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课程设计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
1引言
大学期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之一《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基础的计算机技能,以便于以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方便实施和讲解,因而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门理论课。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其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清楚自己的不足和所不理解的知识点,老师也能了解学生对于程序设计这门课的掌握情况,进而方便老师进行教案设计,为下节课讲解提供依据[1]。计算机课程所重视的应该是创新,但现在各大高校计算机课程却都以理论知识验证为主,形成重验证轻创新的偏差学习,难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且在程序设计上没有重大突破,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并没有被发掘。教学新课程改革以来,关于计算机的课程设计正逐渐转向正常,学生的创新意识正不断被发掘和刺激。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积极主动参与能力为目标,进行计算机程序类设计课程的教学探讨[2]。
2当前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情况
2.1计算机软件开发系统庞大学生容易失去信心
例如Java技术中所包括的技术规范范围复杂且庞大,在实际运用中也受到众多条件限制,大学生必须付出更高的学习成本来进行技术规范的理论学习。然而若真正意义上进行程序设计,又感觉理论知识的学习无法与实际贴合,力不从心,失去信心。
2.2严重缺乏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性较差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现阶段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依然是PPT展示,老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依旧是被牵引的一方,加之课程内容多,学生逐渐失去兴趣,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性较差。
2.3计算机课程实践模式单调,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经验
现阶段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授课方式仍以理论课为主,上机实际操作课时较少,且上机课也只是进行理论知识验证,关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却很难实现。
2.4考核方式仍以试卷为主
这种考查方式只能确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和概念的理解认识,但对于实际操作却并不能完整体现,进而也无法实现创新意识体现的最终目的。
3改革教学方法,加大激励制度
老师的教学任务重点不是讲解,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教案设计上,只有明确的教案设计,才能针对性进行训练,才能依据计算机程序设计知识具体应用确定教学重点。此外,老师必须建立互动课堂,只有与学生有足够的互动,才能更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知识讲解[3]。特别是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老师要依据学生潜力做合适的引导,从而刺激学生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调动学生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学习的热情。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在毕业离校后,大都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程序项目开发,特别是在小组开发程序设计的途中,重视团队彼此的配合默契,通过互相探讨、阐述自身观点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方式来提升小组成员之间对于程序项目开发的动力。为积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可以适时增加一些类似讨论课题的交流活动方式来进行程序设计,并进一步提升运用[4]。对学生进行启发性问题挖掘,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时,提前让学生完成课本内容预习任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启发性引导。比如,计算机课程中所指的对象是什么意思;类和封装又指的是什么;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调查人群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认识,且要依据实际情况对信息进行登记和处理,以小组团体的形式整体提高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为今后更深入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4重视学生的实验预习和准备情况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在进行教学实践时,由于学生缺乏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对计算机的不熟悉,容易出现慌张、不知所措的情况,进而导致计算机课程不能顺利进行。形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并未按老师要求进行课程预习和前期知识回顾,这些无法顺利完成,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深入的感知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由于前期准备不充分,导致各种状况发生。为解决此类问题,老师必须加强自身知识能力,除此之外就是要正确认识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际重点内容,老师还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安排,以吸引更多学生专心听讲,以完整的知识武装自己。计算机课程的专业较多,因而实验课内容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老师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并调整课程内容讲解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在上课时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学习中难懂的问题[5]。避免盲目从众,还可以依据学生自我兴趣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理论思维创新并验证实验结果。所以,老师要依据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方式来让学生确定自己的独特方式,学生也可以积极主动的选择可以激发创新思维的各类课程活动方式,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项目设计,进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
5通过上机试验提升综合项目的设计能力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一门重视实践的课程,因而上机实践是相当重要的环节。为提升学生对于课程设计的整体感知和理解,老师有必要在第一次上课时就给学生进行整体理论框架知识简述。并依据课程实际进行详略得当的说明,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可以为该课程理论知识实践奠定基础。
6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6.1对于实践中常见问题的分析解决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中,学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自己难以解决的代码错误问题以及操作错误问题。这些问题若没有老师帮助解决,学生很难进行下一步的程序设计。计算机实践课程通常都是大课,70人左右同时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多种多样,若是只由老师单独进行辅导,实在难以解决所有问题,这也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难以提升的根本原因。对此,若采取“老师为主、学生互助”的方式则可以极大提升计算机课程实践效率[6]。老师在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有耐心的解决,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在指导练习时可以让周围的学生一起参与起来。比如:针对实践课程代码编程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积极鼓励学生建立讨论组,通过沟通交流相互讨论的方式,发现实践问题所在,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提高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效果。老师也要从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课中总结经验,以更完善的辅助学生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
