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1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自修反思课题实验使全组教师能积极自主学习、自觉更新教学理念。教师教学中的“对话者”、“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意识强化了,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课题实验极大地促进了我校语文教师教学理论水平、业务素质、教研教改能力的提高,促使我校年轻语文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一支鲜活的队伍。

新教材的实施与课题研究的巧妙结合,使我校语文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人才倍出。县课改专家组成员、校教务主任王功政先后为全县语文教师上了《老王》、《荷叶-母亲》等示范课,多次参加课改协作区会议及全县优质课、说课并进行评课, 被评为县“自修-反思课题实验先进个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论文《教学设计-反思》获全国“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对误读〈背影〉的思考》、《本色语文课堂的细节艺术》分别杂在《语文教学与研究》XX年年第1期和2010年第3期发表,《新课程背景下说课说什么》获全国说课论文二等奖,《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探微》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老王〉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研究》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一等奖,《爱,创造美好的境界》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县课改专家组成员王翠芳老师获众多殊荣:XX年3月,被茅坪镇评为第一届初中语文骨干教师; XX年5月,被秭归县文联授予优秀作文指导教师;XX年2月,被九里中学评为优秀语文教研组长;XX年1月,被宜昌室教研中心评为中学语文优秀教师; XX年年2月,被茅坪中学评为优秀班主任;XX年1月,被县教育局聘为县语文课改专家组成员;被信息中心评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其教研教改硕果累累:XX年12月,《孤独之旅》获市说课三等奖;XX年3月,《综合性学习中的主体张扬》市双优评比一等奖;XX年9月,《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获市初中校本教研论文评比一等奖;XX年12月,《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获四优论文评比一等奖;XX年4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体会》发表于《宜昌教研》;XX年1月,《走进屈原——综合性学习案例》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XX年年4月,《孤独之旅》说课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研组长郑家芹老师撰写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报告册》被评为优秀报告册,XX年参加县“走进新课程”语文优质课竞赛《绿色蝈蝈》获得二等奖, XX年10月辅导的学生作文在省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第三届“童之趣”杯大赛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XX年 年8月撰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获全国说课一等奖;XX年 年11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在国家级刊物《文学教育》发表;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课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被评为二等奖,并被推荐到省电教馆参加决赛获一等奖;2010年1月撰写的《积累成语,读写添翼》在湖北教育第一期发表;2010年8月撰写的《按〈课标〉要求指导学生作文,培养能力》获市级论文二等奖;XX-2010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三年被学校评为优秀语文教研组长。在我校语文课题组承担的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新课程培训专项”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及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研究中,承担了课题的资料整理、结题报告的撰写、总结验收等主要工作,都顺利通过了验收结题,被县教科研信息中心评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陈英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俗世奇人》获二等奖;撰写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报告册》被评为优秀报告册;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俗世奇人》获二等奖;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的叔叔于勒》被评为示范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三等奖;《〈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校一等奖。向春江老师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课例《春酒》被评为二等奖,获省一等奖;参加全县说课竞赛《紫藤罗瀑布》获县优胜奖;《〈杨修之死〉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校一等奖。赵应菊老师参加全县说课竞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获县一等奖;XX年 年8月撰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获全国说课一等奖;《〈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在县教学研究发表;论文《课堂提问也是艺术》〉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宋华兰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吆喝》获一等奖;说课稿《让世界充满爱》获全国说课二等奖;《〈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实践语文个性化阅读浅探》在县教学研究发表。王诚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斑羚飞渡》获三等奖;论文《念不完的无字天书》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记叙文教学改进之我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浅谈》、《教育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分别获县论文评比二等、三等奖。梅云铜老师在语文中考复习备考会上的《雨说》被认定为县级示范课;论文《一张凭证的启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之我见》都在《新教育参考》发表;论文《一张欠条的魅力》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雨说》教学设计〉获县论文评比二等奖;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获县评比三等奖。另我校多位语文老师写了多篇教学案例、论文在县教育网上发表。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同伴互助活动开展不多,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对话反思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专家引领不够。

