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范文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分数乘法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1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范文

分数乘法教学课件

《分数乘法三》教学反思

当你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会有你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节课做了个尝试,我放手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涂一涂、猜一猜结果可能是多少?然后在图中数一数,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的兴趣很高。让我没想到:学生把方法一下子说了出来,而且计算也很细心,因为他们验证的是自己的猜测。老师们,放手吧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分数乘法三》教学反思二

本课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计算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第2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范文

一、让学生在反思中质疑,发展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其实就是对数学文明传承中已有数学知识的再认识活动。这种活动不应是单纯地接受继承,而是要主动获得,在数学认识活动中要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模仿,也不是循规蹈矩地被动行走,要有学生的个性探索,有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反思质疑,在反思质疑中深化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体验数学情感。

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活动,逐步体会比的基本性质的内涵。在学生初步归纳出比的基本性质的完整定义后,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启发学生质疑:在探索活动中,我们总是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而且都是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如果改变思路,不是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或者乘以或除以不同的数,会是什么结果?你想到了吗?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尝试,并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反思自己的活动过程,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同时、相同”的意义,对比的基本性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反思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全面性、深刻性也得到锻炼。

二、让学生在反思中感悟,体会基本思想

教学基本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再让学生亲历抽象、归纳、演绎等过程,引导学生及时有效地反思,更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基本思想。如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先是引导学生观察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后,如何用分数表示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是多少?在学生观察、思考、操作得出结论后,我引导学生反思:刚才的操作、思考分别是哪些物体,它们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哪些物体我们还可以平均分,然后用分数表示出其中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活动过程,进一步感知、体会单位“1”的意义,从而有效地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分别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在计算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时体会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获得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我引导学生反思:刚才我们对哪些三角形进行操作的?其他三角形的计算方法也是这样的吗?思考自己的活动过程,说出自己的理由。为确保归纳结果的合理性,我们还可以怎么做?通过反思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归纳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并进一步体会归纳思想在数学活动中的应用。

三、让学生在反思中评价,优化认知结构

有反思就有评价和选择,在反思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探索结果合理性的判断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活动中有更科学的选择。如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我让学生独立计算4.75+3.4。学生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一是小数点对齐进行计算;二是末尾对齐进行计算。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后,我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自己的计算结果做出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在学生各自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时,允许其他学生质疑,并就质疑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反思、辩论、评价,学生能清晰理解算理,牢固掌握算法。

第3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范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整数乘法定律推广到分数,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整数乘法定律推广到分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混合计算、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为今后学习分数除法奠定了知识的基础。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懂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实现自主发展。

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能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会正确使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课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在新课的开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1、我通过多媒体出示课件例题6,同学们,小明给爸爸画了一幅画,现在还差一个木框,谁能帮小明算算需要多长的木条呢?由此引出课题并板书:整数乘法定律推广到分数。

在这个环节中,我从感兴趣的话题引入,从而接近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

第二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1、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并提问怎样列式?

适时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5+1/2)*2

‚4/5*2+1/2*2

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己尝试计算,再适时点播学生类比整数的混合运算,得出结果后组织全班进行交流,通过对比二种计算方法的答案验证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得出结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

同。

察分析,总结规律

接着我出示三组算式,让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得出上述算式可以用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将三个算式互相转化。再让学生做一做课本第9页的算式,说一说从这些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

3灵活运用规律

让学生自学例题7,,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说说谁的计算最简便,让学生学会观察数据,在计算过程中学会灵活运用这些运算定律。

在本环节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1.

完成教材练5、6题

指名板演,后集体订正。

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在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的你有什么收获和疑惑?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第4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范文

一、与他人对话――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自课改以来,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效率。所谓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基本形式,灵活运用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使之有机结合、互相渗透的学习方式。它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展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每个小组成员数学成绩与小组的团体成绩挂钩,使合作学习小组每个成员共同达到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小猴子在卖桃,盒里放了10个,盒外有3个,小猴子说:一共有13个桃子,小兔子说:我买9个。白菜老师问:还剩下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小猴子吗?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老师趁势说,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一番激烈的争论后,有的说:我想可以从13个桃中一个一个地减,减去9个,还剩4个;有的说:我想可以先从10个里先减去9个,再加上盒外的3个,得出还剩4个。我想得有道理吗?其他的同学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肯定地点点头,表示同意……此时有位同学反应稍慢,组长看着对方迷茫的眼神说:我来帮你,于是拿出学具耐心地做着解释。不一会儿,这位同学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笑容……看着同学们你帮我学的感人场面,老师满意地翘起大拇指。在合作学习中,既能解决彼此的矛盾和冲突,又能弥补因个性差异带来的知识的缺陷、思维的局限;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群体的优势智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