6.2课堂知识向课外知识的纵向延伸
通过一段时间的理论知识学习,老师就可以把课程知识进行纵向延伸。学生依据课程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运用在课外知识纵向延伸上。同时学生还可以与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这样可以极大提升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也更有创新性的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兴趣[7]。
7学生要善于进行自我总结并自我评价实验结果
老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实践能力制定评判标准,并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解进行基础评估,若学生自主的进行实践内容的准备、实践课题的总结和经验积累,则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认知想法合理的提高分数。学生在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时,老师要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的方式为自己负责,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可以与同学商量共同解决,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效的进行总结和知识归纳。
8考核方式优化改革
(Nuclearsystemoptimizationreform)现阶段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通常以笔试成绩为主,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的概念理解能力,这对于学生来说要求记忆的东西过多,学生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内容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设计,这也就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试卷上并不能完整的展现。虽现在强调平时成绩,但其所占的小比例并不能改变期末成绩,期末成绩仍然是最终判断标准[8]。
8.1增强实践方面的考核优化改革
新课程改革下,要求把实践课分为几部分进行考核,并依据各个阶段的平均成绩判定实践总成绩。实践部分的分数仅占总成绩的37%。这也就要求学生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设计风格理念,这样才能保证设计出来的程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8.2期末考试方式优化改革
在日常考试中,通过程序设计的方式给每位学生分发不同的考试题目,学生要依据题目要求进行相关程序设计,从分析题目入手,结合代码规律,独立且完整的完成实践考试。期末成绩改用答辩的方式进行,重视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及灵活转变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分析水平,从而增强学生运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结论
总而言之,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一门重视实践的课程。尤其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老师只做一个引导人,并通过符合学生认知习惯和规律的方式科学合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提升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所以,老师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中要持续围绕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教学上的优化改革,从而提升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的教学质量。
作者:刘琴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计算机学院
参考文献
[1]邹汪平,蔡劲松.基于能力导向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相关性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16(06):72-75.
[2]张雪松.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2):194-195.
[3]耿姝,逯柳,王树芬.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研究型教学改革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09):50-53.
[4]钟文峰,晏志英,胡荣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信息通信,2016(09):277-279.
[5]袁凤玲.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03):52-53.
[6]杨日璟,焉德军,辛慧杰.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03):271-274.
论文摘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成为社会的准职业人才,是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根本任务。将北大青鸟程序设计语言《JavaScript》课程应用于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其教材的设计引发我对中职计算机课改的深思。北大青鸟程序设计语言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课程内容全部围绕完整的项目逐步进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也完成了实用性的项目开发,其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学生也更能适应当前市场对技能型软件人才的需求。
目前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设计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我国中职计算机教育中, 专业课程开设不大合理,教材内容设计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要么过于简单和笼统,要么过于复杂和高深,导致许多中职学生对编程学习产生严重的抵抗情绪,出现厌学、弃学现象,所学的部分程序设计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后所从事的职业没有任何用处,而真正许多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的课程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却又没有学到。因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对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进程大力改革。
1 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
原来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以掌握教材统一指定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主,学生是否毕业以统考、会考成绩决定。毕业后,因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操作技能不能与实际所需对口,导致很多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从现在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定位来说,中职学生应该是社会所需要的拥有一般化专业知识与中级或以上实践操作技能的准职业人,而不是像大学本科生一样,拥有很深厚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这就意味着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毕业后能在专业对口的普通岗位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去搞科研或编写大型的计算机软件。如:机关、企事业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处理的多媒体设计制作、广告影像行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设计行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办公自动化中的设备应用和公文处理等,都缺少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准职业人才。因此,在改革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之前,不能盲目开展,应做好充分的调查分析工作,从计算机专业细化的开设方向到实际应用,必须紧贴现实生活,最大可能的保持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社会的用人需求同步。
