑块形成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性,如颈动脉两侧斑块生长发展和数量不均衡[1]。临床上可通过血流动力学检测指标探讨斑块生长部位和血管内膜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总结斑块的发展规律,了解内膜增厚和斑块生长部位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2]。本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生长部位与血管内膜及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18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1020例,女性800例;年龄35~68岁。根据有无斑块和内膜的厚度将研究对象分为6组:A组(有斑块)、B组(无斑块)、C组(IMT增厚)、D组(IMT正常)、E组(无斑块、IMT增厚)、F组(无斑块、IMT正常)。
1.2 方法
采用GE公司Vivid7和 Philips Sonos 5500超声诊断仪,iE33高频血管探头进行内膜厚度、斑块测量,取患者仰卧位,两侧肩部垫高,头稍稍后仰,探头由颈根部长短轴2个方向检查,观察两侧颈总动脉内是否有斑块形成;选择距离颈动脉分叉处1.5cm左右处的血管后壁,量取血管内膜内-中膜厚度,量取3次,取平均值。血流频谱的采集要求声速与血流的夹角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差异在P
2 结果
2.1 CCA有斑块与无斑块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
CCA有斑块组血流指标中PSV和EDV低于CCA无斑块组,PI、RI以及PSV/EDV均高于CCA无斑块组,且2组相比P
2.2 IMT增厚组和正常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
IMT增厚组中双侧增厚比例最大51.71%,其次为左侧增厚26.57%,右侧增厚比例仅为21.71%。IMT增厚组PSV和EDV低于IMT正常组,PI、RI和PSV/EDV高于IMT正常组,且差异显著(P
2.3 无斑块组内IMT增厚和IMT正常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
无斑块组内IMT增厚组PSV和EDV低于IMT正常组,PI、RI和PSV/EDV高于IMT正常组(见表3)。
3 讨论
正常动脉壁包括内、中、外3层膜,动脉内膜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最先受累,内膜增厚也因此成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标志[3]。动脉硬化时脂肪沉淀于内膜,使得内膜变厚[4]。颈动脉粥样硬化出现斑块的危险因素是IMT和年龄[5]。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左侧出现率高于右侧,颈总动脉的分叉处病变最为多见[6],动脉主干、内动脉和外动脉病变发生率相对低一些,病变的发生部位与颈动脉血流动力和解剖学特点有关[7]。左侧颈动脉无缓冲角度,源自主动脉弓,容易受到冲击[8],而分叉处血流相对不稳定,存在较多湍流和涡流,血管壁容易受到冲击[9]。内膜受损后纤维蛋白沉积,血小板聚集,暴露的脂质、胶原等激活凝血系统,并与损伤组织形成血栓,增加斑块厚度和
面积[10]。因此,斑块生长与血管内膜厚度相关[11]。动脉硬化时血管内径变大,弹性和顺应性下降,PSV和EDV减低,其中PSV受左室收缩功能与顺应性的影响,EDV受血管弹性回缩能力影响[12]。本组研究表明动脉硬化患者中有斑块组患者的PSV和EDV低于无斑块组,而PI、RI以及PSV/EDV高于无斑块组,两组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 秦海强, 王拥军.局部血液动力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J]. 中国卒中杂志, 2008, 3(1):65-66.
[2] 莎仁高娃, 姜颖, 楼惠萍.高频超声对糖尿病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9, 20(7):512-513.
[3] 夏依达.吐尔逊, 穆玉明.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生长部位与血管内膜及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0, 12(10): 691-692.
[4] 夏依达.吐尔逊, 唐琪, 等.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生长部位与血管内膜及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28(4):334-335.
[5] 邱少东, 许寅宏, 曾碧丹. 彩色多普勒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研究[J].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8, 17(6): 423-424.
[6] 李亚维, 刘宏鸣, 陆瑾莉. 血液动力学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248-249.
[7] 穆玉明, 韩伟, 吴伟春, 等. 超声评估颈动脉与血流机械动力学改变的关系[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8):1419-1420.
[8] 陈静.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在高血压颈动脉病变中的价值[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4(8):1130-1131.
[9] 陈宁, 杨明, 黄锦平.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血浆Ghrelin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 16(34):3890-3893.
[10] 李庆, 薛峰, 寇卫红, 等. 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流机械动力学改变的关系[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8):1419-1420.
