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专业技术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正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葫芦画瓢准没错,经过这次实习,才发现,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书本上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们也会是无从下手。这次实习,我们是既做会计,又做出纳,刚开始还真不习惯,才做了两天,就感觉人都快散架了,加上天气又热,心情更加烦躁,而会计最大的忌讳就是心烦气燥,所以刚开始做的几天,那真是错误百出啊!!
本次实习的地点是本班教师,按老师要求,我们分成了小组,每个小组5.6个人,围在一起做帐,这样有利于同学交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首先设置: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资产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以及损益类等明细账。仔细阅读模拟材料,判断资料中的经济业务涉及的账户,根据各账户的属性分类,填入账页纸中。最后填写各账户的期初余额。具体步骤如下:
一、设置账簿
首先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首先设置: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资产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以及损益类等明细账。其次根据下发的会计模拟资料,仔细阅读、判断本资料中的经济业务涉及哪些账户,其中:总账账户有哪些,明细账账户是哪个;而后再根据各账户的性质分出其所属的账户类别。再次按照上述分类,将所涉及的全部账户名称,贴口取纸填列到各类账簿中去,并把资料中所列期初余额,登记在相关账户借、贷方余额栏内。最后试算平衡,要求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等于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总账借贷方金额要与下设的相关明细账户借贷方余额合计数相等,试算平衡后方可进行本期业务登记,否则不能进行。
二、登记账簿
首先登记账簿必须使用兰黑墨水书写,冲账时可使用红色墨水,但字迹要清楚,不得跳行、空页,对发生的记账错误,采用错账更正法予以更正,不得随意涂改,挖补等。其次明细账要根据审核后的记账凭证逐笔序时予以登记;第三总账根据“记账凭证汇总表”,我们做了10天的登记,登记完毕要与其所属的明细帐户核对相符。
三、结账
首先详细检查模拟资料中所列的经济事项,是否全部填制记账凭证,并据此记入账簿。有无错记账户、错记金额,如有应及时补正。其次在保证各项经济业务全部准确登记入账的基础上,结出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账和各类明细账的本期发生额与期末金额,为编制会计作好充分准备。
四、编制会计报表
首先在左上角填明编制单位、编制时间;其次根据总帐或有关明细帐资料按项目填列;还必须要使资产负债表要保证左方金额合计等于右方金额合计,否则重填;最后还要编制人要签名。
这次实习的时间是三周,由郑老师和张老师指导我们做,可是我们只做了1-10号的凭证,总结原因有以下几点:(1)我们之前的理论基础学的不好,以至于在做的tine还要不停的翻书;(2)以前没有接触过会计,很多凭证都是第一次看到,刚开始根本无从下手,怕做错啊!!!(3)年轻人,心浮气燥,对做会计没有兴趣!!所以我们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把会计理论知识好好的复习一下,培养对会计的兴趣!!争取下次再做的时候能够快点!!
这次会计实习,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现总结如下:
我们先做的是出纳工作,出纳登帐的方法:出纳在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的时候,先要取得相关原始凭证,然后根据相应的原始凭证,将其登记记帐凭证。再根据记帐凭证,登记其明细帐。期末,填写科目汇总表以及试算平衡表,最后才把它登记入总帐。结转其成本后,根据总帐合计,填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等等年度报表。这也就是会计操作的一般顺序和基本流程。
现金日记帐必须采用订本式帐簿,一般为三栏式帐页格式,由出纳人员,现在也就是由我根据现金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当计算当日的现金收人合计数、现金支出合计数和结余数,并将结余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随时发生随时登记,日清月结,帐款相符。若有外币现金的企业,应当分别人民币和各种外币设置“现金日记帐”进行明细核算。
银行存款日记帐也必须采用订本式帐簿,一般为三栏式帐页格式,也由我根据银行存款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的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结出余额。“银行存款日记帐”应定期与“银行对帐单”核对,至少每月核对一次。月度终了,企业帐面余额与银行对帐单余额之间如有差额,则必须逐笔查明原因进行处理,并按应当月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若有外币现金的企业,应当分别人民币和各种外币设置“银行存款日记帐”进行明细核算。
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必须每日结出余额。结帐前,必须将本期内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全部登记人帐。结帐时,应当结出每个帐户的期末余额。需要结出当月发额的,应当在摘要栏内注明“本月余额”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需要结出本年累计发生额的,应当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年累计”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12月末的“本年累计”就是全年累计发生额。全年累计发生额下面应当通栏划双红线。年度终了结帐时,结出全年发生额和年末余额。年度终了,要把余额结转到下一个会计年度,并在摘要栏注明“结转下年”字样;在下一个会计年度新建有关会计帐簿的第一行余额栏内填写上年结转的余额,并在摘要栏注明“上年结转”字样。现在我们做的只是12月份的帐,所以只要在摘要拦里写“本月余额”即可,但还是要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
每月按理是要对帐,如发现有未达帐项,应据以编制未达帐项调节表,以便检查双方的帐面余额。调节以后的帐面余额如果相等,表示双方所记帐目正确,否则,说明记帐有错误,应及时查明原因予以更正。此外,还应注意的是,调节帐面余额并不是要更改帐簿记录。
司法会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取证技术和鉴定手段,正是为了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力打击危害国家经济秩序、政府行政秩序的经济犯罪、职务犯罪应运而生并篷勃发展起来的。借助于现代会计学的发展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司法会计已成为司法鉴定技术领域内的一支生力军,其在司法机关诉讼中准确“认定事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证据”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司法会计的发展,远不如象法医技术、物证技术那样备受关注。探讨司法会计的“历史”与发展,解读制约司法会计发展的因素,以期让更多的司法界同仁们来了解它、关注它,是本文的主题。
一、司法会计的起源与发展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司法会计起步较晚。据现有资料记载,司法会计活动及司法会计学在我国出现还属当代的事情。80年代后期,一些法院在审理涉及财务会计业务的民事、经济、行政案件时,开始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进行相关的司法会计活动。个别地方的法院还与银行、审计等部门联合成立了开展司法会计业务的机构。到二十世纪末,一些地方的公安、法院等部门为了侦查和审判工作的需要,也开始酝酿建立司法会计专业技术门类,配备司法会计人员,开展司法会计工作。
司法会计是基于司法机关侦查、审理涉及财务会计业务案件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已在司法机关办理刑事、民事、经济和行政案件中发挥了其他技术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司法会计理论研究的争鸣与勃兴
由于受司法会计实践的影响,我国司法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现有资料记载,在80年代以前我国没有人专门从事司法会计理论研究,只有极少数的会计人员和高校的教学人员对司法会计实践和司法会计教学进行了一些经验总结。从80年代开始,我国的司法会计理论研究才真正开始。
1985年检察机关的司法会计专业技术门类建立后,检察机关的司法会计工作者,结合司法会计实践开始了司法会计理论研究,并逐渐成为我国司法会计理论研究的主力军。进入到21世纪,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在大连、南宁组织召开了全国检察机关司法会计工作和理论研讨会。这两次会议,不仅总结了检察机关自开展司法会计工作以来取得的成果,交流了工作经验,对司法会计领域内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两次会议,极大地推动了检察机关乃至全国的司法会计理论研究工作。
三、目前我国司法会计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司法会计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人才资源缺乏
科技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司法会计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人才资源缺乏的问题。
从司法实践的需要来看,目前我国公、检、法、司及其他部门至少需要一万名左右的司法会计人员,而现在检察机关内仅有2000余人,其他司法机关更是寥寥无几。
从科研和教学来讲,至二十世纪末,我国尚未建立起司法会计专业或司法会计方向的本科教育体系,仅培养出了极少量的司法会计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目前,仅有个别高等院校着手司法会计方面的本科教育(据不完全统计,在校生不足百人)。
