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元宵节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接待国之一,更重要的是凭借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市场区位和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旅游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中国传统文化和旅游名胜向外国友人的介绍无疑要通过翻译。旅游英语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课程也受到重视。
1 翻译方法在旅游英语文献中应用
初探
旅游英语文献中所介绍的中国文化方面涵盖历史、建筑、中医、宗教、戏曲、书法、茶酒、武术、气功等等方面,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不同,兼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中国文化、风土人情和景区景点介绍转换成旅游英语资料时翻译的介入成为必要。该文从专有名词,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地名书名,谐音文化及著名诗词的中文英译几个方面,对旅游英语翻译问题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1.1 旅游英语专有名词的翻译方法
要理解文章内容,离不开翻译,在此过程中,肯定要涉及翻译理论和技巧。旅游活动涉及食、宿、游、购、娱和文化。一些和旅游文化有关的名词的翻译是要注意提醒和强调的,通常有以下几种翻译方法:
(1) 音译:liulichang琉璃厂,tangzhuang唐装;
(2) 音译+意译:yuyuan bazaar豫园商城,huangpu river黄浦江;
(3) 意译: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the palm leaf fan蒲扇;
(4) 曲译:the lantern festival元宵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
(5) 音译和意译同时并存:yushan or father fan羽扇,qipao or banner dress旗袍。译法灵活由此可见一斑。
1.2 曲译在中国传统文化本文由收集整理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就是理解和使人理解。”这里特别提一下曲译,这涉及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
(1) 中国传统节日名字的翻译。元宵节和端午节都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元宵节大家都吃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吉祥,西方却没有,因而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一般音译做yuanxiao;但是元宵节有观赏花灯的习俗,英语中有lantern即灯笼一词,所以元宵节通常翻译为the lantern festival,即灯节。这样翻译的目的是让外国友人容易理解和记忆,不至于面对名字不知所以然。从这些知识点小地方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碰撞和交流。
(2) 饮食文化涉及到菜名的翻译。中国菜名中的一些非常诗意的元素,用英文实在无法体现出来,只好曲译,即把做菜的原料意译出来,故变得平白无味美感尽失。例如白云凤爪chicken leg(鸡脚),鸳鸯馒头shanghai buns(上海馒头)。
1.3 重要地名或书名的翻译方法
比如布达拉宫,英语是the potala palace.potala音译即布达拉,是佛教中菩萨的所在地,即浙江普陀山。potala和普陀发音相似。以上是关于名词名称的一些翻译法的剖析和介绍。
1.4 古建筑名称谐音文化如何经由翻译
体现
著名翻译家提出的翻译标准,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等。在景区景点旅游英语中也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把它准确的还原成汉语。
中华玉器文化涉及到汉语言的谐音文化,这是英语中没有的。例如旅游文献中有句话是:“bats and guards were often used as a basis for more than 100 patterns because the chinese words for bat and gourd sound like good fortun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在汉语中“蝙蝠”之“蝠”与“福”谐音,而“葫芦”之“芦”与“禄”谐音;福禄是三喜中的两喜,有着“幸福美满,加官进爵”的吉祥寓意,所以蝙蝠和葫芦多见于玉器的基本花样和图案,中国人一看即明白。而这句英语只以“good fortune(好运气)”泛泛的加以解释,外国人并不能明白其中的美好意味,体会不到中国语言文化之美。这些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1.5 旅游英语中的诗歌翻译方法
旅游文献中介绍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时会引用一些耳熟能详的古代诗词,这就涉及到诗歌翻译的问题。例如导游带领外国游客游览庐山时,来到花径。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被贬任江洲(九江)司马时,于公元816年登庐山游览。时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却桃花盛开,白居易有感吟诗一首《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翻译成英文就是:“the fragrance in the human world has withered in the april,while flowers in the mountain (mt.lushan) are in full bloom”。英语汉语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诗歌这种独特的文体,但是英汉诗歌文体各有特色,文体并不对应,这句名诗的翻译保留了诗歌平衡句式,主要意译。
一、节令诗
节令诗顾名思义是指在节日场景和某些特殊时令所作的诗歌。
二、鉴赏节令诗
应了解不同节令所蕴涵的民俗活动:
人日,即正月初七。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怀友的感情。如薛道衡的《人日思归》。
上元,即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古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普天同庆。挂灯于门上,除了节日期间照明之外,更多的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元宵节这天人们不光吃元宵,观灯、赏灯也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民俗,所以俗称“灯节”。东汉年间,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这天要燃灯祭祀“太乙神”。此风俗历代相沿,到隋朝时,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各国使节。元宵节成为灯节到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如欧阳修的《生查子》。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即从立春那天开始,第五个以天干“戊”搭配某个地支纪日的那一天),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
寒食,清明前两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清明,是祭祖扫坟或到郊外踏青的日子。如杜牧的《清明》。
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中秋,八月十五,这一天月色最好,是合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重阳,九月初九,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阳生之时。
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是日,阖家团圆,共迎新春。如崔涂的《巴山道中除夜有怀》。
三、节令诗的思想情感分类:
1.表现节令风俗,游乐蓬勃旺盛的活力。
明代的胡震亨《唐音癸签》记载:“唐时风习豪奢,如上元山棚,诞节舞马,赐纵观,万众同乐,更民间爱重节序,好修故事……遇逢诸节……朝士词人有赋,翌日即流传京师,当时倡酬之多,诗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由此可知节日风光,助长了诗歌的发展。如《全唐诗》中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描写了长安城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两京新记》记载:每年的元宵节晚上,长安城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不,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诗歌的前两句写满城灯火流光溢彩,璀璨烂漫。桥上灯火,密如繁星,夜禁解除,锁链打开,任游客通行。人马过处,尘土飞扬,灯光为之暗淡。明月照时,只见人头攒动,盛况空前。此诗即表现游乐蓬勃旺盛的活力和高涨的气氛,据说唐武后神龙之际,写诗赋元宵灯会的有数百人,以此诗为最佳。
2.借节日表达感遇伤怀之情。
大多数的节令诗较偏向于此类。譬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佳节,诗人登高饮酒赋诗,游子思乡之意、感叹人世无常之情常常流露于诗文之中。又如刘辰翁的《水调歌头》:“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古今良夜如此,寂寂几时留。”诗人写明月如洗,普照万里江山,虽然两地分居,却能共赏中秋圆月。从古到今,中秋的良辰美景是年年如此,可是不知什么时候人间就有了这种在离愁别恨的寂寞中度过良宵的不幸。句中化用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千里共婵娟”的佳句,用月来慰离情。不过诗人没有满足以月光联系亲人的感情,还通过质问来表达对月圆人不圆的怨恨。
阅读训练一
忆秦娥
张孝祥
元宵节。凤楼相对鳌山[注]结。鳌山结。香尘随步,柳梢微月。
多情又把珠帘揭。游人不放笙歌歇。笙歌歇。晓烟轻散,帝城宫阙。
[注]鳌山:堆叠彩灯作山形,称为鳌山。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的上阕怎样描写元宵节欢闹的场景?
