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本科会计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设计(论文)题目: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诊断与防范
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通过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诊断与防范》的选题,一 是促使本人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提高本人的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诊断与防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通过论方答辩等途径,让社会认同自己研究成果的价值,并讯速向广大读者传播,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
二、意义
通过对《民营企业的财务诊断和防范》的研究,提出高效的防范措施。使自己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能运用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既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熟练地从事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又能大胆探索,不断向科学的高峰攀登。
三、主要研究内容:
民营企业的财务诊断与防范是企业在市场上生存的基本要求,是企业高效率稳定持续发展的前提。民营企业的财务诊断与防范从认识财务风险,经营者经营心态,企业资金有效运用三方面入手。通过正确了解认识财务风险的内容,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优化企业内部环境,强化企业规章制度,积极培养人才力量来规避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说白了,就是要里外结合,可管理性的对待财务风险。
正确认识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是诊断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基本要求,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明确意识认识财务风险的重要意义。?
提高企业在市场的适应能力。即在了解分析市场宏观经济后,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预测各部门经费使用情况,制定可行有效高效的经营策略,做出确实可行的决策,做到企业内部分工明确,目标一致,规章制度完善。即要求在管理决策中力求“精”, 防犯“做大做空”片面盲目。强调理性投资建设,有助于高校长期战略发展目标的决策。
企业资金的有效运用。要求管理人员有全面的财务风险的认识。在具体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对资金有效的利用,不只重视眼前利益导致企业失去长远收益。
重视企业人才培养。就是要求企业不仅重视硬件设施,还应重视人才。对重点部门和重要财务管理上应有相应人才,并在更换管理层时有足够重视,尽量做到宁缺毋滥。 实验设计:收集并整理2至3个典型而翔实的案例,对论文中的论点加以充分有力的论证。如下:
案例一:三株实业有限公司曾是国内知名的生产和销售保健品的民营企业,1994年才组建,只用了两年,即1996年其年销额就猛涨到了80亿元,到1997年,公司总资产为48亿元,且资产负债率为0。然而这个庞大的帝国,竟然就因一个危机事件走向了灭亡———三株集团在一起消费者病故的法律纠纷中一审司败诉。于是从1998年4月开始,其销售收入猛然从原来的年销售80亿元,下跌到1000万元,随后出现全面亏损,工厂全面停产。
案例二:德隆集团一度是我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德隆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神话。然而神话的破灭却比神话的制造更为迅猛和突然。以2019年4月14日德隆旗下“三驾马车”
股票连续跌停为导火索,德隆资金链条崩断的事实逐渐浮出水面,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动荡。此后,公安、司法、监管机关对德隆涉嫌操纵股市,非法融资,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展开调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扩张奇迹的资本巨人颓然倒下。
完成设计(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一、条件
1、阅读有关书籍及杂志,如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等。
2、进行调查研究,紧密联系当前实际;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3、及时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充实自身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时间,要有足够的时间做保障。
二、方法及措施
1、2019年9月18日前: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进行选题,并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对毕业论文提出明确要求。
2、2019年9月19日—10月28日:收集相关资料,撰写读书笔记,完成筛选文献资料、确定翻译的外文文献。
3、2019年9月19日—9月23日:辅导开题报告,就选题明确写作的意义、研究方法和预期写作进度,并经由指导老师审阅通过。
4、2019年9月24日—9月30日: 形成毕业论文写作初纲,并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5、2019年10月8日—10月14日: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形成写作细纲,并再次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
6、2019年10月15日—10月28日:以细纲为基础,写作完成初稿,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7、2019年10月29日—11月4日:根据指导教师意见,修改毕业论文,完成论文修改稿1,交指导教师批阅。
8、2019年11月5日—11月11日:根据指导教师意见,修改毕业论文,完成论文修改稿2,交指导教师批阅。
9、2019年11月12日—11月18日:完成论文正稿。
10、2019年11月19日—11月23日:按规范化要求完成装袋并上交指导教师,作好答辩准备工作,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11、2019年11月24日—11月27日前:完成导师评语、评审意见、答辩评语及成绩评定、汇总上报等工作。
关键词:Seminar教学模式;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Seminar课程
研讨课(Seminar)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1]。它通常是由教授向学生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在其指导下进行研究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许多重点高校开始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开设新生研讨课(Freshmen Seminar),由各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主持,借助某一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教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研讨的方式边学习、边讨论;二是一些任课老师也开始结合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尝试采用Seminar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以上这些尝试尽管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它们主要是针对本科教学的某一个阶段(如大一新生)或某门课程而进行的。事实上,Seminar教学模式中所体现的研究性学习应当贯穿于本科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并渗透到后续的有关课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一个完整连续的学习训练过程中养成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因此,本文结合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探讨Seminar教学模式在相关课程教学中的引入以及在本科教育的各个阶段设置专门的Seminar课程。
一、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的稳定的结构。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的会计学教育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但与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诸多明显的不足,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许多落后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尚未改变;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较模糊;教学操作程序固定僵化;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缺失;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评价不合理。
二、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
Seminar这一形式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成为一个具有规范性、内在规定性的教学范式[2]。除了通识教育层面的课程之外,大多数院校的会计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教育层面、专业知识教育层面的课程以及相应的方向模块课程。在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要结合会计专业的课程自身的特点。大部分的会计专业的课程从课程内容上都可以分为适合传统讲授和适合研讨两个部分,在适合进行研讨部分的课程内容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可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Seminar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取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3]。将Seminar教学模式引入到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会使得学生为完成研究论题而积极主动地搜集大量相关资料,进行大量的阅读、思考分析问题,并与教师和同学之间进行互动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形成自主性学习的氛围。
2.教学目标明确