北大青鸟在开设《JavaScript》课程之前,做了大量的企业调研与社会用人需求分析。调研结果显示,中国近几年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网站运营以及网站推广的重要性,很多企业目前需要掌握一定的系统维护知识、网页设计制作知识和网站维护相关知识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进一步分析了解这些岗位应具备的IT技能,从而设计出适应于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保证学生能够在就业市场中具备竞争力,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北大青鸟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目标定位在培养网站运营人员,并对网站运营岗位从计算机技术层面划分为三部分:除互联网公司外的所有企业的网站维护员(涉及到JavaScript知识);网站制作公司的网页设计师(涉及到JavaScript知识);中小企业网络维护人员。
2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生自学最好的老师。原来的中职教程在内容设置方面,以理论居多,许多内容均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涉及生活实际的知识、技能较少,涉及到实际项目的内容更少;理论作业偏多,实际操作较少;内容排版呆板,例图、效果图很少。
中职教育的对象多是学习上的后进生,学习主动意识和学习能力较低,接受新方法能力不强,在学习如果遇到较大困难或受到较大挫折,会打击其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很可能放弃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我们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先设计内容的趣味性与生活实用性,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通过设计来源于实际的案例或项目,让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技能。
北大青鸟在设计课程内容时,非常注重理论与案例、项目的设计与联系。以《JavaScript》为例,教材内容围绕一个完整的现实项目进行合理设计。在该教材中,每一章节的标题名称,从学生第一感观上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如:第1章 制作页面日期和排行榜的显示特效;第2章 制作随鼠标改变背景的特效;第3章 制作页面窗口特效 ……。在每章的各小节中均设计一个理论演示案例,同时针对每个演示案例,安排相应的理论知识点,对超出本演示案例的其他理论知识,不予考虑。如:1.1制作演示案例1-第一个嵌入JavaScript脚本的网页;1.2制作演示案例2-显示日期;1.3制作演示案例3-显示星期几……。在每章节的后面,设计了上机练部分,以巩固学生的理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如第1章上机实练部分为:实练案例1-随机显示图片广告;实练案例2-评比星级商铺;实练案例3-北京奥运会倒计时……。在上机实练部分的后面,设计了作业。作业层次分明、由易到难,针对学生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情况的不同,对完成作业的要求也不同。无论是理论案例,实练案例还是课后作业,均配有效果图与分步操作图文讲述,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完成简单的学习任务。整个教材内容中的每个理论案例、上机实练案例、课后作业,设计安排合理,难易适度,更重要的是我们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很具体地看到它们应用于网站页面的制作设计,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本人将该教材应用于中职计算机软件班,计算机网络班的教学,两年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知识技能掌握好。
3 注重学生实践知识、技能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准职业人
中职学生的就业现状:许多的中职毕业生到单位工作,因原来所学知识与实际脱节,90%学生得从头开始学习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给用人单位带来时间、金钱上的极大浪费,甚至于失去就业的机会。
信息社会发展速度,社会对IT人才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在开设课程前应该研究企业、 用人单位对IT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对计算机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在中职教学中我们提倡项目教学法,那么教材中所使用的项目一定要有很强的实用性,且与实际相结合。在课程设计中应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学习边做项目,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及项目的开发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积累实践经验,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北大青鸟对IT用人需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选择具有实用价值、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相符的项目去开设相应课程。其课程体系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课程内容全部围绕着完整的项目逐步进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同时完成了实用性项目开发。在《JavaScript》课程中,每一章节所使用的理论演示案例、上机实练案例、课后作业,均是一个大项目中的某一组成部分。每一个案例是从整个项目分割出来的小项目,而且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与难易梯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通过案例介绍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给学生打好基础,然后通过大量的项目演练提高学生的熟练度和项目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直至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培养目标,让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准职业人。实际应用中,因为每个案例的制作,均涉及到项目中的某项内容,通过章节内容的逐步学习,学生将掌握整个项目内容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理所当然能完成整个项目的制作。另外,由于所开设的项目具有实用价值,学生毕业后可以拿自己做好的项目去企业、用人单位去应聘,减少很多的应聘环节,毫无疑问这样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很容易就找到与之专业对口的工作。本人将该教材应用到中职计算机软件班与计算机网络班,几乎所有学生均能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制作完成相应的项目。
4 大力改进教学法
由于教材内容以项目为导向进行的课程设计,所以我们应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在多年的北大青鸟《JavaScript》教学中,本人总结如下经验(以作借鉴):
1) 在每门课程的开始,由教师先讲解课程目标,然后介绍在课程中要完成的项目;2) 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项目的具体功能,让学生自己操作或是运行项目;3) 在后序的课程中,教师讲解项目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点;4)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阶段上机进行项目开发与作业的完成,期间老师辅导答疑;5) 在课程教、学、做完成之后,即可完成整个项目;6)小组互评与老师点评相结合,总结提高;7) 完成好的项目让学生保存好,做为实习、找工作、就业的宝贵材料之一。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团结合协作的精神。IT行业及其应用技术发展迅猛,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不可能解决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课程体系应始终贯穿这一思想,使学生意识到自学的重要性,并且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在《JavaScript》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发时,每当遇到问题时,总是积极鼓励学生自行寻找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一些小的团队训练,强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项目开发和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变化,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所以,从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出发点,为把中职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准职业人,我们急需对中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更新。
参考文献:
[1] 娄毓满.适应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2).