2.简析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阅读训练二
二月二日[注]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二月二日:蜀中风俗为踏青节。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颔联的抒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阅读训练三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注]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寒食为清明前两日。今日便是寒食,民间春游祭扫之日。江南有赛龙舟、荡秋千之习俗。此词作于乙卯年,张子野年已八十六矣。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两句话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2.最后两句词人是如何描写出月色的清明?
阅读训练四
客中守岁
白居易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守岁”的“守”字有什么意义?
2.这首诗的尾联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阅读训练五
巴山道中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颔联中“乱”和“孤”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简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阅读训练六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思故园、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③。
[注]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叶,宋亡后,隐居不仕。②银花:明亮的灯烛。③“海上心情”,苏武牧羊典故。《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因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感而作。写出这个节日的名称及词中暗指这个节日的景物。
2.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的表达效果。
阅读训练七
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中的金波、飞镜比喻什么?
2.“被白发欺人奈何”是什么意思?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兴叹?
3.本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试从这一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阅读训练八
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元曲中哪些意象体现了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
2.作者写中秋夜景有什么特点?
3.试从写景抒情的角度赏析本曲。
阅读训练九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但有更深层的内涵,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分析这首词蕴涵的思想感情。
《古诗阅读之节令诗》
阅读训练一: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词人先从正面描写彩楼上搭起的灯笼山,大街小巷车水马龙,游人熙熙攘攘,胭脂香气随尘飘荡。然后描写晓月斜挂柳梢,闪现着淡淡的清光,天将放亮,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欢腾中,这是从侧面写出节日的气氛。
2.在鳌山结和笙歌歇两处运用顶真的方法,语句连接紧凑,生动明快。
阅读训练二:
1.二月二日江上踏青春游,伴着和煦怡人的东风和温暖的旭日,一切都散发着浓浓的春意,就连那动听的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洋洋的情意。表现了诗人愉悦的感受。
2.移情。“各无赖”“俱有情”,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花柳和蜂蝶上,极写春游之乐――风和人乐。
阅读训练三:
1.这两句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动作描写。词人写到水面上龙舟竞渡,少年手中桨叶翻飞。郊外,少女站在竹制的秋千上,像燕子似的飞起飞落。这段人物的动态烘托出欢快热闹的气氛。
2.运用衬托的手法。词人写到月亮升到中天,清澈明亮的月亮照着庭院,月光把无数飞舞的杨花照得晶莹剔透,月光下杨花飘过也看不见影子。词人用“杨花过无影”衬托月色的清明,工巧之至!
阅读训练四:
1.守岁的“守”,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有的希望之情。
2.运用了对写法。不说我思念故园亲人,而是想象故园亲人在除夕夜里惦念着我,含蓄委婉地写出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阅读训练五:
1.诗人羁旅他乡,除夕感怀,“乱”“孤”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烦闷、孤寂之情。
2.这首诗写出了巴蜀之路和客中除夕夜的特点,看似寻常、平淡的语言,却写出了客居他乡人共有的感触,充满了异乡漂泊之感,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具有普遍意义。
阅读训练六:
1.元宵节(或“上元节”),银花、戏鼓、明月。
2.①“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寂寞而漫长的岁月;“海上心情”指自己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②三组名词性意象叠加,对具体内容不着一字,只用抒情感叹之笔虚点。③这首诗读来别具沉郁苍凉、吞咽悲苦、欲说还休之意味。
阅读训练七:
1.月亮