二、与问题对话――研究性学习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研究手段自己获取新的知识,并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从而达到小学数学教学中高效的目标要求。

如小数乘法的学习。学生已有整数乘法运算的知识与技能,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学习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在整数乘法中,因数扩大或缩小和积扩大或缩小之间的倍数关系,那么如果小数因数去掉小数点变成整数后计算得到的积和原来的积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思考研究。经过多题的比较研究,学生可明白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如果小数乘法变成整数乘法来计算,积扩大了若干倍,要恢复成原来的积,只要把扩大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即可。教师继续可引导学生去观察,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联系,找找规律和找找原因,学生就能得到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像这类举不胜举的教学基础知识和概念的形成性学习材料,都可以作为小学数学形成性研究学习的内容。可见,研究性学习就是基于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展开的对话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三、与自我对话――反思性学习

所谓反思性学习,就是使学生善于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适当的学习;善于检测达到目标的情况,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善于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即倡导学生对知识内容及产生过程,思维的方法及推理的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一种学习方式。

新的数学课程将从现行大纲的以获取知识、技能和能力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突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性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这意味着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控制、自我检测、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因此,学习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反省思维能力,养成反思习惯。

四、与生活对话――做中学

“做中学”其核心是让孩子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展的过程,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做中学”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学习。教学案例不再受知识体系的限制,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生活中取材,学生对什么问题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开发不同方面问题的教学案例。

第5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范文

课堂教学的有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激发学生的课堂探究热情,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个教学模式的基本前提是基于教师的主体导学。只有教师主导性的有效发挥,才能实现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究。那么教师该如何导学?笔者认为,导学要导在关键处,才能激活课堂教学,绽放学生的思维。

一、细导细究,导在新知萌芽处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新知的获得离不开旧知的迁移。尤其在新知建构的萌芽处,教师要抓住细节,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结合生活情境,进行探究交流,激活学生的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认知。

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教材呈现的是买西瓜的情境,为使其更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我将其改为买文具的情境:橡皮筋每根0.06元,买5根多少钱?铅笔每支0.5元,买6支多少钱?羽毛球每个0.8元,买3个多少钱?

学生列出算式:0.06×5,0.5×6,0.8×3。我接着问:“你怎么理解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特征?”学生发现:三个算式都是小数乘整数。乘法的意义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因此学生的经验被激活,从而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0.06×5就是求5个0.06是多少;0.5×6就是求6个0.5是多少;0.8×3就是求3个0.8是多少。如何算更简便?学生从自己的加法计算经验出发,认为:橡皮筋每根6分,5根就是3角,换算为0.3元;铅笔每根5角,6支就是30角,换算为3元;羽毛球每个8角,3个就是24角,换算为2.4元。

在课堂中,我通过在新知萌芽处层层设疑,让学生思考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策略,据此建立初步意识:可以先将小数化为整数,而后进行换算。这样既能够避免学生只注重计算结果,而忽视算理的学习误区,又能够使学生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精导精学,导在思维绽放处

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四基四能”,注重数学活动经验的发展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由此,教师的导学重担便落在训练学生扎实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上。基于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抓住学生的动态生成,实现学生高效精学,突破难点和重点。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整数除以分数”时,学生根据教材例题得出“4÷1/2”,并提出猜想: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除以分数的倒数。如何证明呢?学生根据“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商不变”的规律验证“A÷1/M=(A×M)÷(1/M×M)=A×M”。根据学生的思路,我设问:整数除以单位分数可以这样计算,一般的整数除以分数也可以这样吗?学生继续推导得出

“由此学生可以知道,A数除以B数(B数不为0)等于A数乘B数的倒数。

在以上课堂教学中,我抓住学生思维生成这一环节,从商不变的规律入手,拓展学生思维,回顾整数、小数除法,从而推导出除法的运算法则,使学生的儿童思维建立在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对所学的数学整体知识有了直观的把握。

三、深导深思,导在结果反思处

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反思和质疑的习惯。从数学本质来讲,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离不开反思和质疑。但在当前教学背景下,课堂上,学生忙着动手实践,忙着做习题,极少有教师肯放手给予学生反思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操作多、思考少,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能力自然就薄弱。由此,在数学课堂导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在课后积极设计反思总结的环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