[2] 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 上机实验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66-02
进入21世纪,教育部专门针对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三层教学课程体系[1]。《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即隶属于这一教学课程体系,在各所高校普遍开设。
对高校学生来讲,系统而完整地学习计算机类课程,不仅要掌握基础性理论知识,更要结合上机操作,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校的计算机课程设计中,均在基本的理论授课之外配以相当比例的上机实验,且实验教学的作用举足轻重。以下笔者将从高等院校计算机类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出发,针对学生上机实操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方法优化,就如何提升计算机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探索论述。
计算机类的课程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其特点就是实践性非常强。《C语言程序设计》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程序、设计程序的能力,以及利用C语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只有通过上机演练,将C语言源程序经由计算机系统的编译、运行、调试,并最终得到预期结果,才算真正完成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让学生学会怎样设计算法、构造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C语言程序设计》如此,其他高校计算机类课程也是如此。但在实际的上机实验过程中,学生并不能充分认识实践演练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的实验课程学习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部分学生对待计算机课程配套实验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认为可有可无,甚至是当作放松、游戏的契机,逃课现象时有发生。
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不能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并认真听取老师对实验任务的布置和讲解,对实验内容不求甚解,上机操作随大流,甚至机械、盲目。
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遇到问题就停下来发呆,不会积极地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举一反三的能力欠缺,同类问题再次遇到时仍无法解决。
缺省自我思考、钻研的过程,上机运行一遇阻碍即寻求他人帮助。
实验报告的撰写过于程式化,不能很好地体现上机操作的具体过程,如源程序设计、所遇问题、如何解决、最终结果等。
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一课,不少接触计算机较多的学生自以为简单,对上机操作不重视,不屑于实践练习,从而导致很多细节性的重要操作掌握不好。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不同,为合理设置实验课程的饱和性,有的教师允许学生上机练习完成后在实验室撰写实验报告;由此造成少部分同学本末倒置,以实验报告的书写为上机目的,依据教程草草“编”完后,不再认真对待上机操作。
针对以上学生在上机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授课教师应认真究其原因、深入探讨,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上机实验的顺利进行。如何做到这一点,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实验课程的教学管理,强调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要在实验课堂杜绝游戏。
其次,在实验题目的设置上,需根据教学大纲及每一阶段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选取,切实做到上机实验与理论学习相同步,以便趁热打铁,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同时,多设置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题目,打破课本内容原有的组织顺序,从典型的程序案例入手,重组课堂教学的逻辑体系结构[2],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 “趣味”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练习、思考和探究,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以达到较为理想教学效果。
再次,总体的实验课程设置思路应本着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不断以实践巩固理论、以理论支持实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为参照,设置必做题与选做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除此之外,为提升计算机上机实验课程的学习效果,还应注重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将实验预习作为作业布置,并强调其重要意义所在,有条件可在上机操作前进行简单提问、检查。
认真对待实验报告,建立实验报告的批阅、返还、订正制度,让学生明确自己上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去修正、改进。
“一对一”上机辅导的努力实现,切实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督促和指导。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高等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囊括的均是逻辑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既讲思维方式,又讲动手能力,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课程组织设计的过程中,要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从课程、学生、自身等多个侧面进行综合考虑,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拓展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把计算机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等融入到具体的操作实例中来,通过教师示范性的指导演示和学生不断的自我尝试,在切切实实的操作演练中让学生体会并领悟计算机技术的魅力,并进一步总结、探究、延伸,从而不断提升其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6.
[2] 何元惠,高占国,杨静.C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7(3):209.