第2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78

为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广大教师立足于素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究,逐渐获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之所以要推进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是因为现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较慢,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课堂教学有待优化。基于此,彻底改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良状况,是谋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不二法门。本文旨在探究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深化落实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推进其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引,对教学具有重要影响。每一堂初中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准确,才能确保教学设计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有利于学生知识增长、能力的提高。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组织、引导和规范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贯彻落实三维目标,既要保证学生知识技能的提升,也要让学生在学术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更要满足学生的情感和审美需要。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研究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情的基础上,设置明确而全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关乎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要想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目标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二、精心准备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教学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教学效率和质量。只有教学设计做到考虑周全,教师才能胸有成竹灵活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况。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除要确定教学目标之外,更要钻研教材内容,选择或创设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当然,结合教师自身的优势与特长,使其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也会展现教师的魅力,为课堂教学增彩。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打磨。教师只有苦心孤诣认真备课,才能实现以教促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备课,教师更多的关注于教材要考什么,把教材视为教学的准绳,不敢丝毫偏离,这样严重忽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诉求。因此,当下的初中语文备课工作,应该转变观念,将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到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需要上来,真正实现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教师不妨博采众长,多研究名师的课例,分析名家的教学理念、思路,并将其活用到教学实践中。

三、擅用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古语云:“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由此可见,疑问与学习关系密切,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之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唯恐学生会有疑问,所以尽其最大可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新课程改革下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在初中语文课堂开始时,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激趣,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在学习活动中。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笔者先抛出问题:天上的云与之后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有关联吗?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可能会认为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又无法具体说出其所以然来。学生的学习兴致变浓,好奇其中的个中奥秘,笔者再顺势引出课题。显而易见,利用学生的疑问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深入教学作铺垫。在对课文进行学习和分析时,同样可借助提问,促进学生的思考,深化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比如,学习《麦琪的礼物》一文时,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能会认为事件太过“喜剧”,夫妇二人愚蠢,而不能理解到事件背后的真正内涵。因此,笔者提出麦琪与其丈夫的做法有什么意义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探究。学生根据问题,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是“爱”的力量促使二人这样做,有助于深化对课文的认识与对主题的理解。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多媒体教学在研究、实践中逐渐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和所有学科之中,因此,要想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以其文字、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交互性而展现出强大的功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拓展课堂教学容量。多媒体教学适合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与需求,可将较为抽象的知识通过多种媒体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教学时间,更能延展课堂教学的界限。此外,多媒体技术也能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比如,在自习课让学生观看百家讲堂,了解专家学者的研究,促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依托多媒体技术强大的功能,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各种教学资源,为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助力。

五、实现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发扬。但是,极力重视学生作用的同时,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力同样不可忽视。因此,教师应该适当的介入到学生学习活动中,指引和规范学生的学习方向,做一些适当的点拨,不能够像传统教学那样“好心办坏事”而致“弄巧成拙”,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放任不管,造成教学无序的局面。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而教是方法、手段,学是目的、结果。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发挥其独立学生的能力,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教师适当的介入,帮辅学生学习。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时要主动与学生谈论,不能独占课堂,在不违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意愿和要求。

第3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信息手段的加入能够为整个教学工作带来浓浓新意。多媒体教学适应了语文教学对信息量需求大、教学方式更为灵活等方面的特点,让广大语文教师如虎添翼。但是,也有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这一先进手段的运用过程中并未能够体现科学性与高效性,走进了误区,反而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本文主要针对这些误区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当前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在信息化媒体运用方面没有进行周密、科学的设计,存在着简单化的趋势,没有将其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明显不足:

其一,认为多媒体运用“多多益善”。教学手段的使用应当讲究“度”,一些语文教师初接触多媒体教学手段,立即被其强大的功能所吸引。在教学中只要有机会,就增加多媒体演示的设计,一节课中能够多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演示。看似整个课堂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都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这与多媒体过高的频率演示有着一定的关系,整个教学活动停留于表面的热闹,未能有效深入。

其二,多媒体课件选择“盲目迷信”。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所使用的课件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发行的成品课件与教师自主设计的课件。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出版社统一发行的课件质量高,自己设计的课件层次低下,使用效果一定不够理想。在这样的理念影响下,许多教师忽略了自主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一味地选用成品课件,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现象。

其三,多媒体使用时机“不加选择”。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对使用时机的选择没有进行深入研究。部分教师简单地以运用的次数与时间作为设计考量单位,未能针对不同教学环节的具体使用效果与需求进行优化设计,导致语文教学中最为需要多媒体手段“画龙点睛”的环节没有运用多媒体课件,反而在一些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频频运用多媒体手段,大大降低了这一先进教学手段的实际效果。

