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资源保护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全球淡水资源现状
(一)地球水资源的概况
水乃生命之源,安全的淡水是维持地球上生命的基本要素。所有的生命都依赖于水,有水地球上的万物才得以生存、生长。据统计地球表面2/3被水覆盖,其中咸水占97.47%淡水仅占2.53%.冰川、积雪的淡水难以利用却占淡水总量的87%,而可利用的淡水少之又少主要是分布于地球深部的淡地下水和河流、湖泊、大气水,这些淡水仅占0.26%且最活跃更新最快。如果说缺少石油和其他燃料,我们可以用其他能源来替代,那么,如果没有洁净的淡水,没有干净的可饮用水,我们的未来将会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未来。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孟加拉代表爱农。尼沙特在研讨会上说:“如果将世界上所有的水比喻为盛在一加仑罐子里的水,可供人使用的淡水量只相当于一汤匙——大约是总量的0.75%.”在21世纪的开端,地球上有10多亿人根本喝不上干净的水。大约24亿人得不到足够的可饮用水,每年大约还有340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有关专业人士预言:人类面临的下一个生态危机将是淡水资源短缺!
(二)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分配极不均衡
联合国和斯德歌摩环境研究所报告1995年世界1/5的人得不到洁净的水。2025年面临缺水困境的人将增至2/3,2050年世界1/3的人得不到洁净水。有些地区大水泛滥,而有的地区却因干旱而导致居民死亡——或者沦落成难民而举家迁移。加拿大有着与中国同样多的水资源,然而加拿大的人口只有中国的2.5%,人均淡水量远高于中国。中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资源量居世界82位,不到世界水平的1/3.在干燥的博茨瓦纳,水是如此宝贵以至于用“雨水(Pula)”命名自已的货币。
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大致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在自然原因中水资源全球分布的及不均匀,气候变暖改变区域降水的蒸发格局造成了大气环流失衡,使区域性降水造成了分布不均衡。其次,雨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更不均匀。
两个原因当中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人类水资源需求总量正在急剧上升的现象这是不可非议的,相反人类人为造成水污染的程度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当今水污染是全球淡水资源面临的又一大威胁,清洁、充足的水是极其宝贵的。没有清洁、充足的水,人类就不能生存。但是我们却把清澈、干净的水源作为废物倾倒场,每年向湖泊、河流和海洋倾倒数十亿吨的化学品、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同时海上运输过程中的意外事故造成的液体泄漏也给海洋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不当的淡水利用也给水资源带来了无形的浪费。在农用方面,农作物的大面积灌溉使淡水造成了大量的流失,这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一方面在消耗着越来越多的水,另一方面却在继续忽视水的重要性。这不是我们今天人类应该做的,相反我们需要保护和恢复我们的水质。
三、全球淡水资源的国际保护及保护法取得的进步
20世纪许多战争都是因石油而引起21世纪水将成为引起战争的根源。由于全球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各国必须对淡水资源的国际公平分享问题和淡水污染的防治问题给予充分重视,做到广泛协商并用国际条约巩固协商成果。全球面临着严峻的水危机,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世界水事委员会提醒大家:“此时此刻,我们面临着世界水资源短缺的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只会越来越严重。如果解决不了水源短缺的问题,结果将是粮食价格上升,缺水的国家不得不用昂贵的价格进口粮食,然而缺水的国家大多贫穷落后。”饥饿和干渴也与政治动荡和经济增长缓慢紧密相关。
关于淡水资源的国际保护经历了从单一利用到全方位保护,从保护河流到保护整个水系的发展过程,从创设相对简单和直接的防止重大跨界污染的义务发展到建立广泛的保护共享资源的法律制度。
起初,区域性的或双边的国际条约构成全球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制度的重要部分。如1978年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签订的《美加大湖水质协定》。《协定》的宗旨是“恢复并保护大湖流域生态系统
的、水体的、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学的完善性”。1998年通过的《保护莱茵河公约》,该公约从整体的角度看待莱茵河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将河流、河流沿岸与河流冲击区域一起考虑。
随后,1966年国际法协会通过了《赫尔辛基规则》是淡水资源的全球保护的里程碑,在条约中提出了现代国际流域的概念,为国际河流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赫尔辛基规则”宣告国际流域利用的国际法一般原则;确认国际流域内的每个国家都有权利合理公平地利用国际流域内的水资源;提出并界定流域水的自然分成结构水质;各国不应对国际流域内的水造成任何新形式的污染或加重现有的污染程度,从而可能对流域内另一个国家的境内造成严重损害,国家应为减少各种现有的污染采取一切合理的措施,以便不在流域内另一个国家的境内造成损害;关于国际河流利用产生的争端,应按联合国精神以和平解决。1997年根据国际法委员会的条款,联合国大会通过《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公约》这一法典化文件。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适用于所有国际水道的一般规则;(2)实施这些规则的程序规则;(3)关于淡水保护、保持和管理的实质条款;(4)关于水道国缔结协定的条款。该公约的目的保障国际水道的利用、开发、保存、管理和保护,并为当代人及后代人而促进对国际水资源保护。
总的来说,当前国际环境法在国际水资源保护制度上已经构建了一整套原则和规则。对国际淡水资源法律制度的研究对指导国内立法具有积极意义。
四、国际淡水资源的保护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国际淡水资源保护法在体系机构上所调整的范围不断扩大,渊源构成多样化,在内容上存在着国家与水道国际化之间的矛盾。保护法对淡水资源的保护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在已经签署的双边、多边条约执行的不彻底。国际河流委员履行的职责有限,上下游国家利益的平衡问题尚且存在,国际水资源争端的解决存在争议.