人才资源的缺乏,不仅制约了司法会计的发展,造成了理论研究、教学工作的被动,而且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在诉讼中证据收集活动也受到技术方面的限制,更不要说为司法实践提供司法会计方面的科学证据了。
(二)从事司法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尚需提高
目前,从事司法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主要有司法机关的司法会计人员和社会中介机构的注册会计师及一些大专院校的会计科研、教学人员。这些人员,主要是从财经院校会计、审计及其他经济专业毕业的,许多人还缺乏开展司法会计工作所必需的法学、侦查学、司法鉴定学和司法会计学专业理论和实践。社会中介机构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教学、科研人员更是缺乏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专业技术水平的不足,往往导致在司法会计实践中违法检案、技术性错检等一系列问题。
(三)司法会计专业技术的应用缺乏必要的环境和基础
由于大多数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和律师缺乏对司法会计的了解,有的甚至一无所知,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常常出现对需要进行司法会计鉴定的不送检,或提出不适当的鉴定要求,或不会收集检材至使鉴定无法进行等情形。因此,司法会计专业技术的应用还缺乏必要的环境和基础。
(四)司法会计工作缺乏统一和规范
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由于对司法会计工作缺乏统一和规范,在司法会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如司法会计的用语混乱,大量引用证人证言作为结论的依据,应当验证的鉴定事项有重要疏漏,结论的论证不严谨,超范围解决法律定性的问题,司法会计鉴定文书五花八门等做法,这些说明由于缺乏统一和规范,使司法会计工作有明显的随意性,造成了一些混乱。
四、我国司法会计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诉讼科学化进程的加快,刑法、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在客观上为司法会计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使司法会计在打击犯罪、预防犯罪和处理民事、经济、行政案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
(一)适应形势发展,大力加强司法会计理论研究
从目前我国司法实践和司法会计的现状看,司法会计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司法会计专业的发展已明显受到理论研究水平的制约。因此,加强司法会计理论研究已刻不容缓。
司法会计理论研究,首先要加强对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解决目前还没有解决的一些司法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司法会计理论体系,以指导具体技术理论的研究和司法会计实践。
(二)建立司法会计教育体系
根据司法实践和司法会计理论研究的要求,在我国高等院校,应逐步建立起司法会计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司法会计专业技术人才,以适应司法实践和司法会计学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已有部分财经、政法院校开设了司法会计方向的本科教育,还有部分政法院校招收少量司法会计方向硕士研究生,这为培养高层次的司法会计人才开了个好头。
(三)标准化:司法会计的最终出路
在诉讼中,诉讼证明标准的提出和证据法的制定被逐渐提到立法日程上来,这对涉及技术性证据的司法鉴定技术提出了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司法鉴定的标准化是司法鉴定工作的最终走向。司法会计也不例外。要解决目前司法会计实际工作中的诸多问题,司法会计必须走标准化的道路,这既是诉讼科学化的要求,也是司法会计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司法会计标准化研究与操作的需要,首先要尽快建立我国的司法会计标准化组织,这是进行标准化活动的前提条件。其次,要组织人力、物力,借鉴会计、审计的现有成果,尽快编纂司法会计引用技术标准,以解实际工作之急。
(四)建立全国性司法会计学术组织
目前,我国的司法会计专业,无论是专业人员数量还是专业技术的应用都已初具规模。从加强司法会计理论研究和技术推广的角度看,应尽快组建全国性的司法会计学术组织。
关键词:会计工作;管理会计体系
一、会计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一)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服务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研究:一是正式《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我国管理会计工作的系统开展。 二是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推动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和工具方法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三是构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管理会计的概念框架和工具方法等;鼓励企业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等方式,及时总结、梳理管理会计实践经验,组织建立管理会计案例库,形成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四是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将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和会计领军人才(后备)培养体系,推动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适当增加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比重,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五是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指导单位建立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推动会计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构建高质量的会计标准体系,促进社会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会计标准是市场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成和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重要技术标准。建立一套公认、一致、科学的会计标准体系,有利于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比有用,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金有效流动、避免无效投资和资源浪费,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构建高质量的会计标准体系是从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
(三)深化会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会计服务市场活力
按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会计服务业宏观管理,重视会计服务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研究 制定,研究出台有利于会计服务市场公平竞争的统一规则标准。二是适时取消境外事务所在境内设立常驻代表机构审批,研究取消证券期货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批,改由企业自主选择市场认可的会计师事务所。三是按照“宽进严出”的原则,加强对会计服务市场主体、市场活动的监督管理,将管理重心从前置审批或准入环节,放到事中事后监管上来,重点整治市场低价竞争行为和诚信缺失现象,为会计服务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四是推动会计服务业转型升级,在巩固和提升传统审计业务上下功夫,稳步试行和扩大政府购买注册会计师和记账服务,并在促进传统业务升级换代上下功夫,将服务重点转向服务企业内部管理决策。
(四)健全会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为深化改革提供高素质会计人才
一是继续抓好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和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提升计划,在选拔机制、培养机制、使用机制上继续探索新途径、新办法,持续完善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框架体系。二是深入开展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健全核心课程体系、培训师资库和教材库,积极探索以网络教育为补充的培训模式,构建素质提升工程长效机制。三是稳步推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改革,全面实施初级资格无纸化考试;扩大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试点范围,推动设立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体系。四是继续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认真做好新版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和新版无纸化考试题库推广工作,完善会计人员信息管理平台,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五是加强会计监督,开展会计从业资格检查活动,尤其是加强对非政府组织和中小企业会计人员持证上岗的监督,促进会计持证人员上岗率的提升。六是积极推动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建立会计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体系,不断提高会计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积极推动设立会计博士专业学位,完善会计专业学位体系;积极推动会计专业学位教育与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双向挂钩”,进一步强化高层次应用型会计教育的实务导向。