Seminar的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根据研讨课题,如何着手调研、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通过研讨式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4]。Seminar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多项能力进行训练,尤其侧重于学术研究能力、探究和批判精神、口头表达和学术论文写作等能力和素质培养。这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会计学科的综合性和会计实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考选题或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着手调研和查阅资料,通过不断地讨论和交流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以规范的书面写作的形式有效地传递学习成果,这样能够极大地拓宽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3.操作程序规范且灵活
论文摘要: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线,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专业办学特色更是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试图探索会计专业办学特色及其实现途径。
一、学科专业特色是大学办学特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2004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办学特色的描述是: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①这一描述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出了办学特色的本质——独特性、稳定性、优质性等。“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线,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凡有一定成就的大学无不把培育办学特色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②所以,象广东工业大学这样追求强势本科的学校一定要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才能确保优势。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认为,大学共有三大基本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大学办学特色也就体现在这几方面。大学办学特色的主要构成因素有:人才素质特色(包括教职工和学生)、培养模式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科学研究特色、管理机制特色、社会服务特色和办学环境特色等几个方面。其中学科专业特色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学科专业特色,其他的特色如科学研究特色及社会服务特色等也无从谈起。
二、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探索
(一)会计专业办学特色不能脱离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有无办学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发展后劲。在高校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一个没有特色的学校很难生存下去。学校的发展如此,专业的发展也是如此。现在各个大学都非常重视办学特色的探索。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特色在于:加强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融合,着眼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意识,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专业人才。所以他们会计专业的特色是会计专业加外语,他们的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既有一般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还有过人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再如浙江工业大学以“浙江精神办学,与浙江经济互动”为核心的办学特色。他们的会计专业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特色是会计专业加实践,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较大的比重。所以一个学校会计专业办学特色不能脱离学校的办学特色,要善于挖掘本校的办学特色,注重突出特色项目,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有我优”的思想。办学特色要具有独特性,强调优质性,体现创新性。
(二)会计专业办学特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积累和凝炼
特色的创建要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总结提炼。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才能在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要进一步总结、发扬和凸显这些办学特色。从目前我国创办会计专业的学校看,有综合性大学,有财经类的院校,也有工科院校。有的学校会计专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有的仅创办十余年,可以说没有几代人的传承,想在一日之间形成特色几乎是不可能的。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是一个总结和创建学校特色的有利契机。虽然教育部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已暂告一段落,但仍要以评估为契机,适应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和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趋势,始终不渝地贯彻“以创新求特色,以特色求发展”的思路,推进会计本科教学工作不断创新。在今后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来。
(三)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理念是关键,人才是基础
学会计专业出身的人,也许是囿于专业的原因,从接触会计专业开始,在学习工作别强调规则、制度、准则等,凡事要按制度、准则办理,这是这门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但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也没有已成的模式可循,因循现有的制度势必会走进一条死胡同。所以会计专业的师生应该有创新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开放意识、多元意识等新的理念,不断创新进取,才能有所成就。虽然专业特色的影响因素有多项,但人的因素仍然还是第一位的。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人才是基础,这里所说的人才不仅仅是指学生,还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教辅等多方面的人才,会计专业要能吸引人、凝聚人、发展人,人才在发展专业中成长,专业因有了人才才能发展。
三、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思考
广东工业大学的会计专业由于创办时间短,底子薄,基础弱等原因,到目前为止,尚无明显的办学特色而言,与经济管理学院经管类其他专业相比较而言,差距仍很大,这与学校打造强势本科的目标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未来如何走出一条工科院校办出会计专业特色的路子,任重而道远。
(一)要有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规划
战略与战术原是军事上的一对术语,战术着眼于短期,集中精力打歼灭战,战略则着眼于长期,围绕一个长远的目标可以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应该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规划涉及会计人才素质(包括教职工和学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会计科学研究、会计专业管理机制、社会服务和办学环境等诸多方面。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规划应该由学校、学院及系本着长远、系统、统筹发展的原则来制定。会计专业有整个广东工业大学的工科背景,有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的多学科的平台,只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方向,日积月累,必有所获。
(二)要有一个善于创新,勇于拼搏的教师队伍
分析一下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可以发现,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教师队伍中,大多30-45岁之间,毕业于国内某大学会计专业,研究生学位教师约占总教师人数的一半,教师队伍中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具有博士学位。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毕业前后均无实际工作的经验,仅有少数几人有社会挂职的经验,他们大多忙于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很难有精力考虑会计专业特色的发展的问题。为了晋升职称,他们才会考虑、申请课题之类的科研活动。他们普遍反映缺乏科研活动带头人,更缺乏科研活动氛围,社会服务也流于形式。因此要想办出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特色,学校及学院必需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走出去,引进来,建立一支多元化、知识结构互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长,善于创新勇于拼搏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三)会计专业要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逐步创建品牌与知名度
如前所述,大学共有三大基本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会计专业也要从这三方面入手,逐步创建品牌与知名度。在教学上应明确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今后大多服务于广东省及珠三角的中小企业,所以要鼓励学生一专多能,一人能兼多职,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辅修其他专业。在专业教学上,要立足讲透“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课程,而不能象有的重点院校一样,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上市公司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上。在科研上,现阶段还是以横向科研项目及发表专业论文为主,以横向科研项目及发表专业论文促进纵向科研项目的申请。在社会服务上,要通过横向科研项目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及美誉度,扩大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04.8.9.