我个人认为,国际环境法应与国内环境法在某些方面达成一致。国内环境法无论在归责问题或保证实施上大多都有明确规定,不可否认国际环境法在这些问题上不可能同解决国内法一样,它面临更大的困难,但及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是刻不容缓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自70年代以后,有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迁往控制不严格的发展中国家,导致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事故接二连三的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这与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低下,民众的环境意识低下和管理水平低下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谴责发达国家这种举动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迫在眉睫的,只有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能使全世界都积极参与到拯救环境的队伍中来。
世界局势逐渐向多极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通过建立全球关系,迎接环境与发展的挑战,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结束语: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几千年以前中西方的自然哲学思想,还是当代全方位环境保护的理念,贯彻于全部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就是人类应当与大自然保持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不只是某一国家范围内的任务,是国际各国共同关心的焦点。不论是发展中国家长期深受其害的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问题,还是近年来提上国际议事日程的气候变化、臭氧层耗损和生物物种多样性消失等问题,都以跨越了国家或地区的界限,影响着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以至每一个人,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和地区协调一致的努力与合作。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此过程中,人类既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遭受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与自然才能和谐。只有全世界共同努力,保护我们仅有的水资源,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林灿铃著:《国际环境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自1996年以来,岗南、黄壁庄两库联合开始向西柏坡电厂供水,累计供水量3.08亿m3,年均供水量0.2亿m3。
2.岗南水库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短缺和无序开采问题由于海河流域连年干旱,降水量偏少,水库正面临严重的枯水期。2000~2012年,年均入库水量仅为3.52亿m3,且岗南水库控制流域70%以上在山西省境内。山西省计划到2015年截留地表水15亿m3以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里,岗南水库入库水量将会不断减少,严重影响水库自净能力的发挥。
2.2水质污染问题水库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库水资源利用,也严重制约水库功能的正常发挥。1999年以前,库区周边的选矿厂、石材加工厂等工矿企业对水库水质有较大的影响,水库水质通常为Ⅲ、Ⅳ类。经过政府部门对水库周边厂矿、企业的改造,近年水库水质一直保持在Ⅱ类水以上。但是,随着矿产投资的迅速升温,水库周边采矿、选矿厂增多,矿渣、尾砂在雨水作用下进入水库,对水库水质造成威胁。此外,“大西柏坡建设”项目的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也给岗南水库水质造成不利影响。
2.3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水库,缩小库容,污染水质,大大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资料显示,岗南水库自建库以来,已淤积泥沙2.64亿m3,不仅死库容全部被淤满,还侵占了近1/5的库容。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降低了土壤持水能力,缩短了汇流时间,造成水库、河道水生态环境恶化。
3.水库水资源保护的对策
3.1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水库流域经济发展国家和政府组织财政、税务、水利、林业部门等联合研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摆脱单一经营种植业的局限。同时,还须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在全流域实行节水型灌溉,促进水库流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3.2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是保证水库来水量、减少水库淤积的关键。水库库区水土流失主要以林地、坡耕地和园地为主,因此,应着力加强对现有坡耕地及园地的治理。水库库区水土流失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方式治理水土流失。
3.3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开展流域调查工作,及时掌握水库流域河道及库区的水量、水质情况和污染动态。坚决执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督促工矿企业减少污水排放,减少水源污染。组织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水利及环保执法队伍建设,用法律武器保护水资源。
[关键词] 水资源 可持续发展 观点
五寨县水平(2008)年全县水资源总量为 0.754 *108m3, 约占全省总资源量的五分之一,人均、亩均占有水资源总量分别为 667.85m3和139.63m3,人均、亩均水资源总量虽略高于全省平均值,但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不足三分之一,属缺水地区。同时,五寨县水资源在时空和区域中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和问题: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丰枯变化很大;2、水资源量入境少、出境大,开发条件困难;3、盆地经济区地下不超采严重,造成地下水位大幅下降;4、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5、水污染日趋严重。这些特点和问题直接加剧了五寨县水资源紧缺程度。面对严峻的缺水现状和水环境恶化形势,现有水资源管理体制给我县水资源的的合理开发、优化配套、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是污水处理与污水回用相脱节,全县水污染状况有增无减;二是水污染治理与保护相脱节,难以形成对水资源集中统一的治理与保护;三是供水与节水管理相脱节。供水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必然导致供水最大化,淡化水的资源意识,忽视节水的重要性,导致城市供水企业用水浪费的现象严重;四是城市供水与农村水源相脱节。管理体制呈现城乡分割、部门分割,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用等等,极大地制约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利用和节约保护,严重影响了水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构建一体化的水资源管理机构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成立五寨县水务公司,延续了多年的“多龙管水”体制向“一龙管水”体制转变。水务局是县统一管理水资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着保障城乡供水、排水、防洪、污水处理和水土资源保护等重要职责。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不仅体现了政府机构改革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解决了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执法难、管理难等问题,而且通过建立统一的管理水资源的体制,使其与水资源统一管理相配套,从而使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
二、明确划分政府管理部门水资源的权力空间和市面上场机制的边界
建立和完善我县的水权制度,明晰水资源产权,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一个利用市场手段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水市场。这既是水利改革适应市场机制的需要,也是水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通过行使使用收益权和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将使用权转让给市场主体,并可以允许市场主体依法进行使用权的有偿流转。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行多渠道、多层次投资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水权、产权管理,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转让,将有利于促进经营者和使用者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改革水价体系
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水利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调解器。目前的水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定价原则不合理,导致水费标准偏低;二是没有将供水列入商品范畴进行定价和管理;三是水费标准背离市场价值,市场调节机制失灵。针对这些问题,五寨县应当以水价改革为突破口,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体系和管理体制,主要包括:第一,实施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水价办法”,要体现市场经济运作原则,做到成本补偿、合理收益,体现一般商品的价值规律。第二,适当考虑供求关系,采取市场调节,允许部分地区,在适当部门监控下,按供求关系调整水价。实行动态水价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第三,改革现行的水价制度管理体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物价主管部门管理水价的核定、审批和调整,水管理单位的收入是经营性收入,严格按照财会制度使用管理。第四,建立科学的水介体系,确保地表水、地下水及降水联调机制顺利实施。
四、建立水务管理良性运行机制
关键词:节水;水保;治污;监管
水是生命之源,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特别是南北水资源不均衡,西部由于缺水,荒漠化程度不断增加,同时水资源又关系到我国的农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证水资源安全,满足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物质需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的大事。
一、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水资源的保护措施主要是对水源地的保护、上游的水土保持、中下游水体质量的保护。
1.工程措施
(1)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导致自然灾害,同时,流失的泥沙携带大量污染物进行河湖水体,污染水质。
针对坡面水土流失,主要是岸边和汇水区植被的保护,采取坡改梯、配套坡面工程(蓄水池窖、沉沙池、排灌沟渠、田间道路、等高植物篱),配合营造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果、种草);针对沟道水土流失采取拦沙坝、支沟整治和塘堰整治等措施。
河流上游特别是在人口较稀少地区,实行封山禁牧,设置必要的网围栏和封禁标牌,对于疏幼林采取补植措施;开展舍饲养畜,减少对林草植被的破坏,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