如在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策略之替换”的教学中,学生根据例题能够得出将大杯替换成小杯,或将小杯替换成大杯的两种方法,为此我进行引导:这是什么策略?为什么要采用这种策略?学生深入反思后认为,这种替换策略的运用,是依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确定的。例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进两种杯子,不能直接求出每种杯子的容量,因此需要采用替换策略。题目中有已知的条件“小杯容量是大杯容量的1/3”,由此可以得到,大杯是小杯的3倍,可以将1个大杯替换为3个小杯,或者是将1个小杯替换为1/3大杯。

学生通过反思,能够明确替换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适用条件,更深刻地理解替换策略的价值在于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第6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范文

【关 键 词】读懂错误;小数乘法

教师每天在教学和批改作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学生的错误,这些错误往往可以反映教师教学的问题或学生认知的特征,所以应该重视学生的错误,并合理利用。但在利用错误之前,如何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即读懂学生的错误,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了。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小数乘法这一内容后,在计算时,一名学生认为应该这样计算:

原因是小数点要对齐,直接“落下来”。很显然这样做的结果是错的,但直到下课这名学生仍然不清楚出错的原因。查看其他学生的作业纸结果发现,这样做的同学不在少数,可见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导致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知识的角度

从知识的角度来说,由于小数加减法的运算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十分相似,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一般不会出现什么困难。不同的是在运算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数位对齐”这样的问题。这也是教师在教授这部分知识时反复强调的。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在四年级学习了小数加减法之后,五年级上册开始学习小数的乘法,为了能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教师要表达的想法是将小数乘法转化为之前学过的整数乘法,将两个因数分别扩大了10倍:12.5×10=125,0.5×10=5,125×5=625,若要使积的值不变,还要将积缩小100倍,结果是625÷100=6.25。看似理所应当的运算过程,在学生的头脑里似乎不是这么回事。在学习了小数加减法之后,“小数点对齐”、“数位对齐”的思想早已深入学生的认知,于是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原有的经验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生便会认为要像小数加减法那样,将小数点对齐,直接“落下来”。正如奥苏贝尔说的,“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1]既然原有的知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那么这些影响又是从哪几方面产生的呢?

二、认知结构变量的角度

与学生原有知识密切相关的是他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2]奥苏贝尔将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和清晰性”称之为认知结构的三变量。

“可利用性”是指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多少适当的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3]这是对数学学习影响特别大的一个因素。

“可辨别性”是指新知识同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即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的异同点是否可以清晰的辨别。

“稳定性和清晰性”是指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原有知识结构中,“固定观念”的掌握程度。

这三个变量会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如果出现某些问题,学生就可能出现某些错误地认知和理解。因此,利用对认知结构变量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读懂学生的某些错误。下文将利用这一方式探究文章开头中出现的学生错误原因。

(一)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较低

小数的产生有两个前提:一是十进制记数法的使用;二是分数概念的完善。[4]因此,对小数乘法的理解依赖于对分数乘法的理解,特别是如果学生对分数、分数乘法的直观表征缺乏深刻的理解,那么对小数乘法运算就可能只是记住或者会使用法则,而对法则背后的东西,如运算的意义,知之甚少,即没有充分利用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原有知识。学生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较低,学生就难以理解小数乘法的运算,那么直到下课,学生还是不明白自己运算的错误在哪,就不足为奇了。

(二)认知结的可辨别性较差

人在理解活动的过程中,有趋于简化的趋势。当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观念出现某些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联系时,由于它们的可辨别性、可分离性比较差,新知识常常被理解为原有观念;或者学习者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有些差别,但又无法说明它们的差别在哪,这时,学习者便难以对新知识形成清晰的理解。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的原有知识是小数的加减法,但因为学生没能较清晰的区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差别,混淆了小数乘法与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运算,即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较差,进行乘法运算时便出现仍套用小数加减法对齐小数点的运算法则的错误。

(三)认知结构的稳定性和清晰性较不足

在数学学习中,如果学生原有认知机构中的有关观念不稳定、不清晰,那么,这种认知结构就不能为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关系和强有力的固定作用。小数乘法的算法是利用乘法计算中的积与因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即“如果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它们的积也扩大同数倍”、“如果一个因数扩大a倍,另一个因数扩大b倍,它们的积就扩大ab倍”),先将小数转化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计算,最后将得数缩小相应的倍数。但这个规律是在小学三年级所学的内容,到了五年级再利用这一知识,某些学生很可能对这些原有知识的记忆模糊不清或忘记,那么就很难让学生利用这些原有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出现各种错误。如在课堂中还发现有的同学在计算过程中将两个因数12.5和0.5都分别扩大了10倍,但结果只缩小了10倍,也是由于原有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不足造成的。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错误并不是用一句“马虎”和“粗心”可以概括的,必须要采用一定的理论来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对症下药”,才能做到有效地教学。