(五)推动会计师事务所转型升级,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一是健全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法规体系,继续推进注册会计师法修订进程,加快修改财政部第24号令,抓紧研究制定会计师事务所职业责任保险制度、会计师事务所档案管理办法等行业管理配套规章制度;二是对证券资格事务所转制情况进行核查评估,以财务一体化检查为抓手,对证券资格事务所一体化管理、内部治理机制以及质量控制制度建设与执行进行抽查;三是着力研究解决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运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为合伙制会计师 事务所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和执业环境;四是顺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支持证券资格事务所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分所并开展试点工作,研究起草取得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境外专业人员担任事务所合伙人的管理办法;五是继续周密稳妥推进原中外合作事务所转制后续工作,在按照转制方案组织实施阶段性评估的基础上, 有序启动转制后增设分所等问题;六是深化注册会计师行业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做好会计服务市场开放亚行项目,配合有关部门有序推进CEPA、ECFA、WTO、FTA等相关工作,以及审计跨境监管合作双边和多边磋商谈判工作。
(六)做好会计理论创新,为会计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是要创新工作思路,将会计理论研究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完善现代服务市场、转变政府职 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进一步强化会计理论研究。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会计改革的伟大实践,组织理论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部门人员联合开展研究;完善产学研战略联盟,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三是要具有国际胸襟和全球视野,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拓展会计对外交流的平台和载体,大力推动研究主题本土化与研究范式国际化的有机融合,推动我国会计理论创新发展。四是加大学术类全国会计领军人才、会计名家等高端人才培养力度,组织、鼓励高端会计学术人才反哺社会,开展系列学术讲座、教学支持和相关科普活动,切实发挥高端引领作用。
二、抓住机遇,乘势前进,推动会计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创新理念。创新是会计事业兴旺发达的源泉,是会计行业不断发展的动力。过去两年,全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创新理念的驱动。下一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开展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等会计改革的新领域,更离不开创新理念的推动。会计的领域在不断拓展,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会记账、算账,还要求会计人员具备战略眼光、决策能力、财务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综合素质。
二是全局理念。会计改革与发展要牢固树立全局理念,妥善处理好会计改革与财税改革、国企改革、金融改革的关系,注重会计改革与其他改革的综合配套,发挥改革的整体效能。会计涉及面广,要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会计管理工作者应进一步增强全局理念和大局意识,在组织落实会计管理工作时,要站在日常会计管理工作之外看问题,向前看,向远处看,推动会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法治理念。牢固树立法治理念,推进依法行政和会计法制建设,是推动我国会计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保证。随着我国经济实践更加活跃,会计业务日趋复杂,法治的理念愈显重要。从事会计管理工作,特别是行政审批事项,应当依据法律规定、在法定权限内、按 照法定程序设定并实施行政审批,严禁。
四是服务理念。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会计服务的对象面临政府、企业、行政事业 单 位和会计人员的多元化格局,这对会计服务的范围、主动性、敏感性以及服务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全体会计管理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主动将服务贯穿到会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强化会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财政经济中心、服务行业发展、服务全体会计人员的意识,全面提升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效能。
五是沟通理念。良好的沟通协作,是增进理解、争取支持、推动工作,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会计管理工作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会计管理机构具有重沟通、重协调、重合作的意识,主动加强与有关监管部门和有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
当前,人们提出以“做学教合一”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这是对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人才模式的具体化,是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近年来,相关职业教育专家将“做学教合一”进一步阐释为“‘做’字当头,‘学’贯始终,相机而‘教’”,其别强调“做”字,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1]而职业教育有众多的专业及课程,不同专业实施“做学教合一”有具体的特点与要求。在此,我们将以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技能课程――初级会计实务为例,按照还原论、整体论思想深入探讨“做学教合一”的内涵,开展“做学教合一”,以期实现“真做”“真学”“真教”的有机统一、紧密衔接。
一、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的内涵
“做学教合一”从字面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做”“学”“教”三个方面的深度和广度,但关键要实现“合”。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把握“合”的原由、“合”的内容、“合”的时机、“合”的方式、“合”的成效。实践中,由于“做”“学”“教”三者的实施主体和指向客体紧密联系,因此我们要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做学教合一”内涵。
从静态来看,“做”的内涵包括:为什么做、做什么、什么时间做、如何做、做的结果。学生要主动做,教师是指导做。“学”的内涵包括:为什么学、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如何学、学的结果。学生要善于学,教师是引导学。“教”的内涵包括:为什么教、教什么、什么时间教、如何教、教的结果。学生要融入教,教师是相机教。
从动态来看,我们一是可以从“做”的目的确定教学内容,先“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自己哪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就能掌握的内容。后“做”的目的,是用实践的“做”印证、深化、加深理解理论知识。二是从“学”的目的确定教学内容,先“学”的目的,让学生了解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看看到底能学会多少。后“学”的目的,可以引领学生针对不会“做”的部分,再自主“学”,在教师引导下“学”,达到复习、巩固、提升的效果。三是从“教”的目的确定教学内容,先“教”的目的,对于学生尚未涉猎的专业领域知识,先“教”是非常必要的。后“教”的目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对自己无法自主学习掌握的内容,充分发挥“教”的作用,或者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进行提炼式“教”、拓展式“教”。[2]
初级会计实务课程开展“做学教合一”教学探索,“做”是核心,“学”是必须,“教”是必然,达成时机先后、场合左右、内容深浅恰如其分。这也对“做学教合一”提出更高的要求,考验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职业教育的“做学教合一”,学生“做”“学”的重要性高于“教”,体现在“做”“学”的分量与目的上;“教”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做”“学”的引导与保障上。人们可以更为深入地开展实践,实现“做”“学”“教”因时、因人、因地的恰当合宜、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有效作用。
二、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课堂的建构
(一)“做学教合一”课堂建构的基本思路