加强天然林、水土保持林建设,对区内退田还林区、水土流失区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达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面污染排放的目的。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控制河湖集水区内的水土流失,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洪水等自然灾害,同时查以减少集水区内污染物的入河、入湖量,改善水质,而且,良好的植被还可以对污染物起到吸收、分解的作用。
(2)河道清淤工程
沿河两岸是集水区内居民居住、农作物与经济类作物种植比较集中的区域,向河内倾倒生活垃圾、搭建违章建筑的现象普遍存在,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污废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致使河道淤积严重。如不清淤,会出现被污染淤泥反向污染河水的问题。通过河道清淤和整治工程,不仅有利于防洪,而且,河道内被污染的淤泥清除后,可减轻河道底泥对水体的污染,同时河道清淤工程还可以改善河道水力条件,有利于污染物在水中稀释扩散,加速降解。
(3)污染源治理工程
水资源保护工作既要治理原有污染源,又要严格管理和控制新的污染源排放。对人体有害的污染物质的排放要严格禁止,引导公众参与和监督,使污染源排放受到严格限制,并增加透明度。
(4)实施水源区综合整治工程
加强水源地和上游水资源保护,严禁在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规范保护区内的责任制度管理,保证水源安全。限制在市场利益驱动下的其它无序开发,禁止建办污染重、原材料耗损大的企业,退田还林,防止植被退化和森林破坏。适度发展旅游业,并加强监督管理,减少人为的负面影响。
2.非工程措施
(1)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 (2)禁止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及其他废弃物。 (3)运输有毒有害物质、油类、粪便的船舶和车辆一般不准进入保护区,必须进入者应事先申请并经有关部门批准、登记并设置防渗、防溢、防漏设施。 (4)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药、捕杀鱼类。
3.具体非工程措施如下:
(1)实行水体纳污总量控制
在保证进入河湖水质不变坏的要求下,通过对河湖的水资源特性和水污染特点的分析,据提出的污染物控制排放量,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并按水源区管理办法,加强水污染监测。
(2)节约用水
在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中大力推广节水农业、减少面源污染排放量;鼓励区内居民节约生活用水,减少生活污水排放量;河湖内禁止开发高耗水的旅游项目,有条件的开发水生态、水景观旅游;提高公民节水意识,科学制定用水定额,树立节水也是治污的理念。 转贴于
(3)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
采取各种手段,向公众宣传保护水源地的重要性,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引民公众参与和监督河湖水资源保护工作。
二、水污染防治
1.污染治理方法
水污的核心,江河水源的污染防治、生态恢复和建设、应急能力建设、预警监控体系建设、管理能力建设等具体工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污染源控制、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环境监督管理能力,是污染防治的重要方法。
(1)点污染防治工程
点源污染防治工程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止江河流域内的点源污染,及时控制现有的污染源,保障水质。
对各流域的点源污染,尤其是重污染源的厂矿企业、违规建筑物和建设项目,制定清拆、整治和总量控制方案,分析方案的技术可行性、所需投资及环境效益,进行优化。
(2)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的目的为了有效减少和防止流域内的面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保障饮用水源水质。
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系统、循环、平衡的生态学原则;与生态修复工程相结合。
2.建立污染防治预警监控
(1)建立预警监控机制
为了实时监测、控制江河流域的水质、水量安全状况,提高预警预报能力,适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的管理需求,开展防染防治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工作。对江河流域水质和大气环境进行时空变化动态的坚持,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提高信息采集能力和信息管理应用水平为主旨,注重采用“先进、快速、可靠”的新技术,全方位主体化的对江河流域的污染防治的监控。
(2)严格执行污染责任追究制
为了严防水资源的污染,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关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责任制,坚持纠正和查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要严格追究相关人的责任,确保水资源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简要叙述我国现阶段水资源主要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水资源存在很多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3个问题。第一个是我国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第二个是在我国很多区域频繁发生旱涝灾害。第三个是水资源在我国存在很严重的污染问题。上述的3种水资源的主要问题我国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地进行处理,但是由于水资源问题关系重大,我国的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来处理以及改善我国的水资源问题。
2.简要叙述保障我国水资源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水资源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生态平衡以及环境有效控制的关键资源,我们要采取有利以及有效的措施来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水资源。但是我国现阶段水资源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相应的问题来对措施进行阐述。
2.1在水资源利用开发过程中要逐渐的转变对于水资源的思想观念
虽然水资源在众多的自然资源中是一种再生资源,但是这并不等于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特别是我国的淡水资源是非常稀有的一种自然资源,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针对水资源进行有利地保护,扩大宣传途径以及范围,改变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固有思想观念,改善人们的用水习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节约用水,要努力地形成全民节水的社会风气。要让人们加深水资源的危机意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发展是人类和水资源和谐共处的前提和保障。我国的人民要对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有一种紧迫感,同时要将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转变了原有对于水资源的思想认识,才能够有效地保障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们的日常生活。
2.2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过程中要强化对于水资源的资源管理
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要通过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约束以及实施。但是现阶段我国的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我国相关部门必须要将水资源的管理模式进行完善,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无序问题,有效地提升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我国的水资源十分有限,这样就需要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更加的合理以及优化,通过优化配置来更好地开展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水资源的管理配置主要是通过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有效合理分配来保障工程建设以及人们的日常用水。目前我国需要采用市场经济的相应手段来进行水资源的有效合理分配,通过市场的刚性需求来有效地保障水资源的有效供给,为我国的水资源科学管理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持和保护做出贡献。
2.3我国要有针对性地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
我国的农业生产对于水资源的依赖程度最高,但是我国农业传统的灌溉方式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是一种严重的浪费,消耗的巨大水资源并没有转换成为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本文建议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应该采用新型的农业灌溉方式。例如喷灌的灌溉方式;滴灌的灌溉方式以及微灌的灌溉方式等等。我国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的不合理工业用水,同时对于落后的工业用水布局要改善或者取缔,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我国的工业用水有效地节约以及提升水资源在工业生产中的利用率。我国工业生产过程中应该鼓励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基于环保的问题还要不断地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
2.4针对我国目前的水资源污染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理
我国水资源的污染方式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工业生产的废水造成的水资源污染;第二种是生活污水排放造成的水资源污染;第三种是农业废水的排放造成的水资源污染。上述3种水资源污染原因最严重的一种还是工业废水污染,这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废水不仅仅排放量巨大,同时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害以及有毒物质,一旦没有进行相应的达标处理就会严重地污染我国的水资源,更严重的是还会对我国的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我国要有针对性地对工业污水进行管理,保障工业污水在排放过程中水质达标。同时还要针对没有按照相应规定排放工业污水的单位进行法律制裁。
2.5我国要不断地拓宽水源开发途径
在水资源越来越紧张的今天,依靠科技进步,广泛开辟新水源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一条途径。这里所谓的新水源,是指除常规的江河、湖泊、水库等地标水和地下水之外,目前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其他形式的水资源。
2.6我国要有效保护生态用水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整体生态环境的好坏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有着密切的联系。植树造林、扩大植被覆盖率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治土地沙漠化。植被能对近地小气候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增加降水量,改善降水量,改善生态环境,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利平,夏军.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8(2):34
[2]吴维,吴明.论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8):56
[3]陈鹏成,周孝德.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3(10):12.