【关键词】 会计专业学位; 全日制; 培养改革
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开展以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目前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四种类型:一是会计学术型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职人员都可以报考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求参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命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录取分数线由国家统一划定(自主划线招生单位除外),毕业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二是在职单证研究生,以招收从事会计或相关领域实际工作两年以上的在职人员为主,要求在职人员参加每年十月份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简称GCT联考)”,联考命题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录取分数线由各招生单位自己划定,毕业时只能获得硕士学位证书;三是在职双证研究生,以招收从事会计或相关领域实际工作两年以上的在职人员为主,但要求在职人员参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命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录取分数线由国家统一划定(自主划线招生单位除外),毕业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四是全日制双证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职人员都可以报考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求参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命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录取分数线由国家统一划定,毕业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相对于会计学术型研究生、在职单证研究生和在职双证研究生,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双证研究生在招生对象、培养目标、就业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我们在研究生招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一、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特征分析
相对于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和在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研究生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刘成立和陈淑玲,2011):
(一)生源不同
从2009年开始的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来看,学生主要来自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而且生源绝大部分是学术型硕士落榜考生的调剂,受考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收费较高限制了部分优秀学生的报考,因而生源质量相对不如学术型硕士。相对于在职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专业硕士完全没有工作经验,只是从书本中学到了有关的理论,而对实务缺乏了解。
(二)培养目标不同
根据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方案,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会计职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会计实务,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而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会计学理论,系统掌握会计学基本技能与方法,熟悉相关法规,能够运用会计学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进行会计研究和处理会计实务,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及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的高级专门人才。很明显两者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
(三)就业渠道不同
与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很多就业于高等院校或进一步攻读博士研究生不同,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主渠道是实务部门,即各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很少有研究生会进行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如果是在职不脱产攻读研究生,无论是单证的还是双证的,都只能算作“定向或委托培养硕士生”,毕业后需要回定向或委托单位(即现有单位)就业,无法通过双向选择方式进行工作的选择,这是在职与全日制研究生一个很重大的区别。
二、招生方面的改革
2011年8月,教育部的《关于做好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推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要加快评价方式改革,把对考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作为改革的重点。2012年管理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实行综合能力考试的试点扩大了会计等共7个专业学位,并且在初试中取消政治科目,即会计等专业学位硕士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由招生单位在复试中进行,在初试中只考核英语和管理类综合能力,其中英语100分,管理类综合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数学基础、逻辑推理和写作,共200分。相对于以前的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初试,取消了思想政治理论和会计学考试,更加关注了对考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有利于选拔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但笔者认为在初试中还要进行两方面的改革:一是增加会计学基本知识的考查,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会计实务,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如果在初试中不考会计知识,只考英语和管理类综合能力,很多英语专业或数学基础、逻辑推理和写作等方面能力较强的考生在初试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培养时可能存在很大的困难,不利于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因而建议在初试中增加专业课的考查;二是适当降低英语的分值或取消英语的考试,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即拥有在会计实务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进行研究探索,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到英语的可能性较小,因而建议适当降低英语的分值或取消英语的考试,或者把英语考查放在复试中进行,给招生单位更大的自。
三、培养方案的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精神,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了《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几点:(1)鼓励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并逐步增加在教学中使用案例的比例;(2)开辟第二课堂,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3)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考试、作业、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撰写专题报告等;(4)成立导师组或实行双导师制,发挥集体培养作用,并适当吸收企业与政府部门中相关人员参加论文指导工作;(5)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6)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体现专业学位特点,突出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论文形式上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
笔者认为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应进行如下方面的改革:一是积极吸收实务部门人员参与全日制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课程体系设计,根据社会的需求制定适当的培养方案,引入企业、行业等实际部门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评价,保障人才培养和职业需求紧密结合。实务部门人员应参加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计划的制定、论文选题与开题、课程学习与考核以及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二是适当减少总学分要求,目前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不少于40学分,远高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学分要求,而学习年限短于学术型研究生,一般只有2年。很多学校在安排具体的培养方案时,一般把学生的上课时间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第二学年的上学期安排实践课、下学期进行学位论文的写作,这就必然造成第一学年课程过于沉重、学生疲于上课的情形,不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学校甚至为了迎合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培养方案,而把每学分的学时减少为10学时,因此建议减少总学分要求;三是加强学位论文方面的改革,真正发挥双导师制的集体培养作用。要根据学生在校外导师单位实习的情况,由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以解决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为研究的导向。通过论文写作,不仅能提高科研工作水平,而且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郑冬梅,2009)。
四、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改革
在减少总学分的基础上,要大量减少核心课,适量增加专业实践课。现有的培养方案要求核心课要达到22学分,笔者认为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课程体系方面应进行如下几方面的改革:一是适当降低专业学位研究生外语的要求,建议改为选修课,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二是由于在初试中已取消思想政治理论的考试,政治课的学习也可以在日常的管理中得到体现,不必列为必修课;三是在专业课设置方面,可以将每门专业必修课的学分降为2学分,减少理论知识方面的内容;四是原有方案要求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实践,但实践课的学分只有6学分,建议学校应加大相关实物操作层面的培养,加大实习力度,增强竞争力,将学分增加到10学分,即每两个星期的实习为1学分;五是课程设置要与执(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而与会计密切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较简单,主要考虑注册会计师考试,建议应根据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科目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以使学生在毕业时获得相关资格。