论文摘要:基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现状和认同困惑,对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的内容、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法进行探讨和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一、研究背景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表现出差异性和多样化,民族文化认同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威胁。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强势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造成了文化次序的破坏和文化生态的失衡。英语已成为了全球通用语,美英等西方国家借此推行语言和文化霸权,借以影响和控制广大发展中国家。目前,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已被英语同化,据估计下个世纪全球6000多种语言中将有80%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许多专家都开始呼吁通过教育来加强民族文化认同。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撇开母语及母语文化而独行,无论是外语教育大纲的制定者,还是外语教育工作者,对母语及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都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化失语”的产生。川在各种文化与我国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文化是影响我国大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长期对西方文化接触较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学习的任务是打好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以及具备灵活应用该语言的能力,而达到此目的的前提是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他们需要从英语国家各民族文化中获取养分,唯有如此,才能大大提高其文化素养及英语水平。在长达四年的英语学习中,他们热衷于追逐外国文化,而对本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缺少以民族传统文化修身养性的意识。西方文化逐渐左右了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和行为理念,很容易使学生的文化立场产生变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产生困惑。大学生面临的这些种种文化困惑最终可能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而中国文化的缺失将严重影响到对民族文化精华的传承,最终导致民族文化认同感缺失,这无疑是与我们国家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
二、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逐渐深人,人们开始肯定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文化教育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方面得到了语言理论工作者和广大外语教师的普遍认同。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我国外语教学在重视文化教育的同时,有种倾向是只注重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而不重视中国文化。而真正的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不能只重视外国文化而忽视甚至牺牲中国文化去迎合西方文化的需要。所以国内专家学者开始重视语言中国文化的密切联系,以及如何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意识。提出了在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过程中,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而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人研究也开始出现从单向关注“目的语文化”学习转向关注“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双向互动间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来说,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面对外部世界,反思民族传统,从而实现个人素质的综合提高。而人的素质的综合提高则是促进经济现代化的深层动力。在不断加深的国际交往中,中国人应保持自身的文化身份,与其他民族平等对话。在外语教育中进行中国文化认同教育不但不会冲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相反它能使学生在中外语言文化的比较学习中兴趣更大、积极性更高,并可以从中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世界观。引导学生从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审视西方文化的优劣,才能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三、提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对策研究
(一)确立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育内容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大纲修订说明》指出,“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政治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把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育内容确定如下:为了强化文化平等交流意识,避免外语教学成为西方文化统治的工具,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不断渗透中国文化元素,实施双向文化交流,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识,提高学生本土文化的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立场。使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更好的把握自身的文化特点。
至于具体的中国文化内容,季羡林先生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具有现实性,反映时代需求,对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具有启发及促进作用,因此,应注重导人影响中国社会至深、在现今知识经济时代仍具有积极影响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当然,对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知识。希望大学生能在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后,从中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而且使他们得到理论思维的训练,从哲学的、历史的、审美的层面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原创性。
(二)确立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育基本原则
1.文化创新原则
把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放到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去。在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世界各族文化日益从原本封闭隔离的状态走向了与其他文化的交汇交流,并在这一融合中不断获得文化新质。在这种形势下,所谓的文化认同只能以文化创新的姿态出现。创新决定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新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和认同,也是对文化糟粕最有力、最深刻的批判。我们应该坚持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兼取各文化之长,并加以融会贯通,创造出新的中国文化。
2.对比性原则
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对比原则就是让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教师鼓励学生在中西文化发生冲突或表现相同时进行对比,并告诫学生实事求是,不进行优劣方面的评论。通过对比,让学生既可以深刻体会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差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又能够加深对中西文化的理解,这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持中国文化身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就是要求导人的中国文化内容与大学生所学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与学生的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联系。要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语言文化知识的实用原则,从教学实际出发,在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地导人相关的文化内容。
4.循序渐进的原则
文化教学不能独立于语言教学之外,讲授的重点、程度、方式、分量,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课型的教学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在初级阶段,多教一些普及性的文化知识,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和交往方面主体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交际中的具体表现。到了中高阶段,则要多讲一些专门性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民俗心理和民族感情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在语言形式中的具体表现。