二、突破语文多媒体教学误区的几点思考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以创新的理念对待多媒体教学手段,突破当前面临的困境,从而有效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促进功能。

(一)要严格控制课内使用频率,保证精炼高效。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工作而言,时间是宝贵的,教学设计应当以“分钟”为单位。多媒体手段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其着力点应当为增加语文教学信息和提高教学活动效果,同时要尽可能减少对课堂教学时间的占用。立足这一目标要求,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设计中精心布置。首先要控制好多媒体手段运用的频率,一节课之中次数以不超过3次为宜,总使用时间应当控制在3分钟以内。其次要注意两次使用之间的间隔,时间不能太短,避免学生的思维始终被形象的多媒体演示所吸引,缺乏思维的深度。只有从使用频率以及总时间等方面统筹兼顾,才能够保证多媒体手段既能够发挥其显著优势,又是能减少对课堂宝贵时间的占用。

(二)要强化自主设计教学课件,提高针对效果。出版社发行的成品教学课件看似精美,实际上与学生的生活感知缺乏有效的衔接,难以针对性地发挥作用。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尝试自主设计教学课件,结合学生的探究欲望、生活感知以及教学需求,设计出更为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奇妙的克隆》教学课件设计中,笔者不仅选取了科普短片中的视频信息,还搜集了文字资料、图片信息等,制作出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演示课件,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了克隆这一高科技研究的原理与运用前景,有效缓解了科普说明文的枯燥感。由此可见,提高自主设计课件的比例与质量,对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成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广大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并积极探究和勇于实践,为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三)要找准课堂教学切入关口,增强促进功能。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使用多媒体手段,一定要在最为需要的环节运用,才能够体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多媒体手段多运用于教学信息的补充,如《故宫博物院》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演示故宫的场景图片,增强学生直观感知体验,这对提高学生的领悟与理解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多媒体手段在环境氛围的营造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创设浓厚的情境,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成效。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配乐朗诵的方式营造诗歌中所蕴含的情境,让学生的思想、情感随着旋律与节奏的变化而跌宕起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入境”,这对实现语文教学“三位一体”目标具有积极意义。除此之外,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兴趣的激发,演示一些趣味内容调动学生对教材内容探究的兴趣,这对于提高多媒体教学成效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贾丽娜.?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2]齐静.?在反思中推进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J].考试(教研版)2009,(01).

第4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课教学;课后评价

一、完善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模式

据笔者统计分析,在微课网、华东师大慕课中心、九龙微课学习中心三个资源平台中,有一部分初中语文微课程极度不规范,除时间上符合标准外,课程内容的组织和编排毫无逻辑,教学主线混乱。换句话说,这些不足以称为语文微课程。

目前,很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已经建立了不同的微课程设计模式,但这种模式几乎都是建立在全部学科基础上,没有从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建设语文微课程设计模式。因此,笔者尝试在已有研究者的基础上,完善初中语文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从初中语文微课程设模式来看,语文微n程的设计总体分为三个部分:前期分析、微课程要素设计、评价反馈。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再在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并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辅助工具以及学习反思不断改进教学实施,分析学习效果,并做出相应的反思,再将教师反思和学生的反馈情况总结分析后,再次应用到新一轮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整个微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是一个有机的循环过程。

这个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为设计的理念基础。在前期分析部分,强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并掌握学习者学习特点和学情状况,力图在前期分析中,准确掌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教学。中期的课程要素设计,强调对微课程设计者即教师的专业要求。“微课程只是一种载体、一种技术,本身不会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是技术背后教师的专业素养。”初中语文在知识量上的要求不多。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中期的要素设计,除了教学目标、学习策略、知识点的分析和讲授,还设置了反思环节。教师通过对课程的反思、对问题的反思,在情感上引导学生思考。最后,评价反馈,有教师教学反思,学习情况分析,也有相关学习资源的拓展。

二、完善课后评价和反馈

通对微课网、华东师大慕课中心、九龙微课学习中心这三个微课程资源平台中教材同步型、知识考点型、拓展提高型三种类型的初中语文微课程的分析,笔者发现这三个平台和每种类型的微课程,它的课后评价和学情反馈都形同虚设。微课程页面中大多有“随堂练习”和“反馈”栏,但是“随堂练习”中全都没有练习题,“反馈”栏中也没有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情况反馈和经验分享。