目前,《初级会计实务》教材的结构是按照会计要素与核算事项编排的,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到会计报表、产品成本核算、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事业单位会计基础。这种编排形式是典型的按照会计实务知识体系排序,不利于学生按照会计岗位学习掌握会计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因此,根据对用人单位会计岗位设置的调研分析和会计专业中职生未来就业时可能性较高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我们拟按照会计工作岗位,重构课程框架体系,以会计工作岗位知识与能力需求的中心,整合会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重构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同时明确7个会计工作岗位具体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培养要求。
(二)“做学教合一”课堂建构的基本策略
1.教学内容设计策略。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根据课程教学标准,结合教材主体内容,明晰课堂教学内容。同时,由于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是全国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两门科目之一,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而且考试大纲动态调整,目前已经公布了2017年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我们在教学内容设计时,要主动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准确把握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3]同时,我们要以典型的工作任务实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如存货核算中原材料账务处理,首先要区分实际成本、计划成本两种核算方法,然后掌握账务处理使用的会计科目,再设计三种典型的业务(款付料到同时、款先付料后到、料先到款后付)进行原材料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还有付款方式的变化(现金、银行存款、应付票据等)。只有准确把握专业知识的核心内容,我们才能科学设计“做学教合一”课堂教学内容,?x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
2.教学过程设计策略。教学过程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进行互动,从而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目的性强,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展开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交流、师生共进的过程。教是在学生已学基础上的教,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学是在教师的教指导下的学。教学过程一般围绕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取向、教学内容结构、学习心理过程、学习环境资源等差异而精心设计。[4]“做学教合一”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要突出“做”“学”“教”的典型特点,即“做”字当头、“学”贯始终、相机而“教”,围绕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优化组合,衔接连贯,递进教学步骤,实现教学目标。如存货核算中原材料账务处理,既要以典型业务的账务处理为基础,适度引入原材料的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适度引入原材料采购成本的计量范围、计量方法等内容,进一步对接会计实际工作业务内容,突显课程内容与生产服务管理实际内容对接,增强“做学教合一”的“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内涵。
三、职业教育“做?W教合一”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做学教合一”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1.优化教学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活动。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课堂建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设计,包含了比较多的教师个人主观判断,正如当前比较推崇的“同课异构”课堂方式,比较、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在职业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人们对加强教学内容与产业、行业、企业对接,已经形成共识。但对于具体专业、具体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如何对接,需要任教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生禀赋特点、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进行判断选择,同时还受到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影响。因此,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课堂的优化,存在比较大的操作空间。课堂教学实践是教师判断如何改进、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人们要通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实现“做学教合一”,达成满意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优化始终在路上,始终在进行中,没有终点。
2.优化教学环节,达成课堂预期目标。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课堂教学,需要不断优化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中,各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性比较强,是师生互动、相互交流、实现共进的过程。通过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设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性格、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因此,“做学教合一”课堂的教学环节,具有优化的空间和优化的需要。如初级会计实务课程的原材料核算业务,可以对原材料按照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分别进行采购、领用、结存的核算,设计教学环节;也可以对原材料按照采购、领用、结存的连续步骤,分别介绍实际成本法、计划成本法进行核算,设计教学环节。实践中,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操作能力进行选择。如果教师选择不当,将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3.优化教学组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课堂教学的组织,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当前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是以班级教学为基础,探究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努力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索的组织形式,如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现场教学、开放课堂、个别化教学等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不断优化。初级会计实务课程开展“做学教合一”教学,一般选择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等组织形式,教师在事先设计的基础上,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组织的实施过程,主动发现问题、思考解决对策,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分组形式,既要考虑按学生的学习基础平均分组,也要考虑男女生的组合问题,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等。如果实际的分组形式不适应教学要求,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整。
4.优化教学激励,浓郁课堂教学氛围。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课堂教学,需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方式,选择恰当的激励时间。心理学理论认为,任何好的行为要固定下来必须及时给予激励,没有激励的行为是不容易固定下来的。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程度高,学生“做”的结果和“学”的结果,是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而教师要巩固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学习行为,必须及时进行激励。但激励的时机、方式,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主动优化,努力打造浓郁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课堂教学氛围良性循环发展,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中,面对众多的知识点、技能点学习,每位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结果、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教师需要采取恰当的激励方式。显然,这是动态的过程,教师不能漠视任何类型的学生,需要采取动态化的激励方式。