5.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指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量和教学方法的适度。在这里指的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中国文化输人的量和度。毕竟我们这是外语教学,要学好一门外语,首先要了解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外语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先让学生掌握外语文化,在学习外语文化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输人。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适量的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知识积累,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提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途径
1.中西文化对比法
英语专业教学中应把中国文化融人文化教学,合理配置文化教学内容,找出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文化对比教学。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根据课文话题直接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国家文化对比去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特别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培养文化意识。教师通过适当的形式对比中西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异同,最终使学生理解交际行为各个层面背后所隐含的中西价值观念的异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会尝试用本族人的眼光看待目的语文化,从心理上认可其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的合理性,调整自我观念,达到文化理解。这也有助于学生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模式,保持跨文化交往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法,它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且促进有效的国际交流。
2.翻译法
翻译是语言的艺术。翻译的作品如果能够让读者的感受与作者写作时的感受达到近似或酷似的程度,才可视为成功之作。所以,译者须对两种语言的本质、特点和变化规律都有很好的把握。同时,翻译也是两种文化的转换,文化意蕴的缺失牵制了翻译的水平。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信息的转换与编码时,译者只有具备了双语言能力和双文化能力才有可能译出高质量的作品。任何外语文化的学习,都不能不以自身的母语文化为基础。
因此,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翻译技能的训练。除了在教材中通过现成的文章和译文反映中国文化外,教学中还要注意把翻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遇见不知道英文说法的事物时,可以采取意译、音译加解释、模糊翻译等方法用英语最大限度地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神韵和特色。如果处理好中国文化与翻译教学的关系,目的语的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传承自身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认同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包容多元,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在译作中传播我们博大精深的母语文化。
3.值日报告法
英语专业中《综合英语》课是学生必修的英语主课,学生也比较重视这门课程。综合英语课程上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做英语值日报告已是老师们使用已久的方法,因为富有创意的值日报告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学英语、用英语的氛围,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良好平台,一个练习口语的机会。现在每次综合英语课前15分钟左右的中国文化报告时间,为学生提供了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交流平台。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有关中国文化的PPT材料,各学习小组派成员轮流上台作汇报,汇报形式不限,大概10分钟左右。汇报完后,师生共同参与答辩和评论。这对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4.综合实戏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综合实践课外活动,加强中国文化渗透是我们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一大方法。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获取信息。为了更多地进行英语学习中的中国文化渗透,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聘请一些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课程教育。在授课过程中要循序渐进、英汉相辅,以扩大学生视野,获得更多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知识。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作品,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电影,像著名导演李安的《推手》、《饮食男女》,收听收看中央电视9台英语节目,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中国文化英语演讲竞赛、戏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知识。
除上述具体的教学策略外,英语教师自身内涵提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承担着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教师不但应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并在课堂上能注重两种文化的对比讲解,注意补充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等。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强调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敏感性,势必对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和文化修养。首先,教师应立足本土文化,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特别是关于中国文化的外文书籍、报纸和杂志,促使他们时刻注意吸取、积累有关母语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母语文化以及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法的自觉意识‘其次,英语教师作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中介者和传播者,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有深厚的目的语文化与主体文化的修养和开放性思维,以及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认同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语言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具有“本体的性质”。所谓本体性,指其有本质的、不可动摇的首要地位;它既是教学永恒的基点,又是教学不变的主题,还是教学根本的出发点归结点。离开或偏离该本体,也就谈不上外语教学。而文化教学则是外语教学的特有形式,并不具有一般语言教学所有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因此它在外语教学中属于第二位的或次要的或“辅助的性质”。它的实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语言教学之根本目的服务的,它从属于语言教学。要正确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摆正它们各自的位置,既不可用语言教学来替代文化教学,犯“文化缺乏症”;也不可“本末倒置”,以文化教学来冲击语言教学,犯“泛文化症”。
(二)正确处理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同时,我们应尽力培养学生平等文化交流的意识。减少学生民族中心主义态度,避免用我们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的标准去衡量,评判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是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使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得体地进行交际。
(三)避免把英语文化教学变成中国文化课
毕竟我们这是外语教学,要学好一门外语,首先要了解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因此,外语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先让学生掌握外语文化,这对学生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我们没有必要极端地阻止外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教学,而在英语课上只谈中国文化。因此,我们应该是在学习外语文化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教育。而且英语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多提倡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适量的中国文化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知识积累,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状态;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054-02
一、调查背景
1.专业背景。近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更加注重绿色健康的中医类养生,对中医学类培养质量要求也逐年提高。以针灸推拿学专业为例,这是中医的传统专业之一,也是极具专业性和技术性的一门学科。随着中医理论逐渐深入百姓生活,针灸推拿学专业也接受程度和就业前景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在这样一个时代和专业背景下,本专业在校生的学习状况如何?90后作为新生力军,在五年的大学学习时光里,是否能够适应与满足专业培养的要求?