据笔者研究统计,目前的初中语文微课程,绝大多数是以知识点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点是语文“工具性”的一个表现。鉴于微课程的特殊性,即它完全依托于网络平台,没有师生间、生生间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检验,微课程的课后评价和学情反馈显得格外重要,它是一个课程完整性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关键。

微课程资源平台需强化初中语文微课程的学习自测功能。初中语文知识点繁多而复杂,课后的“随堂练习”成为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阵地。随堂练习的练习题范围可以很广,可以是诗歌默写的检查、文言文翻译的考查、考点的例题练习、重点词句的诵记等,也可以是开放性问题的思考、课程内容的总结、课外资料的查阅等。只有通过学习的自测,学习者才能发现自己课程学习的不足和缺点,学习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微课程资源平台需强化教师的指导功能。学生的学习自测,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经验不足和知识的局限,测试必然会出现种种困难,因此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随堂练习”的答案,可以同步也可以异步呈现。对相关知识点或答案设置链接,方便学习者进行拓展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异步或同步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问题做出反馈,这样形成有机的良性循环,从而增强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初中语文微课程平衡发展

对上述三个微课程资源平台中初中语文微课程三个类型课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微课程发展不平衡。笔者发现初中语文微课程中,教材同步型微课程最多,知识考点型课程次之,拓展提高型的课程少得可怜。

教材同步型和知识考点型的课程,着重于语文知识点的教授,是知识的积累和丰富过程,强调的是记忆、理解、应用。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理论,这是“低级思维”。拓展提高型的课程,从课内出发,引申到课外,由一点入手,发展成整体,强调分析、评价、创造、多元思考和学以致用,是属于“高级思维”。但目前真正应该提升和发展的“高级思维”的微课程却没有得到重视。当然,拓展提高型的微课程在知识的细化和课程的设计方面都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是推动微课程设计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设计与应用中,应该有意识地平衡好初中语文微课程的三种类型所占比例,将拓展提高型微课程作为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辅助资源。因此,笔者认为,微课程类型的平衡发展,特别是拓展提高型课程的重点发展,是促进初中语文微课程良性发展的关键。

另外就是微课程区域的平衡发展。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国内微课程资源平台的建立重在东部地区。近两年,中部地区加入建设微课程资源平台的队伍,而西部地区还处在滞后阶段。从目前举办的各种“微课大赛”的参赛单位来看,东部地区的参与学校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华东师大慕课中心C20中,绝大部分是东部沿海学校,西部只有成都、兰州、重庆参与。

要促进微课程区域的平衡发展,首先各个区域的教师要增强认可和接受微课程这一新兴的教学形式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提高微课程设计制作的热情,积极参与每年组织的各种微课大赛,展现区域教学特色。各个区域可以以市教育局或省教育厅为单位,建立微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学习华东师大慕课中心和微课网,举办“微课大赛”,调动当地一线教师开发和设计微课程的积极性,有规模有组织地整合地区课程资源,形成每个区域的教学资源特色和风格。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个区域也可以以学校为单位自行组建云平台,建立各个学科的微课程资源库。

总之,微课程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已有的研究成果较少,针对具体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的研究少之又少,这个领域还有着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等着我们去研究。笔者期待有更多的人去开展有关初中语文微课程相关的探讨和实验,设计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微课程模式,将微课程应用到初中语文的教学实战中。

【参考文献】

[1]戴清贵.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7):173.

第5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困境 突破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要学会教学反思,分析语文教学工作存在哪些问题,思考和寻找问题突破的路径,这对提升语文教学成效意义重大。

一、初中语文教学困境

当前教育背景下,追求卷面成绩成了一些教师唯一的目标,这样的状况导致一些教师的语文教学工作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学生兴趣不足导致动力匮乏。有些语文教师一走上讲台就是“满堂灌”,较少兼顾到学生的感受。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听到老师鼓励的话语,感受到课堂氛围的热烈,这就影响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投入程度,进而对整个教学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产生制约。

2.信息容量不足导致课堂枯燥。语文课堂信息量不足是一段时期以来广大教师面临的普遍问题,但是近年来随着教学手段的改进,部分教师仍然抱着陈旧的思想理念,没有将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完全依靠口头讲解或是静态的演示工具,无法为语文课堂提供更加生动丰富、更多容量的教学信息,导致课堂非常枯燥,这是影响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