【关键词】就业;导向;计算机教学;教学模式
高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获得更好的就业平台,当前很多就业单位都非常关注应聘者的计算机水平,因而,为了给大学生求职铺平道路,高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时,就应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模式调整,确保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能够满足企业要求,成为应用型人才。
一、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过于僵化
高校计算机课堂的活跃程度不足,学生很容易对计算机课程产生倦怠,这与计算机教学模式僵化关系密切。教师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教学模式就缺乏更新,始终沿用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单方面的课程讲授,缺少与学生间的互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未得到应有的尊重,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削弱,影响到计算机学习的成效。
(二)实训教学力度不足
高校的实训教学多限于计算机教室当中,片面地将实训教学与上机操作等同起来,这样的教学思路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带来阻碍。实际上,实训教学有课程设计、校外实习等多个途径,学校也可以与用人单位联合,为学生打造专门性的实训基地。但当前很多高校却对实训教学采取忽视态度,影响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
用人单位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种的增多,计算机技术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高校教师如果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很难使学生的知识常新,与社会脱节是必然的。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学生很难凭借计算机知识来获取竞争优势。
(四)评价方式相对陈旧
高校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评价方法多采用笔试或是机试的方法,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考察出学生的实际计算机能力,学生通过考起突击依然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实际水平却与企业需求想去甚远。
(五)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的计算机教师多数具有较高的文凭,在理论讲解上水平普遍较高,但在实际操作方面,部分教师还存在一定欠缺,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另外,有的教师不注意知识更新,致使自身的整体计算机教学能力偏低。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一)以就业为导向改变教学模式
很多高校的计算机课堂依然是由课件和讲解组成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即便学生获得上机操作的机会,也多是由教师进行单向灌输,学生进行机械操作。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起不到锻炼学生计算机能力的作用,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必难以满足就业要求。既然要以就业为导向,那么教师就应了解到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比如,很多单位要求员工有Office、Excel、PowerPoint等基本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教师就可以采取师生互换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独立制作PPT课件,完成一堂课的讲解。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以便应对就业要求。
(二)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操能力来说是十分有效的,加强实训教学能够使学生从用人单位需求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和锻炼,从根本上提高计算机能力。课程设计、校内外实习、毕业设计都属于实训的范畴,教师要在这些方面投入精力,进行合理安排,增加实训教学的课时,使学生拥有更多实操机会。如高校可以与用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学校内部建成实训基地,以用人单位的人才需要为依据,开展针对性较强的计算机实训教学。通过校企合作,既能够保证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满足就业要求,又能够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对口人才,实现双赢。
(三)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
高校对计算机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调整。教师除了教授给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以外,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人喜好和就业要求,增加一些新近的计算机知识,比如Flas制作、网站建设与推广、Photoshop等等。这些内容的实践性强,社会需求大,更够成为学生求职的重要附加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比如要求学生用Photoshop来完成企业宣传画册的制作,用网站建设知识来建立一个小型的企业网站等等。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会随着各项实践而不断加强,同时实操能力也将得到大幅提升。计算机教师要时刻关注市场动态,及时将最新的计算机需求引入到课堂当中,满足就业要求。
(四)以就业为导向改进评价方法
高校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评价应告别单纯的笔试或机试的方法,应考虑到就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在此前提下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同时还应将考核融入到平时教学中,通过对学生阶段性成绩的总结来形成学生的最终成绩。这样一来,学生在平时的计算机学习中就会更加用心,对实际操作能力也会更加重视,久而久之,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会得到很大提高,使实操能力薄弱的状况得到改善,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五)以就业为导向提升教师水平
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会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因而必须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并且要能够对学生的实践结果做出合理评价,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改进建议。为了达到要求,学校应该经常性的开展计算机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到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渗透,保证学生计算机知识常新,从而更加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依然存在部分问题,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校方和计算机教师必须积极面对问题,以就业为导向,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改进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更加符合企业要求,从而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 胡艳婷,杨亚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1(06).
如今,我国高校在计算机课程设置上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所沿用的教学书本内容陈旧,计算机教学属于复合型教学,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以及实践性。但是,如今的职业中学中都没有统一且规范的教学大纲和学生教材,很多问题都要靠老师的讲解去体会,使得学生很难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计算机问题,使学生出于懵懂状态,无法在实际操作中处理计算机问题,也局限了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想象和创造思维。
2.计算机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2.1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进行计算机全面教学