2.调查对象。在我校针灸推拿学专业在校学生中分层抽取调查对象,涵盖大一、大三、大五三个代表性年级。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答卷300份(各年级100份)。
3.调查内容。本次调查主要以客观问卷形式,其中状况调查部分共分三个板块,包括“专业认知”、“学习状态”和“目标规划”,主要是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对专业接触和认识程度的变化而进行。
二、调查结果及成因分析
1.学习目的性缺失。第1题:你选择所学专业的原因。兴趣爱好占46%,家庭影响占29%,专业调剂占11%,就业形势占14%。第4题:你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有无明确目标。有清晰而长远目标的占28%,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目标占38%,目标模糊占29%,没有目标的占5%。分析结果:根据以上调查反映,46%的学生仍然是因为兴趣爱好选择针灸推拿专业,但有长远计划的学生比例偏低,甚至有5%的同学没有目标。也就是说有少部分同学在选择专业方面具有盲目性。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很多学生空谈理想却并不知道学习医学专业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直到上课后才发现学医不简单。也有一些学生虽然有所了解,但心理预期低于实际,低估了医学类专业的学习难度与严苛要求,导致学习过程逐后劲不足。所以多数学生在仅能建立短期学习目标,而这又以考试性目标为典型。第5题:对所学专业的就业选择和前景是否了解。A.非常清楚(7%);B.了解一些(73%);C.不太清楚(16%);D.完全不了解(4%)。按年级统计:大一:A.8%;B.66%;C.23%;D.3%。大三:A.8%;B.76%;C.13%;D.3%。大五:A.4%;B.78%;C.13%;D.5%。分析结果:同时,从第5题的统计结果看,对所学专业前景“了解一些”的学生人数逐级增多。这表明多数学生对所学专业就业形势的认知是一个逐步了解的动态过程。但是,“完全不了解”的群体易出现小范围的波动,年级越高越迷茫,其原因可能是由考研和就业选择性问题导致的反增长现象。在本科阶段医学学习过程中,接触实践少,部分学生可能出现逐渐丧失理想信念的情况,这也是一个迷失自身的职业道路与目标的问题。
2.学习过程波动幅度大。第11题:平均每天的自习时间。A.2小时以内(53%);B.2~4小时(35%);C.4~6小时(7%);D.6小时以上(5%)。按年级统计:大一:A.61%;B.26%;C.8%;D.5%。大三:A.56%;B.38%;C.6%;D.0%。大五:A.36%;B.42%;C.9%;D.13%。分析结果:从统计结果看,大一新生虽有较高的积极性,自习4小时以上的学生占13%,但还有相当多学生不会安排时间,不能保证每天基本的学习时间。而大三学生学习依然积极,同时时间上也有所保证,38%的同学至少每天自习2~4小时,相对稳定。而大三学生又因对环境较为熟悉,易分散精力,因此学习时间坚持4小时以上的学生时相对较少。大五学生面临考研和就业的紧迫感,长时间自习的学生比例明显升高。第6题:在学习中有无计划并严格执行。A.有,但不能严格按照计划执行(53%);B.无,随意性学习(25%);C.有,并且能够按照计划执行(9%);D.有,但只有在快考试时才制定并执行(13%)。按年级统计:大一:A.8%;B.66%;C.23%;D.3%。大三:A.8%;B.76%;C.13%;D.3%。大五:A.4%;B.78%;C.13%;D.5%。第25题:上一学期的考试中不及格的门数。A.0门;B.1门;C.2门;D.3门;E.3门以上。按年级统计:大一:A.42%;B.34%;C.15%;D.9%;E.0%。大三:A.65%;B.25%;C.5%;D.5%;E.0%。大五:A.78%;B.13%;C.4%;D.5%;E.0%。分析结果:从数据统计结果看,在学习中制定计划但不能严格按照计划执行的学生占半数以上,而且这种高比例现象各年级普遍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课程学习规律尚不清晰的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无法制定一个明晰的学习计划,更多处于随意性学习状态,在自制力不高的情况下极易出现学习状态的波动。同时,从第25题看,学习效果又直接与学习态度和行为相关联。计划性较高的大三和大五学生不及格人数明显减少。