2.旧时代的文人每当仕途坎坷或壮志难酬时,便有叹老之感,同时也表达了词人的那种追求完美事物的理想。
3.这首词的上阕,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词人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想到嫦娥以及月中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出怀才不遇的内心惆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词的下阕,词人又放飞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这首词的主旨。
阅读训练八:
1.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声。
2.景象开阔,凄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相融合,写景手法多样。
3.本曲运用了写景抒情的手法。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引发了游子的离愁别绪。
阅读训练九:
1.“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
秦淮灯会,是在南京流传了千百年民间传统习俗活动。现在指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南京夫子庙举办的大型灯彩展览会,是中国最著名的灯会活动之一。元宵节是金陵灯会的观灯最。春节观灯是南京的传统习俗之一,南京人有句俗话:“过年不到夫子庙观灯,等于没有过年,到夫子庙不买张灯,等于没过好年。”
外地的游客,不一定能赶在元宵到南京观灯,但请不必遗憾,因为现在的秦淮灯会从春节一直延续到夏季,时间长达近半年,您若是想看秦淮灯会,过了元宵找个时间到南京一样可以让您大饱眼福、流连忘返。
流光溢彩璀璨夜
每年的秦淮灯会都基本以秦淮河水上游览线为轴,串联夫子庙核心景区、东水关公园、白鹭洲明文化主题公园、中华门城堡四大景区,灯展以大型灯组为主,而每个灯组后面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都有美丽的典故和传说。如孔子周游列国、状元巡游等灯组。每年都有新鲜的、不同的各种主题。
一踏人夫子庙景区,就看到天空万盏彩灯争奇斗艳,璀璨如星,数十万盏彩灯汇成灯的海洋,再加上泛光灯、轮廓灯、宫灯、大型彩色音乐喷泉,使得光与景、光与声融为一体,水面画舫轻荡,街上游人如织,整个夫子庙地区流光溢彩,热闹非凡。夜空下,夫子庙街的人潮涌动、灯光璀璨打破了夜色的沉寂。夜市排成了一条条长龙,在灯光的绚影下闪动着腰身,似有腾云驾雾之状。
夫子庙门前广场则用传统彩灯、大红灯笼及节庆彩旗装点,营造出喜庆的节日氛围,再现“秦淮灯火甲天下”的特色。大照壁上2条配以声光电控的巨龙彩灯栩栩如生,寓意向南京市民和中外游客恭贺新春、祈福纳祥。夫子庙东、西、北三座牌坊及天下文枢坊,瞻园路牌坊各悬挂2至4盏大红灯笼,最大的灯笼直径达2米。在街道两则两侧还悬挂千盏红灯笼和五彩缤纷的彩旗,形成灯笼与彩旗相映生辉的隧道,让游客徜徉其中间,感受浓烈的节日氛围。
在夫子庙东侧的江南贡院主要建筑贡院牌坊、明远楼、致公堂设置100盏大型彩灯,贡院是古代读书人考取功名的地方,临近大考时,江南考生们云集于此,待到明朝迁都北京,南京贡院作为江南考场仍热闹非常,彩灯也因地制宜从造型设计到表现内容,都体现了“指日高升、状元摘桂、加官进爵、寒窗苦读、五子夺魁、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望子成龙、鲤鱼跳龙门”等科举文化内容。而文德桥上挂满了红灯笼,秦淮河边停满了黄盖红柱栏杆的游船,很是喜气。
夜游的男女把夫子庙前的广场挤得水泄不通。四下里望去,两岸的霓虹灯把所有楼房轮廓描绘成了天外仙宫模样;河中的船灯又把那缓缓流淌的河水映照得如同琼浆玉液,于是,人们就仿佛到了童话世界一般。但是,站在文德桥上向河中望去,看那河水被灯光染得腥红点点,就像那古代烟花巷里脂粉流淌到了今天,突然觉得这哪里是一处童话世界,分明是红尘中的红尘一一饮食男女、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在这里曾被演绎得空前绝后。
走到夫子庙的西市,就见马路两旁早已摆开架势,挂起了缤纷多彩的花灯!荷花灯、莲花灯、宫灯、菠萝灯、兔子灯,还有飞机灯、米老鼠灯,甚至是老虎灯……让孩子们看了爱不释手,大人后悔自己已长大。这其中荷花灯和兔子灯最好卖,卖灯的艺人告诉大家,兔子灯也叫“过灯”,兔子是吉祥之物,孩子们拉着兔子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了那儿。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到夫子庙,不能不游秦淮河,十里秦淮美称“十里珠帘”。元宵佳节将临,河上的船,不论大小,都一律悬挂着彩灯。凡游秦淮河的人,必乘灯船为快。秦淮河畔处处张灯结彩、歌舞狂欢,一派欢乐祥和、繁荣热闹的节日景象。呈现出斑斓十色的花灯海洋,万千灯火不夜天。
十里秦淮代表了历史上南京的繁华,这里自古就是大族聚居、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之地。这里,不知淤积了多少的“六朝金粉”;这里,曾经飘荡着“秦淮八艳”的歌声;这里,如今还会飞出“旧时王谢堂前燕”;这里,依稀还能听到“空城寂寞回”的潮音……
坐在画舫中,沿着秦淮河看灯,从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中穿行而过,仿佛走在了一条流光溢彩的历史长河中。美丽的灯彩与充满历史传说的秦淮河让人恍如隔世。
而秦淮河面蒸发出来的层层雾气,夹带着六朝金粉的气息,将天空洒下的月光,溶成一片茫白。满眼的灯红酒绿,楼谢亭台里华丽而眩眼的灯光,倒映在十里秦淮之中。一叶小舟划过,轻漾着悠悠秦淮水,仿佛是五彩的华章,全都搀杂在了一起,浓得化不开了。
“秦淮人家”里隐约传出了江南水乡的弦音和吴侬软语的歌声,涤荡着我沉醉的心,叫人轻轻相和,思绪飘摇。“晚晴楼”里偶尔窗外一探的脑袋,令我不禁遐想,她是“秦淮八艳”中的哪位?河边水廊、船舫中,散布着簇足凝神赏灯的人群,不知他们也在思索回味着什么?
清风明月下,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首读不完的诗。“我们,醉不以涩味的酒,以微漾着、轻晕着的夜的风华。”
但见漫天灯笼后面是青砖白瓦马头墙的沿河建筑,或朦朦胧胧、或错落有致。无不透射出底蕴非凡的魅力。一弯上弦月早早的高悬在中天,给本就灯火辉煌的秦淮河夜景,又平添了好几分秀色。凭栏远眺,不由折服:难怪北宋诗人贺铸能吟出“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的绝唱来,不亲触斯景,焉生斯情?