(二)“做学教合一”课堂教学的评价策略
1.准确把握教学评价内容,提高评价针对性。“做学教合一”教学评价要适应以任务驱动的项目化课程特征,体现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的统一,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在评定时给予鼓励。
关键词:林业;财会人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各级政府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在不断增加,林业事业迎来了发展的大好际遇。在新形式下,管好、用好各项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林业事业的健康发展,已成为林业财会人员面临的紧迫任务。因此,不断提高林业财会人员的素质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1 林业财会人员素质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法律意识的增强和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林业财会人员的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在有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理论与实际脱钩。财会人员不深入生产实际了解林业生产的特性,导致财务管理理论与林业生产实际不能很好地联系起来,使成本核算和预算定额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知识更新较慢,主动学习意识淡薄,认为只要能把现有的会计事项处理了就行,满足于现状,没有创新意识;计算机操作水平低下,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层面上,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在会计核算方面的作用。
2 林业财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2.1 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熟悉党的有关林业方针、政策,掌握林业相关知识,贯彻执行《会计法》和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强化服务意识,遵守职业道德,廉洁奉公,秉公办事。
2.2 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财会人员只有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会计理论,在处理会计事项时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职业判断能力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在实际工作中才能不断创新,使会计的各项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2.3 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当前实现会计电算化势在必行,合格的财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运用计算机来处理单位的日常核算,将财会人员从繁杂的会计数据整理加工中解脱出来。同时还能针对本单位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编制程序、存储信息,并进行财务分析和编制报表等。
2.4 具有良好的写作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财会人员通常需要编写年度财务预算、分析年终决算、进行工作总结,等等。这些都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便简捷、明快、准确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
2.5 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财会人员在工作中不仅需要面对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而且经常要与工商、 税务、金融、财政等部门打交道,只有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切实做好财务工作。
3 提高林业财会人员素质的途径
3.1 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职业道德意识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公民道德规范在会计职业行为和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正直、客观、独立、保密、技术标准、业务能力、道德自律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品质能力。要把诚信放在首位,把它当成人生的一种追求,以诚信为做人标准。一名优秀的财会人员不仅要有一流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一流的职业道德水平。无论何时,高水准的职业道德,是一名财会人员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失去它就无从谈起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信息。因此,要求财务人员必须知法守法、廉洁自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财会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上,热爱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岗位,把工作视为自身的一种需要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依法办事。
3.2 树立创新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淘汰速度快,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受一次性教育就一劳永逸的事情。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计量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财会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尽快掌握新的会计准则。同时,还应树立创新意识,将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林业而言,财会人员不仅要学好财务知识,还应该熟悉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掌握每项林业工程的相关要求,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现代社会已步入了信息时代,电算化已成为企业财务信息系统运作最基本的形式,会计人员只有将计算机网络知识与会计知识相结合,才能满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要求。总之,终身学习已成为社会和国民的共同目标,也是会计人员必须坚持的,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工作的需要。
3.3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财会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涉及面宽,必须具有会计理论、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业务处理中,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在管理财务工作时,要体现出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对财会人员不断进行业务培训。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方面对新制度、新业务等新知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进行分层次、分批培训,将新知识尽快传达给基层财会人员;另一方面,针对各级审计、财务检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总结,利用会计例会等形式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另外,可组织本单位财会人员到兄弟单位参观学习,取长补短,尽快提高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3.4 鼓励会计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和职称考试
林业财会人员多为“半路出家”,财务基础知识和会计理论比较欠缺。各单位应鼓励财会人员参加财会专业的函授学习或自学考试以及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取得学历证书和通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财会人员,要给予一定奖励。
3.5 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
所谓后续教育,是指对正在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培训和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后续教育与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有着必然的联系,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后续教育是不可必免的。各单位应按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每年安排会计人员参加当地财政部门组织的培训,会计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参加,自觉更新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林芳.浅谈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教育的途径[J].科技信息,2007:32.