三、小数乘法的教学策略

1. 回归原知识,“螺旋式”教学。S.Pirie和T.Kieren的数学理解发展模型指出,数学理解是一个进行中的、动态的、分水平的、非线性的认知发展过程,[6]所以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容易出现反复和困惑。尤其是小数的运算,它不同于之前一直学习的整数的运算,老师要有意识地带学生回顾原有的知识,并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区分,明晰两者的差别,深化理解。

2. 结合分数,表明意义。教材在介绍小数乘法的时候,往往先介绍乘数是整数的小数乘法。在这里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之前学过的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一样的,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对于这一点,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在之后介绍乘数是小数的乘法时,其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就不同了,是整数乘法意义的扩展,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连接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解决这一难点,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以0.5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五,一个数乘以0.23就是求这个数的百分之二十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正确理解小数乘法的运算,如一个数乘以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为新知识提供适当的固着观念。

3. 总结规律,解释道理。计算小数乘法时,要利用乘法计算中积与因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在进行教学前就要“激活”学生的已有观念。例如,可以先通过填表(见下表)或口算来帮助学生复习积的变化规律,使原有认知结构更加清晰和稳定,为学习小数乘法的算理和方法作必要的准备工作。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读懂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及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当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的反馈就成为了检验教师教学活动恰当与否的要素之一,那么学生的错误必然就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学的宝贵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资源,读懂学生的错误,更好地读懂学生。

注释:

]1[孔凡哲,数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孔凡哲,数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谭青兰,袁箭卫.分数与小数的发展简史[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8,(3):41-42.

第7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字:主动概括;数学本质;乘法意义

G623.5

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得到了数学教师的重视;而数学的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却容易被教师所忽视。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概括数学本质的尝试来进行设计教学,那将非常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全面的理解,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概括数学本质的尝试的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同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方法,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将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

数学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理解数学的本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评价一堂数学课的质量,首先要关注教学过程是否揭示数学的本质,让学生理解数学内容的精神。”【1】这里所说的本质和精神,就是数学思想方法。有效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几年来的教学、学习、反思等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一节有生命、有活力的数学课,其必不可少的是揭示数学的本质和引导学生尝试进行概括数学本质的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能否打好基础对于今后学习乘法计算题、乘法应用题、倍的认识、乘法分配律、分数应用问题、两位数乘法等计算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从解决生活实际的题入手,使学生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本节课能否初步概括乘法的意义或者引导学生尝试概括乘法的意义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这一个教学片段是这样处理的:

案例回放: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乐场吗?二(1)班的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游乐场。瞧,他们玩得多开心呀!(出示主题图)

师:游乐场里好玩的项目可真多,都有哪些呢?

(学生自由回答)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能根据观察到得信息试着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自由汇报所看到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

师:小朋友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并且提出了相应的问题。现在我们来逐个解决,好吗?

二、解决问题,认识“几个几”。

师:先来看过小飞机上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每架飞机上有3个人,有5架飞机,所以加起来是15人。

生2:3+3+3+3+3=15

师:几个3相加?数一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2:飞机一架一架的看,每架飞机坐3人,共有5架飞机,所以就有5个3,把5个3加起来。

师:其他项目各有多少人,你还会算吗?

(学生汇报,教师随之板书算式,让学生简单说想法)

教师板书: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一下子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后汇报)

师:说得真好,对,它们都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再说出一些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师:如果相同加数的个数太多,算式得写很长很长,太麻烦了,是否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呢?