3.专业深造目标的被动性。第29题:对未来就业前景抱有何种态度。A.乐观(43%)B.不太乐观(47%)C.悲观(7%)D.冷漠无视(3%)按年级统计:大一:A.36%;B.48%;C.10%;D.6%。大三:A.43%;B.50%;C.5%;D.2%。大五:A.51%;B.42%;C.7%;D.0%。第30题:考研的目的。A.更加深入学习专业知识(42%);B.有更好的学习交流平台(14%);C.家人意愿(6%);D.就业形势所迫(36%);E.大家都考,我也考(2%)。第32题:考研将选择何专业。A.针推、康复(73%);B.西医(11%);C.中医内科(15%);D.非医学专业(1%)。分析结果:以针灸推拿专业为例,本专业就业形势相对较好。毕业生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针灸等科室从事专业医疗及科研工作,也可在相关单位从事教育工作,亦可自由职业。然而通过调查发现,本专业在校生在学习中依然存在关于就业形势的危机感,而且这种危机意识与考研目的成正比。此种深造学习的被动观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层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
三、总结建议
当代中医类大学生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没有统筹安排,缺乏计划性,学习效率低;就业形势不明晰,心理承受能力弱。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提出几点建议: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既不能放松,也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半途而废。
1.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大学期间,制定学习计划对中医学生尤为重要。“大医精诚”不单是口号,学生必须要诚心精学。学习目标是学习的方向、动力和归宿,学习计划依目标而定,行之有效的计划为目标护航。目标是前提,计划是策略。中医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应注意学习内容的选择要根据专业与自身的匹配度进行。爱好专业与排斥专业的学生应有所区别,同时,还要考虑到基础、能力的偏差量力而行。例如,生物化学与中医基础理论对文理科学生的影响力。
2.学习过程踏实稳定,方法科学得当。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具体时间的安排,充分利用课堂集中学习的时间。课外可安排更多样的学习形式提升兴趣,包括讲座、论坛、学术协会等。中医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必须通过丰富的学习形式接触、了解以保证学习过程的稳定。拥有好的学习方法,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总结、记忆几个重要的环节,有目的地研究学习规律,选择适合自身的专业学习方法。中医知识多在“背”,学习中应注意:多阅读,抓重点,织网络,勤练习。
3.考研与就业因人而异。其实,考研除了能力,更重在心态!如果某学生平时能认真学习专业课和成绩都很不错,在大二就能顺利通过计算机二级和英语四级,甚至英语六级,到了最后阶段冲刺考研就会很省力。要是某学生对学习已经厌倦,那么就要注意在本科阶段加强自身对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中医医生的话,动手辨析力相当重要。还有专业技能、经验和理论知识等无一不是临床基础,务必要坚实。多看,多学,多动手!面临大学毕业再思考是继续升学还是工作,大多具有被动性,也不易出培养效果。我个人认为,研究生就是要做研究的,不做研究,读研究就生没有太大的意义。
在大学期间,除了学好专业,还应当学会思考,培养独立学习和领悟的本事,培养举一反三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只有这样,中医类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谋生存、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马英.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心态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6,(11).
[2]陈其国.大学生心理探析及对策[J].思想道德教育,2003,(2).