为加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我国已出版了国家会计学院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系列教材,如《财务会计理论》等教材,笔者认为需要在下列方面进行改革:一是目前出版的教材多数是在2009年以前编写的,针对的对象是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会计专业人员,但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有很多教材并没有根据授课对象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应进行全面的修订;二是《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指出,鼓励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并逐步增加在教学中使用案例的比例,但已出版的教材偏重理论的较多,介绍案例的较少,应进一步加强MPAcc案例课程建设;三是有一些课程并没有相应的教材,而是借鉴了学术型研究生或本科生的教材,由于本科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专业型研究生,因而可能达不到培养目标,需要进行相应教材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恒,胡体琴.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关键词]工科高校;会计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148-02
如今,很多工科高校都开设有会计学专业,但是如何使学生提高未来发展的竞争力,突出工科特色,仍需进一步探讨。东南大学财务与会计系于1994年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每一年本科生都有相应的培养计划,但是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通过对比不同高校的培养模式,对以东南大学为例的工科学校会计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建议。
1 与优秀工科类、综合类、财经类高校会计培养模式的比较
东南大学财务与会计系采用“卓越化、国际化、研究型”的人才培养理念,采用“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专业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同清华、上交等工科高校相比,东大专业任选有所欠缺,无法真正满足志向不同的学生需要。此外,东大会计专业学生论文写作发表的比例较低,远不及上交和清华。上交和清华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比较强,学生对于前沿的研究了解比较多。另外,东大利用自己的理工科优势的特点不太明显。
复旦、南大等综合性大学重视通识教育。会计系课程设置中,大多含有面向高层次发展的相关课题,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与社会意识,全校课程普遍开发,有利于校园内不同院系学生学科交流。培养人才目标采取多元化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高年级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的变革,以满足不同需求。
财经类大学由于培养人才目标的不同,专业方向明确,专业划分细。学生接触专业课的时间较早,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较大,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此外,财经类院校对学生实习的要求比较高,理论与实践并重。
2 工科高校培养模式调查结果
我们搜集了江苏省数十所工科高校的毕业生对于学校课程设置的意见,对所得数据进行汇总后,得出以下结论:76%的学生表示本科期间对于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不够清晰,55%的学生认为本科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主要收获是知识框架和学习方法,61. 5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经济学素养较为欠缺, 61%的学生认为本科期间自学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94%的学生认为自己本科期间学术论文写作和科研能力没有被很好培养。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本科期间课程设置认识不够清晰,所以在初期学习专业知识时会有茫然感;职业规划和未来目标的缺失导致学生对于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构建较为困难;而经济学素养对于管理类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基础目前不够牢固;而本科期间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也有待提升,当然这与学校师资力量和学校层面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关系。
3 对工科高校会计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3. 1 会计人才培养缺乏工科个性与特色
大多数工科院校的“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整体发展目标和学科专业定位导致包括会计专业在内的社会科学类学科的培养模式缺乏个性与特色,呈现明显的雷同化趋势。大部分工科院校基本定位于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高级会计人才,也没有结合自身工科优势,培养相对应的行业领域的会计专业特色化人才。笔者认为差异化的培养模式才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根本。
3. 2 工科院校会计教学内容与方式上存在问题
会计在实务中是一门重视经验的学科。但调查显示,工科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对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课程的课时安排和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同时,开设的税法、审计、财务管理、经济法以及电算化等专业课程,所占学分比重和课时比重远远不够,工科院校很难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通识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专业课程学习内容较少,学生对本专业认识不够深入,从而在职业发展规划上目标不明确。
3. 3 工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没有体现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社会主要以毕业生的质量作为高等院校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即主要评价高校毕业生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和境外并购,商业银行改革、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越来越重要,会计也发生相应重大变革。因此,高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时,必须适当地将经济环境变化纳入考虑范围。但实际上,工科院校的会计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基本大同化,没有体现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教学内容产生的影响。
4 对工科高校会计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东南大学在会计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改进上不断努力,每年都会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但是相对于其他高校来说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通过分析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对以东南大学为例的工科院校会计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提出了改进建议。
(1)继续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学校给学生提供宽泛的学科选择,不同志向的学生选择自己的课程;低年级学生学习通识课程,拥有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视野较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更开阔,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进入不同行业。同时,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多元化培养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针对学术型,创业创新型,跨专业型的学生设置相关进阶课程,进行多元化培养。
(2)会计学专业要能够体现工科特色。我国了2011计划,鼓励协同创新。我们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选课,鼓励学生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这样有助于提高我们学校会计学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竞争力;学校继续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一系列创业创新类竞赛,利用学校强大的技术成果提升学生对于工科的了解和认识,并能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3)加强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东南大学会计系学生普遍踏实勤奋,但是领导力和创新精神有待提升,会计系等应该率先设置相关领导力培养课程,帮助学生增强社会意识,关注时事政策,辅助学生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
(4)对于大多数学生应该受到更多的实践的训练,更好地开放和使用会计实验室,接触企业实践,鼓励或者推荐学生进入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习,并且要尽量接触真实的会计日常工作,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
(5)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力量,将导师制进一步加强。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思想,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与就业选择。东大目前要求学生都要参加SRTP项目,对学生培养科研能力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于想要进一步从事研究或深造的学生,导师还应该加大对他们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学习研究的方法,从而能够很好地适应研究的工作。
(6)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虽然东大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有过很多努力,但是目前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仍然是被动式的,一旦走上工作岗位,缺乏积极学习的热情,将会使得毕业生面临很大挑战。我们建议结合西方会计教育方式,老师在课堂上只讲授框架、重点和难点,列出参考书目和章节,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大量的阅读,安排课后辅导。