三、改写算式,认识乘法。

师:求几个几是多少,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来计算。

(板书课题:乘法算式)

师:如2+2+2+2+2+2+2=14,像这样7个2相加还可以

写成2×7=14 读作:2乘7等于14

或7×2=14 读作:7乘2等于14

师:中间的符号叫乘号,它同加号、减号一样也是一种运算符号,它读作“乘”,这两个算式会读吗?齐读两遍。其中2是加数,7是个数。其他的连加算式,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集体订正)

四、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课件显示: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5 + 5 + 5 = 15

乘法算式:5 × 3 = 15

3 × 5 = 15

乘数 乘数 积

问题思考:

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教师很好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从而提炼出了3道题目的解决方式。教材这样安排,课堂教学这样实施,但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1、从图中来,并没有再回到图中去。课堂都是根据算式理解含义。其实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对抽象的算式的理解远难于对形象的图意的理解。

2、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抓住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结果特征与几个几的内在联系,进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乘法”。但是教师没有充分的让学生让学生经历了繁琐的连加计算的过程,引发学生的知识冲突,就无法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失去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必要性。

3、在学生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基础上,练习中适当列举出不能直接写成乘法算式的例子,进一步尝试概括和巩固“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这一数学本质。

案例剖析:

数学本质的结构性特点决定了概括数学本质的教学必须“追根溯源”,既要关注每一个内容的内涵意义(今生),又要追溯其已有的知识基础(前生)乃至约定后续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来生),要与数学“缘定三生”【4】。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学生虽然初次接触这部分知识,有些学生已在生活当中对乘法知识有所了解,但对知识的掌握层次不同。一些学生可能会读乘法算式,但对乘法的意义就不一定了解得正确。因此,本节课一定要给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初步概括乘法的意义或者引导学生尝试从课堂例子中概括乘法的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全面理解乘法意义。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概论(第二版)[M] .张奠宙 宋乃庆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数学教学方法论与解题研究[M].张雄 李得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第8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范文

一、研读课标

钻研课标是深挖教材的基础《课程标准》是各种版本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根本。作为在教学一线教师的我,每学期都深入研读课标,只有研读《课程标准》才能准确提前掌握重难点,明白交给学生什么,那些知识应该教,教到什么程度。才能不以“本”为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能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重新组合。例如:五年级数学课本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讲到“0”是否是最小的偶数,这是我们要直接面对学生的一个难点和重点问题,绝对不能避而不谈,绕过去或者跳过去。我是这样给学生讲的:“自然数范围内“0”之所以是最小的偶数,“1”是最小的奇数,是因为偶数和奇数组成自然数,自然数就是整数;所以我们在研究数的整除、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是指除“0”以外的自然数,也就是说在研究“因数与倍数”里不包括“0”的自然数,因此,最小的偶数是“2”,最小的奇数是“1”。只有这样,学生理解了,就不再发生质疑。相应对学习“倍数与因数”这一单元的所有概念就容易理解且不会反复出错。

二、深挖教材

在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这点我深有体会。

1.只有深挖教材才能活用教材,才会自己解读课本,灵活掌握课本知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做到课堂新授知识游刃有余,保证了灵活驾驭课堂。也只有深挖教材,才能对所教章节的知识点前后做以个性系统调整分类归纳教学。不能就一节课讲一节课。例如五年级下册我在教完第一章《分数乘法》后,我没有按照课本上的章节教而是接着教第三章《分数除法》。原教材安排第二章是《长方体的认识》它主要的目的是给学生留一些空间害怕学生对分数乘法和除法混淆。而我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由于本班大部分学生细心学习习惯已经基本养成,不会出现乘除法混淆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将分数除法提前进行教学,既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又可以使学生学习运用逆向思维加深对分数乘法的巩固和理解。更注重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2.只有深挖教材才能使学生学的扎实,掌握牢固。新课程的教材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情景图片很多知识零乱,对知识归纳整理的更少,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深挖教材,补充许多知识点,在备课上多下功夫。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时,课本上只给了我们一种方法列举法,而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数字太大时特别的麻烦。这时我就查资料给学生补充了三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方法即:短除法、观察法、分解质因数法。观察法里又有互质数这个概念,课本上没有出现,这时我又给学生讲了互质数的概念;分解质因数法又要告诉学生再怎样分解质因数;这时问题又来了,许多同学质数、互质数、分解质因数又混在一起了,接着我告诉学生三者的区别。经过这样循循渐进的教学,学生一下豁然开朗。最后我再告诉学生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步骤:一看、二想、三做。并且分别进行了扎实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因为学生掌握了有效的方法学起来轻松,有条理,所以我们班学生的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率几乎为零。四年级上册简便运算教学时,我先认真挖掘教材,确定重难点,然后总结运算定律: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减法运算性质、商不变性质。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这七条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例如67×99和67×99+67这种易混的题让学生练反复,反复练,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与必要性,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方法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所以三年以来我班考试中简算题的正确率几乎为100%。五年级教学《比较分数大小》时,课本上用通分比较,而我在一本资料上查到可用“十字交叉法”比较,这种方法运用在填空、判断、选择题时,简单、速度快,准确率又高,我就大胆运用,收效极好。分数比较大小使用传统方法,但也可以用此方法检验正确程度。