[3]杨平,黄彬兴,徐露.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报告[J].今日科苑,2008,(8).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大学生 英语教学
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心理学上称之为动机,学习动机则是激发并维持个体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唤醒状态。经调查研究发现,在影响英语学习的因素中,动机占33%,学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5%。认知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者对他们所学的东西进行积极思考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的培养和激发学生动机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实践的需要。根据以上教育理念,笔者对本学院所教的07届政治教育,07届物理教育和07应用数学教育的三个本科班的学生(共154位)就英语学习动机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问卷调查表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共有7个问题,每个问题有4个选项。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或更多的选择。然后把学生的问卷加以归纳、整理并通过分析最终得出每位学生的反馈指数,从而了解每位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二、调查的结果
就第一项,82%(126位)的学生选A项和B项应付考试;找个好工作与获得奖学金)。就第二项,69%(106位)的学生选B项(一种负担与压力)。就第三项,60%(92位)的学生选B项(15个小时)。就第四项,70%(108位)的学生回答,除了上英语课外在提高英语水平上基本上没做什么。10%的学生(15位)会为完成老师所分配的任务到英语角。就第五项,只有10%(15位)的学生选A项(口语交际)。12%(18位)的学生选B项,而61%的学生选D项。在第六项中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活动是A项(解决问题)。只有9%(14位)的学生觉得自己在英语上尽了全力。
三、原因分析
笔者从问卷调查中发现 79%的学生学习动机为“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导致的:
1.外语教学模式乏味,课堂教学脱离文化背。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语法知识的传授,培养出“聋子英语”或 哑巴英语”。课堂教学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一味只顾死学语言形式,不注重语言交流运用。
2.基础课程管理体制的弊端。我国基础教育一直开设传统的学科课程,只包含了学科课程这一课程形态,而排斥了其他具有一定价值的课程类别。这种课程管理体制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或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的差异;它难以使学生获得必需的直接经验;它只能传递事先编好的具有现成结论和答案的各科教材,很难给学生提供学科以外的综合信息;它要求学生主要采取接受式的学习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证书的社会实用性。我国社会各界以证评价大学生英语水平。拿到全国英语六级证书的人,比起只有四级证书的人更具竞争力。多学生把获取等级考试证书定为首选的学习目标。目前,社会各界普遍以是否持有外语的等级证书为岗位晋级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也给学生造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启示
这种“工具型动机”的思想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进步在某种程度上有起作用,但过多依赖它势必使许多学生把学习英语作为一种负担,作为一种任务去完成。因此,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从“工具型”转化为“综合型动机”(integrative and instrumental motivation)。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注重培训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学生在课堂内外大量的外语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大学外语教学所体现的是能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外语实践活动并有效地培养其自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外语教学更需要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解,对应用语言学、教育心理学和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把握,以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自主训练的能力。
五、建议与对策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帮助学生重塑英语学习动
机。从教育理论上讲,个人的学习动力是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结果。我们整个社会都要兴起一股学英语的热潮,而不是“证书热”。尤其是在大学的校园里,要把交际功能的理念运用到英语学习的实际中来。其次,学校的政策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英语实际要求,而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运用相应的教材,教法,要求学生在听、说、读、写、译上有所侧重地发展。再者,在缺乏真实外语环境情况下我们要积极创造校园外语文化环境,如:戏剧表演大赛,“英语角”活动等。
2.积极探索交际式语言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英语机会,如:运用讨论、演讲、短剧表演、英语歌曲学唱、国外著名影片欣赏、为影片中主人公配对白等诸多教学形式,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多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使英语学习既充满乐趣又富于挑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相应的高标准的长期目标和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学生一步一个脚印,使自己的成绩逐步提高,兴趣也会随之逐步增加。教师因材施教,使学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效之间这种密切的关系的存在就使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显得非常必要。学习者对学习的看法与态度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过程,如果能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看法,我们就可以设计出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材料和课堂活动,学生就可以从他们的实际学习经历中得到乐趣和益处,学生的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总之,教师应抓住机遇,对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产生英语学习的需要并增强、完善其学习动机,从而产生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与教师教学活动发生“同频共振”的效果。
附:问卷内容
1. 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应付考试,拿文凭,获奖学金;B、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C、搞深入研究 ;D、为了出国了解,生活。
2.对学习英语有什么看法?
A、挑战自我 ;B、一种负担与压力;C、开阔个人视野,增长知识;D、了解他国文化和风俗。
3.你每星期课外学习英语所花的时间为多少小时?
A、1个小时;B、15个小时;C、20个小时;D、 3个小时。
4.除了上英语课, 你在提高英语水平方面还做些什么?
A、读英语书或报纸,增强阅读能力与记忆单词量;B、看英文电影或电视,听英文广播;C、积极参与英语角,培养讲英语习惯与英语思维;D、使用电子邮件和因特网。
5.你认为哪一种英语能力对你以后的事业最有帮助?
A、口语交际 ;B、综合能力;C、写作技巧;D、工作岗位的晋级。
6.你最喜欢哪一种课堂活动?