[2]沈秀艳.提高林业财会人员素质的几点建议[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3,(6).
1 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1.1 操作型会计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我国会计行业的现状是:建成了层次分明、各司其职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即以《会计法》为主、以相关会计法规为辅的会计法律体系,包括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方面,满足了会计工作的需要,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相关性和可信性;形成了以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构建了国际趋同、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会计方法选择上突出渐进性、稳健性和适用性,在会计国际化协调过程中,采取谨慎、适用为主,分步到位的原则,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一致;建立了刚性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在会计人员管理上,建立了会计人员职责权限制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考试制度、会计从业人员资格制度、总会计师制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等一系列会计人员管理制度。
但是,会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会计人员层次结构不够合理,技能操作型会计人才短缺,会计从业人员专业学历水平偏低,持有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会计从业人员的比例偏低,使得许多完善的会计方法与科学的会计技术在实施时大打折扣。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职业道德与人格品质的会计人才。因此,培养适应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是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
1.2 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差距
一些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定位过高,会计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重理论、厚基础、宽范围、面面俱到,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付出了艰巨的劳动,而大多企业招聘会计、审人才的条件之一却是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根据对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对会审人才的要求与学校对会审人才的培养,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以至于会计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用人单位埋怨毕业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只有经过培训及历练才能胜任相关会计工作,导致单位用人成本增加。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差,这无疑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直接关系。
1.3 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不够合理
当前相当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还没有真正形成与专业知识的必需性、操作的技能性的操作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结构体系,理论课程偏多、传统模式的会计专业的课程偏多,导致培养的学生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上出现重理论、厚基础、宽范围,面面俱到,而专业操作技能不扎实的现象。
1.4 缺乏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考评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实训、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形式。近几年在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总体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开设实验实训课程的广度不够;欠缺校内实训的岗位情景和职业氛围;尚未充分显现校企共同合作参与的深度和成效,顶岗实习的评价方法多以学生在实习结束时上交的总结报告及实习单位的评价作为评定的依据,过程的管理和考核内容欠全面和细化,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2 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以职业素养及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结合职业考证课程教学,推行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一中心是指以强化会计、审计人才的职业技能训练 为中心。
双轨制 是指实践教学过程中,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基础技能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专业实习 企业顶岗实习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会计、审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化处理能力训练双轨并行方式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三注重是指:
(1)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注重基础性。人才培养的就业面向基层;人才培养的层次为最基础的操作型专门人才;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基础性。这种广覆盖、低重心的就业准备、就业策略便于会计专业毕业生很好地切入竞争异常激烈的就业市场。
(2) 配置人才培养资源时注重开放性。人才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资源的质量。在配置人才培养资源时奉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策略,通过利用外系、外校、外单位等资源,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3)人才培养的过程注重实践性。会计是一个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操作性、实践性,通过构建岗位认知实践专业技能单项实训专业课程实训岗位模拟实训综合实训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与职业面向
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财务部门、管理部门的出纳、会计、收银员、统计员、内部审计员等岗位,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熟悉出纳、报税、成本核算、会计、审计等岗位业务,熟练掌握现金收支、会计核算、纳税申报、成本核算、年报审计等日常经济业务处理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手工账务处理及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能胜任出纳、会计、审计等工作岗位,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操作型会计人才。
4 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一体化 应用型会计人才
[作者简介]邵丽(1978- ),女,辽宁沈阳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审计教研室主任,讲师、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审计学、高职教育;史新浩(1970- ),男,山东莱西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会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学、高职教育。(山东 潍坊 261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任务驱动’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史新浩,项目编号:200948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50-02
一、引言
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会计人才资源总量增长40%,会计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80%,高、中、低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这一发展规划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规划特别强调,推动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指能够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会计工作实践的专门人才。①这对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应当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真学,要教学做合一。②本文在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体现专业核心能力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了“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对其改革效果进行了总结。“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全国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主要贡献。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长期以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可谓灌输之功十居七八,而启运之功十不得二三。这客观上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对专业实践技能的有效训练,制约着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结果是教师不满意、学生没收获。