秦淮灯火让才子缱绻逗留
秦淮灯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得到迅速发展,明代时达到了鼎盛。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伊始,南京城就曾举办过元宵灯会。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张灯结彩的景况开始从深官禁苑、宗教场所走向民间大众,“灯火满市井”的场景颇为壮观。对此,梁简文帝萧纲、陈后主等都曾用生动的诗歌,描绘了南朝利用灯彩来增添节日气氛的社会风尚。尽管隋朝以后的金陵倍受冷落,但元宵佳节张灯、观灯等活动毕竟开始蔚然成风了。
说到如今秦淮灯火的兴盛,不能不感谢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为了招徕天下富商建设南京,营造盛世氛围,竭力提倡灯节这一盛事,并索性将每年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至十夜,使之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洪武五年元宵节,他更是别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朱元璋还是一位制作灯谜的高手,由此促进了元宵灯会内容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
永乐七年初,明成祖朱棣“赐百官上元节假十日”,并继续张灯结彩,营造节日气氛。3年后又下令在南京皇宫午门外,集能工巧匠筹办灯会,精心扎制鳌山“万岁”灯,并且与民同乐。以后年年如此。明代中期以后,南京已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都市之一,《南都繁会景物图》等画卷,形象描绘了焰火夺目的鳌山及老百姓观看演出的热闹场景。明代后期《正德江宁县志》所描绘的灯节,更是繁华得让人目不暇接。仅秦淮灯彩的品种就逐渐地发展到两三百种之多。即使在端午节等其他一些节庆,张灯结彩景象也迭现。
在祭月所拜祭的神和神物中,人们最早拜祭的是玉兔。根据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最初人们认为月亮上有蟾蜍,由于“蜍”与“兔”音近混淆,蟾蜍变成了蟾兔,所以人们又认为月亮上既有蟾蜍,又有玉兔。再后来,又出现了玉兔捣药的传说,人们认为,玉兔捣的是长生不老的仙药。
除玉兔外,人们还要祭祀月姑娘嫦娥。
按照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嫦娥、蟾蜍和玉兔,三者本是同源,嫦娥奔月后化为蟾蜍,蟾蜍又在传说中分化为蟾蜍和玉兔二物。然而老百姓毕竟不是学者,不晓得月姑娘嫦娥与玉兔的同源关系,于是就分开祭拜了。
(以上八篇均选编自《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节日节气》,中华书局)
〖中考链接〗
1.(2014湖南长沙中考题)综合运用。(共6分)
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滋养着民族的心灵,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广泛地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某校组织开展“我与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
(1)了解传统习俗(2分)
不同的传统节日,人们有不同的传统习俗。例如春节会贴春联、吃团圆饭……请列举出元宵节的两个习俗。
(2)讲述节日故事(2分)
不同的传统节日,有着不同的故事或传说,例如端午节就和“屈原投江”的传说有关。请分别写出与中秋节和七夕(乞巧节)相关的故事或传说的名字。
(3)策划节日活动(2分)
班上将开展一次“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活动,如果同学们推举你为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模仿下面的示例写出一项,并说明活动目的。
【示例】项目:中秋诗词朗诵会
目的:增强古诗词的积累,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①项目:
②目的:
2.(2013河南中考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9分)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右图)
材料二 传说,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至。他路过白河岸边,看到风雪里劳作的乡亲们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盘上大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耳朵很快就好了。此后,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1)材料一的图画,介绍了和“谷雨”相关的哪些内容?(4分)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2分)
(3)联系两则材料内容,使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3分)
3.(2007甘肃兰州中考题)我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对联,请指出各联分别写什么节日。
叶落疏桐秋正半,花开丛桂月常圆。( )
话旧他乡曾作客,登高佳节倍思亲。( )
关键词:数据结构; 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7-4730-02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却一直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围绕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各高职院校都在尝试建立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度,重在技能训练”为原则的教学体系,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及实施改革的基础上,对“数据结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进行探讨。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主要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中计算机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为理解、应用和开发程序提供技术和方法支持。相对于其他应用性课程而言,数据结构课程抽象而又严密,教师大都感觉难教,学生普遍反映难学。在高职“数据结构”教学改革中,如何降低理论性程度,增强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一直探索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如下几方面内容加以阐述。
1 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数据结构所讨论的知识内容和提倡的技术方法,无论对进一步学习计算机领域的其它课程,还是对从事软件的开发,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刻体会“算法的设计建立于逻辑结构,算法的实现依赖于物理(存储)结构”,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强调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的、良好的程序设计技能,以适应学科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需要,是这门课程教学的目的和宗旨。
2 课程教学现状
从目前的教学来看,“数据结构”总被认为是一门深奥、抽象的课程,一门理论性很强而和实践相脱节的课程。内容上形成切割而相互孤立,课程学完后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而在程序设计的能力上不能得到提高[3]。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教学原则方面,长期以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没有改变,严格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来组织教学过程。对于概念、算法繁多,需要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数据结构这门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是很难达到预期的。
2) 教学内容方面,涉及的概念和技术繁多,内容抽象、琐碎、庞杂是 “数据结构”不同于其他应用性课程的地方。线性表、树、图、查找、排序等所有内容均独立自成体系,不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数据结构“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程序设计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目前的教学内容力求在理论描述上做到尽善尽美,而忽略了实践训练。学生的课程设计反映出他们程序设计的思路是混乱的,不知道如何选择数据结构,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3) 教学方法方面,教师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手段单一、僵化。数据结构中的算法演示利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缺乏直观性效果,算法的动态变化过程难以充分展示,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对学生而言还是难以想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从组织内容、备课到讲授教师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少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难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课堂缺乏互动,更谈不上主动学习。学生接受的知识局限于教材和老师授课的内容,所有学生都被压制到同一认知水平上,出现能力强的学生不满足,而相对较弱的学生比较吃力的现象。近年来,数据结构的教学已经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是采用简单的PPT,仍然不能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且这种单向的知识传输方式,存在授课信息量大,学生听课时强度大,理解困难,影响了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 “数据结构”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上述问题及 “数据结构”课程的自身特点,本文阐述了如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
3.1 改变教学原则
把“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观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原则。使学生由“知识接受型”向“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转变,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实例式与研讨式教学氛围,开展灵活多变的,师生之间、小组内部、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结合数据结构课程的知识来求解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作为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并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活动,在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其朝着有利于知识与能力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路,启发学生去发现规律,诱导学生进行评价和反思,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
3.2 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重视教材建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了适应高职院校的特点,对数据结构的教学内容根据“理论必需、够用为度,重在实际操作”的特点进行组织,以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引领数据结构的内容,以基本概念、基本结构、算法的知识结构为主,再通过大量详尽例子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为此,笔者根据多年对“数据结构”进行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应电子工业出版社邀请, 针对高校应用型本科及高职高专教学以实践体系及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目标的特点主持编写了21世纪计算机系列规划教材《数据结构(C语言版)》,书中算法均采用可在计算机上运行的C语言程序来描述。这样,降低了算法设计的难度,使学生能更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些算法。相关知识点均分析了很多实用的例子,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教学内容与应用实例有机融合符合应用性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材内容新信息量大,融入最新科研成果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数据结构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
第二,多课程结合,融会贯通,合理地组织知识结构体系。几乎每一门课程都有前驱和后续课程,“数据结构”也不例外。而且“数据结构”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又是计算机学科的支柱课程之一,其中的很多知识将贯穿计算机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所以讲授“数据结构”更应该注重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通过“数据结构”的讲解使学生对整个计算机课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条清晰的学科主线。教学中穿插复习前导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合理地组织知识结构体系,构建一个整体的层次框架,以数据类型的统一模式及算法为主线,注重内容的衔接、联系与继承性,逐步展开各层次的知识点的教学。
第三,教学联系实际,合理地组合展现教学内容的手段。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笔者把城市间的交通网与图联系起来;某外国友人要游览中国各大景点,要求学生用最短路径的知识去设计一条旅游线路;在学习哈弗曼树的时候,要求学生对部分使用频率不同的字符进行编码等等。课程结束后,布置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程设计题目,要求每个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分别加以解决。这种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据结构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掌握知识,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利用动画技术, 使讲授内容变得生动和具体,更形象、直观、有趣,既弥补了单纯理论的抽象性,也节约了时间,增加了信息量。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3 实训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实践是数据结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会到数据结构对程序设计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首先,合理布置实验内容。实验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能力。在布置实验内容时应考虑按学生层次的不同,做到难易结合,由浅入深。其次,组织学生到软件公司考察,聘请技术专家现场讲解软件开发过程中数据结构的具体应用,使学生对数据结构的实际应用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启迪学生拓宽专业基础面。再次,组办程序设计竞赛,促使更多的学生领略计算机编程的强大功能和潜力,使学生增加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4 结束语
总之,“数据结构”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它自身的显着特点,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是值得广大任课教师不断思索、创新的过程。如何真正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支持服务”的教育思想,如何让本课程的教学更好的迎合并服务于高职高专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将一直成为我们努力探索的教研课题。
参考文献:
[1] 肖宏启.数据结构(C语言版)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 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3] 杜作阳.数据结构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教论坛, 2007(6):46-48.