(7)加强案例教学比例,同时提升理论认识。我们建议加强模拟实习和案例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改编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能力,可以看作是对就业后面临的实际情况的模拟,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近年来,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层次逐渐完备,会计专业教育规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此外各高等院校还致力于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改进会计教学方法,会计教学的软硬件条件也得到了稳步改善。尽管如此高校会计本科教育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国会计教学基本上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多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传授学习方法,师生间沟通较少,这样会影响教师施教与教学质量提高,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多数老师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有的学校尽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很多老师只是将原来的教案转换成了“电子版”,虽形式变化而本质没有改变。这就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影响了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置不合理。(1)某些院校按学科大类招生,而从大三开始学习专业课知识明显太晚。有的高校实行大类招生,过分强调“通才”教育,前两年并不开设专业考查课以向学生传授会计专业的专业知识概况、案例等。这样的结果是:既不利于学生及时建立起专业信心,产生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以后正确选择专业方向,难以衔接以后的专业课知识。(2)有的院校前两年基础课程过于轻松简单,而后两年的会计专业课程则安排过多。相比大一、大二的课程轻松简单,大四的会计课程则明显过多。而此阶段学生都忙于找工作、考研、出国留学等,根本无法兼顾到学校课程,这样就形成仅有几个人上课的尴尬局面;同时学生的专业知识增长也受到了严重的局限,最终必然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素养。
3.教材质量仍不尽如人意。在教材选择上,虽然会计教材比比皆是,但一些学校和老师存在盲目选择教材的现象,致使许多院校的教材与学科的定位不适应。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有的高校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不能紧密结合当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授课时无法及时纳入最前沿会计领域的新发展和会计科研成果,所以学生掌握的知识难以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和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而另一方面,有的院校选择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作为教材,这里的知识无疑是最新的,但用这种教材授课,书中例题逐年减少,因此教学双方均感吃力。可见教材的选择目前仍然是摆在高校会计教育中说来易、做来难的一个棘手问题。
4.会计本科教育与实践脱节。(1)实习机会少。许多高校普遍将实习安排在大四学生将要毕业的时候,而平常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不能同步进行,这显然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而大四期间有的学生索性利用实习期间复习考研、考托福雅思、考公务员等,实习过程有名无实。(2)社会给予会计实习教育的支持不够。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想要在实习公司中参与具体的工作非常不易,这也是许多大学生在工作中眼高手低的主要原因。
5.缺乏论文的专业训练。目前大多数高校把会计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大四学年,然而在这个时候大部分学生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求职上,另外考研、留学准备等也极大地牵扯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再让学生静下心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难免有些强人所难;这也客观上导致了高校本科学生论文抄袭的不良习气。
6.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仍未得到足够重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和会计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很大关系,然而目前许多高校比较“人性化”地迎合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较多关注专业知识的教学以应付社会上的各种考试,而对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教育仍然不够重视。教育的不重视使学生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不少学生从内心并不认为考试作弊行为有多么的可耻,而这种诚信的缺乏无疑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隐患。
7.会计教师的后续培训及实践经验缺乏。(1)会计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随着会计领域新学科、新知识和现代化会计办公手段的不断涌现和更新,会计教师的继续教育也成为必然。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是最典型的“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群,由于目前高等学校的经费投入普遍不足———尤其是对于教师后续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经费分配得不合理,使得会计教师的后续培训无法正常进行。(2)会计教师的实践经验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的会计师资队伍很少有先做会计工作再转行当老师进行教学的。高等教育需要重视并加强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会计更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如果会计教师本身就缺乏实务能力或者毫无实践经验,事实上就无法教会学生们去理论联系实际,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就业后与单位的磨合时间。
8.考试制度僵化。(1)高校目前仍实行应试教育,教学似乎仅围绕着考试展开。目前大多数高校评价学生的方法仍然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其特点是:重理论,轻实务;重记忆,轻理解;重期末,轻平时,这样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素质也将无法真正衡量。同时这种评价方法也容易扭曲教育的目的,导致学生过度关注考试分数和名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提高。(2)考试效果不客观、不科学。绝大多数高校的考试几乎是谁教学,谁命题,谁评卷,而这种作法弊端甚多:考试的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有时还会助长不正之风。另外,有的学校会给期末考试不及格的同学提供若干次补考的机会,从而造成了一些同学从思想上不重视平常学习的惰性。多次补考都还不及格的现象,使得高低年级学生间上行下效———反正早晚也得过。
二、目前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改进建议
针对目前高校会计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思路和建议,以促进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发展。
1.改变会计教学方法。(1)改变教学方式。教师的工作应当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改变教学手段。如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提问、结合案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完善课程设置。首先,对于采取大类招生制度的学校,最晚要在大二下学期就开始系统的专业课学习。这样有利于同学加强对会计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3.合理选择及修订教材。学校应该合理选择与课程内容相符合的教材,使学生们容易接受。
4.会计教育与实践相结合。(1)增加实习机会,将实践实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大致同步进行。在学习专业课理论期间,应该根据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每个阶段的专业实习。这样不仅能及时巩固专业课理论知识,还能使学生更全面地接触会计实务,提高实际操作能力。(2)建立相对稳定的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高校教务部门、各院系等应加强与社会各部门、各行业的沟通,依照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社会资源,在各行各业建立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教育,另一方面也便于各单位及时发现合适的会计人才,同时也间接地有利于学生体会并发现适合的就业单位。
5.重视培养论文写作能力。高校会计教学应借鉴一些西方的教育经验,注重培养学生平时的批判性思维。这样做毕业设计(论文)时,学生就有能力和经验撰写有一定水平的论文,不至于抄袭成风。
6.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让他们懂得承担社会责任和具备风险意识。在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等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行业理念,并真正领悟“诚信”是会计执业机构与会计工作人员的安身立命之本。
7.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业务水平。首先,各高校应创造条件为会计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增加教师的会计实务经验,并将这种实践制度化。其次,高校要重视教师的后续培训,加大经费投入,安排好教师培训期间的工作衔接,树立一种“高素质教师有利于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关键词] 会计职业能力 会计教学改革 课程内容 方法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要素知识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传统的会计本科教育侧重于会计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会计人员能力的培养,导致会计人员在面临新问题时往往难以形成自己的判断进而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务必要改进会计本科教育,努力培养会计本科生的能力。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作为培养未来会计专业人才最直接的方式,必须适应商业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会计职业界认可的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会计从业人员。
二、社会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
2002年,财政部召开与会计工作相关的8个单位负责人会议,期间就研究到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建设问题,财政部成立了会计人员能力结构项目研究课题组,从会计岗位资格能力结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能力结构和会计从业资格能力结构等不同层面研究会计人员能力结构问题,这标志着我国全面构建会计人员能力结构的正式开始。为了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促进会计行业的稳健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就开始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进行系统研究。其相关研究入表1。
在我国,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用人单位都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998年原国家教委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要求,会计专业本科生应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界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工作能力结构需求的排序依次是:实际操作能力(90%)、协调能力(42%)、创造能力(32%)、组织能力(14%)、交际能力(8%)、善辩能力(8%)。在资格准入方面,我国的会计资格考试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及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统一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作的需要,但总体而言还是以知识为导向,未能考核真实的胜任能力。