2.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不同步。传统上,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理论课程开设在先,实践课程开设在后。以笔者所在学校改革之前的课程为例,“会计基础”在第一学期先进行理论讲授,学期末进行一周的“会计基础仿真实训”。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没有同步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而学生在进行集中实训时又忘了理论知识。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发现这种“学做不一”“学做分离”的模式已不适应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3.教学目标与证书考取目标不配合。许多职业院校的常规教学和职业资格证书考取之间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课程教学目标与证书获取目标不能形成合力。课程教学仅仅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没有考虑和兼顾证书考试科目的内容要求。为了学生参加证书考试,还要组织专门的辅导,增大了日常工作量。实际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会计专业教学应当把证书考核项目和要求纳入课程标准,将课程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结合起来。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会计专业应当培养学生具备以下核心专业能力:(1)会计基本核算能力;(2)会计实务处理能力;(3)成本核算与分析能力;(4)税务核算与申报能力;(5)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能力;(6)会计软件操作能力等。能够体现和培养上述核心专业能力的课程包括:会计基础、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基础仿真实训、会计岗位仿真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会计综合仿真实训等十门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下,上述课程都是独立开设的,无法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关键词】会计人员素质;现状;优化措施
一、概述
素质就是指一个人的学识、气质、品行、智商、情商、外貌等各种自身条件所综合起来的一个有机整体。对会计人员而言,其素质就可以理解为身体状况、政治思想、业务能力、职业休养这四个方面的组合。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但要具备熟练处理本单位会计业务的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二、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1.会计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专业素质:古人云:“德行立身之本,才识处世所先。”有了好的德行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随着多元化水利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会计职业素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那么,会计职业道德素质无疑就成为我局实现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优与劣的重要保证。同时,会计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非常强,除了比较系统的掌握财务会计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丰富的财务会计工作经验,更要具有清醒的法律意识、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只有勤于钻研、广采博览,才能提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在我局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工作心态和不断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会计工作琐碎、繁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工作心态,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与金钱打交道的过程中用严谨、耐心、负责的工作态度处理好日常发生的会计事务,不为利益所惑,不为金钱所动。面对新形势对我局会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全体会计人员应当紧跟水利经济发展的脚步,迅速适应我局会计业务的变化,不断加强自身会计理论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总结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积极应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我局的经济建设服好务。
三、我局会计人员的素质现状
1.会计专业技术水平和人员结构差异较大:我局财会人员共计142人,占全局在职职工总人数的8.6%,高级、中级、初级分别占财会人员总数的6.3%、19.7%和38.7%,由此可见,我局财会人员人数多,但高水平的会计人员却相对较少,缺乏为我局经济建设出谋划策、预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高层次的会计专业人才;我局部分会计人员虽是积累了多年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老同志,但文化水平偏低,知识更新和适应会计电算化要求较慢,部分新同志学习和钻研会计业务不主动、不积极,做事敷衍,出现了老会计跟不上形势,新会计跟不上需要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局的经济的发展。
2.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有待提高:近几年,我局只注重对会计人员在岗能力的培训,对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个别基层单位会计人员利用岗位之便违规操作、私欲泛滥,法律意识淡薄,编制虚假会计报表,导致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失真,影响了我局经济工作的决策质量。
3.对会计人员内部监管力度不到位:个别基层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不落到实处,单位的经济活动只是限于领导和会计说了算,对会计人员监管力度的薄弱,致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导致个别会计人员利用岗位之便贪污钱财,给单位经济造成损失。
四、提高我局会计人员素质的优化措施
会计队伍建设是我局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现有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尽快适应水利经济新形势对会计工作的要求,我们应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努力:
1.加大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力度、增强法制观念:我局应当着重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全体会计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遵纪守法,依法履职的法制观念;树立爱我宝鸡峡,做好我自己,立足本职岗位,严守职业操守,搞好本职工作的思想意识,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当中,为建设经济强局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在这个知识更新很快的时代,不学习就会被淘汰。不管是新、老会计,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力度,不断深化多层次的高等教育,鼓励会计人员参加会计专业资格考试和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使我局的会计人员真正成为既精通本职会计业务又熟悉其他相关知识的理财能手。
3.建立健全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定期对我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并针对不同的会计工作岗位制定岗位责任目标制,建立健全符合我局会计工作需要的科学合理的会计人才评价、选拔与激励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内审作用,经济与行政处罚、奖励并举,狠刹贪污浪费之风,为我局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五、结束语
我局经济要发展,会计职业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从加大我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力度、增强法制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建立健全对会计人员监督和激励机制入手,不断提高我局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局水利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浅析会计人员素质、影响因素和优化措施,吴淑芹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3年03月01日.
【关键词】 地方高校; 会计教学; 职业能力
我国会计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几乎每个综合性大学都设有会计学等相关专业,但是,面对新的经济形式,企业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国许多新建的地方高校的会计教育,与企业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地方高校必须深化会计教学改革,在保持会计教育“量”的增长的同时,更要加速会计教育“质”的飞跃,科学认识当前会计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调查样本的选取
为更好地研究地方高校中会计教学管理问题,笔者进行了“地方高校会计教学质量管理问题调查”,选取了山东省孚日家纺集团等50家企事业单位、滨州学院等7所新建地方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包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学)152名毕业学生、地方高校的30名会计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232份,收回有效答卷205份,在统计出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地方高校会计教学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一)企事业单位对会计学专业学生能力要求
1.调查结果(见表1)
2.对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56%的企事业单位中愿意或视学生情况接受会计应届毕业生,但大多要求学生能在3个月之内适应会计工作,44%的用人单位希望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用人单位最注重的是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成本计算等基本技能;认为地方高校会计毕业生在适应社会能力方面欠缺,表现为心态不正,不会为人处事,此外,会计专业技术能力不强,但有接受事物快、素质较高等优点;认为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学生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并应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对会计人员能力的需求情况,说明了地方高校会计教育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问题。