【关键词】丹江口市;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
丹江口市担负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服务、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质保护、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和稳定、地方经济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重任,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全面推进,加强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的水资源保护工作,不仅影响着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受水区人民的饮水安全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败。
一、丹江口市水资源基本情况
1.丹江口市市域内水资源现状
丹江口市域内的水资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本地径流产生的,平均为7.92亿立方米,正常年份(P=50%)径流量7.62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份(P=75%)径流量6.04亿立方米, 严重干旱年份(P=95%)径流量4.17亿立方米;二是汉江、丹江汇入的客水,多年平均为382.5亿立方米;三是地下水,总量为2.2亿立方米。
丹江口市域内的客水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较少,而径流产生的水资源利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工农业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市供水能力已达1.8亿立方米,占全市水资源总数7.92亿立方米的22.7%;有效灌溉面积5710;现有养殖水面813.3(不包括丹江口水库)。全市总蓄水能力为1.446亿立方米(不包括丹江口水库)。现有各类引水渠4735条。全市现有乡镇供水工程16处,小型人畜饮水工程7502处,累计已解决14.07万人和17.43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年供水能力为529万立方米[1]。
2.丹江口水库丹江口市境内水资源的基本情况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蓄水到70米时,其库容为290亿立方米,库面面积为1050平方公里,其中丹江口市内面积为
作者单位:442000湖北医药学院第四临床学院
453平方公里,占全库面积的43.2%。大坝加高后,丹江口水库将以蓄水、调水为主,平均调水量为145亿立方米。因此,丹江口库区水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二、丹江口市水资源保护所面临的困境
1.水资源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十堰市主要以农业用水为主,1997年全市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48%,1998年占41%,且全市农田用水仍采用大水漫灌方式,输水渠道渗漏严重,渠系水利系数低,不到0.45;工业耗水量也较高,1997年占总用水量的36%,1998年占41%,万元产值用水量居高不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40%,生活用水、公共用水、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整个用水浪费严重。 1998年全市总用水量7.77亿立方米,仅占全市径流总量的2.5%,利用率极低[2]。
2.部分辖区水环境受污染,水质型缺水问题显露出来
全市60%的乡镇水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流水质达不到冬小麦用水的要求,一些县城和乡镇出现水质型缺水。 如竹溪县城自来水公司原从竹溪河取水,但由于竹溪河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使得十分丰富的竹溪河水不能取用,只能从龙坝水库取水,由于输水主干管道较远,渗漏严重,满足不了县城4.8万居民和工商业用水,使水资源丰富的竹溪县闹水荒。
3.水质环境面临常见的七大污染源的威胁这常见的七大污染源包括:(1)工厂的污染;(2)肥料和农药的污染;(3)养殖业的污染; (4)船舶的污染;(5)有毒危险品运输污染; (6)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染;(7)漂浮物污染[3]。
4.丹江口库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长期以来,库区群众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采用传统方式,一方面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一方面砍薪烧柴,开荒种地,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给库区水质带来威胁。丹江口水库大坝一期工程对库区森林植被造成重大损失,虽然经过各级政府多年的努力,丹江口市森林覆盖率达到目前的39.3%,并且以每年1.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但森林覆盖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与中线工程水源区的要求仍有差距,需加大力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都导致库区周围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难以满足长期供水的需要。
三、丹江口市水资源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政策支持不足
库区水质保护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从保护的角度,丹江口水库无单项法规、保护标准(包括功能区划、水陆域保护面积等)和相应的管理机构,不利于对水库进行合理、科学、法制化管理;由于在政策法规方面缺乏明确的保护级别和管理限度,致使地方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经济开发项目中受到很大制约。
2.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1)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中水土保持部分,丹江口市在2007~2010年内要治理74条小流域,总投资2.76亿元,按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各50%的筹资比例,丹江口市仅实施这一个项目4年内要完成1.38亿的配套资金,平均每年3450万元。这对于年财政收入几个亿的贫困县来说资金缺口较大。
(2)水污染治理方面,依据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与水土保持规划》,丹江口市近期优先项目的实施中央投资只占54%,其余部分自筹解决。丹江口市作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市),地方财力匮乏,配套资金无力解决[4]。
3.人力资源缺乏
丹江口市水政监察大队与水利规费征收管理站合署办公,由于受经费限制,在岗人员不到10人。现有人员不仅担负着全市水政执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水事纠纷调处,而且担负着水资源费、防汛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等各项水利规费的征收工作。
4.执法装备缺乏
丹江口市境内5公里以上河流共51条,分别源出南、北两山区,总流域面积2136 平方公里,总长1888公里,全都汇入丹江口水库。2014年,丹江口水库蓄水后,回水长度287公里,其中汉江和丹江的回水长度分别是194公里和93公里,库面日常巡查任务十分繁重,需要添置大量的执法船只。
5.项目实施中未达到预定目标
例如:丹江口市城区污水处理工程由于国家在核定概算时压缩了原上报初设的工程投资,项目初设做了重新编制并经国家批复,管网规格由大改小,一级管网由1200公分减为1000公分,部分路段甚至减为600公分,干管由100公分减为80公分,部分污水无法收集。