计算机课程教学要求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的办法来使学生了解和具备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中,枯燥的理论知识单纯靠教师用语言去传授缺乏了与实践相配合,这样的教学也和如今对计算机的教学目标不统一。在计算机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枯燥教学一定会影响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重视,提不起兴趣。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无法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然而理论学习又是保持学生良好发展的前提。在如今新课改的指导下,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都有着各自的作用,切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统一,不仅考验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是计算机教学中不断完善的需求。
2.2以学生为本,师生配合完成
所为教学,顾名思义老师教、学生学,教师在备课时过于重视形式化课程设计,而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根本需求。一堂有意义的教学课,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完成,同时也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过程。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的同时及时做好总结,更改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思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改理念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依然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的探索、大胆创新和及时总结。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时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师生配合完成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3总结
关键词:行动导向 教学模式 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201-01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不少技工学校为适应社会需要先后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课程在强调学生掌握一定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侧重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种的教学模式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推广和实施。
1 当前技工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现状
(1)学生素质偏低,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受大学连续几年扩招和学生生源下降的影响,技工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学习主动性不高,部分学生就是来混个文凭的心理。此外,部分来自于贫困农村的学生基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操作和应用了。然而条件好的学生却只想着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看电影,学习积极性较低。[1]
(2)学生专业技能较差,就业对口率不高。
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与市场需求不能有效衔接,与就业岗位脱离。受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学生实践机会很少,无法胜任企业岗位要求,导致学生就业对口率相对较低。
(3)教师专业水平较低。
技工学校条件不够,教师外出学习机会较少,不能及时更新计算机知识。在学校组织的学生评教中,大多数学生最爱学的科目是计算机,但最不喜欢的却是计算机教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不能带给学生新鲜知识,缺乏吸引力。
(4)“填鸭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方面,许多计算机教师仍未摆脱“填鸭式”教学,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课内容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朦朦胧胧,结果在上机操作时不知所措,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教学目标的实现了。
2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法最初起源于20世纪德国80年代,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由多种教学技术、手段方法结合而成的,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内核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法。
以行动为导向教学法有以下几个特点: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实践性互动性,重视学生个体行动性,教学过程分为任务确定、实施及检查、评价四个教学环节,强调合作学习,着力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协作,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评价包含对技能和知识的分析和对学生能力的分析。[2]
行动导向教学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列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以及头脑风暴法等。[4]
3 行动导向教学法课程设计案例
笔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很好。下面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一个课题的教学设计案例。
(1)导入课题:先请同学们观看预先准备好的手抄报作品后,再请同学们观看准备好的优秀电子小报作品。以其中一份电子小报为例,小组在观察、思考后写出制作电子小报运用了哪些学过的word常用功能。并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也可以作出一份电子小报作品,激发学生对这个电子小报制作、学习的兴趣。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并板书;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3]
(2)知识点测试:将高、中、低三个难度的测试题分别写在卡片上,请组长抽题。组长抽题后,各组学生按照卡片上测试题的要求和所含知识点上机操作。教师指导组长抽题巡视、指导;各小组组长抽卡片(测试题),各组同学按照抽到的测试题要求,上机操作,考评员检查。
(3)新知识讲解: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材,分析并板书电子小报制作要素:刊头、栏目、版面。教师上机操作演示制作电子小报的制作过程。教师板书,示范操作,学生观看示范。教学方法采用演示法。
(4)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刚才对一份电子小报制作所用word常用功能和制作要素的讲解,让同学自己动手制作,每组学生设计一个校园电子小报作品。教师下达任务书,指导学生把握制作要求和评价标准,各组组长组织本小组同学阅读学材后讨论商量,确定创意方案,小组确定分工,记录员记录方案及分工。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
(5)任务完成过程:各小组成员按分工合作完成校园小报的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随时发现并解决题,留意各小组成员的表现。学生分组制作,各小组组长督促本组同学完成各自的任务(可以使用准备好的素材)。教学方法采用分组协作法、项目教学法。
(6)成果展示与评价:各小组派解说员上台进行展示,并对本小组的成员、创意、设计思想、制作技术进行简要介绍,本组其他组员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打分。本组组长亮出自评分,他组考评员亮出互评分。本组记录员填表登记分数并张贴评分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并指导学生掌握评分规则,对小组作品以及学生评价进行评价,各小组解说员进行作品展示,各小组组长给出本组自评分,考评员亮出互评分,记录员登记自评与互评分,并将评分表格贴在白板上。
(7)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评,充分肯定每个小组作品的优点,也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行评价、总结,播放课件,作业布置,学生认真听取教师的评价,记录下需改进的地方。
4 结论
行动导向教学法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提出了由浅入深的学习途径,关注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开发,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技工学校的教师必须紧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能逐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彭晓霞,陈建芳.行动导向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运用[J].知识窗,2010(11).
[2] 郑正.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行动导向法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11).