[4] 宁正元,王秀丽,林大辉.算法与数据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 朱战立.数据结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一、有助教师研读古诗文教材
一次在年级老师集体备课中,有老师对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两句中,“花重”的“重”应该读哪个声调,产生了疑问。课文上没有标明声调,也没有解释,而我自己从读书学习这首诗以来都是读“zhòng”,意思理解为“雨后的花朵上有水,因而显得沉重”,所以自然也是想着教读“zhòng”。但是有老师提出疑问,说这个应读“chóng”,原因是春天花开了很多的意思。我翻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发现没有明确提到这个问题。后来在网上我看到了有关讨论帖子:“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天亮了,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吧,娇艳欲滴,整个锦官城已经变成了繁花簇拥的世界。“重”字在这里理解成“重重叠叠”更为恰当,因为只有重重叠叠的花朵才能成就锦官城繁花簇拥的景象。如果读“zhòng”,“花重锦官城”就被解释为锦官城里雨后的花瓣显得格外的湿漉漉、沉甸甸。也就是说“花重”被理解为花的重量很大。而且,从平仄的角度来看,“重”字在这句诗里的位置应该是平声,古人是非常讲究诗歌的平仄的。更重要的是,诗歌讲究意境,杜甫关于春夜“喜”雨的“喜”意不在于花瓣的沉重还是轻盈,而满城鲜花怒放,正是诗人“喜”之所在。由此看来,“重”字在“花重锦官城”里应该念“chóng”,解释为“重重叠叠”更为恰当。
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教师可以迅速解决研读文本时产生的疑问,寻求备课中难点问题的答案,直接获取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同时,我们还会看到,网络搜索提供了更丰富更全面的背景资料。
二、丰富古诗文课堂教学方法
开放、交互、自由的网络使基于网络的古诗文教学充满了生机。在校园网建立主题学习网站,有利于学生健康有效地学习。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古诗《寒食》,这一课是我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的一次尝试。在课内的常规教学中,学生很兴奋地表示我们之前还学过表示节日的古诗,如明代唐寅写的关于元宵节的《元宵》,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关于清明节的《清明》,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关于七夕节的《乞巧》等,对古诗中有没有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很感兴趣。根据课文关于中国传统知识性较强,为课外的拓展阅读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这一个特点,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我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基础制作成主题学习网站,进行了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我把古诗中丰富的描写节日的古诗引入课堂,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尝试自己学习、积累有关的诗句和知识。小学生是各种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四年级的小学生大部分都已经简单学习过使用电脑上网了,现在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网络学习显得非常便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三、拓展古诗文学习的时空
【关键词】 情境 美术 艺术魅力
小学生思维不稳定,容易分散。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维变化,调控教学进程,引入教学情境,发挥艺术的魅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起来。
一、 欣赏优美的美文,挖掘学习的潜能
在小学美术课的教学中,绘画课和欣赏课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尤其是欣赏课以图片为主,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作品,让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精湛之处,调动学生感官,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美术学习中。
1. 欣赏名家名品,感受大师魅力。美术教材中的范例大多出自名家之手,绘画、雕塑、工艺作品、建筑作品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名品,一定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慑,让学生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例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欣赏名画《蒙娜丽莎》,让学生感受人物微笑的迷人魅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增长学生研究人物表情、学习绘画的智慧,学生学得饶有兴味,兴趣盎然,课堂上气氛热烈,大家一起感受着大师的魅力。
2. 欣赏学生习作,碰撞思维火化。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同龄人的作品,让学生接受别人的优点,在欣赏的过程中和小作者思维碰撞,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 吟咏美韵的诗歌,领略诗情画意
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教师要带领学生领略美韵的诗歌,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挖掘学生的求知欲望。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教师要创造诗歌情境,选取一些诗歌配画的作品,让学生选择古诗,运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教师可以让学生吟咏诗歌,走进诗歌描绘的情境中,感受诗情画意,了解诗歌的背景,在场景、动作、景物等方面创造、创作出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来。
三、 进入缤纷影像世界,激情绽放飞跃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艺术展览馆的视频,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欣赏,适当点拨,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例如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元宵节观灯的场景中,吸引学生的思维进入其中,感受彩灯的制作和工艺,感受艺术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制作工艺品的热情。
影像教学很普遍,教师要设计适合的教学情境,适当调动学生观看影像的积极性。
四、 学生扮演角色,学会真情演绎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促进学生思考和理解,在创作中进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浓郁的求知氛围,让学生爱上美术课。
例如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服装表演的模特的视频资料,学生看到服装表演人员的艺术风貌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同学扮演服装表演的模特,穿上精美的服装,进入表演的角色,尽情模仿服装模特的风姿,并配合一些动作,感受服装表演模特的风采。教师让别的学生进行写生,完成习作。这样教学环节的设计让部分学生进入角色,能够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激情飞跃。
五、 开展智趣游戏,尽情展现精彩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带领学生在玩中学,重视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在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环境允许的游戏,讲解一些和课程内容有关的游戏,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知识得到积累,情感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例如小学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美术字的比赛,让每个学生课前收集两个美术字,贴在硬纸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美术课上教师可以把黑板布置成“美术字展览”区,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美术字放上去,学生学得充满乐趣,教学效果也很好。教师让学生研究比较不同的作品,这样学生就会兴趣很高涨,也对各种美术字体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游戏很有创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全面调动和激发出来了。