3.师生互动不足导致能力低下。语文教学应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动促进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在学习中拥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互动,会影响学生学习深入程度和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4.空间拓展不足导致资源分散。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是课内外相结合、各种资源广泛汇聚的教学过程。有些教师局限课堂,甚至没有将课外拓展活动融入,使许多有利于教学开展的资源无法汇集到教学体系之中,特别是一些兴趣活动、实践活动无法有效体现对语文教学的支撑功能。

二、创新理念推动语文教学工作深入开展

在当前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理念的创新,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落实改革的措施,推动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1.以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初中生最显著的特征是自尊心强、表现欲强,教师如果和学生之间没有营造出浓厚的氛围,就根本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笔者在教学工作中以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学习中充满激情,首先改变以往以负面批评为主的评价方式,多发掘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闪光点、进步之处,多给予他们表扬鼓励,这一点能够显著调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充分运用校讯通平台,在语文教学中寻找学生的进步之处,向家长发送短信,实现成长与进步快乐共享,使学生在家庭中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2.以生动演示提高教学趣味程度。多媒体手段的引入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广大教师应当熟练掌握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而且不断增加自主创作设计的比例,使教学课件更加生动形象,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多媒体手段的促进功能,一方面在运用的时机上认真思考,无论是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兴趣,还是课堂分析环节补充信息,以及营造氛围强化思想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将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以济南冬景的美丽场面作为教学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教学伊始就充满兴趣。再比如教学《故宫博物院》时,笔者以多幅图片配文字介绍,向学生全面展示了故宫博物院的风采,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无论是激发学生兴趣还是补充教材信息,多媒体手段都可以取得显著成效。另外,笔者还注重积极开展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尽可能搜集素材,根据教学方案针对性地制作教学课件,强化多媒体课件的适应效果。

3.以热烈互动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渴望参与、渴望表达,无论是哪一方面都需要教师搭建平台、设计线索,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笔者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理念的转变,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直接讲解灌输的过程,更多时候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在教学组织环节,笔者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启发,向学生出示问题要求他们认真思考,更多时候采取小组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相互交流,形成小组的集体研究成果,进一步体现独立思维与协作学习的融合。在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体现学生自主和教师启发引导的互动,给予学生空间让他们学习研究,同时也不一放了之,还要组织各小组进行讨论汇报,教师最后进行点评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学习成果。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自主性、思维的深入性,同时借助交流活动进行补充完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将完整的学习成果和学生共同梳理出来,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能力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4.以前延后拓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空间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教师要在抓好课堂的基础上向前后进行延伸。向课堂教学之前延伸主要是指导学生提前预习,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制定预习提纲,明确在预习过程中应当解决哪些问题,重点解决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熟悉等方面的问题。在完成了自主预习环节之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预习的成果进行总结,包括存在哪些问题、具有哪些收获、总结出什么样的经验,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课堂进行拓展,在课后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兴趣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宽泛的空间、有良好的平台,这对语文目标任务的落实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在教学中无论是向前延伸还是向后拓展,都重视了学生自主性的体现,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自己摸索,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诸多问题,广大教师一定要坚持素质化理念不动摇,将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针对性地破解难题,提高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第6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较强的基础学科,语文一直受到广大师生的重点关注。在每次的课程改革中总会出现一些新的内容,这次的新课改也不例外,新的语文教材融入课堂。伴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除了要保证其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等,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必要性

1.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将单一的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够在学习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语文学科特点的要求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能够获得语文知识,还可以使他们加深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措施

1.引导学生做好语文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工作能否做好是决定语文教学效率能否提高的关键环节。针对课程的预习工作,有关研究者做出了很形象的解释:课前预习好比是决战前的火力侦察或夺取冠军前的预赛。我们常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语文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对本章节内容有个详细的了解,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有针对性,能够及时突出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重视阅读部分,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本身的性质决定诵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前对文章进行系统的朗诵。学生可以有感情地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与文章的线索联系起来,通过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与作者产生共鸣。