6.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归口部门不统一
十堰市河流水系分布较广,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城市与乡镇供水分割管理,各自为政,造成了供水不协调,水资源费难于征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不合理,影响了综合开发利用效益。
四、对丹江口市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对策建议
南水北调把丹江口推上了历史舞台的最前沿。作为核心水源区,一方面要保护好水源,另一方面又要发展经济,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实现丹江口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1.合理开发、节约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
(1)大力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产业,全面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的整体素质。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起结构协调、布局合理、产业化经营的绿色生态经济产业体系。
(2)坚持经济与生态并举,林、草、果、茶、药全面发展,确保荒山绿起来,农民富起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力度,提高当家田地旱涝保收能力。加大沼气等农村新能源的推广力度。运用整体、循环、再生的生态学原理,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根据不同海拔、气候、土壤及经济社会条件,大力推广多元间套、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农业模式,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节本、降耗、增收、增效。
(3)大力扩展二三产业空间。依托“武当山、源头水”两张世界级旅游名片,发挥山水一体特色,突出丹江口大坝核心景观,加快库区生态水体旅游开发,争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打造“南水北调源头——丹江口”旅游品牌。
2.水土保持,建设水源涵养工程
坚持长抓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工程,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营造一个以水土保持、涵养水源为主的绿色生态经济体系。积极构建核心水源区生态安全屏障,把汉江两岸打造成百里绿色长廊和库区生态示范区。抢抓国家实施“长治”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大机遇,继续坚持开展“长治”、“久治”、示范区建设、生态修复试点等工程的建设。在形成的远山生态修复、近路高效农业、库区优质桔橙综合治理的生态防护体系后要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力度。
3.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环保节水意识
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使用中挥霍浪费。其实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很缺乏。所以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广泛开展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宣传和警示教育,广泛宣传,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多做节水护水知识宣传,使节约用水、保护水源深入人心。搞好水资源教育工作,教育要深入居民家中,深入课堂,使得人人知道中国水资源状况,人人能从内心明白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全民节水护水意识。
4.加大调水源头污染治理力度
(1)加强农业源污染的治理。
要从以下方面做好农业污染治理:①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收集与处置。建设污水管网、厌氧处理池(含氧化塘、净化池)、垃圾池、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购置垃圾翻斗车、勾臂式垃圾车、垃圾中转箱。建成污水截污处理工程,保证生活、工业污水全部集中处理。②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工程建设。支持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并推行标准化生产,带动调水区域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发展。③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排水管网。④建立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开展“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主体,大力推行“五改三建” (改圈、改厕、改厨、改水、改路,建沼气池、建致富园、建生态庭院)的政策。
(2)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加强工业污染源控制,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流域管理机构要加强重要江河湖泊的省界水质水量监测。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要认真贯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划、不符合产业政策、特别是对库区水质有影响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对未通过“三同时”验收的项目不允许开工生产。
5.充分利用科技力量保护水资源
(1)推广先进技术。
大力推广生物净化、测土配方施肥、舍饲养畜、水源涵养种植模式等先进的实用技术。如在荒山荒坡、疏林地治理上,推广如刺槐+侧柏(或白刺花、苔草),栓皮栎+白刺花+苔草等适于不同立地条件的10种水源涵养种植模式,从单一化向多种群、多层次植物群落结构演替,有效提高林地水源涵养能力。
(2)加强科技合作。
积极与长江委监测中心、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几家单位合作开展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土流失规律、治理效益、坡耕地种草养畜、面源污染防治模式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库库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与示范”等专题研究,为库区防治水土流失和控制面源污染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实践[5]。
(3)抓紧制定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与统计等管理办法,健全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流域管理机构对省界水量的监测核定数据作为考核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总量的依据之一,对省界水质的监测核定数据作为考核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的依据之一。加强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及时水资源公报等信息。
参考文献
[1]陈焱.浅谈水库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生活,2010(21):159.
[2]方金德.建立水循环经济与水资源再利用研究体系的积极意义[J].海峡科学,2010(6).
[3]史艳梅,李同战.关于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思考[J].现代农业,2010(9).