六、 徜徉音乐魅力,感染创作激情
教学中倡导课程之间的整合和联系,小学美术教学可以和音乐整合,实现内在的联系。教师可以创设歌曲的情境,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活跃教学的氛围,让学生产生快乐的、幸福的学习感受,实现在师生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的心灵对话,保证教师和学生欢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结对编程:师范院校;实践教学改革;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7-0122-05
引言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毕业生具备教书育人的良好教育理论素质和技能:二是要求毕业生具备胜任所从事岗位的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仅被看作是一种辅和验证性手段,导致出现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技能,重思维能力,轻动手能力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随着师范院校就业形式多元化的发展,毕业生不仅可以选择当老师,还可以从事软件开发、网络管理、信息技术等操作能力较强的工作。针对河南省4所师范院校的一份调型结果显示:计算机师范生只有34.7%的学生非常愿意和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其中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的学生只有29.68%的人愿意从事计算机教学。由此可见,推行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为师范院校的迫切要求。当前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应该着力培养“教师+it工程师”新模式的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实践型人才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对计算机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是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高编程能力、践行软件工程思想、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则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目标,因此,各院校均将实践教学摆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上。目前,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教学(课程)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践创新等方面,实践操作方式大体分为独立完成和团队合作两种。但是不论哪种方式,都存在不足:独立完成方式开发周期长、开发效率低、bug出现频率高,不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不利于践行软件工程思想:团队合作方式无法保证团队成员均能各司其职,无法达到全面发展,并且存在着“窝工”、“吃大锅饭”等现象。往往团队中只有小部分人真正动手编程,其他人员仅仅是借用团队实验成果达到实验或考核目标。通过分析目前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利用结对编程思想来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方式的方案。
一 结对编程概述
结对编程的定义为:两名程序员合作开发同一产品模块(设计、算法、代码),这两名程序员分别扮演“驾驶员”和“导航员”的角色,共同思考问题,共同负责产品模块的各个方面。“驾驶员”控制鼠标、键盘并编写代码,“导航员”主动持续地观察和辅助“驾驶员”的工作,找出代码的缺陷,思考替换方案。结对双方的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进行周期性的交换。任何时候双方都是平等活跃的参与者,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两者共享所获得的工作成绩。
结对编程是极限编程12个最佳实践中最重要原则之一,是团队设计的基础,它与传统的开发过程有很大的不同。在传统开发过程中,每个开发人员负责系统的一部分开发任务,各自分工,互不干扰。而结对编程是两人结为一对,共同完成同一个开发任务。两人在同一台计算机面前进行编程活动,“驾驶员”进行操作编码,“导航员”观察代码并考虑设计问题。一旦发现问题时,暂停编码工作,双方讨论解决。结对者的角色根据需要进行不断调整和交换,包括与其他结对小组交换成员。
结对编程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发展,多数软件企业因其具有可以减少风险、提高生产效率、代码质量高、有利于交流学习等优点而积极采用结对编程。也有一些企业对其持反对态度,主要理由是认为结对编程浪费人力资源、对程序员要求太高、公司人手短缺等。高校教学中应用结对编程思想的目的与软件企业采用结对编程的目的不同,前者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编程能力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在1999年犹他州立大学做的一项试验,结果表明虽然结对组在最初阶段比独立工作的学生完成同样任务花费的时间更多,但很快
结对组花费的时间大幅度下降,而独立工作的学生需要花费比结对组更多的时间来达到相近的代码质量。国外研究显示,教学过程中采用结对编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自信心、学习兴趣、代码质量和学习成绩。国内研究表明结对组的共同学习失败率小于独立学习失败率,采用结对编程进行实践教学的班级普遍在编程能力和质量上优于采用传统实践教学的班级。而且,结对编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互相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但是,目前针对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特点的结对编程研究还很少。
二 实践教学改革中对结对编程的要求
综合考虑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改革中践行结对编程从工作环境、项目选择、结对原则等方面提出相关要求。
1 工作环境要求
由于结对编程工作模式是两人坐在一起共同完成程序的设计、编程和测试,因此需要将传统的“一人一桌一机”的工作环境改造为“两人一桌一机”环境,使工作台和设备的摆放便于结对搭档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了不影响其他结对组的工作,最好将工作环境设置为隔断式空间。如图1所示。
目前,大多数软件公司的工作环境与图1类似(传统开发仍然是“一人一桌一机”),这样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未来实习或工作单位的工作环境。
2 项目选择
实践教学不是单纯的课程实验,提高学生编程能力最好的方式是项目驱动式。考虑到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编程素养,功能全面、业务逻辑复杂、代码量庞大的大中型项目并不适合作为实践课题,而通常情况下只由一人工作几天甚至半天即可完成的微型项目也不能起到锻炼技能的作用。因此,团队结构简单,开发人数在4~6人,代码量在18人月以下,项目目标简单,不需要与周边系统集成,对系统高可用性要求一般的小型项目是最佳选择。同时,宜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业务逻辑比较熟悉的小型项目进行实践,如单机版游戏开发、多媒体教室预约管理系统、单词记忆软件等。 3 结对原则
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改革中的结对编程除了满足基本的原则外,还应突出以下几点:
(1)按照编程水平高低,将学生分为高级、中级和低级三个级别,因此结对组合有“高级+高级”、“中级+中级”、“低级+低级”、“高级+中级”、“高级+低级”、“中级+低级”几种形式,为了达到学习和提高的目的,应该优先选择“高级+低级”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力求达到高手培养新手的“帮带”效果。
(2)结对编程的双方有一个较长的磨合过程,应该让学生尽早“结对”,争取在实践项目开始时,结对双方已经有多次合作经历。因此,在课程实验阶段,就应该让学生自行寻找“搭档”,并经常更换“搭档”,以期找到最“志同道合”的伙伴。伙伴的选择尽量将性格融合的,技术互补的配对。
(3)结对编程的双方经常交换角色。角色可以定时交换,也可以根据开发任务交换。假设a为“高级”者,b为“低级”者,则难度大的任务由a担任“驾驶员”,此时b在一旁观摩和学习;难度小的任务由b担任“驾驶员”,此时a在一旁监督和指导。
(4)结对双方必须保证地位平等。“低级”者容易产生依赖和畏难心理,所以在结对编程过程中需要鼓励“低级”者积极主动,而“高级”者应该以指导和沟通为主。两人是平等的,只有经验多寡之分,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对“低级,,者而言,独立操作实现一个功能模块后,往往异常兴奋,在结对中也会表现得越来越积极。因此,安排难度适中的结对任务有利于加强“低级”者参与结对的意愿。
(5)结对双方必须全力以赴。结对编程本身能促使人竭尽全力,两人一起工作的时候,没有走神分心的条件。一旦编程过程中出现问题,则立即停止,双方共同讨论解决。
(6)结对双方必须对待解决的问题有相同或相近的认知。结对双方对开发任务都必须做到逐步了解、思路一致、编码规范一致,包括标识符命名规则、注释风格等。编程时先经过讨论,达成共识,然后方能动手编写程序。
(7)任务出错或不能完成,应由双方共同负责,不能相互指责。两人意见不同时,可由指导教师协助解决,不要各执己见、据理力争。