其次,在查阅资料或者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不但要动嘴,还要动手和动脑,将自己疑惑的地方勾画出来,并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教师讲课,及时与教师沟通。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不但要把握文章的线索,学习文章的内容,还要掌握作者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技巧。另外,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和内容,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新课改中提到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人,一切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要以学生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信心,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进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和内容,内容不宜过简单,否则不经过思考就能回答问题,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无味。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突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但是也不宜太难,否则学生思考讨论很久却依然找不出思路,会有一种受挫感,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年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就能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激发他们对语文课程的喜爱。

第7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现今世界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把学生培养成学科知识的“专家”,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爆炸和信息激增,使得学校教育日益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这就对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是对我们的文化底蕴的一个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创新精神,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一、设计创新型课堂,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假如一个教师只是按照一套现成的教学设计去教学,就与以前的机械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对实践新课程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没有好处的。一堂好课要创建凸显个人特色的鲜活教学设计。

语文教材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门语言艺术。初中语文教学可从剖析、咀嚼,品味文字符号入手,即使是一个字的巧妙识记,一个词的灵活运用,一个句子的感知理解,一个片断的精彩,一个有关资料的收集,也都给予肯定,鼓励创新,其目的是引爆创新思维火花,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情趣盎然,各显其才的氛围中,突破整体感知的第一关,为进一步探索作品的内涵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师要通过诱发思维、引导讨论等做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现,让学生主动参与,议论纷纷。

例如:在教学《故乡》这一课,我先介绍作品背景:作品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重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它深入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后的十年间中国农村的社会风貌。接着,在讲授《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我采用了说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边读边圈边思考,然后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这些词写出了故乡的荒凉与冷落,而“横着”更是写出了故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那个时候的社会影响下显得更不堪一击;有的学生说是荒凉的景物透着悲凉的情绪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有的学生说,“黄昏”天色,“深黛”色的青山,“模糊的风景”,也都与作者“模糊”了的“影像”,“惘然”、“悲凉”的心境和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波澜;还有的学生说是荒凉的景物渲染了作者情绪中无以复加的悲伤等等。学生在自由的讨论中积极发言,思考我提出的问题,在听取同学观点的同时也表达自己的观念。学生们的思维中都有闪光点可取,他们的这些感受谈得各具内涵。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由此产生了对这篇课文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最后我总结,《故乡》中的景物描写,无论是记忆中的景物还是现实中的景物,都渲染了一定的气氛,起到了衬托人物心情,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二、采用创新手段,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人的创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个问题从多种角度着眼,寻求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集中思维是指运用逻辑知识和规律去评价,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最优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多维思维,要求思考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入手,它具有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束缚的特点。

教师可先通过多种形式的点拨,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使教材中的人物,事件生动活泼,景物逼真如画。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切实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铺平道路。教师可以利用课本资源,通过挖掘材料的多项功能,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改写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让学生根据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和结局,从而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课外积累是改写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改写课文、进行创作的有效途径。

如《木兰诗》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设在参军之时木兰就被战友们认出是一个女人,她还会坚持她的理想吗?皇帝将会如何处置她?社会将会如何看待她?她和她的家人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在深思中发笑的结局。

三、贯彻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怀疑,创新就是“越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批判的精神是未来时代的迫切需要。学会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的要求,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又源于批判。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批判的思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充分肯定学生答错背后所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因为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新型人才的可贵品质。

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过程。独立思考是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中最重要的。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掌握这个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如,我在布置课外阅读作业时,可以先给学生留下以下问题: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思考中发现这些古典小说的作者由于受到封建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局限性,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形成的过程。

总之,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在不断变化,初中语文的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开发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创新精神,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并且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90-01

现今世界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把学生培养成学科知识的“专家”,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爆炸和信息激增,使得学校教育日益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这就对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是对我们的文化底蕴的一个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创新精神,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一、设计创新型课堂,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假如一个教师只是按照一套现成的教学设计去教学,就与以前的机械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对实践新课程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没有好处的。一堂好课要创建凸显个人特色的鲜活教学设计。

语文教材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门语言艺术。初中语文教学可从剖析、咀嚼,品味文字符号入手,即使是一个字的巧妙识记,一个词的灵活运用,一个句子的感知理解,一个片断的精彩,一个有关资料的收集,也都给予肯定,鼓励创新,其目的是引爆创新思维火花,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情趣盎然,各显其才的氛围中,突破整体感知的第一关,为进一步探索作品的内涵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师要通过诱发思维、引导讨论等做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现,让学生主动参与,议论纷纷。