【关键词】中职学生 计算机课程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120-02
一般情况下,中职学生往往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一到计算机课程的实际操作时间,大多数学生就会马上登录腾讯QQ。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计算机教师的做法一般是限制网速,但是有些调皮或对该门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就会开启单机游戏并专注游戏,忽视学习计算机知识。虽然有些学生最初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但是,在其他学生玩游戏、QQ聊天等负面影响下,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就逐渐发生变化,导致他们无法学到真本领。对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提高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一定的区别。计算机课程中,学生作为教学目标的体现者,能否积极主动地探索和思考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是让学生自主开发、自主领悟,教师的任务就是适时讲解,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注重手脑并重,从教师演示到学生动手操作。计算机课程的图文丰富,但操作较复杂,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他们貌似听懂了,但是,到学生实际操作时便一塌糊涂;有些学生在听教师讲解的同时自己动手,到实际操作时一般很难做到正确、全面,因为他们只接受了部分知识。因此,计算机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注重实际,以学生手脑并用为基调,设计间接讲解式的课程安排,讲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应马上让学生动手操作,一边回忆一边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地再演示,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步骤,及时改正,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此外,还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做到手脑并重,即在课堂中不提前给学生做课堂演示,只提供所用到的工具,并限定时间,让学生在摸索的过程中寻求结果,而教师演示环节,学生就会虚心向教师求解,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注重小组合作,提高两人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效率。近年来,传统教学逐渐被淘汰,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两人组的合作学习可以产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尤其是在计算机课程上,两人组的效果会更加突出。与其他学科相比,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实践能力,在两人组的团队合作中,教师应把不同个性的学生分为一个团队,只限定结果不限定过程,这样的做法可以促使团队之间的做法多种多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有些学校把小组合作学习列为课堂教学的必备形式之一。为实现小组合作的效果,在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就要确保探究目的,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组员互相帮忙,完善自己对学习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全面参与讨论观点,发挥最大的合作效能,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
二、启动多元化教学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正在逐步完善,计算机教育逐渐转化为完整的信息技术教育,在以后的教学中,其重心转变为信息技术教学,要在计算机课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师应注重多元化教学,让学生感受实践魅力。
(一)注重多元化教学,启发是教学的永恒主题。教师应以智能启发为主题来实现优秀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不是单一的群体,而是富有各种不同个性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智力、思考能力都不尽相同,因而课程设计也要让不同个体的学生享受公平的学习,教师要将多元化教学与启发课程教学进行整合。例如,针对具有言语―语言智能优势的学生可以侧重Word,WPS的编辑排版以及通过网络进行人对机、人对人的对话学习英语、语文等;针对具有视觉空间智能优势的学生可以侧重于灵活运用Photoshop,AutoCAD,Coreldraw,3DMAX等软件进行制图、作画;针对具有自我认识智能优势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其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进行个性化学习,获得学习自;针对具有人际沟通智能优势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结识更多的良师益友。
(二)让学生感受实践魅力。让学生动手实践是新型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让学生感受实践带来的学习效果,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教材为本,多层次地扩展实践领域。在实践的过程中边总结边实践,用理论推动实践,用实践拓展能力。比如,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让学生来讲解解题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学生会发现,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有些方法并不是很完美,但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这对学生而言,这是一种实践性的探视和能力的扩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教学理论和大纲为基础,设计相应的问题和操作内容,学生在教师给予的定向指引中边实践边探究,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储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有更多更好的案例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带到课堂中,将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课堂中,丰富课堂实践的内容。
三、转变学生学习态度
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精神上的追求,想要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和关心。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要调动他们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关键是要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例如,在学习Photoshop抠图时,要求学生把班里任意两个人的相片合成在一起,或者把班里的学生和任意的元素融合一起,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在玩闹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另外,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小组团队进行打字比赛、动漫制作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的综合素质影响着课堂的效率,教师应将人本教育的思想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更新教育理念,启动多元化教学,让学生感受实践魅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真正提高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开放式教学;构建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87-01
高职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重在突出实用性。高职教育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实际操作,早已显现出与传统教学模式更明显的优越性。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自身特点,符合开放式实践教学的探索。
一、构建计算机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理念
(一)通过开放式教学理论来完成知识指导。开放式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途径比较死板。学生学习的知识取决于教师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范围。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无法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开放式教学尤其重要,开放式教学把知识融入学生的实践中,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下,能够释放压力,使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达到预期效果。开放式教学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意境、情景、会话、合作等方式,让计算机知识用实践总结出理论。
(二)注重综合能力培养,满足职业需要。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偏重工作实践,在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要明确学生的职业需要,把知识设计放在如何让学生适应岗位的基本素质、必要知识、综合能力上,在课程上,注重能力培养,把能力培养作为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当前,政府和现代企业急需知识水平、组织能力、公关水平、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这些能力在高职院校中应该得到充分学习。高职院校要对这些必须的能力进行整合,把能力本位思想贯穿于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整个过程。
(三)确立实践教学为主体,以教带学。传统的高校教学讲究教师“教”的作用,一段时期里,甚至夸大“教”的作用。用教师教授水平衡量学生学习成绩。教师很劳累,学生很疲惫。没有达到教学双优的效果。构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把知识教授完毕之后,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对知识进行体验和检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把实践作为教学的主体,强化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计算机知识的生动和丰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主体结构