(8)指导教师给予学生更多鼓励,结对双方之间也需要相互鼓
、相互学习,可以产生共同的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
三 实验对比及分析
1 实验设计
我们在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结对编程进行评价。在课程设计开始之前,学生已经在课程实验阶段进行了结对编程训练。对比实验班级有44名同学,分成两个实验对比组:一组采用传统的小团队开发方式,称为传统组,组员各自独立编程;一组采用结对编程的团队方式,称为结对组,结对组由若干结对单元组成,结对单元采取两人结对编程方式。指导教师拟定4个课题并事先划分好模块,分别交由两个实验对比组完成,均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对比组分配如表1所示。
表1中,对比实验组的具体要求如下:
(1)两组均要求遵循软件开发流程,需要提交相关文档。
(2)两组均分成三个阶段,由指导老师根据时间确定,每个阶段同时考查各组的完成情况。阶段考查时,传统组需提交各成员的任务分配记录;结对组需提交结对交换记录。
(3)两组均以答辩的形式给出每个课题的最终成绩,并事先告知:传统组各成员均有自己的成绩,根据自己对课程设计的贡献给出;结对组每个结对单元的两人共同获得一个成绩(若结对单元之间经常互换结对角色,则参与交换的人员共同获得一个成绩)。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对比实验组的实验结果分别如图2、图3、图4所示。
图2显示在课程设计初期,结对组花费的平均开发时间比传统组长,原因是结对组在结对编程之前需要进行讨论和交流,达到共识后才进行动手编程,而且有些结对单元还处于磨合期。随着项目的进展,结对组的编程效率逐渐增加,与传统组的开发时间差距也逐渐减小。
图3显示,在各个开发阶段,结对组的平均bug数量均较独立组少,原因是结对单元的两人对同一任务实行结对设计、结对编码、结对测试和结对评审。因此,在动手编程之前已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而且在编程过程中,一人编程,另一人随时对编程中的错误进行监督和提醒,有效降低了bug数量。
图4显示了两个实验对比组的平均成绩(4个课题的总平均成绩),成绩的考核综合考虑了开发时间、bug数量、团队合作精神、项目完成质量、编码风格等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结对编程的效果明显高于传统方式。
四 结对编程对实践教学的改进
通过考查学生结对编程过程及对比实验分析,发现采用结对编程的学生,其编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我们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结对编程思想来改革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
1 结对编程的优点
(1)动手能力较低的学生学习和上手速度快,主要原因为:一是学习的内容均是实际需要的,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二是有人帮带,手把手的演示,比自己看书摸索进展快、效果好;三是边学边用,知识点掌握扎实。
(2)结对编程改掉了一些学生的编码坏习惯,同时也学习了他人的编程优点:如快捷键的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搜索技巧等。另外,代码的层次和语句变得更优美易读。
(3)工作效率提高了。结对中,一人对另一人实际上有监督作用,有效杜绝了学生上机时聊天、打游戏、泡论坛、看电影等现象。结对编程时两人合作能更有效地交流,相互学习和传授经验,解决问题能力有较大提高。而且,在结对过程中,结对双方经常有思想的碰撞,在讨论中更容易培养创新意识。
(4)程序bug明显减少,代码质量显著提高。结对编程,首先需要两人共同理解,经过讨论,形成一致思想,才可以编程。这样减少了由于理解错误带来的风险;其次,结对编程在编写代码的同时进行着代码评审,出错几率降低了很多。所以结对编程能有效减少bug数量。 (5)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都能在实际操作中学到实用知识,避免了前述传统团队开发中“窝工”、“吃大锅饭”的现象发生。由于每人需要完成自己的结对任务,所以几乎不存在照搬照抄他人成果的情况。
2 对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
结对编程除了具备上述的优点外,对师范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而言,还有着独特的优势。
(1)培养和提高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是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多数学生的实习效果并不好,往往表现为不能进入教师角色,无法胜任顶岗课程教学任务等。究其原因是教育实习之前的试教环节存在弊端,因此严抓试教
工作是教育实习取得成效的前提。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试讲并给予指导。而结对编程环境恰好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试教平台,这也是提倡“高级+初级”结对方式的原因所在。因为,在帮助和指导“搭档”的时候,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学会”和“教会”是两个不同的层次,要想讲清楚一个知识点,需要有耐心、勤思考。另外,被辅导的对象也会有无形的动力去努力学习,并模仿“搭档”的教学方式。因为老师讲解某个知识点可能无法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如果听不懂会认为“老师懂这些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会羞于向老师请教。但是,如果这个知识点是由自己的同学来讲解的话,则情况大有改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能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2)增强了女生的自信心。师范院校女生居多,而且大都受“女生不适合学计算机”等片面观点的影响,往往对编程望而生畏。在结对编程中,不论知识点的难度大小,每个人均需要亲自动手操作。在公平对等的编程环境中,她们能真正动手敲程序代码,一旦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小程序,她们往往很有成就感,自信心也极大增强。如果能得到老师和“高级”者的鼓励和赞许,她们的进步会更大。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职业资格考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学历教育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却分别由教育和财政部门在相互独立组织完成。两项本应紧密结合和相互融通的会计人才培养工作,派生出了许多人为的脱节和弊端。
1.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的必要性
1.1高职会计课程设计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的现状
1.1.1教育部门。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体系还未包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模块。从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时代要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会计人才;从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原则看,是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学规格,保证教育质量,明确专业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和要求,保持各门课程,各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意与有关课程相互联系和配合,避免重复和脱节;从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看,课程设计体系分为三大块: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
1.1.2财政部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包括《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包括《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中级会计师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包括《中级会计实务(一)(二)》、《财务管理》、《经济法》。考试科目的设置,目的是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会计人才评价、选拔和培养的机制,促进会计人员系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自身业务素质。很明显是一种单纯的应试考试制度,不能检验会计人员综合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1.2当前会计专业的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互脱节的问题
1.2.1教学文件、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多数是普通高校的修订本,而其“修订”依据不是现代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更没有参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要求。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和鉴定的核心内容也是技能操作。二者之间本有很好的“接轨”缘分,但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往往理论知识重于实践操作能力,结果在职业资格考试过不了关,得不到资格证书。