例如:在教学《故乡》这一课,我先介绍作品背景:作品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重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它深入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后的十年间中国农村的社会风貌。接着,在讲授《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我采用了说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边读边圈边思考,然后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这些词写出了故乡的荒凉与冷落,而“横着”更是写出了故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那个时候的社会影响下显得更不堪一击;有的学生说是荒凉的景物透着悲凉的情绪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有的学生说,“黄昏”天色,“深黛”色的青山,“模糊的风景”,也都与作者“模糊”了的“影像”,“惘然”、“悲凉”的心境和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波澜;还有的学生说是荒凉的景物渲染了作者情绪中无以复加的悲伤等等。学生在自由的讨论中积极发言,思考我提出的问题,在听取同学观点的同时也表达自己的观念。学生们的思维中都有闪光点可取,他们的这些感受谈得各具内涵。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由此产生了对这篇课文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最后我总结,《故乡》中的景物描写,无论是记忆中的景物还是现实中的景物,都渲染了一定的气氛,起到了衬托人物心情,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二、采用创新手段,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人的创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个问题从多种角度着眼,寻求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集中思维是指运用逻辑知识和规律去评价,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最优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多维思维,要求思考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入手,它具有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束缚的特点。

教师可先通过多种形式的点拨,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使教材中的人物,事件生动活泼,景物逼真如画。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切实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铺平道路。教师可以利用课本资源,通过挖掘材料的多项功能,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改写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让学生根据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和结局,从而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课外积累是改写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改写课文、进行创作的有效途径。

如《木兰诗》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设在参军之时木兰就被战友们认出是一个女人,她还会坚持她的理想吗?皇帝将会如何处置她?社会将会如何看待她?她和她的家人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在深思中发笑的结局。

三、贯彻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怀疑,创新就是“越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批判的精神是未来时代的迫切需要。学会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的要求,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又源于批判。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批判的思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充分肯定学生答错背后所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因为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新型人才的可贵品质。

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过程。独立思考是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中最重要的。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掌握这个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如,我在布置课外阅读作业时,可以先给学生留下以下问题: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思考中发现这些古典小说的作者由于受到封建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局限性,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形成的过程。

第8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摘要】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必须要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时展。文章通过对现阶段农村学校语文课堂进行分析,调研,归纳,并对新课改背景下高效课堂的构建予以分析,探讨,以促进农村学校语文课堂改革,提升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前提;构建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成了当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首要工作。教师应当充分领会新课改的内涵以及当前时代的主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将重点难点以及学生不懂的地方放在课堂上解决,确保学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完成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一、构建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基本前提

(一)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构建

只有构建高质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才能够使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有所保障。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新课标进行深入解读,增强对其内涵的理解,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创新意识融入语文课堂的构建中去。教师应当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使教育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以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将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也是新课改下的教育要求。因此,教师必须要创新教育理念,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构建

新时期、新课标,必须要有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语文教学,变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被动式接受教学成为新课标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这就需要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在语文课堂进行教学方式的设计时,要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为根本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挖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潜力,使学生感到学语文其乐无穷,乐在其中,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语文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以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中学语文知识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参与语文课堂的学习、探究。这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二、农村学校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基本措施

笔者通过学习教研材料,钻研教材,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研等方式,总结出以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方面的基本措施。

(一)课堂设计高效化途径

1.研究教材,清楚目标,教学流程设计高效化

教师应当依据教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教学目标与规划的设计。教师的教学目标应当将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原则,并设计高质高效的教学规划,以实现高效课堂的全面构建。

2.课堂教学设计导入高效化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依照新课改的标准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以及题材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比较常见的有故事叙述法、悬疑解答法等,以吸引学生,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构建的大前提。

3.课堂教学内容设计重难点突破高效化

由于语文教学内容较为复杂多样,想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全面深入讲解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要寻找到合理的切入口,分清教学中的主次关系,从而做到对重点内容的重点讲解,以免出现主次不分的现象。

4.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高效化

在构建高效课堂时,应改变以往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应当将作者介绍、文章背景分析、文章中心思想总结等教学内容程序化,而是要使其与当前的新课改要求相结合,制定创新化的课堂教学方案,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教师高效课堂实施策略

1.教师诱导互帮互助策略

所谓帮助,就是服眨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同时,还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其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2.教师平等互爱赞赏策略