A、解决问题;B、小组活动;C、专题讲座;D、名片欣赏。
7.你觉得自己在英语学习上已经――
A、全力以赴;B、一般努力;C、努力不够;D、从未努力。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与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小林:《加强高校外语教学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3.3。
[2]金国芬:《交际能力与交际法》,《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1。
[3]韩宝成:《高校学生英语能力测试改革势在必行》,《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
关键词: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自主学习能力
前言
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在各个高校掀起如火如荼的热潮,为了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了修改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即“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非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1]同时强调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必须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体现人文个性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力。本文着重探讨了大学英语选修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及如何利用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大学英语选修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作为高校花费时间最多的学科,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教学效果却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抨击。多数大学毕业生经过了十多年的学习,仍然不具备基本的英语交际能力,无法适应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在校的大学生也对大学英语教学不是很满意,认为在大学英语课上什么也没学到,甚至比起高中阶段的英语水平和词汇量都有所下降。针对这一现状,曾有专家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学英语和中小学英语使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基本相同,大学英语作为高级阶段的教学毫无特色可言。自从大学英语改革实施以来,涌现出一系列“名目繁多”的教学改革方法和措施,但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仍局限于传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统一为两年制的基础必修课,课程类型只包括读写课和视听课,教学模式仍然侧重于传统的词汇教学和语言的基础训练,评价手段单一。英语必修阶段结束之后,提高阶段选修课程设置匮乏,内容重复,不仅忽视学生的多层次英语水平,而且忽略了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切实要求“根据学生的专业差异和个体差异设置不同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交流的增加,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1世纪,国家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过硬同时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目前大学英语必修课程仍然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课程设置上并不考虑学生专业的不同,缺乏社会需求导向,与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相脱节,因此大部分学生经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虽然已积累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很难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实际应用,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所以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通过开设多元化、层次化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培养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已迫在眉睫。
二、利用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动下,许多高等院校实行了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入学的摸底考试按照一定比例将学生分成A、B、C三层,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但实践证明,这种分层教学只是部分地照顾了不同起点的学生,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的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难以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难以满足学生专业差异和个体差异。为此,各个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纷纷开设形式多样的英语选修课,一方面保证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做到大学四年英语学习不断线;另一方面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去选修商务英语、实用英语写作、影视欣赏、跨文化交际等应用型、实用型选修课程,以学生的专业为导向,充分发挥英语的工具性特点,把语言的优势和专业知识相融合,不仅使其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就业平台。虽然各个高校实际情况不同,所开设的英语选修课也各不相同,但总的说来,可以把选修课归纳为以下五大模块:语言技能模块(视听说技巧,实用英语写作);考研模块(大学英语六级,考研英语);语言文化模块(英美文化,中西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模块(影视欣赏,商务英语);实用翻译模块(口笔译,专业翻译)五大类。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各异,大学英语选修课程设置应该多元化和层次化,充分考虑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各专业对外语能力的要求相匹配,提供不同的语言学习模块。
《课程要求》不仅强调了英语选修课设置的必要性,还明确提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1]所谓自主学习,顾名思义,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由学生独立地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形式。选修课程的设置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的软件和硬件环境,如:多媒体数字语言实验室、自主学习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基于校园网创建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自学平台将弥补和丰富传统必修课教学内容的局限与不足,在此平台上,建立课件下载、在线教学、辅导答疑、在线测试、视频点播等板块,从语音、语法、听力、口语、翻译、写作到英美文学欣赏、跨文化交际、专门用途英语等课外阅读材料都可以放置在数字语言实验室自主学习平台上。“开发、设置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选修课教学体系,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间断学习英语的良好条件和环境,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各层次英语技能的人才。”[3]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日趋得到发展和完善,随着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英语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为适应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英语水平呈多样化、层次化以及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的特点,高校结合自己具体的办学情况,把开设各类选修课程和培养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力有机结合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
2.韩戈玲,祁小雯,戴炜华.立体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实践和研究[J].外语界,2009,(2)66-73.