3.只有深挖教材,才能确定本节课采用什么方法教最有效。才能把知识点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使教学起点从学生不会不懂的地方开始。例如我在本学期六年级《圆的面积》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剪、拼、画图等自己总结得出圆的面积的公式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记忆最深。课后复习时我感觉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的很好。还有三年级《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我也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些环节不是盲目的,无序的。需要课前精心的准备安排,否则课堂乱而无效。

4.只有深挖教材,教与练才能有机结合。新课标的数学教材,练习题很少。我一直根据课本知识的重难点,在备课时结合大小练习册及单元测试、期中期末测试平时分层练习,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前大小册子的期中期末测试题,早被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消化了。这样避免了考试前的盲目练习。

5.只有深挖教材,才能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总结出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第9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范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2、培养学生举例、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相互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各种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启发生疑、确定目标

如果把吞、杏、士、甲这些字的上下部分调换一下,会成为另外一个字。这种有趣的现象,在数学上也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倒数。

看到“倒数”这个新名词,你会想到哪些问题?

(1)什么是倒数?(2)倒数是不是倒着写?(3)怎么求倒数?(4)倒数有什么用?(5)倒数是怎么来的?……

带着这几个问题,自学课本第24页,看看从书中能不能找到答案。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疑

通过看书,你找到哪个问题的答案?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你们能写出两个数相乘得1的算式吗?

学生独立写。

汇报交流(学生写出的都是分数乘法的算式)。

想想以前学过的算式有没有乘积是1的?

生:1×1=1 0.2×5=1 0.1×10=1……

使生明确:只要两个数的乘积是1,这两个数就互为倒数。

结合上面写出的算式,说一说谁和谁互为倒数。

“互为”是什么意思?

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只能说谁是谁的倒数,单独一个数不能叫倒数。以前我们学过的知识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

结合算式,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倒数?

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只要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求出它的倒数。

写出78 、52 、16 的倒数。

讨论可不可以写成 78 = 87 。用倒数的意义验证。

刚才我们知道了整数、小数也有倒数,我们以前还学习过带分数,怎样求它们的倒数?

三、合作解疑、展示交流

四人一组,选择你们喜欢的一种数来研究。

交流汇报,老师板书例子,并用倒数的意义验证。

总结求倒数的方法。

四、引领提升、比照实践

1、求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47 116 7 18 1 149 0.24

2、判断。

(1)56 ×65 =1,所以56 是倒数,65 是倒数。

(2)34 + 14 =1,所以34 和14 互为倒数。

(3)真分数的倒数大于它本身。

(4)假分数的倒数小于它本身。

(5)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6)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7)因为x×y=1(x≠0,y≠0),所以x和y互为倒数。

3、选择。

(1)假分数的倒数( )。

①大于1

②小于1 ③小于或等于1

(2)如果a是自然数,且a≠0,那么( )。

① 1a 是倒数 ②a和 1a 互为倒数 ③a和 1a 都是倒数

(3)当a﹥1时,a与a的倒数比较( )。

①a一定大 ②a一定小 ③相等

(4)下面各组数中,互为倒数的是( )。

①73 与34 ②0.5与12 ③54 与0.8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上课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哪些得到了解决?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课后查资料交流。

教学反思:

“倒数的认识”是一节概念课,内容看似简单,但实质内涵非常丰富,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本节课我采用了许昌市魏都区中小学“351” 课堂教学模式,即“学习发现,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启发质疑???合作解疑、展示交流???引领提升、比照实践???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思考、探索、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

(1)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上课一开始我用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倒数,看到“倒数”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1)什么是倒数?(2)倒数是不是倒着写?(3)怎么求倒数?(4)倒数有什么用?(5)倒数是怎么来的?…… 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来学习,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2)学生自学课本,尝试解疑。

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尝试着找到自己的疑问,在一过程中学生知道了倒数的意义,找到了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

(3)小组合作解疑,展示交流。

合作是一种学习形式,合作的过程既是互助的过程、解疑的过程,也是交流分享的过程。在研究求整数、小数、带分数的倒数时,我采用合作学习,四人一组,选择喜欢的一种数来研究,重在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生生互动,提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

2、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