与之相对应的,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封闭的脱离实际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会计的高等教育已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后续教育仍然缺乏能力结构的支持,后续教育也未成体系。国家会计学院的成立为会计职业培训做出了贡献,但到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培训战略和课程设置。多数民间培训机构则处于低水平的模仿阶段。
三、基于会计人员能力结构的会计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大幅提高,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对会计人员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高校会计教育作为培养未来会计专业人才的主要方式却滞后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受到来自诸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技能发展、教员发展、奖励体系以及战略指导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制约,会计教育发展缓慢。从我国各类院校的会计教学的实际来看,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
加入WTO使我国的职业会计师行业壁垒消除,提高我国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已刻不容缓。会计教育必须经历一场彻底的革命,特别是传统会计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必须包括扩充对未来会计专业人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1.会计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这种基于会计人员能力结构的会计教学改革中,一个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在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下,为了满足培养合格会计人员的需要,今天的会计教育必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1990年9月,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ccounting Education Change Commission,AECC)在状况公告第一号――《会计教育的目标》(Objectives of Education for Accountants)中指出“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终生独立自学能力就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传统的知识获取(knowledge acquisition)型会计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的需要,本科会计教育并不是也根本不可能做到把一名经验丰富的职业会计师应具有的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学校应教会学生为获得并保持职业会计师的资格所需要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learning to learn),并打好终生学习(life-long learning)的基础。
林志军、熊筱燕和刘明(2004)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中国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会计教育中应注重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及其重要性或有效性的认识。受访者认为财务会计、金融学、管理会计、税务学、商法、审计/鉴证服务、职业道德、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是最重要的十项知识要素;最重要的十种技能分别是职业品行、计算机技能、外语水平、人际关系、决策能力、分析性/批判性思维、写作水平、团队合作、领导才能和语言交流能力;同时信息分析、公司实习和案例分析被认为是在中国现有经济环境下培训专业会计人才的最有效方法。另一方面,被受访者认为最不重要的知识是物流学、零售学、数量方法、工程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最不重要的技能分别为销售技能、客户定位、应变能力、谈判技巧和资源管理;最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书面作业和角色扮演。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会计教育的知识结构仍然较为狭窄,具体表现在跨专业学科知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技能的培养方面也相对薄弱。目前的会计教育状况也还没有完全提供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传授。
我国会计专业本科教育专业课偏多,注重于具体规则的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相当缺乏,而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会计教育应当侧重于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基础。在专业课教学内容上,普遍存在重视制度、准则的讲解,注重传授会计规则和会计实务的知识,忽略会计理论学习的问题,忽视对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加强微观经济学、财务分析、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学习。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当增加三类内容:一是与会计人员工作能力密切相关的计算技术内容,如金融工程、经济计量学、电子商务等;二是与会计人员工作内容相关的经济业务内容,如国际贸易与结算、保险与风险管理等;三是与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内容,如合同法、票据法、公司法、证券法、民事诉讼法、国际税收等。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建立一个基本的理念和知识框架,从而为其进一步学习和培养判断、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2.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必带来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冲突,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保证教学内容改革成功的基础。
在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和权威,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教学中的被动地位,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和完善其能力结构。
一是加强案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能为传统的会计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能够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可以针对案例中所反映的情况,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从资本市场寻找现成材料,如选取典型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并对其加以分析。
二是论文写作。会计专业本科生应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论文写作训练具备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形成自己观点并撰写出完整文章的能力。
三是专题讲座。对会计、审计、财务以及经济等领域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知识面,及时更新其所学知识。
四是加强专业实践。采用实况模拟、资本市场典型实例分析、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合作等多渠道专业实践方式增强学生对会计和企业管理实践的了解,接触多种行业、规模企业的业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判断能力。加大实习的比重,并建立有效的实习考核办法,落实实习效果。
在新的世纪里,学生对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期望,社会对教育和人才培养不断地产生新的需求,随着中国加入WTO,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也将日益国际化。今天的会计人员己经由过去单纯的簿记人员、财务信息的制造者转变成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重要角色。这一改变,要求会计人员增强个人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修养,从而满足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的要求。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涉及到诸多方面,会计学专业会计教育及其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发展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阎达五.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刘永泽,孙光.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2004,(2).
[3]朱小平.中国会计教育改革向何处去•会计研究,1995,(10).
[4]汤湘希,唐国平.面向21世纪会计学历教育改革研究报告.2001.
[5]荆新,孙茂竹,张玉周.财务会计学课程设计的一种新方案.会计研究,2002,(6).
一、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是指处于省级管辖范围内的,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地方企事业单位的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应本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基于此,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应用型为特色,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审计学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熟悉会计和审计实务,具有较强的业务处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一定的创新意识,能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财务问题并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会计、审计实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会计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而由于会计工作的敏感性和机密性,使得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因实习单位不愿意接收、怕单位财务资料外泄等原因而较难达到实践效果。因此,会计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构建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加强会计学实践教材建设,重视实践师资的培养,创新实践课程考核方法和加强实践环境建设。
(一)构建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会计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设计了如下实践课程体系(见表1):上述实践课时既可以是课内实践,也可以是实验室实践,也可以是校外实习基地实践。如会计学原理课程,可以设计成课内实践;认识实习可以是实验室实践,学生通过了解实验室会计专业的实践资料,熟悉会计工作环境,了解会计岗位设置、工作流程等。