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教师巧设创景设疑策略

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系列情境,组织大量的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如:在课题上设疑,在重点上设疑,在衔接上设疑,在联系上设疑,在思路上设疑,在实践上设疑,在比较上设疑,在谬误上设疑,在疑难上设疑,在运用上设疑,在深化上设疑等。但设疑应注意具有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整体性和主体性等。

4.教师评价指导策略

发展,指对学生要进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表现情况的全面考查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与帮助,以达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同时,发展性评价更多是一种自我参照的评价,即把评价结果跟学生以前的表现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学生的进步与缺陷,以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并提出补救的措施。因此,发展性评价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师在反馈调控策略

课堂管理首先要有反馈信息,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接受应该敏感,判断应当准确,处理应当果断,对后续落实目标的教学要调节,回授、补偿应及时。反馈的方法可以用提问、观察、质疑、训练等收集信息。反馈包括当堂反馈和课后作业的反馈。课堂中的调控,不一定都是对“问题生”的调控:首先是目标调控,即要考察三维目标的贯彻度和达标度;其次是“度”的控制,即控制思维的密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的进度、训练的程度,使师生处于“共振”状态;再次是对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控。

6.教师改进反思总结策略

教学反思是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元认知技能。反思产生于问题,要让教师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问题。反思,可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课前反思会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课中反思会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完成;课后反思会使教学经验理性化。改进,指在教学观念上的改进,对教材及“课标”钻研方面的改进,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改进,对教师自身素养方面的改进等,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三、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在构建高效课堂时,其一,农村教师必须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其二,教师必须具有较渊博的语文知识,在文化修养上逐渐达到较高的水平并且必须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基本教育规律和运用最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将教育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树立适应信息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观念。其三,农村教师要具备吸收科学信息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中,表现出创造性、灵活性,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四、结束语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以考试为主的社会大氛围下,在农村教育资源极稀少的现状下,进行中学语文高校课堂的构建,是一项复杂且漫长的教学工程。这就要求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具备渊博的语文基础知识、丰富的文学知识理论,具备驾驭课堂的基本功,对新式教育理念与课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并充分认识到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总之,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制定有针对性、科学性、时效性的教学教育教学目标,从而实现农村中小W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彭兴强.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1):89.

第9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教师应了解产生脱节现象的原因。学生之所以不适应初中语文学习,主要是因为小学和初中老师在教学思想尤其是教育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首先,教师要深知初中、小学教学方法差异如此之大,完全是因为两个学段教师的教学方法相互不熟悉,彼此从来就没有教研交流,因此加强教学方法的沟通尤为重要。

其次,教师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改变教学理念,逐步实施由“扶”到“放”的教学方式。基于初中、小学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始终不要忘记别在空中楼阁的基础上做无用功,一定要对升入初中的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素养的情况、语文学习的能力有一个清楚的了解,通过适当指导,让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做好思想上的调整和心理上的准备。

现就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说说我在实施由“扶”到“放”解决衔接问题上的一些做法。

一、以诗歌《在山的那边》给我们的人生启示导入

(意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对于初一学生,目标宜少而精。如果目标过多,课堂上根本不可能全部达成。)

三、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师: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生:费城。

师: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生: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师: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生: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内德、杰利。

师:那座悬崖有多高?

生:约20米高。

师:岩石架有多高?

生:“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所以岩石架的高度是约7米。

2、提出复述应注意事项:首先,要理解文意,明确中心。其次,要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看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各写了什么内容。重点内容要详述,非重点的应简略。再次,要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最后,还要注意复述应该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初一学生在小学时缺乏复述的训练,因此,复述前我通过竞答方式,让学生在抢答的乐趣中掌握复述时必须注意到的一些细节。然后提示注意事项,让学生第一次就能完成复述要求,给学生成功感,以增强学生复述的兴趣、学习的兴趣。)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6-23节,让学生初步感悟文章内容

(学生在小学时已进行过大量的朗读训练,养成了感情朗读的习惯。本课内容浅显,学生不难理解,因此,我只出示朗读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能够准确地感情朗读。)

五、出示思考题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3、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在回答问题时,我适当照顾到好、中、差学生,并根据需要不时地加以提示,目的是降低要求、降低问题难度,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每个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六、体验与反思

我设计了两个讨论题: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由此可见,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以实现理想。(目的是让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