一、当前即墨市用水现状
即墨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十年九旱”是即墨基本水情。2015年以来,我市受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气候异常干旱,无有效强降水。截止10月底,全市共降雨40次,总降雨量仅为340毫米,比去年同期少185毫米,较多年同期少260毫米,是自1951年以来的第二个较重干旱年份。
全市四座中型水库总库容85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300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来水量1800万立方米。由于近四年连续干旱,各水库蓄水严重不足,2012年四座水库降雨进水仅100万立方米,2013年进水400万立方米,2014年受“麦德姆”台风影响也只进水1300万立方米。
今年汛期我市四座水库没有进水,现总蓄水量不足150万立方米,其中石棚、宋化泉、挪城三座水库均已低于死库容,基本干涸,仅王圈水库尚有库容60万立方米,主要保障蓝色硅谷核心区的用水需求。我市正常日均需水量为12.5―13万立方米,高峰日供水量突破15万立方米。而城区日可供原水约7.5万立方米,日用水缺口达5―6万立方米,对企业限水50%后日缺口仍有2―3万立方米,现有水源已难以满足城区用水需求。
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即墨市将解决城乡用水安全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水源联合调度,加快实施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全面推进节水限水工作,尽最大努力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为尽快缓解城区供水压力,我市紧急实施总投资约2.1亿元的11项应急水源工程,使水资源紧张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
二、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保护工作做得好,水资源才能永续开发利用;开发利用科学合理了,也就达到了保护的目的。
1.农业、工业污染
即墨市位于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30强中,居全省第1位、全国第12位,经济水平相对较高,但就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来看,高经济效益的背后往往伴随的资源浪费和资源污染。即墨市不少企业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都缺乏节约和环保意识,不懂得循环利用、利用率较差。甚至个别企业将工业废水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墨水河等河流,导致近年来墨水河的水质越来越差。
即墨市周边农村有面积广阔的耕地,每年农田灌溉用水量在5600万立方米左右,占全市总用水量的44%左右。另外,农田施肥使得泥土里含有大量的镁、磷、铁、钙等元素,这些元素随着雨水渗入地下,汇入河流、大海,会造成水质富营养化,对水中的生态平衡和水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2.生活垃圾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但是,人们的环保意识并没有很大的提高,街道上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也慢慢“扩散”到河里、水库里。即墨市市区供水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有4处,分别为王圈水库、石棚水库、宋化泉水库、挪城水库。一旦这些水源地受到污染,那不但是一种水资源破坏,更会威胁到我市市民的生命安全。
3.地表拦水和不合理开采
即墨市主要河流有14条,且均为入海河流,河道坡降大,由于缺少必要的拦蓄工程,加之大部分现有工程建成后没有进行大的维修,存在渗漏、裂缝、塌陷等不安全因素,使之汛期不能充分蓄水,另外地表径流量不能充分利用,达不到正常的运营目的,水资源浪费严重。
此外,即墨市还存在大量住户私自开井的现象,用水不计入水表,以此为凭借大量使用地下水,对水资源的利用率极其低下,造成了水资源严重浪费。
三、落实水资源保护措施
1.立法为先
想要对企业和公民提出保护水资源的要求,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作为依据。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山东省实施办法》、《山东省取水许可管理办法》、《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青岛市实施若干规定》、《青岛市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法律所具有的强制性和严谨性,会使得水资源保护工作事半功倍。另外,政府和环保部门可以制定严格的缴费制度,对排污和过量用水的企业要收取一定的罚款。另外,还要足额征收污水处理费,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提供资金支持。
2.推行节水工艺
即墨市作为典型的缺水型城市,应该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和节水器具。对新建居民生活用水、机关事业单位及商业服务业等用水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凡是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投入使用。另外,还要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现有非节水型器具改造,对现有居民住宅供水计量设施全部实行户表外移改造。对重点的行业推广节水工艺、技术及设备,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对节水设备、器具的研制,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是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强制大型工业企业必须配置废水净化过滤系统,实现对废水的再利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区、机关事业单位及商业服务业等再生水设施建设。居民住宅小区及新建大型文化、教育、宾馆、饭店设施,都必须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没有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在用大型公建工程,也要完善再生水配套设施。
3.调整农业结构
在本市大力推广抗旱、优质的农作物品种,推广科学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农艺措施相结合的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并对农业用水逐步实行计量管理,总量控制,实行奖节罚超的制度,适时开征农业水资源费,使农业节水工作由工程节水向制度节水转变。根据不同农作物具有不同的需水量这一规律,把各种农作物进行优化配置,使产量和用水量达到最佳,从而提高灌溉用水效益,并大力推广优化技术与计算机在灌溉用水管理中的应用,提高水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4.加大宣传力度
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和危机感,大力宣扬节约用水的思想,通过印制资料和宣传海报等形式,提高公民对节水重要性的认识。
5.严格限制私自开井
即墨市已经被划定为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行业主管部门应该严格限制自备井的开采和使用,对开井申请进行严格核查,除为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确需取水的,不再审批开凿新的自备井。对于公共供水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自备井,安装监控设施,实行定额限量开采,适时关停,超采罚款。
6.宏观调控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
我国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缺水国家,人口占全世界的22%,而淡水量仅占世界的8%,人均淡水拥有量只占世界人均的1/3;吉林省又是我国缺水省份之一,吉林省年度水资源总量为404.25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356.57亿立方米,地下水113.18亿立方米,重复量65.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1526立方米,而全国人均占有量为2700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仅为全国人均水量的68.5%,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吉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稳定社会,发展生产,从现在开始必须调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营造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社会氛围。
一、吉林省水资源概况
吉林省河流众多,河水在30公里以上的有221条,在10公里以上的有100条,分属于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4个流域及绥芬河水系。其中松花江流域面积最大,达12万多平方公里。按河流特征可分为两大部分:中东部山区,河流众多,河网较密,各河上游山高林密,坡陡流急;中游河床宽展,河水较平稳;西部平原区河网稀疏,嫩江等河流发源于大兴安岭,下游进入吉林省平原区后,水量损失大,利用率低。
全省水资源分布,大体可以从舒兰、榆树交界处起,联接亮甲山水库、石头口门水库划成一线,以东是多水区,以西是贫水区,东部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750毫米以上,西部干旱少雨,多年平均年降水量390毫米左右。通榆、乾安、伏龙泉以南以及东、西辽河等约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水资源量最少,是吉林省严重缺水区,东辽河流域人均水量只有406立方米。