(二)加强会计学实践教材建设会计专业实践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因为会计专业的实践可以通过模拟企业实际经济业务,学生可以进行岗位的实际操作,从而达到实训效果,因此,一些实践可以在校内完成。而在校内实践中,实践教材是校内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想达到校内实践的学习效果,应加强实践教材的建设。一是教材应仿真实际会计工作,在仿真的基础上选用典型经济业务,让学生可以练习掌握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例如《税法》实训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涉税业务编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结合企业为员工发放职工薪酬的业务计算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并编制纳税申报表等。《会计报表分析实训》可以搜集近三年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年报、半年报),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报表数据进行独立分析,写成分析报告,再由实验指导教师总结分析。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也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二是教材的及时更新。会计学科的特点是变化较快。实践教材必须跟上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修订。例如,税法一般变化很快,尤其增值税、营业税改革、资源税等,实践教材中的相应经济业务(如增值税销项税、进项税涉税处理,运费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处理)要及时修订,运用最新税法;再如,会计准则在2014年进行了较大变化,修订了五项准则、新增了三项准则,实践教材中相应经济业务要随之调整(如职工薪酬的处理、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等);再如2013年财政部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适度引入作业成本法,《成本会计实训》教材应有体现。
(三)重视会计学实践师资的培养实践课师资队伍的素质是实践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年轻教师较多,从校门出来直接从教的研究生较多,他们相对来说实践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需要重视会计学实践师资的培养,可以“请进来,走出去”。一是将有会计实践经验的专家“请进来”。教育部4号文指出,“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将有实践经验的企业财务主管、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等专家请进校园,对学生的校内实践进行指导,也可以担任学生的校外实践导师。二是鼓励任课教师“走出去”。教育部4号文提出“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可以鼓励会计实践教师利用假期(或通过有计划地休假实习)走进企业、事务所开展会计专业实践;鼓励教师取得除高校教师资格以外的专业资格,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即成为双师型教师)。
(四)创新会计学实践课程考核方法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在考核方式上也应有所不同。理论课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情况,实践课程的考核应侧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例如,《会计模拟综合实训》课程考核,可以让学生根据设计的实践材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仿真会计业务流程,评价标准可以是学生编制的财务报表占50%,学生处理经济业务的熟练程度,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的规范程度占50%。再如,《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结合会计软件操作的实践课,而一般的闭卷考试并不能考核学生对软件的理解掌握。可以让学生在已经建好的账套中进行ERP的相应操作,包括基础设置、财务处理、报表编制、工资处理、固定资产处理以及供应链处理,评价标准可以是各子系统处理结果共占70%,学生软件熟练程度占30%。总之,实践课程在考核形式上应侧重实际操作,考核内容上应侧重经济实务,考核评价应结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教育;财务
我国会计教育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已基本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培养体系。就大专(高职)这个层次而言,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高职会计教育因其特殊性,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高职会计教育既是高等会计教育,又属会计职业教育,其对会计理论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其它层次(中专、本科、研究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本文在借鉴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为背景,以笔者多年来在会计教育实践中的探索为支撑,对高职会计教育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高职会计教育发展综述
会计职业能力的教育培养在世界上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受到了高度重视,为我国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吸收模式。德国“双元制”会计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体现了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训的较好结合,突出两个培养主体———学校与企业,两种教学内容——学校的专业理论及基础文化知识和企业的职业技能、职业经验,强化了两类教师———企业实训教师和学校基础及专业教师,推出了学生双重身份———企业的学徒工和学校的学生,优化了两类不同的考试——企业职业技能考试和学校基础理论考试,打造了两类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和学校毕业证书等等方面。美国社区学院模式最突出特点就是为社区成员提供各种兴趣培训,满足学生短时间内学会会计基本就业技能为目的,获得课程证书后还可转入大学继续进行后继学习,获得学士学位。英国“工读交替”模式是一种理论———实践———理论的职业培养模式,其实施方式是在学年之间,在校学习和到企业实习是相互交替进行,有利于学生在熟悉企业生产环境和流程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在校所学的会计知识。澳大利亚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即技术和继续教育模式,其特点在于在建立了国家资格框架体系的基础上,整合了能力标准、资格认证及评估技能等方法,为行业需要设置不同培训包来培养高文化、高技能、高素质的会计应用型人才。加拿大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即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其核心是通过企业专家代表开发制定的职业分析图表为基础,从岗位的需要出发,设置课程,利用学习包来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进行相关考核。总之,发达国家在会计职业教育方面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为我国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借鉴思路。近年来,国内高职教育发展迅猛,许多学者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笔者综合起来普遍都强调会计职业能力即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只是会计核算基础能力,更多的是会计职业价值观、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继续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会计预测及监督能力、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等等。
二、高职会计教育的特征
1.高职院校的特点。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或学院及两年或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三个梯次的高等教育模式。高职院校的特征主要以培育技能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标,面向社会,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实践型、职业技能型、实用操作型的人才。我国高职院校的特点一般是职业技术型的高等专科教育。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以原来传统专科学校、普通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普通中专学校等独立或合并而来。除极少数重点高职院校外,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规模、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教学经费等上均比不上很一般的高等学校。高职院校的教育状况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2.高职会计教育特征。高职院校的会计教育除具备一般高等学校的共性特征外,主要还有以下特征:(1)高职院校的会计教育更偏重于实践性。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着重于培养拥有较强专业技能与知识的中高级会计乃至研究型人才,但就其社会的需求和岗位的设置来看,还是呈金字塔状,毕竟基础的会计工作还需更多的人来做。同时会计本身就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特别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毕业后大部分将成为企业中的会计“蓝领”,其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许多学校已逐渐认识到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据调研,云南省目前38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开设会计专业的有30所,占到了79%;30所开设会计专业的院校中,28所拥有了会计实训专用机房,25所院校会计实训室配有多媒体设备,30所院校全部使用会计软件;一半的院校即15所院校拥有校外实习基地18个。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云南省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更应看到,高职院校虽然至少在思想上认识到了校外实习基地的重要,但在安排实习次数、学生人数等方面还是受到限制,或是经费紧张等原因,还远远达不到理想的目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性的教学依然任重道远。(2)高职院校的会计教育更体现职业性。高职教育既属于高等教育,但它更属于职业教育。高职生的培育方向是面向市场的职业技能型,职业教育分为初、中、高级三个阶段,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对会计专业来说,其培养目标是能够适应社会基层需要的,既掌握所需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操作实践技能,能够从事财务相关专业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强调职业性就要强调职业能力,即面向市场的专业工作能力,而不是本科及研究生所着重的会计专业知识大量灌输及理论的研究。中小企业引进会计人员更看重职业能力方面,基于企业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三流”运转职能特征和财务的独特性,会计人员不仅要求具有会计专业实务、财务运作及税费筹措能力,更要拥有良好的协调、语言沟通和表达方面的能力。不仅对会计信息进行收集、记录、归纳和整理,还要能将影响决策导向的经营状况及时汇报给决策层,还要处理好企业与供货商、客户之间,企业和银行、工商、税局等行政管理单位的关系。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教育应结合当下的商业环境及企业发展趋势,加大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地体现出职业性的意义。(3)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的基层性。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由于所处的教育等级一般是专科水平,相对于本科及以上的来说,其工作地主要面向基层,处于单位的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面对的是最基本单位的第一手数据,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数据。因此,对基层会计工作者来说,其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多熟悉业务流程,接触最真实的原始凭证和数据,直接为一线服务。这种基层性虽然可能接触面相对来说较窄,但对专业职业素质要求并不低,实际上这给高职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更符合高职学生技术应用型岗位的特征。