1.2.2评价毕业生质量时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不“并重”。 我国多数职业院校还处于单纯地为办学而办学,模仿普通大学的教育模式,或沿用旧的职业教育模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只管教学资格的审定、评估,且多由教育系统一批长期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老专家、资深学者来完成,没有行业协会的参与,没有用人单位的高级会计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参与,因而也就没有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出口质量的有效管理。
1.3会计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职业院校推行不好的原因
会计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职业院校推行不好的主要原因是: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价值取向模糊不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位置被颠倒,收费过高,学生无法承受。我国目前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管理部门是政府机构,是代表政府落实国家法律和法规的政府行为,既不是行业的企业行为,也不是民间团体的公益行为。但各级指导中心、考试中心,变着方法向考生收取额外费用,如:指定考试专用的高价格教材;购置价格昂贵的各类考试管理软件;考试培训费用也高得惊人等。如此高额费用全转嫁给考生,有违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初衷,这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倒置如不迅速调整过来,把考试权当作摇钱树,其危害性是极大的。
1.4建立毕业生质量评价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制度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发现,以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均是学科型的仿制品,没有吸纳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职业标准、考试大纲、考试用教材,也没有参考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基本参数,各自运作,互不相干。如学校各类考试,仍是笔试独行天下,如果这种状况不改革,学校将走入死胡同。将教学评价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纳入学校教学工作整体之中,并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的最新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引进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实现人才培养内涵的接轨,以此为基础,密切与相关企业联系,促使学校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人才能力要求接轨,并明确规定:毕业证只代表学生学业课程合格,而职业资格证书则代表学生职业技能合格,学业、技能双合格才可毕业,否则不能毕业。真正构建高职院校毕业生教学评价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与职业资格考试课程设计
2.1课程设计的解决方案
课程设计体系双证融通的核心,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计抓起,既可解决职业教育重理论、遵循传统、仿照学科型院校课程设计,轻实践或实践条件不具备的弊病,也可解决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制度中与系统理论、学科完整性不足的问题。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设计模块,不但能解决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结构体系组合,还能增强教学安排的弹性,有效应对劳动市场的变化与职业岗位技能的变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结构体系应当针对某个专业或专门化方向,实现核心课程模块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模块的有机组合。其中,核心课程是相对稳定,能体现专业特征;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则是灵活多变,能应对市场竞争与企业需求。整个课程结构体系由于核心课程的内在科学性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多种选择性而具有充分的弹性,由此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2.2课程设计的内容
会计专业与职业资格考试课程设计体系的基本设计步骤是将会计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明确其中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确定各个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知识含量与操作技能,规定其岗位技术或技能,进而列出相应的课程名称。就业方向性课程可设计为两个模块,第一是理论课程教学设计模块,第二是实训课程教学设计模块,包括基础会计实训、中级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会计岗位综合实训、教学见习。这种课程体系设计进一步突出了高职会计专业岗位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特点,使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变为可能和可行。
2.3课程设计中职业资格证书目标的定位
在校学生毕业后需要获得什么级别的证书?《会计法》中有明确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是一些学校和老师却认为在校学生毕业后需要获得会计师,最好是注册会计师,在一些学校也开办了注册会计师班。出发点是好的,但危害性很大,这是典型的拔苗促长案例。因为任何一种职业都含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资格证书级别越高,职业素养悟性成分就越高,而职业素养悟性成分只有在实践工作中才能感悟得到,在学校里、在教室里是培养不出来的。就算你出学堂门就获得了注册会计师资格,谁敢要你去单独从事审计工作,你敢去单独从事审计工作吗?这样培养出来的注册会计师,与国家对注册会计师的素质要求相差有多大,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你能感悟到吗?所以不论是什么样级别的学校,其职业资格证书目标定位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参加初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
2.4课程设计方法
2.4.1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融合的课程。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融会贯通于《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后,有能力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
2.4.2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融合的课程。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融会贯通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等主干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几门专业主干学科,掌握会计岗位的操作技能,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实际工作后,有能力通过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以上是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的研究与探讨,目前此种探讨与研究已经在我院逐渐开始试行,我们在课程安排中已经加入了有关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相关课程,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改革,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之构建[J].会计之友,2009(21)
[2]谢琨.关于会计实践教学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8(7)
[3]李永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育人质量[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