(二)地方高校会计教师对会计教学问题意见调查
1.调查结果(见表2)
2.对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地方高校一线会计教师的调查可以看出,认为我国当前地方高校会计教育完全适应社会需要的仅为3.3%,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地方高校会计教育有些地方不适应社会需要,主要原因是有些地方高校会计教育目标不切实际、教学技术方法落后、教材设置不切合实际,此外地方高校扩招所造成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对会计教育产生了影响,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适应社会和会计实务操作方面能力欠缺,认为应该加强对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方面的培养。而要实现此目标,则需要在明确会计学习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和优化教材结构等方面努力。
(三)地方高校会计毕业生对会计教学问题意见调查
1.调查结果(见表3)
2.对调查结果分析
绝大多数毕业生对会计理论教学效果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但对会计实践能力培养不满意;由于会计专业很多毕业生在老师指导下参加自学考试、会计从业资格、注册会计师考试,因此对自学能力方面有自信,而对适应社会能力培养方面则满意度较低;对学校会计教学环境,毕业生不满意的依次是会计专业教学技术与方法、教学管理水平、教师素质、教材情况、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这说明会计教学技术与方法的更新迫在眉睫。另外,会计师资队伍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会计教材也要因时而变。可见,几年的工作经历,使得毕业生较多的反思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学到的是否有用,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学校会计教学的欠缺,这对地方高校的会计教学改革是一种借鉴。
(四)地方高校会计毕业生认为影响会计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1.调查结果(见表4)
2.对调查结果分析
影响会计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较多的毕业生认为“就业与学习成绩关系不大,同学没有目标,缺乏学习动力”和“会计教育目标不切实际”是两个最主要因素,特别是就业形势的严峻和一些不公平现象,使学生曾经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此外,会计教育目标“培养高层次的高级会计人才”与就业现实差距过大,也对会计专业学生产生了较大冲击;处于就业压力和工作需要,会计专业学生希望会计专业教学技术与方法更有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更切合实际,也希望会计专业教师素质能更高。当然,学生也承认地方高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对学习有影响。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上述调查的总结,可以对我国地方高校会计教学管理的现状有所认识。据此,笔者对我国地方高校今后会计教学管理提出改进建议。
(一)重新定位会计教育目标
当前多数地方高校仍然将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高层次的高级会计人才”,这对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评价有所误导,使得学生认为自己受过会计教育就是高级会计人才了,心态浮躁、眼高手低,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实际上,在我国会计只是一种在社会经济中起重要作用的职业而已,地方高校应将会计教育目标重新定位,即培养具有财会理论知识与素养,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审计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从一入学开始,就有必要让学生明白会计只是一种职业,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今后谋生的手段,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其积极性。所以,地方高校会计教育应走职业化教育的道路,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并教育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改革会计教学内容
1.优化课程设置和课时分布
会计职业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即必须改革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课时分布。加大会计专业技能课程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纳税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的课时数,尤其是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纳税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可在完成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8-16周的实践课时,通过会计实务的模拟训练,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提高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增加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数目,会计法规、会计理论、财务理论等专业理论课程可作为专业选修课,由学生选择学习。
2.按企业实际情况修订教材
当前地方高校会计教学所用专业课教材与企业实际有较大区别,导致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之后,却不能进行基本的会计实务操作。因此,高校应派遣会计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并聘请企业会计人员与高校教师合作,结合企业实际,对当前会计专业所用教材尤其是专业技能课程教材《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纳税会计》、《成本会计》进行修订或重新编写。以《中级财务会计》为例,可按企业一般业务所涉及的过程,从企业资金的筹集开始,到购入生产资料和各类长期资产、使用各种物资、资源在使用中的耗费、产品形成与销售、收入实现和款项收回、利润形成与分配等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编排。在具体内容编写上,应以一个经济业务相对完整的企业的实际业务为例,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会计核算,并在核算中贯穿会计理论和方法,突出会计工作技能。
(三)进行会计教学技术与方法的创新
1.课堂理论教学时引入案例教学法
会计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仅靠注入式的教师课堂面授法不能培养出技能熟练的会计人才,因此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尤其是操作性比较强的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纳税会计等课程,教师应到会计实践中去调查研究、搜集案例素材,并需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将两者结合起来,掌握第一手资料,组织高水准的案例,应用于课堂理论教学,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入会计工作“现场”,充当一个“角色”,通过“实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习到会计实务操作技能。
2.大量采用会计模拟训练教学
当前地方高校一般仅有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两门课程采用模拟手工记账和上级实习。这种教学方法重理论掌握而轻技能实践,培养出的学生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差。因此,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可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操作,没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筹划建立自己的“虚拟企业”,在完成《会计基础》理论教学后,组织学生进行账户设置、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等技能的模拟训练;《中级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在完成理论教学后,组织学生进行出纳核算、往来账款核算、财务物资核算、资金核算、财务成果核算、总账报表核算的模拟训练;《成本会计》课程应进行各种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以及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模拟训练;《纳税会计》课程应进行纳税申报、出口退税等业务的模拟训练。此外,在大学会计教育最后一年,还应对学生进行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即设置出纳、会计核算、税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岗位,按照各个岗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走上会计岗位奠定基础。
(四)提高会计教师素质
会计教师是会计知识的传授者,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教育质量。地方高校会计教师同名校名师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理论深度不够、教学经验不多、会计实践能力不强等方面。因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会计教师素质:第一,鼓励教师继续学习深造,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增强知识积累,提高理论水平;第二,积极开展教学比赛与交流,有条件的可组织教师去名校听会计名师授课,学习名校名师的授课技术与方法;第三,鼓励会计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相关岗位挂职锻炼,高校会计教师除具有教师证外,还应考取会计师、税务师、审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并到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熟悉会计岗位,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传授学生会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戴尔蒙德.新形势下的会计教育、研究与实务[J].会计研究,2005(12):26-30.
[2] 张凤英,等.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9):103-105.