吉林省的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水资源按地区分布的一般规律是由东部长白山区向西部平原区递减,山区大于平原。长白山区年径流量在350毫米以上,至吉林市为200毫米,向西至白城只有10毫米左右。年降水量变化大,全省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356.57亿立方米,丰水年径流量为463亿立方米,枯水年径流量为260亿立方米。东部长白山区年降水量丰、枯变化小,而西部平原地区变化最大,实测最大年径流与最小年径流之差达30~40倍。年内分配不均,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21.9毫米,约60%集中在夏季。20%在秋夏,春季为15%,冬季不足5%,年内江河各月水量相差很大,最大月份与最小月份相差高达10~400倍。
建国以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全省共建成大型水库13座,中型水库80座,小型水库1214座,总库容298亿多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70万公顷。
吉林省保护水资源重点地区是松花江的三湖保护区,这是吉林省重要的水资源基地和饮用水源,涉及吉林、长春、松原、哈尔滨9000万人口的健康。松花江三湖地区整体环境的好坏,对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区内水资源十分丰富,第二松花江正源、二道江和别源头道江,在保护区南部的两江口处汇合成第二松花江。由南向北,贯通全境。河长2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46条,2公里以上的小支流460条。除松花湖、红石湖、白山湖3座大水库外,还有大小水库50余座。保护区的植被为长白山植物区系。植物种类丰富,有近2000种,三湖的水质,由于水土流失使大量的悬浮物进入湖区,白山湖年悬浮物总量为39.8万吨,红石湖年悬浮物总量为39.9万吨,松花湖年悬浮物总量为56.5万吨。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不断恶化,将会制约经济的健康发展。从保护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保护3座发电厂的长久运行出发,解决保护区存在的生态问题,已是摆在当代人面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水资源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吉林省兴建了数以千计的大、中、小型水利工程,有效地开发了水资源,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总的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水的利用程度还是低水平的。究其原因,一是水资源多集中于汛期,量大、峰高。很难充分利用;二是缺乏调蓄工程,许多江河水白白流掉;三是浪费水的现象突出,不论是工业、农业、还是人民生活用水都存在着很严重的浪费现象。根据近年来的统计资料分析,地表水平均利用率为21.5%,平原地区地下水利用率为20.1%,有的地区如东辽河、饮马河等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到80%左右。这些地方由于水资源的短缺,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东部山区,水的利用率还不足2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全省范围看,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水资源污染严重。吉林省的地表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省主要江河5250公里长,达到三级以上水质的河段2230公里,占总长度的42.5%,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非离子氨、石油类、挥发酚、总氮和总磷等。
1998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9.0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3.82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5.25亿吨,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为42.9万吨,其中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25.8万吨,占总体的60%。到2002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8.53亿吨,比1998年略有减少。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48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5.05亿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为35.9万吨。可见废水排放的压力没有减轻。
(二)地下水资源面临着水量减少、水质污染的局面。1985~1990年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了23.6%。以地下水为供水水源的城镇大多数超量开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下水位下降的漏斗。工业争水、城乡争水现象十分普遍,地下水的污染多数为点污染。到2002年,全省地下水开采量约占允许开采量的30%。工业污染以酚最多,农业污染主要是化肥,以“三氮”含量为多,全省农用化肥施用量多年来一直持续递增。全省农田化肥氮肥利用率在25.3~62.8%之间,化肥磷利用率10.8~20.8%之间,没有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磷流失到环境中,成为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农药使用量从1952~2000年近50年的时间,由22吨增加到1.97万吨,增长了894.5倍。1990~2000年,全省农药使用量以年均7.9%的速度增长,这又是水污染的原因。
(三)水土流失严重。根据全省第一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土流失面积298.82万公顷,其中水蚀面积240.97万公顷,占全省总侵蚀面积的60.5%;风蚀面积157.84万公顷,占39.5%。根据全省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90年代中期,水土流失面积335.74万公顷。其中水蚀面积192.95万公顷,占全省总侵蚀面积的57.5%,风蚀面积142.78万公顷,占42.5%。二次调查结果相比,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63.08万公顷。到2001年末,水土流失面积310.09万公顷,其中水蚀面积178.30万公顷,风蚀面积131.79万公顷。水土流失压力仍然很大。另外,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泥沙大量淤积河道,抬高河床。据测算全省95座大中型水库每年平均淤沙量达10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减少一个中型水库的库容。尤其是全省最大的三座水库,松花湖,白山湖和红石湖,入库泥沙逐年增加,现在仍有不少农民在坡度25°以上的坡地上开荒种地,应该退耕还林的不还林,有的还继续蚕食周围的森林。
(四)局部地区缺水矛盾突出。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吉林省许多城镇出现供水紧张,往往是防汛刚刚结束,就开始抗旱,有的工业项目因缺水不能建成或建成后不能正常生产,有的地方甚至人民生活用水也发生了困难,水的供需矛盾相当突出。
(五)水资源浪费大。由于水利工程老化,年久失修,不配套,工艺落后,管理差,一方面水资源紧缺,另一方面又大量流失。不少工矿企业工业产品用水单位耗量高,循环用水率低。农业灌溉用水损失大,渠道渗漏较普遍。水的利用率低,不仅浪费水资源,也易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潜育化,降低了土地的质量。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对策
鉴于吉林省水资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优化吉林省的水资源环境,是我省经济发展中的一项基本保证和战略任务。
(一)重点加强对“三湖”水资源的保护
从吉林省的特点来看,“三湖”提供的水资源,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用“三湖”水资源的地区,占吉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但“三湖”地区的上游蛟河、桦甸、辉南、磐石、柳河、靖宇、东丰、梅河口等县(市)有近30家矿产业和军工企业每年将2000多万吨废水排入湖中,形成了松花湖以汞、铬、铜为主的重金属污染。为解决松花湖汞污染,吉林市投资150万元在最大汞排放源夹皮沟金矿建设了1座尾矿坝,每年处理含汞废水100吨,汞排放浓度降低到0.00136 mg/L,大大减轻了汞污染。目前,所有采矿业都建成了尾矿坝,湖区汞污染基本得到解决。吉林市通过对电镀行业集中整顿,在保留的电镀点建设了离子交换废水处理设施,使电镀废水污染大大减少。松花湖中汞浓度小于0.00002 mg/L,大大低于国家标准。为了确保松花江作为水源的功能要求,吉林市在制定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中,将松花江各支流水质控制指标作为规划内容予以明确规定。通过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把规划目标作为市政府与各市县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的内容之一,使规划内容变成各市县政府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依据水质控制的目标要求,各市县开展了重点工业废水排放源的治理,使松花江各支流水质得到改善,减轻了对松花湖的污染。十年来,桦甸、蛟河、磐石3个县(市)总投资1030万元,治理了42个废水污染源,工业废水处理能力660万吨/年,去除化学耗氧量能力3960吨/年。