3.韩立刚.大学英语选修课程设置理据探微[J].中国电力教育2008,(7):229-230.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困难 指导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高校办学模式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家计划部门不再安排大学生就业,而是实行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不包分配”的新的就业模式。在这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模式下,大学生一方面获得了职业选择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同时也因此失去了就业保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伴随着近年来众多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的毕业,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日趋严峻,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及困难。本文试着从客观及个体自身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指导对策。
1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1客观原因
从客观上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总量矛盾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大量的人口已经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而随着近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急剧攀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用人单位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矛盾更加突出。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而就业率却逐年下降。
1.1.2高校专业调整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许多学校仍沉溺于计划经济的惯性之中,很少考虑到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造成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严重脱节,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此外,高校的人才观及相应的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过去几十年,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定误区,往往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和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大多脱离实际,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和训练。部分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产生了很多新需求,而高校培养不出来,或者等到培养出来,社会已经不需要或者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高校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调整方面明显滞后于社会需求。
1.1.3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接收大学毕业生的标准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挑选名校的大学毕业生,而且非常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如政治思想素质、学习成绩、道德品性、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等等。三好学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以及诚实可信、踏实肯干、具有强烈事业心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受到欢迎;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以及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毕业生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已经成为许多用人单位考核的内容;获得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证书也成为一些地区和单位接收毕业生的基本条件之一。总之,现在的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更加注重的是素质、能力和品德。
1.2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2.1就业能力不强,缺乏就业过程中必要的应对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除了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各种不同类型的职业素质,如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创新精神、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等等。而现实是,很多大学生虽具备了较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但在职业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很欠缺,缺乏就业过程中必要的竞争力。
1.2.2择业观念定位不准,存在误区
有的大学生自身的需求比较高,一些苦累脏的艰苦岗位不愿意干;有的大学生爱慕虚荣,盲目攀比,往往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对照自己;有的大学生不能准确评价自己的综合素质,单向追求就业理想,对用人单位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要求过高;有的大学生择业标准很笼统,只把薪水、福利等当作选择标准,而没有从长远的职业发展角度来寻找真正适合自身的岗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少必要的规划,从而陷入求职的误区。
1.2.3缺乏“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意识淡薄
中国人向来视稳定为生活的重要条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经过历史的积淀便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就业心理。有的毕业生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从而导致迟迟无法就业。此外,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意识淡薄。
1.2.4缺乏到西部及边远地区就业的思想
在就业地域方面,多数大学生向往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的中心城市,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多。部分大学生认为小城镇特别是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缺乏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和机遇,因而不愿下到基层就业。
2 指导对策
针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及困难,国家要继续加强各项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的实施;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以及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工作,想方设法扩大毕业生就业的门路;大学生自身则要注重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及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争取早日就业。
2.1国家层面
目前我国已经在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国家要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支持和倾斜。加大公务员招聘制度、国家劳动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要继续加强优惠政策的实施,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其他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去工作,鼓励大学生到第三产业企事业单位和乡镇企业工作。
大力发展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据统计,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多提供100万个就业岗位。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无疑将促进国家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从而缓解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2.2高校层面
目前,造成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是,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是受制于学校的既有师资,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学校要面向市场设置专业和制定招生计划,认真研究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积极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加强就业信息网站建设,构建就业信息平台,积极开展网上双选活动,开拓网上就业市场,努力实现多渠道、立体化网上就业信息的收集及,积极开展与大型人才网站及有关地区人才网站的链接与实质性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毕业生快捷择业与就业;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用人单位广泛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创造条件;通过举办毕业生就业供需洽谈会,根据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需求举办校内专场招聘会,促进毕业生就业;做好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对困难毕业生给予“一对一”的重点帮扶,优先为其提供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和信息服务。
2.3个体自身层面
2.3.1提升个人就业能力
大学生自身要积极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掌握良好的面试技巧,提高面试能力。
2.3.2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毕业生虽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但对自己的职业素质、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还不能作出完全清晰的界定,对职业缺乏了解、认识,求职时盲然不知所措。因此,大学生要在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及指导人员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准确地分析自我、了解自我,并结合客观实际需求,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学习计划、发展计划,并采取积极的具体行动去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2.3.3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大学毕业生要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过去大学生总是要到大中城市,到国家机关找“铁饭碗”、“吃皇粮”,认为这样才是就业,但现在要把这个观念转变过来。大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为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条件。毕业生毕业时可以将户口迁回生源地,把档案托管在工作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哪里找到岗位就在哪里就业。
2.3.4树立到农村、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就业的观念
农村是广阔的天地,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迫切需要大量优秀毕业生投身于农村的广阔天地,发展农村经济。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求职,更有可能成为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行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广大毕业生要依托西部大开发重点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提供的广阔舞台,树立到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基层工作的观念,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
2.3.5增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意识
大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单干、合伙等方式自主创业、创办公司。自主创业给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自主创业虽然具有一定的风险,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自主创业将是一个必然趋势,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之一的毕业生更是应该成为自主创业、努力创造就业岗位的领头羊。
2.3.6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