三、对高职会计教育重点方向的探讨
1.高职会计教育立足职业定向性。高职教育作为我国近20年来新兴发展起来的大、中专转型教育模式,它不同于原来的专科(学科)教育,更贴近社会、注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会计专业是和经济鱼水相存的关系,没有了经济就没有了会计。因此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将会计专业定位于:培养具有必要会计基础理论和较强实践应用能力,能够学习和应用现代会计知识,解决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中的实际会计问题,能够针对具体业务与相关业务人员沟通交流并提供指导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所以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性非常强,其直接面向岗位及岗位群。
2.专业设计及知识结构的应用性。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计、课程设置还远远不符合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由于会计专业性强,相对较难学习和掌握,并且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相对本科来说要差些,从这方面造成了企业招不到想要的毕业生;另外一方面,课程的设置大部分仍沿用传统学科的课程体系,着重理论知识而未能顾及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企业的合作中往往出现不匹配的问题,造成了学生不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情况比比皆是。专业设计及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体现在要以企业的会计业务为核心的编制上,所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是高职院校专业的发展途径。
3.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及实用性。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围绕技能型人才的核心目标,会计教学内容也应该及时转型,在以往强调以基础理论学习为重点,应转化到根据会计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改进实践教学方式,构建仿真的会计职业环境,传统的会计教学内容主要是《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两大板块,其普遍存在重核算轻指导的问题,将会计教学和会计工作割离开来,造成了“学”与“做”的脱节。因此,笔者建议应该从企业资金循环链的角度,安排教学内容结构,增加企业流程及内控方面的内容,突出企业经济业务,让真实的会计凭证再现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让学生学得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市场本位视觉下高职会计教育的完善和升级
1.加大通识类课程教育,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人文素质。发达国家对会计人员的通识类教育特别重视。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认为以会计学为主的商科职业教育是以有效的沟通能力、商业伦理、商学通识、批判性思维、有效的决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合不同商学知识的能力、全球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专业能力这十大能力作为努力实现的目标。以美国为例,对会计毕业生所要具备的能力,规定了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和专业认同三个方面,其中技能方面具体包括沟通技巧、智慧技巧和人际技巧三大项,其突出了能够有效地读、听、写、讲及能够找出、取得及组织信息,在不熟悉的新环境中认清并解决问题,并且从事相应判断;能够在团队中有效工作,并在适当时机展现和发挥领导才能。崇尚通识教育和自由探索精神是美国商科教育的一大特色,有些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真正专业核心必修课仅6门,主要集中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税务等课程,其它包括当代文明、文学人文、美术人文、音乐人文、外语、写作、自然科学、体育、历史文化等大量通识类的必选或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这使得会计专业学生在学好了本专业的同时,还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许多以提高人文素质的通识类课程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我国也在积极探索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职院校的会计毕业生一般就业率均较高。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会计教育越来越功利化,过多地关注会计专业知识和考试获取各类会计证书成为了就业、晋升的唯一“快速通道”。学生普遍还是以接受知识考点及能提供标准化答案而顺利通过考试,从而得到证书为核心。对于学生的素质和独立思考且具有批判能力等方面亟待提高。多学科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根据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情况,针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适当增设商业、管理及社会人文方面的通识类学科教育,将极大地弥补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也必将赢得用人单位青睐。
2.会计专业特色课程仍是培养学生会计从业的专业素养及能力的基础。进行通识教育并不意味着不重视会计专业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中专业课非常之多,但为什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离社会需求仍然有很大差距?因为社会更看重毕业生的全面素质和专业能力,专业能力而非仅是专业知识。如今所处的“大数据”信息年代,获取专业知识已是相当容易,而专业能力和素养却是要“台下十年功”的百般修炼和努力。因此会计专业特色课程从设置上就要尽量不仅仅只是传输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才是更重要的。我国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很多仍照搬照抄普通本科教学的体系,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线来展开,没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为适应我国多变的市场发展要求,会计专业特色课程应当以递进性和层次性进行,借鉴国外模块化、顶点课程设置等方式,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核心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单元模块,并细分为相关的课程,通过编号解决这些关联课程的先后学习顺序问题,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和梳理,形成完备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总之,专业特色课程要针对社会职业性需求及高职生的特点进行设置,突出专业能力的启发和开导,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让会计专业能力的提高成为毕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专业素养和能力的重要体现。
3.实践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尽早面对工作情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方式一直以老师讲授和灌输,学生听课为主,大部分学生不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而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这样做的后果必将离现代社会职业界的需求越来越渐行渐远。为了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材及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和趣味性,要逐步树立“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来主导整个教学过程,要加大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大力开展,增加校内外实训、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文章研讨、小组协作等多种方式,教师的主讲内容应逐步重点在介绍主题和启发学习上面,更多地是引导学生多元化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尽量模拟出毕业后的工作情境,让学生成为该工作情境下的“主角”表演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以求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五、结语
高职院校的会计教育应强调和更注重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所需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增加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实践性,加强课堂教学与能力训练整合,在专业教育中融入通识素质和职业操守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及富有创造性,以学会适应在日益变化的商业环境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从原来只是“财务数据加工者”努力向面对复杂商业市场的“职业操作者”转变。因此笔者认为,针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会计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围绕“提升专业素质能力、扩充通识人文素养,加强实践模拟教学”的核心培养模式,切切实实地改革和调整现有模式,突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教育,培养出大批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社会认同的优秀毕业学生,这才是职业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功。
作者:李春俐 童晓茜 杨相鼎 王庆春 李维 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大学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11~18
[2]姜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24~25
[3]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研究,2013(4):26~31
[4]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1):25~35
[5]刘延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开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新局面——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