(一)设计多重发展目标。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注重快速使用方法的学习。教学中要明确人才就业目标。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员,发展方向包括文秘、文职人员、网络管理、计算机维修等多种职业取向。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岗位操作能力超强的人才,所以在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要把学生课程设置成直观、周期短的知识体系,容易学习并且容易操作。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能够短时间适应国家与社会发展趋势,融入到经济发展中,并且起到关键性作用。所以,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优势就是人才适应的多面性。
(二)知识体系的立体式设计。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开放性实践教学把计算机课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实践。实践课程是检验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最好的方式,计算机教育应该以实践为中心环节,把三个教学方面紧密联系起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设计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作为课程设计的渗透,既要有侧重点,又要照顾全面,计算机技术具有关联性,对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也要遵循关联的原则,化解教学中的矛盾,把计算机教学设计成立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分层次进行教学,完全实现培养的人才的时效性。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计算机教学注重实际操作,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设计,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和实地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学难点时,学校邀请专家进行讲解,教师应该在这个时候,引导学生跟专家进行交流,讨论出成绩,学生可以根据专家的建议和意见改善学习中的错误方法。
三、实现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法
(一)实行教师素质与学生素质的共同提高。教师是一直我国教学中的主体,教师素质决定了传授知识的程度和水平。提高教师素质是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重点。计算机专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更要具有指导能力,计算机知识是比较复杂、难度较高的科目,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教授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方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构建教学体系的关键。同时,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尤为重要,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学生在学校要德育智育全面发展。
(二)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实行监测和考评。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教师教学过程应该经过适时监测,这种方式实现了对教师和学生的双重监督。同时,建立教学效果考评机制。教学效果是衡量知识传授程度的标准,学生是否能够主动认真的学习和训练,是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和检查,可以有效避免教学中的盲目行为。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科学设计课程,整合知识体系。课程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课程和教学方式要想达到完美统一,就要逐步建立实用性和应用性的教学平台。利用校内与校外的共同资源,建立计算机专业的模拟实验室,做好训练计划和训练考核。把训练学生活动办得高效、和谐。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操作能力和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是职院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国高职教育会逐步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逐步实现教育教学的新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智祥等.论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2]赵志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新理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
1、顺应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个性受到了很大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与新型教育观念相违背。而随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根据学生的个性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可能。教师把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通过网络渠道到学校的公共平台上,并给学生制定每一个教学内容的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内容,同时,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成长。
2、易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布置的任务,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个任务与学习过程是融为一体的,这样既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学习的基本思想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和应用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收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应用潜力是巨大的,学生的创作潜力也是无穷的。
二、基于任务驱动法的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设计
1、提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枯燥无味,对学生没有太大吸引力,那些能坚持到课堂最后的学生,也只是学到了一些课内的内容,没有把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而随着计算机教学的发展,根据学生的个性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可能。任务驱动法就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通过把把具体的学习任务摆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积极的做出反应,把学到的知识上升为新的理论高度,通过对学习任务和过程的分析,来知道怎么把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任务和目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目标,设计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带着目的进行学习。目标任务的明确对于今后的学习与任务的最终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实施案例教学法,就要把握教学案例的设计,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比如,在学习图片处理软件的时候,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设计一些比较贴合实际的学习任务,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与以后的就业结合起来。比如,用软件处理照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紧密的结合影楼照片的处理工作,在教学任务的选择上包括一些证件照片的制作,艺术照片的制作,这样的教学任务的布置具有比较高的实用性,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完成任务的思路和操作方法
在学习任务布置完成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老师布置的任务,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上机操作的时候,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在学习excel表格的应用,在教学任务的选择上可以找那些期末学生成绩表的绘制等,在内容的练习上可以选择小组任务合作的方式。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任务,是任务驱动法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练习,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逐渐掌握具体软件的使用方法,很好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在接受了这样的教学模式的培训下,能够更好的提高职业能力。任务驱动法是通过设置具体任务,通过学生对任务内容的分析来掌握书本知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通过任务驱动教学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自己理解并能驾驭的知识。
3、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
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要认真总结问题所在,找出任务解决的技巧,这个过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体做法:在经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了具体的任务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和讲评,要分析任务中运用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在上机实践的时候根据课堂上的案例进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把任务再次上升的理论的高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可以添加一个具体的任务问题库,在添加了问题库之后,问题库中要包含一些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就个别任务中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根据学生对问题回答的看法和情况作下记录,并且进行事后评价和总结。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处在一个积极主动的位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