(二)更大规模地调控开发水资源
吉林省如果将电站水库的运行方针由电力调峰为主转变为水资源调度为主,则吉林省可具备我国黄河以北地区最优越的水资源供给条件。为此,吉林省已筹划建设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老龙口水库枢纽工程、石头口门水库增容、月亮湖蓄滞洪区建设等工程,近期项目投资102亿元,中期项目投资330亿元。尤其是哈达山水利工程,建成之后则能极大地解决松原、白城两地区的干旱问题。另外,吉林省要进一步搞好引霍入向、引洮入向、引洮入霍3个人工水利枢纽和一个导霍入辽的天然水利枢纽。通过这4个枢纽,可以调节霍林河、洮儿河水量,保持月亮泡、查干湖、十三泡、向海西部四大蓄水区总计蓄水能力达到22亿立方米,防洪库容11亿立方米,有效地拦蓄洪水,化害为利。
(三)解决好吉林省地下水开采问题
吉林省地下水开采量约占允许开采量的30%,尚有较好的开采远景。但因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开采强度不平衡,出现了对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不利的因素。据调查,长春、四平及松原地区由于地下水超采,局部形成较大面积的水位下降漏斗,漏斗总分布面积为293平方公里,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182平方公里。由于多年超量开采地下水,出现水位持续下降现象,水位下降速度最大出现在四平市河夹信子,由最初4.38米到现在的90米,水位累计下降85米。致使漏斗区生产井水量减少,取水深度增加,一些生产井报废等现象。有些漏斗分布面积还在不断扩大,水位不断下降。为此,吉林省目前要对城市市区开采地下水严格限制,开采地下水要交纳高额水费,以此保护吉林地下水资源的利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水生态;水生态制度
一、生态文明法律保障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是与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当进入20世纪后半叶时,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据统计,占全世界人口26%的发达国家,消耗着世界75%以上的能源和80%以上的资源,对本国自然资源实行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从而加剧了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的破坏。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国内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起航点和推进器。建设生态文明与河流的关系非常密切。
二、水生态制度的建立
(一)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德国和美国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就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生态补偿制度。90年代末期, 流域治理领域引入生态补偿机制, 重点指向流域源头地区、生态功能区和欠发达地区【1】。环境资源法学所研究的流域生态补偿应是指为恢复、维持和增强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流域资源受益者对导致流域生态功能减损的自然资源开发或利用者征收税费以及对为改善、维持或增强流域生态服务功能而做出特别牺牲者给予经济和非经济形式补偿的制度。
(二)生态环境水权
生态环境用水权是指有关生态环境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切权利的总和,也具有一般水权所包括的3 种权利(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 .
从国外经验看,生态环境水权通常由政府机构监管或由专门成立的非政府公共机构享有。从海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分析,南水北调水资源的分配为调整界定初始水权、确立生态环境用水权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三)水生态安全保护制度【2】
他们才能够有效地服务于个人的目的。水资源在具有无可重要的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价值,并且水资源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功能相互依存、影响。必须符合法定条件,维护金融业稳健发经过诸如登记审批等法定程序,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荷兰等国家分别制定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紧急处理法律。1993年5月1日欧洲委员会的《关于补救环境损害的绿皮书》,其中涉及到了连带赔偿制度补救环境损害问题,同时又积极地致力于防治污染长期机制的建立。
因此,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相关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经验,完善现行流域突发性水污染应急法律机制,来确保水资源的安全。
(四)水污染收费制度
1.收取污水排放费
德国于1976 年制定并实施《排污费法》,1994年重新进行修订。德国对水污染的控制是卓有成效的,其出彩点,也是重点和关键点是加强对水污染源的控制。
2.环境税(水污染税)
德国于1998年8月25日修订的《废水纳税法》规定废水排人水域要缴税。
1970年, 荷兰政府颁布了《地表水污染防治法》, 其宗旨在于防止对地面水资源的污染。还有美国、英国等,这些国家在水费的征收中也都包括了排污费的征收。【3】我国目前尚没有水污染税制度,在借鉴问题上,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实行的“绿化税制”无疑为我国制定水污染税法提供了模式。
4.押金制度
挪威是世界上较早实施绿色押金制度的国家之一,德国政府2003年1月1日起实行绿色押金制度。我国目前尚无绿色押金制度的实践,曾经有个别城市做过一些这方面的尝试,但都未能成功。因此,不论从我国当前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还是从我国环境立法的导向来看,都很有必要在我国建立该项制度。
三、水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的构建
(一)中国水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的构建
我国水资源保护的法制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关于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主要有:《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法律【4】。
从2010年3月1日起,《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将正式开始施行,它是一部综合性的生态保护法,它是全国第一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2008年3月20日,由京阳环保公司独家承办的“首届中日环保水生态交流会”在举行,会上,中日双方就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热点话题展开了讨论,针对中国目前水环境危机与污染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交流,并联合发表了《改善水生态环境宣言》。
(二)国外水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的构建
1.美国
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历史就是一部环境保护法制史,法制贯穿于美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切工作。从最初的主要依靠不成文法、零星制定成文法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了到现在的制定大量成文法、建立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以保护生态环境。美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主要是由这三方面的法律构成,包括《国家环境政策法》《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安全饮水法》《固体废弃物防治法》《濒危物种法》《防治污染法》《海岸带管理法》《森林和牧场可更新资源规划法》等。
2.日本
日本的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以《水资源开发促进法》为龙头,主要包括《水资源开发公团法》《水源地域对策特别措施法》《河川法》《特定多目的大坝法》《电源开发促进法》《工业用水法》《水道法》《水质保全法》《水质污浊防止法》等。
3.欧盟
欧盟关于水资源保护的立法工作是借鉴于各国水法基础上进行的,英国等发达国家早在16世纪就制订了水法。1975年欧共体就对提取人类饮用水相关的河流、湖泊制定了《地表水法令》。2000年欧盟根据25年来各类法令实施结果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颁布实施了《水政策领域共同体行动框架》,使其成为新世纪欧盟指导各国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根本大法。
4.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同时也是最早制订水法的国家。二次大战后,颁布了一系列与水资源管理有关的法令,如《河流洁净法》(1960年)、《土地排水法》(1961年)《河流防止污染法》(1961年)、《水资源法》(1963年)、《运输法》(1968年)《农业法》(1970年)、《蛙鱼与淡水鱼法》(1972年)、《水法》(1973年、1983年、1989年)、《污染控制法》(1974年)等。
参考文献
[1]魏山峰,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N].中国环境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